信息技术行业

2024-07-31

信息技术行业(精选十篇)

信息技术行业 篇1

关键词:无形资产,信息技术,无形资产强度,经营绩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 人类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企业的竞争、经济的发展, 综合国力的较量, 日益集中地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 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是不可能持续发展。而创新的核心是无形资产的创新。在现实的经济环境之下, 不同行业的的无形资产强度是不一样的, 尤其在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之间, 其差别是显而易见的。那么不同行业之间的企业无形资产跟绩效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

西方研究者对无形资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既有理论方面的, 又有实证方面的。理论研究包括无形资产创造企业价值的动因分析理论、无形资产的作用和评价指标、无形资产的分类及相互关系、无形资产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等等。实证研究包括无形资产, 尤其是研究开发, 对企业创造价值的影响;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状况对证券交易深度、投资者收益的影响;等等。近几十年来, 国外关于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始集中于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问题以及无形资产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大量研究的结论表明无形资产企业经营绩效有很强的相关性

(二) 国内文献

国内关于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始于20个世纪90年代初期, 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无形资产的性质、内容、确认、计价、核算及信息披露等问题, 主要采取规范研究方法。2001年上海财经大学的薛云奎、王志台开始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无形资产和研究开发支出的信息披露状况, 以及其对企业盈利的影响和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影响。自此之后, 国内学者开始用实证研究方法对无形资产展开研究, 相关实证分析比较深入的王化成等 (2004) 、邵红霞和方军雄 (2006) 、王娟娟和梅良勇 (2007) 等的研究成果。他们对有关无形资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业绩影响和有关无形资产信息的价值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经营绩效有显著的正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对于无形资产的行业分布而言, 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的无形资产强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 信息技术行业的无形资产强度要高于非信息技术行业, 并且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也是不同的, 尤其无形资产构成成分中技术类无形资产。所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 提出如下假设:

H: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中无形资产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 尽量消除异常样本对研究结论的影响, 根据以下标准对原始样本进行筛选:第一, 剔除截至2008年12月30日在沪深两市已经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的公司。第二, 剔除没有无形资产或者无形资产数额为0的公司 (依据我国2001年以后的会计规则, 会计主体可以根据经济、技术的发展状况对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样有一部分样本公司对其拥有的无形资产计提全额减值准备, 故出现了部分样本公司年度报告的资产负债表中该项目的数额为0的现象的样本公司) 。第三, 剔除ST类和PT类上市公司, 这些公司或处于财务状况异常的情况, 或者已连续亏损两年以上, 若将其纳入研究样本将影响研究结论。第四, 剔除数据缺损的样本。除特殊说明外, 财务数据和2005年至2008年市场交易数据则来CSMAR数据库。本文采用SPSS 13.0for windows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 变量的选取

本文选取的变量包括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 (1) 被解释变量。按照统一标准编制、客观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主要有: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净利润等。其中, 主营业务利润是企业主体经营活动成果的体现;营业利润是主营业务利润扣除企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等之后的经营成果;净利润是营业利润扣除企业所得税之后的经营成果。但营业利润则能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绩效。因此, 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 本文选用反映企业经营活动业绩的变量营业利润作为衡量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绩效所起作用的代理变量。 (2) 解释变量。为了本文的研究需要, 本文把商誉作为无形资产的一部分, 即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净额+商誉。 (3) 控制变量。控制变量包括如下三个变量:第一, 盈利的时间序列性, 分别用Yt+n和△Yt+n控制时间序列性对绩效指标的影响;第二, 净资产倍率, 以样本公司t年12月31日的市值与账面净值的比表示, 用于控制企业风险和成长性的潜在影响;第三, 企业规模, 用于控制企业规模对经营业绩的影响。相关变量的表示符号以及具体的定义如 (表1) 所示。

注:“***”表示相关系数在1%水平上双尾显著;“**”表示相关系数在5%水平上双尾显著;“*”表示相关系数在10%水平上双尾显著, 下同

(四) 模型构建

参照Abody, Barth&Kasznik (1999) 在研究英国上市公司固定资产的重估价值和企业未来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Abody&Lev (1998) 在检验无形资产的价值相关性、薛云奎等 (2001) 检验无形资产对企业经营活动所起的作用以及王化成等 (2005) 在检验无形资产对企业未来经营利润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 采用如下回归模型1做为本文的研究模型。此外, 由于绝对量与增量的研究意义并不一致, 两者存在经济意义上的实质性差异, 因此构建模型2来按行业研究当期增加的无形资产对未来营业利润增量的影响。

模型1:Yt+n=β0+β1*X1t+β2*X2t+β3*X3t+β4*X4t+ε

模型2:ΔYt+n=β0+β1*ΔX1t+β2*ΔX2t+β3*ΔX3t+β4*ΔX4t+ε

其中β0是常数, β1、β2、β3、β4是回归系数;ε是随机干扰项;N取0、1、2、3。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本文进行了无形资产行业分布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1) 无形资产行业分布的描述性统计。 (表2) 是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行业分布情况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采用了独立样本的均值T检验对其均值差异进行了检验;采用了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对其中位数差异进行了检验。从 (表2) 可知, 无论是信息技术行业还是非信息技术行业, 其均值是逐年递增的 (信息技术行业从2005年的40221632元增长到2008年的598662021元;非信息技术行业从2005年的87771615元增长到2008年的425535730元) , 并且信息技术行业的增长幅度要高于非信息技术行业。2005年与2006年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之间的均值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是2007年、2008年及总体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于样本均值容易受到异常值的影响, 所以同时给出了样本的中位数比较。可以看出, 除了2006年信息技术行业的中位数稍微有点下降以外, 总体趋势是逐年递增的 (信息技术行业从2005年的16262253元增长到2008年30585698元, 非信息技术行业从2005年的33128018元增长到2008年的64557371元) 。同时, 无论是从年度分布还是整体, 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的无形资产的中位数分布均存在显著的差异。综上所述, 无形资产的行业分布存在显著性差异, 这就为在下文关于无形资产按行业研究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提供了现实依据。 (2) 相关变量及其增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从 (表3) 中可以看到:无形资产无论是是均值、中位数, 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同时同固定资产的比较来看, 无形资产无论是均值还是中位数比固定资产都要小得多, 无形资产的标准差相对于固定资产来说则显然较小, 这就说明上市公司之间的无形资产差异并不像固定资产那么大。

(二) 相关性分析

(表4) 是无形资产变量及其增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可以发现: (1) 无形资产变量的相关性分析。从Panel A可知, 在信息技术企业与非信息技术企业之间, 信息技术企业的无形资产与固定资产的差异相对非信息技术企业而言, 显然要小得多。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存量与当期和未来的营业利润存量正相关。对于信息技术行业, 无形资产存量与营业利润显著正相关, 在未来第二年其相关系数达到最大, 在未来第三年开始下降, 这就说明无形资产与营业利润的相关性是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而对于非信息技术行业, 无形资产与营业利润的相关性在当年最大, 以后各年逐年递减, 到了未来第三年其相关性就不显著了。同时也发现, 无论是信息技术行业还是非信息技术行业, 无形资产与营业利润的相关系数要比固定资产与营业利润的相关系数小得多。 (2) 无形资产增量相关性分析。从Panel B可知, 对于信息技术行业, 当期无形资产的增量与当期及未来第一期的营业利润增量显现出负相关的关系, 但是效果并不显著;与第三期是显著的负相关;而到第四期就显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对非信息技术行业, 当期无形资产增量与当期、未来第一及第二期的营业利润增量显现出显著的正相关;与第三其负相关, 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综上所述, 相关分析的相关系数在信息技术行业与非信息技术行业之间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与信息技术行业和非信息技术行业的行业特征所决定的。

(三) 模型1的回归分析

尽管相关性分析表显示了无形资产与营业利润的相关关系, 但是由于没有控制其他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 因此还不能就此作出无形资产对营业利润影响程度的判断。只有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对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加以控制, 进行进一步的检验, 才能得到可靠的结果。由于篇幅的限制, 在 (表5) 中没有具体的给VIF (方差-膨胀因子) 的值, 但是在回归分析的过程中, VIF的值均在2以内, 这就说明回归方程中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的影响。从上表的回归结果来看, 对于信息技术行业, 无形资产对企业营业利润有负向的影响, 但是效果并不显著;而对非信息技术行业, 无形资产对营业利润在当年以及未来第一、第二年有正向的影响, 但是效果并不显著, 可是到了第三年就是显著的负相关。而固定资产对于营业利润, 无论是信息技术行业还是非信息技术行业, 都有显著的正的影响。

(四) 模型2的回归分析

(表6) 反映了分行业无形资产增量对营业利润增量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到:在信息技术行业, 当期无形资产增量与当期、未来第一期和未来第二期的营业利润增量的回归系数是负数, 但是并不显著;而未来第四期的回归系数为正, 而且效果还比较显著。在非信息技术行业, 当期的无形资产增量与当期及未来第二期的营业利润增量的回归系数为正数, 但是在未来第二期回归系数并不显著;与未来第一期和未来第三期的回归系数为负, 但是在未来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以上回归结果的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的结论基本一致。

四、结论

信息技术行业 篇2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由于直接监控对象是用户桌面,产品的失效可能导致用户应用不能正常运行,进而影响到用户的业务正常开展,必须有成熟可靠的应急响应处理技术和方案。

(1)终端安全管理市场和数据安全管理市场

①技术研发涉及面广、技术创新难度较大 由于终端安全管理产品和数据安全管理产品需要与其他信息安全产品形成联动和整合,因此技术研发涉及底层的操作系统技术、设备驱动加载技术、桌面应用管理技术、身份鉴别和访问控制技术、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web管理技术等众多方面。同时,对用户的管理涉及对其行为的监控,可能面临被监控对象较为严峻的技术对抗。产品的有效性要求使得技术研发工作更趋复杂化,需要克服的难点较多,技术创新难度较大。

②兼容性和可靠性要求高由于终端安全管理产品和数据安全管理产品安装在规模庞大的用户终端上,而终端的操作系统不尽相同,安装的各种软硬件以及网络应用环境等也千差万别,因此,终端安全管理产品和数据安全管理产品需要与终端的操作系统、各种软硬件及应用环境保持良好的兼容性。同时,由于直接监控对象是用户桌面,产品的失效可能导致用户应用不能正常运行,进而影响到用户的业务正常开展,必须有成熟可靠的应急响应处理技术和方案。

③产品部署要求高、可扩展性强 终端安全管理软件由于需要安装到用户的每个终端,部署涉及面广,涉及终端数量可能多达几十万个,因此对产品部署的便利性要求很高。同时,由于部署产品的成本较高,客户一般要求产品为适应操作系统、桌面软件不断升级以及需求的拓展而具备良好的扩展性。

(2)安全管理平台市场 安全管理平台产品的特点是需要利用大量的信息可视化技术,使用户能够直观地感知当前整个网络或者某个业务系统的整体安全态势,包括总体运行状况、安全风险状态和趋势、威胁和告警情况等。由于信息的展示需要确保实时性和真实性,因此安全管理平台产品采用触发模式进行风险报警,并对传输的数据采用特殊格式。

信息技术行业 篇3

[关键词]杜邦分析体系;实证分析;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

一、引言

作为对公司业绩量化分析的主流,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一直是评价公司与管理者业绩以及治理层发现公司舞弊等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对权益净利率的因素分析法,巧妙地运用比率的特性,将利润表中的项目、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和资本结构结合在了一起。本文利用杜邦财务综合分析体系对盈利能力综合的概括性,通过净资产收益率开始,分层逐步分析探求各变量对最终指标的影响过程,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二、文献综述

王敏(2009)认为,会计收益质量取决于1.过去会计盈余质量的可靠性2.其过去的保障程度及其稳定、安全与增长效果。根据邵传鹏(2009)、张涛、张鹏飞(2006)的观点,对财务质量的分析是对财务比率等指标、非财务状况和企业增长性的综合分析。他们建立了相对比较系统的财务质量分析指标。张新民教授建立了系统的财务质量综合分析理论。根据钱爱民教授的观点(2011),利用现有资源进行价值创造的潜力与实力、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应从企业的增长、盈利和风险的三要素因素的平衡中实现。Benjamin与David Dodd(1934)在《证券分析》中首次提出永久性盈余(Permanent Earnings)和暂时性盈余(Temporary Earnings)两种关于盈余的概念。Lipe(1986)运用实证研究证明:盈余构成项目在股票回报方面的解释能力比总括盈余强,实证会计学者更加重视从盈余结构角度研究盈余持续性。Ramakrishnan和Tomas(1991)研究认为,盈利可以细化为永久性盈利、暂时性盈利和价值无关盈利三种。Collin与Kothari(1994)认为,盈余的反应系数和盈余的质量具有正向的联系,盈余持久方面、盈利水平方面、增长方面、风险方面影响盈余反应系数。Fairfield、Sweeney和Yohn(1996)研究发现,对未来权益净利率的预测准确度可以通过对盈余项目的进一步细分实现。

三、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截止2015年1月14日在沪深两市的所有归属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总体研究对象,以2009年度至2013年度这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最终剔除缺省数据后共有825条完整数据。本文数据的来源主要是锐思金融数据库。本文主要采用运用营业收入年增长率与总资产年增长率作为规模变化指标。

1.权益净利率第一层次分析

从杜邦分析基本公式描述性分析可以得出,本行业上市公司的销售净利率很高,为17.60%。本行业营业收入的增长率均值和总资产的增长率均值很高,分别为28.65%与50.54%,本行业发展迅速。净资产收益率与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营业收入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27、0.350、0.608、0.264,且都在1%的条件下显著;与总资产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066,且在5%的条件下不显著。净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的相关性较强,说明成本控制、资产周转运营控制对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净资产收益率与财务杠杆之间的相关性很强,说明管理财务风险对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性。成长性指标在本行业中与盈利能力之间相关系数并不大。权益净利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不高。权益净利率与总资产的增长率之间相关系数很低且不显著,所以相关性不强。

2.销售净利率第二层次分析

我们选取利润表中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分析(计算公式均是:相关项目/营业收入)。在7个项目的描述性分析中,销售成本率、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平均值较大,分别为52.66%、10.67%和19.90%,说明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在企业成本费用中占比较大。在相关性分析中,销售成本率与销售净利率的负相关系数较高,为-0.621,且在1%水平下显著,体现控制营业成本对提升销售净利率的重要性。其余项目与销售净利率的相关性不强,主要原因可能是销售净利率的影响因素较多,无法体现与单独项目的强相关性。

3.总资产周转率第二层次分析

我们选取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进行分析。在描述性统计结果中,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与固定资产周转率的均值分别为0.8193、1.1038和29.0913,标准差分别为0.5127、0.7515和77.0962。总资产周转率与流动资产周转率均值和标准差正常,而固定资产周转率均值和标准差偏大。这可能由本行业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较小、不同企业固定资产占比差别很大导致的。在相关性分析中,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相关系数较大,为0.778,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流动资产周转率更好地解释了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与总资产周转率相关性不高,相关系数为0.414,在1%的水平下显著,可能是由固定资产占比小、不同企业固定资产占比差异大导致的。

4.财务杠杆第二层次分析

我们选取非流动负债率、流动负债率进行分析。本行业的资产负债率并不高,为28.23%。流动负债率为25.87%,所以在总负债的组成中,流动负债占绝大部分。这也解释了流动负债率与资产负债率的相关性极高,相关系数为0.961,而且在1%水平下显著的现象。所以,本行业企业应加强对流动负债的管理,并使得资产与负债期限结构平衡。

5.杜邦分析适用性检验

我们对所有第二层细化变量做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Kaiser的KMO值为0.584,巴特利特球度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0,适合因子分析。我们从11个第二层次变量中我们提取了4个因子,共解释了63.23%的总方差。根据变量在因子中的打分情况,可以得出:其中第一个因子主要代表销售成本率、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第二个因子主要代表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流动负债率,第三个因子主要代表营业外收支净额率、价值变动净收益率,第四个因子主要代表财务费用率、非流动负债率。这四个因子基本符合杜邦分析体系的三个比率指标的层次分类(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这三个比率指标的分类是产生细化指标(得分表中的11个变量指标)方差差异的主要原因,从而印证了我们利用杜邦财务分析法的合理性。

四、相关建议

1.企业应将管理重点放在成本费用控制、资产周转运营控制上

本行业的所有变量的主成分分析中,提取出的前两个主要因子分别代表销售成本费用率,资产周转率。这说明解释本行业权益净利率差距的最主要指标是这两个比率。所以,企业必须重视成本费用控制和资产周转运营控制。

2.在成本费用控制中,企业应着重控制营业成本

在成本费用率的描述性指标中,营业成本占销售收入比率最大,相应地,销售成本率标准差也最大。所以,控制好营业成本是企业提高销售净利率的重点所在。

3.在资产负债管理中,企业应重點关注营运资本管理

在流动资产管理中,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财务杠杆与权益净利率的相关系数很高,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流动负债率占资产负债率的绝大部分,而且流动负债率与总资产周转率的相关系数也比非流动负债率与总资产周转率的相关系数高很多。这些都说明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我们应该着重关注营运资本的管理。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1]张涛,邵传鹏.基于企业运营的财务质量分析.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年12期

[2]张鹏飞.财务质量分析评价框架.会计之友(下旬刊),2006年09期

[3]王敏.基于财务信息对上市公司收益质量评价的研究.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年12期

[4]钱爱民,张新民.企业财务状况质量三维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检验——来自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中国工业经济,2011,03:88-98.

二、英文文献

[1]Ball,IL,and P.Brown,1969,”Thorey and Accoun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V01.7,Autumn,300-323.

[2] Fairfield PM, RJ Sweeney, TL Yohn. Accounting Classification and the Predictive Content of Earnings. The Accounting Review,1996,(71):337 -355.

[3]Ramakrishnan R.T.S.,J.K.Thomas. Valuation of Permanent,Transitory and Price-Irrelevant Component of Reported Earnings. Working Paper,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1991.

[4] Benjamin Graham, David Dodd. Security Analysis: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1E[M].New York and Londo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 1934.

[5] Lipe R.The Relation between Stock Returns and Accounting Earnings Given Alternative Information.The Accounting Review,1990,65(1):49-71.

[6]Collin,D.S.P.Kothari,J.Shanken, and R.Sloan, Of Timeliness Versus Noise As Explanations for Low Contemporaneous Return-Earnings Associations.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4,No.3:231-258.

作者简介

信息技术在水泥行业的应用 篇4

龙口市泛林水泥有限公司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年产各种高标号优质水泥600万吨, 出口300万吨, 创汇壹亿美元, 产品获国家银奖、国家免检产品称号。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是企业走上了低消耗、低污染、高产节能的现代节约型企业之路。

我公司在充分调研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应用软件技术、DCS技术等目前在水泥行业运用的基础上, 根据我公司的实际需求情况, 研发了一套专门应用于水泥行业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系统设计方案包含水泥生产运营及质量管理两个方面, 侧重点是DCS系统的远程监控和质检数据的自动采集。

信息化管理需求

1.生产运营方面

(1) 水泥企业的生产过程控制和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为满足生产和控制的要求, 普遍应用集散控制系统 (DCS) 来进行日常的生产过程控制, 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提高管理水平的需要, 企业对管控一体化的需求日益加强。需要对对生产运行情况随时监控, 对中控室各项运行状态数据的随时掌握, 由手工报送到主动获取, 由延迟获得到即时获取。

(2) 能够对生产关键指标及时了解, 对各项生产报告数据的及时了解, 各项产量、运时、各料位库存等。

(3) 能够对企业运营数据及时掌握, 对各项运营指标及运营状况的及时掌握, 如销售收入、发货量、生产量、库存量等。

2.质量管理方面

(1) 能够快速、自动地采集过程质量化验结果。

(2) 能够快速将过程质量化验结果反馈给中控室以做相应的生产运行调整。

信息化总体规划

1.信息化策略

(1) 通过与DCS系统的数据集成实现对生产状态的随时监控及关键指标的快速掌握;

(2) 通过与化验设备的集成快速获取质量信息快速实现对过程质量的反馈及反映;

2.信息化规划

(1) 生产运行管理:实现生产运行的监控与报告管理;

(2) 过程质量管理:实现过程质量的化验与反馈管理。

关键应用解决方案

1.生产运行管理

系统将中控信息体现在电脑桌面, 实现对各工厂生产快速生成各种监控及运营的报表, 实现各工厂关键生产运行数据的集中管理, 提高生产运营信息化管理的敏捷度、集成度、精细度。包含:DCS系统接口配置、中控流程图、趋势图显示, 通过生产数据的导出管理显示和中控室同样的信息量, 颜色清醒直观, 编辑组态方便。系统提供纯表格式以及表格式与模拟生产流程的图形式结合的两种应用效果, 可供选择。

(1) 通过表格的方式显示生产控制记录及报表 (如图) 。

(2) 通过模拟流程图形的方式显示中控信息及相关报告 (如图)

2.过程质量管理

针对原料、生料、熟料等的过程质量管理。通过与X荧光分析仪的集成, 自动采集化验结果, 并通过网络传给中控室, 以进行相应生产过程调整。通过自定义安全链接方式和协议, 实现与DCS系统的动态连接, 大大降低安全风险。

(1) 入磨熟料的质量管理。严格出窑熟料的入库制度, 做好入库记录, 延长熟料存放时间, 待熟料安定性合格后采取多种措施, 多库搭配然后入磨。

(2) 出磨水泥的质量管理。根据企业的生产工艺条件, 出磨水泥按逐座进库的方法, 进满一座库后, 再进另一座库, 做好入库记录, 同时留取每座库的平均样, 做安全性和强度检验, 合格的库号作为散装水泥。人散装水泥发放库的水泥, 必须有2个以上库号的合格散装水泥搭配均化, 以保证散装水泥质量和均匀性。

(3) 出厂散装水泥质量管理。出厂散装水泥质量控制是最后一关, 也是最重要的一关, 应严格把关。出厂散装水泥取样必须在人散装库或装车 (船) 时按规定方法取样, 做全套物理检验和化学性能测试, 不得以出磨水泥检验结果代替出厂水泥检验数据。

五系统应用价值

1 DCS监控系统

本系统实现了将工业以太网的实时监控数据根据管理层面的需要, 安全、实时、高效地采集到管理以太网中, 还原工控现场的生料磨、窑、水泥磨等画面, 同时可根据管理要求提供各种分析图表。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 企业的高级生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车间管理人员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具备网络条件的地点对生产控制现场的情况进行了解和分析。

2质量过程管理

基于自动采集质检数据的质量过程管理设计, 包括了各类化验材料质量标准管理、检验过程管理、化验室内控管理等。涵盖了原材料进厂、生产过程、成品出厂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并与生产、物流等系统紧密集成。同时, 系统可以根据每日的动态业务数据根据管理和控制的需要生成各类质量管理综合报表, 为企业的日常质量管理与质量改进提供分析手段和工具。

3报表系统

信息技术行业 篇5

为了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效率,企业针对多种业务建立起越来越多的独立应用系统,如MES、LIMS、ERP、HSE等。如何将这些系统以及为安全生产服务的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深度数据挖掘,形成智慧工厂信息系统,是当前信息化系统的研究热点。

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等技术为代表的,通过采集、表示、处理、传输、交换、显现、管理、组织、存储、检索等操作,对数据与信息进行深入挖掘和利用,获得生产管理所需各种信息和资源,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服务的效率和水平的技术。与其他行业相比,我国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早,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相比,企业目前的生产管理信息化水平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着重于生产管理的数字化,通过信息系统将业务数据数字化,实现了统计报表功能,提供了管理决策支持,但缺乏对业务数据的深入应用,以及对生产操作人员随时随地的直接帮助。

二是企业现有的各信息系统之间数据信息不能有效共享,存在数据孤岛现象,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使用相关数据时,必须进入专门的信息系统,降低了信息利用效率。

三是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移动应用等技术在生产管理或安全生产方面的应用案例欠缺,现有的信息系统无法支持这方面的应用。

过去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是从生产工艺控制系统如DCS开始,为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发展出MES、LIMS、ERP等系统。现代信息技术如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应用已经在生活娱乐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但其在生产方面的应用却远远落,究其原因,就在于企业的信息系统是面向管理服务为导向开发的,着力于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而不是针对具体的操作层面进行的开发。一个只面向管理而不针对生产一线人员开发的系统对生产效率的提升是有限的。

未来的企业生产信息系统在为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的同时,更应该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网络通讯和移动应用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实现随时随地对生产一线人员的直接帮助和服务,同时把员工的操作经验固化为系统的专家知识,以发挥更大、更广泛、更持久的作用。青岛安工院在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利用现有信息技术与安全生产技术研发成果,在资产完整性管理、过程安全和HSE管理方面,为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提供了多种配套的信息化系统,主要包括企业生产过程在线监测与安全运行指导系统、炼化企业设备腐蚀监测与在线诊断系统、HAZOP智能分析软件、设备RBI分析软件、企业生产现场泄漏监测与报警处置系统、企业HSE管理系统、生产现场作业许可移动应用系统和三维虚拟现实HSE应用系统等。其中有三项技术为今后智慧工厂信息系统的实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是故障诊断与安全运行指导系统。该系统是国家“863”项目的研发成果,可以实时进行异常工况的诊断,为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提供技术指导,对优化工艺操作,实现精细化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以在智慧工厂的建设中发挥异常工况诊断和专家知识管理的作用。

二是防爆手持数字终端exPAD的开发。它具有无线网络通讯功能,同时可以作为移动信息展示终端。目前已在作业许可管理系统中应用。

三是三维虚拟现实HSE应用系统VRHSE。该系统将三维虚拟现实技术与专业HSE技术结合,开发了事故应急演练系统、生产操作培训系统、事故模拟再现系统等,可以提供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加深培训演练的效果。

地理信息技术在公安行业中的应用 篇6

关键词:GIS;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公安;PGIS;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0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0) 09-0000-02

GIS Technology Applications in the Police

Wang Zhimin1.2,Lin Xia1.2,Liu Fujun1.2,Liu Peng1.2

(1.Shandong Computer Science Center,Jinan250014,China;2.Shandong Zhengzhong 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Consulting Co., Ltd,Qingdao266071,China)

Abstract:Analysis the current Polic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ummed up the key GIS technology,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system are briefly described,and finally a brief specific description of business applications.

Keywords:GIS;the the public security bureau;information technology

一、引言

公安信息化建设是政府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推动公安信息化建设、实现科技强警,自1998年以来,公安部积极推动“金盾工程”建设,并于2001年1月通过了国家计委关于“金盾工程”建设的立项。“金盾工程”其总体目标是建成和完善全国公安通信网络和全国公安信息系统,实现以CCIC(中国犯罪信息中心)为核心,各公安业务为基础,以“数字化警察”为目标的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

二、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现状

我国公安部门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组建计算机专用信息网络,并逐步开始将计算机引入到日常警务信息管理工作中。但是对地理信息技术的了解和使用,却是90年代中后期的事情。最早所建立的系统,大多是各级110指挥中心、交管局指挥中心牵头建设的一些以GPS监控和指挥调度业务为主的系统,并没有真正将GIS主要用于对公安业务信息的管理与分析上。2000年后,北京、杭州、南京、廣州、济南、青岛等一些大城市的公安部门先后开始开展这方面的综合应用,建立了以GIS为基础的多业务警种的综合应用系统。

三、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GIS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集成了多学科的最新技术,如关系数据库管理,高效图形算法,插值,区划和网络分析,为空间分析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使得过去复杂困难的高级空间分析任务变得简单易行。其中警用地理信息系统主要应用的GIS技术有空间查询与量算、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

空间查询与量算是查询和定位空间对象,并对空间对象进行量算,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地理信息系统进行高层次分析的基础。在地理信息系统中,为进行高层次分析,往往需要查询定位空间对象,并用一些简单的量测值对地理分布或现象进行描述,如长度、面积、距离、形状等。

叠加分析是指在统一空间参考系统下,通过对两个数据进行的一系列集合运算,产生新数据的过程。叠加分析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空间数据的加工或分析,提取用户需要的新的空间几何信息。

缓冲区分析是指以点、线、面实体为基础,自动建立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的缓冲区多边形图层,然后建立该图层与目标图层的叠加,进行分析而得到所需结果。缓冲区分析是解决临近度问题的空间分析工具之一。领近度描述的是地理空间中两个地物距离相近的程度。

网络分析是运筹学模型中的一个基本模型,它的根本目的是研究、筹划一项网络工程如何安排,并使其运行效果最好,如路径分析、地址匹配、资源分配等。

四、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

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分为工具集、数据、软件、服务、应用、用户等几个部分,框架结构图如下所示。

五、基于GIS技术的公安业务应用

(一)实有人口管理GIS应用。通过与人口系统的关联,实现常住人口、暂住人口、重点人口等人口的查询、定位、统计、分布分析、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迁轨迹分析等功能,提高公安机关的管理效能。

(二)案事件GIS应用。通过与案事件系统的关联,实现案发地采集上图、综合查询、空间点位、发案地周边信息查询,以及从时间和空间上对案事件进行串并分析等功能,有利于公安人员通过电子地图这一可视化工具进行侦破分析。

(三)重点场所管理GIS应用。在电子地图上对管辖区域内的重点场所单位进行采集上图,实现基于地图的查询定位统计功能,并对单位场所与从业人员的关联情况进行分析。公安人员利用电子地图对重点单位管理,更加直观化、明了化,有效地节省了公安人员的时间和精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全局警务态势GIS应用。在电子地图上对全局的警力分布、状态进行实时展示,方便领导和指挥人员直观快速的掌握全局警务态势情况,并且可以实现对警员的管理和考核。

(五)110指挥调度GIS应用。当110接警中心接到报警电话时,系统即可在地图上显示出报警人当前的位置,指挥中心通过对报警位置周边警力以及警用资源分布情况进行查看,选择最佳路径出警。

(六)警卫GIS应用。在安全保卫活动中,需要治安、巡逻、警卫、交通管理、消防、公共交通灯多个部门全力配合的综合指挥。系统以电子地图为基础进行警力综合部署。可以查询警卫住地信息、警卫路线信息、警卫现场信息以及重点人员和常用信息,实现重大活动的警卫管理。

(七)交警GIS应用。以交通地理信息为基础,利用各交通要素的空间分布特点,实现执勤岗位、占路施工、管制措施、信号灯和标志灯业务管理信息的标注、显示和统计分析功能,为交通管理指挥调度提供地图服务,为交通事故提供报警定位、周边信息查询以及高发时间和路段的可视化分析等功能。

(八)出入境GIS应用。利用地利信息技术,可以掌握外国机构、涉外教育单位、三资企业、境外企业代表机构(商社)、境外新闻机构办公地点、各类出入境中介服务的机构等组织的基本情况及分布;实现对境外人员常住地、散居社会居住地、旅店等地处的监控,并掌握涉案外籍人员、外籍人员居留证件过期活动的轨迹;对入境流量异常情况分析;出入境证照统计分析等应用。

(九)情报分析GIS应用。利用电子地图的周边查询功能,将案发地周边的宾馆住宿、网吧登记、街头盘查、出租车记录等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本案的重点关注人群,为刑侦破案提供重要的线索。

六、结语

综上所述,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虽然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应用,但是应用还没达到普及的程度。但也应看到,一定程度上我国开展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存在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一是目前GIS软件自身的功能越来越完善,更有利于业务应用功能的开发实现;二是经过近几年来公安信息化建设,各地都已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硬件设施,并积累了大量的业务信息,为开展警用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硬件和业务数据基础;三是各级领导对这项工作越来越重视,积极引导推动了全国警用地理信息应用的开展。所有这些,对我们各地开展警用地理信息建设是很有利的。

参考文献:

[1]阎正,何建帮.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标准化指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修文群.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字化城市建设指南[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1

[3]刘南,刘仁义.Web GIS原理及其应用—主要Web GIS平台开发实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5]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GA/T 493-2004

[6]谢拳.警用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成都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7

信息技术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影响 篇7

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现状

在当今的传媒行业中, 无论在信息的报道, 还是知识的传播上, 或是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上, 广播电视媒体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六十多年来, 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 从黑白电视变成彩色电视, 广播电台从一个到多个, 广播电视传媒以点带面, 迅速在全中国发展起来。同时, 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能力逐渐提高, 传播技术手段不断改革创新, 人们听到或观赏到的广播音质越来越清晰, 电视台的频道越来越多, 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此外,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广播电视的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成, 传播技术手段上还需要日渐完善。广播电视的发展壮大有全国人民见证, 当今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正朝向国际舞台发展, 我国制作的电视节目, 电视剧不断向海外输出, 并且取得骄人的成绩。这和众多广播电视工作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根据统计局2011年2月28日公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截至2010年年底, 我国拥有广播电台227座, 电视台247座, 广播电视台2120座, 教育电视台44个。在“村村通”工程的推动下, 2010年年末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8%, 同比增长0.5个百分点;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6%, 同比增长0.4个百分点。

2010年广播电视系统总收入大约为2100亿元, 同比2009年增长了26.1%, 仅有三家机构收入突破100亿, 分别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芒果传媒有限公司、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2010年有线行业收入仅为506亿元, 同比增长率为20.8%。这表明, 在2010年三网融合与数字化推进中, 广电行业的媒体价值进一步放大, 获得了更多的新媒体发展空间。

从最新数据来看, 2011年上半年广电系统收入达1019.68亿元, 同比增长22.15%。从结构上看, 广告收入仍然占据了53%以上的收入份额 (同比去年提高了7%) , 而有线网络收入份额仅为24%。在另一方面, 有线网络收入同比增幅仅为15.17%, 大大低于行业整体水平。而上述增长势头均低于2010年全年水平。

从以上可以看出, 在近几年,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获得了较快发展, 相较于改革开放前,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收入大幅度增加,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信息技术对广播电视发展行业的影响

1.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

信息技术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传统的广播电视系统使用的模拟技术, 即把声音、图像转化成电信号时, 电信号的频率、振幅、和相位图像的亮度、色彩、声音的强弱、高低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数字技术, 对广播电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大大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广播电视使用的数字技术, 是指通过对节目的取样、量化、编码、压缩把连续的模拟信号转化为离散的数字信号, 其优点是改善了节目制作的质量、保证了节目的传输质量, 增加了节目的传输数量。信息技术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采用数字压缩技术进行广播电视节目传输, 通过数字卫星广播或光纤, 实现覆盖。减少了传输过程中的干扰和损耗, 使广播电视节目的收视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2) 全数字化的演播室系统、非线性编辑制作、电脑动画制作等节目制作新技术的普及, 丰富了电视节目的制作手段, 提高了节目的制作效率。

(3) 数字转播车、数字卫星新闻采集系统等数字化设备应用, 提高了广播电视行业对于大型活动和重大事件进行全面报道的能力。

(4) 高清技术从2009年8月6日广电总局发布《关于促进高清电视发展的通知》开始, 高清电视的发展就成为了广电行业的重中之重。如今, 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东方卫视、等首批九家卫视台均已成功完成高清制播系统的建设, 还有其他部分省市电视台也已经陆续启动了高清制播系统的建设计划。

(5) 随着互联网与云计算、宽带和智能终端等技术的融合, 高质量、智能化、跨屏融合的互联网电视业务迅速扩展。特别是4G移动互联网接入带宽高达每秒几十兆, 互联网电视、IPTV均可随时随地提供个性化、体验更好的高清电视服务, 满足用户“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内容、任何设备”看电视的需求。所以说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传统电影的胶片拷贝和发行放映方式, 实现数字拷贝的网络发行传输、卫星发行传输和数字化放映。

2.信息技术推动广播电视行业飞快发展

上世纪80年代末, 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 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的重要体现, 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 对广播电视的作用表现为:在空间上, 使信息传播的距离更远, 覆盖的范围更广阔;在时间上, 使信息传播的时效更快, 节奏加快;在信息传输的质量上, 也使得信息的品质得到优化。例如, 数字广播的应用, 大大提高了广播声音的质量;对电视节目而言, 电视节目的清晰度大大提升, 质量也有所提高。

此外, 广播电视与信息技术也是密不可分的, 广播电视技术是基于信息技术之上的技术, 像数字广播、电视的非线性电脑编辑系统、数字摄像机等都可以纳入信息技术的范畴。因此, 信息技术是推动广播电视行业飞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3.信息技术给广播电视业务带来深刻变化

随着信息技术在广播电视行业中的广泛应用, 广播电视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正处于一种不断调整变化的过程之中。

数字广播的应用, 可以把广播节目作为一个音频文件存入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系统对音频文件可以进行精微的修改, 甚至加长或修改, 这对于时间段一般是恒定的广播节目在编排上有了一种比以往更为灵活的编排技术手段, 而这靠传统的技术手段是无法轻易做到的。在电视方面, 传统的摄像机是电影摄像机, 这需要肩背手扛, 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 电子摄像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电影摄像机, 给电视工作者带来的极大的便利。

结语

信息技术行业 篇8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科技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创新型科技型企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亮点。信息技术类公司就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呈现出了高技术含量、高投入、高效益和技术更新快等特点。

资本市场为信息技术类公司提供了一个融资、发展的平台,使技术能够转化为生产力。而信息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产品涵盖了各类硬件、设备、软件和服务,特别是近年来中小板市场上也出现了不少活跃的创新能力强的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

信息技术类企业既具有一般企业的共性,又有该行业的独特之处。影响公司绩效的因素不仅来自于公司自身治理结构,同时也来自于整个信息技术行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公司对于研发的重视程度。有必要就不同因素对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作深入而全面的分析,以便为上市公司的发展提供有益的信息。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主要针对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并未对公司行业进行区分,主要的研究有:Berle和Means(1933)[1]认为假如公司的股权高度分散,众多的中小股东无法有效控制公司,经理人将获得控制权,代理问题产生,因此分散的股权结构对业绩有负面影响。也有学者认为,公司价值与股权结构成倒U型关系。McConnell和Servaes(1990)[2]通过对1000余家样本公司的实证研究发现:当内部股东持股比例低于40%时,Tobin Q值与持股比例正相关;当持股比例超过40%,Tobin Q值显示了下降趋势。Jensen和Meckling(1976)[3]认为,公司价值随着内部持股比例的增加而提升,即当管理层持股增加时,他们与股东的利益一致性增强,他们会在行使职务便利和公司价值最大化之间取一个均衡。但也有观点认为,管理层持股是一把“双刃剑”,因为随着内部股权的增加,因经营不善被收购兼并的可能性降低了,使管理层缺乏应有的激励,不利于公司价值提升。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有:孙永祥、黄祖辉(1999)[4]通过对503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认为,有一定股权集中度、有相对控股股东、并且有其他大股东制衡的上市公司有利于发挥公司的治理机制;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Tobin Q呈倒U型关系。白重恩等(2005)[5]研究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负相关;第二至第十大股东持股比例及外部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价值正相关。而关于研发费用投入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Stern Stewart公司曾用市场价值增加值(Market Value Add)对伦敦证交所的300家公司进行了分析[6]。结果显示,资本市场对于R&D投资增加的态度是区别对待。在一些行业板块中,公司股价在增加R&D投资时会上涨,而另一些板块中的公司增加研发支出时却造成了股价下跌。但总体而言,市场将R&D的投入视为公司将来发展的基础,会在股价上给予肯定。

现选取2005年至2007年信息技术行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股权结构、高管持股、研发强度、无形资产率等因素进行研究,试图分析这些因素对于公司绩效的影响。所定义的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是按照国际通用的GICS行业分类索引下属于信息技术类一级行业的上市公司,包含软件与服务、技术硬件与设备、半导体产品与设备等三个子行业。样本公司共计133家,采用2005年—2007年的财务数据,来源为Wind资讯以及公司年报。

1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特征

当大股东处于绝对控制地位时,公司经营状况与大股东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在这种情况下,大股东有动力将公司管理好,“隧道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会降低。反之,若股权分散,大股东通过较低的持股比例获得控制公司的权利,控制权与现金流权不匹配,则大股东可能会通过关联交易、担保贷款等方式,掏空上市公司,侵害中小股东的利益。统计显示,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略高于市场平均水平,近三年来保持在30%以上,但有下降趋势。

若股权相对集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股东“搭便车”,有利于监督大股东和管理层,降低代理成本。可以将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总和C10作为股权集中度衡量标准,并将C1/C10作为股权制衡度的表征,该比例越高,其他大股东对于第一大股东的制衡作用越弱,其中C1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为了尽量减少代理成本,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治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措施之一就是将管理层薪酬与公司价值(股价)挂钩,促使经理人和股东利益趋向一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采用高管持股或股权激励的形式,一方面能够留住好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维持公司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使管理层倾向于从“股东”的角度行动,以尽可能地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2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R&D强度和无形资产率分析

对于技术类企业而言,研发(R&D)活动是形成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对于企业未来持续、高速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Helfat(1997)的研究表明,企业创新与研发活动的推进是路径依赖型的[7]。企业可以通过获取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而逐渐积累在某个领域的专长,也就是说,随着无形资产的累积,企业进行研究与开发活动的能力会不断增强。采用R&D强度来表示公司对于研发的投入,R&D强度即为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与公司职工人数的比率。并使用无形资产率(无形资产/总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公司对于专利权等无形资产的掌握。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近年来对于研发的投入是不断增加的,研发强度和无形资产率都在持续上升。综合分析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信息技术类企业无疑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作为了公司战略的重中之重。

3各因素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3.1变量设计

为研究各因素综合作用下对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主要从盈利能力、市场认可度两方面入手设计应变量。分别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托宾Q值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RoE反映了公司的盈利能力,较常用,但会计数据也有可能受到公司操纵而失真。在全流通背景下,托宾Q值能够考虑市场因素,体现投资者对于公司价值的评价程度,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该指标也可能有偏差。因此,分别对上述两个指标(RoE & TQ)进行回归分析。

现设计五个解释变量,分别为:C1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C10为股权集中度,即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CM为高管(包括管理层及技术骨干)持股比例;IRD为R&D强度;RIA为无形资产率。建立回归模型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 RNAE = A0 + A1C1 + A2C10+ A3CM + A4IRD + A5RIA

托宾QQT= B0 + B1C1 + B2C10 + B3CM +B4IRD + B5RIA

3.2检验结果及分析

从检验结果可以发现,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无显著相关性,但与Tobin Q值成正比。对于信息技术类公司,大股东往往有关键技术或研发力量的控制权,即握有企业竞争力最核心的部分。当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时,无需外界监督,就能“自觉”地管理好公司,其他股东就乐于“搭便车”。但控股股东的这种自觉性随着其持股比例的减少而降低,从而就越来越需要其他股东的制约和监督。股权集中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前十大股东“齐心协力”的程度,检验结果显示:股权集中度和净资产收益率及托宾Q值均正相关。可见当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其利益与上市公司盈利密切相关时,他们将公司经营好的动力越强。这与某些国外研究结果相似。

高管持股总体上对业绩有较为显著的正面影响,可以作为公司治理体系中十分有效的一个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管理层和技术骨干持股比例较高,这有助于公司留住优秀人才,保持研发优势和技术领先,对提升公司绩效非常有利。从Tobin Q的检验结果来看,市场对此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注:*,**,***分别表示该系数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0%,5%和1%的t检验。

尽管研发投入对于技术类公司的长远发展十分重要,但从检验结果来看,表征研发投入的R&D强度和无形资产率两个指标对于托宾Q值的影响都不显著;仅R&D强度与ROE有正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数据涵盖时间较短,如果使用更长期的数据,R&D对于公司业绩的影响可能会更加显著。检验结果一方面说明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率对其盈利能力无显著影响,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投资者并不关注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对于研发的投入,在投资决策上相对短视,这也显示我们的资本市场还不成熟。

3.3对于提升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建议

由结果及分析可以看出,股权结构对于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的绩效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过于分散的股权结构不利于技术创新和公司发展。特别是当技术更新周期加快、竞争加剧时,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股东结构和管理层来实施、推进公司战略,提升盈利能力。因此,建立完善管理层和关键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十分重要,使这些内部人员能够分享公司的经营成果;同时,一套完善的多元化的激励机制也能够促使业务人员通过提高自身竞争实力而获得更好的经营业绩,推动公司的发展。

此外,技术类企业应当集中优势资源,加大对于R&D的投入,可能短期内对于公司绩效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但作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长期来看一定能够增强公司的竞争优势和盈利能力,并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

参考文献

[1]Berle A,Means G The modern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New York:Macmillan Co,1933

[2]McConnell J,Servaes HAdditional evidence on equity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valu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0;27(2):595—612

[3]Jensen MC,Meckling W H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4):305—360

[4]孙永祥,黄祖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经济研究,1999;(12):24—31

[5]白重恩,刘俏,陆洲,等.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5;(2):81—91

[6]Stern Stewart Europe Ltd.The value of R&D:creating value growth through research&development.Evaluation,1999;1(3):114—137

信息技术行业 篇9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CAS6) ,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研究阶段支出, 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支出, 在满足规定条件时, 确认为无形资产。同时对于所有研发费用, CAS6规定, “企业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的类别在附注中披露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信息”, 其中包括“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由此, 企业应在报表附注中“管理费用”科目下明细列示费用化的研发费用;在“无形资产”科目下的“开发支出”中明细列示资本化的研发费用。

一、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披露的现状

本文选取2008年沪深两市111家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对其2008年公布的上市公司年报进行了统计。

1. 研发费用披露的数量情况。

在2008年沪深两市111家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中, 披露研发费用相关信息的上市公司数量为74家, 占总样本的66.67%, 披露比率与以往相比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 研发费用披露的质量情况。

(1) 披露方式。CAS6中虽然规定了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式, 但没有具体规范该项费用的披露。表1为对74家披露了研发费用的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2008年年报进行统计的结果。

从统计数据来看, 上市公司关于研发费用的信息是在董事会报告和年报附注中披露的:60.81%的公司选择以年报附注的形式披露研发费用相关信息;35.14%的公司选择既在董事会报告中直接披露当年研发费用的总金额, 同时又在年报附注相关项目中列示分类信息;4.05%的公司则仅在董事会报告中提及研发费用。

(2) 研发费用在董事会报告中的披露。 (1) 缺乏研发强度指标的披露。虽然在统计的年报中, 有29家公司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了研发费用相关信息, 但是仅有13家公司直接披露研发强度指标 (研发费用/营业收入) , 占总样本的17.57%。而在发达国家公司的会计报表中, 不仅包括该公司研究开发费用等基本数据, 还有研究开发费用的行业强度指标等内容。 (2) 披露内容不清晰。在统计的年报中, 有12家公司看似披露了研发费用, 但是其仅在董事会报告中的管理费用中说明引起管理费用变化的原因是研发费用的支出, 有关具体影响金额及其项目并未披露。同时有些公司仅在董事会报告中的投资项目中提供某些项目的投入金额, 并未说明是内部投资还是外部投资。

(3) 研发费用在年报附注中的披露。由于许多公司并非仅在年报附注单独的一个项目中披露研发费用, 因此表2以研发费用在某项目中的披露次数作为统计参数, 研究研发费用在各年报附注项目中披露的特点。

从统计数据来看, 上市公司年报附注中关于研发费用的信息, 主要是在“开发支出”、“无形资产”、“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专项应付款”和“政府补助”中披露。具体而言, 呈现出以下不足:首先, 从统计数据看, 仅三分之一的公司选择在“开发支出”项目中单独列示研发费用, 或者将“开发支出”作为“无形资产”的明细进行相应披露。其次, 虽然在“无形资产”中披露研发费用的有24次, 占总披露次数的17.78%, 但是大多数公司仅列示本期的增减变化, 是外购的还是自行开发的, 无从得知, 所以更无法获得研发费用的支出金额。再者, 大多数公司选择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项目披露, 其在明细科目里用“研究开发费用”、“技术费”、“开发技术费”等不同名称列示企业的研发费用金额, 这样明显不便于信息使用者查看。

同时很多公司披露不明确, 会影响投资者对研究开发活动的评估以及对不同公司的价值判断, 这将直接扭曲上市公司的经济价值和股票价格。

二、完善上市公司研发费用披露

1. 合理划分研究开发的两个阶段。

根据现行会计准则规定, 应把研究开发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因而合理划分两个阶段是处理研发费用的基础和关键。首先, 对研究开发活动实行预算管理。企业应建立研究开发费用原始记录、划分的工作程序, 由财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共同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工作, 并通过合作做出专业判断, 这是合理区分两阶段的关键。其次, 需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其对研究开发支出的判断能力, 从而提高对研究开发费用判断的准确性。最后, 成立专门的评估机构, 统一对企业研究开发支出是否满足资本化条件进行评估或审计。

2. 明确研发费用单独披露的具体内容。

应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必须对研发费用进行单独披露, 将研发费用在年报附注中披露的项目予以规范化。具体而言, 在“管理费用”下应单独设置“其中:研究开发费用”项目, 具体列明费用化的研发费用;“无形资产”下设置“开发支出”, 分别具体披露。

3. 加强研发费用的非财务信息披露。

企业研发费用的披露主要包括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两部分。目前, 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普遍披露研究开发活动的财务信息, 却很少在其年报附注中披露研究开发支出的非财务信息。因此, 建议在年报附注中增加以下内容:研究开发费用的主要投入方向;研究或开发项目的进度、成功的可能性, 具体采用的摊销方法;研究开发费用、研究开发投资和无形资产的关系;研究与开发项目的可行性、现状和市场前景等。总之, 增加企业对研发活动未来预测信息的提供, 有利于投资者客观评估企业研发活动结果预期产生的经济利益, 并做出合理决策, 减少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信息技术投资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篇10

一、信息技术投资在银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银行金融业务的发展与变化, 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不但促使银行的业务服务创新逐渐跨上新台阶, 还使银行本身的存在形态发生了本质的变化。随着以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英特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 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也在发生变化。在相当多的银行, 信息技术部门都被当做十分重要的部门之一。

相对传统概念上的银行而言, 现在的银行正逐渐走向虚拟, 逐渐走向电子信息网络化, 并缔造了一个全新的组织体系与经营形态。银行的金融科技综合实力, 特别是业务软件、业务需求、系统集成以及网络技术的水平, 将愈来愈影响着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 并成为衡量银行竞争实力的标志。据相关权威部门统计, 与信息技术投资相关的投入在我国银行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达22.5%以上。银行信息技术部门也在不断地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以逐渐满足新时期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 很多银行的信息技术部门也已经开始积极思考并制定适合本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管理与发展战略, 力图为银行在今后的5~10年内的信息技术投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我国银行业加快发展以及提高管理水平, 就必须优先发展以及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投资管理方法与模式, 技术部门将主按键从“后台”的角色转变“前台”角色, 通过持续有效地应用新的信息技术投资方法, 或者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引领业务创新以及管理创新, 将有效的促进银行快速向前发展。由此可见, 信息技术投资是银行发展的“肠动力”, 在银行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存在的问题

1. 技术安全观念尚待加强

对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安全来讲, 首要的问题是观念以及意识的问题。目前的国有银行, 管理层次多, 管理半径大, 使管理效率管理成本信息沟通都受到严重制约,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组织结构改造促进银行借助信息技术重整客户信息资源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策略提高服务质量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具有强大控制力的内部管理控制信息系统提高效率控制风险, 当前我国银行的管理层对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重要性是重视的, 但对信息技术投资安全到底指的是什么却知之甚少。因此主要工作还是在口头上落实。在信息技术投资安全上, 由于其技术壁垒的原因, 容易形成管理脱节的想象, 缺乏联动性以及群众性。从管理层到员工, 能否意识到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重要性, 明白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业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很重要的, 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的基础至关重要。信息技术投资安全观念的缺乏是银行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的重要安全效果并不依赖于重要技术, 而依赖于基本规范的落实以及常见的安全手段的应用, 缺乏对银行业务信息技术投资安全发展战略的全面了解。

2. 缺乏专门的管理机制

信息技术战略规划是全行整体的信息战略规划, 由于银行对信息技术战略规划制定缺乏足够的认识, 进而导致对信息技术规划制定时规范管理的缺乏。部分银行的信息技术发展规划由信息技术部门单独完成, 业务部门较少或不参与, 导致规划不够全面, 并在完成后得不到有效实施以及应用。很多银行不但没有专门性的管理机制, 而且没有专属授权的机构, 进而无法对信息技术战略实施有效的管理并根据业务发展实际进行定期调整以及更新。由此, 造成银行在制定银行重要业务安全系统 (平台) 规划时不敢放开手脚的进行规划与实施, 不能充分满足业务发展对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 造成业务发展需要以及信息技术支持的脱节。银行业成功的信息化建设还要依靠国家的政策扶持, 以及解决好一些相关问题, 如技术安全问题、项目管理问题、人才使用和激励及人员培训问题等, 才能在信息化的基础上重塑中国银行的新面貌。

三、完善我国银行业信息技术投资的相关措施

1. 面向服务的信息技术架构

面对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日趋严格的监管要求, 银行需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通过建立技术驱动的业务服务, 降低功能冗余以及整合的复杂度, 进而为银行提供一个更具效益以及可扩展的平台。例如, 通过数据访问实时性提升, 参与流程的独立性功能组件的数量减少。实现智能客户端访问。典型的智能客户端应用能够优化利用本地资源及其离线功能, 并能通过优化的方式被部署以及更新在设备之上。进而为银行架构一种面向服务的设计、部署以及管理软件基础设施及应用的新方式。架构中的应用系统的主要功能被组织成多个标准化的服务, 并被封装在一个完整的工作组件内, 其中的服务接口采用通用访问机制来实现, 并能够接收任何来源的请求, 服务导向型架构可以帮助银行利用现有的数据以及接口服务进行应用系统的整合以及功能分配。

2. 投资项目的合理评定

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项目需要银行特定技术人员全程参与, 对项目进行阶段评定。在制定信息技术投资项目时, 银行在确定是否涉及银行重要业务的信息系统维护服务资源投资的前提下, 结合自身特点合理制定投资范围。另外, 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负责了解与信息技术投资决策相关的风险, 并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管理层应对信息技术投资将怎样支持金融机构的目标以及战略计划以及金融机构将如何管理与服务提供商的关系等进行评估。还应考虑信息技术投资风险对业务系统的安全性、系统以及资源的可用性与完整性、信息的机密性以及规则的一致性构成的威胁。

3. 构建信息技术金融平台

技术型金融创新可以有效地规避分业经营模式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 互联网模糊了各行业之间的截然分别, 实现了它们之间的有机合作, 给客户提供证券、保险、基金的一站式的柜台享受服务。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 聘请专业人员解决客户在购买证券、保险、基金等产品时各种各样的问题, 进而顺利地实现银行业务的信息化服务。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己经建立的银行信息技术投资管理模式, 充分利用各类金融服务以及经济信息, 并向社会发布, 进而引导社会商品运动以及资金的运动, 以实现信息资源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最优配置。

四、结语

信息技术投资作为银行发展的动力, 对推动我国银行业发展表现出愈来愈大的作用。以数据集中、综合业务系统、电子支付系统、信息技术投资安全系统为主的信息化发展有力地构建了信息技术投资与银行业发展的管理平台, 提升了我国广大银行的经营管理能力。同时, 在这种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形势下, 银行信息化发展也存在着一些技术与管理上的问题, 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并逐渐完善。因此, 我们必须逐渐提高银行在信息技术投资运行以及服务提供等方面的能力, 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整, 实现银行的信息技术投资发展战略与业务战略的完美统一, 进而促进银行业务高效、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怀军:银行信息技术投资及其风险管理, 2010年4月

[2]郭宗宪:金融服务投资的发展趋势与承接策略, 2007年6月

[3]刘冬云:信息技术投资安全信息系统运行的新要求, 中国教育, 2009年3月

[4]隆永红:银行电子化安全呼唤商用密码标准, 信息与通信保密, 2008年5月

上一篇:刑事立法权下一篇:脱硫石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