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P管理

2024-07-15

GMP管理(精选十篇)

GMP管理 篇1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GMP, 国家从1982年制定GMP试行版到1994年正式实施GMP至今, 也已走过27年的历程。中国自从推行实施GMP以来, 药品企业管理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员工整体素质提高迅速, 质量意识越来越强, GMP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所理解所接受, 并落实到实际运行操作体系中去, 但是在执行GMP的道路上并不平静, 有了GMP文本, 药品的质量不一定就可以高枕无忧了;相反GMP只不过是文件, 它是指导生产操作运行全过程的原则。近几年来, 在全国有影响的药品质量事故频频发生, 如齐二药事件、安徽华源欣费事件, 上海华联甲氨喋呤事件等, 再来对照GMP就可以从中找到答案。人们也期待着药品的安全, 也期待着药品企业执行规范的严肃性。

国家出版第一版本GMP是1988年版, 第二版本是1998年版, 检查条款共计225条, 其中关键条款56条, 到2008年开始执行《2008版药品GM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 检查条款共计259条, 其中关键条款92条。可以说, 其条款覆盖了药品的全角度全过程, 包括从原料辅料产地到生产制作, 从工艺路线到硬件设施, 从质量管理到现场监控, 从客户到信息反馈。具体来讲可分为硬件要求条款与软件要求条款。

GMP硬件要求: (1) 必须具有封闭与温度、湿度、洁净度要求相适应的厂房、无菌室、仓库; (2) 必须具有无死角的设备及设施; (3) 必须具有各种物理、化学测试仪器及设施; (4) 必须具有符合工艺要求的共用系统; (5) 必须具有与厂房相匹配的绿化面积; (6) 必须具有独立的洁净空调系统; (7) 必须具有相适应的伺服设施; (8) 必须具有独立的污水处理系统。

GMP软件要求: (1) 必须建立各部门、各专业的管理文件并严格执行; (2) 必须建立各部门、各专业、各个岗位的操作文件并严格执行; (3) 必须建立各个系统的静态、动态验证文件并严格执行; (4) 必须建立用户反馈信息文件并严格执行; (5) 必须建立从原、辅料采购到生产运行各个环节以及到成品出厂全过程的批生产记录并严格执行。

可以看出, GMP包括药品生产全过程、全系统、全方位, 也就是说从制造上端原料辅料开始→生产制造→成品出厂→用户手中→信息反馈, 构成一个PDCA全面质量管理的控制网络。在此一个大循环运行中, 无论哪层管理人员、哪个部门员工, 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 都会给药品质量带来隐患。有的隐患发觉后, 可以通过制约措施得到控制;而有的隐患发觉后, 因结果严重而无法挽救和弥补;有的隐患一时发觉不了, 流向市场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根据上述全过程, 现在从生产链的上端到生产链的下端全过程、全节点、全方位遵照GMP的条款来分析药品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原料、辅料

GMP规定, 生产所用物料的购入、储存、发放、使用等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并制定一整套的技术质量标准参数, 严格遵照执行验收、抽样、检验等程序。各技术数据, 合格后放行, 否则截止。

药品原料、辅料是成品的上游环节, 这一环节十分重要, 又是基础。抓住这一环节, 就抓住了源头, 抓住了节点。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各种成品的原料辅料来源于不同的产地, 这些产品由于受地理环境影响, 品质也大不相同, 这就给管理带来了难点, 这要求管理人员要有专业知识和尽职精神, 在日常的循环管理工作中, 要抓大节大程序, 查产地、质量、参数。又要抓被人遗忘的细节小点, 查季节、收购点、外观, 各点滴数据并记录在案, 待各种技术数据合格后方可放行。再者, 各种各样的辅料尽管其在生产中量不大, 但其产生的副作用有时很明显。正因为其不是最终产品, 企业管理及员工往往疏忽了这一环节, 再加上有些企业管理不力, 尤其是现在是市场经济, 只要有合同就供货, 不问对方用于何处。

建议措施:对于中小型原料辅料厂, 应考察原料辅料生产工厂, 如设备与工艺是否匹配、生产管理与技术监控是否匹配, 对产品进行稳定性验证等。要验证成品去向和数量, 要有信息总汇, 国家要加大力度控制企业质量标准, 加大“飞检”次数与力度, 查到问题马上媒体曝光。同时, 企业应该加强专业人员配置, 定期举办质量标准培训班, 并明文强行规定收集地点、收集环境、收集时间、收集工具、收集器具、收集标准。并有原料堆放、原料运输、原料检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监控、检测操作顺序。并从组织、质量标准、检查手段上采取强有力措施。这是防止源头污染的重要措施。

药品的原料药、辅料应该遵照GMP对硬件要求、对软件实施手段, 加强对原料药、辅料生产厂家的复审、复验、巡视。还应该加强一线监控人员对整个原料、辅料生产过程的质量监控、数据监控。确保源头的原料、辅料各项技术数据达标, 方为可用。

2 厂房与工艺布局

GMP规定:厂房应按生产工艺流程及所要求的空气洁净度进行合理布局, 减少人流、物流交叉污染的几率。生产区有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面积和空间用以安置设备、物料, 避免交叉污染和差错。重点是把交叉污染点减至最少, 尽最大可能地降低污染概率。

我国从1994年开始正式实施GMP后, 全国药厂先后进行了改造建设。但是, 新厂房的工艺流程布局是否合理, 区域内人与人、人与物交叉污染的几率是否可以避免或者降低到最小, 车间运行中伺服区域等配套设施匹配是不是到位, 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一开始人们从图纸一般很难看出问题来, 因为没有立体感觉, 但一旦新厂房造好, 开始试运行并正式生产以后, 问题就一点一点暴露出来, 将会给以后药品质量带来隐患。

笔者曾参观过近50个药厂, 结果发现问题都是雷同的, 即车间生产工艺布局多数都是按传统的流水线布置, 结果是车间物料中转面积、伺服区域面积太小, 伺服点太少, 这就造成车间主通道人来人往, 物来物去, 主通道好似步行街, 这种人与物运行状态就不可避免产生交叉污染现象, 人与人、人与物交叉几率在抬高。由于在生产运行中产生的粉尘、药物的细粒漂浮在空间, 不可能全部被除尘器除掉, 这些微颗粒粘附在员工的身上, 人员穿来穿去结果是造成相互污染。这都是潜在的影响质量的因素。为了克服上述缺点, 极力推荐工艺布局模块理论的应用, 模块理论适用于各剂型厂的设计、运行、管理, 模块设计可以覆盖整个药品企业, 其最大的优点是把制作产品的工艺流程, 按模块理论来布局来设计, 这样就使人与人、人与物, 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交叉几率有可能减少到最低点。典型模块工艺布局图例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 模块设计的工艺布置图流畅、紧凑, 节省使用面积, 其前工段组成一个区域, 有利于粉尘处理, 减少中间走道, 避免粉尘通过人员走动而交叉污染, 无论从开始原料辅料进来到成品出库, 一气呵成。流向极为合理, 现场生产、管理都方便, 即科学又合理。

过去, 相当一部分药厂所设计的工艺布局都是按传统工艺流程的布置来进行设计的, 延伸和继承了传统操作模式, 即手工操作为主要特征的方法。但是, 人们还没有注意到在传统的工艺操作中包含了耗气、耗电、粉尘飞扬、清洁不到位以及交叉污染严重的现象, 尤其在动态运行中, 存在着交叉几率高的现象, 这给现场管理带来不少压力。特别是中间体物料在运行中的周转, 周期长以及多品种小数量等问题更是难点加难点。因为在源头上的设计工艺流程中就不能从硬件上满足现场多变的生产局面, 这就给以后生产现场带来麻烦。传统工艺布局特点是:中间体物料运输往返次数高, 车间内伺服设施缺少, 中间库存少, 工艺块与工艺块的界限不清, 公用部位多, 结果造成人与人、人与物交叉污染几率高。

建议措施:变传统工艺流程为工艺模块流程。工艺模块流程布局特点符合GMP精神, 其功能区域与功能区域分割清楚, 功能块与功能块相对独立, 伺服设施配备齐全, 流向极为合理。工艺模块流程从根本上解决了上述危及药品质量安全的交叉污染状况, 也从根本上解决了硬件布局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又解决了在每个模块之间的物料传递问题, 同时人与人之间交叉次数为最少, 从根本上杜绝了人与人、人与物的交叉问题, 它关键是体现了运行动态中的优势。

为了使企业传统工艺布局转变适应工艺模块流程布局, 可以在不大动干戈的情况下对局部工艺流向作调整。建议: (1) 根据物流需要, 可不通过主通道的尽量不走主通道, 而从房间内走, 措施是在内部多开一扇门; (2) 为减少主通道人流, 适当增加清洗中心, 尽量在每一工艺模块中保留一个清洗间; (3) 各工艺模块辅助设置尽量补足并移置与本模块中, 不要共用, 以减少碰撞次数; (4) 在每一个工艺模块中, 适当增加伺服设施, 以解决相互串通、交叉污染问题; (5) 大面积的单一物料中转中心, 从工艺要求分割成若干个以单品种为格局的中转中心, 这样可从硬件设施上保证多品种、多批号、多规格品种存放所产生的差错, 并减少到零位。

3 洁净车间通风系统

GMP规定:洁净室 (区) 空气的微生物和尘粒应定期监测, 监测结果应记录存档。洁净室 (区) 在静态条件下检测的尘埃粒子数、浮游菌数或沉降菌数应符合规定。

3.1 洁净风管在制作过程技术条件不达标

在工地现场制作洁净通风风管, 都是在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内完成的, 没有任何防尘措施。制作材料镀锌铁板一般都是堆放在露天现场, 没有任何保洁措施, 任凭风吹雨淋。镀锌铁板表面一般都带有油迹和尘土。因为现场制作没有统一标准, 制作工人一般不更衣服、不戴帽子、不穿鞋套, 工具与工作台表面也不清洁。任凭大多安装公司随意制作, 在无保洁措施条件下制作洁净通风管, 在制作过程中把灰尘、细菌、油迹等带进通风风管的壁面上。试想, 这种风管能把洁净空气输送给车间吗?相反它将给洁净车间制造药品带来隐患, 给房间内的出风口高效过滤器带来压力, 使高效过滤器使用周期缩短50%以上。为确保车间洁净通风质量, 更换高效过滤器的周期就被缩短了, 相应增加了运行成本。

建议措施: (1) 镀锌铁皮到工地后应该有保洁措施; (2) 制作前镀锌铁板表面要进行去油迹清洗; (3) 进入制作间镀锌铁板表面进行消毒处理; (4) 制作完毕经甲方人员认可签字, 方可将两端用塑料膜封口并编号; (5) 通风风管成品堆放在有保洁措施的房间或临时房间内; (6) 制作人员必须身穿干净工作服, 戴帽子。工具、机器表面、手、鞋底等每天均进行2次以上消毒处理; (7) 制作工地地面必须铺薄橡皮, 每天定时浇水保持潮湿, 杜绝尘土飞扬; (8) 风管正式吊装时, 塑料膜拆下后, 两端法兰必须经消毒处理后再拼接。只有这样从源头制作开始, 保持洁净要求才是上策。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 等吊装好后再补救已来不及了。过去相当多药厂洁净通风风管制作、吊装都是在无监控、无保洁、无消毒条件下进行的, 这给药品质量留下的后遗症往往是难以补救的。

3.2 洁净车间通风风管的设计也要从源头上控制

现在洁净车间通风风管, 一般有4~5路送风管管路, 不包括回风管, 车间洁净风管总长度一般都有几百米, 甚至更长。这么长的通风风管一般都没有设计维修与清洗窗口, 应该说这是设计中的一大误区。由于没有设计维修、清洗窗口, 它给以后运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通风管在运行几年后管壁上一般都会有各种尘粒、细菌、霉菌等存在。通风系统产生细菌来源有以下几点: (1) 从新风口进入系统的新风, 因为我国大气质量较差, 灰尘浓度高; (2) 系统内部循环回风, 因为室内人员来回走动、操作产生的污染通过回风进入通风系统; (3) 空调箱内冷凝水形成湿表面, 工厂为节省成本夜间空调关闭, 关闭后温度上升, 温暖潮湿的环境最适合各种细菌滋生。另外, 应有相关的条款与措施对空调系统进行清洗、消毒。清洗概念很突出重点部位要抓住几个环节, 即通风风管、出风口、回风口, 空气处理机组及相关部件。在我国现在不光是使用多年的空调洁净系统要清洁消毒, 新安装的空调洁净系统同样需要清洗消毒, 防止因不文明施工, 造成污染。

建议措施:现在设计的洁净通风风管, 应考虑在一定长度范围内增开一个维修窗, 平时关闭, 维修人员定期打开此门, 用清洁工具清洁、并消毒风管内壁, 确保风管清洁。对已安装好并使用多年的风管, 应根据现场条件临时补开维修窗, 以增加对现有风管的清洗与消毒。

4 空调系统

药品厂洁净车间净化风都是从空调箱经过处理后, 通过送风管路流向各房间的。空调箱的原理都是一样的:新风→粗效过滤→加冷→鼓风机→加热→加湿→亚高效过滤→送风至车间高效过滤。目前, 药品厂运行中的空调箱隐患有: (1) 由于空调箱是板材加工制作, 内部是金属框架结构件拼接, 箱体内普遍存在死角, 这些死角平时根本无法清洁, 这是潜在的隐患; (2) 鼓风机整体安装在空调箱体内, 由于长时间运行, 会导致轴承油的气化、皮带的磨损并产生许多微粒, 这些都是污染源, 根本无法外排和清洗, 而是定期靠手工局部擦, 而这些被污染的风只有靠过滤器来抵挡。过滤器只要出现破损, 污染源就会长驱直入车间, 给车间造成污染。

建议措施: (1) 应该把鼓风机整体搬到外面。其原理:新风→粗效过滤→加冷→叶轮→加热→加湿→亚高效过滤→送风至车间高效过滤器, 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源; (2) 箱体框架尽量采用无死角合金钢材标准化制作, 增加清洁门, 以便使用一周期后, 作箱体内清洗、消毒用。

5 有热风系统的制药设备

药品厂使用的带有热风的设备, 如热风循环烘箱、隧道烘箱、沸腾干燥机、一步制粒机、薄膜包衣、离心喷雾干燥机等。其共同特点:在整个热风循环系统中或者直排风系统中百分之百都存在严重的污染隐患, 也就存在通风系统粒子污染问题。

此类热风系统流程:新风→粗效过滤→亚高效过滤→加热器→与中间体物料或成品直接接触→回风或直排风。其加热系统中产生污染源在于加热器, 目前组装的加热器都是金属材质的, 其长时间或间断性加热中, 在常温→加热→冷却→加热往复循环过程会出现金属粒子的析出, 这些金属粒子随风直接进入到药品中间体物料或成品中去, 从而产生金属粒子污染。金属粒子污染这一现象在国外已引起高度重视, 并制订了相关严厉措施加以控制。我国尚属空白点, 无监控制约措施。

建议措施:为确保加热系统的热风安全, 应更改流程, 把加热器与高效过滤器位置对换, 这样加热器产生的金属粒子被高效过滤器阻挡, 只要定期更换高效过滤器就可以了。但这一改进又带来了新问题, 因为经过加热器把空气加热至更高温度时, 热风再经过高效过滤器送到物料中去, 国产高效过滤器经不住高温的考验, 在高温情况下要脆化, 并伴有微粒析出, 同样也会污染, 而耐高温的高效过滤器目前还须靠进口来解决。

6 制药设备的设计、制造、选型及安装

GMP规定:设备的设计、制造、造型、安装应符合生产要求, 应易于清洗、消毒或灭菌, 应便于生产操作和维修, 应能防止差错或减少污染, 与药品直接接触的设备表面应光洁、平整、易清洗、消毒。

制药设备在加工制作中, 部分产品存在着死角, 给日后生产换品种清洗带来压力。如: (1) 粉碎机、震荡筛、湿法制粒机、整粒机下料口有死角; (2) 沸腾干燥机与一步法制粒机视镜、进风管连接处有死角; (3) 薄膜包衣机至风管接口、下水口等处有死角; (4) 烘车至轮子有死角, 轮子本身就是污染源; (5) 搅拌机、混合机、轴承连接处有死角, 等等。

建议措施: (1) 直接接触药品的部分材质为不锈钢, 机器工作表面和周边区域表面应无死角、平整光滑, 更换品种时便于清洗消毒, 紧固件应无死角; (2) 工艺参数的状态显示及控制, 防止差错, 人机界面操作更趋向人性化、易操作、易维修; (3) 改进机械结构、提高加工精度, 防止机械传动机构漏油漏气; (4) 单机尽量考虑CIP与SIP系统, 便于更换品种时用; (5) 单机本身有洁净度要求的应在控制区域内, 增加开设验证小孔; (6) 在洁净区的制造设备均应封闭, 防止灰尘外扬。

药厂现条件下选购设备, 应根据工艺流程, 尽量选购连续性生产的一条龙制造设备。这样中间品物料制造过程, 都是在密闭的系统中流动及制造的。为的是尽量减少中间出料、运输的交接运转过程, 尽量减少由此运行中产生的粉尘飞扬及交叉污染的现象, 因而使车间生产洁净、文明、减轻劳动强度, 最根本是保证药品在生产过程中不受污染。

7 验证

为确保药品质量, 满足人们的需求, 在实施GMP质量管理中还必须加强在生产过程中动态中的验证管理工作, 即GVP。加强对厂房、空调净化系统、水系统、生产设备系统、工艺过程系统、伺服设置系统、车间现场的验证, 加强各系统中的节点环节质量控制, 如图2所示, 合格放行, 否则截止。

8 结语

新版GMP“文件管理” 篇2

GMP是国内所有药品生产企业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2011年3月1日,新版GMP正式发布实施,与1998版GMP相比,内容更详细、更全面,也更具有操作的指导性。新版GMP文件章节强调了良好的文件是质量保证系统的基本要素,细化了文件管理原则,明确了文件管理的范围。

一个制药企业能否良好运行,不能仅仅依靠厂房、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改进,还必须重视软件的管理。软件管理的基础,就是建立一个合理、规范、完整的文件系统,使药品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都有章可循。

1、文件管理对于药品生产企业的重要性

药品生产企业实施GMP,硬件是基础,软件是保证,人员是关键。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许多药品生产企业在硬件建设方面普遍投入不足,人员素质还未能得到全面提高。因此,软件的完善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资源应用角度考虑,GMP牵涉到的这三个基本方面,比较容易改进的是软件和人员,而改进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则是软件。由此可知,软件的完善,尤其是文件系统的完善,是我国制药企业进行GMP建设的首要任务。

建立一个完善的文件系统的主要目的:

(1)提供质量标准。如新版GMP规定,物料和成品应有经过批准的现行质量标准;必要时,中间产品或待包装产品也应有质量标准。按照规定,这些标准的一般内容应包括对物料的描述、取样检验方法、定性和定量的限度要求、贮存条件及有效期等内容。

(2)明确管理职责。企业应当建立质量管理系统,并以完整的文件形式明确规定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使生产管理活动和质量控制活动按照书面规程进行。

(3)规范生产操作。为达到规范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稳定的目的,首先需要使生产人员操作标准化。因此,企业应当将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操作程序用书面文件加以规定,如厂房清洁消毒规程、设备维护保养规程、仪器校准规程等,使每个部门、每个岗位、每位职工的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一切言行要以文件为依据,照章办事,明确责任,避免因语言差错而造成行为上的差错。

(4)跟踪产品情况。生产全过程应当有仪器或手工的记录,并妥善保存,以便于査阅,追溯产品历史。

这些记录包括确认和验证记录、批记录和发运记录等。新版GMP强化了记录类文件的管理内容,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部分制药企业只重规程而忽视记录的错误思维。

2、新旧版本GMP在文件管理方面的比较

1998版GMP在新版GMP颁布实施前已实施10年。在这10年中,旧版GMP较好地指导了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但同时也暴露了它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其条款内容过于原则,缺乏灵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且重硬件、轻软件,缺少偏差管理、变更控制等先进理念。而此次修订的重点之一就是细化软件管理,使我国的药品GMP更为系统、科学和全面。

与旧版GMP相比,新版GMP在文件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亮点:

(1)强调了文件管理的必要性。新版GMP的一大特点,即强调管理活动、生产活动都应以文件形式明确规定,要求一切操作按照书面程序严格进行。如第十二条规定严格按各种书面规程进行生产、检查、检验和复核。“

(2)明确了文件的范畴。第一百五十八条指出”本规范所指的文件包括质量标准、工艺规程、操作规程、记录、报告等“。以往很多企业对于各类文件区别对待,如质量标准、工艺规程不按照文件管理方法进行管理,记录、报告编制随意,部分类别文件不经质量管理部门审核等情况。文件范围的明确有助于企业规范管理各类文件。

(3)细化了文件管理流程。从文件的起草、修订、审核、批准、复制,到使用、保管和销毁,新版GMP进

行了较具体的规范,要求文件内容确切、清晰易读,保管有条理,不得产生差错和混淆。

(4)强化了记录类文件的重要性。第一百六十八条规定”与本规范有关的每项活动均应有记录“,这是保证药品生产、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活动可追溯的重要途径。新版GMP规定,每批药品都应有批记录,包括生产、包装、检验和药品放行审核等与本批产品有关的记录和文件,并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管理。

(5)增加了电子记录管理的内容。计算机程控化系统在药品生产领域的广泛使用,使电子数据资料的管理成为企业记录管理的一个部分。新版GMP增添了电子记录的相关规范,体现了GMP随时代进步而发展的特点。

3、文件管理流程 3.1文件的起草

3.1.1文件的起草人

文件的起草应遵循”谁用谁起草“原则,由使用部门负责,以保证文件的实用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使用部门的人员从事相关文件的编写工作,一方面可以在编写过程中理解和掌握GMP对自己工作领域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了解文件内容,有助于文件的实施。如设备的维护保养规程由主管设备的专业人员来起草,编写完成后用于规范设备管理人员的维护保养工作,可操作性强。如果编写人员是非专业人员,编制出来的文件往往会与实际生产脱节,使用者与文件的磨合过程也会相对较长。

文件编写应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先由使用人员起草,然后交主管部门审核、修改。

3.1.2文件的格式和内容

文件编制时要有统一的格式,这样不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而且有利于文件的分类、使用和保管。

文头、文尾中应反映一些基本信息,如企业名称、文件名称、文件编号、版次、页码、文件发布或实施日期、起草部门和批准部门等。

文件内容编排要有可行性,一般正文内容包括:(1)目的:简明扼要地说明制定该文件的目的。

(2)适用范围:该文件适用的范围或应用领域,必要时还应说明不适用的范围和应用领域。

(3)责任者:执行该文件的部门或人员以及对执行该文件负有监督检查责任的部门或人员。

(4)内容或程序:这是文件的主体,阐述管理或操作的详细内容、方法或步骤,并对可能发生的意外或特殊情况加以说明。

(5)引用文件:指本文件引用的现行标准和其他文件,列出文件编号和名称即可,以便于参考和查找。

在文件起草的过程中,还应保证其内容与药品生产许可、药品注册批准的相关要求一致。

3.2文件的审核

文件的审核人一般为文件起草使用部门的负责人。审核人应对文件的内容负责,尤其是对文件的合法性、可操作性、规范性把关。必要时,起草后的文件可由文件管理部门组织会审,会审人员包括文件使用部门负责人和相关管理部门负

责人。如文件经审查需要修改,则通知起草人进行修改,再进行审核。

经审核最后确定的文件,由质量保证部门统一分类、编码。3.3文件的分类和编码

文件按其属性可分为‘指令性文件’和记录’两类。”指令性文件“是执行标准,阐述”如何去完成某项工作“,如质量标准、工艺规程、操作规程等„”记录“是历史性文件,阐述”完成了什么工作“,如批生产记录、批包装记录。企业应建立适当的文件分类系统。

文件分类后,为便于识别、查找和使用,应对每一份文件进行编码。编码应遵循系统、准确、可追溯、一致的原则。编码是由文件性质、文件类别号、文件序号、修订次数(版本号)四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可用隔开。以下举例说明文件编码的方法:

(1)文件性质:如分别以 STP(Standard Technology Procedure)、SMP(Standard Management Procedure)、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来代表技术标准、管理标准、操作标准;以RD(Record Document)代表记录。

(2)文件类别代码:文件的类别代码可分别用TP(Technological Procedure,工艺规程)、MM(Material Management,物料管理)等两位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3)文件的序号以3位阿拉伯数字表示,表明该文件是该类文件的第几号文件。

(4)文件最后以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文件的修订次数,如“00”表示为新制定文件,“01”表示修订过一次,依此类推。

文件与编码必须一一对应,一旦某文件终止使:用,此文件编码即告作废,不得再次启用。

3.4 文件的批准

文件的批准应由审核人的上一级领导负责。文件的批准人必须与其承担的责任相一致,以保证文件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批准人应在批准文件之时规定文件的生效日期。

起草的文件经过相关负责人审核、批准,方可发放使用。3.5 文件的复制和分发

所有文件均由质量保证部门复制。复制时应控制文件的印制份数,其数量按分发部门的数量而定。原版文件由质量保证部门归档保管。

在分发新版本文件的同时应收回旧版文件,并建立分发记录,对文件的去向

进行记录,以便更新版本时旧文件的回收。

文件一经批准,应在文件生效之日前分发至相关部门或人员。

文件分发后,各相关部门应组织相关培训,保证有关人员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文件内容。

3.6文件的修订

新版GMP第一百六十四条规定文件应定期审核、修订;文件修订后,应按规定管理,防止因疏忽造成旧版本文件的误用。“

文件制定后并不是一成不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改。文件一旦经过修改,必须给定新的编码,对相关文件中出现的该文件编码同时进行修订。

3.7文件的撤销和销毁

质量保证部门将修订后文件的复印件分发给有关部门后,应同时收回原版文件并销毁。文件收回时,回收人做相应的回收记录。

销毁文件必须做文件销毁记录。已撤销的文件和过时的文件,除一份留档保存外,原文件不得再在现场出现。对保存的旧版文件应作明显标识,与现行文件隔离保存。

3.8记录的管理

记录是文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详细反映药品生产状况、员工工作情况、设备运行状况。可用于对药品生产过程的回顾与追踪,能够体现企业执行GMP的实际情况。

新版GMP要求,与本规范有关的每项活动均应有记录,如:确认和验证、生产、包装、变更控制、偏差处理、培训等。所有记录至少应保存至药品有效期后一年,确认和验证、稳定性考察的记录和报告等长期保存,以保证产品生产、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等活动可以追溯。

同时,新版GMP要求记录真实、清晰、详尽、清洁,不得撕毁和任意涂改。记录的保管和销毁应遵循文件管理规程,不得随意处理。

4、结语

GMP管理 篇3

【关键词】药品 质量管理 新GMP 提高

引言:

GMP功能就是指在药品生产的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也较为常用的一种控制和管理的功能,这种功能对药品生产的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意义,在药品质量管理方面早就进入了 “GMP时代”,在经历了几年时间后,药业公司现在的质量管理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新GMP相比,还是存在很大差距,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就在新GMP中现有药品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等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建立并完善质量管理文化建设

质量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以质量为中心,由企业管理层特别是主要领导者所倡导、员工所普遍认同的逐步形成并相对固化的群体质量意识、质量价值观、行为准则或行为模式、质量奖惩制度与道德规范等因素及其总和。

它表现为三个层次:(1)质量文化的精神层(2)质量文化的物质层(3)质量文化的制度层。在质量文化中,质量物质文化是基础,是质量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质量制度文化是保障,质量精神文化是关键是核心,三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公司目前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质量文化方面的建设。

二、思想保障---质量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立

企业质量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建设的关键是如何将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贯彻于质量管理的全过程,并在全员形成一种良好的并能得到共识的质量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而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质量价值观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企业作为一个共同体长期形成的一种质量意识,是人们对企业产品、质量形象、生产行为、社会声望与质量信用等总的看法,是企业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稳定的心理定式或文化积淀建立和发展企业质量文化,就是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为行为价值准则,培养企业员工崇尚质量、注重质量、对顾客负责的质量意识。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质量决定了产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药品质量与人民的生命息息相关,因而,这儿的“满足顾客现在或潜在需求”其本质便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这种情况下的质量意识便构成了药品生产的淡薄,也正是由于员工参与意识不强,造成部分操作文件的可操作性不强。

三、公司质量管理水平与新GMP的差距对比

1、对硬件标准要求变化

(1)新GMP新增相关标准:洁净等级采用ISO14664标准引用了ABCD级标准,不同级别洁净区之间的压差由不低于5帕上调为不低于10帕。暴露工序区域,应参照“无菌药品”附中的D级洁净区的要求设置,企业可根据产品的标准和特征对该区域采取适当的微生物监控措施;企业可根据产品的标准和特性对该生产区域采取适当的微生物监控措施。

(2)GM公司现状:对于生产区空调系统洁净等级,其中一条MX生产线需要改造;微生物检验室布局不够合理。

2、对软件管理方面变化

(1)新GMP新增相关标准:文件管理范围加大;细化各类文件编写的具体内容,增加电子记录管理内容。

(2)GM公司现状:部分文件内容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

3、对人员与组织标准要求的变化

(1)新GMP新增相关标准:关键人员任职资格、工作经历要求及职责明确化,培训对培训覆盖对象与内容要求扩大。

(2)GM公司现状:关键人员综合素质欠缺人员培训效果不佳。

4、生产和质量控制现场管理方面

(1)新GMP新增相关标准:提出了生产过程控制的要求和针对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分析要求,明确了药品质量管理、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基本要求,引入了质量风险管理理念。

(2)GM公司现状:设计缺陷,工艺参数选择依据不够充分。

5、物料与产品方面

(1)新GMP新增相关标准:物料管理的范围明显扩展,管理内容细化,要求对原辅料、中间产品和待包装产品、内外包材料、成品等进行标准化管理规定。

(2)GM公司现状:部分原辅料标准不足,现有产品标准缺陷。

四、存在问题

通过公司质量管理水平与新GMP的差距对比可以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

1、工艺设计过程中缺乏“质量源于设计”理论,造成质量控制难度加大工艺设计只注重产品的实现,不注重产品质量实现的精度,从而造成MX千燥失重偏高,增大了公司的质量风险。同时,用于小包装计量包装设备的自动化程度不高,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造成计量偏差加大。

2、对原料缺乏完善的监控指标,不合格原料进入生产环节导致不合格产品比例增大就品种而言,公司对其生产原料建立了质量监控相关制度与标准,但由于监控指标的缺失,“合格”的劣质原料投入到生产中,直接导致了不合格品的广生。

3、对流通过程中的产品质量缺乏监控,导致大量因运输环节出现的质量投诉流通过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不亚于生产过程对质量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对运输环境有特殊要求的产品。公司MX产品包装是采用通用的、强度相对较高的PE-PET内包装材料,外包装采用的是纸箱包装,也是常规药品的通用外包材。大量的MX破包投诉都源于流通过程出现的对产品包装质量的破坏。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公司质量管理水平与新GMP的差距对比,产品出厂前的质量监管难度远远小于产品出厂后,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更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实现并加大对流通过程中的产品质量监督,使药业公司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因. 新版GMP施行 制药业迎来大考[J].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11(03)

[2]刘永丽.药品生产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应用[J]. 中国医药导报. 2010(05)

[3]刘杰.精益六西格玛——GE的管理战略[J]. 冶金管理. 2008(11)

[4]陈彬华,文彬.QbD理念在药品研发、生产、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应用[J]. 上海医药. 2008(10)

[5]杨辉.企业质量文化中价值观的要求及应用例析[J]. 安装. 2008(08)

[6]魏骅,黄传华.重视药品运输质量管理 完善质量保证体系[J]. 中国药事. 2006(07)

[7]颜敏,吴晔,王兰明,李少丽.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 中国新药杂志. 1999(07)

试论兽药GMP的生产管理 篇4

通过生产过程的控制来保证质量是兽药GMP的基本思想。企业的生产管理部门的工作目标:确保生产按照预定的生产方法和其他相关程序及兽药GMP的要求进行, 确保生产过程是处在受控状况下, 从而保证产品符合质量标准要求和兽药GMP的要求。实现这个目标, 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⑴要有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生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即需要训练有素的人员。⑵需要各种优良的文件, 如文件化的工艺规程、标准操作规程、批生产记录等。⑶需要非常有效的过程监控, 对生产全过程和相关措施进行严格的监控, 并进行记录, 保证生产按预定工艺进行。

1 具备优秀的生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生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也就是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利用。根据《兽药GMP》对兽药生产企业人员素质的基本要求, 可以概括如下:

⑴文化程度。文化水平是专业技术的基础, 如不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企业负责人及各部门负责人就不能适应现代化生产及兽药GMP管理的要求;如不具备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 各岗位的人员就无法接受进—步的上岗技术培训, 甚至不能执行各种生产指令。所以《兽药GMP》明确规定直接生产操作人员以及质量检验人员必须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并经专业技术培训方可上岗。初中文化程度人员不得直接接触生产工艺岗位, 仅可担任辅助生产工作。

⑵专业知识。《兽药GMP》规定兽药生产企业主管生产和质量管理的负责人 (即通常所指企业主管技术业务的厂长) , 生产管理部门的负责人以及质量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以及药学、兽医或相关专业。“相关专业”系指畜牧、化学、化工、生物、生物化学、化学工程等专业。兽药生产特殊的专业性决定对这些负责人的专业知识要求就很高, 否则无法胜任领导工作, 无法使企业获得进一步发展, 更谈不上实施兽药GMP。

⑶实践经验。《兽药GMP》规定兽药生产企业主管生产和质量管理的负责人, 生产管理部门以及质量管理部门的负责人还应具备兽药生产或质量管理的实践经验和正确判断处理质量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兽药生产的专业性和技术上的复杂性, 兽药质量的高标准严要求, 以及兽药销售、使用中出现各种问题, 需要这些负责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否则对于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无法正确判断和做出正确的处理。

⑷法规水平。兽药是一种特殊商品, 它直接关系到畜禽等动物的健康, 最终关系到人类的安全。所以兽药生产、销售及使用都应符合国家有关行政法规及技术法规的规定。目前有一部分兽药从业人员对国务院颁发的《兽药管理条例》有关法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等国家兽药标准知之甚少, 甚至一无所知。这种情况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不可能想象一个不懂法规的人会合法生产、经营、使用兽药。所以在推行兽药GMP的同时, 还需加强兽药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⑸组织能力。实施兽药GMP归根结底是加强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 所以, 一个现代化的、实施兽药GMP的兽药生产企业, 不仅需要专业技术精通的人才, 还需要一批组织能力强的管理人才。人员的素质影响了企业的素质, 企业的素质也影响了人的素质。人员素质决定企业素质、决定产品质量。同样产品质量反映企业素质、反映人的素质。为了实现高素质企业、高素质人才出高质量的产品对人员就要进行培训。对一个兽药生产企业实施兽药GMP改造工作的核心, 实质是对企业员工观念的兽药GMP改造。同时, 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不仅是对企业员工素质的一个提高过程, 也是对企业员工素质的一个“验证”过程。

人员培训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 人员培训是实施兽药GMP工作的重要一环, 必须领导重视, 人人参与。特别是兽药生产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 生产、检验、设备维修以及与生产活动、兽药质量有关的其他人员更应接受培训教育。 (2) 需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培训工作。培训工作需制度化、规范化。负责培训的机构在人事及有关技术部门配合下制定长期的培训计划及近期培训的具体安排。必须认识到, 不是一次培训, 终身受益, 而是需不断地培训。因为兽药GMP工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 新产品的投产以及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 会出现新的培训需求。培训计划应包括培训内容、方式、时间、地点、参加对象、培训教师、考核形式及负责部门等。同时, 按工作需要, 可随时增加培训。培训计划必须由企业主管领导批准, 颁发至有关部门实施。 (3) 人员培训要注意因岗施教、因人施教, 理论联系实际,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4) 培训必须考核, 培训和考核必需有记录, 应建立企业培训及个人培训的档案, 并妥善保管。严禁培训工作弄虚作假。 (5) 新招聘的员工或更换工作岗位, 必须培训考核合格, 方可进入岗位。

培训内容: (1) 与兽药生产有关的各项法律、法规, 重点是《兽药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 (2) 兽药GMP。 (3) 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 (4) 与各岗位有关的专业技术知识, 包括理论知识和岗位操作。进入实际操作岗位的人员, 必须达到操作熟练方可正式上岗。对从事高生物活性、高毒强污染性、强制敏性及有特殊要求的生产操作和质量检验人员, 应接受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兽药检验人员必须经省级兽药监察所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锅炉工、电工、电梯工等工种, 必需经有关部门培训考核发给上岗证, 方可上岗。

培训方式: (1) 厂内集中培训, 组织厂内资深工程技术人员讲课, 或外请专家到厂讲课。 (2) 送员工到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或兽药监察所培训。 (3) 企业各部门组织培训。进入实际操作岗位的人员, 应在岗位实地培训。

2 需要优良的文件化工艺和操作规程

需要各种优良的文件, 如文件化的工艺规程、标准操作规程、批生产记录等, 也就是企业的各种规章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 各种规章制度一定要以书面文字形式贯彻下去。在兽药GMP生产管理中, 主要的生产管理文件是指生产管理中的工作标准, 包括: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或标准操作规程和生产记录。

工艺规程是兽药生产和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文件, 是规定生产所需要原料和包装材料等的数量、质量, 以及工艺、加工说明、注意事项、生产过程控制的一个或一套文件, 是企业组织和指导生产的重要依据, 也是技术管理工作的基础。制订工艺规程的目的是为生产各部门提供了一个共同遵守的技术准则, 以保证每一兽药产品在整个有效期内都能保持预定设计的质量。主要内容工艺规程虽没千篇一律的格式, 但从兽药GMP要求和实践来看, 通常原料药的工艺规程按每一品种编制, 制剂除可按品种编制外, 也可按剂型编制通用的工艺规程, 然后再按具体品种的特性编制产品的工艺规程, 涉及通用部分可只体现文件号。

岗位操作法是对具体生产操作岗位的生产操作程序、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作进一步详细要求。标准操作规程也称SOP, 是经批准用以指示操作的通用性文件或管理办法, 也就是对某项具体操作所作的书面文件企业可选择一种形式进行编制。目前多数企业选择制订SOP文件。这二份文件也均应有专人组织编写, 经技术负责人审核, 质量管理部门批准后执行, 岗位操作法和SOP应有编写人、审核人、批准人的签字及批准执行日期。

标准操作规程 (SOP) 是指经批准用以指示操作的通用性文件或管理办法。也可作为组成岗位操作法的基础单元。SOP包括生产操作、辅助操作以及管理操作规程。

生产记录类文件的主要内容是岗位操作记录, 批生产记录, 岗位操作记录是执行岗位操作法或SOP的记录。岗位操作记录可与岗位操作法或SOP设计在一起, 便于对照操作要求及检查, 也可以表格形式作为执行岗位操作内容填写。以表格形式记录时必须按岗位操作法或SOP要点设计, 防止关键操作记录的遗漏, 以充分体现操作过程的受控情况及记录的可溯性。

记录填写中的注意事项: (1) 内容真实, 数据完整, 记录及时, 不能造假记录。 (2) 字迹清晰, 端正, 不能用铅笔填写。 (3) 不得撕毁或任意涂改记录, 更改错误时, 不能用刀刮, 不能用橡皮和涂改液, 应在错误处划一横线, 在旁边重写, 签名并注明日期。 (4) 按表格设计的内容填写齐全, 不能留有空格, 如无内容填写时要用“—”表示, 重复上面内容记录时, 不能用“同上”或简写符号“、、”等表示, 应重新抄写。 (5) 品名不得简写, 应写全名, 如硫酸庆大霉素, 不能写成“庆大”。 (6) 与其他岗位、班组或车间有关联的操作记录应做到—致性、连贯性。 (7) 操作者、复核者均要填写全名, 不能只写出姓或名。 (8) 填写日期应横写, 不能简写。如2002年1月20日不行写成02、1/20或20/1等形式。

生产记录的管理: (1) 岗位操作记录设计与编制。兽药生产应有完整的操作记录, 记录应该根据工艺程序、操作要点等内容设计和编制。 (2) 岗位操作记录的填写。岗位操作记录必须由岗位操作人员填写, 其他人员不能替代, 岗位负责人或岗位工艺员审核并签字, 以示负责。记录的填写应符合本章“记录填写注意事项”的要求。 (3) 岗位操作记录的复核。复核人必须对每批岗位操作记录作串联复核, 必须将记录内容与工艺规程相对照, 上下工序间, 成品记录中的数量、质量、批号、桶号必须一致、正确, 复核人应签字。对不符合要求的填写方法, 或填写上的错误, 必须由填写人查明原因并更正, 在更正处签上名字。 (4) 批生产记录能提供该产品的生产历史, 以及与质量有关的所有情况, 批生产记录有质量的可追溯性, 通过记录可以了解生产全过程的产品数量和质量情况, 全面反映产品工艺规程的执行过程和结果。批生产记录主要内容: (1) 编号。 (2) 产品名称、规格。 (3) 生产批号;生产指令。 (4) 开始生产日期和时间, 各工序半成品及成品完成的日期。 (5) 各工序生产负责人、操作者及检查员姓名。 (6) 各工序清场操作记录, 操作者及检查员姓名。 (7) 各工序采用的原物料名称、规格、质量及数量。 (8) 工艺过程各种关键参数及产出数量。 (9) 各工序使用的设备及使用情况。 (10) 各工序生产过程质控记录及质控人员姓名。 (11) 各工序的物料平衡及评估和说明。 (12) 本批产量。 (13) 本批产品成品检验记录及报告单号码。 (14) 对特殊情况的纪要和注释。 (15) 该产品生产负责人签名。批包装记录是指每批产品包装工序操作内容的记录。实际上是包装与贴签工序在SOP指令下的记录。为保证所用的标签、标示物和包装材料的使用正确性, 应制定严格的SOP并记录整个操作过程。

批生产记录的管理: (1) 批生产记录是该兽药生产各工序全过程 (包括中间产品检验) 的完整记录, 它由生产指令、有关岗位操作记录、清场记录、偏差调查自理情况、上下工序交接记录、工艺查证记录、检验报告单等汇总而成, 批生产记录具有该批产品质量和数量的可追踪性。 (2) 批生产记录汇总表可以由岗位工艺员将岗位原始记录整理后分段填写, 跨车间的产品, 由各车间分别填写, 生产部门技术人员汇总, 生产部门负责人审核并签字。最后送质量管理部门, 由质量管理部门审核通过后, 决定产品的发放。 (3) 批生产记录应该出厂生产管理部门按批号归档, 保存至兽药有效期后1年, 未规定有效期的兽药批生产记录至少保存3年。 (4) 批包装记录是该批产品包装过程的完整记录, 可单独设置, 也可作为批生产记录的—部分, 批包装记录与批生产记录一起组成批档案, 建议和批生产记录一起归档。

3 建立生产中质量检查和控制程序

建立生产过程中质量检查程序, 保证产品在受控环境下进行生产, 需要非常有效的过程监控, 其实, 就是生产各环节质量控制。生产过程的监控包括: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

生产操作前检查:开工前, 由在线QA人员 (生产管理人员) 检查生产环境、设施设备、容器的清洁卫生状况是否符合工艺要求;设备有无完好状态;计量器具应具有检定合格证并与称量范围相符合;所有起始物料、中间产品有原辅料检验报告单、与生产指令一致;生产场所有无与本次生产无关的物料及文件、记录。

生产前的准备: (1) 各工序向仓库、车间中间库或上工序领取原辅料、半成品 (中间产品) 、包装材料等, 应有专人验收, 记录登帐, 并办理交接手续。通过查验代号、名称、批号、清点数量等, 确认收到物料的品种、批号和数量准确无误。剧毒物的领料应有特殊的规定, 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 (2) 对有些影响制剂和原料药质量的原辅料, 在质量、批号有所改变时, 应进行产前小样试制, 凭小样合格报告, 经有关部门批准才能投入正式生产。 (3) 生产操作开始前, 操作人员必须对工艺卫生、设备状况、管理文件等进行检查, 并记录捡查结果。主要检查内容: (1) 生产场所的环境、设施卫生是否符合该区域清洁卫生要求。 (2) 上一班是否进行过清场, 清场者、检查者是否签字, 末取得“清场合格证”不得进行下一步生产。 (3) 对设备状况进行严格检查, 检查合格并挂上“合格”标牌后才能使用。正在检修或停用的设备应挂上相应的标志。所有的工具、容器、设备是否已按清洗SOP完成并符合标准。 (4) 对生产用计量容器、度量衡器以及测定、测试仪器、仪表要进行必要的检查、校正, 符合规定以后才能使用。对超过计量检查周期的计量设备不能使用。 (5) 检查与生产相适应的相关文件, 记录 (如工艺规程、SOP、批生产记录等) 是否齐全、准确。 (6) 对所用原辅料、半成品 (中间体) 进行核对, 准确无误后方可使用。

生产过程中的工艺管理:生产过程中检查。在线QA人员 (生产管理人员) 随时检查各生产工序的质量控制环节, 生产过程各岗位操作规程和相关文件的执行情况, 并对中间产品检验情况进行审核, 凡符合操作SOP和质量标准的物料准许流入下一道工序, 反之不得继续流入下一道工序。生产过程控制中经检查发现不符合规定要求或标准时, 在线QA人员 (生产管理人员) 有权当场警告并纠正其行为, 生产操作人员应立即整改, 直至达到要求, 否则不允许继续生产。应该严格执行如下要求: (1) 所有的岗位操作必须严格执行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或GMP的规定, 不得擅自改动。 (2) 兽用生物制品必须严格按照《兽用生物制品规程》或农业部批报的工艺规程生产。 (3) 无菌产品的药液从配制到灭菌 (或除菌过滤) 的时间间隔要有明确的规定, 如大容量最终灭菌注射液, 一般规定从配制到灌装4h内完成, 灌装完到灭菌6h内完成最终灭菌的小容量注射剂应在24h内完成配制、灌封、灭菌的过程。非无菌的液体制剂也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配制、灌装的过程。 (4) 直接接触无菌药而的包装材料, 设备容器的清洗、干燥、灭菌到使用时间应行规定。如瓶子经灭菌后贮序时间不超过2天, 超过时间尚未用完的瓶子, 需要灭菌或重新清洗灭菌。 (5) 生产中的称量、计算及投料要有人复查, 操作人、复查人均应签字。称量、投料等都是关键岗位, 操作者必须严格按照SOP的要求, 使用经质量管理部门检验合格的原辅料, 并对名称和数量实施有效的复核、复查制度, 生产记录上应充分体现复查结果, 操作人和复查人都应按实际称量数据进行记录, 并签上全名。 (6) 对检测所需时间较长的中间品以及中药制剂生产中所需贵重、毒性药材和中药饮片, 在下一步操作时, 需有两人监控投料, 并有记录, 操作者和监控者均应签字。 (7) 各工序生产的半成品 (中间品) 应按工艺规程规定的半成品 (中间品) 质量标准, 作为上下工序交接验收的依据。车间应设立半成品 (中间品) 的中转库。中转库也应按合格、待检、不合格分别堆放, 待中间品检验合格后才能进入下一工序, 并填写半成品 (中间品) 交接记录。不合格的半成品 (中间用) 应贴上不合格证, 不得流入下工序。 (8) 车间工艺员应按照“工艺规程”规定和质量控制要点, 进行工艺查证, 及时预防、发现和消除事故差错, 并做好工艺查证记录。应根据不同的产品剂型特点来设计工艺查证的内容和记录表。 (9生产中所用的容器、转移容器等均应有标签, 标清所生产兽药的名称、规格、批号。 (10) 生产中发生偏差或需要更改参数时, 应有变更程序并有审批手续。 (11) 生产中发生事故, 包括安全事故和质量事故, 均应按制定的事故管理和质量事故处理程序的有关规定及时处理、报告, 并作好相应的记录。

生产结束或某一生产阶段完成后检查:生产区环境、物料、设备、容器具清场 (清洁或清理) , 文件、记录清场是否符合要求。清场合格后是否发放“清场合格证”。QA人员对各生产重点工序进行监控, 并在批生产记录上签字, 对各生产工序完全按照标准进行生产予以确认。生产管理系统的运作以生产过程的有效受控为手段, 从根本上保证产品的质量。生产过程实际上包含了两个过程, 一是物料的加工过程, 即原辅料—加工—成品入库的过程;二是文件的传递过程, 即从生产指令开始, 下发各种批生产文件, 完成各种批生产记录, 最后逐级上报汇总, 这两个过程是互相交织的, 通过对文件传递过程的控制来实现对物料流转过程的控制, 其中真正控制生产过程的, 还是各级员工, 人是兽药生产的主体。因此, 生产过程的管理也是各级人员依据标准文件, 在物料加工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生产后不合格品的管理:生产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不合格品, 也包括主要原料、辅料和包材, 应该按照不合格品的处理规定来执行。不合格品, 它不仅对本厂的信誉造成影响, 还对社会造成危害。为了防止不合格品流入社会, 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将不合格品消灭在企业内部, 将负面影响控制在初始阶段。对不合格品的管理至少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合格的原辅料不投入生产, 不合格半成品不流人下道工序;不合格成品不出厂。 (2) 当发现已出现不合格的原辅料、半成品 (中间产品) 、成品时, 应采取措施。采取的措施: (1) 立即将不合格品放于规定的区域内, 挂上明显的不合格标志。 (2) 必须在每一个不合格品的最小包装单元或容器上标明品名、批号、规格、日期, 以防止某一单元被搞错。 (3) 认真填写不合格品处理报告单, 应写明不合格品的名称、规格、批号、数量, 查出不合格的日期、来源、不合格项目和原因、检验数据及有关人员等, 分送各部门。 (4) 由质量管理部门会同生产管理部门共同查明原因, 提出书面的处理意见, 或返工、或销毁。按不合格品的处理程序, 由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执行。 (5) 不合格品的处理过程应有详细的记录。需返工的不合格品应规定返工次数, 一般返工2次仍不合格者应作销毁处理, 不能多次返工直至合格。必须销毁的不合格品, 应由仓库或生产部门填写销毁单, 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后按规定销毁。 (6) 生产中剔除的不合格品, 必须标明品名、规格、批号, 尽快撤离生产现场, 妥善隔离存放, 与正常生产的产品要有明显的区别, 同时按企业制定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7) 对整批不合格的产品, 应由生产部门写书面报告详细说明该批产品的质量情况、事故差错的原因、采取的补救措施、对其他批号的影响以及以后防止再发生类似错误的措施等, 报告经质量管理部门审核后, 决定处理程序。

制药如何企业实施GMP管理 篇5

药品是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的特殊商品,它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安定息息相关。不断提高药品质量,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药品品种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有充分的质量保证,产品质量要经得住市场及消费者的检验,才能在同类产品的竞争中取胜,只有依靠科技,产品质量才有可靠的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壮大才有可能。所以,质量在制药企业一直被摆在首要的位置上。

为了确保药品质量,我们必须始终把认真贯彻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即GMP标准,以“确保药品质量,保证消费者用药安全有效;药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强化生产过程的监控,把质量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为质量方针,不断深化GMP管理,优化创新硬件技术,完善软件系统管理,把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和操作技能的工作摆在首要的位置上。在生产中,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从原辅料的购进、验收、中间过程的控制到包装入库、出厂销售及用户反馈、不良反应报告等各环节形成了一个完善品质状态下的质量保证体系。实行标准化、程序化与系统化的全面质量管理。同时,我们以通过GMP认证为起点,坚持每年按GMP标准组织开展自检自查,发现缺陷及时进行整改,以保证对药品GMP规范的贯彻落实,强化对生产全过程的有效控制,确保药品质量。

GMP,药品质量的精髓 篇6

惨痛也罢,代价也罢,过去的已经无法挽回。近闻,北京市新一轮的药品招标采购再度以压低出厂价格而偃旗息鼓。随之,敏感的消费者们唰地把目光再次投向药品“质量”。价格与质量,原本是反映在药品身上一对相互牵制的筹码。牵一发而动全身。曾经,北京市第一轮药品招标降价之后,一所著名医院的院长就发出担忧:如果药厂没有利润可赚,很难想象药品的质量怎么保证?

药品的质量取决于生产全过程。因此,谈药品质量就必须谈GMP。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意为“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这3个英文字母的缩写事实上已经是国际制药行业公认的准则。而至今我们的读者对GMP这个概念还是比较陌生的。为此,本刊记者专门走访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全监管司司长白慧良。

记者:我国对制药企业进行GMP强制性认证以来,取得认证资格的企业有多少家?GMP认证对我国制药企业的制约作用有多大?

白司长:截至到2002年3月,我国已有1100多家制药企业(包括车间)达到GMP标准,尚有4000多家企业还没有获得认证资格。根据《药品法》及国家药监局的有关规定,到2004年6月30日,在规定时间内,依然达不到GMP标准的企业,将不能再生产药品。

必须看到,按照国际惯例,GMP是药品生产企业最起码的立身准则,它被视为保证药品质量的基本条件。事实上,任何药品质量的形成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的。因此,GMP无疑是保证药品质量的防护屏障。在国外,GMP是决定一个企业能否进入制药行业的一道必须的门槛。

相比较,长期以来我国在制药企业的审批制度中,对企业准入条件没有严格的限制。再加之经济水平的制约,区域概念、各自为阵的影响,以及急于求成的心态,导致自1985年以来,各地制药企业增长过猛。据粗略统计,1985年到1998年期间,我国每年新增制药企业500多家。(记者:市场准入的资格丢弃了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药品安全又何以保障?)

从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DA组建后的1998年开始,我们把GMP标准作为新建企业的前提条件之一,之后,乱办药厂的势头明显得到遏止。截至去年的4年间,全国总共新批制药企业仅45家。(记者:这一道槛的威力显而易见。)同时,我们加紧对现有企业的GMP资格认证工作,至今已有770多家不能达标的企业被淘汰出局。(记者:不可否认,GMP的推行,使制药企业入场的门槛增高,这对保证我国药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记者: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的制药企业是“先生孩子,后办结婚手续”。目前数千家现存企业,需要逐个进行GMP后补认证工作,任重而时间有限。

白司长:怎么办?补上。尽管我们现在做的是后补的工作,但同时必须看到,GMP的推行,对现有存量企业的技术改造、整个行业的结构调整以及产品的升级换代等,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记者:目前国内市场对GMP的药品认知度有多高?1100家通过认证的企业和4000多家没有通过认证的企业,他们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是完全不同的,也因此成本可能是天壤之别,而把他们放在同一市场环境下竞争,公平吗?

白司长:目前,国内各有关部门在GMP的认识上应该说是基本达到共识。因此,获得GMP认证的企业在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近年,国家推行药品招标采购的策略,本身就是对优质企业的一种倾斜。现在很多医院已经公开:“没有GMP,别进门。”在价格上,良莠开始分明,据粗略估计,GMP产品比一般产品的平均价格高出30%。(记者:当然,这种幅度是否到位还有待科学论证。但毕竟是个好兆头。)至于制药企业本身,更多的是把GMP作为一种声誉和形象。他们把获得这种资格作为市场竞争的重要筹码。因此,尽管目前政府并没有对非GMP企业有什么强行的规定,但是,市场和人气已经毫不客气地把它们打入另册。

(记者:一旦我们广大的患者对GMP有所觉悟,那么我们的5000多家制药企业将重新洗牌。消费者说“不”的那一天,无论政府强制与否,没有质量保证的企业都将丧失生存的可能。)

记者:一味地降低药品价格对规范化生产的企业是否会造成冲击?药品的安全性能否有所保证?

白司长: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站在监督生产的角度看问题——药品,有它的特殊性。价格上,国家应该有一定的控制权力。这是我国的医疗制度使然,医疗费用的支出相当部分是由社会承担的。而社会的的承担能力又必须与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因此,当收支出现不平衡状态时,政府自然会对难以承受的价格进行调控。尤其发展中国家,这类矛盾比较突出。

当然,价格调控应该分品种。对于基本医疗保险的药品,要保证价格的基本承受能力。事实上,我们现在正在推行药品分类管理。

同时必须看到,在药品的价格定位上,生产成本的确定,是一个主要的依据。我们目前在成本制定上尚没有规范,这一点至关重要。随意性的结果必然是无法按一个标准进行量化——比如,科研投入占的比例是多少?市场开发又是多少?等等,如果社会平均成本价格无法确定,那么价格制订就很难科学。

现在,业内流行这样的说法:“没认证的企业等死;认证的企业找死。”此话的意思是,已经进行GMP标准化生产的企业,因为投入巨大,成本居高,如果市场价格不到位,那么只有死得更快。(记者:人为的操纵价格杠杆,有时会顾此失彼,导致市场无序竞争。而无序竞争的结果如果挫伤的是优质企业的感情,这正是所有的人最担心的问题。药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如果GMP企业纷纷退场,我们药品的质量又从何谈起?难说“便宜”中不隐含着生命的代价。)

记者:在我们了解了GMP认证工作的重要性后,很想知道,为什么市场上仍然不断出现假药、劣药?对GMP认证的企业还有没有持续不断的监督控制手段?

白司长:市场假药、劣药事件时有发生,在我国目前的体制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必须看到,随着法制的健全,监督力度的加大,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并会逐渐走向健康有序。(记者:这种监督控制方法应该是两个方面的:一是生产领域;二是流通领域,现在市面上药店比米店还多,这种现象正常吗?)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GMP认证的企业,依然存在质量隐患,GMP不是一劳永逸的,放松了规范操作,同样会出现产品质量问题,我们对GMP企业是定期复查,跟踪检查以及有重点的调查。(记者:跟踪监督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认证完毕便万事大吉,那么GMP证书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我们的药品质量仍然是没有着落。)

记者:您认为我国在GMP的标准上与国际标准有什么不同?

白司长:GMP作为制药企业的生产质量规范,我国于1988年正式颁布。1998年又做了修订。我国现行GMP标准是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版本,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的。目前我们的标准与欧、美的版本有一些区别。比如口服固体制剂生产环境洁净度的指标。欧、美没有制定级别,而我们明确规定空气洁净度30万级(空气洁净度指标以数字级别小为好),这样的规定符合中国的特点。因为我们的厂区环境、设备条件等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空气洁净度于那些国家可能是多余,但在中国是不能忽略的重要指标。

(记者:目前,我国尚有80%的企业还没有达到GMP的要求,这一点不能不说与欧、美等相距甚远。从近年来GMP的推行中,不难看出,一方面,它加快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它促进了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等资产整合。更重要的是,为了十几亿人口的用药安全、有效,中国的制药企业应该尽快地纳入GMP的国际标准之下。)

记者:您认为在GMP推行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对于药品生产企业会产生什么影响?

白司长:监督实施药品GMP是为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同时也是调整医药生产结构的重要手段。我们不要求目前几千家企业都花费巨资进行GMP改造,也不必要。没有优势品种,没有发展后劲的企业应尽早考虑如何进行改组或转产,不必等到必须停产的那一天。同时修订后的《药品管理法实施办法》正在考虑GMP的认证工作将由省和国家二级承担。由于各地的经济水平发展参差不齐,届时会不会出现标准松动?甚至东、西部高低不同?当然,如果地方保护主义的故伎重演,又会不会导致整体标准降低?(记者:这些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药品生产安全部门最担心的。)总之,怎么能保证对GMP的论证,实行切实有效的监督是最主要的。比较理想的作法是,既减少审批程序,但又不失国家对于事中事后的监督、控制,从而使GMP在下放权力的同时,不走样。如此,将会有利于药品安全有效和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另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药品价格是否存在虚高现象?如果存在,那么究竟虚在哪里?高在哪里?

我国目前医疗单位依然是“以药养医”,药房收入一般占到医院总收入的50~60%。(记者:那么,如此丰厚的获利空间,难道就不能考虑一下,如何在销售领域进行一下相应的调整?)

事实上,目前医药生产企业已经负担很重,特别是那些严格按照GMP规范化生产的企业,他们的利润已经非常有限。(记者:我们陆续报道过一些GMP企业,如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他们因为严格按照规范生产,在药品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投入都是很大的。如果继续过量地压低药品的价格,无异于竭泽而渔。试想一下,由于无法维持生产,企业要不要关门?而企业关门,国家的税收从哪里来?社会的就业问题又从何谈起?同时很难说,由于过分挤压了企业的利润,会不会使我们刚刚建立起来的,还十分脆弱的GMP规范体系受到冲击?那样,药品的质量又该找谁质问?)

新旧GMP对计量管理要求的对比 篇7

1 制药企业中的计量工作

在制药企业实施GMP过程中, 计量器具是药品生产全过程受控和安全防护的有力保证。计量合格的检验设备是保证原辅料、中间产品和成品质量最重要的一道关口。此外, 若离开了计量的保障, 日益受到重视的确认和验证的可靠性更是无从谈起。由此可见, 严格计量管理是制药企业实施GMP的基础。药品生产中的计量如表1所示。随着我国新版GMP于2011年3月1日的施行, 如何做好计量工作, 不断提高计量管理和技术水平, 是摆在制药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 新旧GMP条款中对计量管理工作的要求对比

2.1 对象上的变化

在计量学中, 计量器具也称测量仪器, 是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于测量的器具。按照在统一单位量值中的作用, 可以分为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工作用计量器具;按结构和功能特点, 可以分为实物量具、测量用的仪器仪表、标准物质和测量系统 (或装置) [3]。

1998版GMP第35条规定, “用于生产和检验的仪器、仪表、量具、衡器等, 其适用范围和精密度应符合生产和检验要求, 有明显的合格标志, 并定期校验。”2010版GMP在《设备》这一章里单列《校准》一节, 专门讨论生产和检验用衡器、量具、仪表、记录和控制设备、仪器, 以及在生产、包装、仓储过程中使用的自动或电子设备进行的校准和检查要求。由此可见, 新版GMP不仅要求对传统计量学中的计量器具, 还对记录和控制设备、仪器, 自动或电子设备有计量要求。

新版GMP明确要求制药企业制订详细的校准计划和操作规程, 采用符合国家规定的计量标准器具, 实施标识管理, 定期对相关设备进行校准和检查, 并留有相应的记录, 记录的内容也有明确规定。相比1998版而言, 新版条款的操作性和指导性更强。

2.2 术语上的变化

新版GMP取消了“校验”的概念, 以“校准”取而代之。另外, 在国家计量技术规范中, 普遍采用“检定”这一术语。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技术规范, 现将这三个术语的概念内涵做一比较, 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混乱。

2.2.1 校准 (calibration)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 1001—1998《通用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中明确, 校准是指在规定条件下, 为确定测量仪器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 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 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新版GMP附则中对校准的定义为:在规定条件下, 确定测量、记录、控制仪器或系统的示值 (尤指称量) 或实物量具所代表的量值, 与对应的参照标准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系列活动。

简单地说, 校准就是为了确定示值与标准值之间的关系, 即示值误差。校准结果既可以给出被测量的示值, 也可以确定示值的修正值。

校准是测量设备实现溯源性的主要方法。校准的主要含义有两点: (1) 在规定的条件下, 用一个可参考的标准, 对包括参考物质在内的测量器具的特性赋值, 并确定其示值误差; (2) 将测量器具所指示或代表的量值, 按照校准链, 将其溯源到标准所复现的量值。因此, 从校准的含义可知, 通过校准可实现溯源性[4]。

2.2.2 校验

JJG 1001和ISO 9000等国际标准中均没有“校验”这一术语的定义, 笔者参阅ICH Q7A 5.3以及欧盟GMP所采用的措词也均为calibration。但校验确实是计量人员口头上经常使用的词汇。笔者通过检索, 只在JJG 1021—1990《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中查到计量器具校验的出处, 规范中指出校验是指在尚没有检定系统和检定规程的条件下, 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检测性能, 确定其是否合格, 根据需要所进行的全部工作。校验可以是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进行, 也可以是自行校验。校验结束后, 需对被校计量器具的合格或实用性做出结论。计量器具必须有校验合格证方可使用。根据该定义, 可以认为校验是与检定相对应的。而检定是在计量学中普遍使用的专用术语。

2.2.3[计量器具的]检定verification[of a measuringinstrument]

检定是指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 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 (或) 出具检定证书[1]。一个被检定过的计量器具也就是根据检定结果, 已被授予法制特性的计量器具。

检定的依据是按法定程序审批公布的计量检定规程, 按照制定机构的行政级别不同分为国家计量检定规程、部门计量检定规程和地方计量检定规程。任何企业和其他实体是无权制定检定规程的。检定结果必须做出合格与否的结论, 并出具证书或加盖印记。

按照《计量法》第9条的规定, 计量器具的检定分为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定。强制检定是指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 以及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4个方面的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 由县级以上政府计量行政部门指定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者授权的计量技术机构, 实行定点、定期的检定。此外, 对属于非强制检定的计量标准器具和工作计量器具, 使用单位应当自行定期检定或者送其他计量检定机构检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应当进行监督检查。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在1999年以公告第6号, 针对企业使用的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和检定方式由企业依法自主管理的有关事项发布公告。在公告中规定:“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周期, 由企业根据计量器具的实际使用情况, 本着科学、经济和量值准确的原则自行确定。非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检定方式, 由企业根据生产和科研的需要, 可以自行决定在本单位检定或者送其他计量检定机构检定、测试, 任何单位不得干涉。”

2.2.4 检定、校准、校验的关系

(1) 校准与检定:计量检定过程中的检查既包括了测量设备与测量标准的技术比较 (即校准的过程) , 又包括将校准结果与计量要求进行比较, 判断是否符合规定的准确度等级;对于符合某准确度等级的测量设备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但是, 检定具有法制性, 属计量管理范畴的执法行为。而大量的非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 为达到统一量值的目的, 以校准为主要方式。校准不具法制性, 是企业自愿溯源的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校准在国内计量技术机构开展的计量活动中的比重正在逐步加大, 已经作为一种新型的计量活动与检定相提并论。检定与校准的区别见表2。

(2) 关于校验:首先, 校验不具有法制性, 与校准相同, 在技术操作内容上又与检定有共性, 一般可进行校准, 也可以对其他有关性能进行规定的检验, 并最终给出合格性的结论。从仅有一份技术规范可查以及新版GMP的修订这两点来看, 校验一词有逐步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6]。在目前情况下, 业内人员应首先选用检定和校准这两个术语, 以利过渡, 更需要政府计量部门及时研究和调整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进行宏观规范和指导。

参考文献

[1]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S], 1998

[2]沈继武, 张跃鑫.药品生产与计量[J].医药工程设计, 2011, 32 (1) :27~28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司.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解释[Z].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0

[4]谢少峰.计量管理基础知识系列讲座第六讲计量校准基础知识[J].中国计量, 2008 (6) :51~54

[5]张志忠.浅说检定、校准与校验[J].中国计量, 1999 (1) :47~48

制药企业GMP认证后的设备管理 篇8

设备管理在GMP管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首先, 制药设备是企业固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占据了制药企业固定资产中的很大一部分比例, 平均约占30-60%。设备管理的好, 可以降低设备的维修保养费用, 为企业节省日常开支和折旧费用。其次, 设备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 由于设备管理造成的损失即包括空转和闲置损失、更涉及到产品质量损失。因此, 做好设备管理, 不仅可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率, 还能有效降低设备损失及能耗, 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 保证产品质量, 保证GMP的正常执行。

2 GMP对设备管理的要求

鉴于药品生产的特殊要求, 制药企业通过GMP认证前, 要对设备进行确认 (涉及确认、安装确认、运行确认、性能确认) , GMP认证后, 要对设备进行日常的维护和保养, 对确认的状态进行维护, 要避免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不正确操作或缺乏维护、保养而导致的早期磨损、过度磨损、事故损坏, 以及各种使原机技术性能受到损害或缩短使用寿命等行为。尽可能减少计划外停机和紧急维修, 以全力杜绝因设备故障而产生的污染、交叉污染, 确保药品生产质量。

3 制药企业GMP认证后设备管理的措施建议

3.1 建立设备预维修制度

所谓预维修制即事前维修, 是指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对设备进行监测, 有效预测故障的发生, 采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排除, 达到保证生产顺利进行的目的。

3.2 建立标准化操作规程

统计资料显示, 设备操作不当、维护不当是引起设备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些原因也是多数制药企业设备运行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GMP认证后, 由于GMP规范的要求, 制药企业要建立了一系列的设备管理和操作规程, 内容要涉及设备管理的各方面, 如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维护检修规程、润滑管理规程、设备现场管理规程等。这些规程的有效实施, 制药企业可以避免设备隐患的存在及重复性错误或故障的发生。同时, 要在实施中, 制药企业的设备管理部门还要不断修改和验证这些标准化程序, 以逐步完善各项管理规程和操作, 实现设备最佳的使用状态。

3.3 合理妥善安排生产

在影响设备效能的因素中, 生产安排也是很关键的因素。每台设备能否发挥最佳效能和运行水平, 与生产安排得是否合理和妥善有着密切关系。不要满负荷生产或超负荷运行, 更不能让设备长期处于“带病工作”或“超负荷运行”状态, 要科学掌握和正确使用。如果设备经常超负荷过度运转, 那设备出故障的几率就高, 即使检测到了, 也不能很快修复运转, 耽误生产。同时, 生产安排时, 在一台设备或一条生产线上应尽可能地安排生产一个品种或相同规格的产品, 避免频繁转产。造成设备过度折旧。另外生产一线上的熟练操作工、机修工要保持稳定不应随意变动。因为对设备性能、故障排除比较熟悉。如果经常变更人员, 由于他们不熟悉设备和环境, 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和掌握, 而期间的设备管理就会有空白和漏洞。

3.4 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

毋庸置疑, 制药企业人员的管理培训以及工作考核制度是制药企业设备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制药企业的设备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与生产部门结合进行操作员工的操作技能培训。从而避免员工在生产过程中因违规操作带来机械故障, 降低机械损坏率。培训应包括设计理念的培训;思想意识的培训;技能的培训等。

3.5 建立设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 对于制药企业而言, 其利用计算机存储而得到的大量基层实际维修经验, 是企业不可多的珍贵财富, 往往这些数据会在制药企业生产活动中起到决策作用。制药企业在处理日常事务上做到信息化, 将日常生产活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并加以储存, 形成日常事务数据库;对于制药企业设备故障以及维修等方面数据进行分析加工, 形成故障数据库。两方面数据库的形成, 相辅相成, 不但能提高制药企业生产效率, 而且对于企业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而言, 能大大提高机械设备的故障处理率和事前事中维护水平。

4 结束语

制药工艺的复杂决定了设备功能的多样化, 同时也造成了设备管理的复杂性。制药企业GMP实施过程中各种管理方法的完善, 设备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大量的工作来保证GMP认证后的设备管理符合GMP管理的要求。

摘要:制药企业在GMP认证结束后, 作为GMP重要组成部分的设备管理, 也要不断加强以符合GMP要求。本文首先论述了设备管理在GMP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然后分析了GMP对设备管理的要求, 最后提出制药企业GMP认证后设备管理的建议措施。

GMP管理 篇9

1 文件管理的基本情况

1.1 文件不成体系或体系混乱

有些企业不同生产线分次验收, 每验收1次编写1套GMP管理文件, 有的文件内容重复甚至自相矛盾。其实, 兽药GMP是对企业全面生产、质量管理活动的系统管理, 其文件系统应是一个内容全面、条理清晰、完整规范的有机体系, 它贯穿于兽药生产管理全过程、连贯有序的系统文件。在日常运行中除了定期对文件进行系统性修订外, 还要结合管理实际和具体情况, 根据企业生产质量管理中控制要素的变化, 随时对文件进行增补、修订和调整, 如产品工艺规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验证等都应及时进行补充和变更;文件的分类和编码也应当方便文件的补充修订和查找。

1.2 文件修正、发放管理不规范

有些企业在文件修正时, 只是在原文件上划改, 或未经审核、批准直接替换原文件;有的文件发放、回收没有记录等。文件的起草、审核、批准、发放或废除、收回都必须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企业应保存相应的记录。

2 记录内容

2.1 批生产记录

批生产记录是指1个批次的待包装品或成品的所有生产记录, 它包括各岗位操作记录和其他相关记录。常见问题一是记录表式设计不合理, 不能反映生产全过程, 不能进行有效溯源;二是记录内容不符合要求, 对生产过程中环境控制、物料平衡、装量检查等重点环节记录不全, 有的记录内容与生产工艺技术指标有明显出入;三是记录不规范, 有的不签名或不签全名, 有的随意涂改等。

2.2 批检验记录

一是归档不完整, 缺少请验单、取样记录等;二是检验项目不全, 有的原料因为没有红外、气相等仪器而未检, 成品检验没有按照质量标准全项检验等;三是检验记录原始性不够, 常常没有测定过程、原始数据和图谱就直接给出检验结论;四是记录数据处理不规范, 如有效位数取舍, 平行样偏差计算没有按要求进行等。

2.3 留样及留样观察记录

一是未能按规定批批留样, 部分企业留样室只有少量留样;二是留样产品包装不是上市包装或模拟包装, 无法通过留样观察追溯产品质量;三是留样数量不足, 或未进行重点留样, 不能满足长期留样观察和稳定性试验需要。

2.4 出入库记录

有的企业没有出入库记录, 或是记录内容不全, 没有经手人签字, 记录库存量与实际存量不符、与生产车间领用、退库量不符等。

2.5 工艺、环境监测记录

工艺用水监测常见问题是没有现场未配置监测仪器设备和试剂, 也没有在线检测记录。纯化水、注射用水未定期进行全项检测。沉降菌监测除未定期正常开展外, 有的检测记录中只有结果, 没有原始数据。

2.6 委托实验合同及检测数据

有些企业未办理红外光谱、动物实验等委托检验合同, 或委托合同已过期。有的虽签订了委托检验合同, 却不能提供相应的红外试验图谱或动物实验记录。

2.7 设施、设备的使用、清洁和维修保养记录

应建立设施、设备的使用记录、清洁记录和定期维修保养记录, 各类记录应存档。

2.8 销售及售后服务记录

企业应有完整的销售记录、投诉与不良反应记录、退货记录等。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 (如质量抽检不合格) , 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对问题产品快速溯源, 分析找出原因, 提出整改处理意见, 回收和销毁不合格产品等。各类记录应齐全, 并做好归档工作。

3 档案的管理

3.1 人员档案

未按要求建立1人1档, 新进员工没有建立人员档案。有些企业把人员档案理解为把所有人的学历、简历等装订在一起就行了, 档案资料内容不全, 不便于管理。健康档案也要放入个人档案里面。

3.2 培训档案

公司要建立长期培训 (三年) 计划和短期培训计划 (一年) 。有的企业只有培训考核试卷而没有现场培训的照片和培训人员的签到表。培训要有培训总结, 要与培训计划进行对比, 看看是否与计划有出入, 若没有按照培训计划进行要分析原因。

3.3 仪器设备档案

按兽药GMP要求仪器设备档案内容应包括:生产厂家、型号、规格、技术参数、说明书、设备图纸、备件清单、安装位置及施工图, 检修和维修保养内容及记录、验证记录、事故记录等。很多企业仪器档案材料不全, 在初次建档完成后, 没有将每年的使用、维护、维修记录等补充到档案材料中。需要进行计量的仪器设备要定期进行计量, 计量合格证要存入仪器设备档案。

3.4 供应商审计档案

有些企业通过验收后忽略了对供应商的审计工作, 对新增加的主要供应商只注重供货产品价格的高低, 对供应商的资质、管理体系、质量信誉等未进行认真、严格的审查, 也没有建立相应的供应商档案。有些企业一个原料只选择了一个供应商。有些企业对供应商审查时未进行所样检验。

3.5 产品质量档案

很多企业未建立全部批准文号产品的质量档案或档案内容不全, 完整的产品质量档案内容应包括:产品简介、质量标准沿革、主要原辅料、半成品、成品质量标准;历年质量情况及留样观察情况;与国内外同类产品对照情况。重大质量事故的分析、处理情况、用户访问意见、检验方法变更情况、提高产品质量的试验总结等。

3.6 综合档案

GMP管理 篇10

2010版GMP较上一版GMP而言, 对药品生产企业的硬件条件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而硬件设施的提高, 也就意味着对药企的设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结合药企的设备管理现状, 着重研究新形势下更加适合药企设备管理的新方法。

1 目前药企的设备管理现状分析

设备管理是以设备为研究对象, 追求设备综合效率, 应用一系列理论、方法, 通过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措施, 对设备的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进行全过程的 (从规划、设计、选型、购置、安装、验收、使用、保养、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 科学型管理。

做好设备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减少故障的发生, 减少污染和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的风险, 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生产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药企的设备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企业领导不重视设备管理

企业领导没有正确理解设备管理的意义, 只看到设备管理部门花钱没看到其创造价值, 不重视设备管理部门, 设备出一点故障和问题就直接对设备管理部门追责。设备管理部门责大权小, 在企业管理中举步维艰, 敷衍了事, 被动工作。设备管理只停留在最原始简单的设备故障处理阶段, 没有发挥应有的效能。企业领导不正确采纳设备专业的购置建议, 不买对的, 只买便宜的。

1.2不重视设备前期管理

对设备管理认识肤浅, 把设备维修当作设备管理, 不重视设备前期管理。其实, 设备前期管理在设备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设备前期管理关系到设备本身的质量和后期的零部件消耗和保障, 同时对设备使用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1.3不重视设备预防性维修和维保工作

不重视设备预防性维修和维保工作, 设备保养不及时, 不坏不修, 根据寿命周期, 设备该更新的不更新, 甚至零备件已经磨损到一定程度也不更新, 只有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才着手解决。设备一旦带病运行, 设备故障率高, 就会增加由于维修而带来的交叉污染的风险。

1.4设备管理人员素质差

不重视培养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素养, 设备管理人员只会做简单的账、卡, 只了解设备的基本原理, 不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 不会运用统计学来进行设备管理。

1.5设备操作人员培训不到位

设备操作人员培训不到位, 岗位操作人员任意调换。新版GMP对制药企业的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GMP认证的企业设备在自动化程度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因而对操作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而且个别岗位需要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 不能停留于设备操作人员只会简单操作设备的阶段, 要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 能够解决一般故障, 改变只依附于维保人员的现状。

另外, 目前一些药企还存在随意更换岗位操作人员的问题, 新人员还未适应和熟练岗位操作就立即上岗, 给生产和产品质量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

2 新形势下适合药企设备管理的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 上述问题的存在阻碍了药企的发展, 并给产品质量带来一定的隐患, 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提出了一些适应新形势下药企设备管理的方法。

2.1企业领导重视设备管理部门, 是保证企业做好设备管理的基础

设备管理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企业效益和产品质量, 企业领导要将设备管理放在企业战略的中心环节, 企业一把手要对设备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 建议由企业副总或总经理直接领导, 企业除了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外, 还要在各车间和部门设立设备主任岗位, 负责本部门的设备管理, 从上至下建立企业纵横到边的全方位管理制度。企业领导一定要纠正重使用、轻管理的做法, 提高对设备管理的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切实抓好设备管理工作。

2.2建立设备管理责任制度和考核机制, 将管理职能和工资挂钩

药企按照GMP的要求, 除建立设备管理规程和操作规程外, 还应建立设备管理责任制度和考核机制, 使设备管理工作有章可依, 考核机制更加完善。考核要做到公平、公正、及时。对设备管理中表现突出、有成果可查、符合奖励条件的人员要进行公开表扬, 反之要教育、批评、处罚并给予引导, 发挥和传播设备管理的正能量, 同时要根据企业管理实际和法规要求及时修订责任制度和考核机制。

2.3不断修订和完善标准化操作规程

根据GMP的要求, 制药企业需要建立一系列的设备操作规程, 内容涉及设备管理的各方面, 如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维护检修规程、润滑管理规程、设备现场管理规程等。设备操作不当、维护不当是引起设备故障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原因也是多数制药企业设备运行管理中的老大难问题。而制药企业如果能够有效实施相应的设备操作规程, 就可以避免设备隐患的存在及重复性错误或故障的发生。同时, 制药企业在操作规程的实施过程中, 设备管理部门要不断修改和验证这些标准化程序, 以逐步完善各项管理规程和操作, 实现设备的最佳使用状态。

2.4将全过程管理运用到设备管理中去

制药企业从设备的设计、选型、安装、验收、使用、保养、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管理, 应根据自身企业情况和所生产药品的要求, 做好设备的规划管理, 不仅要规划设备精度、生产能力、维修成本、使用寿命, 还要考虑设备生产厂家的售后服务能力和零备件的供应周期, 在准确把握市场技术的前提下, 力争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符合用户需求、结构升级合理, 使设备在整个周期管理中能够顺利地为企业生产合格产品提供有力保障。

2.5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素养

设备管理人员除了具备一定的设备管理能力外, 还要积极“走出去”, 要多参加行业内的培训, 经常和同行业领头企业学习, 掌握设备安全、环保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使得自身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 发挥自己的管理能力, 比如通过了解国家安检部门和环保部门发布的一些淘汰的设备目录, 有利于采购到性价比最高的设备。

2.6加强对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培训

制药企业除了对操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外, 还要增加专业性培训, 如计算机知识培训、计量知识培训、设备简单故障处理培训等。同时要保证生产一线上的操作工、机修人员岗位稳定, 不随意变动。如果经常变更人员, 企业就需要重新派员到生产企业培训, 由于新员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和掌握岗位操作技能, 就会导致期间的设备管理出现空白和漏洞, 不仅增加了培训成本, 还会对生产质量造成潜在的风险。

2.7加强设备的预防性维修工作

结合药品生产的特殊性, 制药企业按照2010版GMP要求, 在生产过程中应尽量降低污染和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的风险, 因此预防性维修在药企的设备管理中显得尤为重要。药企要严格按照制定的预防性维修保养计划并结合生产情况合理安排维保工作, 根据维保情况判断零配件及其相配套部分的磨损程度, 以便及时更换零配件或对零配件进行润滑, 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因缺乏维护、保养而导致早期磨损、过度磨损、事故损坏的发生, 避免各种使原机技术性能受到损害或缩短使用寿命的行为发生。生产中一旦突发设备故障, 就会增加产品受污染的风险, 因此要力争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实现零故障, 尽可能减少计划外停机和紧急维修, 全力杜绝因设备故障而产生的污染、交叉污染, 确保药品生产质量。

2.8建立设备数据管理系统

对药企而言, 利用计算机存储基层的实际维修数据和故障发生的频率是药企设备管理的发展趋势, 其在制药企业的生产活动中发挥引导和决策作用。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加工, 形成故障数据库, 能更好地指导企业生产和预防性维修, 包括设备的维修成本性价比等数据库的形成, 不仅能提高制药企业的生产效率, 大大提高机械设备的故障处理率和维护水平, 还能给企业的设备规划、采购提供重要的信息指导。

3 结语

综上所述, 2010版GMP实施后药企必须提高和改进设备管理水平, 通过科学的设备管理, 以适应设备功能的多样化和设备管理的复杂化。随着2010版GMP的实施以及制药企业设备管理方法的不断更新, 相信其必将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实现应有的管理价值。

摘要:根据2010版GMP相关要求, 结合制药企业设备的特殊性, 论述了设备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对制药企业的设备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新形势下制药企业设备管理的方法。

关键词:制药企业,设备管理,现状,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徐永平.制药企业GMP认证后的设备管理[J].中国设备工程, 2010 (2) .

[2]谭剑文.谈制药企业设备管理与GMP实施[J].管理观察, 2009 (22) .

[3]赵志宏.设备管理在制药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机电信息, 2010 (26) .

[4]曲维凤.制药企业GMP认证后员工的设备管理技能培训[J].中国药业, 2007 (6) .

上一篇:突破重点难点下一篇:医药配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