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2024-09-02

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精选十篇)

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1

微信为代表的移动学习的发展使得大学生对于信息资源的重视日益提高, 而对传统的物质和人力资源的重视逐年降低, 这使大学生不再单纯的追求大学的物质资源占有和人力资源的攫取, 单纯的“大楼”和“大师”不再成为大学生学习中追求的唯一元素, 而信息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成为大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追逐目标。尤其正值大数据时代来临之际, 数据改变世界, 改变人们的思维, 也改变着大学教育。在这场游戏中, 信息资源相比物质资源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息资源是无损使用、无损分享、不可分割、累积性和公平性。因而, 庞大的信息 (数据) 正在改变现有制度化教育的功能, 改变其自我封闭的系统、机械的评价标准、僵硬的管理模式, 向着更加开放的、集约型的方向发展。由此, 微信为代表的移动化学习使得大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进而改变了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不同资源的重视程度, 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2 学习模式的变革:由一元到多元化

师生之间的微信沟通, 师生之间微信学习群的建立冲击了班级授课制为特征的制度化群体授课模式唯我独尊的局面, 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呈现出多元化倾向。而大学生的微信好友中老师的比例日益增加, 针对学习问题与老师交流, 老师进行个别指导的趋势也越来越多, 为了一门课而建立学习微信群的数目也不断增加。微信学习群可以使教育者以学生个体或特殊群体为单位制定教育内容、推送教育资源, 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在微信公众平台随时随地订阅受教育的内容。而笔者关于微信公共平台的访谈进一步论证了学习方式由一元向多元的发展趋势。

此外, 微信平台的使用对于传统的大学班级授课制是一种巨大的冲击, 其教学模式由一元的班级授课制向包括微信平台在内的多元学习模式发展。传统学校模式对学生的智力与体力付出有着特殊的规制。从智力方面而言, 班级授课制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关注焦点的分配, 大学生被约束在制度化教育所分配的信息和知识;而作为教育主体的教育机构决定着大学生的认知方向和思维导向, 大学生被囚禁在课程和考试的牢笼中。从学生的体力付出而言, 班级授课制通过控制学生的时间和空间控制学生的行动, 大学生在固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空间内接受一种集体性教育。在移动互联时代, 制度性的群体化教育正在消解。如张义兵教授所言:“作为工业化社会代表性产物的班级授课制, 由于其强调同年龄、同课程、同时空、同步调的特点已难以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面对人的异质性所导致的差异更不适合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网络发展形成了学生活动的非群体化。”[1]由此可见, 新的大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再单纯地通过师生之间传递, 而是力图建构一种虚拟的网络交际平台, 以便最大限度地扩展教育范围, 突破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区别, 网络空间的无限性带来了教育资源的无限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新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逐步形成, 进而为大学教育突破制度化束缚向民主化、机会均等化发展开辟道路。

3 学习时间的集约化:由整体到碎片

微信对于大学生的阅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使学习与阅读的时间碎片化、内容碎片化, 进而使得教育的时间收缩自如、空间不断延展, 进而改变呆板、僵化的大学制度化桎梏。制度化的班级授课制规定学习的时间和地点, 其方法是通过学制明确规作息时间, 以学时、学期、学年来度量教学进度, 以升级、降级作为学生的时间流动标准, 并且以入学与毕业来决定个人享有的学校时间总量。制度化教育下学习的时间是固定不变、缺乏收缩性的。这种方式存在三个弊端:其一是限定了教育实践的总量, 其二是低效率地浪费了有限的教育时间, 其三是不能使个体自由控制受教育时间。然而, 更为便捷的移动互联网络技术为受教育者时间的收缩提供了技术前提。大学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微信点对点、一对多、公众平台在相对宽松的时间内任意支配教与学,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接受教育的时间, 时间安排上实现了个性化的要求, 不受固定学制的束缚, 进而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创造基础, 而且可以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微信粘贴、转发连接的功能可以看作扩展大学资源共享, 打破教育资源垄断的一种尝试。

4 由统一设置到多极发展

微信可以迅速转发大学教学的视频、音频、文字链接, 使得大学课程走向多元化, 改变一元化的单一维度。而制度化的大学教育凭借专业课程规制了学生社会角色的担当和知识的分配。

微信为介质的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挑战了行政部门主导课程设置方式。首先, 微信传播的信息是公开化、广泛化, 而且微信本身强调个人的自由表达和信息自由传播。由此削弱了教育行政部门的控制。其次, 微信的内容广发, 大学生可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教学视频、音频和文字进行学习, 这增加了大学生在学习中学科与学科融会贯通, 克服了专业化教育的单一课程设置而带来的畸形发展, 为大学生学习由专业教育向通识教育发展奠定基础。最后, 微信的自由、开放有利于大学生学习更加广域的课程, 使得学习呈现出综合化趋势, 学习方式也更加灵活性和开放性, 大学生对于新的知识能够更快地进行学习, 有利于大学生迅速了解专业最新发展情况, 而且使所学课程不限于课堂课程, 课程向多极化发展。

由此可见, 微信的发展所传递出来的移动学习发展的未来正在铸就大学生学习中一种新的教育资源观念, 使得大学生学习方式由群体化向个体化发展、突破原有学习过程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并且使得学习形式向多元化发展, 进而根本改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微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篇2

2014-08-05 15:34 来源: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作者: 高莹

利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微信进行合理规划和管控,利用其疏导并建立“学生粉丝”、积极与学生互动、组织话题讨论和各种创意性活动,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阵地。面对微信给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合理提出有关对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网络新媒体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题。

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微信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面对面的说教灌输式,由于教育者内容的单一限定,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缺少说话时机,而微信恰好可以通过 “一对一”“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网格状沟通方式弥补不足,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阳光下进行。同时,由于微信“背对脸”的交互方式,打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单方面思想灌输和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灌输教育的不平等关系,进行平等开放的交流,模糊主动者与被动者的界限,彰显了大学生的主体性。

(二)消极影响。首先,微信信息抑制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还是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这种单方面的信息传播,造成了大学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经典理论没有占据大学生群体的大脑,那么他们的头脑便会被大量的微信网络信息及这些信息背后的理念所占据。其次,微信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与可控性。微信传播媒介的多样性与信息发布的即时性,使得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时间可以发表大相径庭的评论,甚至会出现一边倒的群体极化特征。当教育者无法全面准确了解受教育者所接触的信息,那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的变化也更难预见和把握。再次,微信的自媒体特性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往作为牢牢掌握话语权的专家与权威的角色逐渐淡化,变成一个在微信中发言的普通人,在微信上与学生具有平等地位。一旦教育者所宣扬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教育者又不能以其他方式来维护其权威角色与真理掌握者的形象,那么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便会逐渐挑战并削弱教育者的主导地位。

高校利用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一)活跃度低导致微信的实时性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微信活跃度低正是实时性优势不能发挥的原因。当前高校依然坚持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信息,然后以课堂讲授的方式传递给受教育者,这样就使得信息传递有了滞后性。这样的教育方式使得微信的实时性,或称作即时传递性未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定位模糊随意导致微信的超时空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调查显示,目前开通了微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注册使用微信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记录自己的生活”占68.2%,“关注熟人、朋友的状态”占71%,“为了体验新事物,有新鲜感”占43%,而选择为了更好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只占16.8%。面对这种困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没有充分地运用好微信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特性,实现“一对一”的交流和“一对多”的互动,也没有将微信平台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

(三)信息共享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未能充分发挥。微信的信息共享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将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递到微信上,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以及受教育者之间进行共享。然而在现实的大学校园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微信活跃度低、个人喜好胜于工作、定位模糊随意等导致了微信的共享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微信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构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信平台。一是要建立学校及学校各部门的微信平台。高校及高校各部门应建立专门发布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相关信息的微信圈。利用微信的即时性发布为学生服务的相关信息,从而让学生知晓相关信息与办事的程序,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微信开放自由的交互方式,还可以在秉持民主参与的精神与理念的同时,发起对校园建设、校园规章制度改革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决策进行讨论,从而使学校建设管理与发展的决策更民主,更令人满意。二是建立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微信平台。辅导员是沟通学生

与学院、学校的桥梁。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学生见得最多的便是辅导员,与学生利益相关度很高的也是辅导员。在一些不当管理中,甚至存在着辅导员决定学生的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的评比。有利益分配的地方就会有争端,争端需要通过沟通才能促成双方皆满意的结果,而微信就恰好为双方提供了这样一个平等无障碍交流的平台,困惑和误解可以在其中得到解答和冰释。三是建立领导专家的微信平台。领导总是给人以一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感觉。比如校长很多学生开学典礼见过一次,毕业典礼见过一次,就再也没有第三次了。对于这种稀缺资源,微信恰恰可以解决。学生向校领导提出的问题,领导们只要肯回答,一定能回答,不会因为工作忙等原因而没时间答复,因为在微信中完全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予以答复。而专家学者由于专业能力不一,通过微信既可以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帮助,也可以与年轻学生交流进行思维互动。

(二)加大对微信的宣传力度并提高微信的使用技能。教育者要对微信本身有一个全面真实的认识。认识离不开宣传,高校可以利用报纸刊物、宣传海报、校园专栏等方式来对微信进行宣传,还可以不定期举办微信知识大赛,加深高校大学生、辅导员、专家、教授、领导对微信的理解和认识,推动微信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教育部高度重视微信的使用技能,明确提出“微信写作”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技能之一。要想让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有效运用,就必须让教育者对微信的特点与功能充分了解,这样才能提高对微信的重视力度。

(三)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关注大学生具体生活。大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往往会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纷繁芜杂的问题不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解决的,但微信可以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微信每条虽然只有150字的篇幅,但其涵盖的内容种类却纷繁复杂,无所不包,而且微信上能传递新鲜、及时、热门的内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最新发生的热点话题或相关具有争议的话题发布到微信上,供大家分析品评讨论,在各抒己见与共同交流中实现人生的成长。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微信应多多关注受教育者的具体现实生活,将工作做到细处,深入生活细节,融入日常生活。比如对贫困生贫困补助金的发放,如何使补助金真正帮助有需要的人并且以一种有尊严的方式发放到位;大学生的恋爱现象如此司空见惯,但如何把握恋爱中的适当尺度,等等。如果通过微信关心这些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具体生活,避免当面的尴尬与不安,就能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做到润物细无声。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 篇3

摘要:目前,微信已经是大学生 群体间普及开来的大众化即时通讯工具,它与大学生的日常人际交往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同学之间的关系和师生关系。大学生与同学和老师交往过程中会呈现不同的心理特点,这些心理特点与微信传播快捷化、主体去中心化和成本低廉化等特点相结合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微信去权威化和成本低廉化的特征促进了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密切的交往;另一方面,微信的去现实性和信息多元化也会严重阻碍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现实生活中正常的人际交往。本文立足于人际交往心理学视角,试图将微信自身的特点与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特点相结合,探讨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299-02

微信(We Chat)自2011年由腾讯公司推出后,迅速获得各个年龄阶段人的接受和使用,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是智能手机的主要使用人群,而微信又是智能手机最流行的社交软件之一,它是大学生掌握信息、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微信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具有传播快捷化、主体去中心化、成本低廉化等特点。这些特点迎合了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诉求,必然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关于这一主题,以往的研究主要从传播学、社会学和市场营销学等方面考察,本文中笔者立足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学视角,试图将微信自身的特点与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特点相结合,探讨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产生的影响。

一、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桑作银和汪小容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借鉴“人际关系”的定义,将大学生人际关系定义为“在大学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1]这种关系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指的是交往主体中只要一方是大学生即可;狭义单独指大学生在学校里和周围主体的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及同学的关系。本文中所指的大学生人际关系是指狭义的人际关系,即主要指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在探讨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之前,必须首先明确大学生与不同人群接触时的心理特征。

(一) 同学关系。大学生的同学关系主要是指大学生与处于同一环境中且处于同一同龄阶段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同学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大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会显现一定的心理特征。当代大学生多数是90后,追求平等和自主的心理特征使当代大学生与同学在人际交往中采用去权威化的交往工具。此外,追求个性和解放的性格特征也使得同学之间的日常交往更趋向于采用鲜活、立体的社交工具。当然,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大学生都或多或少的具有经济头脑,每个人都会自动选择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交工具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除此之外,大学生同学之间几乎都处于同一年龄阶段,同龄人之间相互模仿从而在群体中寻找归属感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

(二)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越小,师生之间的关系越好,反之,则师生之间的交往障碍越大。老师与学生之间由于年龄、知识结构以及社会阅历等情况的差异,在交往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心理地位的不平等以及由思维方式和知识积累的差异所导致的沟通障碍。因此,大学生在与老师的交往中容易产生紧张和羞怯心理。

二、微信对大学生同学之间人际关系的影响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交往媒介,几乎是所有大学生手机中必备的社交软件。此外,微信中添加好友主要来自于QQ好友、手机通讯录、添加微信号以及扫描二维码等方式,因此,微信好友多数是熟人,微信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也侧重于大学生与生活中熟人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微信具有多方面特征。首先,微信具有去权威化的特征,每个人都可以在微信中自由、平等的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次,微信具有低成本的特征,理性经济人都会自动选择成本较低的交流工具进行日常交往;最后,微信具普及性的特征,微信现在几乎成为每个大学生手机里必备的社交软件,如果谁没有微信账号,会被视为“异类”,在这种情况下,模仿必然会显现。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微信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即时通讯工具,在给大学生人际交往带来好处时,也伴随着一些负面影响。

(一)微信去权威化的特征满足大学生追求平等的心理诉求,从而促进同学之间建立平等、自由的交往空间。与传统一对一的社交媒介相比,微信改变了信息发布者主导的传统传播模式,微信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自由的发布自己的观点而不用担心“主宰者”对自己的惩罚。微信打破原本建立和存在的信息传播的“权威性”,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一个平等的主体,可以自由、无时间地域限制地进行生活、娱乐和其他方面的交流。此外,微信虽然是熟人社交圈,但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用面对面,因此,由相貌、种族、经济条件和知识水平等引起的现实社会中的不平等在微信里得以被隐藏。大学生平等的利用同一个社交平台,进行平等的对话,从而实现了“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社会化传播。平等的关系为大学生同学间的沟通提供了平台。利用微信频繁的情感上的交流使得大学生情绪稳定。在相互的理解與支持中满足了大学生的社会交往需要、社会归属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2]微信的去权威化特征与当代大学生追求自由平等的特性不谋而合,促使大学生之间自由、平等的交往空间的的建立,从而进行更加方便和多元化的交流。

(二)微信低成本的特征促进同学之间更密切的交流。微信软件的下载是免费的,可以在安卓、ios等系统上自行下载,不受运营商的限制。在2G/3G环境下,传输各类数据仅耗费极少量的网络流量。1M的网络流量大概可以发送文本信息1000余条,语音信息1000秒。而且在连接wifi的情况下,数据的传播不消耗任何流量,也不扣取通讯费用。随着4G网络的普及,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加快捷方便,进一步促进低成本信息化的发展。微信的低成本特征是其区别于电话和短信的一个显著特征,经济理性的趋势使学生在社交工具的选择上更多的选择低成本的新媒体,而较低的交往成本又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密切的交往。

(三)同辈之间的模仿使微信促进大学生之间的密切交往。模仿是同辈中内化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同辈模仿是在受到大多数同辈言行的刺激影响下而对其进行仿效与再现的一种心理机制。个体只有置于关系中才能够被说明与理解,生存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体无时无刻不受到群体的影响。大学生是一个同辈群体,身处同辈群体之中的大学生必然会在大多数成员的刺激影响下,采取了与群体相一致的行为,即从众行为。置于群体中大学生往往借助相互模仿来实现外显行为的彼此认同与转化,进而达到对自身价值观及其行为的影响。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手机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1.2%,较2013年底提升了5.1个百分点,而在网民学历结构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3]毫无疑问,微信作为目前最受欢迎的即时通讯工具之一,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是极为广泛的。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使用微信的学生就像“上了大学还不是团员”一样令人诧异。

(四)虚拟身份带来的满足感容易使大学生沉溺于网络。微信是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交平台,每个人都可以在微信中实现匿名化。匿名化使得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塑造一个与现实中完全不同的形象。虚拟形象的成功塑造会使真实主体得到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尊重和欢迎,从而获得虚拟的成功体验。这种虚拟化的成功“表面上是一种隐藏,实质上是另一种揭露:它所要隐藏的是真实世界被诸多社会规约所约束的理性自我,而它所要揭露的正是被壓抑潜藏在内心世界的另一个渴望自我。”[4]虚拟世界中的自我释放会使大学生对网络社交工具产生过度依赖,一方面使其在网上浪费过多时间,影响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另一方面,严重的网络依赖会导致网络沉溺。

(五)手机依赖影响现实中人际交往。姜永志等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社会疏离感、社交回避行为与手机移动互联网的过度使用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5]刘红等研究也发现,手机依赖较高的青少年,更易产生孤独感、疏离感、社交问题和人格障碍。[6]微时代环境下,手机依赖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微信作为一种即时通讯工具是通过声音、视频以及文字的传输达到交往的目的,是手机屏幕上显示的语言,没有现实因素的参与,过度沉迷于以微信为媒介的人际交往中,必然会造成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交需求,他们渴望在群体中得到认同和归属感。

三、微信对大学生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微信的去权威化特征为师生营造了一个平等、自由的交往空间。在新媒体时代下,微信淡化了参与者的身份地位,使得各个阶层的人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平等的互动与沟通。传统师生之间是一种“主客对立”的关系,老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微信中师生不再受课堂和书本的限制,在微信这一平等自由的平台上,师生之间通过日常的交流,信息共享以及朋友圈对日常生活的分享,彼此之间加强相互了解,缩短心理距离,从而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此外,微信作为一种网络虚拟平台具有“去现实性”。微信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不需要面对面,这样就避免了因面对老师时学生的紧张和羞怯感而产生的师生之间距离和沟通障碍,从而能够更为真实地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促进师生之间人际的沟通。

(二)微信的信息多元化使师生之间功利性倾向明显。微信一方面为师生之间的沟通营造了一个平等自由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得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变的符号化和功利化。传统的人情味在这样数字化的交流中被削弱,师生交往变得手段化,学生更多关心自身利益的实现,而部分教师也将自身利益置于教育之上。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自我价值保护倾向,人们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7]。微信中信息的多元化以及个人主义的盛行使大学生集中于自我利益的实现,并在日常的交往中建立了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这样的意识长久储存在我们大脑中容易形成“隐形冲突”,不利于正常人际交往。“现代教育陷入了功利主义,这是可悲的事情,这种风气带来了两个弊端,一个是学问成了政治和经济的工具,失掉了本来应有的主动性,因而也失去了尊严性。另一个是以为惟有实利的知识和技术才有价值,所以做这种学问的人都成了知识和技术的奴隶。教育的唯功利指向成了重要帮凶的角色。”[8]

(三)微信的信息多元化使教师的权威受到威胁。传统社会中,教师作为国家主流文化的宣传者受到尊重。荀子认为,“言而不称师,谓之畔(叛);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背)。倍畔之人,明君不内(纳),朝士大夫遇诛涂不与言。”[9]在荀子看来,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不尊重教师的人是叛背之徒,不应得到任何的重用。信息化时代中,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得不再仅仅依靠老师在课堂上的传道授业,科技的发展使得学生能够依靠网络获得最前沿的世界讯息并共享学习资源,谁拥有的信息最多,谁就最有发言权。然而,网络作为一个中立性的存在本身没有甄别信息的能力,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充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重塑其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的便利大肆向中国大学生传播西方普世价值,集体主义成了万恶的根源,个人价值得到最大的声张。学生们试图摆脱被控制的束缚,对抗教师的权威。传统文化中的“尊师重教”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

四、总结

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日常生活有巨大影响。在网络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建立在符号信息的基础上,这样的交往没有现实世界交往中的可触摸性和可感的时空位置,是一种虚拟交往。微信目前作为一种广为流行的网络社交工具,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产生影响。微信一方面促进了大学生同学和老师之间平等而密切的交往,另一方面也使得大学生产生“网络社交依赖”,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而微信商业化和多元化的信息也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产生异化。贝尔曾经指出:“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矛盾既不是前工业文明的‘对付自然,也不是工业文明的‘对付制作的世界,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即:‘处理人际关系成为主导”。[10]

参考文献:

[1]桑作银,汪小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36.

[2]同辈群体对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影响的心理机制研究,刘春雪,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3]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4]刘燕.后现代语境下的认同建构一大众传媒的作用及其影响分析[D].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6]刘红,王洪礼.大学生的手机依赖倾向与孤独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

[5]姜永志,白晓丽.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1).

[8][曰]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一池川大作对话录[M].卜海:卜海国际文化出版社,1985年版.

[7]王军.人际交往心理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9]转引自毛礼锐,瞿菊农 邵鹤亭编。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114

浅谈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 篇4

关键词:大学生社交,微信,影响

作为一种相对高端的网络交流工具, 微信一经推出, 便因其独特的“手机群聊”、“语音对讲”等功能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 在大学校园中实现了快速的普及, 极大的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交行为, 改变了大学生以往的社交方式。

1 微信的含义及其受大学生欢迎的原因

含义微信是由腾讯公司推出的一种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聊天软件。通过手机、平板、网页, 用户可以快速对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等进行信息的传输。并提供公众平台、消息推送、朋友圈等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 同时微信还可以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原因微信之所以深受广大大学生的欢迎, 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 微信具有很多娱乐化和实用性的功能, 满足了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的追求和好奇心, 微信信息的传输不仅可以采用文字的方式, 还可以结合视频、声音等实现多种资料融合的传输, 并且通过微信可以进行手机定位, 寻找周围同样在使用微信的人, 使大学生感受到了全新的移动沟通的乐趣, 实现了更加多元化的交流, 使爱好新鲜感的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有趣;第二, 微信的设置具有人性化的特点, 比如说, 在用户通过QQ账号对微信进行登录时, 软件就会对同样使用微信的QQ好友进行自动的搜索并推荐, 同时, 微信也可以对通讯录中使用微信的好友进行扫描, 方便用户添加;第三, 微信花的是流量, 而不是钱, 并且花的流量非常少, 在有无线的地方还可以免费使用, 因此相比其他软件, 资费非常的低;第四, 微信通过寻找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二维码等方式对大学生的社交圈进行了极大的拓宽。

2 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

随着智能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发展和在大学生中的普及, 以智能手机为平台的微信成为了大学生日常沟通交流的常用工具, 对大学生的社交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有有利的一面, 也有不利的一面。

2.1 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有利影响

首先, 微信使大学生社交信息的传输变得更方便更快捷。一种交流工具最重要的功能就是有效的信息的传达, 作为一种交流工具, 微信可以依靠网络进行视频、文字、语音短信的快速发送, 并且可以多人群聊, 在形式上丰富了用户与微信好友之间的联系。并且, 微信的资费仅是很少的流量费, 视频、语音等更是免费且没有距离的约束, 这些都增加了微信在信息传输方面的优势。此外, 微信还融合了微博和QQ的功能, 实现了信息发布的即时性, 用户在在线的状态下可以快速的接受和反馈信息。

其次, 微信极大地扩大了大学生的社交圈子。大学生在通过微信添加好友时, 最先添加的是手机通讯录和QQ上的好友, 这种好友圈已经比较的固定, 通过微信, 大学生可以进一步的加深与好友圈的关系。另外, 微信的查找附近的人这一功能, 使地理位置间隔在一定范围内的微信用户可以相互的查看添加, 拓宽好友范围, 实现陌生人向熟人的转变, 同时, 微信漂流瓶和摇一摇的功能可以使微信用户匿名发送信息, 并且接收者具有任意性, 对地域的限制进行了突破, 实现了匿名的交友。

再次, 微信使大学生的社交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充实, 作为一种大众媒介的表现形式, 微信融合了微博和手机QQ的功能, 但它既不同于微博, 也不同于QQ, 是介于它们之间的应用, 通讯录、语音、视频、文字、漂流瓶、摇一摇等各种因素形成了微信特有的社交方式, 满足了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多方面的需求, 并对智能手机进行了充分的利用。

2.2 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不利影响

首先, 微信会使大学生在社交中产生认知偏差, 不利于大学生的人格养成。作为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社交平台, 在不良信息的传播上, 微信很难进行监控, 出于对娱乐效果的追求, 大学生在对这些不良信息的浏览时缺乏足够的免疫力, 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养成的阶段, 这些不良信息很可能会对其人格的养成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其次, 大学生过度沉溺于微信, 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一方面, 部分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在现实社交不如意的情况下, 他们会对微信产生依赖, 过度沉迷于这种虚拟的社交活动中, 导致性格变得孤僻。另一方面, 微信可以快速的接收和反馈信息, 在离线的状态下也可以进行信息的传输, 造成一些大学生对微信信息的更新时刻不忘, 经常会拿出来查看, 对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交造成严重的影响。

再次, 微信的开放性会使大学生社交中的个人权利受到侵犯, 以微信为平台传输的过多的广告等骚扰性的信息使大学生不胜其烦, 查找附近的人等功能增加了大学生与陌生人的接触, 有的大学生在好奇心理下与陌生人相见, 增加了受不良人士侵害的可能, 对大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潜在的威胁。

3 结束语

总之, 作为大学生广泛使用的社交平台, 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有利有弊。大学生要合理的利用微信, 自觉对其负面影响进行抵挡, 使它真正成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帮手。

参考文献

[1]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 2012 (7) .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专题 篇5

国商0963 0905601319 陈扬

要:

本文以问卷的方式调查研究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对如何正确对待大学生上网的问题,克服网络交往的消极影响作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在校大学生的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虚拟性

危害

迷茫

应对策略

自我调节

为了弄清大学生网络问题的基本情况,研究网络对大学生诸方面的消极影响,对我校一部分大学生进行了测查,结果如下:

1.网络问题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网络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温床,为许多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新的场所,网络的使用冲击了现存的道德规范。遨游在网络中的大学生不需要真实的姓名、身份,可以隐瞒性别、年龄、身份。在虚拟的空间里,人与人的交往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因此,不道德者随处可见,其中以说谎最为严重。一些男学生说:“我们聊天的时候就说自己是女生,这样网友马上就过来了。与那些不认识的人聊天交友往往都是胡吹乱侃、信口开河,因为不必负责任,谁也不知道你是谁”。表l显示,在网上不以自己的真实情况出,占33.3%。不少大学生就是从网上学会了说谎,并以说谎为乐事。大学生在网上经常这样缺乏责任感、不诚实,极不利于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势必降低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台湾大学林以正教授等人还提出一个观点: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研究发现,网络虽然被称为一个虚拟的环境,个人可以在其中随意地变换自己的面貌,甚至产生数个不同的网络自我,但事实上,这些自我的背后都隐含了相同、稳定的潜在特质。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周伟立副教授经过实验认为,网上行为取决于使用者对使用互联网的评估,而非互联网特性。网络与其他环境一样,不能与环境中的主人翁的观感、态度和价值分割开来。

2003年5月26日中国教育报报道了“青少年网络犯罪令人关注”,讲的是合肥市公安机关今年已破获十几起青少年利用网络实施暴力抢劫的恶性案件,这种现象引起了公安机关、教育界人士和社会学家的普遍担忧。我们认为,青少年网络道德缺失是导致他们利用网络实施犯罪的重要原因。

2.网络问题对大学生学业的影响

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一些大学生平时下午和晚上经常上网聊天或玩游戏,真正在网上学习的寥寥无几。自己承认上网就是打游戏或聊天的有1056人,占41.9%。上网主要是打游戏或聊天的至少达90%,个别学生旷课去上网聊天,一到星期

五、星期六更是如此,有的学生甚至通宵达旦“住在网上”。调查者听到相当多的学生这样说:“有时上课精神不集中,老想着网友,老想着聊天的内容,想着去给网友要照片或打电话”。调查表明,自己认为“上网对我的学业或工作已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占24%,认为“因为熬夜上网而导致白天精神不佳”占28.4%。都有最令他们头痛的3、4名学生,约占全体学生的8.5%-11%左右,他们根本听不进教师的教育,各科学习成绩极差,甚至被勒令退学。

3.网络问题对大学生身心理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一些学生网上游戏或聊天时间过长,星期

五、星期六更是如此,占7%的学生睡眠时间不到4小时。平时有36.7%的学生因上网而不按时就餐。这些学生身心疲惫、生物钟混乱,导致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杰.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植物神经紊乱;严重者可诱发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等病症。精力和体力的透支,即使下网后,神经的高度兴奋也无法一下子平息,网上刺激的画面和字语还在眼前晃动,使上网者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振,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出现神经衰弱等“网络综合症”。网上聊天使一部分学生陷入虚幻的世界不能自拔,使美好的心灵扭曲,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极为有害。

长期上网的大学生在网上表现出兴奋、注意力集中、反映敏捷等“积极”的情绪状态,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则出现魂不守舍、烦躁不安等情绪,出现对网络的依赖和不可或缺需要的“网络强迫症”。大学生“网恋”现象比较普遍,而网络的虚拟性,往往导致感情的不真实、不可靠,只是想象中的海市蜃楼。一些学生在网络虚拟世界里结识的白马王子和梦中情人,一旦相见后与想象的情况相去甚远,于是产生情绪问题。当受挫受骗或受害后,个别学生一蹶不振、失魂落魄,无法面对现实,甚至走上轻生厌世的不归之路。

4.网络问题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

学习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时间的投入。由于大学生恋网,在人机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使得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别人交往的机会,减弱了与他人交往的愿望。调查表明,占11.4%的学生因上网而对日常的人际交往越来越淡漠;占9.8%的学生发现自己投注网络而减少了与身边朋友的交流;占7.6%的学生因上网和家人的交流减少了。人际交往的减少很容易加剧自我封闭心理,造成人际关系淡化,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脱离现实,只满足精神需求。一些学生在真实的交往中感到紧张,不适应,产生孤僻的情感反应,产生对现实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恐惧,甚至还会出现“网络孤独症”等症状,造成人际关系障碍,这对人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学会共处”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

5.网络问题对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影响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没有良好的情绪情感和健康的体质是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沉溺于网上游戏或聊天以后,大学生将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甚至不可利用的时间上网。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从这一点来看,他们不可能再给以往的业余爱好让路。迷恋于互联网以后,他们对现实的各种活动,如打球、下棋、看电影以及班级里的各种活动都不感兴趣,认为这些活动没有什么意义,网络已成为能够代替一切活动的一种新的嗜好。表1告诉我们,大学生因为上网的关系,平时休闲活动减少了的,占19.5%。

6.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

所谓网络上瘾,就是强迫性的过度使用网络和剥夺上网行为之后的焦虑和情绪行为。具有这种症状的人主要表现出一种不自主地强迫性网络使用行为和在网络使用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时间,并且随着网上活动带来的满足感的强化,使用者出现欲罢不能,难以自拔的现象。这种症状发展的初期主要表现为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遨游冲浪,而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极度的不适。其后可发展成为躯体上的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网络成瘾给大学生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使大学生无法完成学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正是由于网络成瘾的危害性,一些研究者开始将其与赌博、酗酒等强迫症状等同起来,把它视作一种新的上瘾行为,认为它与其他上瘾行为一样,将对个体的学习、家庭生活、工作等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危害甚大,因此有人惊呼网络将成为“21世纪的电子海洛因”,其中在部分网络使用者身上出现的不自主的强迫性网络使用现象被研究者称为“网络上瘾综合症”,大学生迷恋网络的原因很多,如猎奇心理使然,追求绝对自由的空间,寻求心灵的慰藉,网络成瘾者的内在特质是忧郁倾向较高,不爱交际,干什么都打不起精神来,对什么快乐的事都没有什么感觉。这样的学生在现实中体验不到快乐,往往容易到虚幻的世界里去寻找快乐,网络正好能满足他们不良的心理需要,还能保护他们脆弱的心灵。网络成瘾的学生一般性格较内向,较寂寞,自我控制能力差,情商(EQ)较低,自卑感较强。促成网络成瘾的外在因素是:逃避问题,如寂寞、婚姻问题、工作压力、人际障碍、学习适应不良、家庭适应不良、沮丧的心情、生活压力大等。

二、大学生网络问题的应对策略

1.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

理想和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人生的目标恍惚,特别是没有崇高的人生理想,所以对许多现实的东西不感兴趣,精神空虚,缺乏人生追求。个别大学生胸无大志,缺乏对生存问题的理性思考。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生命有意义,就必须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在奋斗目标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人生道路拼搏进取,这对人生具有决定意义。许多人庸庸碌碌,虚度年华,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智慧,而是因为没有高尚的人生追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对人们特别是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高。大学生应志存高远,奋斗不息,努力创造辉煌的人生,对社会多做贡献。有了这样人生追求的大学生,自然就没有那么多网络问题了。

2.高校领导要提高认识,大力加强网络管理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既然大学生网络问题普遍而严峻,高校领导应提高对大学生网络问题的正确认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管理,研究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学校不仅要加强校方机房的规范化管理,不以经济利益来牺牲大学生的根本利益,还要加强学生公寓个人入网电脑的管理,要有效地限制学生的上网时间,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经常化、制度化管理,以防止大学生在校外网吧无节制上网,这样就把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还要建立一支思想品质过硬,技术精湛的高校“网上警察”队伍,及时堵截、删除、查找制造垃圾信息的人,以做好校园网络管理工作。

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解铃还须系铃人”,专家们提出,对待网络成瘾,应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来治愈它。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已成立了这样的心理咨询网站。通过借鉴多种方法,可以在网络中利用聊天室的功能开展团体咨询,还可参照朋辈心理咨询的原理,让部分治愈者成为志愿者,互相促进,帮助解决。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着手进行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预防与矫治研究工作。高校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探索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4.进行网络心理咨询 高校的两课教师,特别是心理咨询室的咨询员,应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咨询与辅导的主力军,配合学生工作部门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对过度上网带来的身心问题有较多的了解,从而自觉地调整自己的网上行为。高校的心理咨询员要不断提高网络心理问题的咨询技能,对网络问题学生专门进行跟踪心理辅导,通过有计划的心理治疗方案,使他们尽快摆脱心理困扰。对那些由于上网而产生的突发性心理问题,如网恋失败等,更要配合辅导员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有效地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5.进行自我调节

大学生自我调节应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自觉程度。就是要检查一下你现在失去的是什么,列出那些你过去主要的活动,评价每一活动对你的重要性,评量哪些是你过去拥有而现在失去的,评估这些改变对你现在以及未来的影响。

(2)培养替代活动。大学生要学会培养其他替代活动,构想哪些是你一直都想要去做的休闲活动,列举出你一直都很想联络的朋友,列举出其他你也会觉得有趣的活动。

(3)寻求外在真实的协助,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满足需求的方式,寻找真实的支持。如与辅导员老师、心理咨询老师多交流,听听他们的意见,或在学习中刻苦奋斗取得好成绩,以满足心理需要等。

(4)分析并了解上网的促发点。在上网前,我通常觉得工作劳累、烦恼、金钱问题、没有朋友可以聊聊、觉得烦、想要逃避责任、无聊、沮丧等。当我从事喜欢的网络活动时,比较前后的感觉,了解网络对你真正的意义,并了解哪些状态是促发上网的因素。

(5)建立正向的提醒。列出五个导致自己上瘾的原因,列出五个倘若切断网络的五个好处,把这些原因写到小卡片上,随身携带,当碰到前面的促发点时,就把卡片拿出来读一读。

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6

[关键词] 微信;价值观;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5-0050-02

作为一款新颖的手机软件,微信以其简单实用的强大功能获得了大学生的青睐,它迎合了广大青年学生与他人和社会进行接触的动机,具有广泛的可触及性,因而成为了当前大学生最重要的社交平台。

一 微信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中的优势

微信在大学生中的广泛使用,不仅有利于校园资讯的及时传递,而且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增强了校园文化的亲和力与吸引力,为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进而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影响。

1 信息传递及时、生动形象,对大学生价值观养成的影响深入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是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会随身携带的设备,借助移动终端优势,用户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关注资讯并且交流信息。与此同时,微信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以文字传递为主的互动方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资讯进行编排和分享。微信的广泛使用不仅可以使大学生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见闻或感受,而且更能以其形象生动的信息表达方式满足青年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进而对其价值观的养成带来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2 信息多级传送、扩散面广

以微信为载体的校园资讯传播把单向的信息发布转变为即时的信息互动,任何人都可能同时承担传播者与接收者的双重角色。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微信来获取学校发布的信息,同时可以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将信息传递给其他人,形成信息的二级乃至多级传播,这也就从横向上直接扩大了校园文化的影响面,有利于学校在更广的范围内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3 熟人圈中的自我展示为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微信提供了跨越平台的好友添加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访问手机通讯录、向已有的QQ好友提出申请、扫描二维码、搜索微信号码或昵称等方式添加好友,可以说,微信建立起来的是一种熟人社交网络。个人微信内容遵循“点对点”的方式扩散,信息分享和交流互动限定于固定的熟人朋友圈,在微信上的表达与交流更能满足大学生对于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它为青年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4 以微信为媒介的资源分享有助于学生知识资源和人脉资源的储备

微信实现了跨越平台的网络资源整合,几乎所有网络资源都可以通过微信上传和分享。此外,针对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微信公众号纷纷建立,用户可以通过订阅的方式来随时接收其所推送的资源,并且可以与推送者或其他关注者进行在线交流。以微信为媒介的信息交流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并且有针对性地扩大自身的交际圈,进而可以为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储备知识资源和人脉资源。

二 微信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带来的挑战

微信在大学生中的普遍使用为其价值观塑造带来了重要机遇,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挑战。它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与社会交往造成一些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其价值观的正常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感性化、碎片化的信息交流方式容易造成大学生认知错位与价值观混乱

微信平台综合了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它的使用无需收取额外费用、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其“实时对讲”式的交流方式更是获得了大学生的普遍认同。但微信在使信息沟通与分享变得及时高效的同时,也导致了信息交流的感性化与碎片化,它用表情、图片、音视频片段等感官体验代替了传统意义上的语言交流方式,这些在使人倍感亲切的同时却缺失了信息交流的理性化和系统性。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活跃期,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差,长期接触感性化、碎片化的资讯必然会影响其理性思考能力的正常发展,容易造成认知错位与价值观的混乱。

2 价值观冲突更易出现,负面价值观的影响后果严重

可以说,微信使每个人都成为了一个“自媒体”,信息交流也变成以自媒体之间的“互播”为主,“自媒体”状态下的信息交流呈现出多维性的特征,就某一问题直接给出具体答案,或者仅仅主张用某一种特定价值观去评判事实似乎都不再可能。另一方面,微信所融合的信息更加感性直观,信息渠道更广,更容易激发起大学生理解与交流信息的主动性。这样一来,以微信为媒介的信息交流就更容易出现价值观相互冲突的现象,由于微信状态下的信息扩散迅速并且影响广泛,负面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误导也就可能变得更为严重。

3 微信交流的“去个体化”和私密化使得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引导难度加大

微信所承载的信息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它使信息交流趋向于平面化、娱乐化,无论是发散式的信息分享还是互动式的信息交流,参与者在感性心理的主导下最后通常会出现观点趋同的现象。微信交流中的参与者具有“去个性化”的特征,从众心理更加强烈,信息一旦扩散开来,更容易迅速引起接收者情感上的共鸣。此外,微信朋友圈中的信息分享具有一定程度的私密性,非朋友圈中的成员或者被发布者所屏蔽掉的成员并不能看到相关信息。正如有评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在微信交流中,“网络舆情的传统监控效果将会下降,网络舆情的渗透融合、反馈调适、传导教育、动力激发和预测与决策辅助功能等将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实施”。这样一来,对微信使用者的价值观引导难度也必然会随之加大。

4 长期沉溺于微信容易阻碍大学生价值观的自我培育

微信以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移动终端为主要运行载体,无论是在校园、教室、餐厅、图书馆还是宿舍,我们都能看到许多离不开手机的“低头族”“手机控”,他们的交友、娱乐、餐饮、购物等都通过微信来实现。一部分学生对微信痴迷甚至上瘾,生怕错过了重要信息因而使用微信的时间间隔太短,这些长期依赖微信的大学生易于退变为存在于虚拟世界中的异化人。微信毕竟是一种虚拟化的社交方式,长期沉溺其中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忽视现实中的社会交往,甚至造成与现实人际交往的疏离和脱节,这必然也会阻碍大学生主体人格的成长和价值观的自我养成。

三 利用微信进行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对策

微信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最主要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分享平台,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如何应对微信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养成所带来的挑战,充分发挥微信在其价值观塑造中的积极作用,就成为了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1 高校应该逐步建立并完善各自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借助微信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高校可以逐步建立和完善各自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它所包含的校园新闻、就业考试、生活资讯等信息直接关乎学生个人利益,同时也满足了他们了解学校动态的现实需求,这一平台不仅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日常教育、生活服务、校园管理的有机结合,而且可以在其中开辟独立板块来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2 运用微信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

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干部应该高度重视微信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中的作用,积极借助微信了解学生思想和心理状况。微信交流所集成的多媒体功能可以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化解学生在与老师交流中的拘束感。同时,微信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无论是长篇大论,还是只言片语,都是学生对自己思想认识或心理状态的表达,通过及时关注学生的微信内容,我们就可以有效把握其思想状态。并且我们可以运用微信的分类功能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

3 培养学生健全的价值判断能力,建立及时高效的微信舆情监管机制

面对微信在大学生价值观塑造中的双重作用,我们应该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在自媒体时代客观、全面、恰当地进行价值判断,培养学生使用微信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学校应该配套建立及时高效的微信舆情监管机制,多方参与、共同监督,做好微信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和舆情引导工作,努力建设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促进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健康形成。

4 培养学生使用微信时的安全防范意识,引导学生在现实实践中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微信上的功能几乎涵盖了其生活、学习的所有方面,我们应该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因安全信息泄露给自身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我们可以以微信为媒介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避免学生沉溺于低头刷微信的虚拟世界,引导学生做到虚拟世界与现实实践有效结合,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

总而言之,微信已经成为自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社交平台,它在大学生中的普遍使用既为其价值观塑造带来了重要机遇,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挑战。只有深入调研分析微信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所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才能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进而充分发挥它的相应优势,引领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2014中国网络舆论生态环境分析报告[EB/OL].http:

//yuqing.people.com.cn/n/2014/1225/c209043-

26277633.html.

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7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思想行为

“今天你微信了吗?”成为当下的流行语, 微信具备了方便、迅速、时尚等特性, 并具有“摇一摇”、“漂流瓶”等社交、生活、娱乐功能, 目前微信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状况表明, 微信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微信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积极影响

(一) 便利大学生生活

微信不仅是一种聊天工具, 同时是一种便利生活的渠道, 微信的购物功能以及微信点餐, 都为大学生的生活打开了方便之门。就业压力的增加, 让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更为紧迫, 相应地其生活受到很多影响, 微信“足不出户”的功能解决了这一难题, 为大学生的生活打开了方便之门, 自然会让大学生得到了放松调整时间。

(二) 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

微信聊天是一种虚拟的交流, 在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这是一种新型的压力排解方式。微信极大地调动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给了大学生参与选择的空间, 每个人都可以向外界传达自己的观点, 进行大众传播。这种情绪缓解方式, 可以使大学生心理状况得到改善, 从而保持心理健康, 随之, 其行为模式亦会步入正轨。

二、微信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冲击

(一) 挑战大学生的道德底线

虚拟的身份, 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其利用这一平台散布不良信息, 种种虚假新闻让大学生难以辨识, 大学生负面情绪增多。大学生的不良思想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行为的偏差亦会增大, 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在纷繁复杂的微信冲浪网络环境中, 大学生难以运用理性思维判断是非、正误, 对传统的道德是一种挑战, 对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更是一种考验。

(二) 导致大学生沉迷网络

微信的诸多功能, 让喜好新奇事物的大学生沉迷其中, 对微信的依赖成瘾性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交往功能, 大学生将过多精力投入其中, 不利于其思想、生活健康发展。网络传播的方便快捷和直观性, 滋生了大学生的惰性, 导致大学生接触社会的能力降低, 现实中不善于与人交往, 不善于社会实践, 不善于思维的创新。手机依赖症让大学生脱离现实生活, 其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良影响, 随之其行为亦会受到很多冲击。大学生被误导, 就会造成思想、行为上的错误。

(三) 滋生大学生不正之风

微信后台技术的不成熟, 易造成不法分子利用漏洞, 侵犯个人隐私及相关权利。加上微信传播的高度开放性和多样性, 使得大学生接触到许多虚假、色情、暴力等信息, 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机会少, 社会经验不足, 在了解社会、进行人际交往、学习课外知识以及娱乐等方面对手机媒介的依赖程度较高, 以至于某些大学生心理防线较弱, 会落入诈骗分子的圈套, 大学生遇害现象频发, 大学生尚未完全踏入社会, 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对于社会的恐惧以及投机心理, 对于未来人才的培养极为不利。

三、探析对策, 趋利避害

“微时代”时期, 带给大学生前所未有的体验, 对于大学生的社交带来各种便利, 如何让大学生合理使用微信, 充分发挥微信的积极作用, 对不良现象防患于未然, 防止大学生过多沉湎于封闭的空间, 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一) 高校增加安全教育宣传

大学生辨识善恶的能力较为薄弱,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必不可少, 高校可以就微信使用中的自我保护问题开展专门讲座, 并在相关网站进行宣传, 还可以设置专门的公共课程, 针对网络安全与自律问题进行教育教学, 借以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在心理、人格、行为, 处于活跃期的时期, 大学生容易受到误导, 高校教师同样责任重大, 担负着合理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微信, 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高校教师应坚持对大学生主流思想的灌输与培养, 帮助大学生远离不良信息、建立和谐的微信交流互动关系。

(二) 搭建微信互动平台解决大学生社交中的问题

微信是大学生人际交往和抒发个人情感的平台, 学生工作者要积极通过这个平台, 了解个体的差异, 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同时, 在平台中敏锐发现大学生社交中所存在的问题, 超前预见网上网下联合关注对于保护大学生在微信中的个人隐私问题, 引用资深使用者向宇的话:“微信就像是菜刀, 菜刀可以切菜, 也可以伤人, 就看怎么用了。”

(三) 大学生提高个人素质, 提高鉴别力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 应以国家、社会的发展为重, 时刻关注政策导向, 将微信的使用与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大学生应在学生工作者的引导下, 对微信的使用保持一颗“拿来主义”的心理, 利用群聊、朋友圈、名人公众帐号等功能, 实施“朋辈”教育, 时刻勉励自己, 以身边的人、事激励自己。搜集时事信息, 关注新鲜资讯, 保持一颗进取的心,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使用微信这一工具, 应提高辨识能力, 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以及行为的正确方向。

微信是大学生新的“聚居地”, 在带来感官以及视觉新鲜感的同时, 其技术以及管理的滞后性, 让教育学者为之忧虑, “微浪潮”之势锐不可挡, 但我们切不可因噎废食, 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高效、使用这一平台, 促进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正确行为模式, 防止这一“微潮流”变为“危潮流”。

参考文献

[1]徐静.微信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J].新闻传播, 2013, (2) .

[2]李华琼.微信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3, (5) .

[3]焦艳会.浅议微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传承, 2013, (9) .

[4]刘静楠.微信用户“使用与满足”研究[D].西北大学, 2013.

[5]贾富.今天你“短信”了吗?[J].互联网天地, 2011, (7) .

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8

在当今信息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是受网络影响最大的群体。其中以微信、微博为首,微信、微博是继QQ之后的新一代网络社交平台。通过这些媒体设备,大学生能够更加便利地接触到多样的文化,而多媒体平台更加能够提供给他们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的审视视角。如今的大学生,更为追求标新立异,主张个性化,故此其对大学生的生活价值观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在基本智能手机上都有微信。微信是以手机为载体,具备随时随地通话的一款社交软件。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发送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信息。除这些基本功能以外,它还提供了公共平台交流。如群聊、公众号、朋友圈等,再加上其与陌生人之间可以相识的摇一摇。仅凭这些特殊的功能,微信很快在大众市场站稳脚跟。其次,朋友圈还有一点隐私功能,有利于保护用户的个人隐私。例如,A有两个好友B和C,若A发表个新鲜事,B去点赞或评论,C就看不到,而在其他社交软件上,其他人还是可以看到的。这就是微信的最大优势之一,而其最近推出了转账、发红包等功能更加适用于现在大学生的快节奏生活。

微博在当代大学生的流行趋势不亚于微信,微博具有“评论”、“回复”、“私信”等诸多功能。因此,微博发布各种信息的门槛就更低一点。同时,微博有着个体化,私语话等特征,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上发表状态,评论。随着微博的广泛应用,很多大学生的生活状态都被改变,他们参与到一些话题当中,参与讨论。而其传播信息的速度很快,就如最近的假疫苗事件,当这件事被发现的时候,微博上就出现了大量的有关信息,接着有关假疫苗的品种,商贩都已被找到在网上大肆宣传,呼吁大家希望不要再出现类似的事件。

二、微信、微博是把“双刃剑”

当然,微信、微博的发展趋势已经势不可挡,那么它对于大学生有何影响呢?微信、微博在生活中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即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其大学校园生活。因为微信、微博对于学生的吸引是巨大的,所以,增加其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要知道,在中国式教育下的大学生全都是靠自主学习的,不再像高中的督促,所以,微信、微博就给了他们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同时,他们可以通过一些公共号、微博名人记录等获取更多的知识,增加阅历,增长见识,丰富自己的内涵。另一方面,这些社交软件增加了大学生的交友圈,不仅仅与周围人的交往,更加是与社会上同层次、同年龄短的交往。这有利于他们能够更好地学习如何与人交流,如何待人接物。同时,在微博上有一些很有意义的活动,这可以使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就如一些爱心公益活动,就可以形成一个很好的集体主义教育的氛围,使得大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的融入社会,进而提高自身的集体观念。

然而,微信、微博在给大学生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巨大的威胁。就如在交友的时候若不谨慎就很可能被骗,大学生还没有走出社会,对社会上一些事物还存在美好的幻想。又因为微信的隐匿性和虚拟性,使得不少学生大胆吐露自己的心声,这就直接的造成了学生对虚拟世界的依赖性、需求性。游戏本身就对大学生有着很大的诱惑力,再加上又有了与微信好友的攀比,为了争取排行榜上的第一名,他们就不遗余力的玩游戏,这就耽误的大多数学生学习的时间。并且使得学生严重的与社会脱轨,“低头族”这个次很好的说明了现在大学生现在的生活状态。

在另一方面,由于一些媒体的捕风捉影,很多大学生深受其害,每当一件事还未被证实时,一些媒体大肆宣扬,导致好多人都是片面的看待问题,不能经过理性思考。这就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如何正确看待微信、微博

首先,作为大学生应该树立并加强自控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沉溺于社交网络之中。在微信给大家带来娱乐的同时,也应该把握好一个度,控制好自己的时间有一个合理的时间安排。每天适时的关注一下新闻,各个领域的最新状态。就如你作为一个医学生,就可以随时关注官方各种消息,如屠呦呦研究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当时轰动了整个世界。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新闻,宣传正能量,提高自身品德修养。

其次,校方建立官方微信、微博,干预和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念,抵制不良信息和消极事物对学生的影响。高校应高度重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公共的舆论监督和质疑的权利,大力宣传正面的、积极地人物和事件,让大学生充分感受到源源不断的社会的正能量。

最后,在微信、微博中应当多发动一些公益信息,慈善活动,大学生本就处于对各种活动的热心时期,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心中充满爱,对社会充满激情。而在一些热点问题中,就可能引起一些争议,这时候就会激发人们心中的正义感,对于出现的不道德言论不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反而会激励大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小结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方式和其丰富的内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发挥好微信、微博的导向功能,是实现我国教育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社会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督促和监督,为中国的大学生建立营造一个健康有利的网络环境。有效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价值观,为大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陆江华.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

[2]苗伟,王兆屹.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访教学的创新与探索[M].新闻知识,2013.

[3]辛文娟.移动互联网辅助新闻业务教学探析[M].青年记者,3013.

[4]刘桂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D].广西大学,2014.

[5]董刚.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特征和培育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3,33:50-52.

[6]杨婷.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华章,2014(1):641.

[7]焦艳会.浅议微信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传承,2013(9):138-139.

[8]吴秋霖.微信对大学生社交行为的影响[J].华章,2013(17):108.

[9]吕文静.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今日中国论坛,2013(17):432-435

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9

随着经济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日常消费品,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更是几乎人手一部多功能手机。人们通过手机互动交流、接收信息、传播资讯、阅读和娱乐等,新媒体的发展更是将这些活动推向极致,同时又开辟出新的功能,诸如消费、支付等。作为互联网时代一种新型互动及传播媒介,微信在当今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日益变得流行。大学生作为一个勇于尝试新生事物富有活力的群体,更是鲜有人不使用微信,相应的对于学校而言,也逐渐将这一新兴媒体形式引入到其对日常教育管理中,比如建立一个学校的公众号等,如此以来,微信就逐渐介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一种新的载体微信在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

1.1教育关系的互动性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学校和教师一般处于教育的主导位置,其和教育对象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他们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等方式进行,这个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教育对象的各种情况很难得到充分的反馈,因此许多思想教育很容易流于形式,流于说教。不同于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性,微信媒体具有互动性特征。透过微信,学校和教师可以推送或发布一些思想导向与教育性的资讯,而同时作为受教育客体的大学生也可以通过该平台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考,以及诉求。从而在互动中,学校和学生可以达成有导向的协商性共识。

1.2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搜集周期长而且形式单一、资讯有限,教育设计往往也比较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往往很难吸引学生。互联网拥有海量的信息,这样的信息环境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也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丰富、更广泛的方式选择。一方面使得教育者能够方便快捷的获取大量教育资讯与内容,另一方面也为教育者编辑资讯提供了技术支持以及多样化渠道,容易形成一种更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可以通过文字、图片信息、语音信息、小视频等方式将教育内容传递给学生。

1.3教育信息的即时性

互联网支持下的微信随时随地在线,多样化的教育信息可以借助微信得以迅速扩散,并且根据互动中的信息反馈,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的波动,及时地进行干预,有针对性的引导。比如2014年12月31日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件时,引发人们的心理恐慌,尤其是对时事和信息较为敏感的当代大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上海高校就可以通过微信载体在第一时间向大学生发送实时信息,安抚他们的情绪,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突发事件,并及时消除由此引起的心理恐慌等负面情绪。另外,微信载体一个重要的特点在于对时空约束的突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传播,这也是其即时性的基础。

2机遇及挑战:微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双重影响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其不同于传统载体的特点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习惯、思想状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最大变量,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

2.1微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2.1.1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教育者单方面作用的过程,而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协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作为这一过程的载体,必须能够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提供广阔的空间。”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载体,大学生思想教育者可以借助微信所具有的互动性特征,挖掘教育资源,拓展教育空间。透过微信,教育者可以及时向大学生传导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政策法规等教育信息,而同时,大学生也能够及时表达自己的认识、见闻和体会,从而形成比课堂互动交流效果更好的“新课堂”。

2.1.2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都比较单一,主要借助一些图书、音像资料,不仅内容及其呈现样式缺乏创意,而且传播方式受到各方面的限制,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微信的引入,一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包括各种各样的信息,不仅富有时代性而且搜集也非常便利;另一方面,微信不仅能够支持文字、图片等形式,还可以声音、视频、动画等形式传递。

2.1.3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参与。微信可以促使教育者与大学生实时互动,这种互动一方面有效的消除了彼此之间的戒备心,以及主客分化的对立关系,而且因其形式的多样及趣味化,更加使得师生双方的关系更加融洽;另一方面,非常有利于推动大学生自身、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大学生群体思想教育。作为学校时思政教育的主体之一,但是如果没有更加多元的主体参与,尤其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营造,大学生要么只是被动的接受一套话语,要么会遭遇各种社会思想的挑战而陷入于矛盾。微信作为载体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了多元参与的可能和条件,只需要建一个公众号就能够实现有效的互动。

2.2微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2.2.1多样化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冲击。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堂等情景对大学生进行单向的价值观传递及信息传递,但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微信等新型传播载体使得大学生可以轻松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在扩大他们知识面的同时,也使大学生接收到各种层次水平不等的信息,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的难度。

2.2.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教育过程的掌控难度增加。微信时代,大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微信获取各种信息,同时也可以作为信息发布的主体传播资讯。微信的这种收发合一的非集中控制性,增加了微信传播的不稳定性,更增加了通过微信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控制教育过程的难度。比如微信使用者的非实名化的特征,使教育者对教育客体的甄别增加了难度。一方面教育者很难从庞大的群体中准确地找到受教育者;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反馈的信息真实性无法确定,使教育者也很难真正地了解受教育者真正的接受状态和现实需求。

2.2.3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信作为一种教育载体,改变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信技术具有开放性,而且门槛非常之低,这样就使得各种信息的传播具有开放性,这对于借助微信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们来说,具有很大的竞争压力。在网络“无屏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让自己的工作能够有效的抵制虚假谣言、封建迷信思想、色情低俗信息等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是微信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挑战。

3对策: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常态”,以使得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能体现时代性,充分发挥微信这种新的载体的积极功能,又能规避其不利的影响。

其一,高校应当创建微信“线上沟通”与传统“线下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模式。大量的调查表明,在微信的使用方面,教师与大学生具有相似的接受度,这就为引入微信线上教育途径提供了条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受教育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反馈信息掌握不当,利用微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恰好弥补了其中的不足,但网络沟通缺乏面对面讲述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创建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模式。

其二,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增强其运用微信平台进行思想引导、宣传教育的能力。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一样都使用微信这一信息交流工具,但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微信平台运营与操作,以及运用该平台充分的对教育对象进行互动,及时的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控制负面的、不利的资讯传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应该形成一套系统化的工作方法,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定期接受相应的培训,以适应技术变革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其三,透过微信平台,让更多的主体、包括大学生自身参与到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高校定位为单一主体,而学生是受教育对象,是客体,其它社会主体更加难以被纳入教育中。微信载体的多样化功能及互动功能对此提出了挑战,因此,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性、互动性、多主体性特征,将大学生群体不再单纯的视为受教育对象,而是教育过程的重要参与主体,也不再将高校作为唯一的教育主体,而是更加突出其主导性,在其主导之下,更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一定的载体展开,载体的变化也会引起大学思政教育各方面的变化。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微信成为一种重要的人际互动载体。大学生群体是微信的最积极活跃的使用者,由此,微信就作为一种重要载体介入到高校的教育和管理中。但是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微信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积极影响,也可能对其造成负面的干扰。主要对微信所带来的双重影响进行了总结,并就如何规避其负面的影响而发挥其正向的功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森.微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5.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全永丽.以微信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15.

[4]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微信,利弊分析,大学生思想教育,沟通模式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和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微信拥有超过6亿用户, 日均活跃用户超过1亿, 曾在27个国家和地区的App Store排行榜上排名第一。

在笔者看来, 微信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大学生软件应用中发展成为一场不可阻挡的潮流, 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一、微信功能强大, 能涵盖其他社交软件的大部分功能

微信推出之时, 除具有聊天、发送语音、图片等其他社交软件具备的基本功能以外, 二维码的运用、朋友圈的出现, 与QQ多项功能的关联, 让微信成为了一种能统筹多重功能的强大软件, 摇一摇等新功能冲击着人们对原有社交圈的认识, 微信以其“强大的功能”吸引了人们的眼球。

二、微信支持多种语言、多种网络、多种系统, 自身也不断更新

微信支持多种语言, 支持Wi-Fi无线局域网、2G、3G和4G移动数据网络, i OS版, Android版、Windows Phone版、Blackberry版、诺基亚S40版、S60V3和S60V5版手机、平板系统, 微信系统也在不断更新, 功能趋于完善, 越来越受到欢迎。

三、微信传播范围广, 交流互动方便

微信提供公众平台、朋友圈和消息推送等功能, 用户可以通过摇一摇、搜索号码、附近的人、扫二维码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微信公众平台, 同时微信帮将内容分享给好友以及将用户看到的精彩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大大方便了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生信息的互动传播。为了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能更好地紧跟学生和时代的潮流, 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沟通方式, 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来衡量问题, 与他们达到“零距离”的交流与沟通, 实现师生关系平等化, 能更及时地了解、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而微信的出现, 正好开启了这扇沟通交流的大门。

带着一种对新软件的好奇和体验, 在微信出现伊始笔者也下载了一个微信软件。在两年多的时间里, 笔者发现自己好像也变成了一个“微信控”, 习惯通过微信和学生们交流, 也确确实实发现了微信对于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体会到了其中一些弊端的存在, 怀着一种辩证的心态对待微信。

就微信的积极作用而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 学生和老师成为平等关系上的“网友”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与微博、QQ等工具不同的是, 微信更具有真实性, 我们清楚地知道对方是谁, 在沟通中也省去了不少了解的麻烦和繁琐的“隐身”工作, 师生双方更像是朋友, 通过微信交流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微信也给了双方一个交流的平台, 很多当面无法说出的话可以通过微信传递而减少面对面的尴尬境地。过去的教育模式下, 教师更像是被“神化”了的存在, “高高在上, 难以接近”, 而透过微信朋友圈, 学生也能看到教师的一些内心独白, 看到教师生活的“阴晴圆缺”, 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也便于良好沟通氛围的形成。微信消息传递的即时性, 也是其优点之一, 与QQ邮箱、QQ消息的联通, 可以让消息在师生之间第一时间传递, 大大方便了沟通信息的传递。

但是, 微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同样也值得我们关注。微信因其“强大的功能”也容易使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产生偏差, 其中首先受到质疑的应该当数“摇一摇”功能的出现, 大学生通过这一功能, 广泛地结交了很多陌生人、社会人, 他们给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带来的冲击是难以估量的。或许有正能量的传播者, 但也会出现大量的社会人群, 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极大, 这些人所携带的信息与影响力的健康程度是难以把控的, 对于大学生的冲击作用也极有可能摧毁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而将他们引上歧途, 学生将大量的课余时间用在“摇一摇”上, 不仅有可能造成学业的荒废, 更重要的是一旦他们结识一些不良人群, 加上处在青春期的特殊时段, 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 微信消息传递的便捷性容易使大学生分不清主次, 很多教师反映在日常教学中, 很多学生上课总是看着手机, 时不时地有各种手机铃声的响起, 这其中, 聊微信的人占据多数, 大学生就在这样的闲聊中, 荒度了课堂, 耽误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微信“语音对讲”的功能, 在便利学生沟通的同时, 也为他们带来了“安全隐患”, 在街头、在校园内随处可见学生对着手机不停地在说些什么, 根本不顾路上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 “埋头苦聊”, 假如就在他们聊得忘乎所以的时候出现一些紧急情况, 其后果不堪设想。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我们不宜用一些强制的措施, 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这样, 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叛逆心理, 在青春期的大学生, 更渴望被尊重、被“自由”, 他们内心向往着无拘无束的生活, 却又因身处学校而受到约束, 如果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极容易走向极端而引发不良后果。

对于微信的出现, 身为高校辅导员的我们, 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使用微信, 让微信更好地发挥其在引领大学生沟通教育新模式的作用。一是构筑师生交流平台, 通过微信及时沟通。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公共账号平台, 通过让学生关注平台, 及时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布院系指导文件和思想, 使学生通过微信就可以了解到目前的教育动态, 使教师通过微信就可以明确学生现有的学习生活状态, 让微信真正发挥其及时性、便利性的功能。二是开展关于微信使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课在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树立中发挥着很大的积极作用, 教师要很好地利用这一形式, 通过课堂展示微信优越性的同时, 也向学生展示微信使用“过度”会带来的弊端和不良后果, 让学生自主认识到其危害而主动规避, 发挥微信的沟通作用。

任何一项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 在带来巨大作用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会有副作用。微信就是这样一种软件, 要发挥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需要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相信, 微信引领的沟通新模式, 会使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活力和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杨敏.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 2012, 11

[2].杨文海.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J].教师博览 (科研版) , 2011, 3

上一篇:小学语文参与式教学下一篇:初级中学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