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的艺术分析

2024-07-16

新闻采访的艺术分析(精选十篇)

新闻采访的艺术分析 篇1

1 新闻采访的语言艺术——“学会沟通”

新闻采访建立在沟通的急促之上, 语言艺术的体现依托“沟通”的直观体现。对于新闻记者而言, 语言艺术的科学把握, 关键在于“学会沟通”, 在沟通中体现人文风貌、真切的表达思想情感, 这些都是语言艺术魅力的着力点。语言艺术的构建, 主要在于新闻记者要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 在情感表达、提问技巧等方面, 紧紧围绕采访主题, 让主题在采访中升华, 在新闻事件中“以小见大”、“一针见血”, 这才能达到新闻报道的效果。

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应与采访者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进而在沟通中形成“倾心而谈”、“真情表达”的沟通氛围。因此, 沟通是新闻记者所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 更是采访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沟通作为新闻记者的特殊本领, 一是要随机应变, 在采访中消除陌生, 建立起亲切的采访关系, 在适应采访者的同时, 更需要适应自己, 营造和谐的提问氛围。无论是提问技巧的把握, 还是提问语言的表达, 都需要在沟通中准确表达情感, 在情感中获取所需要的新闻素材, 进而出色地完成采访任务。

2 新闻采访的技能艺术——“学会控制”

新闻采访是一个过程, 需要记者具备良好的控制能力, 控制采访中各要素的状态最佳化。新闻记者在采访中, 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沉着冷静、思维缜密, 紧紧围绕采访主题, 布局好、控制好这个采访过程。无论是被采访者的身份如何、地位如何, 新闻记者都要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 学会控制既是对自己的尊重, 更是对被采访者的尊重。

首先, 对被采访者的态度与方式控制。被采访者是采访过程的参与者, 对待采访者的态度与方式, 考验的是新闻记者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在实际中, 一些新闻记者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新闻姿态;一些新闻记者表现出自我感情抒发的新闻状态, 这些新闻状态的出现, 究其缘由, 就是新闻记者的技能艺术缺乏, 在情感上控制不到位, 对被采访者缺乏尊重。因此, 学会控制是新闻记者所需具备的基本技能与素养;其次, 对于采访中突发事情的控制。采访中突发事件的发生, 难以避免。如, 被采访者突然出现情绪波动;采访环境突然恶劣等, 这些都需要记者保持沉着冷静的处理心态, 及时控制采访现场, 并进行采访现场的重新布局;再次, 对于采访中的情感控制。新闻记者作为一种职业, 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情感的有效控制一方面是完成采访任务的重要基础, 也是记者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因此, 记者要善于控制情感, 在采访中正确的表达情感, 不能出现过于偏激的情感表达。

3 新闻采访的艺术——“学会做人”

新闻采访是人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 期间有情感、有故事、有情节, 而这些要素的构建需要“学会做人”的艺术体现。首先, 沟通是采访的基础, 建立在人与人的真诚沟通之上, 强调人的情感的真情流露, 而非虚情假意、欺骗情感的“报道”;其次, 新闻采访要强化对人的关注, 特别是对生命的真诚关注与热爱, 是获取新闻生命力的重要基础;再次, 新闻采访要针对不同的人, 提出不同的问题, 让采访所处的环境对应其主题, 方可实现有效的新闻采访。例如, 采访农忙中的农民, 不应将人家叫到乡镇里, 而应该主动走到他们工作的地理田间, 和农民聊收成、唠唠家常, 这符合新闻采访的主题。因此, 新闻采访要“学会做人”, 做有心人、做爱心人, 在工作中充分尊重自己的职业, 也充分尊重每一位被采访者。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新闻采访的艺术性体现, 主要在于如何在采访中构建艺术元素, 在元素中体现采访技能, 进而让采访紧紧围绕主题。因此, 新闻记者在采访中一是要“学会控制”, 控制情感、控制现场;二是要“学会沟通”, 为新闻采访的成功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三是要“学会做人”, 尊重自己、尊重被采访者, 尊重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 才能出色的完成采访任务, 达到所期待的新闻采访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崇彬.浅谈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J].才智, 2014 (02) .

[2]陈琳.采访中提问艺术的分析[J].新闻传播, 2013 (04) .

[3]郑艳丽, 魏晓雅.新闻采访的艺术[J].新闻传播, 2014 (07) .

浅谈新闻采访的沟通艺术 篇2

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为采集新闻而进行的调查或访问活动,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如何与采访对象进行心理沟通呢?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态度的被采访者,应采取有效的沟通艺术。

一、迅速接近采访对象

根据不同的情况,记者与采访对象接近的架“桥”艺术各有千秋,一般需要注意的是:

1.采访前,对采访对象有所了解。这方面的准备很重要,记者对采访对象的有关情况掌握得越透彻,判断就能越准确,就越能找到感情上的通道,便于架设接近的“桥”。

2.尊重对方,以礼相待。记者态度谦恭、落落大方,将使采访对象产生愉悦、畅快的感觉;记者态度不好或脾气浮躁,将使采访对象产生厌恶情绪,会对记者表示冷漠与反感。在新闻采访中,记者的态度要谦逊诚挚,不卑不亢,从人格上尊重任何采访对象。在记者面前,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是采访对象,都是平等的,应扫除等级观念和自傲、自卑等心理。

3.诚实守信,说到就要做到。守信的记者能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守信包括以下方面:预先约定了采访时间、地点,一般不要变更,记者应按时赴约,以示诚意与礼貌;对个人隐私或采访对象讲明不能传播的内容,记者都要为之保密;记者答应为采访对象办的事,应照办不误,若临时发生困难,也应及时说明情况。这样,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就能建立起互相信任、协作的关系,为今后采访的顺利开展铺平道路。

4.记者要表现出应有的思想和知识修养。记者的谈吐、举止,要注意文明修养,大方而不做作,说话通俗而不庸俗。记者的仪表应端正庄重,除外貌整洁外,更要注重内在气质,尤其在采访中要注意神态与坐姿、立姿。

二、采取适当的应变对策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注意采访对象的一举一动,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有的采访对象初次见到记者,可能显得拘谨、局促,表现出眼光飘忽,目不正视,或搓着双手,或坐立不安。这时,记者就要通过闲谈、说笑来缓和对方的紧张心理。记者采访中随机应变,灵活采取适当政策,总的原则是:采访对象喜时,乘兴追问;采访对象怒时,促其冷静;采访对象疑时,释疑解虑;采访对象悲时,给以安慰;采访对象疲劳时,适可而止;采访对象拒谈时,暂不强求。

三、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感应规律

新闻采访这一特殊的调查研究,其中充满着复杂奥妙的心理感应活动。新闻采访中的心理感应规律,大体上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采访对象社会需要的程度,制约着采访的局面。很显然,采访对象之所以乐意接待记者采访,热情洋溢、滔滔不绝甚至不厌其烦介绍情况,是出于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或者称为精神的社会的需要。反之,采访对象不愿接受甚至拒绝记者采访,往往认为没有需要或者对自己的利益有所损害。因此,记者采访满足采访对象社会需要的程度,制约着采访的局面。

2.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记者与采访对象,双方的第一印象如何至关重要。采访对象往往是从记者的提问和谈吐中感到记者的思想水平与为人品格,因此,高明的记者大多重视第一问题的设计,能起到先入为主的作用。记者平时在基层采访工人农民,若是初次见面,寒暄内容可以是家庭成员生活状况等。若是家访,还可以从家庭摆设、庭院花草等聊起。这需要记者因地、因时、因人制宜,从聊天中逐渐转入正题。

3.自己人效应与异己人效应诱导着心理沟通的成效。“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是自己人效应与异己人效应的通俗化解释。记者与采访对象谈话,应努力寻找共同语言,即共同感兴趣的事物,共同的观点与情感等。这样,心理上产生共鸣,双方产生好感与亲近感,心理距离就会大大缩短。

4.采访谈话需要稳定的情绪。情绪,是一种随感觉而来的心理状态。访问谈话中需要稳定的情绪,即愉快的安静的放松的情绪,而不是不快的狂躁的紧张的情绪。有经验的记者反对在旅馆房间、会议室中访问人,因为这些都是人员杂乱、不得安静的地方,不利于情绪的放松。采访谈话是记者了解事实经过与真相、收集新闻素材的主要途径,目的性强,因此不允许与采访对象东拉西扯、漫无边际、离题甚远。

如何提高电视新闻采访的艺术性 篇3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234-01

引言

电视采访是技巧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艺术。采访的艺术性往往是电视新闻报道中应注意的问题。宏观上应对新闻采访活动的特征及其共性进行把握,微观上对电视采访的个性特点进行分析,再深入地了解并把握采访的方法、技巧及思维方式。电视采访作为一门艺术,不但要继承采访活动的历史性质,而且还要展现现代采访的新潮流。

电视新闻采访是电视新闻报道的表现手法之一,是记者运用一定的电子手段,认识客观事物,采集和挖掘新闻事实的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电视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前提是采访。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新闻作品的质量,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应该十分注意电视新闻采访的艺术,在采访上下功夫,这样才能创造出优秀的电视新闻作品。

1 实现采访艺术性的基础:访前准备

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是访前准备,被称为“静态采访”,记者确定选题后,为了准确无误的掌握宣传口径,研究与当次报道有关的方针政策,特别是最新的方针政策,从而体现最新的宣传意图。新闻界有句俗话叫“吃透两头”,意思就是记者必须坚持加强自身的政治和理论学习。我们要用“新闻眼”去发现新闻,搞好新闻报道采访前需要研究事件和采访对象材料,了解事件的背景,为采访做好准备。就是上要深刻了解黨和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方针、法令法规,下要了解民情。

为了使这项准备工作更充分,应当拟定采访提纲,列出所要提的问题。所提问题可依具体情况按时间先后或逻辑关系列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深入到被访对象所处的环境中去,和采访对象打成一片.消除彼此之间的隔阂与距离感。

2 实现采访艺术性的若干问题

2.1 语言的技巧

语言艺术对于采访来说十分重要,语言运用的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采访效果的好坏。根据不同的人记者要提出不同的问题,这也正是人们所说的“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精心设计的提问以及语言技巧的灵活运用,这将成功的激起每一个被采访者倾吐述说的愿望,把得到的内容通过概括、归纳后,设计出能够触动被采访者“兴奋点”的提问。记者在采访时,一定要尊重对方,注意礼貌,把自身与其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

2.2 提问的艺术

记者提出的问题应该是针对性强、具体、简洁、明确的,而不是大而抽象、笼统而宽泛的,提问要尽量具体,问题需客观,记者必须始终清晰地认识到,以“个人的身份说话”和以“第一人称说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因此说话要把握好分寸。根据采访对象的不同电视记者应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尽可能获得真实、生动、新鲜的材料,捕捉最有价值的素材。

2.3 方式手段的多样化

在采访过程中为了全面了解情况,记者应经常与主管领导进行交流,包括工作过程、缺点、成绩、教训、经验、群众反映等;可以使用书面材料的形式,从现成材料中找一些线索的突破口:可以以开调查会的形式,对个别重点问题进行全面了解,丰富报道材料。总之,要进行立体式的采访,从多角度、多方位获得材料,力求报道准确、真实。

2.4 善于营造气氛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采访气氛,记者可以以聊天、谈话的形式进行采访,避免被采访对象精神紧张。为此,记者一定要控制好现场的气氛,包括控制好采访对象的情绪以及自己的情绪。如果记者顺着被采访对象的思路走,那么采访肯定会失败。记者要学会采取聊天谈心的方式,使被采访对象无意识的回答问题,这样获得的材料最富有真情实感,也最能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当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记者可以通过之身的表情或肢体语言来控制和影响对方的谈话。如果对方答非所问或不着边际,记者可以摇摇头或皱一下眉头,用表情或肢体语言来予以否定,以此来提示对方转变谈话思路。换句话说如果对方说的句句切合新闻中心。记者也可以用表情或肢体语言来表示赞许、肯定与兴奋,证明这正是记者所需要的新闻材料。记者自身的装束乃至言谈举止,都会在采访中影响采访对象的情绪。如果记者文明礼貌,谦虚谨慎,举止大方得体,态度诚恳热情,就相当于给采访对象安排了轻松愉快的情绪环境,这样采访工作自然会顺利进行。

2.5 注意细节

要懂得如何在采访中捕捉那些细微的闪光点,积累丰富的素材。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有了具体的东西,有了新的视角,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数据,具体的事实,只凭一般性的材料是很难写出新颖的新闻的。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没有宗旨。在采访过程中,要通过访问、观察等方法,深入掌握事实。当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后,经过一系列的筛选、分析、判断、提炼.思路才会逐渐清晰,一篇报道的主题才会明确起来。

3 采访同期拍摄与后期作品形成的艺术

电视新闻采访中,应努力提高记者的业务能力和职业修养。因为镜前采访是电视采访中最突出的标志。电视报道就是将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交谈直接呈现在观众眼前。电视新闻记者在现代传媒中的角色定位更加丰富。记者的作用不在局限于采访和传播新闻消息,其现场交流、提问、访谈等动态活动也参与了新闻制作,其对观众的吸引力,也以成为了新闻制作及组成的一部分。

广播电视记者进行采访的手段,除了语言之外。还要依靠摄录器材。记者的观察、询问、分析、报道以及被采访者的现场表现、摄录器材的记录效果,都会影响着新闻素材的采访及传播。区别电视记者和文字记者的又一特点是其对器材的相对依赖性。对于广播电视记者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能熟练地操作摄录器材,这也是广播电视记者所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

电视新闻报道与技术手段紧密联系在一起。拍摄过程中,新闻画面拍摄准备不足,主体对象选择不清楚,推拉、摇拍等手段运用不合理,以及全景、中景、近景处理不当,都不能较好地反映新闻主题。电视新闻可以通过“等”、“抢”、“挑”、“偷拍”、“组织拍摄”等方法进行拍摄。作为新闻素材,一定要突出电视新闻特点。要拍好画面,使画面富于美感,规范工整:要精心搜集现场背景声,鼓励记者现场出镜,并交待新闻背景,点评新闻事件,这会增强新闻的可信性。只有采集到好的画面和各种声音的素材,后期才能制作出精彩的电视新闻。

4 结语

掌握并灵活运用现场采访提问的技巧,练就一门过硬的现场采访基本功,这不仅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形势之所需,更是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记者所应具备的素质。但这种素质的练就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实践,反复探索总结,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李艳:《对改革开放以来电视新闻创新发展的思考》.《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12).

[2]盂旭舒:《电视新闻采访的语用区域》.《当代传播》2008(1).

[3]靳增武、马丽娜:《浅析电视新闻采访中的“霍桑效应”》,《新闻知识》2007(2).

[4]张默:《新闻采访与写作》/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分析 篇4

1观察艺术概述

观察, 是指有目的性、计划性地对某一事物或现象查看的一种行为。对于新闻采访工作来说, 观察艺术, 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对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一种感官上的查看, 以此为基础来选择合理、正确的采访方式, 从而实现对社会现实的挖掘, 体现的是新闻工作者用于采访的精神。

新闻采访的观察艺术主要有3个特点。一是直接性, 体现在采访者观察的新闻事件发生地最真实的场景, 呈现的是新闻第一手资料, 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和处理, 保证了新闻事件的真实和完整。 二是同步性, 是指新闻采访者能够快速地发布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 观察整个事件发生的全过程, 从而保证新闻发布与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步[1]。三是捕捉性, 是指新闻采访者有着敏锐的观察力, 能够捕捉到新闻的重点, 找到新闻事件的关键信息, 寻求到新闻采访的切入点。

2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优势

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有着重要的优势和作用, 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 一是保障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真实性自新闻诞生以来就备受关注, 在新媒体时代下, 信息来源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大爆炸的到来使得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备受考验。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应用基于新闻采访者亲眼观察的基础, 能够有效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二是提升新闻的可读性。运用观察艺术能够将记者亲身观察到的现象报道出来, 便于读者理解, 提升了新闻的可读性。三是提升新闻的情感性。观察艺术的应用能够让记者深入实地, 与新闻事件环境亲密接触, 给读者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提升了新闻的情感性。

3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技巧

观察艺术要求新闻采访者能够透过新闻事件的表面现象来挖掘事物的本质和内涵, 要想实现观察艺术的作用, 就需要掌握观察艺术的运用技巧。

3.1抢占视角, 突出重点

在新闻采访工作中, 要能够通过一些小的新闻事件来挖掘重要的新闻信息, 这就需要新闻采访者要有着最佳的观察视角。在同一新闻事件中, 通过不同的观察角度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效果, 而最佳的观察视角往往只有一个, 这就要求新闻采访者在运用观察艺术的过程中, 要抢占优势的位置, 以此来保证新闻报道的价值性和意义性[2]。此外, 在采访过程中, 新闻工作者要带着较强的目的性和侧重性来观察新闻事件和新闻事件相关的要素。例如, 在采访过程中, 要分清主次, 对新闻事件中的关键人物和关键细节进行观察。

3.2充分挖掘

在采访工作中, 仅靠观察是不够的, 单靠观察的观察艺术应用是片面的, 因此新闻采访者要能够将观察与思考同步, 在观察的过程中深入思考, 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度和广度, 把握新闻事件的细节, 对新闻事件进行明确的判断, 保证新闻报道的价值和质量。

3.3与其他采访方式的有机结合

观察是获得最新新闻事件信息源的直接手段, 但单单靠观察有时难以获得全面、真实、完整的信息, 且观察到的现象也有失真实, 这不符合新闻准确性和客观性的原则, 因此, 可以将观察艺术与其他方式结合使用, 相互印证, 保证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4审时度势

不同的新闻事件发生场所决定着不同的观察方式、采访方式及观察角度, 因此新闻采访者应当根据新闻事件场所及环境的变化来选择合适的采访方式和观察视角[3]。例如, 在追悼现场, 新闻采访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就应当考虑到具体的新闻事件环境及场所, 不能步步紧逼的进行采访, 要充分考虑逝者家属的情绪, 避免造成负面效果, 保证新闻媒体的形象。

4结论

新闻采访是新闻事件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要想保证新闻材料的质量, 让新闻报道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就需要在采访过程中合理地应用观察艺术, 透过新闻事件的表面看到本质, 并充分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下, 新闻媒体行业发展迅猛, 对于新闻记者从业者各项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升。新闻采访工作是新闻记者与被采访者的互动过程, 在此过程中, 如何有效地运用观察艺术对于提升新闻报道质量和可读性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观察艺术概述入手, 分析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优势, 探讨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技巧, 旨在为相关新闻从业者的采访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观察艺术,记者,新闻采访,工作

参考文献

[1]庆格勒图, 孟和达莱.探析新闻采访与记者的观察艺术[J].科技展望, 2015 (5) .

[2]王琳琳, 闫亚琦, 曹伟.论观察艺术在新闻采访中的运用[J].西部广播电视, 2015 (18) .

电视新闻现场采访注意事项分析 篇5

【关键词】电视新闻 现场采访 注意事项

一、做好充分事前准备

对新闻事件的深入了解是新闻现场采访工作能顺利深入开展的基本条件,做好背景基本了解,针对现存问题与以往情况进行充分对比,找出差异性问题进行深入,做好关键核心问题的提炼,确定关键采访对象选择,展现新闻事件来龙去脉,避免新闻采访的片面性、浅薄等问题,有利于提升新闻采访深度。事前准备可以通过对专业领域人员进行事先的行业、领域了解,抓取到行业中核心问题点,或者从网络上查看相关新闻、资料以及往年相关情况报告等,对新闻内容进行初步的全面了解,在新闻现场采访开始前做到心中有数,调查方向、对象有一定水准。

除了新闻资料的了解,同时个人也要做好心理及其他准备工作,对于现场采访会遇到的危险和突发事件做预估,例如当事人拒绝采访或者目标采访对象不能接受采访时要做好后备采访对象的联系准备,对于采访现场天气变化可能性做预估和事先了解,做好应对措施;对于采访现场可能遇到的危险情况做评估,如特大灾情采访时,要做好个人安全防护工作,避免个人身处险境,同时也降低对他人工作的负担;对于采访对象也要做事先个人经历、性格的初步了解,有效的把握采访节奏,处理好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的互动关系;对于现场采访的交通状况要有及时的了解,同时了解如何在交通不便利的情况及时到达现场,避免采访的延误,最好提前到达现场做初步的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让工作在不慌乱的情况下有序开展。甚至提前到场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获取到其他媒体未能及时得到的采访线索和情况等。特别是电视出镜工作,要提前做好上镜的个人妆容准备,调整好自身情绪状态,做好机器的准备。如果有现场连线直播采访,更是需要做好相关设备的调适工作,避免直播中出现异常故障。同时提前到场准备可以有力的获取到地形优势,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和画面情况。同时提前到场可以在采访对象未到达前进行通讯稿等材料的事先了解和准备。所有的准备工作有序开展也有利于调整好个人心理状态,提升采访成功性的自信心,避免忙乱状态让采访无序杂乱的开展。

二、掌握提问方法与技巧

在采访中应该根据当时情况来进行不同的采访提问方式,主要以简单容易回答的提问为主,提问内容符合采访对象身份和知识结构情况。适当情况下可以充分考虑到采访对象的角度,融洽采访氛围,避免不友好的采访氛围让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问题由简单到深入困难,让采访对象逐步适应到提问的环境中,避免开头抛出困难尴尬的问题让采访对象无法适应采访而在采访中有较大的隔阂存在。采访中不要过于唐突的打断对象的回答,提问的话题也尽可能保证专业性,轻松性,避免非专业问题导致采访对象对记者水平的质疑。特别是专业深入的话题可以让采访对象非常认可采访者的专业水准,进而在回答上也不会采取马虎对待,更会发挥其专业性提升回答内容的深度与高度。特别是采访中可以运用其内行话语做引导,很快的和采访对象融入到一个话语环境中。提问要具有针对性,避免宽泛的空谈,要针对落实到点的问题进行开展,多考虑受众需要了解和问题内容所代表的行业、岗位的核心关键性问题、新问题等提问,引导采访对象进行有针对性具体的回答,让回答质量提升,同时能得到受众认可和满意。因此事先对事情的了解以及日常知识的积累非常重要,要深入到受众群体对受众关心的问题和角度进行了解,同时事先准备中要做好相关信息的了解,从而才能提升提问的专业性和高度。此外提问不要反复性没有新颖的提出老旧问题,要针对新问题和新时代特点提出创新性的问题,避免受访对象对提问缺乏兴趣。特别是受访对象为资深人士的情况下,提问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其给出答案的质量。选择的问题多针对采访对象所熟悉的领域开展,让采访对象能够保持放松回答的状态,避免因为不了解而产生的紧张感。如果采访氛围过于尴尬紧张,可以提出有意思的话语进行氛围的缓和,适当情况下可以停止摄录,与采访对象进行适当的情绪调整或者事先的沟通让采访对象消除紧张,做好回答的心理准备。

采访中不要有不当的言语冲撞,无论是对待高管富商还是对待贫困百姓,都要用平视的态度去对待,既不可以抱有过于崇拜瞻仰,也不可以用嘲笑斥责的俯视态度去对待,要保证采访过程中的公正、客观、全面,降低个人主观感性评判对采访工作的干扰。提问方面要充分考虑到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和实际情况,不要让采访对象陷入尴尬境地,多站在观众和采访对象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可以赢得更多的社会共鸣,同时也避免了采访内容的片面性、主观性,必要时做好采访对象的隐私保护,对于采访对象不愿意提及的问题不要强制性要求其回答,让采访氛围能够较为松弛、真实、深入。采访时提问的态度和情感要表达的较为真诚,避免敌意态度对采访对象的刺激,在神态、举止上要保证大方得体,避免给采访对象造成不适感,注意好个人肢体语言的表达。

三、摆正自身采访者位置

在新闻采访中,记者应该是独立在新闻事件之外的观察者、记录者,而不应该成为干涉新闻事件、判决新闻事件的参与者、主导者。因此记者应该保证公正性、独立性、客观性的角色定位,将新闻内容能够全面、客观、真实的展现,避免报道的片面性,通过现场采访能够真实的表现新闻现场状况,表述清楚事件的整个流程。在采访中要摆正自身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两者并不是敌对关系,要友好的与采访对象展开现场采访工作,能够通过真诚的交流让采访对象信任自己,病情敞开心扉进行回答,避免不信任或者敌意等情绪干扰导致回答的不真实、肤浅、片面,甚至回避现场采访。

记者在采访中要表现出个人的素养,既要有专业性,同时也有表现出良好的修养,个人并不是新闻事件和新闻对象的审判人员,无权对新闻中的人事物做最终的判决,只是新闻内容的记录和报道者,展现出新闻的真实客观性是最重要的。现场采访中要做好采访氛围和局面的控制,赢取采访对象的积极配合,避免采访对象因为采访刺激性而导致的过激行为,这样不仅无法有效开展采访工作,而且会让个人身处险境。采访中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不仅可以有利于采访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有利于采访对象对记者职业的认可,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避免采访对象因为记者言行不当而导致的职业误解,从而引发相关的蝴蝶效应,甚至引发整个社会对记者行业的否定等情况发生。作为记者工作者,代表的是自己,也是媒体单位和整个媒体行业的形象,个人应该保证自身的职业专业度。避免威胁或者其他刺激行为对采访对象造成伤害,这种伤害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发生。采访工作中要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到采访内容对社会的重要性,避免因为不良诱导而对采访内容进行隐瞒或者歪曲事实的情况。采访过程中,面对诱惑要保持坚定的立场,一切从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出发,保持新闻人应有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同时对于威胁也要保证自身的安全,运用机智的方式进行拒绝和摆脱,不要直接与对方产生正面冲突。

四、保证新闻原则

新闻要保证其真实、客观、公正、新鲜、及时等基本原则,因此在采访中要围绕相关要求进行现场采访工作的展开。所有的采访首先需要在真实的情况下才能符合新闻的基本要求,电视新闻采访不是影视作品创作,最重要的是真实情况的展现,这样才会受到业界和观众的认可;其次要保证新闻采访的客观性,避免个人主观情绪对新闻事实的干扰,避免过于主观的去评判新闻内容或者采访对象,要让采访对象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下表达出真实的情况和想法;采访要及时新鲜,要保证新闻采访的时效性,要在第一时间获得现场采访资料,从而有利于新闻及时播出,这样的新闻才能在媒体竞争中展现出优越性。同时新闻现场采访也避免同质化,多选择其他媒体没有想到的角度,同时也能表现出新闻的核心关键性内容,这样才能凸显媒体本身的新闻价值。新闻采访的画面展现、采访人物的关键性也对新闻采访至关重要。特别是有效的画面展现,比语言描述更具有说服力,特别识电视新闻采访其优势与其他平面媒体不同的是可以生动展现新闻现场和人物状态,其真实感更强,因此要好好的利用该种特性。抓好现场采访人物的状态、语言表述和行为表现等,以及采访内容中新闻现场的具体状况,新闻发展影响性、结果的局面展示等,生动的再现新闻原貌和采访对象的真实情感。

参考文献

[1]王衍宁.电视新闻现场采访中提问方法的应用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3(5).

浅谈记者新闻采访的艺术 篇6

1 观察的艺术

观察,既是一种采访艺术,也是一种采访手段,是指仔细察看某种客观事物或现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直觉行动,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主要通过人的眼睛来观测和察看。在采访过程中,既要观察新闻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还要观察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环境背景,新闻事件中的细节观察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观察中,还应把“想”和“问”结合在一起。优秀的记者善于在采访过程中细心观察被采访者的神态变化,由此来揣度对方的心理状态,以便有效引导。

1.1 观察的类型和方式

1.1.1 参与性观察

参与性观察,又叫体验性观察、隐性观察,是指记者在不暴露自己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和亲自体验的手段参与新闻事件。1961年,美国白人记者约翰·格里芬为采访黑人受压迫的情况时,采用服药、照紫外线的方法来改变肤色,进行化妆后混入黑人社区进行采访。

1.1.2 非参与性观察

非参与观察,也称局外观察、旁观性观察,是指记者在公开身份的情况下,不参与新闻事件,不参与新闻人物的活动,完全以旁观者或局外人的身份进行观察。参与性观察比较全面、深入,能获得大量、真实的感性材料,但观察结论易带主观感情成分。非参与性观察比较客观、公允,能增加许多感性知识,但只能看到一些表面的、甚至偶然的社会现象。

1.2 观察的技巧

1.2.1 明确主题,找到观察的方向

社会学家欧文·克里斯托尔曾经评论道:“除非一个人知道他要寻找什么,否则他就不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观察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需要有明确的目的。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只有迅速明确采访的主题,才能更快、更准地抓住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使新闻报道更加丰满,具有真情实感。

1.2.2 抓住重点,让采访独特化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观察角度会产生不同的采访效果,所以记者必须要学会观察新闻事件中最具有新闻价值的那部分并进行比较分析,从共性中看出个性,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

1.2.3 善于思考,挖掘背后本质

观察绝不是简单地看待事物,而是要从事物的现象中看到本质。这就要求记者在观察中善于思考,发现不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从而抽丝剥茧,深入事物内部,写出兼有深度和广度的报道。

2 倾听的艺术

同样的采访对象,不同的记者去采访会出现不同的采访效果,甚至差异很大,原因在于记者倾听的内容不同。记者应善于倾听、仔细倾听采访对象的谈话,并利用谈话的内容逐步把主题引向深入。只有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才能更好地引导采访对象从而深化节目的主题。

2.1 专心听取,虚心求教

专心听取,是指记者集中精力,排除各种干扰,用心听取,理解采访对象的讲话。尽管采访对象的讲话也许不是全部都有价值,记者也应专心听取,才能从大量新闻素材中抓住有价值的信息。虚心求教是针对记者采访的态度而言的。把记者和采访对象的关系比作“问路人”和“指路人”,要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新闻事实的知情人,对方才愿意对你倾诉,才能获得想要的信息。

2.2 耐心倾听,注意概括

采访中常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想听的通常采访对象不愿意说,而采访对象愿意说的却不是想要的。耐心倾听,才能捕捉住对方谈话中的真实意图和目的。在倾听的过程中,把听到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再反馈给采访对象,让他能及时进行补充修正。这样一种耐心听取、注意概括的态度也更能打动采访对象,激发他的表达欲望。

2.3 适时给予反应

在倾听的过程中,记者应适时给予反应,表明自己正在认真听讲。可以通过微笑或者点头示意对采访对象的讲述进行鼓励。通过挑眉、睁大眼睛等面部表情表示疑惑,示意采访对象详细讲述。适当的反应不仅仅指体态语言,还可以通过讲话体现,但切记不能对采访对象所讲的内容进行评价。这样会挫伤采访对象的表达积极性,且肆意评价对方的谈话对于新闻报道的写作也会有影响,会影响到写作的公允。记者所做的一切反应都是为了使谈话能顺利进行,使谈话气氛更加和谐。

3 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新闻采访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新闻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同时,提问又是一门艺术。著名记者艾丰曾说:“理想的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关系,决不是冷若冰霜的‘公事公办’的关系,也不是一个拼命挤,一个张嘴吐的‘挤吐关系’;而应当是双方互相影响、互相启示、互相感染的‘互激关系’。”记者在进行采访中,要因人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1 提问的方式

新闻采访提问方式多种多样,需因人而异,因事而别。一般来说,由于受个性、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采访提问应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采取不同的问法。

3.1.1 开门见山式

这种形式一般适用于以下几类采访者。当采访对象过于熟悉,不需要寒暄就能进入主题时候,可以采用此种方式,就像老朋友在一起聊天,直切主题,获得有效信息。当采访对象性格开朗直率就采取坦率直露的言语表达,拉近两人之间距离,减轻采访负担。当采访对象是领导或经常接受采访的人时,其本身就具有相当丰富的社交经验和阅历,根本不需要过多言语铺垫,直接发问就能得到想要得到的信息。尤其在紧急的新闻采访过程中,采用开门见山式的采访方式更能节省时间,使报道更加及时、新鲜。

3.1.2 循序渐进式

新闻采访大多数时候面对的都是普通人,在接受采访时或多或少都会紧张。有的还没开口就先脸红;有的说起话来吞吞吐吐,不知所云;还有的采访对象无论如何引导,都找不到感觉,领会不了采访者的意图。这时,采访者千万不能轻易放弃,要采取循序渐进式的提问方法,在提问时尽量缩小问题的范围,有方向性地提问,帮助被采访者一步一步进入状态。通过不断沟通,从交谈中把握机会,找到理想的素材。在与采访对象谈话中应努力寻找共同语言,共同感兴趣的事物、共同的观点与情感等,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这样就能激发出采访对象的表达热情,较好地进行良性沟通,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让对方产生好感与亲近感,进而产生“知己效应”。

3.2 提问的态度

采访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信息互动行为,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在认知层面和情感层面的平等的交流沟通。人们常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如果采访时以一种审问或者上级对待下级的态度进行采访,就会陷入被动局面,不能完成采访任务。在提问时,应明确自己是“问路人”,而采访对象是“指路人”,要以谦虚谨慎的态度对待知情人,才能使气氛融洽。

3.2.1 尊重

尊重采访对象首先要把自己与被采访者放在平等位置进行交流,对采访对象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予以理解。对于当事人较为敏感的话题,要提前沟通交流,再获得当事人同意后再予以披露。当对方在讲话时不要左顾右盼、随意打断,要注意倾听,从中获取重要线索。

3.2.2客观

记者在采访新闻事件时要端正立场,抽离于事件之外,客观真实地进行采访。当多个采访对象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要注意辨别谁真谁假,不要先入为主,被有心人利用,做出错误判断。

客观还表现在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事实。对于既定事实不要予以干涉,明确记者职业只是新闻事实的记录者,而不是改造者。只需把自己看到、听到的原封不动加以记录表述,功过留给读者自己去判断。不要在采访中带入自己的主观想法,引导被采访者的思路,使采访不符实。

3.3 注意事项

3.3.1 根据采访者身份进行提问

在采访之前先要研究采访对象,制定采访计划。研究采访对象,不仅要熟悉他的生平事迹、职业、专业特长、文化素养,还要了解他的性格、爱好、家庭、语言表达状况等。就像斯诺所说:“要采访一个人,尽可能先了解他,了解到像一个未见面的老朋友一样。等到见了面,又要有捷径,找到沟通双方思想的桥梁。”当采访农民、工人的时候,尽量用朴素语言直接提问,少用专业术语,以免对方听不懂造成尴尬的局面。当采访知识分子的时候,问题可以深入,刨根问底,有利于提升新闻价值。

3.3.2 提问应围绕主题

为确保采访的成功,要自始至终围绕采访主题进行提问,让对方在回答中尽量减少题外话。游离于主题之外的回答或谈话要巧妙、及时地加以制止,不要形成问不对题的局面。当采访对象对问题有所规避时,不应正面提问以免发生冲突,而应侧面提问,观察细节,以获得想要的信息。

3.3.3 提问应简洁、具体、温和有力

首先,提问应该简洁。记者对每个要提的问题,应该事先想好,在问题语句长短上也要再三斟酌,宁短不长。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提问一长,采访对象就记不清,反而还需要费时间再做解释。

4 结语

浅谈新闻采访的提问艺术 篇7

1 提问的准备工作要充分

在新闻采访中, 提问是记者采访获得事实材料的主要手段, 提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提问前的准备工作是每次采访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只有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才有可能收获一次成功的采访。

首先, 在新闻采访中, 记者要明确采访目的, 需要采访什么不需要采访什么都要构思好, 这样才能把握好采访的意义和重点, 从而提高采访效率。

其次, 采访前最基础的工作是搜集采访资料, 同时在这一准备的过程中也是准备提问问题的过程, 要遵循只可多不可少的原则来准备提问的问题, 这样在采访现场出现什么意外状况, 就不会使自己手忙脚乱, 影响采访的正常进行。因此记者不能脑袋空白就直接去现场采访, 要做资料搜集的准备工作。

2 提问的氛围要轻松和谐

如何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提问氛围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个良好的提问氛围对采访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在新闻采访中, 记者和被采访者大多数是第一次接触, 那么第一印象就很重要, 这就要求记者有亲和力, 给被采访者熟悉的感觉才能使其放松从而接受采访。因此, 要想有一个轻松和谐的提问气氛, 就要给人以亲切感, 真诚交流。

3 提问的主题思想要明确

在采访中一定要明确采访主题, 并始终围绕主题发问, 否则就会使采访的主题思想跑偏, 从而采不到需要的和重要的信息内容。在新闻采访中, 很多采访获得的反馈信息不一定是你想要的, 如果这时采访者提问的主题思想不明确, 就极易造成没有中心思想的谈话, 这就可能偏离采访的重点, 也会使信息碎片化, 从而使记者忽略一些有关事件的重要问题。当然, 在采访中记者也有可能收获很多意外的信息, 获得更有价值的采访内容, 既然这一话题更具新闻价值更有报道性, 那么这时记者就可以顺着这个话题深挖下去, 这样可能会使新闻增加可读性, 也极可能成为一条独家新闻。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你要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而且一定要准备的很充分, 这样才会使你在遇到这种情况时能够胸有成竹地对被采访者进行发问, 你才有对该事件继续挖掘的能力, 否则你是应付不过来的。

4 提问的内容要有逻辑性和特性

4.1 提问要注意逻辑性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客观事实、获取真实信息, 这就要求记者在提问时要注意提问内容要具有逻辑性。如果提问的内容没有逻辑性, 被采访者就有可能一头雾水, 回答的答案也很散, 也可能没有逻辑性。此外, 也容易使被采访者听不懂问题的真正含义, 造成答非所问的后果。有时记者在采访中遇到突发的事情就不容易注意到这一点, 但是在提问前也应该在脑海里快速整理下思路, 尊重逻辑性, 才能达到预计的采访效果。

4.2 提有特点的问题

什么是有特点的问题?那些只有由这个采访对象来回答才最合适的问题, 就是有特点的问题。所谓特点就是符合被采访者的特点, 记者在新闻采访中要提只有被采访者回答才最合适的问题;少提那些由谁回答都“合适”的问题。如果记者要采访神九航天员刘洋时就可以问“飞上太空后你有什么感觉?”、“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的?”等等这样的问题, 这些问题只有航天员回答才最合适。因此, 记者应该根据采访事件选择最合适的采访对象, 提有特点的问题, 这样会使采访内容增添很多独特性, 更具新闻价值。

5 提问时要讲究技巧

提问是采访的核心环节, 对记者了解事实、获得真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 提问是一种艺术, 记者的智慧和才华就体现在所提问题上。不过, 提问也有它的方法与技巧,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采访质量。

5.1 提问的两种类型———开放式与闭合式

首先, 由于记者与采访者双方大多数是第一次见面, 记者一般先以开放式的提问方式进行提问为好, 先提一些比较概括、抽象, 范围限制不是很严的问题, 这样既能减少彼此生疏的紧张气氛, 也能减轻被采访者的心理压力, 从而使记者获得更多的信息。对于被采访者而言, 开放式提问的好处就是让被采访者可以更自由的回答问题, 也会使那些不知如何应答的被采访者都能说上几句, 不会让他们有挫败感。对于采访者而言, 他们能很轻松的完成开放式问题的构思, 不需要掌握事件相关专业的知识来进行设问。一个开放式的问题为采访打开了僵局, 这时采访者可以继续提开放式的问题, 也可以提闭合式的问题。闭合式的问题就是提得比较具体、范围限制比较严的问题, 一般要做较为直接的回答。这就使记者能获得十分准确的信息, 采到自己最想要的内容, 但是被采访者的发挥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如果开放式问题使被采访者滔滔不绝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 这时采访者应该及时并适时的制止。在新闻采访中, 最好采用开放式和闭合式相结合的提问方式, 适时进行提问方式的转换。此外, 还有半开放式和半闭合式的采访方式, 这样多样灵活的采访方式会为新闻采访增添很多色彩。

5.2 提问的角度要灵活巧妙

提问要因人而异, 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 不同的采访内容, 就要选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对于记者熟悉的被采访者或者一些领导、名人等应采取正问的方式、熟悉的被采访者不需要你去客套。但是如果遇到的问题是被采访者不好意思提及的问题或敏感问题或有损于自身形象的问题就不能直接进行正面提问, 遇到这种情况记者可以旁敲侧击, 采用迂回侧问的方式进行采访。有些被采访者无论你怎么问, 他们都表示无可奉告, 对于这种情况就可以采用反问的方式, 激起被采访者的情绪, 让他急于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 从而获得事实真相。在新闻采访中, 提问的方式要视情况而定,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采访中的提问艺术就在于记者对各种角度运用的是否巧妙与得法。

参考文献

[1]王春泉.新闻采访技巧: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安出版社, 2001, 10.

[2]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M].3版.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9, 4.

[3]蓝鸿文.新闻采访学[M].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新闻采访中“问”的艺术探讨 篇8

1. 新闻采访中提问的方法

想要以最快的速度获得需要的新闻线索, 提问尤为重要, 要做好启发与引导工作。提问方法准确的话, 可以在采访中获得多种灵感。同时也要学会倾听, 在提问得到回应后, 记者就需要学会倾听, 使采访更快进入到状态。

同时, 采访也要根据情况变通, 同样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提问方法完成, 在提问过程中要了解被采访者的思想与情绪, 不能让其产生抵触情绪, 影响采访效果。在采访过程中要根据对方的情况来调整提问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闻报道方式在不断地创新, 为了赢得更多受众, 一些媒体在采访提问时直奔核心, 使被访者感觉不舒服, 不能尊重被访者, 影响采访效果。

我们可以将提问方式分为正面提问、侧面提问与反面提问三种。提问形式可以分为开放式提问与闭合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较为普遍, 为被访者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但是这种方式要获得实质内容较难, 耗时。闭合式则弥补了这一不足, 但是采访的气氛较为严肃。在具体的采访中可以将二者相结合, 提高采访速度, 掌握需要的新闻素材。

2. 新闻采访中“问”的技巧

2.1 掌握核心, 直中要害

该方法从提问之初就直指核心, 开始就紧扣主题, 围绕其展开。该方法主要适用于善于言辞、反应迅速且自信的采访对象。

2.2 由浅入深开展提问

一些报道中涉及到尖锐的问题, 采访中会遇到一些难题, 采访对象不是有意回避就是避重就轻, 导致采访无法进入关键环节, 影响采访效果, 此时就需要记者运用准确的提问技巧, 用宽泛话题缓解气氛, 引入正题, 采用旁敲侧击的提问方法获得需要的新闻信息。

2.3 适当的诱导性提问

一些采访比较敏感, 采访对象比较健谈, 此时记者要掌握好时机, 使用合适的语调、动作与措辞使被采访者给予需要的答案, 这就是诱导性提问。诱导性提问的效果主要取决记者与采访对象的谈话融洽度。

2.4 善用沉默

都说记者能言善辩, 但是适当的沉默也是一种提问的技巧。在一些深度报道中, 有些提问针对性过强, 问题较深, 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空间与时间。在采访的过程中尽量不要打断采访对象, 可能会有意外收获, 沉默有时比提问更加有效果。

3. 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

除了主要的采访技巧, 还有辅助性的采访技巧也很重要。在采访中营造良好氛围, 建立最佳心理状态, 降低初次见面的本能抗拒, 解除采访对象的抵触情况。成熟的记者要善于根据采访的目的去利用或者营造某种气氛来激发采访对象说话的欲望。

3.1 选择可以放松精神的场所

多数记者会选择采访对象熟悉的环境, 以生活或工作的地方为主,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这样可以使采访对象的处于愉快、安静的气氛中, 平和的状态下记者的采访可以更好地展开, 有利于采访对象阐述新闻事实的要素与事件的过程及细节等。

3.2 善于观察采访对象的身体语言

采访对象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会不经意地做出一些动作, 这都是细节, 经验丰富的记者都会从这些身体动作中得到想要的答案。同样, 记者也要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缓和采访气氛。采访中记者的坐姿、表情、手势等都会影响到采访对象的情绪, 偶尔运用身体语言比自然语言符号有更好的沟通效果。例如在开始采访后, 记者可以用调整坐姿让采访对象感觉到被倾听, 以此鼓励谈话对象继续。所以在新闻采访中掌握良好的身体语言十分重要。

3.3 控制好谈话的节奏

被采访者总会受到不同思绪的影响而游离于话题之外, 此时就是考验记者能力的时候, 要在被采访者不经意的情况下转移话题, 掌握采访的进度。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创造和谐的情景, 降低采访对象的陌生感与紧张感。采访情绪的构件关键是把握好谈话的节奏, 在和谐气氛中提出敏感尖锐问题, 使对方情绪饱满后适当地给予安慰, 使话题变得轻松, 有利于继续访谈。整个访谈波澜起伏, 但都在记者的控制范围内。

3.4 机智与幽默融入其中

记者是杂家, 各行各业都要涉及, 幽默与机制也是人们喜欢的谈话方式。在新闻采访中常会有不和谐的因素出现, 可能是话题的敏感性, 也可能是记者与采访对象间存在陌生感或者观点相抵触, 在这种情况下, 采访气氛就会变得十分尴尬, 为了采访工作顺利地开展, 记者就要具备良好的随机应变能力, 用机智与幽默化解尴尬, 使气氛缓和下来。作为一名成熟且合格的记者, 必须要掌握好现场的气氛, 在采访中碰到尴尬的情况尽快要以幽默的方式化解, 这样的采访也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结束语:

总之, 新闻采访要想成功, 就必须要运用好采访的技巧, 尤其是“问”的艺术。在新闻采访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奠定好基础, 同时要注意采访的方式与方法, 在采访中结合具体的环境随机应变, 提高采访质量, 为受众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参考文献

[1]路芳《提问在采访中的作用》《驻马店日报》2009年[1]路芳《提问在采访中的作用》《驻马店日报》2009年

[2]张涛《心理分析在采访中的运用》《新闻爱好者》2005年08期[2]张涛《心理分析在采访中的运用》《新闻爱好者》2005年08期

[3]龚昕《准备+技巧=采访成功》《声屏世界》2006年12期[3]龚昕《准备+技巧=采访成功》《声屏世界》2006年12期

新闻记者采访的提问艺术 篇9

1 记者采访中的提问艺术

1.1 记者的采访态度

成功的新闻采访不仅需要记者具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功底与专业的工作素养, 更需要在采访过程中具备敏锐的洞察力, 观察力与采访技巧的灵活运用。当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建立互动的双向联系时, 记者需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以表示对被采访者个人的充分尊敬, 以拉近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 为实现良好的采访效果奠定基础。但是在部分特殊问题上, 需要记者在提问中核查新闻事实, 在涉及尖锐问题时, 要避免被采访者打太极, 与采访主题越来越远。

1.2 设置采访问题

采访问题的设置是贯穿采访环节的重要线索, 需要记者在采访前广泛收集资料, 做到对采访主题的娴熟于心。记者在设置问题时需要把握以下基本原则。首先, 问题的设置不能触犯法律规范与道德准则, 需要思想端正, 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其次, 问题的设置需要把握宏观为微观层次, 宏观的问题主要是指向开放性的问题, 回答没有一定的标准, 对于缓解记者压力, 营造和谐的采访氛围具有一定的贡献。微观问题设置主要指向较为封闭性的问题, 被采访者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回答问题对于记者追问事实真相, 获得事件过程中具有促进作用。最后, 问题的编排先后对于采访的推进具有潜在意义, 需要记者依据采访主题, 采访重点的把握对问题设置进行详细考虑。

1.3 采访过程中的问题设置

记者采访过程中的问题设置是保障采访顺利开展的重要技巧, 需要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依据被采访者的回答及时调整自己的问题设置, 推敲被采访者回答问题的实质, 在各种综合因素的权衡比较中顺利推进下一问题, 需要记者平时广泛收集资料, 注重个人的自我提升, 才能够保障在采访过程中面临突发事件时临危不乱, 实现采访任务的完美达成。

2 提升记者提问艺术的建议分析

2.1 寻找兴趣点, 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和谐舒适的采访氛围是保障被采访者愿意吐露内心的重要条件, 只有被采访者知无不言才能保证采访过程中的顺利开展。在日常的采访过程中, 对于老百姓来说, 对于被接受采访, 上电视、报纸都没有过多的心理准备, 面临模式的采访设备, 录音器材会不自觉的加剧被采访者内心的紧张感, 需要记者对这一现状灵活处理, 可以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寒暄中打消被采访者的顾忌心理, 寻找两人的共同点与兴趣点, 采访过程中的推进就迎刃而解了, 帮助采访达到理想的效果。

2.2 对疑点、闪光点进行深入挖掘

大部分记者在采访之前都会对采访结果抱有很大期望, 但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原因在于记者不能对采访过程中的疑点、闪光点及时把握, 导致采访效果平淡无奇。

及时准确把握采访过程中的疑点、闪光点是记者新闻敏感度的体现, 能够透过繁复的新闻材料捕捉最优价值的元素。在采访过程中, 随着新闻事件的不断发展, 一个小细节, 同时一次漫不经心的谈话都会成为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需要记者的职业本能及时捕捉, 对新问题及时调整个人的思维方式, 情绪状态, 对新闻事件展开深入的追查与了解, 进行不失时机的深度追查, 以保证采访效果的顺利实现。

2.3 提问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 问题的设置越具体与详细越好, 一定要避免过于宽泛宏观的问题, 一方面被访问者会不太了解采访的重点, 另一方面也为回答者认为提升了难度, 采访者在材料收集时也会由于问题太大导致主题的表达不够清晰。其次, 问题的设置需要保持客观, 公正, 避免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意味, 导致事件的真相在记者的逻辑中搭建而成, 失去了采访的原始意义。最后, 采访问题的设置需要具有一定的深度, 避免已经预设好答案的问题, 导致被采访者的回答形同虚设。在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需要给被采访者充分的个人空间, 尊重他人的个性化表达, 在富有深度, 对事件的推进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激发被采访者的交流兴趣, 实现采访效果的最终达成。

在采访的结束阶段, 记者不能麻痹大意, 在采访的结束环节时, 记者需要与被采访者核对采访资料, 关键信息的准确性, 特别是有关数字方面的信息, 需要做到准确无误。如有必要, 可以向被采访者寻求对本次采访的评价, 提出加以改进的建议, 仔细回顾采访过程, 避免不必要的遗漏或线索缺失。

2.4 倾听与提问同样重要

倾听艺术的表达与采访问题的设置同样重要。良好的倾听艺术需要记者时刻保持谦卑的状态, 倘若记者一直保持高姿态, 会导致被采访者产生不受尊重的感觉, 进而对记者的采访不会顺利配合。记者需要对被采访者保持耐心, 认真的倾听状态, 同时从被采访者的回答中及时提取关键性的信息, 为采访过程中的推进奠定基础。所以, 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需要记者时刻保持谦虚, 认真倾听的状态, 并且及时把握关键性的信息资料, 在边思考边倾听的状态中顺利开展采访活动。与此同时, 依据不同的采访对象需要记者采用不同的对策, 当涉及较为隐私的话题时, 记者可以采用试探, 旁敲侧击式的问法, 避免引起被采访者的方案;而对于较为羞怯, 内向的被采访者就需要记者积极鼓励, 但是都需要记者在倾听的状态中开展采访内容。

2.5 提问中注意非语言符号的作用

非语言符号在表情达意中具有大量的信息内容, 在现场的新闻采访过程中, 人物的语气、动作、姿势、采访的空间环境、氛围对于传递采访信息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需要巧妙的运用自己的非语言符号向被采访者传递尊重、平等、倾听等正面的信息内容, 打消被采访者不必要的心理顾虑, 通过对非语言符号的熟练运用中来灵活引导话题与个人的采访情绪。比如说, 在采访的过程中, 可以以点头、微笑的动作强化被采访者交流的欲望, 营造两者之间融洽的交流氛围, 肯定被采访者交流的内容与话题方向;当对被采访者的回答有疑惑时, 可以通过皱眉或者对语言状态的调节, 引导被采访者加以及时的解释与说明。在采访的过程中, 记者需要注重对个人言行举止的约束, 避免因为不洽当的言行让被采访者产生误会, 在对方讲话时, 记者需要全神贯注, 给对方足够尊重的感觉, 始终保持谈话的热情, 在与对方的真诚交流中推进采访节奏。

3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之间的交流成本越少, 交流的便捷性能够实现信息量的最大收获。无论是传统纸质类媒体, 还是电视, 广播以及互联网等新型媒体平台, 信息的传输都需要新闻记者的穿梭来往。为实现信息的准确性, 需要记者熟练掌握采访技巧, 注重对采访环节中问题设置的技巧研究, 在对采访题材的研究分析与采访环境的营造中推进采访节奏。

摘要:熟练精湛的采访能力是一名成熟新闻记者的必备素养, 这一能力是帮助新闻记者获取新闻事实, 掌握新闻真相的重要手段。成熟的采访能力包括记者在前期充足的准备工作, 娴熟的提问技巧, 以及透过新闻表象抓取新闻事实的素质。部分新闻从业人员忽视提问艺术的挖掘, 导致采访效果大打折扣, 文章主要立足于对新闻采访艺术的技巧探析, 以实现最好的采访效果。

关键词:新闻记者,采访艺术,提问技巧

参考文献

[l]石建卿.浅析“零距离”采访[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3 (4) :40-42.

[2]谢芳.记者采访工作中的提问与倾听[J].新闻传播, 2013 (8) .

[3]马逸林.浅谈新闻采访艺术[J].新闻传播, 2013 (2) .

提升电视新闻采访的艺术性 篇10

一、电视新闻采访节目的现状

(一) 电视新闻采访节目的无创新性

电视新闻采访节目是电视新闻工作者对新闻做声画兼备、声画互补的一种传播形式, 在传播与再传播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新闻采访内容相同的尴尬, 而许多新闻记者不注重对新闻采访节目的创新, 造成同一内容的新闻被多个电视节目多次重播的现象。电视新闻采访节目的无创新性造成观众对新闻了解单一化、片面化, 对电视新闻采访节目的艺术性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二) 记者对电视新闻采访的理解

新闻工作者对新闻采访的理解异常重要。1.记者拍摄新闻时过于追求新闻采访播出后的完美形象, 就会出现摆拍现象, 采访者是记者在采访前安排好的, 采访者的语言是经过记者美化了的, 这样的虚假拍摄虽然可以收到新闻采访的完美效果, 但却不是完全接地气的采访。2.新闻采访讲求真实性, 然而一些电视台为了追求高收视率, 会把几个完全不相干的消息联系在一起, 组合成符合大众口味的“新闻”, 这种歪曲了整个事件的真实性, 靠投机取巧得来的新闻, 不仅伤害了当事人的权益, 也辜负了观众的信任。

二、电视新闻采访节目的局限性

(一) 现今电视新闻采访节目的弊端

1.新闻工作者获得新闻的渠道是新闻采集成功的关键。在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 记者难免要通过其他媒介了解新闻事实, 由于每个记者看待新闻的角度不同, 呈现在大众视野的新闻视角也就大相径庭, 因此记者必须要在第一时间赶往采访现场, 从现场的各个要素判断新闻价值。2.新闻工作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点, 对新闻播出后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现如今, 各家电视节目为了吸引眼球, 推出多种“新、奇、特”的电视节目类型, 如对家庭关系处理、留守儿童关注、对各地奇人逸事的关注等, 然而这类新闻是社会边缘题材, 绝对不能成为电视新闻采访的主播题材。

(二) 对敏感话题的处理

电视台、记者对敏感话题的处理, 成为了受众的另一个关注点。对于敏感话题, 某些电视台仿佛触及了雷区, 绝口不提, 而有些电视台为了提高关注度、收视率, 对于敏感话题大肆评论, 这是电视新闻采访节目的两大极端现象。从对敏感话题的处理中, 能看出新闻工作者的实力。敏感话题的提出有很强烈的艺术性, 有些记者能提出一些别人想不到的问题, 问出独到之处, 而表面上仿佛并没涉及敏感话题, 实则使观众已经清楚了解了问题的原委。从电视台的角度讲, 不应该拒绝播放一些敏感内容且对观众有一定影响的节目。

三、提升电视新闻采访的质量

(一) 电视节目前期准备和后期制作的意义

1.访前准备是实现采访过程艺术性的基础。俗话说记者是“吃两头”, 他们上要了解国家政策、法规, 下要了解事实民情、观众口味。在采访前, 记者要对采访对象进行立体的了解, 就是了解被采访者的个人信息以及与所要提出问题的相关资料。采访者应和被采访者打破隔阂, 消除相互间的距离感, 使被采访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2.采访者的语言技巧对于采访者来说是很重要的。采访者设计的问题如果能触发被采访者的兴奋点, 那么采访就会成为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交流。采访者一定要站在尊敬对方的角度上发问, 要把礼貌放在第一位。3.对于记者来说, 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针对性是很重要的, 不能过于抽象, 要使被采访者很快就能了解所问的具体细节, 如果提问者让被采访者猜你所提问题的意图, 那这就是一次失败的提问了。4.采访者应该尽力营造良好的气氛, 使采访行进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如果对方不愿回答或者回答一些与问题不相关的问题, 采访者应该变换角度、变换问题。

(二) 电视新闻采访艺术性的形成

上一篇:攻击原理下一篇:代数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