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奥运魅力奥运

2024-09-02

文化奥运魅力奥运(精选九篇)

文化奥运魅力奥运 篇1

一、奥运会的多元文化魅力

相比较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199个国家与2004年雅典奥运会201个国家的奥运代表团数量,本次北京奥运会有204个国家的代表团率运动员参加28个大项、302个小项的争夺,完全体现了奥运会重在参与的精神;此次奥运会非洲派出了53个国家的体育代表团,美洲除美国和加拿大外有32个国家参与了此次宏大的竞技体育盛会,大洋州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外另有12个国家参与了奥运会;此外,比较悉尼奥运会的10 651名运动员以及雅典奥运会11 099名运动员的数字来说,此次北京奥运会上11 468名来自世界各国的体育健儿在这16天向我们展现了体育之美,竞技之美;向我们奉献了一届最为成功的奥运会。

二、体育竞争魅力

从此次北京奥运会的奖牌榜排名来看,中国、美国、俄罗斯依然占据奖牌榜第一集团的地位,只不过长期的竞争使得他们之间的座次稍微有点变化,从2000年悉尼奥运会美国、俄罗斯、中国的金牌数39∶32∶28以及奖牌总数的97∶88∶59到此次北京奥运会三大国的金牌数36∶23∶51以及奖牌总数的110∶72∶100来看,俄罗斯传统实力正在被削弱,现代化的中国屹然矗立在世界竞技体育的象牙塔的顶端。

尽管欧洲人以及美国是奥运会上的强者,但并不能说明就是绝对主宰,至少在他们所擅长的田径和游泳中,依然会有来自第三世界以及亚洲的优秀运动员来挑战他们的能力来证明自己。当日本选手北岛康介(Kosuke Kitajima)打破男子100米和200米蛙泳世界纪录的时候,当美国人汉森(Brendan Hansen)无缘奖牌的时候;当津巴布韦女运动员考文垂(Kirsty Coventry)打破100米和200仰泳世界纪录的时候,美国人霍夫(Katie Hoff)只能带着一金未得的踌躇期待在伦敦奥运会有所突破;当中国运动员刘子歌以及焦刘洋分获女子200米蝶泳冠、亚军的时候,谁想到赛前他们是最大的黑马;当人们冠以美国与俄罗斯为田径霸主的时候,殊不知其他国家的运动员已经迎头赶上正逐渐超越他们。美国人创造的三项伟大的世界纪录被牙买加人尤赛安·博尔特(Usian Bolt)几天之内接连打破,想想伟大的卡尔·刘易斯(Frederick Carl Lewis),迈克·约翰逊(Michael Johnson)以及加拿大人多诺万·贝利((Donovan Bailey)如果看到此景会做何感想,牙买加人的创造力和潜力是无限的。

爱沙尼亚选手格·坎特(Gerd Kanter)的男子铁饼冠军,挪威选手托希尔德森(Andreas Thorkildsen)的男子标枪冠军,斯洛文尼亚选手普里莫兹—科兹穆斯(Primoz Kozmus)的男子链球冠军,波兰选手托马什·马耶夫斯基(Tomasz Majewski)的男子铅球金牌,以及比利时女选手蒂娅·埃勒博(Tia Hellebaut)赢得跳高决赛冠军,巴西选手毛伦·伊加·马吉(Maurren Higa Maggi)在北京奥运会女子跳远决赛中夺得金牌,乌克兰人多布林斯卡(Natalia Dobrynska)摘得奥运女子七项全能冠军金牌等一系列事件告诉我们俄罗斯传统的田赛霸主地位正在受到挑战。

三、参与魅力

1913年,根据顾拜旦的构思,国际奥委会设计了奥林匹克会旗,白底无边,中央有五个相互套连的圆环,环的颜色为天蓝、黄、黑、绿、红,五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和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见。(孔繁敏,2005:09)从那时起,奥运会所倡导的“平等竞争,友谊第一”的理念一直深入人心,我们也为那些赛场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主义所折服,对奥林匹克精神而言,参与就是胜利。在此次北京奥运会上,除了像大牌明星组成的美国“梦八”代表团,罗纳尔迪尼奥以及梅西(RonaldinhoVSMessi)所领衔的巴西和阿根廷国奥代表团等等,大部分的队员和运动员都是首次来到北京,拥抱奥运。

在此次北京奥运会中,最让我难忘的是来自受战争肆虐的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运动员。此次北京之行阿富汗派出了4名队员,要知道从3 000万阿富汗人口中选出4名运动员来参加北京奥运会说明这个国家的贫穷,也表明这个国家体育的发展之落后,不过在北京的资助下他们来到了北京,来到了奥运,并且尼帕伊(Rohullah Nikpai)还获得了男子58公斤级跆拳道的铜牌;另一方面,伊拉克的参赛显得一波三折,首先被国际奥委会剥夺了参赛资格,后在中国斡旋下由于错过了报名时间只有7名运动员参加赛艇,铁饼和短跑的项目的比赛。当伊拉克女运动员达娜(Dana Hussein)裹着头巾穿着自己买的二手跑鞋出现在女子100米赛道的时候,突然使我对伊拉克,对这位女性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她用自己的参与阐释了奥林匹克魅力所在,即享受比赛,重在参与。

使我感动的不光有阿富汗和伊拉克,前中国著名花剑运动员曾获得1984年洛杉机奥运会女子花剑冠军栾菊杰代表加拿大出战,尽管输掉了比赛,但她心系祖国,参与奥运,感动国人。本届奥运会年龄最大的运动员,来自日本的67岁的老骑手法华津宽(Hiroshi Hoketsu)参加了盛装舞步的比赛,尽管未能进入第二轮比赛,但是老人家的参与精神使我备感鼓舞与欣慰。

四、情感下的奥运体现关怀魅力

这次奥运会使我们见证了爱情的魅力,爱情的伟大,情感下的奥运使的五环旗又多了一次含义,那就是感情“更深”。当奥运会首金被捷克姑娘卡特里娜埃蒙斯射(Katerina Emmons)下后,作为丈夫的马修·埃蒙斯(Matt Emmons)激动不已,夫妻二人深深一吻也见证了爱情的魅力。

爱情的魅力使我感受到人性的美,爱情的伟大;还有一种美也使我感受到爱的力量、团结的力量。来自于哈佛大学的温克莱沃斯兄弟(Cameron Winklevoss&Tyler Winklevoss)参加了男子双人单桨赛艇比赛;网球明星布莱恩兄弟(Mike and Bob Bryan)获得了男子网球双打比赛的铜牌;斯洛伐克双胞胎奥克匈纳兄弟(Pavol Hochschorner&Peter Hochschorner)硬是凭借出色的发挥获得了男子双人“激流回旋“的金牌;新西兰女将埃弗斯斯温德尔姐妹(Georgina&Caroline Evers-Swindell)参加双人双桨比赛并卫冕金牌;来自波多黎各的阿罗约兄弟(Mc Joe&Mc Williams Arroyo)参加拳击比赛尽管没有获得奖牌,但是奥运会旗手的身份也让哥哥麦克·威廉斯风光了一把;此外,来自中国的孪生姐妹蒋文文和蒋婷婷凭借默契的合作获得了第四名。

五、体育的融合,文化的融合,民族精神的崛起

中国为自己取得的体育的巨大成功而欣喜不已,这届曾长期备受争议和怀疑的奥运会将会作为一届最为成功的奥运会载入史册。204个国家的代表团超越历史上任何一届奥运会的参赛国家象征体育的融合,文化的融合,来自不同宗教、不同文化之间的人在这16天中互相竞争,互相认识,弘扬奥林匹克精神。

在奥运会的舞台上,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发扬“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是我们的主旋律。这届奥运会一共打破了38项世界纪录,85项奥运会纪录,为历史之最,也说明运动员在北京这块赛场上发挥了自己的最高水平,也说明北京奥运会举办的成功。

尽管北京奥运会带给我们快乐和激情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赛场上带给我们惆怅和泪水的失意者。美国选手泰森·盖伊(Tyson Gay)曾作为美国对100米的希望甚至没能进入决赛;刘翔在赛道上蹒跚着步伐告诉我们“我尽力了”,我不能正常比赛,也使国人对田径项目唯一的希望化为乌有;荷兰游泳老将霍根班德(Pieter van den Hoogenband)在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的失利也使他萌生退役,巴西足球队在半决赛里被阿根廷人3∶0击败时谁曾想到这是一场一边倒的比赛,看着小罗赛后呆若木鸡的表情让人不免产生一丝怜悯之情;瑞士网球天王费德勒(Roger Federer)被美国人布雷克(James Blake)挡在四强之外让人扼腕痛惜;中国小将浙江运动员朱启南痛失男子10米气步枪金牌后潸然泪下使我感动,也使得印度选手宾德拉(Abhinav Bindra)成就了10亿人奥运金牌的梦想。

此次奥运会也是一场文化盛会,来自204个国家的1万多名运动员在北京度过了令他们终身难忘的16天,尽管时间短暂,但是这次奥运行让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中国,了解中国文化。

当国旗升起的时候,是我们的节日,当运动员拼搏的时候,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不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以胜败论来“爱国”。中国的网球选手李娜尽管冲击铜牌失利,但是击败美国名将大威廉姆斯(Venus Williams)创造了历史,增强了国人在网球项目方面的影响力;尽管输给了由郎平教练带领的美国队,但是大家依然觉得非常自豪,并没有把“让国家”丢脸的帽子扣给陈忠和教练。(许之田,2008:14)来自中国的朗平能调教出一支优秀的美国队,这无疑也是中国的骄傲。

摘要:以北京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为契机阐述了关于奥运会所体现的文化方面的一些特征入手, 举出特别具有说服力的人和事以达到具体说明的作用来描述奥运会的多元化和崇高魅力所在。通过以下七个主题的深入阐述“奥运会的多元文化魅力、体育竞争魅力、参与魅力、竞争魅力、情感下的奥运体现关怀魅力、志愿者的奉献魅力、体育的融合, 文化的融合, 民族精神的崛起”来向读者介绍不同文化在奥运中的人文体现, 也通过一定的角度对中国的民族精神作出了更好的阐述。

关键词:魅力,绿色奥运,国际奥委会,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1]端木义方.美国传媒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郝平.奥运志愿者, 了不起的一代[N].人民日报, 2008-08-23.

[3]孔繁敏.奥林匹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5.

[4]刘国昌.真实中国, 百闻不如一见[N].人民日报, 2008-08-15.

[5][美]罗纳德, 斯考伦.跨文化交际:话语分析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6]王恩铭.美国文化与社会[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7]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8]许之田.奥运让爱国表达更多元[N].北京:人民日报, 2008-08-18.

[9]鸟巢与水立方网站[EB/OL].http://tech.sina.com.cn/d/2007-12-28/10121942857.shtml.

[10]2004年雅典奥运会网站[EB/OL].http://www.olympic.cn/games/summer/2007-10-11/1277096.html.

[11]2004年雅典奥运会奖牌榜[EB/OL].http://2008.anhuinews.com/system/2008/08/07/002085813.shtml.

文化奥运魅力奥运 篇2

当今社会,人口素质的基本要素就是文明礼仪。所以我们就要对此做出新的认识,做出新的实践。一改从前不文明,不道德的习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带个好头,要从具体的事情抓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例如,当公交车到站时,我们大可不必争先恐后,我们可以让别人先上,那种“秩序井然”不正是我们一直期待的吗?当看到一位盲人爷爷欲过马路时,我们也可以主动上前一步,扶爷爷过马路。这种“关爱之情”不正是我们异口同声赞扬的吗?

我知道,现在的你,也许对这些都嗤之以鼻。可是,当你对这些都不屑一顾时,你是否会感觉到一种文明的“异质”!?

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体现了他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观。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必然会制约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发展。试想,如果是这样,那么,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能成功举办吗?中国还能向外国人展示“人文奥运”这一主题吗?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化苦旅》中写尽了文化深刻的内涵和深蕴。同时,也将其丰富的人文精神蕴于其中,以警示当今的一代要牢牢抓住“人文”这跟绳索,沿着它找寻我们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动力。

缺乏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人是可怕的,用一副对联来概括,那就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同学们,我们要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强科普知识教育,提高文明道德水平,坚持同封建迷信,反科学和邪教作斗争。要从现在开始,从一点一滴抓起,常抓不懈。一切遗风陋习要坚决改掉,一切高尚的道德风尚要大力弘扬。作为高中生,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携起手来,共同学习,养成文明礼仪好习惯,让我们的伟大祖国成为真正,的名副其实的礼仪之邦,让奥运为之骄傲,让世界为之欢欣鼓舞。

独具魅力的奥运新项目 篇3

空中芭蕾——蹦床

蹦床是一项运动员利用从蹦床反弹中表现杂技技巧的竞技运动,它属于体操运动的一种。蹦床运动员在表演时姿态优美、动作舒展,有着较强的观赏性,素有“空中芭蕾”之美誉。蹦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北美的科曼契印第安人,而在中国马戏团的杂技演员使用类似的蹦床至少也有200年的历史。

现代弹性蹦床的开创者是法国杂技演员特朗波兰,他用麻绳编制成保护网,以加强其拿手表演项目——“空中秋千飞人”的安全,并利用网的弹性将演员抛入空中,完成各种动作。20世纪30年代,美国跳水冠军尼森制作出类似于今天的那种蹦床,用来帮助自己的跳水与翻转训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利用蹦床训练飞行员和领航员的定位技能,取得良好效果,以后逐渐成为一项运动,在美国的中学、大学广泛开展。1947年美国在得克萨斯州举行首届全国蹦床表演赛,1964年在英国举行首届世界蹦床锦标赛,1999年国际蹦床联合会成为国际体操联合的一个协会。

蹦床运动在2000年第27届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设男、女个人两个项目,每个项目12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奥运会蹦床设网上男、女个人两枚金牌。一套蹦床动作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动作的高飘,动作之间富有节奏的连接和变换,包含双脚起跳、背弹、腹弹、坐弹动作,全套动作中间没有停顿和中间跳。

中国的蹦床运动起步较晚,蹦床于1997年才被“国家体育总局”列为正式竞赛项目,2002年中国蹦床队正式组建。由于开展的历史很短,中国蹦床队的所有队员都是“半路出家”,要么是体操选手,要么是跳水选手,或者是来自其他技巧类项目的选手。但正是得益于体操、跳水等技巧类项目积聚的雄厚基础,中国的蹦床运动开展了没多久,水平便迅速提升。雅典奥运会时,中国选手还只获得一枚铜牌,但在2007年的世锦赛上,中国选手已经包揽了男子个人项目的金、银牌,同时,还获得了女子项目的银牌。在同期举行的团体世锦赛上,中国男女队则双双问鼎。在北京奥运会上,小将何雯娜与陆春龙将两枚金牌尽揽于中国队怀中,书写下中国蹦床运动的新传奇。

坚韧之舞——跆拳道

跆拳道是一种起源于朝鲜半岛民间技击术,是运用手脚技术进行格斗的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它由品势(套路)、搏击、功力检验三部分内容组成。跆拳道是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特武术,具有较高的防身自卫及强壮体魄的实用价值。它通过竞赛、品势和功力检测等运动形式,使练习者增强体质,掌握技术,并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1955年4月11日,由韩国各界著名人士组成的名称制定委员会,通过无记名投票的方式,一致通过了崔泓熙将军提出的“跆拳”二字,跆拳道开始了它的历史创造。此次为跆拳道正名结束了唐手、空手及各种韩国古典武道等名称混杂的局面,韩国的武道开创了新世界。1988年,跆拳道作为奥运会表演项目首次出现在汉城奥运会上,为了适应国际重大比赛,跆拳道的技术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1994年,国际奥委会表决通过了跆拳道成为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1992年10月,中国跆拳道筹备小组成立,这标志着中国跆拳道运动的正式开始。1994年5月,在河北省保定举行了首届全国跆拳道教练员和裁判员学习班。1994年9月,在云南昆明举行了第一届全国跆拳道比赛。1995年5月,共有22个单位250多名运动员参加了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的第一届全国跆拳道锦标赛。从此,跆拳道运动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1999年6月7日,在加拿大埃特蒙多举行的世界跆拳道锦标赛上,中国女运动员王朔战胜多名世界强手,获得女子55公斤级冠军,这是中国运动员获得的第一个跆拳道世界冠军。第27届奥运会,陈中获女子67公斤以上级冠军:第28届奥运会,陈中、罗薇分获女子67公斤以上级、67公斤级冠军:在北京奥运会上,作为中国跆拳道新一代领军人物,吴静钰夺得跆拳道女子49公斤级金牌,实现了亚运会、世锦赛、奥运会的大满贯。

山东跆拳道运动是在九运会前才刚刚起步,但普及推广较快,竞技水平逐年提高。山东跆拳道队成立不久,就在九运会上夺得一枚银牌,多次获得了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世界青年锦标赛冠军,并在2005年的十运会上夺得一枚金牌,表现出了良好的上升势头。在十一运会上,山东跆拳道队将目标锁定为力争两枚金牌。

火热的激情——沙滩排球

沙滩排球于1920年起源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其在美国的开展比竞技排球更为广泛,被视为美国排球的“国粹”,是一项独具魅力、风靡世界的运动项目。沙滩排球运动以其优美的形象、激烈的竞争性和独特的艺术性,被誉为“21世纪最杰出的运动”。运动员和观众们头顶蓝天,面临碧海,脚踏柔沙,共同融入诗情画意般的境界,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人类在运动中与自然完美结合。

沙滩排球在1927年开始传入欧洲。这种海滩娱乐形式被越来越多崇尚户外运动的人所喜爱,并逐渐风靡美洲、大洋洲以及地中海沿岸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沙滩排球的观赏性越来越强,参与沙滩排球的人数呈几何数字增长。沙滩排球规则逐步建立,2人制代替了6人制,绳子代替了划线,沙滩排球逐渐演变成一种竞技体育运动,并深得人们的喜爱。

与其他奥运项目相比较,沙滩排球更具休闲和娱乐性,对于服装的要求也非常宽松,只要愿意,背心、短裤、遮阳帽、太阳镜随意穿戴,对自己身材有信心者,比基尼应该是最佳选择。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沙滩排球的魅力在于轻松随意和热闹有趣。

1993年,国际奥委会在蒙特卡洛召开会议,接纳沙滩排球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首届奥运会沙滩排球比赛于1996年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有24支男队和24支女队参加了比赛。沙滩排球在第27届和28届奥运会中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着沙滩排球运动商业化和职业化步伐的加快,沙滩排球运动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也在日益增大。全世界目前已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沙滩排球组织并正式开展了沙滩排球运动,从事沙滩排球运动的运动员接近6D00万名。每年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电视直播和转播沙滩排球赛事,收看人数超过5亿。这些数据表明,沙滩排球不仅成为新兴体育项目的热点,而且,已成为世界上最为流行的夏季运动项目之一。

沙滩排球在中国开展较晚。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排球》杂志曾举办过几次民间的国内及国际沙滩排球邀请赛,可谓是中国沙滩排球的初级阶段。1993年国际奥委会正式确认沙滩排球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后,中国排球协会从1994年开始举办正式的全国沙滩排球比赛,1997年第八届全运会上,沙滩排球第一次进入全运会。同年,中国首次派队参加了世界沙滩排球锦标赛。自此中国沙滩排球走向了世界。

文化奥运魅力奥运 篇4

由此我想到, 一直以来, 我们总觉得政治课难上, 政治教师难当, 其实也可以说是缺乏内涵、缺乏魅力的原因所致。教学活动中, 学生往往是先喜欢某位教师, 然后进一步喜欢这位教师的课。一位缺乏内涵、缺乏魅力的教师, 他的课堂肯定也是淡而无味的, 也就很难吸引学生。因此, 我们政治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身充满魅力的光芒, 照耀和吸引我们的学生。那么, 政治教师具体该如何要求自己, 才能在学生的眼中充满魅力呢?我认为, 教师的魅力同样有他的“魅力元素”, 如亲和力、幽默、人格、学识等, 把这些“魅力元素”巧妙地融合发挥, 就是政治教师的魅力所在。在教学工作中, 我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用爱的亲和力赢得学生

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 “亲”就是热爱之情, 体现为爱心、关心、支持、信任等;“和”就是指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 并热情地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才能真正亲近学生, 才能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潜在能力, 做到人格与心智的同步发展。

在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学生, 他们头脑聪明、思维活跃、反应敏捷, 但就是行为习惯上存在着一点问题:或违反纪律, 或不完成作业。小剑就是这样的一个学生, 于是我经常与他进行朋友式的交流谈心, 终于他向我敞开了心扉。彼此信任之后, 有一次小剑主动给我写了张纸条说:“老师, 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 可是我就是没有自觉性, 以后我哪里做得不好, 你及时提醒我, 督促我, 我肯定改正……”几次督促后, 小剑上政治课特别认真, 发言积极, 一有学习上的难题就主动问我, 班级里的事情也愿意主动说说。与此同时, 他的成绩也进步飞快。由此可见, 教师和蔼可亲, 学生就会很乐于与之交往, 愿意向其敞开心扉, 倾吐心声, 也就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追求, 教学效果也就明显了。

二、用高尚的人格感召学生

教师的人格是思想、道德、行为、性格、气质、知识、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如何塑造自身的高尚人格呢?首先, 要树立“以人为本”意识。面对学生, 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热爱及欣赏他们, 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可爱之处, 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 让他们沐浴在充满尊重、关爱和阳光的氛围中。其次, 要树立“学无止境”意识。只有不断汲取新知识、新理念, 用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完善自己, 教师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再次, 要树立“修身”意识。教师应以身作则、心底无私、品行端正, 给学生做出表率, 这样才能给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总而言之, 教师应先“做人”后“育人”。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 应具有良好的人格素养:诚恳正直, 胸怀博大, 宽厚谦和, 言行一致, 在工作上具有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毅力, 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 才能对学生产生震撼心灵的力量。

三、用渊博的学识培养学生

一名充满魅力的政治教师, 应该具有渊博的知识。首先, 政治教师还要懂得发展自己, 要不断地学习, 善于反思, 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 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 理念不断提升, 能力不断提高, 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除了学科专业知识以外, 做一个有魅力的政治教师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广泛而深厚的文化科学知识, 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等等。对学生来说, 他们最佩服有水平的老师, 试想, 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博古论今, 旁征博引, 满腹经纶, 讲起课来口吐珠玉, 游刃有余, 妙趣横生, 这样的课堂, 学生怎么会不流连忘返、身心陶醉呢?这样的教师, 学生怎么会不尊敬、爱戴和佩服呢?在时代发展的今天, 面对学生越来越高的求知欲, 我们政治教师应努力做一个知识丰富、才华横溢、兴趣广泛的全能型教师, 带领学生畅游知识的海洋, 提升能力, 启迪智慧, 学生也就会喜欢老师, 喜欢课堂, 更会乐于学习, 享受学习。

武术奥运之路的文化思考 篇5

1 武术奥运之路的文化选择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类项目,文化性、艺术性、技击性是中国武术的根本特征。体育是西方体育项目的泛称,包括了西方以游戏和竞争为特征的运动项目。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言,新中国以来,竞技武术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回首看,武术的历程是以武术协会的成立与新赛事的诞生为主线的。比如亚洲武术联合会的成立、国际武术联合会的筹办、南美功夫组织的建立以及武术进入全运会、亚运会、东亚运动会等等。“运动员”与“比赛”贯穿了新中国武术发展史的始末。2005年全运会武术比赛首设1枚女子散打金牌,以及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举办武术比赛,无不体现了“体育化武术”的发展之路。

为了完成武术的奥运征程,围绕武术的奥运发展之路,众多的专家学者从文化背景、技术、规则、裁判等方面进行了数以千计的学术探讨,武术本身也做了大量的改革与实践。然而,武术体育属性的扩展,使“文化的武术”逐渐脱离“文化”,演变成了“体育的武术”。这一发展结果致使体育化的竞技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武术之间的出现了巨大的离差,逐渐失去了武术原本的精粹与经典。以武术套路为例,“文化的武术”是内在的、笼统的,老拳师的举手之间便可显示“功夫”所在;而“体育的武术”是显现的、量化的,在“360度、720度”之间显示武术的“功力”。这一大相径庭的内容与形势之间的变化,使武术套路的发展逐渐向“体操”方向发展。武术界的有识之士为此大呼竞技武术非武术,并呼吁武术回归传统。

造成竞技武术发展过程的种种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文化本身。众所周知,武术属于文化,高于体育。武术具有体育的属性的同时还具有文化、艺术属性。许多文献中都经常引用“武术属于体育,高于体育”。既然属于体育,又如何高于体育呢?因为武术属于文化,所以武术高于体育。多年来大力发展的竞赛武术,其实只是在扩大武术的体育功能而已,对武术的文化发展却关注不够。这种认识的偏差可等比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武术是中国的文化项目,却用西方的评判模式进行竞赛。这本身就存在“体”与“用”的矛盾。“体”与“用”其实是分不开的,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应各有其体,各有所用。完全用西方体育的标准衡量中国武术,武术的发展就会由西方人“看不懂”,改变成“看懂”;由武术而逐渐脱离武术由西方对武术的“惊叹”,变为“不以为然”。这一过程是以丧失文化为代价的。“中学”有“中学”的“体”、“中学”的用,“西学”有“西学”的“体”、“西学”的用。而且“有其体必有其用,有其用必赖其体”。竞技武术改革多年来形成的矛盾,其根本在于文化上的矛盾。

那么,武术奥运之路如何去走,即竞技武术如何发展?如前所述,竞技武术的发展走向已经非常明确了,即“全盘西化”。“全盘西化”需要舍弃更多的文化要素,遭受更多的“中国式体操”般的非议。但“全盘西化”会加速武术的“体育化”进程,加快与奥林匹克运动的接轨。

2 武术奥运之路的文化自尊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文化的进入,中国文化一直处于“现代”和“传统”之间的对立之中。伴随西方文化而来的西方体育对本土的文化体育项目——武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竞技武术便是传统武术体育化的终极产物。多少年来,伴随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毋庸置疑,具有本土化特征的传统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民族文化精神的内容,使其在全球化时代具有鲜明的特色。为了迎合西方体育而进行的过分的现代化,将使传统武术丧失历史根基和文化品位。一旦发生现代化的失败,将使传统武术的传播出现“断裂”。当我们想重温传统武术所带来的文化艺术享受时,可能传统武术已离开本体很远或已经大部分流失。

建国以来的武术传播与发展总体上在围绕“走出传统”的策略,发展现代竞技武术。具体来讲,就是围绕奥林匹克模式发展体育化的武术。“走出传统”的现代武术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取舍”,尤其难舍的是武术内在的“精、气、神”问题。2006年3月,何振梁先生在接受《文汇报》采访时说,“武术的国际化问题没有解决”,希望搞武术的同志好好研究,在今后的发展中得到解决,使武术真正在国际上发扬光大。

“走出传统”的竞技武术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会员国遍布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其文化的缺失使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注定使其只能作为武术发展的一个分支。因为现代武术文化特质的流失已使其不能作为中国武术的代表作品。

文化的传播是分层的。文化的流失又是看不见的,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竞技武术与现在的竞技武术进行技术层面上比较,就会发现其中巨大的变化。中国武术需要具有精粹性与经典性的代表作品,这是武术国际传播的必由之路。因此,中国武术应有一种“文化自觉”。以牺牲文化精神本源和内核为代价的体育化武术可以作为当代体育发展的时尚标识,但决不是武术发展的全部。

武术文化自觉现象出现在三个历史时期:即武术被称为国术,起到强国、强种,振奋民族精神作用的民国时期;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体委组织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以及2004年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的举办。针对当今世界体育文化的竞争,武术还需要“文化自信”。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的争夺、流失乃至消亡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作为负载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统武术在文化争夺的时代面临了一系列危机,表现出一种不适和无奈,应该对中国传统武术进行一定高度的文化审视,发掘其潜在的巨大文化价值,使传统武术在文化争夺中焕发生机。为此,建立武术的文化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武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强的文化生命力,它从基本理论到技术应用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主导精神。因此,武术的国际传播应有高度的文化自信,由此传统武术的未来发展才会充满希望和生机。

“文化自尊”是武术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发展。武术与奥林匹克作为东西方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与尊严。对武术而言,文化的自尊是保持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民族的方是世界的,对奥林匹克而言,文化的自尊则是要放下架子,虚心以待其它民族的体育文化。武术力争融入奥林匹克的同时要注意自己的文化特色与尊严。武术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尊的提出绝非仅仅是概念的引入与移植,而是提高了武术的文化高度,对武术的认识观念有深远的影响,尤其在武术发展的战略决策中,这些新思想、新观念都具有指导性的价值。如2006年毕业于上海体育学院的一位德国籍武术博士在欧洲做了大量的调查后发现,许多武术爱好者认为武术并不需要进入奥运会发展。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中国武术为什么一定需要奥林匹克承认呢?中国武术自有它在世界艺术文化、体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中国在全球并不占据强势地位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武术应依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去传播、去发展,进入奥运会只能作为武术发展的途径之一,而非全部。“武术奥林匹克”观念的提出也是武术文化自尊的重要体现。

3 武术奥运之路的文化论争

近代以来,在西方强势文化的裹挟之下,西方体育严重挤压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发展空间,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瓶颈。很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包括发展较好的武术遗存已经或正在远离我们的视野,当代传统文化的继承出现了危机,必须坚持民族传统体育的自信和自觉,并选择“多条腿”走路的方式,才能全面实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武术文化的复兴。有学者提出,武术和奥林匹克运动由于其文化根源和文化品格上的巨大差异,呈现出“以反求正”和“以正求正”两种截然相反的本质区别,进而导致两者之间不可兼容。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奢谈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融合只能是一厢情愿。从本质上而言,武术就是武术,武术只是武术,它既非体育(身体教育),也非运动(竞技运动)。武术是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中国文化母体之下的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文化形态;而体育运动,则是完全不同于中国文化的西方文化母体之下的一种特殊的、独立的文化形态。他们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可以相互吸取,但他们之间谁要完全进入谁、取代谁,则是完全不可能的。竞技武术在传统武术中,尽管占到很重要的成分,但占主导地位的应该是一种文化。现代武术更多地是一种运动,是一种建立在体育基础上的武术运动,其推广是快捷的,而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播却是缓慢的,这是导致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当今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体育的武术与文化的武术”。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是当代中国武术中的两大活动样式,它们之间有一定的文化沿承关系,竞技武术由“练为看”为价值主旨衍化而来的,应该只是整个武术文化主脉的一个补充。

以体育为首要属性的竞技武术和以文化为首要属性的传统武术,成为了现代武术的主要分支。如何更好地传播与发展武术,需要新的理论介入与文化认知。“整体论”与“共生论”的提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该理论引入了费孝通先生提出的重要思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认为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要“和谐共生”。我之美,你之美,他之美,融合在一起,美美交融,而不是相互冲突。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的关系,处理好了,就可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因此,在体育文化全球化和民族化的今天,中华武术要想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必须抛弃武术中“非此即彼”一元化的理念,而要强化自身建设,遵循“兼容并包,实践检验”的宽容文化发展心态,把武术工作的重心放到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并重上,使其和谐发展。

4 结语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武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武术的发展要有特色,要不同于西方体育,必须对传统武术进行“文化回归”,非此则难以阻止文化的渐逝,也难以在奥运会上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作为中国文化的全息缩影,武术的奥运之路应是传播中华文化之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武术要发挥其构建和谐世界、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总之,站在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生存的高度,武术的发展前景才会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郭玉成,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从走出传统到发现传统,中国体育科技,2007(1).

[2]郭玉成,论中国武术的历史走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7(1).

[3]王岗,文化的自尊[J].搏击·武术科学,2004(6).

[4]王岗,邱丕相,以反求正与以正求正——论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不可兼容[J].体育文化导刊,2006(7).

[5]郭玉成,体育的武术与文化的武术[J].搏击·武术科学,2007(5).

[6]郭玉成,武术传播的整体论与共生论[J].搏击,2007(7).

[7]王岗,邱丕相,中国武术:尴尬的境遇与发展的新策略[J].体育与科学,2006(4).

[8]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试论当代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J].学术界,2007(1).

[9]程大力,中国武术文化发展大战略:保护与改革[J].体育文化导刊,2005(1).

论奥运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差异 篇6

1 奥运文化的特质融合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普世价值

奥运会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奥林匹克文化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奥林匹克文化的载体其包含众多的文化元素奥运会火炬奥运会吉祥物、奥运会主题歌、奥运会开闭幕式、奥运会期间举行的文艺表演、科学报告会、奥林匹克大众传播以及大量的主题文化活动等,但由于各个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在申办和承办奥运会的过程中所表现和展示的鲜明的民族风格,使得每一届奥运会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特质。从一定意义上说,奥运文化是与举办当局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环境密切联系的,是在更快、更高、更强的信念指导下,更多体现竞技和锦标的带有政治色彩的民族特质文化。

广义的奥林匹克文化,包括奥林匹克运动的全部思想体系和活动内容,是奥林匹克运动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奥林匹克文化是以体育为载体、教育为核心,并逐渐发展成为多元的、世界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奥林匹克文化是在古希腊宗教体育的基础框架上,从古希腊哲学和人文主义哲学的理论精华中发展完善起来的。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奥林匹克传统、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理想、奥林匹克精神以及所有的奥林匹克活动,其中也包括奥林匹克运动会、大众体育、奥林匹克文化活动、奥林匹克教育和奥林匹克商业活动等。奥林匹克文化所倡导的和谐发展、团结友谊、公平竞争、重在参与、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等价值理念,是人类共同所向往的价值观,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体系。分析得出,在价值取向上,奥运文化注重与民族特质文化的融合,形成带有政治色彩的民族特质文化;奥林匹克文化则沿着公平竞争、重在参与、奋力拼搏的价值理念成为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体系。

2 奥运文化的民族元素与奥林匹克文化的共性特征

以竞技和锦标为主的现代奥运会已经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特有的文化体系,并且在奥林匹克思想体系指导下开展各种活动,但是,这一体系却不能等同于奥林匹克文化体系,比如奥运圣火传递,奥运会开幕式、入场式,庄重热烈的颁奖仪式,欢快激情的闭幕式、奥林匹克主题活动等,无一不是代表着鲜明的民族元素的文化实践活动,都深深地刻上了民族的烙印。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各个国家的文化不同,使得每一届奥运会显示出鲜明的民族风格,因此,奥运文化是以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前提,展示奥林匹克精神与奥运会主办国民族文化元素的文化体系奥运文化是将民族元素融入奥林匹克文化体系而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随着举办国民族文化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元素。

从奥林匹克文化的思想体系来看,它是在古希腊宗教体育的基础框架上,从古希腊哲学和人文主义哲学精华中摄取的灵魂,并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形成了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使奥林匹克文化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使各种奥林匹克活动有了明确的指导方针。从某种意义上讲,奥林匹克文化的思想体系成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以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比赛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奥林匹克文化的思想体系是指导整个奥林匹克运动的总的思想,它超越了种族文化和地域的差异,具有世界意义的共性特征。因此,可以看出,奥运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在思想体系构成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奥运文化的思想体系是以奥林匹克精神为基础,充分吸收不同奥运主办国民族文化元素精华的多文化体系;奥林匹克文化的思想体系就是奥林匹克的宗旨,这一宗旨从奥林匹克诞生至今一直没有改变,它是指导整个奥林匹克运动的总的思想,具有世界意义的共性特征。

3 奥运文化的时代创意与奥林匹克文化永恒的主题

四年一个周期的奥运会是奥林匹克文化集中展示的大舞台,它给世界各族人民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不同肤色、不同国别的运动员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的激励下,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奥运文化是奥林匹克文化的时代表达,是文化力的瞬时经典。2004年雅典奥运会将“让奥运回家”的时代主题渲染的淋漓尽致,给奥运文化一个回归母亲怀抱,吸取新鲜养分的机会。2008年北京奥运围绕“人文、绿色、科技”的时代主题,给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运文化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为奥运文化披上了一层东方体育文化的色彩。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自诞生之日起,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宗旨和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文化的灵魂,这一思想体系伴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一百年而未曾改变,成为奥林匹克文化永恒的主题。《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将身心和精神方面的各种品质均衡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得到提高的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更加和平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奥运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在性质上具有不同的特征,奥运文化在不同的主办国,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不同的时代表达和时代创意,奥运文化更多强调的是奥运主办国在奥林匹克文化主题下,民族文化的创意与表达;奥林匹克宗旨、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主义等思想灵魂构成了奥林匹克文化永恒的主题,并为奥林匹克文化的性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彩云.奥林匹克文化与华夏体育文化的比较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1):31-33

[2]冯霞,尹博.中国学校体育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对接[J].体育学刊,2004(4):4-5

[3]王俊奇.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18-21

[4]孔繁敏.奥林匹克文化论[J].体育与科学,2003(1):20-22

[5]沈望舒.人文奥运与奥运文化经济战略[M].首都经济杂志,2002(12)

奥运火炬的发展及文化内涵探析 篇7

1 奥运会火炬的产生和发展

奥林匹克火炬仪式已经有2700多年的历史,自从第一把传递火炬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诞生至今,奥运火炬从颜色、外形和材质上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火炬设计上,不断创新和突破,并紧随着时代发展。

颜色上,从一到多的不断交叉结合。2000年悉尼奥运会,火炬的基本颜色为蓝、白、黑,这种多颜色的设计,给人们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的主要颜色为漆红色和银色,红银鲜明色彩对比给人醒目的视觉感受;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颜色更是多到五种,色彩交相辉映。

外形上,从单一到多样、传统到时尚。1992年的奥运火炬造型有了新的突破。从此不断创新,日益精美;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呈卷纸状,祥云图案和立体浮雕式的工艺设计使整个设计而显得高雅华丽、内涵深重;2012年伦敦奥运会火炬的顶部是三角形的设计,不仅火炬上刻有8 000圆环还融入了火炬手的符号,第一次将人的因素加入到火炬中。

材质上,奥运火炬材质的选用趋向于多样性。1936年德国奥运会火炬采用不锈钢;2004年雅典奥运会火炬采用镁合金;2008年北京和2012年伦敦奥运火炬都采用了铝合金,2016年里约奥运火炬采用再生铝、树脂,奥运火炬在材质上的不断创新也是奥运火炬发展史上的突出表现。

2 现代夏季奥运会火炬的设计理念

各届奥运火炬的设计来源和设计理念不同,因此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不同。

2.1 表现时代性特征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火炬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火炬底部由五环和阿拉伯数字100构成,以此纪念奥运会走过的百年(1895年—1996年)历史。2012年伦敦奥运会火炬外形呈三角形,象征着伦敦继1908年、1948年后,第三次举行奥运会。

2.2 体现主办地和主办国传统的文化特征

随着奥运会火炬设计理念的不断推进,也深深体现了主办方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1988年汉城奥运会火炬的设计包含了该届奥运会的会徽和韩国的手绘。手绘是韩国的传统文化,是韩国人典型的创造力和审美观的一种真实具体的写照,有着独特的意义。2004年雅典奥运会火炬呈卷起的橄榄叶状。橄榄树是雅典城邦的古老象征和古希腊神话艺术中不可磨灭的印记。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的设计理念来源于“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2]。此次的火炬造型中运用了中国祥云文化符号和中国纸卷轴,汉代的漆红色也覆盖在火炬的外观,把厚重、久远的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在世界文化中得到认同[3]。

2.3 突出举办国的标志性建筑

火炬的设计中突出举办国的标志性建筑,可以更好地宣传当地建筑的特点,提高该建筑的知名度,加大当地旅游业的发展。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的形状简洁,仅有一束直管组成,形象的象征了古希腊建筑的线条。2000年悉尼奥运会火炬的设计理念来自悉尼的标志性建筑悉尼歌剧院的贝壳轮廓,造型则源自澳大利亚土著人使用的飞镖。

2.4 传递奥林匹克运动精神

奥运火炬不仅要能够表达奥运会的主题,还要在一定程度上传播奥林匹克精神。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火炬用古拉丁语蚀刻奥林匹克格言“更高、更快、更强的字样”;2012年伦敦奥运会火炬的顶部设计为三角形,象征了奥运会“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2016年里约奥运会火炬的设计,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中追求卓越、团结友好与互敬互重的运动特点也体现了田径运动中百折不挠的运动精神[4]。

3 奥运会火炬设计的发展趋势

3.1 观赏性更高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盛大的聚会,不同奥林匹克的象征符号都在不断的创新。奥运会火炬的外形从单一到现在的多样,文化和科技快速结合。未来的火炬设计将会给大众带来更多的视觉冲击和享受,提高火炬的观赏性。

3.2 更加突显举办国和举办地的文化

奥运会的影响力是当今任何一项赛事所不及的,奥运会是传播各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人类文明的一个平台[5]。随着举办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视和关注,设计理念将更加突出本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发展迅速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交流、吸收。

3.3 更加体现奥林匹克精神

在奥运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的奥运符号都在发扬和传承着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宗旨一直是我们遵循的目标,奥林匹克思想、奥林匹克价值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为了能更明显突出奥林匹克精神,奥运火炬的设计中应该加入更多的与奥林匹克有关的元素。

3.4 更加体现人文精神

为了体现人文精神,奥运会火炬的设计应回归运动的本真层面,突显出运动的文化理念、根本的思想和宗旨,让人们感受到反璞归真的奥运精神和人文精神。

3.5 设计理念更多面和开放

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的意识和思想的开放,使得奥运会火炬的设计会更有时尚感和时代感。奥运会的发展,让奥运会火炬也传遍了全世界的五大洲,因此奥运会火炬理念的多面和开放将会提高奥运会在全世界的关注度。

4 结语

奥运火炬的发展历程形象的记载和体现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彰显了人们的设计理念的与时俱进。当今社会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极好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奥林匹克将要把更多的精力转向追求文化价值,以进一步挖掘其发展潜力,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地、健康地发展。这既是继承与发展原则的良好体现,也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必然。未来科技水平不断上升,奥林匹克的设计也将朝着时代感和时尚感迈进,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切实可行的愿望。

摘要:奥林匹克火炬是奥林匹克圣火的载体,每届奥运会都会诞生一支有特殊意义的新火炬,并成为奥林匹克运动重要的遗产。奥运火炬不仅体现了主办国和主办地的文化特征,还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传承性。某种意义上,以前小小的奥运火炬现在有了不同的变体,从不同方面呈现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是体现举办国的设计理念和艺术技术的一个最直接的缩影。

关键词:奥运会,火炬,设计理念,文化内涵,趋势

参考文献

[1]任海.奥林匹克运动读本[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潘若佳.历届奥运火炬大盘点[EB/OL].(2012-07-20)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2-07/20/c_123438485_11.htm

[3]王成.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形式文化解读[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9-10.

[4]里约2016奥运会火炬方案出炉[EB/OL].(2015-07-08)http://www.youth-daily.com/2015/07/rio-2016-olympictorch.

文化奥运魅力奥运 篇8

古代奥运会开幕式起源于宗教神话仪式,宗教文化甚至是奥运会仪式唯一的作用。而现在,以祈求神灵庇护为目的创造的祭祀活动已经逐渐转变为现代的多元文化对话与沟通的视觉艺术盛会。开幕式经历着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文化走向多元文化的变迁。

现代奥运会从1896年的第一届雅典奥运会开始,只有基本礼仪,音乐上基本是宗教音乐风格的赞歌。开幕式也无国家民族之间的分别,整个是对古代奥运会的模仿。20世纪初,广播和电视等电子传播技术的出现,使得奥运会开幕式更加直观、快速的呈现在大众视野面前,多元文化的交流也更加便利。开幕式也成为了宣传本民族文化、建构国家形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最佳平台。在第四届奥运会上新增加了统一的入场仪式、统一的服装、运动员在本国国旗引导入场。1913年顾拜旦先生设计出奥运会五环标志。第七届奥运会上首现放飞和平鸽仪式、运动员宣誓和独立的会徽。1936年柏林奥运会创立火炬接力仪式。这样的文化符号增进,使奥运会开幕式更加规范,也为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发展奠定基础。随着各种文化符号的加入,奥运会开幕式已基本成型。

20世纪70年代起,奥运会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世界各大洲,也承载着各民族不同形式的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相互交织碰撞,通过每一场开幕式,人们都能认识到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二、奥运会开幕式的仪式传播价值—文化价值

美国传播学者凯瑞认为,传播过程则是各种有意义的符号形态被创造、理解或使用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这个过程因而成为一种分享意义的文化仪式。

仪式传播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传播。奥运会开幕式的仪式传播价值首先体现在其文化价值上。奥运会开幕式有文化表演、运动员入场、升旗、宣讲、点火炬等仪式展演步骤,每一个步骤都与文化息息相关。现代奥运会仪式已经由简单的作为运动形式的某种仪式而逐渐抽象成具有文化交流与认同的仪式,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主要用来向世界观众展示举办国的文化。

文化是奥运会开幕式的内容,也是其价值所在。邬烈炎在《外国艺术设计史》中谈到“奥运会不仅吸引着世界上最伟大的运动员创造最好的成绩,而且吸引着世界上最伟大的设计师创造出最伟大的作品。”每一届开幕式上的各种演出、人物、音乐、舞美、服装等,这些所有展现在人们面前的都是围绕着开幕式而进行的文化创造。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通过电视以及网络媒体的传播变成了一种典型的媒介事件,“邀请”亿万观众“参与见证”伟大的历史时刻,参与其中的人们,都在无形中了解接受着英国的文化。英国人向世人展示了他们的骄傲,用工业革命、互联网、007、憨豆、乐队等英伦文化符号向人们传递英国特有的文化和价值观,旨在唤起全世界对于英国民族文化的了解、接受、认同,促进多元文化的交织与融合。

三、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仪式传播分析

1、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文化符号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为“奇妙岛屿”,展示了英伦三岛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风情。开幕式的大屏幕展示了一个几分钟的纪录片,展示了英伦三岛的风土人情,它带领着人们的视线穿过伦敦塔桥等伦敦的地标性建筑,来到主体育馆“伦敦碗”的现场,农夫、绿地、牛羊、人们欢歌笑语,仿佛一幅田园画卷。英国的乡村文化是英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国人眼中美好生活的记忆。

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中的一句台词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草地被席卷,篱笆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巨大高耸的烟囱和厂房工地。这一部分英国人并没有炫耀工业文明带来人类的进步,而是想告诉人们反思工业文明的贪欲对人类社会的破坏。

007特工詹姆士邦德护送女王从天而降来到“伦敦碗”。由儿童和伦敦GOSH儿童医院几百名医务人员展示的英国现代医疗卫生体系,随后出现了英国著名的童话形象,憨豆先生这个英式幽默的代表人物出现在《火的战车》中,他的表演亦庄亦谐,交响乐表演与做着各种滑稽动作甚至还放了一个屁的憨豆先生一起,强烈的反差让人理解了这就是属于英国人特有的幽默。英国电影、电视片段的展演,一首首经典的英式摇滚乐响起,点燃了所有观众的激情和梦想。开幕式中几乎出现了英国流行音乐史上的知名歌手和乐队,就像一场盛大的音乐剧。互联网的诞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英式住宅、酒吧文化、地铁爱情、家庭温馨这些画面给我们展现了英国平凡人的方方面面。这些英伦文化中特有的文化元素,像跳跃的音符,谱写了一首文化之歌,把英国的传统和流行文化输出到全世界,显示了英国发达的创意文化产业,提升了英国国家文化软实力。

2、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仪式传播特色

开幕式作为一个各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舞台,其多元文化是必须的。伦敦奥运会上,英国人似乎加入了太多“不和谐”的元素。争议性文化也是英伦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幕式上展现了争议性的音乐和电视。

曾被认为是“引人吸毒”的《猜火车》,曾遭禁播的宣扬“无政府主义”的歌曲,在开幕上都有所呈现。《上帝拯救女王》这首作品拿英国女王开涮,把女王的臣民描述成白痴,直接向政府开火。同样还有歌曲《放松》,因其单曲碟片的外包装上含有色情图片而被禁播。这两首被禁歌曲入选了奥运会开幕式歌曲名单。这种影响国家形象的负面元素也被呈现出来,充分体现了英国人宽广的胸襟和英国文化的包容性。开幕式就是要充分展示国家形象,获得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获得本民族的认同,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唤起了很多英国人心中的美好记忆,重塑了英国的文化价值观,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二是获得世界的认同,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使本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交流,为世人理解和接受。伦敦奥运会开幕式让英国人重温经典的记忆,为英国发达的现代文明骄傲自豪,也邀请世界人民了解接受英国的文化,向伟大的文化致敬。

仪式传播就是文化传播,当今社会,每个民族都把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奥运会主办国家都会充分利用盛大的奥运会开幕式进行文化输出,建构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形象。奥运和文化即使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开幕式作为一种进行文化传播的承载形式,应该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价值。

摘要:仪式、传播和文化三者紧密相连,奥运会开幕式作为一种仪式,具有文化性,其仪式传播的价值也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上。本文试图分析开幕式的仪式传播价值,尤其是文化价值以及伦敦奥运会的文化元素和仪式传播特点。

关键词:奥运会开幕式,仪式传播,文化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8.

[2]任海.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75.

[3]邬烈炎.外国艺术设计史[M].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77.

[4]闫伊黙,刘玉.仪式传播:传播研究的文化视角[J].文化研究,2009(2):116-118.

[5]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庆工程大学,2010.

[6]陈明玥.仪式传播与城市对外形象建构——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传播为例[D].重庆工商大学,2012.

文化奥运魅力奥运 篇9

筹备七年之久的北京奥运会, 随着16天扣人心弦比赛的结束, 就这样以璀璨的形式, 定格在亿万人的回忆之中。作为一个善于总结的民族, 我们已经提炼出很多奥运精神, 而如何把奥运精神融入到工作、生活当中, 使其发挥“倍增”效应, 呈现“引领”作用, 当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三大关键词值得大书特书, 即“自信”、“杂才”、“单纯”。

一、增强自信心

M BA推崇案例教学, 企业管理实践也强调故事与人物的榜样价值。奥运会就为企业提供很多可以运用的案例故事。

射箭曾是韩国人的天下, 帆船也是欧美人的领地, 击剑则是欧洲人的专利, 可我们硬是在这些“传统劣势”项目上纵情发挥, 甚至“一飞冲金”, 改写历史。这说明:一个人取胜不仅在于对手是否强大, 还在于他内心是否更少脆弱, “自信心”是否有足够的坚定!

能够在市场经济中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企业, 其企业文化的基因当中也有一种“自信”的因子在起关键作用。回顾中国企业三十年的发展史, 在与许多“梦八队”的较量中, 我们有的企业趴下了, 有的企业却前进了、强大了, 比如创维、国美、TCL、联想等, 核心竞争力增强了, “自信”的心力强壮了。

所以, 凭借北京奥运鲜活故事, 结合企业正反案例, 企业应在文化建设方面着力, 其主旨就是增强自信心。要大讲自身优点, 尤其是潜在的、还没被发掘的优点, 最大程度地自我激励、自我肯定。

现在的咨询公司特别喜欢讲SWOT (一种用于检测公司运营与公司环境的工具。SWOT每个字母分别表示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其中优势和劣势是内在要素, 机会与威胁则是外在要素) , 四平八稳、面面俱到的分析, 也影响到企业的当家人, 甚至影响到普通员工, 构成不易察觉的思维定势。其实, 人的可塑性很大, 又有相互影响的“场”效应。所以, 对于那些处于困境、劣势的企业, 对周围环境进行全面客观地认知与描述, 做到知己知彼是好事, 但有些时候通过若干方式对自己内心进行人为的“电击”与“强化”, 也未必是坏事, 比如:不针对具体的产品或服务, 只针对企业自身, 多讲优势和机会, 少讲劣势和威胁, 激发起斗志, 其基本宗旨是增强自信心。

二、提倡“杂才”文化

北京奥运会一种现象让我们震撼。比如:郎平曾是国人“拼搏”精神的代言人, 这次却率领美国队来中国参赛, 她所表现出的职业精神, 赢得了很多中国观众的尊敬。对比二十年前乒乓球运动员小山智丽 (何智丽) 所谓的“叛逃事件”恍若两世。佩剑金牌得主仲满的教练是法国人, 而仲满决赛时的对手恰好是法国队员。仲满夺牌后对教练感激不尽, 而其他队员对教练的“快乐训练、享受过程”的理念也推崇有加。女子曲棍球队的教练金昶伯是韩国人, 没有这位“魔鬼教练”的训练方法, 就不会有夺取银牌的历史性突破。女子花样游泳队的教练井村雅代是日本人, 也是日本国家队的前主教练, 正是由于这位“花游教母”的到来, 我们才有女子花游奥运会夺铜新突破。

可见, 体育界的人才观念, 超越了国界, 超越了文化。“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理念, 导致“杂才”的大量涌现。而从公众角度, 认同这种人才选用模式, 也跨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思维, 体现了奥林匹克天下一家的博大胸怀。

企业界也应该借鉴这种人才选用模式。目前, 多数企业秉持“我有我用”的人才观念, 对比“不求为我所有, 但求为我所用”的思想, 显然是落后了。企业要想得到“杂才”, 一是要解决自我超越的意识问题, 二是解决体制创新问题。

三、营造“单纯”文化

奥运百年不衰, 不分肤色、不分贵贱、不分性别、不分政见, 都能接受这一“狂欢盛会”。她传达了一个最单纯也是最人性的人类共性:运动之美!快乐之美!!

羽毛球女单冠军张宁33岁告别赛, 再得奥林匹克最高荣誉, 她跪地痛哭, 令人动容。男子体操老将杨威夺取个人全能金牌, 在镜头面前自豪宣布“我是N o.1!”。国外一举重选手夺冠以后, 高高举起的不仅是金牌, 还有亡妻的照片, 令整个世界感动。所有这些, 原因都很简单:夺冠以后的快乐。

当然也有很多失败、悲伤的镜头, 其实质同样是简单而原始、单纯而震撼。孙海平因刘翔退赛而掩面失声, 陈忠和因中国女排没有进入决赛而哽咽难语, 杜丽因首金受挫而泪流满面, 他们有委屈、有遗憾、有自责、也有悔恨, 那一刻, 他们都很脆弱!在观众眼里, 他们很真实、很单纯, 也更加可爱与感人。

企业要把这种“单纯”有效的快乐嫁接到员工身上, 恐怕还很难。市面上充斥着太多的“办公室政治”、“办公室兵法”和“办公室厚黑学”的书籍, 本身就是公司内部关系紧张的真实写照。为什么老板与员工的关系会如此对立?为什么上司与下属的关系会那么紧张?为什么同事之间非要彼此倾轧互相下套?原因当然非常多, 但是等级的权威观念与贪婪的多目标追求是两个重要原因。

企业管理者制定了很多制度, 到头来发现, 追求的是两个与普通员工没有重要关联的目标:一是维护和强化管理者、老板的权威, 二是不择手段地攫取经济利润。他们没有深入地探究过什么才是权威?什么才叫利润?如果以下属员工对自己噤若寒蝉为目标, 以下属员工对顾客弄虚作假、对同事尔虞我诈来换取利润的话, 这样的权威与利润未免太短暂也太无耻。他们没有意识到, 所有管理的基础是员工的“情绪管理”, 而情绪管理的目标就是“快乐”, 员工有诉苦的渠道, 一切至简, 一切单纯!

可以作为重点考量的:一是组织结构中尤其是日常制度中, 是否有太多人为的权威符号?象老总的称呼、高管的车位, 如果能够尽量形成“平民化”倾向, “单纯”的氛围就比较容易形成。二是高管要格外注重自己的“魅力指数”, 更多侧重敢爱敢恨、拿得起放得下的“阳光”动作, 而不是那种老谋深算、内心沟壑的“阴柔”手段。上层一旦拨开了阴霾, 下层自然会沐浴在明亮之中。三是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仪式、事件、场所等, 让员工的激情有所释放、才情有所展示, 如果有郁闷的话, 也能够第一时间宣泄, 第一时间消除。

总而言之, 老板应该从“神坛”走下来, 讲人的语言而非神的话语;制度要从细节上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仪式应从结果上体现简洁快乐;文化要在群体中体现对弱者与失败者的理解与鼓励。

上一篇:设计应用分析下一篇:大陆法系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