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城市

2024-07-14

小型城市(精选十篇)

小型城市 篇1

关键词:绿色建筑,中小型城市,全寿命周期

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 中小型城市建设成为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基础。由于经济推动, 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对于住房要求也随之提高, 从过去的“安居”物质理念逐步开始追求“绿色”精神理念, 这促使建筑业走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1]。

1 中小型城市建筑发展现状

1.1 粗放开发模式

1978-2012我国中小型城市建筑从17.9%提高到52.6%, 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2], 这种迅速的背后是以资源环境为代价, 不可持续的粗放式发展。我们用几十年走完了西方国家一二百年的工业化道路, 在推进工业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同时, 城市建设也面临严峻挑战。建筑粗放式开发不但吞噬了大量农业和生态用地, 还出现许多监管不严, 建筑垃圾过多不能有效处理, 房地产规划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等多因素问题。

1.2 既有建筑能耗

建筑运行对水、电、燃气等能源和资源的依赖十分明显。2000年以前城市建设开发中多数为非绿色节能建筑, 其比例占城市建筑面积80%。大量非绿色节能的既有建筑不但加剧了资源和能源消耗, 还造成不可逆的环境污染。据统计, 城市中来源于建筑的改扩建及维持其功能正常运行的碳排放量占60%, 来源于汽车尾气的仅占30%。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40%以上, 远远超过其他行业能耗需求[2]。

1.3 中小型城市环境资源

绿色建筑本身是从建设开发的源头解决建筑对于环境的污染问题, 在以往“先建设后绿化”的二次投入中解脱出来, 依托中小型城市环境基础, 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措施, 使得区域开发后的水文、地质、地貌与开发前保持一致。以呼伦贝尔市为例, 林地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50%, 水资源总量286.6亿立方米,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1.1万立方米, 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4.66倍[3]。对比已经被雾霾、水污染影响的大城市, 显然小中型城市建设必须选择绿色建筑开发理念, 促使我们从源头保护为数不多的自然遗产。

2 中小型城市应用绿色建筑的必要性

2.1 人的自身需求

由于人们不断搬迁, 中小型城市的城市化范围不断扩大, 随之而来的建筑开发如雨后春笋。人口的密集, 建筑用地价格的上涨, 以及不断提高的大众物质需求, 迫使城市不得不继续向外扩张。正如协同理论中的自组织原理一样, 城市的扩大化并不是政府的导向, 而是大众选择的必然结果, 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建设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

2.2 生态环境需求

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分析报告》显示, 我国建筑能耗总量逐年上升, 占能源总消耗量的27.45%。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所占比例还将上升至35%左右。以此速度计算到2020年, 建筑能耗可能达到1089亿吨标煤, 夏季空调负荷相当于10个三峡电站满负荷工作[4]。

伴随着重发展中小型城市, 拆旧建新蔚然成风, 拆除带来许多无法转化的建筑垃圾。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交织的环境生态问题不断扩大, 我们必须正视这些发展中的问题。

3 绿色建筑在中小型城市应用中的问题

3.1 认知问题

低能耗带来使用成本的降低、绿色建筑的长期环境效益, 这些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市场动力和消费需求, 也无法鼓励建筑商、消费者主动投身到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过程中。绿色建筑技术环境效益的不确定性, 效益显现的长期性, 政府的推行力度以及建筑商对利益追逐的短期性等问题, 都影响着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

3.2 技术问题

当前中小型城市发展绿色建筑的最大阻碍并不是绿色建筑的技术落后, 而是相关企业缺少技术培训, 无法与时俱进了解当下先进绿色技术。这会影响企业在绿色建造上的积极性, 减慢绿色建筑推广速度。中小型城市大学建设不完善, 没有形成高校科研与企业技术应用接轨, 中小型城市建筑开发只能被动接受“绿色建筑”这种“新兴技术”, 并没有能力开发研究与本土环境、经济、文化相融合的绿色建筑体系, 导致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推广受到严重制约。

3.3 成本问题

成本问题一直是阻碍开发商不能推广绿色建筑的主要原因, 绿色建筑不仅选材造价略高于普通建筑, 为实现真正的节水节地节能在建筑周围附属设施上更要花费高成本。近年来政府不断出台针对绿色建筑的优惠政策, 但对于开发商的经济利益来说都是杯水车薪。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院对2014年148项绿色建筑增量成本统计[2], 住宅建筑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为23.9元/m2、70.9元/m2、131.8元/m2, 公共建筑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增量成本为29.9元/m2、87.3元/m2、216.4元/m2, 由此证明绿色并不意味着高价、高成本。

4 中小型城市绿色建筑实施策略

4.1 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

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主要集中于建筑的采暖和生活能耗, 这也是建筑能耗的70%。我国气候条件、建筑形式、经济发展千差万别, 所以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措施要因地制宜。

严寒地区既有建筑改造主要取决于建筑外墙保温。提高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改善门窗、屋顶及地面的传热系数, 严格执行窗墙比规定, 提高门窗的气密性, 这些简单措施都能降低建筑能耗。

可再生能源应用。中小型城市一般人口少, 资源丰富, 公共建筑和住宅的辅助设施可以利用风力、太阳能等技术实现简单的自给自足。如太阳能照明、雨水再利用、广场上小型风力、水力发电景观等。中水循环利用不单单减少了能源的消耗, 这些简单举措也为减少城市内涝灾害, 建造海绵生态城市添砖加瓦。

4.2 被动式建筑设计

被动式设计是指通过最大限度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 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辐射等被动式技术手段, 将供暖和空调需求降到最低, 在达到舒适的室内环境基础上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体系。

(1) 以高效自然通风代替中央空调制冷系统。在开发或原有建筑改造上应用风压和热压原理[5], 风经过建筑物由于阻挡出现压力差, 促使空气从迎风面孔隙流入室内, 室内空气则从背风面孔口排出, 形成了有效换气的风压自然通风。如果室内温度高于室外, 建筑空间上部将形成较高压力, 而下部压力较低, 当这些位置存在孔隙时, 空气通过下开口进入上孔隙流出。

(2) 以自然采光代替照明及取暖。大型公共建筑采用被动式设计理念考虑建筑的朝向与太阳之间的夹角问题, 自然光线穿过玻璃屋面进入室内, 达到自然采光和提高室内温度的效果。屋面上附有自动开合的百叶, 避免夏日阳光过于猛烈直射, 降低室内温度。

4.3 合理定位规划成本

绿色建筑的应用成本主要是前期的技术研究, 如图1所示, 成本投入大部分在研发和材料的生产过程中, 设计和施工可以在多个项目中借鉴重复使用, 后期运营则是项目赢利的关键。对于建筑商和消费者而言, 在项目中不是直接承担高昂的绿色建材研发和生产, 而是参与材料选取、设计、施工及后期维护使用阶段。就整个价值链而言建筑商和消费者参与的是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增值和盈利部分。

在绿色建筑成本中我们主要分析的并不是建筑本身的单一造价, 而应分析其增量成本能否带来后期效益。引用孙大明等人对21个绿色建筑项目的调查与统计见图2、图3[6]。一般项目的定位越高或选取的星级越高, 则相应增量成本越大。建筑商和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的合理定位和节能等级选取是影响增量成本的关键。

5 结束语

中小型城市绿色建筑的应用首先要实现绿色建筑技术、城市规划、景观规划与市政设施衔接;其次政府在绿色建筑推行上要奖惩并用, 实现从单一绿色建筑向绿色城区发展;最后提升消费者、建筑商对于中小型城市绿色建筑开发的定位, 把绿色建筑开发技术理念以可行方案落实到中小型城市的开发建设前。真正实现环境保护实施在城市开发利用前, 这将成为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GB/T50378—2015,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牛凤瑞, 白津夫, 杨中川, 李学峰.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中国中小城市生态文明发展之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4.

[4]2016-2021年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分析报告[R].前瞻产业研究院, 2015.

[5]梁春峰, 温静.耦合风压和热压的中庭建筑自然通风模拟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 2016 (6) :74-76.

小型城市 篇2

——以河北省秦皇岛市为例

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在我国各中小型城市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极具活力的朝阳产业。但在发展过程中,物业管理产业出现一些制约发展的难点问题,如何才能破解难题,推动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科学、规范、健康、快速发展?本文拟就以上问题作初步探讨。

关键字:中小型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发展,秦皇岛

物业管理,即物业管理企业受物业所有人的委托,依据物业管理委托合同,对物业的房屋建筑及其设备,绿化、卫生、交通、治安和环境容貌等管理项目进行维护、修缮和整治,并向物业所有人和使用人提供综合性的有偿服务。该服务可大幅提高城市管理专业化、现代化的水平,为居民提供优美、舒适、宁静、快乐、健康的生活环境,确保物业功能的正常发挥并延长物业的使用年限。

我国的物业管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质量的要求,开始从住房面积的单一标准,逐渐转向对居住环境和综合服务质量的追求。加快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各大、中、小型城市的共识。根据中国物业管理协会2007年统计,当年全国物业管理企业已超过3万家,从业人员500万人以上,行业年产值达6000亿元,并每年以20%的速度迅速攀升。物业管理在全国各地快速发展的事实证明,该产业在具有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强大的发展潜力。加快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产业发展,符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需要,是改善人民居住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和文化繁荣的必要举措。

一、秦皇岛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东部,拥有海港区、北戴河区、山海关区3个分体式城区,城市面积72.1平方公里,城市居民37.5万人,人均住居面积22平方米,住宅小区167个,物业管理企业68家,2007年总产值1220万元。经笔者调查,秦皇岛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物业管理覆盖率较低

目前,秦皇岛市住宅小区物业覆盖率不足30%,旧城区大多数住宅小区缺乏物业管理。大量房屋公用区、庭院绿化区被任意占用,普遍存在私搭乱建、垃圾随意堆放等现象;部

分房屋失养失修,设备残缺不全,道路、绿地、花园、广场、路灯等市政公共设施损坏严重;地上、地下管道不畅,时常出现污水四溢的情况;个别小区环境脏乱,极大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

(二)、部分企业服务不到位

部分物业管理企业与政府社区管理部门缺乏有效衔接,与公共安全、消防、联防、供电、供水等职能单位的协调机制不够完善,并普遍存在工作人员年龄偏高、专业技术知识缺乏等情况,整体素质很难满足新形势要求。在服务中经常出现道路、广场、停车场、绿地等公共区卫生状况不佳,垃圾清运不及时,安保措施不严密等现象。

(三)、物业管理费收缴困难

秦皇岛市几乎所有物业公司都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费收缴困难所困扰。据笔者了解,目前在缴费情况较好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费缴费率可达80%左右,而在一些情况不佳的住宅小区仅有10%。不愿主动缴费的业主感觉物业管理企业的服务可有可无,并没有给自己带来实际好处,即使自己不缴费也可以享受物业管理企业的公共服务,况且未缴物业管理费的业主还有很多。在旧城区的绝大多数住宅小区,居民普遍认为从前没有物业管理时,公共区域的卫生也有街道办事处或环卫局的清洁人员负责,有了物业管理后并无根本改变,因此拒绝缴纳物业管理费。

二、对秦皇岛等中小型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发展思路的建议

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和物业管理本身的发展规律,秦皇岛及其他中小型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发展的基本思路应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提升物业价值和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为根本出发点,积极引进先进地区成型经验,走“专业化管理、市场化经营、集团化发展、法制化运作”的道路。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本位主义的垄断,引进、形成一批实力雄厚、人才集中、技术先进、通过ISO9002认证的物业管理企业,全力提高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整体服务水平和覆盖率,推动当地物业管理产业走上科学、规范、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三、对秦皇岛等中小型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发展策略的探讨

笔者认为,要加快秦皇岛及其他中小型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发展,应采取以下六项策略:

(一)、发挥政府引导职能

当地政府要减少对物业管理企业的行政干预,出台并落实《物业管理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规范竞争机制,杜绝在业主选聘物业管理企业时出现政府“指定”、“预定”现象。同时加强对物业管理公司的资质管理,定期予以审查,对服务不达标的企业要坚决取缔。

各街道基层组织要加强对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企业的关心和支持,将物业管理与创建和谐社区等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充分运用物业管理平台进行组织、教育工作,与物业管理公司共同开展消防、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宣传,使住宅小区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和基层公共管理形式创新的典范。

(二)、推进企业优化整合要加快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发展,必须对物业管理企业实行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现阶段,秦皇岛市关无资质等级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企业较多,少数房地产开发商固守“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观念,自已成立物业管理企业负责开发的楼盘。这种做法的直接后果是:由于房地产开发商普遍没有物业管理经验,所以这类物业管理企业工作人员专业性不强,服务意识较差,管理水平较低,业主满意度不高。此外,由于开发和经营一体,所以开发商和物业管理企业责、权利不清,造成许多开发遗留的问题责任后移给了物业管理企业。从长远来看,为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这类已有的物业管理企业宜通过兼并重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并通过比较,促使房地产开发商认识到开发与管理分离的好处,通过招标方式选择优秀的物业管理企业,分清建管责任。

(三)、倡导分工协作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功能划分将越来越细,对于物业的日常管理维护保养的要求也会日益提高,物业管理企业将逐渐倾向于起到统一组织、调度和资源整合与分配的作用。如果物业管理企业一味追求小而全,过分增加各种专业设备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必将大幅增加经营成本,且这些专业设备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使用价值,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不符合现代企业资源共享、集约经营的发展原则。如果物业管理企业组织专业公司对业主提供具体服务,则可最大限度的避免这些矛盾。比如房屋维护可由专门企业负责,景观绿化可由园林公司承担。目前秦皇岛市物业管理企业的保安人员只负责具体住宅小区的安全,没有维护小区周边治安的职责。假如由专业保安公司统一负责若干相邻住宅小区的治安,这些公司必然会按照规范成片的现代化管理方式运作,将大大加强住宅小区的治安防患能力。

(四)、强化双方信息交流

做好一个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仅靠物业管理企业一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得到广大业主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双方必须建立及时、全面的信息交流渠道。企业是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经济组织,物业管理企业要生存、要发展,没有利润是不可能的。在满足业主服务要求的前提下,如果物业管理企业所摄取的利润适当、合理,那么物业管理费将不难收取。物业管理企业应对所有服务项目的收费明码标价,收费项目、标准、办法、预期效果要在住宅小区的显著位置予以公布,接受全体业主的监督,增加企业财务管理透明度。在与业主委员会保持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通过不定期上门征询意见、满意率问卷调查、组织社区文化活动等形式,广泛收集业主意见,积极协调、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五)、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劳动密集型的特征决定了人力资本是物业管理产业创造价值的关键要素,人才是物业管理的核心竞争力。秦皇岛等中小型城市物业管理行业起步较晚,人才储备基础薄弱,从业人员来源各行各业,其专业背景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加上缺乏严格的专业训练,显露出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应强化业务培训,各类人员须经考核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除此之外,物业管理企业还应根据从业人员的情况和工作岗位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从业人员进行短期专题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六)、拓展企业经营范围

缴费不足、利润较低是秦皇岛市物业管理企业生存发展的最大障碍。要拓宽收入渠道,弥补经费不足,可尝试采取“一业为主、多元为辅”的经营办法。在不断提升自身服务水平的基础上,物业管理企业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扩大经营范围,介入家政服务、中介服务、餐饮服务、儿童托管服务、商品零售服务等领域,既可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又能增加收入来源。

参考文献:

城市小型综合医院环境影响分析 篇3

【关键词】环境 影响评价要点

【中图分类号】R562.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08-02

本文根据某小型综合医院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经验,对此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涉及的评价要点进行探讨与分析。

1施工前期的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小型综合性医院项目在选址时应从以下几点考虑医院选址及规划的合理性:

(1)符合所在的区域符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功能区划及其他相关的规划要求;

(2)選址周边水、气、电等各项配套设施比较齐全,要充分考虑医院自身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对周围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和环境敏感保护目标的影响,尽可能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3)医院作为特殊的功能区域,应考虑外环境对医院的环境影响。医院选址周围应明显的污染物排放源,环境空气质量及声环境相对较好,交通便利,便于公众及时就医。

2施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医院在施工期的环境影响与房地产及标准厂房等建设项目的施工期环境影响基本相似,在此不做探讨。

3运营期的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1)大气污染源的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小型综合医院的大气污染源一般包括:燃气锅炉、食堂油烟及污水处理站异味。

目前,我国大多城市基本采用燃气锅炉,燃用天然气或液化气。天然气或液化气均为清洁能源,故燃气锅炉对大气环境影响很小。设立食堂的小型医院会产生食堂油烟,应按照《餐饮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中的相关参数鉴别项目属于的饮食业单位规模。并根据相关经验估算油烟产生浓度,安装油烟净化装置,且油烟净化设施最低去除效率应达到《餐饮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中相关标准要求。经一定去除效率的油烟净化设净化后,食堂油烟排放浓度应小于相关排放标准。

为处理小型综合医院排放的医疗废水,医院大多会建设污水处理站,污水处理站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异味。针对污水处理站的异味问题,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综合考虑周边敏感点的分布情况,使之远离环境敏保护目标,尽量采用地埋封闭式并进行异味除臭。目前小型综合医院多采用的是活性炭吸附法,该方法具有设备简单、去除率高、运行管理及维护费用低等优点;但活性炭吸附法会产生废弃活性炭,因此采用该方法除臭时还需注意对于废弃活性炭的处理问题。

某小型综合医院污水处理站位于医院楼体外侧东南角,为地埋封闭式,采用二级生化+二氧化氯消毒的处理工艺,处理能力为24m3/d。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水处理站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少量的异味,主要污染物为NH3、H2S、臭气浓度,地面盖板设1个加装除臭装置的通气孔。该污水处理站距最近的居民楼约为25m,通过项目建成后的处理站厂界废气的监测数据,周边8m 的厂界环境空气中污染物的最高浓度可达到《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中 “污水处理站周边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的相关要求。

(2)水污染源的环境影响评价

某小型综合医院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为医疗废水和生活污水,其中医疗废水主要包括门门诊废水、住院部废水等,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CODcr、SS、氨氮、BOD5和粪大肠菌等。生活污水主要包括职工生活污水、食堂含油废水等,主要含CODcr、SS、氨氮、BOD5、动植物油、总磷污染物等。职工生活污水经化粪池预处理,食堂废水经隔油预处理。生活污水和病区医疗废水一起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站,经处理达标后,由医院总排口排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

该小型综合医院新建地埋封闭式污水处理站采用二级生化+二氧化氯消毒的处理工艺,设计规模为24m3/d。经新建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该医院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均能够满足《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中预处理标准限值及天津市地方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12/356-2008)相应排放限值,可实现达标排放。

(3)固体废物的环境影响评价

小型综合医院产生的固体废物可分为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站污泥等,其中医疗废物属于危险固体废物范畴,医院污水处理站污泥经消毒处理后不属于危险固体废物范畴。

生活垃圾采用袋装,定点存放,由环卫部门定期清运。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根据2008年8月1号起实施的环境保护部令第1 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公布的危险废物名录,拟建项目产生的医疗废物属于HW01(医疗废物)类危险废物。

医院方面要做好彻底的分类收集工作,医疗废物的贮存应严格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的规定执行。医疗垃圾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但医院必须建立专门的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场所。

小型综合医院污水处理站污泥产生量较少,经消毒处理后,由环卫部门吸泥车吸走、处置。污泥在清掏之前,应进行监测,必须满足《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中污泥控制标准的相关要求。

(4)电离辐射影响

目前小型综合医院核技术应用项目,主要分为射线装置、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和放射源三大类,其中射线装置应用最多。设有核技术应用如X射线等放射性装置的小型综合性医院,需要单独履行放射性装置的环境影响评价手续,一般不包括在小型综合性医院的非放射性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小型综合性医院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具有其特殊性,在进行该类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应根据建设项目的特征,重点分析项目选址、运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及采取的环保措施。重点关注的污染因素为医疗废水和医疗固体废物,同时关注医院污水处理站异味、电离辐射影响和外环境对医院环境的影响问题。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登记管理办公室.社会区域类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150.

中小型城市BRT运营模式选择 篇4

快速公交系统 (简称BRT) 在国内及国外多被应用于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 除了规模较大的城市正在积极发展BRT外, 国外一些中小型城市也十分重视BRT的建设。如美国的尤金市, 它的城市面积只有105平方公里, 市域人口仅15万, 但在2007年已建成第一条BRT线路并投入运营[1], 该条BRT线路吸引了大量乘客, 并广受好评。

目前, 国内近20个大型城市如北京、广州、成都、厦门、乌鲁木齐等均设置了不同形式的BRT系统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但这一系统目前在我国中小型城市中还尚未普及。随着中小型城市交通问题的日渐突显以及发挥公共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导向作用, 有必要将快速公交系统作为缓解这类城市交通压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进行推进。

1 BRT运营模式

根据对国内已设置BRT城市的线路运营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既有的BRT线网运营模式可分为开放式、半开放式和封闭式三种[2]。

1.1 开放式

开放式运营模式的BRT系统中, 仅在快速公交通道内简单的引入常规公交线路, 主线采用较低标准的设施和运营形式。在这种运营模式下, 快速公交系统的服务范围较广, 走廊内的公交车辆配置要求较为灵活, 而且走廊内公交线路基本遵循既有的公交线路走向, 乘客可以较少换乘到达终点[3]。

由于不需要对城市现状的常规公交线网做大规模的调整, 因此实施最为容易。但这种纯粹的开放式系统也容易导致专用道内线路过多, 造成专用道拥堵, 且常规公交的运营模式也限制了专用道效率的发挥。

该运营模式在国外运用于韩国首尔、巴西圣保罗等城市, 国内城市中以昆明为代表。昆明市常规公交日均客流约230万, 每条线路日均客流在0.86万人次左右, 相对其他BRT城市的公交客流量较低。在开放式运营模式下, 昆明BRT系统作为城市公交线网的骨架, 覆盖了城市大部分地区, 沿线两侧土地开发强度中等。

1.2 半开放式

采用半开放式运营模式的BRT系统中, 快速公交走廊内以BRT主线为主, 同时有选择的设置支线, 在主线走廊内便捷换乘, 引入主线覆盖不到的居住密集区、商业区、车站等公交出行需求较大的点。各条线路在走廊采用车站售检票等“封闭型”系统设施, 并采用先进的公交车以提高走廊的运行效率。

该种运营模式在保证快速公交主线的快捷、通畅同时, 也能有效控制专用道内的公交车总量, 减少公交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 部分走廊外的客流可以实现直达。但仍有部分客流需要进行换乘, 一定程度上降低中小城市公交出行的吸引力。

常州是国内应用半开放式运营模式较为成功的城市, BRT系统内日均客运量达33万人次, 每条BRT线路日均客运量约1.94万人次。快速公交走廊在城市中作为轨道交通的替代[4], 已经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线, 可以为今后建设轻轨或高架轨道交通预留空间、缓解当前交通问题以及为轨道系统培育客流。

1.3 封闭式

封闭式运营模式采用单一的BRT线路、大容量车辆, 在保持走廊封闭性的同时, 维持高频率的简单线路结构。常规公交线路不进入BRT通道行驶, 而是通过BRT走廊上设置的若干换乘站与BRT线路实现站外衔接和换乘, 向开行BRT线路的通道喂给客流。

封闭式运营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发挥专用道的潜力, 但大部分乘坐封闭式BRT线路的乘客都需要在枢纽站进行换乘, 且由于主线和支线不同台换乘, 乘客在换乘时步行时间较长, 对中小城市公共交通出行者吸引力较低。

北京南中轴BRT线路建在为地铁8号线预留的道路红线范围内, 在地铁建设条件尚未成熟时期作为城市地铁的过渡。全线采用封闭式中央岛式站台, 车辆左侧开门, 道路中央设双向公交专用道, 与社会车辆进行物流隔离, 车站处均设置超车道。由于沿线两侧土地的高强度开发, 在2006年该条BRT系统内线路日均客运量已达8~10万人, 很好的缓解了南中轴的交通问题。

2 中小型城市适用模式

目前, 国内18个 (因重庆BRT已拆除, 故不列入统计) 已开通BRT的城市中, 有11个采用半开放式运营模式 (郑州、常州、广州、杭州、兰州、银川、枣庄、连云港、北京、大连、济南) , 4个采用开放式 (昆明、盐城、常德、合肥) , 3个采用封闭式 (厦门、成都、乌鲁木齐) 。

对于城市当量半径较小或公交分担率较低的城市来说, 开放式运营模式在BRT建设初期可有效聚集客流、增加运营效益, 同时最大限度降低乘客换乘次数, 相对于封闭式及半开放式运营模式更具优势。我国中小型城市即便是客运主走廊内客流量也不高, 公共交通分担率基本在10%以下, 若采用封闭式或半开放式快速公交运营模式, 易出现公交专用道外拥挤不堪、专用道内效益低下的情况。因此, 中小型城市若设置快速公交系统, 宜采用开放式的运营模式, 可在短期内显著提高BRT专用道和常规公交运营效率, 从而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和吸引力, 可实施性较强。

3 结语

迄今为止, 国内已有将近20个城市陆续开通了BRT系统, 其建设模式及运营效果各有不同。部分城市由于决策失误甚至导致BRT系统的拆除。对于在中小型城市中发展BRT系统, 需要区别于大城市的设计传统, 选择适合中小型城市特点的快速公交系统运营模式, 才能有效降低中小型城市发展快速公交系统的风险度。

参考文献

[1]柴适.美国中小城市的BRT[J].城市公共事业, 2009, 23 (2) :53-54.

[2]朱俊毅.常州市快速公交系统 (BRT) 的规划和建设[J].中国市政工程, 2010, 2 (6) :14-16.

[3]龙小强, 闫攀宇.快速公交运营模式分析及适应性研究[J].交通标准化, 2009, 09, 204:26-31.

小型城市 篇5

一、基本情况

(一)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总体情况

麻城市位于鄂东北部,大别山中段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版图面积3747km2,人口120多万。麻城有很多亮丽的“名片”,是中国板栗之乡、中国油茶之乡、中国菊花之乡、中国花岗石之乡、中国户外用品城和省级园林城市。介绍麻城可以用四句话:麻城历史悠久、人文厚重,是著名的红色古城;麻城山清水秀,花色似锦,是著名的杜鹃花城;麻城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是一座快速崛起的交通新城;麻城物华天宝,资源丰富,是一座潜力巨大的特产名城。

麻城市地跨东经114°40′~150°28′,北纬30°52′~31°36′,北与河南商城、新县以山脊为界,东北与安徽省金寨县依界岭分水,省内东邻罗田县、西界红安县,南与武汉市新洲区、团风县毗连。地形为东北部高,西南部低,形如马蹄。大别山及其余脉龟山山系环绕于市境之北,东北、东南三面,西北、麻东为其大片地域辽阔、谷宽丘广的丘陵,麻中至麻西南为一敞开的河谷冲平原。山脉走向大多呈西北—东南。最高处东北部主峰康王寨海拔高程1337.1m,最低处西南部陶家寨高程仅25m,相对高差1312.1m。

麻城市下设16个乡镇、3个办事处和1个省级开发区,共计716个村民委会、居委会。至2011年全市总人口为119.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99万人,国民生产总值103.6亿元,全市耕地面积118.0

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13.49万亩,经济作物61.2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42.7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28.76万亩(均不含新洲),复种指数2.18。粮食总产量52.8万吨,全市农民人均收入4035元。

麻城市是全省的水库大县之一,全市登记在册的小

(二)型以上水库共252座。

这些水库大多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防洪标准低、大坝稳定性差、坝体坝基渗漏、建筑物老化损毁、金属结构和机电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等病险问题严重。目前大多数水库存在病险。

我市大型水库3座(浮桥河水库、明山水库、三河口水库),中型水库7座,小

(一)型水库44座,小

(二)型水库198座。国家启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后,我市抢抓机遇先后将221座水库申报列入国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

我市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编规划的水库22座,17座中央项目,5座地方项目。17座中央项目是:毛家冲、响鼓墩、管山、刘家冲、大堰口、蛤蟆岗、姚家河、草庙沟、黑龙潭、朝阳、茶田、永红、东风、潭家冲、木马岩、游家冲、积雨咀;5座地方项目是:落衣山、铺头坳、麻城坳、邓家山、群乐。

22座重点小型水库的安全鉴定、地质勘察、初步设计均已按部颁标准,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勘察单位完成。并由黄冈市水利局组织各有关专家审查安全鉴定书,由省水利厅组织专家进行了复审。初步设计报告由省水利厅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并予以批复。

目前,22座小

(一)型水库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

22座重点小型水库预算下达资金986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7650万元,地方资金2210万元。

22座重点小型水库到位资金986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7650万元,省级投资500万元,县级自筹1710万元。

我市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文件规定进行管理和核算。

我市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了水利工程建设程序管理,严格实行“三公示”制度,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四制”,以此营造诚实守信、公开透明的建设氛围。“三公示”制度是:项目开工公示、完工公示和违纪违规公示制度。“四制”是:坚持“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

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项目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的规定,逐库落实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管的措施,落实参建各方的质量与安全责任,规范管理行为,使“业主负责、施工保证、监理控制、政府监督”的质量管理体系在项目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黄冈市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成立巡回检查组,严格执行新的质量检验和评定规程,及时做好质量等级核定,使工程质量处于受控状态。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科学管理、狠抓落实”方针;建立“谁管生产、谁管安全;谁操作。谁保证安全;谁出安全事故。谁负责安全直接责任”的安全管理制度。科学制定度汛防洪及防洪预案,加强安全隐患排查,确保了我市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建设高质量零事故的完成任务。

我市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严格按照项目建设程序进

行申报、审批、实施。在历次检查、稽查督导和审计调查中未出现重大问题。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都及时进行了整改。

(二)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我市的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0]436号)、《湖北省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鄂水利库函[2007]776号)、《关于加强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水建管[2008]348号)等法律法规文件规定进行。

结合我市实际,我市相应的制定了《麻城市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办法》就任务目标、组织领导、部门协作、责任主体以及建设管理、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监测评估、工程验收、建后管护等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及细则。

市政府建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联系会议制度,成立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协调解决工作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指导该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各乡镇也建立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联系会议制度,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

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市人民政府作为全市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责任主体,乡镇人民政府作为本乡镇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的责任主体。相应的人民政府行政首长作为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的行政责任人。

工程的建设管理、资金管理、项目实施、监测评估、工程验收、建后管护等均依法依规严格按照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实施。

(三)建后管护

我市的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0]436号)、《湖北省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鄂水利库函[2007]776号)、《关于加强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水建管[2008]348号)等法律法规文件规定进行。

管理组织:水库主管部门在搞好水库除险加固的同时,要界定好水库管理和保护范围,落实管理机构。加固项目竣工验收后,要及时办理交接手续,健全工程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明确专职管理人员及其职责、通信与生活补助来源,管好用好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管护经费: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有关乡镇政府应当明确管护经费来源,建立严格的责任制和奖惩办法,加强和改善对水库工程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建立和完善良性运行机制。

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的实施情况

1、项目立项审批情况

我市22座重点小

(一)型水库按规定程序全部完成前期工作。自2010年度至2011年度,22座重点小

(一)型水库安全鉴定和初步设计、地质勘察均由具有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乙级资质的黄冈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完成,并经省水利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批复。

水库安全鉴定、安全评价报告、地质勘探、初设报告编写分别按部颁标准,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勘察单位承担,不因任务大,时间而忽视质量。我市小型水库的初设质量、施工设计质量准确、到位。2010年度水利部委派的4位专家,对我市小

(一)型水库初设质量进行了全面检查,一致认为设计质量符合要求,并给予好评。我市由于工作抓得紧,做得实,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前期工作任务。

2、预算下达与分解情况

22座重点小型水库预算下达资金共计9860万元。

17座中央项目小

(一)型水库预算下达中央资金7650万元;5座地方项目小

(一)型水库预算下达地方资金2210万元。

3、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

22座重点小型水库到位资金9860万元。其中,中央资金7650万元,省级投资500万元,县级自筹1710万元。

我市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0]436号)、《湖北省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鄂水利库函[2007]776号)、《关于加强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水建管[2008]348号)以及《麻城市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文件规定进行管理和核算。

我市重点小型病险水库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省级补助,主要用于水库大坝、溢洪道、输水管等主体工程的建设。同时积极争取中央债券资金用于小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

工程建设资金实行专帐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严格按照有关财务制度进行管理,严禁截留、挤占、挪用。

工程实行先干后补的资金拨付制度。建设资金拨付实行报帐提款制。承建单位以水库为单位根据工程进度及合同约定,提出拨款申请,监理审核,现场管理机构现场管理人员、负责人认定;经市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验收后,向市财政局报帐,市财政局对报帐凭证审核无误后,将建设资金直接拨到项目承建单位。

项目完工后,项目法人按照水利部《水利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的规定编制竣工决算,经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审查后报相关部门审计。

4、工程建设进度情况

22座小

(一)型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其中,2011年度完工的6座小

(一)型水库,正在抓紧进行验收准备工作。分别是:毛家冲、响鼓墩、刘家冲、草庙沟、茶田、落衣山。

2012年度主体工程基本完工的16座水库分别是:积雨咀、永红、木马岩、铺头坳、潭家冲、麻城坳、邓家山、群乐、大堰口、姚家河、朝阳、游家冲、东风、蛤蟆岗、黑龙潭、管山。预计16座水库201

2年12月份全部完成主体工程验收。

5、项目建设管理情况

(1)组织实施

按照国家、省水利厅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有关文件规定要求,2008年3月,麻城市人民政府以麻政办发[2008]28号文《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麻城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的通知》,明确了麻城市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的组织机构及各部门的职能职责。明确麻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为组长,政府办、监督局、发改局、公安局、审计局、财政局、水利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

2010年,麻城市人民政府分别以麻政办函[2010]51号文《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明确响鼓墩等六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法人及法人代表的批复》、麻政办函[2010]51号文《市政府办公室关于明确大旗山等两座中型水库和潭家冲等十五座小

(一)型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法人及法人代表的批复》确定了新编规划22座小

(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法人及法人代表。

2012年度建设的16座小

(一)型水库法人代表分别为:李新国(游家冲、木马岩、邓家山、潭家冲),李锡城(铺头坳、麻城坳、东风),杨建明(朝阳、黑龙潭、管山),胡为民(大堰口、蛤蟆岗、姚家河),汪先越(群乐、永红),陈述(积雨咀)。

每座水库除险加固项目责任人按照项目管理程序,对项目建设全过程进行组织、实施、管理、移交,对项目建设终身负责。

由于人事变动,2012年6月8日,麻城市人民政府以麻政办函

[2012]36号文《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同意变更我市重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法人代表及相关人员的批复》确定蔡汉华为我市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法人代表。

(2)前期工作

我市重点小型水库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按照规定程序全部完成了安全鉴定、初步设计报告以及地质勘察工作,并通过审查批复。

22座小

(一)型水库的安全评价、初步设计、地质勘察承担单位为黄冈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安全鉴定、设计、勘察等单位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范规程进行项目管理,其提交的成果通过了由湖北省水利厅组织的专家评审。湖北省水利厅以鄂水发[2011]530号文等分别对22座小

(一)型水库进行了初设批复,确定了勘察设计单位提出的除险加固措施、初步设计概算。

(3)建设管理

我市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严格实行“三公示”制及工程建设“四制”,以此营造诚实守信、公开透明的建设氛围。“三公示”制度是:项目开工公示、完工公示和违纪违规公示制度。工程建设“四制”是: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

一是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所有的水库除险加固项目,一律由局组建项目法人。在水利系统内挑选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廉洁自律好的同志担任法人代表,对工程建设负总责。

二是实行招标投标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工程项目委托招标代理机构面向社会公开招标。

三是实行工程监理制。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委托,对工程质量、进度和资金进行全过程控制,协调参建各方关系。

四是实行合同管理制。项目法人与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等单位均签订了合同,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依法履行合同职责,保证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

此外,我市还实行工程建设廉政责任制。市纪委印发的廉政责任书必须由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共同遵守,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4)工程质量和安全

在施工过过程中,各参建单位严格按照“项目法人负责,设计单位督促,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建立和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全方位加强工程质量监控,确保施工过程始终处于有效控制状态。

施工单位对除险加固工程设立了工程项目部,实行项目经理为施工质量第一责任人的项目负责制,项目部下设质检科,明确了质量管理目标,质检科为施工质量与安全管理专门机构。工程开工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报监理处审批;根据审批后的施工组织设计组织施工作业。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质量管理制度,并向监理工程师负责;持证上岗;执行质量一票否决制,质检科对质量管理有一票否决权,始终执行“三检制”,发现施工质量问题及时整改,坚持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准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并报请监理工程师抽检、签字认可。单项工程不合格不验收不签证,坚持技术交底,执行质量奖惩制度,由于

施工单位严格执行了上述措施,工程质量得到了有效保证。

设计单位在设计文件的编制过过程中,严格按照ISO9001质量保证体系运作,各相关专业根据工作大纲明确本专业的工作任务和进度,针对具体任务制定详细的质量要求,严格核审制度,确保设计成果质量。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料和研究成果,收集和供鉴同类工程的资料和经验,在重大技术方案确定上,充分依靠老专家的经验,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推举多种比较方案,通过技术讨论会达成共识,确定最佳方案。明确职责,严格设计文件成果校审签发程序。在现场设计中,根据施工中出现的重大设计问题和需设计变更问题,均从工程实际出发,在保证工程质量,节省工程投资,简化施工程序,缩短施工工期的原则下,认真研究新的工艺,采用新的材料,按相应的设计变更程序确定,由分管总工审签,并以书面“设计变更通知单”或“联系函”形式报项目法人,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

项目监理单位是严格控制工程质量的重要机构。工程开工前,监理处按合同文件的要求提出了质量检查的标准与要求,组织监理人员熟悉图纸,技术交底,明确监理工作任务,编制《监理规划》和《监理实施细则》,明确质量控制程序和方法,及时进行项目划分并报质监站核定。在审查施工单位上报的施工组织设计的基础上,重点就质量保证体系的组织机构,人员资质进行审查,确定合理的施工程序与施工方法,在施工过程中,严把每道工序的质量关。监理处实行了施工全过程的巡视旁站监理工作。始终坚持每一道工序,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监理抽检,对抽检不合格的,现场监督,及时纠正,上一道

工序未经检查验收前不准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所有工程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必须经取样试验,送检并经监理工程师检查合格后方准使用。

项目法人是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对项目建设的工程质量、工程进度、计划执行、资金使用管理和生产安全等负总责。项目法人机构建立完整的项目质量控制体系,实行质量管理目标责任制。机构内设工程科,工程科是实施项目质量管理的直接责任人,项目技术负责人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质量管理法规,执行行业规范和水利工程强制性条文标准,组织督促各参建单位抓好现场,全面履行综合管理及技术质量管理只能的质量管理体系,在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履行以下职责:严格要求施工单位按施工程序施工,每道工序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深入施工现场检查工作和了解情况,掌握工程建设动态和变化,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并协调有关事宜,在工程建设中遇到突发技术问题,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召集各方联系会议,统一认识,群策群力,以设计为主研究有效解决办法,最后通过设计修改,交由监理和施工单位执行,保证工程的安全与完善;加强工程建设技术、质量的检验工作,督促监理要求施工单位将各种材料送指定部门进行核验;督促严格按照规程规范验收核查各单元工程质量。

我市除险加固项目工程质量控制检测由黄冈市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和麻城工作站共同组建,负责监督,质监站负责检查,督促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按照国家水利部和湖北省有关建设项目质量监督和水利行业有关建设法规、技术标准和

设计文件实施工程质量监督,对施工现场影响工程质量的行为进行监督检查。

质量监督工作的实施采取抽查为主的监督方式,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按照“监督、帮助、促进”的原则积极支持,促进参建各单位的质量管理,做好监督抽查后的处理工作。工程施工期间,质量监督机构对主要基础工程与隐蔽工程等重要分部工程进行了验收,并签署对工程质量的评价意见。工程阶段验收时,质量监督部门对工程质量等级进行核定。

我市全面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科学管理、狠抓落实方针,建立谁管生产、谁管安全;谁操作,谁保证安全;谁出安全事故,谁负责安全直接责任”的安全管理制度。

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针对工作环境和条件,建立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安全责任实施细则,明确和落实安全职责。

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保证工作,完善现场的出入管理制度。严禁非施工人员擅自进入施工现场,进场人员一律代安全帽。对危险作业区张贴标识及安全色标,随时提醒工人注意安全。

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建设、施工、运行等单位制订了相关的安全事故处理预案,一旦安全事故发生,则按相应的预案进行处置。

针对我市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多情况,我市定期对参建单位的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和质量监督知识的培训和考核。

我市在2012年3月21日至23日组织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法人代表、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监理人员等进行了安全生产和质量监

督知识的培训。培训会邀请了黄冈市水利局安监科李成保科长黄冈市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万志炎、麻城市安监局注册工程师程宗环科长,麻城市水利局总工程师蔡汉华现场授课。并对培训人员进行了安全生产知识的理论考试,对考试合格人员颁发了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

三、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项目建设管理

主要问题有:

(1)建设区域周边施工环境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某些村民对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建设意义缺乏认识,存在扯皮现象。

(2)工程施工技术力量不足,导致施工进度缓慢。(3)工程档案资料整理不及时,导致验收工作滞后。(4)施工组织设计不够完善、合理,特别是对于度汛、防洪期间施工措施不够合理,影响施工进度。

产生的原因是:部门协作不到位,责任主体不明晰;工程施工、监理、建设管理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2、项目计划管理

我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重,还有一部分水库尚未纳入加固规划。已经进入规划的水库预算下达计划中县级自筹资金较多,因为地方财政相对比较困难,因此压力较大。

四、有关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和责任意识,营造良好的施工环境。

2、严格建设管理程序,加强资料管理及信息报送。

3、加强参建各方的资质管理,严格要求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及管理措施。

4、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及管理细则。

小型城市 篇6

关键词:中小型城市 建设用地 规划管理 保障机制

0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各大城市基础设施规模不断扩大、开发区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建设用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呈逐渐增长的趋势。特别是2003年以来增加趋势更加明显[1]。近些年,这种建设用地增长的趋势已经逐步在我国中小型城市出现,对这些中小型城市建设用的规划管理也逐步成为当前一个研究的热点。

1 中小型城市建设用地的自身特征

中小型城市土地利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主要是因为中小型城市同时具有大城市和城乡结合部多种功能,相对而言,中小型城市土地利用要受到更多因素的影响[2]: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的、环境的及中心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状况等诸方面的因素都对其土地利用起着重要作用,中小型城市土地利用一般有以下特征[3]。

1.1 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复杂 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型城市农业用地比重较高,与乡村相比,建设用地比重较高。因此,中小型城市土地利用具有城乡土地利用特征的复合性。中小型城市分布着城市企业、集体乡镇企业以及私营企业等多种类型的土地利用主体,表现为权属复杂,土地关系多样。

1.2 土地利用变化相对迅速 中小型城市土地适宜性强,能够满足大多数用地的要求。由于紧邻城乡结合部,一般交通便捷,信息灵通,级差收益明显,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较好。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中小型城市大批农用地在短时间内纷纷转化为非农用地,变化十分迅速。由于这些土地用途广泛,可塑性较强,可转化为各种类型的非农用地,并在不同类型之间还可进行转换,土地利用活动很频繁。

2 中小型城市建设用地的存在问题

土地利用固有的特征及其规划管理的落后,导致目前我国中小型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用地结构偏重,土地利用格局混乱;规划管理薄弱,空间结构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偏低,收益流失严重;土地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质量日趋恶化[4]。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城市建设用地与农村建设用地的无序混乱。随着城市外延扩展的不断自由蔓延,中小型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呈现出“农村包围城市,城市又包围农村”的无序混杂局面,既增加城乡矛盾,恶化社区环境,又为今后的改造建设留下了隐患;二是城区住宅建设零乱,企业布局过于分散。由于缺乏全局性与长远性的土地利用综合规划,其城市郊区部分的许多村镇住宅以单家独户建设为主,用地随意性大。很多居民点建筑密度高,建筑容积率低、通风采光不良、卫生状况较差、交通不畅。而企业的分散布局既不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和产业积聚效应,又增加土地占用,扩大对水源、大气和土地的污染范围。

3 中小型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方法

中小型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在调查分析该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根据用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以及修建的要求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质量评价,以确定土地的适宜程度。土地适宜性评价作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工作,在评价过程中必须遵从上述要求。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具有以下三个内容:①效益尺度性。在目标层面上,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必须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的适宜性,引导建设用地的利用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在操作层面上,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将要指导建设用地的优化配置,必须在社会、经济和生态角度都具有可行性。②空间尺度性。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进行的,不同尺度的土地评价单元构成了多层次的空间系统。影响建设用地利用的主要因素和利用目标与空间单元的尺度密切相关,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侧重点也会有所区别。③时间尺度性。建设用地适宜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于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土地适宜性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工具的改善,建设用地的选址更多的考虑了区位因素和交通条件,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又加入了生态容量的概念。

4 中小型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措施

4.1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保障机制

4.1.1 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利用总体规划划定利用区,确定每一块地的用途,使用者、土地所有者都应该严格地按照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用途使用土地的制度,对土地用途管制的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的跟踪调查,保证土地利用的明确性。

4.1.2 完善土地规划法律体系 针对我国复杂的土地国情和立法现状,必须制定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加快规划立法的速度。遵循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程序法,通过市场优化规划的编制主体,明确规划的法律责任,保障民众的规划知情权,使得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成为土地利用、经济、环保活动的坐标系。同时实现土地利用规划法律法规的法律价值,完善规划法律法规体系。

4.2 建设用地规划管理模式和体制

4.2.1 加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 对城市规划管理应从土地规划和管理的角度着手,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根据土地区位论、土地供给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应用土地资源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体系进行理论探讨,分析影响建设用地利用各项因素因子,建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讨论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对其建设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

4.2.2 加强中小型城市绿化建设 中小型城市相对大城市有更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同时由于处于复杂的管理环境,也更容易遭到破坏。因此在其建设规划过程应特别注意生态环境的建设,一方面可以为城区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改善环境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环境破坏、污染源向周边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扩散的趋势得到遏制,对中小型城市自身的发展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5]。

4.2.3 加强中小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显著。要使中小型城市能够和谐发展,其管理规划就应对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作出统一规划[6]。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应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充分了解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趋势,并与之有效完成基础设施的建设。

4.2.4 加强中小型城市的行业管理规划 随着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大规模建设,规划编制等规划服务的业务量繁多,规划成果的商品属性突出,社会责任被弱化,导致规划成果质量参差不齐,更有编制单位为迎合出资方的要求,而违背规划原则编制规划。因此要建立有效的市场管理机制和行业自律机制,使城市规划编制人员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克服规划编制过程中的浮躁心态,促进规划编制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孙洋.中国城市边缘区发展现状及对策[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4.

[2]顾朝林.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J].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3]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6.

[4]张庭伟.城市发展决策及规划实施问题[J].城市规划汇刊.2000.

[5]何兴华.可持续发展论的内在矛盾以及规划理论的困惑[J].城市规划.1997.

小型城市 篇7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我们的城市也日新月异, 尤其是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城市, 它们的发展更是势不可挡。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使得很多城市加速进行建设和改造。至今, 有一小部分城市的旧城改造已基本完成, 而其余的大部分城市正在进一步加快对旧城的改造, 尤其是数量众多的中小型城市。

总体而言, 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对迅速改善城市环境, 加速城市经济发展, 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置换城市功能与空间, 改善城市面貌, 合理、高效地利用城市土地, 加速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改造等方面具有诸多好处。但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比如:改造用地的规模急剧扩大, 容易诱发城市功能的空心化与城市人口的密集化;政府职能的缺位, 过度考虑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问题, 使得旧城改造的土地运作存在过度商业化的倾向;大规模的搬迁, 由于拆迁安置工作的不到位而造成百姓生活困难等。这种“高速”的旧城改造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而规划工作者们是否该冷静地思考一下, 并制定出合理、有效、可持续的改造策略呢?

2 我国中小型城市旧城改造存在的主要问题

旧城改造是指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为适应城市详细规划的需求而实施的对与规划发展不相符的旧有城市基础设施的拓展、改线, 工矿、企业、商贸、房宅的拆迁与重建, 绿地与公共文教娱乐场所的改扩增建设等。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 旧城改造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很棘手的问题。在一些中小型城市, 政府对旧城改造不敢问津, 而竞相向城市外围扩展, 一味地搞新区开发, 不但侵占了大片良田沃土, 还造成了交通和市政设施被强制拉长, 使得城市结构和功能出现失调。目前, 我国中小型城市旧城改造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 决策失误

决策者缺乏宏观的控制协调能力, 对旧城改造深度不够, 在确定改造项目的投资方向时, 缺乏通盘考虑, 投资结构与城市综合效益不相协调, 使旧城改造投资重点偏移, 合理性差。其次, 旧城改造的投资效益差, 任务分配缺乏整体性, 对旧城改造项目的投资普遍存在超预算的情况, 就迫使其中一些项目不得不中途停工, 形成烂尾工程。近年来, 由于开发商大多实行分块改造, 使得旧城改造的投资趋于分散, 难以发挥规模效益, 更难以实现成片改造的社会效益, 这在中小型城市中普遍存在。

2.2 基础工作难度大

由于旧城人口、房屋密度较高, 房屋改造时受到高度和环境的限制, 使得旧房屋改造出房率偏低。另外, 由于旧城市政基础设施落后, 欠债较多, 使改造工程投资大, 周期长, 难以进行大改。同时, 在对旧城区房屋进行大面积改造时, 势必对城市基础设施形成新的压力, 故而使不少建设单位、开发商望而却步, 进而加大了旧城改造的难度。

2.3 历史文化流失

由于中小型城市本身地方性特色不强, 历史特征不明显, 在改造过程中, 投资商又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使得许多本该保留或修复的建筑被“一刀切”的推倒重建。在他们眼中, 重建远比修复所需投入的成本低, 而效益高。但是, 这已失去了原来的价值, 他们推倒的不仅仅是建筑, 更是一个城市的机理、文脉和历史的延续, 这是很多中小型城市存在却很难解决的问题。

以盐城市古城区内的十字街 (今板桥北巷——浠沧巷) 为例, 在2002年浠沧巷商业街开发之前, 这里还保留着很多清末、民国的建筑。如:板桥北巷的迎宾楼 (原客栈, 两层三合院) , 集仙巷北的祁家大院 (横向并列四进四合院) , 以及其对面的大宅 (纵向三进四合院) 等等, 规模大小不一。建筑均为青砖灰瓦, 街道、院落也均以青砖铺地, 院落中正房南向设廊, 向院内开敞, 南墙正堂开落地门, 卧室有近1米高砖墙后留窗, 山墙多为方形和半圆形风火山墙, 俗称“太平山”。这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建筑物及其蕴涵的民俗与文化, 在政府和开发商的一念之间就化为虚有。

3 盐城市先锋岛地区改造存在的问题

盐城自古临海, 由渔民、盐商聚集, 地势低洼, 常受洪水, 海水侵扰, 筑城时形似瓢。瓢柄指向西方, 就是先锋岛位置。先锋岛位于盐城市老城区西测, 与现城市传统商业中心建军中路相邻, 在其南侧是新兴起来的商业街——盐马路。先锋岛地区即是串场河、蟒蛇河、越河围合的先锋岛, 占地17.62公顷。

古城交通以水运为主, 这里集聚了当时主要的码头, 米市, 草市等, 历史上称瀛洲、小海滩、鱼市口。至今, “鱼市口”、“登瀛桥”仍是市民心中的传统商业中心。岛上建有泰山庙, 亦称东岳庙, 1995年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盐城市十一五计划, 市区重点建设四个功能性商业街区, 其中环先锋岛 (含沿马路街区) 为商业街区 (西区) , 城中区以特色街区建设为目标, 加快剧场路步行街、苏嘉商业、国飞尚城商业街、海龙路商贸中心、二桥广场商业带等项目的开发建设。

先锋岛在对其进行开发时就将其功能定位为:文化、商业、旅游、娱乐休闲、景观五大功能, 不考虑居住功能, 可安排酒店式公寓等商业为主的地产。但在开发工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问题:

(1) 改变了用地功能, 商业娱乐功能替换了原来以居住功能为主的用的规划, 但是作为居住聚集地的先锋岛, 这里的居民怎么安置, 政府是否有这样的资金安置他们?

(2) 先锋岛改造过程中是采取整体开发建设还是局部建设?事实上, 从现在先锋岛一片废墟的现状看来, 政府是打算将土地进行整块开发, 这就导致了规划地块内的建筑都是一次建成的, 等发现问题的时候就会无法补救。规划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更何况旧城改造规划涉及的方面更多, 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交通的复杂性, 都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 冒然的整块开发势必会导致许多考虑不周的地方, 所以在老城区, 建议不要大拆大建, 既费力又费钱。

(3) 建筑是社会文化的综合反映, 没有文化的建筑是不存在的, 缺乏文化内涵的建筑是没有特色的。然而在进行开发时, 原有的建筑到底是推倒重建还是局部保留, 决策者往往会选择前者。

(4) 在开发过程中, 以“多出房”为目标, 片面追求出房率, 在改造地段的选择上“挑肥拣瘦”, 把一些不应改造的房屋拆除了, 而把一些迫切需要改造的地段抛在一边, 在旧居住区改建中甚至随意更改规划要求, 取消必要的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 或者只建住房, 而没有相应的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等。这种以盈利为目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做法, 不仅不能改善和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 反而给当前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甚至给日后的改造带来困难, 对于这种做法, 我们应予以坚决的制止。

4 中小型城市旧城改造的建议

一般来说, 旧城改造需要遵循加强维护、合理利用、适当调整、逐渐改造的原则。改造的重点是危险房、棚户集中地段, 市政公用设施简陋、交通阻塞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

针对上述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结合先锋岛改造的案例, 我们对中小型城市旧城改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制定相应的政策, 加快旧城区的开发建设。

(2) 更新观念, 深化认识, 正确处理好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的关系。

(3)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 遵循以旧治旧的原则。

(4) 坚持实行综合开发, 配套建设的原则。

(5) 坚持全面发展和重点论的原则, 在建设时抓住重点, 各个击破, 全面推进, 协调发展。

(6) 加强开发队伍自身建设, 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5 结语

中小型城市老城区旧城改造的任务是艰巨而复杂的, 不少城市制定并实行许多扶持和鼓励旧城改造的政策。制订有效的政策, 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加快旧城改造的步伐。不过, 在操作过程中, 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希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 决策者们能正确面对和解决许多新问题, 使我国中小型城市的旧城改造健康、有序地发展。

摘要:以盐城市先锋岛为例, 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小型城市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探究其原因,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型城市,旧城改造,历史文化

参考文献

[1]周建军.对我国旧城改建的思考[A].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C],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6, (6) .

[2]马利民.关于旧城改造规划若干问题的综述[J].山西建筑, 2001, (10) .

[3]邹德斌.城市建设中的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1) .

[4]耿宏兵.90年代中国大城市旧城更新若干特征浅析[J].城市规划, 1999, (23) .

中小型城市污水处理厂适用工艺分析 篇8

关键词: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小型,工艺

0 概述

近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污水处理能力不断增强。截止2012年底, 全国设市城市、县累计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3340座, 污水处理能力达1.42亿m3/d。但, 整体污水处理率不高,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处于较为落后水平。据《第三产业统计年鉴》 (2012) 公布的数据显示, 截止2011年, 广东省城市出水处理厂达187座, 实现1637.5万m3/d的处理能力,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9.11%%, 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为77.06%。但2011年, 全省城市污水排放量达60.19亿吨, 污水处理形势依然严峻。

以广东省为例, 该省属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城市, 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为67.4%。就水质污染指标来看, 主要是氨氮、粪大肠菌群、生化需氧量和总氮[1]。就全省来说, 珠江三角洲片区由于经济发达, 污水处理率较高, 而粤西、粤北和粤东片区的中小城市污水处理率相对较低, 这三片区域却又位于江河的上游, 如果不加以治理势必会影响到下游区域的水环境状况。为此, 如何探究符合污水处理量大而运行管理又较为经济、不需要高昂的运行费用, 运行效果稳定的处理工艺显得尤为迫切。

1 中小型城市污水厂规模划分

根据我国国情来看, 大体可以将城市污水处理厂划分为大、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其中, 规模在>10×104m3/d为大型污水厂, 一些一线大型城市建有这样的污水处理厂, 其基建投资数额较大, 一般以亿元计, 日常的运营管理费每年也有数千万元。目前规模最大是北京高碑店污水处理厂, 规模为100×104m3/d;中型污水处理厂规模一般在 (1~10) 104m3/d, 这类规模是我国已建成污水处理厂的主体, 大多分布在中小城市, 以及大城市的郊县区域, 基建投资一般在几千万元至亿元左右, 每年的运营管理费用达几百万至上千万元之间;规模<1×104m3/d的一般被划为小型污水处理厂一类, 多建于小城镇, 基建投资在几百万至上千万元之间, 每年的运营管理费用也在几十万至上百万元。这类规模的污水处理厂多建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的小城镇。

2 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工艺选择

2.1 工艺选择原则

鉴于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自身经济、管理及处理技术等因素, 在选择适合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时应该把合理、可靠的处理技术作为重要考虑因素, 同时结合污水处理厂所在地的具体情况合理设计工艺参数, 坚持:工程造价低、占地少、易于运行管理、控制环节少易操作及因地制宜原则。

2.2 处理工艺类型和选取

目前, 城市污水处理厂大多选择二级生物处理工艺, 在生物法中主要是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 由于活性污泥法处理效率较高而被广泛采用。其中, 活性污泥法使用广泛的主要有:传统活性污泥法及其改进型A/O、A2/O、AB工艺;氧化沟工艺;SBR工艺[2] (具体见表1) 。而据实践验证, 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一般设计处理污水规模在10×104m3/d以下, 由于经济、技术等因素考量, 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达标到GB8978-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排放标准, 应采用氧化沟和SBR工艺。

2.3 氧化沟工艺、SBR工艺

氧化沟 (oxidation ditch) 是传统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技术的改良, 外形呈封闭环状沟, 其显著特点是混合液在沟内连续循环流动, 形成厌氧、缺氧和好氧段, 将传统的鼓风曝气改为机械曝气。大体又分为卡鲁塞尔氧化沟、奥贝尔氧化沟、交替式工作氧化沟 (双沟式、三沟式、半交替工作式) 、一体化氧化沟等等。氧化沟工艺特点主要是:简化了预处理、占地面积少、具有推流式流态特征、工艺简化;技术特点:构造形式和曝气设备的多样性、曝气强度的可调节性等等, 由于氧化沟具有高效、简单的特点, 中小型城市污水处理厂中应用广泛。

SBR工艺即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是在同一反应池 (器) 中, 按时间顺序由进水、曝气、沉淀、排水和待机五个基本工序组成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方法, 简称SBR法。SBR工艺的基本特征是在一个反应池中完成污水的生化反应、沉淀、排水、排泥, 使得污水处理过程更简单, 处理效果也非常显著。近年来自控技术和仪表应用于污水处理逐渐成熟, SBR得到了快速推广。我国昆明第三、第四污水厂采用SBR工艺已成功运行数年, 因而SBR工艺得到大力推广, 成为业内人士十分关注的一种工艺[4]。

3 结语

虽然氧化沟与SBR工艺是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首选工艺, 二者也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但二者也有各自优势:SBR工艺由于采用的是合建式, 从基建投资来看要低于氧化沟;SBR一般用鼓风曝气, 而氧化沟工艺则选择机械曝气, 因此SBR较氧化沟节省用电量, 运营费用相对少一些;氧化沟工艺可以实现连续运行, 而SBR则是周期间歇运行, 需要自动控制, 工序转化较为频繁, 氧化沟较SBR工艺易管理, 但SBR工艺是静态沉淀, 因此, SBR工艺沉淀效率比氧化沟工艺高, 出水的水质也更好。综上, 中小型城市应结合本地污水量以及经济、人才等现状, 合理选取适合本地发展需要的技术工艺, 切忌盲目贪大求全。

参考文献

[1]周华, 尹六寓.广东省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适用技术探讨[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8 (1) :5-8

[2]刘学圃.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的几个问题[J]广西节能, 2007 (4) :36-37

[3]常淑平.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比选[J]山西建筑, 2006, 32 (14) :166-167

对中国中小型城市规划的研究和建议 篇9

城市规划又叫都市计划或都市规划, 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其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 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城市规划是一项政策性、科学性、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 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 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 统筹安排各项建设, 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2 中小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城市设施超前建设与城市产业滞后发展严重脱节。城市作为一个永续发展的地域空间, 是经济、文化、生态、人口等因素的综合产物, 其中人是主体, 环境是条件, 经济是支柱。一部分中小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将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中小城市的经济实力基础本来就比较薄弱, 加上目前这些城市的国有企业经营普遍不景气, 乡镇企业呈现下滑态势, 更加大了产业发展的滞后程度。因而在城市化实践中, 过分地关注城市基础设施“不过时”问题, 热衷于建设现代化大都市和向城市建设的高标准看齐, 对城市产业发展关注不足, 对如何打造城市特色产业缺少办法, 对城市建设拉动产业的时限性视而不见, 城市建设与城市产业发展严重脱节, 未能形成产业支撑城市的良性格局。

城市发展战略目标与城市资源比较优势相互错位。当前中小城市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时存在的一个通病, 是城市发展目标定位与城市区位资源优势存在偏差。有的城市在战略制定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够充分, 计划不够科学, 目标不够实际, 使城市发展偏离正确方向, 或者错过良好发展时机, 或者造成效率低下, 发展缓慢;有的城市在制定战略时, 考虑的范围狭窄, 城市建设互相模仿, 盲目跟风, 千城一面, 没有城市自己的发展特色;有的城市在制定战略时, 过分依靠长官意志, 决策不民主, 往往根据主要决策者的喜好偏重发展一些方面而忽略其它方面, 一批不符合实际、不尊重科学规律、不讲求长远利益的“形象工程”, 使城市走向新的产业雷同和结构雷同, 而整体发展水平却相对滞后;有的城市在制定战略时, 急功近利, 忽视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 或因盲目铺大摊子造成大量土地长期闲置, 或对生态环境问题重视不够, 掠夺性开发利用资源, 以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以至城市人居环境脏乱差,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软弱, 城市形象缺少魅力, 城市发展走了弯路。

3 对中小城市发展的建议

发掘城市资源优势, 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中小城市, 首先离不开产业的发展, 而发展城市产业, 关键是发掘城市现实和潜在的资源优势, 构筑以地区专业化为基础的特色产业链条, 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优势。各个中小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政治地位、经济基础、人文环境、历史发展各具特色。城市在分析判断自身优势时, 既要分析城市资源的存在状况及其利用程度, 也要对资源的市场供求稀缺状况和发展趋向做出正确判断;既要注意自然资源特点, 又要看清自己在人才、技术、市场方面的优势, 从国际国内和区域的市场分工中选择和确立本城市的主导产业。

抓好规划设计工作, 推进城市品牌营销。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 做好城市规划设计的前提是找准城市定位, 从多角度、多方位、多思路分析研究城市的历史、现状、发展优势及其制约条件, 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远景目标。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时, 一方面要注重对本地文化内涵与民俗风情的发掘, 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一般化、趋同化问题, 另一方面要坚持高标准、大手笔, 确保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形成地方特色突出、现代气息浓厚的城市风格。为保证规划设计方案的实施, 必须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 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规划和时限审批建设项目, 增强规划的全局性、统一性和法定性, 发挥规划对城市化发展的科学引导和综合调控作用。创立城市形象还要积极做好城市营销推广工作, 应通过有效的市场细分, 瞄准城市营销目标,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智力进行广告公关宣传, 并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常抓不懈, 使城市品牌形成巨大的商业价值和保持持久的生命周期。

规范政府城市管理, 完善城市经营机制。但是,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并不等于放弃市场调节手段, 相反是将市场手段贯穿于政府的城市全程管理, 更加积极有效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4 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在规划中没有看到体现或突出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就业密度这样的关键指标。人生活在城市, 两大方面无非就是居住和就业。而城市的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原因, 就是整合的劳动力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所表现出来的规模递增规律。如果城市规划不考虑或欠考虑劳动力资源的空间配置, 将影响劳动力聚集效应的充分发挥, 而且会造成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资本资源的浪费或低效, 进一步将影响城市的竞争力。很明显, 高度的就业和居住社区的微观平衡这种空间分布模式是造成很多城市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 这种土地使用的高度混合在空间上重复创造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所谓细胞结构。城市规划需要做的是如何有效地将高就业密度的商务区与就业认可 (无论住哪里) 有机地联系起来。而此前提是要清晰的指出城市的人口密度和就业密度 (现状和未来) 。更进一步, 我们加大了交通设施的建设, 比如地铁轻轨、城市快速干道, 但是否考量平衡和混合的交通走廊模式以减少人均机动车出行量及提高交通的有效性?比如某交通干道出行方向的分布是75:25, 即早晨有75%的交通量往市中心走, 25%的往郊外走, 下午则相反, 这样即使增加了交通设施但一样导致单向的交通拥挤。

4 结语

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管理各项资源、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在中国, 城市规划通常包括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要建设好城市, 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 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当前, 我们面对先进城市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 面对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渴盼拥有一个优美、清新、舒适人居环境的强烈愿望, 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合、渗透到城市规划当中, 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努力推动我市城市规划工作迈入一个新境界。

摘要:我国中小城市的规划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 各地区的发展建设过程中依旧出现了一些典型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对中小城市的规划提出了作者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城市,城市规划,建议

参考文献

[1]李承华.泰安做好城市规划大文章, [J].中华建筑报, 2008.

[2]周一星.城市地理学,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论经济型酒店在中小型城市的发展 篇10

经济型酒店在我国中小型城市的市场占有明显的优势。第一价格优势。从目前我国经济型酒店的价格定位来看, 一般在200元左右。由于酒店以客房经营为主, 大堂的设计摒弃豪华, 采用简约的设计风格, 配套设施较少, 没有高投入硬件设施, 尽量在满足消费上节约费用。所以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第二, 市场优势。经济型酒店和高星级酒店、普通旅馆一样, 也存在着相对固定的、数量巨大的客源背景优势。我国目前已经建成的酒店在数量结构上呈明显的“两头大, 中间小”的不合理状态, 即质量好、价格高的高星级酒店和质量次、价格低的旅馆数量大, 质量与价格较适中的少。这一消费断层, 给经济型酒店发展提供了大好机遇。

二、经济型酒店在中小型城市的发展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1. 经济型酒店的定位标准不确切。

业内人士更多关注的是高星级酒店的国际标准和发展动态, 无论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操作, 从管理模式到建筑设计, 无不将高档星级酒店作为模板, 强化着人们的心理定势, 而很少有人关注经济型酒店。在一些服务质量不高、卫生条件差、管理不规范的酒店, 以为罩上经济型酒店光环, 就会财源滚滚, 也打出“经济型酒店”旗号, 使得人们将经济型酒店同脏、乱、差的旅馆、招待所等同起来。

2. 运营成本高。

一是物业成本高。经济型酒店的选址非常重要, 一般应选在交通方便、核心商圈及周边附近。因此, 经济型酒店的物业成本一般较高。二是设施成本高。经济型酒店重视的是住和提供必不可少的早餐, 但有些经济型酒店的设施过于奢侈, 有些不必要的设施长期闲置。这样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建设资金, 还浪费了大量的有效资源, 增加了运营费用。三是人力成本高。目前经济型酒店的员工, 绝大多数只有单一技能, 还需要通过培训, 使他们成为多面能手, 这又给酒店增加了一笔庞大的培训费用。

3. 行业管理不规范。

目前来看, 在政府管理、星级标准上, 经济型酒店没有准确的位置;同时, 大多数酒店产权关系复杂, 各为其主, 独霸一方, 经营和管理相对落后, 又很少经历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在面对全新的市场环境和众多国际知名酒店的大举进入, 本土的经济型酒店的生存压力必将越来越大, 中低档经济型酒店几乎是单打独斗, 结果是一方面为了抢客源, 实行恶性的价格竞争;另一方面由于低价位造成了服务的低质量和经济的低效益, 从而加剧了生存环境的恶化, 这是由于政府对酒店业的管制条例不严而造成的。

三、经济型酒店在中小型城市的发展策略

1. 准确定位, 提供特色的服务。

中小型城市发展经济型酒店要有自己的准确定位, 不管是从目标市场还是价格方面以及酒店的设计等方面, 都要有一个合理和准确的定位, 满足旅游者个性化消费需求。其一是将目标市场定位于白领、公务员、商务客人及普通游客。其三是把价格定位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 每间100元-200元左右, 适中的价格容易被客人所接受。在合适的价格上, 提供干净、温馨、安全、方便的服务标准, 能够满足客人的长远需求。做好经济型酒店的思路主要是先做好“内涵”, 以简约设施、人性化服务和鲜明的地域风格来作为卖点, 突出“特色”二字, 这样才会持久不衰的站稳市场, 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2. 合理布局, 选择合适的位置和环境。

经济型酒店的特点决定了酒店的选址是十分讲究的, 不仅要考虑酒店自身的经营成本, 是否能赢利, 还要思考客人的心理需求。其一, 因为它的“经济型”, 所以决定了建设酒店在选址上的周全考虑。经济型酒店选址不一定要追求繁华地段, 也可以考虑地段较为偏僻, 但交通一定要方便如靠近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公路等地点, 且周围的配套设施较好。其二, 关心顾客的需要。客人最关心的是所入住的酒店对自身出门办事是否方便, 交通工具是否便利, 周围的一些配套设施是否齐全, 酒店周围的环境如何等等。

3. 科学管理, 向专业化和规范化发展。

经济型酒店的专业化管理体现在设施的实用性、客房环境布置人性化、对客服务高效和及时等方面。因此, 要发展经济型酒店, 应该创造条件, 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地域优势, 加快经济型酒店专业人才的培养如职业经理人的培养以及要加强吸纳大专院校的专业人才, 并鼓励经济型酒店的经营者进行专业学习、培训、交流, 从而使经济型酒店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逐步走上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4. 走集团化的发展道路。

集团化的优势在于集合相关资源, 既形成规模经济和资金、资本势力, 又利于扩张, 集中资源做好、做快、做大。酒店管理公司要转变观念, 适应新机会, 参与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经济型酒店由于体制原因, 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不够, 不适合酒店管理公司以全权委托方式管理;由于观念原因, 经济型酒店不习惯让外人管理;由于规模小, 财力有限, 经济型酒店也不接受酒店管理公司派人以全权委托方式管理。这一点, 酒店管理公司要特别注意, 要多从连锁和特许、顾问管理、客源预定服务上去研究。经济型酒店在中小城市的发展, 为酒店集团提供新的机会。国内的酒店集团比外国的酒店集团, 在发展经济型酒店上, 有更多的优势, 应抓住这个机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经济型酒店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 酒店的质量还参差不齐, 但以普通旅馆的价格就可享受高星级酒店的放心与舒适, 迎合了大众的需求, 在中小城市酒店业市场上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小城市的快速发展, 商务、政务活动的增多, 自助式旅游的升温和旅游业的发展, 经济型酒店将会成为未来中小城市酒店消费市场的主流。中小型城市经济型酒店发展应稳扎稳打, 既充分认识其发展的现状, 又要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 这样才能在酒店业市场上在站稳脚跟。

摘要:随着我国假日经济引发的国内旅游的兴起, 人们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骤然升温, 也为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商机。文章从经济型酒店在我国中小型城市发展的现状着手, 针对经济型酒店在中小型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发展的对策, 为经济型酒店在中小型城市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城市,经济型酒店,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参考文献

[1]董红卫.经济型饭店在发展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N].中国旅游报, 2003, (8)

上一篇:因素分解下一篇:女大学生失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