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2024-07-15

经济(精选十篇)

经济 篇1

一、来源及含义

(一) 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 在学术界尚存争议, 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 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 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 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 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 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 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 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 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 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 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 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是, 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 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 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 使生产系统自持, 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是理想化阶段, 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 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 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 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 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 (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 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 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 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 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 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 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 因此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 当然也各具特色。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 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 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 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 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 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 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 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 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 提倡绿色消费, 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 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 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 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 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 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 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 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 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 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 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 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 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 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 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 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 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 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 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 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 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 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 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 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 鼓励创造, 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 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 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 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 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 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 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 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 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 解决人类生存危机, 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 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 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 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 (CO2) 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 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三) 核心不同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 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 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以人为本, 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 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 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生态经济学研究现状, 以农业生态经济学为基础, 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核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 市场机制的建立, 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 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地对待, 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 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 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也就是说, 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摘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 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 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 内容有交叉, 极易产生混淆, 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 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王育德, 步秀君, 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 2004 (16) .

[2]、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6) .

[3]、韩锦芳.试论绿色经济的发展[J].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5 (4) .

[4]、王育德, 步秀君, 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 2004 (16) .

[5]、李彦龙.哲学视野中的生态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 2004.

[6]、陈建国.生态经济和知识经济[J].江西社会科学, 2000 (7) .

经济 篇2

宝洁公司开发一次性尿布的决策是在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科学且严密的市场调研后,从而把握到顾客和市场的真正需求,进而得到准确而充分的市场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宝洁公司通过详尽的市场调研了解到顾客和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并且通过选择合适而正确的开发市场以及通过无数次的试验,对产品进行改进,使之更满足顾客需求,另外,宝洁公司设法通过降低成本和销售价格以更好的适应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最终使宝洁一次性尿布在与其他品牌的尿布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个决策和开发过程,是一个面向市场、了解顾客——满足顾客的过程。现代市场营销是以消费需求为中心,在满足消费需求的情况下,又追求企业的长期合理利润的基本精神,其强调面向市场、注重满足顾客需求。而宝洁一次性尿布的这个开发过程,就是一个面向市场、了解顾客——满足顾客过程,充分体现了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精神。

低空经济何时“经济” 篇3

通航是否过热?

虽然国家政策方面为中国通用航空发展提供了非常强劲的政策信号,相关部门正在加紧筹备低空空域的管理规范,同时地方政府热情高涨,多个航空产业园基地纷纷涌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纷纷试水,但纵观国内企业和民众对通航的市场需求尚未全面开发,有效需求并没有得到实质提升,使得业界一度争论“通航是否过热”。

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航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在论坛上认为,对于我国通用航空业“过热”的判断,针对的只是通用航空业发展的话题,而非通用航空业的实质。实际上,我国通用航空产业远未进入实质性的快速发展的态势。

“中国通用航空如同‘画中饼’,在运营、机场以及人才培训的三个方面都存在很多的进入问题,在该产业发展初期,需要系统性地进行产业链的构建,其在我国需要三到五年的产业准备期。在准备期间,可以在局部地区率先进行实验性发展。”高远洋建议说。

“我希望能看到的是中国通用航空迎来黄金二十年。”兴业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研究员曾旭表示。他预测,航空研发市场的规模最大,未来每年有大概1500亿元的市场容量,其次就是市场基础,包括基础配套、地面保障,市场容量是110亿元,第三个就是维修、培训这些方面,市场在130亿元。

由上至下还是由下至上

在发展模式和路径上,中国通航产业应该如何走下去?高远洋指出,通过与美国发展经验的比较,中国通航业发展的模式与路径是自上而下由政策推动的形式,实现以政府为主导,对市场化发展实现引领和过渡作用。高远洋认为,通用航空运营环境是实现个人飞行常态化的必要条件,应构建一个复杂并系统的运营环境。

但中央财经大学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高炽海的观点则有所不同,他认为,来自通航旅游类消费将助推产业发展。“产业的发展一定是以消费为依托,只有这个口子撕开了之后,整个行业发展才有前景。”

高炽海表示,选择以促进消费为主,拉动产品质量与研发,这必然是这个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而航空消费市场中,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当属旅游类消费,包括通用航空运输服务,再加上公共市场,只有这两个市场能够形成消费规模,从而促进整个行业的格局根本性的改变,也才能推动后端的制造和研发。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通用航空系主任李海鹏也指出,我国通航严重缺乏个人消费航空的市场,9%是石油行业飞行,至于公务机和私人飞机只有10%。这可以看出我们国家的消费航空市场较为初级。事实上,判断一个市场发展的核心关键就在于是不是转为比较成熟的消费品市场。因此,消费品市场必定是以市场为导向的。

低空经济如何落地

高远洋以“看天看地”、“由天到地”及“有软有硬”总结了复杂的运营环境中所需的要素,他认为,低空经济首先应以通用航空机场的建设为突破口,应构建区域性的低空飞行网络,并开辟非定期固定飞行的航路,以点线面为路径进行展开。

而此次承办AOPA飞来者大会的沈阳法库县则开始将低空经济落地,法库财湖机场成为东北地区首个正式获得批复的通航机场,获得了10平方公里空域的飞行权限,被批准为我国第一个低空空域航空服务站试点地区。依托机场,总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的沈阳通航产业基地已完成FBO航空服务楼、塔台、机库和附楼等主体工程。

法库县委书记冯守权告诉本刊,法库县将以通用航空产业基地为载体,并辅以研发、休闲娱乐、运营培训等四大板块。法库县已经实现通航产业基地区域内净空环境负荷飞行要求的发展目标,并与国内外通航业企业展开合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经济 篇4

“信息经济”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和波拉特对于知识生产的有关研究。马克卢普1962年在《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配》中建立了一套关于信息产业的核算体系, 奠定了研究“信息经济”概念的基础。1977年, 波拉特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按照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分类的四次产业划分方法, 获得广泛认可。20世纪80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保尔·霍肯在《未来的经济》中明确提出信息经济概念, 并描述信息经济是一种以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技能贯穿于整个社会活动的新型经济形式, 其根本特征是经济运行过程中信息成分大于物质成分占主导地位, 以及信息要素对经济的贡献。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 全球范围内拉开了讨论“信息经济”概念及理论体系的序幕。目前, 比较成熟的研究观点认为信息经济可以从微观和宏观角度理解。从宏观经济角度看, 主要研究信息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系统中的运作规律。这种观点同知识经济相通, 属于同一个范畴;而从微观经济角度看, 信息经济所涉及到的重点研究内容是分析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特征、以及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度。这种观点强调信息经济是信息产业部门经济。由于信息技术对经济社会的微观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因而相当多的专家学者更倾向认为信息经济一定程度上主要是指信息产业经济。

二、网络经济的内涵

“网络经济”概念的提出同上个世纪90年代全球范围内因特网的兴起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 网络经济又被称为因特网经济, 是指基于因特网进行资源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主的新形式的经济活动。在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及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 伴随国际互联网的发展, 大量新兴行业不断涌现, 资源配置得以进一步优化, 构成网络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 电子商务带来虚拟网络交易模式, 传统交易活动演变成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网络交易活动, 构成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数字经济相比, 网络经济这一术语的区别在于它突出了因特网, 并将基于国际互联网进行的电子商务看视作网络经济的核心内容。

三、知识经济的内涵

二次世界大战后, 由于科技进步, 全球知识生产、流通速度不断提高, 分配范围不断扩大, 社会经济面貌焕然一新。在此背景之下, 相当多的学者也开始关注知识与经济社会之间的联系, 知识经济的概念逐渐形成。例如, 美国丹尼尔·贝尔和日本堺屋太一等学者分别从“后工业社会”、“知识价值社会”的角度论述了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这些论述虽然还没有提出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 但却已经涉及到了知识经济的基本内容。

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在年度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认为,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从生产要素的角度看, 知识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土地、劳动力、资本等, 因而“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为基础要素和增长驱动器的经济模式。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应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 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加明显, 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正如美国学者美唐·泰普斯科特 (Don Tapscott) 所言:信息科技强化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换言之, 知识经济最重要的特征是知识的创造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比重大幅度地增加了。

四、比较及总结

通过上述各概念分析, 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之间的确存在差异。知识经济强调知识作为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信息经济强调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网络经济强调因特网进行资源分配、生产、交换和消费为主的经济活动;数字经济则突出表现在整个经济领域的数字化。但正是存在差异, 才产生必然联系性。虽然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早已提出, 但是“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并受到重视却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知识经济的产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并最终孕育了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诞生。同时, 信息技术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更加促进人类知识的积累, 并加速人类向数字时代的过渡。知识经济、信息 (产业) 经济、网络 (因特网) 经济这些概念在同一个时代提出并不是相互矛盾或重复, 而是从不同方面描述当前正处于变化中的世界。“知识经济——信息 (产业) 经济、网络 (因特网) 经济——数字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基础内容———催化中介——结果形式”。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当今世界变化的基础;信息产业、网络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当代社会发生根本变化的催化剂;数字经济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表现形式。因而这几个概念相辅相成, 一脉相传。

参考文献

[1]乌家培, 肖静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吴季松.知识经济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7.

[3]乌家培.信息社会与网络经济[M].长春:长春出版社, 2002.

[4]纪玉山.网络经济学引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8.

[5]刘列励.信息网络经济与电子商务[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1.

经济 篇5

内容摘要:忙碌一年,环球经济终于迎来复苏的迹象,全球股市触底反弹:美股弹60%,香港反弹超过1倍,内地反弹80%。可以看出,股市复苏的热度显然比宏观经济复苏的热度要高出许多,在宏观经济还没有走出低迷的情况下,股市已经达到3000点之上,比最低点位时大涨千点之多,也让去年低位入市的投资者大获全胜,社保基金的股市投资已经开始扭亏为盈。人民币将于年内剩余时间维持平稳,但会于加速升值,以对抗届时可能发生的通胀。预计今年第4季度GDP增速可能达到10%甚至更高水平。全年经济增长将实现略高于8%的预期目标,将维持在8.5%左右,而明年一季度可能更高。今年中国第4季度经济增长有望超过10%,全年GDP增速将达到8.5%左右。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回暖;GDP增长;股市反弹

股票的价格是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未来的风险预期以及由此形成的估值水平决定的,股价是针对未来企业表现的情绪反映。1500多只股票的价格综合起来,就形成了投资者对未来宏观经济表现的总体情绪。所以,股市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代表宏观经济。即:股市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股价反映的是投资者对经济形势的预期,因而其表现必定领先于经济的实际表现.

在经济衰退至尾声时,绝大多数投资者已远离证券市场,每日成交量很小.此时一部分有眼光且不断搜集和分析有关经济形势并作出合理判断的投资者开始吸纳股票,股价开始慢慢上升。

美国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进口大幅度减少,虽然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开始起作用,但由于美国资产在这轮风暴的大幅缩水,其购买力很难恢复到之前的水平。而美国失业率不断刷新(10月份为10.2%)更加剧了其消费压力。这对于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中国无疑是一个坏消息。

虽然国内GDP实现了保八的目标,但是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投资而非消费,如果经济趋于平稳,国家政策一旦收缩,经济是否继续高速增长便成为未知。同时,因为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政府的强力推动,而对于政府出钱.这存在很大风险。钱从政府和中央银行来,投放量超过一定限度,股市跟楼市就会出现泡沫,如果不收紧,泡沫一旦破裂,后果严重。

众所周知,香港的楼房泡沫爆破后,近才可恢复。但是此时如果收紧,刚刚有点起色的经济可能会掉头下滑,功亏一篑。

所以虽然各国明白泡沫破裂的危害,但因为经济增长仍未稳固,各地政府短期内仍不大可能会收紧,即使调整,也不会加息,最多回收一点资金。从目前各国的动作来看,除了澳大利亚连续两次加息外,其他各国继续保持低利率政策。

由于受益于投资持续高速增长、消费的实际增幅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出口产品国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工业生产稳步回升等4方面因素,支撑中国经济明显复苏,预计今年第4季度GDP增速可能达到10%甚至更高水平。全年经济增长将实现略高于8%的预期目标,将维持在8.5%左右。

所以现在的市场,不论是政策面、资金面、投资者信心层面、以及上市公司今年的业绩成长预期,都是向好的方面发展为主,预期向好占据主流。这样的市场背景,即使大盘出现反复,也不会构成太大的下调压力。何况大盘在近期的连续上行过程中,本身就很谨慎,大盘上涨持续时间较长,但上涨幅度有限,一些技术性调整需求,大多已在大盘反复与震荡中同步进行。

表现在盘面,每天盘中股票有涨有跌,热点轮换节奏较快,一些短线涨幅较大的品种,大多会在盘中顺势震荡调整,以消除获利筹码带来的压力.在年第二季度之前,政府不会正式实施紧缩政策。

预计受益于出口稳步回升、消费全面复苏以及个人住房投资进一步加大,中国经济将于2010年后期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其中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预期将由的-2.3个百分点增至2010年的0.3个百分点。因为中国股市的表现一般较潜在的经济增长期领先2-3个季度,因此预计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中国指数将于2010年第二季度反弹,也即市场开始消化中国经济2010年将持续强劲复苏这一预期时。

股价变动与经济周期之间呈现出大致相似的波动形状。个人认为,大盘多半会选择继续强势。近期A股呈现一方面是金融地产股的疲软,另一方面则是产品价格持续上涨预期强烈的品种有着较为乐观的表现,尤其是农业股、水泥股、有色金属股等品种。这其实折射出市场对通胀预期渐趋强烈背景下的思路转变,即越来越多的关注起产品价格上涨的主线。

正由于此,业内人士认为A股市场的.涨升空间依然乐观,因为金融地产股其实也是典型的通胀预期受益概念股,只不过目前市场的资金面尚未达到支撑金融地产股走主升浪的程度。这也印证不同行业受到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程度不同。在摆脱经济衰退而进入发展阶段初期时,最先复苏的以致股价上扬的有地产业,建筑业,汽车业,化工业等。

而目前我们正处与经济危机下经济复苏增长的初期,所以应多留意此类股票。我们应看到国民经济增长的大趋势,树立投资信心,同时,也应注意经济周期的波动图,弄清国民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哪一段,以作正确投资。

人民币方面,人民币将于年内剩余时间维持平稳,在2010年会加速升值,以对抗届时可能发生的通胀。尽管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内外环境总体上好于去年,但仍需面对来自7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即:房地产业能否保持稳定发展,消费需求增速下降,投资大幅度增长产生的金融风险,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压力,美元贬值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陈永新.证券投资学.四川大学出版社,

社群经济与粉丝经济 篇6

社群经济和粉丝经济的确是两码事。正如罗振宇将罗辑思维带出来独自创业时所说:我这个是社群经济,而不是粉丝经济。但在我看来,至少到目前,罗辑思维不是社群经济,依然是粉丝经济。两者的区别在于:社群是一个两两相交的网状关系,用户满足/服务用户,而粉丝经济则是以某个点为中心,所有人围绕这个中心活动的明星式经济。社群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自我运作,但粉丝经济不会。

建立社群经济其实很困难,需要很长的时间。BBS事实上就是一种社群经济——嗯,别一听到“社群”就觉得这两个字高大上得不得了,其实就是“社区”——SNS也是一种社群经济。但大多数BBS和SNS都没落了,只有少量还在运作中。我的视野里,早期玩社群玩得极好的乃是豆瓣。不过,一开始豆瓣是很有些“粉丝经济”的感觉的,创始人杨勃在刚刚萌芽的豆瓣中威望极高。后来杨勃自己主动慢慢退居幕后,以至于到了2010年,很多新豆瓣用户压根不晓得杨勃是谁。

豆瓣是相当不错的社群,它拥有数量相当庞大的小组,但要说到“社群经济”,还为时过早。豆瓣的商业化道路并不怎么顺畅,移动端更是犯了不少错误,至今它还迷茫在移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里。另外一个社群近年来开始崛起,那就是知乎。知乎在“社群”这两个字上表现得也相当不错,最近据说融到2000万美元,但要说“经济”二字,委实还远了些。

另外一个非常老牌的社群——这个东西实在是既社区又有一堆一堆的群——百度贴吧,最近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宣称要大规模推进企业官方平台,以帮助贴吧这个百度非常成功但又不赚钱的产品踏上商业之路。借助百度的搜索市场份额,百度贴吧大概是中国最大的社群了,一度是个关键词就可以建吧;即便今天审核严格,“目前的百度贴吧拥有10亿注册用户,近820万个主题吧,且已经达到日均话题总量过亿,日均浏览量超过27亿次,月活跃用户数近3亿的量级,彻底刷新了中文互联网社区的新高度。”——这是百度贴吧在发布会上自己公布的数据。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群。搭建社群者一般隐身幕后:无论是豆瓣、知乎还是贴吧,它们的创建者在互联网圈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普通用户一般不会知道他们是谁。在平台上,存在着大大小小若干个“粉丝经济”。是的,社群经济是由若干个粉丝经济支撑起来的。而一个人的知名度圈起来的用户,再怎么着也只是一个粉丝经济体,极有可能是某个社群平台上的一个部分罢了。

不过话要说回来,无论是社群,还是粉丝,并不代表着哪个进化得更好,无非就是侧重点不同。粉丝经济未必多丢人,社群经济未必多新锐。做粉丝经济对主事者要求高,做社群经济则考验长期的运营能力,都是一门生意。

经济 篇7

就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 如何能够根据我国的国情需要, 在保障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 实现经济的有序前进, 在保障增长的前提下, 实现经济的协调作用, 在目前的经济体系之中, 经济稳定是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而对于经济发展前景而言, 如何能够根据稳定与增长的关系, 切实保障经济有所发展, 这是目前的社会问题, 是任何社会条件下, 以及社会制度下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就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展开论述。

对于一个社会形态而言, 要保障经济社会的稳定就必须维持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经济条件平稳发展, 对于经济因素具有可操作性。虽然就目前的经济增长形势而言, 要保障经济稳定以及经济平稳发展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仅仅应用经济的不断增长就想保持社会经济的稳定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 这在一定情况下, 是会造成经济社会的变化以及对于政治方面的稳定产生一定冲击的。所以对于经济的增长情况而言, 也要做好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作用。而目前就国内的经济形势而言, 社会各界都比较关注在经济增长数值方面的变化, 社会认同经济增长就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这是不正确的, 也是不具有科学性的, 这是对于经济的发展中很多必要的要素有所忽视, 同时也减少了社会经济生活与政治体制之间的关系, 甚至可能长生一定的社会矛盾, 造成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失衡状态, 同时也可能对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形成距离, 造成社会中一部分人比较富裕, 另一部分人又比较贫穷, 在社会的发展条件以及在经济建设中形成不稳定的经济因素, 制约着经济发展, 造成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 所以, 必须对于经济稳定与社会增长以及在经济发展过程之间内在区别与联系有一个很好地认识。

一、目前的经济形势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中的区别

虽然增长与发展在表面看来是具有一定联系的, 但是在经济社会之中, 两者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区别的,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 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 增长的结果是一定会形成发展的,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增加一定会造成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就会得到保障, 并认为这就是经济发展, 尤其是近些年的经济发展而言, 在经济发展形势中是围绕着经济增长为重心的发展形势, 在国际范围内也形成了增长才是衡量经济社会的唯一标准, 只要支持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保障资金的稳步增长, 就一定能够带动全球经济的稳定增长, 形成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增长, 同时保障社会经济的稳步前进。很多经济学家都有这样的理论体系, 在增长与发展在词语运用上可以相互替代, 甚至在很多公众的体系论述中可以把两个词语结合在一起使用, 但是就目前的经济状态而言, 增长与发展是有区别的, 不仅需要区分两个词义, 同时也需要在变革方面实现区分与联系的运用, 经济的增长是体现在经济上的胜算, 就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增长变化, 这能够体现的是在经济生产以及在经济在分配的过程之中, 在社会经济变革状态下, 对于经济方式的有一种体现, 这种增长方式是产出大于投入的, 是经济效率的增长, 是生产这在生产过程中对于经济利益的获得, 而在经济发展之中, 对于产品的经济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利益的获得上的, 而且能够体现出在经济结构上的转变, 是内部经济因素共同协调作用的一种转变, 这是经济结构上的优化重组, 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利益方面, 而是如何获得经济利益的方式以及方法, 同时对于经济利益的获得渠道以及内部运作系统都有体现。

二、就经济体系而言, 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必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不一定是同步的, 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社会的稳定。相反经济增长如果不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体制、社会领域的变革, 还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其实关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 早已不是一个新的命题。在19世纪、20世纪, 把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作为衡量国家进步的唯一标志的理论曾一度占据了主流。这种理论认为, 经济的不发达是政治动乱的根源, 只要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 就能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社会的持续进步, 各种社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社会也就会保持稳定。但社会发展的现实却证明其武断性和不合理性。因为, 在现代社会中, 正是由于人们过于关注GDP的增长而忽视了对于生态的保护、忽视了人文关怀, 片面地追求经济的高增长率, 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和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

三、经济发展的稳定必备的条件

经济稳定的内涵包括: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微观经济活动充满生机活力;经济结构的合理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2]。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保持经济稳定的一个重要基础。

过去那种以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 是一种单纯追求增长的片面发展战略。这种战略的缺陷在于其仅仅关注发展的手段, 却忽视了发展的目的, 无视普通民众的需要;把环境当做可无限获取的资源, 而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得以延续下去所必须珍惜的必不可少的外在条件, 以及其作为生产资源的有限性。

四、结束语

就目前社会经济的稳定而言, 不仅仅依靠经济的增长以及经济的稳定, 同时也是需要在经济的发展中, 能够协调各种经济因素发展, 在促进经济发荣的基础之上, 对于社会的经济稳定有所促进, 在实现经济发展的过程, 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 这才能够体现出来社会的发展, 实现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不断前进。就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 如何能够根据我国的国情需要, 在保障经济稳步发展的前提下, 实现经济的有序前进, 在保障增长的前提下, 实现经济的协调作用, 在目前的经济体系之中, 经济稳定是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而对于经济发展前景而言, 处理好经济社会中稳定与增长的关系, 才能够切实保障经济有所发展。

摘要:就目前的经济形势而言, 如何能够在保障有序的发展中, 形成快速的经济增长, 在协调发展与平稳之间的关系的状态之中, 依据目前的经济形势而言, 保障经济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 清楚目前在经济发展中的条件协调, 适应社会经济体制变革, 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 也是作为经济建设中一个重点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论述关系,稳定发展,平稳增长

参考文献

经济 篇8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 、沙漠化等现象严重, 已经威胁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自上个世纪80年代人类意识到由于自身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 提出绿色经济概念以后, 世界各国已经开始行动采取控制生态环境的恶化的措施, 而提倡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即是在此背景下出现的。为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世界各国政府正在不断做出努力,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讨论的焦点就是世界各国政府以及世界人民应当注意经济发展的同时对自然环境产生的破坏, 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的威胁。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世界气候科学家们一致认为不能以地球环境破坏的代价换取世界经济的发展。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代表着一种经济形态, 本质上都意味在“绿色”、“以人为本”与“和谐”的理念下各社会经济体必须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高排放的生产能力与生产设备, 不断进行绿色环保设备的科技创新。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GDP值不断创下新高, 单纯从数字上理解似乎已经成为第二大世界经济体, 但是可以看到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碳的排放总量和能源消耗还在继续增加, 因此, 中国不仅具有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也存在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空间。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 中国还处在相对落后的阶段, 虽然中国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相继颁布了几部相关的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循环经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法》等, 体现了中国政府层面上对此问题的重视, 但是人们对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认识还不全面, 存在很多误区。一方面往往认为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就是绿化经济, 甚至有的企业做些植树种草等绿化工作就宣称自己是绿色企业、绿色经济了。另一方面认为绿色经济等同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因此, 分析绿色经济理论以及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之间的相关性, 对于我国建设绿色企业, 发展绿色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绿色经济理论

1989年, 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 (Pierce) 在《绿色经济蓝皮书》首次提出了一个经济学概念——绿色经济, 开启了人类发展绿色经济的大门。绿色经济是相对于黑色经济或褐色经济的一种经济表现形式, 一般来说绿色经济就是与环保有关的人类盈利活动。这种经济活动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与平衡发展, 将清洁生产工艺、环保技术、环保理念应用于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体现了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绿色经济理念在更高的层面上讨论社会经济活动, 是对以往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甚至是生态经济的高度概括, 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与内涵。

(一) 绿色经济的表现形式

1. 绿色经济的环保性

绿色经济首先强调经济个体的经济活动不能够损害所处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可恢复性。绿色经济要求经济效益性, 但是经济个体的经济效益不能与区域环境的环保性相矛盾, 因此, 绿色经济实际上是对经济个体提出要求, 强调经济与环保的和谐同步发展。对粗放式经济个体来说, 原来的经济特征表现是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率, 但是在绿色经济的背景下要求表现的经济特征转变为低耗能、低排放、高效率。需要注意的是绿色经济表现的特征可能会影响到经济体的一部分经济利益, 在此情况下, 需要经济体放弃经济利益, 将环保性作为经济体经济活动的第一原则。

2. 绿色经济的经济性

绿色经济强调环保性的第一原则, 并不是意味着经济体完全放弃经济效益型, 只是要求经济个体需要在经济活动中从环保性中获取经济效益。绿色经济背景下经济体通过达到环保性获得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 由此取得可持续性的战略优势地位, 自然获得经济效益。可以认为, 未来的经济利润的主要来源除了科技、创新外, 绿色性的环保经济可以成为经济利润的另外一个有效来源, 例如, 环境污染防治、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清洁能源开发等可以成为未来经济个体的主要经济增长点之一。这种表现形式说明绿色经济的着重点并不是完全放弃经济经济效益。

由此可以看出绿色经济是指那些同时产生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人类活动, 绿色经济同时强调了绿色环保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 同时追求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见图1) 。

(二) 绿色经济内涵

1. 绿色港口的自然社会性

绿色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类对于经济之外的理解与要求也越来越高, 绿色经济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 绿色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观念问题, 需要认识到绿色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阶段, 发展绿色经济需要遵守自然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2. 绿色经济的次优性

绿色经济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 重视自然资源的消耗, 重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 绿色经济的发展并不要求经济发展的最优解, 而是在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利益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往往不是最佳的模式, 只是一个次优的建设模式。

3. 绿色经济的经济性

如果把环境成本看成是一种资本的投入, 则可以以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经济个体的经济成本核算中尽量量化这种环境成本, 与绿色经济运行带来的经济效益之间进行对比核算, 找到体现经济效益的绿色经济建设手段, 体现绿色经济的经济性内涵。

4. 绿色经济的技术性

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建立在现有的自然资源与技术资源基础上, 利用绿色经济满足环境保护为第一原则的需要。自然资源与技术资源的利用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利用、采购、运输、仓储、生产、信息流通、资源回收等各个方面, 绿色经济体现了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 体现了新技术对传统设备的升级改造成果, 是资源化、无害化、再利用化的经济形势。

5. 绿色经济的实践性

绿色经济的建立首先必须来源于社会实践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社会实践的背景下实现绿色经济, 其次绿色经济运行的效果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加以检验并不断改进, 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相关性分析

(一) 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共同性

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三种经济方式的出发点、目的与发展的原则相同, 本质上都是以达到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都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为目标, 都是以环境保护为经济活动的第一原则。

(二) 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差异性

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三种经济方式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概念:绿色经济是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在其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21世纪初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一书中首先提出的概念, 三者的研究视角、实现的方式、核心内涵具有一定的区别。

1. 研究视角差异性

循环经济的研究视角着重于经济个体可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方法与程度, 强调经济资源的回收循环利用与经济资源对区域环境产生的生态影响因素最小化, 鼓励经济个体在经济资源的采购、运输、仓储、生产、信息流通等经济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经济资源降低损耗。

低碳经济的研究视角放在经济资源中具体的能源利用领域以及在能源利用问题中对对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着重于减少经济个体的经济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 强调建立一种低碳排放模式的战略经济结构, 最终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

绿色经济的研究视角则是在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如何减少对人类生活环境的不利影响, 创造一种和谐自然的社会生产环境与社会生活环境, 强调科技的创新与利用, 实现绿色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2. 控制重点差异性

从经济社会与自然社会之间的联系角度出发, 三种经济理念的控制重点有所不同, 循环经济主要将控制的重点放在经济资源的固有存量利用效率与经济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方面, 研究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经济资源以及废弃物减量化、可利用化。

低碳经济将控制的重点着眼与在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中如何采取有效的方式减少碳排放量, 即一方面针对的是整个经济过程, 另一方面针对的是实现低碳排放, 从而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目的。

绿色经济控制的重点不仅针对的是整个经济活动过程, 而且进一步将控制的对象扩大到整个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影响自然生态环境的环境影响因子, 包括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环境噪声等, 在绿色经济下需要根据经济个体的经济活动特点确定具体的环境影响因子, 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控制措施, 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共同目的。

3. 核心内涵差异性

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经济资源的循环利用, 通过这种循环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降低社会经济资源的消耗。循环经济在部分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低碳经济的核心内涵是在低能耗、低污染基础上的低碳排放经济, 在低碳经济理念下, 强调的是实现低碳排放的同时兼顾经济利益。

绿色经济的核心内涵不仅是强调经济活动全过程中的环保效益, 而且强调实现经济个体的经济效益, 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实现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共同累积。

总之, 绿色经济是实施的理念, 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是实现手段之一, 绿色经济理念包含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内容 (见图2) 。

四、结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绿色经济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三种经济模式具有各自的表象、特征与本质, 由于环境保护问题是经济个体在国家宏观背景下必须面临的问题, 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研究趋势, 自1979年起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相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因此要求经济个体在实现经济效益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自身的经济活动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倪外, 曾刚.国外低碳经济研究动向分析[J].经济地理, 2010 (8)

[2]崔俊富, 陈金伟, 崔伟.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10 (5)

经济 篇9

一直以来县域经济都是我国城乡经济转接口,承担着国民经济战略基石地位。县域经济在我国发展大致经过以下几个主要阶段:

自建国以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封闭时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活动开展全部依靠政府指令,甚至包括居民的消费需求,也是随着“市场”而变,在这个时期,我国县域经济动力属于单一结构。

八十年代初到二十一世纪初是逐步开放时期。随着市场化改革深入和资本黏合作用强化,居民需求被企业逐步纳入生产经营规划过程中,同时,县域政府则由独断型政府转向竞争性政府,由此,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企业和县域政府双轮驱动的结构。

二十一世纪初,尤其是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是开放时期。尽管竞争性政府在一段时期内作用进一步强化,但其负面效应也逐步放大,2012年中共十八大尤其是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向市场决定的企业主导型驱动结构转变。

2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问题

2.1市场条件发生深刻变化

在原先地方政府政绩考评体系下,恶性竞争思维非常常见。但多年发展经验表明,这种做法极大的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当前县域经济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就是克服恶性竞争,强化产品质量意识,突出市场导向。

2.2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滞后

在有限放开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城镇人口规模与经济投资结构的变化同其吸纳承载人才能力呈正比关系。当前,由于经济发展惯性,我国大多县域及中心镇普遍规模偏小,吸纳能力偏弱,产业发展不健全。由此引发问题也非常多,例如县域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功能不健全,优质教育、医疗、科研资源缺乏,欠缺足够承载力,很难吸引人才、资本等高端要素集聚,还容易导致大量人口外流,从而导致乡镇经济发展疲弱,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成本高,使用效率低,由此形成不良循环。

2.3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较强的资源环境约束

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早期,“广投放、缺监管、弱环保”的问题一直存在。这主要是由于县域承接了城市产业链中附加值低、污染高、耗能高的一环,加之对环保状况缺乏关心,使得其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居民幸福指数上只能起一时之效。

2.4县域经济发展相对封闭,开放合作不足

由于地方政府“竞赛性”政绩考核制度在短期内对于促进就业、强化自身投资能力大有裨益,但从区域经济长远发展角度看,其相对封闭性、盲目性和缺乏合作的问题也暴露无遗。一方面,在经济布局空间上,由于产业投资各自为政,县域间缺乏产业各个环节的分工协作,而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同性,又导致了同类产业区的同质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区域之间缺乏联动机制,中心城市辐射效应难以向县域扩展。所以,县域在使用中心城市人才、技术和资金上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也又导致了产业创新的难题,最后伴随的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艰难维持和县域环境恶化。

3对策建议

3.1做大做强工业

从国家层面上看,截至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工业化。但是,实现工业化后并不意味着工业基础性地位的下降。从佩蒂克拉克定理中我们也可得知,工业化是产业整体成熟合理的标志之一。工业化后期,工业核心功能发生了偏移,工业主功能不再是集聚资本和创造就业,而是通过促进新技术的创新和扩散,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并创造出更多高质量工作岗位。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市场导向,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培育好“双创”环境,强化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不断培育新的龙头企业,扩大县域企业入库税收,着力帮助企业解决切实问题,鼓励企业走在创新发展前列。

3.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用市场化发展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业产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着力强化建基地、深加工、创品牌等环节,改造传统农业,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农户经营规模扩大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农户经营规模扩大使得其市场力量增强,他们可以通过平等谈判在产业链上分享更多经济利益。但是,农户经营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而是必须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特别是农业技术水平相适应,并且不同产品的最佳生产规模也是不同的。

3.3培育壮大服务业

坚持因地制宜,将完善生活性服务业进一步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改造产销、科技、信息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服务业,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进一步将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贯穿始终,建立健全县域服务业配套设施与服务网络,进一步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为群众生活提供更加方便服务。

摘要:县域经济发展某种意义上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泵,对国家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县域经济既面对着挑战,也迎来了机遇。本文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浅析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实践与文献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新常态,县域经济,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黄群慧、李晓华.中国工业发展“十二五”评估及“十三五”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15(9).

[2]蔡海龙.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及其创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3(11).

经济 篇10

一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的关系分析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 经济越自由, 经济效率越高, 经济自由度低, 经济效率低下;反之, 经济效率高低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经济自由度的高低, 二者具有一致性, 偶尔的分离只是非常态。究其原因, 应归结为自由与效率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价值一致性, 即有效率的自由经济生活。自由是一项人权, 是人类为求得解放和发展所不断追求的基本权利, 没有自由的人和社会是停滞不前的, 经济效率体现为经济主体对效率的追求, 是主体在自由基础上的又一次飞跃, 经济主体必须先有经济自由, 再通过自由行动提高经济效率, 只有自由而没有效率, 人和社会只会停留在原始社会。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经济效率的目标并不排斥自由竞争等其他价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只有赋予主体尽可能广泛的追求利益的自由和最大程度的活动空间, 才能保证资源利用的效率。

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是一对矛盾体, 有统一的一面, 也有对立分离的一面。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的性质不相同, 经济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 是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 同时经济自由还关涉到一国经济的独立和发展, 是国家主权的重要内容, 不受他国的干涉, 这些都表明经济自由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法律性。另外, 经济自由常常与经济民主联合使用, 更加强化了其政治属性。经济自由与政治自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般而言, 人们是在具有了经济自由之后才进一步争取政治自由的。而没有经济自由, 就不值得拥有已经获得的政治自由。离开经济自由, 就没有个人的和政治的自由。因而, 经济自由也是达到政治自由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而经济效率只具经济性, 尤其是其中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的衡量标准大多具有客观性和统一性, 所以经济效率是中性的, 并不过多牵涉政治和法律。

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的对抗性表现为二者的经常性、局部性偏离和对立, 具体体现为两种情况, 一种状况为经济体的经济自由度很高, 但却对应经济的低效率或无效率, 典型的例子是自由资本主义后期的经济危机, 一直奉行自由放任和完全竞争的自由经济政策, 却产生了整体经济的无效率, 这是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第一次出现背离。另一种状况是经济自由度低, 却对应经济的高效率, 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完全管制使得经济主体和整个社会几乎无自由可谈, 但一段时间内却换来了经济效率的极大提高。现代经济学理论显示, 局部的经济管制也会取得短时间的经济效率。

二经济法在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的博弈中生存与发展

经济法的产生离不开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的相互关系及其不断的演变和发展, 正是由于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的经常性背离而又无法自我修复和回归, 使得经济法有了存在的必要, 也为经济法积极主动地调整二者关系提供了合理性论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 经济自由和经济效率是一对永恒的矛盾, 求得二者的动态均衡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历史必然, 过分偏向一方只会导致经济的波动和混乱。如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对经济自由过分迷信, 到头来的结果就是经济危机和经济的低效率, 而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依旧解决不了经济的滞涨, 却损害了经济自由, 新自由主义的放松管制, 给予经济主体经济自由又再一次引发了世界性的金融危机。

现代各国基本上都将保护经济自由和促进经济效率作为经济法的立法宗旨, 我国亦是如此。经济法得益于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的关系而产生, 反过来, 更是以自己的不断发展完善来调整和协调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努力保持二者的动态平衡。离开了经济法的保护, 经济主体的自由将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也会寸步难行, 没有经济法的调整与干预, 经济效率也不会按照经济主体的自身行动和主观意志而不断提高, 完全理想化的自由经济是不可能存在的, 对应的经济效率也是不可求的, 现代经济形势的复杂化要求经济主体必须懂得和学会运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增加自己的经济的利益。因为人类经济史告诉我们, 完全依赖市场必将导致垄断和低效率, 全然相信政府亦会引来不公和无效率,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为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并为经济法发挥调制经济生活的作用让出了必要和必须的空间和自由。经济法已经突破传统公私法的二元法律格局, 开辟了“第三领域”, 其本质特征、内在理念和运行目标的双重性决定了它是一个社会不可缺少的社会法。

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背离和冲突不可避免, 问题是, 当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发生背离和冲突而又不能自行回归, 需要经济法对之进行调整时, 经济法是牺牲经济自由还是放弃经济效率, 这不能一概而论。当一国经济发展比较平稳时, 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之间应保持适度的张力, 这是二者关系的常态, 此时并不需要法律的积极介入。而当一国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出现了混乱时, 一般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效率, 必要时要限制经济自由。因此, 经济法对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进行调整的具体方式可以归结为两种, 一种就是消极的保驾护航, 并不积极地干预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另一种就是要通过限制经济自由来提高经济效率。那么自由能否被限制呢?罗尔斯认为, 自由的优先性意味着自由只有为了自由本身才能被限制。笔者认为罗尔斯的自由正义观并不能延伸到经济学和法学领域, 因为现代经济社会不允许无效率的经济自由存在, 即使存在也是荒谬的和被否定的, “对于一个终日为自己及其家庭的饮食和住房问题忧心忡忡的人来说, 谈论自由是没有意义的。”最起码自由是能为法律所限制的, “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状态中, 哪里没有法律, 哪里就没有自由。”其实, 对经济自由的干涉的原因除了自由本身以外, 至少还有效率, “国家是否运用法律手段干预经济生活的依据应该是效率。”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 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 从而需要政府干预, 以纠正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 政府干预经济或政府行动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促进效率。

摘要:当前, 关于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的分别研究已经屡见不鲜了, 但是深入探讨二者关系的著述并不多见, 文章分析了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并提出我们应该在经济法视野下了去处理经济自由与经济效率的相互关系, 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经济自由,经济效率,经济法

参考文献

[1]胡甲庆.反垄断法的经济逻辑[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7

[2]〔美〕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著.王明毅、冯兴远等译.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3]〔美〕米尔顿·弗里德曼著.张瑞玉译.资本主义与自由[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8

[4]张莉莉.经济法自由理念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7

[5]〔美〕约翰·罗尔斯著.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6]〔美〕彼得·斯坦、约翰·香德著.王献平译.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7]〔美〕洛克.叶启芳、瞿菊农译.政府论 (下篇)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8]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移动课程平台下一篇:健全内部会计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