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资源管理

2024-07-11

黄河水资源管理(精选十篇)

黄河水资源管理 篇1

汛前准备工作有三个特点, 一是早布置、早动手、早落实, 根据国家防总和黄河防总对防洪抗旱工作的总体要求, 结合防汛工作实际需要, 向黄河流域有关省 (区) 水利、气象部门和委属有关单位布置黄河流域水情报汛任务。二是根据具体要求,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千方百计进行河道查勘, 强化内业分析, 通过电话、传真、网络方式向基层水文、河务部门了解情况, 深入细致研究大断面测量资料, 分析河道演变及过洪能力、漫滩流量。三是强化技术层面的汛前准备工作, 在汛前有针对性地选取历史上发生在中游的十场中常洪水进行重点分析, 并组织预报员进行交流和学习, 增加对黄河暴雨洪水特性的认识。职能部门要结合实际, 通过出动宣传车、制作宣传栏、悬挂张贴横幅标语、开设网上防汛宣传、知识培训专栏等灵活多样的形式, 积极开展节水、水资源保护、黄河防汛知识及防汛法律法规宣传, 引导广大群众节约用水、安全用水, 了解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全社会的节水意识普遍提高, 防灾减灾能力增加, 沿黄群众的防汛能力也明显增强。

近年来, 黄河经常出现断流现象, 没有发生过大洪水, 致使部分干部群众重抗旱、轻防汛思想严重。黄河小浪底水库修建以后, 部分干部群众错误地认为黄河洪灾威胁已经消除, 防汛意识日渐淡薄。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防洪防汛工程建设起点较低, 只能抵御一般水涝灾害。部分防洪防汛设施老化, 涵闸年久失修, 不能正常发挥功能。老城区的排水管网使用时间较长, 部分管道雨污混排, 且部分路段为方石砌筑, 管径小, 淤积严重, 遇强降雨排水能力差, 易造成道路积水。

二、对黄河取水进行严格监督

对黄河取水许可实施动态监管, 杜绝无证取水行为, 对重点用水户进行跟踪管理, 对取水许可进行专项监督检查, 摸清供水用途, 杜绝违规取水行为的发生, 依法保护水资源。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 加强用水计划管理, 及时调整不符合实际的用水计划, 依法对用水大户下达年度用水计划, 促进用水单位计划用水、节约用水。严格执行批准的水量分配方案, 做到精心调度、涵闸启闭指令畅通, 有效支援全县经济发展。

三、完善防汛机制

严格落实防汛责任制, 把防汛责任制贯穿于防汛工作的全过程。进一步完善抢险应急预案, 组建好防汛队伍, 备足防汛物资, 严格纪律, 确保一旦出现险情人员拉得出、物料运得上, 应对有力, 损失最低。严格执行调水调沙运行方案, 进一步做好各项观测和工程巡查工作, 加强重点险点险段的防守。健全部门联动工作机制, 服从指挥, 各负其责, 团结协作, 切实把防汛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确保高青全县安全度汛。同时, 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制订长期治理规划, 坚持不懈地搞好防洪工程建设, 实施河道清淤和建筑物配套工程, 进一步完善防洪基础设施。排除城区防汛隐患, 保障居民财产安全。全面检查、维修县城易积水区的防汛、排洪管网, 加强对城区各个排水口等排洪设施进行经常性巡查, 做好清淤、疏浚、维修和养护工作, 对问题严重的进行管道改造, 确保特大暴雨期间城区不长时间积水, 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严格水资源管理, 做好水资源保护及节水工作。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 执行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题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加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把限制入河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强化水政执法, 加强对干渠、河道巡查管理力度, 保障水秩序安全。发展田间节水灌溉工程, 在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基础上, 积极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统一规划、调度、配置可用水资源, 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 合理调配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 统筹管理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防洪排涝等涉水事务, 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加强水源保护, 加强对重点水源的管护, 实施永镇水库、胜利水库围网工程, 起到较好的防护警示作用, 确保了水库不受污染。依法查处水事案件, 每天安排专人对所辖河道管护范围内的水资源进行巡查, 及时发现和制止污染水源、破坏供水的行为, 维护了正常供水秩序, 保障了饮用水安全。

四、强化水文情报预报工作

水情工作现代化以增加科技含量为标志。要提高水情工作现代化水平, 必须提高科技含量, 而这一切离不开经费的支持。近两年, 随着“黄河水量调度系统”和“黄河小花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等项目建设的开展, 黄河水情业务系统建设经费投入显著增加, 黄河水情工作已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部分先进的信息接收处理和预报系统已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五、加强防汛工作全面部署

加强对黄河流域水文气象基本资料、基本规律的研究, 探索黄河流域水文、气象、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 提高水文、气象、水资源的预测、预报精度, 为黄河防汛和水资源统一调度提供决策依据。逐步建立黄河河流预报系统, 提高科技含量, 提升黄河水文水资源预测预报的整体水平。以黄河水文测报水平升级工作为契机, 以“黄河小花间暴雨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为突破口, 逐步建立涵盖长、中、短期气象、水文预报内容的黄河河流预报系统。人才队伍建设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 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内部潜力, 加强在职职工的培训;另一方面, 要不断引进高素质人才, 充实到人才队伍中, 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 紧紧围绕治黄工作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开展工作。做好这些工作是黄河水情工作的立足之本。在水情工作中要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质量, 为防汛抗旱、水资源调度和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加强学习宣传, 提高干部群众的防洪防汛意识。

六、结论

黄河水资源管理 篇2

孙远扩(山东黄河河务局)

摘要:山东省当地水资源严重不足,黄河是其主要客水资源,黄河断流对我省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生态环境、河道防洪都带来了严重影响。山东黄河河务局(简称山东局)作为山东省境内黄河水资源的主管部门,在黄委和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不断探索创新,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强化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在实现黄河连续七年不断流的同时,基本满足了我省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用水之需,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亟待解决。

关键词:山东黄河 水资源 调度管理 1 基本情况 1.1 水资源概况

山东省当地水资源严重不足,一般年份全省水资源总量只有308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44 m3,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3%,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1000 m3的下限值,属于严重缺水的省份。全省一般年份缺水98亿m3,干旱年份缺水175 亿m3,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山东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

黄河流经我省9个市的25个县(市、区),河道长628公里,是我省最主要的客水资源。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580亿m3,扣除输沙和生态用水,正常年份最大可供水量为370亿m3,国务院分配给山东的引黄指标为70亿m3。目前,山东引黄供水范围已达11市的68个县(市、区),引黄水量和引黄灌溉面积约占全省总用水量和总灌溉面积的40%,黄河水资源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1.2 黄河断流情况

据统计,在1972~1999年的28年中,利津站有22年出现断流,累计断流89次1091天,平均每年断流50天(断流年份平均),其中1997年断流更是长达226天。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黄河几乎年年断流,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一是断流年份不断增加:七十年代断流6年,八十年代断流7年,九十年代断流9年。二是断流次数不断增多:七十年代断流14次,八十年代断流15次,九十年代断流60次。三是断流时间不 断延长:七十年代断流86天,年均14天;八十年代断流107天,年均15天;九十年代断流898天,年均100天。四是首次断流时间提前:

七、八十年代一般是在5、6月份断流;九十年代提前到2、3月份,并且出现了跨断流。五是断流河段不断上延:七十年代平均断流河段长度242km,八十年代256km,九十年代增加到422km,断流河段最长的年份是1995年和1997年,断流至河南开封附近,长约683km。

黄河断流给下游工农业生产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对城乡生活用水、生态环境及河道防洪都造成了重要影响。据初步统计,黄河下游工农业损失:70年代累计为22.2亿元,80年代累计29.2亿元,90年代(截止1996年)累计216.4亿元。

1997年由于黄河断流,山东省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35亿元,其中工业损失40亿元、农业损失70亿元、其他损失25亿元。由于黄河断流,加之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夏秋连旱,山东沿黄地区受旱面积达2300多万亩,其中重旱1600万亩,绝产750万亩,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沿黄地区有2500个村庄、130万人吃水困难;沿黄多数城市定时定量供水,有的用汽车拉水供居民吃水。1.3 统一调度前水资源管理情况

山东省开发利用黄河水资源,始于1950年在利津县綦家咀兴建的第一座引黄闸,此后经历了试办、大办、停灌、复灌、发展提高、黄河断流、统一调度等曲折历程。据统计,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年均引水量48亿m3,灌溉面积1100万亩;八十年代年均引水量76亿m3,灌溉面积突破2000万亩,其中1989年引水量高达123亿m3,灌溉面积2738万亩;九十年代年均引水量72.8亿m3,灌溉面积2580万亩。

八十年代以前,断流的次数少而且持续时间较短,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尚不严重,黄河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主要采取了限制上游地市引水,或短时间关闸向下游调水的临时应急措施。进入九十年代由于断流的情况和危害越来越严重,影响越来越大,山东局在省政府和黄委的领导下,一是密切关注黄河水情、沿黄各地旱情和需水情况,及时向黄委汇报,请求上中游水库及时加大下泄流量,支援山东抗旱。二是采取计划用水、分配引水指标、关闸调水、轮流引水灌溉等措施。三是建议有条件的地市修建平原水库,利用水库、河道、坑塘调蓄水量,丰蓄枯用、冬引春用。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黄河水的供需矛盾,但终因流域水资源尚未实施统一管理和调度,上中游各省区引水量不断增加,进入山东的水量供不应求,黄河断流及其危害仍不断加剧。2 统一管理调度后采取的措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黄河断流的不断加剧,黄河断流问题引起政府和社会各 界高度关注,163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曾郑重签名,呼吁国家采取措施解决黄河断流问题。1998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和水利部联合颁发了《黄河可供水量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预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授权黄委负责黄河水量统一调度管理工作,明确山东局负责山东省境内黄河水资源的统一调度管理工作,自1999年3月开始黄河水量进入统一调度期。此后,山东局不断探索、创新,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工程、技术等多种手段,不断强化水资源管理和调度,在取得连续七年不断流的同时,基本满足了山东沿黄地区工农业生产、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1行政手段。作为山东黄河水行政主管部门,山东局始终把把水量调度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完成。一是实时调度,合理引水。根据黄河水情及各地旱情,在确保利津站入海流量的前提下,及时下达水量调度指令,调整各引黄涵闸引水流量,将黄河水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二是逐级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制。自1999年起,省、市、县各级河务部门,逐级签订引黄供水责任书,实行单位一把手负责制,并规定了对违规行为的处理措施。三是加强监督检查。调水期间派出检查组,采取蹲点监督、巡回检查和突击抽查等方式,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结果在全局通报。四是在计划用水,科学调度和水资源管理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先后实行了签订供水协议书制度、订单供水制度、水量调度通知单制度、取水许可制度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均取得明显效果。2.2 经济手段。为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合理用水,山东局加大了农业与非农业用水的界定工作,按照国家水费标准和水的不同用途计收水费,对生活及工业用水优先安排。对超计划用水按规定实行加价收费。

2.3 法律手段。为做好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工作,山东局除认真执行《水法》和水利部、黄委制定的规章制度外,自1999年起相继制定印发了《山东黄河引黄供水调度管理办法》、《山东黄河引黄供水协议书制度》、《山东黄河水量调度工作责任制》、《山东黄河水量调度督查办法》、《山东引黄涵闸水沙测报管理办法》、《山东黄河水量调度规程》等制度、办法,对加强山东黄河水量的统一调度,发挥了重要作用。2.4 工程手段。山东局63座引黄涵闸及时进行了维修养护,保证了启闭灵活、正常运转、按时执行上级调度指令。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使有限的黄河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沿黄地区修建了大量调蓄工程,截至2004年底,山东沿黄各市总的引黄蓄水能力达22.74亿m3,其中平原水库753座,蓄水能力14.63亿m3;河道、坑塘蓄水能力8.11亿m3,为丰蓄枯用,冬蓄春用奠定了工程基础。2.5 技术手段。一是合理编制用水计划,加强用水管理。在考虑河道输沙和生态用水的前提下,根据各灌区农作物种植面积和需水规律,科学编制用水计划并严格执行。二是开展基础性调查研究。山东局及所属单位,多次深入引黄灌区、黄河滩区,就灌区、滩区基本情况、平原水库、农业种植结构、工业及生活用水、节水灌溉等进行调查研究,为黄河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奠定了技术基础。三是不断提高水量调度现代化水平。近年来利用网络计算机技术,开发了相关运用软件,实现了水位、引水引沙量、调度通知单等的网上传输和查阅;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自动控制和视频传输技术,先后建成了51座引黄涵闸的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了黄委、山东局、市、县河务局和闸管所五级监控,可对涵闸的引水信息和运行状态进行远程监测,对闸门的启闭进行远程控制,对涵闸的运行环境和流态进行远程监视,为科学调度黄河水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3 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成效显著

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以来,在黄河来水连年偏枯的情况下,1999年断流天数减少到40天,截至目前,已连续七年实现了黄河不断流,同时基本满足了沿黄工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用水需要,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1 工业及生活用水效益。实行黄河水资源统一调度,由于能够统筹兼顾,合理调配黄河水量,避免了上下游争水、左右岸抢水的情况,优先保证了沿黄636万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基本满足了胜利油田和沿黄工业生产用水。同时引黄济津、引黄济青为青岛、天津及沿途城市1705万人提供了生活及工业用水。根据黄委测算,黄河水对工业项目GDP的影响程度为211元/ m3,据此测算,黄河水资源年均对山东沿黄工业GDP影响量达1200亿元左右。

3.2 农业效益。由于充分考虑了农作物的需水规律,在农作物用水的关键季节,适时加大了小浪底水库的下泄流量,使沿黄地区3000多万亩农作物基本得到及时灌溉。据测算,山东农业引黄灌溉年增产效益达30亿元。

3.3 生态效益。实施统一调度后的1999-2005年,黄河最下游的利津水文站7年平均年入海水量114.8亿m3,保证了生态环境基本用水需要。河口地区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淡水湿地面积明显增大,湿地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每年都有近百万只鸟类到这里越冬。黄河不断流,为近海鱼类的洄游、繁衍、生息创造了条件,多年未见的黄河刀鱼重现黄河河道。

近年来,山东黄河两岸绿树成荫、水面扩大,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特别是泉城济南泉水得以常年喷涌;江北水城-聊城东昌湖碧波荡漾;滨州四环五海碧水蓝天;黄河入 海口鱼跃鸟飞,均成为山东旅游的新亮点和居民生活娱乐的好场所,这些都受益于黄河水的供给和补充。

3.4 防洪效益。黄河不断流后,河道常年有水携带泥沙入海,对减少河道淤积发挥了重要作用,加之近四年黄河调水调沙,山东河道主槽平滩流量由原来的2000 m3/s左右提升到3500m3/s左右,3000m3/s同流量水位下降了0.86 m,使山东河段河道排洪能力普遍提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给山东沿黄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是,目前山东黄河水资源管理与调度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4.1 水资源总量不足。黄河水资源的利用以频繁断流为标志,已经超过了河流承载能力的极限。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前,山东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仍将十分突出,特别是春灌用水约占全年用水量的60%左右,但同期来水只占年来水量的20%左右,山东黄河水资源短缺的现状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为此,建议尽快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水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春季加大小浪底等水库的下泄流量,缓解春灌用水供需矛盾。

4.2 部分管理法规可操作性不够强,基层单位感觉无所适从。今年4月15日起国务院颁布施行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与1993年的《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相比虽然有了很大进步,更加强调了实施流域层面的统一管理,但是黄河流域省、市、县三级黄河河务机关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受理、审查、监督管理,尤其是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方面几乎都没有任何职权,黄河取水许可层级管理的体制已无法正常运转,黄委所属各级管理机构的水资源管理权威被严重消弱,开展黄河水资源管理工作举步维艰,确保黄河不断流、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目标将很难实现。为此,建议水利部参照对防洪法第十九条所作的解释,在水利部今后出台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将流域管理机构作扩大化解释,即流域机构是指流域管理机构及其所属各级管理机构,赋予流域管理机构所属各级管理机构一定的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受理、审查、监督管理、水资源费征收管理等权限。

4.3 水文测报手段落后。一是黄河干流水文站点少,测验精度低、测次少,不适应水量调度需要;二是引黄闸引水流量测次少、误差大;三是引黄灌区测水量水、配水手段落后,不适应科学配水的要求。对策:一是改善黄河水文站测报设备,增加测报次数;二 是引黄闸改造测流设施,尽快实现测流现代化;三是结合灌区改造,增加测验站点,提高测报精度,适应配水需要。

4.4 灌区管理粗放、水资源浪费严重。一是引黄灌区工程不配套、干支渠节制闸老化失修。山东引黄灌区干支渠17390公里,只衬砌了1315公里,衬砌率仅7.56%,灌溉多以大水漫灌、串灌为主,水利用系数仅在0.5左右。二是无用水定额。三是灌区工程管理不统一,上下游争水抢水,地下水利用不合理。对策:一是搞好灌区工程配套,特别是干渠衬砌,提高水的利用率。二是对灌区内地下水、地表水、黄河水统一调配。三是科学制定各种用水定额,促进节约用水、科学配水。

4.5 水费价格低,不能有效的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一是引黄渠首工程供水价格低,农业用水1分/ m3左右,工业及城市用水4分/ m3左右;二是引黄灌区水费价格低,农业用水约在5分/ m3左右,都远远低于供水成本,与水资源紧缺不相适应。对策:建议有关部门按规定尽快核定引黄渠首和引黄灌区的水价,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逐步推行两部制水价,充分发挥水价在水资源管理中的调节作用。

黄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及规划 篇3

关键词:黄河水资源现状规划

中图分类号: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6-120-02

从高空俯瞰,黄河像一个巨大的“几”字,盘旋在中国的大地上,它是我国第二长的河流,被誉为我国的“母亲河”。黄河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了九个省或自治区,它们分别是: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最后注入渤海。据统计,黄河全程达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达七十五万平方千米,年径流量为五百七十四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为七十九米。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又因水土流失,支流则带入大量的河沙,致使黄河成为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地处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并作为我国北部地区最主要的供水水源,年平均径流量仅为五百七十四亿立方米,仅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百分之二。而黄河流域约共有1.4亿的人口及2.4亿亩农耕地,都靠黄河水源供给,另外许多重要能源基地也依靠黄河水源的供应才能发展下去。由此可见,黄河流域水资源对我国生活与发展的重要性,它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关键地位。但是,从1972年起,黄河就常出现断流现象,而且呈现出越来越频繁的趋势。再加上水土流失、水源污染加剧,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发展形势日益严峻,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黄河开始呈现出巨大的承载压力。在这种形势下,分析黄河流域水资源的现状、找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摸索出一个合理科学的治理方案是当务之急,对实行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1黄河流域水资源现状

对于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总体情况,我们可以从三个主要的方面来进行评价。它们分别是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水质情况,以及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利用情况。通过综合这几个方面的考量,我们可以大致地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现状作出一个定位。

1.1总量状况分析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总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黄河流域的地下水流量与地表的河川径流量之和,并扣掉其中的重复计算量。首先来看地下水流量。所谓的地下水流量,指的是在特定的流域内的地下含水总量。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主要集中分布在汾渭河谷盆地、宁蒙平原引黄灌区以及伊洛河等地区。地表河川径流量则是指在河流、冰川、湖泊等水体中那些由降水构成的水量,而这些水量是时时更新的,并显出动态的趋势。从空间上看,黄河地表的河川径流量主要是来自郑州的花园口及以上的中上游地区,形成如此不均匀的空间分布特点,是由于黄河的地理条件造成的。另外,从时间上的分布来看,由于黄河流域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主要集中于七到十月的汛期,因此,黄河的地表河川径流量大半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七至十月。根据近年的调查显示,由于降水量减少与分布不均匀,黄河流域的地表河川径流量已日趋减少,现今其年均径流量仅为五百七十四亿立方米。可见,黄河水资源总量少,并且呈日益减少的趋势。同时,这也将严重影响到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供求情况。

1.2水质状况分析

水资源的质量状况也是评价水资源现状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根据近年有关调查显示,黄河流域水资源中劣III类水资源比例约高达百分之六十,劣V类水资源量也约有百分之三十左右。可见,黄河全流域的水质劣差之程度。另外,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水质还呈现出这样的特征:即干流的水质优于支流的水质;汛期的水质也优于枯水期的水质。检测出黄河中的污染物主要为高锰酸盐、挥发酚、氨氮等,也有极少数河段检测出镉、汞与铅等化学污染物。相对而言,黄河干流的污染比支流的污染严重,其中当以潼关河段的污染情况最为严重,潼关河段全年的河流水质劣于V类水质标准,而其它河段多为Ⅳ类水质标准。根据国家环保局的调查公告,黄河水资源污染程度列于全国第二,可见其水资源水质状况之劣,此形势的说明也给予我们敲响了水污染防治的警钟。

1.3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迄今为止,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相当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就黄河流域的地表径流量的开采已有三百零七亿立方千米,就地下水的储量开发也达到了九十七亿立方千米,利用率相对较高。其次,已建立各类水库达三千一百四十七座,总库容为五百七十四亿立方米。此外,引水工程与提水工程也分别高达4500与29000个,建立引黄济青、引黄入淀、引黄济晋与引黄济烟等跨流域调水工程。除了以上所涉及到的水利工程外,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解决了黄河流域五十多个城镇的居民生活用水问题,为农业灌溉引水与城市工业的发展用水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给我们带来了可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效益。正是因为如此,现在更有越来越多的开采项目投入到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中去,导致其利用程度已大大高于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使黄河流域水资源处于一个过渡开发的状态。

2存在问题与主要原因

综合以上所涉略的黄河流域水资源现状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到黄河流域水资源存在着不少问题,并呈现持续恶化的态势。而这些问题及其原因突出表现为:

2.1供需矛盾尖锐化及其原因

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问题已不是一朝之事,黄河流域水资源虽作为我国北部地区供水水源,却只以占全国径流量百分之二的水资源,承担着全国百分之十二的人口与百分之十五的耕地及其它相关的供水压力。再加上近年来各方面的原因,使得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承载压力逐渐加重,以致供需矛盾尖锐化。而这些原因主要包括:首先,是人口的递增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在黄河流域的人口数量与日俱增,据统计,如今其人口数量已高达约一亿。如果任其情况发展,将来的人口增长速度将更令人惊讶。在这样的形势下,人均水资源量将相应地递减,难以满足生活所需。加之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对供水量的需求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其次,是现代居民用水浪费与工农业浪费所致。除了城镇居民日常生活存在用水的浪费现象外,农业灌溉技术落伍与设备的老化也会导致农业用水的浪费,再有发展高耗水量工业也使得工业供水效益低,出现浪费水资源的现象。第三,则是水资源总量的减少。而水资源总量的减少又与一定原因相关的。比如,断流的频发。据统计,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间歇性的断流后,黄河流域的断流现象愈演愈烈,无论是干流或是支流,又或是断流的次数与河道的长度都与日俱增。第四,降水量减少与分布不均匀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黄河流域大多都处于干旱与半干早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低,加上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其降水量尚不及全国年平均降水量的百

分之二十七。又因为降水的时间与空间分布都不均匀,对地下水的自我调节产生不利的影响。最后,过度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长期以来对黄河流域的开发已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以致破坏了黄河自我调控系统难以恢复。综上所述,导致黄河流域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尖锐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供需矛盾的存在使黄河流域水资源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

2.2水质每况愈下及其原因

自8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水资源的质量已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随着黄河流域的居住人口的增加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对水质的影吃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活用水量增加的同时也扩大了生活废水的排放:二是工业企业生产用水增加的同时也排放了大量的化学污染物,三是农业耕种农药与化学肥料的使用。再加上治理的力度不够,导致水质得不到恢复、日益下降。另外一方面,则是近年来降水量的减少致使得水体自我分解污染物、自我净化的能力下降,更是使得水质得不到改善,导致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持续恶化。

3整治与规划

只有充分了解了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总体情况,深入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后,才可能更好地针对这些问题作出一个全面的规划,从而展开治理与保护工作。

3.1建立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的法律体系

法律是实行治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制定出相关的水资源管理条例,并依法进行统一管理。目前,我国已颁布了多项水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应当以这法律法规为导向、手段进行黄河水资源的管理工作,以实现管理的正规化。依据法律可以更好地促进水资源统一管理工作,而统一管理则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水资源的供需问题。

3.2开源节流,建立节约用水型社会

可以看到,黄河以非常有限的水资源承担着如此重大的供水任务,我们必须致力于从生活用水、农业用水与工业用水等各个方面尽量减少用水量,发展节水型工农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并降低用水浪费现象。而以上所提到的,又必须以培养节约用水的意识为基本前提。只有当广大民众都培养了节约用水的意识,才能保证水资源的利用率。

3.3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就必须做到合理开发、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必要时可进行人工调蓄。而对入河排污的管理也应当列入水资源管理保护工作的重点项目之内。应当建立和完善水污染治理体系,减少生活废水与工农业废水的排放,以加快水污染治理,加强污水处理的同时也要防止进一做到防治并重。还可以将市场引入治理工作,激励企业与社会都参与到水污染治理的工作中来,使防治工作企业化、社会化,从而扩大防治工作的力量。此外,加强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跨流域调水等水利工程,减轻黄河的供水压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举措。

综上所述,我国需要对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再针对其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作出全方位的规划,以确保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蔺生容,张遂业,黄河,上游,水沙[M],黄河水利出版社,1999

[2]左其亭,陈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规划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黄河水资源供需分析及对策,1999

[4]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研究课题组,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立法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1999,(2)

黄河下游泥沙资源利用与管理研究 篇4

关键词:泥沙资源,利用方式,建议,黄河下游

0 引言

资源是指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一切为人类有用的资财, 也就是说, 在自然界及人类社会中, 有用物即资源[1]。黄河以泥沙问题闻名于世, 以往的研究都侧重于泥沙“灾害”的一面。近年来,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开始不局限于对泥沙进行治理, 而开始对泥沙进行利用, 如滩区放淤、填海造地、湿地塑造、制造砖瓦等。泥沙“灾害”的一面依然存在, 但对泥沙的开发利用逐渐使其开始显露“资源”的一面。

相关研究证实[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径流来水量的减少, 黄河下游水少沙多的特征将日趋加剧, 下游多泥沙的特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持续。根据黄河的治理方略和近期的治理目标, 对下游的泥沙变“灾害”治理为“资源”利用, 以泥沙资源化利用为目的对黄河下游的泥沙管理进行研究, 对促进黄河健康十分必要。

1 黄河下游泥沙资源利用方式

泥沙资源利用的目标是将泥沙的“灾害”性转化为效益, 降低灾害损失, 增加泥沙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按照黄河泥沙资源利用目的的不同, 可分为公益性为目的的利用方式和经营性为目的的利用方式两种, 如图1所示。其中公益性为目的的利用方式, 指的是产生社会效益、防洪效益、灌溉效益、生态效益等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泥沙利用, 如河道中的淤临淤背、加固堤防, 灌区中的浑水灌溉、淤改土地, 滩区的放淤, 黄河入海口的填海造陆、湿地生态保护等[3,4];而经营性为目的的利用方式指的则是利用泥沙获得经济效益、以营利为目的的泥沙利用, 如利用泥沙的硅酸盐类属性将其作为矿产资源进行能源开发, 作为建筑材料原料制造黄河泥沙砖、建筑用砂[3]等。

2 泥沙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市场对泥沙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2010年《黄河流域综合规划》提出了“拦、排、调、放、挖”的泥沙综合处理措施[5], 同时更为明确地提出了“泥沙资源化利用”。目前, 泥沙资源化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 存在一些问题, 威胁黄河健康生命。

2.1 经营性为目的的泥沙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黄河下游泥沙利用的各种途径中, 建筑砂料及其它应用、制造砖瓦等, 均属于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泥沙利用, 由于利益的驱使, 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在河道泥沙利用中, 采砂属于常见的一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采砂活动越来越多, 由于局部利益的存在, 很少会考虑对河流整体功能的影响, 使得采砂过多、过滥。尤其是汛期采砂、堤防附近采砂等非法、无序采砂现象的存在, 会引发河堤侵蚀和河道迁移, 影响河道的防洪功能, 加剧水土流失, 对生态环境产生冲击, 危及河势稳定、堤防安全、航运畅通和生态健康。

在黄河下游滩区采泥沙制砖或者利用引黄灌区沉沙池中淤积的泥沙烧制砖瓦是泥沙资源的另一种经营性的利用方式, 不仅解决了沉沙池附近泥沙堆积的问题, 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和引导, 使得违规建设、集中建厂、扎堆取土现象严重, 尤其是建设在防汛红线以内的砖窑设施, 严重影响河道防洪安全。另一方面, 我国正推进的“墙体材料革新”和“禁实”政策[6], 也限制了利用黄河泥沙制造砖瓦的发展。

此外, 泥沙的矿产资源属性利用方式等其他营利性利用方式, 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 尚需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其应用尚未进行规模化推广, 经济效益尚未显现。

这些问题的存在, 使得经营性的泥沙资源利用方式在实践中面临种种障碍, 需要正确管理和引导。

2.2 公益性为目的的泥沙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淤临淤背、加固堤防、浑水灌溉、淤改土地、滩区放淤、填海造陆、生态保护等都是以产生社会效益、防洪效益、灌溉效益、生态效益等以公益性为目的的泥沙利用方式, 这些利用方式在实践中, 由于所在河段不同, 也存在着一些矛盾。

在黄河下游的入海口, 一方面为了填海造陆, 要求尽量多的黄河泥沙可以冲击入海, 进行填海造陆, 另一方面, 冲击到入海口的泥沙, 极易在入海口附近形成拦门沙, 使得河口摆动改道严重, 影响河口防洪和排水排沙。

近年来, 黄河径流量减少, 流向下游的水量也在减少。对于黄河下游灌区而言, 出于灌溉的需要要求有足量的水进行灌溉, 而对于入海口附近的泥沙利用而言, 则需要有足量的水运送泥沙至河口, 一方面填海造陆, 另一方面可以对入海口的湿地进行补充, 保持生态环境, 这就造成了黄河下游不同区段间的矛盾。

这些问题的存在, 使得泥沙资源利用的各种公益性目的间也存在着重重矛盾, 需要统一规划管理。

2.3 未形成泥沙利用的统一规划管理

随着治黄科研与实践的长期积累, 泥沙资源利用的途径与方法已日趋成熟, 且产生了较好的效益。但在具体的实施中, 却尚未形成整个流域的统一规划管理, 尤其是利用水库进行调水调沙后, 并不是将泥沙冲向下游就结束了, 而是需要在下游进行统筹考虑、合理布局, 使得排往下游的泥沙能在不同区段得到合适的处理和利用。

目前黄河下游的泥沙资源利用中, 涉及主体众多, 如河务部门、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等, 由于尚未实现统一管理, 极易形成各种矛盾, 如以经营性为目的的泥沙利用途径间尚未形成研发—应用的良性循环机制, 公益性为目的的下游不同区段泥沙利用途径间有关水沙资源的协调利用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 使得下游泥沙资源利用的综合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无法满足黄河长治久安的战略需求。

3 建议

泥沙作为黄河的主要特征, 其资源化利用必然要满足健康黄河的要求, 与流域水资源的开发治理结合起来, 建立起流域综合的泥沙资源利用管理模式。

3.1 明确黄河泥沙资源的权属

应当从法律上确定黄河泥沙资源的权属问题。黄河泥沙的“灾害”属性决定了长期以来, 在对其进行治理的过程中, 都是由流域管理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进行, 然而其“资源”属性尤其是在营利性为目的的泥沙利用方面, 由于资源权属界定不清, 使得河道采砂、泥沙制砖等管理秩序混乱, 不利于黄河健康河流的维持。因此, 在流域泥沙资源管理中, 首先就需要明确泥沙资源的权属。其于黄河的泥沙特性和资源利用途径, 建议采用法规的形式, 将泥沙资源的处置权、收益权、监督权等交予黄河流域委员会进行统一管理。

3.2 建立黄河泥沙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框架

在泥沙资源权属确定的前提下, 黄河水利委员会可对泥沙资源利用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由于黄河流域泥沙与水资源同生并进的特点, 在进行泥沙利用时, 必须要考虑其对河流管理的影响。

因此, 建议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框架下, 结合泥沙资源利用现状, 编制《黄河流域泥沙资源利用与管理规划》, 对泥沙资源利用的各种方式进行综合规划、统一管理, 从区域、数量、时间等方面明确划定泥沙利用的禁采区、限采区、禁采期等, 明确经营性为目的的泥沙利用需要让步于公益性为目的的泥沙利用, 并按照流域综合效益最大的原则协调各公益性泥沙利用之间的矛盾问题, 实现对泥沙资源的合理开发、有序开采。

3.3 构建泥沙资源利用的约束、激励和补偿机制

建立对泥沙资源利用的约束、激励和补偿机制。一是制定泥沙资源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 运用政策手段, 约束或规范在河道采砂或滩区用沙过程中企业的行为;二是采取激励机制, 运用行政或经济手段, 对通过技术攻关等方式研究出的新的泥沙资源利用途径给予表扬或奖励, 引导泥沙资源利用朝着有利于河流健康的角度发展;三是尝试建立补偿机制, 在泥沙资源利用中, 受益方可从受益得利中拿出部分, 对泥沙资源利用的研发和运行成本进行补偿, 探讨泥沙资源利用的良性运行机制。

3.4 健全泥沙资源利用的监督机制

应当健全泥沙资源利用的执法监督体系, 建立泥沙资源违规惩罚制度, 从经济和刑法的角度分别给予制裁。对违法、违规、违章从河道采砂、滩区占地用沙等行为作出相应处罚规定, 触犯刑律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无证采砂、用沙的没收非法所得, 并依法追究其经济或刑事责任。应当完善泥沙资源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 由公众行使监督权, 参与泥沙资源利用的监督工作, 通过电话举报、匿名信箱、网络平台等方式, 鼓励公众对泥沙利用中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举报。

4 结语

近年来, 黄河水利委员会越来越重视泥沙的资源化利用, 据相关研究对黄河泥沙利用潜力的不完全分析[7], 未来50年内, 通过对黄河泥沙利用的优化管理, 其泥沙总利用潜力可达177.66亿t, 其中放淤加固大堤需要4.2亿t, 淤筑村台4.48亿t, 淤填堤河、淤堵串沟需7亿t, 制备防汛材料需0.42亿t, 放淤改土21.28亿t, 供水引沙42亿t, 生态重建可处理3.08亿t, 调水调沙输送泥沙84亿, 建筑材料利用泥沙11.2亿t。

2000年以来的泥沙利用, 逐渐使得黄河下游河道从“亚病态”状态转向“亚健康”状态[8]。近年来, 黄河水利委员会倡导的泥沙资源利用, 通过建立流域综合的泥沙资源利用管理模式, 可望对黄河下游的泥沙进行有效调控, 实现“增水、减沙、调节水沙过程”的目标, 从而实现黄河下游地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含琳.资源经济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3.

[2]张俊峰, 王煜, 安催花, 李海荣.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角度看黄河水沙调控体系[J].人民黄河, 2009, 31 (12) :6-10.

[3]梁若皓, 樊彦国.现代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和可持续发展问题[J].灌溉排水学报, 2007 (8) :220-221.

[4]王立久, 姚文艺, 冷元宝.黄河泥沙资源利用途径与原则[J].人民黄河, 2014 (7) :9-12.

[5]江恩惠, 曹永涛, 李军华.水库泥沙资源利用与河流健康[A].中国大坝协会.水库大坝建设与管理中的技术进展——中国大坝协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12:34-40.

[6]顾列亚, 葛东宝, 岳瑜素, 等.黄河泥沙资源化管理政策研究[J].中国防汛抗旱, 2009 (6) :59-61.

[7]江恩惠, 曹永涛, 董其华, 等.黄河泥沙资源利用的长远效应[J].人民黄河, 2015, 37 (2) :1-5.

黄河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5

一、综述

1、黄河河源区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随着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黄河水资源的主要来源之一—黄河源区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黄河源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近几年也渐趋恶化,使得关于黄河源区的报道逐渐增多,如:1月《日报》以“黄河源区缘何断流?”为题,报道了青海省地质调查院关于黄河源区生态环境地质实地调查的结果,认为水环境变异、气候变异与荒漠化加剧是黄河源区黄河断流的三大“罪魁祸首”。

月新华社以“黄河第一弯,打响生态保卫战”为题作了如下报道:近年来,XX县的草场退化、沙化问题日趋严重。全县已有67万亩草场出现干旱和退化问题,2.6万人、34万头牲畜出现不同程度的饮水困难,黄河两岸已出现长达117公里的沙化带,保护黄河首曲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

年09月《兰州晨报》以“母亲河源头的忧患--黄河首曲荒漠化严重”为题报道说:“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的转暖,风蚀作用的加剧,草原鼠害以及过度放牧的影响,不同程度的沙化现象已经在首曲两岸显现,牧民的天然草场正在被风沙一点一点的侵蚀,而更重要的是,黄河首曲的沙化给黄河中下游带来的生态危机是不可估量的。”

2、调查的目的意义

面对如此多的报道,作为黄河的主管部门对此如何认识呢?不能无动于衷,应该深入调查研究,了解黄河源区生态、水资源变化情况。黄河水文部门有责任对黄河源区的生态和水资源变化进行研究,弄清河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及径流减少的真正原因,提出治理对策,为水资源的管理开发服务。现有的水文观测,无论从站网分布到观测要素均无法回答黄河源区的生态及水资源变化原因。河源区由于受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水文测报水平较底,职工生产、生活问题较多,为促进这一地区的水文现代化建设,彻底改善水文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测验方案。为此,水文局及委机关有关部门组织了黄河河源区水文水资源情势、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河源区水文测报方案研究的实地科学调查。

3、调查组织形式

调查团由水文局局长牛玉国同志任团长,委财务局赵春理副局长、委三门峡枢纽局刘红宾副局长任副团长,调查团成员有委机关财务局、防汛办公室、三门峡枢纽局、黄河上游水文水资源局、三门水文水资源局、河南水文水资源局及水文局信息中心、测验处、科技处、办公室、计财处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自2002年9月12日开始至2002年9月25 日,历时13天。调查了上游水文水资源局、西宁勘测局、兰州、玛曲、大水、唐克、久治、吉迈、黄河沿、黄河、唐乃亥等水文站、黄河沿水电站、龙羊峡水利枢纽等水利工程、以及沿途自然、生态、经济状况。通过实地调查,耳闻目睹了河源地区的真实情况,收集了有关资料,得到了一些初步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黄河河源区的基本概况

黄河河源区是指唐乃亥以上地区,流域面积为121972km2,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可分为三段,即黄河源头区(黄河沿以上)、黄河沿至玛曲区间和玛曲至唐乃亥区间。

该区域内有高山、盆地、谷地和众多的湖泊、冰川及多年冻土地貌。由于外应力作用,特别是流域内的降水、蒸发、水流、冰川、持久强劲的风力等影响,不断对流域表层物质进行强烈的风化、侵蚀、沉积、搬运和堆积,形成了各种地貌景观。

唐乃亥站以上黄河干流河道弯曲、狭谷和川地相间,流域平均宽度约80km;水系河网发达,支流众多,其中集水面积大于1000km2的一级支流有23条之多,大部分支流未设水文站点。该区中部左岸自东向西横贯着山高坡陡、终年积雪的积石山山脉,与南部岷山相抵,迫使黄河干流围绕积石山的南侧、东侧、北侧流过,形成著名的黄河第一弯。

黄河河源区内降水量分布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由东南部黑河、白河流域的700mm以上逐步递减到源头区扎陵湖与鄂陵湖一带的300mm以下。区间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达204亿m3,占黄河流域(不含内流区)水资源总量的28%,为黄河流域的重点产流区之一。该区内径流补给方式主要为降水,其次为冰川融水及地下水。由于该区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自然条件差等原因,区内工农业耗水量只有2.0亿m3左右。位于青海省XX州XX县境内,4月开工修建了小型径流电站一座,站坝址在鄂陵湖口下游17km处的黄河干流上。单台机组已于12月运行供电,运转平稳,另一台机组也可望近期安装发电。

该电站为坝后式电站。建坝后形成与鄂陵湖相连的平原水库,水库总库容达25.07×108m3,调节库容14.6×108m3,总装机容量为2×1250kw,年平均发电量0.175×108kwh,正常库水位情况下库区面积达657.7km2,最大坝高18m,坝顶长1521.63m。坝区平均海拔4260m,总体工程由大坝、溢洪道、导流发电管、厂房、升压站及变电工程等部分组成。总投资达8195万元(含调整概算投资)。

黄河河源区主要有藏、汉、回等十几个民族。以藏族为主,藏族人口占90%以上。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和历史原因,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只有2.3人。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结构单一。由于自然条件限制,经济以畜牧业为主,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导位置,但畜牧业基础薄弱。

浅析磴口县黄河湿地旅游资源现状 篇6

一、研究内容的相关概念阐述

(一)湿地

1971年联合国签署的《湿地公约》将湿地定义为: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这一定义被学术界广泛认同。

(二)湿地旅游资源

结合旅游资源的含义,认为湿地旅游资源的定义应为:“能够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且具有可达性,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湿地类型以及与湿地这一主题相关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湿地是一种自然资源,在经过旅游开发后,其中必然融合了若干人文因素,但从整体上看,湿地旅游资源是以自然资源作为主要的吸引要素,湿地旅游资源必然具备任何自然资源所共有的本质的特征,即有限性。

(三)黄河湿地旅游

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人文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尤其是沿黄一线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省,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富集地区,全国七大古都黄河沿线有四个;全国三大闻名石窟都散布于黄河沿线;全国五岳名山黄河沿线具其四;黄河沿海有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54个,占全国的29.5%;有4A级旅游景区102个,占全国的21.0%,可谓种类繁多,数量丰富,旅游整合有着坚实的资源基础。

而本文研究的磴口县地处河套灌区上游,黄河流经磴口县52公里,也是该区的过境河流,是磴口最主要的地表水。从磴口县的巴彦高勒进入平原,经杭锦后旗、临河区、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于乌拉特前旗的兰虎圪旦出境,全长345千米,水面面积230平方千米。

所以黄河湿地旅游定义为:是黄河水漫延和渗透沿黄河形成的湿地为黄河湿地。黄河湿地旅游是以黄河湿地为旅游资源的开发的旅游业为黄河湿地旅游。

二、磴口县的基本概况

磴口县位于内蒙古西部河套平原源头,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地处东经106°9ˊ—107°11ˊ,北纬40°09ˊ—40°57ˊ,东北与杭锦后旗接壤,西北同乌拉特后旗相连,西南与阿拉善盟毗邻,东南与鄂尔多斯市隔河相望。全县东西长约92km,南北宽约65km,总面积4167平方公里;磴口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冬季寒冷漫长,春秋短暂,夏季炎热,降雨量少,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环流控制,天气系统多自西向东移动,盛行西南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积温高,无霜期短。全年日照时数3300h以上,全年无霜期在136~205d之间,年平均气温为7.6℃,年平均降雨量144.5mm,年均蒸发量2397.6mm。

黄河是该区的过境河流,是磴口最主要的地表水。从磴口县的巴彦高勒进入平原,经杭锦后旗、临河市、五原县、乌拉特前旗、于乌拉特前旗的兰虎岂旦出境,全长 345 千米,水面面积约 230 平方千米。河套灌区水利大动脉总干渠及乌审干渠横穿磴口县境内而过。在黄河干流上,有上世纪 60 年代初兴建的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全县引黄灌溉,并且控制着整个河套的灌溉。

磴口县历史悠久。战國属赵国高阙山南九原西部地;汉属朔方郡隶朔方刺史部统领,在今县东境的补隆淖乡河拐子村置临戎县(东汉为朔方郡治所),县西境的哈腾套海苏木西南4公里处设置三封县(东西两城相距70公里),县北境的沙金套海苏木西南3公里处设置窳浑县,在沙金套海苏木巴音乌拉嘎查哈隆格乃山谷入口处置鸡鹿塞,至今遗迹尚存。民国16年(1927年),设置磴口县(驻地今阿拉善左旗巴音木仁苏木); 1954年,蒙古自治州成立,磴口为州属县,划归甘肃省。1956年6月1日,磴口县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属巴彦淖尔盟。1958年7月,原巴彦淖尔盟与河套行政区合并,成立巴彦淖尔盟,盟驻地定为三盛公。1960年,磴口县撤销,成立巴彦高勒镇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磴口县政府从各个方面大力扶持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程度和支持力度的与日俱增以及人们外出旅游意识的提高,磴口县加快了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三、磴口县黄河湿地资源

(一)面积与分布

磴口县主要湿地类型为湖泊及坑塘水体和一些湿地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磴口县除山区、沙漠之外的平原地带,占到全部湿地面积的61.7% ;河流水体主要是境内东南部的黄河及黄灌渠水体面积,约为2211公顷;内陆滩涂主要是分布在北部山区,由于季节性河流形成的滩涂地,以及零星散布在平原区湖泊、坑塘周边的滩涂地,总面积约4138公顷,占到总水体面积的24.9%。

磴口县湿地从平面分布来看,总体呈斑块状镶嵌分布;从空间分布上看,磴口湿地特别是湖泊、坑塘水面以及湿地植被分布呈现出三条南北纵向的湿地带,大部分分布在流沙与农田之间的过渡地带,强有利的保护了农田、草地等生态系统,防止进一步被沙化。

近些年来,减少的滩涂主要是转化为草地或湿地植被,部分成为沙化土地;湿地植被增加的原因是由于降水偏少,温度升高,导致一些大的湖泊萎缩,在其周边形成湿地植被;湖泊、坑塘水面面积有所增加是因为临时性的降水有所增加。湿地面积的增大或减小,说明人类活动在湿地保护方面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意义

随着湿地重要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湿地旅游的研究也成为热点。磴口县的湿地面积达到58.7万亩,研究该县的湿地旅游不仅对其今后的旅游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对整个内蒙古地区湿地旅游的开发提供了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安树青.湿地生态工程———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优化模式[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1-14

[2]中国湿地公约

[3]丁季华,吴娟娟.中国湿地旅游初探[J].旅游科学,2002(2):11-14

[4]张序强.地貌的旅游资源意义及地貌旅游资源分类[J].资源科学,1999,21(6):18-21

[5] 薛宝琪,范红艳.黄河沿线旅游资源开发整合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2008,37(5):496-500.

黄河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7

关键词:水资源管理,黄河,开发,利用

一、统一调度水资源, 使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必须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即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为前提, 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 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雨水、灌溉回归水及城市污水等的开发利用, 进行协调管理和调度, 实行以供定需的方针:以水定产业结构, 以水定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 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 做到量水而行。由此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 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认真调查评价水资源量和制定用水定额

通过水资源调查评价摸清辖区内用水情况以便更合理分配水量, 将有限的黄河水用在刀刃上。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 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生命线。在分配时还要注意先急后缓的原则, 要优先考虑沿黄居民生活用水, 其次是农业用水, 再次是生态环境的基本需求用水, 最后才是工业等其他行业用水。

三、狠抓节约用水, 减少人为水资源浪费

水资源管理要采取强制措施, 厉行节约用水, 并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实行以水定产、以水定发展规模, 限制发展高耗水易污染企业。要大力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和新工艺, 逐步推进用水管理, 对超计划的用水户, 实行累进加价收费。同时要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和城市污水的再生利用率。在这一点上, 位于黄河下游的惠民县河务局已经做了有益的尝试, 该局对灌溉用水采取水价协商制度, 使水价从每立方米1分提高到每立方米2分。另外, 农业用水的节水潜力非常大, 要对灌区全面实施节水改造, 坚持在节水中求发展。去年位于黄河下游的邹平县在缺水的山区实行了打地下深井和灌区水浇设施的改造等田间灌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 采用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方式, 逐渐淘汰大水漫灌, 实现大旱之年无灾情。工业用水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规定, 切实杜绝“跑、冒、滴、漏”现象, 提高用水效率。城市生活供水单位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 加强城市水资源的管理。

特别在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地市, 还必须加强水利法制建设和水行政执法工作, 依法治水从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治水管水向全面依法管理转变, 充分发挥水行政监察执法队伍的作用, 依法查处典型违章水事案件。通过进一步规范水资源取水许可和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许可管理, 依法维护用水秩序, 同时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扩大法制教育的影响范围, 加强执法巡查, 尽可能减少违章水事案件发生。利用法律手段强化人们的节水观念, 逐步使人们治水、节水和保护水环境, 即把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四、加强取水许可管理, 坚持取水许可证年审制度

严格执行由水利部和国家计委联合制定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从严控制新、改、扩建取水工程取水许可申请的审批。根据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对取水许可申请严把审批关, 而且对新增的项目必须提供包括水源、节水和水资源保护等内容的水资源论证书, 未通过水资源论证的取水项目, 不予受理。通过了水资源论证的建设项目必须做到“三同时”和“四到位”, 即主体工程要与节水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取水和用水管理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和管理制度到位。特别是对有可能造成污染的企业的审批, 必须做到不达标不准立项, 杜绝先投产、后治理现象。

五、在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浅谈开封黄河旅游资源开发 篇8

1.1 自然生态资源丰富

目前, 开封黄河工程森林覆盖面积达85%以上, 除堤顶道路以外的工程表面全部森林化和草皮化, 栽植绿化苗木20多个品种, 共计10000多亩, 种植适生林2500亩, 开封黄河工程已经成为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生态景观长廊, 为黄河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改善黄河沿岸生态环境、发展地方经济奠定了良好基础。开封黄河2004年以来开展的标准化堤防建设, 建成了堤顶宽度10-12米的宽阔平整道路和100米宽的淤区, 形成了沿堤1.5万亩的绿色植被资源, 使开封黄河堤防形成一道完整的绿色生态长廊。同时, 由于黄河河道的冲刷、淤积, 形成的河心滩、嫩滩、河叉较多, 湿地面积大, 野生动植物品种丰富, 为开封的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保障。

1.2 人文历史文化厚重

开封黄河历史悠久, 据《开封市黄河志》记载, 自金明昌年间黄河全部南徒奇泗入淮以后, 黄河开始流经开封辖区境内, 黄河在开封境内迄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黄河在开封境内曾决口338处, 开封城15次被水围困, 4次被洪水淹没, 损失惨重, 以至今日之开封成为“三城相叠, 城摞城”的独特地貌。镇河铁犀、林公堤、毛泽东视察黄河纪念亭, 河工号子 (又称黄河号子) 是黄河河工特有的民间文化。同时, 还有丰富的流散在民间与黄河有关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这些都是开封地区鲜活的原生态文化。

1.3 地理环境和区位优势

黄河中下游自郑州桃花峪分界, 下游冲积出广阔无垠的大平原, 成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开封正处于这一平原的冲积扇地区, 黄河在这里尽展“雄、浑、壮、阔、悬”的独特气质和风采, 地上悬河更是世界奇观。开封黑岗口、柳园口黄河风景旅游区不仅背靠驰名中外的滔滔黄河, 距开封市区较近, 南下十多分钟车程即可到达市区各个景点, 北渡黄河就是千年古镇陈桥驿—北宋皇帝赵匡胤发动兵变、黄袍加身的地方。此外, 开封独特的地理位置, 毗邻省会郑州, 铁路大动脉陇海线和高速公路连霍高速、大广高速从境内通过, 形成了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2 开发现状

近年来, 开封市相关部门对开发开封黄河旅游资源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讨, 并制定了开封黄河景区总体规划, 于2004年1月通过了省市专家的评审, 2004年4月通过了河南省发改委审批立项。

黄河主管部门开封黄河河务局在开封黄河标准化堤防建成后, 积极在开发旅游资源上做文章, 逐渐形成了“三点一线”的整体布局。其中“三点”指开封黄河已开发的旅游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柳园口水利风景区和正在规划开发的黑岗口水利风景区、东坝头水利风景区, “一线”指开封黄河集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景观线于一体的下游标准化堤防旅游风景线。柳园口水利风景区位于开封黄河柳园口险工, 紧傍闻名的“林公堤”, 始建于1990年, 总面积630亩, 以情系黄河为主题, 设置了摇篮景区、秋实景区、黄河颂景区、密林景区和水上乐园景区。整个景区通过造景体现出炎黄子孙对黄河的依恋之情和美好愿望, 以雕塑展览馆、毛主席视察黄河纪念碑、镇河铁犀为主线, 充分反映黄河文化和治河文化的内涵, 借助园林艺术和人造景观、绿色魅力、黄河险工, 把自然风光、娱乐景观和黄河风土人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2004年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开封河务局对黄河游览区的开发也做了初步规划。但都因定位不准, 基础设施投资落后, 资金短缺等问题, 使开发处于停滞状态。

3 开发黄河旅游资源的建议

3.1 准确定位

目前, 黄河旅游开发的项目大都在沿黄城市的北郊一带, 游人多来自本地。项目所在地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状况、消费结构、消费习惯对项目开发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旅游是一种商品, 必须融入市场, 跟着市场的脚步走, 才能发挥出经济效益。黄河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找准定位, 树立品牌, 将自身的黄河特色信息拿到市场中推广, 使之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让游客通过认识黄河品牌去认知黄河旅游。

首先景区的建设必须依托于优美、独特的黄河生态景观, 集中展示深厚的黄河文化与历史, 在黄河原生态形象的基础上, 创造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立形象的旅游卖点, 并附之优质服务, 最终赢得市场客源。使人们在感触黄河、拥抱黄河, 领略壮美的大河风光和自然生态美景中, 还能感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了解源远流长的华夏历史、认识物产丰富的大自然。另外景区还要相应发展娱乐、餐饮、购物等配套设施, 相互协作配合, 黄河旅游才能走出低谷, 走上蓬勃发展的道路。

3.2 统筹规划, 以点带面, 逐步规模化发展

首先, 开封黄河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兼顾黄河防汛和经济发展两方面的关系, 协调各主管部门, 做好统筹规划。目前, 黄河沿途有很多旅游区的项目雷同, 主体功能同质化的趋势非常明显, 相互差异不大, 特色不明显, 更缺乏亮点, 之间形不成补充和配合, 而是竞争关系凸现, 导致市场吸引力下降。其次, 开封黄河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能各自为政, 不能零星分散开发, 而应该整体规划, 瞄准目标市场, 确定一个主题, 打造一个品牌, 突出一个亮点, 以点带面, 分期有序地进行开发。

3.3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

城市建设管理部门, 旅游规划部门与黄河主管部门紧密结合, 全面分析, 综合规划, 注重开封黄河旅游景区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的投入, 加强黄河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城市公交为主导, 城际公交、区域专线为辅, 以及风情小镇的自行车等慢性交通系统, 形成网状和毛细血管状共生的交通系统”。

参考文献

黄河水资源管理 篇9

1研究方法

搜集黄河三角洲地区既有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利用等有关资料,初步了解植物种类、分布及利用现状。然后通过野外实地调查,采用踏查和路线调查法,现场鉴定植物种,对于不能确认的物种采集标本进行鉴定。同时,走访当地药材市场及居民,了解药用植物利用情况。最后,通过查阅既有文献资料,对药用植物资源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

2结果与分析

2.1资源种类与构成

通过调查和文献查证[3-6],初步整理出黄河三角洲地区常见草本药用植物种类共计64科,176属,262种(见表1)。其中蕨类植物9科9属10种,占总种数的3.82%,单子叶植物13科40属60种,占总种数的22.90%,双子叶植物42科127属192种,占总种数的73.28%。

从表1可以看出,该地区草本药用植物资源中,单种科较多,有27科,占总科数的42.19%, 而含10种及以上的科仅有菊科(31种)、豆科(21种)、禾本科(20种)、唇形科(12种)、蓼科(11种)、十字花科(11种)、藜科(10种)和苋科(10种)8个科,占总科数的12.5%,但所含种数却占到了总种数的48.1%,有126种。在属的构成上,单种属有130属,占总属数的73.86%,含5种及以上的属只有菊科的蒿属Artemisia(9种)、 蓼科的蓼属Polygonum(8种)、莎草科的藨草属Scirpus(5种)和苋科的苋属Amaranthus(5种)4属。可见该地区药用植物资源优势科属较明显, 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2.2入药部位

参考相关文献[7-9],黄河三角洲草本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可以分为全草、根与根茎、叶、花、果实与种子、树脂和乳汁6类。其中,以全草入药的201种,如益母草、茵陈蒿、紫花地丁、紫花苜蓿和蒲公英等;根与根茎入药的99种,如黑三棱、卷丹、黄精、半夏和柴胡等;果实与种子入药的63种,如黄芩、决明、苍耳和王不留行等;花入药的32种,如东方香蒲、旋覆花和水烛等;叶入药的19种,如防风、莲和罗布麻等;树脂和乳汁入药的1种, 为鹅绒藤。其中2个及以上部位可入药的有102种,如莲、决明、泽泻、车前、白茅、泽兰及紫苏等, 这也间接表明了药效功能的多样化。

3结论

黄河水资源管理 篇10

一、黄河故道资源中可供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

历史资源在古黄河流域多处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古黄河南岸以陆庄为代表的阜宁县境内古文化遗址的石器等文物,均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文物。北沙镇北有土城,清顺治时犹有城迹,四面相去各八九十丈,相传为唐王征辽驻兵营垒。

庙宇楹联众多的庙宇遍布沿河一带,建筑雄伟,气势非凡,罗逻的天王寺、芦蒲的寿安寺、周门的三元官、羊寨的洪武庙、北沙的大寺庵……乾隆、嘉庆两帝曾为禹王庙亲书匾额,禹王庙也因之名噪一时。庙的后边,有一座著名古迹“望海楼”,门旁有一副楹联曰:“与水不争能,力注八年唯注海;升堂思肯构,目穷千里更登台。”

历史人才从淮河流域起义造反的刘邦、项羽,都曾从这里带出成群的英雄豪杰。就阜宁来看,清代的裴荫森、王文锦、水安澜,“二次革命”烈士臧在新、伏龙等,以及一些知名的革命烈士,他们都是英才人杰。国共两党都有顶尖式人物出生在古黄河畔。

传说故事在当地有“天下十三省不及芦蒲三眼井”之说。据说,烈士塔下的一座井跟遥隔里许的古黄河相通,井水与古黄河水持平,井中穿扁担能从黄河里漂起。井的构造巧夺天工,从井底而上,每一阶梯都放着一个栩栩如生的金罗汉,被称为“罗汉井文化”。童营乃元至正十二年(1352)巴延南伐安东州屯兵此处,故称童家营。

红色文化阜宁的停翅港是新四军军部的旧址,曾召开过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的那所老屋还在。在古黄河畔曾发生过壮烈的刘老庄战斗、著名的单家港战斗、陈集歼灭战等。古黄河堤下耸立着高高的盐阜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还有堤上的北沙人民抗日纪念碑……

现代名人有集编、导、演于一身,素有“苏北赵本山”之誉的董植林。先后9次不顾生命危险,跳进南京莫愁湖救起了11个人的“救人专业户”李秀春。“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4最美乡村教师”司万平。背上丈夫去打工的“阜宁好人”王花。他们的身上蕴含着正能量,传递着中华传统美德。

二、黄河故道文化作为校本课程资源进行开发的价值

弘扬先辈精神。黄河故道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它为我们提供了鲜活的课程资源,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培养良好的性格,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将黄河故道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乡贤精神融入课程就是为了让优秀的地方文化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产生良好影响,从而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和人格修养,弘扬人文精神。

培养师生对地方文化的探究能力。黄河故道文化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文化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实践探究的需求。例如参观红色遗址、整理民间传说、搜集民歌民谣、寻访名人故居、搜集民风民俗等等。通过置身于本土文化环境的参与和实践,养成乐于探究、敢于探究的习惯。

提升对家乡文化的审美能力。在本土文化中,许多方面都表现着人们对美的崇尚与追求,比如气宇非凡的庙宇碑亭和遒劲有力的楹联匾额、群众所创作的家喻户晓的传说神话等等。学生们可以在感受古风浓郁的民俗活动中,在寻访名人故居、参观红色圣地的足迹里,在古黄河两岸桃花源般的境界中,感受到家乡的美,提高审美的能力。

构建地方特色课程。黄河故道文化的开发和利用为学校课程注入了新鲜可感的生活元素,将使课堂更具活力和开放性。教学中开发和利用本土文化时强调课堂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使课程不局限于教科书、学校,有效地将学生学习的视野扩大到整个生活世界。

三、校本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步骤

确定主题,明确分工。首先我们罗列出黄河故道的资源,并对资源进行综合性分析整合,我们选取了黄河故道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典型的6个种类:历史资源、庙宇楹联、历史人才、传说故事、红色文化、现代名人。然后根据罗列的种类,按照老师任教的学科将师生分成几个小组,由组长协调分工。

收集资源,整理文档。通过带领师生到童营清水塘、古黄河大堤、周门裴氏宗祠、羊寨桃花源等地参观,并走访乡村贤达了解黄河故道的历史,收集神话传说和民谣谚语;通过参观芦蒲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华中局会议旧址、单家港战斗遗址等红色基地,了解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光荣岁月,缅怀先烈的精神;通过采访民间艺人,邀请民间艺人到校讲课,感受家乡的民间艺术。并组织师生将收集的资源整理成文档和图片。

展示交流,拓展延伸。在收集的过程中,通过校报、作品展览、课堂教学、论文发表等形式展示黄河故道文化资源,并最终编写校本教材供全校学生阅读。这样既传承了黄河故道的文化,又锻炼了师生的能力,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而且探索了校本课程开发利用的路径。

通过黄河故道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发现家乡的资源异常丰富,我们目前只是开发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开发更多的地方资源,注重资源的内在教育价值的挖掘,让黄河故道文化传承下去。

上一篇:检测新型入侵者下一篇:名著阅读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