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增强心血管造影

2024-08-16

对比增强心血管造影(精选七篇)

对比增强心血管造影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进行颈部MRA检查的患者400例, 单倍和双倍剂量检查各为200例。 其中男性188例,女性212例;年龄50~84岁。 主要临床症状为头痛、头晕、肢体活动不利。

1.2设备:Philips 1.5T Achieva磁共振扫描仪 ,8通道头颈联合线圈;Spectris Solaris MR高压注射器; 对比剂使用钆双胺,单倍剂量0.2 ml/kg,双倍剂量0.4 mg/kg, 根据每个人的体质量计算所需对比剂的用量。 对比剂注射完毕后紧接着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 注射流速单倍剂量为2.0 ml/s,双倍剂量为3.0 ml/s。

1.3扫描序列和方法 :采用T1FFE序列 ,层厚/层间隔为2/-1mm,矩阵358×640,反转角35°,扫描层数130层,选用最短的TR与TE。 采用K空间中心优先采集技术。

根据颈部SAG与TRA定位像, 制定SurveyPCA,扫描出二次SAG定位像 ,显示两侧颈动脉大致走行方向,再根据两次扫描所得三幅定位像,分别制定3D CE-MRA和BOLUSTRANK的扫描范围与基线平行方向。在对比剂注射前先进行第一次扫描, 得到减影 “蒙片”, 随后, 同时进行对比剂注射和BOLUSTRANK实时监控扫描 , 在Autoview显示屏上,观察到主动脉弓和颈动脉一经显影,立即启动正式扫描程序。

1.4图像后处理: 扫描完成后进入Volume View行最大强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injection,MIP),结合原始图像进行综合观察。

1.5血管图像评估标准:将重建后的CE-MRA图像质量分为三级[2]:1优:血管各部分信号强度一致, 轮廓清晰,无或较少静脉重叠,符合诊断要求;2良: 血管下部信号稍差,但轮廓显示尚可,部分与静脉重叠,不影响诊断分析;3差:颈部血管根部显影不良, 各条血管轮廓显示不清或未显示,难以进行评估分析。 观察时由2位有经验的专业医师独立评价,如意见不一致,协商取得一致意见。

1.6统计学方法 : 使用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统计软件使用SPSS16.0,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单倍剂量 组中图像 质量优者 占61.0% (122/ 200),图像为良者占25.0%(50/200),图像质量差者占14.0%(28/200)。 双倍剂量 组图像质 量优者占82.5%(165/200),图像质量良者为15%(30/200),图像质量差者为2.5%(5/200)。 单倍剂量组和双倍剂量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39,P= 0.001)。 单倍剂量对比剂显示见图1~4,双倍剂量对比剂显示,见图5~8。

图1 左侧锁骨下动脉近端管腔显影欠佳且粗细不均,血管近端信号稍差,但轮廓显示尚可,不影响诊断分析

图2 左侧椎动脉起始部管腔略窄

图3 右侧椎动脉起始部管腔略变窄,管壁毛糙

图4 双侧椎动脉清楚显示

图5 双侧椎动脉起始部局限性管腔狭窄,血管各部分信号强度一致,轮廓清晰,符合诊断要求

图6 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近端管腔局限性狭窄

图7 右侧椎动脉起始部管腔略变窄

图8 双侧椎动脉起始部局限性管腔狭窄,右侧为著

3讨论

颈部动脉血管病变最好的检查方法为颈部血管造影,但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的患者,这种检查方法具有1%的病死率和4%的中风发生率[3],因此其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对比增强MRA操作简单、显影清晰、无创伤且没有电磁辐射,越来越受到患者和临床医生的欢迎。 但是根据颈部MRA判断血管狭窄的程度在不同的观察者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精确性为41%~79%[4]。 这样的诊断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图像质量的影响。 颈部各段血管对比度良好,边缘显示清晰的图像,不同观察者之间出现差异的程度小;相反,血管对比度差,边缘显示不清的图像,观察者之间差异程度大,有些甚至难以评估。 因此如何得到对比度良好且血管显影清晰的图像成为颈部对比增强MRA检查的关键。

高质量的血管影像,只有在血管内对比剂浓度达到峰值时进行K空间中心部分的数据采集才能获得[5]。 影响对比剂浓度峰值的因素有个体因素、靶血管、扫描延迟时间、数据采集时间、对比剂注射时间、注射流速和对比剂用量等。 目前使用的颈部对比强化MRA大多采用BOLUSTRANK动态监控,当观察到主动脉弓和颈部动脉血管一经显影便立即启动正式扫描程序。 这种扫描方法基本可以消除扫描延迟时间上的个体差异。 因此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主要集中于对比剂的剂量和注射速率。 当剂量增加时,对比剂在血管中的滞留时间相应延长;同时在剂量增加的同时, 提高注射速率, 由2.0 ml/s增加至3.0 ml/s,使得对比剂在血管中的峰值浓度也得到提高,由此使得血液的短T1效应增加,血管的信噪比得到提高,图像质量得到改善。

与DSA相比,颈部CE-MRA对颈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2%~100%、74% ~97%、77%~99%[6,7]。 CE-MRA具有无辐射、操作简单、无创伤、对比剂安全性好的特点,对临床高危人群进行筛查, 可以早期发现病变。 双倍剂量的CEMRA提高了图像质量,对各段血管的显示得到明显改善,无疑会减少误差,增加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双倍剂量对比剂在颈部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E-MRA)检查中的优势。方法选取行颈部CE-MRA检查的患者400例,200例用单倍剂量对比剂,200例用双倍剂量对比剂,行3D-CEMRA扫描,经最大密度投影法(MIP)重组获得整体血管图像,并结合原始图像进行分析。所得结果采用2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例使用单倍剂量对比剂的患者,图像质量优者为122例,良50例,差28例;200例双倍剂量患者,图像质量优者165例,良30例,差5例。结论 采用双倍剂量对比剂所获得的颈部动脉血管图像优于单倍剂量对比剂所得的图像质量,有利于减少误差。

对比增强心血管造影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1—2012年颈部MRA发现颈部动脉狭窄且经DSA造影证实的患者资料共28例, 其中男性12例, 女性16例, 年龄32~81岁, 平均61岁。

1.2 设备

Siemens磁共振Avanto 1.5T, 相控阵头、颈线圈。Siemens Angiostar 1 000 m A DSA机。

1.3 方法

1.3.1 磁共振检查:

常规扫描后, 进行增强血管CE-MRA检查, 应用Flash-3D序列扫描。层厚1.2 mm, 每序列扫描时间15 s, Maxtri:448×448, Fov:380。K-Space填充方式为中心优先。所得到三维数据作为蒙片, 再进行经右肘正中静脉穿刺注入钆喷酸葡胺注射液18 ml, 以2.5~3.0 ml/s速度注入。在注药后在care-bolus透视下观察药物进入颈内动脉时即触发重复扫描注药前的Flash-3D序列, 2次扫描的各项参数一致, 所得的图像进行减影后在操作平台Syngo处理, 图像后处理方法全容积最大密度投影 (MIP) 、部分MIP、多平面重建 (MPR) , 得到各方向图像。

1.3.2 DSA检查:

常规消毒铺巾后Seldinger技术经右股动脉穿刺插入鞘管, 导丝引导猪尾巴导管于升主动脉处造影, 观察双侧颈总、双侧颈内外分叉及双侧椎动脉等血管大致情况, 再进行超选择逐一靶血管显像。

1.4 评价与分析

经2位副高以上医师进行图像分析。颈总动脉、颈内动脉, 椎动脉均能清晰显示, 符合诊断要求。狭窄率的判定标准[2]: (1) 正常或轻度狭窄:血管管腔缩小<50%或无信号丢失者。 (2) 中度狭窄:信号丢失位于50%~75%范围内或血管管腔缩窄介于50%~75%; (3) 重度狭窄:局限性血流信号丢失 (信号丢失仅局限于狭窄局部或狭窄后) 或血管管腔缩窄>75%。

2 结果

2.1 经CE-MRA检查:

发现血管狭窄30处, 对应DSA检查结果, 其分布情况见表1。

表1所示2种方法检查血管狭窄发生部位大致相同, 两者特异性无明显差异。1例发生于颈内动脉虹吸部CE-MRA显示轻度狭窄, 评价<10%, DSA检查显示正常。1例椎动脉起始部CE-MRA评价狭窄约15%, DSA评价在正常范围。颈部血管狭窄以颈总动脉起始部及颈内动脉颅内段比例较多。

2.2 本组病例选取50%为界限, 把狭窄情况分2组, 各部位狭窄情况:

见表2。

表2所示2例CE-MRA显示轻度狭窄, 但DSA未发现异常 (正常) 。从表2中可知, CE-MRA发现狭窄的能力与DSA相似, 但显示出的狭窄程度较DSA严重。

2.3 狭窄部位显示:

见图1~8。

3 讨论

颅内血管狭窄是临床上常见的血管病变, 近年来临床提倡在观察颅内血管狭窄的同时应注意颈部血管的病变, 颈部血管血栓形成引起狭窄, 常因栓子脱落引起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所以, 如发现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 应建议同时检查颅外颈部血管, 帮助进一步了解血管狭窄的原因, 对颅内血管病变作出更全面的评价。

动态增强MRA不是利用血流的流动增强效应及相位改变效应, 而是经静脉注射顺磁性造影剂, 从而明显缩短血液的T1时间, 利用梯度回波快速扫描, 显示T1明显缩短的血液, 形成血管造影图像[3], 并进行减影 (substract) 或MIP处理, 消除周围组织对血管的干扰得到纯血管图像。

本组病例中, 有2例患者于CE-MRA显示完全阻塞而于DSA上显示有少量造影剂通过, 同时通过表2中对比2种血管成像方法, 不难看出, 在判断血管有否狭窄时, CE-MRA与DSA无明显差异, 而在判断血管的狭窄程度时, CE-MRA过于敏感, 存在夸大病变程度可能, 临床诊断时应注意考虑此情况。由于1.5T磁共振在CE-MRA上的分辨力不足, 对颈内动脉虹吸部的显示欠佳。笔者认为这种不足在血管周围侧支循环丰富造成对病变部位显示干扰时, 难于分辨血管是完全闭塞或是血管内仍有少量造影剂通过。

影响CE-MRA图像质量的因素主要是患者活动, 使图像模糊。扫描前应嘱患者制动, 并嘱患者屏气, 减少呼吸和吞咽运动对图像的影响。其次透视血管选定错误, 没有及时观察药物到达靶血管。如果触发过早, 药物只显示血管壁, 血管内腔未充盈。触发延迟, 静脉显影污染层面影响动脉观察。由于CE-MRA空间分辨率不足, 在血管迂曲处显示欠佳。在CE-MRA中, 只要有造影剂充盈的血管 (动、静脉) 就会形成稳定的磁共振信号, 因该技术可以消除血液不规则流动引起的伪影, 所以更多反映血管形态的信息[4]。4D MRA的出现, 提供了血流动力学的影像, 有利于观察血液动力学, 对于一些转弯位置血流, 有利于鉴别血管内负影发生的原因是血栓或是局部血液涡流导致。

DSA作为诊断脑血管病最直接和可靠的检查方法, 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DSA的优点主要在于能清晰显示脑血管管径、各级分支及侧支循环等, 了解血流动力学改变。还可以直接介入治疗进行溶栓、取栓或支架复通等。但DSA费用高, 具创伤性, 并可能引起血管痉挛、微栓子, 临床操作也较复杂, 不可能作为临床常规检查项目, 不适宜对早期潜在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筛查[5]。

图1右椎动脉起始部狭窄, MRA评价狭窄率为70%

图2与图1相同部位, DSA狭窄率评价为30%

图3左椎动脉起始部狭窄, MRA评价狭窄率为90%

图4与图3相同部位, DSA评价为50%

图5左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 MRA显示颈内动脉血流通畅, 远端血流信号正常

图6与图5相同位置, DSA显示颈内动脉血流通畅, 远端血管信号正常, 支架位置与MRA所示相仿

图7 MRA示右侧颈内动脉未见显示

图8与图7相同位置, DSA示颈内动脉同样未见显影

黄银平等[6]认为在评价颅外段颈内动脉及脑内段颈内动脉是否狭窄及狭窄程度时, CE-MRA完全可以代替DSA。但CE-MRA的不足之处是在发现病变时不能立即进行治疗。

近年来对新成像技术的应用, 对颈部血管检查越来越精细, 如血管斑块检查, 可通过高分辨梯度回波增强T2技术对血管内斑块进行检测及评价, 从而进一步量化血管狭窄程度及斑块活性, 对临床治疗手段给予更准确的指导方向。透视触发CE-MRA可以解决因患者心功能差所造成血药浓度延迟情况, 并以其对比度高、敏感度高、无创安全可靠被临床及患者接受, 早期诊断有利于防止血管狭窄程度的加重, 可作为全民常规血管疾病筛查手段。

参考文献

[1]钟敏之, 步军, 谭源满, 等.透视触发三维快速梯度回波技术在颅内静脉成像的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3, 14 (4) :321-322.

[2]尹世敏, 张雄伟, 牛俊英, 等.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脑动脉狭窄的TCD、MRA对比检测[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06, 5 (7) :720-722.

[3]钟敏之, 曾旭文, 黎庆梅.磁共振腹部静脉成像CE-MRA与3DSPGRE技术的应用比较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14) :2545-2547.

[4]韩鸿宾, 沙琳, 刘洪东, 等.MR快速多时相造影增强与时间飞跃血管成像在颈部血管疾病中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4, 38 (7) :737-741.

[5]郭晓倩.TCD、MRA与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37例诊断中的对比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 (3) :273-275.

对比增强心血管造影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4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临床分别给予超声心动图和冠脉造影诊断。44例患者中, 男26例, 女18例;年龄48~79岁, 平均年龄54.5岁。患者均排除未控制的瓣膜病变、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等。

1.2 方法

超声心动图诊断方法如下:诊断仪器:惠普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2.5~4 MHz, 患者取左侧卧位, 前胸暴露, 在左侧第3~5根肋间置入诊断仪探头, 观察大血管内径、心腔大小、瓣膜厚度、弹性和开放幅度, 同时, 观察左室壁厚度、室间隔、回声和运动情况。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方法如下:仪器:GE Medical system投影仪, 造影剂:优维显, 利用Judkins选择性进行左冠状病动脉造影及右冠状病动脉造影, 采用C臂投影暴露病变血管[1]。

1.3 诊断标准

超声心电图诊断阳性标准:反向运动、运动减弱或运动消失、收缩增厚率降低、收缩不同步等视为阳性。

冠状动脉造影暴露狭窄程度的判断标准:狭窄<50%无明显狭窄;狭窄为50~74%中度狭窄;狭窄为75~99%重度狭窄;狭窄100%完全闭塞。冠脉狭窄≥50%为冠脉造影阳性, 反之阴性。病变血管数>2支为多支冠脉病变[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对比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冠脉造影诊断44例患者中, 5例冠状动脉狭窄<50%, 23例狭窄50~74%, 16例狭窄>75%。超声心动图诊断结果显示28例阳性, 16例阴性。其中, 冠脉造影狭窄不低于75%的患者超声诊断均为阳性, 狭窄为50~74%的患者超声诊断10例阳性, 由此可见, 与超声诊断相比, 冠脉造影阳性诊断率较高, 两者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目前, 冠心病成为心脏致死的主要病因, 近年来, 我国冠心病发病率、致死率逐年上升, 如何准确诊断、治疗, 改善预后, 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供应室间隔中段、左室前壁、尖段、前间隔血液, 右冠状动脉供应室间壁基地段血液, 回旋支供应左室后壁, 上述三支分支任何一支异常均会引起相应室壁节段运动异常。临床研究表明心肌供血不足是室壁运动异常的病理基础, 临床主要表现为室壁增厚率降低或消失, 节段性室壁运动减弱或消失。此外, 相关文献也指出, 冠状动脉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由心肌灌注和心脏供血需求平衡决定。

以往临床多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 超声心动图可清晰地显示心脏形态结构, 根据室壁厚度、室壁阶段性运动判断梗死范围、程度以及部位, 尤其是针对乳头肌断裂、心包积液、室壁瘤形成和左室附壁血栓可作出特征性诊断, 因此, 二维超声心动图在临床诊断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 虽然二维超声心动图和相应的运动试验在临床诊断冠心病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但其诊断结果中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 所以, 不能完全将其作为临床确诊冠心病的依据。目前, 临床越来越多地将冠状动脉造影用于诊断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是一种创伤性检查, 操作复杂, 价格昂贵。相关文献指出[3], 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创伤, 操作简便, 具有可重复性, 在诊断心肌梗死等方面有突出的优点, 在观察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病变时直观可靠, 可将其作为辅助冠脉造影诊断的方法。

2009年4月-2011年4月, 我院收治了44例冠心病患者, 分别给予超声心动图和冠脉造影诊断, 研究结果显示, 超声心动图和冠脉造影在确诊阳性率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冠脉造影诊断率较高, 其中冠状动脉狭窄50%~74%之间的23例患者仅13例超声心动图显示为阳性, 这可能与患者自身条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冠心病多发在中老年群体中, 这些患者多有心脏结构模糊, 室壁运动判断和心内膜成像困难, 与此同时, 患者缺血心肌可能受心脏自身转动、周围组织牵拉等影响, 使得缺血节段不易检出。但值得注意的是, 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诊断阳性率高于超声诊断, 但其具有复杂性、创伤性等缺点, 同时, 冠脉造影只能显示血管腔长轴二维图像, 估算管腔相对狭窄程度, 不能显示清晰的冠脉病变。而超声心动图诊断可提供清晰的冠脉病变形状, 反应血管内腔变化、血管横断面厚度、结构、形态和斑块纤维化、钙化和脂质池等, 因此, 在冠心病诊断中, 超声心动图诊断有着实际意义。

综上所述, 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冠脉造影检查均可作为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的方法, 两者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辅助方法。

摘要:目的 对比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超声与冠脉造影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9年4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4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给予44例患者超声心动图诊断和冠脉造影诊断, 对比两种诊断方法下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与超声诊断相比, 冠脉造影诊断冠心病准确率较高, 对比差异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冠脉造影能客观准确地诊断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的病变范围及狭窄程度, 是可靠的检查方法, 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冠心病,超声,冠脉造影

参考文献

[1]岳松.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得比较观察[J].哈尔滨医药, 2008, 3 (1) :56-57.

[2]胡东旭.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超声与冠脉造影术的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9) :122-123.

对比增强心血管造影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3年12月来本院CT室应用高压注射器行16层螺旋CT增强血管造影检查的467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85例, 女182例;年龄6~72岁, 平均 (41.4±5.69) 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 设备及药物准备:采用飞利浦16层螺旋CT机和德国MED TRON CT注射器, 准备好一次性头皮针 (21G) 及一次性静脉留置针 (20GA) 。药物包括非离子型对比剂:碘佛醇注射液、碘海醇注射液、地塞米松及0.9%氯化钠。 (2) 血管选择及穿刺:由于增强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扫描时要求在短时间内注射足量的对比剂, 且对比剂必须高流速通过, 因此高压注射器穿刺时应选择肘正中静脉等管径粗、直、弹性好的血管进行穿刺。穿刺时协助患者仰卧在检查床上, 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将21G一次性头皮针与皮肤呈15°~30°斜行刺入静脉[3]。见回血后, 继续进针约5~10 mm, 用胶布妥善固定, 注射地塞米松稀释液10 m L后连接高压注射器。低龄儿童及重症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 (3) 设定参数:采用静脉团注法, 成人对比剂总量为60~100 m L+生理盐水30~50 m L, 儿童1.5~2.0 m L/kg;血管造影注射速率为3.5~5.0 m L/s。 (4) 护理:通过造影前仔细准备, 提高穿刺成功率, 加强造影中的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高压注射器穿刺成功率及增强扫描检查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穿刺成功率

467例应用高压注射器进行增强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中, 一次性穿刺成功463例, 成功率为99.14%;造影对比剂推注过程中出现渗漏9例, 渗漏率1.93%, 经及时处理后未造成严重并发症。

2.2 不良反应

应用高压注射器推注对比剂时, 123例患者出现口干、喉头发紧等症状, 发生率26.34%;8例 (1.71%) 患者出现恶心, 5例 (1.07%) 患者发生皮肤瘙痒, 未做特殊处理, 扫描完毕后症状自行缓解;1例 (0.21%) 患者发生胸闷、心跳加速、荨麻疹等反应, 经抗过敏处理后缓解;467例患者中未发生静脉炎、空气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见表1。

3 护理

螺旋CT增强扫描的效果直接影响图像质量, 决定病灶的定性及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4]。高压注射器是一种自动化注药的仪器, 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利用高压注射器经静脉推注对比剂, 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控制,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对不同部位血管成像的程序进行时间和速度设定及调节[5], 确保对比剂的浓度, 效果精确可靠, 诊断质量高, 且操作简便、快捷。但曹晓红[6]指出, 使用高压注射器注射对比剂时因压力大, 注射速度快、易发生针头脱落、对比剂外渗, 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应加强使用高压注射器的护理, 确保增强螺旋CT检查成功。 (1) 注射前的准备:询问病史, 特别是详细询问有无对比剂过敏史。注射前加强心理护理, 告知增强扫描的目的、意义, 说明使用对比剂可能发生的相关反应, 让患者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指导患者取适当体位, 抽取对比剂后连接好头皮针与高压注射器, 寒冷季节将对比剂适当加温, 以提高患者耐受性。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设定对比剂的总量和注射速度。因对比剂存在过敏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 因此CT检查室应提前备好急救药品和急救器械, 一旦出现过敏反应, 立即就地抢救[7]。 (2) 注射时的护理:穿刺成功后应妥善固定注射针头, 首先手工推注对比剂3~5 m L, 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漏, 一旦发生对比剂溢漏时, 应立即停止注药, 拔针后更换注射部位重新穿刺。在确定无渗漏现象后, 则用高压注射器进行注射。增强扫描过程中, 注射30~40 m L后, 护师应离开扫描间, 但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及其他不良反应, 随时做好抢救准备。 (3) 造影检查后的护理:造影检查结束后, 嘱患者正确按压穿刺点5~10 min, 观察20 min无异常后方可离开CT室[8]。如因对比剂渗漏造成局部肿胀, 嘱患者抬高患肢, 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同时嘱咐患者大量饮水, 以加速对比剂通过尿液的排泄。

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注射器在增强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中的操作与护理。方法:选取467例接受增强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均采用高压注射器进行穿刺和注射, 观察穿刺成功率及不良反应, 提出具体的护理措施。结果:467例应用高压注射器进行增强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的患者中, 一次性穿刺成功463例, 成功率99.14%;造影对比剂推注过程中出现渗漏9例, 渗漏率1.93%。467例患者中未发生静脉炎、空气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增强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中仔细准备, 正确使用高压注射器, 加强护理, 可减少对比剂渗漏, 有效预防不良反应。

关键词:高压注射器,螺旋CT,增强扫描,护理

参考文献

[1]夏丽真, 靳丽, 王守海.高压注射器在螺旋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 17 (16) :1951-1952.

[2]袁聿德, 贾树春.医学影像检查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93.

[3]曾新群, 沈金丹, 王玲, 等.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9, 24 (14) :1286-1287.

[4]张雪林, 陈龙华.CT诊断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17.

[5]Bai R J, Wang J E, Jinag H J, et al.Investigation on the optical scan condition for imaging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liver perfusion in rats[J].Chin Med J (Engl) , 2013, 126 (24) :4742-4746.

[6]曹晓红.高压注射器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1) :396-397.

[7]Gangopadhyay M, Bhattacharyya N K, Ray S, et al.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 of retroperitoneal masses-Our experience[J].Journal of Cytology, 2011, 28 (1) :20-24.

对比增强心血管造影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整理我院2008年2月至2013年6月确诊的26例病例,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8例;年龄40~75岁, 平均62岁。所有患者均有急性胸背部疼痛或腹痛病史, 性质为绞痛、撕裂样疼痛。22例有高血压病史, 4例颈总动脉与股动脉搏动不一致, 所有病例无外伤史。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GE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 范围自主动脉起始部至耻骨联合上缘平面。先平扫, 按5 mm层厚, 螺距1.375;之后再注射碘海醇增强扫描, 注射剂量为1.5ml/kg, 流率3.5~4.5 ml/s, 延时20 s开始扫描。参数设定:电压120 KV, 电流300~500 m A, 层厚1.25 mm, 重建间隔1.25 mm, 标准模式, 螺距1.375。

1.3 影像处理

把得到的原始影像传输到GE ADW4.3工作站进行薄层重建。平扫影像:把原层厚影像重建为薄层影像后, 采用多组不同窗宽窗位边滑动并仔细观察, 轴位图像与MPR、CPR结合, 多角度旋转充分显示病变部位。CTA可增加VR和MIP重组图像。最后行同层面异常的CT平扫与CTA图像对比。

2 结果

全部病例均完成CT平扫和CTA。本研究是按Stanford分型, A型10例、B型16例。典型AD20例, 不典型AD6例。20例典型AD的CT平扫中, 管腔内可见撕裂内膜片的19例, 无血栓附着呈线状稍高密度的16例, 有血栓附着的3例;增强后内膜片表现为线状, 可见内膜片分隔真假腔内有对比剂进入1例。6例不典型AD平扫可见主动脉管壁呈半月形或环形高密度增厚影, 厚度≥5 mm或≥7 mm, 4例为半月形增厚、2例为环形增厚;增强后无对比剂进入。

3 讨论

3.1 AD的发病机制与病理表现

典型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管壁囊样变性的中膜层形成夹层血肿, 并随血流压力的驱动, 逐渐在主动脉中层内扩展, 且与主动脉腔相通。不典型AD是指没有内膜破口, 约占10%~20%。AD的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综合来看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由于主动脉粥样斑块破溃或溃疡, 局部内膜碎裂, 血液进入主动脉管壁中层蔓延形成, 但远端未与主动脉腔相通;另一种是因主动脉中膜或外膜滋养血管自发破裂出血形成[1]。壁内血肿是典型AD的一种早期状态或先兆, 可自行愈合也可发展成典型AD。

3.2 CT平扫与CTA表现

3.2.1 典型AD的CT表现

CT平扫:19例典型AD患者出现撕裂的内膜片, 表现为主动脉腔内不规则稍高密度线状影, 无血栓附着或较宽的带状影分隔主动脉, 出现真假腔。3例出现病变的主动脉增宽、增厚。另外, 有5例伴心包积液、15例出现胸腔积液, 这些间接征象对诊断也有一定意义。

CTA表现:撕裂的内膜片位于真假腔之间, 呈低密度影;CTA可以很好地显示内膜片的破口, 较小或斜行的破口在MPR斜冠面上显示最佳。典型AD假腔完全血栓化的则不能显示破口, 但能较好显示各大分支开口及受累情况[2]。

3.2.2 不典型AD的CT表现

CT平扫:主动脉壁呈半月形或环形增厚。直接征象是主动脉壁增厚≥5 mm或≥7 mm。平扫可发现高于或低于主动脉管腔内血液密度的管壁病变, 当血肿与管腔血液密度的CT值无明显差别时, 则不易诊断, 6例不典型AD都符合这种情况。内膜钙化斑块移位, 钙化的内膜自主动脉外缘内移5 mm以上为特征表现, 正常内膜钙化呈节状或弧形位于管壁边缘, 有4例出现这种情况。仅一例出现病变区动脉增宽, 1例出现心包积液, 5例出现胸腔积液[3]。

CTA表现:主动脉环形或半月形壁内血肿无对比剂进入呈低密度, 真假腔对比明显。内膜钙化斑块位于壁内血肿与管腔之间。穿透性溃疡, 联通主动脉腔被对比剂所充盈的龛影。内膜渗漏, 血肿内邻近管腔的点片状或细线样强化区[4]。

通过上述对比, 26例患者中25例平扫提示有AD存在, 一例无明显特征表现, 仅见主动脉增宽及胸腔积液, 后经CTA并结合临床症状确诊。CT平扫存在一定局限性, 如出现壁内血肿与动脉内血液密度相等、穿透性溃疡、内膜渗漏均不能显示时, 就必须进行CTA, 以免漏诊。总之, 将CT平扫与CTA在AD诊断中进行对比可以看出, CT平扫是筛选AD的有效方法, 而CTA则可以弥补CT平扫的不足, 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5]。

摘要:目的 对比分析CT平扫与CT血管造影 (CTA) 对主动脉夹层 (AD) 的诊断价值。方法 我院2008年2月至2013年6月共收治主动脉夹层患者26例。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然后行CTA检查, 并进行比较。结果 20例为典型主动脉夹层, 6例为不典型主动脉夹层。按Stanford分型, A型10例, B型16例。20例典型病例中19例CT平扫可见撕裂内膜片, 1例只可见主动脉增宽, 增强后可见内膜片分隔真假腔内均有造影剂进入。结论 主动脉夹层需要增强扫描, 但在受各种条件限制、患者不能及时进行检查时, CT平扫可以提示主动脉夹层的存在, 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CT平扫,CT血管造影

参考文献

[1]印隆林, 杨志刚, 陈加源, 等.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病理特点及CT诊断[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26 (7) :1373-1375.

[2]李子川, 黄连军, 杨剑, 等.主动脉壁内血肿的影像学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4, 23 (1) :49-52.

[3]李运城, 唐光喜, 张晓麟, 等.多层螺旋CT诊断不典型动脉夹层[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7, 18 (7) :524-525.

[4]邹建华, 郑巧, 付传明, 等.不典型主动脉夹层MSCT血管成像及临床应用[J].放射学实践, 2010, 25 (1) :47-50.

对比增强心血管造影 篇6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临床急重症,多数患者症状典型,部分患者可能与急性心肌缺血等疾病相似,少数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因此及时做出诊断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1]。主动脉造影及主动脉CT增强是AD确诊的主要方法。本文搜集3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CT平扫与CT血管造影(CTA)进行对比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2,3,4,5,6],旨在提高对该病CT平扫征象认识。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收集本院2008年2月至2011年6月经CT增强证实为主动脉夹层患者32例,男25例,女7例,年龄37~75岁,平均61.2岁。全部患者均有急性胸背部疼痛或腹痛病史,呈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痛。7例两侧颈动脉和股动脉搏动强弱不一致,28例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所有患者无明确外伤史。

2.2 检查方法

采用GE公司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上2~3 cm至耻骨联合水平。先行CT平扫,层厚5 mm或7.5 mm,螺距1.375。然后行CT增强扫描。CT增强采用高压注射器至肘前静脉注入碘海醇(300 mg I/mL),剂量1.5 mL/kg体质量,注射流率3.5~4.5 mL/s,延迟20~25 s后开始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350 mA,层厚1.25 mm,重建间隔1.25 mm,螺距1.375,标准重建模式。

2.3 图像后处理及观察

扫描原始图像传输至GE ADW4.3工作站进行薄层重组。平扫图像观察:把原始厚层图像重建为薄层图像(1.25 mm)后,采用多组不同的窗宽窗位在工作站上滑动仔细观察,轴位图像与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结合,进行多角度旋转充分显示病变。CT增强可增加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图像。最后进行同层面异常的CT平扫图像与CT增强图像对照。

3 结果

所有患者均完成CT平扫和CT增强扫描。本组病例按Stanford分型,A型10例,B型22例。其中典型主动脉夹层21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壁内血肿)11例。

21例典型主动脉夹层CT平扫中,管腔内线样征(内膜片)20例,无血栓附着呈线状稍高密度17例(如图1(a)所示),内膜片附着血栓呈宽带状高密度3例(如图2(a)所示),增强后内膜片表现为线样或宽带状低密度,可见被内膜片分隔真假两腔内均有对比剂进入(如图1(b)、图2(b)所示),平扫未见撕裂内膜,仅见主动脉增宽伴胸腔积液,增强可见撕裂内膜1例(如图3所示)。其中内膜钙斑随撕裂内膜移位2例(如图4所示)。11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壁内血肿)平扫均可见主动脉壁呈半月形或环形高密度增厚,厚度≥5 mm或≥7 mm,其中半月形增厚7例,环形增厚4例;增强无对比剂进入(如图5所示)。7例内膜钙化内移,增强示钙化位于双腔间隔处(如图6所示)。3例内膜的渗漏,5例穿透性溃疡。本组病例中并发病变区动脉增宽直径在36~75 mm 5例,无明显增宽27例。15例伴动脉粥样硬化改变,4例心包积液,24例胸腔积液。

4 讨论

4.1 主动脉夹层病理及发病机制

根据主动脉夹层形成机制和病变形态表现不同可分为典型主动脉夹层和不典型主动脉夹层(壁内血肿)。典型主动脉夹层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囊样变性的中层而形成夹层血肿,随血流压力的驱动,逐渐在主动脉中层内扩展,并与主动脉管腔相通。不典型主动脉夹层(壁内血肿)是指没有内膜撕裂口的主动脉夹层,约占主动脉夹层的10%~20%。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综合起来有2种:一种是由于动脉粥样斑块破溃或溃疡,局部内膜碎裂,血液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蔓延形成,但其远端未与主动脉腔相通;另一种是因主动脉中膜或外膜滋养血管自发破裂出血形成[7]。壁内血肿是典型主动脉夹层的一种早期状态或先兆,可以自行愈合也可以发展成典型的主动脉夹层[8,9]。

4.2 CT平扫与CT增强表现

4.2.1 典型主动脉夹层CT表现

CT平扫:(1)撕裂的内膜片,可见主动脉管腔内不规则稍高密度条状线影(无血栓附着)或宽带状(附着血栓)分隔主动脉。剥离内膜片形态可表现为扭曲状或螺旋形、若与管壁呈锐角则形如鸟嘴样。本组21例患者中20例可见此征象,其中无血栓附着呈线状稍高密度17例,内膜片附着血栓呈宽带状高密度3例,内膜钙斑随撕裂内膜移位2例。(2)病变主动脉增宽,本组主动脉增宽4例。(3)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等伴随间接征象有一定的提示辅助诊断意义。本组并发心包积液3例,胸腔积液18例。

CT增强:(1)撕裂的内膜片位于真假两腔之间呈低密度。(2)内膜片上的破口显示,CTA能较好地显示主动脉夹层内膜片上的破口,细小或斜行细小破口的显示以MPR斜冠矢状面重组图像最佳(轴位不易显示)。典型夹层的假腔完全血栓化则不能显示破口。(3)能较好显示各大分支开口及受累情况。

4.2.2 不典型主动脉夹层CT表现

CT平扫:(1)主动脉壁半月形或环形增厚。CT的主要直接征象表现主动脉壁半月形或环形增厚≥5 mm或≥7 mm[10]。CT平扫可发现高于或低于主动脉管腔内血液密度的管壁病变,当血肿与真腔血液密度的CT值无明显差异时,则不易做出诊断[11]。本组11例患者均可见主动脉壁高密度环形或新月形增厚征象。(2)内膜钙化斑块移位。钙化的内膜自主动脉外缘内移5 mm以上为特征性表现,正常内膜片的钙化呈结节状或弧形位于管径的周缘,当出现壁内血肿时结节状或点状钙化移位向管腔中心移位;附壁弧形钙化斑块被掀起,表现为不连续或迂曲,与病变管壁外缘形态不一致。由于壁内血肿使钙化内膜与主动脉外缘距离加大所致,此征象是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本组有7例患者可见此征象。(3)病变区主动脉增宽,是由于主动脉管壁变薄或主动脉粥样斑块穿透溃疡,使主动脉管腔呈动脉瘤样扩张改变。本组主动脉增宽1例。(4)心包积液,胸腔积液。本组并发心包积液1例,胸腔积液6例。

CT增强:(1)主动脉环形或新月形壁内血肿无对比剂进入呈低密度,真假腔对比明显。(2)内膜钙化斑块位于壁内血肿与真腔之间。(3)穿透性溃疡,连通主动脉腔被对比剂所充盈的龛影。(4)内膜的渗漏,血肿内邻近真腔的点片状或细线样强化区。

通过上述对比,本组32例病例中平扫直接提示主动脉夹层存在31例,1例未见特征性表现,仅见主动脉增宽及胸腔积液,结合临床症状也提示了主动脉夹层,最后均经CT增强明确诊断。但CT平扫仍存在一定的限度,如等密度的壁内血肿、穿透性溃疡和内膜的渗漏不能显示。因此当患者出现典型的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症状,而CT平扫未见明显主动脉夹层征象,也无其他临床疾患可解释疼痛原因时,须进一步行CT增强,以免漏诊。

4.2.3 鉴别诊断

(1)主动脉夹层的撕裂内膜片必须与CT伪影鉴别,内膜片多为一层薄而略为弯曲的线样结构,可表现为扭曲状或螺旋状;而条形伪影侧表现为较粗的直线结构,且伪影常伸展超出主动脉边缘。(2)壁内血肿所形成的主动脉壁增厚主要与内膜口已封闭血栓化的慢性典型主动脉夹层、附壁血栓及大动脉炎鉴别。壁内血肿表现为主动脉壁呈环形或新月形增厚,边缘光滑,范围较广,无主要分支血管受累[12]。而典型主动脉夹层多沿主动脉长轴螺旋剥离,有别于壁内血肿。附壁血栓引起的主动脉壁的增厚多局限,形态不规则,有时较难鉴别,需结合临床病史及随诊观察,若有钙化内膜移位则支持壁内血肿诊断[13]。大动脉炎临床以发热、关节痛及实验室检查血沉快为主要特征。影像表现为管壁向心性增厚,管腔狭窄,血管轮廓光整。在非活动期增厚的管壁密度增高或伴钙化为特点[14]。

对比增强心血管造影 篇7

关键词:冠心病,Flash DSCT血管成像,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是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 起病较急, 部分病情危重, 及时诊断及准确评估病情有利于合理治疗方法的选择, 影像学检查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冠状动脉造影是其诊断的金标准, 但它是一种有创检查, 操作技术复杂, 存在一定的风险, 而且费用较高, Flash DSCT在临床已应用广泛, Flash DSCT具备两套球管及探测器, 时间分辨率达75ms, 扫描速度显著提高, 在心脏疾患的诊断中有明显的优势, 能够为疾病的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2]。本论述对比分析95例冠心病患者Flash DS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图像, 旨在探讨Flash DSCT在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之间行Flash 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又进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95例, 其中男性61例, 女性34例。年龄范围36~83岁, 平均年龄62.4±9.8岁, 所有患者均已知或者怀疑冠状动脉疾病。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均行冠状动脉CTA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排除标准: (1) 碘对比剂过敏; (2) 严重肾功能不全; (3) 甲亢, 哮喘发作期。心率40~135次/min。

1.2 设备及方法

Flash DSCT扫描方法所有CT检查均采用西门子Flash DSCT (Somatom Definition) 进行扫描。所有患者扫描前4~8 h禁饮食, 扫描前耐心训练患者呼吸屏气, 使其能够在扫描期间配合屏气, 减少呼吸运动所致的错层伪影。常规扫描前舌下喷硝酸甘油气雾剂两喷以扩张冠状动脉。先做胸部屏气定位像.扫描范围为气管分叉下方至心脏膈面下1 cm, 采用高压注射器以5.0 ml/s的流率在肘前静脉注入50~60 ml非离子对碘普罗胺 (370 mg I/m1) 和50 ml生理盐水。应用造影剂示踪法 (bolus-tracking) , 在主动脉根部层面选择感兴趣区监测CT值, 当感兴趣区内CT值超过100Hu时, 延迟4 s自动触发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 V, 管电流380~420 m As, 层厚0.75 mm, 机架旋转时间0.25 s, 螺距 (pitch) 0.2~0.5.根据心率调整。选择图像质量最佳的图像于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分析, 方法包括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 全面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数量、形态、边缘、密度等。

冠状动脉造影用机为PHILIP H5000 C型DSA机, 造影剂选择碘海醇350mg I/ml。经股动脉穿刺 (Seldinger法) , 应用4~6个体位对左冠状动脉造影, 2~3个体位对右冠状动脉造影, 观察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情况。

1.3 评价方法

采用双盲法由2位副主任医师对患者图像进行评价。对直径≥1.5mm的冠状动脉, 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分析指南[3], 采用国际通用的目测直径法, 计算公式:血管狭窄程度= (狭窄部位近心端正常血管直径~狭窄处直径) /狭窄段近心端血管直径×100%。冠状动脉狭窄分级:轻度为管径狭窄小于50%, 中度为管径狭窄≥50%, 且<75%;重度为管径狭窄≥75%, 血管闭塞为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 计算出Flash DSCT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对组间的差异进行X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造影与Flash DS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

所有Flash DS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均取得满意的图像, 能够达到诊断要求。Flash DS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轻度冠状动脉狭窄的数量多于冠状动脉造影, 在中度及重度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中, 冠状动脉造影多于Flash DSCT冠状动脉成像, 在对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中, 2种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Flash D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 (大于50%) 诊断情况

依照冠状动脉造影的标准, Flash D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 (≥50%) 诊断的敏感度为96.3% (131/136) , 特异度为97.1% (271/279) , 阳性预测率为94.2% (131/139) , 阴性预测率为98.2% (271/276) , 见表2。

3 讨论

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冠心病在我国已经逐渐成为常见病及多发病, 对人们身心健康及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冠心病的诊断依靠典型的临床症状、心电图检查、心肌酶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是其诊断的金标准[4]。经冠状动脉造影, 可以对患者冠状动脉进行综合评价并能够同时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治疗。但是冠状动脉造影对操作人员要求较高, 费用昂贵, 辐射剂量很大, 患者接受度差。

随着CT技术的进步, 扫描速度不断加快, 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能够比较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管壁钙化, 管腔局限性狭窄或管腔闭塞, 但是由于其时间分辨率不高, 对心率较快, 心律不齐的患者成像效果较差。Flash DSCT因其时间分辨率提高, 扫描时间减少, 呼吸困难的患者也可进行检查, 可有效解决心脏CT的3个难题: (1) 时间分辨率; (2) 扫描时的屏气时间; (3) 空间分辨率[5]。Flash DSCT的时间分辨率为旋转时间的1/482.5 ms, 相比64层螺旋CT的时间分辨率165 ms大大提高, 减少了扫描时间, 降低了伪影的产生, 同时由于心电门控技术的应用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抗心律不齐对成像效果的影响[6]。本研究对冠状动脉狭窄 (≥50%) 的诊断中, Flash DSCT冠脉成像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和阴性, 预测值分别为96.3%, 97.1%, 94.2%, 98.2%, 与以往研究基本相符[7]。经统计学分析, Flash DS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在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的诊断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研究[7]显示DSCT对冠脉显影效果较好, 约98%的冠状动脉成像效果满意, 能够达到诊断疾病要求。且DSCT还可以清楚显示冠状动脉开口异常、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显示、冠脉支架通畅性、冠脉壁的钙化及非钙化斑块的显示等均较多排螺旋CT明显提高, 由于时间分辨率及空间均有明显提高, 冠脉成像可以不受心率的影响, 使后处理工作更加流畅、更容易, 可以通过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多种处理手段, 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病变, 使病变得到更好的充分展示。

4 结束语

DSCT极高的时间分辨力和高空间分辨力的优势, 使之可以进行不依赖心率的冠状动脉数据采集, 获得满意的图像质量, 使临床适应证更宽, 诊断更加准确, 辐射剂量较多排CT明显降低, 真正满足了临床冠状动脉疾病检查的需要, 无疑也使其成为心脏冠状动脉无创性成像最好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LABOUNTY TM, LEIPSIC J, MIN JK.Effect of padding duration on radiation dose and image interpretaion in prospectively ECG-triggered coronary CT angiography[J].AJR, 2010, 194 (4) :933-937.

[2]黄昌辉, 马丽华.Flash DSCT冠状动脉成像研究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19) :3278-3280.

[3]郭华, 张龙江, 江时森, 等.Flash DSCT成像在评价冠状动脉狭窄中价值的初步探讨[J].医学研究生学报, 2007, 20 (7) :727-731.

[4]SHUMANWP, BRANCH KR, MAY JM, et al.Prospective verse retrospective ECG gating for 64-detector CT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comparison of image quality and patient radiation dose[J].Radiology, 2008, 248 (2) :431-437.

[5]Johnson TR, Nikolaou K, Leber AW, et a1.Dual—source CT cardiac imaging:initial experience[J].Eur Radiol, 2006, 16 (7) :1409-1415.

[6]张龙江, 卢光明.冠状动脉的Flash DSCT血管成像[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8, 31 (1) :30-33.

上一篇:故障定位装置下一篇:租房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