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

2024-07-25

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精选十篇)

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 篇1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创新对社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教育来讲也不例外, 它在学生的创新精神上既有促进作用, 也有压制作用, 所以对高校的教育管理体制进行科学有效的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必进之路。对于学校来讲, 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它们的天职, 那么,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特别是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是越来越紧迫。所以, 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1. 高校管理体制与普通行政管理两者之间的区别

对于普通的行政管理来讲, 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 但是, 对高校教学管理我们就知之甚少了, 因为它与普通的行政管理之间存在者很大的区别。对于高校教学管理来讲, 它不仅具有学术管理, 还兼备者行政管理,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来讲, 教学管理的范畴比行政管理的范畴更为广泛。在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 不仅有相应的行政管理, 还要有对应的教学研究工作, 所以, 从它的管理职能上来看还带有一定的学术性质。

2. 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 高校必须要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的相应创新

2.1 培养出专业水平相对来讲比较硬的师资队伍

细数历史上那些成就一番伟业、有所作为的人, 我们都可以查询到他师承某某或者是拜在某某名师的门下, 由此可见, 老师的专业水平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成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 作为当今的大众教育——高校也不例外。在高校教育过程中, 它的教育水平,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教师资的力量。所以, 作为当今的高校就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老师做出管理:其一, 高校老师师德修养的提高是高校教师管理的首要工作。我们都知道, 任何一个行业都有职业道德规范, 作为为人师表的高校老师更不例外, 对于教师的职业道德来讲, 它不仅规范了老师的行为举止, 还要求高校的授课老师必须要具备丰富的知识, 除此之外, 高尚的品格也是高校老师所要必备的修养。我们都知道, 职业道德就是对从事某项职业的人们起到了一定的约束作用, 那么, 同样职业道德也会约束着老师的一言一行, 以便于在学生之间起到了榜样的作用。由此可见, 高校老师师德修养的提高是当前高校教师管理的首要工作。其二, 对于高校来讲, 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是学校教育以及开设的最终目的, 那么, 在对教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 只是单纯注重师德地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老师的教学水平还必须要的到进一步的提高。我们都知道, 高校以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己任, 在这样的环境下, 教学工作管理无形之中就被推上了高校工作的重心位置。所以, 在高校中教学质量与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两者之间存在者必然的联系。鉴于此, 不断科学有效的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2.2 不断完善老师以及学生的评价体系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 我们对老师的要求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在要求改变的同时, 评价也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改革。我们都知道, 传统的教学评价只是单纯重视教学成果、科研成果以及教学能力的评价, 这种评价系统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 必须要转向教学过程、教师教学水平、老师个人道德品质好坏等一系列方面评价的提高。就以现在的一些高校来说吧, 在对老师考核管理的过程中几乎都存在以下误区:那就是无视老师的教学水平, 只是强调老师的科研成果, 如此以来, 就会导致许多老师, 在教学上的积极主动性相对来讲都比较低, 而去进行搞所谓的科研工作;还有一些学校在对老师进行考核的过程中, 不能给予老师的教学过程以科学合理的评价, 还是采用传统的评价体系, 以老师的教学成果为最终的评价目标。我们都知道, 教学是一个错综复杂而关联性较强的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不仅仅是老师的学识, 还是老师能力的表现, 他们对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鉴于此, 在高校中老师的考核管理不能单纯的将目光放在分数上, 老师的个人品质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非常严重, 那么, 老师的人品也要列入老师的考核体系。我们都知道, 老师的言行在无形之中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说, 高尚的品德应该是每一位老师所要必备的基本素质。

3. 当前高校教学管理的实际状况

3.1 教学理念正在向“以人为本”的方向改变

对于我国的高校来讲, 在教学管理上几乎已经接近与国际上最为前线的管理理论。在管理的过程中, 主要从如下两个方面来体现它与国际上最为前线的管理理论相接近:其一, 在高校中, 不断加强老师的继续培训教育工作。如此以来, 不仅科学有效的发挥了老师教书育人的作用, 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师教学的质量。我们都知道, 对于人来讲, 管理的关键不仅仅是如何让人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还要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有效地实现人们的可持续性成长。其次, 在教学的过程中, 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此可见, 高校的教学观念已经得到了相应的改变, 并逐步开始从传统以老师为主的教育理念中走了出来。

3.2 逐步由学年制向学分制方向转变

对于单纯的学分制来讲, 我们是乎有些陌生, 它在我国相对来讲还算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 从开始引进到现在已经有多年的发展史。我们都知道, 学分制起源西方发达国家, 那么, 它在西方教学管理过程中, 依据他们的国情肯定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我们只是生搬硬套而不从我国教育的实质出发, 不仅起不到促进作用, 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教学管理的发展。就这一点上, 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 所以, 在学分制推行的过程中, 他们都结合了我国高校教育的特点而制定出了一种新的形式,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年学分制。对于学年学分制来讲, 它不仅计划性强, 而且灵活性相对来讲比较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学校的办学活力在学分制的促进下得到的进一步的发展, 不仅给老师的教学活动带来了相应的压力, 对学生进行知识优化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4. 在我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创新过程中所要采取的对应措施

4.1 创建科学有效的高校老师培养策略

我们都知道, 在教学的过程中, 老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是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 所以要不断加强高校老师的培养, 具体培养工作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 不断加强师德以及业务培训。对于业务培训来讲, 主要是针对在教学岗位上的中年以及青年老师, 培养形式主要是高层次为主。对于师德培养来讲, 是针对高校的每一位老师, 以便他们通过师德的培养来提高自身的魅力。其次, 我国高校的培训考核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于高校老师的培训考核来讲, 一般情况下走的都是形式主义, 无法有效的激起老师对培训的重视度。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老师的培训考核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唯有如此, 对老师的培训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4.2 不断完善学分制度的教学管理体系

我们都知道, 在高校推行学生进行自主选课的同时, 也充分展现出了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性化。由此可见, 在管理的过程中, 不仅具有一定的弹性, 还可以科学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学生在进行自主选课的过程同时, 就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创造的能力。除此之外, 还要不断加强导师制度建设, 对于导师来讲, 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实施相应的教学方法, 此方法在我国高校教育过程中有待进一步推进。

结束语

对于创新人才来讲, 在许多专家以及学者不断研究过程中发现, 除了要在人格结构方面、智力发展方面都比较完善以外, 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 只有这样的人才, 才能称之为创新型人才。所以, 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教学管理就要进行相应的创新, 必须要从观念上认知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如此以来, 才能为国家以及社会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爽.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与科研组织变革研究.武汉理工大学, 2012, (01) :347-349.

[2]黄金莲, 龙飞, 莫艳云.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 2010, (9) :21-23.

[3]陈宏涛, 吴锡冬.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 2010, (8) :159-160.

浅议人才创新与教育创新 篇2

如何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知识经济和创新意识的人才,一是学校,二是自学.两者都要通过实践进行创新.其中学校的培养又是关键的`主渠道,是捷径.这是由其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所决定的.因此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力度.

作 者:刘中平赵庆昕 陈维军 作者单位:刘中平,赵庆昕(吉林省审计厅,吉林,长春,130051)

陈维军(中国煤茨研究院抚顺煤炭研究所,辽宁,抚顺,113001)

自主创新与培养创新型人才 篇3

关键词:自主创新 创新型人才 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52-01

1 健全创新机制,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制度建设对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提升起着基础性、导向性和长期性的作用。大师云集、英才辈出、硕果累累,不是急功近利的改革措施和行政命令能催生出来的,而是完善现代大学制度的产物。不同生存环境的大学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通过构建适应新科技创新模式的、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保障和激励创新。

2 完善教学体制,强化创新意识

高校肩负着科技创新的重任,高校既是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排头兵,又是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创新必须肩负起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学校在开展一切工作时,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放在第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从独特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对现成的结论和传统观点敢于提出大胆的质疑,对前人未揭示的事物,能得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别出心裁。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创作中,指导教师更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启发引导,对于合理而有价值的观点,教师要适时给予肯定,并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究,发现问题的关键,揭示出符合科学理论的结论。这样,在教学实践中,就可逐渐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的精神和能力。总之,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3 优化创新氛围,培育创新文化

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 篇4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培养创新型人才应该遵循怎样的途径?通过教学实践和深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崔光佐教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创新是知识、思维能力、素质和人格的综合体现,创新型人才本质上是一种包含多种因素的创新本性,遵循着创新本性行事才会得创新之道。”

由此可见,思维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要素,思维能力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核心目标。那么,思维能力又是什么?崔光佐教授认为“思维能力是成功解决某类问题所需要的与知识相关的稳定的主观条件。”

2012年,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委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开始战略合作,以“运用思维规律提升师生学习力”项目为基础,开展协同创新实践,探寻教育教学的本质与规律,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项目的实践研究,对教育的目的与本质、思维能力的内涵和本质属性、实施思维教学的有效途径、新型的教师培训模式、现代教育学科与教育实施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著名教育家陶西平先生对该项目的研究曾这样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趋势,抓住了课改的关键。课改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从知识的传授转向价值观的培养和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发展强调师生的批判性思维、综合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呈现出课堂教学工具性、思维性、文化性紧密结合的新常态,使我们的课改真正达到了预期目标,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 篇5

一、构建本科生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1.建立和完善学分制下的高校课程管理体系。

要建立课程管理委员会[1]。课程管理委员会由各个学科中的教授、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用人单位组成,主要负责课程的设置、审核和管理。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分两级设立,一个是学校层面,另一个是院(系)层面。学校层面设立的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校性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院(系)层面设立的课程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全院性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管理委员会中既有懂管理方面知识的人,又有懂高深专门知识的专家,既根据市场需求,又根据学生需求,使管理委员会发挥组织、指导、评估、协调、宣传的功能。

2.课程体系应设置一定比例的本科生科研学分。

将本科生科研纳入本科生培养计划,参加科研是本科生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凡达到一定要求,参加科研的本科生便可得到科研学分。科研学分的设立,使本科生尽早接触“真刀真枪”的科研,对加快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及日后更高水平上的科研将大有裨益。

3.构建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优化本科生课程结构。

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可以通过设置三个课程模块组构建完善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2]。

(1)新课程模块:按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和要求建立起新的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到课程形式等都应围绕“研究”这一核心词汇进行;

(2)专业课程模块:专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而设置的课程,培养学习者进行研究性学习所必须的研究方法,训练研究能力,端正研究态度,提高研究意识,提升研究素养;

(3)研究性课题模块:为学习者开设研究性课题,围绕某个主题建设综合课程,让学习者有机会运用他们的研究性能力去研究真正的专题。

4.适当开设综合性课程。

综合化是当今课程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国家都开设了不同形式、不同数量的综合课程[3]。当代许多重大科学问题即全球性社会问题,如人口增长、环境污染、生态保护、能源消耗等为题都需要综合治理,要求课程内容必须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质。只有重视课程的综合化,才能向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认识不仅符合科学综合化的要求,而且富有创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更好地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5.开设一定数量的创新理论、技能的课程。

创新理论与技能是构成大学生创新素质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大学生通过创新技能的训练,可以提高创新思维速度,拓宽创新思维广度,扩大创新思维深度。美国麻省理工学az院早在1948年就开设了“创新力开发”课程。日本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各县都创办了“星期天发明学校”,1974年又创办了“少男少女发明俱乐部”,开展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经过学习培训以后,发明创新的效率提高10倍。

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1.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安排一定时间的专业野外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见习、专业考察等,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根据课程需要设计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成为学生验证、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增加社会实践项目,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研究社会的能力。

2.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建新型的教学网络。

社会经济发展是教学内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大学教学与社会经济实践相联系,使教学内容具有活水之源,而且可以形成一个完备、开放的教学过程,弥补学校培养人才的不足之处。将课堂教学和完成科研、生产任务统一于一个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学校与科研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形成一个适合人才培养的开放的教学网络。3.建立双向教师流通机制,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

高校可以聘请研究机构、产业部门的科研人员担任教师,产业部门可聘请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师担任生产项目负责人。建立这种双向教师流通机制,可以很好地整合产、学、研各部门的人才资源,为教师队伍的成长提供一个更广阔的平台。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1.教学管理体制的创新。

学校管理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科研机会,在科研中使学生体味科学道路的艰辛与快乐,吸引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充分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科研实力,为学生提供科研训练平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许多高校规定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项目应给予相应的学分;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可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等各种学术活动。例如湖南大学的大学生创新计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创新研究,接触工程实际,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创新活动。

举办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把创新实践寓于活动之中,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如国内外有的高校举办的“创新俱乐部”、“创新社团”“各种学术沙龙”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学校还可以委托这些创新团体完成一些科研项目。

四、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加快考试改革,完善评价体系。

加快考试改革,使考试制度规范化、考试内容多元化、考试形式和题型多样化、成绩构成多样化、成绩评定科学化,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考试形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多样化,除传统的笔试外,还应增加开卷、半闭半开卷、口试、讨论、撰写论文、产品设计、产品制作及实验操作或制作等,并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提倡多元化的考试评价方法,探索科学评判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系,严格平时考查,成绩构成多样化。

2.积极探索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途径。

配合“选课”制,教学管理部门在每学期开课前将必修课、选修课及其授课教师基本情况予以公布,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学校可以印发选课指南,包括选课原则、选课办法、选课程序、时间安排及选课单等;组建由学生组成的教学信息员队伍,通过电子邮件、书面调查报告、当面汇报等形式向教学管理部门和有关人员反馈教学信息;建立学生关心和参与教学研究制度。吸收学生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师一起对教学中的矛盾和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

3.促进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高校应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派管理人员到兄弟学校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把工作做细、做精,使之成为行家里手,同时还鼓励他们在自身岗位上争先进、搞创新,对作出突出贡献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逐步形成一个有力的高质量的创新型管理团队,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人才培养与企业创新 篇6

[关键词] 企业人才创新

一、观念创新全面引进人才

企业管理者要转变观念,走出对人才认识上的传统误区。传统认为但凡是人才,必须要具备“三高”(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造成了片面追求“高人”,无视企业的客观现状和现实的需求,而把企业能用得上的某方面的专才和能人忽略了。不能人尽其才,造成人才流失和浪费。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创新人才观念,建立全面的人才观。要充分认识人才是多种类型的,企业经营中需要各方面人才,有特长的人都是人才。尤其是企业职工中有绝活的能工巧匠也是人才。

二、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企业引进人才时应根据企业的客观需要合理设置岗位,全面引进人才。人才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系统,它需要全面规划、强有力的领导,严格的组织实施,正确评价,及时反馈和调整与有效的激励。一句话,需要科学管理。而我国不少企业仅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培训部门的事,没有把人力资源开发有机地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没有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个系统的、环节紧扣的过程来看待并用心地去组织实施,其后果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整体效能发挥不出来,企业对此的热情和信心也越来越不足,直接影响了企业发展的后劲。

三、大力培养吸纳高科技人才

我国目前科技投入偏低,科研条件差,科研队伍弱。据调研,我国百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与其他国家相比差之甚远,我国仅有美国的九分之一,日本的十三分之一,韩国的三分之一。目前高级管理人才更是奇缺,远远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加大培养力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造就一支宏大的高级科技人才队伍。企业应建立长远的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以各种方式创造吸引人才的条件,满足人才的各种需求。物质需求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企业应考虑自身的实力和实际条件制定有自己特色的灵活的薪酬制度,在工资的构成上采取“底薪+年功工资+奖金”的模式,“底薪”可根据工作性质、职责和人才的层次来确定。“年功工资”是随人才在企业服务的时间逐年增长的。“奖金”是根据对人才的工作绩效进行考评后对人才的奖励。这样可以满足人才日常生活的需要,也可以鼓励他们长期为企业服务,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企业应遵守国家的政策法规,落实对人才的各种福利待遇。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这样可以使人才对企业有充分的信任,免除了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可以安心的专注于本职工作。企业应按照自身的实力,尽可能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除了为人才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外,还要重视人才其他方面的需求。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营造尊重知识、重视人才、以人为本的氛围。为人才提供学习、深造、发展的机会,提供发挥各类人才所长,展现聪明才智的广阔空间。企业根据发展目标战略和岗位的需要,给人才安排适合的工作岗位,使他们在企业创新工作中发挥特长,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使人才有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企业领导者的文化理念、领导风格、领导方式、个人人格魅力也是企业能否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领导者的形象往往代表一个企业的形象,他们高尚的人格会吸引更多的人才追随他们,愿意与他们共事。企业领导者对人才的尊重和以诚待人之心能换取企业人才对企业的忠诚,激发企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大增,企业的内部合力和外部竞争力都会大增。

四、与时俱进培养人才

首先要健全职工培训制度。通过职工的教育和培训,既能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使员工适应企业发展变化的要求,给企业带来长期的效益;又为劳动者创造更多接受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减少结构性失业,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为此,必须加强有关立法,形成一整套科学的教育培训制度,转变观念,多为员工提供学习机会,职业培训投入在原本就不足的教育经费中占比重更少。我国在职培训指标在1996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仅列第二十九位,30%以上的国有企业只是象征性的拨一点教育、培训费,年人均在10元以下,20%的国有企业在10元~30元之间,大多数亏损企业已经放弃或准备放弃岗前和中长期培训。发达国家1996年教育经费的70%用于公司内部培训。相比之下,我国职工培训投入很少,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其次,帮助员工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终身学习是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新理念,应通过坚持不懈的宣传和教育,使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类的知识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复杂性上都将持续增长,并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更新,一个人只有在其一生中不断地进行结构性和系统性的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由于现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爆炸”的时代,因此,那些基础薄弱、知识陈旧的人是无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只有那些不断充实自身的复合型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才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而且今天的正规教育仅仅是一个人终身学习进程中的一个相对短暂的阶段,其后通过实践不断地学习则是一个持续的、尤为重要的过程。鼓励职工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拓宽在职人员求学的渠道,获得更多知识和技能。并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发挥员工工作积极性。

综上所述,企业要根据市场变化和消费需求,不断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坚持不懈地进行产品开发和更新换代,才能使企业永远保持生机和活力。企业人才需要知识更新,不断学习。企业要把培养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纳入到企业长远发展戰略中来。根据企业发展和创新的要求,不断调整人才的构成和知识结构,建立一支与时俱进、不断成长的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孟凡驰: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增长的关键.东方出版社,2002.6

[2]吉雷 梅楚尼奇著康青译:战略人力资源开发导论.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

[3]胡巧亚陈冬梅:浅析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对策.《特区经济》,2005.5

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篇7

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动机、创新潜力的前提,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尝试:

一.给学生以激励。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趋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如一次考试过后, 在班里公布成绩时, 我不经意地说了一句:

“ХХ同学理应考得很好, 这次不行, 得好好找找原因。”后来, 这个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没想到我在老师心目中是个好学生, 我一定要好好努力。”果然, 以后的几次考试他的成绩都在前几名, 课上思维敏捷, 想法独特。

二.给学生以机会。学生要有充分的锻炼机会, 参与实践活动, 才能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如检查对文言文的翻译, 可挑一个学生到台上模仿老师去译、去讲, 不清楚的地方可提问下面的同学。这样, 既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 又可培养同学们的模仿能力, 增强主人翁意识。

三.给学生以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记法。教师创造性的示范可引导学生寻找新的学习方法, 使他们的想象更有目的、有意识、有创造。

如:关于“练”和“炼”的词很多, 熟练、精炼 (练) 、洗练 (炼) 、凝练 (炼) ”等等。怎样使“练”和“炼”不混淆, 不写错, 我给同学们找了个规律, 即 (1) 提着锤子锤断 (锻) 了加点的三个词跟“炼”组合; (2) 跟“练”组合的记住“简练”即可 (其余的都是大家极熟的, 不会错) ; (3) 剩下的跟“练”和“炼”组合都可。

创新思维就是学生在学习中不迷信书本, 不迷信权威, 敢于异想天开, 敢于标新立异, 敢于质疑问难打破以往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联想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想象力, 教学实践中,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经常性发散思维训练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力及标新立异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创新意识。如:前面提到的如何巧记“炼”与“练”, 如何巧判动词后的名词是否为宾语。再如, 有些同学对于部分实词的词性的辨别有些困难, 尤其是形容词, 光凭定义去判别有时辨不准。有一次讲词性练习, 我就引导学生找些例子, 看修饰形容词的都是什么词。然后让大家讨论, 得出一个易记易懂的规律。后来一个同学兴奋地主动站起来给我说:“我知道了, 我知道了!形容词一般情况下, 前面都能加‘很’, 能加‘很’的一般就是形容词。”可见, 只要有锻炼的机会, 每个学生的思想都会闪出智慧的火花。

现在的高中课本为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编选了大量的古代诗、词、曲及散文鉴赏这一类的文章, 发散思维尤为重要。如讲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 有的同学就能在脑子里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寒秋湘江图:毛泽东站在橘子洲,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上看“鹰击长空”, 下看“鱼翔浅底”。在理解意象的基础上, 同学们的思维想象可进一步地扩展:毛泽东看到这样的大好河山, 表情如何?是眉开眼笑, 还是双眉紧蹙?他在想什么?如果是我们, 会不会想这些?通过这样的发散思维想象, 同学们就能体会出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及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求异思维的训练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 创新教育就要求培养学生敢于向书本向权威向老师说“不”, 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如《故都的秋》一课, 在整体感知课文后, 教师可让同学们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有的学生就提出了:“为何题为‘故都的秋’, 而不为‘北平的秋’, 不一样吗?”这就是求异思维。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两者的比较, 考虑“故”的含义, 可知用“故都”旨在表达作者的眷恋之情。又如《陈情表》一课, 作者想达到愿乞终养的目的, 陈亲情苦情忠情, 但无论哪种情, 都没直陈, 而是陈情于事。为让同学们了解这一特点, 可引导同学们讨论:“假如你是李密, 你会怎样说?”部分同学会直接乞求晋武帝。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说法, 得出结论。

对自主创新与创新人才的探析 篇8

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涵义

创新概念最初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来的。他认为, 创新是一种生产函数的转换, 或是一种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的组合, 其目的在于获取潜在的超额利润。然而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不断推动, 创新理论蓬勃发展。当今世界创新领域的热点和前沿, 主要表现为对当代技术创新特征的研究, 以及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技术创新的涵义非常广泛, 一般是指企业组织以市场为导向, 以盈利为目标, 通过重新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和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建立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 围绕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而展开的一系列商业活动过程。它涉及研究开发、设计、改造、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等一系列环节, 具有创造性、风险性、市场性等特点。自主创新又称率先创新, 是指企业依靠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 攻破技术难关, 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 完成技术的商品化, 获取商业利润, 达到预期目标的创新活动。模仿创新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方法, 引进、购买或者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 并以其为基础进行改进的做法。合作创新模式是指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创新的方式。

二、自主创新不足的原因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不足。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其销售收入的比例, 多年来一直在0.7%以下徘徊, 2002年为0.83%, 而主要发达国家已达2.5%—4%。调研中, 企业普遍认为国家的经费偏重于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2001年我国财政科技拨款为574.2亿元, 其中企业仅占7.2%。此外, 我国企业重引进, 轻消化吸收再创新。据有关研究, 引进同等的技术设备, 我国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费用只及日韩的0.7%。

2. 企业高级科技人员不足, 流失严重。

调研发现, 尽管国家每年毕业工科博士上万名, 但从高级科技人员最密集的30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来看, 仍有84家没有一名博士。全国192家中央级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 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也只占总数的2.1%, 高级技师仅占工人队伍的0.16%。并且, 国有企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技术创新, 人才为本。科技人员的不足与流失, 无疑会大大削弱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发展和创新的最大优势不在于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而在于潜力巨大的创新人才资源。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和创新能力令世界钦佩, 如果我们重视发展创新型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营造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 就可把13亿人口变为世界上最大的创新人才资源, 把人口压力变成人才的优势, 我国就有可能成为世界最有潜力和优势的创新型国家。

3.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在发达国家, 80%的科研工作在大企业中完成。但我国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较少, 研发能力不足。2001年我国大中型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 有研发活动的仅占30%。在“产学研”结合中, 企业基本处于从属地位。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也是有需求、无行动, 还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目前, 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研发薄弱, 急需企业技术联盟履行职责。我国的创新关键是众多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一大批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但是缺乏像华为、中兴、奇瑞这样可以与世界一流企业一争高下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企业要真正成为创新主体。

4. 国家相关优惠政策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自主创新, 就是要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结合起来, 在积极跟踪、关注和参与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的同时, 高度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还要努力打造自主品牌, 依靠自主品牌的积累扩大技术研发的投入, 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这需要相关政策的配合。尽管有相关的政策出台,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的作用还是比较有限, 有些政策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限制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

三、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应该抓住的关键问题

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具有其他各类创新机构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千千万万个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使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才得到增强。同时, 只有大力培养自主创新人才, 才能使我国的创新能力得以提升。在此笔者提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条建议。

1. 培育创新人才, 奠定自主创新的人才基础。

加强自主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 特别是大批善于和勇于创新的尖子人才及科学和技术的领军人物。人才资源不仅是第一资源, 而且是最具决定性的创新资源。我国发展和创新的最大优势不在于丰富的廉价劳动力, 而在于潜力巨大的创新人才资源。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和创新能力令世界钦佩, 如果我们重视发展创新型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营造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氛围和文化环境, 就可把13亿人口变为世界上最大的创新人才资源, 把人口压力变成人才的优势, 就有可能成为世界最有潜力和优势的创新型国家。因此, 要重视教育。创新人才应当从娃娃抓起, 从基础教育抓起, 从小就要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和创新精神, 而不是像现在的应试教育那样, 培养一批高分低能的“乖孩子”。大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最关键的阶段, 除了培养方式要适应创新人才成长外, 很重要的一点是根据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需求, 及时合理地调整学科、课程的设置, 为青少年创新兴趣和创新能力培养, 采用更柔性、科学、适宜的培养方式。

2. 加强自主创新, 必须增强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策的协调。

韩国科技发展的起步比我国晚10年, 而韩国却在很多领域遥遥领先,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韩国具有很强的民族精神, 把创新精神作为国家的意志, 作为各个部门的一致行为, 同时经济、财政等政策对自主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 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 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各个部门各自为政, 使得技术引进、研究开发和制造、运营分割开来, 特别是有些技术应用的企业、制造企业、研发机构三者相互脱节, 致使创新链条脱节, 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某些地方和企业甚至为了追求政绩, 鼓励短期的行为, 不鼓励自主创新, 盲目引进, 不注重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技术落后再一轮引进, 形成恶性循环。

3. 促进企业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一是积极支持企业建立完善研发中心。国家有关部门要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建立技术中心, 并设立专项基金, 加强对中心人员的培训。二是产学研结合模式必须以企业为主。“产学研”, “产”在前, 没有“产”, “学”、“研”就失去了动力和方向。建议国家组织的产学研项目, 特别是应用性较强的项目, 要以企业为主体, 由企业来牵头。三是促进企业组建技术联盟。建议政府设立产业研发基金, 通过支持企业建立和发展各种形式的创新战略联盟, 大力推动应用基础性、行业共性、战略性技术的研发。

4. 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一是国家应设立消化吸收专项基金, 引导鼓励企业和科研单位一起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二是制定优惠政策, 大力鼓励自主创新和对引进技术再创新, 促使自主研发的技术和产品所占比重逐步增加。三是国家在重点产业领域要制定限制重复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政策。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进行自主创新的首要前提, 自主创新也能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成长的空间。但是, 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令人堪忧。因此, 我国要从各个方面逐步创造一个企业从创新中能够得到现实或长远利益的大环境, 使企业愿意创新, 敢于创新, 把自主创新当作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

关键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关键问题,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子标.人力资本运营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8.

[2]胡卫.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与财政政策工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8.

[3]黄胜平, 姜念涛.中国自主创新探路.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3.

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 篇9

一、由学校活动寻找创新发展的亮点

学校活动是学校教育的载体, 它的精心设计和有效组织考量着每一个教育管理者的情怀, 同时也彰显着每一个教育者的智慧。《校长“挨枪”》事件则是平凡校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而它的教育活动方式却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传统教育。

四年级学生宇宇周一上学时拿着一把玩具仿真枪进了校园。孙校长见到后跟他约定:自己先替他保管, 放学后再还给他。孙校长回到办公室时, 一不小心枪“走了火”, 一颗塑料弹喷射而出, 他的食指立马红肿起来。在课间操集会上, 他将“受枪伤”的消息告诉给孩子们, 并提醒他们注意辨别哪些玩具可以玩、哪些不能玩, 玩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集会结束后, 枪的主人宇宇立即跑到孙校长面前, 给他道歉, 并说自己知道这种玩具枪有危险性了, 以后再也不带进学校。第二天, 学校操场上玩滑板、丢溜溜球的孩子们少了一些快速冲刺, 多了一些原地“花活”展示……

校长“挨枪”的教育没有因噎废食, 而是通过“玩具代管”和“受伤现身说法”巧妙引导孩子们自己学会辨别、选择健康玩具, 建立一定的安全意识。校长“挨枪”的教育事件也让学校更深层次地关注到了孩子们的课余文化生活。

我校地处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南片, 来校就读的学生多半来自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还有少部分来自城镇低保户家庭。因为忙于生计, 家长们一般都早出晚归, 除了最基本的温饱保障和最基础的学业保障外, 他们很少陪伴和关注自己孩子的健康生活。调研中, 我们惊奇地发现, 有的孩子连一件玩具也没有, 而渴望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则是每一个孩子的梦想, 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 会学会玩。

基于生源状况, 学校适时开发了《休闲生活指导》的校本课程, 意在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帮助学生掌握和了解一定的休闲技能和知识, 促进学生感受生活与学习的快乐, 从而自觉产生创造更美好生活的意愿和举动。

为更好推动课程建设和促进学生发展, 学校分三步实施了主题教育活动。一是对孩子喜爱的游戏活动进行调研, 集中购买和制定相关游戏器材, 减轻家长负担, 满足学生需要。二是开展班级特色活动, 分年段提出“学会玩、玩出精神、玩出水平”的阶段性活动目标。三是举办学生喜爱的夺标活动, 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

丰富的夺标活动让校园充满了生趣, 也让学生的潜力得以发挥, 个性得以张扬。孩子们对校园生活充满了期待, 一个个“夺标达人”成了孩子们身边的榜样。五 (2) 班金玉龙同学获得纸飞机夺标冠军后与大家分享了他的成功秘诀, 他说:“想知道我是怎样夺标的吗?告诉你, 为了让飞机在空中长时间飞行, 我做了很多次试验。最后, 我发现:平衡很重要!为了保证平衡, 折纸时, 我有意将“翅膀”折宽, 做到左右对称。别看这小小的技巧, 它很管用哟!不信, 你试试吧。”四 (1) 班王远馨同学夺得短绳冠军后也谈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成功贵在坚持!为了打破记录, 我每天在家坚持转圈训练, 一圈、二圈……六十圈, 厉害吧?这就是我跳绳达到188次勇夺冠军的秘密。”

回想最初的校长“挨枪”事件, 学生已由原来的不会玩到现在的会玩、玩出精神和水平, 有了一个质的飞跃。这一教育成功的转变, 重在学校教育活动的创新设计和实施。这些承载先进教育理念和蕴含丰富创新“活性因子”的系列校园活动, 帮助学生更加主动地发展和快乐地生活。

二、着眼于创新的发展, 提炼出了带规律性的办学策略

经过几年的积累, 学校活动的创新发展越来越明显地聚焦到孩子们的常态生活, 直到学校在经历修建“有门”或“无门”的游戏器材室争论后, 集中引发了对学校教育的思考, 敏锐地捕捉到了学校教育活动的教育规律, 不期而遇地找寻到了学校特有的办学策略。

改建学校游戏器材室时, 行政会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说: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属公共财产, 需要大家共同保护和看守, 所以, 装上门和锁是很有必要的。有的接着说:要是不装门的话, 会给孩子提供犯错的机会。例如, 不爱惜玩具、借了玩具不归还, 这样孩子的品质会越来越坏, 所以一定要装门。还有的说:游戏器材是对孩子开放的, 为什么要锁门?……

是呀, 从学校财产管理和成人本位角度来看, “有门”似乎更方便学校的财产管理, 也更利于学校的常规管教, 可是它却将孩子拒之门外。从儿童的角度来看, 游戏器材室成了他们校园生活的一块禁地, 只有老师的允许, 他们才能进入。回望教育的本质, 就是解放心灵, 使学生发展得更好[2]。因此以学生为本既是创新教育的起点又是创新教育的归宿点。那么, “无门”则应是学校倡导和坚持的一种教育行为。

“无门”举措在校园实施后, 为每一个孩子发展提供了更宽松的环境, 但同时也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公民意识, 塑造学生良好品性。这也正是学生迎接未来挑战和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3]。为此, 学校展开了游戏器材室“学生物业管理公司”的组建、“器材取用与归还约定”的征集教育活动, 在“这里的器材是社会各界关心我们提供的;这里的器材是我们大家共有的;它们能为我们大家带来快乐;它们也需要我们的爱护;有借有还, 再借不难;好借好还是一种好的习惯!”的温馨提示牌提醒下, 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日渐增强。虽然偶有一堆铁环散落在操场上、几只篮球不知踪影, 但排队、登记领取器材, 按时、完整归器材则成了开放器材室门前一道亮丽的风景。

“无门”教育, 解放了学校的时空, 同时也解放了孩子的心灵。孩子们作为校园的主人, 更加自由地生活与成长。回想每一个创新举措的推出, 都离不开学生的需求, 而每一个创新举措的更好实现得力于对教育规律的科学遵循。总结这些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 其创新就是善于从儿童视角对学校生活生发独特理解, 并有效回归生活, 引导改善生活。由此“儿童视角生活气息”的办学策略逐渐明晰, 学校教育特色更加明显。

三、办学策略更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发展

学校办学策略的提出, 更鲜明地指出了学校活动开展的路径, 老师们加深了对学校教育意义的理解并达成了对办学行为的共识。当老师们将目光再次聚焦到孩子们的作业本时, 往日的烦躁与抱怨已悄然不再。

“课外访万家”的主题教育活动让教师走进了学生生活。他们发现很多父母因忙于生计无暇陪伴和指导孩子, 孩子自制力薄弱, 通常是放学后就去玩, 直到天黑父母回家, 他们再开始做作业。另外, 有的孩子还因为家庭困难, 连一张写字的课桌也没有, 只能将就在饭桌上写作业。所以, 作业本有油渍、书写不工整、正确率不高、不做作业的现象均有存在。面对这样艰难的生活环境, 老师们对学生的学习力薄弱多了一份了解、理解和宽容。为改善学生这种不良学习状态, 学校、教师开始静心研究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创造条件, 营造氛围, 提供机会, 给予关爱, 使孩子们的一切成才因素得以保护和张扬, 使所有不利因素得以纠正和转变, 从而使其能够在成长的过程中顺利学习知识, 了解自然, 认识社会, 把握人生, 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4]。

为帮助孩子正确面对学习任务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学校发起了给予学生作业温情帮助和关照的活动, 给每个孩子赠送了一份《作业温馨提示单》。

*放学回家请及时做作业。你可能刚到家时想休息一下, 但也一定要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做作业的时间, 这样, 你就不会被晚饭打扰或因为太累而完不成作业。

*作业是学习的一部分, 它能有效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老师期待你更好地参与和完成。

*如果你厌烦了一项作业或做完一项作业有点累时, 你可以给自己一点小奖励。例如, 你可以喝点水、吃点小点心或运动10分钟, 过后再去完成自己该做的作业。

*在作业遇到困难时, 你可以翻开课本重新温习所学内容或向同学以及身边的人请教。若还得不到帮助, 不能解决问题时, 你可以进行留白。但第二天一定要记得向老师或同学求教并主动完成留白。

作业温馨提示单的活动开展, 让同学们更加诚信地对待自己的学习。特别是在允许作业不会做可开“天窗”的温情做法中, 学生胡乱做作业和早上来校互抄作业的现象明显减少, 更为可喜的是, 老师们也在孩子的“天窗”作业中找到了教学的补充点和突破点。

作业温馨提示单的活动开展, 还让学生更加亲近作业。教育过程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老师、学生、家长之间心与心的交流, 情与情的融合。五 (1) 洪茜茜的妈妈是一位环卫工人, 起初, 班主任肖老师问到她父母的情况时, 她总是摇头说:“不清楚。”为了不让他人知道, 她还嘱咐妈妈不要来学校门口扫地。一次偶然的机会, 肖老师发现了实情, 但并没有直接说出真相, 而是通过其他的事例在班上进行引导, 帮助孩子们感受父母的艰辛和劳动的自豪, 感悟父母无私的爱。老师的真情教育打动了孩子的心, 她在完成作文时, 勇敢地写下了《妈妈的工作》。

她写道:

妈妈是每天开着垃圾车收垃圾的清洁工。一次放假, 她坐着妈妈的垃圾车去“兜风”, 妈妈把车开进一条窄巷子, 卸该条街上的垃圾箱。这时, 对面开来一辆小轿车, 不停按喇叭, 示意妈妈离开。

可妈妈后面已经有车跟过来了, 不能后退。妈妈便走到小轿车前说‘小伙子, 你看, 只有你能退一下了’。”我却看到, 那个人从车里下来大吼道:“要我给垃圾车让路?笑话!”在争论中, 他还从车上抄起一根铁棍对着妈妈的后背猛敲了一下, 妈妈摔倒在地, 疼得直哭。可那人却绝尘而去。

“妈妈。我们应该报警!”我愤愤地说。可妈妈却一楞, 说算了, 并从包里摸出一个面包安慰我, “别难过, 生活还要继续嘛!”作文在校刊和《楚天都市报》刊发后, 清洁

工妈妈的善良乐观, 令不少师生动容, 洪茜茜的作品也给大家带来了更多的正能量。

当前教育, 普遍反映出学生课业负担偏重。“重”不是简单地指学生的学习时间过长, 而主要是指学生有意义的主动学习不够[3]。为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验性、创造性, 老师们继续秉承和坚持“儿童视角生活气息”的活动策略, 在作业的设计上也进行了一番改革与创新。

科学作业设计中, 易老师请学生根据教材内容, 自主选择观察、研究项目, 进行阶段性的记录、研究与总结。这一活动的开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六 (1) 祁芳同学选择了学校“小小田园气象观测”项目。经过两个学期的“小小田园”气温观察与记录, 她发现了不少关于气象的知识和秘密。例如, 当冬天比较冷时, 春天就会来得比较晚;空气的干燥与潮湿都不会影响气温的变化。同时, 她还总结出学校气温每天都会高出武汉市气温1-2℃。为弄清原因, 她查找了资料, 最后明白气温差异的原因是由于武汉市区域范围较大, 天气预报只是一个平均温度, 并不是某个地点的准确播报。为方便全校师生的生活, 她和班上热爱科学的同学一起承担起了“校园气温实际播报”的任务, 准确、及时的播报信息给师生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此同时, 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探究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撰写的《气象观测》报告荣获“武汉市创新素质实践行”作品二等奖。

数学作业设计中, 陈老师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例如, 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后, 让学生做一名装修设计师:设计一个装修建议表, 对自己家某一个房间进行测量, 计算所需地砖的数量和价格。谢老师强调数学思维的建立与操作动手的练习, 她将“算24”和“七巧板变变变”活动作为数学的合作型作业, 孩子们从中体验到了创造与学习的快乐。

学校活动与办学策略的有效呼应, 让校园里的孩子更加自由地呼吸、主动地发展、快乐地生活, 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在逐步增强, 学校的创新成果也在不断增多。在构建学生创新发展的办学策略中, 我们进一步感受和认识到, 科学的办学策略是遵循学校教育教学规律, 扬长避短、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总结和提升, 学校活动的设计只有依托学校的办学策略才能焕发更多的光彩, 生发更多的智慧, 培育出更多自信、有能力、有特色的人。在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中, 学校还将继续努力!

摘要:培养创新人才需要观念更新, 更需要科学的办学策略和有效的学校活动做指导和支撑。只有在遵循学校教育教学规律, 扬长避短、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总结和提升中, 学校的办学策略才有更强的生命力。学校活动的设计只有依托学校的办学策略才能焕发更多的光彩, 生发更多的智慧, 培育出更多自信、有创新能力和特色发展的人。

关键词:创新发展,办学策略,创新人才培养,学校活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教育部网站, 2010-7-29.

[2]克里希那穆提. (印度)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M].九州出版社, 2010-6-01.

[3]尹后庆.培养学生迎接未来挑战[J].上海教育, 2013-05-10.

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 篇10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创新教育,创新驱动

当今世界, 人类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创新是其本质的特征。这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 既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 其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特别是高教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面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国内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高等学校必须居安思危, 增强忧患意识, 在继续深入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大力加强创新教育, 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一、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人格和创新型人才

什么是创新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是与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人格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即创新型思维和创新性人格是创新型人才所具备的两大基本素质。

1. 创新性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以及规律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创造性思维作为人的一种高级思维。具有以下的表现形式: (1) 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是指在求异的思考中, 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衍生出多种结构, 它有三个基本特征:流畅性即丰富性, 表现为发散的数量指标;变通性即灵活性, 表现为发散的类别指标;独特性即新异性, 表现为发散的独创指标。发散思维可使人思路灵活, 思维敏捷, 能提出大量可供选择的新颖方案、办法和建议。收敛思维是指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把众多信息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 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最佳结论。收敛思维虽然不会产生创新观念, 却是直接提供创造性成果的重要思维形式。因为不具备收敛思维能力而只是无限制的遐想、发散, 是难以得出创造结果的。 (2) 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通常有直觉、灵感、顿悟、联想和想象等,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直觉指对事物有直接了解或认识, 在瞬间内把握的是事物形成的初步结果, 而不是事物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过程。爱因斯坦认为, 直觉是依据“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这就是说, 直觉是对问题的内在规律, 即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的理解, 这种理解来自经验的积累, 在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 突然达到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产生共鸣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豁然贯通的顿悟式理解。灵感是创造性思维过程总的认识飞跃, 对问题突如其来的领悟。这种具有随机性、瞬时性和应激性特点的心理状态, 是在人潜心于某一问题的思考达到癫狂着迷的程度而又无从摆脱的情况下, 在某种特定情境下突然出现的, 如散步、淋浴、睡眠、郊游、家务、听音乐、欣赏文艺作品、打球、游泳等, 因为轻松感、朦胧态、节奏感和无意识态都可激发灵感。 (3) 逆向思维。一般人都有从众心理, 即思维习惯沿着别人的思路运行, 各种观念便形成了固定的“链条”, 脑子里便有了一个固定的框框, 一旦遇到陌生问题, 思路往往阻塞, 脑子常常不开窍, 甚至越来越糊涂, 越想越茫然。要想有新思想、新发现, 就必须打破常规, 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从相反角度, 或禁区、盲区、误区进行思与探索。有时, 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 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

2. 创造性人格。

人格对创造的成败产生直接的影响:需要是创造之母;动机是创造的导火线;兴趣是创造最好的老师;情感是创造活动的基调;性格是创造的基石;意志是创造成功的保证;理想是创造的指南。同时, 人格在创造活动中又有健康和不健康之分, 创造性人格和创造的人格障碍之别。 (1) 创造性人格特征。有远大抱负和宏图大志;对事物敏感, 有敏锐地观察能力, 善于发现一般人容易忽略的事实;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和联想广泛;自信心强, 相信自己有能力创造出业绩;标新求异, 有惊人的探索精神;坚忍不拔, 百折不挠的毅力, 不怕困难和挫折;敢冒风险, 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时效观念强、生活节奏快, 重视时间效率, 有争分夺秒的紧迫感;自我压力感, 不断为自己提出新的目标, 形成自我推动力, 善于情绪控制和管理、自我激励等。 (2) 创造的人格障碍。害怕失败, 怀疑自己的能力;固执于习惯, 思维定式较强;孤陋寡闻、信息闭塞, 思想僵化;迷信权威, 有自卑感;兴趣狭窄, 有忌妒心;倦怠和消沉, 从众性很强, 缺乏独立性等。

创造型人才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 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思想和创造力是人才的价值的观念;其次, 要有创造性思维, 善于打破常规, 突破传统, 追求新颖性、独创性, 在旧事物的基础上, 重建和产生新事物;三要有创造能力, 具有渊博的知识, 广博的视野和综合、交叉、开拓新领域的能力, 掌握吸收新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论;要具有创造性人格, 要求创造主体必须具有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内在动力和坚强意志, 有良好的思想情绪和精神状态。创造型人才就是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创造型人才就是具有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人才。

二、高等学校加强创新教育的若干途径和方法

如果说“劳动创造世界”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总结, 那么“科技创造未来”则应成为全社会的座右铭。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 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才具有竞争力。

1. 转变高等教育观念。

传统的高等教育是以培养掌握一定领域知识、技能和能力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应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才都是以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为特征的。传统的高等教育, 特别是盛行于20世纪的应试教育, 它是以追求考分、获得文凭为目标的, 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推动社会变革的大师级人物。因此, 要积极转变高等教育观念, 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 开展创新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从仅仅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教育、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激发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

2.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开展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种因素, 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滞后于科技发展的问题, 严重影响学生对新知识、新文化的获取, 而且也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创新思维。应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教学管理与评价等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培养体系改革。在高等教育改革中, 教学改革是核心, 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1世纪初国内高校纷纷开展以知名学术大师命名的本科生班或学院, 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目前各高校也积极围绕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和敢于创新为目标的培养方案调整, 通过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组建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引入新的教学管理和评价方法等措施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搭建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涌现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教材和课程体系, 特别是信息和互联网快速发展带来的“MOOC”等网络课堂, 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3. 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良好的环境是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创新氛围的营造。目前我国十分注重创新教育环境的营造, 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如教育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研究生创新基地、以“挑战杯”为代表的各类课外科技竞赛等积极引导学生自发参与、自主设计、自由探索, 营造良好的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创新的教育开展应该是开放的, 应创造条件开展学术国际交流, 扩大学生的眼界。科技的发展是没有国界的, 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通过“请进来, 送出去”的模式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一方面, 可以积极聘请国际顶尖专家授课, 让学生近距离与大师面对面, 掌握最新的学术前沿。另一方面, 选派学生出国攻读学位、短期交流或参加国际会议, 切身融入先进的、国际化的教育氛围, 有利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4. 积极开展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探索和研究。

创新教育的开展,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国内外各类推动社会和科技进步的创新型人才的出现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探寻其中的原因和规律, 将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教育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令人欣慰的是创新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众多研究者总结经验, 跟踪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和成功的模式, 为高等学校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

综上所述, 创新型教育的开展,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有很多事情期待着高等学校去实践, 去探索。教育教学改革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除了转变观念, 变革培养模式, 积极尝试和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开辟新的教育教学管理途径, 一定能够促进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开展, 必将会涌现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地球.高校房地产管理变革的思考[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 (04) .

[2]白春礼.直面“钱学森之问”[J].科技导报, 2012, (16) .

[3]白春礼.努力培养造就科技拔尖人才[J].求是, 2009, (07) .

上一篇:节约型园林的建设下一篇:行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