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的生态管理

2024-07-31

水利工程的生态管理(精选十篇)

水利工程的生态管理 篇1

1 生态水利和橡胶坝的关系分析

所谓生态水利, 指的是以人和水体作为整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要素来进行考虑, 以满足人与自然对水利的需求为目的, 进而建立对促进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维护以及设计有利的运作机制, 从而达到改善优化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 人们为了追求巨大的经济效益, 盲目的、无节制的开采水资源, 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阻碍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通过运用橡胶坝工程技术, 发挥其自身的独特结构、操作方便简单等优点, 对于建设生态水利工程、降低水利开采的压力以及科学合理的开发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橡胶坝工程的管理

所谓橡胶坝, 指的是一种运用锦纶、维纶帆布等原材料制成受力骨架、使用氯丁橡胶材料作为保护层的薄壁低水头水工建物。其中, 氯丁橡胶起到密封、胶合的作用, 两者之间进行粘合, 形成橡胶布袋, 使用螺栓等锚来实现其固定在基床的混凝土中, 然后向坝袋内进行充水或者充气工作, 最终由于冲胀而形成坝体。其作用和闸门的启闭装置相同。另外, 坝顶可能实现溢流, 并根据相关的需求控制坝高, 对其进行随意的调节。在不需要进行挡水时, 将坝袋内的气体和水排空, 将坝袋放在河床上, 恢复河床的断面, 从而顺利的排出河水。

2.1 橡胶坝的构造

橡胶坝的构造主要有两种形式, 分别是充气式和充水式。从建造成本的角度, 其成本相同;从时间角度, 充气坝的充排时间短, 充水坝的充排时间长。另外, 橡胶坝主要是由土建部分、坝袋、控制系统、锚固件以及充排水、充排气设施等组成的。在运行橡胶坝的过程中, 要严格的依据操作流程和制定的方案进行, 要注意, 坝袋内中的充水压力要小于设计压力, 避免发生由于坝袋承受不住压力而出现爆破的现象。橡胶坝和通常的钢闸门相比来说, 不需要定期的进行防锈涂刷油漆工作, 但是, 要定期的进行检查工作, 尤其是在过水后, 对坝袋、坝底进行检查, 例如, 坝袋是否出现被刺伤、坝底是否出现磨损等情况。除此之外, 普遍的橡胶坝适合具有大跨度、低水头特点的闸坝工程, 对于具有水库溢洪道特点的闸门而言, 可以通过增加发电水头或者水库库容;针对河道上跨度大、低水头的溢流堰或者滚水坝来说, 可以避免对常规闸门、启闭机以及工作桥的使用。

2.2 橡胶坝的特点

从橡胶坝的结构可以了解到, 橡胶坝的构成比较简单, 主要是由坝袋和基础构成的。首先, 其建造所使用的材料少, 成本低;又由于结构简单, 建造周期短。据相关调查表明, 橡胶坝的建造工期和闸坝相比, 时间短了将近三分之一;其次, 由于橡胶坝建设运用的是充水式和充气式方式, 重量较轻, 对地基没有很高的要求。和以往的堤坝相比, 橡胶坝的阻水、漏水效果更好, 具有灵活性、抗震性能高的特点, 且能够实现对坝高进行控制和调节, 有利于解决季节性水涨潮、退潮的问题。另外, 在城区的河道中进行拦蓄河水工作中运用橡胶坝, 对于美化环境、改善城区气候具有积极作用;在稻田附近运用橡胶坝, 不仅有利于灌溉稻田, 而且还有利于防洪。

2.3 橡胶坝的维护管理工作

橡胶坝虽然具备了很多优势, 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也会出现损伤的情况。因此, 非常有必要对橡胶坝的坝袋、机电充排设备、锚固件、河道堤防以及坝顶溢流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防止由于橡胶坝的损伤情况导致发生一系列的灾害。其中, 坝袋作为橡胶坝的最重要部分, 坝袋容易出现漏水现象, 因此, 要对漏水的原因进行调查后解决;坝底出现的小孔洞、砂眼或者运输过程中人为原因造成的划伤现象, 要在施工过程中及时的发现并给予解决, 同时要求施工的工作人员, 在施工过程中, 要对坝袋进行认真仔细的检查, 确保坝袋的完整。另外, 在进行回填土工作时, 管道由于受到干扰变形, 进而造成接头部位出现漏水现象, 或者由于铸铁承插口处理不当造成漏水现象的发生, 由于管道属于隐蔽工程, 所以要提前进行预防, 避免此现象的发生。

在橡胶坝的施工过程中, 要求施工人员要做好对施工材料产品的检查, 保证合格;此外, 对橡胶坝进行定期检查, 保障各个部位正常运转。

3 结语

总而言之, 橡胶坝作为一种新型技术, 对于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加强防洪能力、提升城市品位以及抬高地下水位等各个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随着橡胶坝施工技术、运用管理、坝袋制造和防护以及设计的日益成熟, 将会成为未来生态水利建设的发展方向, 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给城市增加美丽。

参考文献

[1]谢单.浅谈生态水利和橡胶坝工程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 01 (18) :9-10[1]谢单.浅谈生态水利和橡胶坝工程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 01 (18) :9-10

[2]段金凤, 李文胜, 孙洪波.橡胶坝工程的运行与管理[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 16 (31) :95-96[2]段金凤, 李文胜, 孙洪波.橡胶坝工程的运行与管理[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1, 16 (31) :95-96

水利工程的生态管理 篇2

2.1过分关注工程经济利益

市政工程之所以发生都市生态破坏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施工单位过分地注重工程的经济利益,做大化地获取经济效益,忽视对都市生态的保护措施。经常会出现一些为了工程施工,不顾都市生态环境的情况。据相关的资料统计,国内城市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都市生态破坏,以水资源为例,将近一半以上的城市都存在缺水的情况。在市政工程中,有90%的水源遭到污染,70%的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此外,在市政工程建设中,还存在对人文生态的破坏,现代化都市的建设,大多未考虑到历史遗迹和人文遗迹等。正是由于施工单位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不顾都市生态,带来生态的破坏问题。

2.2市政管理部门对都市生态理解错误

部分市政管理部门在工程管理中,也知道保护都市生态的必要性,但是部门部分并没有正确地理解都市生态的概念,导致市政部门虽然高喊着保护都市环境的口号,却依旧存在着都市生态破坏的行为,这是导致都市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现阶段,在许多的市政工程施工中,都明确地提出要注重生态城市的建设,然而在市政工程的施工中,缺少应有的生态意识,只考虑到建筑物的外表美观。例如,在道路的路面建设上,使用大理石的路面,让路面更加的大方和美观,但是这种建设方式,却人为地将雨水和大地隔离开来,雨水无法有效地渗透到地下。面对这种情况,即便政府不断地加强对市政工程的管理,但依旧无法获得满意的效果,因此,理解都市生态是开展都市生态保护的前提,而前提便存在问题。在城市的绿化过程中,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政府和社会对于城市的绿化十分重视,铺设草坪便是城市绿化的重要方式,通过城市绿化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但是施工单位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城市绿化铺设的草坪主要使用境外的草坪,这种操作方式,存在成本高和维护费高的特点,在绿化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大量的资金,才能保证绿化效果,相关单位将绿化的效益放在首位,没有注意到城市绿化的整体效果。

2.3城市人文生态问题

水利工程的生态管理 篇3

【关键字】:河道规划管理、生态景观、生态河道、水利工程

中图分类号:TV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b)-0000-00

引言

分析生态景观河道建设问题,针对河道规划管理,可以合理规划河道空间结构,构建生态景观,提出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规划策略,满足河道规划管理实际效益,发挥重要作用。以下就对此做具体分析。

1、项目简介

西苕溪流域上游为山区性河流,下游为平原河道,西苕溪是苕溪流域洪水入太湖的主要通道之一。西苕溪干流发源于浙江省安吉县与安徽省宁国县交界狮子山南麓的大沿坑,纳上游各支流,经安城向东北流至梅溪汇浑泥港、昆铜港来水,经范家村至湖州市区的霅水桥,向东北流至白雀塘桥与东苕溪(环城河)汇合。西苕溪(白雀塘桥以上)干流长139.1km,集水面积2267.5km2。

目前西苕溪流域有赋石和老石坎两座大型水库。赋石水库建成于1977年,集水面积331km2,总库容2.18亿m3。老石坎水库建成于1970年,集水面积258km2,总库容1.15亿m3。在支流上有天子岗、大河口、和平、凤凰等一批中型水库。

2、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意义

针对河道规划管理中,实现水利工程项目融合生态景观规划,可以提升河道利用、管理效力,还可以确保水质安全,控制洪水,保护河道周边的生态环境稳定,通过构建生态景观,合理利用及保护现有水资源,科学合理的调配水资源【1】。在水利工程项目河道规划化管理中,构建生态景观,做好水利工程项目的水土保持工作,在河道规划管理中,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其因风沙、气候等不良自然因素,对水利工程河道造成侵害,还可以强化保障水利工程项目中河道的周边生态稳定,降低河道的水质污染。同时,针对河道建立生态景观,防风固沙,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当前河道规划管理中的抗风、抗旱能力,同时,也可以保护好水土资源,发挥景观观赏价值,改善当地水土流失状况,发挥实际的应用意义。

3、分析当前河道规划管理的弊端

3.1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中缺乏水土保持对策

对于当前河道规划管理中,缺乏对河道水土保持的方案规划,不仅不能结合河道实际情况,不能有效分析当前的水土保持工作,并且,还缺乏有效的监督【2】。河道规划管理中,未采取有效措施保持水土,保持生态安全,不适应河道规划中的水土治理需要,并且水土保持中采取的治理措施技术含量低。

3.2景观缺乏特色

对于河道规划中,在生态景观建设中,缺乏生态环保效益,不仅没有发挥生态环境价值,并且还不具特色,不足以吸引人,不能发挥经济引导价值,降低河道规划效益。同时对于生态景观建设中,没有实现其与水利工程的融合,不能结合水利工程项目特色,构建生态景观。

4、实现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项目的措施

4.1优化河道水生态景观完整性

对于河道规划管理中,在其水利工程项目中融合生态景观,为有效提升河道水质治理,应该确保水生态环境,避免水生态系统破坏【3】。应用湖滨湿地生态手段,清淤和恢复水生植被,提高水质,降低营养盐浓度,加强对内源沉积物治理力度,控制内源污染。同时,可以结合水利工程实情,设置荷花生态观赏景观、水生植物景观,选出具有一定耐受性、可以适应河道水质现状的先锋物种,并维护重建植被群落,避免风浪、水位升高、水质下降因素,造成水生植物死亡,使其形成生态稳定性。河道规划管理之中,利用植物根部的吸附力,有效改善水质坏境,确保河道生态稳定。处理河道断面,确保河道水质安全,避免发生水源污染。

4.2提升生态景观特色

针对河道规划管理中,融合水利工程项目,结合生态景观建设特点,建设具有特色的生态景观,使人们可以对河道治理有更加感官的认识,提升河道规划管理水平。可以在河道规划管理中,在不影响防洪前提下,适当设置亲水平台,使其观察生态景观,建设各种各样水际空间,设置护岸断面,采用个性化、立体式、分层式、台阶式护岸,提升河道生态景观特色,带来更多观赏性【4】。营造绿化,以树阴遮盖河道,利于市民坐卧休息,使人能够在各种距离与河道水接近,提供观水、戏水景观。有效利用河道河滩地,采取多层台阶式断面结构,丰富滩地景观。同时,还可以在生态景观建设中,引入文化内涵,以文化来带动生态景观效益,挖掘河道人文、管理历史,提升河道生态景观构建特色。在生态景观建设中,实现与水利工程项目的融合,能够以乔木、灌木以及花草相结合配置,确保景观布局合理、设计美观。

4.3保持项目水土

在河道规划管理之中,种植有观赏价值的树木,实现河道边坡绿化,发挥生态景观价值。并且在水利工程项目施工中,还应该针对河道边坡以及土夹石边坡,能够结合河道的边坡高度以及岩土环境条件,可以在河道边坡采取撒草籽的方式,也可以应用喷播、植草、护坡等多种措施,有效防止河道规划中水土流失情况的发生【5】。减少水库、河道的淤积,尽量避免点源污染,从而可以有效确保河道迅速绿化,达到稳固河道规划中的边坡稳定目的。并且,还应该严禁乱砍乱伐河道沿线的植被,这样可以为河道生态景观建设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有效保证河道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确保河道规划管理质量的提升。

4.4强化监管与维护措施

在当前的河道规划管理工作中,实现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的融合管理,可以在规划管理中,有效应用监测手段,监测河道水质情况;并且可以采取调查监测的方法,有效的收集在河道规划管理过程中的土壤、植被、气象与水文资料,分析在河道规划管理中的水土流失状况,根据景观生态建设,认知分析其水土保持的现状,并且能够收集整理河道的地质情况,制定维护管理措施。可以在河道水利工程中,根据水利工程线形开发建设项目特征,针对其阶段性水土流失情况,定位观测河道的水土流失动态,并且还将会监管维护生态景观建设,避免雨滴击溅伤害植物的根系,从而可以有效稳定河道坡面的土体。做好河道规划中的水土保持工作,根据河道规划监管,有效保护河道两边生态。

结论

综上所述,在河道规划管理中,实现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项目的融合,不仅可以提升河道的景观价值,也可以发挥河道在水利工程中的实用价值,促进河道水质提升,发挥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枫.生态、景观与水利工程融合的河道规划设计研究 [D].福建农林大学,2011

[2]刘德东,高华,姚双彦.生态景观河道治理模式分析 [J].山东水利, 2013, (06), pp.21-22

[3]袁敏,唐运平,孙贻超.滨海生态景观河道对污水处理厂出水净化效果研究 [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 (11), pp.6-9

[4]张宝森.构建黄河下游生态景观河道探讨 [J].黑龙江水专学报, 2010, (02), pp.124-127

探究生态水利与橡胶坝工程管理 篇4

1 生态水利与水坝建设概述

1.1 生态水利

生态水利是人类利用水资源的一种方式, 既包含水利事业和水利产业的目标, 又包含环境目标, 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 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济、社会、环境目标是一致的。生态水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以现代科学技术, 尤其是生物科学为依托, 借助雄厚的经济实力, 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未来的生态水利将进一步发展将成为自动化生态水利。

1.2 生态水利现状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 人们应合理开发利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 生态水利也难逃魔爪, 同样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第一, 水坝建设的规模过大, 使得其蓄水量远远超过河流的流量, 相应的, 河流下游的水量就会不断减少, 导致整个生态水利失衡[1];第二, 防洪标准过高, 使得堤坝的高度不断增加, 湿地范围不断缩小, 导致生态水利被严重破坏;第三, 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 使得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河流趋于干枯, 导致生态水利不和谐。

2 橡胶坝工程管理

2.1 橡胶坝的概念

橡胶坝又叫橡胶水闸, 它的建设过程极其复杂。在建设橡胶坝的时候, 要先用高强度技术合成纤维织物, 以纤维织物作为受力骨架, 并在受力骨架的里外都涂上橡胶, 以此作为保护层, 加工成胶布, 然后把锚固定在底板上, 做成封闭状的坝袋, 最后用水或者气的压力将它充胀, 形成挡水坝。

橡胶坝的优点:成本低, 建设周期短;对地基要求低;阻水、漏水效果好;灵活性和抗震性强;可以改善环境状况。

2.2 橡胶坝的构造

橡胶坝的构造有两种形式——充气式;充水式。从建设成本方面来看, 充气式和充水式的成本是一样的;从时间方面来看, 充气式橡胶坝的充排时间稍短, 充水式橡胶坝的充排时间较长。除此之外, 橡胶坝的其他组成部分有:土建、坝袋、锚、控制系统和充排水设备或充排气设备。在橡胶坝运行的过程中,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要严格根据橡胶坝的操作流程以及运行前制定的方案来施行, 橡胶坝的袋内充水压力一定不能比设计压力大, 以免橡胶坝袋承受不住高强度充水压力而爆炸。与传统的钢闸门相比, 橡胶坝不用定期涂刷油漆来预防闸门生锈;但每次过水之后, 工作人员都对橡胶坝进行检查, 包括坝袋和坝底, 检查坝袋有没有出现刺破现象, 检查坝底有没有出现磨损现象。另外, 一般的橡胶坝比较适合跨度大、水头底的闸坝工程, 对它们来说, 可以减少对常规闸门、工作桥和启闭机的使用;那么对于可以溢洪的闸门来说, 便可以增多发电的水头, 或是增大水库的容量。

2.3 橡胶坝工程的维护和管理

虽然橡胶坝具有由于传统闸坝的优点, 但它和传统堤坝一样, 会不停地受到水流的冲击、烈日的暴晒, 在这个过程中橡胶坝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现象, 造成设备的老化。因此, 对橡胶坝的维护和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3]。

2.3.1 橡胶坝的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工作

施工人员要把好施工材料质量关;在施工过程中倘若发现坝底有划伤现象, 如坝底有小孔小洞, 要立刻解决;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还要认真检查坝袋, 保证坝袋的完整性;施工人员在进行回填土工作的时候, 要注意检查有没有漏水情况, 管道受干扰后容易变形, 或是铸铁的承插口部分处理不好, 都会出现漏水现象, 因此检察人员务必要做好漏水检查工作, 保障橡胶坝工程的隐蔽性。

2.3.2 在橡胶坝使用的过程中要定期进行检查

在橡胶坝使用的过程中定期进行检查, 包括对坝底、坝袋、锚、控制系统、充排水设备或充排气设备以及坝顶的溢流状况的检查, 以保证橡胶坝各个部位的正常运行。

除此之外, 还要做好橡胶坝的泄水、蓄水工作, 确保橡胶坝工程安全运行。具体方法为:如果发出降雨警报, 橡胶坝工程工作人员要依据流域面积来预算水量, 以了解上游入库的水量和泄水量, 通过计算得出具体数值, 对橡胶坝的高度做出相应的调整, 削减洪峰, 进行蓄水工作, 以确保工程运行的安全性。如果发生了较大的洪水预警, 那么上游的漂流物会以较快的速度流下来, 难以控制, 容易对坝袋造成破坏, 此时要在橡胶坝的上游设置拦污网, 将漂流物进行拦截。

2.3.3 建立健全的橡胶坝工程管理制度

各级水利部门要以国家制定的《橡胶坝技术规范》为依据, 制定各自部门的规章制度, 以指导橡胶坝工程的管理工作。并且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橡胶坝管理的规定制度来工作, 结合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 来检验单位的预案, 并根据具体橡胶坝工程管理工作来不断完善管理制度, 以满足不同条件下工程管理的需求。

3 结语

橡胶坝作为一种新型闸坝, 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 还弥补了传统闸坝的缺点, 提高了自然生态环境的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橡胶坝已经发展成为生态水利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给人们提供良好生态环境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生态水利作为一种环保的水利工程, 也渐渐被广泛应用到水资源开发中。本文作者在分析生态水利的基础上, 主要探究了橡胶坝工程的管理。

关键词:生态水利,橡胶坝工程,水资源,管理

参考文献

[1]白景, 陈亚男.关于生态水利与橡胶坝工程管理的研究[J].河南科技, 2013, (18) :187.

[2]李金波.简论橡胶坝的工程管理与生态水利[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5, (14) :1255-1255.

水利工程的生态管理 篇5

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x区党工委管委会工作安排,我局结合工作职能职责,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排查风险隐患,重点从违章搭建、污水处理、广告招牌、市政道桥、市容秩序、环境卫生等多方面,集中整治影响x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助力x社区建设。现将x社区工程百日攻坚行动期间成效突出工作总结如下:

一、推进违建整治,突出快速响应。

目前x区南区违建搭建问题突出,违建面积多达xx.xx万平方米,堵塞消防通道,存在很大安全隐患。针对长期老大难问题,x区集中力量,拆除整改 “金色海伦”小区楼顶xx户违法建(构)筑物;对广和一街xxx号棚户区开展综合整治,仅用xx天拆除违法建筑xxxx多平方米,妥善疏导安置租户xx人,设置竹林夹道、坐凳树池等景观,成为居民散步休憩的街头小游园,增加了居民对拆违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一是摸清情况,及时整改。要求街道按照“户户见面,逐一排查”的方式,坚持“三准一清”标准,准确详细地掌握了辖区内违法建设的实际情况,及时整治街道能处理的问题。二是快速响应,处置有力。街道呼叫后,牵头部门迅速组织多部门成立联合工作小组,委领导亲自挂帅,制定工作方案,全力攻坚。三是坚决执法,柔性疏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约谈当事人,下发限期拆除通知书,依法对违章建筑予以坚决拆除;街办、社区逐户上门沟通,开展政策及消防安全宣传,推动重难点问题妥善解决。

二、攻坚污染下河,强化市区联动。

x区南区处于x市第x排水分区,位于x市排水下游,污水管网运行压力大,此问题长期困扰我区,影响区域水流质量。为攻坚污染下河,我局主动作为,强化市区两级联动。一是积极争取解决输入性问题。多次争取市人大、市水务局、市生态环境局协调x区、天府新区、双流区,处理了高攀河输入和栏杆堰输入问题。二是主动支持解决系统性问题。采取永临结合的整治措施,解决了桂溪路、濯锦路等因地势低洼污水溢流上路问题,全力支持解决因全市排水造成的系统性问题。

三、整治市政隐患,注重群策群力。

针对街办反映锦城大道商业街区广招设置乱象,广招牌面过大,影响消防救援,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我局高度重视,共计对xx栋商业楼的xxx块违规广招完成集中整治。一是组织领导,统筹安排。x区党工委管委会迅速召开专题会议,管委会分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亲临现场调研,统筹安排,周密部署。二是群策群力,终定方案。先后多次组织区级相关部门、设计公司、街办和商家,沟通讨论,借助专业单位能力和群众力量,最终确定方案。三是多措并举,宣传动员。发出通告,强化约束;召开会议,当面沟通;印发手册,扩大受众。四是统一拆装,确保安全。对广招实施统一拆除安装,聘请有安全作业资质机构实施高空作业,城管、交警等通力配合,确保拆旧换新施工安全保障。

水利工程的生态管理 篇6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S27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09.034

农田水利工程作为发展农村事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将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二者相结合,不仅能够提高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和水平,还能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协调发展,从而为农村发展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我国农业呈持续增产态势。

1目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有了实质性的突破,但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1.1农田水利工程制度建设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农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农田水利工程制度建设却存在诸多不足,如没有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单纯的考虑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自身带来的利益,而忽视了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不完善,直接导致服务能力降低,成为我国当前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不利于农田水利工程的持续发展。

1.2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不到位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不到位、管理制度未涉及到农田水利工程安全问题,仍然存在管理职责不明确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可靠性。农田水利工程在我国抗旱、防洪、灌溉、发电、供水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农田水利工程是建设我国水利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水利工程存在老化失修、设备陈旧、安全运行机制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导致我国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发展不协调。

2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在建设农田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建设管理者要合理的进行规划,尤其要把握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以下几点:科学合理的利用农田土地资源,加强对植被进行保护,尊重生态的多样性,避免出现平田整地等现象;在保证局部配套建筑物完成的基础上,不能大量使用混凝土等材料;增强农田水利工程电网建设,局部改善农田上空的小气候;避免对水利工程进行盲目填塞,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协调生态系统,保护湿地和物种的多样性,避免洪水水患等情况发生;完善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多领域、多源头供水,减少农业污染。

3 促进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有效策略

3.1实施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方案,树立节约用水意识

农田水利建设者要制定一整套科学、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方案,积极宣传广大农民树立节约用水意识。在进行实际修建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要全面、充分考虑到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做好市场调查,寻找成本较低的原材料,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要做到以人为本,在协调生态系统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建设节约型社会。

3.2农田水利工程在生态系统中的积极意义

我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关键就在于稳中求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实践。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要正确认识到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清楚的认识到二者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协调共生的目的。此外,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人员要合理开发水利资源,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合理开发,使生态经济和社会经济有效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水利工程管理者也要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摒弃过去传统的建设理念和发展模式,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建设惠及农民的农田水利工程。

4结语

农田水利工程是民生工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策略的不断推行,只有将农田水利工程与生态系统二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其协调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通过做好农田水利工程规划方案,树立节约用水意识、重视农田水利工程在生态系统中的积极意义、提高管理者自身责任意识和专业化水平等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志鹏.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住宅与房地产,2015,(25).

浅谈生态水利与橡胶坝工程管理 篇7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在经济实现大飞跃的情况下, 对环境也提出了一些更高的要求。水利建设自然而然的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项目。生态水利是在遵循生态系统的前提下进行的水利建设, 也就是说在进行水利建设的同时, 必须达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使水资源的各种开发与利用都不会影响到环境因素。橡胶坝工程作为高科技下的新型建筑物具有许多传统建筑物所无法企及的有点, 但是要使这些优点能够充分发挥出来需要进行合理的管理。

2 生态水利

生态水利是将人的活动与水统筹起来进行考虑, 即要考虑到人也要照顾到对水的影响, 是一项人与水和谐发展的工程。人类在对水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时候, 一定要顾及到对水是否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是否将导致不可持续的发展等问题。对于任何一项涉及到水的工程, 要从规划开始就要想到是否造成水体的污染, 将整个施工过程都向着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方面发展。要实现生态水利的良好发展, 需要人类不断的努力, 不仅要充分的尊重生态法则, 而且要把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加入对生态水利的考虑, 湿地生态系统等问题要逐步的重视起来。

作为大自然赋予人类最重要的资源之一的水资源, 人类更应该进行合理的利用。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发展, 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水利生态也不可避免的遭受了破坏, 有些地区甚至到了难以恢复的程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水坝建设规模超标

近几年来, 由于水坝建设的不断发展, 使得许多水坝建在了本不需要出现的地方, 不仅如此, 水坝的规模也远远超出了本应该具有的规模, 使得水坝储蓄水量比河川流经量要大许多, 然而水坝下游的水量就会出现少之又少的现象, 甚至出现了下游河床萎缩的情况, 对水利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由于矛盾的不断激化, 致使上游也会出现储蓄的水量过多使上游出现淹没的危机。因此, 应该因地适宜的进行水利的建设, 在需要的地方建造水坝。与此同时, 也要将水坝的规模控制在适度的范围之内, 避免出现上游储蓄水量过多而下游导致干涸的情况出现。

2.2 防洪标准导致的生态水利破换

由于对防洪标准的不断提高, 堤坝的高度越来越高, 使得洪水泛滥区域的水循环分离, 湿地逐渐消失, 地下水也得不到应有的补充, 导致平原的生态情况遭到了严重的威胁。因此, 在堤坝需要不断加高的同时, 要保持湿地的范围, 充分的进行地下水的灌溉。

2.3 水资源工程的过度开发利用

水资源被过度的开发和利用, 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 河流干枯, 植被遭受破坏, 甚至由于近海地区的水位下降使海水入侵到地下水中, 造成原本就不富裕的地下水遭到污染。对于这种状况更应该加强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管理, 使生态水利向着和谐, 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基于以上内容, 在提出水利工程建设所产生的积累生态学效应的评估和预测方法, 指标体系的同时, 要把水资源的开发、经营、保护和管理作为基础来把握。生态水利让我们时刻提高自己的意识, 坚决不允许出现污染以后再治理的情况, 而是应该将预防放在首位。

3 橡胶坝工程

橡胶坝工程是随着新材料的问世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的建筑物。橡胶坝是利用气或者水的压力进行充胀而形成的一种挡水坝。在橡胶坝的建造过程当中, 将合成的橡胶涂覆在保护层的内外, 用高强度合成纤维织物做受力骨架, 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尺寸大小进行封装。橡胶坝的整个建造过程非常的繁琐, 但是由于使用的是高分子合成材料, 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堤坝工程质量要好很多。橡胶坝和其他的水坝一样, 要不断的接受水流的冲击, 烈日的照射等等恶劣的自然的条件的影响, 会不断的老化, 磨损等变化。为了延长橡胶坝的使用寿命, 更合理的使用橡胶坝, 应该对橡胶坝进行科学和严格的管理, 以下对橡胶坝工程的管理提出了几天建议:

3.1 对于人员的要求

作为对橡胶坝的管理人员, 最基本的就是要熟知整个橡胶坝的结构和整个工程的技术指标, 在了解了这些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橡胶坝工程进行正确的管理。如果都不能对这些有一个比较深入, 具体的了解谈何管理。在管理的同时, 要将学到的经验及时的进行总结, 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与此同时, 还要对橡胶坝在使用的过程当中的运行情况做好详细的记录, 通过进行检验观察, 将橡胶坝工程所发生的变化不断的记录下来以备使用。工作人员之间要建立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 不能出现岗位空缺的现象。

3.2 根据环境改变坝体

在洪水泛滥的时期, 应该将橡胶坝的坝袋进行及时的泄空, 防止洪水到来时无法储蓄足够多的水量。有时会观测到在储水量较多的时候会造成坝体微微的振动, 这时要对橡胶坝的坝高进行适当的调节, 使之满足不断增长的水量的要求。还可以通过将橡胶坝的坝袋内的水尽量的排空的办法来满足更多的水量。有些地区的天气较为寒冷, 冬季的温度相对较低, 这就要求在冬季到来之前, 应将橡胶坝坝袋内的水以及所连接的管道内的水都排出去, 防止冬季寒冷造成管道的冻裂。在冬季运行橡胶坝的时候一定要交坝体和冰层进行隔离, 使之在运行的过程当中不受冰层的影响。然而, 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 可以采取顶层溢流的方法来保护橡胶坝。基于热胀冷缩的原理, 在经过较高或者较低温度以后都要对橡胶坝的楔块锚固进行检查, 如有松动要及时的进行修补。

4 总结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 一方面要让水资源成为服务于人类的资源, 另一方面我们要对它进行保护, 形成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很好的管理橡胶坝工程, 才能让其真正的造福于人类。

参考文献

[1]张文涛, 张瑞彬, 郝雪品, 傅钧亚.浅析生态水利与橡胶坝工程管理[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0, 4.[1]张文涛, 张瑞彬, 郝雪品, 傅钧亚.浅析生态水利与橡胶坝工程管理[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0, 4.

[2]张淑华, 李宇.创建生态水利实现人水和谐[J].河南科技, 2010, 24.[2]张淑华, 李宇.创建生态水利实现人水和谐[J].河南科技, 2010, 24.

[3]银建庆.浅谈我国发展生态水利的重要性[J].甘肃农业, 2012, 6.[3]银建庆.浅谈我国发展生态水利的重要性[J].甘肃农业, 2012, 6.

[4]霍凤双, 王鸿飞.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1, 2.[4]霍凤双, 王鸿飞.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应对措施[J].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1, 2.

水利工程的生态管理 篇8

一、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的工程概况

《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的编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采取以县为基本规划单元, 自下而上、逐级编报、科学计算、综合平衡, 经专家论证后确立了全省的规划目标、工程项目、投资规模及筹资方案。

1.目标设计。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的规划目标充分体现了这个基本要求, 把发展现代林业、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促进科学发展作为总的目标任务。

生态省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经过5年努力, 巩固和完善高效益的农业生产生态防护体系, 基本建成城乡宜居的森林生态环境体系, 初步建成持续稳定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有林地面积达到5 468.43万亩, 森林覆盖率增长达到21.84%。森林和湿地资源年固定二氧化碳能力达到8 598.10万吨。林业年产值达到760亿元, 林业资源综合效益价值达到5 100.53亿元。全省的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高, 初步建成林业生态省。到“十二五”末, 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24%, 林业年产值达到1 000亿元, 林业资源综合效益价值达到5 736.18亿元 。所有的县 (市) 实现林业生态县, 建成林业生态省。

2.建设工程。

重点建设工程是林业生态省建设的主体, 是实现目标任务的载体。《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中明确了5个国家重点林业工程, 规划了8个省级林业生态工程和4个省级林业产业工程。

国家重点工程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地区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省级重点生态工程包括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防沙治沙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村镇绿化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森林抚育和改造工程。规划工程建设规模5 150.53万亩。省级林业产业工程包括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建设工程、经济林建设工程、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建设工程、森林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工程。规划工程建设规模323.93万亩。

二、工程建设的投资供求及管理创新

投资是为了获得收益或避免风险而进行的资金投放活动, 目的是保证投资有效回流, 实现增值预期, 以获取更大收益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林业投资是林业工程建设的根本保障, 林业的公益性和基础性决定了筹措投资、加强管理的重要性。

1.投资需求。

按照国家林业局《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自然保护区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等标准, 参考正在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地区防护林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和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的成本构成、投资水平, 结合山地丘陵生态区、平原农业生态区的立地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及可变因素等, 客观合理的核算出单位面积投资, 然后进行计算汇总。如: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中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人工造林每亩平均投资480元, 飞播造林80元, 生态廊道网络建设按折合面积每亩平均投资420元, 城郊森林每亩平均投资600元, 等等。按照以上标准完成工程建设任务, 共需投资405.72亿元。

2.投资供给。

投资筹措方案是否可行, 供给渠道能否可靠, 直接关系林业生态省建设的进度和质量。林业生态建设的公益性决定了林业生态工程投资主要由公共财政承担的必要性, 安排林业投资符合公共财政政策。因此, 河南省政府明确规定, 从2008年起5年内省级财政安排的林业生态建设资金不低于年度一般预算支出的2%。在总投资405.72亿元中, 商请各级财政安排投资占总投资的68.72%, 吸引社会资金占总投资的31.28%。

3.管理创新。

创新是一个地区、一个产业、一个行业快速发展的力量之源。管理创新是指把一种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 或者新的组织形式引入到具体管理中, 并取得相应效果的过程。对现阶段的林业建设和工程投资而言, 管理创新更有重要的作用。河南省林业厅为了提高投资效益, 确保工程公平、公正, 杜绝到省里“跑项目”、“跑资金”, 推进管理创新。一是创新资源培育资金管理。及时制定并执行了《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检查验收办法》、《河南省林业生态省建设重点工程质量稽查办法》和《河南林业生态工程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把项目资金安排与工程建设情况和验收结果挂钩, 实行"以奖代补", 改工程补助资金为工程奖励资金, 改下达项目的同时下达资金为县级自查、市级复查后拨付部分奖励资金, 省级检查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剩余奖励资金。二是按照权重确定设施补助资金。如, 将省级自然保护区分为湿地生态及鸟类保护区、森林生态和动植物保护区两种类型, 按照每一类型的保护区总面积和核心区面积各占应分配投资总额的合理权重, 测算出单位面积保护区的投资标准, 然后以每个自然保护区的总面积、核心区面积乘以投资标准, 得出各个保护区的投资计划。三是实行全过程阳光操作。对于年度计划、奖励标准、实施方案及批复结果、核查结果、工程奖励资金数额等一律在河南林业信息网进行公开公示, 设立举报电话, 并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监察及社会各界的监督。改革和完善苗木资金补助使用办法, 对优质珍稀濒危树种、生物质能源树种、优质乡土树种等苗木培育实行公开招标。

三、工程建设的成效

2008年是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的起步之年, 全省上下以工程建设为重点, 突出资源培育保护和林业产业, 取得了显著成效, 实现了良好开局。

1.提高了规模效益。

2008年全省完成投资61.3亿元, 其中省财政预算内投资超过6亿元, 较上年有大幅度增加。重点用于山区生态体系、生态廊道网络、城市林业生态和村镇绿化等4个林业生态工程, 以点带面, 整体推进了工程建设。经核查和稽查, 2008年全省共完成造林合格面积601.36万亩, 创历史最高, 为年度计划的143.2%;森林经营进一步加强, 共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160万亩。圆满完成了河南省委、省政府2008年向全省人民承诺的十大实事的村镇绿化工作, 绿化村镇1.35万个。工程质量和规模效益显著提高, 造林面积核实率99.28%, 核实面积合格率96.42%。23个县 (市、区) 达到林业生态县建设标准。

2.实现了兴林富民。

河南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 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中原崛起中面临着巨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增收的压力。林业生态省建设不仅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且在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中作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河南省林业总产值达527亿元, 较上年增长21%, 农民通过参加林业工程建设、从事林业二、三产业等途径, 来自林业的人均总收入提高到762元, 比2007年增长9.64%, 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达17.1%。兰考县根据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 结合县域实际, 确立了"建绿色兰考, 创效益林业"的发展目标, 围绕林木做文章, 大力发展泡桐经济, 走出了一条豫东平原生态效益与经济发展并重的产业化之路。提出保护一个品牌——兰考泡桐, 抓住两个重点——生态与产业并重, 发展三大产业——民族乐器、板材、家具的发展思路。截至2008年底, 兰考县已有木制品加工企业400多家, 加工户5 000多家, 年加工量7万余立方米, 年产值50多亿元, 林业已经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3.凝聚了发展要素。

工程是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 是发展要素的聚集对象。林业工程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奠定了林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 凝聚和规范了资金、技术等事关林业发展规模、质量的关键要素。2008年, 省财政1年下达林业的投资规模相当于以前年度6年的林业投资。郑州市去年安排近5亿元, 正式实施森林城市建设。有关部门单位、团体、个人纷纷开展形式多样的义务植树活动, 河南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和省军区率先垂范, 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林业工程建设, 积极进行义务植树。中国人民大学河南校友会营建了“黄河故道纪念林”, 郑州市外国专家局组织外国专家栽植了“商都纪念林”, 等等。2008年全省义务植树人数4 960万人, 植树2.06亿株, 尽责率达91%, 为历年来最高水平。2008年, 在全省完成的林业投资中, 引导凝聚的社会资金比例高达56%;在全省完成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 非公有制造林429万亩, 占全省总量的71.33%。

林业生态省建设工程任务全面完成后, 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每年产生的综合效益总价值可达1 206.46亿元, 届时, 中州大地将林更茂、山更青、水更绿, 城乡更秀美、人民更富裕、社会更和谐。

摘要:实事求是地论述了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工程概况, 客观分析了生态省建设工程投资供求的合理性、创新管理的科学性及建设成效的显著性。

关键词:工程,投资,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王照平.科学的决策[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8

林业生态工程网格化管理模型研究 篇9

林业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的某一区域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优质、高效、稳定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1]。国外大型林业生态工程的实践始于1934年的美国“罗斯福工程”,其后较著名的有前苏联的“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加拿大的“绿色计划”、日本的“治山计划”、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法国的“林业生态工程”、菲律宾的“全国植树造林计划”、印度的“社会林业计划”等[2]。国内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3]、“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林业生态工程经过多年的实施,取得了工程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明显成效[2],但也不可否认,在工程的管理过程中仍然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1 林业生态工程现有管理模式暴露出的弊端

1.1 资金缺失或落实不及时,影响工程进度

林业是“三分造七分管”,遇到连年干旱或森林火灾,若不适时进行补植补造,工程将无法达到规定标准。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资金安排上一般没有重视后期管护问题,没有安排补植补造费用,增加了群众的负担,影响了工程进度。

1.2 管理空间划分不合理,导致管理责任不落实

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涉及发改、林业、农业、水利等多个部门,各个部门在工程管理中担负着不同的职责,从本专业的角度共同管理着工程区。由于管理区域的责任制没有具体到人,而是所有人共同对工程区进行管理,这样就形成了大家都管又都不管,都负责又都不负责的局面。这种不科学的管理空间划分,造成了管理责任的不落实。

1.3 管理对象不具体,导致政府心中无数

在以往的管理中,管理对象是不具体的。首先是管理对象的种类不具体。专业管理部门对于工程区基础设施一般只按大项管理,没有细管到具体种类,如水井,就可细分为打机井、基本井、土筒井等种类。不同的细类,对应不同的管理部门。分不清具体种类,就难以快速确定管理部门,从而造成维护困难。另外,管理对象数量不清、位置不明。工程区哪些地方新建了暖棚、水闸、塘坝、扬水站、机井,哪些地方发生了火灾,毁坏了基础设施,这些变化往往没有及时调查、统计、更新,所以数字往往是含糊不清的。除水库、道路、桥梁、了望塔等大型设施位置标识比较清楚外,大多数如电线杆、暖棚等小型设施的具体位置,专业部门也是心中无数。

1.4 信息获取滞后,导致处置被动

从信息报送的主体看,主客观原因造成信息获取滞后。客观上,由于专业部门力量不足等原因,无力做到全面、及时巡视。有时媒体曝光后,专业部门才知道,导致专业部门工作被动。主观上,报送的问题越多,自己处理就越多,而且让上级领导感觉仿佛是本部门管理不善,所以有时出现隐而不报的情况。

从信息报送的方式看,手段落后也造成信息获取滞后。专业部门发现问题后,能够当场处理的就当场处理,事后再对处理情况进行登记。而对应交由有关部门处理的问题,则先登记再转送有关部门处理,然后按有关程序统计上报。只有当情况紧急时,才会用手机等通讯工具向上级报告。对于发现的问题,多是通过手工填写报表,再通过交换层层上报,这种方式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不协调。

从信息报送的渠道看,层级繁多造成信息获取滞后,甚至失真。一般发现问题后,要经过村、镇林业站、主管副镇长、镇长、县林业局林业科长、主管副局长、局长、主管副县长、县长等多个环节。这种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和冗长的传送链条,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逐渐衰减,甚至失真。

从信息报送的机制看,制度不合理造成信息获取滞后。一般情况下,除了紧急情况需要一事一报外,其他情况都要遵守按月、季度、半年或全年统计上报的制度。这样,大多数问题只有在收到报表并进行汇总时才能详细掌握。

1.5 评价不科学,导致干好干坏一个样

林业生态工程的评价,只注重完成任务面积、购买设备等结果的评价,管理也主要是对资金使用的控制管理,对平时各部门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却基本没有评价。政府在年终考核时,由于对管理业务不熟悉,也只能尊重专业部门的自我评价,而各部门的评价一般都是自我感觉良好,报喜不报忧,最后导致干好干坏一个样。

1.6 监督不到位,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在现有管理体制下,监督很不到位。工作人员发现问题多少无人管,发现问题快慢无人管,处理问题及时与否无人管,问题处理进度无人管。主要表现在:(1)专业部门巡视能力不足使某些问题未被及时发现和处理;(2)部门之间推诿扯皮使有些问题未被处理或延迟处理。

2 林业生态工程网格化管理新模式的构建思路

针对林业生态工程现有管理模式暴露出的弊端,借鉴网格化管理的思想[5,6,7],构建林业生态工程网格化管理新模式(见图1)。

网格化管理新模式的管理基本单元是网格,它通常是在县、乡、村行政区划的基础上,对管理区域的进一步细分,解决了管理空间划分不合理,导致管理责任不落实的问题。

网格化管理新模式的管理对象是部件和事件,并且分为大类、小类,甚至是细类进行管理,每个小类对应不同的责任部门。在进行系统运行前,对管理区域的部件进行普查建库,并且将其准确定位在网格地图上,解决了管理对象不具体,导致政府心中无数的问题。

网格化管理新模式集成了多种信息技术构建了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再造了管理流程,使得信息的流转效率大大提高,解决了信息获取滞后,导致处置被动的问题。

网格化管理新模式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设立了区域评价、部门评价、岗位评价的各项指标,基于案件的办理情况,由系统自动进行评价,保证了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解决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

网格化管理模式建立了专门的监督员队伍,负责巡查发现问题,同时对专业部门问题处理完成后进行实地核查,解决了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3 林业生态工程网格化管理模型

3.1 管理模型的设计原则

林业生态工程网格化管理模式的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对管理对象的精细化、动态化、全面化、高效化管理。其管理模型的设计原则是:

(1)管理对象网格化、管理手段信息化。为实现管理责任区域无死角、无推诿扯皮、职权明晰的目的,只能采用网格化管理的思想,而实施网格化管理,管理对象多、管理任务重,不采用信息化手段是难以实现的。

(2)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资源共享化。工程管理的信息只有通过网络传输,实现信息的共享,才能尽可能地减少人员、物资、时间的浪费,从而提高工作效能。

(3)监督管理分离化、管理功能专业化。在原有的管理体制中,监督评价职能和管理职能都集中在每个专业部门中。从发现问题、处置问题到结果评价,都是由专业部门自己来完成。在这种自我监督、体内循环的体制下,不可避免地出现“七八个大盖帽管不了一个大草帽”的现象,导致粗放式管理。网格化管理模式将专业部门原有的监督评价职能与管理职能相剥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外部监督体系,使得监督考评更加客观、公正。同时,专业部门将全部精力放在具体事务的分析处理与解决上,不再负责问题的发现与监管,减少了巡查力量,增强了处置能力。

3.2 管理模型

根据上述设计原则,可以设计出林业生态工程网格化管理模型(见图2)。这个模型可以概括为“4721”模型,即该模型包含了四个组成部分、七个渠道、两种内部监督机制、一种外部监督机制。

(1)四个组成部分

公众、媒体。公众和媒体是林业生态工程网格化管理问题发现的补充力量,也是社会参与林业生态工程的监督力量。公众可以通过网站举报、电话举报等多种形式报告发现的问题,新闻媒体可以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等途径曝光工程的管理问题。

监督员。监督员是林业生态工程网格化管理问题发现的主要力量。整个管理区域被划分为多个网格,每个监督员负责巡逻发现一个或几个网格中部件或事件的变化,并且及时地将这种变化信息上报到监控中心,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监督员的职责是主要有三个,一是主动发现问题上报;二是核实公众或媒体举报的问题后上报;三是在专业部门处理完后根据监控中心的命令进行核查,以检查是否达到完工要求。

监控中心。监控中心是林业生态工程网格化管理中信息的处理者和资源的调配者。当网格中的部件发生改变或事件发生信息到达监控中心后,监控中心要决定是否要建立案卷,如果建立案卷,应该由哪个专业部门去处理,然后将问题派发到相应的部门去执行。整个问题处理过程中,监控中心可以通过网络监控问题处置进展情况,随时发现问题,采取补救措施。监控中心调度是林业生态工程网格化管理运行是否有效的最重要环节,它决定着问题处置资源的耗费程度、处置时间的冗长程度和环节便利程度,这一切又决定了林业生态工程管理的质量、速度和效果。

专业部门。专业部门是林业生态工程网格化管理的最终处置力量。各个部门有自己的法定职责。监控中心接收到问题后,根据不同专业部门对林业生态工程的相应管理职责,将问题派发到相应的部门处理。专业部门对管理问题处理的好坏最终将由监控中心进行考核评价。

(2)七个渠道

监督员问题上报渠道。监督员在责任网格中主动巡查,发现问题后及时上报到监控中心。

公众或媒体举报渠道。为提高林业生态工程的管理质量,应拓宽公众参与工程的渠道,欢迎媒体的监督。公众可以通过网站举报、电话举报将问题反映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也可以从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获知工程的管理问题。

问题核实渠道。监控中心在获知公众或媒体的举报信息后,要在已有的案卷库中查询这些问题是否已经被监督员发现并上报了。如果已经上报,就要将问题的处置进度及时地反馈给公众或媒体;如果没有被监督员发现上报,就要发送核实指令给监督员,看问题是否真实存在,并确定严重程度。经核实,问题确实存在的,就经由监督员上报渠道上报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要及时向公众或媒体反馈问题的处理进展情况;经核实,问题根本不存在,监控中心要委婉地感谢公众的监督,但同时也要告知问题确实不存在的事实。这种问题核实渠道避免了因极个别人的恶意举报而导致的专业部门来回奔波所造成的公共资源浪费。

问题派发渠道。监控中心根据案件的情况,依据各专业部门的法定职责,将问题派发到相应部门进行处理。

处置反馈渠道。专业部门根据监控中心的结案质量标准处理问题,完工后及时反馈给监控中心。

问题核查渠道。监控中心收到专业部门的完工信息后,将发送问题核查指令给监督员,以便判断问题是否真正解决。

核查反馈渠道。监督员收到监控中心的核查指令后,到现场核查情况,并将情况反馈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根据问题前后的对照情况,依照结案标准,判断是否结案。如果处置情况达不到结案标准,监控中心将通过问题派发渠道再次派发到该部门进行处理,直到达标为止。

(3)两种内部监督机制

专业部门服务质量监督机制。以前专业部门的管理模式是自管自评,缺乏激励机制,因此服务质量难以保证。而在林业生态工程网格化管理中,专业部门的服务质量(处置问题的数量和质量)要由监控中心根据监督员反馈的专业部门对问题的处置效率和好坏的检测来评价。

监督员监督机制。监督员的绩效可以通过GPS定位系统或监控中心管理干部的不定期抽查来监督,也可以通过监督员主动发现问题占所有发现问题的百分比来评定。即如果公众举报或媒体曝光的问题较少,说明大多数问题已由监督员主动巡查发现,因此可以认定该监督员的工作效能较高。

(4)一种外部监督机制

监控中心监督机制。监控中心是整个林业生态工程网格化管理的监督和评价中枢,如何加强对监督者的监督,是保障模式运行的题中之义。对监控中心的评价,可以通过定期的对社会公众和专业部门的问卷调查来完成,也可以通过监督员上报后案卷建立、问题派发、发送核实核查指令、结案等的及时程度来完成。(下转第60页)(上接第55页)

4 结论

林业生态工程管理复杂,日常监督困难。网格化管理的思想为较好地解决了现有管理模式的弊端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提出了林业生态工程网格化管理的模型设计原则,据此建立了管理模型,为新模式的系统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持。

摘要:针对当前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模式存在的资金缺失或落实不及时、管理空间划分不合理、管理对象不具体、信息获取滞后、评价不科学、监督不到位的问题,提出了运用网格化管理思想构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思路,制定了管理模型的设计原则,建立了四个组成部分、七个渠道、两种内部监督机制、一种外部监督机制的管理模型。

关键词:林业生态工程,网格化管理,管理模型,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王礼先等.林业生态工程学(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李世东.世界重点生态工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国务院.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规划(2001~2010年)[Z].2002.

[4]彭继平.京津风沙源工程进展与成效分析[J].中国林业,2007,(16):39.

[5]陈平.网格化城市管理新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池忠仁,王浣尘.网格化管理和信息距离理论:城市电子政务流程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 篇10

1 林业信息化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林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其内部关系相互交织, 建设程序环环相扣, 实际应用互联互通, 整体性、系统性都很强。必须立足全局, 通盘考虑, 统一规划, 分步实施, 从基础建设向应用推进, 从简单应用向主体业务应用推进, 建设一个成功一个, 切实发挥应有作用。

全国林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已经出台, 各地各单位都要在统一规划指导下开展工作, 共同抓好规划的落实。

1.1 坚持统一标准

统一标准是林业信息化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根本前提。标准不统一, 必然形成信息孤岛, 造成林业信息的破碎化。必须统一建设标准, 统一数据采集规范, 统一交换模式, 为实现基础平台、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奠定基础。

1.2 坚持统一制式

制式不统一, 备层级、各系统之间就会存在壁垒, 林业系统就无法形成完整统一的平台。林业应用软件系统, 必须最大限度地统一研究开发, 统一升级完善, 做到上下统一, 有效对接, 避免同一业务用多种制式、互不兼容的软件来支撑。

1.3 坚持统一平台

建立统一平台是实现业务融合、资源共享、协调同步的重要基础。基础平台不统一, 权限管理不统一, 必然造成严重浪费, 安全隐患增多。必须统一设计模式, 统一权限管理, 统一建设平台。只有在统一平台上, 才能形成一个完善、规范、可控、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1.4 坚持统一管理

统一管理是提高效率规范操作的重要要求。必须树立长远的观点、全局的观点、统一的观点, 坚决打破司局、部门、条块的界限和封锁。

林业信息化建设要做到统一项目管理, 统一数据管理, 最终实现数据的快速交换、高效传递, 真正实现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减少管理和运维成本, 提高信息化建设成效

2 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框架分析

2.1 信息化建设内容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随着经济生活水平提高而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要求。但是为了保证生态建设程度能够实现相应的目标一定要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 开展有效的管理, 所以森林资源信息管理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非常基础的落脚点, 为林业生态工程控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现阶段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程序而言, 均通过工程项目建设开展, 工程建设过程管理借助项目管理模式开展控制, 所以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往往为工程建设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

从以上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内容来看, 关键环节依次是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的信息化、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信息化、社会经济环境信息服务的信息化, 三者彼此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彼此推动。而这三者实现的基础则是林业生态工程相关标准、网络安全与共享、数据采集等基础信息化内容的建立。

2.2 信息化建设框架

林业生态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直接目标就是实现林业生态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但是林业生态工程信息化管理, 即为通过信息理论, 借助信息工具, 在相关资料开展搜集、保管、研究及运用, 在这个基础之上产生新的信息, 给决策奠定坚实的基础。林业生态工程信息化管理基本上能够细化成下述不同的环节。首先, 和林业生态工程存在紧密联系的不同资料的获取及保管;其次, 资料的保管、组织及控制;再次检测、研究、决策等相关模型的营造完善;最后结果显示及输出。

2.3 数据采集构建原始数据获取

目前, 野外调查中, 出现“GPS+便携机”模式, 即利用GPS直接在野外采集数据, 然后把GPS接受机数据装入便携式计算机。工作人员通过实地勘察, 能够有效地缓解自身工作负担, 避免出现工作人员冗杂现象, 同时能够保证工作质量。从野外测量环节之内, 科学合理地把信息反馈到室内计算机中开展图形编辑, 那么工作人员同时能够结合图形编辑自身实际标准, 和野外工作人员开展良好的沟通交流, 对信息做出调整及完善, 不过应当特别关注的一点为应当怎样科学合理地开展信息的搜集及调整工作, 充分利用自身明显的优势, 怎样解决GPS自身存在的明显缺陷及不足, 借助自身明显的优势, 科学合理的获取相关信息。

2.4 森林资源数据实时更新

利用手扶跟踪数字化输入方式或扫描数字化输入方式, 根据矢量格式连续坐标的积分求积和栅格化象素填充原理, 利用计算机进行图斑面积的量算;借助计算机图形原理及GIS技术, 编订数字化计划及规则, 开展坐标转变及地图符号化处理, 借助各种有效的的土地利用图件, 按照自身需求对信息进行处理, 借助计算机处理技术, 在数字航片开展相应的调整, 实现其倾斜误差改正和投影误差改正, 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推动自动转绘工作顺利进行, 在这个基础之上产生林业用图及正射影响, 按照遥感监测获取的相关信息, 在森林资源开展相应的调查, 根据获取的变化面积开展相应的计算工作, 也就是按照各个行政区划, 获取之前时期的森林资源消长信息, 根据不同的监测区名称, 统计该监测区的森林资源消长。

2.5 业务管理

森林资源监督信息管理是在以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 按照现代森林资源监督控制手段, 在森林资源及行政控制信息的获取、流通、保管、处理等步骤开展相应的调整, 保证工作质量, 避免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能够细化成林地林权管理、森林资源信息监督管理、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森林病虫害管理、林业行政案件管理、森林防火管理、野生动植物管理等。

2.6 数据管理结构

(1) 独立系统模式:林业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完全建立在文件系统之上, 对不同的应用模型开发独立的数据管理服务, 自主文件系统为最开始管理模式因为在属性信息的管理功能不完善, 慢慢被淘汰, 不过部分GIS依旧具备Map GIS的属性数据管理采取WB文件模式。 (2) 附加系统模式:从此类基础之上通过DBMS控制属性信息, 同时通过相应的空间信息控制软件控制相关信息及属性信息借助ID保持紧密联系。

3 结语

因此, 可以按照市场的招投标程序来对林业工程进行运作, 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 来优选林业工程的施工承包人和相关的工程监理单位, 借助协议创建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 推动建设管理目标安全水平持续提升, 另外能够推动林业工程单位、公司持续的调整控制体系, 推动自身控制能力持续的增强。

摘要:林业经济信息化是目前非常重要的途径及方法, 能够推动中国林业和全球林业实际程度基本上保持一致, 逐渐变作了全球林业研究人员普遍接受的观点。本文分析了如何进行林业生态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个人的建议, 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上一篇:会计定义下一篇:生活作文五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