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2024-08-15

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精选十篇)

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篇1

一、教师应该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大量的事实表明,学生对教师的喜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教师所教授课程的喜好。所以教师应当注重修养,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人格魅力。与 学生交流时,一定要放低姿态,以良师益友的身份去相处,提升学生对自身的好感度。教师在课堂之后也应注意学生生活中的变化,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与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基础,学生对教师没有了抵触的心理,从而提高了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教学方式要创新

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方式不能局限于“填鸭式”的古板教育模式,应该有所创新。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不会对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有热情。课堂应该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感觉到乐趣。笔者认为,历史课堂教学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

1.有精选的教学素材

教学素材的选择关乎学生对学习是否有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素材。历史典故、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等都能在课 堂教学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有精彩的开场白

好的开场白能够激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先声夺人的课堂导入方式,能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激起学生对探索知识的欲望。比如在 讲到《新中国 成立》一课时,可以先问学生:“大家都知道国庆节是哪一天,为什么国庆节会是那一天呢?”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即刻进入了思考状态,激起学生对答案的无限遐想,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

3.穿插讲解

课堂教学中,如果一直讲课本上的 知识,学生难免会感觉有些乏味。如果能巧妙地穿插一些相关的历 史典故、幽默笑话等等,则能有效地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在其中。比如在讲秦国历史时,可以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讲宋代的历史时,可以讲包拯的断案故事;在讲元代历史时,可以讲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

4.适时提问

课堂上适时地提问,不仅可以提高 学生的注 意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时候一个巧妙的问题会引起学生们激烈的讨论,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比如,在讲中国内战时期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谈判的内容时,可以问学生:“假如你是毛主席,你选择去,还是不去?”

5.适当地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初中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很感性的,相比教师的课堂讲解,视频教学更为直观。采用多媒体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将历史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兴趣。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长 征精神,可以播放电影《四渡赤水》的部分片段,让学生切身感受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险阻,从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6.帮助学生巧记知识

中国有着五千年 的历史,经历了十 几个朝代 的更替,历史的重大事件也不计其数,给记忆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为了帮助学生迅速记住知识,教师应该善于归纳总结,将所学知识分类,以便于学生记忆。例如教 师可将中国近代发生的重大事件归纳为“一二三四五”,一次失败的变法、两个阶级产生、三次革命高潮、四个卖国条约以及五次重大战争。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历史视频,并让学生发表观后感。或者可以让学生回家向自己的长辈询问相关的历史事件。经历过那段历史的长辈的亲身感受比书本历史更深刻。

7.有精彩的结尾

每节课都应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引入下节课要讲的内容。整节课教师要精神饱满、热情友 好,让学生有好学乐学的氛围。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范文) 篇2

——如何让初中生乐学历史

朱光金

摘要:新颖的导入,可以让学生高兴地、自觉地投入学习;紧抓历史活动课不放松,能使同学们欢呼雀跃,调动学习热情;复习时设“卡”子,让同学们深知复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不认为是炒“剩饭”,从而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习中去。

关键词:导入新颖紧抓活动课设“卡”

业内人士大多数认为学习好历史主要靠死记硬背。随着教育形势的改变,加上近几年的教育培训,我改变了一些教学观念,“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种说法不科学。学习既然是一件苦差事,谁愿意呢?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否则,很多教育行家为什么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呢”?

更何况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还有世界历史,该学习记忆的内容实在太多太多,本来这些东西纷繁复杂,又枯燥无味,作为一个担任历史课教学的教育人怎样让学生感兴趣积极参加到历史学习中来,这是很重要的。

现在我把本人的教学经历记下来与大家分享。

第一,新颖导入。

对于七年级初学历史的同学,我在上第一节课时,把他们略知一二的历史故事(他们大多很感“冒”)提出来,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例如:

1、现在我们地球上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你们知道我国第一个国家是何时、如何建立的?是什么人建立的?什么是国家?

2、我们男生有一部分同学喜欢下象棋,棋盘中间有“楚河汉界”的字样,这来源于什么历史典故?

3、电视剧《大汉天子》写的是哪位皇帝?真实的历史人物与电视剧的人物有何异同?

4、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三国鼎立是怎样形成的?诸葛亮真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领?„„

5、《隋唐英雄传》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6、《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朝代?为什么一百零八将要上梁山? „„

这一系列问题故事,听老师说在历史课的学习中将会全面了解与掌握,同学们顿时喜形于色,兴奋不已!

在学习七年级历史第一课,《我们的远古祖先》之前,我提出这样一个思考题:自然界中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问题一出来,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随后是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这时,我叫大家只思考不回答,而真正要回答的问题与此相关:我们人类在地球上自古以来就有吗?人类又是怎么演变而来的?这时同学们马上绕有兴趣地投入到第一课的学习中。

对于一般的历史课,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不会平淡无奇地开始一课的学习,总是会想方设法,设计一个耳目一新的导入,把同学们引入到学习中,如教学《伐无道、诛暴秦》一课时,我会这样导入:大家看过电视剧《鸿门宴》吗?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历史背景之下?项羽武功高强,为什么败在刘邦手中?

或者这样导入:秦朝市场上,为什么鞋子销售不好?而拐杖却成了抢手货? 一时间,同学们想探个究竟,于是津津有味地预习起来,对于不懂的听讲时也更认真!第二,紧抓活动课不放松

初中生就喜欢上活动课,一遇到体育课同学们就高兴得不得了。同样,我把每学期的几节历史活动课跟其他讲授课同等对待。如八年级上册历史第4课“观看历史影视片”第9课“‘文革’经历访谈”等,从不跳过去不上。上第4课时,我们就看电影《开国大典》或《上甘岭》丰富同学们的课本知识,教学第9课时,请有切身经历的长辈到班上讲座,让同学们加深对文革的理解与印象。

每当上这些活动课时,同学们欢呼雀跃,那高兴劲儿就甭提了。这种劲头儿时常带动讲授课的学习,让人教得轻松、愉快!

第三,设“卡”搞复习

历史课的学习,主要内容虽然平时掌握得差不多,但同学们总是有疏忽的知识点,或者掌握得不够全面。因此,对于复习课总是以一些较难而又是重点的问题导入,让同学们深知复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不认为是炒“剩饭”,因而在复习课中,不管是基础差的同学,还是优秀的同学,都能全身心投入到复习中去。

有时在复习课突发“事件”找到一些“乐事”,放松一下他们紧张的神经。如在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复习中,有同学回忆《马关条约》或《南京条约》的内容时,中国被迫割让哪些领土,总是背得不全面,吞吞吐吐。这时,我常对同学们笑着说:“同学们,你们说他是不是太有爱国精神?真舍不得多割一点国土给日本(英国)!”这善意、委婉的批评,往往让同学们会心一笑。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趣味性的研究 篇3

初中历史学习兴趣教学方法“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唐太宗李世民这一句话就道出了历史对于我们的意义,但是由于多数学校并没有将历史课程列入的中考科目之中,或是以开卷的形式进行,这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对历史教学不够重视,学生也对历史课缺乏兴趣。历史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个国家的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历史,激发起自我的爱国之情,担负起振兴中华的责任。现今各个科目之间的相通性越来越高,学好历史,也可以促进其他科目的学习,如语文、政治等。但事实上,有不少教师与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历史课堂的枯燥、死板,学生无学习兴趣成为了历史教学的一种现状。所以,为改变这一现象,就需要激发与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其主动去了解与学习历史。

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好奇心

孔子提出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也反映了好奇心即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也指出,人的认识与情感密不可分,人在心情快乐时,感知会更敏锐,记忆更牢固,想象更活跃;反之,人处于消极状态则会使大脑变得不灵活,感知会迟钝。所以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教学变得活跃、生动起来,才能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去主动学习,教学效率也才能提高。初中学生较为活泼好动,还处于好奇心较强的年龄阶段。所以在开展历史教学时,课堂一开始就要“有趣”,让学生觉得历史课也“很好玩”,进而有兴致去学习历史。因此,教师应开好历史课的“头”,因为良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与心理特征,同时结合历史课程,将教材上较为刻板、枯燥的内容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常用的课堂导入方法有:故事开头、歌曲开头、成语开头与诗词开头等。

以成语开头为例。初中生对于历史的理解与认识水平有限,加上历史的悠久,生活在现代的学生会产生距离感、陌生感。以成语导入的方式作为开头,可以使历史教学的死板、枯燥得以改善而变得轻松、有趣,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得以发散,学生就可以将较为抽象的历史知识深刻地牢记在心中,同时还可以将语文与历史科目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例如在教学《春秋争霸与战国七雄》一课中,笔者首先向学生提问有关春秋与战国时代的成语如“卧薪尝胆”“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等,让其回答并就该成语进行解释。然后笔者再在此基础上展开该成语的来源与其背后的故事,接着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材上。逐层渐进,学生的好奇心必然会被激发,注意力也就会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如此,课堂趣味性就增加了,学习气氛也得到活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对相关的历史內容就能很好地掌握,对后面教学的展开也有利。

二、观看历史视频,调动学生视听感官

现代教育离不开多媒体设备的运用。较之传统的一人、一课本、一粉笔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是更为直观、生动与形象的教学方式。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合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将学生的多种感官充分调动起来,让其积极参与到历史的学习中。网络上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源很多,教师要甄选出符合教材内容的但又不失趣味性的视频。这样,方可调动学生的兴致。例如,在教学《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中的“香港回归”时,笔者就让学生观看了1997年香港回归的视频资料,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当时的气氛,激发心中的爱国热情。又如教授八年抗日战争的时候,笔者播放了学生较为熟悉的电视剧片段,如《抗日保卫战》《历史的天空》《集结号》等。观看之后,让学生讨论并发言,谈谈自己对抗日的认识。之后,笔者再进行总结。历史是抽象的,学生无法看到与触摸到。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就不会因为历史远离现实生活而产生陌生感。多媒体教学的直观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抽象模糊的历史事件也有形象具体的理性认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力,增强课堂的互动性。让教师顺利达到教学目的,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促使学生树立起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伟大目标。

三、开展小组学习活动,丰富教学内容

根据笔者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开展多样的小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自主参与到历史的学习之中。笔者在历史教学中,开展的活动有:小组合作做历史简报、演历史剧、观看历史视频“找茬”等。例如,做历史简报。首先规定简报的主题与内容如“盛世唐朝”,并提出评比要求(以内容、版式为主),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资料、设计版面。随后在课堂展示、评比,先由小组阐述本小组简报的优势所在,接着进行小组互相点评、再是小组投票评选最佳简报,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与总结,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所有的简报在教室宣传栏展出,供学生交流、欣赏。再如“观看历史视频‘找茬’”活动。为了让学生学会辨别历史,可以针对时下流行的一些“穿越”历史剧,给学生创设一个历史情境,让学生也“穿越”一回,让其找出其中的历史知识点,并结合教材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真正掌握历史知识。如此,无疑可以增加课堂活力,满足学生的猎奇心理,既活跃了教学气氛,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笔者还开展体验教学,利用周末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纪念馆,让学生实地感受历史。通过向学生讲述、介绍相关历史知识,以及布置学生布置学生写参观体会,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学生对历史内容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课堂结束后,教师还应进行知识总结,布置作业,如此才算是给这堂课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积金,黄兆刚.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23(9):91.

\[2\]王华.初中历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六法”\[J\].才智,2011,14(7):146.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教学 篇4

一、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由于很多教师在讲授历史知识时都会十分认真严肃,这就会让学生误以为历史是沉痛的、是无趣的,从而造成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失去学习的信心。因此,要保证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就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首先,教师应当爱学生。无法想象一个不爱学生的冷面严酷的教师会赢得学生的喜欢和尊重,那么学生又怎么会喜欢上历史课呢?其次,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步入青春期,可能会有叛逆心理,教师在管理课堂纪律时对学生的批评惩罚要有度,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并充分地尊重学生,使其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从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收获历史知识。

二、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是大部分学生的共性,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个特点,通过巧妙设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求知欲,从而实现趣味性教学。

1. 利用导入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如讲述关于“八国联军侵华”的战争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八国联军侵华前圆明园的景象和被侵略者烧杀毁坏之后圆明园的景象,学生通过对比会对圆明园破坏的原因产生好奇,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这种图片导入的形式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此外在历史教学中还可以采用谜语、故事、评书等形式导入。

2. 通过设疑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门具有文学特点的社会学科,看似枯燥的历史教材中其实有许多有趣的小故事,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小故事来设疑,引起学生兴趣。如在讲述关于夏朝和商朝的历史时,教师在课堂开始提问:“你们听说过电视剧《封神榜》吗?”学生们一定会十分积极地抢着回答看过。接着教师继续提问:“封神榜中讲的是哪个朝代的皇帝贪图享乐而灭国的故事?它之前又是哪个朝代?”这时学生都陷入思考,脑海中产生了一个大问号。此时再学习《夏朝和商朝》,学生就会产生探索历史的欲望,并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加趣味性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适当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还原出生动、深刻的历史,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乐于探索历史。而多媒体集声音、视频、图片等于一身的功能使其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优势与作用。

1. 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历史情感。

在历史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历史教材中的文字变成鲜活的事件,通过视觉的冲击来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从而更好地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2. 插入历史故事、历史资料增加课堂趣味性。

教材不可能为我们提供所有的历史知识,只是将历史中最重要的部分用凝练的语言展现给了大家,因此要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就要在历史教学中拓展教材,插入有关的历史故事或者资料。如在学习《明清小说》时,可以用多媒体播放“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引出《西游记》,进而引出其他三部名著,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电视剧观看经验感受我国四大名著的成就,这样的课堂更有趣味性,学生更乐于探索,有的学生由此对名著产生兴趣,在课下还会主动阅读。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在新课程的教育背景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而教师要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去学习知识,探索问题,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团结合作的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在学习《中古时代的欧洲》时,教师可以让不同小组的学生分别通过预习完成封建等级制度,教会统治的表格内容填写,并对查理大帝和查士丁尼大帝在历史上的作用进行分析。通过热烈的讨论与交流,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有效的发散,他们的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进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是课标教学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我们要从教育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大胆创新,在实践中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获得知识、学习方法和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初中历史的趣味教学。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背景下,实现初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教学成为了每一位历史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如何在“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优化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就成为了目前众多教师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针对初中生的个性以及历史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几点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为实现趣味性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体现趣味性 篇5

一、以历史故事为诱导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中有大量的故事,这是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地方。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学会以历史故事为诱导,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对很多事情都有一些我们成人不一样的看法,我们历史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特点的情况下,研究学生对什么样的事物感兴趣。只有知道学生的心理倾向,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我们知道兴趣是可以通过培养形成的,以故事为基础,加上教师的引导和点拨,这是有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途径。从古至今,朝代更替,历史上发生了大大小小的事情,历史教师只有在这些事情当中取舍得当,提取有用的事情进行教学讲解,才能持续引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关注和兴趣。

二、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于这点教师必须十分清楚。通过了解谁是学习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才不会脱离应有的轨道,才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以主人翁的态度和教师共同探讨、分析历史事件。唯有如此,学生才会更加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有主人翁的态度,感到学习历史有趣,也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三、营造良好的民主的教学氛围

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学会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相信学生、热爱学生,从而让学生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历史课。此外,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学习中敢问敢发言,形成一种其乐融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就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往良好的方向发展。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让教师从容地教授历史知识,学生认真地学习历史知识。在教学过程当中,师生之间还能够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四、大力挖掘历史教材的有趣因素,鼓励学生探究

历史教材的故事很多,思想观点也很多。作为历史教师,要想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就要着力于挖掘历史教材中的有趣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分析,以便于理解和掌握。历史教师可以就某一观点展开,加入一些有趣的因素,再让学生认真思考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会有一些引人发笑之处,教师收集这样的例子和材料并加以恰当地运用,可以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来学习,教学效果就会更佳。

五、注重夯实学生的历史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历史知识容量大,这就要求我们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投入大量的精力来学习和巩固。历史教学中我们历史教师要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不断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形成概念、意义等过程的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是我国教育发展趋势,是提高学生智商和情商的良方,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历史教学注重探究历史的真实性,目的是让学生准确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从中学到各种知识和经验教训。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有师生共同合作,才能把历史课的教学进行得更好。趣味性是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一剂良方,历史教师若能在教学中以趣味性为催化剂,激活我们的历史课堂,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趣味学习与初中历史教学 篇6

一、利用情感, 激发兴趣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5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 他们最愿意听、最乐于记的是形象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 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 要讲得有声有色, 力求渲染气氛, 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 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 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在讲《火烧圆明园》一节, 我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 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 ……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 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 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 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 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 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 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 学生为之动容, 受到情感的熏陶, 产生的强烈的内心体验, 激发了他们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的决心。

二、巧设情境, 导引参与

传统的历史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知识, 课堂气氛沉闷, 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因此, 教师在讲述和演示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巧妙设置历史情境和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导引积极参与的热情, 并抓住关键点, 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即:换位体验、激疑设问, 发挥自主性, 使学生在疑问和惊奇中思维, 从而实现目标。如学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时, 我虚拟情境, 设置问题:“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热血青年, 你会以哪种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学生纷纷举手发表看法, 之后引导学生进入当堂课程的学习。由于虚拟了历史情境, 帮助学生营造了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使学生思维活跃,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妙设疑, 引爆思维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 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 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探索未知领域, 寻找客观真理, 要让学生在探索过程, 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如在讲授《明朝君权的强化》一课时, 我首先给学生讲这样一个故事:明朝洪武年间, 有一天, 大学士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 明太祖问宋濂, 昨天请了些什么人?吃了些什么菜?喝了些什么酒?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 没有欺骗我。”说完, 拿出一张地图。宋濂一看, 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时的详细情况, 不禁吓出一身冷汗。故事接近尾声时, 我适时设问: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呢?他们听谁的指挥呢?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材料的运用和问题的设置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进而将学生引入课题,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四、善用工具, 轻松学习

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 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 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更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的弊端, 以其鲜明逼真的动态画面, 情感丰富的音响效果刺激学生的视听, 使学生眼见其形耳闻其声, 从而更易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我在讲“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 先通过课件让学生观看大萧条时代的照片资料, 并在大屏幕上放映了一幕关于1933年银行提款浪潮的场景, 清晰地再现当时的历史。当我看到学生指出他们所看到的一切:人们的姿势、穿着打扮、街道店铺的标牌、建筑物等等时, 借机抛出了一系列的问题:1) 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建筑?2) 人们在干什么?3) 他们为什么这样?4) 你认为这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5) 大萧条时期美国银行倒闭可能对这个国家有什么影响?然后再让学生讨论, 最后讲述。这样学生毫不费力地理解了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上千家银行倒闭造成千家万户破产的灾难性后果。试想如果没有多媒体教学来创设历史情境, 我们用再丰富的语言也难以再现经济危机时大萧条的场景, 难与学生达成共识, 更别提激发学生的兴趣了。

五、联系实际, 古为今用

从心理学角度看, 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 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例如, 在教《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时, 我让学生将当今的各种开发活动与历史上江南地区的开发联系起来, 拉近距离, 贴近学生生活。在教学中, 我设计了三个思考题:1) 假如你是魏晋南北朝的北方人, 你会不会南迁?2) 这次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3) 学了本课, 你对当今的开发活动有什么认识?这样做的目的是, 指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历史, 关注身边的历史, 使他们懂得学史可以明智, 古为今用的道理, 进而更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其实, 趣味教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多种方式实现趣味教学:如采用对联或者民谣, 讲到四大家族对人民的掠夺时, 可用“民国万岁 (税) , 天下大平 (贫) ”来形容;再如采用诗词、活用历史小说和电影, 讲慈禧时可用《讽慈禧太后七十生辰诗》:“今日幸颐和, 明日幸北海, 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 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 六十割台湾, 七十更割辽东地, 廿余省版图渐蹙, 预期万寿祝疆无”, 这样既可以勾画慈禧卖国求荣的一生, 又可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以即可有效帮助学生准确记忆历史史实, 又可减轻学生负担, 达到了两全其美的效果。

初中历史趣味化教学探讨 篇7

1. 历史趣味化教学的必要性

1.1 历史教学内容本身具有较为枯燥的性质

历史教学内容大多是偏文科的内容,需要背诵记忆的东西一般同其他科目相比要多,而且历史课本的内容大多数以一般陈述式的方式展现出来,缺乏一定趣味性可言。并且初中时期的学生,大多处于青春期初期,心理活动较为活跃,对外界的好奇心较重,容易被“有意思”的东西所吸引。由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本身较为枯燥的性质,无法将学生对外界的探知心理锁定在课堂之上,从而降低初中历史教学授课效果。

1.2 历史趣味化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学习内容

历史教学内容虽然具有一定枯燥的性质,但是应对考试所需记忆与掌握的知识点却很繁多,且有一些细节性的知识点容易被忽略,从而造成学习中的漏洞。

趣味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正如俗语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记忆、主动技巧性掌握历史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从而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学任务的进行,也能够相应提高教学水平。

1.3 趣味化教学能够增加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历史趣味化教学的开展一般都是授课老师进行积极引导,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合理的课堂引导。这样教师在课程进行之前会为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而深入了解学生,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师生更好地互动的形成。而且趣味化课堂能够尽可能地降低枯燥的教学内容而形成死气沉沉的课堂的概率,从而有利于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形成,轻松的学习环境能够降低学生在学习时应对的学习压力、提高教学效率。

2. 历史趣味化课堂开展的具体方法

2.1 课前故事引入式开展

历史本身就是大多数寓言、小说甚至是戏剧的根据,其本身是充满故事性可言的,将其枯燥化的只是历史教学,课本的陈述式表达、教师一般性陈述式教学、学生的贪玩心理等致使初中历史教学枯燥化。

初中历史教学在开展前可以通过还原历史的故事进行导入展开。比如在讲到宋朝的初期建国的时候,可以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和“杯酒释兵权”的故事用来作为课程开始的引线,虽然这样的故事同课本在内容上差别不大,但是相比于一般化的课本,以故事形式展开的内容对于初中生的吸引力同课本相比要强得多。这样学生在课程开始前就会对本节历史课将要展开的内容形成一定兴趣,从而在课程进行过程中能够集中更多的精力去完成课上学习。

课前的故事引入式的历史教学展开方式,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在课前就将学生锁定在课堂之上,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 课中设“卡”式推进

有调查显示,一个人的专注时间是有限的,即课堂上学生专注于黑板的时间会持续一个限定的时间,这个时间是学习的效率高峰,但是这个时间过后,专注程度会有所下降,学习效率也会相应地降低。一般来说这个时间大约是20分钟左右,所以课堂的前20分钟是教师授课的效率高峰集中时间,但是一个标准课时并不仅仅是20分钟,为了解决剩下的课堂时间内的授课效率问题,就需要对传统课堂进行一些变动。

首先,将一堂课的授课的重点内容不要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内,应当尽力地均匀分配在标准课时的各个时间点上,因为集中的授课虽然可以较为迅速的将课程内容讲授出来,但是学生的精力是有使用限度的,这种集中性的授课反而会加大学生的记忆难度。其次,集中的授课对于学生来说是较为枯燥的,不符合趣味化课堂优化需求。最后,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可以采用设“卡”式推进方式,一方面可以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给学生的精神一个短暂的放松调节时间,另一方面这个“卡”可以成为日后学生复习时的联想记忆的工具,能够通过这些“卡”回想起授课内容,从而达到辅助记忆的功能。

一般来说,最简单的“卡”就是课堂悬疑式提问,仍然用宋朝为例,讲到“杯酒释兵权”的意义时,就可以先设问“为什么宋太祖要释兵权?”给予学生一定的讨论思考时间,一方面可以缓解紧张学习气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后得出的答案,再辅以教师的标准答案进行修正,学生能够形成更为深刻的记忆。

2.3 课后设疑预习

虽然课上效率很重要,但是课后的工作也是教学内容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在一堂课结束的时候可以对下节课的内容提前进行设疑,一方面能够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以提前使学生对下节课内容有所掌握,方便未来的教学内容的进行的展开。

仍然以宋朝为例,教师可以在前一节课提问,宋太祖在建国初期稳定政权的措施有哪些,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意义有什么,等等。学生会在课下因为这些疑问而主动去调查历史资料,预习课本等。而且这种方式同课下作业相比,更符合趣味化教学需要,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热情。

摘要:趣味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在兴趣的引导下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记忆、主动技巧性掌握历史知识的良好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从而有助于初中历史教学任务的进行,也能够相应提高教学水平。

关键词:初中历史,趣味教学,研究

参考文献

[1]朱立云.趣味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践行探研[J].新课程导学,2014.06:32

[2]周静.教学与趣味相结合——浅谈如何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3.05:103

初中历史趣味化教学研究 篇8

关键词:学生,初中历史,趣味教学法,教学策略

传统初中历史教学模式过度关注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识记, 一再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 久而久之, 学生对于初中历史学科的兴趣不断下降, 进而影响到初中历史教学的效益。因此, 教师应运用初中历史趣味化教学策略, 去改变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

一、趣味教学法运用到初中历史的必要性

所谓趣味教学法, 就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契机, 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全面调整和改善, 进而营造出相对活跃和趣味的课堂氛围和环境。趣味教学法, 从本质上来讲, 也体现出尊重学生需求的教育理念, 其在融入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改变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理念, 营造出更加有趣味性的初中历史教学氛围。因此,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融入趣味教学法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中历史趣味化教学的策略

(1) 融入多媒体素材, 增加课程趣味性。初中历史涉及到很多的历史事件, 不同历史事件之间又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 此时单纯依靠讲述的方式来开展课程, 未必能够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要利用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和技术, 制作出趣味性十足的课件, 由此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实际的课程教学中去。此处以苏教版八年级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为例, 利用多媒体陈列出各个国家联合侵略中华的事件, 理清不同国家的出发点, 探究在此过程中的国家利益争端, 进而实现对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深刻理解。接着在多媒体课件上展示右列的图片 (略) , 要求学生对于图片的内容进行分析, 由此检验学生本次课程的学习效果。上面的图片以动物来展现各个国家, 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并且在观察之后, 学生结合自己学习到的事件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八国联军事件的本质。由此可见, 多媒体素材和技术的融入, 可以为初中历史营造一个相对活跃的教学氛围。

(2) 设定情境,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历史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学习教材内容。初中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时期, 这就要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提炼出有效的信息, 辨别出材料中哪一部分是客观事实, 哪一部分是主观偏见, 使学生对历史有正确的认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设定相关历史情境, 让学生进行不同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 将历史内容通过表演的方式展示出来, 使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加深历史内容的理解。这种趣味化的历史教学方式, 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 还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3) 改变教学的语言, 促进教学互动性。初中历史教师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历史价值观, 都可能影响到实际课堂的互动效果。部分初中历史教师见解独到, 往往选择更加新颖或者诙谐的方式来阐述历史事件, 此时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初中历史趣味化教学法运用的重要契机。此处以苏教版八年级初中历史第11 课“北伐战争”为例, 在对此次历史事件进行总结和归纳的时候, 一些教师会习惯性使用课本官方的语言来表达, 但是也有部分教师会使用自己幽默的语言来进行概括, 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还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当时作为黄埔军校的校长蒋介石, 认为有必要去“修理一下”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三派军阀, 在1926 年7 月到1927年4 月期间, 在湖北和湖南消灭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 他自己也搬了家。搬完家之后, 他就打算去收拾张作霖, 由此使得北洋军阀统治结束了。口语化的语言、诙谐的表达方式, 往往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此时的学习效果也是最佳的。

(4) 开展课堂辩论, 激发学生积极性。结合某历史事件开展课堂辩论赛,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教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仅仅在此过程中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实现师生和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 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而言, 也是很有帮助的。此处选择中国古代历史“王安石变法”课程内容为案例, 在课程内容学习完毕之后, 要求学生开展辩论赛, 辩论的主题是:王安石变法对于当时的宋王朝产生了什么影响?这可以算是一场成功的变法运动吗?确定辩论双方之后, 选择对应的辩手, 给予双方足够的时间去准备, 并且合理调整教师的格局, 以构造出辩论赛的现场为目的, 实现合理的调整和控制。在参与辩论赛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王安石变法, 也能够更加客观地审视历史事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初中历史趣味化教学法的融入, 是改变初中历史被动教育格局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它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 积极在此方面进行探究, 努力使趣味化教学成为初中历史教学的一大特色。

参考文献

[1]黄燕.初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J].内蒙古教育, 2014 (02) .

[2]魏成垒.寻找生活元素体悟身边趣味——对初中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思考[J].语文天地, 2014 (17) .

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篇9

一、趣味性的备课

作为教师, 只有不断地增加自身的知识, 才可以更好地向学生群体传授知识。所以, 在备课阶段, 教师需要参考大量的历史材料, 选择一定的具有趣味性的并且与课堂教学有关联的内容, 激发学生群体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巧妙引入课堂的规划

世界著名教育家、文学家蒂斯多惠曾提出:教育的成功主要在于吸引学生对教学的内容产生兴趣, 在这其中, 课堂的导入环节显的尤为重要。一个特别的的设计就像一片乐章的前奏, 能够成功地对学生进行渲染。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够在第一时间引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欲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为接下来的课堂内容奠定基础。常用的方法有:

1. 悬念式导入方法。

运用悬念可以引起学生群体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继发他们主动学习思考。比如在叙述“匈奴与两汉和战”时, 教师首先抛出问题:2012年伦敦奥运会, 中国一共夺得多少枚金牌呢?待学生回答后, 教师接着问道:那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要称第一名为冠军吗?学生们大都表示不解, 这个时候教师便可以娓娓道来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对未知的探知欲望,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使他们可以主动求知, 这样历史教学效率便能大大提升了。

2. 故事叙述的导入方法。

位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群体多对历史性故事有着较强的兴趣。运用叙述故事进行课堂的导入可以进一步拉近历时与学生的距离,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三国鼎立阶段, 可以运用“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故事进行课堂的导入;而讲到宋朝建立, 可以运用“黄袍加身”的故事进行导入。

3. 直观的导入方法。

初中生大都依靠形象思维, 如果在历史教学中合理利用实物、影音材料等直观的教学资料, 可以大大地刺激学生的大脑和思维, 督促学生群体的思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比如在教授有关圆明园内容时, 教师们可以从各种媒体上寻找有关图片及视频作为教辅资料进行教学。

此外, 歌曲和诗词的导入方式也可以加深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刻性, 通过对各时期歌曲和诗词的了解推进对当时历时的深入, 教学与趣味相结合, 使学生体会温故知新。

初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广泛, 文中涉及的人物年代和历史事件比较多, 时空的跨度也很大。那么, 如何使初中生能够获得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 形成历史学的基本观点就具有一定难度。

三、课堂讨论点燃学习热情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完善教学的观念, 要注重体现学生群体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们了解历史课堂教学需要他们的参与。在讲授历史的过程中, 教师要尽量抛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历史问题。而教师为了得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应当更加用心对待这些问题的设置, 保证历史课堂的讨论质量。比如, 在讲解远古农耕文明的时候, 教师为了使学生掌握中国绵延不绝的重大事件, 应运用“生活时间”加以引导进而让学生进行讨论, 从旧石器时代的元谋人, 距今约1万多个世纪一直到距今约40个世纪的新石器时代的三皇五帝。

四、创新教学情境, 增强情感的体验

新课标要求初中历史教学增设特别的情境, 因为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群体体验到身临其境参与知识掌握, 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适合的情境教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群体理解历史文本内容, 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引入历史背景描述的内容, 最终达到从根本上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的。比如:在讲述古代和亲文化时我就采取了以下的教授形式增加学生的记忆理解:1.利用有关和亲的藏族歌谣来诠释主体背景的氛围;2.查阅“使者请婚”的相关内容, 并鼓励学生进行演绎;3.仔细查阅有关“文成公主和亲”的具体内容, 并且鼓励学生对上述内容进行演绎。通过一系列的演绎活动, 一方面能够激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另一方面使学生从侧面了解到了在封建社会中, 和亲政策对民族大融合的积极意义。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 创新教师的教学方式, 学会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实践性活动, 给学生群体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历史的环境, 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和兴趣。

五、在保留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采用多样化教学形式

运用创新的有利于新课标实施的多样化教学方式是当今初中历史教学应当忠实的问题之一。为了给初中学生群体在学习历史时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 历史教师应积极寻找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开展更多有趣味性的历史性实践活动, 为初中历史的教学增加些灿烂的光彩。但我们不能为了增加实践活动而增加实践活动, 过于频繁的实践活动可能反而成为学习的阻力, 所以我们不能局限于形式流程。比如, 历史剧向来是学生特别是初中阶段学生比较喜欢的历史表达形式, 但在相关活动的设计过程当中有没有认真考虑实践的根本目的, 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具体认识到什么。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们只知道嘻哈打闹, 只经过单一的表演形式, 一环节结束之后马上进入下一幕, 至于历史剧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学生们到底有没有得到深刻的了解, 作为教师, 我们有没有去关注呢?

总的来说, 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便是鼓励教师积极创新教授形式, 使课文讲授与趣味性教学相结合, 使课堂充满活力, 从而为学生提供轻松学习历史的氛围, 增强学生主动对历史知识的渴求, 最终提升初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堃.《浅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 2012.

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篇10

关键词:学习 兴趣 历史 教学 初中

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明从产生到发展不断变化的过程,本应受到充满活力的青年学生所喜爱,但由于历史学科教材中有不少枯燥的年代、史实,特别是由于中考历史分值较少,有不少学生轻视历史学科的学习,他们对历史学缺乏应有的学习兴趣,更缺少探究热情,甚至把历史课当成负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我认真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努力贯彻教学应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探索如何从历史教学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搞活教学,提高质量,以求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让学生彻底改变过去的“苦学”,变成现在的“乐学”,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而搞活了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本人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的一些体会和心得:

一、用新奇的课堂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一堂课的开始,就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新鲜、好奇的情境,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以高昂的情绪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所以教师就要根据本节课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造成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一课时,首先教师提问:“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学生作答后,教师又继续问“我国古代的发明是如何传入西方的,什么人起了重要作用,他们除了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西方外,还把东方的哪些文明也带入到了西方?”又如在学习《希波战争》一节时,教师首先请学生阅读导入框后,提问学生:“现代有一项重要的体育赛事就来源于希波战争,请问是什么项目?”学生回答是马拉松长跑后,教师请一位学生讲述其来历,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

二、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有很多未解的历史之谜,我在教学中经常联系学生熟悉的并且感兴趣的历史现象提出并加以讨论,激发起学生认知的情趣。

例如,在讲述《金字塔的国度》一节时,就和同学们探讨了这样的问题:由于古代埃及金字塔的工程浩大,规模宏伟,很多人怀疑五千年前的人类是否有这种建筑能力。比如,一百年前,我国的一份报纸在首次介绍金字塔时,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夫五千年以前,人户稀微,制作未备,何以能成此大工?”直到今天,有人仍然对古代埃及人建金字塔的能力表示怀疑。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说说你的理由。同学们讨论热烈,各抒己见。

三、以轻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阵地,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间平等和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提高授课艺术,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但又不失严肃紧张的课堂环境,使历史教学有一定的艺术魅力。例如,在讲述《文艺复兴》一节时,传统的教学只能是教师的讲解加上一些挂图展示,让学生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这样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很难形成更深层次的认知。而现在有了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学生可以在大屏幕上一边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有达·芬奇的名画、莎士比亚的经典话剧等等,一边聆听背景的语言介绍,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这时教师再给出问题“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有哪些?”这样通过相应的情境创设和问题的引入,给学生营造研究的氛围和目标。

四、穿插趣闻、介绍轶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历史课上适当地增加一些与历史学有关的趣闻轶事,能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例如我在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首先向同学们介绍这样一个故事:1914年6月28日,一支长长的车队穿过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首府萨拉热窝的街道,在熙熙攘攘的围观人群中通过。这是护送奥匈帝国王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的车队。当车队驶入市中心时,一名青年突然向斐迪南夫妇的座车投出一枚炸弹,因为车速较快,炸弹在车后爆炸。斐迪南夫妇佯装镇静,命令车队继续前进。当车队在路口减速时,早已隐蔽在路旁的一名塞尔维亚青年猛地掏出手枪,快步向前,对准斐迪南夫妇开枪射击,二人当场毙命。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它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这名青年为什么要刺杀斐迪南大公,引起这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哪些?近乎离奇的故事,使学生惊讶不已,产生了巨大疑问,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课堂教学的“黄金时刻”来到了。教师板书:第一次世界大战。故事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学生听了乐此不疲,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五、引用成语、谚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谚语是社会上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某种经验和道理,在课堂上有针对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在讲述昔日罗马帝国疆域的辽阔和盛世的辉煌时,可引用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又比如我们在学习《汉谟拉比法典》的时候,可以引用这样一条谚语“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从而加深对这部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的认识。

上一篇:腹膜透析患者的护理下一篇:中国企业债权融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