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行动

2024-09-04

公益行动(精选十篇)

公益行动 篇1

《路演中国》收纳了双创时代数个经典路演案例,整理了一套城市顶层设计路演体系,讲述复兴之路上中国的榜样故事,演绎战略核心地带中的民族能量,是中国首部以国际视野与城市思维为战略决策层、城市管理者、商业运营方提供路演解决方案的专著。

发布会上,作者马强导演发表感言,介绍《路演中国》的精彩内容和意义,并感谢为此付出努力的团队和家人。据马导介绍,黑钻石已经在城市路演方面操作过一些经典案例。如北京丰台、北京门头沟、北京IBI、广州华新园、青海玉树等,均通过黑钻石的梳理搭建了属于自己的城市路演系统,在招商、吸纳人才、品牌宣传等方面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光盘行动,快乐公益 篇2

听到“光盘行动”这个词,是在浙江卫视的广告里。名字挺别致,当然,能就此引起大家的关注也是好的。

一直以来,“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结论显得有些浪漫。事实上,我国的粮食自给率不足9成,如果按一人一年吃800斤粮食,2012年进口粮食等于养活了1.9亿国人。上述统计也许还是不能触动大家,毕竟“光盘行动”也是列举诸如“全世界饥饿人口超过10亿...”之类的统计,同样空洞。

身边有朋友因工作缘故经常接触法国人,请客吃饭避免不了。如果第一次很丰盛,人家会觉得新奇有趣,要是一直如此,他们会提出意见,所以后来大家也就知趣了。中国是一个小市民社会。主流媒体提倡的,就是社会缺乏的;主流阶层想炫耀的,也就是缺乏的。但国人往往以食物丰盛来展示好客富足,热情不假,却也让人一下看出大家穷怕了、饿怕了,适得其反。

最佳公益行动 篇3

其它两项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而第2项却已升华到了人与动物的层次,也就是说,这项公益活动已经跨越了物种,更能体现我们人类的博爱之心。既然如此,将最佳公益行动授予此项又有何不可呢?

我们生存的环境若想要保持良好的存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种动物的灭绝,都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使我们居住环境的抵抗力的稳定性大幅下降,由此带来的危害终会波及到我们自己,而保护这些濒危动物,不仅仅只是在做公益活动,更是对自然与环境的保护,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由此观之,第2项被授予最佳公益实至名归。

保护濒危动物会带来稳定的生存环境、会让人类受益无穷。

在这个蓬勃的经济时代,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侵犯动物及其栖息地,甚至直接捕杀动物,而这样做严重地打破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近来,西伯利亚雪豹,渡渡鸟的灭绝;扬子鳄、中华鲟的消声匿迹,使得其所在的生态严重失衡。另外、野生动物的大量减少,随之而来的是畜牧业的迅速发展,可这种发展却是以大量森林、草场、湿地的消失为代价。由此引发的自然和气候灾害不胜枚举。

第2项公益活动生动形象地向人们传递了保护濒危动物的理念,会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这不仅保护了动物、也保护了我们人类自己。

看着那些易碎标志里画着的灭绝动物的卡通形象,我想很多人都会被这些动物的美而感到震撼,当他们知道它们已经灭绝时、心里一定会为人类的残酷而反思自已的行为,可能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见它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此项公益活动以其独有的方式,有力地向人们传递了“动物也是易碎品”这一公益概念,可能会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好效果。所以,我认为这项公益活动很直接也很巧妙有效地宣传了保护动物的目的。

当西伯利亚雪豹的咆哮,渡渡鸟的惊鸿之舞都只能成为遥远的记忆时,难道我们能忍心拥有更多的这种“记忆”吗?所以,让我们一起加入这项人与自然之间的最佳公益行动中去吧!

所以说,论理念,这项公益更符合当下人类社会发展需要;论意义、这项公益关涉人类生死存亡;论效果,它更能触动人们的灵魂。在我眼中制作“动物也是易碎品”的公益行为是最佳公益行动。

文章首先很好地承认三项公益活动都很好,这说明作者没有说“过头话”,带有辩证色彩,接着表自己的态制作“动物也是易碎品”的绘本书公益行为是“最佳”,态度鲜明,接着下面六段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说它最佳”,这是文章议论的中心内容,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理由:它体现了人类的博爱精神,可以给人类带来稳定的生存环境,也即保护生态环境;它因为方式巧妙可能有极好的宣传效果。三个方面论述有理有据,最后用了一个排比总结了全文,强化自己选择最佳的理由。思路清晰,论述精细,就事说理,依理说事,很好的完成了任务驱动。

“冰桶挑战”对新闻公益行动的启示 篇4

关键词:冰桶挑战,新闻公益,传播学,启示

新闻公益行动指的是由新闻媒体发起的、旨在服务社会民生或者传播公益理念的非日常性活动。近十年来, 国内新闻媒体越来越频繁地发起这种公益活动, 以提升自身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所取得的社会效益是比较明显的, 但当前新闻公益活动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如创意匮乏、手法陈旧、传播渠道单一等等。因此, 活动有时就难以引起关注, 传播效果和社会效益都打上折扣, 而发端于美国的“冰桶挑战”恰恰就在创意、形式和传播方式上带给我们若干有益启示, 笔者认为, 以下几点值得借鉴学习:

一、公益为本、指向明确

席卷全球的“冰桶挑战”, 最初是由美国棒球运动员皮特·弗雷茨与朋友发起的。弗雷茨在29岁时被诊断出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简称ALS) , 患上这种病的人会慢慢全身瘫痪, 丧失一切运动能力, 所以被形象地称为“渐冻人”。“渐冻人”非常痛苦, 但这又是一种鲜为人知的疾病, 患者很难得到社会的关注、救助, 于是, 弗雷茨和朋友经过筹划, 最终就想出用冰水淋头的行为来引起人们对“渐冻人”的关注与关爱。

从这一策划过程, 我们也可以看到, 这场活动从发起之时, 就向公众传递了两个基本信息:一是ALS疾病的严重性以及“渐冻人”的痛苦。二是行动将为ALS病人呼唤社会救助。

以上信息, 直接指向“渐冻人”孤独无依、亟待救助的处境, 很容易激发人们的同情。事实证明, 活动发起后, 经过名人的参与推动、社交媒体的传播扩散以及传统媒体的报道跟进, “渐冻人”群体的生活处境很快就变成各类媒体共同设置的议题, 引起公众的广泛同情,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

在大众传播学“新的强大效果论”研究中, 学者门德尔松指出, 产生强大传播效果的节目, 一般都遵循了以下几个步骤:一是清楚说明宣传活动的目的。二是对准目标受众。三是努力克服受众对特定议题无所谓的态度。四是发现与想要强调的消息相关的主题。

结合门德尔松这一研究成果, 我们可以看到, “冰桶挑战”行动的公益性、信息传播的清晰性、发起救助的指向性以及媒体对救助意义的反复强调, 正是这项活动产生强大传播效果、获得社会认同的前提和基础。

反观近年来国内一些机构包括新闻媒体策划公益活动的做法, 我们也可以发现, 有一部分公益活动正是因为缺乏明确目标而致使效果不佳的。例如, 有的媒体发起募捐, 表示要帮助山区的孩子, 但究竟要帮助哪个山区的孩子、在哪个方面予以帮助等, 却语焉不详;有的机构准备发起节日送温暖活动, 却没有向公众说明具体的区域、范围和对象。所以, 在受众的脑海中, 这些活动的指向是不确定的, 救助对象是模糊的, 目标是无法把握的, 这样的活动, 其影响力和效果可想而知。

再进一步说, 救助性公益活动指向是否明确, 还关系到未来筹集款物的去向, 直接关系到活动的透明度以及如何取信于民的问题, 所以公益活动首先必须明确目标指向, 这一问题应引起策划者的充分重视。

二、形式出位、吸引眼球

据报道, “冰桶挑战”的规则是:受邀参加挑战的人必须浇一桶冰水在自己身上, 并拍下视频上传到社交网络, 然后再点名邀请3人继续接力, 被点名的人如果在24小时内没有完成任务, 就需要向“ALS协会”捐款100美元, 当然两者都做也可以。

往自己身上浇冰水, 这种行为非常奇特, 而当参与挑战者本身还是名人精英时, 公众更是充满好奇, 想看到他们变成“落汤鸡”的窘态。更值得注意的是, 名人精英在自己制造这一窘态的同时, 还必须拍成视频上传到网络供众人观看, 在实际操作中, 每位参与者又往往有不同的手法, 这就使活动过程花样百出, 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娱乐性和话题性, 从而十分引人瞩目。

不过, 对于“冰桶挑战”这种通过参与者“自毁形象”来“搏出位”的做法, 有人却批评它“哗众取宠”,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呢?笔者认为, 批评者可能忽略了“冰桶挑战”所要传达的理念和诉求, 因此失之过苛。事实上, 从“冰桶挑战”中“冰水”与“渐冻人”这两个名词词义的联系及其呼吁社会救助的目的来看, “冰桶挑战”更像是一种以奇特举动来表达思想观念的行动, 它具有表演性的特征, 并且注重行为过程的意义, 因此倒不如说, 它更像一项行为艺术。

互联网时代也被人们称为“眼球经济时代”, 在这个时代, 信息过剩、媒体竞争激烈, 一项传播活动如果没有新颖的表现形式, 很容易就被信息海洋所淹没, 对于“冰桶挑战”所采取的这种独特表现形式, 新闻媒体或慈善机构如果只是单纯去模仿的话, 意义不大也没有必要, 但这项策划所体现出来的创意则提醒我们, 在策划公益活动时应该尽量打开思路、不拘一格去开创新的形式。有了新颖的形式, 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突围;抓住眼球, 才能吸引更多人力和物力来壮大公益活动。

三、门槛不高、简单易行

“冰桶挑战”之所以社会反响大、参与人数多, 除了上面分析的因素之外, 门槛低应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无论往头部浇一盆冰水, 还是捐出100美元, 即使对普通的美国民众来说, 也不算是太困难的事情, 所以, 面对来自朋友、熟人的挑战, 人们往往乐于“应战”。

公益活动参与门槛如何, 直接关系到活动的参与人数及规模, 而接纳更多的人来参与, 也十分符合人人做慈善的现代公益理念。如今, 随着微博、微信等传播工具的兴起, 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微公益”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微公益, 就是从看似微小的公益事务着手, 人人都可以成为公益主体, 随时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起一场公益救援。

个人付出微小代价, 就能对别人有所帮助, 所以人们乐于参与。每个人做的事可能是微不足道的, 不过, 微小却不等于微弱, 相反, 由于门槛的降低, 更多的人员得以加入,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点点微小力量一方面积聚起巨大的能量;另一方面, 还能形成巨大的舆论场, 变成一种可以直接介入现实、改变现实的公民行动。

四、情感满足、助人娱己

在这次“冰桶挑战”中, 引起最大争议的, 恐怕就是活动的娱乐性了。例如, 《珠海特区报》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冰桶挑战风靡网络, 网友呼吁避免过度娱乐化, “别忘了公益的本质”》, 《中国经济网》一篇文章更直接表明否定态度——《“冰桶挑战”离题太远慈善还需保持本心》, 还有一篇流传甚广的网文说:“公益不需要过度的娱乐、浅薄的关注和喧哗的吵闹, 它需要朴素的内心和严肃的思考”。看得出, 这些文章对“冰桶挑战”的娱乐性都颇有微词, 那么, 公益慈善到底可不可以用娱乐的形式来进行呢?

笔者认为, 对公益娱乐化的批评, 很大程度是源于人们对慈善活动的固有印象——“以往提到‘慈善’, 给人的感觉总是高高在上的, 是神圣庄重的, 是严肃悲悯的, 或者是一台令人潸然泪下的募捐晚会, 或者是一张单位下发的捐款通知, 似乎总是与苦难和沉重联系在一起。”

长时间以来, “悲情牌”成了中国慈善的主要符号, 似乎只有闪闪泪光才是严肃负责的, 才能体现活动的公益属性, 殊不知, 这样一种固化的策划思路在思维多元的自媒体时代却不一定行得通:一方面, 长期以来, 大众传媒的煽情手法用得太多太滥, 从影视剧到娱乐节目再到新闻节目, 传播者都希望用这种手法来打动受众, 但煽情的泛滥却开始让人厌烦, 或者导致人们逐渐对悲情免疫;另一方面是, 许多人已开始意识到, 过度煽情可能会超越理性和真实, 助长浮夸虚假, 所以, “悲情牌”如今已不再是所向披靡的利器。

传统的传播学理论认为, 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说服受众, 受众是被动的, 但后来兴起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则指出, 受众其实是主动的, 他们对媒介的使用是有选择性的, 其目的是为了得到“需求的满足”。

传播学者D·麦奎尔曾经对六类电视节目进行研究, 随后把受众需求归结为四种类型, 即心绪转换效用 (diversion) 、人际关系效用 (personal relations) 、自我确认效用 (personal identity) 以及环境监测效用 (surveillance) 。其中的心绪转换效用, 指的就是媒体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 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 带来情绪上的释放。从这一理论可以看到, 受众也需要娱乐, 适度的娱乐化符合人们对大众传媒的需求。

美国未来学家简·麦戈尼格尔专门分析人类的游戏现象, 他在《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也指出:游戏可以弥补现实世界的不足和缺陷, 游戏化可以让现实变得更美好……游戏击中了人类幸福的核心, 提供了令人愉悦的奖励、刺激性的挑战和宏大的胜利, 而这些都是现实世界十分匮乏的。

回到冰桶挑战本身, 它所提供的“奖励”除了游戏娱乐、给参与者带来情绪转换之外, 还能够让参与者产生帮助别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所以这也可以说是娱己和助人的双重愉悦。《新民晚报》的一篇评论指出:“一个洋溢着自由和欢笑的社会总比一个拘谨和压抑的社会更好, 诉诸欢乐的慈善也比诉诸悲情的慈善更有感染力和传播力。”笔者认为, 让慈善摆脱刻板的形式和悲情的面孔, “冰桶挑战”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五、社交媒体、创新扩散

如果没有社交媒体, “冰桶活动”的成功是难以想象的。

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更加新型的信息技术以及更高效的人际传播, 是社交媒体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本次“冰桶挑战”恰恰就利用了这两个特点, 借助社交媒体平台, 将一场公益活动演绎成一起公共的社交事件。

首先, 它借助了信息新技术的快速传播能力, 利用互联网的超级速度, 通过互动和分享, 让参与人数呈几何级数增长。传播学者表示, 按照每个人邀请3人参与的模式来计算, 1—3—9—27—81……, 理论上只需经历七次挑战, 参与人数就能达到2187人!

其次, 它借助了名人的示范效应。从“脸谱”公司创始人扎克伯格到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再到苹果首席执行官库克, 从NBA篮球巨星詹姆斯到乡村女歌后泰勒·斯威夫特再到好莱坞明星小罗伯特·唐尼, 从共和党政治明星克里斯蒂到美国总统奥巴马……活动几乎横扫美国体育、娱乐、科技、政界等各种“名人圈”。这些名人在各自的圈子里对他人施加重要影响, 在他们的辐射下, 不仅“渐冻人”疾病的信息家喻户晓, 而且普通公众也很快接受了这项活动的意义和形式, 并接连加入其中。

传播学家埃弗雷特·罗杰斯在《创新的扩散》一书中指出:成功的创新往往是从一小撮“狂热变革者”开始的, 他们将概念传播给“受人尊敬的早期采纳者”, 这些人具备快速传递信息的网络;在他们的影响下, “深思熟虑的早期大多数”开始慢慢认知到这个创新, 当他们验证了创新的有效性之后, “遵守习惯的后期大多数”也会加入, 最后, 就只剩下顽固的落后者缓慢变迁或者不变。

这就是传播学的“创新扩散理论”, 有意思的是, 这一理论所描述的模式几乎与冰桶挑战的实际传播过程完全一致。在“冰桶挑战”活动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也可以找到“狂热变革者”、“受人尊敬的早期采纳者”、“深思熟虑的早期大多数”以及“遵守习惯的后期大多数”等四种角色的人。唯一有区别的是, 传统创新扩散主要基于口头传播和传播媒体来进行, “冰桶挑战”则是基于社交媒体平台来推动和扩展的。因此, 其扩散速度要比传统的人际传播高效得多。

“冰桶挑战”堪称是创新扩散理论在社交媒体上的成功运用, 在这方面, 它或许也能给我们带来两点启示:一是新闻公益行动与社交媒体实现融合, 可以提高效率、推动扩散。二是在活动开展过程中, 吸引公众形象好、声望高的名人来参与, 对于增强活动效果是十分有利的。

上文提及, “冰桶挑战”在赢得一片喝彩声的同时, 也受到了种种非议, 特别是当活动传入我国之后, 在大量商业机构跟风加入的情况下, 更是出现了“商业化”、“秀场化”的现象:有的商业机构假慈善之名、行推销之实;有的参与者“夹带私货”、借机“秀人脉”、“搏出位”;有的女艺人专以“湿身”来吸引关注, 做起个人营销;有的媒体则炒作女星“湿身照”, 以低俗化来吸引眼球……凡此种种, 都给人以浮躁、功利之感, 偏离了活动的初衷, 违背了慈善的宗旨, 这也是对“冰桶挑战”这一慈善活动的极大伤害。

“冰桶挑战”在我国出现的种种异化现象, 提醒人们, 在倡导快乐慈善、创意慈善的同时, 也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要防止活动偏离原来的主题和方向。二是要防止形式大于内容, 避免喧宾夺主。三是要防止低俗化。

六、结语

“冰桶挑战”是2014年夏天最引人瞩目的传播事件, 也是迄今为止参与、影响范围最广的公益活动之一, 无论是主题的设置、目标的确立、形式的创新, 还是传播渠道的选择以及对受众心理的满足等方面, 都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成功做法, 值得传统媒体学习借鉴。媒体在组织公益活动之时, 除了要将公益性放在首位之外, 更要考虑形式的创新以及对新媒体、新技术的运用, 摆脱简单、僵化的模式, 放下“高大上”的架子, 赋予慈善快乐的属性, 让新闻公益活动更具吸引力、号召力、传播力和生命力, 为服务民生、践行公益发挥出更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第二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彭兰.网络传播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一桶冰水红透美国大佬政要齐当落汤鸡[DB/OL].新华网.

世界水日公益行动简报 篇5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两辆科普大篷车驶入哈尔滨师范附属小学校,开展“践行绿色发展 节约保护水资源”为主题的世界水日科普宣传活动。两辆科普大篷车为青少年带去了26件科展品、38幅科普展板,同时,播放了2部保护水资源科普视频,共有1200名师生参与其中。

据了解,在活动中,黑龙江省水利科学院向师范附小捐赠图书,让同学们多学习环保知识,为保护家园,保护地球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节水教育科普讲座在师范附小教学楼阶梯教室举行,由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郝新宇老师现场讲授,向小学生们系统地介绍了水资源的定义、地球上淡水资源现状以及目前水污染、淡水短缺的严峻形势。

绿色行动彰显公益之心 篇6

今年光大永明人寿司庆活动以“低碳”为主题,以“绿动家园,行动无限”为口号,倡议公司全体员工用绿色理念行动、用绿色心情感动,立足本岗,创新高效,以健康的体魄、积极的心态投入每一天的工作。当天总分公司共有100多名员工成为了“绿色上班族”,参与了此次爬楼梯送祝福活动。

5月7日上午,光大永明人寿董事长解植春及总公司、北京分公司近百名员工来到香山,认养古木,勇登山顶,以庆祝公司成立9周年。

公益行动 篇7

敦煌壁画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而随着环境的破坏, 此时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敦煌文化正处在消亡的边缘。为了更好地传承华夏文明, 保护敦煌文化生态, 2013年, IBC公益计划重点关注“敦煌文化生态保护”, 将敦煌作为“创意美丽中国”大型公益活动的第一站。

2013年5月, 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与森博公关集团联合主办, 发起“IBC公益计划”, IBC即“Idea Beautify China”, 创意美丽中国。该计划旨在用极具创意的艺术活动, 呼吁公众关注自然环境保护、文化生态保护、社会留守儿童等公共话题。IBC公益计划将通过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创意, 通过参与者的热情去感染周围, 带动周围, 用创意的力量去让中国变得更加美丽, IBC不仅是一次活动, 更是一种呼吁大家利用自身优势向善的理念。

项目策划:

“文化生态保护”已成为近年来社会的热点话题。此前, 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一篇关于“50年后将消失的10处美景”的报道更是引发了无数网友的热议, 也得到了多方媒体的关注。其中, 敦煌莫高窟作为国内唯一上榜的代表, 让国人更加意识到了对文化生态保护的迫切性。“IBC公益计划”将视角聚焦于此, 紧密衔接社会热点, 使活动具备了天然的社会关注与社会价值。

IBC公益计划—2013“人�沙�敦煌”沙裸艺术行动则分别通过“口罩会议”及“沙裸艺术”两大板块进行项目落地、实施。

(一) 关于口罩会议

敦煌壁画遭受到破坏与腐蚀, 主要源于二氧化碳和空气湿度。其中日益增多的游客量成为莫高窟的致命杀手!在人流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 戴口罩是目前现实环境中, 保护莫高窟最有效的措施。

为了给“人�沙�敦煌沙裸艺术行动”一个深刻的注脚, 为了使保护敦煌文化生态具有长远影响, 辐射到身边的每一个人, 活动呼吁每一个到达敦煌, 参观莫高窟的人, 要佩戴口罩。“口罩”的元素在活动启动会中被无限放大, 一场人人都戴着口罩的发布会应运而生。

(二) 关于沙裸艺术

如果把敦煌的这些文化遗产看成一个人的话, 水草树木就是她们抵御寒冷和风沙的衣服。在历史演绎的过程中, 敦煌文化的防护——她们的衣服, 在一件一件被剥掉。失去“衣物”的抵挡, 在风沙漫天的环境中, 面对沙尘、寒风的侵袭, 她们不停地颤抖……

2013“人�沙�敦煌”沙裸艺术行动将敦煌文化拟人化, 将壁画以彩绘的形式在人体上展现, 通过行为艺术的方式暗喻莫高窟壁画的悲惨境遇, 森博将这种创意的行为艺术表达命名为“沙裸艺术”, 希望通过一幅幅充满感染力、冲击力的艺术画面来展现出敦煌文化正遭受到的摧残, 引发关注。

资源高度整合, 品牌影响力打造:

IBC公益计划因其社会公益性与影响力, 吸引了明星公益大使、行业领袖、社会公益人士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著名影视明星闫妮出任2013年“IBC”计划“人·沙·敦煌”沙裸行动公益大使;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大力代表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加盟IBC公益计划;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军旅摄影家张桐胜率众多摄影家、志愿者加入IBC公益计划;敦煌市委市政府、文化局、旅游局等当地政府部门对活动给予了全面支持;多方资源的涌入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后续活动推广提供了良好的资源背书。

项目执行:

第一阶段:活动启动

5月7日, IBC公益计划2013沙裸艺术行动启动仪式在京举办。现场以“口罩会议”形式进行, “口罩”元素在活动启动会中进行了充分展现, 公益大使闫妮出席活动, 并发出公益号召, 呼吁共同保护敦煌的悠远文化。活动传播随即展开, 社会性话题、名人效应等多重元素的聚合将“口罩”会议影响力迅速放大, 配合策划相关热点话题, 通过大范围新闻传播、平面、网络、电视等平台的多元化信息报道, 网络话题、微博红人、论坛扩散, 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IBC公益计划在初始期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第二阶段:活动招募

在活动启动完成后, 活动招募成为重点内容。期间, 借助新浪微博、新浪公益两大平台与目标人群展开积极互动, 持续性传递文化生态保护理念, IBC公益计划的初衷、愿景, 以及“沙裸艺术行动”的理念与社会价值。

通过近一个月在全国范围内的招募、筛选, 最终组织了一支包括“新闻媒体记者、摄影师、摄像师、彩绘师、化妆师、志愿者 (彩绘模特) ”等在内的公益团队, 准备奔赴敦煌。

第三阶段:活动引爆

(一) 敦煌之美

共同感受敦煌之美、记录下点点滴滴的敦煌, 展现流传千年的中华文明。新闻媒体记者、摄影师、摄像师、彩绘师、化妆师、志愿者等用镜头去记录敦煌的秀美风光, 莫高窟、沙漠、骆驼、戈壁、胡杨等, 敦煌之美尽收眼底。

(二) 敦煌之痛

镜头下, 志愿者用各种各样的身体语言表现惨遭摧残的敦煌生态, 呼吁生态保护的意义。彩绘在志愿者身上绘制莫高窟中的壁画, 志愿者伫立在莫高窟前、月牙泉旁、玉门关下、雅丹地貌中, 分别表现出哀怨、痛苦、无助、遭受风沙蹂躏的神情与动作, 暗喻裸露在风沙之下, 备受风沙摧残。

(三) 留住敦煌

在“敦煌之美”与“敦煌之痛”持续演绎的同时, 新闻传播同步跟进。通过官方微博进行活动直播与话题互动, 通过新闻写实报道展现此次活动的全貌。

在活动结果展现上, 主办方森博公关改变了以往线下展览的常规形式, 通过持续性的新闻报道, 主流门户新闻客户端报道、摄影家作品解读, 摄影家、志愿者专访等形式, 形成了一次内容丰富、形式多元、集传播与互动一体的“线上影展”, 全面还原了“人�沙�敦煌”沙裸艺术行动的现场, 传递公益主张, 分享公益价值, 提升了活动影响力。

项目评估:

在为期近两个月的活动中, 2013“人�沙�敦煌”沙裸艺术行动取得了丰硕的传播成果。

IBC公益计划启动仪式召开首周, 实现平面、网络、电视、视频、微博、微信媒体全方位连续报道;启动后的一周内, IBC用户关注度提高34%, 媒体关注度提高300%;百度搜索覆盖IBC公益计划、敦煌沙裸艺术、壁画保护等多个关键词信息;

活动在新浪、凤凰、光明、新华网、搜狐网、youku等各大主流门户、重点网站以“首页焦点图”、“明星公益”、“企业公益”、“志愿者”、“推荐活动”、“公益资讯”等多种形式落地, 涵盖网站头条、首页焦点图、首页文字链新闻、官方微博热点新闻, 以及新闻客户端等位置发布, 并获得大幅转载。

同时, 公关行业重点媒体中国公关网、17PR、我爱公关网的微博、微信等平台, 同步报道本次活动及后续进展。

公益行动 篇8

10月份开始,“社区大管家”迈开了走向全川的步伐。10月28号,“社区大管家”走进广元。在八天时间里,足迹遍及青川县、剑阁县、朝天区、利州区、昭化区、旺苍县等三县三区共七个社区活动每到一个地方,不仅给社区居民们带去欢笑,给社区文艺爱好者一个展示自我才艺的舞台,同时通过两场现场办公会的环节,更是为社区领导与社区居民之间建立了一个沟通平台,拉近了社区领导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距离,让社区领导们能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好务,把社区文化建设的更好更和谐。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社区大管家”是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创造性策划的年度大型社区服务类电视公益行动活动时间为每个星期六,持续2015年全年。活动以“社区大管家帮忙为大家”作为宣传口号和服务宗旨,深入成都及省内各市州的街道、社区,通过现场办公会、文艺演出、明星互动、电视直播、追踪报道等多种形式,以达到倾听民众声音,了解民生问题,解决群众困难,服务百姓生活,展示最美社区,打造明星“社区大管家”的目的。

公益行动 篇9

为了应对水危机, 由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中国警察网法治频道、华星卫视主办, 赫柏绿源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北京华星威视影视文化中心承办的水危机高峰论坛暨三丝带公益行动启动仪式近日在北京召开。

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秘书长、中国植被恢复基金会执行主席孟繁志介绍说, 保护水资源和植树造林、森林防护息息相关, 由国家林业局、环保部和中国科学院发起成立的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林业的发展与环境的维护。解决水危机首先要保护水源地和水域的安全。李复兴教授从水环保和为何饮水及饮水误区作了精彩的演讲, 赵飞虹女士从“饮水指数与人体健康”方面也做了精彩的分享。

同期启动的三丝带公益行动旨在倡导“保护水源, 传递爱心”全民行动。三丝带公益行动标识体现了地球、海洋、天空、漂流等环保元素的有机组合, 展示了一滴水只有汇入汪洋大海才能永不干涸的人生哲理, 三丝带公益行动倡导“喝好水独善其身, 做好水兼善天下”的文化内涵。

公益行动 篇10

美国学者Karl Deutch认为, 当旧的社会、经济、心理义务受到侵蚀进而进入崩溃层面时, 新的社会化模式和行为模式便应运而生, Karl Deutch将这一过程称之为“社会动员”。[1]随着社会运动相关理论的发展, 学者们开始把社会动员从政治动员和行政动员中抽离出来, 将社会动员的主体界定在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上, 强调由非行政力量发动, 通过传递信息或观点, 从而引起社会资源的调配和个体角色的转变, 包括认知、态度和行为层面。

社会动员的成功离不开传播行为的发生, 如何通过媒介实现信息的广泛告知、立场的明确表达和情感的普遍共鸣成为影响动员效果的关键因素。美国社会学家吉特林更是将大众传媒视为所有运动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麦奎尔从经典传播学理论中的媒介三功能论和四功能论拓展出了“动员”功能, 并将媒介动员定义为“促进政治、战争、经济发展、工作与宗教领域中的社会目标的活动。”[3]

2014年4月2日是第七届世界自闭症日, 壹基金作为公益制度较为健全、财务透明度较高、在社会中享有广泛知名度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 在此次世界自闭症日期间开展了大量的动员活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壹基金在微博上发起了#今天不说话#的话题讨论, 其讨论量超过1700万, 1246943人参与线上募捐 (截止到2014年4月3日18点) 。以“世界自闭症日”为关键词进行微博搜索, 可以发现该话题的有关微博在4月2日当天达到了顶峰, 有327952条相关微博。本文将分析壹基金官方微博发布的此次活动的博文, 分析其话语策略和动员效果, 以期为以后的公益活动提供指导和借鉴。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内容分析法对所收集资料进行质化和量化的分析。

(一) 抽样规则

本研究使用立意抽样的方法, 主要分析壹基金官方微博账户发布的关于世界自闭症日的博文。笔者结合微博的关键字查找和壹基金微博浏览查询, 确保囊括所有该话题的博文, 做到不重复, 不遗漏。最后共得到58条微博作为笔者的分析对象。

(二) 类目构建

根据本研究的问题, 内容分析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

内容来源。壹基金发布的微博内容主要分为原创和转发两大类, 转发又分为零评论转发和带评论转发。此外本研究还将分析其转发的内容来源。

内容属性。Lovejoy and Saxton将非盈利组织利用社交媒体的内容策略分为“信息、动员和社区互动”。“信息型”指的是和该组织及其组织活动的相关新闻;“社区互动型”旨在和受众建立联系、创造网络, 如对志愿者、参与者的感谢, 对公众疑问的回复, 主动发起流行的话题讨论, 组织目标之外的活动支持等;“动员型”旨在发动公众直接或间接参与本组织的活动, 如招募志愿者、发起募捐、参与投票等。本研究借鉴了此种分类方法。

传播效果。本研究统计了每条微博的评论次数和转发次数, 并使用北大PKUVIS工具分析了每条微博的传播层级, 以准确测量其传播效果。

二、研究结果

(一) 内容来源的差异

从统计结果来看, 58条微博中有9条原创, 占15.5%, 转发微博49条, 占84.5%。其中转发微博当中只有2条是零评论转发, 47条都是带评论转发。从转发内容来源来看, 比重最大的是明星大V, 为46.9%, 最小的是普通的参与者, 为18.4%。这说明壹基金此次活动的动员采用了原创和转发相结合的策略, 并且侧重于转发, 转发的同时附带自己的评论以表达自己的立场, 并加强呼吁。值得注意的是在转发的内容来源中, 壹基金不仅仅使用了常规的借助明星的影响力的方式, 如李连杰、赵薇、张靓颖等明星大V纷纷转发、上传照片, 表达对活动的支持;也赋予了普通参与者的发言权, 表达受众的心声, 用受众的真情实感增强动员效果, 如“有位自闭症孩子妈妈曾说:希望有人愿意静静听他说话, 和他做个朋友, 这就是自闭症孩子想要的尊严。4月2日, 我们一起静静聆听。”这条微博直接摘录参与者的意见, 由于她具有参与者和受害者的双重身份, 此类人的意见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此外, 在具体操作上壹基金还持续转发一条主要微博, 持续报道活动进展, 营造出一种活动如火如荼、参与者众多的“媒介奇观”, 吸引更多的人驻足观看或直接参与。如@壹基金:请加入“4月2日, 今天不说话”, 以沉默为自闭症儿童募捐, 蓝色行动期待100万人的参与。为了更好的未来!这条微博还附有此次活动的详细说明和攻略, 在整个过程中不断出现。@新浪公益:自闭症日#今天不说话#话题讨论量超1700万, 这条微博如直播报道, 营造出“狂欢”的盛景。

(二) 内容属性的差异

根据Lovejoy and Saxton的分类, 此次壹基金的动员过程综合使用了三种机制。社区互动型占到了43.1%, 动员型有23条, 占到了39.7%, 最少的为信息型, 只有10条, 占17.2%。此次活动壹基金主要通过互动型和动员型信息进行广泛地动员。@壹基金:谢谢壹家人, 人人公益, 人人参与。我们一起继续努力。虽然没有直接的呼吁, 却通过褒奖参与者的无私行为, 加强了“壹家人”身份的认同。这类的“社区互动型”信息是最多的。@壹基金:蓝色行动呼吁社会公众的理解、包容与接纳, 让爱护取代伤害。改变观念也是一种公益。这是典型的动员呼吁型信息, 着重在改变参与者的固有态度, 进而参与到活动中来。@壹基金:4分钟让你了解自闭症———壹基金蓝色行动。这类的信息型内容较为少见, 只有10条。可见壹基金在活动的动员过程中忽略了对于活动对象的介绍和原因阐释, 广泛的动员也许可以通过活动实现, 但知识的科普才是消除偏见和观念改变的基石, 公益活动不能仅仅成为一种跟风和潮流。

从形式上说, 壹基金充分利用了互联网的特性, 只有一条是纯文字, 其它都是图文结合, 一半以上 (58.6%) 的微博都使用了三种及以上的媒体形式。壹基金制作了此次活动的公益攻略:购买公益口罩、扫描二维码捐款、修改qq签名和头像为“今天不说话”、做义工、转帖等, 使所有人能够或多或少地参与到蓝色行动中来。互联网支付环节的打通, 畅通了线上募捐通道。壹基金与新浪微公益合作推出的品牌捐, 受众捐助10元认领一份海洋天堂计划。

(三) 传播效果

转发次数中比重最大的是80次以上, 占到了51.7%, 只有3.4%的转发次数在20次以下;评论次数则相对较少, 80次以上的只有5.2%, 大部分微博的评论次数在40次以下;相较于转发和评论次数, “赞”的次数则较多, 有51.7%的微博“赞”数在50-100之间, 还有4条微博的点赞数达到了200次以上;传播层级的均值为2.8, 表明大部分微博都能够引发两次以上的传播。

从通过交叉分析和T检验得出, 原创微博和转发微博的传播效果有显著差异。转发次数 (t=3.018, df=56, sig=0.04) , 评论次数 (t=4.834, df=56, sig=0.000) , 点赞次数 (t=3.705, df=56, s ig=0.000) 因是否原创的不同而具有显著差异, 原创微博的转发次数、评论次数和点赞次数都高于转发微博。但在传播层级上不具有显著差异性 (p=0.403) 。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转发内容的来源与转发和评论次数不存在相关关系, 但与点赞次数存在负相关关系, 即转发自明星的微博得到的点赞次数高, 普通参与者的则相反。此外, 转发类型、内容属性和内容形式与转发次数、评论次数等变量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

(四) 话语策略分析

1. 对比:认同感的构建

壹基金发布的微博中, 除了“蓝色行动, 今天不说话”的活动口号外, “期待”、“努力”、“沉默”、“关爱”等成为高频词。通常情况下, 由公益组织发起的公益运动, 其公益主题并不是清晰可见、明确可指的具象对象, 而是动员公众支持或反对某种抽象的认知、态度、行为和习惯。针对某种大家司空见惯或熟视无睹的社会问题, 诉诸社会利益、伦理道德或人类文明构建认同, 进而号召公众采取有责任的行动, 此次活动反对的就是冷漠、拒绝和伤害。一方面壹基金通过对比框架阐述此次活动的公益意义, 强调自闭症儿童的特殊性, 指出他们在入学、成长中面临的问题, 从而号召人们感受他们的沉默和孤独。如@壹基金:在中国, 近20年间确诊的自闭症患儿数量上升百余倍。自闭症儿童不仅仅需要一个包容、接纳的社会环境, 更需要一个公平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壹基金频繁使用“壹家人”的标签强化参与者的角色认知, 褒奖其公益行为, 以区别于伪参与者。

@壹基金:据说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 普通青年说:来过愚人节, 耍你没商量。文艺青年说:纪念张国荣, 一岁一哭荣。二逼青年说:忍到月初了, 流量回来啦!不过我现在想的是明天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的行动, 大家是不是该叫我:公益好青年呢!小积分也可以做慈善, 点滴行动都将带来改变。壹家人, 一起行动!谢谢壹家人支持蓝色行动———今天不说话。期待100万的行动与捐款, 我们一起努力!

2. 意义:行动框架的标注

梅卢西将“集体行动看做是行动者借以生产意义、相互沟通、协商和制定决策的一个过程。”[4]动员者不仅要建立集体认同感, 还要抽象出活动的象征符号, 与参与者共享意义, 即创造共意。此外无论是线上活动还是线下活动, 意义的表达和共享离不开行动框架的制定和规范。线下活动受地域和时间条件的限制, 辐射范围有限。线上活动容易演化为单向度的说教和宣传。而壹基金发起的“蓝色行动”制定了专门的公益攻略:购买口罩的“跟得上型”, 捐一元的“管他什么型”, 修改签名档的“码子型”, 换头像的“头像不可断型”, 不说话的“直肠子型”, 设计个性口罩“自作死才能活型”, 当义工的“默默干活型”, 转帖的“看到就转型”。这样的行动框架融合了行为艺术和公益实践, 个性匹配形形色色的互联网受众, 实践了包容沉默、理解孤独的公益意义。

三、结语

本研究认为, 壹基金所发起的“蓝色行动”从动员策略和动员效果来看都是较为成功的案例。在动员的过程中, 注重了情感、认同的唤起和明星效应的凸显, 但募捐和劝捐的痕迹过重, 对于自闭症自身的关注反而遭到了弱化。

著名社会学家卡斯特在其名著“信息时代三部曲”中构建了网络社会理论, 该理论将由信息技术革命催生出的新社会模式称之为“网络社会”。在网络社会中, 无论是线下的实体组织还是线上的虚拟社群 (virtual community) 都呈现网络化的特点, 但虚拟社群较之于现实情境中的人际社会网络, 其关系属性和纽带关联都是弱的, 而非强的, 因而其动员效果集中于信息传递和情感沟通层面。因而公益活动的动员无法在脱离现实的真空环境中产生, 既有的私人网络诸如朋友、家人、同事、亲戚都是重要且低廉的资源通道, 线下的人际传播不仅以滚雪球的方式形成点线面的广泛动员, 而且保证了较低的动员成本和较高的动员成功率。[5]因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利用新媒体尤其是社会化媒体进行公益活动的动员亦无法脱离现实情境, 良好的动员效果不仅仅风靡一时的话题风潮, 更应该是现实情境下对公益对象的持续、切实关注和改变。

注释

1[1]艾森斯·塔特.现代化:抗拒与变化[M].陈育国, 张旅平,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8:2.

2[2]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6.

3[3]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崔保国, 李琨, 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67.

4[4]Melucci, A.Challenging Codes: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上一篇:传统中国的国家特性下一篇:减肥类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