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交互

2024-07-15

信息交互(精选十篇)

信息交互 篇1

听觉和语言目前是盲人最主要的信息交流手段,可以应用与各种实际场合,包括人与人之间交流,人与有声媒体之间的交流,这种方式快捷有效,不需要培训。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视力残障人士对信息量的要求也在逐步扩大,他们要求使用更多的信息交互方式获取和表达更多的信息。例如:写作、互联网信息检索、文字阅读、自我学习等。

目前视力残障人士的主要阅读手段是盲文阅读,盲文实现主要在是“纸板式”印刷,即在纸板上压制出不同排列的凸点,来表达文字符号信息。这种方法有较大的局限性:1)更新较慢——盲文书籍的更新完全依赖于出版社的出版进度;2)书籍厚重,信息量小——盲文书籍由纸板组成,尺寸较大,内容相对传统印刷品少;3)成本较高——由于市场因素、物理结构因素和相关设备因素制约,出版物成本较高;4)信息表达方式难于掌握——普通用户难于使用盲文表达信息。

怎样使视力残障人士与文字符号信息世界实现一个良好的沟通途径,本文给出了一套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设想方案———视力残障人士信息交互平台。

1 基本设计原理

盲文基本原理:布莱尔盲文由63个编码字符组成,每一个字符由1~6个突起的点儿安排在一个有6个点位的长方形里。为了确认63个不同的点式或盲文字符,数点位时是左起自上而下1-2-3,然后右起自上而下4-5-6。这些凸起在厚纸上的行行盲文,可以用手指轻轻摸读。《布莱尔字符表》可以表明每个字符的构成及它的最简单的意义。中国于1953年公布的新盲字,属拼音制,借鉴了布莱尔浮雕六点制。

现在我们国家使用的普通话的盲文组成是以“方”为单位的,也就是类似英文的字母为单位一样,一个汉字由若干个方组成,书写的规则就是按照汉字的拼音来书写。每个方的组成是六个点,按照读的时候的顺序排列规则是这样的,左上是第一点,左中是第二点,左下是第三点,右上是第四点,右中是第五点,右下是第六点。

1.1 技术支持

残障人士信息交互平台的主要信息交互途径是通过互联网和计算机来实现,所以信息技术是本方案的必要支撑,包括:网络通讯技术[2]、计算机设备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软件相关技术等。

1.2 信息形式转换基本原理

信息表达形式的转换是本方案中的主要工作内容,其中最重要的信息形式转换包括两种:一种是汉字符号信息与拼音符号信息之间的相互转换,作为单个文字,可以使用单纯的数据查询的方式进行处理,但汉字中的多音字的处理是要解决的转换核心问题,尤其当某些文字出现在特定的语义语境中,汉字的读音会有多种不同的变化与组合。目前汉字语音处理技术已经有较大发展,在处理本方案问题时,基本原理与处理语音识别问题比较类似[3]。另一种是拼音符号与盲文物理设备驱动信息之间的相互转换,通过建立一张拼音符号基本组成元素与设备驱动信息的映射表可以实现这样的转换。

2 基本设计构想

2.1 平台整体应用构想

平台整体应用基于服务器/客户模式[4],用户通过电子终端设备连接到用户个人计算机,个人电脑通过互联网连接到应用服务器,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应用服务器负责组织用户数据,管理链接等任务。用户个人计算机负责管理设备、数据传输等任务。终端设备是用户的主要接口,负责信息采集和信息表达等任务,平台整体应用构想如图1所示。

2.2 终端设备硬件设计构想

终端设备是用户的直接接口[5],负责收集用户的输入信息和表达用户要获取的文字信息,主要结构包括:点字输入、输出盘,核心控制处理器[6]、内部存储器和接口。硬件的结构设计构想如图2所示。

2.3 软件设计构想

软件设计是系统实现的核心内容,软件主要包含三部分,部署在服务器的服务端软件,部署在用户个人计算机的用户软件,部署在终端设备的控制软件。服务器端软件模型如图3所示,客户端软件如图4所示,终端设备控制软件如图5所示。

3 核心问题

在整个系统中,文字符号信息与拼音符号信息的相互转化是核心解决问题,是否能准确、高效地进行二者之间的转换,直接影响系统能否成功实现并推广。该问题的主要难点来自于中文汉字的多音与多义,在不同的语境中,汉字会表现为不同的语音和语义,而计算机对“语境”和“语义”的“理解”难于做到,所以解决该问题也无法完全依赖于计算机纯粹的查找与比对,必须使用一些与语义相关的解决方法。

1)对于单纯意义和发音的汉字,可以通过查找“汉字拼音对照表”来对信息进行转换。

2)建立固定用法规则库,当遇到成语、谚语、诗词等固定用法时,直接调用转换。

3)建立并动态维护用户习惯用法规则库,学习用户习惯规则,当规则适用时,直接调用转换。

4)建立汉字语义、语音动态识别规则知识库,当遇到多义词汇或多音词汇时,根据语境中的上下文关联,调用动态模糊逻辑[7]查询处理模块,识别规则并对信息进行转换。

在以上四种解决方法中,第四种最为关键,在这种解决方法成熟且完善的前提下,前三种在理论上可以省略,但从系统执行效率的角度出发,适当使用前三种方法可以节省大量处理机资源,从而使系统效率得到提高。

4 结论

随着人工智能相关知识领域的不断突破,信息技术必然对现代人的生活带来更多良好影响,这种影响也会体现在提高视力残障人士的生活质量上。视力残障人士信息交互平台能够成为视力残障人士摄取信息的新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能够帮助这一群体更加高效准确的进行传递信息。对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必然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对相关知识领域的发展也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残疾人信息无障碍关键技术支撑体系及示范应用平台[EB/OL].http://www.cdpf.org.cn/special/xxwza/index.htm.

[2]黄正伟,陈述.基于交互搜索引擎的在线交易平台研究[J].电子商务,2009,(01):64-67.

[3]尹航,王慧锋.基于语音识别的电子秘书手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9-24.

[4]胡昌平.基于信息交互的集成服务平台构建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8,52(9):82-82.

[5]李媛媛.Visual C++网络通信开发入门与编程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6]苏东.主流ARM嵌入式系统设计技术与实例精解[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信息交互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的网络设备。(2)了解 IP 地址和域名的基本概念。

(3)掌握网络信息搜索的基本方法。(4)掌握合法获取与保存网上信息的方法。(5)网络信息安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常见的网络设备。(2)IP 地址和域名的基本方法。

(3)合法获取与保存网上信息的方法。(4)网络信息安全。

教学难点

(1)常见的网络设备。(2)IP 地址和域名的基本概念。

教学方法 1.讨论探究法:讨论学生家庭网络的结构,分析不同网络之间的连接。

2.评价检测法:通过评价检测学生对每个环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问题引导法:本课通过四个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各种网络的连接,以及要使用到的设备。

4.类比教学法:类比讲解计算机网络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常见网络分类。

教学准备 1.教学环境。

硬件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软件环境:操作系统,教学广播软件 2.资源准备 教学课件相关文字图片、音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1.播放一个视频关于网络检索来关于网络资源、网络信息安全内容,2:课件展示本节课主题:正确获取网资源; 网络信息检索方法:1 提出问题:我们平时如何找到需要的网页的?引导学生回答,并引导分析这几种找到网页的方式优缺点;2:

直接访问网面,可以快速准确到达网站,但是无法访问未知网站; 网上搜索方式,可以查找所需信息息,但同量也会返回大量无关信息,需要我们去甄别。3:怎么能找到更确切信息。让学生掌握通过修饰关键词,查询在线数据库,了解专业资料查询方法 保存网络信息:1.引导搜索到我们需要信息以后,我们可以这些信息保存自己计算机中,注意需要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拓展练习:分别保存网页中的文字、图片,以及下载网页视频、文档、音乐等)

网络信息安全:1:提出问题如何保护安全,物理安全、逻辑安全。引导学生正视网络负面影响,加强信息安全意识,学习维护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措施,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树立网络行为及道德规范,文明上网,共同维护网络文明。

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电子邮箱注册。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 1.常用信息检索方法;2。网络信息保存方法;3.保障网络信息安全 教学反思方向 1.学生能否积极配合,参与教学活动,参与练习?

2.学生能否顺利回答问题,完成练习的情况如何? 3.总结归纳时,学生自主总结情况如何,参与总结情况如何? 附:授课流程 一、引课:师生互动,提问几个关于网络网站问题 二、播放网络信息检索方法的视频 三、得出网络信息检索方法有三种:1:直接访问网页;2:使用搜索引擎 3。查询在线数据库 四、这是本节重点:操作演示使用搜索引擎注意事项; 1、搜索内容用双引号括起来,所有返回结果字数和字的顺序都要完全匹配双引号内容。

2、如果要避免搜索某个词语,可以在这个词前面加个减号。在减号前必需有空格,但减号和检索词之间不能留空格 3、限定在标题中搜索(TITLE)。如要搜索以“北京奥运会闭幕式”为标题的信息,可以输入“TITLE:北京奥运会闭幕式”。

信息交互 篇3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要素,可分为两大类:物质性要素与社会性要素。其中,物质性要素包括教学材料、信息技术认知工具等;社会性要素包括与个体发生互动的教师、其他学生等。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如图1所示,以学生为中心形成了如下四种交互方式:人机交互——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人书交互——学生与教材的交互;生生交互——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师生交互——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其中人书交互只能是单向的,书是静态媒体,不会与学生产生互动。所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应重点研究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三个基本教学活动环节。

一、人机交互

人机交互主要指学生与计算机网络支持的学习资源或教学平台进行的交互,人机交互教学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究的学习能力。计算机是一个双向媒体,不仅是一个信息输出系统,能够呈现教学信息;而且是一个信息接收与反馈系统,能接收学生输入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还可以从计算机提供的反馈中知道结果,并能获得支持与帮助。因此,学生与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多重双向交互。人机交互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过程,这种方式的学生课堂参与度最高。学生在与计算机互动的过程中,在认识和思维上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实现个体的意义建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人机交互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二、生生交互

生生交互指学生之间通过协作完成某种学习任务。学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生生交互就是促使差异成为一种资源,改变学生在传统课堂中旁观者、接受者的角色,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生生交互把大量的课堂时间交给了学生,使其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生生交互中,学生之间由于智力水平、思维方式不同,因此能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产生新思路、新方法,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1+1>2”的效果。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生生交互包括面对面交流、实时在线聊天、非实时论坛或博客交流等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生生交互采取的形式主要包括两两交流、小组交流。在课堂之外,由于信息技术的介入,生生交互的时空进一步扩大。学生可以通过一些实时在线聊天工具如QQ、MSN等方式课下交流,也可以通过E-mail、BBS、博客等非实时技术手段进一步沟通。交互手段的丰富使课外协作学习变得更为方便。

三、师生交互

师生交互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师生交换信息的主要方式。教师主要通过师生对话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示范、启发、引导与指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学科知识的熟练掌握者,教师可以给予学习者比较多的反馈信息。然而由于课堂教学毕竟时间有限,教师难以做到在有限的45分钟内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只能与个别学生进行交互,因此,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效率比较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教师与全体学生的互动,又有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互动;“抓两头带中间”,教师与个别学生互动时要尽量照顾到与学优生、学困生的互动,从而带动中间学生参与思考。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时间不宜太长,应起到启发、示范、反馈与纠错的作用。另外,一些信息技术手段如Blog、E-mail、论坛等完全可以作为课堂师生交互不足的补充,学生的一些问题或见解可以远程与教师课下交流。比如,有的教师创建了自己的教学博客,在博客上一方面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与体会记录下来,另一方面搭建了一个自己与全体学生课下沟通的网络平台,将学生的一些问题放在网上,引起学生们进一步讨论,大大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改善了教学效果。

四、交互教学中各要素地位的转变

1.学生地位的转变

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目标的确定、活动过程的设计、认知工具资源的选择与组合,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学生更主动、更有效地学习来进行的。学生的地位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协作交流,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

2.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师所担任的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作用,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知识讲解员、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促进者。

3.媒体作用的转变

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通过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学习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形象、直观、生动、活泼、非线性)呈现信息;以最快捷的方式(各种各样的设施和网络)传递信息;以最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的方式(交互式、高效率)处理信息。教学媒体既是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4.教学内容的变化

教材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内容和知识来源,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与协作交流,学生可以从多种学习对象,包括教师、同学、认知工具以及其他社会资源学习与教材相关但比教材更为丰富、生动、形象的内容。

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为师生交互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使教学系统四个要素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整个教学过程向着互动、开放、民主与相对宽松的方向发展,由原来的逻辑演绎型的讲解式教学过程向着创设情境、深度体验、自主探索、协作学习、会话商讨等新的教学过程转变。

总之,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是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如果这三个环节无法落实,就不能保证教学过程中体现多重深度交互的思想,课堂上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参与性也难以实现。另一方面,具备了信息技术条件而不用或很少用,则是对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将信息技术仅仅用于课堂教学材料的美化呈现,更是技术应用的一种误区。在课堂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恰当应用需要把握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三个关键教学活动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数字茶几的信息交互设计 篇4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交互设计的兴起,市场上出现了不少数字交互家具,数字茶几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目前数字茶几大多价格昂贵,也没有完善的系统,在进一步开发时较难市场规模化。同时个别产品的操作体验并不完善和流畅,并没有达到让用户简单使用的目的。手机不仅是通讯工具,也是信息数据存储载体,较之U盘具有多功能使用优势(如拍照、即时接收信息等)。针对现代生活家具智能化的趋势,同时结合用户对于数据的轻量化和便携性的需求,设计了新式“数字茶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用户手机与数字平台的无线交互。

“数字茶几”一般配备于针对商务环境下的酒店、机场、大型会议或展厅服务终端、高级咖啡厅等公共服务场所。本文研究的数字茶几交互系统由多点触控显示屏、无线网络设备和用户手中的流动手机端组成,机器内部运行windows系统,开发环境为Flash ActionScript。“数字茶几”能支持1~4名用户同时使用,用户通过无线网络可直接在触控显示屏上进行文档编辑处理、图片浏览与备注等具体操作。“数字茶几”的造型和使用环境如图1所示,产品意见系统的结构设计和外观设计另文阐述;本文将针对手机与数字平台的数据交互设计展开,具体包括交互内容和交互形式两方面的探讨。

1 交互内容及界面设计

“数字茶几”是基于商务环境下在公共服务空间的应用,通过走访相应的场所,并对目标客户进行充分的调研研究,统计发现,目标客户在这样的环境中,最常使用的几项功能分别是文档的处理、图片的浏览以及日常的上网服务。针对目标客户的需求并结合到“数字茶几”,最终定义了交互内容应该包含文本交互及图片交互两个方面,同时也确立了数字茶几的使用流程,如图2所示。

1.1 文本交互

文本交互包括将手机中的文本信息读取到数字茶几中,并可在茶几界面上对文件进行编辑,还可将编辑好的文件发送到手机中。文本的编辑包括改变字体样式、大小、颜色、倾斜度、位置等功能,界面功能区的设计如图3所示。

1.2 图片交互

图片交互包括从手机中读取图像信息到数字茶几中,在茶几界面上挑选图片进行任意移动、旋转和缩放,以便在不同人间进行分享对文件进行编辑,还可在图片上进行批注,将图片单张或成组发送到手机中。图4所示为图片交互界面实际操作情况。

2 交互形式

“数字茶几”表面是由一块46寸的多点触控屏制作的,可以实现丰富的交互形式,同时手机除了作为整个交互内容信息的载体,为了让用户在操作中更加直观,还将手机作为交互形式的对象之一。针对定义的文本交互及图片交互两方面,进行了相应的用户研究,最终定义了交互动作并在实现过程中添加了相应的视觉引导和反馈,让用户在操作过程中更加便利。

2.1 手势定义

“交互设计以产品让用户能简单使用为目的”[1],触屏的电子产品至今普及已有数年,许多用户对于触屏产品的使用方式并不存在太多的障碍。“数字茶几”作为一种大屏幕触屏产品也应该与市面上常用的触屏产品相一致,让普通大众能轻易地上手和使用。常用的手势,在“数字茶几”中并不会与此相冲突,除此之外,针对图片交互还对个别手势的功能进行拓展和定义了其他操作手势。

考虑到用户需要对多张图片进行操作的需要,定义了“单指画圈”的手势,用户可以将所有要同时操作的图片单指将其圈起来。在目标用户的手机中通常会存在多个相册,为了实现用户多个相册的浏览和切换,定义了“双指手势”。即当用户在图片浏览时,双指从手机处或者手机所在的四色圆圈处滑动,可以开启浏览一个新的相册,如图5所示,再次滑动可开启浏览另一个新的相册。

用户在进行图片操作时,发现图片通常都会凌乱地排列,或者图片大小过于庞大而不便操作,针对这种现象设想用户能否使用日常常用的动作手势来解决呢?最后,发现“抓”的动作,无论是在语义还是在操作交互方式上都非常合理,用户可以自然而轻易地实现相应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定义了“抓”的多指手势——在图片浏览上,五个手指一抓,可以将红圈或五指所在区域内的所有图片缩成一团,以方便操作,如图6所示。

随着现阶段智能手机的普及,用户手上的智能手机已经不是昔日只具有简单功能的通信工具,很多手机自带了许多传感器,如加速度感应器、角度感应器、光线感应器等。而交互设计在硬件建设阶段通常需要借助许多传感器,不仅造价昂贵,同时也要处理不同的连接方式和摆放位置等问题,此时手机自带的多样化的传感器成为了“数字茶几”中实用而低廉的传感器。利用手机自带的传感器侦测的数据传送到数据平台,进而触发相应的交互方式和对手机的识别。

正是利用手机自带传感器的功能,为了让用户在交互过程中更加直观易于操作而定义了“手机配合手势”——即用户在拖动手机时,自带的感应器检测到手机的移动数据并传到数据平台,数据平台根据手势的感应状态结合手机感应状态,适当地调整照片浏览的范围和相册的大小。如图7,红色为手机与手势移动轨迹,绿色则为数据平台自动调整大小的轨迹。而当用户将手机旋转时,数据平台能自动适当地使圆弧图片跟随着进行旋转。当用户想结束整个交互流程和断开手机与平台的数据连接时,只需要简单地将手机翻转,数据平台检测到手机状态后会立即结束图片浏览的过程。

2.2 视觉引导和反馈分析

“所谓的交互实质上是指人与特定系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2],在本设计中所指的特定系统就是上文所说的“数字茶几”。在用户对产品完全陌生的情况下,交互设计的作用就是引导用户合理使用,减少操作失误率。针对这种情况,在具体的设计中特意强调了视觉引导和反馈。

如图8所示,logo蓝色的三角形在整个图片交互环节中会根据不同的状态一直旋转,除了向用户表明用户操作的不同状态之外,还能与圆弧照片相呼应,引导用户滑动圆弧照片进行操作。在图片的具体操作,如图片的滚动、拖拽滑动、放大缩小上都相应地设置了缓动效果,满足现代交互体验的要求。

当用户意图将一张图片移动到另外一台手机进行数据分享时,另一台手机所在的圈圈会变大,提示用户进行操作。操作完成后,圈圈会缩小到原来的状态,这是对于用户使用功能的反馈。如图9所示。

3 结语

体验是交互设计的宗旨方案,通过对手机与数字平台数据交互设计的研究,先后解决了“数字茶几”软硬件的搭建、手机与数字平台的数据传输、手机端与电脑端的编程开发、交互内容与交互形式的难题,最终实现了真实产品系统的开发。在手机端和平台端,利用不同的软件编程实现两者数据的无线互联,增加了交互内容的丰富性。此外,“数字茶几”还实现了利用手机的交互多样化,包括手机放在表面时对手机的识别,电脑根据手机传送回来的实时数据并结合画面对用户的动作进行相关的交互反馈,让用户真实感受到未来数字化生活与交互设计带来的独特体验。

参考文献

[1]董士海,王衡.人机交互[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沙强,张东方,卢仁峰.浅析产品交互设计中的“以人为本”[A].Proceedings of the2008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1[C].2008.

[3]董建明,傅利民,饶培伦.人机交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嘿!别忘了信息架构!交互设计 篇5

对于web产品设计而言,没有好的信息架构其他的一切都是表面功夫,或许能短时间能忽悠忽悠,但经不起考验!作为产品设计师一定要具备那种比其他共事者先想一步甚至几步的能力!只有脑中先有了图,设计才能够生动,如果只是使用axure将那些元件摆放来摆放去,那根本不叫设计!

白鸦说页面,(100-1)%的内容是导航,

那是什么决定了导航设计呢?不是被炒得炙手可热的交互设计,也不是ued的那层外衣——视觉设计,而是经常被人遗忘的信息架构!

在jjg的那张经典用户体验要素图中(如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三层,即结构层,这是抽象概念向具象转化的一个关键层面,交互设计与信息架构在此层中各自担负着一份使命,理论上可以说是同等重要的。曾经在群里讨论的时候说过,如果一定要说交互设计与信息架构谁更重要的话,那我选信息架构!有人立刻问我为什么,当时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作答来表达观点来使对方明白,其实就是这个道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信息交互 篇6

一、立意“交互”概念 认识偏差成因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学科,它以各学科文本为基础,发展学生能力素养为重点。因而在学科教学中,应以其对应的学科知识为资源,拓展学生的应用能力,同时也为其他学科文本应用提供必要的巩固条件,达到共同提高进步的目标。但学生对待课程往往进入盲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与能力的培养产生偏差,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对信息技能与其他学科文本之间认知脱节。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的技能学科,它包含了其他学科文本的很多方面,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各种应用能力,以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的综合素养。例如:电脑绘图、小动画制作、电脑小报、powerpiont等应用练习需要有美学知识的支持;语文学科是文字操作能力中必不可少的知识要素;认识操作计算机网络更离不开英语学科基础知识的帮助。可以说信息技术学科中其他学科的影子无处不在。但学生在认知其他学科文本时往往将其脱节甚至忽略了,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一门孤立的学科,没有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联系。其实信息技术所需的文本知识就在身边的其他学科中。因此应让学生重视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文本交互的密切联系。

2.对信息技能的练习比较单一,忽视对其他学科的促进作用,使自身技能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信息技能练习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持,单独认识理解自身的文本是比较难的,它是对很多内容的综合,所以这门学科培养的也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不是单一的能力。而很多学生总是在某一个技能上学习,能操作了觉得自己学成了。没有将信息技术课上学的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的练习上,没有充分发挥这门技能的作用,只是就技能而技能;或者总是凭着兴趣练习某一方面的技能内容,并且认为这就是技能的全部。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他们忽视了其他学科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信息技术课程很多内容中都需要以其他学科的知识为基础,只有不断地积累丰富,才能更好地完成信息技术的能力培养;另一方面,进行信息技术综合性能力训练也能更好地巩固发展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促进其能力生成与发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学科与各学科之间文本与能力交互提高的作用。

二、谋划“交互”模式 实践多元能力

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能力训练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足与问题,结合学校课程资源的实际,对学生进行信息与其他学科文本交互训练的操作能力培养,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信息操作素养的最终目标。

1.课堂教学的学科交互

信息技术教师往往会有一个认知上的偏差,那就是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特殊课程,不需要其他课程的互补。这一观念的偏失,使得学生刚在课堂上接受了计算机某一个领域的单一知识,而第二次应用操作时便忘了,或者根本就无从下手,不知用什么方式、什么文本材料去操作。因而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偏差,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其他学科知识,并让学生有意识地在其他学科学习中联系信息技术课所学内容。小学中段学生主要以认识计算机的构造、原理以及各种简单硬软件的认识操作为主。那么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与其他学科联系;如打字过程,首先得认识键盘,而这就要求学生在英语课中去熟记英文字母,在熟记字母的基础上来认识键盘上的字母排列。然后用语文课中的拼音音节简单操作容易的拼音打字,让学生懂得打字中用到的单音节、双音节等等内容是语文学科中必须掌握的,这样才能操作好打字这一工具。根据这一思路,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资源的探讨课活动,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创新学科教学的模式,将其他学科中的细节情趣化、生活化、简单化、活动化引入到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中,既可以改变学生的认识,又为课堂教学增添内容,也可以使信息技术课减少理论味,加强课程之间的系统性和实用性,实现文本上的交互相融。

2.课后作业的学科交互

要让信息技术渗透到学生的全方位学习领域,充分利用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与完成各学科相应作业的联系,既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又有效地实现与其他学科知识巩固提高的互补。应引导授予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广阔的信息天地。科学学科中特殊性或知识性较强的内容,都可运用计算机网络来查找实现,为学生知识的增长扩容提供最快捷、最翔实的学习资源;低段语文中的识字,熟记拼音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学生经常性地抄写,枯燥乏味,那么可以用电脑来扩充其抄写分量及形式;中高段美术课中的设计及简笔画,可以用计算机来操作完成,进而让学生熟练运用软件工具,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英语课中单词及词组的抄写,也可让学生用电脑来互补操作,这样既可以熟记英文单词,又让学生熟练使用指法及键盘,一举两得。在这样交互训练的过程中,无形之中培养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也加强了学科的互补性。还可以根据这一操作思路,举行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作业设计比赛,让学生用计算机来完成其他学科的作业,既提高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又整合各学科的课程资源,加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

3、活动展示的学科交互

通过经常性的操作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一些基本操作能力,各学科之间也加强了联系与互补,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有所提高。但信息技术学科更注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离不开信息技术教师的指导与训练,因而要经常性开展注重能力训练的活动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兴趣培养、专长展示课。这类活动课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为主,结合相关学科的文本知识体系,但并不以文本认知教授为重点,更多的是把能力训练提高作为首要目标。例如:以绘画工具制作为主题,电脑绘画制作、powerpoint制作……这一系列的主题式汇报展示课的专题能力训练,低年级可以进行打字游戏比赛、拼图小绘画等简单常规操作比赛;中高段可以进行电子相册、电脑小报,电子贺卡等主题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操作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活动的安排需要教师的认真策划,以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提升练习的高度与难度,从而激发学生追求更高目标的热情。

三、延伸“交互”效应 促进教学相长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作业练习往往比较固定,结果学生的作业也是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可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练习中,需要鼓励学生不拘形式,大胆创作。如:在学习了Word后,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技能给父母或自己设计名片,很多学生设计出了构思新颖、独特的名片;在学习了小画笔后,让学生制作贺卡、请柬,画想象画、科幻画等。学生在创作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有的作品其想象力之丰富、设计之精巧让成人都叹服。因此,学生的作业主题内容不要局限于课本教材,而应放开学生的操作束缚,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宽松的作业环境,使得每节课的作业都能落到实处,真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虽然通过上述方法教材不再是束缚学生提高能力的枷锁,但是练习的时间仍然是学生必须逾越的障碍。因为小学课程安排中信息技术的课时相对较少,学习的氛围又相对独立,故而要想在课中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比较困难,教学的落实与能力的培养两者不能兼顾。所以可以将信息技术的练习融入到其他学科的练习中,使其辅助其他学科的练习,无形之中又训练了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例如:笔者在教学《认识计算器》这一课之后,教材中却未有练习内容,但三年级的学生对这一工具的认识很容易遗忘;因此,通过数学老师让学生在完成数学口算之后,用计算器进行检查是否正确。这样,学生既弥补了数学口算检查标准的缺失,培养了学生检查的习惯,又同时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了巩固,训练了学生的操作能力,一举两得。在教学《E-mail》这一课时,笔者结合学生在语文课上学习的写信作业,让学生将所写的信输入到网上邮箱中,并且发送给自己的父母、同学、朋友,这样学生不但练习了运用网上邮箱的功能,又让语文课中所写的信件得到了立竿见影的反馈,收效甚大。信息技术学科作业练习应该主题化,而不要拘泥于细节中的一个内容;要将其课堂的训练内容融合到其他学科练习中,为练习争取到更多的时间,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只有将信息技术学科作业练习融入到各学科的大家庭中,利用信息与文本交互训练,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 篇7

1物联网信息感知技术的概况

1.1物联网信息感知技术的数据收集阶段

物联网信息感知技术通过多个步骤的数据信息处理才得以实现。数据处理的第一个环节应是采集数据, 物联网信息感知技术的数据收集过程就是将物联网每一个感知节点上的内容全部集合起来, 在集合节点上完成数据收集的全部任务。 每个数据的应用功能不同, 会带来不同的数据收集制约因素, 例如网络延迟和网络吞吐就是制约因素的两种常见方式。数据收集的制约因素会影响数据收集的安全性, 这是数据收集过程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1]。如何尽量保证数据收集的安全性, 是物联网信息感知技术中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就当前而言, 一般会采取多路径传输方法或者在数据汇聚传输过程中采取关键内容重传的方法降低物联网数据收集的不安全性。 多路径传输方法最常使用, 其只要从感知节点传输数据开始, 直到数据传输到集合节点为止, 这中间的路径设置为多条而不是一条即可。因为数据在传输过程中, 同一时间可以完成大量的同步传输, 为数据丢失和被窃取造成了很大阻力。

1.2物联网信息感知技术的数据压缩阶段

物联网的信息传输技术相当发达, 但并不代表物联网在数据处理方面没有任何局限, 因为物联网信息量十分巨大而且复杂, 为实现数据的安全性必须要加强传输的及时性, 因此, 物联网数据处理的有限节点会成为物联网数据传输的制约因素[2]。而且物联网在同一时间传输的巨大信息量中常有信息重叠的部分, 所以无论从信息的安全角度考虑还是从信息的效率角度考虑, 物联网信息感知技术都需要一项可以将庞大数据进行压缩的技术, 即数据压缩技术。与数据收集一样, 物联网数据压缩技术也在不断发展进步, 当下最先进的压缩技术是分布式数据压缩方法, 其优势在于它可以从数据的节点出发, 相比于传统数据压缩方法, 它的压缩程度更彻底, 效果更好, 效率更高。

1.3物联网信息感知技术的数据融合阶段

物联网信息感知技术中的核心环节是数据融合, 数据融合是一项关键性工作。数据融合工作目的是要排除物联网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大量重叠信息为物联网传输造成的障碍, 如果冗余数据过多, 势必造成物联网传输系统瘫痪。因此, 数据融合常常采用漂移均值滤波方法将物联网信息采集过程中生成的异构数据剔除, 使更少、更精确、更有用的数据高速通过传输节点, 保证传输的畅通和传输效率。物联网信息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复杂异构数据通过数据融合技术实现解除, 使物联网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和精确性达到较为理想的程度[3]。

1.4物联网信息感知技术的数据聚集阶段

物联网信息感知技术的数据聚集阶段是指将一部分有用数据信息进行传送, 一般发生在数据压缩阶段以后, 因为物联网使用者对于信息的需求不尽相同, 如何在特定时间内找到用户所需要的精确信息十分困难, 因此, 就需要从感知节点寻找已获取的相似信息。通过一系列关键的语义内容, 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大量类似信息进行聚集, 这样就可以缩短信息收集时间, 简化数据传输程序, 提高数据收集效率, 加强数据处理安全性。

2物联网信息交互技术的概况

2.1物联网信息交互中的网络与内容交互

用户对于大量感知信息无从下手, 因为并不是所有被感知到的信息都能以客户需要的方式存在, 于是就需要一种技术使物联网技术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即物联网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服务。网络与内容的交互是指将物联网上的感知信息以用户需要的内容模式展现出来, 网络与内容交互时, 需要对感知数据进行进一步组织处理, 使原始信息向着用户信息方向转化, 然后将编辑好的信息重新存储, 这种方法为数据集合节点的最终融合提供了很大便利, 体现了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的高效性和安全性。需要注意的是, 物联网信息感知量十分庞大, 为物联网信息交互带来一定障碍, 难以保证数据质量, 因此, 在网络与内容的交互过程中, 数据的组织功能与数据的存储技术都需要进一步加强改进, 这成为物联网信息交互技术的研发重点。

2.2物联网信息交互技术的用户与内容交互

在物联网信息使用过程中, 用户经常需要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搜索查询, 即用户需要对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进一步整理, 这时就需要物联网信息交互技术中的另一项功能, 也就是用户与内容之间的交互。用户与内容之间的交互可以提高用户对于信息的驾驭能力, 可以进一步缩小用户所需的信息范围。用户与内容之间的交互过程十分简单, 用户只需要在检索信息框内输入关键词进行查询, 物联网便可以通过交互技术的设置为用户展开关键词与信息之间的自行匹配, 将与用户输入的关键词相关的信息提炼出来, 最后反馈给用户需要的内容, 这种方法叫作模式匹配法。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物联网交互技术飞速发展, 输入关键词已不是用户唯一可以选择的查询方法, 语音功能的开发为用户使用物联网交互技术提供了更大便捷性。

2.3物联网信息交互技术的用户与网络交互

要实现用户与网络之间的交互, 比实现用户与内容的交互要困难复杂许多, 用户与网络之间的交互方式主要有数据口令法, 这种方法实现过程是用户将自己的口令发送到物联网上, 物联网会根据用户要求对各种节点进行重新选择, 以保证用户口令可以被执行, 当用户任务得以完成时, 物联网会将信息反馈给用户, 到此, 用户与网络的交互才算完成。 物联网用户与网络的交互是用户通过自主操作实现的网络控制, 从而对物联网信息的使用更趋近智能化和有效化。物联网信息交互技术的核心技术就是用户与网络的交互, 这项技术还存在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会通过物联网的发展不断改进壮大。

3结语

当前, 物联网信息感知和交互技术发展速度飞快, 并取得了很多突破性进展, 实现了多边化应用, 包括当前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技术的应用, 甚至还有不断研发的新方案在支持物联网技术的军事化应用模式。物联网技术的不断改革和成熟为自身赢得了极大发展空间, 在未来的新技术领域中, 物联网信息感知和交互技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核心技术不断发展壮大。但是, 物联网技术的普遍使用也为自身带来一定困境, 例如安全性的问题始终是物联网信息技术中的难点, 相信未来的物联网信息感知交互技术会在安全性能的保障方面取得更大成果。

参考文献

[1]邱剑峰.物联网背景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框架[J].经营与管理, 2016 (1) :78-79.

[2]沙德银, 周婷.依托信息技术, 创新服务模式, 开启高校智慧后勤新时代[J].经济师, 2016 (1) :210-212.

政府微博客信息交互的应用策略 篇8

微博客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服务,它综合利用移动通讯网络和有限互联网络,让用户发布短小文本或者图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中国网民规模在2011年6月就已达到4.85亿,微博客用户也超过2亿[1]。政府微博客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应运而生。2009年11月21日,针对昆明市螺蛳湾批发市场的群体性事件,云南省政府新闻办除了及时召开网络新闻发布会外,还开设了第一家省级政府微博客——“微博云南”。在整个群体性事件发展过程中,政府微博客为政民信息交互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此次事件妥善解决奠定了基础。据不完全统计,约有万余个政务机构及公务员开通微博客,遍布34个省级行政区划。值得关注的是,副厅及以上级别的机构和官员微博客达到266个。

二、政府微博客信息交互

2.1 政府微博客研究进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政府治理模式的改变,也改变了公众参与政治的方式。政府发现新社会媒体可以作为提升透明度,实现政民互动,特别是面临部分应急问题时,政府微博客已然成为信息交互、重塑政府形象的利器。随着公众民主意识的增强,公众不仅希望获得更多的政府信息,更渴望参与到政府决策中去。值得一提的是,过去政府的政策制定过程,一直依赖于专家、学者的知识,仅视公众为政策的接受者。不过,受到1968年沃尔多等学者所提倡的新公共行政之影响,公众参与之概念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2]。通过政府微博客的信息交互,公众能够更好地与政府进行沟通,并改善公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2.2 政府微博客信息交互的理论依据

在公共机构与政府当中逐渐隐现的新的交互方式为公共部门的透明度、权威性、参与性以及多方合作创造了机会。社会媒体工具开始挑战传统的“需要才知道”的信息共享范式。认为使用信息交流技术与公众进行交流可以提高政府回应力、透明度、畅通性以及参与度,所有的一切都将使得公众对政府机构的信任度得到提高。以政府微博客为代表的电子化政府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增加公民对政府信息的掌握,让公民具有监督政府施政质量的能力,促进公民对政府进行问责;另一方面,创造以政府微博客为平台的信息交互接口,也改善公民与政府彼此的关系。

新公共行政学者认为良善的公共行政(包含经济、效率、效能以及社会公正的达成),除了仰赖政府官员,公众的主动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因此,在政府微博客的建设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互,从而达成良好的公众参与是目前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

2.3 政府微博客信息交互发展现状

随着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与官员开通微博客,这种在140字以内处理文字和图像,能通过电脑、手机随时随地更新的微型博客开始成为了中国普通公民和官员沟通、交流、表达诉求的新载体[3]。

然而,由于一些政府部门对用户需求的忽视,在选择信息公开方式和内容时只是例行公事的发布,“为了完成信息公开任务而进行信息公开”的一些现状导致一些政府信息虽被公开但用户无所有效进行获取,或者用户真正所需求的信息并没有得到公开。根据对多个政府微博客的观察以及相关学者研究结论得出,目前,政府微博客所发布信息难以与公众需求对接,且回应性较差,难以满足公众参与欲望。

三、政府微博客信息交互的影响因素

那么,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政府微博客信息交互,并因二人妨碍了公众的有效参与?是不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够成熟?随着微博客技术的发展,微博客已经成为了公民进行信息的发布、传播、中介工具,并运用微博客来进行联盟。微博客的使用者可以通过网络、移动电话以及其他一些应用软件实时的与微博客相联系。从近年来微博客在一些突发事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微博客的功能与管理机制已日趋成熟,也有学者指出信息科技足以提供信息交互与电子化参与的功能[4],因此,本文认为政府微博客信息交互的主要障碍并非在信息科技本身。

政府官员掌握决定电子政府的发展态势,以及政府网站提供的在线功能之种类,仅凭借着信息科技的力量是无法推动电子化政府之发展。政府微博客在技术上已经具备了进行有效信息交互的必要条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出现了许多政府信息交互不畅的现象,政府官员对政府微博客信息交互的不足重视及应用方式欠妥应付主要责任,这直接导致了政府微博客信息互动僵化,及公众参与度的下降。

由此,本文将针对大多数政府微博客存在的信息针对性差,政府回应性弱,公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

四、政府微博客信息交互的发展策略

4.1 用信息分类促进政府微博客信息规范化

现有的政府微博客信息可简要分为四大类,即信息共享类,政策咨询类,规章制度咨询互动类,疑问回复类。这四种分类是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相对应的分类方式,并不能使公众在访问时迅速有效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这大大降低了政府微博客信息交互的有效性。政府微博客的受众是广大公众,因此应从公众接受的角度出发进行分类,如将信息分类教育、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社会保障等等,这些与公众生活紧密相关的信息类别,从而方便公众获取信息并进行有效回应。

4.2 以信息公开调动公众积极参与

电子化政府的发展不能只停留在提供公民信息及服务的面向,而应该重新检视民主价值的重要性。政府微博客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就目前来看,其民主价值尚未被完全挖掘,究其根本,在于政府信息公开尚不全面,公众无法通过政府网站获知政策制订的全部过程,从而有效地参与到政策中去,维护自身利益。政府微博客的信息发布,不能仅停留在对突发事件信息的及时发布,而应对一些关系到重大民生问题的政策制订时,积极发布相关信息,通过政府微博客有效的与公众进行交流互动。

4.3 以积极回应提高与公众信息交互效率

微博客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网络,政府微博客在发布信息的同时,公众也会对微博客的内容进行转发、评论和回复,这就形成了政府与公众之间自由平等的沟通渠道,充分体现了微博客的价值。政府微博客积极回应公民的回复,做到有问必答,放下了政府以往居高临下的姿态,建立政府与公民之间畅通的交流平台,营造良性的政府与公众关系,使政府为博客真正成为了政府与公众之间双向的交流机制,建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

五、结束语

互联网给了民众表达的平台,理性平台建设需要政民达成共识,政府微博客的良性的互动有助于回应民众对参与权、监督权、表达权和回应权的巨大需求。政府微博客为政府倾听,民众理性表达建立了平台。政府要清楚的认识到,网民不是暴民,政府应该放低姿态,积极的与公众在政府微博客上进行互动交流,促进公众参与,树立良好政府形象。

摘要:近年来,随着微博客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府也逐渐意识到了微博客这一新兴技术对实现有效公共服务的重要性。通过政府微博客,公民与政府有了直接对接信息的平台。然而,政府微博客尚属新兴事物,很多政府虽有自己的微博客,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很好地体现出微博客在信息交互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试图分析影响政府微博客信息交互的主要原因,为政府微博客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建议,也希望引起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学者对政府微博客发展的重视。

关键词:政府微博客,信息交互,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

[2]林钟沂.行政学[M].台北:三民出版社,2004.

[3]袁毅,杨成明.微博客用户交流的机制、结构及特征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0,30(6):83-86.

物联网信息感知与交互技术探索 篇9

关键词:物联网,感知技术,交互技术

1 物联网信息感知

物联网信息感知技术中, 囊括了很多种数据技术, 例如, 数据的收集、压缩、融合、聚集以及清洗等, 因此只有保证这些技术的有效执行, 才能保证物联网对信息感知的准确性, 下面就这几种技术进行分析。

1.1 数据收集

简单来说, 数据信息的收集, 就是有效地将数据感知节点进行汇总, 集中到相应的汇聚节点上的过程。从数据收集方面来看, 不同的使用目的在其制约目标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1]。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最为常用的传输方法, 就是数据重传和冗余传输以及多途径传输, 通过这些方法的有效使用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而多途径传输方法是指在汇聚以及感知节点中间, 构建出多条途径来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 其最终目的就是把数据经多条渠道且在同一时间内进行传输, 从而能够提升数据信息在传输工程中的可靠和稳定。

1.2 数据压缩

物联网中的感知信息不仅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系统性, 其信息量还非常的庞大且数量众多, 尤其是在数据汇聚节点的区域范围内, 信息量的传递就会更加庞大。但是, 由于受到节点资源以及数据空间的实际影响, 使得感知信息可能会发生较为严重的冗余情况, 因此, 就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对这些庞大的信息进行有效压缩, 进而提升信息传输效率。所以, 就要根据物联网中信息感知的实际特点, 并在有效压缩的基础上, 探究出能够使用不同数据节点完成数据的压缩[2]。

1.3 数据融合

数据融合就是采用漂移均值滤波的方式, 进一步对多元化异构的数据中出现冗余以及噪声数据进行减少和消除, 再将少量数据传输到相应的汇聚节点, 这样一来, 就有效地降低了数据在传递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冲突,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减低了数据传输的实际数量, 有效提升了信息通信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为多元异构数据处理系统提供了相应的数据支撑, 因此, 数据融合技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联网核心技术手段。

1.4 数据清洗

目前, 由于网络环境相对较为薄弱且缺少相应的稳定和确定性, 常常都会出现网络数据错误或者是信息数据异常的情况, 甚至还会出现一定的噪声数据。所以, 想要获得有效、统一、健全的感知数据, 就要将已经收集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判断和清洗, 去除其中错误以及异常的信息, 进而保证信息数据的正常收录。在物联网感知数据清洗的过程中, 通常会使用局部网络以及感知节点等方式, 对数据进行类别上的划分以及概率计算。因此, 数据清洗直接关系到数据感知中缺失值的高低, 而一旦将数据缺失值作为数据异常来进行相应的处理, 那么就会导致数据清洗对缺失值进行删除和辨别。此外还要注意的是, 在数据清洗以后保证相应数据信息的完整性, 因此需要对其缺失值进行良好的估计, 一般情况下使用多元回归模型以及线性插值模型等方式, 就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的。

1.5 数据聚集

在进行数据收集和数据压缩过程中, 就可以先从感知网络中获取到相应的信息数据, 然后再完成收集和压缩等程序。但是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 获取到一部分数据和信息就是信息感知的最终目的, 而这些信息并不是全部。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只需要观察人员将其自身感兴趣的信息进行有效传输, 并不需要将所有的感知信息全部汇集到相关节点再进行相应的融合和传递[4]。另外, 还可以通过传递一部分高层语义信息以及感知信息, 来有效减少网络传递信息的负荷量。

2 物联网信息的交互

物联网的交互技术和互联网中的交互技术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和不同。物联网运行的核心是进一步达到物和人之间信息的有效沟通和互换, 通过使用智能设备对其完成数据采集、数据识别、数据管理以及信息整合等, 进而建立起较为完善且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简单来说, 物联网进行信息交换的核心就是让用户和网络进行信息互换。因此, 在用户和网络进行信息互换期间, 全新的传输管理以及交互对象起到了一定的主导作用。所以, 只有真正意义上的掌握这两种信息技术, 才能进一步保证数据传输准确, 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交互的目的。

2.1 网络与内容间的有效交互

在进行交互的过程中, 其不仅向用户展现了用户自身的实际需求, 还进一步实现了网络与信息之间进行有效交互的目的。同时, 还能将感知到的数据进行相应的保留和组织, 从而更好地对相应数据进行融合和解决。

2.2 用户和内容的交互

在物联网信息交互技术中, 人与信息内容间的有效交互也是非常重要的, 用户可以通过使用物联网中海量的数据信息, 进行相应的查询以及匹配, 进而使用户能够从中获取有利于自身的信息。例如, 用户可以在其中检索相应的关键词, 在物联网中进行相类似的匹配, 然后按照相应的关键词进行检索, 同时向用户反馈所查询到的内容。此外还能通过使用语音方式以及其他手段进行查询, 从而获取到自身所学的内容和信息。

2.3 用户和网络交互

在物联网中, 实现用户和网络间的交互是特别困难且复杂的部分, 但是通过比较可知, 用户和网络间的有效交互更加稳定,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用户和网络间的交互是使用网络提供的部分数据以及相应口令来实现有关操作的。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物联网的根本基础就是用户和网络间的有效交互, 使用人工进行操作和控制, 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围。在进行交互期间, 由用户下达相应的指令, 然后物联网中的相应节点执行相关指令, 最后将检索结果和实际依据反馈给用户。

3 结论

综上所述, 物联网技术的优势以及应用范围逐渐增大, 而对于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种技术来说, 感知与交互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但是在技术水平上还存在欠缺, 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因此, 为了提升物联网技术的水平和功能, 就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技术, 并给予其足够的重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物联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佳月.物联网信息的感知与交互技术探讨[J].无线互联科技, 2014 (9) :37-37.

档案信息资源的交互和共享研究 篇10

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所谓“云”指的是服务器端, 是用户很少同时也很难能够看到的一端;正因为如此, 所以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 因此有了“云”这个概念。我们自己平时所使用的个人计算机和智能手机这些设备, 是能够直接看到并且接触到的, 也就是所谓的“客户端”。

“云”的基本概念, 是指经由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拆分成数个较小的子程序, 再由众多基层设施所集成的庞大的系统进行搜索、计算和分析等工作, 之后将处理结果回馈给用户。通过这项技术, 远程的云计算服务供应商可以在数秒之内, 完成数以千万计的信息的处理, 是足以媲美“超级计算机”的高强性能的网络服务[1]。

大部分云计算的基础体系架构是由创建在服务器上的、不同层次的、虚拟化的技术和通过数据中心传输的、可信赖的服务二者共同组成的[2]。用户可以在任何拥有基础网络设施的地方使用云服务。

2 档案信息资源的国际概况

从国际范围来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 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 促使世界各国的档案工作朝着数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各国政府不仅从体制上将档案信息化工程纳入国家信息总体框架中进行规划和设计, 更以立法的形式指导档案信息化建设。以美国为例, 美国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信息化工程来推进档案管理现代化进程, 如“美国记忆”工程、“幽谷”工程、“加利福尼亚数字图书馆网关和加利福尼亚文化”工程“、世界数字图书馆”工程等, 对美国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紧随其后, 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也着手推进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一体化建设。世界各地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获得了长足发展。

当前, 国际档案信息化建设通过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进程, 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国档案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进而积累和储备国家信息资源, 真实保存社会记忆, 实现了更大范围和更多种类的档案信息资源互补与共享。今后, 国际范围内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朝着档案信息智能化管理方向迈出坚实的步伐, 进一步建设成为“没有围墙”的档案馆。

3 我国档案信息化的进程

档案信息化发展从最初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发展到档案业务综合管理再发展到当前以双套制管理为核心的档案信息资源管理, 经历了一个从产生、发展到逐步成熟的演进过程。我国档案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3.1 第一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1995年)

档案信息化的萌芽时期。在这一阶段, 计算机技术开始应用于档案行业, 但档案信息化的主要工作是针对传统纸质档案的管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法律、法规对传统档案管理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检索、利用、编研等八个彼此依存、相互制约的环节进行计算机管理, 主要以目录管理为主, 管理流程几乎完全模仿在一个单位内部的人工管理模式, 没有建立充分的信息共享机制。这时的档案软件多以单机版为主, 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开始起步, 一般都是单件、小批的加工。

3.2 第二阶段 (从1996年到2005年)

档案信息化的发展起步期。这一阶段也就是“九五”和“十五”期间。通过档案工作者与档案信息化厂商数年的磨合与共同努力, 一些档案部门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开始从单机的档案功能环节管理发展到网络化的综合业务管理。这时, 一个单位内部各种类型的传统档案 (比如文书、声像、科技、会计、实物等) 都纳入信息系统管理范畴, 从目录管理发展到全文管理, 与此同时, 档案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 各级档案部门的大批量数据服务逐步开展, 并可以为单位内各个部门用户提供档案信息服务。这时的档案软件多以C/S结构的网络版为主, 可以在单位内部实现信息共享。目前国内大多数单位的档案信息化建设现状就处于这一阶段。

3.3 第三阶段 (从2006年到2015年)

档案信息化的黄金发展期。在这一阶段, 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纳入各级政府发展规划。相对于前一阶段的档案信息化, 本阶段在以下方面进行了较大程度的优化:应用范围大大扩充档案管理发展到以电子文件管理为主, 充分借助局域网、政务网和互联网网络平台实现各级档案部门的互联互通、数据交换和共享, 形成区域性的集中分布式档案信息资源库;信息来源大大拓展, 利用各种技术手段, 实现有价值档案信息资源 (包括实体和电子) 的采集和接收, 既解决了原业务流程以单一传统载体为管理对象的局面, 也大大丰富了档案信息资源库;服务水平大大提升通过对档案信息资源的生命周期管理和再加工, 提炼出不同角度和不同用途的信息资源, 通过不同途径面向不同用户提供全方面、多角度、深层次的档案信息服务;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档案信息资源管理软件的使用由经济发达地区向全国范围逐步普及, 档案信息化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 产品得到广泛应用, 市场规模将快速增长;用户体验更加满意数字档案馆建设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B/S结构的档案软件开始涌现, 富客户端开发技术也逐步得到应用, 软件的用户体验大大提升。目前, 第三阶段的信息化依然处于发展之中, 远未到成熟的程度。

3.4 第四阶段 (预计2015年以后)

档案信息化的成熟期。预计在这一阶段, 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 档案软件产品将全面进行更新换代, 客户对应用和服务的要求将上升到新的高度。各级档案部门基本都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对档案生命周期进行全程管理, 覆盖全国范围的档案信息资源网格基本建成, 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和知识发现技术, 档案信息服务由被动转向主动, 能够为不同需求的用户主动提供信息服务。集成的本质是要素的整合和优势互补, 信息资源的集成有利于信息要素的开发和利用, 是改善并消除信息孤岛的关键因素。由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着地区及时间上的差异, 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进行具体的电子政务建设中建设标准不统一、应用数据库不一致, 档案信息资源的异构性严重导致其在不同的系统之间流动性大为降低, 政府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 以标准化、模块化、通用化的手段, 打破信息孤岛和信息黑洞、紧密系统连接、提高信息共享、增强系统自动化程度、降低人工重复劳动和减少资金浪费, 实现各类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会加快资源本身的流动,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进而提高政府的办公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同时政府部门能够拓宽信息交流渠道, 完善自身服务体系, 进而提供更好的服务[3]。

4 目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不足

根据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档案管理软件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4.1 单机版档案管理软件阶段 (90年代初)

此时期的档案管理软件运行平台单一、功能比较简单, 并且此时期的档案管理软件多为档案部门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行开发, 通用性比较差。

4.2 网络版档案管理软件阶段 (90年代中后期)

此时期商业开发的档案管理软件占据了主流市场, 并且软件的功能增多, 适用性增强。出现了大量的专门从事档案管理软件研发的公司, 如津科、世纪科仪、珠海泰坦、量子伟业等。

4.3 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阶段 (21世纪初至今)

为了适应电子文件管理的需要, 此时期的管理软件选择具有跨平台性的开发工具进行开发, 采用多种技术集成, 并具有强大的自定义功能。为了满足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档案管理软件开发公司研发出了多种不同性能的档案管理软件:如量子伟业公司研发的综合档案馆管理系统、企业文档管理系统、流媒体管理系统。深圳伟图的城建档案管理软件以及其他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软件、水力档案管理系统软件、电力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等等。

档案管理软件的开发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是购买软件公司生产的通用性软件;二是购买通讯性档案管理软件, 然后对其进行二次开发, 以满足自己需求;三是档案部门提出自己的要求, 让软件公司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开发一款满足自己要求的软件;四是档案部门或者高校自行开发的软件。

我国政府的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和我国政府部门的地区差异性、时间差异性和建设阶段性有着直接的关系, 很难实现互联互通, 无法真正实现信息化的问题[3], 以至于形成了—个个信息孤岛。阻碍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更进一步的发展。同时, 有关我国电子政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健全, 政府信息化无法获得基本的法律保障。相关法律、法规主要集中在政府信息的公开、设备的采购、宏观的规划和管理、信息的安全和保密等方面[4]。

5 云计算模式下的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模式研究

依靠云计算在信息存储、计算和处理方面的优势, 档案信息资源的集成和管理的效率得以提高, 政府行政、管理和服务的获得优化。如图1所示, 整个模型架构由三个层次组成:

5.1 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是云计算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架构模型的核心层, 本层模型由“基础设施集成层”和“云计算中心”两部分组成。其中, “基础设施集成层”通过将物理设备平台、基础设施等与档案信息资源相关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进行集成整合, 为接下来的硬件虚拟化、软件虚拟化和管理接口提供支持, 同时为“云计算中心”提供计算、网络、储存、资源、逻辑等底层资源。“云计算中心”是整个模型的核心, 负责集成档案信息资源、搭建政府混合云平台、监管和整合资源进入云端、协调管理层和服务层之间的交互等任务。“云计算中心”主要由数据和资源虚拟化平台、数据集成平台和档案信息资源云化和集成管理平台组成, 具体包括:将各种异构数据集成为统一的数据资源, 实现云端管理层的“政府混合云平台”的资源管理、业务调度和安全监管, 保障云端资源的安全、高效的运作和应用任务的准确、及时的调度[5]等。

5.2 云端管理层

云端管理层是云计算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架构模型的实现层, 本层模型是由“政府混合云平台”组成, 下辖“私有云服务”和“公共云服务”。“政府混合云平台”主要是通过建立云计算管理和实现云计算应用等措施, 动态分配相应的资源和应用;同时提供隐私保护和访问限制等安全政策, 该安全政策规定了哪些信息资源应被分配至政府公共云应用服务系统, 哪些信息只能被政府私有云应用服务系统使用, 从而有效地保障了云计算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在动态、开放的环境中的保密和安全, 同时实现了隔离政府混合云平台的内、外环境[6]。

5.3 用户服务层

用户服务层是云计算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集成架构模型的服务层, 本层模型由“私有云服务”和“公共云服务”组成, 其中“私有云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访问接口, “公共云服务”为非政府部门提供访问接口。用户根据不同的身份, 通过特定应用系统进入云端, 在经过身份认证、权限认定等安全审核识别身份后, 完成用户管理, 制定用户在云计算框架下的信息资源服务, 使用户通过和“政府混合云平台”进行交互获取所需资源和服务, 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 达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参考文献

[1]NIST.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对云计算的定义[R].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2011.

[2]査先进.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保密[J].图书情报知识, 2002 (4) :2-5.

[3]万勇.解决企业信息孤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 (4) :43-44。

[4]徐焕良, 李绪蓉.档案信息资源规划的集成平台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 2006 (20) :273-275.

[5]Sun Cloud[EB/OL].http://www.sun.com/cloud.2010-09-20.

上一篇: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下一篇:新关注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