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费用粘性

2024-08-08

国内外费用粘性(精选八篇)

国内外费用粘性 篇1

1费用粘性的提出及存在性研究

Anderson ( 2003) 最早提出了费用粘性的概念。Anderson的研究结果发现: 销售收入上升时,费用的边际变动为0. 55% ,而销售收入下降时,费用的边际变动为0. 35% 。之后又有很多研究证明了不同行业 ( Subramanian and Weidenmier,2003) 、不同国家 ( Kenneth Callejia,2006) 以及不同部门 ( Balakrishnan and Gruca,2008) 都存在成本费用粘性。

国内最早研究 “费用粘性”的是孙铮和刘浩 ( 2004) 。 他们证实了我国的上市公司的费用也具有粘性特征,费用粘性程度比美国上市公司大。笔者分析这种差异很有可能是由于中国企业管理水平低下和管理层高代理成本引起的。此外,刘武 ( 2006) 、孔玉生等 ( 2007) 等学者也相继证实了中国上市公 司费用粘 性的存在。刘武 ( 2006 ) 、陈灿平 ( 2008) 从行业、地域角度检验了费用粘性,研究发现: 在行业方面,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业表现出较高的费用粘性,有些行业可能粘性较小甚至不存在粘性; 从地域角度来看,东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竞争机制完善,其费用粘性较低,中部次之,而西部地区则存在着较高水平的费用粘性。

2费用粘性影响因素研究

2.1调整成本

契约理论认为一旦公司稳定的契约关系被打破,企业将面临高昂的调整成本。当管理层面临销售下降情形时,他们还会考虑调整成本,如果及时调整资源配置会使调整成本大于闲置成本,那管理层会选择保留闲置资源而不做改变。

Anderson ( 2003) 发现资产密集度和劳动力密集度越大的公司,其费用粘性水平就越高。Callja、Steliaros和Thomas ( 2006) 的研究也进一步验证了该结论。但是,Chen ( 2012) 却发现劳动力密集度与公司费用粘性负相关,他们认为要降低公司费用粘性则需要更多的员工去支持公司运营。Callja ( 2006) 发现英美国家的费用粘性程度低于法德两国的费用粘性程度,这可能是由于法德国家在调整资源方面存在更大的难度。Banker ( 2006) 研究了不同国家劳动力市场特征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当工会的议价能力较高、失业后的补偿水平较高、失业保护条款较严格时费用粘性较高。Balakrishnan和Gruca ( 2008) 研究结果表明医院的核心部门的费用粘性更大。因为核心业务的调整成本更高,因此管理层不太乐意去削减这些资源,从而导致较高费用粘性。孙铮和刘浩 ( 2004) 也检验了资本密集度对我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影响,但未发现二者有显著关系。

2.2管理者预期

从经济的长期发展来看,公司的营业收入会呈增长趋势,管理层对未来的预期会是乐观的。管理层将营业收入下降视为短期现象而不会急于处理闲置资源; 而收入上升时, 他们则倾向于扩大资源投入生产,由此费用粘性就产生了。

Anderson ( 2003) 发现当公司连续两期需求下降时,公司的费用 粘性就会 有所降低。其他学者 ( Weidenmier, 2003; Banker and Chen,2006; Chen,2012 ) 也有类似发现。我国的研究则发现宏观经济对费用粘性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 孙铮、刘浩,2004; 刘彦文、王玉刚,2009; 王满、曹歌,2012) 。Banker,Ciftci和Mashruwala ( 2011) 从管理层预期成因入手,发现管理层乐观时,公司费用出现粘性,而管理层悲观时,公司费用出现了 “反粘性”。王满、曹歌 ( 2012) 也检验了国内管理者预期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 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2.3代理问题

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出于自利动机,代理人不能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进行经营管理。当业务量下降时,他们也不愿减少自己所能调用的资源和在职消费,这就阻碍了费用开支的缩减,从而产生费用粘性。

Chen ( 2012) 发现管理层 “帝国建立” 动机越强,公司的费用粘性越大,尤其是治理能力较弱的公司。万寿义等 ( 2011)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费用粘性行为中包含公司管理层自利动机,公司自由现金流量越大,费用粘性越强; 董事会两职分离与提高独立董事比例,也能够减弱公司费用粘性。曹晓雪、于长春、周泽将 ( 2009) 发现业绩考核降低了管理层自利行为,从而降低了公司费用粘性。万寿义等 ( 2012) 首次发现国有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程度高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程度。Kama和Weiss ( 2013) 发现管理者盈余管理动机会弱化公司的费用粘性。不过当销售上升时, 没有得到证据表明盈余目标会抑制管理层增加公司资源。

3费用粘性的经济后果

Banker和Chen ( 2006) 将费用粘性引入盈余预测领域, 发现加入费用粘性的模型的盈余预测能力要显著高于传统的预测模型。Anderson ( 2007) 认为较高的费用粘性程度并不总是负面信息,当公司业务量下降时,如果管理者预期未来业务量会上升,则不会削减费用,这会传递管理者对未来乐观预期的积极信号。他们的研究结果也显示业务量下降期间,费用率的变化 与下期盈 余变化显 著正相关。Weiss ( 2010) 还研究了费用粘性对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影响, 结果表明财务分析师对具有较高费用粘性程度的公司的盈余预测的准确度较低。Banker ( 2013) 研究发现费用粘性对本量利分析会有影响,传统的本量利分析基于成本习性假设, 没有考虑收入变化方向的影响,在收入下降时高估了利润。

国内关于费用粘性经济后果的研究相对较少。朱乃平、 刘志梧 ( 2009) 认为过低和过高的费用粘性水平都会对企业造成不利影响,过低的费用粘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过高的粘性水平降低了企业的灵活性和短期效益。刘嫦 ( 2014) 发现费用粘性是盈余反映非对称性的根源。

4文献述评

费用粘性理论是对传统成本习性理论的挑战,尽管已有国外相关教材开始介绍费用粘性,但是比例仍很少。目前费用粘性相关理论研究仍不够彻底,需要学者们继续探索。国外学者在费用粘性各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但是国内研究起步较晚,现在主要研究的还是存在性和影响因素方面, 对费用粘性经济后果的研究较少,今后可增加费用粘性经济后果的研究。需要指出的是,费用粘性水平高低本身并无好坏之分,过高和过低的费用粘性都会降低企业长期绩效。不同的费用粘性水平适合于不同行业及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 目前还未有文献研究费用粘性到底维持在什么样的水平才是最合适的,这将是后续研究的一个方向。

摘要:管理会计是今后会计改革的热点,费用粘性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自其提出以来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费用粘性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述评,包括费用粘性概念、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国内研究的不足,提出了费用粘性未来的研究方向。

国内外费用粘性 篇2

电商0901班 李静

1.目前国内虚拟主机费用情况

通过上网调研各个网站发现虚拟主机的费用情况每年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这主要是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虚拟主机所占空间大小、月流量的多少、绑定域名数多少、支持语言有几种、支持不支持数据库及支持哪几种数据库······都是影响虚拟主机价格的因素。另外,每个网站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把虚拟主机分为多种类型。例如,3A网络把虚拟主机划分为个人经典型、博客时尚型、论坛专用型、企业标准型、网店商务型;第1商务则把虚拟主机划分为ASP主机、PHP主机、.NET主机、全能主机、免费主机······根据用户需要划分类型收取费用。

2.目前国内主机托管的费用情况

本人上网调研几个网站通过对比发现,服务器托管也如虚拟主机一样价格不等,每年的费用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这一般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

A服务器规格:按U计算,1U=4.45cm,一般1U、2U和4U较常见,还有塔式,半柜租用,整柜租用,PC主机按4U计算,主机U数越大越贵。

B带宽:有100M、50M,但一般都为共享,最低3M最高10M;独享的有3M、5M、6M、10M、20M、30M···独享价格要高于共享

C独立IP地址:IP地址一般为1个、2个,另外还有10个、16个不等,有的网站可以根据需要增加IP地址,根据增加IP地址的数量收取相应费用。

D防火墙:有的网站需要购买,有的网站免费赠送,防火墙有1G、2G、8G不等。

E地域因素:中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互联网发展也不例外受此影响,举个例子,中国万网南京主机托管1U为6500元/年,而同样型号的主机,北京托管价格为7900元/年。其他服务商的主机价格也表现出同样趋势。地域因素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情况下,应该选择网站的目标客户群体集中的地域。

F服务商技术:许多小公司的技术力量太弱,这在维护十几台服务器的时候

还不明显,一旦靠低价吸引来的客户多了,问题自然也就多起来,死机、重启、速度慢、去机房检修线路、带客户去机房、杀毒、机房出问题等等,一两个技术员维护起来就很困难了。

3.虚拟主机申请流程

第一步:确定空间类型和大小。根据您网站的类型,确定所需虚拟主机空间的类型和大小。

第二步:下载相关表格和协议。办理虚拟主机业务需填写相应表格并签订相关协议,下载《虚拟主机业务服务协议》、《虚拟主机业务登记单》和《信息安全责任书》。

第三步:填写相关表格和协议。打印相关表格和协议(一式两份),按照表格要求填写相应信息。

第四步:到营业厅办理手续、交费。携带有效证件,到网通营业厅办理相关手续,并交费。

第五步:空间开设。开通空间,空间开通后,获取相关登陆信息。

第六步:存档。虚拟主机开通后,对虚拟主机用户协议书等文件进行装订存档、备查。

办理虚拟主机业务所需证件物品:

个人用户:需携带自己身份证

企业用户:需携带营业执照复印件、办理人身份证、公章。

政府用户:注册申请表和机关法人代码证并加盖公章。

4.主机托管申请流程

第一步:确定托管主机型号和带宽。根据需求,确定托管主机的型号及带宽,选定相应的资费。

第二步:下载相关表格和协议。办理主机托管业务需填写相应表格并签订相关协议,下载《IDC主机托管合同》《IDC主机托管服务订单》《客户自备资源清单》《信息安全责任书》。

第三步:填写相关表格和协议。打印相关表格和协议(一式两份),按照表格要求填写相应信息。

第四步:到营业厅办理手续、交费。携带有效证件,到网通营业厅办理相关手续,并交费。

第五步:主机验收、开通。根据合同内容对您所提供的设备进行检验及签收,获取设备清单,并进行相关施工操作和相关登陆信息。

第六步:存档备查。托管主机开通后,对《IDC主机托管合同》等文件进行装订存档、备查。

办理主机托管业务所需证件物品:

个人用户:需携带自己身份证

企业用户:需携带营业执照复印件、办理人身份证、公章。

政府用户:注册申请表和机关法人代码证并加盖公章。

文章有80后印象 和 点点网 整理,欢迎大家下载!

国内成本费用粘性研究综述 篇3

一、成本费用粘性的存在性及基本特征

在国内, 孙铮、刘浩 (2004) 较早对我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进行研究, 证实了我国上市公司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整体上存在粘性行为。孔玉生等 (2007) 则将研究对象由费用扩展到营业成本, 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营业成本存在粘性行为。

但是, 按照行业对成本费用粘性进行研究则发现不同行业的粘性水平不同, 有的行业不存在成本粘性, 也就是说成本费用粘性具有行业差异性, 孔玉生等 (2007) 、刘武 (2006) 为此提供了经验证据。除了行业差异性外, 成本费用粘性还具有反转性和反向性。反转性是指随着研究区间的拉长, 成本费用粘性程度会降低, 即成本费用粘性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会出现反转。反向性是指当业务量发生巨大变化时, 成本费用的粘性程度会变小。孙铮、刘浩 (2004) 的经验研究结果表明费用粘性具有反转性, 韩飞、刘益平 (2010) 也发现总成本粘性有反转性和反向性的特征。

二、成本费用粘性的成因

孙铮、刘浩 (2004) 在总结前人的文献基础上, 提出关于成本费用粘性成因的三种学说, 即:契约观、效率观和机会主义观。 (1) 契约观认为持续经营的企业为了保证日常经营会和提供服务的人员或单位签订长期契约, 而契约的调整成本直接决定着契约的稳定性, 长期契约的调整成本由于更为高昂因而更稳定。 (2) 效率观认为只有当经济业务出于持续性变化时调整支出才是有效率的, 同时企业管理水平低下时经理人员没有能力根据情况变化对费用做出及时调整。 (3) 机会主义观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必然结果, 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 经理人员出于自利和风险规避的动机, 在面对经济业务波动时会从两个方面来考虑自身利益:薪酬和自身所能控制的资源, 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大多数费用粘性问题, 是目前的主流解释。国内学者大多采用上述三种学说解释费用粘性行为 (边喜春, 2005) , 并认为三者是共同发挥作用的, 且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可以统一于不完全契约理论 (万寿义、王红军, 2011, c) 。

上述的三种理论是基于管理者的角度从成本管理的主观因素分析成因, 而刘永红 (2009) 则从管理者之外的客观因素、成本客体及成本管理手段等方面来探讨成本粘性产生的综合因素。朱乃平、刘志梧 (2009) 则认为产生成本粘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成本的沉落性, 即成本已经发生。此外, 李霞、韩彦峰 (2009) 专门分析了冶金行业成本粘性的成因并提出了一些控制措施。

三、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 主观影响因素

主观影响因素主要是从管理者的角度考虑。万寿义、王红军 (2011, a) 用公司自由现金持有量表征管理层自利行为, 发现其和销管费用粘性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王明虎、席彦群 (2011) 认为自由现金流是费用粘性产生的前提条件, 并通过实证证明了自由现金数量对费用粘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解决代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就是公司的约束机制, 也就是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是董事会、高管薪酬、股权结构三种机制。 (1) 从董事会特征来看, 企业董事会成员的适当增加尤其是企业外部独立董事人数的适当增加能够加强对企业高管人员机会主义行为的约束, 从而显著降低企业费用粘性行为, (刘武, 2007;马景涛, 2008) ;两职 (董事会主席和CEO) 分离可以有效控制销管费用粘性水平 (万寿义、王红军, 2011, a) 。 (2) 从高管薪酬来看, 赵息、李粮 (2012) 发现当国有企业高管薪酬结构中短期货币性报酬的比例较高时, 高管会在业务量下降时迅速调整企业资源, 导致较低水平的费用粘性;相反, 当高管薪酬结构中短期货币性报酬的比例较低时, 面临业务量的下降, 高管将会延迟企业资源的调整, 以待业务量回升导致较高水平的费用粘性, 从而说明国企高管薪酬结构对费用粘性有显著影响。 (3) 从股权结构来看, 少数股东联盟持股比例与企业费用粘性行为存在负向相关性, 企业股权制衡制度的改善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费用粘性行为 (刘武, 2007) , 国有及国有控股对企业费用粘性行为存在增强作用 (万寿义、徐圣男, 2012) , 另外费用粘性在央企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 但是绩效评价制度对其会产生正向的影响 (曹晓雪等, 2009) 。但是, 关于股权集中度的影响却有不同的观点, 刘武 (2007) 从代理成本的角度分析认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费用粘性正相关, 而马景涛 (2008) 则从股权分散后产生的“搭便车”问题角度分析认为股权集中度与销管费用粘性有负相关关系。

(二) 客观影响因素

孔玉生等 (2007) 用表征公司属性特征的五个指标进行研究, 发现当销售收入下降时, 资本密集程度较高的公司表现出不太明显的成本粘性特征, 劳动力密集程度较高的公司表现出了显著的成本粘性特征, 而资产负债表中高负债的公司没表现出成本粘性, 同时也没有证据表明营运资本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会对成本的粘性程度有所影响。陈灿平 (2008) 从东中西地区差异的角度说明费用粘性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民营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程度、产业集聚特征等地区经济生态因素影响。刘彦文、王玉刚 (2009) 在孙铮、刘浩 (2004) 的研究基础上增加了历史费用这一变量, 发现宏观经济增长、资本密集程度和历史费用这三个因素对中国上市公司整体的费用粘性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影响。龚启辉等 (2010) 发现公司所在地要素市场发育水平越高, 国有控股公司和非国有控股公司的成本粘性都会越小, 但对国有控股公司的影响更大。

四、成本费用粘性的经济后果研究

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比率 (销管费用比率) 的增加通常被视为公司未来盈利的负面信号, 而在成本粘性存在的情况下, 研究发现当本期营业收入增加时, 销管费用比率的增加对公司下期盈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而当本期营业收入下降时, 销管费用比率的增加对公司下期盈余变化有显著的正面影响 (万寿义、王红军, 2011, b) 。朱乃平 (2009) 论述了成本粘性对企业绩效和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认为成本粘性过低或者过高都会对企业长期业绩产生消极影响, 企业在经营决策过程中要考虑成本粘性的影响。另外, 苏文兵 (2012)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基于成本粘性的盈利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显著高于其他模型, 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五、简要述评及未来展望

尽管我国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成本粘性行为已经做了一些研究, 但是, 也存在一些不足: (1) 关于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尤其是主观影响因素以及经济后果方面的研究还较少; (2) 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还不够; (3) 研究样本多是上市公司, 适用于上市公司的结论是否同样适用于非上市公司尚待研究; (4) 研究者获取的上市公司成本费用数据会受到管理层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陈磊等 (2012) 已经证明了忽略盈余管理的因素的确造成了对中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普遍严重高估。因此, 国内关于成本费用粘性的研究虽仍需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以期形成系统化的成熟理论体系。

基于目前国内对于成本费用粘性研究的不足, 笔者认为有几个问题尚待解决: (1) 我国学者的研究表明成本费用粘性在我国上市公司是普遍存在的, 而国外学者发现反粘性的存在, 那么如果改变样本我国上市公司是否也存在反粘性行为尚待研究; (2) 我国不同性质的公司具有不同的成本管理行为, 它们是否都存在成本费用粘性行为以及相互间是否存在差异尚待研究; (3) 已有研究表明不同行业的成本粘性水平不同, 但关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鲜有研究, 且仅有的研究也只是文字分析, 较为单薄说服力不强, 还需要结合实证研究进行探讨; (4) 已知的成本粘性影响因素影响成本粘性水平的原因和作用机理还需要深入研究; (5) 我国关于成本粘性成因的研究目前仅限于规范研究且研究成果有限, 未来还需要结合实证研究等方法进行更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孙铮, 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 2004, (12) :26-34+84.[1]孙铮, 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 2004, (12) :26-34+84.

[2]孔玉生, 朱乃平, 孔庆根.成本粘性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 2007, (11) :58-65.[2]孔玉生, 朱乃平, 孔庆根.成本粘性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 2007, (11) :58-65.

[3]陈灿平.企业费用“粘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地区经济生态差异视角[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8, (6) :92-95.[3]陈灿平.企业费用“粘性”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地区经济生态差异视角[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8, (6) :92-95.

[4]刘彦文, 王玉刚.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 2009, (3) :98-106.[4]刘彦文, 王玉刚.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实证分析[J].管理评论, 2009, (3) :98-106.

[5]龚启辉, 刘慧龙, 申慧慧.地区要素市场发育、国有控股与成本和费用粘性[J].中国会计评论, 2010, (4) :431-445.[5]龚启辉, 刘慧龙, 申慧慧.地区要素市场发育、国有控股与成本和费用粘性[J].中国会计评论, 2010, (4) :431-445.

[6]苏文兵, 李心合, 段治翔.基于成本粘性的盈利预测及其精度检验[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2, (5) :930-939.[6]苏文兵, 李心合, 段治翔.基于成本粘性的盈利预测及其精度检验[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12, (5) :930-939.

我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影响因素分析 篇4

1 我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存在性检验

1.1 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大多数学者对费用粘性存在的检验都采用Anderson2003年费用粘性检验模型, 因此本文也选择此模型对我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存在与否进行检验。模型如下:

其中, SG&Ai, t表示第i家上市公司第t期的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和, SG&Ai, t/SG&Ait, -1表示第i家上市公司第t期的销管费用变化率;SALi, t表示表示第i家上市公司第t期的营业收入, SALi, t/SALi, t-1表示第i家上市公司第t期的营业收入变化率。模型中用SG&Ai, t/SG&Ai, t-1和SALi, t/SALi, t-1比率的对数表示, 为了减少潜在的异方差, 使各个指标的可比性增加。模型中的虚拟变量di, t, 当第t年的营业收入低于第t-1年营业收入时取1, 否则取0

1.2 样本选取

本文选取2008~2014年1464家上市公司数据作为研究样本, 由于2007年是新会计准则颁布实施的第一年, 为减少新旧会计准则实施会计核算带来的巨大变化, 故选用从2008年开始的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本文数据主要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样本剔除*ST, ST, PT公司以及数据信息不完整的公司。

1.3 回归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 方程整体回归拟合度较好, F值为2339.330较大, 调整后的R2等于0.314, 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方差膨胀因子VIF=1.671, 远远小于10说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模型中解释变量的设置较为合理, 可用于进一步分析。关于模型拟合系数, 变量LN (SALi, t/SALi, t-1) 的系数为0.386, 在1%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 与收入和费用同方向增长的研究相符。而di, t×LN (SALi, t/SALi, t-1) 的系数等于-0.042, 在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小于0, 符合模型构建的假设预期, 证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费用粘性的现象, 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论一致。根据表1的回归结果可知,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 营业收入增加1个单位会使销管费用增加0.386个单位;而相应的营业收入下降1个单位, 费用只降0.344 (0.386-0.042) 个单位。实证结果显示营业收入增加时费用的增加幅度比营业收入减少的时候费用减少的幅度更大。与孙铮、刘浩 (2004)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研究得出的结论 (营业收入增加1个单位会使销管费用增加0.5597个单位;而相应的营业收入下降1个单位, 费用只降0.0587相比, 当营业收入变动1%时, 费用增长率与费用下降率的比值从9.53倍的关系下降到1.12倍。这可能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更加注重公司治理抑制费用粘性增长。

2 上市公司费用粘性影响因素

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费用粘性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然而, 有很多因素会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影响成本费用粘性, 即使同一行业相同时期的不同公司受费用粘性影响的程度也不相同, 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有利于我国公司更好更快的发展。

公司生存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 不仅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又称为主观影响因素, 比如说公司股权和债务结构、管理层决策等;还受公司外部因素的影响, 又称为客观影响因素, 比如主要有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前景和市场竞争程度等。

2.1 主观影响因素

(1) 管理者品质。在业务量变动较小的时候, 管理者所受的压力也比较小, 他们选择安于现状而不是努力奋斗提高公司业绩;在业务量变动较大的时候, 管理者受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压力, 不得不寻找方案来调整公司的费用, 实现公司的正常盈利。在业务量上升的时候, 管理者会出于自身的利益追加投资, 导致过度投资;业务量下降的时候, 管理能力较强的管理者会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公司的成本粘性相对就会少一点。

(2) 管理者专业素质。在业务量下降的时候, 专业素质高果断的管理者会立刻采取措施降低公司成本费用, 相对于专业素质弱的管理者, 其公司的费用粘性会相对小一点。

(3) 资本结构。负债资本主要来源是银行以及商业信用, 定期产生利息费用, 公司如果在到期日无法偿还本金和利息, 债权公司就会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债务公司就会陷入困难境地。债务资本相对较大的公司, 业务量发生变化的时候, 有些公司为了继续正常的生产经营而将自己的销货款期限缩短和前欠的货款期限延长, 就不得不调整成本费用, 增加成本费用粘性。

(4) 资本密集度。当业务量下降时, 资本密集度高的公司成本下降幅度比较小, 要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花费的代价比较大, 所以费用粘性比较大;资本密集度低的公司可控成本比较多, 随着业务量的减少, 成本变化较大, 重新对资源配置所花费的费用比较低, 所以费用粘性比较小。

2.2 客观影响因素

(1) 宏观经济环境。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 公司的费用粘性存在差异。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公司, 对整个公司成本控制较好, 成本费用粘性较小;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公司对公司的管理较差, 未能较好地控制公司的成本, 公司整体的费用粘性较大。宏观经济因素的出现使得公司没有及时调整管理费用, 出现了营业收入增加时费用的增加幅度比营业收入减少时费用减少的幅度更大, 以致产生了费用粘性。

(2) 行业发展前景。公司看好一个行业的发展前景之后就会加大投资扩大其经营规模, 公司着重长远发展而忽略了现有的业务, 也不会降低其成本, 费用粘性就比较大。公司如果觉得本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 不但不加大投资还有可能减少前期的投入。公司更关注此时公司的生产, 只要业务量下降, 公司就会采取措施来调整费用, 费用粘性就较小。

(3) 市场竞争。如果一家公司采取措施降低成本有成效, 其他公司也会效仿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成本。正是处于竞争市场中, 公司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在业务量下降时, 能够合理控制公司的成本费用, 费用粘性就较小, 在整个市场中费用粘性也较低。

3 对策建议

3.1 建立完善的管理者市场

管理者在环境变化的同时, 总结工作经验和学习的管理方法, 使公司的成本控制在恰当的位置。公司可以定期对管理者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加强管理者对职业道德的学习, 并让他们对自己的管理状况进行总结, 在单位内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管理者的薪酬水平, 在确定薪酬标准的时候, 将管理者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 降低代理成本, 从而提高公司业绩。除了上述的之外, 还要让管理者意识到如果没有经营好公司的话, 公司和外界人员对管理者的评价会比较差, 严重的还有可能影响其以后发展, 管理者比较注重其声誉, 在这种情况下, 管理者就会努力提高公司的经营成果。

3.2 适度的负债经营

公司主要的资本来源是债务融资, 使用债务资金经营所带来的收益除了偿还利息之后剩余收益分配给公司的所有者, 这样做能够实现公司利益均衡分配。过多的负债经营会导致公司的利润不能支付利息费用, 费用粘性变大;负债经营过少会降低公司财务危机, 费用粘性比较小, 但是股东很少行使权利约束管理者行为。适度的负债经营既可以降低公司财务危机状况, 又可以限制管理者行为, 费用粘性要维持在恰当的水平。

3.3 健全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机制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 而且公司治理不完善, 管理层管理技术和管理观念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 所以必须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建设要以实现公司目标为中心, 坚持系统性、适应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原则, 使得控制成本的同时能够达到收益最佳。在加强内部控制的时候还要强化外部监督机制, 及时发现公司内部控制过程中容易忽略的问题, 从而有利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3.4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 合理分配和利用好社会资源, 公司的管理者必须在充分研究本行业宏观经济环境形势后, 制定合适的战略规划和策略, 抑制成本的增加, 提高公司自身的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和谐持续发展。

3.5 建立完善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深水区, 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要创造出一个真正公平竞争的环境与氛围, 使竞争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实现公司和社会利益最大化, 才能实现费用粘性最小化。假设我国被所有者控制的公司不存在两权分离, 公司会尽一切可能把成本费用降到最低, 将产品的市价压到最低, 这样受管理者控制的公司会产生巨大压力, 管理者在工作中的主要任务就是降低成本。

参考文献

[1]Noreen, E.and N.Soderstrom.The Accuracy of Proportional Cost Models:Evidence from Hospital Service Departments[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1997 (2) .

[2]Kenneth Calleja, Michael Steliaros, Dylan C.Thomas.A note on cost stickiness:Som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J].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 2006 (17) .

[3]孙铮, 刘浩.中国上市公司费用粘性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 2004 (12) .

[4]王钰.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14.

[5]江伟, 胡玉明.企业成本费用粘性:文献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 2011 (9) .

宏观经济对费用粘性的影响研究 篇5

借鉴Dan Weiss(2010)的方法,本文计算了每年度各企业的成本费用粘性水平,将各企业成本费用粘性水平的算数平均数作为当年上市公司成本费用粘性的整体水平,并结合各年度GDP增长率数据绘制了二者的时序图,已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在图1中,实现表示企业成本费用粘性水平,虚线表示宏观经济波动。由于宏观经济波动对微观企业行为的影响存在着滞后性(姜国华、饶品贵,2011),从整体趋势上来看,宏观经济波动的趋势与企业成本费用粘性波动趋势存在着滞后一致性。具体而言,宏观经济上行(下行)一段时间后,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程度也会随之上涨(下降)。

因此,宏观经济波动是否会造成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的产生,哪些因素会对这一过程产生影响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一、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着周期性波动(刘树成,2009),在宏观经济波动周期的不同阶段中,企业行为会表现出显著的差异(Levy & Hennessy,2007;王茜、张鸣,2009)。企业成本费用粘性是企业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宏观经济上行阶段,企业所面临的发展机遇更多,发展空间更大,即使当期企业销售收入下降,管理者也会倾向于保留赘余资产,以期规避未来销售收入回升时可能发生的调整成本,导致了成本费用粘性的产生。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

假设1:在宏观经济上行阶段中,企业成本费用粘性会增大;在宏观经济下行阶段中,企业成本费用粘性会缩小。

在宏观经济发展加速时期,企业通常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及产品销路往往会抱有较为乐观的态度。这时,若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量上升,管理者会更加看好产品的未来销路,进而更加倾向于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如:购入生产设备、聘请劳工);若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量下降,管理者通常会将其视为短期现象,不愿意立即对闲置资产进行清理,一方面,削减这部分资产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支出(如:固定资产折价抛售的损失、解雇劳工所需支付的赔款),导致企业当期利润的进一步下滑;另一方面,若在以后期间,企业产品销量回升,生产资料的重新购置也会给企业带来本可避免的开支(ABJ,2003;江伟、胡玉明,2011;Banker et al,2014)。因此,当宏观经济上行时,管理者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会造成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的产生。

相反,在宏观经济下行时期,面对经济不景气的局面,管理者对企业产品销路会抱有一定的悲观态度。此时,若市场对企业产品的需求量下降,管理者通常会认为保留闲置资本所带来的成本已超过潜在的调整成本,更加倾向于立即对企业赘余资产进行调整。即便后期企业销售量有所回升,管理者在未来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况下,依然会保持谨慎的态度,对生产资料的增加通常较少,造成了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程度的缩小,甚至使得企业出现成本费用反粘性。由此,本文提出假设2:

假设2:宏观经济波动会通过管理者预期对企业费用粘性产生影响。

在国有企业中,激励机制普遍不完善,管理者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此外,在很多地区,国有企业是区域GDP增长的工具,国有企业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府目标的影响,管理者无法根据市场环境等做出最优的决策,宏观经济波动对管理者的成本调控决策的影响较小。

相比之下,非国有企业对管理者的激励机制及公司治理结构普遍优于国有企业,管理者更有动机去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在成本费用调整的过程中,管理者基于宏观经济波动方向对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由此,本文提出假设3和假设4:

假设3:在国有企业中,管理者未来预期在宏观经济波动对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过程中无显著传导作用。

假设4:在非国有企业中,管理者未来预期在宏观经济波动对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样本选择

本文的数据均来源于巨灵金融平台及国泰安(CSMAR)数据库,样本选用2002—2012 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由于CSMAR数据库从2002 年开始披露成本费用粘性计算中所需使用的收入及费用季度数据,另外,考虑到宏观经济波动的研究需要,为了保证恰当的时间跨度,本文选用了2002—2012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剔除了金融业上市公司及同一年度中四个季度销售额连续上升或连续下降的样本。最终,本文的样本包含了961 家上市公司,共11351 个观测值。

三、变量定义及回归模型设定

(一)宏观经济波动的计量

已有研究在考察宏观经济因素对成本粘性的影响时,通常选用的是GDP增长率(Lev & Thiagarajan,1993;ABJ, 2003;Banker et al., 2010;孙铮,2004等),没有考虑到宏观经济波动对成本粘性的影响。本文选用产出缺口对宏观经济的波动进行计量。

(二)成本费用粘性的计量

借鉴Dan Weiss(2010)的方法,本文利用企业收入、费用的季度数据,通过下列算式,对各企业每一年度的成本费用粘性水平进行了计算:

其中,指一年中最接近年度末的收入上升的季度;

t指一年中最接近年度末的收入下降的季度;Cost

指企业财务报表中的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

Sale指企业财务报表中的营业收入;

上式通过测量销售额每下降一个单位时的费用变动额和销售额每上涨一个单位时的费用变动额之间的差值,来衡量企业的费用粘性水平。若Sticky<0,说明企业存在成本费用粘性;反之,若Sticky>0,则说明企业存在成本费用反粘性。

(三)管理者未来预期的计量

行为经济学相关研究表明,管理者会依据企业前期的业绩表现来推测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Barberis et al.,1998; Lant and Hurley,1999),当前期销售额增长时,管理者往往会更加的乐观;反之,会更加的悲观(曹歌,2012;Banker et al.,2014)。因此,本文设置了一个关于管理者预期的虚拟变量,并将前期销售额变动方向作为管理者预期的判断标准:当第t-1 期销售额大于第t-2 期销售额时,我们认为管理者对第t期销售额将持有乐观预期;否则,将持悲观态度。

(四)回归方程的设定

为了检验假设一,即观察宏观经济波动是否会对费用粘性产生影响影响,我们使用了如下方程:

其中:Stickyi,t指第i家企业第t年的费用粘性水平;

Gapt-3指第t-3年的产出缺口;

Capratioi,t指资本密集度,使用总资产与营业总收入之比的自然对数计算;

Labratioi,t指劳动密集度,使用员工总数与营业总收入之比的自然对数计算;

Ractowni,t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

根据曹歌(2012)的研究,管理者预期会对成本粘性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预期管理者未来预期是宏观经济波动对企业费用粘性的作用路径,并利用如下方程进行了检验:

其中:Yuqii,t指管理者未来预期。

在这里,我们用管理者未来预期与产出缺口的交乘来研究宏观经济波动与管理者未来预期共同对费用粘性产生的影响,并以此考察管理者未来预期在宏观经济波动对费用粘性的影响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在这个方程的回归结果中,我们主要观察该交乘项的符号和显著性,以此检验假设二、三、四。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在表1中,我们队全体样本进行了描述性统计。

我们可以看到,费用粘性的均值和中值分别为-0.1393、-0.1171,均小于零,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费用粘性的现象;管理者预期的均值为0.7477,大于0.5,说明上市公司高管更容易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持有乐观预期,这与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现象相互对应;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的均值约为38%,两职分离情况的均值约为0.9,说明我国上市公司中并没有很严重的代理问题。

在表2 中,我们将样本按照企业性质划分为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并对子样本进行了双重差分检验。

注:该表格将样本公司划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个子样本,分别展示了两子样本的均值、中值及其差异的t(z)值,*(+)、**(++)、***(+++)分别表示在Wilcoxon符号秩检验中,两子样本间的差异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有企业的平均费用粘性为-0.0855,非国有企业的为-0.1783,非国有企业费用粘性程度显著高于国有企业的费用粘性程度,并且,就均值而言,国有企业管理者的乐观程度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高管的乐观程度,说明国有企业的治理效率更低,当经济发生波动时,对于成本的调整也更加随意,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们的假设三和假设四。此外,无论是均值还是中值,国有企业第一大股东持股比率都要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重国有企业的代理问题,导致国企的治理效率低下。

(二)实证回归结果

利用模型1和模型2对假设H1-H4的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注:*、**、***分别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显著,括号中的数字为t值。

在模型1 的回归中我们可以看到,产出缺口与费用粘性水平显著正相关,说明当产出缺口大于零,即宏观经济上行时,企业的费用粘性水平会随之上升,印证了假设1。另外,资本密集度与成本粘性显著负相关,说明企业的资本密集度越高,当收入出现波动时的调整成本越高,企业的费用粘性就会越强,这与前人的研究相一致;相反,劳动密集度的系数显著为正,这是由于在计量过程中,我们为了控制异方差对劳动密集度取了对数,导致劳动密集度的样本值小于零导致的,就本质而言,劳动密集度的系数说明当企业的劳动密集度高时,企业的费用粘性也会更强。

为了验证假设2,即管理者未来预期在宏观经济波动对费用粘性影响机制中的作用,我们在模型1 的基础上加入了管理者预期的代理变量及其与产出缺口的交乘项,得到模型2。模型2 的回归结果显示,管理者未来预期的乐观程度与企业的费用粘性显著正相关,说明当管理者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持有一种乐观态度时,往往会更不愿意调整企业的现有资源,以防未来期间调整成本的发生,这与曹歌(2012)、Banker et al.(2014)的结论是一致的;管理者未来预期与产出缺口的交乘项也与企业费用粘性水平显著正相关,说明当管理者对未来持有乐观预期时,宏观经济上行对费用粘性的促进作用就会加剧;反之,当管理者对未来持有悲观预期时,宏观经济下行对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也会加剧,假设二得到数据支持。

模型3 和模型4 是在将全样本划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基础上,用子样本对模型2进行的重新回归,其中模型3是对非国有企业样本的回归,模型4 是对国有企业样本进行的回归。从回归结果上我们可以看到,在国有企业样本的回归中,管理者未来预期与产出缺口的交乘项与费用粘性水平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当国有企业管理者持有乐观预期时,宏观经济波动对费用粘性水平并不存在着显著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国有企业的治理效率低下,管理者并没有很强烈的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动机,并且国企的所发生的费用多少也不会对企业的生存产生实际的影响,在做出成本决策时,管理者并不会很认真的考虑调整成本的问题,更多的考虑的是利润最大化和个人利益的问题。与国有企业相反,在非国有企业赝本的回归中,管理者未来预期与产出缺口的交乘项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在非国有企业中,管理者未来预期会加剧宏观经济波动对费用粘性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非国有企业管理者的“帝国建设主义思想”更强,在作出成本成本决策的过程中也就会更加细致的考虑宏观经济的波动等一系列因素导致的。由此,假设3 和假设4得到证明。

五、结论

通过建立相关实证模型,本文得到以下三个结论:第一,宏观经济波动会对企业费用粘性产生影响,具体而言,当宏观经济上行时,企业费用粘性也会上涨,反之,当宏观经济下行时,企业的费用粘性也会随之下降;第二,管理者未来预期在宏观经济波动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了中介机制的作用,当管理者持有乐观(悲观)预期时,宏观经济上行对企业费用粘性的促进(抑制)作用会得到加剧;当管理者持有悲观预期时,宏观经济下行对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的抑制作用会得;第三,国有企业管理者未来预期并没有显著的传导作用,与之相比较,非国有企业管理者预期在宏观经济波动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过程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摘要:基于企业财务数据及宏观经济数据,本文研究了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的成因及管理者预期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在控制了代理问题和调整成本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相关实证模型,本文得出结论,宏观经济波动是企业产生成本费用粘性的原因之一,在宏观经济波动对企业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过程中,管理者未来预期起到了中介传导机制作用。相较于国有企业,在非国有企业中,管理者未来预期起到的传导作用更为显著。

国内外费用粘性 篇6

现有大量文献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存在性进行研究, 但是分类汇总发现对成本费用粘性的研究局限在费用和成本粘性单一的研究, 并没有系统的分类和汇总。通过理论分析本文认为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都可能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粘性现象。所以本文拟将粘性研究分类为成本粘性和期间费用粘性研究, 进一步把期间费用粘性细分为财务费用粘性、管理费用粘性、销售费用粘性研究, 使对成本费用粘性的研究更加系统化。

本文提出以下几个假设:

H1:假设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成本粘性

H2:假设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销售费用粘性

H3:假设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财务费用粘性

H4:假设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管理费用粘性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借鉴Anderson的LOG模型, 计算我国上市公司的成本粘性。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EXPENSE表示公司的营业成本与营业税金及附加之和;REVENUE表示公司的营业收入情况;i表示第i家公司, t表示第t年, d是虚变量, 当营业收入比上年减少时取1, 营业收入比上年增加时取0。β1表示营业收入增加时1%营业成本的变动百分比, (β1+β2) 表示营业收入减少1%时营业成本的变动百分比, 所以当β2<0时, β1>β1+β2, 即说明当营业收入上升时营业成本的增加额大于当营业收入下降时营业成本的减少额的。所以本文以β2<0来表示成本粘性的存在, β2越小说明粘性越强。所以用β2来表示成本粘性的程度。

三、样本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一) 样本选取

本文为了保证有足够的样本数据和适当的时间跨度, 以2000年12月31日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889家公司作为样本 (其中剔除了金融保险类公司和数据不全的公司) , 选取2000年2009年共10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其中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350家,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539家。本文数据以巨灵金融平台的数据为基本来源, 以国泰安研究中心 (CSMAR) 数据库数据为补充。本文样本公司覆盖12行业, 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行业分布如表1所示:

(二) 描述性统计

本文研究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相对变化量的关系。通过对2000—2009年共10年数据相对量的变化, 可以得出我国经济在10年间的发展的整体状况。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

营业收入变化率均值为1.189, 营业成本变化率均值为1.204。说明营业成本变动率大于营业收入变动率, 我国上市公司的成本管理状况没有很好的得到改善。同样, 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的变动率都大于营业收入的变动率, 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在管理能力方面还有待提升。总体看来, 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日趋下降, 我国应积极转变生产方式, 不能再单纯依靠投入来增加产出, 应加快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四、实证检验

本部分针对所选取的样本数据和之前构建的模型, 运用EViews统计分析软件的Least Squares方法进行实证检验。

对成本粘性存在性假设进行检验, 在模型中通过β2来体现。

其中t值中***表示1%显著水平, **表示5%显著水平, *表示10%的显著水平。

从以上检验结果我们可得出结论:成本粘性在我国上市公司是普遍存在的。用来表示成本粘性程度的系数β2=-0.029, 如预测结果所示为负, 说明营业成本随着业务量增加而增加的数量比随着业务量相应减少而减少的数量大。检验结果现实当营业收入增加1%时, 营业成本增加1.01% (β1) ;当营业收入减少1%时, 营业成本减少0.99% (β1+β2) 。因本文样本数据来自我国上市10的统计数据, 具有普遍的代表性, 因此可以推断出成本粘性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是普遍存在的。

摘要:成本费用粘性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不可能完全消除成本费用粘性, 但是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将成本费用粘性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使成本费用粘性的存在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又不会影响企业的短期目标。从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出发制定相应的对策来降低成本费用粘性。

关键词:上市公司,成本费用,粘性,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曹晓雪, 于长春, 周泽将.费用“粘性”研究:来自中央企业的经验证据.产业经济研究, 2009 (1) :40~46

国内外费用粘性 篇7

在传统的成本习性理论中, 成本与业务量之间呈线性关系, 即成本与业务量是同方向等幅度变化。然而,传统成本习性理论过于简化现实情形, 导致其与真实的成本习性存在较大差异, 由此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 2003年美国学者Anderson等观察了销 售和管理费用与收入的变化关系, 首次提出了费用粘性这一概念, 即成本在业务量上升时的边际增加量大于业务量下降时的边际减少量。目前,对于费用粘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客观因素(包括外部环境、行业特征、公司属性等)和主观因素(主要是管理者不同的自利动机) 对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鲜有文献从管理者背景特征的角度对企业费用粘性进行研究。现实经济中,由于年龄、学历、 任期以及专业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导致高管的行为选择具有较大的差异; 同时,理论研究表明,不同背景特征的高管团队具有不同的行为选择, 进而对企业战略选择与业绩产生不同影响 (Hambrick and Mason,1984)。 例如,管理者年龄越大越倾向于投资风险较低的保 守项目 (Bantel and Jackson, 1989); 具有财务背景的CEO更倾向于多元化的投资方式(Jensen and Zajac,2004); 管理者的 教育水平 、 平均年龄与过度投资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姜付秀等 ,2009);高管团队规模和高管年龄对企业财务重述有着显著影响 (何威风等 ,2010); 高管团队的年龄 、 任期以及董事长和财务总监的教育背景对会计稳健性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张兆国等,2011)。 由于费用粘性是管理者对企业成本费用决策选择的结果而产生的,从上述研究成果可以推断, 企业成本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管理者效应, 即管理者不同的背景特征会影响企业的费用粘性。

本文基于2010—2013年的沪深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检验发现: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明显的费用粘性现象; 管理者平均年龄越大、学历越高,越能抑制企业费用粘性, 且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影响程度不同; 管理者平均任期对费用粘性没有显著作用。 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从管理者背景特征视角探讨费用粘性问题, 将拓展现有费用粘性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对后续研究具有一定的增量价值;其次,考虑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 根据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否国有, 分析不同股权属性下管理者背景特征对费用粘性的影响, 对于改善企业成本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费用粘性的存在性

国内外学者 将费用粘 性的成因 归结为“调整成本” “乐观预期”与“代理问题”三个方面(Banker et al,2010; 江伟,2011)。 调整成本的观点认为, 当企业的销售量出现下滑时,企业不调整资源就会造成资源浪费,调整资源则会产生高昂的调整费用,这便产生了费用粘性。 由于企业未来销售量的需求是随机的,基于对未来销售量价值最大化的考虑,绝大多数乐观预期的管理 者会认为销 售量的下降是 暂时的, 因而选择保留多余的资源, 而不是承担调 整成本用来处 置这些资源,因为销售量下降时削减多余的资源, 可能导致向下调整资源时产生额外的成本 (如解雇员工的费用),而在未来销售量恢复时又需要重新增添资源(如新员工的培训费)。 除了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考虑, 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 管理者选择保留多余的资源也是出于个人利益的原因 (Chen et al, 2008;Kama and Weiss,2010; 万寿义 、 王红军,2011;马永强、张泽南,2013), 如扩大企业规模、 增加自身控制的资源、提高个人薪酬等,这就使得管理者的资源调整决策与企业最优资源配置不一致, 这样的自利行为也产生了费用粘性。

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相比,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有着更为严重的自利行为, 即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者的代理问题更大(徐莉萍, 2006)。 这是因为在我国特殊的体制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处于“所有者虚位”的状况,公司管理者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从而使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大部分决策权都掌握在管理者的手里。在市场需求上升时,管理者会为了增加薪酬和扩大自身控制的资源而不顾及企业的目标, 无限制扩大企业规模;在市场不景气时,管理者则由于不愿意减少 收入或是为 了保留自己的 “个人公司帝国 ” 不愿意削减费用 ,导致了费用粘性的产生。 因此在面对市场需求波动时,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管理者更有可能为了获得更多的个人利益,做出增强费用粘性的决策。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1:我国上市公司成本费用存在粘性特征, 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比非国有控股企业的费用粘性更大。

(二)管理者背景特征对费用粘性的影响

本文采用管理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年龄、学历、任期三个方面)作为管理者背景特征的替代变量, 研究管理者背景特征与费用粘性的关系。

1.年龄与费用粘性。 不同年龄的管理者风险偏好、行为习惯的不同,导致了管理者的决策行为也不相同。 Tihanyi and Ellstrand (2000) 的研究表明在复杂环境下,平均年龄低的管理者有效管理企业的自信心会更强。而根据费用粘性产生原因之一管理者乐观预期的理论,乐观的管理者在市场需求上升时容易过度购置资本,在市场不景气时不愿意削减费用,而是保留相关资源等待市场需求反弹,从而大大增加费用粘性的程度(Kenji Yasukata and Takehisa Kajiwara,2011)。 由于年轻的管理者可能会过度乐观,而年长的管理者管理经验丰富;在面对市场变动时,年长的管理者更能理性地做出决策,使得企业的费用粘性更小。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很多方面仍然受到政府的控制, 尤其在人员任免方面,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领导者一般实行行政任免制度,管理者的“政绩”好坏与其“仕途”相关。除了上述分析中管理者经验丰富和过度自信的因素,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年长的管理者比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面临更大的职位晋升或退休压力,他们会有强烈的“善始善终”的思想(姜付秀等,2009),所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年龄越大,管理决策越保守,在市场需求下降时,他们往往更愿意削减费用以保证利润,从而对费用粘性起到了弱化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2:管理者的年龄与费用粘性负相关, 其作用程度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强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2.学历与费用粘性。 一般来说 ,管理者学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认知与行为。 Smith et al(1994)认为,个人的学历水平与其灵活应变及信息、处理能力呈正相关关系, 而且这种从教育中获得的道德观念以及价值观也会在管理层中进行传播, 从而全面影响团队绩效。因此,管理者的学历水平越高,团队获得的有效信息也会越多,聚集战略资源的相对效率会越高, 越有可能制定和执行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投资战略。 他们能够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不确定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对各种机会和威胁做出科学的判断。 在面临市场需求波动时, 他们会更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及其自身价值的实现,从而做出更加科学的成本决策, 降低企业费用粘性。

相比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人才的任用与选拔以“官本位”为价值倾向,讲究论资排辈, 政府通过对管理者采用行政任命制以达到控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人力资本市场的目的, 遴选管理者不能通过竞争性经理人市场为渠道进行。 此外,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较为落后, 常常将传统的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混为一谈, 造成知识型人才的大量流失。因此,相对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的管理者学历对公司的财务工作所起的积极作用较小, 进而对费用粘性的影响较小。基于上述分析, 提出如下假设:

H3:管理者的学历与费用粘性负相关, 其程度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强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3.任期与费用粘性 。 管理者对公司控制的权力会随着他们的任职时间的延长而强化, 任期可以看作是管理者对公司影响力大小的指示器。 管理者的控制权越强, 其实施利益侵占的可能性越大。Berger,Ofek and Yermack (1997)的研究发现 , 长期任职的CEO有着更加稳固的地位, 因为他们有较多的时间来建立关系网以巩固权利, 并且任期越长, 管理者对于组织资源和运作的方式等就会更加熟悉, 这恰恰也是攫取个人权力的有效手段。 由于代理问题的存在, 任期较长的管理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更有可能控制董事会和其他内部管理机构。 因此我们提出: 任期越长的管理者可能会造成更大程度的费用不对称。

相比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任职时间越长,在企业里的地位就越高,“元老级”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 更加倾向于规避风险以保证企业经营的稳定性, 因此在市场需求上升时,不敢过多增加资产,市场下降时 , 不愿意保 留多余的 资源 (李焰,2011),从而使得企业的费用粘性程度处于较低的水平。另外,由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管理者的升职与退休实行的是行政任免方式, 管理者的任期越长, 就越接近其任职生涯的后期, 政绩的好坏关系到他们未来的仕途或是退休后的保障, 因此想要完美 “谢幕 ”就需要美化政绩 , 提升公司业绩。 因此相比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者,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在销售量下降时, 更愿意及时地削减资源以保证利润的稳定性。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4:管理者的任期与费用粘性正相关, 其程度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强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2009年12月31日之前在沪、深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的公司作为初始样本, 并对样本进行了筛选:剔除样本期间销售管理费用、营业收入缺失的样本公司和营业收入小于销售管理费用之和的样本公司;剔除在2010—2013期间被ST和PT的样本公司;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剔除在此期间样本公司数据严重缺失以及存在异常值的样本数据。 最终选定了445家样本公司 , 其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287家 , 非国有控 股上市公 司158家 ,包含4年区间 , 合计1 780个观测值。 本文的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的“CSMAR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库”,管理者背景特征数据是根据 “CSMAR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数据库” 中披露的管理者个人简历手工整理得出。

(二)模型与变量定义

首先 , 本文借鉴 了Anderson (2003)的研究方法 ,建立了如下模型 , 以检验费用粘性的存在性。由于财务费用与营业收入之间的关系最为微弱,因此我们剔除了财务费用,仅保留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作为研究对象,因为其最易受到管理者成本决策的影响。

模型1中,Ln Costi,t/Costi,t-1用于反映 “费用变化率”,ln Revi,t/Revi,t-1是反映“收入变化率”。 β1衡量的是销售收入增加1%时, 费用的变动 百分比 ; (β1+β2) 衡量营业收入下降1%时 ,费用的变动百分比;β2衡量费用粘性;d是虚拟变量, 当Revi,t-1>Revi,t取值1, 否则取值为0,εi,t为误差项。 当Revi,t-1> Revi,t时,β1+β2<β1, 即 β2<0, 说明费用粘性存在,且 β2的绝对值反映粘性的程度,β2的数值越小, 企业费用粘性越强。

其次,建立两阶段回归模型,以验证管理者背景特征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 对于解释变量包括管理者的年龄、学历和任期,还选取了资产密集程度、雇员密集程度、宏观经济增长作为控制变量。由模型1可知,费用粘性主要体现在系数 β2上,因此本文涉及的管理者背景特征以及控制变量对费用粘性产生的影响也主 要反映在对 β2的作用上, 管理者背景特征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可以表示为:

其中,Ni,t代表管理者背景特征变量,CONi,t代表了控制变量。 将上式带入模型1,得到模型2:

β3为反映该管理者背景特征对费用粘性影响的参数。 当 β2和 β3均小于0时, 说明管理者背景特征Ni,t对费用粘性有增强的作用;当 β3大于0时,说明管理者背景特征Ni,t对费用粘性有削弱的作用。β4—β6反映了控制变量对费用粘性的影响: 若为负值则对费用粘性有增强作用,否则起削弱作用。

以上变量的类别、 名称及其测量如表1所示。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1. 营业收入和费用变化率描述性统计。 由表2的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 全样本公 司费用变 化率最小 值为0.7379, 最大值为1.3901, 标准差为0.1261,说明不同上市公司成本费用变化存在较大差异; 相比于费用变化率, 收入变化率的波动较大, 其最小值为0.8640, 最大值为1.4233, 标准差为0.2564。 数据表明上市公司的费用变动与收入变动并不呈线性关系,即存在非对称性。 另外,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费用变化率 最小值为0.7379, 最大值为1.3901, 标准差为0.1267; 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费用变化率最小值为0.8478, 最大值为1.3102, 标准差为0.1253,从直观上看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费用粘性程度强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2. 管理者背景特征描述性统计 。 下页表3为管理者背景特征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全样本中,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的平均年龄为47.88岁 (0.798× 60), 平均学历为3.3518 ( 介于本科与硕士之间),平均任期为3.1357年。 对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不难发现,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管理者平均年龄略高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差距为0.9岁;国有控股上市 公司的管 理者平均 学历 (3.3919) 大于非国有 控股上市 公司 (3.2647);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平均任期(3.1200)略小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3.1698)。 总体来说,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背景特征变量基本一致。

(二)回归分析

1.费用粘性存在性检验。 利用模型1对费用粘性存在性检验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费用粘性现象。 当销售增长1% 时,全样本的费用增加0.494%,而当销售减少1%时,费用减少0.181%,这一数据有力地证明了企业费用粘性的存在。 对比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数据不难发现, 国有控股上 市公司的 费用粘性 程度 β2(-0.414) 远远强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程度 β2(-0.250)。 除了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 β2在5%的水平上显著,全样本、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 β1和 β2都在1%显著性水平上, 这说明收入增加带来的费用增长幅度明显大于收入下降导致费用下降幅度。 这一结果支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H1。

2.管理者背景特征对费用粘性的影响。

(1) 管理者平均年龄对费用粘性的影响。

管理者平均年龄对企业费用粘性影响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三组数据的R2分别为全样本0.352,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0.398,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0.289。t检验和F检验显示,多数变量的回归结果 在5%或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据此我们认为,对管理者平均年龄的回归分析是可靠的。

全样本中 系数 β3为1.418, 在10%置信水平上显著 , 这表明随着管理团队平均年龄增加, 当公司收入下降时,费用的下降幅度会增大。 另外, 这种机制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表现程度是有差别的: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 β3为1.74, 在5%置信水平上显著,明显高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0.806,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管理者平均年龄的增大比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能更加有效地抑制费用粘性。 这一结果与假设H2相符。

(2) 管理者平均学历对费用粘性的影响。

管理者平均学历对企业费用粘性影响的回归结果如下页表6所示。 全样本中系数 β3为0.136,在10%置信水平上显著, 说明管理者平均学历对企业费用粘性产生抑制作用。 高学历的管理者有更强的分析信息能力和理性行为,能迅速接受新思想新方法,有能力快速适应环境变化, 面临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 能迅速制定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模式。 因而,高学历的管理者能更有效削弱企业的费用粘性行为。

此外,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非国有控股上市 公司之间存 在一定的差 异: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 β3为0.124, 在10%置信水平上显著,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0.175, 在1%置信水平上显著, 表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管理者的平均学历对费用粘性的削弱程度强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假设H3得到验证。 这就说明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特殊体制决定了其管理人才的选拔是缺乏竞争性的, 其人力资源管理相对落后, 高学历人才在国有控股上市公 司中往往不 能充分发掘潜 力, 继而造成了高学历人才对于费用粘性的削弱能力弱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3) 管理者平均任 期对费用粘性 的影响。

管理者平均任期对企业费用粘性影响的回归结果如表7所示。 表7的拟合结果显示: 全样本以及细分样本中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任期项回归系数皆为负,这表明管理者平均任期越长则企业费用粘性越明显,这部分符合假设H4。 但是从回归结果的显著性上看, 任期项系数 β3显著性较差, 无论对于国企、 非国企还是全体样本, 该项均不能通过显著性检验, 即企业费用粘性程度不受管理者平均任期的显著影响。 因此,假设H4不成立。

对于上述结果, 可能的原因是: 虽然任期越长 使得单个管 理者控制权越大,但是单个管理者任期增加并不会显著增加平均任期;当平均任期增加时,对应的实际情况往往是企业管理者中“高资历 ”管理人员的数 量增加了,他们都意图扩大自己对公司的控制力 , 这就造成了一 种权力制 衡,其结果是 ,谁的实际控 制权都没有明显增加,即对公司费用粘性没有显著影响。

五、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我国2010—2013年的沪深交易所A股445家上市公司 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管理者背景特征对费用粘性的影响,并在进一步区分产权性质基础上,讨论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 与非国有控股 上市公司管 理者背景特征对费用粘性影响的差异。 研究结论如下:我国上市公司存在明显费用粘性现象;管理者平均年龄和学历对费用粘性有明显影响,而管理者的平均 任期对费用粘 性没有显著 作用。

针对管理者背景特征对费用粘性的影响,本文提出如下建议: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应该改变企业氛围, 修改相关制度, 让优秀的年轻管理人才更多参与到决策中来; 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民主程度较高,应当发挥这一优势, 积极调整管理者团队结构, 确保团队做出最科学的财务决策。总体来说,要加大我国上市公司的市场化程度,这有利于提高公司的成本意识。

国内外费用粘性 篇8

审计费用即审计价格,是指审计机构或注册会计师在提供审计服务后,向审计服务的接受方(被审计单位)收取的费用。近几年来,关于审计费用影响因素的研究很多,但是大多建立在理想条件下,其基本假设前提是审计费用会随着某些因素的变动而迅速变动。但是在现实中,审计费用的变动却表现出粘性(某些影响因素的变动并不能引起审计费用做出迅速调整)现象。

王立彦等(2014)针对这一现象,借助经济学中价格粘性的理论,首次将粘性这一概念引入审计费用研究中。基于此,本文进一步研究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对审计费用粘性的影响,以我国2012~2013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审计费用粘性以及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2013~2014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稳健性检验。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①丰富了审计费用粘性方面的研究成果。目前,审计费用粘性是审计费用研究领域的一个崭新的视角,鲜有相关研究成果,本文研究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对审计费用粘性的影响,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②探究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对审计费用粘性的影响,能够发现目前我国的审计市场中是否仍然存在“低价揽客”现象。③研究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对粘性的影响能够为会计师事务所管理者以及市场监管者提供更多可靠信息。“低价揽客”现象的存在会使会计师事务所管理者在定价时意识到低价竞争的威胁,为了保持或者扩大市场份额,他们必然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而监管机构为了防止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下降,就要遏制低价竞争,监督会计师事务所严格按照审计费用制度的相关规定收费。

二、文献综述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中指出,价格调整具有菜单成本、机会成本等,使得价格具有粘性,只能进行阶段性调整。在现有的研究中,有关“粘性”的研究大部分都涉及企业的费用粘性。

国外在费用粘性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Mark C.Ander⁃son、Rajiv D.Banker及Suryan Janakiraman于2003年首次提出了费用的短期不对称变化(费用粘性)的概念,并以7629家美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1979~1998年相关费用相对于营业收入的变化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成本随着业务量同步递增的幅度大于成本随着业务量同步递减的幅度,即费用存在显著向下的费用粘性。Balakrishnan Ramji、Labro Eva、Soder⁃strom Naomi S.(2014)对美国航空运输行业的费用粘性做了研究,发现当需求量下降时,管理者为了保持客座率不变,会降低票价(类似于产能不变);而当需求量上升时,管理者会增加座位数或航班数(增加产能),从而证实了成本费用存在向下的粘性。Balakrishnan Ramji、Labro Eva、Soderstrom Nao⁃mi S.(2014)对成本粘性进行了实证检验,证实了成本结构与费用成本粘性的关系。短期内,成本结构决定了成本粘性的存在,而长期(成本结构调整之后)来看成本结构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就不再显著了。Dalla Via Nicola、Perego Paolo于2014年探讨了1999~2008年期间意大利上市的中小公司是否存在费用粘性,他们发现,成本粘性只表现在工资方面,而在管理成本、销售成本以及营运成本方面则表现不显著。

国内的有关费用粘性的研究相对要晚一些。万寿义、王红军(2011)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对费用粘性行为加以阐释,发现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且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可以统一于不完全契约理论,由此构建出用于解释费用粘性成因的理论模型。徐圣男(2013)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实际控制人性质的角度,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做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的销售管理费用在各自营业收入下降时,均会产生费用粘性现象,而且国有企业销售管理费用的粘性程度明显高于非国有企业,说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对于成本调整更加积极。徐圣男将所考察研究样本的会计年度进行延伸后,发现我国国有上市公司和非国有上市公司费用粘性的程度均会逐年减弱。因为随着时间的延长,企业的管理层能够更加确定市场需求的走势,进一步了解营业收入下降的原因并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罗宏、曾永良(2015)以2005~201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外部审计对企业费用粘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费用存在粘性,且管理费用的粘性程度高于销售费用;高质量的外部审计能够缓解企业的代理冲突,从而降低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引发的费用粘性;国有企业费用粘性大于非国有企业的现象,说明外部审计降低费用粘性的作用更显著。王立彦、谌嘉席、伍利娜(2014)以我国2001~2011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审计费用粘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由于成本、契约和管制的影响,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和其他商品或服务价格一样,存在向下(易涨难跌)的价格粘性。并且从供求双方的角度研究了审计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发现:会计师事务所的市场份额增强了审计费用向下的粘性,事务所的声誉和客户重要性对向下粘性的影响则不明显。

综上所述,国内外关于费用粘性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对费用粘性的存在性以及相关影响因素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然而涉及审计费用粘性的研究却很少,不能满足审计实务发展的需要。因此,将经济学中粘性的概念引入审计领域,有利于拓展审计费用研究的视野,促进审计实务的发展。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国内外的研究结果均表明,粘性确实存在。不仅价格存在粘性,费用及成本也存在粘性。大部分学者以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不完全契约理论对费用粘性的行为加以阐释,而王立彦等(2014)在一般费用粘性的基础上,总结了另外三种解释审计费用粘性存在的原因。

1. 审计契约。

按照惯例,会计师事务所和客户一般都订立了长期合同,国内平均保持5~6年,国外平均保持7~8年。订立长期契约能够促使双方形成默契,一方面利于会计师事务所在以后的年份熟悉客户业务、提高审计效率,另一方面利于客户降低交易成本。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维护客户关系、扩大市场份额,一般都会选择较稳定的价格,因为价格频繁波动不利于维护客户关系。

2. 审计成本。

审计费用即审计服务的价格,价格的调整会引发一系列调整成本(如菜单成本)。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降低审计费用会导致事务所收入减少,为了节约成本,事务所必然会削减人员工资,从而造成人才流失,甚至会引起事务所之间“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而提高审计收费会面临客户流失的危险。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收费定价方面会十分谨慎。

3. 政府管制。

出于维护市场秩序或是保护性考虑,政府有时需要对某些商品价格进行管制。在我国,为了防止会计师事务所低价竞争引起审计质量下降,政府也会对审计收费进行一定程度的管制。由于我国审计费用实行政府指导价与市场调节价相结合的双重价格体制,所以审计费用不会出现太大的波动。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我国上市公司审计费用存在粘性。

学术界普遍认为,审计费用由成本和风险补偿两部分组成。因此,王立彦等(2014)认为,成本及风险上升会引起审计费用增加;审计效率提高会间接降低审计成本从而导致审计费用减少;低价竞争致使审计费用下降;而政府管制会抑制审计费用上升;四种变化共同对审计费用的变动造成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审计费用存在向下的审计粘性(易涨难跌)。审计费用向下的粘性可理解为阻止审计费用降低的表现,即审计费用一旦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致使价格上涨,后期即使相关因素消失,审计费用也不会轻易恢复到价格上涨前的程度。如由于劳务费增加,审计费用增加1万元,待劳务费恢复到原来的价格时,审计费用仅仅降低0.3万元,而不是降低1万元。D.T.Simon和J.R.Francis(1988)采用配对的研究方法,发现那些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的公司审计费用明显下降了,这说明上市公司有变更会计师事务所以减少审计费用的动机。由于审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抢占市场份额,有些会计师事务所会采用“低价揽客”的措施来吸引客户,因此审计费用的高低是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重要原因(Beattie和Feamley,1995)。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会减弱审计费用向下的粘性。

四、研究设计与样本选择

1. 研究设计。

本文在王立彦等(2014)对审计费用粘性的检验模型基础上,引入会计师事务所变更这一变量,设计如下模型检验假设1和假设2。

其中:LNFEEi,t代表第i家公司在第t期支付的审计费用;LNASSETi,t代表第i家公司在第t期的资产总额;Di,t是虚拟变量,当t期资产低于t-1期资产时取1,否则取0;β1度量了审计费用对资产变化的反应,即资产增加1%个单位,审计费用增加了β1%个单位。如果β1<1,则表明审计费用的变化程度小于资产的变化程度,即证实了审计费用存在粘性,且其值越小,粘性越大;如果β1>β1+β3,即β3<0(若β1>0),则说明审计费用存在向下的粘性(资产增加时审计费用的增加程度大于资产减少时审计费用的减少程度);如果β1<β1+β3,即β3>0(若β1>0),则表明审计费用存在向上的粘性。

参考前人的研究,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2. 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了2012~2013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剔除了金融企业及数据缺失的样本后,共得到2282个有效样本。本文所用数据全部来源于WIND数据库,数据处理运用了SPSS 20.0统计软件。

五、实证检验结果与分析

1. 描述性统计。

表2是主要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全部共2282个样本数据,资产变动和审计费用变动的均值都大于0,标准差也相对较小。说明资产规模和审计费用均呈缓慢增长的趋势。营业收入增长率变动(△OIGR)幅度很大,极小值为-36694.24,极大值为778.15,标准差为771.38。说明不同企业之间,营业收入增长情况差距悬殊,同一企业相邻两年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也差距很大,存在由营业状况不佳转为营业状态很好以及由营业状况很好转为营业状态不佳的极端情况。具体原因本文不做详细研究。

2. 多元回归分析。

对上述模型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模型的F值为50.499,P值趋近于0,说明模型总体上通过了检验。表4中模型总体的R2为0.238,不是很大,但是仍然可以接受。因为审计费用变动的影响因素非常多,且很多样本的审计费用基本没有变动,所以审计费用变动的研究模型总体的R2必然会远远低于审计费用定价模型,因此,研究审计费用变动模型的R2都不是很大。

注:因变量为△LNFEE;预测变量为常量,D,△ROE,△OIGR,△LR,△SWITCH,△T,TYPE,△OPINION,D×△LNASSET×△SWITCH,△LTR,△EPS,△TDR,△LNASSET,D×△LNASSET。表4~表8同。

表5是模型的回归结果,在α=0.01的显著性水平下,△LNASSET的系数(β1)为0.344,显著小于1,△LNASSET×D的系数(β3)为-0.193,显著小于0。当资产增加1%时,审计费用增加了0.344%,小于1%,存在粘性;而当资产减少1%时,审计费用只减少了0.151%(β1>β1+β3)。这一结果显示,审计费用存在粘性,并且是“易涨难跌”的粘性,假设1得到验证。这与王立彦等(2014)的实证结果基本一致。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政府对审计定价的管制或者成本上升对审计费用的影响超过了效率提高对审计费用降低的影响。在α=0.1的显著性水平下,D×△LNASSET×△SWITCH的系数(β5)为0.081,显著大于0,小于1。当资产减少1%时,审计费用减少了0.151%,而加入D×△LNASSET×△SWITCH这一联合影响因素后,资产每减少1%,审计费用则减少0.232%,即β1+β3>β1+β3+β5,表明会计师事务所变更减弱了审计费用向下的粘性。结合已有文献对此结果进行分析,说明我国审计市场存在“低价揽客”现象,即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会导致审计费用下降。

注:∗∗∗、∗∗、∗分别表示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下同。

六、稳健性检验

为了保证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还做了稳健性检验。本文又选取了2013~2014年上述2282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检验结果如表6和表7所示。模型的P值趋近于0,R2达到了0.353,比用2012~2013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更显著,说明了模型整体的可靠性。

表8是稳健性检验的回归结果。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LNASSET的系数(β1)为0.429,显著小于1,△LNAS⁃SET×D的系数(β3)为-0.119,显著小于0。在α=0.1的显著性水平下,D×△LNASSET×△SWITCH的系数(β5)为0.011,显著大于0,小于1。与上述实证检验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本文对于假设1和假设2的实证检验是稳健的。

七、结论

截至目前,学术界对于审计费用粘性的研究不多,本文将经济学中的粘性引入审计费用研究领域,丰富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内容。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与一般商品价格一样,确实存在粘性,而且是向下(易涨难跌)的粘性;②审计费用粘性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会计师事务所变更能够显著减弱审计费用向下的粘性。这说明我国审计市场确实存在“低价揽客”的现象。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费用存在向下(易涨难跌)的粘性,笔者有两点解释:

一是审计定价的政府管制。从微观角度来说,审计失败会给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带来不利影响;从宏观角度来说,审计失败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恶性后果。如果政府不对审计市场加以监督,由于利益的驱动,可能会引发审计市场失灵、国家宏观决策失误甚至是社会混乱。如果审计市场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必然会降低社会整体的审计质量,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政府必然会对审计定价进行管制,抑制“低价竞争”的产生,阻止审计收费下降。

二是成本上升对审计费用的影响超过了效率提高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成本包括职工工资、奖金、差旅费、补助费、办公用品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工成本逐年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成本也逐步提高。虽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提高审计效率,但是成本上升对审计费用提高的影响超过了效率提高对审计费用降低的影响。

针对我国审计市场存在的“低价揽客”现象,给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者与审计市场监管者的启示分别是:①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者在进行审计收费定价时需要进一步考虑“低价揽客”带来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免市场份额被挤占;②审计市场监管者需要对审计收费的定价实施严格的管制,以避免因审计费用降低而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管理者通过降低成本来维持市场份额,从而导致审计质量普遍下降的风险。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国内外费用粘性】相关文章:

国内外时政06-20

国内外现状04-09

国内外分析05-05

国内外对比07-07

国内外市场07-25

国内外时政热点06-18

国内外十大新闻06-18

国内外化学史04-21

国内外时政分析04-22

国内外年度事迹04-30

上一篇:做好课程教学设计下一篇:创业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