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文化产业

2024-09-06

舞蹈文化产业(精选十篇)

舞蹈文化产业 篇1

一、新形势下舞蹈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

(一)舞蹈文化产业的概念。舞蹈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新生力量,它既属于第三产业又属于商业,是根据整个文化市场的供求关系对现有舞蹈文化资源进行配置和整理,按照工业的标准进行生产、再生产舞蹈产品和服务的过程。

(二)舞蹈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从广场舞和各种类型舞蹈演艺及培训机构的迅速发展,不难看出民间私人艺术团体的崛起力量是强大的。但由于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国家企事业演出单位仍占据舞蹈演出市场的主体地位,加之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欠缺对舞蹈文化产业市场重要性的认识,整个舞蹈文化市场还不够系统完善。

(三)舞蹈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征。全球化趋势预示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的协调发展,而被经济发展带动的舞蹈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只要加强与相关文化产业的融合及发展创新,提升产业集聚力与竞争力,充分对文化产业、 产业结构以及文化市场进行研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参与、 多方融资的创作机制,引导和培育舞蹈的消费群体,加强优秀作品的创作机制,注重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比以及舞蹈文化产业产品的多元化与多层次性全面发展战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舞蹈文化消费的个性化选择,舞蹈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具备较大潜力的。

二、新形势下舞蹈文化产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舞蹈文化产业市场化可行性分析。由于中国绝大部分舞蹈产业的投资主体都是各级政府,在早期投资和创作之初就没有考虑市场因素,导致了多数人对舞蹈文化产业的怀疑。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国家在限制和整理直接政府投资行为的同时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导致了投资主体的变化,即由原来的以政府为主的情况变成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无论是政府和企业的联合投资,还是企业或个人的单独投资,在投入之初都要更多地面对和考虑市场。这也就同时要求舞蹈的创作主体改变部分观念,从创作之初就要仔细考察和分析市场,要为投入的资金负责,真正的面对市场为观众服务。当创作者和运作者越来越懂得市场时,也就实现了舞蹈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开始,杨丽萍的舞剧《孔雀》就是一个很好的成功典范。

(二)舞蹈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舞蹈大师贾作光先生曾说过“群众不跳舞、不爱舞,产业化就是空谈”,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大众参与舞蹈的重要性,更说明了群众力量是舞蹈称之为产业的关键基础。充分运用舞蹈明星效应在舞蹈市场中发挥的魔力,加强培养市场和舞蹈业界明星,引导全民参与舞蹈,实现舞蹈文化产业市场空间最大化,进一步完善舞蹈文化产业本身结构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同时学习借鉴国际流行做法,在市场化运作中有效控制成本,将开源和节流都做到极致,使得舞蹈产业在商业运营中游刃有余。

三、新形势下对湖南舞蹈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由于各种外来因素和其他相关艺术领域变革冲击的影响,湖南本土的传统舞蹈处在了摇摆不定与再次定位的阶段,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和群众的大力扶持,以助舞蹈文化产业,特别是本土舞蹈的重生。从目前的消费市场来看,相对于演唱会或电影产业,愿意付费观看歌舞剧、舞剧、舞蹈表演的观众数量还是不太理想。这需要舞蹈工作者们积极探索大众舞蹈的发展方向,在具体的推广过程中通过媒介的传播力量和巧妙的营销手段扩大舞蹈产业的展示平台。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舞蹈文化产业的重视度,有机地与市场结合,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如何发展本土舞蹈文化产业进行全面的科学研究。

四、结语

舞蹈文化产业 篇2

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体育舞蹈是在欢乐音乐节奏下,通过节奏的变化来塑造不同难度的形体动作,表现出不同的艺术和情感,达到娱乐与增强体质的作用,提高运动系统的机能水平,是一项自我追求,自我塑造,追求健身与美感协调发展的运动项目,体育舞蹈在高校内开展给大学生活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成为了校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对体育舞蹈的进一步研究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尤为重要。

一、大学校园文化发展现状

在我国进入高科技时代以后,逐渐面临着经济建设的转型期,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社会主体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产生深刻影响,大学校园中的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1、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建设文化产业是精神文化的基础,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背离了这一宗旨,单纯地把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注重娱乐文化。但是在偏离精神文化建设的情况下,物质文化的建设就失去了意义,缺乏灵魂,精神文化建设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所在,精神文化建设的忽略会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阻碍高校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2、局限于学生的思想管理

我国许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與思想教育上,重点强调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把高校文化建设当作是对学生的管理模式与手段,没有按照办学方向与培养目标来实施校园文化建设,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都远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着重开展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建设以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为主体,健康生动的大学校园文化,不断地净化校园环境,抵制低俗文化的影响,引导大学校园氛围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高等院校是社会的一角,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促进社会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体育舞蹈在高校中的发展对策

大学生长期的练习体育舞蹈,可以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各种系统机能的增强维持机体平衡,减少疾病的产生,在运动中增强抗挫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形成坚忍不拔的性格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体育舞蹈在高校内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合理建议: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优秀的体育舞蹈教师队伍是高校体育舞蹈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保障,高校要重视体育舞蹈教师的培养,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男女教师的比例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分配,不断完善高质量动作的教师队伍。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改革,鼓励并组织体育舞蹈教师参加培训,与国外先进院校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先进的动作技术与教学经验,不断弥补师资队伍的不足,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进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只有优秀的教师团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人才。

2、改革课程设置

体育舞蹈这一学科需要经常性的加强训练,所以高校在教育教学课程设置方面,不但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不能忽视实践操作的本领,增加体育舞蹈课时是舞蹈教学的基础,体育舞蹈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需要大量的时间来掌握舞蹈技能,在课余组织开展活动俱乐部,确保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对体育舞蹈进行练习,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更加提升了对体育舞蹈的兴趣,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校园文化产业的发展,体育与文艺活动相结合,使高校校园丰富多彩,体育舞蹈是一项艺术性比较高的运动项目,已经成为了高校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体育与艺术的有效结合,体育舞蹈充满魅力的观赏性与艺术性,引导着学生们的现代生活,通过体育舞蹈参加各种商业演出以及校园比赛,逐渐得到人们关注。随着体育产业化的发展,体育与经济相互制约,体育舞蹈对高校文化产业的影响受到高度重视。

3、体育舞蹈的普及

在大学校园中对体育舞蹈进行普及,使学生们意识到体育舞蹈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在体育舞蹈锻炼中创造更多与他人接触的机会,扩大交友圈,通过交流增近友谊,体育舞蹈的普及可以有效地使学生提高技艺,陶冶情操,通过合理地开设体育舞蹈选修课,有效地对体育舞蹈进行宣传,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舞蹈的积极性,以促进校园文化的有效建设。

三、体育舞蹈对高校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

1、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体育舞蹈需要一个集体共同参加,在训练过程需要舞伴之间相互配合,在生活中也需要同学们融洽相处,在体育舞蹈训练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包容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在训练中体现出个人的个性、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给学生们交流与进步打下坚实基础,体育舞蹈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客观的心态,长期训练可以增进队友之间的友谊,促进大学生的合作意识,体育舞蹈是集音乐、舞蹈、艺术为一体的运动项目,可以更好地抒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大大提升沟通能力与集体荣誉感。

2、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舞蹈是表演性很强的体育运动项目,音乐可以控制细胞的兴奋,体育舞蹈的舞曲具有强烈的节奏性,可以有效地激发人们的情绪,体育舞蹈有些动作难度比较大,只有技术优秀的学生才能够完成,所以要求学员们刻苦训练,挖掘自身潜能与创新能力,不断进取,客服困难,在掌握动作要领之后学生会有成就感,体育舞蹈的训练可以有效地磨炼意志,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向社会后会有更强的抗压能力。

3、有助于学生定位自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

体育舞蹈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团队的形式参加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自我,为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心酸,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帮助学生准确地定位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角色,体育舞蹈可以把比赛选手与欣赏观众紧密结合起来,大学校园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场所,体育舞蹈可以使学生提高自身魅力,是展示独特校园文化的一面旗帜,丰富了大学校园生活。

4、加强学生艺术修养

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对体育舞蹈的学习与训练,保持身体外形匀称,使身材更加健康优美,满足了人们对身材的要求,体育舞蹈中团体舞的训练要求有更加严谨的配合,通过队形的转变与优美音乐的结合,构造出一幅优美的画面,供大家欣赏,同学们可以在情感上体验到美的享受,提高了学生的藝术修养与审美能力,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开阔视野,通过体育舞蹈的锻炼来陶冶情操,减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压力,有效地完善大学校园生活。

5、提高创新精神

体育舞蹈对高校的创新精神有一定的影响,创新精神要勇于抛弃旧思想,创立新事物,在体育舞蹈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为提出大胆的推测和设想,提高创新舞蹈动作的能力,随着体育舞蹈的普及和推广,竞争也日益激烈起来,对于体育舞蹈的技术与动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体育舞蹈参与者一定要发挥自身的创新能力,创新体育舞蹈的套路组合及技术来赢得观众的认可,随着体育舞蹈的规则与制度的完善,比赛的评定要求动作的流畅新颖,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灵感。所以,体育舞蹈在高校中发展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6、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大学生的精神与生活压力比较大,体育舞蹈在高校校园中展开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生活质量,满足自我的精神满足,释放生活与学习的压力,体育舞蹈是体育文化的扩展,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礼仪气质,使学生的节奏感与表演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对于学生的智力开发有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完善了学生的个性品质,保持学生向健康高雅的性格发展,树立了校园的整体形象,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四、结语

舞蹈文化产业 篇3

关键词:舞蹈产业;商业化;舞蹈发展我国现代化进程随着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而一步步加速。进入21世纪以来,商业化更多的介入到了社会生活文化当中,艺术文化产业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产生许多适应商业化发展的新艺术方式、新艺术形式。但是从事文化艺术的人天生就对商业气息感到排斥,在艺术家的心里,艺术应当是纯粹的没有世俗干扰的,艺术的价值是应当超越其经济价值本身的。然而,艺术的商业化事实上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则艺术与商业日益密切的联姻关系,一个纯粹的艺术作品是无法实现其自身价值的,而商业却可以办到。抛开固有成见,主动了解和认识商业化对当代艺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才是上策。

1艺术、舞蹈艺术及其商业化浪潮

在艺术的多种载体中,舞蹈艺术无疑已经升华成为一种生活甚至生命的艺术。舞蹈艺术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它是以人的形体为媒介,通过表情、姿态和形体动作的力度、幅度与角度等的规律性变化,以表现人类主体的内在审美情感。[1]长久以来,人类已习惯于对同一群体内的人或事物进行划分,如将明星分为偶像派和演技派,如将进行表演的公众人物划分为明星和表演艺术家,如将艺术形式划分为纯粹艺术和商业艺术。而当进行完了这些划分以后,人们又习惯性地将二者孤立开来。如果我们要将商业电影、电视舞蹈选秀比赛称为艺术,许多市民将对这一逾矩的行为进行严肃地反对,但是难道偶像派才是明星吗?表演艺术家中就没有演技派明星的存在吗?的确,艺术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喜好,但是只有一个人欣赏的艺术不能称之为艺术。艺术一定能满足一部分人的精神需求,是能够得到一部分人欣赏的作品。“艺术一定是在某种范围内得到认同的东西。”[2]在商业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事物都被用货币进行衡量,作为艺术载体的音乐、文学、绘画、舞蹈无一例外。这也引起了艺术家们的恐慌,自觉他们心中的无价而神圣的艺术受到了肮脏货币的玷污。诚然,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商业价值上,艺术本身有其固有艺术价值,但无法摒弃在商业化浪潮中其所凸显的商业价值,如何去评价与认识是关键。

一战以来兴起了叛逆传统艺术的达达主义与新达达主义,他们更强调艺术的通俗化和商业化。他们认为艺术作品可以不讲美学,只要能够卖钱。被誉为“现代艺术守护神”的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曾说,“艺术家是什么?艺术家的工作就是做事,商人不也要做事吗?这样一来,艺术家和商人就没有多大区别的了。”虽然这句话有以偏概全的嫌疑,但是2002年美国著名杂志《美术》对美国当代艺术家进行了新的定义。目前被称为艺术家的人,大致有以下七类人:各种企业的老板,教师或教授,美术馆或展览馆的特派员,行业的领导,尚未出线的艺术家特别年轻的一代人,业余的艺术家以及大批专业艺术家。这七类人当中至少有五类是与商业相关联的,也就是说这些人是艺术的商业经营者。另外,如今舞蹈风格、舞蹈艺术思想等话题已经不再占据舞蹈产业的主流话题榜首,取而代之的是舞蹈的票房收入、广告收入、社会反响等等。黑格尔断言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舞蹈艺术产业的商业化毫无疑问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这一商业化也推动着舞蹈艺术的良性发展。

2商业化积极推动对舞蹈艺术良性发展

(1)商业化促进了舞蹈艺术的大众化。商业化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大众化,艺术和商业的结合解决了艺术和物质之间的尴尬问题,让艺术不再孤独而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中。而且艺术的商业性质决定了其与普通大众的密切关联,没有大众的认知与认可,其商业化也无从谈起。无独有偶,通过商业化开拓了受众,拥有了大众化基础的舞蹈艺术绝不仅仅只有《云南的响声》一个。《大河之舞》起源于爱尔兰的传统踢踏舞舞剧,经过佛朗明哥、现代芭蕾、纽约爵士踢踏舞的融合成了一场约为2小时的舞蹈剧,并于1995年进行首演。它的成功至今没有任何一个舞蹈剧能够超越,演出超过1万场且场场爆满,现场观众达到2500万人,票房收入达到24亿美元,销售超过1500万张影碟。它的成功除了华美的民族艺术、高质量的表演外,还要归功于商业化的推波助澜。舞团根据商业化规则——“好看好听”,将古老的踢踏舞加入现代因素成为商品踢踏舞,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另外,宣传与广告的投入也是《大河之舞》成功的“功臣”。数月的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报道和广告宣傳,《大河之舞》宣传投入高达三四百万美元,也使得《大河之舞》在上演前就收获了满满的人气和票房。上映后,舞团推出了舞剧的DVD影碟,无法现场观看却又趋之若鹜的观众对其疯狂抢购,又进一步奠定了其舞剧王者的宝座。大众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大众。舞蹈艺术的商业化并不会破坏舞蹈艺术的美感,反而会让更多的大众去欣赏舞蹈艺术、感悟舞蹈艺术。安迪·沃霍尔曾说,“艺术和商业密不可分,艺术应该努力大众化,打破艺术和商业的隔阂。”

(2)商业对舞蹈艺术创作的反作用力。大众并不是单纯地接受舞蹈艺术、享受舞蹈艺术,大众也会根据其自身感受进行反馈。下一次的舞蹈艺术创作也会在反馈的基础上进行。观看一场舞蹈表演后,民众会对其进行评价决定是否也学习这一舞蹈或者影响他人去观看甚至学习这一舞蹈。舞蹈编排者或者舞蹈表演者会及时去获取这些反馈来影响自己下一个作品的创作或者自身能力的提升方向。

“从艺术创作的艺术学定义来观察,艺术创作亦包含了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双方面内容,这种劳动正是艺术生产中最主要的生产劳动,是艺术品之所以成为艺术品的关键投入劳动——艺术创作劳动。”舞蹈编排者与舞蹈表演者要通过他们的艺术创造劳动,创造出美的舞蹈艺术,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这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创作者,想要收获理想的市场效益,首先就要具备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因此,舞蹈创作者必然会根据观众的反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不断改进技术期待能通过自身创作或表演进一步引起民众共鸣。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的民众对舞蹈艺术的认识和感受是不同的。一次表演后,舞蹈创作者和表演者会对表演进行反思,必然会针对其受众的反响进行一定的修改和再创作,为下一次的表演做准备。广大舞蹈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不但寻求艺术追求与抱负,还能通过舞蹈艺术寻求经济支持,改善创作环境,拥有更多锻炼学习的机会,推动了艺术创作进程。参考文献:

[1] 杨勤.浅谈在大众文化生活中舞蹈艺术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1(8).

[2] 冯明玲.艺术与商业之间[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6).

舞蹈文化产业 篇4

赣南采茶舞蹈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正面临着新的生存选择,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挖掘赣南采茶舞蹈的历史、源流、动作特征等自身的研究上, 而是应该把目光放长远, 将其推向社会, 使赣南采茶舞蹈为外界关注。地处赣南地区的各县市艺术团体, 不应该只局限在赣南采茶舞蹈剧目“品牌”的排练上去发展市场, 而是要去拓展渠道, 衍伸至各个领域, 打造新思路的品牌效应。本文将以舞蹈文化产业的角度阐述如何对赣南采茶舞蹈多元化“品牌”进行构建, 从而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以新的角度吸引现代青年的目光, 同时使赣南采茶舞蹈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发展。

一、打造赣南采茶舞蹈“多元化”的文化产品品牌

在全球化的时代, 各种文化已不再闭塞的发展, 赣南采茶舞蹈要想众人皆知, 单靠我们本地学者, 民众, 以及文艺团体打造的剧目已经很难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所以, 应该顺应时代潮流, 运用多元化的方式传承舞蹈文化。在现代社会中, 企业以及各大院校要充分了解赣南采茶舞蹈所面对客户欣赏群的变化。想要在这些人心中树立品牌, 就需要打破常规, 不仅仅局限于剧目的创新表演。所以, 我认为, 品牌的树立可以从多角度打造, 使其多元化, 衍伸到各个领域, 成为品牌产品链。

(一) “无”人物与舞蹈, 却“有”茶舞意蕴和品牌文化——以赣南采茶舞蹈服饰品牌的推广为例

“无人物与舞蹈, 却有茶舞意蕴和品牌”里的“无”是指不直接展示舞蹈动作本身, 而“有”是用其他的表现方法巧妙的隐喻出文化内涵, 将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赣南采茶舞蹈而言, 它的表现材料是人体, 表现手法是动态性的舞动, 将其两个传统性特点隐藏起来, 用新颖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隐喻出文化内涵, 并彰显崇尚品牌的意识, 从而使现代消费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不同, 再通过品牌的优势, 进一步促进赣南采茶舞蹈市场化的发展。

比如打造赣南采茶舞蹈服饰品牌, 使茶舞服饰成为显现时代思维的精品之作。设计赣南采茶舞蹈服饰海报, 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 激起好奇心, 怎样打造, 我有如下构想:

1. 文化内涵打动人心

首先“赣南采茶舞蹈中的文化作为营销的内容, 其目的就是打动人心, 产品的文化内涵丰富, 就会让消费者感动。一般来说漂亮的东西楚楚动人, 但是动人的东西还处在较低的层次, 更高层次是要让人动情和动心。”①关于赣南采茶舞蹈服饰的广告, 则需要激活消费者心理和精神的需要。我认为将及其传统的服饰直白的展现在消费者眼中, 就可能失去了打动人心的文化内涵意义, 同时也失去了创新性和神秘感。我的构思是:

赣南采茶舞蹈中, 茶文化源远流长, 那么“茶”与“服饰”就有了内在联系, 茶在中国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用茶及茶具代替直白的服饰展现, 更加深其神秘感, 提高了“动情”的文化层次。其次, 单袖筒是赣南采茶舞蹈的三绝之一, 将一条飘逸的水袖放置海报中, 而不是整套服饰, 这样不仅隐秘的透露出茶舞的服饰, 也突出了独特的风格特征。最后, 色彩的设计要与文化完美搭配。

2. 故事情节引发联想

让人们能够感动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讲故事。故事可以真实, 也可以是传说, 甚至可以杜撰, 人们有听故事的需要。例如, 讲述矮子步的由来, 如果单纯的说明它是由赣南人民上山摘茶, 挑担重压的劳动形态而形成的风格特征, 未免缺乏一定的艺术效果。尝试营造一种历史氛围, 通过构思历史小故事将赣南人民吃苦耐劳、勤俭创业、团结互助的精神真实的呈现出来, 让人们产生情感共鸣。

3. 品牌名称沟通情感桥梁

最后, 品牌名也十分重要。因为文字是传达人们情感与精神最直接的桥梁。一个好的名称, 已经不仅是简单的记号而已, 确切而有精神的名称, 会牵扯出一连串的想象②。例如“茶舞之韵”服饰带你领略茶香浸透的舞韵之美!引发人们去想象茶舞具有什么样的韵, 什么样的服饰体现出茶香及舞韵。当然也可以另取品牌名。

在整幅海报当中, 没有鲜活的人物穿着艳丽的服装起舞, 但要烘托出茶舞的意蕴, 需蕴藏着一种神秘感, 使人们对于采茶舞蹈的服饰有一种想先睹为快的感觉。海报中的小故事使人们对赣南采茶舞蹈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 这就是在无形中打造了“无人物与舞蹈, 却有茶舞意蕴和品牌文化”的效应, 对于消费者而言无不是一种新鲜的视觉效果。

关于赣南采茶舞蹈服饰的设计, 我认为可以通过儿童、青年、中老年三个年龄阶段来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加工, 以符合不同层次的审美标准。由于老一辈的人民对当地的历史具有深厚的情感, 所以在服装的设计上可以完全保留传统的风格特色。而对于儿童与青年而言的服饰设计, 就应该需找与现代审美标准的通约点, 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通过对服饰的分层次设计最大限度的吸引不同人群。

舞蹈服饰还可以作为剧目产品的附加产品, 展现在剧院内。在观看演出之后, 可以将服饰作为附赠品或折扣的纪念品销售, 其作用是加强有关茶舞品牌的传播力度。特别是对于各个中小学以及培训班而言也是一种吸引, 在购买服装时, 可能就会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这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商业模式, 抓住顾客的心理因素, 使人们从隐喻的海报及服饰当中体会更多的文化内涵, 自愿消费, 从而更愿意学习赣南采茶舞蹈。

(二) 无具象人物动作, 却彰显抽象舞蹈精华——以赣南采茶舞蹈衍生品的品牌推广为例

无具象人物动作, 却彰显抽象舞蹈精华, 简言之就是我们要找到另一种商品, 作为艺术商品的依附物, 从而让人们通过消费依附物商品了解到艺术商品的经营中, 并在其中体会到舞蹈的文化内涵与精华。

例如, 企业选择与茶具店进行合作, 可以生产展现赣南采茶舞蹈主题品牌的茶具, 形成茶具品牌。并附赠赣南采茶舞蹈小册一本, 做为艺术商品的依附物。以这种形式, 将此茶杯作为一种“赣南特产”畅销全国。选择茶具, 当然是由于采茶舞蹈与茶的不解之缘, 而茶具更能体现出一种惬意的生活品质与文化特质。茶壶和茶杯上可以印刷不同的舞蹈动作, 比如, “三绝” (矮子步、单袖筒、扇字花) 、小鸡啄米、乌龟爬沙、蜻蜓戏水等, 但整体的颜色尽量清淡, 不要过于艳丽, 以水墨画为主。在附赠的茶舞小册中, 简单描述赣南采茶舞的历史、发展、动作特征等。这无疑体现了没有人物动态性的舞动, 却彰显舞蹈文化内涵的精华, 从而从侧面打造特色采茶文化精品。该茶具可以在茶具店进行推广, 也可以将其灵活运用, 比如艺术团体在出售演出票时, 每一个小茶杯都可以作为礼物, 赠送给消费者。也可以利用游戏的形式节省成本:每人凭票参加抽奖活动, 奖品全部是茶舞品牌系列奖项, 其中可以设定赣南采茶舞蹈知识小册、赣南茶舞之韵茶杯、茶舞之韵服饰, 以此增加乐趣, 推动赣南采茶舞蹈的传播力度, 并激励消费。

(三) 无“古”传统却尽显现代传统的创新——以赣南采茶舞蹈培训品牌的推广为例

“古”传统是指传统文化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增添新的生机, 无“古“传统, 却尽显现代传统的创新是指在传统文化传播的过程中, 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需要对接, 要把传统的表现方式与现代的表现方式进行结合。赣南采茶舞蹈当今的首要任务不是自我价值的肯定, 而是通过寻找与现代表现方式的对接口, 从而让国人肯定, 乃至得到世界的肯定。有些传统文化遗产只能作为珍品予以收藏, 却并不能进入文化产业流通市场进行推广, 这类文化产品由于其传播效应较低, 所以无论其过去有多么辉煌, 都无法永久不衰。所以我觉得赣南采茶舞蹈能否不断提升, 不仅在于我们拥有多少资源, 更在于我们对这一传统文化能否进行现代性开发与能量转换。

例如, 赣南采茶舞蹈的传播可以利用公交站牌的广告位, 一是起宣传作用, 二是可以形成强制性记忆。公交站牌的人流量较大, 等公交的过程中, 固然会看到身后的广告牌, 久而久之, 变会形成一种无形的记忆。笔者建议:为了更好的推广赣南采茶舞蹈, 同时在市场经济中, 增加它的利用率和效率, 以商业的模式助推其发展。我们可以以赣南采茶文艺团体为基础, 成立赣南采茶舞蹈培训班, 形成一种培训品牌。推广培训班的广告就可以利用公交站牌的广告位。广告的设计要给人独具匠心的体验, 吸引消费者不能太过于传统化, 海报首先要色彩清晰, 给人以美的感受。其次, 展现品牌产业链的名称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再次, 要从美的意蕴中引出创新传统文化。宣传标题要体现创新重点, 例如“茶舞之韵”培训带您走进“今非昔比”的传统文化, 领略赣南采茶舞蹈的韵律精华!以此表现出无“古”传统文化, 却尽显现代传统精华。从侧面抓住了消费者好奇的心理:怎么美?从美中又怎样体现出“今非昔比”的传统文化?以此激发消费者试一试的心态, 促进市场化发展。

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只有被人慢慢了解、传播后, 才有想接触它的可能和欲望, 而不是强加性的灌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如此的难能可贵, 特别是在事业单位改企转型后, 这一强加性的灌输更是难以达到实质性的效果。所以, 应该循序渐进, 当它在文化产业中成为一种“品牌”时, 现代的人们, 就会有了解它学习它的欲望, 而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们来说, 更是呼之欲出了。

二、赣南采茶舞蹈品牌与时代接轨

(一) 了解消费人群

通过对赣南采茶舞蹈市场的分析, 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品牌发展, 首先要了解自己所面对的时代与消费人群, 所以, 我们需要了解赣南采茶消费者。上述图表显示了三种人群, 第一种是专业的采茶舞者, 第二种是略微了解采茶舞的业余爱好者, 大多是一些中老年, 第三种是审美观点随着社会不断变化的青年消费群。在这三种人群中, 前两种消费者的人群比较少, 单靠这两种消费者实现商品利润最大化与赣南采茶舞蹈的传播显然是不够的, 而第三种消费群在现代社会中却越来越多, 但是消费赣南采茶艺术商品的比例却很少。所以, 我们要根据时代特色, 用现代人崇尚的品牌与特色去吸引第三种消费群, 如果直接灌输或是唐突的让其了解本质是无法博眼球的, 必须以一种新颖的形式呈现。所以一个品牌的消费群定义必须年轻化, 与时代接轨才能不断发展, 本地传统文化产业要在青年中发展, 必须将自己与年轻人放在同一个平台上, 以平等的姿态面对, 这样我们才能将赣南采茶舞蹈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才能让年轻人自愿接受赣南采茶舞。

(二) 寻找与消费群体的对接口

与时代接轨, 了解现代思潮, 寻找与消费群体的对接口, 对赣南采茶舞蹈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了品牌所面对的消费人群后, 就应该寻找消费群体的切入口, 与时代接轨的大部分是年轻人, 对于青年消费群体的喜好, 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都要有所熟知, 艺术团体应该思考从哪些方面可以将赣南采茶舞蹈与青年人的喜好联系起来, 激发他们的兴趣。

例如, 现代青年喜欢玩儿一种手机游戏, 名字叫愤怒的小鸟。如果将赣南采茶舞蹈与此联系起来, 不仅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潮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 还将品牌定位年轻化, 拉动艺术商品的消费, 并侧面增强青少年对赣南采茶舞蹈的兴趣。从而产生一举多得的效果。也许有些人认为这种做法略显突兀, 但是在社会不断发展, 经济不断进步的时代, 我们更应该用创新的手法、独特的思维将本地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所以, 我建议:针对现代青年, 文艺团体可以开设一家赣南采茶舞蹈体验店, 体验一次尽量设置在20 元—50 元之间。它可以根据现代人对游戏的喜好而不断的换logo, 以愤怒的小鸟举例, 店外的logo可以设置成愤怒的小鸟对打刘二, 刘二是赣南采茶剧目中的丑角, 为了从侧面介绍赣南采茶“四小金刚”中的《钓拐》, 需在提示板上注明刘二在《钓拐》中的角色, 阅读提示板内容, 是参与游戏的必要步骤。工作人员将在房间的不同角落设置六次小游戏, 每到一个地点, 消费者就会拿到一本标有基本舞蹈知识和标志性动作的赣南采茶舞蹈手册, 并需在指定时间回答工作人员提出的问题以及要求跳出的舞蹈动作, 在完成此任务之前, 会有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在此之后, 才可以用弹弓和愤怒的小鸟打向刘二, 按照此程序完成六个点的全部任务, 就会得到本店赠送的愤怒的小鸟与刘二的logo, 以及赣南采茶舞蹈知识小册作为纪念, 同时也会有一份有关赣南采茶舞蹈的历史、源流、动作特征、当今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介绍“茶舞之韵”品牌所涉及领域的精美传单。通过扫描传单后的二维码, 就可以关注到茶舞之韵品牌信息以及体验店的动态。这种营销方法对于赣南采茶舞蹈是一个侧面性的传播, 同时增加艺术团体收入, 更好的做到自负盈亏。

这种游戏形式, 是结合了当今时代的发展, 年轻人的喜好。就赣南采茶舞蹈传统文化自身而言, 有一些群众无法观赏理解的成分, 如果不想方设法加入新鲜的血液, 赣南采茶舞蹈可能会随着社会的近一步发展而消逝下去。所以当下的首要任务是发掘观众的兴趣点, 真正的建立观众、消费者与赣南采茶舞蹈的平衡支点。实现品牌的消费化与年轻化。

三、运用互联网彰显赣南采茶舞蹈的文化内涵

微博、微信是现代社会重要的社交工具, 大量的信息都从此流出。无论在任何场合, 低头刷微博和朋友圈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动作。由于网络的普遍性, 通过网络宣传茶舞品牌, 可以更好地推动市场化发展, 增加利润收入。

( 一) 网络中运用优美的文字活化传统文化

赣南采茶舞蹈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平台扩大知名度。企业或者院校可以在微信或微博上注册一个公众号, 每天推送有关赣南采茶舞蹈的微知识, 每一条微知识都有一个别致的标题, 人物画图要新颖并具有吸引力, 同样要加入新鲜的现代气息。例如微信、微博在推送赣南采茶的“三绝”时, 小标题要优美至人心, 可以写为“步伐连接袖筒的灵动, 灵动开出绝妙的扇花——传递无止境的传统特色。”内容的设定要摈弃空洞似的介绍, 每一绝都要生动的写出它的由来, 让读者像是在读一个小故事。图片的设计要尽量与自然气息相吻合, 剧照以在自然环境中为主。因为根据现代人们的心理而言, 嘈杂的城市生活、繁重的工作压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负担, 人们更加向往自然清新的生活。所以, 我认为图片的设计要尽量与自然气息相吻合。此外还可以推送茶舞之韵品牌信息的变化, 包括企业的演出、培训班的介绍和学费团购信息、体验店的动态、体验店的团购票以及演出票的团购等, 使人们及时了解品牌信息的变化, 不仅起到传播作用, 也激发了消费欲望, 达到商业化的发展。

而如何使人们关注到赣南采茶舞蹈的公众账号呢?我们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的办法, 2015 年羊年春晚采取了摇微信红包的办法将投资方的信息发送出去。在晚间8点至12 点的时间, 点开微信的摇一摇, 微信就自动与春晚连接, 只要摇到红包, 手机将会自动关注这个发送红包的企业。同样, 赣南采茶微信公众账号可以在适当的时间采取同样的办法, 比如周末, 通过摇动手机可以获取体验店票价代金券, 或者小红包, 以此关注到公众账号。

(二) 在视频中塑造品牌文化

由于品牌是无形的, 因此消费者很难从产品本身体会到这一内涵, 而通小视频可以将所指向的价值取向明示出来。这样可以让目标消费者通过认同广告中为他们设计的文化感受而迅速认同品牌。一个成功的品牌不单是成功的商品, 而且还意味着一种与品牌联想相吻合的积极向上的文化理念③。“化妆品公司出售的并不是香水, 而是某种文化、某种期待、某种联想和某种荣誉”。同样, 赣南采茶舞蹈展现的并不仅仅是舞蹈, 还彰显出独特的文化内涵、赣南人的智慧与荣誉等。我们可以每月或每周就制作一个小视频, 并在视频中注入更多的文化意蕴, 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们对品牌的好感和忠诚。

例如, 对于赣南采茶舞单袖筒的呈现, 可以转换另一种思维模式, 以展现文化理念和内涵的方式替代动作教程。视频首先要美到触动人心, 其次要体现茶文化的理念, 再次要彰显赣南人民的优秀品质, 做到这三点, 才可能让人“动情”、“动心”。比如, 视频的开始可以展示无人物的服饰舞动, 优雅的长袖在茶园中穿行舞动, 艳阳高照, 远方有一名茶女在摘茶, 晶莹的汗珠随脸颊滑落。在优美的采茶调中, 衣袖自然的飘到人物的臂膀上, 茶女瞬间舞动。此外, 还需在视频中打上解释画面文化内涵的字幕。此视频在展现舞蹈的过程中体现了两点文化内涵:1. 绿油油的茶园体现出赣南采茶舞蹈与茶文化的不解之缘;2. 茶女在艳阳高照中摘茶, 汗水滑落, 挥袖起舞, 不仅展现了赣南采茶舞蹈三绝的特征之一, 还体现出赣南人民热爱劳动、苦中作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这种做法可能就会更加提升人们对赣南采茶舞蹈文化的现代认同感。使人们动情动心。

此外, 网易公开课是当今网络流行的一个app, 其中汇聚了世界各国院校的公开课和TED演讲。赣南采茶舞蹈可以在我们本校做成公开课视频或者TED普及演讲, 向人们传递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扩大知名度。

四、结语

赣南采茶舞蹈正处在一个现代化的时代浪潮中,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 我们必须将它不间断的传承下去, 所以它应该作为文化产业, 借助一种商业模式进行传播和发展。所谓商业并不是将艺术完全利益化, 我们还是要做到保证艺术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才能促进其市场化的发展, 做到既保护传承了文化, 又促进了市场的发展, 两全其美。笔者认为, 经过打造“多元化”的品牌效应、品牌与时代接轨、运用网络彰显赣南采茶舞蹈文化内涵这三个方面, 一定会促进其市场化的发展与传播, 促进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 让更多的观众熟知赣南采茶舞蹈。当然还会有其他的办法构建赣南采茶舞蹈文化产业多元化的“品牌”, 只要我们抓住时代的特质, 了解当今的趋势, 并与赣南采茶舞蹈做一个完美的融合, 就一定可以将其代代传承。

摘要:近年来, 文化产业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 各行各业将生产、加工、制造、宣传等的一系列链条中的每个环节都做到淋漓尽致。随着文艺团体的改企改制, 舞蹈文化产业正逐步走向自给自足的商业模式。本文将以赣南采茶舞蹈为例, 分析并进一步从赣南采茶舞蹈是否可以塑造成品牌, 打造赣南采茶舞蹈文化产品多元化的品牌效应, 品牌与时代接轨, 运用互联网彰显文化内涵这四个方面, 提出如何借助这种商业模式, 促进赣南采茶舞蹈市场化的发展与传播,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效率。

舞蹈文化冲突分析论文 篇5

文化冲突与文化震荡就逻辑而言是两种文化互动的结果。可谓有“矛”才有“盾”,有“碰”才有“撞”。并且由文化碰撞形成文化反弹的文化震撼,使文化互动的双方受到影响。然而,目下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一个奇怪的景观是:虽然东西方文化是互惠互利,而冲突与震荡只存在于东方——东方舞蹈家在文化交汇中深受的困挠,西方舞蹈家则毫无感觉。例如,在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先锋派舞蹈家默斯·坎宁汉得到一本英文版的中国《易经》如获至宝。他从这本中国古老的哲学著作关于世界万事万物不断变化的辩证思想中获得了艺术变化发展的重要启示,同时他把易理爻卦算命的原理用于他的舞蹈创作,形成“机遇编舞法”,坎宁汉先生似乎从未感觉到过东方文化对他的震荡问题。70年代,另一位先锋舞蹈家特丽莎·布朗的现代舞蹈团一边打着中国的“太极拳”,一边创造她的“放松技术”时,布朗女士亦从未困扰于东西方文化的冲突问题。他们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力创造了美国最先锋的艺术,并且,从本土到世界没有人对他们所创造的艺术的“美国化”问题提出任何质疑。显然,文化冲突与震荡好像一副“剃头挑子”——只存在于东方舞蹈家感觉中的“一头热”。追究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莫过于现代东西文化发展强弱不均,带来东方舞蹈家在文化交流中心态失衡:或者为西方现代舞蹈文化以势如破竹风靡世界之势所慑,以教条主义的学习态度而丧失本土的立场;或者苦于自身文化的羸弱所囿,尚无拥有足够的文化积累以超越他文化的影响。

然而,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正视:冲突确实存在,并且,我们自身的现代舞蹈文化亦正是在解决这种冲突中不断建立。为此,我们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要清醒地意识到冲突是怎样发生的。

静心梳理东方现代舞蹈文化的发展,全面地受到西方舞蹈文化的影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影响首先不在于西方舞蹈文化的强大而在于东方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的需要。正如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所说,一种真正重大深刻的外来影响被一个民族接受,必然因为前者与后者的某种内在要求相吻合。因此,我们的关注点就应该主要不在于前者的影响,而在于后者的接受。

由于历史的原因,东方文化在近现代发展中处于相对滞缓状态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一种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经验需要新的艺术语言及其方式表达传递,而文化发展的羸弱与积累的匮乏,东方现代舞者在西风东进中借力而行便成为必然——借外来文化冲击本土文化的封闭状态,用外来的身体语言符号表达和揭示自我新的感觉经验。那么,成在于此,败即于此。在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里,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的生命感觉和经验的传达方式,语言符号赋予我们周围世界的经验以形式及其色彩。语言学家爱德华·萨皮尔认为,人类建构真实的世界是通过他们对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的特别选择。他的学生本杰明·L·沃尔夫亦认为,说话的语言不同导致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具有语言共同特性的身体语言——舞蹈语言成形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和生态环境,以特定的民族的思维方式,表现着特定民族生命生存的状态。因此,东方舞蹈家借鉴他文化他民族的生命经验来表现本文化本民族的生命经验之时,两种文化,两种环境,两种思维方式,两种经验之间的距离必然十分鲜明地凸显出来。如果我们对于这种距离和差异缺少足够的认识,在文化借鉴中对语言系统不进行应有的必要的转换,由于二者间的不兼容性带来的文化冲突便不可避免。

“走向本土”与“国际接轨”

“走向本土”与“国际接轨”是当下现代舞蹈家挂在嘴边上的两个口号。就其总体意义而言,前者是寻求外来文化“民族化”的一种努力,后者是民族文化“世界化”的一种追求。毫无疑问,两者方向的正确性都无可厚非。就其特定意义而言,这两句口号折射着东方的现代舞者期待被认同的心态,前者在于希望得到国人的认同,后者在于期待世界认同。从某种角度来说,或许出于走出本土文化困境的急切心情,或许国际认同更具有权威性,对接踵而来的本土认同更具有说服力,“与国际接轨”成为东方的现代舞者更心仪的目标。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这种心仪之后悄悄发生的立足点的偏移,恰恰容易使我们背离现代艺术创造的初衷。

问题绝不在于“与国际接轨”将艺术创造的标尺瞄准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而在于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现代世界文化格局往往使我们的价值尺度依然指向西方。而在事实上,与国际能够接轨的现代重大艺术节日和活动几乎均以西方背景为“麦加”,东方的舞蹈家常常处于被选择的地位。这样,与国际接轨所采用的价值判断的尺度不在东方文化而在于他者文化。在被他者文化与审美判断选择下的与国际接轨的东方艺术,尤其是为了“走向世界”而迎合他者文化与审美判断的东方艺术,很难说有多少东方民族文化独立的品格。

身体的语言作为人类最早的语言形态是对生命进行诗意的表达,舞蹈作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态的本质在于对生命的发展作出贡献。因此,一些伟大的艺术创造往往不是诞生于艺术家刻意追赶时尚之中,而诞生于艺术家不失时机地关注和及时地提供了如何解决民族的生命的问题思考之中,当代东西方现代舞蹈家的重大成就亦产生于此。

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和欧洲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生活变得复杂和严峻,面对这样一个变化了的世界,美国现代舞的奠基人玛莎·格雷姆认为她的艺术不可能像前辈艺术家那样去做一朵花,去成一片浪,或像古典芭蕾那样关心美的线条,她的舞蹈是要使人体成为能量发动机,表现人类有机的行为。玛莎·格雷姆以伴随着呼吸的强有力的腹部收缩和脊椎伸展,揭示人的欲望的人性的内在风景。为美国现代舞奠定了坚实的艺术基石。

70年代德国现代舞蹈家皮娜·鲍希一跃成为世界现代舞蹈剧场的先锋与核心人物,她那破碎、压抑并充满暴力的舞蹈剧场或使观众一头雾水或使观众趋之若鹜,但她受到人们仰视的决不是表面的破碎、压抑和暴力的形式,而是在这之后所呈现的战后德国人精神的状态和两性之间或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的本质,以及建立在其上的对德国现代文化的深刻反思。鲍希艺术的价值在于她负荷了整个战后德国人精神的破碎和沉重。

20世纪,西方现代舞蹈艺术向东方文化渗透一直是单方面的,然而在70年代,日本现代“舞蹈”则一反常态将其影响向西方回流。“舞蹈”震撼和影响了欧美剧场大约不在于它那黑暗、畸型、丑和死亡之美的形式,而在于日本舞蹈家对日本战后文化的深入反思——尤其是对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精神肉体的畸型发展的揭示,对不断制造垃圾的现代工业文明的本质的揭露。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说,艺术的先锋性和艺术的国际定位都不仅仅在于艺术家刻意追求的形式,而在于在这种刻意追求的形式之中的生命与情感的内涵,尤其是对于本民族生存状态的反映和对其现存问题的考索与解决。所谓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属于世界的往往是民族最好的,这一观点的价值不在于它对民族文化本身的强调,而在于它指出民族文化中那些解决特定民族生存问题的成功经验具有人性的普遍意义。

由此,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中,我们应关注的是东方的接受而非西方的影响;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本土定位而非与“国际接轨”。当我们把艺术的触角切入民族生存最敏感的神经,我们的艺术才会具有冲击力与震撼力,我们只有背靠着民族文化的、哲学的和美学的坚实基石,我们的现代艺术无论

批判还是建构,才会有文化的广度、美学的高度以及哲学的深度,我们的艺术的本土定位才能成为现实。而当我们成功地解决本民族生命生存中的艺术方式对他民族提供了经验之时,东方民族艺术的国际定位亦成为不争的事实。

“现代派”与“现代性”

关于“现代舞”亦是我们争论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概念。对于这个说不清的问题还必须说的原因是由于它直接关系我们前行的方向。现代舞虽说对其认识众说纷纭,但从表象上总括起来其基本特点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概念相联,一是与过去时所对应的现在时的时间概念相联;一是与传统相对应的现代发展的历史概念相联;一是与现实主义相对应的现代主义美学概念相联;还有就是和古典芭蕾所相应的风格类别的概念相联。可是有人却狭隘地把东方的现代舞看成是西方舶来的一个现代派舞蹈流派,或仅把它界定为与芭蕾相区别的一个舞种风格,其结果是从本质上忽略了现代舞是一场实现舞蹈艺术从传统向现代转换的艺术革命和艺术运动,从而未注意到现代舞蹈家们对“现代舞”的“现代性”的体认与强调。即便西方现代舞蹈家本身亦不强调“现代派”的派别,而强调现代舞是一种观点,一种对当代世界中艺术功能的态度(塞尔玛·珍妮·科恩语)。把现代舞理解为是一种心态,一种对舞蹈艺术与时代同步的必要性的认识(霍塞·林蒙语)。因此,淡出“现代派”,强化“现代性”是在文化融合与文化借鉴中,东方舞蹈家解决文化冲突问题的一个思想方法的关键,亦是使现代舞蹈文化牢牢地建构在本民族的文化基石之上的关键。

所谓“现代派”是一个西方现代文化艺术发展到20世纪的特定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概念,可以说,它是形形色色的标榜反传统的文学艺术家的总称,它是对以现实主义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的传统美学的一次彻底的反向运动。而“现代性”则应是指“现代人最深刻的本质,它即为现代思辨所揭示的灵魂深处的奥秘,是那种超越自身,无限发展的精神”(丹尼斯·贝尔语)。在这种精神引领下建构起来的具有“现代性”的舞蹈艺术一是具有现时代的独创性;二是具有现时代的经典性。如果这两者均属于一切优秀艺术品的标志的话,那么,对于现代舞而言,它还具有和一切传统艺术相区别的“实验性”——为艺术与为生命的发展寻求更多的可能性而作出的超出传统价值判断的种种探索。因此,作为一个现代舞者不仅应该具有批判旧传统中的僵化成分的勇气,亦应具有超越旧传统建设新文化的能力。因为只具有破坏力而缺少建设性的艺术行为较少具有说服力。另外现代舞者还应具有坚强的神经,去迎接旧习俗的攻击与挑战,承受失败和环境的重压。并且以健康的心态,不急功近利,不媚权媚俗,不取媚西方。因为,现代舞的艺术尺度永远存在于它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特定的文化“角色”之中,永远存在于一个民族的现代审美理想之中。从另一方面而言,整个社会应对现代舞蹈的“探索性”与“实验性”具有足够的认识与理解,并对其敞开更宽广的怀抱。注意不要教条地以传统与主流艺术的标准来要求与规范它们,防止在这种要求和规范之中使这种探索与实验精神萎缩,而这种探索与实验精神萎缩所带来的不是作为现代舞一种舞蹈风格种类发展的滞缓,而可能将是一个民族舞蹈文化发展的新的可能性的丧失。因为这是由于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在现时代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差异所致。前者代表着一个时代和民族已认同的价值标准与审美尺度,它以一种艺术的和谐维护着社会的稳定与安定。而现代艺术则代表着对传统秩序的一种突破力量,对旧有文化中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部分提出质疑,以一种新的可能性取而代之,试图将艺术推向前进。

舞蹈文化产业 篇6

[关键词] 岭南 民俗舞蹈文化 舞蹈作品

每个地域都有它独特的民俗文化,包括传统文化思想,社会生活和人文习惯。是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具有鲜明本质的风格特点。民俗舞蹈范围很广,包括各民族传统风俗活动的舞蹈,如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礼仪、信仰崇拜等等民俗活动。岭南民俗舞蹈作品的创作对于许多舞蹈编导来说都是想做却又不敢轻易去做的。我们知道舞蹈的本体就在于独特的身体律动所衍生出来各种丰富的肢体语言,而一个民间舞蹈作品除了具有动作风格性以外还要在表现形式上,主题内涵上,服装、音乐上具有其地域风格与时代特点。

岭南民俗舞蹈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可分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客家民间舞蹈、广府民间舞蹈、潮汕民间舞蹈等。其特征有1、歌舞结合的叙事情节类表演,例如“钱鼓舞”通过演员的唱词结合舞蹈表现忠贞不渝的爱情。2、在节日喜庆活动中模拟动物的大型道具舞蹈,如舞狮子、舞龙、舞麒麟、舞牛等等,3、以舞蹈动作为主代表男性特征刚劲、矫健、勇猛、威武的,如英歌、瑶族长鼓舞等。虽然岭南民俗舞蹈丰富多样,但是适合于搬上舞台供给编导进行舞蹈作品创作的民间舞屈指可数,而且律动及风格性动作少而单一。对于一个舞蹈编导来说,首要重任就是创新。创新的动作,创新的舞蹈形式,但是对于本身动作少而单一的岭南民间舞蹈来说,这样的创新常常都难倒了我们的编导,因为一旦着手创作就容易过于新,让人觉得这不是岭南民间舞,太过保守不敢创作又让人觉得这不是一个舞蹈作品。所以如何将这些民间表演形式转化成一个舞蹈作品,又如何将岭南民俗舞蹈文化恰到好处的在舞蹈作品中体现,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笔者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试论。

一、深入生活提炼舞蹈律动,并做到万变不离其中

律动是所有生物与生俱来的运动方式,也是大自然的一种运动规律。从生命的一开始心脏规律的跳动,律动就存在了。再看自然万物,海浪的起伏、石头落入水面泛起的涟漪,日出日落等。再看我们的日常生活,钟的摆动,车轮的滚动、机器发出的震动和颠颤等等。我们打开互联网搜索有关“律动”的词语(选自网站http://baike.baidu.com/view/714621.htm)看到有这样的解释:“‘律动’两字是希腊语RrhmlDs发展而来,英语称Rhythmic,是节奏的意思。从字意上来讲,律动可理解为有韵律节奏的身体动作。通过人体有感情、有节奏的舞蹈,表现出各种不同高低、速度、力度等内心节奏的动作”。另外也有注解说:“律动是有节奏的跳动,有规律的运动。多指人听到音乐后,按照节奏而通过身体的方式表达出来的那一种感觉”。那么在舞蹈中律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体现了一种风格,一种性格,一种情绪,甚至体现一种形象。编导先要学会提炼律动,将提炼好的律动进行加工形成了舞蹈的动律。许多的民间舞是历经千百年的历史长河,集中了一代又一代民间百姓的智慧,本身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动律和固定的舞蹈套路。例如在岭南民间舞中潮汕钱鼓舞、英歌舞、连南瑶族长鼓舞等,都有他们鲜明的舞蹈动律及体态。例如潮汕钱鼓舞,是身体绕8字圆的律动,有由下弧线起绕,也有从上弧线起绕。英歌,由膝盖发力至胯,到上身波浪式的律动,提颠步及撩击锤律动。瑶族长鼓舞膝盖屈伸,上身绕圆及摆鼓的律动等。当然这些民间舞蹈的律动绝对不止这些,这是要靠编舞者深入民间细细的学习、观察与发现。抓住律动就抓住了这种民间舞的动作核心。还有一种律动除了从现有的民间套路里发现,还可以从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例如我们在观察连南百姓日常生活中发现他们大多都是在山上劳作。当他们蹬山的时候,步伐矫健有力,会把膝盖高高地抬起然后踏落在石板上,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观看他们的长鼓舞时会出现的后来我们称之为“吸蹬步”和“踩蹲”的动作,它体现了瑶族男子的潇洒帅气,刚健敏捷。又例如我们的“黎族舞蹈之母”陈翘女士,她在提炼海南黎族舞动律及动作的时候,观察到黎族少女平时在生活中的站姿很有特点,后来通过这独特的站姿发展出了别具个性的舞蹈动律与步伐。笔者创作的瑶族舞蹈《排排瑶寨舞起来》及潮汕钱鼓舞《听鼓仔》这两个作品中能够很明显的看到对于广东民间舞蹈动律的发展与变化,观众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会觉得舞蹈动作既丰富多彩又不脱离民间风格。

民间舞蹈律动也是一种民俗舞蹈文化的体现。在创作岭南民俗舞蹈作品的时候抓住生活律动及原生态舞蹈动律,进行新的舞蹈语汇创作并进行编舞技法的例如空间、力度、方向、节奏等等的变化。力求在不离开原生态风格韵律的基础上进行舞蹈语汇的再创作。

二、转化肢体语言体现民俗舞蹈的精神与灵魂

抓住民俗舞蹈的神与魂,是相当重要的,这样无论怎样创新都不容易失掉其风格特性。在岭南民俗舞蹈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舞动物道具以及祭祀的舞蹈,舞蹈动作素材比较少。例如流传于佛山、东莞的“麒麟舞”;中山、珠海等地的“醉龙”“耍龙船头”;番禺的“鳌鱼”,还有其它地区的“蜈蚣舞”“舞春牛”“双凤舞”“舞貔貅”“鲤鱼化龙”等等。虽然这些都被称为是民族民间舞蹈的范畴,但它们的舞蹈性是很弱的。要想将它们变成一个舞蹈作品,编导必须要学会将其神与韵转化成肢体动作。舞蹈是通过肢体语言来体现情感的艺术形式,而舞蹈作品除了包括独特丰富的肢体语言外,还包括了生动的形象,动听的音乐,清晰的主题,饱满的情感,还有合理的结构。在大部分岭南民俗舞蹈中都是借用表演者的力量来进行模拟动物的道具舞蹈,舞者通过挥舞大型动物道具而进行表演。在岭南地区许多的动物造型,制作工艺都非常精美,生动。再配上各种不同的节奏型和各种舞法,动物舞蹈就仿佛赋予了生命一样,变得活灵活现。还有许多动物舞常常都与火焰结合表演,场景壮观,气势雄伟。虽然这些表演被列为岭南民间舞蹈的范畴。但是,从真正意义上说这些应该算是民间表演形式。当我们把这类民间表演形式以舞蹈作品的样式搬上舞台的时候,既要能保留住原始表演的风格特色,另外最关键的一点还是要尽可能的发挥肢体语言的可能性,通过肢体语言将民间表演的精神与灵魂表现出来。记得以前曾经在一个舞蹈比赛中看到了一个《鳌鱼舞》的舞蹈作品,舞者身上套了一个民间表演的大鳌鱼道具,整个人藏在了鳌鱼里面,然后几只大大的鳌鱼就在舞台上走来走去,没有任何肢体动作,最终这个舞蹈作品并没有获得大家的认可。所以说没有舞蹈语言的作品不能称之为舞蹈作品,仅仅只是一个表演而已。岭南的民俗舞蹈表演形式历经了千百年,集中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与人民群众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学会将这种民间表演形式的精神与灵魂转化成肢体语言,是舞蹈编导首要做的事情。记得在第六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中,原广东舞蹈学校,(现在的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有一个参赛的原创作品男子独舞《醒狮》。这个作品选材于广东的狮舞,在民间原始的狮舞是由两人表演的,一人舞狮头,一人舞狮尾。通过舞狮人的操作及腿部的动作,体现了醒狮的神韵及英武、威猛气质。大大的狮头几乎把一个人的上半身盖住,所以表演者的腿部表现尤为重要。醒狮的下肢部分采用了很多南派武功的动作,例如“丁马步”“吊马”“四平马”“麒麟步”“跳步”“虚步”等等。而这个舞蹈作品《醒狮》并没有用任何道具,仅靠舞者的肢体语言就把醒狮的神韵和气质表现了出来。编导的成功之处便是取了民间醒狮表演的神与魂。在神态上面,通过捕捉狮头的动态及节奏形,使之生动深刻。在动作方面编导将民间传统的动作套路保留并加以发展,结合了现代舞的动作发力方式,配上了上肢具有古典韵味的动作及手型。所有的一切经过编导的再创作,借着醒狮的形象,表现了岭南狮舞的气质以及中华民族的男子气概。这个作品是将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创作成舞蹈作品的一个成功例子。

三、舞蹈形式上唯美、唯真的写意表现

岭南民俗舞蹈其中很大一个组成部分源自广府风俗文化,广府风俗文化历史悠久,虽然在舞蹈动作上没有保留太多素材,但是它的民俗风情还是很丰富的。广府文化即汉族广府民系的文化,以广州和香港为核心。既有古南越时期的遗传,又受到中原汉文化的潜移默化,更受到西方文化及殖民地因素的影响,具有了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广府民俗风情里有许多题材都倍受舞蹈编导的青睐。例如:西关小姐、独特风格的西关大屋民居、水上民居疍家人、婚嫁习俗自梳女、乞巧女儿节,又例如岭南地区雨水充沛,林木茂盛,百花争艳,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根据独特地理环境及气候进行选材的有雨、芭蕉、蔗林、木屐舞、凉帽等等。这些内容长期被舞蹈编导进行创作,几乎已默认为岭南民间舞蹈的范畴,但是这些舞蹈没有自成一派的舞蹈动律和动作,都是编导根据自己的理解全新创作的。近几年这类岭南舞蹈大多用写意的手法进行创作,局限性相对较少,注重追求美的意境。但无论如何创作,保留住岭南地域、人物的情感特点,风格韵味才算不失为一个真正岭南舞蹈作品。在广东省多届岭南舞蹈比赛中涌现了多个优秀的岭南舞蹈作品。例如2014年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群舞作品《雨打芭蕉》就是一个极写意的岭南舞蹈,编导将这个耳熟能详的题材进行了重新的演绎,在审美角度与表演形式上做了一个很大的突破,更注重内心情感的释放,大大的区别于我们以往所见过的舞蹈《雨打芭蕉》,使传统题材具有了时代的气息。在这个作品中编导借助了服装的效果,将传统女子的长衫比做了一片片的芭蕉叶,演员用手臂将长衫拉起,通过舞动“芭蕉叶”设计出了许多别致独特,具有动感的舞蹈动作。在情感表现上,抓住了岭南少女独立,包容,干练,活泼的个性,并对岭南地区雨打芭蕉的场景寄予丰富的情感,并释放这种情感,借景抒情。

岭南民间舞蹈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客家风俗文化。客家风俗文化群落主要分布在东江流域和兴梅地区,客家继承了汉族的正统文化又融合了广东的本土文化。客家的男子外出谋生多,妇女就承担了田间的劳动及抚养孩子的重任。平日一顶遮阳的黑纱凉帽,成为了客家妇女的特有标志。客家舞蹈其实是很丰富的,近年来也有一些写意,唯美的客家舞蹈作品诞生。例如广州市歌舞团的一个女子群舞《围屋·女人》,舞蹈通过表现居住在围屋里的女人一生中的三个阶段,少女出嫁时、中年期盼时、和老年守望时,表现了客家女人一生对家的付出与守候。作品借用了凉帽的色彩变化,一面是红色,一面是黑色。渲染了客家女人在不同阶段的情感色彩,也烘托了客家围屋的环境氛围。当红色凉帽面向观众时犹如围屋灰墙上的灯笼,又仿佛是围屋女人出嫁时的场景。当黑色凉帽展现出来的时候,既展示了传统客家女子的装扮,又比喻作了围屋的屋顶及围屋女人的内心活动。整个作品充满了意境与饱满的情感,同时也传达了编导自己对围屋女人理解。虽然这些作品编导都用了很新颖的表演形式和非常写意的表现手段,但她们却没有脱离其民俗舞蹈的文化特性,通过肢体动作、服装、道具、音乐的融合甚至把其地域文化特性更加强化,让观众深深的感受到了岭南舞蹈作品的风格特色。

结 语

民间民俗的表演内容需要有技巧的转化为舞蹈作品,特别是在身体律动、肢体语言的转化上以及表演形式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本身岭南舞蹈从历史长河中不断流传与演变,并没有给我们岭南人留下太多的舞蹈动作素材,相对其他地域的民族确实是比较少的。但它却留给了我们很丰富的民俗风情,人文历史。这些内容源源不断的为我们岭南舞蹈创作者提供养份与灵感,即使有的题材被反复、多次的使用,但是时代是发展的,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地变化。每次的创作总会有新的亮点,新的表现形式,内容上也有更高层次的升华。

岭南民俗舞蹈文化在舞蹈作品中有着方方面面的体现。无论从动作风格,表现内容,表演形式,还有音乐风格上都要细致的讲究,准确的把握,既能与时代结合又能将地域风格特点很好的发挥与展现。我们广东有许多前辈曾经创作出非常经典的岭南舞蹈作品,著名舞蹈家陈翘女士曾经在1956年,创作了她的成名作《三月三》,当年她18岁,这个黎族舞蹈作品当时风靡全中国。海南的黎族舞蹈因为陈翘的发现和对黎族人民生活的深入体验,被成功的展现在舞台上。而我们现代的青年编导,在这个竞争激烈人才倍出的年代,怎样才能使我们创作的岭南舞蹈作品稳稳的立在中国甚至是世界的舞台上,这真的需要我们付出很多的努力。

岭南舞蹈作品的创作不是死板的将民间搬上舞台,也不是迎合市场潮流的另类创新。是需要我们要静下心来做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舞蹈作品。做出广大人民都认可并喜爱的岭南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 [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

[2]梁伦,朱松英,杨明敬,肖念念.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中国ISBN中心,1996。

文化产业发展视域下的舞蹈价值探析 篇7

一、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

文化产业战略重要机遇期为发展背景, 发展文化产业的总旗帜是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所谓文化产业, 就是各类相关于文化创作的活动, 具体包括艺术、舞蹈、工业建设以及摄影等。为创造富强、民主以及和谐文明的社会主义社会, 总共中央提出以发展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目标, 对各类文化管理体制与经营管理机制予以不断健全与完善, 同时不断补充各类物质、精神文明建设等一系列政策。

二、羌族舞蹈的概念和具体分类

身为艺术的一种, 舞蹈是舞蹈者通过不断改变肢体形态所表达出来的一种无声的语言, 通过三维空间与外界实现心智的沟通与交流。就本质而言, 舞蹈的作用与社会意义有多种, 舞蹈本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能够有效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而羌族舞蹈以文化象征的身份产生, 承载着一个民族与社会的信仰。由于宗教理念的不断渗透, 使得很多羌族舞蹈都具有表达对自然的报答与崇拜之寓意。可以说, 舞蹈能够直接体现生命之本, 独特的地理位置、文化历史与宗教信仰决定了羌族舞蹈那种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1]。通常会将羌族舞蹈进行几种类型的划分, 根据舞蹈用途进行划分:集会舞、自娱舞与祭祀舞。其中不同的地域, 又可将祭祀舞具体分为跳盔甲与羊皮鼓舞;不同的生产与生活习惯, 又可将自娱舞到具体分为席步蹴与萨朗。

三、羌族舞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功能及价值

(一) 文化功能

与人们所处地域的历史、宗教信仰、民族习俗、生活方式及舞蹈、文学、音乐三者进行有效结合, 彰显出羌族舞蹈那种不可比拟的观赏性与独特性。羌族人通过音乐与舞蹈形式将他们内心对生活的热爱与敬仰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任何活动场所与重要节日, 都能够欣赏到羌族那种朴素与古老的民族舞蹈, 羌族舞在羌族文化历史长河中, 与其特有的文化象征与文化特色进行有效融合, 其中巫教文化与高原耕牧文化作为其文化的主要支撑体。因此, 羌族舞蹈在很大程度上联系着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与生产生活劳动。羌族舞蹈在和这些文化不断融合的进程中逐渐演变出更多富有理念性的羌族舞蹈。

(二) 文化价值

从根本上说, 羌族舞蹈继承了羌族文化与历史, 并对羌族人那种原始生活习性予以保留, 由于信仰万物有灵使得羌族人敬仰与尊重自然。此外, 独特的羌族舞蹈舞姿与舞步也使当地羌族人的身体素质得以提高, 舞蹈在各类型活动中的演绎其实是再现了生活艺术, 跳舞女子身着艳丽的服饰、脚穿绣花鞋、身佩各种饰物翩翩起舞, 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羌族女子的纯洁、古朴与典雅;跳舞男子身着丹青色长衫与麻布, 头包白色或者青色头帕, 尽显其矫健的身姿与奔放的热情[2]。

四、羌族舞蹈的审美价值

作为一种文化的彰显与传承, 羌族舞蹈本身具有一种自然、古朴、原始之美。

(一) 服饰之美

羌族舞袍服颜色通常比较艳丽, 跳舞时美丽干净的羌族女孩、随风而起的丝带、别致的挂饰与古朴的头饰等, 这些都是在欣赏羌族舞蹈时所流露出的美, 而且绣在头帕与衣服上的图案与服装艳丽的颜色相搭配, 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3]。

(二) 精神境界之美

有着欢快、独特节奏的羌族舞蹈结合文学更能将其自然派特点凸显出来, 观舞者一方面能够享受到听觉与视觉冲击美, 另一方面还可以从歌词中将更高层次精神美表达出来, 让人们因舞而忘我。

五、结语

特定的羌族文化与历史特点带给羌族文化一种独特而古朴纯真的魅力, 在社会主义社会引导下, 怎样才能进一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 实现羌族舞蹈价值化, 并大力宣传羌族舞蹈, 使其不断融合于其它文化, 对我国文化市场予以不断繁荣。通过分析文化产业发展视域下的羌族舞蹈本身所存在的价值, 羌族舞蹈为发展羌族文化与经济提供了有利资本, 对提高整个羌族区域文化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能促进羌族地区经济、政治与社会和谐程度不断提高。

摘要:文化产业的大力推进是建设我国精神文明的重中之重, 而且文化建设进程如何对一个国家或地域的软实力有着直接性影响, 进而影响到其综合实力。信息化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为文化带来各种交锋与交流, 怎样才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文化产业进行大力发展, 是本文研究的关键点。本文主要以羌族舞蹈为例, 浅析文化产业发展视域下的舞蹈价值。

关键词:文化产业,舞蹈价值,羌族舞蹈,文化国际化

参考文献

[1]徐兵.浅析羌族舞蹈步蹴的现状及传承与发展[J].前沿学报, 2012 (04) :74-76.

[2]韩云洁.羌族民间舞蹈融入幼儿教育的路径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5) :55-57.

舞蹈文化产业 篇8

关键词:《云南映象》,杨丽萍,文化产业,舞蹈

文化产业是国际经济界公认的朝阳产业, 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文化产业也正在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 并将日益显示出它在人民群众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前提是要创作生产出一大批思想性和艺术性和谐统一的精品力作。关键是要使思想性、艺术性兼具的文化产品与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市场实现有效对接。《云南映象》在创作和市场运营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认真探究、总结、借鉴的成功经验。

《云南映象》是中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 由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出任艺术总监和总编导。该歌舞剧诞生之初, 就拿下2004年度中国专业舞蹈最高奖项——“荷花奖”10项大奖中的5项。之后, 走过了海内外50多个城市, 商演4000多场, 创下了中国舞坛演出阵容最大、巡演时间最长、演出城市最多、演出场次最多、上座率最高、票房收入最好等“6个第一”, 创下了国内外演出市场的一个奇迹, 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至今都是中国现当代舞蹈的一座高峰。《云南映象》的巨大成功, 充分显示了我国民族舞蹈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云南映象》取得的成功绝非偶然, 它之所以取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得益于在艺术创作上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为人民所喜闻乐见;得益于以民间民营的方式进行市场运作, 以民族民间概念和“名人”效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品牌打造和宣传营销。

一、《云南映象》的成功因素

(一) 在艺术创作上坚持植根人民、深入生活, 打造具有丰厚人文内涵的舞蹈作品

1. 延续于民族文化的根脉, 纯朴自然、原汁原味, 是《云南映象》引发广大观众共鸣的原点

《云南映象》在创作上忠实于舞蹈本体和艺术发展规律, 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根脉, 集合了本土民族文化的各种原生态符号, 展示了民族舞蹈原生态风采。《云南印象》中, 有接近失传的打鼓手法, 有民间的民歌和原始的民俗。一些对动物直接模仿的动作来自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求偶、生殖舞蹈。《太阳》里的几十面大小鼓轮番敲击、《家园》里“打歌”对唱对舞、《土地》里的“烟盒”和《海菜腔》, 都是独一无二的“云南特色”, 是有别于其他地方、其他民族歌舞的“原生态”。同时, 70% 来自田间地头的乡村演员, 在舞台上用他们最擅长的方式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 原汁原味的真实服装道具, 不加雕琢的唱腔和原始自在的舞技, 真实的体现了“原生”的价值。正是“原生态”造就了整场演出的“原汁原味”的感觉:没有太多人工雕琢的痕迹, 从演员脸上自然的笑容和对舞蹈的沉醉, 让人深深体会到这些歌唱和舞蹈已经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2. 在传承、集成民族民间歌舞的基础上, 以创新的方式增强舞蹈艺术表现力

《云南印象》的原动力来源于深植云南沃土的原生态民族歌舞固有的生命力。在广泛、深入和继承性采集云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 杨丽萍团队准确把握了原生态舞蹈审美价值取向, 提炼出其中的“优质基因”, 让舞蹈与唱歌、吟诵、音乐、声响、舞美紧密地融为一体, 强烈、执著地表现对生命的感悟和信仰, 既以舞蹈艺术“原生态”的原有形式为基础, 又根据所表现的生活有了艺术的加工和发展, 有了表现手法和技术手段的创新, 大大增强了舞蹈艺术表现力。

(二)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使《云南映象》在市场运作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云南映象》的创编者杨丽萍, 作为在生活中成长起来、一直与云南各族人民保持着亲密联系的舞蹈艺术家, 始终怀着对舞蹈艺术、对少数民族、对家乡故土最深沉的爱和敬意。她以三年时间倾力投入, 走过滇、川、藏地区民族村寨与山山水水;用了一年多时间, 深入云南各地采风, 在田间地头寻觅, 观看了无数民间舞蹈, 再从其中将精彩的动作“剪辑”下来, 浓缩、甄选了具有典型代表的音乐舞蹈元素, 花了15个月的时间精心排练, 用独到的视觉和想象力倾心构架成一台大型原生态歌舞集。杨丽萍在《云南映象》中, 用天人合一的歌舞、身心合一的激情, 解读了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生命冲动与欢歌。《云南映象》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现了原生态的生命舞蹈, 反映和表现了演员真实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的艺术, 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艺术, 因而才具备可以经受激烈竞争市场考验的强大生命力。

(三) 强烈的“产品”和“品牌”意识, 使《云南映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

《云南映象》之所以获得成功, 靠的不仅仅是艺术内涵和纯美的形式, 在它背后, 还有一套成熟的舞台表演商业化运作模式和机制, 以及富有成效的市场策划、宣传营销。

《云南映象》初期建立“胚架”, 就有别于一个歌舞团或者剧组, 更接近于公司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杨丽萍、云南山林文化传播公司和以器材、硬件等入股的昆明艺丰公司等三方组成的公司结构, 包括艺术团和演出活动部、行政部、财务部等不同部门。各部门人员的培训、管理都按公司的要求严格执行。《云南映象》每到一个城市演出, 事前、事中、事后, 设计、策划、联络, 宣传、推广、营销, 统筹、监控、核算, 各部门各负其责、依规操作, 从而保证了演出效果和投资收益。

《云南映象》不仅以原生态舞蹈艺术为核心卖点, 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独特性, 打造了强大的差异化优势;而且, 以强烈的“质量管理”意识, 在全国各歌舞表演剧组中首次推出了《演出管理条例》, 对节目质量进行监控, 细化到每个演员的表情、状态、舞姿、生活表现等方面, 以严格的管理制度激发演员的活力, 保证演出的质量。在宣传营销方面, 《云南印象》借助杨丽萍的个人品牌, 刚进入市场的就引起了强烈的关注, 产生了票房号召力。以此为突破口, 又通过宣传“著名作曲家三宝担任音乐总监、奥斯卡奖得主叶锦添出任艺术指导”, 以“三强”结合的品牌魅力征服了观众, 形成了口碑效应, 引发了持续的票房高潮。《云南映象》演出成功所引起的关注, 也使其成为了云南民族文化的一张“名片”。

二、深入发掘民族文化并与文化产业市场对接, 推动舞蹈文化产业发展

《云南印象》的成功实践, 为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典型的范例, 同时也证明了舞蹈艺术作品进入市场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在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支柱产业的发展形势下, 如何推动舞蹈文化产业发展, 《云南印象》的成功实践可以提供给我们三点启示:

(一) 准确把握舞蹈艺术的特殊本质, 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

舞蹈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从某种理想的观点反映和审美地评价现实现象时, 形成人对这些现象的态度, 并以它的理想教育人。舞蹈艺术具有的舞台形象的真实性与生动性, 思想情感的感染力和穿透力, 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多样性、创造性, 表现手段的丰富性和娱乐性, 使得它具有广泛群众性、传统继承性、影响长远性, 因而对于促进社会变革, 推动社会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舞蹈文化对于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补充、修缮, 对于建设先进文化、促进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实现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和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 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广大舞蹈工作者应该以杨丽萍以及她创作的《云南映象》为借鉴, 坚持正确的文化方向, 既面向市场的需要, 又远离庸俗的风气, 始终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舞蹈文化, 服务当前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 大力发掘民族文化资源, 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名牌精品

美的艺术, 首先是民族化的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 舞蹈也就更离不开生活。成功的舞蹈艺术创作, 必须立足于对民族文化起源的深入研究和发掘, 加以浓缩、剪辑, 把本土的民族文化与现代意识水乳交融的结合在一起, 在舞台上展示出本土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独特的魅力, 从而打造出具有民族特色、雅俗共赏的名牌精品。舞蹈艺术创作者要创作出一个好的民族舞蹈作品, 不仅要了解、掌握其民族的风格、特点, 还要深入到当地居民家里, 与他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参与他们的祭祀活动等。只有这样不断地熟悉、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情感, 真正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 才能为一个好作品的诞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是一个舞蹈大国, 而云南又是一个民族舞蹈的富矿。云南有26个民族, 是全国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一个省份。云南舞蹈艺术工作者应该向杨丽萍那样, 用更多的时间到民族地区采风、了解社会发展情况, 深人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 从本质上、深层次认识生活、认识社会, 进行生活的积累、分析、提炼, 从而努力创造出有血有肉的、具体生动的、反映时代脉搏的、具有文化内涵的、人民群众满意的舞蹈艺术作品。

(三) 依托核心品牌发展衍生产业, 推动形成产业链

由于文化产业是具有创意性的产业活动, 它的每项创意都可能形成一条产业链。比如迪斯尼公司的“米老鼠”创意, 就形成影视、书刊、玩具等多条产业链。目前, 《云南映象》开始有图书、邮票、画册、手工艺品等各类“后产品”, 但还远未形成产业链。因此, 发展云南文化产业 (包括舞蹈文化产业) , 要充分发掘云南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 突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个性特征,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变文化优势为发展优势。一是通过邀请、引入国内一流的研究、创作、开发团队, 在研究、创作中找项目, 在项目开发中找市场。二是积极通过引进项目合作伙伴, 从而引进制作型专家人才和文化产业营销团队, 以创造出能在国内外叫响的一流作品, 并积极与国际、国内市场对接, 通过成功的宣传营销, 使“叫好”的产品成为“叫座”的产品。三是以文化产业“核心品牌”为依托, 重视重大品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企业, 使之整合文化资源, 形成产业链,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加千, 冯德, 隆荫培, 徐尔充.人体律动的诗篇—舞蹈[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3]周朝琦, 侯龙问.品牌经营[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4]戴廉.我国文化产业范围基本确立[J].瞭望新闻周刊, 2004:25.

舞蹈文化产业 篇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0年是这样界定“文化产业”的:“创造、生产、销售内容的产业”,这表明,文化产业是一种既需要思维上的创造又需要生产流通渠道进行输出的一系列的人类活动。还有的将文化产业定义为:“内容产业或创意产业”还有的将之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可见定义是不断的发展和嬗变的,但是不变的是思维之于“文化“的作用和产品的价值是不能够跳过去的关键词。

“文化产业”的开发要注重两方面的研究,即理论与实践的两个层面的研究。因为“通过文化产业,文化与经济这两个原来相对独立的领域已经自觉地具有对方的某些功能和价值”,这句话表明文化与经济可以相互产生作用,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这一背景下,就要进行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研究。每一层面的研究都要突出“文化”和“经济”两个方面。

目前,美国的电影业、日本的动漫产业以及韩国的游戏产业等文化产业走在了世界的前沿,他们的成功做法,是值得借鉴和探究的。

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注重“舞蹈艺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来增强国家软实力。以法国为例,注重政府的管理和资助,关注“保护本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独立性”,在舞蹈艺术方面采取多项措施促进舞蹈艺术的普及和创新,还注重艺术教育,以此来培养专业的人才和满足艺术爱好者的需求。

在发展文化产业背景之下,我国民俗舞蹈的开发研究,主要体现在:舞蹈产业、舞蹈教育、旅游上。在中国,对舞蹈文化产业的研究也不少。例如,杨凯在《中国舞蹈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与发展创新》一文中认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已是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协调的客观需要,也是舞蹈文化产业继续发展衍化的集成。作者还分析了《大河之舞》、《燃烧的地板》、《云南映像》、《风中少林》等舞蹈文化产品成功的主要原因,并认为这些文化产品标明了舞蹈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新方向。原因有:舞台戏剧化、时尚现代化、成功的营销、民族国际化、娱乐性、明星效应、执着的舞蹈家、原生态、产业化道路等。

皖北地区在这方面的研究:在皖北文化产业的研究状况和成果的整体状况和研究中颇有一定的理论建树,但在实践中所取得的经济价值有待于提高。

关于皖北民俗舞蹈开发的研究:总体上取得一定的成果,取得了一定的文化研究的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研究还需要深入和发展。需要进行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需要文化底蕴、舞蹈艺术教育、群众健身娱乐及旅游项目的开发研究,需要建立专项课题进行相关的开发研究。

二、皖北文化产业的研究状况和成果

(一)皖北文化研究中心的成立和作用

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三大研究方向:颖淮文化、阜宿方言、管子经济思想。近年来,在三大研究的基础之上,在历史文化、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等领域亦有很大突破。创办《皖北文化集刊》。积极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共建。

(二)皖北文化产业的研究状况和成果

一般认为皖北地区包括“蚌埠、淮南、亳州、阜阳、宿州、淮北六市以及毗邻的凤阳、寿县两县”。

在《江淮时报》、《淮南日报》、《蚌埠日报》上进行报道。报道的较多,主要是发展皖北文化产业的政策及如何进行发展的策略研究。在《“皖北文化产业”驶入快车道》的报道中,对于发展“皖北”文化产业,提出了七条建议:落实“文化强省”战略,积极营造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充分利用皖北发展的国家级战略平台,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整合皖北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优化政策环境,创新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加快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人才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在《打造淮河文化品牌带动皖北文化提升———访安徽大学副校长、教授吴春梅》的报道中,吴教授认为———在皖北打好“淮河文化”这一品牌,建设以“淮河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标志性文化工程,组织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并将之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皖北经济振兴的战略决策之中,带动皖北文化的整体提升。在《发展皖北旅游蚌埠当执牛耳》中,安徽科技学院陈传万教授认为———皖北旅游要突出“历史文化游”这一鲜明主题主题。凤阳举办了三届·凤阳花鼓文化旅游节、蚌埠市举办了三届中国花鼓灯艺术节等,但“文化底蕴开发”不够。“软实力”的竞争是区域竞争的体现。在《丰富文化内涵服务皖北振兴淮河文化研讨会成果丰硕》,报道了第六届淮河文化的研究成果。在《皖北文化要打“四张牌”》,民革省委会对发展皖北文化的四条建议:主打“文化强旅”牌、把皖北名小吃“送出去”、构建一批主题城市、推进皖北文化研究。报道提到了皖北地区的一些代表性舞蹈,如:花鼓灯、泗州戏、凤阳花鼓灯等。钱付良在《蚌埠市提升皖北区域中心城市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中认为:蚌埠作为皖北区域中心城市,提升文化软实力,对蚌埠市及皖北区域跨越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提出“建立健全文化事业领导机制”、“发挥区域文化联动契合桥头堡作用”等七项对策,在“提高城市品格,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文化生态’城市形象”的策略中,提到了“花鼓灯”,要大作花鼓灯文章,提到了运用电视媒体来播放花鼓灯的节目,“运用现代全新科学手段和方式推广城市形象”。潘阳、魏梨君、梁家贵在《皖北文化专题数据库建设研究初探》一文中认为:皖北文化专题数据库建设研究的背景、意义、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科学建设目标及建设措施等方面阐述了专题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思路和方案。还有张崇旺在《皖北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一文中,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8个路径的建议。谢政伟、胡飞《皖北文化旅游区域合作机制探析》一文中,针对要实现皖北旅游业的“突破发展”的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区域合作机制的构想。

这些研究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意义、作用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困境,还有拟解决的策略和建议研究。从宏观的角度,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景观。这些研究成果及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为我们进行微观的研究,具有大方向上的指导意义,可使本课题的研究不会迷失方向,在大的框架中,建构小项目。具有方向性、指导性、参考性的价值和意义。

三、皖北民俗舞蹈开发的研究

皖北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传统,丰富多彩的民俗舞蹈。皖北民俗舞蹈的种类繁多,精彩纷呈以安徽花鼓灯、凤阳花鼓、泗州戏等为代表。皖北的各个市区的民俗舞蹈不尽相同,彼此之间有“共性”也有其“个性”的地方,大致以一种“存同有异”的状态。以亳州为例,据统计,就有“大班会、狮子舞、旱船、高跷、肘搁”等十几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淮北的有:舞龙、舞狮子、耍旱船、踩高跷、打花棍、扭秧歌、打腰鼓、河蚌舞等。皖北的民俗舞蹈大都具有歌舞戏三位一体的特征,是农耕文明的反映,从中可以探寻出皖北人民的性格特征和宗教信仰等民俗文化。皖北大地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在民俗舞蹈的发展过程中会以一种“遗传基因”的形式在舞蹈本体中继续往前发展,通过对舞蹈的研究,我们可以探寻出其不同于其他地域的民俗文化。通过前期的实践调查和文献整理,发现在民俗舞蹈的开发研究上还存在“研究不够深入,开发不够到位”、“缺少区域特色、重复项目多”等问题,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出发点,希望本课题的研究能使开发研究能够使民俗舞蹈文化资源的研究能够深入一些,彰显区域的特色,能够“承上启下”即能够总结和发展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能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前期探究的成果,能为皖北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尽微薄之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非常重视“文化产业”这一“软实力”的开发研究,而皖北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民俗文化的深挖掘与应用,民俗舞蹈资源作为文化产业上的一链,需要得到开发性的研究。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皖北民俗舞蹈的开发进行发展性的研究,以期能为“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一点贡献,期望能为国家“软实力”的增强尽一份力量。所以,皖北民俗舞蹈文化资源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

(一)文化内涵

目前关于皖北民俗舞蹈开发的理论研究颇多。有的是与民俗文化密切相关的,有的是关于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有的是与其它文化艺术的联系的探究。这些研究都为本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果,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发展性的研究。

1. 民俗舞蹈文化及“传承、发展创新”的研究。

以花鼓灯这一舞种来说,关于民俗舞蹈的文化内涵的研究颇多,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特征得到了一定的研究,且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昭示着现代人要将它传承和发展下去,有的文章侧重于民俗文化的研究,有的侧重于传承的研究。且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民俗舞蹈若能继续发展下去“变”是肯定的,但是如何变,变多少是问题的关键。一些专家学者将自己的田野调查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为本课题研究的提供了前期成果和可资借鉴的经验。既探讨民俗文化又探讨传承的论文颇多。例如:张婧在《安徽蚌埠花鼓灯存在形态与传承方式》中关于民俗文化的研究认为舞蹈是“岁时节日民俗”。“是民间风俗的组成部分,也是不同风俗的表现形式”“有的为风俗而设”。“农耕文化特征”、“潜在的调剂着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内在指向”。关于“存在、传承、发展”的研究认为“以蚌埠地区花鼓灯为中心,花鼓灯共时性的存在与历时性传承的脉络”。传承具有“亲缘传承”、“村落传承”的民俗学特征。潘丽在《花鼓灯的现时调查与保护的思考》中俗文化的研究认为花鼓灯“道教的精神信仰”,“道教的逍遥、洒脱与花鼓灯昂扬、欢腾的精神面貌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消灾祈福、清明祭祖、求子等与生命、幸福有关的仪式”。“在情感和性爱的表达上,就反映出开放、直白、率真、自然的性意识宣泄的特点”。“花鼓灯是农民自我安慰、返璞归真,寻找心理平衡的精神外化行为”。在信仰上“以道教为主,也有佛教和原始宗教的内容,呈现出混杂状态”。关于“存在、传承、发展”的研究认为要运用舞蹈生态学的“探讨核心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进行研究。将花鼓灯融入农民的“正在发展、变化着的日常生活中,继续作为淮河流域民众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动中的组成部分”。王慧在《泗州戏与皖北文化》中关于民俗文化的研究认为泗州戏“产生、发展及流传都与民俗息息相关”。“演出时间、地点与民俗有着密切联系”,“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俗与精神生活民俗在剧目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泗州戏是研究皖北风俗人情的形象资料”。关于“存在、传承、发展”的研究认为“回归民间,融入民俗,体现民俗,正是泗州戏生命之所在”。

本研究认为,已有的关于民俗文化特征的研究和传承的研究,还可以继续深入挖掘下去。

从纵向来看,以安徽花鼓灯为例,“凤崇拜”作为淮河流域一种原始的宗教崇拜会在舞蹈中留下印记,关于淮河领域的“凤崇拜”的研究颇多,但目前还没有学者将花鼓灯中的“凤崇拜”原始宗教思想公开的发表出来,本研究的主持人已经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希望能继续挖掘不一样的民俗文化。作为传承,需要我们身体力行,不仅仅是在蚌埠、颍上、凤台等的一些被称为“花鼓灯之乡”的区域和一些专业团体要进行传承的实践,作为皖北的学校、皖北的群众、皖北的旅游项目中都要进行传承和发展。可以通过课程的开发、舞蹈节目的创编、旅游项目的开发等进行有效和民间的传承。

从横向来看,目前对皖北民俗舞蹈文化资源的研究还不够“公平”。大部分研究都倾向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研究,但对于一些“小项目”却不够重视,例如亳州的“大班会”和“肘搁”等都需要进行开发研究,本研究认为,“大班会”的形态特征特别,具有“武术”和“戏曲”的特征,所反映的文化涉及道教、佛教、儒教等文化,这需要我们深入进行研究,可以使人们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这个舞蹈,从而也能为舞蹈的传承提供一定的思路。现在,一些民俗舞蹈面临或将要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这也使我们的研究有“迫切感”和“危机感”。希翼借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这一历史机遇,能为一些“小项目”的开发研究有所作为。

2. 与其他文化艺术的关联上的研究。

如《花鼓灯与戏曲》、《发现文化:淮河花鼓灯的景观与理解》、《花鼓灯运行形态及现象研究》、《安徽花鼓灯的生命情调与情感表达》等,从不同角度对花鼓灯进行了解读,有利于人们全面了解花鼓灯这一民间舞蹈,有效的宣传了皖北文化,宣传了安徽的文化。如孟凡翠在《安徽花鼓灯的生命情调与情感表达》一文中,强调了其表“情”与表达“生命”情感的文化艺术功能。钱烨,周庆繁在《皖北花鼓灯灯歌中红色能指的文化内涵》一文中认为“灯歌的红色能指不仅传达着直接意指的语义,而且还创造着含蓄丰富的审美文化”。把灯歌中语言的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而且与“红”的色彩进行了审美上的大胆想象。孙业荷《追溯原生态打造舞蹈新理念———记安徽花鼓灯﹤摘石榴﹥的创作》一文强调“石榴文化”,即创作与地区的文化特点是不能分开的。

以上的研究表明,以安徽花鼓灯为代表的皖北民俗舞蹈的文化特征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这对我们进行相关的开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成果且开阔和启发了我们研究的视角。“艺术是相通的”,“歌舞乐”三者的共通与共存,在皖北民俗舞蹈中表现突出,我们可以从这一视角出发,进行更深入的开发研究。在横向和纵向上,这一领域还存在一些空白,等着我们去进行更深入的开发研究。若从本研究初定的三个子课题的视角进行研究,也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的。而新的发现和创造能为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二)舞蹈艺术教育的研究

研究多是从舞蹈教学、舞蹈创编、舞蹈鉴赏等方面来进行研究的。但涉及的舞蹈种类较少,主要集中在“安徽花鼓灯”上进行研究的。节目上的创编,例如《鼓乡情韵》、《俏兰花》等。

舞蹈教学的研究主要有:舞蹈的教学设计、舞蹈的创编、舞蹈的鉴赏等。

舞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例如,吴化勇在《中国民间舞〈安徽花鼓灯〉教学设计》一文中按照教案的形式,将花鼓灯的动作元素、风格特点和动作组合进行了说明,并将上课的过程进行了说明。其余的还有李畅的《安徽花鼓灯中兰花的艺术内涵》、李岩的《安徽花鼓灯中鼓架子的训练价值》等,都从教学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舞蹈的创编的研究。例如孙叶莉的《追溯原生态打造舞蹈新理念———记安徽花鼓灯〈摘石榴〉的创作》一文,就将作者的创作的体会,进行了论述,阐明作者追求“原生态”的创作理念。刘芳在《安徽花鼓灯的生命力》中重点强调了“创作”的重要性,她认为“应带着创新的思维去开拓它的新空间、新时代、新领域”。

舞蹈鉴赏的研究。例如《鼓乡情韵》和《俏兰花》等优秀的安徽花鼓灯的成品节目,作为学校教育中《舞蹈鉴赏》中的曲目。通过视听的双重感受来认识蕴含在本体之下的深层次的文化。

可见在舞蹈教育的领域,前人已作出了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开发的层次上,还有可为的空间。我们还可以进行发展性的研究,在横向与纵向上都可以有新的成果。通过前期的调查和文献整理等手段,发现花鼓灯艺术教育主要存在于一些专业团体和院校中进行,在普通学校和大众中的传播还不是很普遍。这也为本研究的进行提供了可为的空间。例如,可以将学前舞蹈创编课教学中,加强民俗舞蹈资源的课程开发。

舞蹈教育的开发研究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可以培养会跳的参与者和欣赏者,可以培养舞蹈道具服装的消费群体,可以为旅游文化项目输出人才,可以在皖北大地使花鼓灯舞得更欢,成为现代社会的民俗等等。通过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发展皖北的文化产业。在这一领域,作为学校,更是有着旁骛则殆的责任、义务和优势,本研究希望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继续开发研究的工作。

(三)群众舞蹈文化及旅游项目的研究

群众性健身娱乐项目的研究:

民俗舞蹈所包含的娱乐和健身的特性,使其在百姓的健身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民俗舞蹈中的娱乐休闲的特征,可以促进当下的群众健身活动。已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有所论及。例如,张晓宁《淮北游艺民俗的文化视野看休闲体育在淮北的发展》一文中,发表了这样的观点:“集娱乐性、休闲性、地域性于一身的淮北游艺民俗文化以众多形式呈现于世,蕴含着浓郁的皖北风情”。孟凡翠在《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群众舞蹈文化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以安徽省泗县泗城镇老年大学舞蹈队为例》一文中认为:“在舞蹈这种艺术的形式的参与下,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得到了反映”。可见,民俗舞蹈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传播舞蹈文化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更是经济生活的一面镜子,文化产业只有真正的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时候,才可以说是“照进了生活”。

群众健身娱乐活动,目前在皖北开展的比较普遍,在公园、操场、马路边,在清晨与黄昏,广大的群众自觉或不自觉的组成“队伍”合着音乐节奏尽情的在跳,反映着时代的风貌。在2012年5月观看“安徽省健身舞大赛”,民族的元素在舞蹈中充分展现,老百姓的精神面貌也得到展现,民俗舞蹈的一些体态和风格特点,较好的结合了现代的元素。在2012年和2013年的春节期间,对一些民俗舞蹈进行了田野调查,发现民俗舞蹈文化相较于以往有了“热”的趋势。随着国家的健身秧歌的推广和一些比赛和电视节目的推广,民俗舞蹈逐渐受到群众的重视,在群众舞蹈文化中占有着一席之地,例如在最近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舞蹈世界》中,安徽颍上的一支花鼓灯表演团体,将群众文化的精彩向世人展现,较好的宣传了安徽,宣传了皖北的文化。这些新动态也给了我们开发的“新思维”,即可以借助民族健身操来推广民俗舞蹈文化,借助现代的科学技术来宣传和推进民俗舞蹈文化,从而使之成为“群众健身娱乐活动”中的“新民俗”,使传统与现代产生“碰撞”和“融合”。旅游项目的研究:

在实践方面,皖北地区一些县市,走在了前面。经过多年开发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的经验。关于民间舞蹈的开发,“旅游表演是展示和传播旅游目的地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文化旅游应“更深层次地展现传统地域文化魅力和时代价值,这不仅能提升旅游者的文化修养和体验水平,也能更好地传承和传播传统地域文化的优秀特质”。

最突出的方式———艺术节。例如,蚌埠市定期举办“中国花鼓灯艺术节”,阜阳市每两年举办一次“民间艺术周暨花鼓灯艺术节”,淮南市定期举办“花鼓灯艺术节”等。在蚌埠的“花鼓灯之乡”,花鼓灯表演团体———泗州戏剧团是活跃在皖北大地上的一支优秀的地方文艺团体队伍。

从掌握的资料和前期调查的结果来看,我们的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存在着:重复建设项目、缺少“皖北”合作的视域、旅游项目比较单一、精品节目得不到推广等问题。

在旅游项目的开发上,需要向《印象·刘三姐》等的宣扬地方民俗文化的文化产品创作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关于旅游项目研发的相关文章,也为我们的开发研究提供了一定的视角,如杨丽琼和吴丽娴的《旅游表演中的艺术真实性分析———以云南少数民族歌舞表演为例》、张荣的《论〈云南映像〉渗透出“三映像”》等论文,告诉人们要在创作的过程中保留住“本真”的东西,即要解决好创新的“度”的问题。要将传统的“土”的元素与现代“洋”的东西怎样融合进行发展,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问题。还如前文提到杨凯《中国舞蹈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与发展创新》的硕士论文则是从“舞蹈文化产业”的视域出发,探讨了相关的文化产业问题,都为旅游项目的研发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值得借鉴。还有一些旅游景点的文艺作品的成功模式,也给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和参考的模式,例如《印象·大红袍》的“借山造景,景中含韵,韵在文化”创作手段和方法,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参考的。

四、已有研究不足

综合上述研究情况,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在国家重视“软实力”建设和开发的背景下,在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可以发现关于民俗舞蹈开发的研究可以说是一个热点,研究涉及面广泛,既有学术价值的理论建树,又有应用价值的对策建议。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当然,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不甚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对舞蹈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的认识和行动还有可为的空间,例如本研究项目的主持人正在研究的《花鼓灯与“凤崇拜”思想的研究》;皖北舞蹈资源注重安徽花鼓灯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开发,但对诸如大班会、旱船、犟驴等舞蹈资源的了解还不够,例如大班会的形态及文化内涵的研究,可以让人们了解“大班会”其深刻的文化内涵,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文化解读的基础;在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上还缺少地方文化的实效性。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欲把皖北民间舞蹈的资源进行开发研究,为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在皖北民俗舞蹈的研究中,缺少“皖北”的视域,即缺少通力合作和协作研究的理念;皖北民俗舞蹈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项目,还处于起步阶段,开发利用的潜力还需要深入挖掘;民俗文化的内涵,挖掘的层次还不够深入;对于传播的途径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入;对于其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渗透以及旅游项目的开发等,还有待于深入的开发研究。

在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这一背景前提下,我们不仅要突出“文化”和“经济”的关系,更要注重舞蹈教育的功用,也要注重群众文化的参与以及文化产业项目的开发研究。文化的研究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首先需要我们对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的解读,其次,我们要注重课堂的传承作用,我们还要重视显然,目前的开发研究还不够深入,群众文化对于文化产业的价值注重旅游项目的开发。尚有可为的空间。文化挖掘不够,对于课堂上的传承、发展的研究还有待于深度解读和实践。结合本团队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期望能在民俗舞蹈文化和舞蹈教育、群众舞蹈活动与旅游业的结合等几个子课题进行更深一层次的研究和发展。

摘要: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下,皖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舞蹈资源。通过梳理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皖北文化产业的研究现状和成果、皖北民俗舞蹈文化资源开发的研究等层面分析了皖北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民俗舞蹈资源开发的研究现状,认为已有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和尚有可为的空间。如缺少“皖北”的视域,民俗文化的内涵还需要深入挖掘,传播的途径有待于深入等。

浅谈舞蹈产业的商业价值 篇10

一、舞蹈与商业的相互关系

舞蹈与商业是紧密联系的, 说到舞蹈商业化, 宋代舞蹈最为突出。宋代舞蹈较之于唐代舞蹈最大的不同在于伴随宋人经济意识的增强宋代舞蹈商业化的迅猛发展[1]。两宋时期, 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进一步发达, 城市经济的繁荣, 使市民阶层的信仰、娱乐等行为应运而生, 社会物质需求增加, 激发了商业发展的巨大活力。在宋词中多有反映, 如仇远《爱月夜眠迟》:“趁凌波步影, 笑拾遗簪, 元宵相次近也, 沙河箫鼓, 恰是如今。行行舞袖歌裙。归还不管更深。”描述的就是人们在元宵佳节中涌上街巷, 歌舞笑乐的热闹场景。

现代社会倡导“全民舞蹈, 健康生活”, 因此舞蹈成为众多娱乐健身项目中最受追捧一项, 例如, 随着“广场舞”的出现和发展壮大商业契机应运而生, 人们通过上传视频或出版音像制品等形式实现其商业用途, 不仅如此, 还为舞蹈教师开拓了“广场舞”这个新的发展领域。

随着文化宣传形式的多样化, 舞蹈商业促销的宣传模式变得炙手可热。为了在产品宣传中达到有力的竞争效果, 各大厂商相继运用舞蹈这个新生的模式来进行推广宣传, 如:各大啤酒厂商, 将通过晚会的巡回演出, 内容丰富包括多形式歌舞类节目, 进而取得深入人心的宣传效果。

二、舞蹈在当下商业发展中的凸显性

舞蹈的好处在哪里?首先它是一项特长, 可以赋予人一种优雅的气质与魅力, 增强舞者自信心同时对于形体的塑造也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肌肉的刺激是全面、综合性的, 它的动作需要调动全身肌肉, 不仅提高肢体协调能力, 而且对关节和肌肉的锻炼恰到好处。生活上的日新月异, 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享受,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舞蹈锻炼与学习中, 从而推动了舞蹈产业的发展, 为舞蹈这门艺术走向市场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幼儿舞蹈培训班、上班族的有氧“瑜伽”、老年人的广场舞, 无不表现了舞蹈的商业化形式。综上所述, 舞蹈在商业中的作用尤为的突出, 舞蹈商业化的发展方向也是日趋明显。

三、舞蹈在未来商业发展中的预见性

舞蹈从一门艺术发展成为产业, 过程着重在将舞蹈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相结合。在人们欣赏舞蹈的艺术价值的同时, 挖掘其艺术内涵和市场性, 创造出更为可观的商业价值。目前, 舞蹈处在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较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所以我们不仅要清楚地看到舞蹈所面临的机遇、挑战而且要根据目前态势预知其未来发展的动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变革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引领舞蹈不断地发展, 舞蹈趋于多样化、群众化, 在翻天覆地的变化后面临着更多新选择。

未来的市场中, 我们着重从产业经济学和营销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舞蹈在未来道路上的经营与管理。第一、我们必须在适应这个社会需求的同时, 将舞蹈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发展下去, 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将有层次的舞蹈知识渗透到生活中, 旨在现代市场中, 组成一个新的文化体系, 提高全民精神文化水平, 寻求一条属于舞蹈自身长久不衰的道路;第二、舞蹈发展来源于生活。在保证舞蹈艺术发展的前提下, 发挥舞蹈在商业宣传活动中的作用, 从而更进一步地体现舞蹈的现实价值——商业价值。运用商业化的营销手段将舞蹈商业利益最大化, 开拓舞蹈市场。例如前文上面提到“广场舞”的广泛应用及各大厂商宣传活动中, 运用舞蹈这个活跃的载体, 进行强有力的宣传, 这种新颖的宣传模式不仅可以较好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 同时增强舞蹈在各阶层人民生活中的精神需求。

舞蹈离不开社会这个最直接的载体, 社会市场也需要舞蹈这个特殊的语言来为自己做精彩的宣传。他们相互并存着, 未来商业领域中, 舞蹈将掀起又一新兴风潮。在丰富个人生活, 满足社会娱乐, 普及文化水平的同时, 将自己的营销利益提升到最大。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下, 各大企业商家将选择用精彩活跃的舞蹈为自己代言。进而也将艺术普及到各个阶层, 不断提升全民文化水平。

四、扬长避短, 有效运用舞蹈的商业性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高标准”、“高要求”的精神需求为舞蹈发展提供了可观的市场。笔者认为在当下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对舞蹈的进行有效运用。

第一、舞蹈的内容必须保持其艺术本质。在要求形成效果较好的吸引力同时舞蹈自身的文化特色及其内涵不容忽略, 在创造舞蹈的商业价值的同时必须保持舞蹈自身的文化底蕴和发展方向。所以, 在创作及市场开发过程中, 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向导, 深刻挖掘其艺术价值、市场价值, 商业价值, 切不可盲目开发。例如, 现如今各厂商为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的精神需求, 打着文化艺术的旗号, 创作违背艺术道德的低级表演, 制作出践踏艺术本质的烂俗节目, 进而给社会带来诸多不良影响, 扭曲了舞蹈等姐妹艺术的文化本质及内涵。

第二、在营销市场运作中, 以商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合理规划发展路线, 完善市场运作体制, 同时使各阶层人民更擅长感性思维, 培养全民审美直觉, 更深层地提高全民精神生活, 创造更精彩的精神世界。

五、结语

舞蹈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人们在生活中找到舞蹈的原型, 又在生活中将舞蹈升华。舞蹈的商业化趋势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 它的普及程度、所具备的社会价值、商业利益会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精神渴望而变的更为开阔。它的专利不再单单专业化而是多种形式、多样化, 从而为舞蹈商业化带来更多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上一篇:广电工作下一篇:现代时间序列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