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京剧

2024-08-29

新编京剧(精选三篇)

新编京剧 篇1

历史题材剧的思想性多蕴含于剧作所体现的现代精神上, 即剧本展现的深层时代精神和对社会人生的反思。自古以来, 优秀的戏剧或多或少表现了时代的视角和精神, 以及普遍的人生价值。传统戏曲的观众主要为演员纯熟精湛的唱做表演喝彩, 现代戏曲所展现的现代精神更直入人心。

《建安轶事》的现代精神主要体现于剧作对蔡文姬一生情感际遇的现代阐释。剧作情节跌宕起伏, 传奇意味浓厚, 而其情节又紧紧贴合着蔡文姬的感情线索, 情节和情感结构合一, 整出戏以一情字贯穿始终, 演绎的虽是东汉建安年代的故事, 但因其十分通人情, 并不使人因为年代久远而有隔帘望花之感, 反而随着蔡文姬的每一段情感起伏, 观众心里也相应地起了许多波澜。《建安轶事》表现的情感精神具有其独特性。蔡文姬归汉, 继承父志, 修著史书, 是一位女性文人的形象, 具有一般的才子佳人剧所没有的历史厚重感。但同时, 剧中没有无端的“情不知所起, 一往而深”, 亦不求“但果有精诚不散, 终成连理”, 更不似血染桃花扇的刚烈, 《建安轶事》里的情感是普遍的、日常的、生活的, 与当下观众的情感有很大程度的相通处。

抛夫别子身还中原后, “是感恩, 是遗恨, 是团聚, 是离分, 一刹时百感交织五味陈”, 文姬一曲《胡笳十八拍》诉不尽的愁长恨深。个人选择的无奈, 得与失的权衡, 几千年过去了, 生活本质上并没有多大改变, 当下的人们多少也会面临这种两难境地。在曹丞相的安排下, 蔡文姬三嫁董祀, 虽对相府一晤缘定终身也颇感匆促, 然经历了大风大浪的蔡文姬只愿有个安身立命之所, 对事情接受得比较坦然, 但岂料董祀并非自愿, 且本有心仪之人, 愈发使文姬感到无地自容。新婚之夜没有想象的温情与抚慰, 在外却受到以孔融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对其“才辩可敬, 节烈有亏”的非议之词。此时的蔡文姬实则是内忧外患, “旧怨平兮新怨长”, 痛问苍天“胡为生我兮罹此殃”。这一句“天问”, 是对命运的莫可奈何, 由穷途末路的人们在生活中、舞台上问过无数遍, 如今仍然带给观众足够的震撼。

第三场蔡文姬与左贤王重逢, 心中翻涌, 待说出口来的却只是再平凡不过的话语, 一问一答之间饱含着潜台词, 情绪层层渐进, 丝丝入扣, 从蔡文姬想喝羊奶, 到左贤王不忍心地责问, “你为何一定要回中原?”足可见夫妻情深。文姬一时情切, 表示想跟左贤王回去, 却分明已是痴人说梦, 她唱道“悲莫悲兮悲莫悲, 不知乡关何处兮不知魂魄之所归”, 当真不禁觉得悲从中来。想到昆曲《烂柯山·痴梦》一折, 崔氏也是改嫁之后悔不当初, 梦见穿戴凤冠霞帔, 又被手持砍柴斧头的丈夫惊醒。蔡文姬与崔氏的学识、气度虽然不同, 所遭境遇也不同, 但同样以女性视角展现了生活的艰辛、世间的苦厄以及人心的挣扎, 在寻觅和选择中, 大概很少有人能不后悔。告别时, 蔡文姬强打精神, 唱道“莫念我, 我自当平复怨怼, 莫念我, 我自当夫唱妇随;莫念我, 我自当自珍自爱, 莫念我, 我自当舒展愁眉”, 是对左贤王的宽慰, 亦是别无退路后的自我安慰。

文姬的选择不仅是乡愁和亲情的两难, 还在于是否能施展才华, 了却父亲的遗愿, 这体现了对女性才华的重视, 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方面。作为一个女性和作为一个文人, 归宿感同样重要, 而新婚后的文姬两无着落, 再次跌入谷底。好在董、蔡二人都是“高情大义”之人, 清通而又不胶执。婚后半年时间, 文姬与董祀以姐弟相称, 孔府归来, 董祀叹道“酸甜苦辣五味杂”。文姬打趣他, “大概只有一味———酸味”, 她言之轻巧, 听者却觉不凡, 她的确是如邻家姐姐一般包容着董祀。在孔融府上面对士大夫的嘲笑, 董祀痛痛快快赞美文姬“高华皎月, 玉洁冰清”, 这里通过对比强调了对女性意识的尊重。这八个字使文姬感激不已, 也使双方重新审视彼此的关系, 眼见盼着“等到雪融尽, 携手共游春”, 董祀却因与文姬“名为夫妻实为友”, 辜负丞相的用心而获罪, 文姬蓬头跣足追到相府, 为之求情才得活命。18句反二黄行腔唱得座中泣下沾襟, 二人俨然一对苦命的鸳鸯。爱情委实璀璨动人, 而他夫妻二人之间平实笃定的感情, 灵魂的惺惺相惜和生命的相濡以沫, 未必不比爱情可贵。剧中对这段感情处理得细腻隽永, 契合温良敦厚的中和之美。

剧中结尾, 修完《后汉书》的蔡文姬和董祀双双归隐终南山, 这时候始于颠沛、归于宁远的人生显得异常完满。归隐寄托着创作者的理想, 也是许多人心底的桃源梦。剧中蔡文姬一路坎坷地走过来, 历经磨难之后焕发出的一种顽强、充实、豁达的生命感觉, 使人钦佩之余, 也使我们不禁自问:一生之中, 抛却财富、权利和声望, 最后剩下的聊以慰藉的究竟是什么?

《建安轶事》在舞台表现上, 既遵循了戏曲美学的基本精神, 也体现了现代戏曲的现代品格。剧组有意扶植新人, 选用年轻演员万晓慧和王铭担任主演。剧中曹操不同于以往舞台上的枭雄形象, 主要表现了他对蔡文姬才华的重视和父辈的关怀, 在行当上打破“花脸曹操”的惯例, 让老生演员尹章旭出演曹操, 体现了不墨守成规的创新意识。剧中旦角的唱腔独具一格, 大段“反二黄吟唱”尤为哀婉动听, 别有韵味。除了旦角的吟板唱腔, 《建安轶事》的音乐仍是一个亮点, 开场时作为文姬琴声出现的音乐, 几乎可以作为整场戏的主旋律, 琴声妙韵, 使静场更显静谧, 也为人物念白增色不少, 每一次音乐出场随情境的变化轻重缓急又有所不同, 和谐且有辨别度。

《建安轶事》的舞美和灯光设计也别出心裁。虚实结合的背景, 留给了演员足够的表演空间。虽运用了屏风, 但仍以简练的风格展现了环境的变化, 前区的表演区基本上还是“一桌二椅”, 两张琴几琴凳, 或是一张石几两张石凳左右摆开, 婚房里除了必要的道具外别无长物。灯光设计很巧妙, 没有随意用近年来常见的于黑场中打出强烈的灯光, 将人物与周围空间断然分离的情形, 本剧的灯光明暗有层次, 不突兀不喧兵夺主, 在恰当的时候还参与了叙事, 如蔡文姬挑灯花的细节, 利用烛光即灯光的明灭暗示了其心境的变化。

全剧的整体性很强, 细节前后照应, 可以说针脚绵密, 十分和谐, 具有精致典雅、圆融完整的风格, 体现了导演艺术的魅力和二度创作团队的成果。以服装设计为例, 新婚一场, 文姬欲将“胡笳翻成汉歌唱, 悲苦换作笑声扬”, 穿的是大红的凤冠霞帔, 董祀则心事重重胸中郁悒, 他的红披末端晕染着墨紫色, 人物一上场便使观众感受到潜在的戏剧冲突, 可见用心之足。

诗化的新编历史京剧《屈原》 篇2

【关键词】京剧《屈原》;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写意;诗化

文章编号:10.3969/j.issn.1674-8239.2014.05.013

【Abstract】New historical opera of QuYuan, introducing the understanding and perception for recreation of the Beijing Opera Qu Yuan's director concept, stage design, lighting design and costume design.

【Key Words】Beijing Opera QuYuan; stage design; lighting design; costume design; freehand ink; poetic

5月初,北京京剧院的原创新编历史剧《屈原》在梅兰芳大剧院完成了首轮演出,引起了业内人士和普通观众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全剧在展现屈原一生经历的基础上,突出了对其“家国情怀”的塑造,展现了他的信念与人格、理想和追求。其舞美设计摒弃了近年来通行的奢华大制作,舞台设计、灯光设计及服装造型整体追求简约,营造出一种诗意、空灵的氛围。笔者有幸观看演出,并采访了该剧的导演石玉昆、舞美设计刘杏林、灯光设计周正平和服装设计彭丁煌,从而对京剧《屈原》的二度创作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现将一些理解与感悟与读者分享。

石玉昆表示,执导《屈原》有三个追求:做一出京剧、做一部诗剧、做一个新剧。笔者认为,《屈原》很到位地呈现了三方面特色,是一出具有厚重历史感的现代京剧,也是写意京剧,更是一部诗化的京剧。

1 具有历史感的现代《屈原》

石玉昆说,执导《屈原》,首先是要“回归京剧艺术本体,尊重京剧创作艺术规律,呈现流派、行当的风采”。作为中国文学和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和屈原有关的艺术作品非常多,影响最大的是郭沫若先生的话剧《屈原》,京剧艺术家马连良先生和奚啸伯先生都曾演过屈原。人们或许知道马连良先生的《赵氏孤儿》、奚啸伯先生的《范进中举》,但并不记得他们塑造过屈原,这说明京剧《屈原》并没有很好地传承。此次要打造的《屈原》,是一个具有历史感的现代《屈原》,它既有铿锵有力的唱腔,又有朗朗上口的很有气势的台词;此剧进行的不是一般京剧的处理,而是具有楚文化“味道”的处理。强调要有新感觉,同时还要有京剧传统的记忆——如“四功五法”(这就要求演员带着本事去演戏,如唱、念、做、打、舞)。

同样的处理理念在服装设计上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据彭丁煌介绍,这一理念主要体现为两点。首先,是在服装的色调上:楚国服装的设计灵感来自于楚国漆器的色调——红色与黑色(见图1~图3);秦国服装的设计灵感来自于黄土高原——以黄色和金色为主色调,以此来表现秦兵的勇猛和威武;而主角屈原的服装则以亮白色为主色调,并贯穿整个剧目,与其他人绚丽的服装形成鲜明的对比,以此传达出屈原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其次,在屈原配饰的制作上,服装设计从髯口、盔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使其更具有现代感。

对于屈原的描述,无论是历史上、电影中还是文学作品中,都是峨冠博带、长长胡须的形象。如果按照传统的老生装扮,给屈原戴上盔头、髯口,就不是大家心目中的屈原形象了,也会妨碍演员的表演。所以,对于屈原的胡子,彭丁煌在传统的髯口上进行了一些改进,如在材质上,使用了很轻的软丝做成髯口。这样制作的髯口,既有胡子的形象而又区别于传统的髯口,并且不会妨碍演员的表演。而在头饰上,则专门制作了高冠来代替盔头。所以,此次的服装设计既是属于当代的京剧艺术的,又忠于屈原的历史形象;既有古典美,又结合了现代美,符合了当代观众的审美情趣,为打造具有历史感的现代屈原奠定了基础(见图4~图5)。

2 写意的《屈原》

虽然表面上,《屈原》是一个政治剧,但实际上带有强烈的文人色彩。从政治上来说,屈原是一个失败者,但是在文学上,他却是一个有建树、了不起的诗人。郭沫若先生曾这样评价屈原:他是空前的,也可能是绝后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是一座丰碑。所以,用京剧来表现屈原,是中国戏剧家协会创办的历代文化名人系列的第一部,很有意义,提高了民族艺术的文化含金量。在介绍文化历史名人的同时,也增加了剧种的表现力。

《屈原》的舞台美术等多方面都采用了写意手法。《屈原》的写意与其他京剧剧目的写意不太一样,它的整个舞台首先追求一种空灵感。它的空灵感来源是什么呢?

刘杏林认为,《屈原》的剧本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水”。首先,众所周知,屈原是投江而死的,无论是在剧本中还是历史中均是如此;而且,在屈原本人的作品中,也屡次提到水的概念。在《楚辞·渔父》中,渔父在岸边劝说屈原无果后,说了这样几句话:“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在这里,渔父是以一种达观的说法去说给屈原听的,正是这句话给予刘杏林一个很好的启发:“水”就像是一个社会,一个年代,不仅仅是代表了自然界的水。在《屈原》中,舞美设计表达了两种“水”的含义,一种是屈原所投的江水,一种是象征广义的政治社会的水。剧中把水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和一个起点,这就是屈原的命运,他在楚国政坛上的沉浮,他个人的命运就像水一样不停起落、不断沉浮。在《屈原》的开头和结尾,布景上使用了一笔水墨来表达屈原的命运,并以它的升降来预示屈原命运的沉浮与升降(见图6)。如在结尾的时候,一笔水墨会从屈原的半身处升高,一直升到屈原的头顶,在这里表达的是水没头顶的意思。

除了屈原命运的沉浮外,在该剧里,伴随着他的沉浮,还有楚国命运的沉浮,屈原的命运与楚国的命运是相关的。在剧中,除了开头与结尾代表水纹的水墨线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结构,是像城楼一样的木头构架。这个构架也是可以不断地上升和下降的,随着场景的变化,它可以升到半空中,也可以降到台板上。这两个木制架构,可以理解为楚国的宫殿,或是楚国的城楼(见图7~图9)。它是根据剧情的不同,进行组合变化的。如结尾处,楚国大败时,两个木头架构就套在了一起,造型特别像一个巨大的灵柩。为了强调这个场景,在后面的天幕上还配上了荒草作为背景,给人感觉是一个巨大的灵柩被抛在荒草之中。在原剧本中,楚王被关押在秦国监狱里,屈原被关押在楚国监狱里。在剧中,刘杏林并没有去描写监狱的栏杆,而是使用了代表楚国的巨大灵柩的一个架构形象,并在后面配上荒草,感觉他们是处于一个被压迫、被囚禁着的状态。这个架构更为重要的是来表现楚国和他们自己的命运,就像是王室的兴衰(见图10)。

在戏中,一笔水墨和木制架构的起落都要贯穿一个主题,就是屈原和楚国命运的沉浮和起落,这是设计上的一个触发点和概念。它们也不仅仅是一个装置的概念,还需要跟每一场的场景规定和剧情的要求有相关的配合和对应,并能根据剧情生发出不同的内涵。

3 诗化的《屈原》

此次的京剧《屈原》是诗化的和充满诗意的,是一部回归京剧艺术本真的《屈原》。诗化,是话剧所擅长的;地方戏也有很多诗化的好作品;对于京剧来说,虽也有此类作品但并不多见。

京剧的诗化,首先要实现台词的诗化。比如,用京剧改编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它的作品中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有些台词要还原,但是又不能完全按照话剧那样去还原。对于《屈原》的诗化,演员在剧中使用了带有音乐性的韵白(湖广韵与中州韵组成的韵白)来形成一种朗诵,有时甚至是散文体的朗诵。演员使用韵白把这种散文体的诗演绎出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感觉,有时代感且让人感觉贴切,与世界的审美取向相融合。

该剧的难度就在于此,要演出这部戏所特有的一种气质。它跟以往的京剧作品不太一样的地方:首先是在节奏上要诗化,要抒情;其次是音乐性要加强。如屈原在遇到疾风暴雨的斗争时,节奏要冲上去。所以这个戏的起伏就像三峡一样,起伏跌宕。

灯光设计上也体现了诗化的特点。周正平认为京剧是比较有张力的,不管是声腔还是韵白,都有一种审美价值。所以在光的运用上,要有一种诗意的表达,一种意向性,在保持戏曲本体格调的基础上,点到为止。如,“雷电颂”在《屈原》该剧里面是特有的,从郭沫若先生开始流传下来,所以雷和电必须要同时出现。在这里,周正平在把握一种大格调的情境下,使用了诗意的手法。如在“雷电颂”一幕,电脑灯的频闪与舞美布景结合,在天幕上塑造出了一道蜿蜒的霹雳。这道闪电,犹如屈原猛地挥起宝剑时迸发出的剑花,不仅在无形中延伸放大了演员的表演情绪,更使其扩张并充满了整个舞台,而屈原所处的疾风暴雨的时代环境感也依此表现出来(见图11)。此场戏在结构的处理上既不像京剧的分场,也不像话剧的分幕,它实际上是带有一种无场次的感觉,带有隐式镜头的处理。所以,使用灯光来营造特写、大全景、中景,形成了一种镜头感和画面感。如在表现楚军全军覆没的瞬间,硝烟弥漫,空中的红色逆光倾泄而下,七盏白色的定点光聚焦于秦军将领白起身上,周围的楚军士兵纷纷倒下,灯光以一种极致的张扬书写出了一首悲壮的诗歌(见图12~图13)。在戏的节奏上,观众感觉该剧整体是快节奏的,但是灯光设计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时空的转换更加自由,让观众在快节奏中依然能欣赏到大量的慢节奏的抒情画面。

作为“2014年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屈原》的舞美设计、灯光设计、服装设计等二度创作团队,配合导演的理念,用传统的艺术形式,很好地呈现了当代人对屈原这位伟大历史人物的理解。

新编京剧 篇3

2013年6月, 立法机关将“常回家看看”写入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将儿女探望父母上升到了法律层面,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账本》一剧在选题上明显受到了这一社会热点话题的影响。这种创作路径虽有广泛的现实生活基础, 但是想要写好也并不容易。剧作者将视角定位在一个正等待儿女回家给自己过60岁生日的退休老人的家中, 通过巧妙的虚实结构处理和真挚的情感表达, 成功地避免了这类题材经常出现的太过直白、缺乏韵味的毛病, 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都实现了较为深入的开掘。

该剧表现了由一位退休母亲的特殊“账本”而引发的故事。60岁退休在家的母亲有一个神秘的账本, 儿子志鹏以为这个账本记录的是自己和妹妹每次交给母亲的养老钱;女儿燕子认为这个账本是母亲记录自己变相啃老行为的“变天账”;时尚、幽默却内心孤独, 对母亲抱有好感的邻居赵大爷则认为这是母亲写给他却又不好意思让他看到的情书。母亲本不愿意让他们知道账本的真实内容, 然而, 账本最终还是随着志鹏因突发事故向母亲借钱救助工地工人所引发的兄妹矛盾而公布于众。这时, 终于看到“账本”真实内容的兄妹二人却只剩下了尴尬与愕然。母亲的“账本”里没有收入、支出的明细, 有的只是无人陪伴时的孤独无助和对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的渴望, 那是母亲没有要求而儿女永远也还不清的亲情账、良心账!

《账本》一剧的结构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三条副线、以虚写实、层层推进。整个剧中, 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就是关于“账本”真实内容的“看”与“掩”。“看”是儿子志鹏、女儿燕子、邻居赵大爷基于自身立场的必然动作, 突出了儿女在与母亲进行情感交流方面的大意与失职, 以及赵大爷由内心孤独而生出的自作多情;“掩”则体现了母亲对儿女们疏于照顾自己的隐忍、包容, 以及对赵大爷无理取闹的不屑。但是, 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围绕这个主线展开戏剧冲突, 而是草蛇灰线、点到为止, 以三条副线的发展一点点的激发观众对“账本”真实内容的好奇。母亲与赵大爷的关系是第一条副线。赵大爷老伴去世早, 儿女全在国外, 虽吃穿不愁却内心孤独, 常常“耍酷”“卖萌”向母亲表达爱意, 但母亲并不领情。在这里“账本”以“情书”的面目被提到。第二条副线是母亲与一双儿女之间的关系。母亲退休之后突然闲下来很不适应, 需要儿女的关心与陪伴, 但是儿女却认为母亲会斤斤计较他们每次上交的赡养费, 这里“账本”以“变天账”的形式出现。显然, 不管是“情书”还是“变天账”都属于虚写, 其目的在于一点点的积累戏剧情势, 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到这个神秘的“账本”上来。第三条副线是儿子志鹏与女儿燕子之间的关系。二人虽为兄妹, 却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各执一词, 互相指责。当志鹏因工地突发事故向母亲借钱时, 二人的矛盾达到了极点, 最终迫使母亲同意他们查看“账本”, 从而真相大白。账本的真正内容、空巢老人的真实感受、儿女们对亲情的淡漠全部由虚转实, 顺势而出, 将整部剧推向高潮。

济南市京剧院本次派出了精兵良将排演此剧。母亲的扮演者郭捷2005年拜京剧名家李鸣岩为师, 悉心从事李 (李多奎) 派老旦的研究与传承, 曾在《目莲僧救母》《李逵探母》《红灯记》等一系列传统和现代京剧中饰演主要角色。赵大爷的扮演者付丙民曾在文华大奖特别奖获奖剧目《项羽》中饰演刘邦一角。而志鹏与燕子的扮演者马良和白杨也都是济南市京剧院的青年中坚。其中, 白杨曾获山东省中青年京剧演员大赛一等奖, 马良在2008年举办的首届“泉荷奖”济南市优秀青年演员艺术比赛中就脱颖而出, 备受瞩目。在《账本》一剧的演出中, 四位演员充分发挥各自流派的表演特色诠释剧中人物, 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取得了良好的舞台效果。

由于表现的是家长里短的百姓小事, 编剧陈虹最初对该剧的定位是吕剧小戏, 刚刚确定由京剧院排演此剧时, 她还有些担心大剧种表现小题材是否会不伦不类?现在看来, 京剧版的《账本》并没有出现这一问题。由于编、导、演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反而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清新、亲切的感受。因此, 在拓展京剧的表现领域方面, 《账本》不失为一个有益的探索。

摘要:新编现代京剧《账本》着眼社会热点问题、关注空巢老人现象, 但不落俗套, 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都实现了较为深入的开掘。该剧以“账本”真实内容的“看”与“掩”为主线, 以母亲与赵大爷、母亲与儿女以及儿女之间的关系为副线, 实现了戏剧情节的以虚写实、层层推进。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新编京剧】相关文章:

【京剧欣赏】李维康京剧名段04-08

京剧知识06-21

京剧故事08-30

中国京剧05-14

京剧简介详细05-15

京剧进校园05-28

京剧免费教案05-31

京剧鉴赏心得07-22

我爱京剧-作文08-03

京剧小知识08-07

上一篇:指数曲线模型下一篇:多周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