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经历大学生

2024-08-17

留守经历大学生(精选九篇)

留守经历大学生 篇1

一、曾留守大学生心理状况研究现状

1. 心理健康状况。

大部分研究人员在研究曾留守大学生心理状况是采用的是发放调查问卷和访谈, 对曾留守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在SCL-90测试中其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因子分五项得分与普通大学生的得分差异较大, 认为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人群较明显心理问题子分及总分与普通在校大学生比较更高, 心理产生问题的几率比普通大学生更高, 建议加强对此类大学生的关注程度。曾留守大学生存在自我评价低、自闭心理重、情绪多负面体验、心理发展水平不平衡, 引用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周期论认为曾留守经历缺失的情感经历和进入大学的适应性问题重合, 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倡导创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的“后天”环境条件, 让此类大学生在大学时期能获得人格充分而健康的持续发展。目前的研究总体认为曾留守大学生会存在某方面的心理问题, 对此类大学生应该多关注、多引导。

2. 人格特征。

曾留守儿童的大学生幼年、青少年时期与父母长期分离, 绝大部分大学生隔代由爷爷辈带大, 父母关爱缺失, 家庭关系的疏离对大学生人格状况带来怎样的影响?

与普通学生相比, 性格上比较孤僻、内向, 平时表现比较冷淡、缄默、孤独。人格特质中的优点集中在独立性较强, 遇事能自行判断, 做事果断。父母外出打工时的年龄对人格因素中某些维度有影响, 但是总体上有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人格上无统计学意义的明显差异, 他们认为其他亲属的心理照料, 弥补了父母缺失带来的感情上的缺失。曾留守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人格在统计学上有一定的差异性, 把曾留守大学生归入为农村生源大学生, 而农村生源大学生与同龄的城市生源大学生人相比, 心理发展水平较低, 具有更多的内心冲突。

我们可以看出在目前针对曾留守儿童大学生人格特征研究时, 重点关注了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影响, 即环境对曾留守大学社的影响, 而人格重要组成部分气质主要来自遗传, 研究中忽略了这部分的作用。曾留守大学生在人格发展方面与普通大学生没有明显差异。

3. 针对人际交往方面。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抑郁和交往焦虑水平要高于无留守经历组大学生。留守经历对人际交往方面有显著的影响, 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问题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 而单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无明显差别。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对比普通学生, 更容易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留守时间的长短、留守所处的年龄段都对人际交往方面有影响。

综合目前研究认为, 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着影响, 其中还要参考父母外出打工的人数, 打工的时间段, 回家联系的频率, 回家停留的时间, 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等情况。

4. 其他方面。

罗涤、李颖的研究是为数不多, 开展此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曾留守大学生存在五种积极心理品质:奋进品质、处事品质、亲和品质、意志品质和快乐品质;女性留守大学生在积极心理品质上面优于男性, 他们还对做好留守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锻炼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对此类大学社的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开展研究, 认为大学生荣誉出现不安全依恋类型, 主观幸福感总体低于普通大学生, 生活满意度较低, 遇事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 依恋通过社会支持的不同方面来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

二、以上研究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多数研究的概念都是先入为主的预测, 比如在人际关系、心理状况分析等方面, 所有的调查结果都是负面的。但是我们在针对人格印象的分析中, 我们发现曾留守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 在SCL-90测试中, 留守大学生也都在阴性分值之内。

三、结语

留守经历给大学生带来的持续影响如何?曾留守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大学生群体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他们的状况关系到社会的进步。所以值得研究人员继续关注。

摘要:国内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和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比较普遍, 但是针对曾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研究还属于起始阶段。目前研究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状况主要集中在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人际交往、人格发展、心理问题对策研究, 浅析目前曾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状况, 提出研究不足,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曾留守儿童,大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大学生成长经历 篇2

2005年9月10日,我怀着激动地心情迈进了这里---开封大学。烈日炎炎,心情激动,让我一整天都处于一种极度的亢奋状态中。

进入大学的第一项内容就是军训---半个月的军训生活成了我大学画板上的第一笔,也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每天那六个从不同地方来的女生开始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去操场上接受训练。关于军训记得最清楚地应该就是这六个懒丫头每次集合时都是到了最后,因为我们竟然都不谋而合的习惯于踩着最后的铃声。

在新奇和紧张之中,结束了我大学的军训生活。结束了军训,也意味着我要离开军训时待的学院---管理科学学院,要离开在一起待了十五天的同学老师,心中难免会有许多的不舍,但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做一名教师,我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劝阻,义无反顾的来到了一个新的家庭---人文学院,选择了语文教育这个专业。不过,好的一点就是,虽然调换了专业,但是宿舍并没有强制性的也跟着换,还可以和那五个懒丫头一起生活。

新的环境里也有了新的生活,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新的班级中除了成教的学生,只有我一个是河南本地的。当然也永远忘不了我第一次进班级的那个晚上。在辅导员刘杨老师和助理辅导员李智芳学姐的引领下我走进了教室,坐在位置上,心怦怦的乱跳:他们已经在一起想出了十五天了,而我是第一次和大家见面,他们会排斥我们?我能很快的和大家融到一起么……一个个问题开始在我的心里不停的旋转。让我更是大吃一惊的是第一次进教室就要评选班委。因为我没有做丝毫的准备,而且是和大家第一次见面,心中没有一点地把握,但是我又不想错过这个机会。怎么办?是参加还是放弃。注意始终拿不定。但是到了最后,我还是站了起来,没有太多的理由,只是一句话:试过了,才能不后悔。让自己镇定了一下,走上讲台,望着下面那几十个陌生的面孔,心还是抑制不住的乱跳。深呼吸。把下面的同学当成自己高中时的同学。开始了我的“团支书竞选演说”:“虽然我是第一次和大家见面,但是我不想错过这和和大家交流的机会……希望大家能够相信我,支持我。谢谢。”深深的一鞠躬,结束了三分钟的竞选,心中顿时也轻松了许多。虽然竞选结果我只有十一票(有一张还是自己选自己的),但是我仍然很高兴,因为我尝试了,不管结果如何,我不后悔。更何况,第一次,就还有十个同学支持我。当然,大一这一年里给我更多知识的应该是图书馆。仍然很清楚地记得,每天晚上在床上看书一直到熄灯,然后在意犹未尽的等待着明天的到来;每到周末,如果没有什么活动,一个上午都会在床上度过。一本书,足以让我忘掉饥饿,忘记时间。也只有看完了一本喜欢的书,才开始我“一天”的“正常生活”。就这样,我的大一在匆忙中,充实地度过了。

大一的心情是美好的,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无尽的向往。

我的大学生活就这样拉开了帷幕:开始了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但是课外活动我也丝毫没有放弃。班级里团支书我竞选失败了,但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我成了了校学生会学习部的一名干事。在学习部的一年里,我成长了很多,跟着部里参加校里面各类的活动:开封大学辩论赛,毕业生就业洽谈会等一系列大型活动。一次又一次的活动,然我的组织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学习部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06年暑假跟随校团委第一次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开封市龙亭区北郊乡新生小学进行的为期半个月的义务支教活动。那是一个种着许多水稻和荷花的地方,虽然人们的生活条件不适很富裕。在那里我们睡的是学生的课桌,每次都要自己做饭,天天与蚊虫抗战,而且支教结束后,双腿上出满了红色的包,直到假期结束都才渐退。但是我从来都没有后悔过,因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乡村里的孩子带去一些他们从来都没听过的新鲜事物,让他们感受更多课外的新知识。这就让我很满足了。

大一的暑期支教结束后,也就迎来了我的大二生活,做了我们院的团总支副书记。这也让我的大二和大一有了很大的不同。

大二应该忙碌的。因为在不能丢掉学习的前提下,要辅助老师做更多的学生工作。在这一年里我们成功举办了“一二.九”大型文艺汇演等一系列活动,证明了我们这一届的团总支学生会全体人员都是出色的,优秀的。组织我们院的青年志愿者们走出校园,来到SOS儿童村,来到敬老院,来到市区广场进行义务劳动,展现我们开封大学的人文风采。而我也在组织这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中,不断地提高着自己,开拓着眼界,结识了更多的朋友,自己也在长大着。但是,不管工作再忙,我始终没有忘记的就是要对阅览室里的每一期的《教育艺术》进行笔记整理。因为我不能忘记自己的梦想。

也许是长大了一岁吧,一切都好像没有了大一时的无忧无虑。朋友之间偶尔也会出现一些矛盾。我们宿舍的六个懒丫头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了五个,有一个在慢慢地疏远着我们……而我的周末也不再经常在床上度过了,因为院里,学校里又不断的事情等着去做。记得在组织“一二.九”大型文艺汇演时,因为是刚上任的第一个大型活动,而且经验也不足,许多事情做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那段日子,脑子里只有这一件事情。一个个的难题,让我差点坚持不住,但是依然告诉自己:坚持坚持。不过,还是流了一次眼泪。那天正匆匆忙忙走在去团委的路上,遇到了大一时的老部长,他问我晚会准备得怎么样了,都还顺利么。不成想,这一问却把我忍了好久的委屈全给问出来了。但是,我并没有说什么,就赶紧把眼泪擦干,然后说了声:都还可以。谢了谢部长的关心就赶时间又微笑着走开了。也许,正是这一次又一次地坚持,让我成了更多人眼中“坚强的人”吧。

大二的暑假,我再一次跟随院里参加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这次我们去的是开封市杞县五里河镇何庄小学。这里也真不愧是生产大蒜的,因为我们女生住的那间屋子里就有1/3的地方被大蒜占据着。一开始大家都受不住那种空气中弥漫的那种气味,但是我们最后还是说服了自己:有大蒜在,就没蚊子了。这是一个比新生小学条件还要差的学校,一切仍然是自己动手。不过我们一行十三人仍然是其乐无穷,尽心尽力地把自己知道的东西教给那些可爱的孩子们。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我的大学已经过了两年了。大三了,我们的心情又不一样了,我们宿舍的那五个懒丫头应她们院里的要求9月份就出实习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她们刚走的那一个月,感觉自己就像得了抑郁症,白天和班上的同学在一起,晚上却只有自己一个人。有时甚至能莫名其妙地哭。不过,还是坚持了下来,因为没有太多的时间让我抑郁了。要带家教,要忙着找实习单位,准备找工作。大三的课业负担似乎没有那么重了。于是我又开始成为图书馆的常客,不过和大一不一样的是,借的书也有原来的小说变成了和教育有关的了,不想让自己留下太多的遗憾,更是想弥补在大二时丢下的一些东西。还是那样一天天,工作,生活,学习。让自己也没想到的是会在家里实习。在这个学校里和其他老师一样从来的第一天就开始给学生上课,参加和其他老师一样的活动。

现在已经是五月份了,而我的大学生活也接近了尾声。现在想起来真的是有太多太多值得回忆的东西。曾经以为自己的大学是不快乐的,曾经不止一次的抱怨着。但是现在,心中有太多的不舍。三年的大学就要结束了,而我也从刚进校园时的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女生成长为一个开始担负社会责任的老师。在这里我也要感谢在这三年中所有关心过,帮助过,指导过我的所有老师和朋友,正是因为有了你们,才使得我的生命更加光彩。

留守经历大学生 篇3

【关键词】留守大学生;心理现状;教育策略

经历:坚硬而残酷的心理缺失

中国广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城市,有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的父母向繁华的城市、向经济发达的东南方聚集,他们大部分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有一部分被托付给亲戚、朋友照顾,还有少部分不确定监护人或干脆无人监护。

这一坚硬而冰冷的现实,彰显的是中国当今时代由于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出现的社会阵痛,而这种阵痛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作用在留守儿童身上。由于“亲情饥渴”等多方面原因,他们往往在心理健康、性格素养、学习品质等方面出现偏差,留下了一生的遗憾,有的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他们在时间的风雨里顽强生长,深味着伴随他们成长的“空巢老人”的凄凉,幻想着父母城市打拼的酸辛,走过艰难的心路历程,越过青春的阴冷和迷茫,在青春的竞技场过五关斩六将,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于是,目前的大学,已经渐渐形成一个比较庞大而特殊群体——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

现状:必须正视的迷惘和游走

这是一个在心灵之路上迷惘游走的群体。研究和关注这个群体的心理趋向和情感状态,对于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意义极为重大。关于留守经历,目前最合理的解释是在十六周岁前个体成长最重要阶段由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离开生源地外出务工,自己留守在家乡,由父或母单亲照顾、托付他人照顾或者无人照管的经历。据目前的研究,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负性情绪、积极应对方式、自尊和人际关系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留守期间,开始留守的年龄越低,留守的时间越长,父母和孩子联系频次越少,成年后的抑郁、焦虑水平往往越高,自尊水平往往越低,人际困扰往往越多,而且能够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的往往较少。同时,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社会支持比较低,人际关系相对敏感,精神质问题明显,人格品质偏向内。比较而言,非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普遍好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有同辈或者无看护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差,单亲看护的儿童好于其他无看护留守儿童。有留守儿童经历的农村小学生更容易发展成为抑郁症。留守经历,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和心理创伤,对个体的精神成长和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成长经历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心理障碍。一是情绪低落,焦虑恐惧,伤感抑郁;二是性格内向、敏感脆弱、偏执叛逆;三是情感淡漠、亲情疏远,无助孤独;四是人际关系不畅,自我评价较低、难以融入群体,五是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强;六是容易毫无顾忌的自我放纵;七是自我保护意识弱,等等。因此,高校对留守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心理状况,分析成因,探究对策,这对留守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教育与策略

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要做好由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用温暖与阳光去感化和照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是良好的校园氛围的营造。学校应建立系统的留守大学生心理成长档案,全面掌控留守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和心理行为等,对他们实行动态跟踪,以便有针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学院的教育功能,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动员全校师生关爱留守大学生,重点关注和帮扶留守大学生中的特殊人物和群体。相关职责人员对留守大学生要投入更多的爱心和责任,尊重留守大学生的个性,消除歧视,加强全体学生的平等意识教育。学校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留守大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为他们的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

其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化。加强留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留守经历,正确面对现实,强化自我提升和免疫。鼓励他们选修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掌握心理调试的基本内容和操作方法,及时发现自身心理问题,积极思考和寻求解决方法。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如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团体辅导、心理讲座等活动,结合他们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心理疏导,从而提升该群体的心理调适能力。

再次是自强自律意识的培养。在学习和生活中,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及时发现和充分肯定他们的特长和闪点,给予优秀者表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认识自身价值,树立长远的奋斗目标。加强有留守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培养,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加强沟通、交流和合作尝试,提升融入各种平台的能力。组织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与文明校园等勤工助学活动,利用自己的知识辅导留守的中小学生学习,开展关爱他人或社会的公益活动,使他们懂得如何利用社会资源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是社会关爱体系的构建。亲情缺失是造成他们心理问题的根源,社会关爱在一定程度是可以填补情感缺陷。学校可建立留守大学生服务中心,通过一些模拟家庭主题的活动向他们传递学校师生的关爱,使他们得到心理安慰。还可积极搭建留守大学生与其家长的联系平台,组织留守大学生观看打工者的纪录片或者网络资料等途径了解父母的不易,主动与留守大学生的父母沟通交流,加强留守大学生与父母的互动,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呼吁社会对留守大学生的关注,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让留守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父母工作的企业体验生活,组织校企、亲子座谈会相互沟通交流,提高他们对社会支持的主观感知度。

需要注意的是,由留守经历建构的对不良心理症状和阵痛影响,可以部分被心理韧性抵消,因此,对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心理干预,务必要对症下药,不能一概而论。对留守经历可能存在的降低个体心理韧性度、增加心理症状的可能性以及增加自杀风险等问题。心理韧性调节的高危影响,对自杀影响起着保护性作用。尽管有些人有自杀风险,不可强制介入,以免造成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群体日益壮大,随着更多问题的到来,但相信他们的自我修正和强大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但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群体,对做好有留守大学生现状跟踪、对策研究应该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吴丽丽.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最新状况与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2,26(1):24-30;

[2]王毅,王微.国内流动农民研究的理论视角[J].当代中国研究,2014.1。

留守经历大学生 篇4

关键词: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

一、营造社会的积极影响氛围

为发挥社会在引导“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向的积极影响, 社会可从留守儿童抓起。

第一, 加大农村教育设施建设, 鼓励更多优秀教育人才走向农村, 增加社会在农村教育建设方面的影响力及资金支持, 保证运送农村的书籍量以及书籍的质量和速度, 可在农村设立文化信息点并扩大影响面, 设立阅报栏, 图书馆等设施。为留守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契机, 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学习心理, 各地方政府有计划地进行文化交流活动、文化晚会等形式的文化活动, 扩大知识面。

第二, 在社会中, 可自发性的规定让城市学生不定时地到农村与留守儿童进行学习交流, 互相了解, 互帮互助, 促进城乡学生之间的交流, 扩大留守儿童的人际交流面, 开拓其眼界, 有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社交心理以及正确的世界观, 改善他们社交面有限、社交闭塞的局面。

第三, 建议成立专项基金。主要为举行关爱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提供资金。地区政府严格控制已有子女的农村人口外出务工活动, 规定外出务工人员的时间限制以及回家探望的频率, 尽量为孩子营造出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在留守经历中长大的孩子感受到人情的温暖, 严厉打击不健康影视作品及行为的宣传,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学校中宣扬正确的行为规范, 向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传递正能量, 尽量避免为其心理造成不良困惑。

二、提高高校管理的带动作用

学校应加强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引导。

第一, 高校强化重视。应关爱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生活心理状态的认识, 将对于有“留守经历”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 可创办留守学生专栏活动, 在全校教职工人员之间形成关爱意识及氛围, 自觉在言语、行动上支持“留守经历”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与进行。

第二, 高校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辅导机构。高校应通过心理辅导机构及时解决有留守经历学生的心理障碍或近期的心理困惑, 为辅助培养有“留守经历”的学生正确社交心理, 可定期开展关于社交的主题讲座, 并为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开启专题引导讲座。

第三, 学生集体活动常态化。强化“留守经历”的学生对社交的正确认识, 帮助其克服社交心理障碍。强化学校周边社区、商业区等公共区域的合作, 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提升其沟通能力, 锻炼社交心理, 在与他人人友好相处, 形成健康心理, 找到自信, 认可自我。

三、筑造温暖的家庭氛围

父母外出务工无疑是为了给子女创造更好地生活条件, 让子女拥有更美好的未来。但是外出务工的父母却忽略了极为重要一点——儿女的心理与感受。实际上, 物质条件并不是孩子心理渴求的主要东西, 父亲母亲在身边温暖的关怀才是守护那颗弱小心灵的保障。所以外出务工的家长不能因工作繁忙而放手不管子女的和生活状况和心理情况。家长应该改变自身错误地教育观念, 多与子女进行联系、沟通, 时刻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 掌握子女的心理状况;在发现子女心理、学习、生活上出现问题时, 及时给予疏导宽慰, 让孩子感觉到父母时刻保护着自己, 就在自己的身边。

四、大学生加强自主自强意识

既然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选择不了, 但是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可以选择怎样生活。人生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改变不可改变的事物, 要从自身出发。要将父母用血汗钱支持的学业坚持到底, 并取得优异成绩, 将目前的主要工作做好是重中之重。要为自己的未来制定出计划, 为自己制定出明确的奋斗目标, 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奋进。这不仅能够让他们了解自己目前的位置和将要前进的方向, 还可以激发他们自身的潜能, 同时也有助于增强其自信自强的信心。然后, 他们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 擅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自觉抵挡不良诱惑, 不接触不健康文化事物, 注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通过以上举措积极正确鼓励引导有“留守经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使其树立起良好的面对心理问题态度以及健康的心理观念, 同时可以帮助留守学生驱除心里的自卑阴影, 帮助他们找到自信。

参考文献

留守经历大学生 篇5

依恋研究者认为早期的亲子依恋模式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是因为在儿童早期,儿童形成了“内部工作模式”。内部工作模式是一种认知/情感性的构造,是在婴儿/孩子与父母行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对他人、自我以及自我和他人关系的心理表征,并在长大后影响其思想、情感以及行为。大量研究结果揭示早期依恋模式对个体成年以后的人格结构及其人际关系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作用,因而暗示着早期依恋模式具有重要的心理病理意义。许多实证研究已经发现并支持心理病理与不安全依恋的关系[11,12,13]。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的依恋类型的研究来回溯曾经的留守经历对他们依恋模式以及成年以后心理发展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来自河北省承德市2所高校的学生,总共4 731人,剔除无效数据(奇异数据或错误数据),有效样本4 540人。本研究仅关注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依据他们在儿童期(0~16岁)父母双方或一方有无外出打工而分为留守组1 062人[男399人,女663人;大一443人,大二289人,大三174人,大四156人;年龄(21.54±1.42)岁]和非留守组3 018人,随机抽取35%非留守组数据1 039人[男363人,女676人;大一415人,大二268人,大三169人,大四187人,年龄(21.45±1.47)岁],2组一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1.2 方法

1.2.1 亲密关系体验问卷[14](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

是用来测查成人依恋的一般状态的自陈式量表,原量表由Brennan等人在1998年编制,包含有36个项目,分为2个分量表,各18题,奇数题为回避分量表,偶数题为焦虑分量表,采用7级评分方式,有10题为反向记分。本次研究使用田瑞琪等2003年修订的中文版ECR。对亲密关系体验问卷(ECR)的数据进行分析,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α=0.753,信度较好。依据ECR的记分手册首先计算出依恋回避维度和依恋焦虑维度的分数,然后用2个维度的分数,依据公式计算出依恋类型的分数,依恋类型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安全型、惧怕型、专注型、冷漠型,哪一类型的得分最高,依恋类型就属于哪一种,其中后3种属于不安全型。

1.2.2 一般情况

主要涉及人口学特征、家庭情况、学业情况以及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等。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将依恋类型分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2种进行χ2检验,检验水准为P<0.05。

2 结果

2.1 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分布 留守组与非留守组相比,在成人依恋安全和不安全类型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留守组的安全型依恋显著高于留守组(χ2=35.385,P<0.01)。见表1。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2 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在成人依恋类型得分上的比较 由表2可见,留守组和非留守组在安全型、惧怕型、冷漠型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3 影响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的单因素分析对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的可能影响因素(如父母文化程度、职业,家庭生活水平等)和留守相关因素(如父母打工持续时间、开始留守年龄、与外出打工父母联系的频次等)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在一般因素中,父母职业对成人依恋类型的得分有影响(P<0.05);在留守相关因素中,开始留守年龄、与父母联系频次、父母回家后停留的时间以及和抚养人聊天在成人依恋类型得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一般因素中的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生活水平以及留守相关因素中的打工持续时间、回家频次、父母在外打工不同依恋类型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3。

注:*P<0.05,**P<0.01。

2.4 影响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发展的影响因素,以依恋类型(安全型为0,不安全型为1)为因变量,一般因素和留守相关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的因素有:父母回来后在家停留的年龄、与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频次、和抚养人聊天及开始留守时间。见表4。

3 讨论

研究发现,大学生是否有留守经历在成人依恋类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更多表现为不安全依恋类型,其中以惧怕类型(惧怕型的原型是焦虑、不信任和害怕拒绝、对自我和他人是消极的)为主,占71.7%。在依恋类型上,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安全型、惧怕型和冷漠型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主要症结是情感维系上的断裂,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得他们缺乏应有的情感依恋,容易造成与父母情感的分离与脱节,另外代养人也常常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他们缺失了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这种情绪情感的长期积累,容易使他们变得自卑、悲观、孤僻[15]。从研究结果来看,有留守经历的学生在安全型依恋上的得分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学生,在不安全依恋类型上的得分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学生,从而验证了以往研究。

本研究发现,影响有留守经历农村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的因素有:父母回家停留时间、与父母联系频次、和抚养人聊天以及开始留守年龄,并且成人依恋与打工期间互相联系频次、和代养人沟通情况均呈正相关;与父母回家停留时间、开始留守年龄均呈负相关。也就是说联系频次越多,和代养人沟通越多,形成安全依恋类型的可能性越大,而孩子与父母分离时年龄越小、父母回来后在家停留的时间越短,形成安全依恋类型的可能性越小。

以往研究表明,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因素[16]。它是儿童社会联系中出现最早和持续最久的一种,而家庭中依恋关系又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一种主要的家庭关系。这种相互作用和情感关系影响到儿童对以后社会关系的期望和反应[17]。依恋理论的提出者Bowlby突出了亲密关系在缓解焦虑和身体保护方面的功能,他认为依恋对象的心理支持和情绪提供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情绪调节适应性的发展。同时依恋行为也是消极情绪调节的社会性策略[18]。以往研究也发现,父母在儿童2岁或2岁以下时离开,儿童的抑郁水平最高[19]。因此父母尽量不要在2岁之前离开孩子。如果外出,要和孩子保持密切的联系,与儿童联系频次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亲子关系缺失[20]。另外鼓励孩子多和代养人交流,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心理支持和关心。

留守经历大学生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 选取河南省某高校大学生1 023名, 回收有效问卷975份, 有效率为95.3%。本研究中将留守经历大学生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曾在其成长阶段 (0~17岁) 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 并与父母分开居住超过0.5 a, 现就读大学者[1]。将被试分为留守经历组和无留守经历组, 其中留守组273名, 无留守组702名。273名留守经历大学生中男生84名, 女生189名;来自农村247名, 城市26名;平均年龄 (21.03±1.22) 岁。

1.2 方法

总体幸福感量表 (GWB) , 由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 用来评价受试者对幸福的陈诉, 得分越高, 幸福度越高;国内段建华对其进行了修订。本研究只计算该量表前18个项目总分, 包括6个因子:对生活的满足、兴趣、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松驰和紧张。全国常模得分男性75分, 女性71分, 得分越高, 幸福度越高[2]。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 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留守经历组与无留守经历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

留守经历组大学生在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上得分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 其他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见表2~5。

注:*P<0.05, **P<0.01。

273名留守经历大学生中, 男生与女生主观幸福感平均得分为75.67和77.37分。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一般影响因素 (如性别、生源地等) 和留守相关因素 (留守持续时间、开始留守年龄等) 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 在一般因素中, 性别、生源地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男生在主观幸福感上低于女生, 具体表现为男生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松驰与紧张两因子得分低于女生 (t值分别为-2.223, -2.512, P值均<0.05) ;城市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高于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 具体表现为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上显著高于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 (t=2.610, P<0.05) 。在留守相关因素中, 开始留守年龄、留守持续时间、父母外出情况及联系频率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P<0.05) 。

注:*P<0.05, **P<0.01;表中人数为有效应答人数。

注:*P<0.05, **P<0.01;表中人数为有效应答人数。

注:*P<0.05, **P<0.01;表中人数为有效应答人数。

3 讨论

3.1 有无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 留守经历大学生在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上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 说明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17岁以前的儿童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生转变和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也是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确立的时期, 此时经历“父母缺位”造成的“父母关爱的缺失”所带来的心理成长困惑, 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精力充沛度、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及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 也让他们较多地体验到抑郁、焦虑、悲观等消极情绪。以往研究表明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长大后幸福感较弱, 而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合理的父母教养方式既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幸福感, 也可通过影响孩子的自尊等人格间接影响其幸福感[3]。

3.2 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本研究表明, 留守经历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体验到更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和满足感, 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4,5]。进一步分析发现留守男大学生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松弛与紧张两因子得分低于女生。Eagly等[6]研究发现, 女性会比男性体会到更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和满足感。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导致。女生多喜欢并善于情绪表达, 而男生则很少强调情绪表达, 这样女生比男生更多地有一种接受现实的态度, 并相信自己会被社会所认可, 这些差异让女生比男生有更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尤其是面对留守这样的负性生活事件时, 女生会比男生更多地与在外父母、监护人进行情感交流, 积极寻求外界支持, 从而缓冲父母离开对自己的心理冲击。城市留守组大学生在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上显著高于农村留守组, 说明城市留守经历大学生在积极情感上高于农村留守经历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城市留守大学生的家庭经济环境普遍好于农村留守大学生, 所以他们父母出外多是追求更高的经济收入, 而不是仅仅解决家庭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许多研究都已证实, 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会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7]。同时城市大学生的眼界一般要更开阔, 自身也存在一定的优越感, 使得对自己有更多的自信, 满意感较高。

本研究结果表明当时留守年龄为15~17岁组主观幸福感比其他两组水平高。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15~17岁已处于青春期后期, 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已较为成熟, 能更好地处理自己的生活、人际关系及学习等。同时由于早期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相对来说得到了较好的家庭支持, 因此在主观幸福感上要高于其他两组。本研究结果显示留守持续时间越短, 主观幸福感越高, 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似。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亲子分离的时间越短, 造成的消极影响越小。同时研究结果表明留守持续时间3~5 a组在焦虑等消极情绪上要高于6 a以上组。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随着留守时间的增长, 留守儿童已逐渐接受了亲子分离这一事实, 同时积极调整自己以适应这种情况, 如与留守监护人、同学等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亲密关系, 从而降低了不良的情绪体验水平。

父亲外出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 而父母外出组主观幸福感较低。原因可能是父亲外出或母亲外出组一般是由母亲或父亲作为监护人照顾留守儿童, 以往研究表明儿童与父母一方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尤其是母子关系, 能够弥补由于其中父母一方缺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本调查结果表明联系频率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这说明良好、积极的沟通能够减少留守对于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来自于父母及家庭的积极支持是提高留守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 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与留守儿童保持良好的沟通是提高其幸福感的一个有效方式。

针对本研究结果, 建议留守儿童的父母要尽量减少在外时间, 特别是在孩子尚处幼年的时候。如果外出应尽量与孩子保持紧密高质量的沟通联系, 同时为孩子安排合适的监护人。留在家中照顾孩子的父母应及时处理好配偶外出给孩子带来的生活及情绪等方面的问题, 从而更好地去照顾留守儿童。同时学校及社会各界也要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 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花.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8.

[2]王业男.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04.

[3]丁新华, 王极盛.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 (1) :59-66.

[4]商春艳.上海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及团体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 2010.

[5]邢占军.大学生群体主观幸福感的初步研究[J].青少年研究, 2005 (4) :7-9.

[6]EAGLY AH.Are women evaluated more favorable than men?An anal-ysis of attitudes, beliefs, emotions[C].Ann Meet Miduest Psychol As-soc, 1990, 5 (62) :3-5.

留守经历大学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S校2011~2014级新生为调查对象。

1.2调查方法 研究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法。在新生入校心理健康普查时设计相关问卷, 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是否独生子女、有无留守经历、家庭经济状况等;第二部分是症状自评量表 (SCL-90量表) 测试, 筛查全体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试采用人机对话模式, 在统一指导语下, 要求学生在45 min内独立完成。问卷回收后, 剔除无效问卷并将各种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学整理。

1.3 评价标准 SCL-90 量表采用5 分级评分制 (1 分= 无;2 分= 轻度;3 分= 中度;4 分= 偏重;5 分= 严重) , 以SCL-90 测试总分≥ 160 分, 阳性项目数≥ 43 项, 任一因子分或总均分≥ 2 分筛选为阳性, 其余为阴性。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AS 9.1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检验, 采用对数线性模型相关性分析法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发放调查问卷4644 份, 收回问卷4644 份, 回收率为100%, 其中有效问卷4640 份, 问卷有效率为99.91%。回收的4640 份有效问卷中, 男1239 人, 女3401 人;生源地来自城市1039 人, 小城镇733 人, 农村2868 人;有留守经历367 人, 其中男88 人, 女279 人, 无留守经历4273 人, 其中男1151 人, 女3122 人, 有留守经历学生占全体新生的7.9%, 有留守经历学生来自农村311 人, 占有留守经历学生的84.74%。

2.2 有无留守经历大学生SCL-90 测试结果比较 有留守经历组SCL-90 测试阳性30 例 (8.17%) , 其中男6 例, 女24 例;无留守经历组SCL-90 测试阳性170 例 (3.98%) , 其中男52 例, 女118 例。有留守经历组SCL-90 测试阳性率明显高于无留守经历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3不同性别SCL-90测试结果比较 全体学生中, 男生SCL-90测试阳性58例, 女生SCL-90测试阳性142例, 不同性别SCL-90测试阳性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有留守经历组不同性别SCL-90测试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有留守经历组男生SCL-90测试阳性率与无留守经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0.5225, P>0.05) , 有留守经历组女生SCL-90测试阳性率高于无留守经历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1。

2.4 家庭经济情况不同的有留守经历大学生SCL-90 测试结果比较 有留守经历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人数占有留守经历组大学生人数的67.57%, 无留守经历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人数占无留守经历组大学生人数的44.02%, 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SCL-90 测试检出阳性人数多于家庭经济良好的大学生,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经对数线性模型及二阶交互效应分析结果显示:SCL-90 (scl) 与留守经历 (lb) 、SCL-90 与家庭经济情况 (Ff) 、留守经历与家庭经济情况的交互项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三者之间两两呈正相关, 见表3。

2.5 两组SCL-90 测试相关因子得分比较 有留守经历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4 个因子得分均高于无留守经历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见表4。

3 讨论

3.1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分 析研究发现, 大部分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但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差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阳性检出率和严重程度也比较高。儿童期、青少年期是心理成长和人格塑造的关键期, 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尤其重要, 大学生在留守期间长期与父母分离, 无法享受到与同龄儿童一般的父母的直接关爱, 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及时引导和帮助, 容易对心理成长造成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2,3,4,5,6]。大学新生需要适应高中到大学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转变, 多种适应性问题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导致隐性问题显性化。

从全体大学新生男、女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比较来看, 无明显差异, 但有留守经历的女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无留守经历的女生, 这与李晓敏等[7]及范杰慧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 即有留守经历的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出现情绪、感情问题。可能与女孩依赖性强, 多处于被保护地位, 如父母长时间分开容易缺乏安全感等因素有关[9,10,11]。

研究表明, 有留守经历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4 个因子得分均高于无留守经历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留守期间父母关爱的缺乏和情感交流的缺失导致学生心态变化、缺乏安全感, 终致出现焦虑、恐惧心理。遇到困难或者烦心事无法及时与父母交流, 往往闷在心里, 使他们逐渐形成了具有内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特点的人格特质[12,13,14]。

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明显高于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家庭, 并且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的拮据, 使得这部分学生在教育资源、兴趣爱好的培养等方面受到阻碍。有留守经历的学生进入大学后, 计算机操作、英语听力、口语等应用能力普遍落后。全民素质教育时代, “90 后”大学生们大都有一项或多项文体特长, 家庭经济困难且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往往相形见绌, 在学校各级学生组织竞聘、各类活动中处于劣势。学习、活动等方面的对比往往导致有留守经历的学生自我评价降低, 甚至引发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15,16]。

3.2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思考

3.2.1 建档立制, 做好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服务 学校应坚持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建立有留守经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根据测评结果划分心理健康教育等级, 制定指导方案, 由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时约谈, 定期访谈,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 体现关爱, 做好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服务。约谈中发现有神经症或者精神障碍的学生, 要及时转介。

3.2.2 积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专兼职结合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组成特点, 辅导员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兼职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们大都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 有些甚至没有经过心理健康知识专业培训, 缺乏必备的心理专业知识, 很难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及时、有效的疏导。因此提供平台, 定期开展不同层次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专业培训、鼓励辅导员老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不断提升辅导员服务学生的理念和水平, 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

3.2.3 重心下移, 加强朋辈辅导, 构建和谐集体氛围 坚持重心下移, 重视发挥班级在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培育和谐、向上的正能量班集体氛围, 让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班集体中能够感受到学校、老师、同学的关心和爱护。坚持做好班级心理委员培训, 发挥朋辈辅导的作用和优势, 陪伴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完善人格、不断成长。

留守经历大学生 篇8

负面评价恐惧(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FNE)又称惧怕否定评价,是由Watson等于1969年提出的,并将其定义为对他人的评价担忧,为别人负面或否定评价而苦恼,以及预期自己会遭到他人的否定评价[9,10]。根据认知行为模式理论,引起社交恐怖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负面评价恐惧与过度自我关注之间的相互作用[11]。负面评价恐惧描述的是演讲、聚会等情景中广泛的社会评价焦虑,属于与不利评价有关的恐惧感,同时其结构不同于社交焦虑但又与之紧密相关[12]。自尊是青少年身心发展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质,留守经历与大学生的低自尊关系密切[13]。大学新生特别是有留守经历者在进入大学后,是个体发展出强烈而广泛的社会性和情感性需求的关键时期,但是大学新生刚开始适应大学生活时其需求常常无法或仅低水平地满足,因而在社会性和情感上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14]。本文从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自尊、负面评价恐惧和孤独感主体因素出发,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去探讨三者之间的具体影响机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方法,于2014年11月在贵州省5所高校(贵州师范大学、铜仁学院、安顺学院、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凯里学院)抽取大一新生为调查对象,经知情同意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调查,共发放问卷920份,经过筛选得到有效问卷840份,有效率为91.3%,有留守经历学生369名。其中男生168名,女生201名;文科生103名,理科生217名,艺体生49名;汉族学生177名,少数民族学生192名。

1.2 调查工具

1.2.1 一般情况调查问卷

针对大学新生自编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类型、民族、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居住地、家庭氛围、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结构等。

1.2.2 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rif Fear of Negative Evaluation Scale,BFNES)

该量表由Leary(1983)为了弥补负面评价恐惧量表的不足而开发。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为单因素结构,有12道题,采用5点记分,从1(一点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包括8道正向计分题和4道反向计分题。量表各题项与总分的相关系数范围从0.43到0.75,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0,重测信度为0.75[9]。BFNES量表具有简洁、反应灵敏等优点,高分者更关注是否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更在意他人的负面评价。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64。

1.2.3 Rosenberg自尊量表(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RSES)

该量表由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的,是用于测量整体自尊的经典量表。量表由10道题组成,用于测量单一维度的整体自尊水平,其中5个正向表述,5个负向表述。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版由王孟成等修订[15],采用Likert 4点记分,1~4分分别为很不符合、不符合、符合、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自尊水平越高。Rosenberg自尊量表是在自尊研究领域使用最广泛的工具,其具有使用方便、信效度良好、跨文化的适应性等诸多优点。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22。

1.2.4 UCLA孤独量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s)

UCLA孤独量表由Russell(1980,1996)等编制,是在孤独领域研究中使用频率最多的量表之一,中文版由王登峰修订。本研究采用该量表的第3版,共由20个关于孤独感体验频率的句子组成,采用4点记分,针对每个条目所涉及的主观体验进行评分,从1分表示“从不”至4分“一直”[16]。该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11。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并分析,所用统计方法包括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双变量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负面评价恐惧、自尊和孤独感的基本特点

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负面评价恐惧得分为(36.95±6.94)分,孤独感得分为(43.49±7.51)分,自尊得分为(28.89±4.80)分。男、女留守经历大学新生仅在负面评价恐惧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自尊和孤独感水平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负面评价恐惧和自尊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孤独感高于家庭经济一般和较差的留守经历大学生(P值均<0.05)。家庭氛围不同的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负面评价恐惧和自尊水平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家庭氛围和谐的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孤独感水平低于家庭氛围一般和较差的留守经历大学新生(P值均<0.05)。见表1。

2.2 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负面评价恐惧、自尊和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得出,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自尊与负面评价恐惧和孤独感均呈负相关,而负面评价恐惧与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孤独感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196,-0.416,0.260,P值均<0.01)。

2.3 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负面评价恐惧在自尊与孤独感间的中介作用

为进一步分析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负面评价恐惧、自尊水平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及相关机制。采用温忠麟等[16]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步骤,逐步分析负面评价恐惧在自尊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由表2可见,自尊可以单独负向预测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负面评价恐惧和孤独感,当自尊和负面评价恐惧同时对孤独感进行回归分析时,负面评价恐惧可预测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孤独感,而自尊仍然可预测其孤独感水平,说明负面评价恐惧在自尊与孤独感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为8.8%。

3 讨论

3.1 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负面评价恐惧、自尊和孤独感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男女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负面评价恐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更害怕外在的否定评价、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往研究也显示,女大学生负面评价恐惧得分高于男大学生,女生更担忧他人给出的负面或消极的评价[17]。

本研究中,不同家庭氛围和家庭经济状况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负面评价恐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往研究得出,不同水平负面评价恐惧的小学生在父亲教养方式方面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18],即父母情感温暖感受不同的青少年负面评价恐惧会存在较大区别;安鑫等[19]研究表明,父母在教养子女过程中给予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越多、严厉惩罚越少,子女对负面评价的恐惧程度便会越少。而本研究得出家庭氛围与家庭经济状况对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面评价恐惧影响均不大,说明留守经历大学新生长期与父母分离,已经感受不到真正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家庭关爱,所以不管是何种家庭环境下的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新环境后都具有一定的负面评价恐惧。

家庭氛围较和谐的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孤独感较低,而家庭氛围较差的大学新生孤独感非常高。孤独感是个体对自身社会关系网络存在的缺失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主观体验,通常伴随着空虚、无聊等消极情绪反应,冷清的家庭气氛对留守儿童孤独感既有即时预测效应也有延时预测效应[20]。家庭作为青少年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环境,家庭气氛反映了其内部成员之间沟通交流的情绪特征,家庭气氛知觉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的是个体对家庭人际关系现状的感知,因此留守时期的家庭气氛对大学新生的心理会产生重要影响。

3.2 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负面评价恐惧与自尊、孤独感的关系及相互影响

自尊是青少年的重要心理品质,本研究得到自尊与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负面评价恐惧呈负相关的结果,即自尊水平越高的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负面评价恐惧就越低。以往研究也表明高中生的外显自尊与负面评价恐惧、社交焦虑呈负相关[21];大学生的负面评价恐惧与自尊呈负相关,而与自我意识呈正相关,自尊在负面评价恐惧与自我意识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高自尊的个体通常对自己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能够更好地客观评价自己,同时也能够调整自己的心境,更好地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指责。所以具有高自尊水平的个体负面评价恐惧的水平较低[22]。自尊对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负面评价恐惧产生重要影响,低自尊留守经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关爱较少,导致他们得到的评价不能满足个体需要,自尊水平就会降低,表现出焦虑、抑郁、妄自菲薄等消极的情感体验。自尊同时也会负向影响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孤独感水平,且留守经历大学新生自尊和孤独感的负相关水平较高,自尊是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孤独感的重要影响因素,该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相同[20,23]。

负面评价恐惧与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孤独感呈正相关,负面评价恐惧高的大学新生由于害怕别人给自己不好的评价,导致害怕在外人面前表现自己,从而出现较严重的孤独感。负面评价恐惧也是属于社交焦虑的特殊情况,以往许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与孤独感关系密切。如留守儿童尤其是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孤独感更强,社交焦虑水平也更高[24];三~六年级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总体社交焦虑及其各因子呈正相关,总体社交焦虑和社交回避对孤独感具有联合预测作用[25];留守儿童的社交焦虑不仅直接影响孤独感,而且通过自我意识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孤独感[26]。

留守经历大学生 篇9

生活满意度是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学校满意度属于特殊生活满意度, 是学生生活满意度中最重要的维度, 指学生对学校所提供的物质、精神、社会等满足其要求的程度的感受。有研究发现, 学校满意度与学生行为倾向之间存在强相关[6];学校满意度是抑郁、焦虑症状、自杀意念、打架、吸烟饮酒、上网时间过长等健康危害行为的危险性因素[7];对学校不满意可导致一系列的负性后果, 是学业不良、退学、网络成瘾等学习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8]。学习倦怠指学生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许多研究发现, 高职生学习倦怠问题严重, 其严重程度高于本科生[9,10,11]。本研究以250名有留守经历高职生为研究对象, 并以没有留守经历的高职生为对照, 探讨学校满意度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为留守儿童教育提供一些依据, 也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整群分层抽样方法, 从广西5所高职院校30多个专业选取1 05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收回有效问卷933份。将父母双方或一方曾在其成长阶段 (14岁前) 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 并与父母分开居住时间长达0.5 a以上的在读高职生定义为有留守经历的学生[12];以683名无留守经历学生为对照组。有留守经历学生250名, 其中男生96名, 女生154名;一年级学生88名, 二年级学生109名, 三年级学生53名;理工科学生133名, 文科学生88名, 艺术专业学生29名。

1.2 研究工具

(1) 学校满意度问卷。采用洪彩真[6]编制的学生满意度问卷, 该问卷由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5个维度共24个项目构成。每个项目要求学生对“所期望的服务质量”和“所感知的服务质量”进行判断, 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 1代表非常不好, 7代表非常好。在每个项目上学生的学校满意度等于所感知的服务质量得分减去所期望的服务质量, 得分越高, 说明学校满意度越高。该问卷有比较好的信度、效度[6]。在本次测验中, 5个维度的感知信度系数在0.843~0.904之间, 期望信度系数在0.909~0.931之间。 (2) 学习倦怠问卷。采用连榕等[13]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 该量表有3个维度, 即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量表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 5个等级记分, 分数越高, 倦怠水平越高。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65, 分半信度为0.880。本次测验总量表α系数为0.845。

1.3 方法

采用匿名问卷调查方式对被试进行问卷测查, 统一指导语, 当场收回问卷。运用SPSS 11.5 统计软件包进行回归分析、相关分析、t检验和F检验。

2 结果

2.1 有无留守经历高职生学校满意度比较

有、无留守经历学生在学校满意度总分以及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4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有形性维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留守经历高职生学校满意度比较

由表2可见, 在所有维度上, 性别和专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维度上, 年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一年级最高, 三年级次之, 二年级最低。

2.3 留守经历高职生学校满意度与学习倦怠相关关系

由表3可见, 学校满意度总分和有形性维度与学习倦怠总分、情绪低落和行为不当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保证性维度与学习倦怠总分和行为不当维度呈显著负相关;移情性维度与学习倦怠总分和情绪低落呈显著负相关。学校满意度总分及各维度与成就感低维度也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 但相关未达到显著水平;可靠性维度和反应性维度与学习倦怠各维度也呈一定程度负相关, 但相关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注:*P<0.05, **P<0.01。

将学校满意度5个维度作为自变量, 学习倦怠总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stepwise) , 进入回归方程的只有有形性维度。回归分析显示, 学校满意度维度中的有形性能显著负向预测学习倦怠, 回归系数为0.218, 能预测学习倦怠4.4%的变异量。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 有留守经历和无留守经历高职生均对学校条件和服务不满意。有留守经历高职生比无留守经历的高职生学校满意度更低, 特别是在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4个维度上, 有留守经历高职生对移情性、反应性等期望值较高, 可能与人格有关系。有研究发现, 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人格上更敏感自卑, 更容易焦虑, 更内向, 乐群性更低[3], 而人格上的缺陷导致他们对别人的反应和态度更为敏感, 期望更高, 需求更多, 而学校满意度中的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更多是反映了教职工对学生的态度, 因而对该4个维度更为不满。有留守经历一年级高职生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满意度高于二、三年级, 集中体现了高职新生教育的良好效果。近年来, 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对新生进行教育, 对教职工的服务态度有特别严格的要求, 同时也给了新生比较好的待遇, 因而一年级学生的学校满意度相对较高;进入二年级后, 学生相对比较稳定, 功课比一年级紧张得多, 学习压力比较大, 加上学生对学校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 原有的许多期望达不到, 开始不满和迷惑, 学校满意度达到最低;进入三年级, 学生开始进入实习阶段, 在校学习任务很少, 学习压力也很少, 有些学生已经步入社会, 许多学生开始留恋学校生活, 重新对教师和同学进行评价, 因而对学校满意度开始回升[14,15,16]。

上一篇:股市行情下一篇:异地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