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的自我管理

2024-07-08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管理(精选十篇)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管理 篇1

一、高校辅导员自身必须转变思想

高校辅导员在教育、管理、服务的同时, 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强调辅导员要“认真做好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及服务育人工作”, “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应该“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 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这些要求与职责表明,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简单的“授之鱼”, 而且更要注重“授之渔”。但是, 当前在辅导员队伍中仍然存在着部分辅导员角色定位模糊的现象, 有的简单地把自己的工作停留在一些事务性工作中, 每天疲于应付各种繁杂事务, 有的简单地把自己当做“管理者”, “消防员”, 抱着“平安就是福”的想法, 有的辅导员甚至把进高校当辅导员作为进入高等教育的通道, 进校后只管自我专业学历的提升, 忽视对学生的成长关怀, 他们没有意识到辅导员自身的教育者和引导者身份。思想决定行动, 辅导员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身教育者与引导者的身份, 才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二、高校辅导员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在当今时代, 网络信息发达, 知识更新周期缩短, 同时, 由于家庭差异、成长环境的不同,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多元化, 他们有着不同的理想信念、道德水平和人生目标, 自我意识、竞争意识都比较强, 他们从小接触许多的新鲜事物, 个性鲜明, 敢于质疑, 但抗压力普遍较弱。在这样的群体中开展教育引导工作, 学生的认同度影响着教师教育引导的效果, 而辅导员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同。人们常说:“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要想给学生一滴水, 自己必须有一桶水”, 辅导员必须在完成繁杂的事务工作的同时, 向校内外专家、教师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学生学习, 不断进行自我完善与提高, 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对辅导员的需求。只有积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与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 才能努力提高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指导能力;只有积极参加就业指导培训, 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与形势, 才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定位、职业生涯规划、成功就业;只有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不断拓展知识面, 才能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学生的发展变化, 引导学生自我成长;只有提高协调沟通能力、危机处理能力、心理教育能力, 才能应对学生的应急事件处理, 只有整合个人知识, 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 才能以科学的方法完成对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培养。

三、高校辅导员要全面了解学生个体

辅导员只有在了解每一个学生个体的情况下, 才能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帮助学生成长, 同时, 一个人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 才能有效地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 提高并完善自我。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 学生过度依赖家长、老师的教育、管理、服务的现象比较严重, 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普遍较差。他们在进入大学后, 客观上远离了家庭, 远离了父母, 但是, 主观上他们迫切渴望学知识, 长才干, 习惯性的依赖容易使他们感到不知所措, 此时, 辅导员必须担当起家长、老师、朋友的多重角色, 才能使大学生能顺利适应大学生活, 在群体中互相学习、互相教育、取长补短, 得以提高。辅导员必须通过与家长的沟通, 与学生面对面的交心、谈心、关爱, 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历史、个性、爱好, 借助科学的测试方法等引导学生准确地自我评价、自我认识, 自我规划, 引导学生将自我的成长目标与学校的教育、管理目标统一起来。只有这样, 高校的教育、管理、服务才能有效地与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激发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正像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四、辅导员要充分调动班级全体学生的主体性

辅导员要抓好班级建设与班级活动, 使班集体成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重要基地。在高校, 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单位, 是辅导员开展教育管理的主要阵地, 也是大学生进行个体教育管理与群体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基层组织。辅导员在班级建立之初就要重视班级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重视班级制度的建立, 重视班级凝聚力的养成。通过QQ群、飞信等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强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认识与交流;通过每周主题班会活动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轮流主讲, 给予每一个同学展示自己的机会, 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通过宿舍卫生、宿舍纪律的评比, 培养学生们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个体与集体相融合的精神, 通过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入党等的激励措施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念, 鼓励他们追求真、善、美, 反对假、丑、恶, 正确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 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氛围。当前, 由于社会、家庭等各种影响, 有的大学生的目标性、功利性都比较强, 有的同学集体观念淡漠、我行我素, 在班级建设与管理中, 辅导员要把握好信任与放任的区别, 在放手让学生干部参与教育、管理、服务的同时, 要切实做好引导与监督, 把握学生干部的健康成长, 引导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与服务中来, 在班级管理中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

五、辅导员要充分利用载体, 搭建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

校园文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活动为载体的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校园文化活动中, 学生既是组织者, 又是参与者, 既是教育者, 又是被教育者, 他们在活动中具有自主性与选择性, 能动性与创造性。如果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健康、形式多样, 目的明确, 那就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受到教育, 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如果内容偏颇, 指向单一, 注重形式, 那就不能起到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甚至在学生中产生消极影响。辅导员在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中, 要坚持把握正确方向, 让健康、高雅、生动的文化活动占领校园文化阵地, 通过与校、院两级团委的沟通合作, 通过与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主要干部的交流, 依托专业老师,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 通过校园文化的广泛性、示范性、榜样作用使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教育, 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参考文献

[1].杨义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高校辅导员自我鉴定 篇2

自2014年2月份我加工作到现在已经三个月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从一名刚毕业的学生转变成为一名一线专职辅导员,最大的感触就是:辅导员工作是一份良心活儿。在这几个月的工作和学习当中,在各位领导和同事的指导和关心下,我尽快的熟悉了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向同事学习工作技巧和经验,我也认识到了自己不足,也深刻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和魅力,并且很快认识并融入这个团队,为我以后的工作树立一个良好的开端。思想上,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在近期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树立了先进的,教育思想,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和教育思想,把群众路线结合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

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刻苦钻研业务,深入到学生中,积极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实际困难,尽最大的努力进行帮助学生。而且我定期给学生开班会,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将“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落实行动中。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 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自我效能感 影响 培养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⑴。在大学校园里,辅导员扮演者多重角色,担负着多种责任,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因此一个辅导员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其学生的成长。作为个体信念的核心,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是高校教学管理和教育革新的关键。

一、自我效能感概述

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认知理论,是指“一个人能够成功完成一项任务所持有的信心和信念”[2]。在班杜拉的理论中,他特别强调人的认知对学习和行为调节的影响,认为人的认知在行为因素、个人因素及环境因素三者相互决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作为一种认知因素的自我效能感的变化被看成是人的自我调节得以持续的心理动力原因。这种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期望是个体认知与行为的中介,是最终行为的决定因素。因此自我效能感调节和控制着人们的行为,它直接影响到个体在执行某项活动的动力心理过程中的功能发挥,班杜拉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的这种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即行为选择、动机性努力、认知过程以及情感过程[3]。

二、影响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等人的研究指出,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①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一因素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以往经验的成功与否和个体的自我效能感高低息息相关。但需要注意的是,个体所体验的到成功与否又取决于一个人的归因方式。如果把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就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②替代经验。当个体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人通过努力取得成功,他们就会相信自己有能力成功,反之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人失败会使得个体怀疑自己进行相似活动的能力。这一来源的关键在于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③言语劝说。言语劝说是加强自我效能感的来源之三。当被人们特别是受人尊重或有威望的人劝说个体拥有完成任务和工作的能力时,个体更有可能投入更多的努力和毅力坚持下来。④情绪唤醒。个体的情绪会影响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判断,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消极的情绪状态则可能降低自我效能感。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为依据,影响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

(一)主观因素

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人格特征等因素是影响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工作职责涉及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疏导、生涯规划等诸多事宜。

(二)客观因素

首先是学校因素,高校辅导员因为工作需要,需要涉及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以及教育对象所在对象专业的一般知识,多而杂却不能专而精,高校普遍重视教学科研工作,辅导员工作定位在为教学服务,从而使得辅导员在自我实现需要和学术忠诚追求的矛盾冲突中徘徊,工作热情的减退和工作效率的低下直接影响其高自我效能感的产生。

其次是社会因素。社会支持对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就整个社会环境而言,人们普遍认为在高校就业就是从事专业教学,对辅导员职业的认识非常陌生,导致高校辅导员体验不到归属感,从而影响其自我效能感。

三、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从影响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主客观因素出发,我们来谈谈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校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了辅导员工作的要求和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及管理与考核,各高校应据此科学合理地制定辅导员任职资格、工作规范、考核评价、晋升待遇等规章制度,在人事编制、岗位津贴、工作条件等方面制定相应措施,从而来保障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顺利展开。

(一)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健全的评价反馈系统。

一直以来,工作任务繁多,角色定位不清晰,使得輔导员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学生的生活保姆,高校应该力图改变这种“辅导员工作职责错位”的状况,提高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增强辅导员自我效能感。建立和完善考评体系,考评包括考核和评比。将辅导员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部门领导及同事的评价有机结合;将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真正考出水平,考出绩效。考评结果与激励机制挂钩,从而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自我效能。

(二)加强辅导员技能技巧培训。

辅导员技能技巧培训包括职前培训和职业培训。职前培训也是上岗培训,通过该培训让新辅导员认识到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和要求,并深切体会到辅导员的责任感和未来事业的远大光明。比如培训内容包括:辅导员所需的综合素质、知识面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事政策分析、学生工作业务与管理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及指导、实践与考察等。辅导员职业培训涉及到一些具体的事务性培训,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就业指导培训或者优秀辅导员经验交流会等。高校为辅导员提供各类培训,有利于辅导员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工作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其自我效能感。

(三)关注心理健康,提高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

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中,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之一就是情绪唤醒。

(四)构建社会支持系统,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忠诚度。

教师的效能感与其感受到的社会支持有着显著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按其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次序分为五个层次,其中最高层次是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006】24号令第一章

[2]班杜拉著,缪小春,李凌等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管理 篇4

关键词:高校,管理人员,辅导员,教学秘书,专业化

管理人员作为高校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推动高校教育活动的顺畅开展, 有重要的基础性促进作用。而除了机关职能部门管理人员, 辅导员与教学秘书是高校里具有专业特殊性的两类管理人员。辅导员承担着学生的奖惩助贷等日常事务管理及思想心理教育引导, 教学秘书则负责某一学院、系别的所有课程安排, 这两项工作有着共同的特点, 比如日常事务繁杂、工作业绩体现不明显等, 这导致了部分辅导员与教学秘书角色定位不准, 缺乏工作激情, 过早出现职业倦怠。究其根本, 还是源于这两支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偏低以及专业化发展前景不明朗, 因此有必要从他们的工作实际出发, 进行专业化素养的自我提升。

一、明确角色定位, 增强工作使命

高校管理人员的角色定位, 一直是理论研究及实际工作中的关注重点, 因为角色定位的不明确甚至是偏差, 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当前, 高校辅导员队伍偏年轻化, 许多辅导员都是刚毕业参加工作, 这对于他们而言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优势在于与学生的阅历相仿, 很多观点也比较容易沟通, 达成共识, 劣势在于工作经验不足, 难免会出现一些工作上的分寸把握不当等问题, 这就更需要辅导员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 不会因为工作的基层性而产生得过且过、敷衍了事的态度, 也不会因为职业理想与现实的暂时落差而产生负性情绪。教育部24号文件明确提出, 辅导员既是学生的管理者, 又是学生的朋友, 还是学生的人生导师, 这一角色要求是很高的, 同时也决定了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多元性, 因此, 增强自我的工作使命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学生的个体成长都是严肃的发展大事, 作为高校里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辅导员, 要时刻怀着以生为本的崇高育人思想, 具备高度的责任感, 这是推动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基础。对于教学管理人员, 有时更多的会体会到工作的单调无聊、教师关系的协调困扰等, 可以说他们的职业倦怠更多来源于非本质的工作内容, 因此, 为了摆脱这种困扰, 需要教学秘书将关注点由外围转向内在, 聚焦于工作的精细化、科学化, 教务的差错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正常进行, 这种工作使命感要植根于自我要求的最高层次, 以此来降低外在的不良影响。

二、挖掘工作特色, 凝练工作重心

与其它管理工作或教学工作一样, 辅导员与教学秘书工作也不是完全没有工作特色, 这有赖于个人的挖掘。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辅导员能够深入探索工作的着力点, 找到工作特色之处, 进而将这一特色发挥至极致, 形成了职业亮点, 之前的《包涵心语》得到了思政领域广泛的认可, 究其根源, 并不是因为这种做法的神秘性、技术的高超性, 写日记是很多辅导员都在做的, 而包涵则将所有辅导员每天都在进行的这项内容进行了提升, 将这一工作方法进行了放大, 这对于许多纠结于繁杂事务不能自拔的辅导员而言是很好的启发。前文说过,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广, 可选择的特色点就会很多, 而从中进行工作重心的凝练, 形成工作特色, 也相对而言较为容易, 比如辅导员可以立足于特殊学生群体比如学困生、经济困难生, 形成有特色的针对性辅导教育方案, 可以立足于学生职业规划发展, 形成有特色的学生个人职业规划心理素质档案, 等等, 亮点并不难找, 关键是辅导员能够一心将这一亮点加以放大并坚持。而对于教学秘书也是如此, 同样是单一的工作环境, 有些教学秘书能够将手头工作打理得头头是道, 甚至是在工作之余, 将许多新的方法运用到工作中, 而不仅仅是满足执行学校教务处、学院教学领导小组的任务, 所以在这支队伍中, 从简单的教务工作开始, 最后能够熟练运用新方法尤其是先进办公技术如数据库、编程技术等, 形成了更加高效的工作方式, 同时也在岗位上有了自我的提升。

三、善于自我激励, 做好自我疏导

为了能够提高自我的工作成就动机, 形成持久的工作认同, 自我激励必不可少。激励理论目前在各行各业都备受青睐, 良好的自我激励不但能够推动工作有效开展, 而且对于保持个体的工作积极性甚至是生活幸福感, 都有很好的作用。高校管理人员也不例外, 对于辅导员而言, 善于从学生的点滴成长中体会育人的成就感, 善于从学生的感恩言语中体会育人的喜悦感, 就能够将注意力从刻板教条的工作任务中汲取乐趣, 毕竟无论是何种工作, 都比不上育人工作的神圣性和艰巨性, 所以在取得工作成绩的时候一定要善于自我激励, 尤其是工作多年的辅导员, 可以从学生的逐渐成长中体会到工作成就, 同时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许多辅导员的自我成长也是非常明显的, 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交往、如何进行生涯规划的过程中, 辅导员的视野也不断拓宽, 这都是可以激发辅导员自我效能的切入点。对于教学秘书, 自我激励更多来源于工作的精益求精, 比如课程安排的时间合理性、信息整理的快速有效性, 包括任课教师的良好反馈, 当然, 目前大多高校也针对教学秘书开展形式丰富的工作比赛, 这都是很好的自我激励平台。与此同时, 我们也看到, 积极的心态离不开对不良情绪的及时疏导, 所以无论是对辅导员还是教学秘书, 都要学会在日常工作中进行及时的自我宣泄, 保证这些不良心态干扰到自己的工作。

四、结束语

除了以上几点, 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素养提升, 既需要自我的内在努力, 也需要外在条件的推动, 其中专业化培训是必不可少的, 这就需要他们根据自我实际有选择地参加相关培训, 提高专业化水平。比如辅导员除了参加省、校统一的业务培训, 平时也应该留意更有深度的专业化培训, 比如职业生涯培训、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等, 并积极申请外出培训机会, 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教学秘书也要时刻关注工作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 尤其是信息化管理技术等培训, 要争取多参加、多提升。总之, 高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素养提升有赖于环境的条件支持和自我内在的成长需求, 两者有机结合, 对于工作质量和自我发展的提高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臧莉娟.我国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07.

[2]臧莉娟.关于我国高校管理人员职业化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09 (12) .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管理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谢校学生处为辅导员提供的得以相互交流的平台,也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前来倾听我们的工作体会。刚刚听了以上几位辅导员老师的工作交流,我思绪万千,为我以后开展工作提供一个指导性的目标和方向。

我叫李宁,来自国际艺术学院,2005年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大外工作,先后担任2005级、2006级、2010级学生辅导员。从事辅导员工作已近六年,工作时间不长也不短,其中的感悟颇深。在六年来的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做辅导员工作,事情繁杂而辛苦,但很充实;和学生在一起,时光匆匆而逝去,但很快乐。六年来,我不断用自己的知识、经验、激情和感悟来教育学生做人和做事,虽未取得过骄人的成绩,却从学生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从他们身上我不断感受青春的激情,收获成功的喜悦,体验无数的感动,并因感动而快乐,因快乐而忘却了工作的繁琐。

我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定位为:思想教育是首要职责;安全稳定是重中之重;班级建设是基础工作;骨干队伍是有利助手;特殊群体要密切关注;学生活动需丰富多彩;情感交流十分必要;继承创新相得益彰。清楚自己的角色与定位,工作自然好开展,现将主要工作体会作以交流:

一、辅导员要掌握知识、增强工作能力,不断提高个人人格魅力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需要努力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日里,我始终注重工作理论研究,善于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致力于成为一名学习型辅导员。所撰写的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有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申请并主持大连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力争通过自己不断学习和进步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权威,以致在工作中起到“不令而行”的效果。

同时,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主要是靠我们一件件事情、一项项工作处理的能力和艺术水平实现的。辅导员在处理有关学生的问题时,尤其要注意谈话的技巧与艺术。在与学生的谈话过程中要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不同性质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谈心要讲究策略、注意场合、把握时机。

二、因材施教,创新工作方法,致力于激发学生的成长潜能

工作中,我及时转变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年级大会中用ppt的形式将近期各项活动中学生的精彩瞬间做以展示;将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融入到学生自创的年级刊物中等等。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保质保量地完成党团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2009年,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积极指导毕业生开拓就业市场,进行自主创业。力所能及地为学生自主创业团队垫付创业基金,助其创业想法逐步成熟完善。并积极联系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引导学生参加大连市高校就业服务中心开办的创业训练班,培训后,有一个学生的自主创业团队荣获了大连市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培训项目创业营销大赛的冠军,并作为创业大赛的高校代表接受了大连电视台的专访,也因此,学生的创业项目得以入住大连市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孵化基地,幸运地得到了免费的办公场地。在自主创业学生的带动下,学生就业的积极性大幅提高,连续两年的就业率都接近95%。

三、发挥辅导员的自我修复能力,不断创造条件,提升工作水平

曾经,有人形容辅导员工作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在这种情形下,容易使辅导员产生浮躁和厌烦心理,有可能导致对待学生缺乏耐心,如何发挥辅导员的自我修复能力,主动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做好育人工作也是我在工作过程中不断摸索的。

在第三届全国辅导员创新论坛论文评比中,我有一篇入选文章《论辅导员自我修复能力的提升》是这样定义“辅导员自我修复能力”的,即辅导员必须学会自我调整,在意识到自身能量不足时能利用有效资源,控制自己的心理过程并且有能力去解决问题、完善自我,从而达到育人目标。

作为艺术学院的一名辅导员,我深深感到我们的工作环境在不断改善。最初我院在中山校区正门对面的艺术学院楼里办公,那里不但没有自动化办公系统,而且我们还经历过外面刮风下雨,办公室内师生共同抗洪却其乐融融的情形,随着07年学校大范围的搬迁至新校区,我们也终于跨进了中山校区的大门,但是两个校区学生的管理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我们常常是上午在中山校区管理美术的学生,下午再去旅顺校区探望音乐的学生,学生们也常常开玩笑说辅导员是分身有术。同时管理两个校区近600名学生确实给我的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不要把工作上的压力和不良的情绪带给学生,这是我经常告诫自己的。正因此,在繁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我仍能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去倾听一个患抑郁症学生为发泄情绪而反复演奏的钢琴曲;虽身怀六甲却也没有耽误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丝一毫,如此身体状况下也坚持着陪同一位单身母亲逐个网吧去寻找与她赌气而离家出走的孩子。如今,我院已经搬入了主校区,各方面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我们也非常珍惜现有的工作环境。

六年的工作中我经常告诫自己要虚心向老辅导员们学习,学习他们的主动精神,虽十几年如一日辛苦地工作却总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面对工作,乐此不疲;学习他们虽家庭负担繁重,却能够连续牺牲几个周末奋斗在维护安全稳定的第一线;学习他们苦口婆心的教育,耐心细致的工作,让一个个“发展学生”跨越了生命的鸿沟,从坠落的边缘被拉回来,完成了思想的洗礼;学习他们每一通急促的电话、每一件琐碎的小事,只要和学生有关都尽心尽力地对待,学习他们尽管工作有委屈、有烦恼的时候却从未影响过工作,一觉醒来更是精神抖擞、信心满满。

发挥辅导员的自我修复能力,不是简单地挪用生态学的自我修复概念,而是对辅导员自身素质能力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辅导员每天面对的是鲜活的个体,在从事育人工作中必须具备自我修复能力,始终保持良好的人格感染力和号召力,保持热情、积极的工作态度,尊重、关心、教育、引导好每一个学生,做好学生忠实的倾听者和解惑者。对学生一次不经意的微笑、一声关切的问候,都有可能成为很多学生一生当中不能磨灭的印象,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学生工作无小事,细微之处抓落实”,辅导员的作用在学生成长中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管理 篇6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前瞻性人格;自我效能感

前瞻性人格是是指个体在使自己不受外部阻力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情况下主动采取某种行动的倾向。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判断与推测。研究证实前瞻性人格与自我效能感在工作与组织中存在个体差异,对个体产生显著影响。早期研究组要集中在工业组织及其他非教育行业,认为前瞻性人格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影响或改变外部环境,使自己不受外部阻力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并使自己的个人特质保持相对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影响或改变外部环境。目前对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经有过很多报道,研究对象的选取也不断地完善,研究领域也逐渐从横向研究向纵向研究方向发展。本文在前人对辅导员前瞻性人格及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基础上对辅导员前瞻性人格及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展开综述,并探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1.前瞻性人格与自我效能感国内现状

1.1 前瞻性人格

我国对于前瞻性人格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研究内容包含了对前瞻性人格问卷维度的探讨、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的作用。比如,工作倦怠、角色冲突、工作自主性、员工三种不同动机(沟通动机、成就动机和地位动机)、时间洞察力、个体与组织匹配、工作绩效、情绪耗竭、安全气氛感等。

1.2 自我效能感

我国学者曹科岩等人在2008提出高校辅导员自我效感的定义,是指辅导员以育人为本的原则,在实践工作领域中组织、实施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对自身工作能力的一种自信心。自我效能感高的辅导员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在初次进入工作的时候能够很快的适应新环境,而且还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和缓解自己的工压力,且有助于他们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顺利的推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2.高校辅导员前瞻性人格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有研究表明,前瞻性人格能预测其自我效能感状况,自我效能感与前瞻性人格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自我效能感在前瞻性人格与职业倦怠之间起到了一定的的中介作用,前瞻性人格通过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倦怠进行调节,职业倦怠又可以反作用于辅导员的前瞻性人格及自我效能感。前瞻性人格与自我效能感对辅导员工作的进行都具有正面的积极地作用。可有效调节辅导员情绪及适应能力,帮助辅导员缓解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新事物带来的正面压力。使辅导员很快适应其在工作中接触的新事物、新环境。都有助于辅导员提高工作效率,帮助大学生完成正确的思想教育及政治引导。

3.高校辅导员前瞻性人格与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意义及相关研究

高校辅导员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第一线,其主要任务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这支队伍工作状态的好坏、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有很多辅导员感觉压力太大、提不起劲来,情绪不高,不少辅导员职业精神失缺,工作热情逐渐下降,逐渐失去对学生的耐心和爱心,倾向于选择运用权力的效应教育管理学生,成就感低,工作态度消极冷漠,降低了对学生的期望,心理失衡人际关系失调,易对领导和他人的建议产生抵触情绪等。然而前瞻性人格和自我效能所具备的特点和特色诸如主动寻求改变、自我预测、积极实施、乐观坚持、取得结果等又恰恰能够改善职业倦怠的种种表现行为,其重要性意义也在于此,这也印证了具备前瞻性人格和自我效能感的辅导员对于职业倦怠有一定的可控性和帮助。

3.1 辅导员前瞻性人格的意义

前瞻性人格主要有三个层面的影响及表现,即个体层面、组织层面、外部层面]。高校辅导员前瞻性人格有助于推动其主动性人格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前瞻性人格促进辅导员积极主动的热情的参与工作,积极主动的参与工作又促使辅导员完善其主动性人格,进一步使其在工作中做出优异的成绩。Bateman等人的调查研究也做出了相应的结果分析。这有助于辅导员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新事物并积极主动的挑战与应对周围人和事的变化,寻找解决事物的方法,而不是按兵不动,被动接受改变而是自己也被动的改变;让自己来改变环境而不是被环境而改变。有利于高校辅导员前瞻性人格及人格建设的完善,有利于提高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

前瞻性人格有助于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科学的管理。前瞻性人格越完善的辅导员其工作效率及业绩越比别人高,因此高校辅导员的前瞻性人格对其工作效率及业绩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这种预测是积极的正相关的。所以对高校辅导员的前瞻性人格进行及早的评估,有助于促进高校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科学的管理。高校辅导员能力的开发是为了更好的投入工作,跟好的培养大学生,在这些过程中都对消除其职业倦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高校辅导员科学的管理也有助于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3.2 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意义

自我效能感能有效调节辅导员的认知过程。当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事物时,自我效能感使个体不断地努力与坚持,在面对挑战与困难之时不断地实现认知过程及做出正确的反应。通过培养和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更加有利于辅导员增加其工作能力以及实现其在工作中设定的目标,在工作中不断的消除畏惧,取得成功,为以后的工作提供指导与支持。在个体层面上,自我效能感能可有效调节辅导员自身的行为动机;在组织层面上,可以为高校管理方式的改进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基础。

4.展望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管理 篇7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是辅导员自身信念的一个核心概念。它对高校教育工作、大学生的发展, 以及辅导员自身的提升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积极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辅导员适应工作环境、调控工作行为、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并且有利于促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对于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而言尤其重要, 它可以解决辅导员职业中众多的问题, 帮助他们高效率地完成工作。

一、自我效能感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

(一) 有助于辅导员转变传统角色, 适应教育改革实践的需要。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 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 (教社政[2005]2号) 。在教育部的文件中, 首次提出:“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专业进修, 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 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2006年9月, 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高等学校要积极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内国际交流、考察和进修深造。支持辅导员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攻读相关专业学位、鼓励和支持专职辅导员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专门人才。” (3) 因此, 提升辅导员团队的战斗力, 提升辅导员自我效能感, 更加有效的应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学生工作上的高要求, 应该说是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回应, 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此同时, 高校辅导员首要面临的一个问题是由传统的“勤杂工”的角色转变为专业化和职业化角色。在角色的转变过程中受到工作性质本身的影响, 容易出现滞后和干扰, 即辅导员对工作认识不清及企图放松等。积极的自我效能感有利于辅导员形成正确的职业认识, 帮助他们坚持职业选择和方向。

(二) 有助于消除职业倦怠, 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众多研究表明高校辅导员队伍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 自我效能感不高②。高校学生辅导员是由学校党委、行政委派到基层院系并接受所在院系党政领导的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是高校教师队伍和党政管理队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2006.9) 第三条明确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③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道路是辅导员队伍在新形势下的客观要求。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低下, 出现职业倦怠心理, 无疑会影响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建设。因此, 探讨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将会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 有助于提升辅导员的从业能力, 有效协调各种关系。

工作能力的提高是不断实践的结果, 积极的自我效能感是辅导员工作能力提升的充要条件。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包含了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的效能感;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方面的效能感;协调学生、同事等的人际关系, 争取外力资源的效能感;辅导员调节、缓解自身工作压力的效能感等。辅导员自我效能感是辅导员对自我能力的一种信念和认识, 反映着辅导员的主观体验和能动性。辅导员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要与学生、其他教师、学生家长及学校、社会等形成各种关系。协调、融洽的关系取决于辅导员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具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的辅导员更乐观和自信, 乐于与人打交道, 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 协调积极的关系又能够促进辅导员保持积极的心态, 二者相辅相成。

二、影响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因素

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可以划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班杜拉等人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 指出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形成:第一, 个体以前行为的结果, 第二是他人成功或失败经验的示范, 第三是他人的评价和言语劝说, 第四是情绪和生理状态④。也就是说, 以往成功的经验将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反之则相反;在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还没形成之前, 看到与自己类似的人经过努力成功时, 自我效能感将得以提升, 而看到与自己相近的人失败时, 将会大大降低自我效能感;同时, 如果被他人特别是个体重视的人如上级领导, 认为拥有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时,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得到提升, 反之则会降低;积极的情绪会增强自我效能感, 而消极的情绪将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一) 外部因素。

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经历, 以及相关调查访谈, 发现影响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 工作头绪多。辅导员工作头绪多, 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 几乎与学校的各个部门都有一定的联系。第二, 工作任务重, 工作时间长, 负责管理的学生数量多, 有些任务超出了辅导员的可控范围。工作常常呈现一种“无边界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状态, 长期如此, 使得辅导员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从而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工作自我效能感。第三, 工作职责乱。由于辅导员工作职责划分不明晰, 高校一些人便把他们当作“闲人”, 把许多不属于辅导员职责的烦琐事务统统压在辅导员身上, 而且还要限期完成。第四, 工作条件差。近年来, 各个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经费方面加大了投入, 但落实到辅导员工作中的经费增加不多, 加上学生数量的增长, 学生中各类问题激增, 从而导致了十分沉重的压力等。实际上多数人习惯认为辅导员工作没有技术含量, 专业素养欠缺, 把辅导员视为教辅人员, 在职称评定和津贴发放上不能与专业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使其降低了自我效能感。

(二) 内部因素。

从辅导员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角度考虑, 辅导员个人因素和组织管理因素这两大因素影响着其自我效能感。与外部因素比较, 内部因素对辅导员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更为重要, 其中最重要的是辅导员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它包括有辅导员自我归因方式的作用、辅导员对自身能力的看法、辅导员自我目标的定位等。各种外部因素只有通过辅导员个体的认知加工被评价为有意义时, 才能对其效能信念产生影响。认知加工和评价过程必定以价值观为中介, 因为在评价外部因素时, 人们的价值观是参照标准, 只有符合人们价值观标准的那些行为才能被评价为有意义的。自我概念则能成为影响辅导员个体效能的内部因素, 不仅是因为对外部信息的加工认知和价值判断要以自我概念为中介, 而且辅导员自我效能感是辅导员个体对其自身与思想工作者有关的能力的评判, 本身就是自我概念的一部分。

三、培养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策略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信息来源理论, 结合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实际工作特点, 以及影响高校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内外部因素来确定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方式, 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

(一)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完善有效激励机制。

从宏观层面考虑, 首先要以社会大环境为切入点, 教育部门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政策措施, 为辅导员的专业成长营造舆论氛围, 并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 保障政策惠及基层辅导员;其次学校应贯彻落实相关政策, 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健全和完善学生工作的规则制度和运行机制, 完善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机制。

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还应该以有效的激励机制为出发点, 不断完善促进辅导员工作的有效激励机制。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第一, 满足需要。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 认知和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都是人类较高层次的需要, 只有在满足其他较层次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引发。因此, 学校在着重提高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 提升其工作能力的同时, 尤其要注意满足辅导员的尊重需要, 积极影响辅导员的自我评价;第二, 积极强化。积极强化能够为辅导员个体提供有关其工作行为进步的信息, 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第三, 及时反馈。归因行为也是对信息反馈的一种, 及时的行为反馈能够为辅导员提供其行为结果的信息, 影响辅导员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同时, 学校应适当提高待遇, 针对实际工作量对辅导员在工作中无形的支出予以适当补偿, 例如加班津贴、双休日值班补贴、中期考核奖励, 等等。

(二) 优化学校环境, 适当为辅导员降压、减负。

首先, 学校应该强调工作环境的结构性改变。学校水平的各种因素, 如学校的文化氛围, 辅导员与学生、同事和领导之间的人际关系, 辅导员工作的认可度, 学校凝聚力和团体感, 学校提供的支持和资源、领导方式等层面, 都会对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同时改善辅导员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为辅导员提供积极的支持和优质的资源等。

其次, 正确定位辅导员角色, 适当为其减负。学校应该注重辅导员本身的角色定位问题, 改变辅导员是“勤杂工”等角色偏见, 辅之以学生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乃至指导者的定位。在实践中, 许多高等院校普遍开列各部门的职责范围, 但是比较宽泛不够细致。要明确职责, 应该处理好几个部门之间的关系, 即处理好后勤管理与学生管理部门、教学管理部门与学生管理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常规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 各司其职, 各尽所能。

(三) 做好职前培训和职业培训工作, 培养有效的自我效能感。

为解决辅导员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及提升辅导员自身专业和职业素养等问题, 应该从配备辅导员、职前培训, 以及职业培训等环节加以努力, 培养辅导员有效的持续的自我效能感。

1. 合理配备辅导员。

首先是选聘引进辅导员, 应该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原则, 学历要求提高、素养要求提高以及把具有一定教育管理能力和表达能力作为招聘的基本条件, 甚至把是否从事过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或者是否担任过主要学生干部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其次, 考虑合理的队伍结构, 专业上尽量与学院学科相关, 例如尽量引进与学生教育管理相关的专业人员, 如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管理、文艺体育以及心理教育等专业的人员。可以适当考虑从管理干部和“两课”教师中选聘兼职辅导员, 发挥他们的工作经验和专业优势, 以改善辅导员层次结构, 引领辅导员队伍建设。

2. 积极实施岗前培训和职业培训。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各阶段培训内容和形式应该有所针对, “辅导员培训培养有各种层次, 既有上岗培训、日常培训、高级研修这样的培训, 也有硕士、博士层面的培养。有各种内容的培训, 比如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辅导、心理健康教育、党团建设等等”⑤。实施多方面的达标考核, 希望最大限度激励辅导员快速成长, 加入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辅导员行列, 为其工作构建积极有效的环境支持体系, 帮助辅导员更加胜任工作, 提升工作自我效能感。

(四) 利用各种提升机会, 提高适应变革的能力。

如何应对新形势下, 社会和教育改革等对辅导员职业提出的高要求, 以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这是学校和辅导员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方面, 学校有关部分应该根据工作效能感的影响及其作用特点, 以及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实际, 制定辅导员培训任务计划。切实关心辅导员工作以外各方面的成长与发展, 以有效提高辅导员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 学校要鼓励辅导员开展科学理论研究, 提升科研水平和理论思维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召开学生工作年会或者研讨会, 同时设立校级学生工作课题研究项目。在政策和经费上予以支持, 可以考虑把辅导员的科研情况纳入工作考核指标, 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以此来引导辅导员积极开展科研活动。通过科研活动去提炼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从而提高工作实操能力和理论思维能力。

另一方面, 辅导员个体应该充分利用一切提升的机会, 提高认知学习的能力, 以适应工作变化的需要。能够提高争取合作支持资源的主动意识, 提升人际协调及学生管理中的组织调控能力, 增强弹性强度。

(五) 改善认知加工策略, 提高效能信息加工的有效性。

改善辅导员对效能信息的认知加工策略, 可以提高辅导员自我效能感信息加工的有效性, 从而促进其运用自我效能感评估。例如帮助辅导员学会对工作绩效进行合理的归因, 可以提高他们的工作效能评估。著名的归因理论者伯纳德·韦纳 (Bernard·Weiner, 1974) 认为, 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行为结果归为四个方面的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也就是说, 辅导员对工作绩效的归因, 不仅会影响辅导员本身的工作积极性, 而且会影响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判断。如果辅导员在工作中获得了成功, 并将这些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其自身的能力或努力, 那么将会使其对自身更加充满信心, 行为更加积极;相反, 如果辅导员把工作中的挫折和失败归因为自身的能力, 那么将会产生挫折感和自卑感, 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 从而降低了自我效能感评判。而把失败归因为自己的主观努力不够, 往往会使到个体奋发努力, 加强自主学习, 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提升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 增加抗挫能力, 有效地化解压力, 极有可能提高他们的工作绩效, 有助于辅导员自我效能感判断的提高。此外, 辅导员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监控, 通过思维控制自我效能来调节情绪状态。当个体能够做到充分控制自己的思想和应对行动时, 就可能把工作中带来的苦恼降低到较低水平。辅导员可以通过自我调节, 不断认知学习去应对新的工作要求。

(六) 保持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平衡, 统筹兼顾。

家庭和工作是辅导员生活中的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但是两者往往又在时间上矛盾。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时间大量的投入, 在8小时以外, 往往要延长工作时间。这意味着家庭生活时间的减少, 人们对家庭生活质量的追求和愿望在相处时间减少后就会遭到打击, 亲子之间互动和夫妻之间交流因为没有时间而日益减少。同时大量时间花在处理繁杂的学生工作中, 提升自我进一步学习的时间往往也难以保证。当辅导员以牺牲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互动为代价投入工作的时候, 如果在工作本身没有因自己的努力而出现期盼的图景时, 辅导员就会陷入挫折的深渊难以自拔, 同时也会出现职业倦怠甚至情感衰竭。

由此, 保持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平衡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和提升自我效能感。因此, 学校要充分考虑到辅导员对家庭生活的需要, 帮助辅导员设计并处理好工作时间与家庭生活时间。一个有竞争力的学校, 不仅支持个人学习掌握工作方面的知识, 还支持掌握生活各方面的知识。帮助辅导员建立家庭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平衡, 减少生活的困扰。同时, 夫妻双方应该建立平等互助的关系, 辅导员应该注意保持和家人的充分交流, 保持家庭生活和工作的时间界限, 统筹兼顾, 并充分享受家庭生活的价值和快乐, 这些均有助于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自我效能感, 消除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A.班杜拉著.陈欣银, 李伯黍译.社会学习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

[2]A.班杜拉.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郭本禹, 姜飞月.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

[4]广东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主编.学生工作的释义与构建[M].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5]高开华主编.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论坛[M].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7.

[6]曲建武, 张贵仁等.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体系研究[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7]樊富眠.香港高校学生辅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8]陈立民主编.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9]严毛新.高校辅导员履行工作职责现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 (1) .

[10]罗锐宏.浅谈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必备的综合能力[J].传承, 2009, (1) .

[11]张泉.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证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 2008, (3) .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管理 篇8

对高校而言, 辅导员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随着一大批“80后”青年辅导员的加入,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 “80后”已成为主体。他们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 熟悉校园生活, 但作为辅导员尚不成熟, 面对繁杂的工作和五光十色的社会, 容易产生心理偏差。作为学生管理的组织者、参与者, 如何适应角色, 发展自我, 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至关重要。

一、“80后”高校辅导员的群体特征

(一) 学历层次高、社会认可度低、队伍相对不稳定。

当前高校“80后”辅导员队伍学历层次大多为硕士学历或硕士在读, 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较高, 都是经过严格的考核、筛选录用的, 在学生时代大多做过学生干部, 能力强、起点高、都希望在工作岗位上有所作为。但社会上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不甚了解甚至看不起, 认为可有可无。辅导员工作得不到重视, 做好了是应该的, 做不好是个人能力不行, 同时, 受“论资排辈”的影响, 多数辅导员看不到自己的前途, 觉得没有发展的空间, 自己的价值无法实现。多数都是“两眼一睁, 忙到熄灯”, 手机24小时待机随时解决学生中的问题及应对危机事件, 多数“80后”辅导员在工作中找不到成就感, 得不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另外, 辅导员工资待遇低, 职称低, 很多辅导员把现在的工作当成跳板, 转岗、跳槽现象普遍存在。

(二) 理论、业务水平低, 专业素养不够。

“80后”辅导员年轻, 工作有冲劲, 但社会的迅速发展使新辅导员在学生时代所积累的德育知识显得很单薄, 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 道理讲不清、讲不透, 很难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80后”辅导员工作时间不长, 面对繁杂、琐碎的事务, 他们成了学生的“大班长”、“传声筒”、“办事员”、“保姆”, 另外, 辅导员还要担任办公室其他工作, 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花在日常事务上, 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本职工作的专注程度, 导致业务水平低下。

(三) 工作压力大、时效性差。

“80后”高校辅导员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招生数量的扩大, 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 专职辅导员按1:200的比例配备, 但有些专职辅导员的配备远远超过这个比例, 甚至达到1:400, 这就导致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繁重, 缺少学习的时间, 仅在任职初期参加过辅导员培训, 知识掌握很少, 缺乏经验积累,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技巧不够成熟, 工作的时效性较低。

(四) 高危性的职业风险。

从某种意义上说, 高校的安全稳定是我国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学校、院 (系) 领导是安全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而政治辅导员则是直接责任人。现在的学生普遍心理脆弱、自理能力差、自律意识弱, 因恋爱问题、就业压力问题、贫困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会随时引发校园危机。面对种种可能影响稳定安全的问题, 辅导员整天处于高度的“戒备”状态, 随时随地需要赶到“出事”第一现场, 直接处理。面对安全稳定工作, 辅导员如果一件事情处理不当, 则可能丢饭碗。高校辅导员长时间心理一直处于紧张的应急状态中, 势必导致身心的疲惫和心理疾病的产生。

(五) 能力结构失衡。

“80后”高校辅导员是一支新生主力军, 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但调查显示, 他们的综合能力表现失衡, 主要体现在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强, 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就业指导能力、危机事件处理能力、心理辅导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80后”年轻辅导员很少或从未从事过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有的辅导员没有发表过一篇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论文, 有的辅导员在工作中只知道按部就班, 凭着过去的工作模式进行。

二、“80后”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高校大学生从开学报到、军训一直到毕业, 辅导员一直伴随着他们的成长, 日常生活、学习、思想都与辅导员息息相关, 因此辅导员有多重角色, 准确定位, 才能有效管理。

(一) 思想政治引导者。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 适应学校环境及校园周边环境, 培养“第二故乡”情感及对学校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引导学生学会人际交往, 不但与同学融洽相处, 还要加强与老师联系, 教会学生做人处事及基本礼貌、礼仪。

(二) 日常事务、学风建设管理者。

大学生在学校的所有事情都由辅导员负责, 学生在遇到不懂的以及解决不了的问题, 总会第一时间联系辅导员, 学校的相关事务性工作, 规章制度, 会议精神, 是由辅导员直接传达给学生, 学生对学校的意见也会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不但担负着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 更担负着学风的管理,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 班级团结等管理。

(三) 心理疏导者。

“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以自我为中心, 不合群, 没有集体凝聚力, 对学习兴趣不强, 行为举止约束力差, 面对挫折和失败, 不能正确地接受现实, 总是回避或有抵触情绪, 经得起表扬却经不起批评与意见。面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 辅导员要主动关心, 多与学生沟通, 交流, 谈心, 为学生做心理疏导, 尽量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 为学生切实解决心理障碍。并可辅助学生咨询专业的心理老师, 使其心智愉悦。

三、“80后”高校辅导员自我完善与发展的途径

(一) 加强政治和理论学习, 提高工作技能。

“80后”高校辅导员应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 认真学习社会主义相关理论知识, 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 这样才能在日常管理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 辨别是非, “80后”高校辅导员要善于研究新事物, 创造性的开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制内容和方法。

(二) 不断提高心理素养。

首先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辅导员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 因而要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其次, 辅导员要有高度的自觉性和明确的目标, 虚心听取同事和学生正确的意见, 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对工作充满耐心和热情。同时要有良好的情感品质, 用真情去关心和爱护学生。最后要有良好的情绪修养和性格, 宽容大度、充满自信、谦虚谨慎、诚实幽默。

(三) 加强服务意识, 提高以“生”为本的思想素质。

以“生”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 牢固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为学生的利益着想, 为学生的成才着想。热爱、关心、尊重学生, 对学生怀有一份爱心和一份责任心, 努力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事实告诉我们:一批好教师会造就一个好学校, 一个好辅导员会影响一批学生的未来。

(四) 增强职位认同感和职业道德素质。

高校辅导员社会认可度低, 因此“80后”辅导员要增强自己的职位认同感, 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性质、工作的意义, 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 全身心专注于自己的本职工作, 不断追求自我完善, 把辅导员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用心去做, 那么工作就会有所进步、有所发展、有所作为, 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学生的尊重。

辅导员的工作虽然平凡但不简单, 如何在繁杂的工作中找到一条积极创新、切合实际、成效卓越的道路, 是当今“80后”辅导员应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 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反思, 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 是学习和生活的管理者, 应对时代发展, 80后辅导员作为一支年轻的队伍, 有着他们独特的群体特征, 准确定位, 在找到自身不足的同时, 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

关键词:“80后”辅导员,群体特征,角色定位,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建民.自我完善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 2008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管理 篇9

元认知自从Flavell在1976年提出以来, 引起教育心理学界持续关注, 时至今日, 已经成为非常成熟的理论。元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对认知的认知。一般而言, 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元认知理论的有机统一。元认知可以帮助学习者自觉主动地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 有意识地运用元认知策略, 注重自我反思, 总结经验教训, 进而提高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 达到预期学习效果。虽然学生元认知能力有强有弱, 但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元认知意识, 提高元认知水平[4], 最终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注重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引导, 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进入大学后, 学习目标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 部分同学不重视学习, 更甭提学习习惯了, 这由多种原因造成。例如很多高中教师会对高中生灌输一种善意谎言, 即到了大学就可以好好玩了;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既然上了大学, 已经是成年人, 就可以不管不问。同时, 有些同学认为, 在大学能力锻炼更重要, 参加了很多社团组织或者忙于从事各种兼职活动, 结果荒废了学业。因此, 帮助学生及时意识到树立学习目标的重要性意义重大。鉴于此, 辅导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通过开班会、年级大会和新老生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 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目标的重要性。动员广大同学结合自身实际, 明确目标, 目标可长可短。通过树立学习目标, 让学生懂得“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5], 确保计划的可行性。二是发挥学生家长在学习目标树立中的作用。每个家长都会对孩子有所期望, 家长一般更了解孩子性格和个性, 可以在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中起着引导作用。辅导员要求家长及时关注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目标完成情况, 形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三是辅导员要主动与任课教师联系, 要求任课教师关注学生在具体课程学习中的学习目标。特别是第一节课, 对课程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与要求, 让学生知道该课程学习的意义所在, 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在课程学习上的具体目标, 形成辅导员管理和任课教师教学的合力。

二向学生传授元认知知识, 提高元认知使用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元认知知识包括与个人相关知识、与任务相关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与个人相关知识指的是了解个人在认知过程中的个性差异, 如学习风格、智力水平、性格气质等, 进而摸索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习惯;与任务相关的知识包含对学习任务特征及其认知处理的认识。元认知策略是学生自主学习关键。根据张鸿琴 (2013) 研究, 元认知策略与班风学风建设存在正相关联系[6], 王烈琴, 李建魁 (2008) 指出, 策略性知识包括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无认知策略:计划策略, 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寻求支持策略[7]。在平时教育管理中, 辅导员要有意识地增加元认知策略知识的指导和训练, 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使用元认知策略, 帮助学生学根据不同学习情境, 如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活动的要求, 选择不同策略。与此同时, 在具体学科的学习当中, 辅导员要积极主动与任课教师沟通联系, 与任课教师一道, 共同指导学生在具体学科学习中, 学会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种策略性知识, 提高学习成效。

三辅导员要留意学生在学习上的状况, 注重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元认知监控过程是一个不断计划、检查、调整和修改的动态过程, 在此过程中, 非智力因素尤为重要, 如果学生缺乏坚持性, 出现问题懒得补救, 就会造成问题越来越多[8], 到最后即使想补救也来不及, 甚至毕不了业。因此, 辅导员在平时教育管理中, 要注意锻炼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如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坚持性。鉴于此, 一是辅导员要发挥学习督导小组作用, 其成员可以是由班委、学生党员和寝室长等组成, 辅导员赋予其监督、提醒和反馈的权利, 重点关注学习态度差、学习动机弱或者缺乏毅力的同学。这部分同学经常表现为沉溺于网游、屡次旷课、不完成作业或者自制力差。二是发挥阶段性测试的有益作用, 监控学习效果。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同学, 有针对性地找其谈心, 帮助找到症结所在, 必要时联系家长, 督促其继续努力, 改正不良学习习惯。三是教给学生非智力因素训练方法, 如鼓励学生细分目标、逐一实现、从小事做起、自我激励和暗示, 可以在课外活动、课堂教学和社团活动中渗透。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和同学榜样, 通过身边例子激励其他同学, 同时可以用名言警句引导学生 (参见百度百科:自制力) 。四是通过要求学生做笔记、写日记、划重难点等方式, 让学生时刻知晓自己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

四辅导员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正确归因

对学习过程中元认知控制认知资源的情况、采用的元认知知识和学习效果进行客观公正评价。学会正确归因, 为进一步改进奠定基础。辅导员要注重总结反思, 做好记录, 总结经验教训, 发现问题, 及时整改落实到位。在元认知评价中, 注意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在失败面前, 往往心灰意冷, 不知如何进行正确归因。辅导员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学会在成功或者失败面前学会正确分析原因, 对于正确的归因, 要及时加以强化;引导学生从自身内部因素进行归因, 促进学生继续努力, 防止从外部不可控因素进行归因, 以免产生无助感[9]。二是实现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辅导员可以结合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元认知评价量表, 让学生自我评价;可以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日志、说说等方式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可以尝试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对于缺乏评价经验的同学, 辅导员应该予以指导和帮助。通过反思评价元认知策略和元认知体验, 如果达到预期学习目标, 辅导员应鼓励学生继续保持, 进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反之, 学生通过了解自身不足, 不断扩充修正自身元认知知识或者寻求教师帮助, 达到同化和顺应自身相应元认知知识, 以更好指导将来的学习活动的目的。

五关注学生在学习习惯养成中的元认知体验, 调动学生的内部积极因素

元认知体验是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情感体验。大学生, 特别是学困生, 存在对学业焦虑、自制力差、成就感匮乏、挫败感体验。要逐步增加学生自我效能感和成就感, 增强自信心。要发挥教师期望效应。对于心灰意冷的同学, 不能一味地训斥和批评, 除了帮助他们正确归因以外, 还要对不同学生今后表现予以不同的期待,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辅导员的关心和关注。继而让学生不断朝着辅导员期望的方向发展。还要挖掘学生内部动机。积极心理学也告诉我们, 每个人自身都有懒惰、苦恼、郁闷、迷惘、焦虑、失落等负面情绪, 同时也有自身积极、合作、乐观、拼搏、坚强、进取等积极品质, 因此, 辅导员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感体验, 调动学生内部动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辅导员辅在日常教育管理中, 通过指导和关注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发展, 让学生有效监控学习过程和使用、调整元认知策略,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达到构建优良学风、提高育人成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成杰.用元认知监控理论指导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J].西藏教育, 2010 (3) :50-51.

[2]俞国良, 张雅明.元认知理论与学习不良儿童研究[J].教育探索, 2004 (11) :46-51.

[3]张瑞.元认知理论下大学生日常学习习惯自我塑造可行性研究[J].考试周刊, 2013 (54) :167-168.

[4]姜英杰.元认知:理论质疑与界说[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 :135-140.

[5]张晓慧, 郑淑明.元认知策略与自主学习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6 (25) :145-147.

[6]张鸿琴.元认知策略与高校班级学风建设的实证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12) :367-370.

[7]王烈琴, 李建魁.自主学习的关键:元认知、元认知策略及其培养[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8) :108-112.

[8]胡志海, 梁宁建.大学生元认知特点与非智力因素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 2002 (25) :435-438.

高校辅导员的自我管理 篇10

自2002年以来, 继电子邮件、BBS和QQ之后, 又悄然兴起一种新的网络交流形式, 并引起了国内外教育人士的普遍关注, 这就是博客技术。“博客” (BLOG) 一词, 几年来一直都是最为时髦的词汇之一。它是继E-mail、QQ、BBS之后最为流行的第四代网络交流方式。它是一种个人日志形式的社会性网络软件, 简单易用, 特别是发展到微博阶段, 可以说是“零”技术障碍, 能够成为学习者终身应用的一个知识管理工具和自娱自乐的平台。

通常认为, 博客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博客的历史与万维网 (www或web) 的历史一样“悠久”。最早的博客应该就是万维网的发明人蒂姆·贝纳斯 (Timerners-Lee) , 他开设的第一个网站http://info.cern.ch实际上就是第一个博客网站, 因为里面的内容就是列出所有出现在网上的各类网站。而后的1993到1996年间, NCSA和网景的“What’s New”栏目, 也有着博客网站的雏形。当然, 这一切我们都把它归于博客的“史前时期”, 博客的真正历史可以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般来说, 自1990年以来, 博客的发展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1990年代, 此为博客发展的启蒙阶段;2000-2006年, 此为博客发展的崛起期。在此阶段, 博客铺天盖地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 并成为一个热门概念;2006-2009年, 此为博客的成熟期及进一步发展, 有统计显示, 截至2008年11月底, 我国博客空间超过1亿, 博客作者规模超过5000万。

2009年以来, 此为博客的进一步扩展期, 在此阶段, 新式的博客——微博风靡整个社会。在世界范围内, 最早也是最着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 根据相关公开数据, 截至2010年1月份, 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而就国内来看, 自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 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 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随之, 网易、腾讯等主流网站相继推出微博服务。据新浪发表2010年9月的《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显示, 2010年3月—2010年6月, 国内微博市场月覆盖人数从5452.1万增长到10, 307万。在此期间, 新浪微博月覆盖人数从2510.9万增长到4435.8万。有机构预计, 2010年底, 中国互联网微博累计活跃注册帐户数将突破6500万个, 2011年中将突破1亿;2011年底、2012年底、2013年底, 这一数字将分别有望突破1.5亿、2.8亿、4.6亿。2011年4月, 中国网站每158次访问中就有1次是访问新浪微博 (即访问比为1/158) , 比Twitter在美国的互联网份额高出2.5倍多。

总的来说, 不同的学者对博客有不同的认识, 就笔者而言, 博客主要具有以下三大特征:、第一, 简单、快捷、低成本。博客好比是简化了的个人主页。无需任何站点制作技术, 申请建立空间简单快捷, 方便地发表观点或评论。第二, 开放性及多样化。网络相对其它的沟通管道最重要的特色就是更开放、更自由, 因而比较弱的过滤功能是与生俱来的, 因而像暴力、色情、反社会也必然会在网络上出现, 并相对形式和规模上会更多、更大。相应的法律产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通常是在有问题发生之后才能修改或制定出新的法规条例来。另一个角度, 个人的价值观念不同, 想要表达的想法也不同, 多样化的价值观出现多少都会和社会传统价值之间产生冲突, 例如一些所谓身体写作的极端BLOGGER引起的广泛讨论和关注就是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冲突所带来的典型现象。而且作为新事物从这个案例上可以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 这样来看或许这些现象的出现促使更多的人开始注意到BLOG了。第三, 公共性。这主要是相对QQ、UC以及MSN等即时聊天工具软件而言的。近几年来, 很多人开始多了一个习惯:写博客。特别是微博在2009年大规模推出后, 这种习惯更加普及。同时, 博客精神的核心并不是自娱自乐, 也不是个人表达自由, 相反, 是体现一种利他的共享精神, 为他人提供帮助。它所展示的博客文体、博客行为和博客思想, 将是互联网时代重要的文化现象。

二、新科技视野下辅导员工作的挑战及应对

近几年来, 随着党和政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度的不断加大, “高校辅导员“成为党和政府有关大学生教育文件中的一个高频词汇。《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总则第二条中, 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应当把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管理与服务的第一责任人, 是与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广泛的教育工作者之一, 但是随着前十几年大学教育的迅猛扩招, 虽然与之相应的辅导员数量有一定增加, 但面对呼啸而来的学生潮, 众多辅导员们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据教育部统计, 到2010年高等教育在学人数达到3 000万人左右, 毛入学率达到25%左右。而到2025年左右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面对突如其来的学生潮, 学校及整个社会都感觉到不小挑战。对此, 不同学者的认识有所差别。宋长春认为挑战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生活多样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影响与挑战;网络文化的影响和挑战;大众文化的影响与挑战。费菊认为是受到国际、国内政治的影响,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素质教育的全方位推进的影响。但不管怎样,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却是学者们的共识。而对于身处第一线的辅导员工作面临挑战更为直接:怎样才能更好的管理如此多的学生呢?一般来说, 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可分为传统方式与新媒体工具。而且, 在现代的知识经济时代, 包括博客新媒体工具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方式。就目前的情况看, 虽然有越来越多的辅导员开始用博客等新媒体管理学生, 但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统计显示, 学生的需要和辅导员已开设博客中的内容未完全吻合, 当前辅导员的博客未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当前辅导员博客内容板块的设计不完全合理, 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为此, 笔者认为, 为了进一步优化博客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 辅导员博客需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第一, 要加强辅导员博客内容的及时更新。有调研发现, 在辅导员刚开始开通博客的时候, 很多学生浏览的积极性相当高, 但经过一段时间后, 这种积极性迅速下降一直枯竭, 除了学生自身的问题之外,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辅导员博客的更新频率太低, 学生们不能从中获得更新的有用信息。

第二, 一定要科学规划辅导员博客的板块和内容。建立辅导员博客, 关键在于博客内容的科学规划, 其内容的好坏、及时与否, 直接关系到辅导员博客生命力和教育引导效果。根据笔者的实践, 辅导员博客应该包括四大部分:1、学校院系班级动态及公告;2、社会新闻;3、学习专区;4、师生互动专区。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子栏目:班级风采、最新动态 (公告) 、时政新闻中心、学生引航、学生成绩、学业规划、生涯规划、考研就业、公务员招考、文苑精粹、辅导员寄语、每周一言、专业学习 (专业资讯) 、心灵驿站、学长经验、生活常识、活动照片、班级管理 (通知、新闻、检查) 、学生作品、益智书目、励志必读、视频推荐、幽默空间、留言板、心理咨询、与我联系、办公电话、在线回答等。

第三, 辅导员博客内容要弘扬育人主旋律, 在潜移默化中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其他博客不同, 辅导员博客的内容必须与辅导员身份相符合, 这是辅导员博客的基本要求。所以, 辅导员博客在注重知识性的同时, 也必须更加注重思想性及引导性。在培养人的工作中, 辅导员与专职基础教师的工作应该是相互配合的, 一般来说, 专职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辅导员虽然也在育人, 但与专职教师相比, 则更加注重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及政治觉悟的培养。而辅导员博客是辅导员工作的一种有效形式。必须服务于辅导员的这种角色定位。

上一篇:懒人思维下一篇:语文课堂导入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