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练声效率提高研究

2024-06-27

学生练声效率提高研究(精选九篇)

学生练声效率提高研究 篇1

一、合唱概述

无论哪一种艺术均具有艺术均具有独特的艺术性与功能。对于艺术而言, 其艺术功能一般经由集体声音进行表演, 这是提升音乐素养的重要手段。

(一) 知识综合性

音乐在人类的知识框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还是提升审美标准、增强个人素质的基本途径。在改革开放以后, 教育体制经由三十多年的发展, 音乐教育也得到越来越多教育者的关注, 然而,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 对于大学生而言, 其音乐素养并不理想。合唱是一门众人表演艺术, 主要包含声乐表演、声乐技巧等多项内容, 不仅可让学生掌握发声方法, 还可增加音乐知识积累, 有利于音乐兴趣的培养和音乐素质的增强。

(二) 团结协作性

合唱人数较多, 常规条件下, 合唱团人数主要在40-80这一范围。在合唱过程中, 队员应无条件听从指挥, 协调配合, 借助熟练的演唱技巧, 认真演唱自己的声部, 并注意与其它声部保持协调, 进而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培养默契合作精神。由此可知, 有效的合唱训练可培养学生以作品内容为切入点, 合理运用声乐技巧。

(三) 审美性

在合唱审美中, 和谐是基本要求, 也是最高标准, 具体是指音、声与情。其中前两者为手段, 后者为基本目的。是音高、音色、情感高度融合的一种至高表演境界。因而, 在具体合唱环节, 学生身临其境, 使其情感得到感染, 达成共鸣。合唱训练不仅能够增加合唱知识积累, 还可陶冶审美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大部分学生在听到优美合唱作品后通常会被感动[1]。

二、合唱训练效率的提高策略

只有进行长期、有效的合唱训练, 方可全面展示合唱艺术。对比分析合唱训练和其余训练形式可知, 它们之间存在共性之处, 然而, 也具有独特性。合唱训练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主要表现在指挥者与队员之间的配合。在艺术实践中, 如何构建友好的合作关系, 提高训练效率, 获得理想的效果是合唱训练的根本目标。

(一) 明确合唱意义

合唱包含多声部变化, 可增强音乐技能, 丰富音乐知识, 还可增强团结协作能力。同时, 合唱具有不可替代性, 集体表演是其基本形式。合唱属于一门舞台表演艺术, 且为集体演唱。它在音乐教育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合唱训练不仅可陶冶情操, 还可提升艺术修养、培养团队精神。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合唱训练, 只有这样, 才能进行有效的合唱训练[2]。

(二) 编制合理的发展目标与可行的训练计划

在合唱训练中, 因队员的个人情况与音乐基础等各不相同, 所以, 指挥者因参照队员的基本情况, 编制合理的发展目标与可行的训练计划, 确保合唱训练有序开展。其中, 训练曲目选择至关重要。因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应满足队员的个人水平, 指挥者若仅仅考虑个人喜好, 忽略队员的基础条件则是不可行的。例如, 选取音域较宽、很难准确把握节奏和音准的曲目, 则队员将无法完成, 这不仅会制约任务的完成, 还会削弱队员的积极性, 不满足艺术教育宗旨。由此可知, 选择曲目时应坚持难度逐渐递增的原则, 尤其在训练初期, 应着重强化队员的基本技能, 使其在愉悦的氛围中不断提升。另外, 指挥者还应妥善处理基础以及曲目训练。应围绕学校具体的演出活动与任务系统权衡, 尽可能降低合唱训练的盲目性。

(三) 灵活应用训练方法

为获得良好的合唱训练效果, 单纯依赖队员的集体努力是不够的, 还取决于训练方法。每一次着手训练之前, 一定要利用几分钟进行发声训练, 该环节十分重要, 既能协调合唱团的声音, 还可纠正唱法。我们应注重发声练习, 不能将其简单地等同为开开嗓子。在发声练习实践中, 应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可让学生有效掌握演唱方法, 还应借助直白、形象的说法来刺激队员, 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例如, 在开展呼吸训练时, 可采用闻花的方法, 也可使其感受趴在书桌睡觉时的吸气感觉, 切身体会后腰扩张, 同时持续保持。通过上述方法来训练呼吸, 以此来有效控制气息, 保证吸气饱但不过饱。

排练作品时, 每一步作品均应按部就班地开展。首先是初步分析、认知熟悉阶段, 在该阶段应着重解决音准等一系列问题, 进而为作品的全面展现奠定基础。一般参照不同声部独立练习, 这不仅可节省训练时间, 还能规避不同声部之间的干扰, 以免走调;艺术加工为第二阶段, 在此阶段应重点进行不同声部协调性训练与色调处理。注重分段练习, 严抓重点, 有效攻克难点, 通过多种手段来展现曲目高潮点;修饰是最后一个阶段, 在此阶段应全面展现作品内容, 指挥者应更加具体地要求合唱团[3]。处于此阶段时, 各种表达手段近乎完善, 应以此为基础, 进一步展现作品内容、彰显情感。另外, 我们应明确上述三个阶段是密切相关的, 不能片面关注演唱技巧, 忽略音乐表现, 也不允许只关心作品内容, 忽视发声技巧。我们应灵活运用训练方法, 积极探索辅助方法, 进而不断增强音乐素质。

(四) 构建优良的艺术情境与美好的艺术氛围

对于大学生合唱团而言, 通过具体的实践, 笔者深有体会, 不仅需要专业化、系统化的技术指导, 还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合唱团无时无刻都要服从指挥的领导, 加强人文关怀, 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构建优良的艺术情境与美好的艺术氛围, 让大学生在有效完成任务的基础上, 不断提升音乐修养, 获得艺术启迪, 共同进步。

合唱是一种构建和谐的艺术, 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经由周密组织、专业化训练, 不仅可为学生搭建充足的展现平台, 还可培养团结写作、统一协调观念, 组建凝聚力较强的合唱训练队伍, 进而提高合唱训练效率。

摘要:合唱艺术作为一种音乐体裁, 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 还可美化学生灵魂。然而, 合唱训练具有长期性和严格性, 为提升合唱训练效率, 应增加合唱训练的趣味性, 让大学生主动参与训练。本文首先对合唱进行概述, 然后探讨训练效率的具体提高策略。

关键词:提高,合唱训练,效率,实践

参考文献

[1]柴铭.针对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合唱训练的意见——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团合唱团为例[J].金田, 2012 (9) .

[2]李金波.高校大学生合唱训练教学方法探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26 (4) .

学生练声效率提高研究 篇2

福建漳州市南靖县实验小学 张小柳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精妙传神。语文肩负着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神圣使命,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学品位。遗憾的是,课标改了,教材改了,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日趋下降,与音、体、美等其它课相比,语文课简直是在受罪。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枯燥乏味,课后单一的作业形式及做不完的作业,使孩子成天埋于题海中,让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传统的教育使学生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累,而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多数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因此我们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这一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兴趣”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今中外的教育先哲们关于这一课题的见解很多。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到古罗马的西塞罗,从德国的赫尔巴特到美国的杜威,从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到近代的蔡元培、鲁迅、陶行之以及当代的特级教师于漪等,都在不同的年代,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和体会,论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真知灼见地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

在西方,对中文的关注也是近些年来开始的,所以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研究还不完善,但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却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在英国,小学教育遵循“以儿童主体活动为主” 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制定计划时充分体现对个别教育的重视,激励学生动口、动手来巩固知识,培养兴趣。在北桑朴顿市的一所案例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每年举办 “中国周”活动。在这一周里,学校里充满了中国文化的标志和特征,整个校园里弥漫着中国文化的氛围。不仅如此,学校还把全部四年级的学生带到约100英里外的伦敦市“中国城”(华人居住区)和维多利亚博物馆的中国展厅参观。在国外,还没有专题的研究,但这些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却值得我们借鉴。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在知识的王国中自动地觅取珍宝,乐此不疲,即所谓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保持和提高。

语文教学是科学、是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尽量优化教材、优化方法,创设情境,寓教于趣,以趣促思,使学生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积极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2、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告诫老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芬也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可见,英语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的生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下学习状态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诱、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下动力,并在漫长下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兴趣是一种驱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它可以使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兴趣是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愿望,兴趣滋生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表现,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就会导致教师讲课,无人听讲;上课提问,无人回答;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还会使原本复杂的英语知识更难学,学生不知所谓,而厌学、不学.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等.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1、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又称“求知欲”:指孩子对知识的一种积极认知倾向,表现为孩子积极主动要求学习,喜欢学习和坚持学习。它是孩子求知的一种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孩子长时间地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助于他们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促使他们善于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并不断地探求新的知识。但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多数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

2、教学效率:所谓课堂教学效率是指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探索。

2、教师需经常集体备课,对同一个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教学方法,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师生互动,加强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

4、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乐意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

七、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配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建立并保持和提高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

2、发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富有进取意识、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人,从而积极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解放

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变

4、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影响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情感因素主要有哪些

2、教师个人情感因素修养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作用

3、课堂教学激趣的方式与手段的研究

4、社会环境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八、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最基础和用途最广泛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献资料更是浩如烟海。因此,我们将对与本课题有关的部分图表、数字、符号、书刊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我们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佐证和补充。

2、调查法:对照新课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如,运用问卷调查等。

3、个案研究法:结合本校实际,对个人或个别的班级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他们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查,收集既有普遍意义又有个性特点的案例,了解他们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实施一些积极地教育引导措施。

4、观察法 :阅读学习分为课内阅读学习和课外阅读学习,在进行研究过程中,我们观察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和老师。观察老师是否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创设了条件。观察学生是否真正被调动起了学习的兴趣。

5、行动研究法:让学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愿学、乐学、善学。

6、经验总结法 :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边探讨边进行,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研究的步骤及主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6年5月―2016年6月):选题、立项、进行资料的查新,成立课题组,确定人员.请专家讲座指导,培训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认识,调动积极性,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制定方案等基础性工作.2.实施阶段(2016年7月―2018年3月):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访问等方法手段摸清学生学习现状,形成调查报告,抓好研究管理,探讨增加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性策略,合理配置课堂教学资源,构建生动活泼有特色的英语课堂,形成阶段成果.3.总结阶段(2018年4月―2018年5月):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九、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人员保障:课题研究者是身处教学第一线的骨干教师,工作以来一直潜心从事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有多篇论文在市区评比中获奖,有着较强的主动发展意识,愿意投身于艰苦的课题研究中。

2、实践保障:该课题旨在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紧扣课堂教学阵地,研究内容贴近研究对象,这给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3、资料设备齐全

我校是一所有悠久历史的学校,各种教学配套设施优良,软硬件建设齐全且较为现代化,馆藏图书丰富,并开通宽带网,教师人手一台电脑,便于对各种资料的分类整理和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可随机通过互联网与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沟通,及时获得最新的信息。

4、经费保障

学校非常重视本课题,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一切必要的经费保障,能为研究活动的开展提供经济后盾。经费来源:①学校科研基金支持划拨;②参与人员共同集资;③争取相关企业友情赞助。

十、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一)实践成果

1、构建形成新教学方法、模式。

2、学生学习面貌明显改善

3、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明显增强

(二)、理论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论文集

3、课题研究案例、反思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结题报告

福建漳州市南靖县实验小学 张小柳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精妙传神。语文肩负着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神圣使命,语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学品位。遗憾的是,课标改了,教材改了,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日趋下降,与音、体、美等其它课相比,语文课简直是在受罪。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枯燥乏味,课后单一的作业形式及做不完的作业,使孩子成天埋于题海中,让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传统的教育使学生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累,而结果却是不尽如人意。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但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多数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首先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因此我们提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这一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兴趣”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今中外的教育先哲们关于这一课题的见解很多。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到古罗马的西塞罗,从德国的赫尔巴特到美国的杜威,从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到近代的蔡元培、鲁迅、陶行之以及当代的特级教师于漪等,都在不同的年代,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和体会,论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要依赖于兴趣。”这句话真知灼见地道出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

在西方,对中文的关注也是近些年来开始的,所以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研究还不完善,但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却走在了中国的前面。在英国,小学教育遵循“以儿童主体活动为主” 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制定计划时充分体现对个别教育的重视,激励学生动口、动手来巩固知识,培养兴趣。在北桑朴顿市的一所案例学校,为了培养学生学习中文的兴趣,每年举办 “中国周”活动。在这一周里,学校里充满了中国文化的标志和特征,整个校园里弥漫着中国文化的氛围。不仅如此,学校还把全部四年级的学生带到约100英里外的伦敦市“中国城”(华人居住区)和维多利亚博物馆的中国展厅参观。在国外,还没有专题的研究,但这些学习兴趣的培养策略却值得我们借鉴。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古人云:“启其蒙而引其趣”。兴趣是所有学科教学的生命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自发吸取知识养料的要求,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他们就会在知识的王国中自动地觅取珍宝,乐此不疲,即所谓的“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都决定了他们做事往往从兴趣出发,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保持和提高。

语文教学是科学、是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尽量优化教材、优化方法,创设情境,寓教于趣,以趣促思,使学生以良好的认知情绪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学习中去,让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就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积极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2、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苏霍姆林斯基告诫老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芬也曾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可见,英语学习兴趣是英语教学的生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下学习状态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诱、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下动力,并在漫长下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兴趣是一种驱动力,在学习过程中,它可以使感知清晰、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兴趣是入门的阶梯,兴趣孕育愿望,兴趣滋生动力.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情感表现,一种内在的动力.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就会导致教师讲课,无人听讲;上课提问,无人回答;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还会使原本复杂的英语知识更难学,学生不知所谓,而厌学、不学.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应该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等.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中,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并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教师应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1、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又称“求知欲”:指孩子对知识的一种积极认知倾向,表现为孩子积极主动要求学习,喜欢学习和坚持学习。它是孩子求知的一种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孩子长时间地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有助于他们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促使他们善于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并不断地探求新的知识。但兴趣不是生来就有的,多数儿童的语文学习兴趣都是在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下,受正确的学习动机支配而产生的。

2、教学效率:所谓课堂教学效率是指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增幅三者之和所达到的效果。.影响和制约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敢于探索。

2、教师需经常集体备课,对同一个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教学方法,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3、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师生互动,加强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发展。

4、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使学生乐意学语文,提高教学质量。

七、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配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建立并保持和提高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

2、发扬人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富有进取意识、自主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人,从而积极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和解放

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变

4、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影响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情感因素主要有哪些

2、教师个人情感因素修养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作用

3、课堂教学激趣的方式与手段的研究

4、社会环境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八、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文献法是最基础和用途最广泛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文献资料更是浩如烟海。因此,我们将对与本课题有关的部分图表、数字、符号、书刊等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为我们的实验研究提供必要的佐证和补充。

2、调查法:对照新课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如,运用问卷调查等。

3、个案研究法:结合本校实际,对个人或个别的班级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他们进行直接或间接的调查,收集既有普遍意义又有个性特点的案例,了解他们发展变化的某些线索和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实施一些积极地教育引导措施。

4、观察法 :阅读学习分为课内阅读学习和课外阅读学习,在进行研究过程中,我们观察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和老师。观察老师是否为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创设了条件。观察学生是否真正被调动起了学习的兴趣。

5、行动研究法:让学生参加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愿学、乐学、善学。

6、经验总结法 :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结合本校的实际,边探讨边进行,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具有可行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研究的步骤及主要过程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6年5月―2016年6月):选题、立项、进行资料的查新,成立课题组,确定人员.请专家讲座指导,培训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认识,调动积极性,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制定方案等基础性工作.2.实施阶段(2016年7月―2018年3月):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访问等方法手段摸清学生学习现状,形成调查报告,抓好研究管理,探讨增加英语学习兴趣的有效性策略,合理配置课堂教学资源,构建生动活泼有特色的英语课堂,形成阶段成果.3.总结阶段(2018年4月―2018年5月):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九、课题研究成果

(一)初步摸索出一系列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措施

1、发掘教材的美,灵活处理教材

语文教材与其它教材相比,有其特殊的魅力,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而每一篇好文章,语言都很规范、朴实、优美,总是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学生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即使低年级的词串识字编得也很有情趣美、意境美。教师在备课时要研究教材,解读教材,充分发掘出教材的魅力所在,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语文带来的情感、语言、人文、交际等方面的怡悦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教科书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一个载体,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语文教材非常重要。模拟情境表演以及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等,由此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教材的丰富性,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创设自主课堂,点燃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自主的语文课堂,是培养兴趣的主阵地。语文课堂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热爱语文,燃起语文学习的激情。

(1)引而不发,激疑燃趣。

学新课时,我们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在审题上下功夫,通过审题,使学生在头脑中多装些问号。如学习《拉萨的天空》一课,揭题时,可以启发学生:“看了课题,你头脑里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问:“作者为什么写拉萨的天空?”老师在题目下画下一个问号。还有的学生问:“拉萨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又在题目下画了一个问号。老师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告诉学生:“这两个问题,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到书里去找答案?”从而激励学生通过读书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决。学生在读书中,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如湛蓝、神往等,教师先不作答,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联系上下文去揣摩思考。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处于激发状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习中的疑点不是马上解答,而是引而不发,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读书去解疑,这就能够形成学生“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自信心。

(2)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情景教学以它丰富的表现形式,运用讲述生动的故事,形式多样的表演等直观手段与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形神兼备地再现了教材中所描绘的美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利用图画、电视录像、投影、实物、课件等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例如第一册《识字3》教学内容是公园里一些景物的名称和一些游乐设施的名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一座美丽的公园,到处是绿树红花,一座弯弯的小桥,桥下河水缓缓地流着,小朋友们在公园里快乐地玩着,有的坐小火车,有的滑滑梯,有的荡小船等。课本上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学生被吸引住了,立刻集中注意力投入到生字的学习中。

利用讲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每个孩子都爱听故事,以故事导入新课更为吸引学生,引发他们学习的极大乐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学生表演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让学生表演的好材料。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学生们成了热情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中,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很快地理解。

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强调的作用。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是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便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媒体情境。如:教学《九寨沟》时,用Powerpoint设计了几幅优美的九寨沟图片,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带领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使学生身临其境地领悟人间仙境,再配上音乐和朗诵,学生被这美景陶醉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理解文章打下了基础。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媒体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运用,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易被学生掌握、理解,从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生。

语文课堂上,情境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3)提供展示机会,使学生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

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越大,他们越学得兴趣盎然。有98%以上的学生表示对课堂学习中的“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辩”、“演一演”等形式感兴趣。追问其原因,大多数同学表示,这些形式能让他们自由发挥,有吸引力。由此可见,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如:教材中有很多故事类课文,大多情节感人,人物鲜明,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如果能让学生走上讲台,分角色体验人物情感,把握分寸,再现作品内容,利于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如《三顾茅庐》等篇目,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之后演起来。但学生的理解、表演很有可能是稚嫩的,让学生在表演之后进行“导演式”的相互评价,哪些地方演得不合理,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在此过程中,学生紧紧围绕“怎样才能演得更好”充分发挥想像,然后,集众人所长,再进行汇报式的表演,这种“二度表演”就是一种学习过程的生动展现。

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方式很多,课前让学生交流收集的信息,可以用“小灵通告诉你”的形式进行信息共享;课后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用“考考小博士”的形式搭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平台,由学生质疑,学生答题,教师提示。教师要把握课堂机智,还可从教材的“留白点”、“延伸点”去引导学生想像说话。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展示的机会吧,课堂将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3、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首先,要在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保护其自尊心、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运用激励性评价,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就能提高其学习兴趣。

(1)艺术评价,消除畏难情绪 教师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要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我们采用了:情景评价(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反馈)、夸赞评价、幽默评价等。对学生朗读课文的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项日趋完善的工程,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实践,使评价语更鲜活、更有魅力,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激励评价,唤起成就感

以习作教学为例:对于学生来说,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更是学生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结晶。因此,评价习作时,要珍视作品中闪烁着个性光彩的有表现力、富有时代特征的“亮点”,张扬个性体验,唤起学生的“成就感”。

一找“亮点”。评价可分三步进行:生自评——生互评——师评。让学生在开放的评价中,多角度、多层次的从内容、形式、表达、情感等人文性与工具性方面最大限度地寻找“亮点”,大到选材、立意,小到优美的词句,精彩的句子段落等,均可确定为“亮点”对象。一是找自己“亮点”,就是让习作者把自己满意的地方找出来。二是找他人“亮点”,就是边欣赏他人习作,边把自己的赏识点找出来。找自己“亮点”用铅笔画波浪线,找他人“亮点”用蓝圆珠笔画波浪线,教师批改时对精彩的地方画红色波浪线。

学生为了让自己、同学、老师能找到习作中的“亮点”,在习作的过程中就会更加认真、投入。同时,学生站在欣赏的角度阅读,带着浓厚的兴趣寻找,抓住独特的亮点标画,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互相学习的方式。

二评“亮点”。对于习作者和欣赏者来说,不仅想寻找到“亮点”,还想知道“亮”在何处。因此,一是让欣赏者边欣赏,边在标出的“亮点”处写上肯定的评价,如“开头既点题又引出下文,妙!”“这几句话表达了真情实感。”“比喻生动。”“从这儿可看出你有丰富的想象力。”“说得有道理!”二是随文肯定后,再从整体着眼,肯定全文“亮点”,如“能抓住身边的琐事以小见大地叙述,说明你是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文章选材新。”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习作者的长处,又使评价者本身得到潜意识的启发;既尊重习作者的个体体验,又展示了欣赏者的独特感受,从而鼓励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培养求异思维及审美、鉴赏、创新精神。

三是夸“亮点”。一个人的付出,最希望得到的是别人的肯定。对于学生来说,同样渴望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得到他人的珍视和赏识。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笔者在作文评讲课上组织学生夸习作中的“亮点”。以同桌、小组、全班等多种形式,让评价者将习作中的“亮点”有声有色地诵读给大家听,并说出“亮“在何处。这样你读我的“亮点”,我读他的“亮点”,你有三处“亮点”,我有五处“亮点”,人人都有“亮点”,篇篇都有“亮点”。“亮点”少的同学暗下决心下次迎头赶上,“亮点”多的同学还想更上一层楼。

4、开放语文活动空间,巩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课程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新课程特别强调社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一事一物都可以为教育所利用和借鉴。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语文活动。

①错别字大通缉逮捕行动。组织学生互查作业,发现错别字的通过查字典等方法找出正确的书写方法。

②开展学生百家小论坛,轮番上阵,可讲故事,可以演讲,朗读美文也行,目的是让学生感觉语文就在身边,语文是可以拿出来触摸享受的。

③定期开展“向你推荐一本好书”活动,给学生搭起读书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表达读书感受的机会,在生生互动中享受读书的快乐。

④开设“谈天说地”课。“谈天说地”课,内容天南地北,包罗万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表达的舞台,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不断激发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从而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习作动机,增强学生习作兴趣。

⑤开展轰轰烈烈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使学生沐浴醇厚的传统文化。诵读兴趣的培养与巩固,离不开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个人诵读才能展示,小组擂台赛,古诗童谣传唱,古诗积累本展览,师生对抗赛等多种活动形式。在组织郊游时,也把古诗诵读作为在郊外游戏的活动内容之一。多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玩当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诵读兴趣。

(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语文活动。①经常布置学生课余时间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多问问、多做做,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的信息资源。如在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查阅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搜集、摘抄屈原的诗词进行赏析,了解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并亲自动手包棕子、做香囊,以表达对爱国志士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平时也可以布置一些常规性的作业,如给爷爷、奶奶读报、写信等,鼓励学生与家长以及邻居交谈,谈历史、谈时事,谈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看新闻联播、“走遍中国”等一些电视节目,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在晨会课“谈天说地”栏目中与同学交流。

②鼓励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和创新思维的成果。学了《特殊的葬礼》一课后,为了让学生对环保知识了解得更深刻,我们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环保现状,观察、分析家乡的水资源状况,访问在环保局工作的家长,了解环保措施实施情况。

“教者有心,学者有益”。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开放性的语文活动,是持续语文学习兴趣的源泉,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个性,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得到了有效培养。

低年级课题组成员善于发掘和利用各种识字资源,拓宽识字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识字的习惯和能力,提高了识字效率,为今后的读写打下坚实的基础。中高年级课题组成员在阅读积累及习作方面做了积极探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如今爱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校园内还涌现了一大批 “读书之星”、“十佳小书法家”、“十佳小作家”学生近两年来发表的上百篇习作即将编册成书。

(三)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就是进行教学研究。科研课题的建立,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搭建了平台,让教师能有共同语言进行学习交流。课题化的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有效地激发了教师学习和运用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的热情,极大地调动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研究的积极性。

十、问题与启示:

1、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得到了许多启发,同时也引起了深深思考:兴趣是学生心灵之窗的一束火炬,它可以照亮学生心扉,打开他们知识宝库乃至人生的大门。可是,这束火炬能燃烧多久?它的能量有多大?已经激发的兴趣会不会转瞬即逝?又该如何保持下来,并最终转化为学生个人的长期的内在人生需求呢?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长期关注的话题。我们深知语文教育任重道远,仅做这一点是不够的。我们将继续努力,让语文为学生的生命打上亮丽的底色。

2、工作时间紧,查阅资料难。既要上课,又要研究课题,如何合理安排教学与科研,使两者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提高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和手段,还有更多更好的方法有待我们以后去探索。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

摘要:在积极实施“新课标”的今天,“以人为本”的观念已放到课改的首要位置。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应该如何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成长的快乐?我们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是关键。

关键词:语文;兴趣;效率;主动

柏拉图说过:“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足见,兴趣是推动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学习兴趣,并指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美国进步教育学派的代表人杜威则提出了“兴趣中心论”。因此,语文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益,必须首先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发掘教材的美,灵活处理教材

语文教材与其它教材相比,有其特殊的魅力,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都是经过精选的,而每一篇好文章,语言都很规范、朴实、优美,总是以它的美好而真挚的情感来打动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闪光的东西,使学生的感情受到共鸣而得以升华,变得更加纯洁、高尚。即使低年级的词串识字编得也很有情趣美、意境美。教师在备课时要研究教材,解读教材,充分发掘出教材的魅力所在,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语文带来的情感、语言、人文、交际等方面的怡悦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教科书只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一个载体,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语文教材非常重要。模拟情境表演以及解决真实的生活问题等,由此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教材的丰富性,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创设自主课堂,点燃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自主的语文课堂,是培养兴趣的主阵地。语文课堂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生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热爱语文,燃起语文学习的激情。

(1)引而不发,激疑燃趣。

学新课时,我们十分重视引导学生在审题上下功夫,通过审题,使学生在头脑中多装些问号。如学习《拉萨的天空》一课,揭题时,可以启发学生:“看了课题,你头脑里有什么问题?”有的学生问:“作者为什么写拉萨的天空?”老师在题目下画下一个问号。还有的学生问:“拉萨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老师又在题目下画了一个问号。老师没有马上回答,而是告诉学生:“这两个问题,老师都明白,你们是想让我告诉你们,还是自己到书里去找答案?”从而激励学生通过读书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解决。学生在读书中,遇到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如湛蓝、神往等,教师先不作答,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联系上下文去揣摩思考。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就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处于激发状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对学习中的疑点不是马上解答,而是引而不发,鼓励学生自己通过读书去解疑,这就能够形成学生“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自信心。

(2)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情景教学以它丰富的表现形式,运用讲述生动的故事,形式多样的表演等直观手段与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形神兼备地再现了教材中所描绘的美的情景,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去,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利用图画、电视录像、投影、实物、课件等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易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把无意识记变为有意识记,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变为形象的识记,收到记得快,记得牢的效果。例如第一册《识字3》教学内容是公园里一些景物的名称和一些游乐设施的名称,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一座美丽的公园,到处是绿树红花,一座弯弯的小桥,桥下河水缓缓地流着,小朋友们在公园里快乐地玩着,有的坐小火车,有的滑滑梯,有的荡小船等。课本上静止的画面动了起来,学生被吸引住了,立刻集中注意力投入到生字的学习中。

利用讲故事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每个孩子都爱听故事,以故事导入新课更为吸引学生,引发他们学习的极大乐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学生表演体会情境。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都是让学生表演的好材料。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学生们成了热情演员或观众,一下子全部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境中,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很快地理解。

借助音乐渲染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相结合,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与视觉,会起到相互补充,相互强调的作用。只要选取的音乐,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尤其是在整个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节的发展上二者和谐、协调,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便能达到以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目的。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媒体情境。如:教学《九寨沟》时,用Powerpoint设计了几幅优美的九寨沟图片,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带领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使学生身临其境地领悟人间仙境,再配上音乐和朗诵,学生被这美景陶醉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为进一步理解文章打下了基础。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以图、文、声并茂的三维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媒体技术在情境教学中的运用,使我们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更易被学生掌握、理解,从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中学生。

语文课堂上,情境教学的运用,使整个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锻炼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情境的生动、形象、有趣,激起学生的情绪,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即情境能体现教材的特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教材难点,从而促进儿童知识的、能力的、智力的、情感意志的尽可能大的发展。

(3)提供展示机会,使学生找到自我学习的乐趣。

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越大,他们越学得兴趣盎然。有98%以上的学生表示对课堂学习中的“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辩”、“演一演”等形式感兴趣。追问其原因,大多数同学表示,这些形式能让他们自由发挥,有吸引力。由此可见,课堂上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如:教材中有很多故事类课文,大多情节感人,人物鲜明,图文并茂,妙趣横生。如果能让学生走上讲台,分角色体验人物情感,把握分寸,再现作品内容,利于学生创造性地理解教材。如《三顾茅庐》等篇目,让学生在细读课文之后演起来。但学生的理解、表演很有可能是稚嫩的,让学生在表演之后进行“导演式”的相互评价,哪些地方演得不合理,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在此过程中,学生紧紧围绕“怎样才能演得更好”充分发挥想像,然后,集众人所长,再进行汇报式的表演,这种“二度表演”就是一种学习过程的生动展现。

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方式很多,课前让学生交流收集的信息,可以用“小灵通告诉你”的形式进行信息共享;课后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可以用“考考小博士”的形式搭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平台,由学生质疑,学生答题,教师提示。教师要把握课堂机智,还可从教材的“留白点”、“延伸点”去引导学生想像说话。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展示的机会吧,课堂将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三、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呢?首先,要在尊重学生个别差异、保护其自尊心、因材施教的基础上运用激励性评价,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就能提高其学习兴趣。

(1)艺术评价,消除畏难情绪

教师评价的语言要丰富,要给学生以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我们采用了:情景评价(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反馈)、夸赞评价、幽默评价等。对学生朗读课文的评价,没有固定的模式,是一项日趋完善的工程,这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实践,使评价语更鲜活、更有魅力,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激励评价,唤起成就感

以习作教学为例:对于学生来说,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更是学生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结晶。因此,评价习作时,要珍视作品中闪烁着个性光彩的有表现力、富有时代特征的“亮点”,张扬个性体验,唤起学生的“成就感”。

一找“亮点”。评价可分三步进行:生自评——生互评——师评。让学生在开放的评价中,多角度、多层次的从内容、形式、表达、情感等人文性与工具性方面最大限度地寻找“亮点”,大到选材、立意,小到优美的词句,精彩的句子段落等,均可确定为“亮点”对象。一是找自己“亮点”,就是让习作者把自己满意的地方找出来。二是找他人“亮点”,就是边欣赏他人习作,边把自己的赏识点找出来。找自己“亮点”用铅笔画波浪线,找他人“亮点”用蓝圆珠笔画波浪线,教师批改时对精彩的地方画红色波浪线。

学生为了让自己、同学、老师能找到习作中的“亮点”,在习作的过程中就会更加认真、投入。同时,学生站在欣赏的角度阅读,带着浓厚的兴趣寻找,抓住独特的亮点标画,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互相学习的方式。

二评“亮点”。对于习作者和欣赏者来说,不仅想寻找到“亮点”,还想知道“亮”在何处。因此,一是让欣赏者边欣赏,边在标出的“亮点”处写上肯定的评价,如“开头既点题又引出下文,妙!”“这几句话表达了真情实感。”“比喻生动。”“从这儿可看出你有丰富的想象力。”“说得有道理!”二是随文肯定后,再从整体着眼,肯定全文“亮点”,如“能抓住身边的琐事以小见大地叙述,说明你是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文章选材新。”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习作者的长处,又使评价者本身得到潜意识的启发;既尊重习作者的个体体验,又展示了欣赏者的独特感受,从而鼓励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培养求异思维及审美、鉴赏、创新精神。

三是夸“亮点”。一个人的付出,最希望得到的是别人的肯定。对于学生来说,同样渴望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得到他人的珍视和赏识。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笔者在作文评讲课上组织学生夸习作中的“亮点”。以同桌、小组、全班等多种形式,让评价者将习作中的“亮点”有声有色地诵读给大家听,并说出“亮“在何处。这样你读我的“亮点”,我读他的“亮点”,你有三处“亮点”,我有五处“亮点”,人人都有“亮点”,篇篇都有“亮点”。“亮点”少的同学暗下决心下次迎头赶上,“亮点”多的同学还想更上一层楼。

四、开放语文活动空间,巩固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课程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新课程特别强调社会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一事一物都可以为教育所利用和借鉴。合理开发和利用,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培养语文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语文活动。

①错别字大通缉逮捕行动。组织学生互查作业,发现错别字的通过查字典等方法找出正确的书写方法。

②开展学生百家小论坛,轮番上阵,可讲故事,可以演讲,朗读美文也行,目的是让学生感觉语文就在身边,语文是可以拿出来触摸享受的。

③定期开展“向你推荐一本好书”活动,给学生搭起读书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表达读书感受的机会,在生生互动中享受读书的快乐。

④开设“谈天说地”课。“谈天说地”课,内容天南地北,包罗万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表达的舞台,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在交流中不断激发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从而使学生产生强有力的习作动机,增强学生习作兴趣。

⑤开展轰轰烈烈的古诗文诵读活动,使学生沐浴醇厚的传统文化。诵读兴趣的培养与巩固,离不开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个人诵读才能展示,小组擂台赛,古诗童谣传唱,古诗积累本展览,师生对抗赛等多种活动形式。在组织郊游时,也把古诗诵读作为在郊外游戏的活动内容之一。多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在游戏、活动、玩当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诵读兴趣。

(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外语文活动。

①经常布置学生课余时间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多问问、多做做,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的信息资源。如在传统节日端午节来临之际,让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查阅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搜集、摘抄屈原的诗词进行赏析,了解端午节各地有哪些风俗,并亲自动手包棕子、做香囊,以表达对爱国志士屈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平时也可以布置一些常规性的作业,如给爷爷、奶奶读报、写信等,鼓励学生与家长以及邻居交谈,谈历史、谈时事,谈课本上学到的知识。还可以鼓励学生看新闻联播、“走遍中国”等一些电视节目,从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在晨会课“谈天说地”栏目中与同学交流。

②鼓励学生把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在实践中验证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和创新思维的成果。学了《特殊的葬礼》一课后,为了让学生对环保知识了解得更深刻,我们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环保现状,观察、分析家乡的水资源状况,访问在环保局工作的家长,了解环保措施实施情况。

“教者有心,学者有益”。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开放性的语文活动,是持续语文学习兴趣的源泉,能较好地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个性,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的持久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力争把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变成热情、主动的“我要学”,促进“教”与“学”双边关系的互动。这样,就会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 朱秀芳等编 1986年人教出版社

2、《非智力因素与学校教育》柳树森主编 2001年襄樊教育版

3、《小学教育学》

叶立群主编 1989年人教出版社

4、《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6、《民主主义与教学》,(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提高学生生物解题效率的方法研究 篇3

一、教材内容要充分掌握

分析2015年高考理综试题生物部分可知,2015年高考生物选择题的第2题和第6题中涉及的端粒酶和猫叫综合征源于必修二生物教材,这些都说明高考的题材都是来自于教材,因此学生要提高解题效率必须充分掌握教材的内容。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把教材内容简单化,如在细胞器的教学中,学生要死记硬背各细胞器的功能很难,因此在这个知识的教学中,我先分析每一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然后让学生把所学的细胞器和细胞结构通过简笔画画在纸上,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结构去记忆细胞器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对于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的变化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在教材中很多知识都可以用画图或者概念图的形式把内容简单化,让学生更容易去识记。通过对插图的说、画、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插图的认识和理解,而且还可以把相关的知识前后联系起来,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考试中的识图作答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二、引导学生快速阅读题目及明确命题者的意图

目前,很多生物高考模拟题的阅读量大大提高,学生要通过阅读题目中大量的文字信息,并从题目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解题。这样就要求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题意和命题者的意图。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经过大量训练。在平时的试卷讲评中,我都会要求学生把题目读一遍,让学生尝试去分析并划出题目中的关键词和相关数据,而且每次在讲评完之后,我都会检查学生的试卷,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经过多次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解题时准确划出题目的关键词,能够知道命题者的命题方向,这样在考试时就能够节省很多时间,提高解题效率。

三、实施同类型题目的大量训练

高考的模拟训练不可能遇到跟高考一样的题目,在平时训练中大多都是相同类型的例题或者相同的知识点。在一次教育教学培训中,江苏一位老师说,他们在高考备考复习时,进行同类型题目的大量训练,比如在复习完《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教材中的知识点之后,就进行同类型题的训练,每天都会训练三道选择题和一道非选择题,完成这些题目花的时间大概是15分钟,因此每天就可以用这15分钟来强化这个内容。经过两个星期的复习,这个专题基本上就能够达到足够的训练量。因此我在复习《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时就尝试使用了这样的方法进行复习,学生普遍觉得这种类型的题目更容易解答。关于伴性遗传和人类的遗传病是高中生物的一个难点,一线教师利用这种复习方法突破了学习难点,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使学生在考试时能快速解答相关问题。

四、实行分层训练

每个学生的基础是不一样的,要想提高大部分学生的解题效率,必须实行分层训练。对于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他们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提高解题的效率。对于中等学生,由于他们做题量不够,而且不善于总结学习方法,因此需要给他们提供一定数量的题目,并让他们学会归纳总结。而对于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复习得抓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先让他们掌握考查概率较高的知识板块,比如生命活动调节、遗传、生态等。其中,遗传较难,生态模块相对容易,可以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来攻破。只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这样的训练,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

五、加强学生对生物专业术语的掌握

生物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很多专业术语需要学生准确掌握和应用。许多学生在应对生物考试的非选择题时,往往由于词不达意而失分。生物学科高考要求能应用生物学专业术语或生物学的基本观点来答题,所以学生平时做非选择题时,要学会引用课本中解决类似问题所用的生物学专业术语、基本观点来回答问题,不要用口语化的文字或错别字答题。用错别字答题是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比如“类囊体”的“囊”字经常写错,还有“桑葚胚”中的“桑葚”两个字,而在高考中,对于专业术语的填空出现错别字是不得分的。因此,我们应加强学生对生物专业术语的掌握。

摘要:新课改后的理综高考试题,不仅考查解题方法,还考查解题效率。要想在高考中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提高解题的效率。作为生物教师,应从对教材内容的把握、解题的思路方法和答题的技巧入手对提高解题效率的方法进行研究。

学生练声效率提高研究 篇4

一、课题的提出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掌握汉字是小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国家督学柳斌指出:“真正要把小学抓好,还要从识字教学抓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可见字词教学是基础教育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各年级的识字数量和要求,其中单是一、二年级,认识常用的汉字就要求1600—1800个,会写的则是800—1000个。可见,识字教学的任务之重、难度之大、作用与意义之深远。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效率呢?通过解决“怎样识字效率高”的问题,促使教学技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也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和质量,更好地推动新课程的实施。过去那些只注重教科书,只是注重机械训练识记的单一方式,已不适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打破单一的识字教学局面,挖掘提高学生识字效率的有效途径,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这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从而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既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提高识字的能力,又能感受到祖国民族文化的熏陶。

怎样化难为易,有效地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效率,探求出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识字效率的方法,使学生自主高效地学习,是我们现在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

1、五个关键词

(1)关键词之一“新课程背景”:指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2)关键词之一“低年级识字教学”:指小学(1~2)年级课堂教学中以识字为主的教学。

(3)关键词之一“效率”:指在相同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下取得教学效果的好坏,即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高低。

(4)关键词之一“做法”:指组织识字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形式和方法。(5)“新课标理念下提高低年级识字教学效率的做法”指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开展识字教学所运用的能增强学生主动识字愿望,又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解决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寻找学生识字的最佳途径,交给学生识字的方法,为他们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汉字的过程就是学习文化的过程。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段的教学重点。美国心理学家卢姆认为:7岁儿童的智力发展已经达到本身应有水平89%,低年级听写,读写的全面训练,是利用儿童身心自然发展促进儿童大脑机能发展的手段之一。目前我们在识字教学中严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情况。一方面是低段识字数量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的识字总量约3500字,而低段识字量是1800个,占识字总量一半以上。另一方面汉字结构复杂,字符抽象。再加上识字本身又很枯燥,学生总是一味地被动识字。学生觉得识字难,教师深感教字难。本课题针对一线教师反馈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研究解决小学低段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激发儿童识字兴趣,改进识字教学方法,提高识字效率做一些研究。对顺利完成识字任务,实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学生识字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2、研究识字教学的资源

3、探索适合低段的识字教学方法

4、学习方式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2、问卷调查法,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分析出目前学生的识字基础,识字能力,主要障碍及内在原因。为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识字效率提供依据。

3、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分析,以得出最佳方法。

4、经验总结法,不断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写反思等形式,及时总结,定期交流。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第一阶段(2008年6月-8月)申报立项阶段,提出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深入论证,针对小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课题。

2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关理论,做好研究课题的理论准备。

(二)、第二阶段(2008年9月-2010年5月)具体研究实施阶段

1、调查目前低年级段学生识字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搜集好研究前的相关数据。

2、设计并运用一系列学生乐于参与的有效的识字活动进行识字教学实践。

3、教师和学生一起用认识的汉字自编或改编一系列低年级学生爱读的,富有童趣的童话故事、儿歌、谜语、制作简单的flash动画帮助学生识字。

4、通过调查、测试等方法,对前段时间的实践效果进行检测,反馈,对研究过程进行反思,对后面的研究作出适当的调整、改进。

(三)、第三阶段(2010年6月-10月)结题鉴定阶段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总结,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七、课题人员分工 课题组长:陆利利

课题成员:周慧子

庞叶楠

陆利利负责本课题的组织、策划、实施等工作。负责本课题的具体研究和总结报告等。

周慧子、庞叶楠负责资料收集和整理等工作。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学生练声效率提高研究 篇5

平时课堂教师讲课时, 学生会出现哪几种心理状态及其对外界的反应呢?根据笔者十多年的课堂教学观察来看, 大致有以下几种:

1.皱眉

这种表现是一种学生的难为心理, 他们觉得老师讲的内容听不懂或理解不了。

2.睡觉或做与听课无关的动作

这是一种学生的逆反心理, 他们觉得老师讲课没意思, 也就是不感兴趣、厌烦。

3.坐姿端正, 面无表情, 反应迟钝

这是一种学生的疲劳、发呆心理, 他们觉得老师讲课没有吸引力, 但为了师生情面和维持课堂纪律, 就勉强做出这种假象, 让老师觉得其是在认真听讲的。

4.坐姿端正, 精神饱满, 注意力十分集中

这是一种学生的兴趣心理, 他们觉得老师讲课有吸引力, 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5.眉开眼笑, 拍手称快

这是一种学生的快乐心理, 他们觉得老师讲课内容好, 听课收益大。

以上五种课堂学生心理状态, 前三种是不好的反馈现象。出现这些情况, 讲课教师就要有所察觉, 马上采取课堂相应的补救措施, 这样才能达到正常的课堂教学效果。后两种情况是一种良好的课堂反应现象。这时, 讲课教师就要察觉到自己的讲课与学生的听课是一致的, 就应该利用这最佳的时机, 更加充实、圆满地完成课堂教学内容。

针对这些问题, 我对此作了一些分析研究, 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农村学生由于从小生活在农村, 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 再加上部分家长很少顾及教育, 缺乏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 甘于现状, 对子女的学习仅仅局限于认字、写字就可以了, 更有甚者认为子女上学念书无望, 让其在学校里往大里长, 导致了部分学生缺乏学习上进心。针对这一系列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条件, 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让他们懂得知识的重要性, 从而使他们产生求知的欲望, 把“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正确学习观念。

二、课堂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最终服务于生活。当课堂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脱离时, 学生越来越感到学习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当课堂学习的内容来自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时, 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倍加高涨, 信心十足。因此, 教师在教学时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推理和交流等活动。这样, 学生通过亲自参加数学活动, 不仅能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改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被动听的学习状态。

三、分层教学, 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因材施教, 使层次不同的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就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 可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 对于学困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 并会运用它解决简单问题。 (2) 对于中间生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 并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基本问题。 (3) 对于学优生, 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还要能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一些有较难度的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确定后, 教师要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照各自的目标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这样不仅能全方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能使课堂效果有明显的提高。

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多提供动脑、动手、动嘴的机会

如果教师没有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 也没有提供自主学习的渠道, 学生的自主学习就无从谈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多是通过学生的探究和体验来实现的,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就要想办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课堂活动中来, 跟随老师的引导积极动脑、动手和动嘴。教师要通过实践操作, 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思路思维, 能把一堂课的主要内容自己归纳总结出来, 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才能记忆深刻,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开放数学学习资源, 由小课堂延伸到大课堂

数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的相等的。因此, 教师应结合课标、教材及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 开展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这样, 不仅使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在实践生活中得到了应用, 体验了学习研究的过程, 初步掌握了学习方法, 而且还促进了他们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学生练声效率提高研究 篇6

关键词:职校,教学质量,以人为本,自学能力

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现代人所要学的东西越来越多, 这就对当代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教学的目的是将前人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 把它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在教学中, 学习和掌握前人的知识技能是基本要求, 在此基础上, 才能达到独立思考、创新发明的目的。要使学生更好地学, 就产生了如何教好的问题, 其问题的实质又是学好的问题。若没有了学, 那也就没有教的意义了。要让受教育者学会, 这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

一、教学方法研究的意义

教无定法。教是一种形式、手段、过程。无论何种教法, 能用最短时间, 最省力地让学生学会, 就是好的教法。既然学才是目的, 而完成学的活动的人是学生, 所以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学会为要求, 这就是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学生在课堂里的听、看、思考和理解, 是学会的前提。学生的这些活动, 又受其本身的兴趣和老师教的过程、手段、语言表述形式, 包括老师的形象等直接影响。因此, 在教学中应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良好的师表形象, 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给他们一定的压力和恰当的教学过程 (循序渐进, 遵循教学规律等) , 使他们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状态转化。无论何种教学方法, 都是一种手段, 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 为了达到学的目的。

二、教学方法研究值得注意的问题

(1) 教是帮助学生的学, 不是代替学生的学。而学要通过听、看、思考和理解, 加上必要的动手实践来完成。老师的任务是把教材内容转化为合适的语言, 用特殊的语气、语调以及对教材的处理方式等, 让学生感兴趣, 愿意听, 乐意看, 爱思考, 易理解, 这是提高学习效率重要的一环。一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不一定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 对于教师来说, 知识的传授能力是尤其重要的。

(2) 教的内容应让学生理解、学懂。如果学生没有理解所教的知识内容, 会使他们越学越累, 越学越怕, 结果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 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方式、例子或实验来教学, 是非常重要的。若学生学得不懂、没兴趣, 显然也是教的失败, 那就应该反问, 我们教的形式、方法、传授方式适合学生吗?我们就必须重新设计教法, 从不同角度进行讲解传授, 最后达到教学目的。教学中恰当的语速是非常重要的, 它由所教内容的需要, 以及对学生可能的接受情况而定, 它是教师应有的语言技巧。过快的语速, 挤掉了学生理解消化的时间和过程, 学生的听是理解性、动脑思考性的听, 而不是简单的“录音机”。

(3) 语速要留给学生理解、思考的时间。有时, 有的知识点或结论, 不是由老师讲解的, 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 或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这不仅能使他们理解消化, 同时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亲自动手的能力, 提高学习的灵动性, 开拓思维, 增强记忆, 活跃课堂气氛, 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 这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4)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结合教材用恰当教法, 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 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还交给了学生一把自学的钥匙, 教师的教也可以省去不少气力。例如, 课外思考、预习, 以及新课前的复习、课堂中的设问、提问等都能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 使他们逐渐提高自学能力。

(5) 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实际, 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开拓思维, 增强记忆力,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意义。我们从书本上、理论上获得知识, 再用知识来指导实践, 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才能更好更快地达到学的目的, 为创新奠定基础。

三、当一名“人之初”的教师

天下的父母都知道刚出生的婴儿听不懂、也不会说话, 可他们总是热心地和孩子交流从未放弃。做教师的应该有父母心, 当一个“人之初”的老师。教师不能简单地放弃学习差的或不听话的学生, 更不能歧视和讽刺他们。学习差, 有学习方法和主动性问题, 当然不能排除有家庭问题、社会环境问题, 还有教师的教法问题。假如教师能从不同的角度,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就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对个别不听话的学生, 教师要学会反思他们为什么不听话, 而不是简单地把问题都推向学生。好动活泼、充满活力, 这是青少年的特性, 即使犯点小错, 也是可以原谅的。教师更多的应是表扬、鼓励和帮助, 而不是严厉的批评和指责。鼓励能改变一个人, 而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会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产生隔阂, 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使他们失去了信心, 产生逆反心理, 当然更谈不上达到教育的目的了。

四、结束语

总之, 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教, 没了学生的学, 也就没了教的意义。而学只能由学生自己完成, 教的一切活动更多的是考虑学习者的感受、学习的活动和结果, 这是以人为本,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尚志平.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学生练声效率提高研究 篇7

练声曲是一种篇幅短小、常以某种特定的音型或片断循环重复的曲子, 是一种无词而用韵母、音节或唱名演唱的声乐练习曲。但我认为练声曲还可以包括多字词语、儿歌童谣、声势游戏等声音的组合练习曲。

一、明确学习目标是开展合唱教学的前提

1.唱游、律动是低年级的主食。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 培养他们对于音乐的兴趣是这一阶段教学的重中之重, 而理论性比较强的方法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对声乐产生兴趣的障碍。在新《音乐课标准》中对这一学段的儿童有这样的描述:“应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 善于利用儿童自然的嗓音和灵巧的形体, 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 进行直观教学。”因此, 低年级可以用直观的图形谱或者趣味的各种象声词创编成简单的单声部及多声部练习, 重在提高学习合唱的兴趣。

2.和声熏陶是中年级的主要任务。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三、四年级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 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这一学段的学生除了要结合更加有难度的趣味发声练习, 还需要进一步增加练习的方式, 使学生的声乐水平在发声练习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使他们的认识和感知都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能够做到自我感知。在尾音部分加入简单的三、四、五度音程的发声训练、以及卡农式演唱 (轮唱) 等, 练声曲既可以重组教材内容, 也可以在学生喜爱的歌曲中剪辑。

3.让学生亲近合唱是高年级的最终目标。高年级的学生已接近变声期, 有部分学生已经度过变声期。可以在趣味发声练习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母音的专门练习, 在进行发声练习时应注意正处于变声期的学生, 不要让他们大声地演唱。比如, 过高的声音可以不要求他们达到, 以保护嗓子为主要目的, 等待他们度过变声期以后再进行系统的训练, 还可以进行各种声势游戏以保持他们的合作热情。可能的话, 高年级不仅可以进行多声部的合作发声训练, 还可鼓励学生创作练声曲, 好的可采纳, 培养学生的初步作曲能力。

以上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界限, 可以在前一阶段有适当的呈现, 比如在低段可以进行找音符的游戏, 进行最基本的和声训练。

二、趣味形象的练声曲是发声曲的原动力

对于前述《音乐课程标准》 (修订版) 提出的要求, 可以采取以下形式进行尝试。

1.模声练习曲。柯达伊指出:“教学中不应该集中地、毫无准备地使学生面对大量困难, 因为这会破坏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学习的兴趣。”在教学安排上, 要符合儿童认知的规律, 从孩子的实际程度开始, 把需要学习的东西拆散成为儿童可以应付得了的部分。

(1) 歌词模声曲。小学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因此, 安排形象的歌词模声练习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如:《大公鸡》《动物说话》等是儿童比较喜欢的曲目。

当然, 唱会后可以加进老牛的叫声, 低音部可以是老师先唱, 让学生体会和声的效果, 再交换游戏, 在游戏中渗透和声内容。

(2) 气息模声曲。对于刚开始练声训练, 要让学生体验气息的长短及稳定, 这就需要进行气息的训练。通常可以进行强弱变化训练:学生在教师手势辅助下, 手高位表示强的气息;手低位表示弱的气息。刚开始可以用“Si”、“Xi”等方法来进行体验, 逐渐稳定之后就可以加入母音进行模声练习。

(3) 母音模声曲。在进行音准训练的时候, 离不开母音的练习。在母音的选择上, 可先用“U”的母音进行下行练习, 再用“YU”、“YI”母音从弱到强找准位置扩大共鸣。还可以借助母音的练习, 进行多样化的标准音训练游戏, 让孩子建立起牢固的标准音高概念。在声区的安排上, 低声区的练习比较轻易见效, 因为练低音的呼气压力较小, 声带能自然地放松, 然后逐步向高音扩展。因为年龄的特殊性, 所以老师在教授过程中要尽量把专业术语通俗简单明了地表述给学生, 便于他们能够理解并掌握。

2.音程练习曲。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已经开始学习音符, 对音准概念有了一个基本的掌握, 因此开展五度以内的音准训练就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了, 各个音程练习又可以成为很简单的练声曲。

(1) 问答式旋律音程。问答式就是采用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的方法进行练习。教师可以把字母谱写在卡片上, 采用接龙方式, 先从标准音开始逐步向下构建旋律音程, 这种方法较适合低年级的孩子。

(2) 手势辅助的音程练习。在简单旋律演唱的过程中, 老师可以编配和声, 作长音保持, 教师哼唱旋律, 训练学生对音高的稳定性, 并用手势进行提示。

三、双声部的练声曲是开展班级合唱的主要内容

“随着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 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 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 增加合唱、乐器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 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中段学生经过两年的训练, 在音准、节奏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通过卡农练习、二声部旋律模唱, 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1.卡农式练声曲是合唱的基础呈现。卡农是一种曲式, 字面上意思是“轮唱”, 原意为“规律”, 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随着另一声部, 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 交叉进行, 互相模仿, 互相追逐和缠绕, 而声部几乎是单调意义上的重复, 直到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 它们会融合在一起, 这是合唱的基础。

有了低段的卡农式节奏, 也可以进行旋律的卡农编曲, 为多声部的演唱打下基础。如:《两只老虎》、《叮叮当》、《月亮下山了》, 都可以作为卡农曲式练声曲。

2.双声部练声曲是合唱的基本形式。演唱双声部是衡量合唱是否达成的标杆, 所以, 双声部的旋律感知和演唱至关重要。这种练声曲需要由浅入深, 开始可以让高低声部两个旋律与和声配音交叉分开, 如《哆来咪》。

四、多声部织体给孩子带来美感体验

1.教学资源重组使练声曲更加丰满。除了书上原有的歌曲, 教师还可以将歌曲重新编写, 填新词或改节奏, 或者直接选用歌曲中的某几小节、一句或是一段旋律作为练声曲。这样, 将练声与歌曲相结合, 既达到了练声开嗓的效果, 又让学生明白练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动听的歌声来演唱歌曲。当然, 教学中, 教师不管选择什么样的练声曲, 都要与本堂课的教唱内容情绪统一, 不能让练声与教学脱节。如果本堂课学习的新歌是一首活泼的歌曲, 就要选择轻巧灵活的练声曲;如果本堂课的内容是一首抒情曲, 就要选择相应的稍慢、抒情的练声曲去练习。不能盲目地为了练声而练声。

2.网络资源使练声曲妙趣横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让每位学生在小纸片上写自己喜欢的歌曲5首, 以作为发声练习用。如果节奏优美的改编成练习气息的双声部, 节奏紧密的就作为顿音的发声练习。如王菲的《传奇》、林心如的《落花》、器乐曲《琵琶语》、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 等等。这些歌曲旋律优美, 每位学生都能进行演唱, 通过让学生加简单的和声效果, 使得歌曲与原来歌曲有不一样的美感。另外, 选择黑鸭子合唱、梦之旅等合唱组合的一些多声部编配, 让学生进行演唱, 对合唱就有一个更深的体验。

3.草根歌曲使练声曲更贴近学生。每个人都有创作的潜质和能力, 学生也不例外, 教师应充分利用和挖掘学生的潜质, 如:即兴哼唱旋律, 并进行记录, 探索学生能接受的演唱方式。基本上每位学生都能哼唱4到8小节的旋律, 教师进行记录;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自创歌曲,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首歌曲作品, 并进行声部统配, 这样就成了一首学生自创的草根歌曲, 让其他学生进行演唱。

学生练声效率提高研究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效率,具体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度, 让学生既学到有实用性的知识, 又能够在数学思维上有所提高。要实现这种教学目标, 必须讲究方法,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但是目前的情况下, 教师在教学中普遍运用如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教学方法, 在与课改相结合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而且忽略了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没有达到提高数学学习效率的目的。因此, 在今后的教学中, 教师要探索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本文就结合数学教学的实例论述这些方法。

一、设定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

清晰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的前提, 要想具有高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教师在备课中必须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教学目标一般由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组成。教学目标是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情感的需求, 因此, 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需要教师从整体把握, 既注重学生学习的结果, 还要强调过程的高效性, 同时在制订教学目标时, 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制订目标时分清主次。

二、构筑师生交流平台

教师和学生不仅是师生关系, 还应该成为朋友, 教师应该在课下多和学生交流, 找出学生在学习上的不足之处, 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 在课堂上讲解时就会有重点地进行, 减少了不必要的讲解, 从而提高了上课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更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 需要教师投入情感, 培养学生的兴趣, 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 挖掘学习潜能, 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对于小学生来说, 兴趣的培养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如在讲解分数的概念时, 教师就可以设置一个故事情境, 根据小学生爱吃的性格, 教师就可以带来单数块饼干, 分给两个小朋友, 当出现块无法平均分配时, 教师自然而然就引入分数的概念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中, 学生就学到了知识, 也会对数学学习更加感兴趣。教师平时可以经常关注适合小学生观看的节目, 从节目中激发灵感, 应用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四、设置能引起学生思考的课堂问题

现在的数学教学讲究的是思考的力量, 教师不能单纯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还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如相遇问题, 甲乙二人同时从A地出发前往B地, 甲每小时走2千米, 乙每小时走3千米, 两人经过4小时后相遇, 问AB两地的距离。在相遇问题上, 这是经常出现的提问方法, 学生也掌握了基本的解题思路, 但是要想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惯性思维是不行的, 教师还要提出其他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 如二人相遇后经过多长时间再次相遇, 相遇后甲离A地的距离是多少, 这样的问题比起千篇一律的问题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了。

五、典型例题重点讲解法

典型例题在考试中经常出现, 因此需要着重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 不要注重每一道具体例题的过程步骤, 而需要将这一类的题目集中讲解, 带领学生去分析题目, 找出解题思路, 同时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解题思路。如行程类问题的题目中, 教师先将所有涵盖的问题进行整理, 再分类讲解相遇与追击问题、流水问题、过桥问题等的解题方法, 这样学习的效率显然会提升。

六、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如在讲解储蓄知识的时候, 农村的小学生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很少, 所以在理解知识时就显得很吃力,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就可以设置储蓄情境, 让学生分别充当银行工作者, 实际对储户应得的利息进行计算, 这样和实际生活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生更容易掌握, 效率也就提高了。其中需要注意的是, 教育储蓄不扣利息税,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所在, 这样的印象就会更深刻。

小学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 针对目前小学课程改革的现状, 灵活多变的学习内容成为现阶段的主要问题。小学生的适应性较弱, 因此, 必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来创造出更多的时间对知识进行巩固提高, 希望本文所提出的一些方法能够对同行今后的教学有所帮助, 以便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戴祝荣.浅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效率.小学科学:教师, 2011 (01) .

[2]马驰.浅谈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陕西教育·教学, 201203) .

[3]斯苗儿.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4]严淑花, 窦智学.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新思维.小学科学:教师论坛, 2012 (01) .

如何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篇9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 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阅读教学可以说是重中之重。那么,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呢?兴趣是行为的内驱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语文阅读, 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 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 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因此, 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以学生的需要为突破口, 更新观念,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 让学生感觉到常学常新, 保持一种浓厚的兴趣。

首先, 利用录音, 激发兴趣。传统教法中的“读”, 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 篇篇课文皆如此, 长年累月无变化, 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 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 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知道, 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 娓娓动听, 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 抑扬顿挫, 令人赏心悦耳。然而, 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 每个教师不可能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 而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取长补短。另一方面, 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 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录音手段的运用, 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 指导教学。比如, 教学《荷塘月色》时, 先让学生听教学录音进行感知, 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领悟朱自清先生在黑暗势力的重压下, 仍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 但由于其世界观的局限, 既不愿和世俗同流合污, 又不能投身于革命斗争中, 只能苦闷、彷徨, 想解脱感情的重压而又不可能的复杂情感, 就会对学习该文的语言特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 利用影像, 突破难点, 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阅读教学中, 一篇课文的重点、难点怎样突出和突破, 是教师感到棘手的问题。实践证明, 电教媒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 它能使较复杂、难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的、浅显的、易懂的感性材料, 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上一篇:英语语法教学的原则下一篇:市政工程造价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