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图书馆

2024-07-24

首都图书馆(精选十篇)

首都图书馆 篇1

管理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种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

的文化, 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管理与文化是具有共生性的, 这主要体现在管理是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 管理本身也是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得以表现出来的。图书馆管理是指为了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 运用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和控制等职能, 合理分配和利用图书馆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信息等资源, 不断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 获取最佳图书馆效益的活动及其过程。图书馆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管理者的各种努力, 借助于各种有效的技术和方法, 协调和控制管理客体的行为或运作过程, 提高工作效率, 增加图书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放大图书馆的功能, 满足社会对图书馆所提出的各种需求。

图书馆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 凡是有图书馆员工活动的组织空间, 都留有“文化”的痕迹。具体表现为两种:一是表层文化。表层文化是图书馆文化中具有明显可见的外在表征的文化集合, 主要是指人们直观可见的一些文化现象。

图书馆文化理念和意识的确立, 使图书馆管理从硬的管理转变为软硬兼备的管理, 即由制度的管理转变为兼有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人员素质等精神的管理。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将对图书馆管理起到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是图书馆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在图书馆管理中注入文化因素, 注重确立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准则, 激发图书馆员的工作责任感、成就欲、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增强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和竞争力, 使全体馆员同心同德、努力工作, 才能发挥综合优势, 更好地实现图书馆的管理目标。

二、图书馆管理模式

1、形象管理

同是服务行业, 形象管理相当重要, 图书馆应本着“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的宗旨, 制定一些生动的、具有时代性的形象标语牌, 并打造一个标志性的代表物, 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让图书馆员和读者融入相互理解的氛围, 在这种持续反复的传播中维护图书馆的形象, 而图书馆工作人员也会时刻以图书馆形象为核心而努力达到“服务至上”的目标。

2、人本管理

所谓人本管理即首先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继而围绕着调动企业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展开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人是图书馆诸要素中最活跃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人的素质决定图书馆工作的效益和质量, 决定图书馆事业的前途。因此, 图书馆管理本质上就是一种人本管理。

3、忠诚管理

所谓忠诚管理, 并不仅仅是指面向个人或团体的忠诚, 更重要的是忠于某个企业据以长期服务于所有成员的各项原则。具体的说图书馆的读者、馆员和国家的投资, 就是图书馆体系的基本要素, 没有忠诚的馆员, 就不可能出现忠诚的读者;缺乏忠诚的读者也就无法留住忠诚的馆员, 缺乏忠诚的读者、馆员, 国家也就不会再对图书馆投资, 图书馆也将不复存在。图书馆服务质量的好坏, 主要是通过信息及其产品的质量来决定的。图书馆应帮助读者及用户根据特定的需求快速存取信息, 成为读者、用户利用网上信息资源的向导和顾问。

三、图书馆形象建设

1、图书馆的外部形象可以看作图

书馆的表层文化, 人们通过这些表层的文化可以感觉到图书馆员工的精神风貌和职业道德状况。图书馆不仅仅是一个读书场所, 还是一个肩负着普及科学知识, 传递信息的社会文化机构, 是一个全民教育基地。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1是开展有组织的学习活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加快, 每个人必须不间断的学习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图书馆不仅要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讲座、学习班、展览为全民提供一个终身学习的课堂, 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 使广大群众了解图书馆, 进而利用图书馆。

1.2是进行信息资源检索教育。获取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是信息社会对人们的基本要求, 其重要性超过了获取知识本身。要利用图书馆信息检索的专业优势, 教给读者一般的检索理论和检索技能, 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2、图书馆的内部形象与图书馆文

化的表层部分不同, 深层的图书馆文化不是人们凭感觉就能体察到的。它是渗透在图书馆员工心灵之中的意识形态, 包括思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工作作风等, 即共同持有的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图书馆员工只有加强道德修养, 提高自律能力, 才能抵制各种不良思潮的诱惑。

3、图书馆形象建设中需注意掌握的原则

3.1打好基础练好内功一个社会组织形象的形成和确立, 是以其自身的行为事实为基础的。形象好与不好, 不仅靠自己的宣传, 主要是看自身行为赢得了社会及公众的认同和好评。实践证明, 良好的图书馆形象需要通过自身不断完善来塑造, 需要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为基础, 需要有良好的行为作保障。

3.2理论先行领导挂帅形象建设要有理论指导。形象的理论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它既需要从整体出发又要考虑自身个别化的情况。作为理论设计, 它还要有一定的高度, 一定的层次, 一定的全局观。此外, 形象建设是一项战略性举措, 它牵扯到方方面面, 实行起来又要经过较长过程, 因此它的动力只能来自最高领导层。最高领导层的正确决策、长期关注、坚定信心, 以及目标确立、活动选定、人财物的支持等, 是形象建设成功的必要条件。

3.3目的明确突出自我一个良好形象的形成, 归根结底要靠计划, 靠规范, 靠最高领导层长期不断的推动, 靠全体工作人员认真自觉地朝这一目标努力。作为一项有机、系统的活动, 图书馆对自身形象的立脚点和追求目标要明确。这样才能把握方向, 保持自身行为前后贯通, 各部门、各环节协调一致配合默契。

3.4整体考虑注意联系整体考虑就是要在形象建设实践中注意整体效应, 把具体事物放在形象系统整体中考察, 而不能孤立地去处理一个局部问题、局部工作。我们看到有些图书馆意识到形象的重要作用, 但并不了解其整体性, 于是急切地搞一些花架子式的活动, 毫无效益却不知所以然。我们必须认识到, 在形象建设中, 要素之间、要素与形象整体之间、形象整体与环境之间等都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它们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不可分割。作为形象建设绝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

3.5适当包装注意传播良好的外表形象在形象建设中必不可少。“外包装”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公众对一个组织的评价。图书馆的外表形象包括优美、绿化、清洁的馆容馆貌, 统一、现代、鲜明的图书馆标志、服装等, 此外事务用品、服务用品的精心设计美化等亦不可缺少。任何一个社会组织的形象建设, 都离不开大量的、持续的、有计划的信息传播。例如前一段媒介报道, 武汉某大学图书馆扩大服务领域对全社会开放, 但时近一年仅有几十名社会读者到馆。该馆的努力并没有带来应有的社会影响。传播作为形象的催化剂, 是任何形象塑造工程中都须臾不可或缺的。其中最重要的是确立传播意识。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 尤其要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把图书馆的文献、服务、人才、技术等各种信息, 向社会各界尽可能广泛地传播。

四、图书馆素质建设

员工的素质决定了图书馆文化的色彩。要充分发挥人的效用, 还必须借助于合理的制度和成功的管理方式。我认为图书馆的素质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馆员政治素质的提高

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是新时期图书馆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图书馆是一个服务性的学术机构, 千方百计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读者第一, 服务至上”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 图书馆员只有热爱图书馆事业, 对本职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才能自觉钻研业务技术, 热爱读者, 关心读者的需求, 做到“为人找书, 为书找人”, 要有任劳任怨、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忠诚敬业的精神。馆员的思想道德修养如何, 直接影响着图书馆在社会中的地位。加强馆员政治素质建设, 是提高馆员其他方面素质的前提和保障。

2、提高馆员专业技能和计算机技术水平

21世纪是高科技、信息时代, 图书馆也面临着运用新技术、高科技网络化为读者提供信息服务的新问题。这就要求图书馆员不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 掌握图书馆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图书馆各项工作, 而且还要认真学习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及相关技能, 掌握图书馆现代化管理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只有这样, 才能不被社会淘汰。图书馆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图书馆工作者不仅要做“专才”, 而且还要做“博才”。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岗位责任制

在图书馆这样一个业务环节多, 头绪纷繁的系统内, 必须以科学的管理制度划分职责范围, 实现人人职责明确, 事事有章可循。因此, 要实行以目标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岗位责任制, 明确管理干部和业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岗位任务和工作规范, 并把一个时期的共同任务指标和各岗位工作指标分解落实到岗位, 定期考察完成情况, 据以落实奖优罚劣。

五、结束语

优秀的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的无形资产, 它可以影响、引导工作人员的思想行为, 从而影响图书馆的管理。图书馆应加强文化建设, 充分认识和发挥图书馆文化的管理功能, 将其渗透到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当中, 使图书馆文化与图书馆管理紧密结合起来。这样, 图书馆的管理才会更加实用、有效, 图书馆的管理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

摘要:图书馆管理和发展已经离不开自身的文化了, 图书馆的文化在管理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管理是一门关系到图书馆工作中方方面面的学科, 在新型的信息时代环境中, 图书馆管理可能面临着多种复杂, 难以预料的新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图书馆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员工素质和加强制度建设。

首都图书馆 篇2

海淀区图书馆为落实区领导关于“藏书于企业、藏书于社区、藏书于学校、藏书于读者”的指示要求,进一步拓展工作范围和业务内容,满足企业职工对文化资源的需求,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海淀区图书馆与

建立集体外借关系,提供图书外借服务,以方便合作单位内部读者的借阅。每次集体外借可借图书300册,借期24周。

二、借书企业应指定人员负责图书的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图书借阅管理记录;爱护图书,如丢失将按照《海淀区图书馆文献赔偿管理规定》予以赔偿。

三、借书企业委托人,持本单位介绍信及本人身份证,在我馆办证处办理集体外借证,办证时需缴纳押金300元整。

四、集体外借读者卡只限委托人本人使用,如更换委托人,请到海淀区图书馆办理变更手续。

五、集体外借证适用于中文社科、自然科学普通图书(期刊、地方文献、古籍和视听资料除外)。

六、外借图书最低借阅50册,可以分批次借阅,如个别图书需要续借,请及时电话联系并告之书名。

七、集体外借证如出现丢失、补办、退证等情况,请委托人及时携带身份证到海淀区图书馆流通部按照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一卡通相关规定办理。

八、借书企业所借图书需按期归还,如逾期,原则上每册每天收取滞纳费0.2元。

九、本协议自双方共同盖章、签字之日起生效;本协议一式三份,企业一份,海淀区图书馆贰份;有效期为贰年。

十、本协议未尽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海淀区图书馆: 企业单位:

法定代表(签章): 法定代表(签章):

首都图书馆 篇3

搜狐网消息,2016年7月5日,教育部语言应用文字研究所研究员张一清来到首都图书馆,为近300名中学生带来“妙趣横生说汉字——横竖撇捺里的历史”主题讲座,在普及汉字基础知识的同时,将汉字所承载的历史知识、汉字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现场的老师及同学。

面对刚刚结束紧张考试的中学生,张一清以“考试”这两个学生最不喜欢的汉字开头,分别画出了这两个字的甲骨文示意,张一清介绍说,“考”字最早的含义是“老”,后来发生了含义的演变。在“考”字下面,是表音的部分,最早的读音就是“kǎo”。上面的部分,有一派学者认为,斜长的一撇表示拐杖,有不断探寻的意思,而探究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种验证;而另一派观点认为,此部分的另一个写法有用手執棍的含义,而这引申出约束、督促的意思。而“试”字为何是言字旁?是因为这是通过问答的方法来验证水平,因此有测试的意思。

作为一名文化学者,面对当下国学兴起的热潮,张一清对同学们殷切寄语:希望同学们可以从留意身边熟悉的汉字入手,让自己有意识地去了解,慢慢培养自己的兴趣,经常问一问自己,这个字为什么这么写,为什么表示这种意思,随着这种学习的不断积累,同学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关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首都图书馆 篇4

1. 中美城市图书馆的实例

(1) 美国纽约公共图书馆。

纽约公共图书馆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城市图书馆之一, 拥有世界一流的馆藏特色、管理理念、服务质量。纽约公共图书馆的体系大致可以分为总馆、专业图书馆系统、分馆系统。总馆是人文社会学科图书馆所在地, 世界上最大的7个研究图书馆中有4个在美国, 纽约公共图书馆总馆世界排名第7, 全美第4, 它同时也被称为中央研究图书馆。以总馆为代表的研究图书馆系统拥有4200多万件馆藏, 包括1500万件藏书, 还有手稿、乐谱和地图等。分馆系统拥有85家地区分馆、900多万册藏书, 主要提供文学作品和基础科研书籍。拥有近700万件馆藏, 1600多位全职馆员, 85家分馆在曼哈顿、布朗克斯、斯塔滕岛等地区, 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分馆系统。分馆系统的总部在多纳尔图书馆中心, 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 该中心收藏有大约100万件各类文献, 向纽约公众提供图书资料和参考咨询服务。纽约公共图书馆总馆和所属分馆实行网络化管理, 读者在任何一个图书馆可查到其他图书馆的目录, 凭借借书证可在任何一个图书馆使用。

(2) 上海中心图书馆。

上海中心图书馆是在不改变各参与图书馆的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 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 在其他区县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及专业图书馆设立分馆而组建的一种新颖的图书馆联合体。据2006年统计, 上海中心图书馆成员馆有78个, 其中有28个区县图书馆、36个高校图书馆、7个情报研究所图书馆、5个科研图书馆和2个企业图书馆等。目前, 实现一卡通的馆数已达到105个。

2. 中美城市图书馆的比较

(1) 相似之处。

(1) 理念和使命。对于如何办好图书馆, 2者都围绕读者至上,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技术, 提高服务质量, 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读者的不同需求。面对当前的环境和时代, 2者都积极加强数字图书馆建设, 开展馆际互借活动, 探索各种有特色的项目, 主动抓住读者的“心”。如, 纽约公共图书馆的“美国研究图书馆信息网”、上海图书馆的“网上知识联合导航站”“人大数字图书馆”, 将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统一起来, 满足本图书馆和非本图书馆读者的借阅需求。

(2) 馆藏建设。2者在馆藏建设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文献资源的构成方面。在网络环境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馆藏文献资源结构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图书馆馆藏中的缩微资料、视听资料、数据库、网络资源等增长迅速。2者也都重视特种文献的收集, 如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名人手稿、地图集、黑人书籍等;上海图书馆的碑帖、家谱等。

(3) 重视科技创新服务。纽约公共图书馆的科学、工业与商业分馆, 是美国最大的提供科学和商业信息的公共图书馆, 有由图书馆员作为专家回答问题的“Ask a Question”, 有效解答读者疑难, 科技创新服务主要在该馆中体现。上海中心图书馆在这一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合并后, 已初步形成为政府、企业、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体系。在企业文献服务方面, 上海图书馆提供包括各种类型和载体的文献查询、广域检索、馆际互借以至最终传递, 实行“一条龙”式的全方位服务;在资源方面, 上海图书馆拥有大量世界各国的专利、标准、科技报告等特种科技文献, 并引进了一些与企业信息服务相关的数据库;另外, 还积极探索提升企业的情报素养, 为企业提供科技情报检索等培训。

(2) 不同之处。

(1) 馆藏。

纽约公共图书馆特别重视对传统文化方面的“稀世珍宝”的收藏, 如第1部带到新大陆的《圣经》, 汤姆·杰斐逊的《独立宣言》手稿, 乔治·华盛顿离职演说的草稿等。该图书馆总尝试着有目的地收集那些虽有忌讳但显然具有重要价值而时人并不看重的文献, 以此吸引读者。同时, 为了更好地维护馆藏文献, 确保其完好无损, 纽约公共图书馆系统每年花费大量资金进行文献的保护和重新采访。

上海图书馆的特色是开展“上海之窗”, 是上海图书馆代表上海市政府在建立友好协议关系的境外图书馆及友好城市的图书馆内设立的图书专架, 主要通过赠送与展示中国大陆的最新出版物, 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经济、文学、旅游等。通过活动使海外读者领略到悠久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 了解今日中国社会状况, 对增进国外对中国和上海的了解, 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形象, 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 管理。

a.经费管理。2者所得到的经费同所服务的人口数量有很大不同, 政府拨款的数额差别较大。纽约公共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州政府资助, 还有社会团体和个人的资助。上海图书馆主要依靠上海市行政、财政等部门的资助。

b.图书馆管理。2者领导与管理体制有很大不同。美国是通过地方全体选民投票决定建立图书馆, 并且用法律规定图书馆的领导和管理。大部分公共图书馆采用独立的董事会领导与管理模式。纽约公共图书馆也不例外。董事会的主要任务是制订图书馆的工作计划, 聘用图书馆馆长, 审核并批准馆长提出的预算报告。馆长负责执行董事会制定的大政方针, 管理日常的图书馆事物, 每月在董事会例会上汇报当月的工作和财务支出。上海图书馆直属上海市政府领导, 市、区、县图书馆属于所在区县、街道、乡镇政府的文化局或文化科领导。图书馆内一般都是党组织负责政治思想工作, 行政领导负责业务工作。

c.人才管理。2者专业图书馆员受教育的程度有很大不同。在美国, 图书馆员分为专业图书馆员和图书馆辅助人员2类。前者一定要有美国图书馆协会承认的图书馆与休息科学硕士学位, 主要工作部门有流通部、咨询部、采购分类部、儿童部、青少年部、成人部、电脑网络技术部等;后者主要从事具体的图书借还、上架工作, 在专业馆员指导下兼做图书分类、电脑输入等工作。对图书馆辅助人员的学历没有具体规定, 主要根据岗位要求而定。上海图书馆的工作人员, 约有一半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对参考馆员系列职业生涯进行了有效探索, 划分为3个等级, 即参考馆员、参考咨询员、文献管理员, 3个等级中又分别分为A、B、C、D四个等级。同时, 通过学科带头人、全球图书馆间的馆员互换交流、参加国际会议、承担业务项目等活动, 不断发现和激励馆员, 提高馆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

(3) 服务。

a.开放方面。从开放对象来说, 纽约公共图书馆是向读者免费开发的;上海图书馆凡持有上海市身份证的人都可以办证, 外地人也可凭身份证办理临时阅览证, 没有办证的人可自由进入报刊阅览室、新书阅览室阅读书报或到展览大厅观看书画展等;从开放的时间而言, 上海图书馆全年365天都开放, 而且中午不休息。上海图书馆大楼的设计新颖别致, 将阅览、馆藏、学术交流、文化娱乐、艺术展览、购物融于一体, 甚至还有餐厅以方便读者。在美国, 设有餐厅的图书馆或全年365天都开放的图书馆还比较少。

b.社会监督方面。纽约公共图书馆聘请社会各界人士代表担任规范达标服务的社会监督员。任期2年, 每2个月反馈一次监督检查情况。每半年图书馆领导和社会监督员开会座谈听取批评意见。

3. 总结

上海图书馆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 并且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 在馆藏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也都开创了国内先河, 对我国城市图书馆的发展有借鉴意义。但是, 与纽约公共图书馆相比, 上海图书馆的管理理念、方法需要进一步改善;需制定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法律法规, 规范图书馆的管理活动;在提高读者意识上要做更多的研究;除了政府资助外, 还要通过一定的方法获得社会团体或个人的帮助;健全合理人才队伍, 分工合作, 通过讲座和培训等方式逐步转变管理人员落后观念和想法;对于有些观点和理念, 不能束之高阁, 而要进一步“落实”, 要切实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世伟.世界著名城市图书馆述略[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

[2]许建业.当代中美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之比较[J].图书情报研究, 2009 (1) :28-31.

[3]戴利华, 汪冰, 郑建程.面向21世纪的电子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的科学、工业与商业图书馆[J].图书情报工作, 1998 (9) :60-61.

首都图书馆 篇5

引言

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具有地域性,同时又具有使用价值的文献。地方文献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基础和文献核心。它的产生是与某地域当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当它被研究、利用时又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北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都,它的形成与中国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无论是先秦时代的蓟和燕国,还是秦汉时的广阳国、魏晋的燕郡;无论是隋唐时幽州的涿郡、范阳郡,还是辽时的陪都南京,直至元代的大都城,明清的皇城。总之,北京城的历史演变,大体上沿着部落、方国、诸侯领地中心,进而成为统一的封建国家北部地区的重镇,后来逐步发展,才上升到全国首都的显赫位置而进入世界著名大城市的行列。 在北京三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对于北京这个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现象进行翔实的记录,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史料及文化现象,这些珍贵的北京地方文献无疑成为研究北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个领域的重要依据。

一、北京地方文献形成的地理和人文环境

北京位于古代华北平原的北部,西、北和东北三面有群山环抱,成为天然屏障,南口和古北口的狭谷沟通燕山南北,是华北通向东北和塞北地区的重要孔道和经济枢纽,在战乱时。成为军事割据势力的中心,往往是北方游牧南下的据点之一。北京是民族杂居的地区,习俗和文化即受北方民族的影响又受中原地区的影响。在和平时期,更成为各民族民间文化、商业贸易往来的中心。据甲骨文记载,早在商代就有关于蓟城(今广安门)和燕城(今硫璃河)的记载。公元前周武王封召公之后于燕。自此分封后,北京一直是中国华北的重镇。辽代以前,北京作为南北方的交汇处,其文化自然融合了南北文化的特点。到了辽金时期,北京作为封建政府的国都之一,更显示了其政治、文化、商贸中心的.特点。元、明、清时期作为国家的首都,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元政府疆域辽阔,各民族在国家军事征服过程中,被结合在一起。他们带来了本国及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并和中原地区原有的汉文化相融合。因此,元大都北京更是中外文化融合的中心。元代的科学文化、戏剧、音乐、宗教文化以及修辽金宋史等都很兴盛。到了明代,正式称为北京,统治者似乎更重视文化的建设,设国子监,编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清代北京作为京师,它即是著名学者的汇聚地。也是古籍整理、文献编纂的中心,还有全国最大的图书集散地和文化市场的所在他。就文化中心的功能而言,此前历代都城都无法与清代北京相比,当时的北京城著述事业的发达,修书蔚然成风,出现了专门收集、编纂文献的文化团体、机构和个人,从而进行史学、地理学的编纂研究。修书的类型包括前朝正史、政书、类书等,特别是《四库全书》的修订为我们保存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民间书肆也随处可见。北京作为文化古都和现代城市,它的地位与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上,有一个由低到高、从大到小的演进过程。

在北京城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地方文献。这些珍贵的史料对于研究北京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化、风俗等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北京地方文献藏书体系的形成

1、北京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及内容

北京地方文献是指以现行北京市行政区划为主,同时也包括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域的变化。凡内容涉及北京地区历史及现状的一切资料均属北京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因此,北京地方文献专藏中不但有书籍、报刊、学术论文和科技报告、舆图、会议录和文件汇编,还包括统计图表、谱录、文契、票据、商标、戏剧说明书及北京地方文献专用工具书等。载体形式有纸本、缩微资料、声像资料、拓片等。

作为北京地区唯一一家系统收集北京地区文献资料的机构,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从1958年创立起,根据“本省(自治区、市)的正式出版物和有关本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料应尽全收集”这一规定,一直致力于北京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由于首都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相当子省市公共图书馆的地位和职能,因此,北京地方文献部系统地收集北京地区的历史和现今的文献信息资料,其目的和作用是为首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生产等领域服务,为积累和保存北京地方史料,建立地方的基础资料库,为首都各类事业提供文献情报服务、为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提供资料。

2.北京地方文献藏书结构与资源分布

北京地方文献库各种文献资源总计14851种,33434件、册。

表1:北京地方文献库藏类型分布

文献类型 种 数 册 数 占文献总量比例%

图书

7523 18041 50.7

期刊

271

1523 1.8

报纸

172 1722 1.1

缩微资料

206

1279

1.4

照片

3875 3875 26.1

特种文献

384 1012 2.6

拓片

2090 3676 14.1

线装书

330 2306 2.2

表2:北京地方文献库藏文献学科分布状况(1995)

类 别 种 数 册 数 占文献总量比例%

方志

145 752 2.0

历史、考古、文物

603 2543 8.1

地理、名胜古迹

1095 3156 14.8

人物传记

661 1425 9.0

地质地理、自然资源

112 293

1.5

经济

492 853 6.6

农业

341 717 4.6

工业

261 686 3.5

市政建设、交通、公用事业

417 770 5.6

政治

405 1060 5.5

社会生活

416 955 5.6

文化、教育

1146 2577 15.5

体育、卫生事业

257

498 3.5

文学

573 1502 7.7

艺术

440 1127 5.9

工具书

47 901

0 .6

注:表2的统计内容只包括图书资料

3.北京地方文献藏书组织的基本原则

地方文献藏书的类型和内容应兼有地方性、科学性与公共性等多项特性。藏书建设要具备各类主题的基本文献,并能及时反映其最新动态。同时根据主要读者或重点用户特殊需求建设重点藏书,从而为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服务;而一般藏书是从保存地方史料、开展乡土教育的目的出发而设置的。

北京地方文献藏书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主要体现在文献内容的广泛性和连续性上。藏书建设应全面反映北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层次,例如北京地区的天文现象、地质地理、气候、气象、自然资源、人文地理、历史、人物、经济、工业、农业政治、社会、民俗、宗教、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

北京地方文献专藏最初来源于首图藏书体系中各库的藏品。按库本一册,复本两册从馆基藏库和各辅助库中划拨地方文献专藏库。三册以下的地方文献品种全部划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京地方文献的基本库藏。以后逐步通过采访人员的努力,形成了一个有一定规模,藏书布局较为合理的地方文献藏书系统资源。在藏书组织上为突出地方文献的特点,依据《北京地方文献分类表》,共设置了十七个大类以全面反映北京地方文献的藏书。

4.北京地方文献的采访工作

地方文献的采集与一般的采访工作相比较,有其明显的特点,地方文献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如载体形式多样,出版源分散等决定了地方文献文献的采访工作存在着相当的难度。首先是要全面掌握北京地方文献的出版源及分布规律,控制好北京地方文献产生的几大文献生产系统:

a.党政机关: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及所属职能部门,还有北京地方人大、政协等及民主党派的分支机构,收集这些机构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大量北京地区的法律、法规条例、指示、报告、会议录、统计数据。

b.科研、教学机构:北京市各类社会科学研究所,自然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央驻京的各类研究机构。这些机构所产生的科技报告、学术论文具有根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同时这些科技成果直接服务于北京地区的各项事业,所以在北京地方文献藏书系统中,大部分学术文献产生于这些机构,因此,这部分文献是采访工作的重点。北京市高教系统和中央在京的高等院校直接承担北京地区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这些资料,包括学位论文、科研报告等,也是较为重要的地方文献资源。

c.北京的企事业单位:北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较多,要想获得有关文献系统,必须以整个单位系统为整体进行宏观控制,争取准确掌握信息源,从这些单位的上级系统进行控制,以便把握全局。

d.北京市的方志、史志办:掌握和征集北京市的综合性方志及各行业、专业志的地方。这是北京地方文献藏书的重点和核心。

e.北京市的各个群众性团体:这也是获得北京地方文献信息的重要途径。例如:北京市总工会、市妇联、青年团。

f.市属各类学会、协会:这些机构主要从市民政系统把握文献的信息源。

g.个人:一些专家、学者及收藏家,对本地区某类事物进行研究、兴趣、爱好以致系统收集、掌握有关信息,采访人员可上门访求,获得北京地方文献信息。

掌握北京地方文献的产生和流传规律,除利用上述社会信息系统对文献进行控制外,还要利用各种书目信息系统来控制北京地方文献的信息源。各图书馆的馆藏目录及档案馆、博物馆等各类收藏单位的收藏目录、地方文献的书目索引信息、各类出版社的征订书目,特别是北京的各类地方出版社以及新华书店出版的《新华书目报》、中国书店、各种书市书摊等也是获取地方文献的重要渠道。

通过以上的信息网络系统来控制北京地方文献的公开出版物、非公开出版物和非出版物。

具体的采集方法主要有购买、征集与交换、编辑与制作等几种。

①文献购买包括订购与采购方式:通过征订、预订公开出版的全部北京地方文献品种;采购人员直接在各类书店、出版机构及书市、书摊上获得北京地方文献资料。

②文献征集是从北京地方文献持有者手中通过非贸易手段获得。这种方法大多用在非正式出版物的采集上。

③文献的编辑与制作是指采访人员将分散在各种形式文献中的北京地方文献信息按一定专题进行选择、复制、编辑、加工形成新的地方文献资料。

5.影响藏书布局的因素

藏书结构的合理布局是影响北京地方文献为各类信息用户服务,发挥职能作用的关键。北京地方文献藏书在地方文献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下,正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北京地方文献的核心文献(专门记述地方事物的文献)、辅助文献(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涉及到地方事物的文献)及背景文献(研究地方事物不可缺少的基础文献)的配置基本合理。同时,在近几年的采访工作中,工作人员的采购方针、计划、原则的重点一直是放在藏书系统合理配置上。

但尽管各方面做出了较大努力,藏书建设,特别是北京地方文献的专藏体系是需要长久地建设和维护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有时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长期累积而成。所以至今,北京地方文献的藏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采访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及对问题的认识影响着采访的质量;其次,采访原则和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与否也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三,针对某些概念问题,还需要统一认识。

三、北京地方文献信息的揭示与利用

如何充分揭示和利用馆藏文献是图书馆工作者最永久性的话题,地方文献工作者也不例外。为研究、开发、利用北京地方文献,首都图书馆的北京地方文献书目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种目录体系和书目索引为读者和信息用户提供了使用、研究开发北京地方文献的工具和手段。

北京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的目录组织分为读者目录和公务目录。每套目录又分书名目录、分类目录、著者目录三种。以载体形式分为图书资料目录、报刊目录、缩微胶卷目录、照片目录、拓片目录。

为了满足信息用户的特殊需要,北京地方文献从1958年起就着手编制各种书目索引,全面、多角度地揭示北京地方文献:

1.综合性书目、索引

58年编辑了《北京地方文献联合目录》、《首都图书馆藏北京金石拓片目录》。另外,从首都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所藏的清末至1963年的2800余种的报刊中检出有关北京地方文献款目70000余条,编成大型卡片式题录索引--《北京地方文献报刊资料索引》,在图书馆地方文献界引起较大反响。以后又连续编辑了1964年至1978年,以及1979年至今的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2月以后,利用数据库系统对这些北京地方文献报刊索引进行处理,标引著录内容更加翔尽、齐全,同时能够进行多途径组配式检索。

在卡片式《北京地方文献报刊资料索引》的基础上,编辑了书本式的《北京地方文献报刊资料索引・地理名胜古迹》、《北京地方文献报刊资料索引・解放前北京工矿业专辑》、《北京地方文献报刊资料索引・历史部分(清末―1949)》等。

2.专题信息服务

专题文献信息服务工作是针对用户特定需求所作大规模专题情报工作。信息服务的结果编辑成书本式的专题资料汇编。时至今日,北京地方文献部己为各类用户提供了:《北京青运史资料索引1919~1949》、《北京地区党史资料报刊索引1919―1949》、《北京青年英烈报刊资料索引》、《北方交大校史资料汇编》、《北平香山慈幼院院史资料汇编》、《北海公园历史资料汇编》、《元大都历史文化资料汇编》、《中国竹文化资料备检》、《中国的龙》、《天桥地区历史资料汇编》、等。

同时,为北京地区编修各专业、行业志提供资料: 89年以来,已完成《北京合作供销志料》、《北京煤炭流通志料》、《北京金融志料》、《北京印刷工业志料》、《北京近代体育史料汇编》、《北京园林绿化志料》、《北京出版志料》、《北京电信志料》、《北京卫生志料》、《北京建材工业志料》、《北京房地产志料》、《北京文化事业史料》、《北京民政事业志料》、《北京饮食服务业志料汇编》、《北京物价志料》等专题汇编。

北京地方文献藏书资源的合理揭示和利用――各种目录组织及书目索引己成为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它们为北京地方文献在今后利用现代的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处理地方文献信息、更深度、有效地研究北京地方文献提供了必备条件。此后,北京地方文献部各项工作的展开和创新也会紧紧地围绕着这些丰富的藏书资源,以此来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参考文献:

①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韩朴.一北京:文津出版社, 1992, 10

②首都图书馆馆史/北京市文化局首都图书馆,一北京:编者, 1994

③北平/倪锡英,一上海:中华书局, 1936,8

手机图书馆对传统图书馆的影响 篇6

【关键词】手机 方便快捷 传统图书馆 影响

一、技术性强,资源传播方式多样化

手机图书馆是3G时代下的一个产物,它是利用高科技即通过图书馆内部部署移动代理服务器,将传统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延伸到手机客户端的一种技术产物,这些应用的出现使读者能够通过手机获得图书馆的各种知识服务。手机图书馆利用通信网络和数字图书馆系统结合的方式,加之手机的使用及普及,对传统图书馆的一些缺陷给予补充和完善,比如:手机图书馆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阅读或者查询图书馆书籍借阅情况,这样就避免了我们在日常中为了某本书就特意跑到图书馆的麻烦,也不会因为时间上的限制,需要特意抽出一定的时间去图书馆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手机图书馆的出现以及其具有的随时性和随地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图书馆存在的开馆时间固定、距离远等问题。也使图书资源不仅仅是通过图书馆才能传递。手机图书馆的普及也在另一方面影响了傳统图书馆的到馆借阅的人数。有些人认为图书馆是单纯的文化体验场所,只有身处其中才能体验阅读,在这些阅读体验活动中,读者的自主活动和互动活动差别不大,也就是说,喜欢图书馆的读者无论借不借书都会来图书馆,图书馆提供的手机咨询功能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但对于那些不愿意花时间频繁去图书馆的和那些去图书馆只是为了借阅一本书的读者来说,在图书馆待的时间还没有去的路上花时间多,手机图书馆则真正给他们带来了便利,手机的咨询功能则很适合这类型的读者。并把他们从重复到馆的读者中过滤掉,这样就使到馆人数得到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图书馆的压力。

二、时效性强,提高图书资源的有效性

手机图书馆相比传统图书馆在贴近读者的需要和提供快捷服务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优势,手机图书馆用户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读者有阅读的需要和手机,就能随时随地的接收手机图书馆提供的阅读服务。而传统图书馆的用户不仅仅会受到地点距离的限制,还会受到时间的限制,因为图书馆不是随时在身边的,也不是二十四小时都对读者开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不能及时的满足读者的需求。并且传统图书馆的知识承载体往往是实物,即纸质的书本、报纸和各类期刊,由于一本书籍从成书到印刷再到出版,期间的过程是漫长的,再加之图书馆管理的限制和资金的缺陷,不一定能够及时购进新出版的书籍,这就影响了资源的时效性,但手机图书馆的出现,改善了这一方面的缺点,因为网络信息更新的速度快,资源的来源通道广,读者通过手机图书馆就能及时的掌握第一手资料,不再受传统图书馆资源更新速度慢的影响。但这并不能完全否定传统图书馆的用处,手机图书馆优势由于系统问题,无法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而传统图书馆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三、服务方式多样化,提高服务质量

手机图书馆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将图书馆管理员承担的咨询工作,如一些图书馆的管理规则咨询,注意事项和通知等交由计算机管理系统来处理,这可以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因为计算机是一个系统,通过系统的咨询具有可靠性、快速性以及准确性极高的特点。除此之外,手机读者还可以通过手机图书馆了解图书的借还时间、查询到图书是否可以借阅和新书到馆信息。这样的方式能缓解图书馆咨询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因为咨询人数过多导致不能及时了解信息的问题,手机图书馆应用以后,提供给读者的服务方式有了相当大的变化,首先,网络图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读者可以通过登录各个图书网站查询到新书推荐、图书借阅排行榜和了解更多自身需要的书籍,相对扩大了传统数字图书馆只针对自建数据库的查询局限。其次,读者利用短信互动就可以办理或查询图书借阅情况,还可以进行图书预约下载、在线咨询等问题。这样就节约了到馆所花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但是,所有这些服务内容都属于工具性的,这些服务是图书馆管理员最基本的工作内容和为读者提供的最基本的服务,并不能够解决读者在了解基本规则后提出来的人性化的咨询要求。读者来到图书馆了解相关内容更多的是需要与管理人员进行互动咨询,而馆员的工作质量才是影响读者满意度的关键。而这些是手机图书馆无法做到的。

四、阅读模式多样化,改进传统阅读方式

传统的阅读方式是在特定的图书馆环境中进行的,这样传统的阅读方式具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手机图书馆克服了这一方面的缺陷,它具有随时性和随地性,可以使读者把日常零碎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进行阅读,而且没有地点的限制,比如在乘坐公交,地铁时,手机图馆用户就能进行阅读或者查询图书馆的最新动态。它不像传统图书馆那样要在规定的时间和限定的地点,对读者的阅读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一名教师在教学中遇到需要查阅资料的问题,如果没有手机图书馆,教师还必须去图书馆一趟,这不仅仅影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还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而使用手机图书馆就能及时的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进而保持课堂教学的正常运行。手机图书馆将人们传统的学习模式转变为简单易操作并能及时进行的方式。给读者在工作中查阅资料和零散时间进行阅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同时还能使读者培养实时阅读的习惯。又如,上班一族,每天都有零零散散的时间,相对于去图书馆进行阅读还是一定的难度的,而手机图书馆则能给他们在零散的时间里提供阅读材料,可以使他们充分利用业余时间提高自己。图书馆的推送服务一直是受重视的宣传工作项目,随着手机图书馆的出现,图书馆的推送服务有了更便捷、更有效的扩展渠道,推送服务的范围也不仅仅局限在传统图书馆工作方面,在数字文献的摄像头服务方面,手机图书馆已然有了用武之地。手机图书馆服务逐渐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图书馆阅读模式得到提升和改善,为读者提供更宽阔的阅读平台。传统数字图书馆能否因此被取代,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结语:

新科技的发展,手机的普及,手机图书馆的出现,解决了许多传统图书馆存在的问题,但手机图书馆并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完取代传统图书馆,只有让两者协调发展,互相影响和合作,才能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凯,浅谈手机图书馆[J].无线互联科技,2014(8).

[2]李伟,信息化时代图书馆服务面临的挑战及创新[J],社科纵横,2014(7).

[3]林淑晶,浅议网络情况下图书馆的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7).

论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 篇7

1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无论是在传统的图书馆内建设一个数字图书馆, 还是另外建立一个数字图书馆, 实质上数字图书馆都是传统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 是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 在论述数字图书馆之前, 我们有必要先讨论一下传统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1.1 传统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图书馆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在社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的交流。在整个社会信息交流网中, 图书馆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有着独特的作用。图书馆产生的首要目的, 就是为了满足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需要。因为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 人类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才能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 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图书馆所贮存信息的历史悠久性、多样性、系统性充分体现了图书馆有着收集和保存文化遗产的功能, 这是其他信息交流机构所没有的, 所以有人把图书馆称之为“将人类记忆的东西移植于现在人们的意识之中的一个社会装置”。

1.2 数字图书馆应该比传统图书馆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及社会作用

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发展。数字图书馆不仅仅是传统图书馆继承, 而且是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一次深层次变革, 是图书馆自动化、现代化的高级阶段, 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继续。在服务手段、服务质量、提供信息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它都比传统图书馆有了质的提高。例如, 用户可以不受时间、空间、数量的限制;用户获取信息能更加迅速、准确;数字图书馆能引进远程教育手段, 使原有的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此外, 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内容不但包含了传统图书馆馆藏中的精华部分, 而且还有所扩展, 可以将因特网上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经过整理后作为本馆的虚拟馆藏, 也可以购买商业性的数据库作为本馆的馆藏, 所以数字图书馆的馆藏内容要比传统图书馆更为丰富。

2 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数字图书馆是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它在信息存储形式、信息处理和输出形式以及服务方式等方面都和传统图书馆有根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2.1 馆藏结构不同

传统图书馆是以纸质载体为主, 其它载体并存, 它的复本概念和拒借率等现象不会消失;而数字图书馆则是全部以电子出版物和网上数字信息为管理对象, 它的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 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 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的有光盘、录音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 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 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 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 而且网络化的信息资源, 不存在复本和拒借率的现象。

2.2 服务方式不同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是以物理的图书馆为中心被动地为读者服务, 它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只能局限在一定的地区和在一定的时间段里为读者服务;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是开放型, 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数字图书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 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 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 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 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 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它是以用户为中心, 用户通过网络终端的方式查找信息, 网络可以把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带到用户的家里或办公室里, 用户们可以同时存取许多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它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一天24小时为读者服务。

2.3 工作重心不同

传统图书馆通过采购、编目后进行流通和阅览为工作重心;数字图书馆则以信息的收集分析、参考咨询和网络导航为中心, 图书馆员真正成为信息的导航员。数字图书馆可实现异种数据库之间、服务之间、工作站之间的可互操作性, 并正在探索深层语义上的可互操作性。它采用一种联合式或协调性软件, 从类型相似的数据对象和服务中, 取得一致性和连贯性检索内容。

3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前景

众所周知, 图书馆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进行社会教育、传递情报、文化娱乐等职能, 而其中有些职能由传统图书馆来担任更合适。首先, 从图书馆的发展历史看, 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功能是图书馆最古老的职能, 所保存的这些人类文化典籍都能实现数字化, 但原书不会因此而毁去, 而是将永远作为各民族的文化财富被保存下去;其次, 图书馆具有进行社会教育和文化娱乐的职能, 特别是公共图书馆 (包括儿童图书馆) 都收藏有丰富的文化娱乐方面的书刊, 人们在图书馆优雅的环境里或借回自己家中在任何什么地方, 都能以舒适的姿势、放松的心情阅读书刊, 一方面进行消遣, 一方面从中得到启迪。这种效果是目前数字化文献所无法达到的;而更重要的, 传统图书馆作为一种文化象征, 就如博物馆、足球场等其他文化设置一样, 起着营造文化气氛, 凝聚文化气息的作用, 人们需要这样的文化氛围, 社会需要这样的“场”。但是在履行传递情报和提供知识来进行社会教育的职能方面, 传统图书馆在传递信息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方面则无法与数字图书馆相比。当然, 数字图书馆也有许多局限性或脆弱性, 如数字化信息贮存载体寿命有限;数字化信息极易受到外力的干扰和损坏, 计算机病毒、磁场、电磁脉冲都对数字化信息和计算机系统具有极大的破坏性;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 数字图书馆常遇到技术过时问题, 常需更新硬件设备和软件;数字化信息容易被复制和修改, 版权容易受到侵犯。

应该说, 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发展, 是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 仍是传统图书馆的组成部分, 其构成因素、特征、功能、作用不完全相同, 从而形成了两个不同的体系, 各有相对的独立性, 各有自身的脆弱性和局限性, 两者又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性。所以, 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两者不是相互排斥, 而是共存互补, 相互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混合体, 这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符合社会发展与需要。

摘要:数字图书馆以传统图书馆为基础, 是传统图书馆的进一步发展, 两者共存互补, 相互结合, 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晖.数字图书馆已成为国际竞争新战场[J].中国经济时报, 2002, 5.

[2]郭卫真.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4) :68-69.

图书馆精神:图书馆发展之永恒主题 篇8

什么是图书馆精神?

所谓精神是指, 人的内心世界现象, 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有意识的方面, 也包括其它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方面。[1]在一定范围内, 由于人们所处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相同, 或由于目标、利益一致, 人们在精神上表现出一些共性的东西。这种共性, 在一个民族则称之为民族精神, 在一个城市则称之为城市精神, 在一个行业则称之为行业精神, 而在图书馆就称之为图书馆精神。图书馆精神也是指图书馆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图书馆的理念与认识、理论与实践、方针与政策等等。由图书馆员和读者, 图书馆和社会共同培育、创造的特有的精神, 是图书馆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构成完善的图书馆精神。[2]图书馆精神是反映图书馆历史传统、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 是图书馆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并为全体图书馆员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它既体现图书馆的办馆方针和办馆理念, 又体现全体图书馆员的奋斗目标, 并且融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于一体, 集图书馆长期的文化积淀与当代追求于一身, 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个性特征。图书馆精神会不断地浸透到图书馆文化的行为主体和各种文化载体中, 以其特有的导向, 凝聚、激励、塑造功能在图书馆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的灵魂和精髓, 它是在长期的图书馆实践中培育起来的, 具有鲜明的图书馆特色并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仔细探究, 图书馆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1 爱国爱民的民族精神

忠于祖国, 热爱人民, 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也是图书馆精神的内涵之一。为此, 图书馆精神与民主精神相辅相成, 图书馆精神是民主精神在图书馆事业发展中的体现。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精辟概括, 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最本质的东西。我国的图书馆精神张扬着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中国的现代图书馆是向西方学习的产物。自“五四运动”以来, 我国图书馆界的先辈们纷纷走出国门, 学习西方的图书馆理论和技术, 倡导中国图书馆运动, 显示了文化教育在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2 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图书馆人有着爱馆爱书、为人作嫁衣的优良传统。他们热爱图书馆事业, 珍爱一切馆藏资源, 有着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馆兴我荣的执著精神。奉献精神是图书馆精神的基础和主体, 也是图书馆优良传统之一, 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是搞好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前提。图书馆是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 图书馆工作者是文献信息和读者的中介, 图书馆工作者的工作成果和汗水全部凝聚在他人有形的教学、科研成果和无形的素质提高上, 图书馆馆员的劳动成果的隐性化与服务性工作的显形化, 就决定了图书馆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与他们的劳动价值很难相符, 决定了本职业与名利疏远。无论是图书馆选择了自己, 还是自己选择了图书馆, 我们每个图书馆人都应将所从事的职业当作自己真正的事业, 敬业、乐业、勤业、精业, 甘为人梯、无私奉献, 尽心竭力为读者服务, 既为社会为他人做贡献, 同时又为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3 热爱图书、宣传图书的使者精神

图书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精华。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文献中心, 是大学生拓展知识的第二课堂。为了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弘扬民族文化, 响应党中央关于“在全社会提倡读书, 建设读书社会”的号召, 图书馆馆员应主动承担起热爱图书, 宣传图书的重任, 架起图书与读者的桥梁, 发挥使者精神。如包头师院图书馆成立了“大学生图书爱好者协会”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主动学习, 快乐学习”的文化氛围, 让更多的同学感受读书的乐趣, 让更多的心灵获得知识的力量, 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读书乐趣, 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动力、一种时尚。

4 全心全意为读者的服务精神

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 这是图书馆精神的最佳效应, 也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图书馆和读者是互依互存的, 图书馆因读者而存在, 图书馆人因读者而实现自身价值。新时期, 图书馆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发馆藏资源, 最大程度地满足读者需求。图书馆的工作体现在一点一滴的服务中“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切为了读者”、“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人的共同服务意识, 他需要耐心的、细致的、和蔼的、长期的、有效的服务。图书馆人要把研究读者、引导读者, 培养读者当作自己的神圣责任, 并要以为读者工作为主, 以为读者工作为荣。

5 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从传统图书馆工作流程看, 图书馆工作有其严密、完整的程序, 采、编、典、流、阅等每一道工作程序都离不开科学指导与实施。因此, 图书馆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科学合理的工作体系, 其采访体系、分类体系、编目体系、典藏体系、服务方式等都是在遵循科学的基础之上形成的, 充分显示了图书馆人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的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在现阶段,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数字图书馆的日益普及, 学科馆员、研究馆员等高素质图书馆工作人员, 正以新的形象出现在高校图书馆, 他们以快速、便捷、科学、有效的工作方式为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 充分体现出图书馆员对待科学研究严谨扎实的工作热情及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图书馆人迫切需要这种科学精神。

6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图书馆创新精神是图书馆人在不断转变旧观念、树立新思想、改造旧方式、扬弃旧方法、采用新技术、建立新机制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创新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创新是充满活力、竞争力、创造力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图书馆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有了这种精神, 图书馆人才能克服自满自足, 懒惰守成, 畏缩不前, 不求上进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是图书馆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的主要因素。图书馆人要有创新意识, 不断转变旧观念、树立新思想, 善于借鉴古今中外图书馆事业的经验和成果, 创立新的思维方式, 坚持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发展创新并举, 努力探索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和工作技术方法, 建立新的运行机制, 努力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工作境地。通过不断创新, 创立新机制、新秩序, 创建高效率、高质量, 从而使新世纪的图书馆在理论上探索一种新模式, 在技术上达到一个新水平, 在实践上跨上一个新台阶。创立适应新世纪国内、外硬软件环境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图书馆事业。

7 宽宏博大的理性精神

图书馆是人文精华汇聚之地, 其海纳百川的胸襟铸就了无以伦比的博大宽宏。图馆承载着数千年积累的人类知识, 形成社会共有的文化积淀, 为人们所共有、共享、共开发。人们从图书馆吸取他人智慧, 以进行知识的再创造, 用于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图 (下转117页) (上接116页) 书馆就是提供人们与知识信息进行最广泛交流的大平台。在浩如烟海的图书馆馆藏资源中, 高雅的时尚与悠远的古风并存, 市井谐趣与文人学案共架, 诸子百家无所不包, 古今中外皆入其中, 这是任何行业都无法代替的。在图书馆的珍藏善本中, 劫余的珍本得以流传, 偏废的思潮得以重现, 大量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至今, 正是图书馆宽宏博大精神的体现。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 是信息的中心, 是思索求解的静雅之地。任何形式的浮躁都与图书馆相悖不融, 非宁静无以致远。因而, 每个图书馆人都应戒骄戒躁, 努力营造静雅求知的氛围, 积极提供广泛交流的场所, 让读者走进图馆不仅能获取知识信息, 还能陶冶性格情怀, 使他们在图书馆这座没有围墙的大学里视野开阔、心胸博大。

8 合力协调的团队精神

图书馆精神是长期培养起来的优良思想作风的结晶, 是图书馆精神的支柱, 它融汇了群众与图书馆之间深厚的感情, 这种精神力量能激发群众热爱图书馆、关心图书馆的主人翁责任感和荣誉感, 增强图书馆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 使整个集体成员互帮互学, 共同进步。图书馆的团队精神是图书馆发挥团队合力顺利实现组织目标的根本保障, 它充分体现了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对人的客观要求。图书馆要为团队协作搭建平台, 创立适合团队工作的平层、矩阵、网状等形式的组织架构, 以消除传统的层级架构所造成的沟通障碍。图书馆人则要树立良好的团队意识, 充分发挥个人潜力和群体优势, 群策群力, 为追求图书馆的共同利益, 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而共同努力。

9 言行一致的规范精神

图书馆精神是一种源于实践, 又高于实践的先进群体精神, 对图书馆和图书馆人起着规范的作用。一所图书馆如果有井然有序的服务环境;团结奉献, 求实创新的馆风馆纪, 优美整洁、文明礼貌的学习环境;严谨刻苦、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心理环境, 无疑对读者的学习进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可弥补规章制度之不足, 因为规章制度更多地是着重消极抑制方面, 而图书馆精神的促进作用, 会使群体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形成对图书馆群体巨大的感染力和凝聚力, 对于一切与图书馆精神相悖的思潮、不良言行, 具有无形而实在的规范作用。

综上所述, 图书馆精神是在图书馆中建立起来的稳定的、崇高的、独特的对图书馆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群体意识以及心理特征。[3]图书馆精神作为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内核在图书馆步入现代化阶段将发挥其更加重要的作用。图书馆精神将是21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核心和永恒主题。

摘要:图书馆精神是在图书馆中建立起来的稳定的、崇高的、独特的对图书馆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的群体意识以及心理特征, 是21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核心和永恒主题。主要体现为:爱国爱民的民族精神;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热爱图书, 宣传图书的使者精神;全心全意为读者的服务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宽宏博大的理性精神;言行一致的规范精神。

关键词:图书馆,图书馆精神,图书馆发展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 (下卷)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98.

[2]吴年.图书馆精神不等于图书馆人文精神[J].图书情报工作, 2002, (9) :3.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对比研究 篇9

1 数字图书馆概述

新世纪以来, 国内外先后掀起了数字图书馆开发和建设高潮, 对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也逐渐从个别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 同时还引发了人文、社科研究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的注意和关注。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 图书馆界内人士甚至整个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定义, 从众多的数字图书馆定义中分析, 我们一直都趋向于这么一个解释, 那就是数字图书馆主要是具备丰富内容和多媒体数字化信息的一种综合性图书信息和工作模式, 也是一种在网络环境基础上以电子技术工具和服务手段为目标的综合性工作流程和工作体系, 从而为读者提供高效、方便的数字化信息服务机构。

严格的说, 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我们该如何去定义数字图书馆也就是目前我们常说的网络图书馆, 在工作中参考有关文献对其特征的描述, 其在目前我们常说的数字图书馆就是利用互联网或者其他的网络结构为基础, 以其馆藏品和服务对象作为主要的工作渠道, 从而想信息需求者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图书馆模式, 它在工作中有着两大特点, 是以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为标准的综合性图书馆结构体系, 是将资源数字化从而实现海量数据库和资源实现共享的一种图书模式。

2 我国数字图书馆类型

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 就国内外数字图书馆进行分析, 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结构组成。

2.1 纯数字图书馆

纯数字图书馆是一种虚拟的图书馆结构体系, 它最大的特征和特点就是没有实际物理体系, 不管是从图书书库还是藏书方面分析都是一个虚拟的网络信号和网络语言的传播流程, 而不具备一个综合性的工作模式。所谓的纯数字图书馆就是我们目前常见的在互联网上开设的一种图书频道。这种数字图书馆结构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初的新浪网站, 其最先开办了自己的图书频道和图书馆结构, 在此之后, 国内各大网站和媒体纷纷效仿, 建立了自己的图书频道和图书网站。这种纯数字的图书馆也就是目前我们最为关注和重视的一种综合性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

2.2 分支型图书馆

分支型图书馆是在传统的图书馆基础上开设的一个分支机构, 也是目前图书体系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体术结构模式。这种图书馆结构体系是占据一定的虚拟空间, 而本质上是将传统的图书馆延伸到网上, 从而使得图书馆从多个方面和角度上传到网上, 以满足目前社会发展的趋势, 由于这种图书馆其主要的基础在于传统图书馆, 因此其与纯数字图书馆相比较, 在数字资源方面是一种得天独厚的工作流程。

3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比较

数字图书馆是在传统的图书馆基础上经过改进与优化发展形成的, 是一种与传统图书馆的功能与结构、运作方式以及服务方式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和研究的过程, 同时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比较, 从而得出相应的工作标准和质量结构体系。

3.1 读者群比较

众所周知, 图书馆是一种公益性的企业模式, 其在读者上相比较其必须是能够上网且学会上网, 能够在读者群或者网民中产生的, 一般来说, 数字图书馆是建立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形成的, 是以传统的纸质图书馆为主要的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监理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流程和工作体系, 从而实现了文字、声音、光源和图像等多种媒体现象共同发挥效益的装置。

3.1.1 网民规模

截至2008年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 其中宽带网民2.7亿人, 占网民总体的90.6%;手机网民1.176亿人, 较2007年增长了133%。

3.1.2 网民结构特征

年龄结构:10~29岁网民所占比重大增, 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 其中10至19岁占35.2%, 20至29岁占31.5%。

职业结构:网民的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 占网民总数的33.2%。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难看出:首先, 数字图书馆读者群的群体特征突出, 主要为年轻网民, 且其中大多数为在读学生, 拥有大量的潜在需求读书者。《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报告2008》提供的数据从另一个侧面也证实这点。

3.2 服务能力比较

服务能力是图书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能力的高低, 影响着图书馆作用的发挥。

3.2.1 从服务渠道上看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服务实现的最大差别是渠道不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互联网、无线互联网以及广电网, 它服务的对象范围广、人数多, 面向全球所有网民。而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渠道是物理实体机构, 如市县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以及遍布城乡大街小巷的书屋、书吧、流动书车等, 因而限制了服务对象的范围和人数, 仅局限于本地区人员。

3.2.2 从服务方式上看

服务方式主要是指服务业要开展服务活动时, 必须使服务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服务产品的形式 (即服务方式) 灵活多样, 方便消费者, 符合消费者的需要。由于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各自的服务渠道不同, 导致它们的服务方式差异很大。

3.3 阅读方式比较

数字图书馆的阅读方式称为数字媒介阅读或者叫电子式阅读。这里的“书”不再由纸张装订而成, 仅由显示在屏幕的“页面”取而代之。“读书”也不局限于手捧一册, 一页页翻阅, 而是意味着或者在线阅读、或者手机阅读、又或者手持式阅读。数字媒介阅读的优点在于快捷、信息丰富、可交互性, 缺点在于容易产生疲劳, 不适合深度阅读。

传统阅读又叫纸质阅读, 与数字媒介阅读比较, 它最大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 纸质经典藏书历史悠久, 不仅质量上乘, 而且数量大, 需要花费读者很多脑细胞去深度阅读。自然, “咀嚼”的功能是不应当退化的。因为, 它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 对文化传承、整体民族素质提高、国家富强有着重要意义。

结束语

论高校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共建 篇10

1社区图书馆的特点与现状

1.1主要特点

社区图书馆被喻为“居民身边的图书馆”, 服务的对象是周围的所有居民, 主要社会角色是对居民进行终身教育, 不断提高居民素质。与大型公共图书馆相比, 其最大的特点是小巧实用, 贴近居民, 方便读者使用。在欧美发达国家, 读者利用率非常高。社区图书馆另一大特点是形式多样, 除了公共图书馆体系中“社区图书馆”外, 还包括一批由社区集体或个人投资建设的为当地社区居民服务的图书馆。

1.2现状

当前由于经费短缺, 我国的社区图书馆普遍存在数量严重不足和办馆力量薄弱等问题, 无论是人均占有图书册数、借书量, 还是图书馆的利用普及程度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没有真正发挥出服务当地社区居民的功能。北京市为例, 主城区的社区图书馆普及率已达到90%, 但是居民普遍感到社区图书馆没什么书可看, 很多社区图书馆的利用率不高, 甚至几乎一个月也没人进去。资料显示, 美国的旧金山湾区, 平均50%居民领有社区图书馆借书证, 居民人均一年去图书馆10次, 借书10.2册。

2高校图书馆的优势

2.1馆藏资源丰富

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以及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专门机构, 学科门类比较齐全。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的高校图书馆, 在馆藏资源上具有天然的优势。近年来, 由于各级政府对高校建设的重视, 各高校的校园建设有了质的飞跃, 每年都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资金划拨图书馆, 用于购置文献, 获取国内外最新的书刊;图书馆的服务手段也基本实现现代化, 校内读者通过网络, 可以随时阅读各类电子文献, 获得最前沿的知识。

2.2设备和技术先进

2000年底教育部提出“校校通”工程以来, 全国各高校校园网建设基本完成, 高校图书馆的网络设施也因此比较完善, 图书馆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另一方面, 各种电子资源大量涌现, 也带动了检索平台的发展, 许多高校图书馆完成了电子期刊与OPAC系统的有效整合, 可以为用户提供馆藏电子期刊和印刷式期刊的一站式检索服务。此外, 文献传递、远程登录和馆际查询等多种远程服务也已在高校图书馆普遍建立。

2.3拥有高层次的专业人员

身处高校这种氛围,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普遍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近年来, 随着图书馆服务技术的现代化进步, 用户需要获得多方面的技术支持,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在计算机使用常识、网络技术、文献信息检索知识、馆藏电子期刊或非馆藏电子期刊信息等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高校图书馆在注重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 也十分关注图书情报专业业务的提高, 通过人才引进和在职培训等方式建立了一批高层次的专业人员队伍。

3高校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的共建

3.1共建方式

当前我国大型公共图书馆非常有限, 很多省会城市也只有一两家省级或市级的大型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与所在地的社区图书馆开展多种形式的共建, 既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型公共图书馆缺失的问题, 也能进一步充实社区图书馆: (1) 直接向持有社区图书馆借书证的居民开放, 让他们能和本校的读者一样方便地借阅图书和期刊。 (2) 扩大远程服务范围, 让持有社区图书馆借书证的居民能通过网络享有高校图书馆的各类电子资源。 (3) 利用馆藏资源丰富的优势, 定期向社区图书馆输送部分馆藏, 便于居民借阅。 (4) 利用设备和技术优势, 向社区图书馆输送部分网络设备, 建立和完善电子检索平台和远程服务系统。 (5) 利用拥有高层次专业人员的优势, 对社区图书馆业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并提供实习机会, 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3.2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校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开展长期的共建可以取得多赢的效果。但也必须看到其中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1) 由于居民的素质良莠不齐, 直接向居民开放, 会出现一些居民进入校园不遵守校方管理的问题, 也可能发生恣意毁损高校图书馆馆藏的问题。 (2) 高校购买的一些电子资源是有限制要求的, 扩大使用范围并不容易。 (3) 长期对社区图书馆业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提供实习机会, 需要有关部门提供必要的经费予以支持。

参考文献

[1]宋玲.大型公共图书馆与社区图书馆的合作[J].图书馆杂志, 2006, (4) :33-34.

[2]张凌.高校图书馆参与社区图书馆建设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6, (6) :100-102.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首都图书馆】相关文章:

首都社区05-21

首都科技08-02

北京首都教案04-12

首都博物馆06-27

首都机场09-14

首都基础教育05-23

首都市民文明公约07-14

首都体育学院招聘07-14

校徽:首都体育学院05-02

首都市民文明公约07-25

上一篇:研发支出资本下一篇:变速风力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