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

2024-09-05

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精选十篇)

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 篇1

体育素养包括审美能力、体育修养、体育感知力、体育创造力、体育知识和技能。一定的体育文化知识和技能是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基础, 审美能力是主干, 修养、感知力、创造力作为一种宽泛的心理活动能力, 是每一个大学生终身发展所具备的开放性的综合能力。这些要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 构成了大学生体育素养完整的内容体系。

对于体育教学而言, 我们调查发现, 大约有四分之三左右的学生对于体育和体育课程教学都是人为不重要, 而对于体育活动的主要性认识上大约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认为不重要, 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了解, 我们发现在学生的重要性里面, 就业是排在第一位的,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 学生在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自己的工作问题是看的最重的, 而对于就业所面临的体育行为问题, 很多学生坦言这是可以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上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在对体育的认识上, 有相当多的学生是不重视或者说漠视体育的, 而在体育习惯的培养中, 很多学生认为占用自己太多的工作或者休息时间或者交际成为主要因素。

那么作为体育教师, 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尽可能的去帮助学生重新认识和定位体育, 让他们对体育的重要性和体育的内涵有更深层面的了解呢, 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这不单纯像我们过去的体育考试或者给学生教授一些体育动作那么简单, 要让我们的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是非常困难的。

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首先必须要帮助我们的学生愿意花时间去思考体育, 对体育发生兴趣。那么如何实现第一步呢, 笔者认为我们体育教学中选择学生喜欢的项目来进行针对性学习是最好的办法和途径, 所以在过去的很多年间, 很多高校为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体育, 采取了选项课教学, 这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去了解自己喜欢的项目, 因为在一个半小时的体育课程教学中, 学生只有一心一意的去研究项目才能从中得到快乐, 所以在有限的时间内, 很多学生面对自己喜欢的和感兴趣的项目就会主动去了解相关的知识, 这是我们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第一步。当学生对某一个项目或者某一类项目发生兴趣之后, 他们就会想办法去了解一些这个项目相关的发展和知识技能, 如果我们发现在一些项目上学生愿意主动去琢磨, 并花费时间去学习的话, 那么这个项目可能就会成为学生入门体育的兴趣项目, 因为对于很多高职院校学生而言, 他们喜欢上体育往往就是从一个体育项目开始的。也就是因为这个项目, 很多同学在今后的体育生活中因为喜欢到最后的酷爱, 这是我们体育素养形成的第二步, 在进入社会之后, 学生由于在学生时代就有自己的体育爱好, 即便工作和交际应酬增大, 但是他们还是会把自己喜欢的项目时不时的去练习练习, 逐渐的就形成一种习惯, 当他们对某一个或者某几类项目形成一种习惯之后, 我们体育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长此以往, 坚持下去的可能性就会增加。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也就是从这个时候才刚刚开始。

综上所述, 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所处的环境和其他学校学生所处的环境有一定的差异性, 学生在面对市场对于学历高要求的状态下, 对于专业技能学习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多而无限制的去挤压体育活动时间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对于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观而言, 体育教师必须想尽办法去帮助学生去改善现有的体育思想, 让他们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和体育的乐趣, 把一种学习的课程当做一种兴趣爱好去发展, 积极主动的学习比被动的接受效果要好的多, 体育也不例外, 对于任何一个学生而言, 如果他们对于的感知只有痛苦的话, 那么他们在体育实践中是不会有任何收获的, 更谈不上终身体育思想的构建。所以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 我们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还很多, 需要我们的教育和管理者齐心协力才能在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的培育中走好学校教育这一环节。

摘要:素养是我们对学生行为的惯性称呼方法, 体育素养是指对体育行为的兴趣爱好、习惯、认知等方面问题的概述。高职院校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是帮助学生养成体育习惯和监督体育行为非常重要的内容, 笔者就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做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素养

参考文献

[1]耿银贵、陈鑫、王丽艳:《高职院校欣赏型体育教学改革探索》, 职业技术教育, 2010年35期。

[2]赵妤、雷世平:《高职护理专业职业性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职教通讯, 2010年11期。

[3]胡叶茂:《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 浙江体育科学, 2010年06期。

[4]姚梁栋:《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欣赏课程的影响因素分析》,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10年05期。

[5]贾志顺:《浅谈高职院校体育选项教学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科技资讯, 2010年33期。

[6]程云:《高中开展体育欣赏课的价值及必要性的探讨》, 知识经济, 2010年22期。

[7]李晨光:《浅谈对体育“差生”教学的几点认识》, 学苑教育, 2009年03期。

[8]袁坤:《利用体育欣赏课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中国学校体育, 2010年02期。

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 篇2

之团队意识的培养

摘要: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以及素养皆可在学校进行有效的培养,其中在体育课程中可对学生体育品德核心素养当中的团队意识实施有效的培养。本文针对这一课题做出了进一步探究,对团队归属感的培养策略、竞争意识的培养策略、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给出了指导与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育;品德;核心素养;团队意识

1、团队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对各科的教育教学活动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其中关于核心素养体系的提出格外引人注意。核心素养为现代教育最为重视的关键点,要具备更最重要的知识能力以及态度。在2016年的3月份,我国便推出了20门学科关于核心素养的详细表述。当然体育课程也涵盖其中,体育课程当中的核心素养包含了学生的实际运动能力、健康的相关行为、体育方面的品质等三个重要的方面。这些皆是可以培养的,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塑造的。在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体育教师应该如何面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其渗透在相关的课程中,是一直深入探究的课题。

2、对学生进行团队归属感的培养

2.1培养团队归属感的作用

团队意识其实并不是将某一个意识进行排斥,但是自己的意识需要与团队的意识始终保持一致。团队是一个人进行发展的基础,是根本所在,所以个体要具备全局思想有整体的活动意识,才能符合团队发展的要求,之后才能使个体进行发展【1】。因此,在体育日常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有意识的对学生团队意识实施有效的培养,以便学生树立好全局的观念,多进行一些集体性的活动游戏,使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能够一共为最终目标的完成而付出自己的努力,将团队的意识进行深化。学生在集体的游戏中便会明白自己是团队的一员,不能与团队分开,树立良好的团队责任意识。所以,在体育集体性的游戏当中培养团队的意识便是对学生进行体育品得核心素养的培养。

2.2具体的培养策略

在一个团队当中,要对团队的归属感进行强化,将学生的团队归属感意识进行提升。因此,在体育的日常授课当中,可多进行一些集体性的项目进行活动,进行团队的划分,以各个小团队为单位实施相关的教学活动,可有效将学生的集体意识进行提升,培养学生强烈的团队归属感【2】。例如:篮球游戏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游戏,其中可以实施团队意识的培养,但是不要将男生和女生分开,让他们一同加入到篮球的游戏中,以便培养学生克服个人为中心的思想,要为团队负责。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四个团队,每个团队当中的俩个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运球比赛。两个人要背靠背夹好球,将求运到固定的位置绕一圈回来,在把求传给下一组,最后看看哪一个小组的运球结果有快又好。学生在游戏的进行中,为了团队的荣誉,会非常努力认真的完成游戏,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便将团队意识的深层含义进行了理解,并将其内化于心。

3、对学生竞争意识进行培养

3.1竞争意识培养的深层含义

对学生实施有效的竞争意识培养,其中包含了两项深层次的含义:其一,培养学生树立与对手之间进行竞争的强烈意识;其二,在一个团队的内部当中,也要有一定的争先意识。不同的团队之间为了获取最高的荣誉,一定会发生竞争。但是自己团队的内部具备争先的意识,可以推进整个团队向更好的层次进行发展,将团队的整体实力进行提升【3】。因此,在体育的日常授课中,要将这种强烈的竞争意识进行调动,使整个团队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这样进行拼搏的精神便是进行竞争的一种表现,正是体育游戏运动中的项目推进了学生构成单独的表现。教师作为各个团队的管理人员要引导团队之间进行公平正当的竞争。要在团队之间始终保持住这种良性的竞争,提升整体的综合素养。由此,可以得出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体育品得核心素养的培养。

3.2具体培养的策略

现在的社会发展离不开激烈的竞争,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同样离不开竞争的帮助作用。在学校期间对学生进行正确竞争意识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团队的意识,并且有益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例如:在“三个进球”的游戏当中,游戏规则为:在每个团队中选出一名学生,不能回头站在规定好的地方,将手中的网球投掷到后面的球框中,团队中队员可以给予相应的指示,向右挪一点或者向左挪一点,以便帮助进行投掷网络的学生投掷的更加准确一些。这项游戏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更使学生有了竞争的意识,如果自己不对投掷网球进行努力练习,那么其它团队的学生便会超过自己的团队。如果团队当中有一名投手的技术非常好,那么会带动其它队员进行练习,使自己的技术至于太差,影响团队获得荣誉。

4、将学生的责任意识进行加强

4.1培养竞争意识的意义

市场经济主体的发展以及方向的确立,使学生的观念和行为举止也在渐渐的发生变化。从开始的阶段,便接受着来自学生和社会的先进思想影响,并且逐步构成了属于学生自己的竞争以及自主意识。所以,在体育的日常授课当中,利用对不同的集体性游戏活动开展教学,可以有效对学生的责任意识实施培养,这更是新课程标准对与体育教学的要求。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责任意识培养,可有效帮助学生对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但是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并不是快速可以达成的教学任务,是需要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所以,要求教师要有充足的耐心以及长期实施集体性游戏活动的准备,要在相关的游戏中创设出学生进行责任承担的机会,使每一名学生都有几乎完成任务。其中对学生实施责任意识的培养更是对学生进行体育品得核心素养的培养。

4.2具体培养的策略

社会能够有序的进行发展,与公民的信任意识有非常大的关系。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基本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更为我国每个公民皆应具备的品质。在体育的相关活动中,有非常多的运动项目对集体性进行了强调。例如:在跳大绳的游戏中,要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保护【4】。该项游戏是学生经常进行的集体性游戏,游戏的最终成功每一人都有责任,但是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绳子的力量会非常大,所以中间进行跳绳的队员彼此之间要做好保护工作,避免队员被绳子伤到,这也是对学生责任意识的一种培养。该项游戏对于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非常浓厚,成员之间会努力做到最好,达到最后的目标。又例如:篮球运动和足球运动,是男生非常喜欢的运动。在这样的体育运动当中,每个队员都肩负着非常大的责任,篮球场上的五个人组织后卫、得分后卫、小前锋、大前锋、大中锋每个人都有肩负的责任,并且缺一不可,一同为了目标而努力。

5、结束语:

总之,体育是学校进行教学必备的科目,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就有体育课程的设置,可见体育课程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其中,体育的核心素养包括了体育意识、知识以及技能。核心素质中包含了道德水准、品德意识等等。因此,教师要在实际的授课当中,应用多灵活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以及责任意识进行有效的培养,推进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 篇3

一、转变观念,重视体育教育

传统的教学观念,总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对体育教育有根本性的忽略,上至校领导,下至体育教师以及学生,都对体育教学不是很在意。在一些中学里甚至常常出现文化课老师直接占用体育课进行补课的现象,这不仅会让学生缺少体育锻炼的机会,也会让学生们的心里产生抵触情绪。这样的观念,在当代的素质教育中已经不可取了。作为体育管理者,应当从校领导开始,对体育教学以及体育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管理者们要明确体育素养培养是对学生们的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对他们的体育健康基础知识的培养,是对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培养,是对他们体育能力的培养。其次,体育管理者们应该积极动员体育教师培养他们自身以及学生们的体育教学、学习观念。这样才能真正的转变教育者以及学生对体育教学的传统认知,才能让学生们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建立健全体育教学体系

体育教育管理者要建立一个健全的体育教学体系,首先要让体育能够成为在学校的行政会议中能提出意见的部门,这样才能为体育教学体系的建立铺平道路。这一点早在1981年,四川的若干中学已经进行了学校体育体制的改革,让体育工作真正的成为了学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使体育教育体系的建设工作,有了明显的进步。其次,体育管理者应当将体育教育细化到每一个学生,以学生为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的,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每个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不尽相同,如果教师每节课只是单一的进行某一种项目的教授,有些喜欢别的项目的学生,可能会对这节体育课失去兴趣,积极性不高,这不仅影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对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可以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分配,例如喜欢篮球的去打篮球,喜欢足球的去踢足球等。对于体育管理者,要从上到下,分工明确,合理利用学校资源,以学生为主,找准体育教育发展的方向,才能建立一个健全的体育教学体系。

三、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

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是学校开展体育教学的先决条件,也是学生在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必要保障。争取到良好的体育器材,建造一个良好的体育运动场地,是体育管理者对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基本责任。但是当前的实际情况是,多数学校的体育器材建设薄弱,体育运动场地缺乏,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偏远地区的中学校园。设施问题是一个长远的问题,体育管理者们要积极的与政府,与学生们沟通,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体育管理者,首先应当积极与当地政府部门协调,争取体育设施建设的资金以及地域,其次,管理者应该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以身作则并鼓励教师与学生们自制器材,自寻场地,这样既增强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也让体育教育的事业不至于中断在偏远地区。

四、积极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

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是一个长久而缓慢的过程。作为体育管理者,很难依靠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就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体育素养,因此需要积极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例如足球赛、篮球赛、乒乓球赛、田径比赛等,激发学生们的兴趣,采用课上课下相结合方式,让学生们更好地增强他们的体育素养[3]。管理者们也可以与学生们的父母联系,动员他们在家庭中也给学生们制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素养培养环境,比如周末家长可以带学生们去进行踢球、游泳、打篮球、打羽毛球等等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加强课外课内联系。

五、结语

中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离不开体育教学的管理,一套好的管理模式可以让体育素养的培养事半功倍;可以让学生们拥有更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可以让我国有更多拥有健壮体魄,健康心灵的高素质人才。体育管理者通过对体育教学观念的改善、对体育教学体系的健全、对体育教学设施的加强、对体育教学课外课内的联系,可以创造出一个优秀的、健康的、全面的体育素养培养环境,让我国的人才可以更加全面的成长,让我国的素质教育更上一层楼。

活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体育素养,策略

体育课程教学,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着促进作用。而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已成为相关教育者重点思考的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对活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进行研究。

一、注重多媒体演示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动下,体育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在发生着改变,培养学生“积极锻炼,快乐学习”的观念,成为了教师的中心工作。在传统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因为场地、设备等问题,不能将需要教学的内容完整地演示于课堂,而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点。多媒体可以直观地将教师所要教学的内容,通过大屏幕的演示传授给学生,并且还可以通过回放、慢动作回放等技术性操作,对整个动作进行分解,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多媒体教学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还不仅如此,利用多媒体还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于教师所讲的内容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广播体操的学习中,传统体育课堂只能通过教师演示的方式,让学生跟着教师学习基本动作。这种教学方式教学进度较慢,且教师不能及时地对学生动作进行矫正,课堂效率自然也就低下。如果教师先将视频资源下载到电脑中,并在课堂上播放广播体操的分解动作视频,让学生能从中直观地看到每个动作的重难点,随后学生自己列队练习,教师对学生错误的动作进行挨个矫正,其课堂效率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二、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

针对6岁~12岁的学生,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社会观还不成熟,体育教师不仅要将课堂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还要将先进的体育精神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真正爱上体育运动,将体育运动发展为终身的爱好。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学生因为瘦弱、肥胖等身体因素感到自卑,在学校中也不参加体育运动,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逐渐被边缘化,非常不利于他们的成长。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实践时,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感受,制订对每个学生都有益的教学计划。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多元化、形象化的特点,将体育游戏引入课堂,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其中,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比拼的游戏模式,利用多媒体的先进技术,对组内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让组员共同完成一套连续的动作。这样的教学方法,将团结合作的模式引入体育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的养成和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例如,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利用软件对该班级进行随机分组,每组4~5人,并在大屏幕上显示多个体育项目供学生挑选,如跳绳、踢毽子等,组内每人选取一项目,在学生完成后由教师进行计时,用时短的组获得游戏的胜利。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将每个学生的特长都发挥出来,避免部分学生边缘化这种现象产生,能加强整个班级的凝聚力,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团结合作的快乐,有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三、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

在传统体育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较低,一般都是教师通过自己对教学内容先进行示范,随后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进行学习,最后由教师进行纠正……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教的内容,且整个教学过程毫无趣味性可言,学生只会感受到体育这门学科的枯燥乏味,不利于他们对体育锻炼兴趣的养成。而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带给体育课程一些趣味性的东西。例如,在进行视屏演示环节时,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卡通视频教学资源,迎合学生天真活泼的性格特点,这样学生就会感受到体育学习的快乐,越来越喜欢上体育课。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筛选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如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可给学生们播放《福娃》等体育教学类卡通电影,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项目规则及其起源,开拓他们的眼界,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提高体育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体育实践的过程中能真切地感受到体育学习的快乐,培养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四、结束语

当前,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已成为相关教育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当代学生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教师要在平时的课堂实践教学中总结经验,精心制订教学计划,将积极的体育精神传达给学生。如果教师能将终身锻炼的观念传授给学生,学生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会变得更加自信和健康,提高身心素质,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参考文献

[1]钟红玉.信息技术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整合[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 篇5

论文类别:中学体育

浅谈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杨毓玉 电话:*** 重庆市綦江区安稳中学

【摘 要】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着重于学生运动技巧和能力的提高、身体素质的增强以及体育素养的培养。但是,在当前中学生们由于课业繁重,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很少,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使学生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本文论述了体育素养的内涵,并简要分析了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最后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体育素养;培养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的基础,在中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通过体育教育使他们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形成良好的体育素养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是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趋势。

一、体育素养的内涵

所谓体育素养,就是指以个人先天遗传的身体素质为基础,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能力的培养所形成的关于体育行为和能力的综合素质和修养,是人们正确认识体育并开展体育活动的思想指导。

体育素养的培养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一是健康意识的培养。以健康锻炼为指导思想,贯穿于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之中,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健康锻炼、提高身体素质的意识。

二是体育文化的培养。主要包括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两个方面。体育知识主要有人体的生理卫生常识、体育的人文知识以及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体育技能则包括体育运动的技能、技巧以及体育评价的技能等。

三是身体素质的培养。主要有运动素质和健康素质两个内容。健康素质不仅包括身体状态的健康,还有生理及心理状态的健康,它是运动素质的基础保证,在健康素质基础上进行运动锻炼,才能有效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更好的适应体育锻炼。

四是体育意识的培养。强烈的体育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促使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意识受到文化水平、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五是体育品德的培养。体育品德反映的是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与倾向,是关于体育的道德规范。体育品德的养成可以更好的规范和指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健康的体育运动。

二、中学体育教学的现状

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对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并不重视,认为体育教育的发展会牺牲掉智育教育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很多学校普遍缺乏体育意识,而且学生的体育素质也比较低,生理卫生知识、锻炼常识等基本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较弱,自觉进行身体锻炼的意识也比较缺乏。

同时,虽然学生的体育道德品质普遍较好,但是在体育活动中,一些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与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不符。

另外,很多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或者娱乐等,没有从自身的健康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出发,而且也没有形成持久、稳定的动机和习惯,往往目的达到就停止进行体育锻炼。

三、培养学生体育素质的方法和措施

(一)转变体育教学的理念,加强体育素养的培养

教学理念是教育活动的指导,在提高中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中,首先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增强对体育素质培养重要性的认识,以学生健康锻炼为指导,立足于学生体质增强的长远目标,加强体育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以及坚定的意志,从而促使他们可以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可以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形成强烈的运动动机,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首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环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这样也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实现与教学目标的达成。其次,体育教学的内容要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与特征来制定,选择符合中学生特点的、适应他们身心成长的体育活动与项目,同时,也要考虑到趣味性和娱乐性,贴近中学生的实际,更好的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再次,在体育教学的方法和锻炼的手段上,应该丰富多样化,单一刻板的教学方法不符合体育教育的特征,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愉悦的课堂氛围。体育兴趣是人们为求积极和优先从事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互联系的意向活动,是个性的最直接的体现。兴趣来自生活体验.每个学生都有独立的个性,其表现方式也是呈现多样化。特别是在体育课中,学生在实践中容易把生活体验带到学习中来,而个性因素往往制约了表现方式。如好动的孩子他对任何体育活动都非常感兴趣,但其组织纪律性的意识不强;内向的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的意识较弱;凭趣的孩子只凭个人兴趣有选择地进行活动。在我任教的七年级就有一个特别顽皮好动的孩子,上课在教室里坐不住,上体育课无集体意识,许多老师对他束手无策。通过几次接触,我发现他自尊心特别强,不服输,在同学面前爱表现。所以我积极鼓动其参与课堂的管理,让他负责体育器材配置和回收,转化其活动兴趣,培养为同学服务的意识。在说服教育的同时,说明器材管理这个工作的重要性以及老师的重视程度,要胜任这份工作应该在课堂上做其他同学的表率,建立威信。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这位同学的组织纪律性和活动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把器材管理工作做得有条不紊。综合上述因素,我建议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与互动的关系,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量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需求和爱好,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兴趣充分展示的舞台。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体育素养

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之一,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此,应该加强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提高他们体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的同时,注重他们自身体育素养的培养,使他们养成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和品德,做好学生的引导作用。另外,也应该适时对他们进行培训,更新他们的体育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体育素质培养的技能和水平。

四、结束语

中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需要有强壮、健康的体魄来保障他们的学习与生活。因此,中学体育教学应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不能只教给学生体育知识与技能,还要加强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他们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存德.体育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J].运动,2013(14)

[2]蔡祥.浅谈中学生应具备的体育素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5(36)[3]桂小英.中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J].文学教育(下),2016(02)

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 篇6

如果说人文素养侧重解决“善”的问题,科学素养侧重解决“真”的问题,那么审美素养则是二者有机的统一,侧重解决“美”的问题。学科学这是通过真、善、美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提升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师生活动中的真与善统一起来,达到美的境界,在师生追求美的过程中达到新课程“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领域的目标。首先,教师应有与体育、运动、健康有关的审美知识和良好的生活情趣。其次,应该具有高尚的审美感受能力,善于区分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并且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发现和感受生活中一切美的因素,不为潮流所褒挟,能保持观点的独立性。涉及推行体育新课程的教学,教师必须懂得学校美育,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美感享受。第三,懂得多角度鉴赏运动中的美。学生的审美感受,既取决于审美对象,又取决于学生主体的审美感受能力。教师应善于挖掘体育中美的对象,培养学生丰富的审美感受能力。

如老师讲的简化规则的篮球比赛。首先,教师演示多媒体,上演一场班级篮球赛,教师作解說。随着篮球赛的进行,教师对某些队员的做法、行为、形成的后果等等一一剖析,并铺之对视看者的教育。接着,师生讨论:观看教学片过程中,最欣赏哪个队员?哪个队?为什么?哪些做法不合道德规范?你怎样看待?最后,学生猜拳分组,进行教学比赛。

这是一节较为显性的审美教育课,教师将多个审美对象呈现给审美主体,同时通过引导、讨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将协作运动——篮球中的美与丑、合理与不合理、运动道德规范、合作美、成功美等美育价值挖掘了出来。这与传统思维中单纯欣赏NBA的力量与高度、精湛的篮球技艺等审美教育有了一定的区别,更多地将体育学科中的审美教育定位到了现实的课堂。强调了对人的情感、需要、审美、兴趣、品德等的关注,为教师展示才华、锐意开革提供了空间,从体育审美的角度讲,也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者单位 山西省汾阳市府学街小学)

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 篇7

1 体育文化素养的内涵

素养, 《现代汉语辞典》中的解释为:平日的修养。简而言之, 素养即平时修养而成的人的知识、能力、品德等。鉴于此, 体育文化素养就是指个体所具备的体育知识、技能并由此而形成的正确的体育认识、价值观以及良好体育道德和体育行为等要素的综合体育素质与修养。

体育文化素养既包括内在的品质也包括外显的行为, 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广域概念。内在的品质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个性;外显的行为包括:体育技能、体育行为。

2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缺失

体育文化素养作为人潜在的品质, 是人参与体育运动的正能量源泉。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其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取向以及终身体育锻炼的可能性, 对高校体育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体育教育在过去几十年来,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取得一些成果, 但面临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 高校体育教育过于注重结果而忽视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形成过程,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的缺失

体育教育知识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 而健康教育则是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 使学生正确掌握健身的方法, 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同时, 引导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让学生知道如何了解和爱护自己的身体, 绝对不去作对身体有潜在伤害风险的事情。在美国, 健康知识被公认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教授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与如何进行体育运动。而在我国, 学校体育在教育教学中仍停留在过多地关注体育教育知识的传授, 而忽略对学生的健康知识的传授, 导致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的缺失。学生对自己的体育实践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不懂得所学各种技能对自己会产生什么影响, 也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这些练习, 故而难以在课后进行自我锻炼。只有掌握了这方面知识, 学生才会知道运动的好处, 才能激发学生的锻炼动机。同时健康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进而结合自己的身体特点去锻炼。近些年来, 大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猝死的事件时有发生, 不少悲剧最后都发展到死者家属与学校剑拔弩张的地步。从表面上看, 带有极大的偶然性, 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健康教育知识的缺失。

2.2 体育意识偏离体育行为的效力低下

众所周知, 人的行为是受意识支配的。意识是支配人行为的动力根源。效力取决于能动性的大小。照此推理, 体育意识是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动力系统, 主导着大学生的体育行为, 其体育意识越强, 就越有行动的驱动力, 从而经常性地参加体育活动并养成锻炼习惯。目前, 高校学校体育对体育意识的认识还缺乏高度, 而是过多地重视学生的体育行为。《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结果显示, 19~22岁年龄组学生的爆发力、力量、耐力全面下降。体育意识特别是运动锻炼观念的淡薄, 是导致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滑的重要因素。

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转化的逻辑偏离也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应试教育观念仍然无法替代的现实面前, 学校体育也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学生只有在被动的环境中才会参加体育运动, 这是眼下一个尴尬的现实——没有考试就不重视体育课, 没有体育课就不参加体育运动, 这在中国各级学校是普遍现象。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的出台, 大多是强化和督促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 而忽略了让学生如何参与和以什么心态参与, 从而导致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2.3 课程改革中对竞技类项目学习的轻视

体育课程改革伴随着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在不断延续。建国以来课程改革中最深刻的变化来自于课程内容由过去的重视竞技项目而变成现在重视休闲类项目。对竞技类项目的轻视是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又一重要原因 (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表明, 与1985年相比, 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学女生800m跑、男生1000m跑的成绩分别下降了10.3%和10.9%) 。20世纪90年代以前, 体育课程设置集中在:田径、体操、三大球等竞技类项目。随着素质教育改革,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倡的“三自主原则”, 即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现在很多大学体育教育都采取俱乐部制, 很多项目是选修, 原有的竞技类体育项目由于枯燥、对体力要求较高等因素, 被学生冷落, 取而代之则是一些休闲类体育项目, 比如:乒乓球、网球、散打、轮滑、健美操、形体等。很多高校在运动会中将长跑项目取消也印证了这一点。但是, 一些竞技类项目可以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均衡的锻炼和提高。比如:长跑项目是很好的耐力锻炼科目, 引体向上是很好的力量锻炼科目, 体操是很好的柔韧锻炼项目。

3 高校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途径

3.1 立足于提高大学生体质, 深化课程改革

在体育课程改革中, 我们的传统观念是“非此即彼”, 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去思考改革。这是片面和极端的。在现实社会中, 必然包含着一定的过去和一定的未来, “今天”连接着昨天的夜色, 也连接着明日的晨曦。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也是如此, 不能提到改革就把以前的一切都丢弃;不能因为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就把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抛掉。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增强大学生体质是高校体育未来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争取做到4年体育课不断线;在体育课中增加一定比例的身体训练要求, 督促学生加强身体练习, 必要时进行统一的身体素质测试。

“课内外一体化、全覆盖”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思路。即要把体育课程、课外体育锻炼、体育比赛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一体化, 同时又要力争覆盖全体学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 延伸体育课堂, 固化和提升体育课的效果是关键。加大运动会、课外体育锻炼、社团体育活动的改革力度, 改变课外体育活动只是少数同学的行为, 通过推行班级、宿舍竞赛等活动引导大多数同学都来参与体育锻炼。打破课堂空间的约束和限制, 拓宽学生的学习途径。浙江大学提出了“以赛促练, 以测促练, 运动干预, 课外辅导”的十六字方案;北京大学提出了“强迫与引导”相结合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丰富的社团活动等手段, 为各个高校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3.2 推进校园体育文化传承创新

校园多元文化氛围是大学多元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 是大学多元文化的具体体系, 校园体育文化既要具有丰富、全面的体育知识, 又要有针对性的支持学生体育个性发展, 来传播体育运动与文化, 把积极营造一种良好的体育文化的氛围形成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的重要元素。“弘扬体育精神, 倡导人文关怀”、“体育与文化并举, 体格与人格并重”等等, 是营造良好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进行体育文化宣传的典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体育教育全过程。通过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体育氛围来加深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与理解, 把学生置身于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当中, 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体育文化素养的塑造。

摘要:高校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提高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根本需求, 同时也是体育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剖析了体育文化素养的内涵, 分析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所存在的不足, 同时提出了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罗少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文化素养的理论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 2001.

[2]余智.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5, 27 (1) :69-72.

浅谈中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 篇8

一、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 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初中篮球为例, 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篮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 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 自我锻炼提高, 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 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篮球的浓厚兴趣, 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 我们在中长跑教学时, 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 掌握间歇时间, 如何缓解“极点”, 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 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 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结合新课改,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 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面向全体, 全面提高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 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 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 更要关心后进生, 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 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 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后进生进行个别辅导, 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 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 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 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 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 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运动员同等光荣的思想, 使后进生也能达到体育大纲的要求, 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 爱参加体育锻炼。

三、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发展学生的特长

体育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鲜明的个性的过程, 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 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 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 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 采用学生社团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 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 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体育教师进行辅导, 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 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 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 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 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 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 篇9

1. 体育素养的概念和结构

体育素养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一个人体育方面的修养,其中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体育审美、体育修养等方面。作为职业学院的学生,在校期间是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的身体发育基本完成,身体素质也已经定型。在步入社会之后,由于工作应酬等因素,学生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对于职业学院的学生来说,体育素养的培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个以终身体育为核心,保持身心健康的体育意识。

(1)体育知识。体育知识包括生理卫生常识、体育人文知识和体育锻炼常识三个方面。学生需要了解体育活动对于人类身体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作用,从而科学、有计划地进行体育锻炼,并且对体育赛事具备初步评价能力,能够体会到体育的价值

(2)体育技能。体育技能既是锻炼技能和评价技能,学生应该在了解和学会多种基本运动的前提下,熟练地掌握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基本健身运动。对于一些在体育运用中常见的身体损伤能够熟练地进行处理。

(3)体育审美。体育审美则是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欣赏重大的体育赛事并且做出基础的评价。对体育运动可以从体育美的角度上去分析和欣赏。

(4)体育修养。体育修养要求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尤其是竞技类的体育项目,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谨记体育运动的宗旨和目的,不要因比赛成绩而与对手产生冲突,而是要抱着切磋探讨的心态来对待比赛。

2. 职业学院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现状

调查发现,有大约四分之三的职业学院学生认为户外体育课和体育理论课不重要,对待体育课也不是很积极,而对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也很少有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学生最注重的是就业问题,看起来与就业关系不大的体育则受到了学生的忽视。就学校方面来看,虽然有些高校认识到体育素养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经验不够和学生的态度不积极等原因,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很难达到培养目标。还有部分院校尚未认识到体育素养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只是一味地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

对于职业学院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目前最严峻的问题就是需要让学生和职业院校清楚地认识到其重要性。只有认识到职业学院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对学生的重要性,学生和学院方面才会花时间和精力在职业学院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上面。

3. 职业学院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和方式

(1)培养的重要性。职业学院的学生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的职业多为技术类的工作,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比较高,这是需要学生在学校中培养的。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才能为技术性的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很快,生活压力也比较大,用来体育锻炼的时间都因为工作、应酬等原因一缩再缩,基本的体育锻炼时间很难得到保障。而具备良好体育素养的人,会形成一个终身的体育思想。即使是缺少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也会因为体育思想而注重这一问题,从而去改善这一现状。

(2)培养的方式。要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首先需要提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现在各个高校都开设了体育类的选修课程,每项体育运动都有专门的课程供学生选修。这样分类具体的体育课程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择体育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对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第一步。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去学习体育知识。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进行正确规范的体育运动,还可以让学生很轻松地记住体育知识。

比赛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式。组织一场规范有序的体育比赛,不但可以检验学生的体育技能,还可以考查学生的体育修养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摘要:职业学院是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学生毕业之后主要以技术类工作为主,这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生的体育素养培养往往会被忽视。

关键词:职业学院,体育素养,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贾志顺.浅谈高职院校体育选项教学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J].科技资讯,2010(33).

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研究 篇10

一、加强体育专业师资队伍道德法律素养建设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师资队伍道德法律素养的高低, 关系到体育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成败。因此, 必须要不断从道德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等角度开展对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教师常规培训。只有不断提升他们自身的道德法律素养, 才能够更好地开展相关体育教育工作, 进而提升学生的体育道德法律素养。我国当前对学生的道德法律素养教育主要借助于《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开展[1]。但是, 由于很多课程由非专业的教师或者辅导员老师负责, 导致在具体的课程开展中, 经常出现重道德教育, 轻法律教育的现象。究其原因, 就是由于很多法律知识如果不经历专业培养不可能完善的掌握。因此, 高职院校在开展体育专业学生道德法律素养教育中, 首先要解决的是部分教师自身道德法律素养较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要不断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有鉴于法律与道德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 可以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单独教学, 不断建设适应上述不同教学内容的德育教师队伍和法律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是要不断挖掘自身优质资源, 依托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认知特点和专业设置特点, 不断创新道德与法律素养教育的内容。同时, 为了解决相关师资不足问题, 可以选聘一些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思想政治辅导员老师担当相应教学任务。

三是要不断开展相关道德教育教师与法律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思想道德教师与法律教师应当共同研究当前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特点, 制定协调一致的教育培训计划, 共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于法律教育的发展, 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真正发挥提升学生道德法律修养的积极作用。

二、创新体育技能培养模式, 搭建道德法制素养培养新平台

传统高职体育专业学生培养侧重于对学生体育技能的教育, 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在学生道德法律素养培养方面更是存在明显的不足。随着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大, 必须要实现学生与职业市场之间的零距离。而要想实现这种零距离, 学生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多方面的素养, 而除了专业技能素养之外, 具备更强道德法律素养的学生无疑会更受到人才市场的欢迎。因此, 我国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教育中, 必须把对学生的专业技能教育与道德法律教育有机结合。高职院校不但要重视学生体育技能的锻炼, 更要重视学生道德法律素养的教育。高职院校要努力建设道德法律素养的全新教育平台, 实现学生真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积极开展道德法律实践活动, 促进体育专业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道德法律实践是提升高校体育专业道德法律素养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只有通过不断的法律道德实践,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才能够强化道德法律知识的认知程度, 通过体验不断强化自己的道德法律意识, 进而树立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2]。高职院校必须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更多道德法律实践机会, 让学生通过各种道德法律实践, 提升自己良好行为品质。

四、积极利用互联网加强高职体育专业学生道德法制教育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已经产生的重大变化。但是,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本身是一把双刃剑, 既有积极有利的方面, 如让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顺畅, 能够实现在线互动、资源共享等, 也有消极不利的方面, 如一些不良网络信息趁机进入人们视野, 容易导致人民群众思维混乱、价值观失衡等。就高职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来说, 也受到上述互联网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因此, 我国高职院校必须要指导学生正确应用互联网, 趋利避害。尤其是在借助互联网开展各种学生道德法律素养教育中, 更是要对各种网络教育资源进行仔细的审核, 去粗存精, 去伪存真,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网络资源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培养的积极作用。

五、结语

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新时期要想继续发挥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 必须要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体育专业教师自身道德法律素养,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到道德法律素养是全面提升自己素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总之, 只有不断提升我国高职院校体育专业人才的道德法律素养, 才能够为我国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更多优秀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国内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兴未艾。如何在新时期进一步提升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法律道德素养, 关系到相关高校是否能够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的体育专业人才, 更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和未来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高职,体育专业学生,道德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1]廖军.体育道德法律化问题初探[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4) :54.

上一篇:热水处理下一篇:中职公关礼仪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