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评价及对策

2024-06-20

综合评价及对策(精选十篇)

综合评价及对策 篇1

一、教育教学或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

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因其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具有重视过程、综合性和操作性强等特点,所以很受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欢迎。但在具体实施中遇到不少困难:一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一些学校领导口头上讲素质教育,但实际工作中还是离不开传统的应试教育那一套, 致使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流于形式; 二是传统招生考试办法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顺利实施;三是受评价制度的影响,无论是上级评价学校还是学校评价教师, 都是单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定奖惩,严重挫伤教师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积极性;四是社会用人制度制约着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 五是教师本身有抵触情绪,不利于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六是综合素质评价自身存在一些问题。

二、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价值

1.研 究的目的

通过开展影响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因素与对策的研究,可以理顺不协调的关系,绕开不利因素,克服实施中存在的困难,有效解决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转变教育观念,逐步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改革用人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和责任感,不断探索和创新综合素质评价的新模式。

2.研究的意义

开展影响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因素与对策的研究, 有利于促进考试制度的改革、人才选拔方式的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转变教师的评价观念,切实推动教学改革;有利于变革考试评价制度,有效遏制择校现象,进一步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教育的公平、公正;进一步优化学校的整体工作, 促进学校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 形成独特的学校文化,促进学校发挥自身优势,自身发展,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整体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3.研 究的价值

开展影响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因素与对策的研究, 不仅是实施和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需要, 而且是顺利开展教育评价制度和人才评价制度改革的需要, 更是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会从根本上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是我们研究当前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存在问题及其根源, 寻求完善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的必要途径与方法。

三、课题研究计划采取的措施

1.研究的对象

学校的上级管理部门及相关的理论与政策; 一些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部分班级或学生;部分学生家长。

2.研 究的内容

(1)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科学内涵。

(3)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细化、指标的权重与等级标准的界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日常操作模式。

(4)丰富、创新、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方法。

3.研 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调查了解一些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必要的研究数据和一手材料。

(2)个案研究法 :选择部分班级或学生为研究对象 ,为课题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和数据,有利于追根溯源,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3)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学校之间的横向比较及纵向比较的研究,分析、论证、总结规律。

(4)观察研究法 :在自然状态下 ,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进行考查,以揭示本质性的规律。

(5)文献法 :学习国家教育部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教育专家的有关论著及报刊上刊登的相关经验型文章,提高认识,指导课题研究。

(6)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 :以课题研究为基础 ,及时将研究所获提炼总结,形成理性认识。

4.课题研究的计划步骤

(1) 研究准备阶段 :2013年9月 , 课题酝酿、论证 , 设计方案,成立课题组,确定所研究的课题,5月提交申报,等待审批。

(2)研究实施阶段 :2013年10月—2014年11月 , 制订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展开研究。

首先,学习领会研究教育部关于《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河北省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等文件;制订实施方案,课题开题论证。其次,参加省市有关的课题培训,参加有关课题研究内容的研讨会,提高研究能力;组织课题研究经验现场会,听取专家讲座和进行课题经验交流。同时,定期和不定期调查了解目前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结合学校、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办法,实事求是地对实验班学生实施评价,积累资料,收集实验数据,验证效果,并不断完善有关评价办法。

(3)研究总结阶段和交流推广成果阶段 :2014年12月 , 整理实验材料,汇总分析实验数据,收集相关研究成果;在调研、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发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推广、交流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预期要取得的成果

广泛开展专题调研活动, 在认真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撰写调研报告,并发表专题论文。通过开展影响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因素与对策的研究,理顺不协调的关系,绕开不利因素,克服实施中存在的困难,有效解决实施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转变教育观念,逐步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改革用人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和责任感,不断探索和创新综合素质评价的新模式。

摘要:针对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作者开展了影响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因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首先明确了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价值,然后就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及课题研究的计划步骤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并就课题研究预期成果进行了概述。

综合评价及对策 篇2

文章编号:1005-913X(2010)12-0047-04

产业的快速发展赋予了这个城市丰厚的经济基础,同时,也产生了一个负面的影响,即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产业生态系统的管理目的在于有效利用资源,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达到和谐统一,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的使用率,从而实现产业的生态化。

作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综成的一种常用方法,模糊综合评价(Fuzzy ComperhensiveEvaluation FCE)已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社会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产业生态系统管理属于多目标综合评价。由于产业生态系统管理评价指标多而复杂,评价指标具有层次性,而且难以将所有指标定量化。同时,根据产业生态系统管理评价的特点,评价指标的判断有些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因此,在综合评价中选择模糊综合评价,对反映产业生态系统管理状况有其科学性和实用价值,有利于得出比较客观的评价结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由于构成产业生态系统管理的因素很多、很复杂,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都会不同,所以从理论上讲,无法设计一个统一的指标体系以用于评价产业生态系统的管理状况。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指标体系的要求,并以大庆为典型案例,结合大庆市产业生态系统管理的现状和自身特点,本文设计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产业生态系统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因此,本文将建立的指标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即产业生态系统管理水平;第二层为主准则层,它由三个一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全面反映了影响产业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利用水平和环境保护水平三个方面;第三层为分准则层,由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可支配收入、生态产品产值率、森林覆盖率、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的比重、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城市空气指数、环保投入占GDP比例以及实施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等14个二级指标组成(见图1-1)。

(二)产业生态系统管理的模糊评价数学模型

根据已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选择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大庆市产业生态系统管理进行评价。因为对大庆市产业生态系统的管理评价具有模糊性,一是产业生态系统管理的内容具有模糊性,我们通常把产业生态系统的管理强度分为强、较强、一般和弱4个等级,但很难严格界定各等级的标准,这种等级的分类只是人们主观意识的结果,具有“模糊性”。二是产业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具有模糊性,如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性、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普及等。因此,本文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大庆市产业生态系统管理进行评价。

l确定评价指标集

图中所示评价指标体系中,主准则与分准则即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它们相应为:

X=(Xt,X2,X3)其中:XI=( Xl1,Xl2,X13,X14)

X2=( X21´X22,X23,X24,X25)

X3=( X3,,X32,X33,X34)

2.确定各指标层的权重

含X.、X2、X3对目标层A的权重分别为B.、B2、

n=3B,均非负,且∑:1,权重集B=(B.,B:,B3)。依次,分

i=l准则层C中各指标对应的主准则层B的权重集分别为:

Wl=( Wll,W12,W13,W14)

W2=( W21’W22,W23’W24,W25)

W3=( W31,W32,W33,W34)

3.确定评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语集Y,Y=(Yl.Y2,´-Ym)

4.对主准则层各评价指标X.建立模糊评价矩阵Ai(i=l,2,3),通过C层各指标评价B层分类因素指标。若单独考虑Xi下的指标Xij,评判其隶属于第t个评语Y.的程度为Yij,,则可得的模糊评价矩阵Ri

6.对g做归一化处理,即可以模糊分布法对产业生态系统管理状况做出评价,也可给评语集Y中各类评语标准分,最后求得产业生态系统管理模糊评价的最后得分。

(三)大庆市产业生态系统管理模糊综合评价

下面我们用上一节建立的模型对大庆市产业生态系统的管理状况进行评价,通过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市场调查以及与专家进行探讨(受数据收集完整性限制,部分数据可能会存在误差),我们能得到以下数据:

因此,我们有20%的把握说大庆市产业生态系统的管理强,有29.8%的把握说大庆市产业生态系统的管理较强,有33.8%的把握说大庆市产业生态系统的管理一般,有16.4%的`把握大庆市产业生态系统的管理弱。

将上述结论中的“强竞争力”和“较强竞争力”的数据相加,我们有49.8%的把握说大庆市对产业生态系统的管理较强,但由于结果的数据并没有超过50%,因此,我们说大庆市对产业生态系统的管理仍不够充分。

二、产业生态系统管理对策建议

产业生态系统的管理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一件实实在在能够做好并且必须做好的事情。以往产业生态化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单向线性管理模式,然而这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产生污染、治理与恢复”的模式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而且还是对大量宝贵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做好产业生态系统的管理已经势在必行,具体对策如下。

(一)建立组织制度

制度是一种行为规范,建立健全组织制度是做好其他各项工作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要做好对产业生态系统的管理,需以多部门联合执法为主,各部门各施其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必要时,可以将环保部门作为组织行动的主要部门.发挥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协调好各个部门,对破坏产业生态系统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依法查处,以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好转。实践证明,建立一个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前瞻性的组织制度,对转变机关部门的作风,促进各项组织工作的规范运作,提高办事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严格现场执法

加大产业生态系统管理的执法力度,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和监督机制,坚持依法建设和依法管理。首先,严格实施产业生态系统管理规划,作为指导产业生态化建设与管理的标准,任何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遵守规划要求。其次,对产业生态化的监督管理要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以产业生态化建设为目标,促进生态经济建设。再次,对违法的企业和个人,予以相应惩罚,把对造成产业生态系统破坏的监督管理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常抓不懈,严格依法办事,加大惩治力度。同时,参与对产业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事故调查和纠纷处理。最后,要把经常性产业生态化监督管理与突击性监督管理结合起来。把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与各产业部门间综合执法检查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作用,搞好齐抓共管。

(三)加强技术保障

产业生态系统监测是对产业生态系统监督管理的前哨,对产业生态系统的管理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仪器来对产业生态系统进行监测,健全完善产业生态系统监测管理系统,提高对现场的监测能力,用科学、有效的数据判定各企业与个人对产业生态系统造成污染的程度,并以此制定和规划其治理的内容,为产业生态系统监督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和科技支持。

同时,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吸纳人才,依靠广大科技人员,发挥其技术力量,组织与其他省市的科技合作与联盟,进行科技攻关和科技创新,对产业生态系统管理的主要项目进行重点研究,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加强对产业生态系统的管理水平,提高产业生态化管理的科技支持能力。

(四)加强政企联动

产业生态化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只有产业做到可持续发展,市内的经济、环境才能够可持续发展。而企业作为受益者生活在系统内,有责任也有义务参与到产业生态系统的管理中去。因此,产业生态系统管理不仅仅是政府行为,也应是全社会的行为。政府应加强与企业联合、联动,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吸纳企业参与到产业生态化的管理过程中,把产业生态系统管理的各项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企业,并制定奖惩制度,努力将产业生态化管理作为政府和企业共同的任务目标,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协力推进。

(五)扩大国际合作

企业应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关于管理的经验教训,结合地区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在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出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生态系统管理模式。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邀请国外知名企业家、专家和学者来企业进行指导,使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六)提高公众生态意识

一方面,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人民对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进行经常性、重实效的宣传,提高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综合评价及对策 篇3

摘要: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对我国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素质的发展、人才选拔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由于缺乏综合素质发展的条件,乡村教育必然会受到冲击,陷入改革阵痛之中。但是,从积极意义来说,这一举措也将转变乡村教育旧有的、落后的教育理念,创造发展的机遇。对此,国家必须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尽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制定符合乡村实际的评价标准,为发展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创造条件;乡村教育也必须改变自身的应试教育理念,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在困境中求发展。

关键词:高考改革 综合素质评价 乡村教育 困境 机遇

继教育部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之后,被称之为新高考改革配套措施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相继出台。这项政策的出台,意味着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已经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然而,基于我国乡村教育的现实情况,综合素质纳入高考体系缺乏适宜的环境,必然会对乡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困扰。

一、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特长个性、扭转应试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对于我国教育改革的大局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还存在着诸如评价体系不健全、传统教育文化制约、校园环境缺失等问题[1],但是这些问题是能够在实践中加以解决的。

1.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自从1999年我国提出素质教育以来,上层就改革高校招生制度、采取科学评价方法考察学生素质和能力、确保高校选拔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提出了多项指导意见和政策。但是这些政策较为宏观,在全国范围内往往缺乏现实可行的具体范式。所以,《意见》对高中生的素质从五个维度进行评价,对评价内容、评价程序、组织管理方面都进行了规定,能够发挥其在素质教育领域的导向作用,是我国教育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措施。

2.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

新课程改革旨在对基础教育指导思想、培养目标、课程与教材、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转变,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改革[2]。然而,受我国教育基本情况的制约,新课程改革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与困境:首先,应试教育传统根深蒂固,是新课改面临的根本性阻力,任何脱离考试的教育理念与方式都缺乏来自学校、家长、社会的支持;其次,国人在教育领域的功利心较强,追求功名与成绩的心理是新课改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的。所以,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意味着综合素质发展能够在升学考试之中发挥作用,适应了学生综合素质的诉求,新课改具有了生命力。

3.是提高人才素质,变革高校招生制度的必然要求

从学生层面而言,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能够借助于高考自身对于基础教育的指挥棒职能,提高学生发展自身素质的动机。在单纯以考试为主的高考体系之下,发展综合素质往往“无利可图”,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不会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无论是学生个人的成长还是高校选拔优质的人才都受到限制。所以,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人才素质提高、变革高校招生制度的必然要求。

二、乡村教育在此趋势下的困境分析

由于缺乏综合素质发展的条件,乡村教育必然会受到冲击,陷入困境之中。

1.缺乏综合素质发展的现实环境

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教育的投入以及实现了义务教育免费,乡村教育得以加快发展。但是长期的差异化发展,使得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弥补。况且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又是以城市学校为导向的,这就意味着乡村学校缺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环境。

(1)学校环境

由于我国长期奉行城市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乡村学校在基础设施方面发展滞后,城乡学校在校舍、教学设备、活动场所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这就意味着,乡村学校落后的基础设施必然会限制学生在综合素质领域的全面发展。

(2)教师结构

《意见》规定,对学生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五个维度进行评价,意味着需要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促进学生这些方面素质发展的师资条件。学校的师资结构必须包含品德教师、学业教师、心理和体育教师、艺术类教师、社会实践指导教师五个方面。但乡村学校师资不充裕,结构性短缺现象十分严重,特别是艺术类教师和社会实践教师十分缺乏,导致乡村孩子的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方面与城市孩子相比存在较大差距[3]。

(3)校外资源

乡村学生由于生存的社会环境限制,校外时间的安排往往十分单一。以艺术素养为例,乡村学校之中缺乏此方面的师资资源,校外也没有相应的艺术教育机构可供选择。所以,乡村教育在校外资源方面的短缺也成了乡村学生综合素质领域发展环境缺失的一个重要因素。

2.缺乏综合素质发展的教育理念

从一定程度上,乡村教育受高考的影响更为严重,应试教育风气更为盛行。过去,高考的竞争是单纯的学业水平的竞争,能否考上大学以及名校都以高考分数为准绳。在这种体制之下,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并不会产生较大的作用,乡村学生能够通过刻苦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育现实之间的差距。一旦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之中,单一的评价方式必然向多元进行转化,意味着以分数为基础的高考录取机制的部分解体。这种新形势对于乡村教育,将产生革命性的冲击,新形势与旧理念之间的冲突必将长期存在。应试教育理念的盛行及其必要性导致乡村教育很难接受综合素质发展的理念,而学生综合素质均衡发展又要求学校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这种新旧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在一定时间之内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1)城乡教育公平受到冲击

在高校录取制度从一元走向多元之后,城市学生通过高考走向大学的道路变得更宽,特别是通过保送生制度、大学自主招生制度进入大学的学子中很难见到农村学生的身影。近几年的报道显示,我国著名高校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明显下降。这也说明了一个情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高校录取多元化的今天,乡村学生在“不以分数论英雄”的高考改革形势下将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虽然像北大、清华之类的名校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并通过制定一些政策向农村地区考生倾斜,但这也反映了农村学生已经在竞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中处于劣势。所以,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使得脆弱的城乡教育公平变得更加岌岌可危,乡村学生考入大学之路变得更加狭窄。

(2)乡村教育在此形势下的机遇分析

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教育改变自身存在弊病的一剂猛药,也是乡村教育实现自身转变的一次机遇。虽然这种趋势给乡村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困扰,特别是对脆弱的城乡教育公平十分不利,但是乡村教育要实现发展必须正视这种改革带来的阵痛,抓住改革带来的机遇。

首先,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必将促使乡村教育转变应试教育理念,走向素质教育,为乡村教育发展的注入内部动力。综合素质成了高考评价的一个项目,意味着其成为高考指挥棒指向的一个方向,也就成了基础教育培养的方向。乡村教育在这种形势下也就有了自发变革的内部动力,必然会谋求创造环境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建构综合素质发展的学校内部机制。

其次,农村教育获得了发展素质教育的外部推力。高考录取制度的转变必然会促使农村学生家长、社会其他力量推动农村教育的变革。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必然会促使农村家长想方设法提高子女的综合素质:一方面给现有的农村教育体系施加压力,迫使其做出转变以应对高考形势的转变;一方面,农村家长会加大对孩子在综合素质方面的投入,吸引社会力量在乡镇开办一些培训班。

总体而言,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被视为一种促进乡村教育转型的“倒逼机制”[4],即通过强调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来促成乡村教育进行一种革命性的转变。

三、基于乡村教育现实的应对策略

改革必然面临局部利益的调整,农村教育在改革的形势之下受到冲击也是无法避免的利益调整,是教育发展的大局使然。教育部门必须发挥导向作用,制定适宜的政策,帮助乡村教育走出困境,抓住教育改革的机遇,提高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实现我国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乡村教育也必须在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的大势之下化冲击为动力,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创造综合素质发展环境,追赶城市教育水平。

1.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尽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

乡村教育之所以在新高考改革下受到较大的冲击,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城乡教育二元体制的存在。教育改革往往以城市为导向,制定的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更适合城市学生的发展。但是,这种适合城市学生的评价标准又是符合社会主流的,是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需要的。所以,尽快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是解决乡村教育困局的根本道路。

具体而言,需要实现城乡教育在基础设施、师资队伍、教育经费领域的一体化。其中基础设施一体化是硬件一体化,提高乡村学校的现代化水平。各省市应该根据城市一般公立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建立统一的标准,为乡村学校建设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设施,为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打下硬件基础。教师队伍一体化是软件一体化,重点是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完善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艺术类教师)。经费投入一体化是保证,无论是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师队伍建设,都必须以强有力的财政制度作保证。

国情的变化,特别是经济上的发展决定了我国不再需要在教育领域集中资源、区别发展,意味着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现实的、可行的。乡村教育只有在设施、师资、财政上的劣势得以解决,为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农村学生素质、实现教育公平。

2.立足乡村教育实际,形成适宜的综合素质发展策略

城乡教育一体化只是给乡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环境,并且这种一体化也不是在短期内能够实现的,还需要立足乡村教育实际,形成适宜的综合素质发展策略来应对城乡学生素质发展的差距。所以,在设计农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策略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立足乡村实际制定评价标准,任何脱离农村实际的标准对于农村学生而言都是没有意义的,必须是他们能够有条件实现的。其次,这种标准必须是符合社会主流的,符合社会、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乡村学生未来发展是有利的。最后,这种策略必须有利于缩小城乡学生在综合素质领域的差距。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参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学习中设置对学生有难度但是通过引导可以解决的学习任务,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同样,在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中,如何根据农村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制定对农村学生有一定难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目标,会更有利于农村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综合素质纳入高考体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必然会涉及到局部利益之间的调整。乡村教育在此改革之下,无论是旧有的教育体制受到冲击,还是城乡教育不公的扩大都是无法避免的改革阵痛。只有勇于面对改革带来的冲击,抓住改革的机遇,乡村教育才能破而后立,转变发展理念,实现自身的完美转型。

参考文献

[1] 赵利萍,周先进.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招生的困境及其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2).

[2] 郝德永.新课程改革:症结与超越[J].教育研究,2006(5).

[3] 张旺.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公平的时代诉求[J].教育研究,2012(8).

[4] 罗祖兵.关于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体系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1(12).

[作者:漆家庆(1990—),男,河南信阳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硕士研究生;唐智松(1966-),男,四川达县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

综合评价及对策 篇4

关键词: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虚化现象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2002年《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教基[2002]26号, 以下简称《通知》) 要求, 各中小学要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为此, 先期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的省市都相继出台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 各省市在方案中都强调要与高校招生挂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 这项工作往往教育行政部门重视、中学轻视、高校招生不看重, 甚至出现学生在评价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现象。

一般人都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高中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中难以量化, 难以操作, 因此会得出学校轻视德育的现象。其实我们看到, 每个学校都非常重视德育工作。每个学校都有完善的与教学管理机构并行的德育管理机构, 在党团口有党委 (党支部) 、团委、学生团支部;在行政口有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德育处 (或政教处) 、班主任等。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很重视, 不仅有年度德育工作计划, 还有各种活动, 如主题班会、社会实践活动等, 可以说德育工作抓得扎扎实实。但为什么评价工作却弄虚作假或虚晃一枪, 出现了“实抓德育”与“虚搞评价”的不合拍现象?

二、原因分析

出现以上现象有多种原因, 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层面来看, 主要有如下原因:

1. 认识上的误区:重视了“评价体系”的甄别功能, 忽视了其导向功能

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在导向上过分强调评价体系的甄别功能, 特别强调它与高考挂钩, 认为只有与高考挂钩学校、学生、家长才重视。正是由于存在这一误区, 所以教育行政部门想的是如何使评价结果让高校招生人员认可, 如何使综合素质评价量化便于操作, 甚至有的把各项评价指标换算成分数作为高考的一部分。有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一套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评判标准就是看它“有用”“没有用”, 认为能够用于高校招生的就是“有用”, 不能用于高校招生的就是“没有用”, 想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一把尺子, 在学生的高考分数之外再找出一把量化尺子, 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按分数或等级进行大排队, 直接用于高校招生。正是由于存在着这一认识误区, 人们对高中综合素质评价要么尽量分数化, 使它“有用”。或者认为它不能量化, 在高校招生中很难操作, 干脆平时不用, 高考前应付一下就行了, 所以出现了学生造假的现象。从学校领导到老师谁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学生因“综合素质评价”低而影响升学率, 干脆都是“A”, 所以就出现了学校和学生联合起来造假的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在不能具体量化的前提下, 也只好睁一眼、闭一眼, 显得很无奈。

2. 在操作上的误区:学校的德育运行体系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不接轨

多年来各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的德育体系, 这些体系主要是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未成年人道德规范等制定的。学校在多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运行体系, 有些带有创新性, 如“责任教育”“孝敬教育”等等, 找到一个切入点, 把学校的德育工作统领起来。学校在制定这些运行体系时主要是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管理的角度, 并没有想把它与高校招生挂钩。而新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往往是政府行为, 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让学校运用, 与学校原来的德育运行体系不接轨, 又强调与高校招生挂钩, 所以各学校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并不运用这些东西, 只有在高考前才例行公事的让学生“糊弄”一番。

3. 评价中的误区:学校实际评价指标与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也不接轨

正是由于各学校的德育运行体系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接轨, 也导致了学校在评价中的不接轨。多年来各学校不仅自己研究制定了一套比较成型和成熟的道德教育运行体系, 与之相应的也形成了一套道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有些学校搞得很仔细, 如千分评价法、百分评价法、等级评价法等。甚至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特别是课程改革以来, 提倡“发展性评价”,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 而不是给学生分个你高我低。甚至有的学校搞一些个性化评价, 如读书小状元, 运动小健将等。有的还提出“让学生经常带着荣誉回家”。这些评价并不与高校招生挂钩, 对学生能起到激励作用, 所以班主任和学校的德育管理部门觉得得心应手。而现在强调与高校招生挂钩, 评价就变味了, 由原来的发展性评价变成了“功利性评价”, 所以学校和教师都变得谨慎起来, 谁也不愿意在事关学生终生大事的高考问题上成为“历史的罪人”。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以上问题不解决, 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就会成为多余的鸡肋。如何使学校原有的德育工作与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 也需要针对以上原因从三方面入手解决。

1. 在认识上, 不要过分强调综合素质评价与高考挂钩, 主要是发挥它的导向功能

教育部在《通知》中提出要改革考试与招生制度, 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按照学生的考试成绩录取的做法, 把学生的高考成绩、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 目的是注重过程性的评价, 注重学生三年的学业水平,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但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时过分强调它与高校招生挂钩, 并且这一评价体系不是由学校来制定, 而是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强化它的甄别功能, 忽视它的导向功能。这一体系的六个维度 (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合作与交流、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 基本能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学生在这几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就是一种比较全面的发展。所以要更多的发挥这一评价体系的导向功能而不是甄别功能。学校的德育工作虽然各有特色, 甚至行之有效, 但有的可能没有这么全面, 所以应把评价体系作为激励学生发展的工具, 使其真正成为发展性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不要过分强调评价体系在高校招生中的作用, 如果做得好, 高校在招生中愿意参考, 便于全面了解一个学生三年的发展;如果高校招生不用, 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发挥了它的导向功能, 它的目的也达到了。

2. 在操作上, 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原有的德育工作经验, 研究制定基于综合素质评价的运行体系

虽然各学校在原来的德育工作中有成型的运行体系, 但与新课改的要求和新时期对中学生的要求相比, 可能还不够全面、还有差距。所以教育部的《通知》中要求各学校要建立新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各学校应该依据教育部的通知精神和各省市出台的评价体系, 制定自己的实施细则。要把本校过去行之有效的做法融入这一体系中。其实各学校的一些做法只要梳理一下, 就能纳入新的评价体系。笔者曾把教育部《通知》中“基础性发展目标”六个方面的内容与原有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行为规范等做过比较, 发现大部分是一致的, 不需要另起炉灶。

3. 在评价结果上, 主要是发挥它的激励作用, 淡化它对学生的利害关系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及评价表 篇5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

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以下这个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要求,更好体现与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衔接,以日常评价和学生的成长记录为基础,力求内容全面、客观,程序科学、规范,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建立科学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主要依据,以学校评价为主体,采取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法,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教学预定目标,从而推进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二、基本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评价坚持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发展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二)过程性原则。评价要关注学生成长历程,把日常评价、成长记录与学科模块测试结合起来,把纸笔测试与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实验操作等结合起来,实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三)激励性原则。评价要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肯定成绩、表彰先进、树立榜样,使学生发扬优点、改正缺点,从而使评价成为一种激励学生不断发展的动力。

(四)科学性原则。评价要遵循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努力获取学生的全面信息,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及特长发展,扩大评价的涵盖面。

(五)互动性原则。评价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交流互动,实现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参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三、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

(一)评价内容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基础性发展目标和学科学习目标两项内容。

1、基础性发展目标主要有: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情感与态度、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

(1)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家乡、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等)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主动维护民族团结,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自信、自尊、自强、自律、勤奋行为习惯。(2)学习愿望和能力:具有主动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结合所学的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并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3)交流与合作: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各项文体及社会实践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学会尊重和理解对方。

(4)情感与态度:能认真完成作业,生活自理,在活动中爱动脑筋,有自己的看法,面对困难能自己想办法解决。有始有终,持之以恒,正确对待挫折。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在活动中善于和同学、老师交流合作。认真制作小发明或完成小实验。

(5)运动与健康:热爱体育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具有一定的安全、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6)审美与表现:拥有健康的审美世界,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积极参加各项艺术活动,能用适当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或有一项艺术特长。

2、学科学习目标

学科学习目标即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列出的学习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

(二)评价标准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主要指基础性发展评价标准。

1、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方面的评定,凡符合基本标准者,可评为合格。凡有突出问题,不符合教育部规定的基本标准,可暂不评定等级,但要将突出问题如实记载。

在关心集体、爱护国家和集体财产、保护环境、参加公益活动方面有突出表现并得到省、市、县(区)有关部门嘉奖的,将具体内容填写在相应评价项目的“突出表现”栏中。

2、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情感与态度、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方面的评定等级分A、B、C、D四级。

凡符合标准并有突出表现,且有详细、明确证据的(以附件形式提供),经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确认,可评定为A;凡符合基本标准者,可评定为B或C;不符合基本要求者,评定为D。

凡评定为A等级的学生,必须有突出表现的有效记载,否则,视为无效。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学习能力方面评定为A:学习主动、积极,各科成绩一贯优秀;小创造、小发明经过专业评价机构认证或者在省、市组织的相关活动中获奖;在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论文、文学艺术作品;在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竞赛活动中获得等级奖等。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在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方面评定为A:在校内外大型体育、文艺活动中有突出表现;身体素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到优秀等级;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或相关部门组织被认可的体育比赛的前十名获奖者,音乐、美术等比赛获三等奖以上(含集体项目);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体育比赛的前六名获奖者和各项音乐、美术等比赛中获二等奖以上获得者(含集体项目)。

四、评价方式与方法

(一)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种方式

1、形成性评价,包括课堂教学即时评价和单元测试评价(1)课堂教学即时评价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在学习目标或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具体表现,给以及时的肯定、表扬、鼓励或纠正。

(2)单元测试评价:以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单元学习内容,采用书面、口试或实践活动等方式来检测学生对每单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情况。

2、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一学期学习的综合性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成绩、期末学科测试成绩、总结性评价成绩三者相加,最后形成终结性评价并以等级形式呈现。

(二)评价方法

1、重视日常评价。班主任、学科教师要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中,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学习状况与发展、学习特点与潜能等情况,对学生达到的学科和学段目标进行随机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建立学生成长记录。成长记录中要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最佳作品、社会实践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同学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期末考试和单元测试的信息等。成长记录要典型、客观、真实。

五、评价结果

(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客观、公正的整体描述。评语应在教师对搜集到的学生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学、家长、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产生。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注意积极鼓励,正面肯定成绩为主。评价等级分为A、B、C、D、E五级,依次对应优秀、良好、中等、一般、不合格,描述小学生综合素质不同方面的发展状况。对学生某一方面表现评价为“不合格”时,应极其慎重。

(二)小学生毕业标准由小学生毕业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两部分组成。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及格以上和综合素质评价一般以上,准予毕业。

六、评价的组织实施

(一)建立组织机构。学校成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副组长负责制定本校详细的评价工作方案,指导学校的评价工作,监控评价过程,查处违规行为。组员为各班主任、科任教师、教师代表和学生家长组成。

(二)公示制度。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及评价结果的使用等,应向学生及家长做出明确的解释并公示。各班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并负责。

(三)建立申诉和举报制度。对评价的结论,如果班级评价小组成员之间存在分歧,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结论;对于原则性的重大分歧,应提交学校评价小组,经过广泛和深入调查和讨论后做出决定。

(四)学生、家长和教师对评价过程中的违纪行为,可向学校评价工作小组举报和投诉,学校评价小组负责调查和处理。学校评价小组应详细记录各项举报、申诉、查处过程及结果。

综合评价及对策 篇6

关键词:基金业绩评价 修正Sharpe指数 VaR风险度量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096-02

运用科学、有效的指标评价基金业绩,对基金管理人来说可以形成公正、客观的外部约束力量,对投资者来说则提供了进行投资决策和风险控制的参照指标。这方面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检验一直也是金融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在资产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提出以后,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陆续提出几种用以评估基金管理人业绩的单一指数,包括夏普值、特雷诺比率、詹森α值,其基本思路都是将风险测度对收益进行一定调整。此后,虽然不断受到质疑,但由于含义清晰、计算简便,这些方法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尤其是夏普值,在基金的整体业绩评测中仍是运用最广泛的指标之一。

证券投资基金作为资本市场的机构参与者之一,在市场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证券投资基金将资金汇集后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从而能够进行分散化投资,并且基金经理“专家式”的投资特点使得其投资行为往往被认为是“理性”的,从而证券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有可能处于马柯维茨有效前沿上,并成为证券市场上其他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投资基金本身也是证券市场上一项重要的交易品种,其价格波动的特点有别于其他证券交易品种,这为不同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可选择的机会。因此合理的评价证券投资基金的业绩,能更好地指导投资者选择基金交易品种以及更理性地看待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此外,由于基金管理公司往往同时管理若干基金产品,也非常有必要对其管理的基金的相对业绩进行评价,以便对投资策略、管理人员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

一、我国基金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介绍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的现状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适合我国证券市场和证券投资基金实际情况的业绩评价体系,目前的业绩评价方法又存在着许多不切实际和不合理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报刊上经常以基金的净值增长率作为其业绩的衡量指标,这既没有考虑其所对应的风险,也过于片面。净值增长率仅仅是基金业绩表现的一个方面,不能代表基金业绩的全貌。

2.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处于初步规范发展阶段,对基金业绩评价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萌芽状态,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完全照搬西方成熟市场的评价方法,对其在我国市场中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没有进行深入研究。

3.现有评价没有对基金资产的流动性、证券买卖的效率及成本效益等方面的评价,对基金业绩的评价不够全面和完整。

二、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体系的建立

鉴于以上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我们必须在解决和克服这些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方法并结合我国市场的实际情况,在遵循科学的基础上建立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业绩评价体系。

1.建立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体系所应遵循的原则。(1)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借鉴国外基金业绩评价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创新的重要性。因为我国的证券市场与国外的情况有所不同,不能照搬国外的作法必须结合我国市场实际情况有所改造和创新。(2)全面性与重要性相结台的原则。选取指标要尽量全面,但也要重点突出。指标体系中既要有反映收益的指标,也要有与风险相结合的指标,同时还要有反映成本效益的指标;既要有反映暴露在外的风险指标,也要有反映潜在风险的指标,但要尽量避免指标间的重叠,要有选择有重点。(3)稳定性与变动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标体系在一定时期内既要保持稳定性,以便于纵向的比较,但同时也要适时根据市场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进行修正,以保持其结果的客观性。

2.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体系。鉴于以上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所应遵循的原则,初步设想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体系由如下指标构成:(1)定量指标:基金净值增长率、总报酬率、费用率、修正Sharpe指数和基金收益率。(2)定性指标主要包括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评价两个方面。其中基金公司的评价可分解为公司管理水平、规模以及绩效等核心竞争力要素的评价。基金经理的评价可分解为基金经理业绩表现、人气指数以及投资能力与择时能力的评价。

3.主要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1)费用率:费用总额除以平均净资产值,评价基金的运作效率与成本效果,显然这个指标越低趣好,这里的费用不包括佣金。(2)总报酬率=(净值变动值+各项分配)/期初净值,它是对基金收益的全面反映,综台了基金资产市价的变动,基金的股息收人及其它创造的收益。(3)修正指数——基于VaR的Sharpe比率: Sharpe比率将标准差视为总风险,但现实中投资者可能更关心低于基准部分的收益下跌风险,即下方风险(Downside Risk)。为了更客观地衡量风险,研究中开始考虑投资组合的下方风险以及对损失限制。损失下限(Shortfall Constraint),指投资组合损益会落在特定损失金额以下的概率,且固定在一个特定的百分比内的损失额度。近来风险管理领域中较为广泛使用的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 ,VaR)对损失风险给出了一个恰当的定义及应用。VaR指在某一既定的概率下,将投资组合的风险以一个金额表示,而该金额就是投资组合损失的最大可能值,投资组合损失金额大于此金额的概率低于既定的概率值。VaR对应的是特定期间内已知置信水平下最大可能的期望损失,所以它表示了潜在下方风险中投资组合的损失。这个指标除了可以评估基金投资组合的损益,还可以帮助基金经理进行资产配置。设P0为投资组合在初始时刻的价格,Pτ为在τ时刻的价格,则经过τ时间后在α置信水平下最大可能的损失VaR定义为:其中P表示概率。

如果假设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为正态分布,那么VaR的计算较为简单:

其中Φ(·)为标准正态分布的分布函数函数,α为置信水平,μ和σ为正态分布的均值和方差。对应于一定的显著水平,参数μ和σ可由极大似然估计得到,得到μ和σ的估计值后,就可以根据(2)式求出VaR值。当以风险价值VaR代替投资组合标准差时得到基于VaR的Sharpe指标:

文中我们将称这个指标为修正条件Sharpe值。

三、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综合评价方法

以上指标体系是从各个方面不同侧面来分析和描述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情况的,这些单项指标在评价过程中有着各自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每一个指标只能反映一个方面,要综合反映基金的业绩水平。还必须将这些指标综合起来,来全面反映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总体的业绩水平。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的综合评价,笔者建议用TOPSIS多目标多属性决策分析法比较合适,TOPSIS法是一种距离综合评价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借助于多目标决策问题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进行方案排序。“理想解”与“负理想解”是基于标准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中设想的一个最优或最劣的方案,然后获得某一方案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间的距离,从而得出该方案与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依据相对接近度的大小对评价结果排序。其中最优值向量和最劣值向量分别由各评价指标的最优值和最劣值构成。TOPSIS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消除了不同指标量纲的影响,排序结果充分利用原始数据信息,能定量反映不同评价单元的优劣程度,并且直观、可靠。相对接近度取值在0与1之间,该值越接近1,说明所评价单元接近最优水平的程度越高;反之,该值越接近0,所评价单元越接近最劣水平。该法具有较强的准确性,实用性,灵活方便,而且对数据分布及样本量、指标多少无严格限制,数学计算也不复杂,既适用于小样本资料,也适用于多评价单元、多指标的大系统;既可用于横向反映各评价单元的优劣情况,也可用于动态反映各评价单元的优劣情况,这种方法能通过定量分析提高综台评价结果的区分效度,并能使用全部信息,且不受数据分布特征的限制,数据要求少,操作简单,比较实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证券投资基金作为证券市场金融创新的产物,在国外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最近的20多年里,美国基金行业的发展可谓蓬勃向上。对基金业绩的评价自然成为国际学术界和投资者日益关注的问题。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是l998年在证券市场上开始兴起的,在短短的几年里,我国基金业在各种政策的支持下得到极为迅速的成长,但是毕竟我国投资基金的发展历史较短,目前还处在一个探索和逐步稳定成型的发展阶段,对基金绩效的评估还依然停留在以基金的“净资产”作为对各基金运作业绩的评价标准。这一研究水平远远落后于当今西方发达资本市场对基金绩效的评估水平。基金绩效评估的核心应该是如何对基金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准确的测量。从而得出经过风险调整后的各基金收益的排名。本文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应用到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估中,这种经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评价方法能更全面、准确的描述基金的真实收益,可以对连续时间内基金调控风险和实现收益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并估算未来的修正指数。这改变了该指标传统的事后评价的单一功能,对基金经理和投资者预测基金未来收益波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滋维·博迪,亚历克斯·凯恩,艾伦·J ·马库斯.投资学(第五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 威廉·F·夏普,戈登·J·亚历山大,杰弗里·V·贝利.投资学(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 威廉·F·夏普.投资组合理论与资本市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 胡猛,向嘉华.证券投资基金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5. James L Farrell ,Walter J Reinhart.投资组合管理理论及应用(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6. 高海红.投资组合业绩评价理论综述.世界经济,2003(3)

7. 小詹姆斯L·法雷尔,沃尔特J ·雷哈特.齐寅峰,等译.投资组合管理理论及应用(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8. 弗兰克·J ·法博齐,弗朗哥·莫迪利亚尼.唐旭,等译.资本市场:机构与工具[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9. Gaivoronski A, Pflug G. Finding Optimal Portfolio with Constraints on Value at Risk: [working paper].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0.

10. Zenios, S.A. (Ed) (1996). Financial Optimization. Cambridge Univ. Pr.

11. Duffie, D. and Pan, J. (1997). An Overview of Value-at-Risk. Journal of Derivatives. 4, 7-49.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80,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 100022)

(责编:小青)

综合评价及对策 篇7

1.多重共线性的含义和检验

多重共线性就是指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 或者解释变量之间不完全的线性关系。经济现象的变化涉及的影响因素之间一般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他们之间具有共同变化趋势, 模型中包含滞后变量, 而且使用截面数据可能出现多重共线性, 或者样本自身的原因。完全多重共线性会产生很大的后果, 比如参数的估计值不确定和参数估计值的方差无限大, 或者参数估计值的方差与协方差增大。因此, 多重共线性的检验室很有必要的。检验多重共线性的方法有:简单相关系数检验法、反差扩大因子法、直观判断法、逐步回归检测法。

2.异方差的概念和检验

异方差的概念就是, 被解释变量观测值分散的程度随着解释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对于一些经济现象, 我们会假定经济现象的变量是具有同方差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 由于经济现象的错终复杂, 往往就出现了相悖。某些被解释变量观测值分散的程度随着解释变量的变化而变化。这样不仅对参数估计式统计特性产生了影响, 还会对模型假设检验产生影响, 更会对预测产生影响。因此, 我们要检验模型中式否有异方差, 还要知道随机误差项的概率分布。常用的方法有:图示检验法、戈德菲尔德和夸特检验、White检验、ARCH检验、Glejser检验。

二、福建省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1.多重共线性检验

OLS回归结果

该模型R2=0.9900, 可调节的R2=0.9733, 可决系数很高, F检验值为59.37, 显著性较高, 但是当a=0.05 时。Ta/2 (n- k) =t0.025 (9- 6) =4.303, 不仅X3, X4 的系数显著性不高, 而且X2 和X6 的符号和预期是相反的, 这表明可能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由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 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系数都比较高, 证实可确实存在一定的多重共线性。

2.多重共线性处理

将各变量进行对数变换, 再对以下模型进行估计lny=β1+β2 ln X2+β3 ln X3+β4 ln X4+β5 ln X5+β6 ln X6+U利用STATA软件, 对Y、X1、X2、X3、X4、X5、X6、分别取对数, 分别生成ln Y、ln X1、ln X2、ln X3、ln X4、ln X5、ln X6。

模型的估计结果为

该模型R2=0.998, 可调节的R2=0.9958, 可决系数很高, F检验值为378.22, 明显显著, 对系数估计值得解释如下: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每增加1%, 则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减少0.5083277%;如果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 则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加15.87527%;如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 则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加1.841492%;如果投资额每增加1%, 则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加1.841492%;如果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每增加1%, 则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减少12.15987%。解释变量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投资额的符号与地区生产总值成正比, 即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投资额的符号与国内生产总值成正相关, 而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成反比。

3.异方差检验

White检验

White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如果存在异方差, 其方差与解释变量有关系, 分析方差时候雨解释变量由某些心思的联系以判断异方差性, 但是方差一般是未知, 因此可以由STATA软件做出上表, 可以看出prob>chi2=0.3423 可以知道概率小于0.5, 因此不能拒绝原假设, 因此不存在异方差。

三、福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对策及建议

针对福建省出现的问题, 借鉴全国地区的成功经验, 结合福建省自身的特点, 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厦门、福州、泉州为中心的三大城市群建设。

对于经济发展的地区, 更应该加强对其的建设。通过空间区域的整合来加快发展的步伐, 使发达地区的经济更加繁荣。先富才能带动后富。厦门市为沿海地区的龙头, 是商务中心和物流中心, 带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泉州市为第二发展中心。福州市重点发展产业, 莆田、宁德、南平为第二发展中心, 使闽东北经济得以发展。建立以三明市为第二中心, 从而带动整个闽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最终把厦门作为龙头, 泉州和福州作为支点, 把漳州、莆田、宁德市连接起来成支点, 向龙岩、三明、南平延伸发展格局。

2.加快产业集聚, 培育产业集群

福建省应该加强龙头企业的培育, 发展第三方物流业, 提供更多的第三方物流现代化服务。从而加强产业链培育。产品的生产线引进要配套项目的引进;产业集群的建设等方面要加快完善健全。最终形成厦门的金融服务、会展旅游、航运物流等服务业和生物制药、软件、海洋技术等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集聚;福州汽车、电子信息、纺织产业集群;泉州纺织服装、石化、轻纺、建材等产业集群。并且整合沿海和山区资源, 闽南电子制造业和通信业较优势, 可以和闽西的产品原材料加工进行互补性贸易;沿海的海产品和山区的农产品加强协作等。加强沿海和山区的关联度, 形成沿海和山区的产业关联链条。

3.发挥港口优势, 形成以港口为核心的综合交通运输网体系

基于地理位置, 福建省是闽东南海地区, , 因此福建省可以把港口作为依托, 把公路和铁路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东出西进、南联北接的综合交通网, 在港口的建设方面, 应该加快把漳州港中和厦门港相近的港区全部纳入厦门港区, 这是突破了行政区划的管理, 在铁路建设方面来说, 把经济发展较好的福州、厦门、泉州的体力路建设完整, 以及高速公路上的建设方面, 目前三亚告诉公路已经初步将三个核心港湾口连接起来, 而接下来需要加强的是将每个港口和周边辐射区之间的高速公路, 从而进一步加快了三大城市群的形成。

4.打好“台湾牌”, 从“海峡经济区”的高度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

基于福建省的地理位置优势, 对面即是台湾, 政策优势以及在产业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优势, 站在“海峡经济区”的高度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首先可以借助台湾来发展福建省的经济, 其次就是确保了福建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能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公平竞争, 打好“台湾牌”,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强闽台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 不断探索创新闽台经济贸易合作的新模式, 譬如, 可以积极主动西岸中央争取到更加优惠的政策, 由于厦门岛, 平潭岛可这些比较有条件优势的岛屿可以建立起自由贸易的试点, 推动进一步建立闽台自由贸易区, 对台湾的上面可以实行零关税, 这样来说也是加快了闽台投资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 加强了闽台地区的贸易往来, 在闽台文上, 有很多文化是相通的, 譬如妈祖文化等, 可以加强闽台地区文化的交流。

5.建立区域经济协调的发展机制

要建立和强化区域协调机制, 就要改变现有的区域协调发展管理体制的缺位情况。第一, 福建省政府要制定经济协调发展目标, 认真贯彻, 保证目标的有效实施。第二, 要建立专有协调机构, 由领导领头, 保证机制的权威性。第三, 为了约束和规范各个地区的产生不利于区域协调的行为, 制定统一的公约或法规。第四, 定期举行高级领导的发展思路和互相访问的对接, 共同协商逐步转变。第五, 鼓励各种商会、行会、学术界、企业联盟等的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 我国正在形成以区域经济为特色的经济竞争的格局, 福建省若要从更高的角度整合整个区域的优势, 必定在巩固、扩大和创造优势三下一定的功夫;进一步加强海峡西岸的整体意识, 减少行政区划的阻隔, 推动经济于一体化的发展, 从而促进海峡西岸的经济建设, 最终实现福建省的经济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庞皓.计量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 2009.

[2]金玉国.计量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综合评价及对策 篇8

关键词:财政贫困县,财政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困境,对策

政府财政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就是按照规定的绩效评价指标,通过运用综合的、有效的绩效评价方法,对政府的财政支出是否科学、合理、高效,进行全面评估和评价。特别是财政贫困县,受财政收入少、资源短缺等因素影响,财政支出管理绩效的高低对贫困县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笔者根据2015年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印发<2015年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的通知》中提出的详细、具体的财政管理绩效考评标准和要求,结合在财政局工作的经验,对政府财政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贫困县财政支出管理水平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财政贫困县政府财政支出管理绩效评价的困境

笔者根据在县财政局多年的工作经验,从笔者所在县的财政支出管理情况来看,财政贫困县政府财政支出管理绩效评价困境重重。

(一)财政支出绩效预算管理不到位

在财政部出台的《2015年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中,“预算编制”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占到五分之一的比重。此外,2014年重新修改了《预算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财政预算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可见,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在整个财政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预算管理还存在很多突出问题:一是预算编制项目不合理。预算编制前,不能对预算项目进行充分的、合理的论证,造成了今年预算不够,明年继续追加等现象,降低了预算的权威性和准确性。二是预算编制过程不完善。财政支出绩效预算是综合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结果应用等各个环节的管理程序,但在实际操作中,大多单位把关注点投向如何争取更多资金和项目,只注重编制的制定而忽视了执行和监督等环节,导致预算绩效评价效率不高。三是对财政贫困县而言,本身财政收入就有限,但庞大的“吃财政饭”的队伍和机构导致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为了争抢财政预算,往往会出现虚报、多报预算的情况,使预算的准确性大打折扣。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设置不够科学

政府财政支出涉及的项目十分广泛,包括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购买服务和商品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领域。科学、明确、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是进行财政支出绩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财政贫困县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设置上问题突出:一是绩效评价目标设置不够合理、规范。财政贫困县的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的制定不够具体,过于抽象,注重近期目标的制定,忽略长远目标的谋划。此外,考核目标的设置只注重数字和效益的增减,而忽视了管理能力和单位社会责任心的评定。二是财政贫困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很多财政贫困县由于经济实力受限,无法完全按照财政部要求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缺乏准确的数据分析和指导,忽视对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这一目标的评价,从而无法形成客观的、全面的评价结果。

(三)贫困县财政收支结构不合理

在《2015年县级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中,“优化收支结构”也是一项评价标准,在“优化收支结构”中,要求从“提高收入质量、优化支出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估。而财政贫困县的财政收支结构不合理问题较财政较好的县市区来说更为突出。一是财政收入偏低。财政贫困县大多经济基数小,科技创新能力差,二、三产业比重较低,而二、三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远远超过第一产业,这就导致贫困县财税收入十分有限,经济基础薄弱,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差,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偏低,有的贫困县背负着沉重的债务,甚至连工资发放都很困难,财政支出职能被弱化。二是管理混乱,财政收支缺乏监管。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了法律法规来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但有些地方政府仍存在着财政资金被挪用、滥用等情况。三是财政收支冲突,结构不完善。根据财政制度收支平衡的要求,财政预算要根据实际收入情况进行编制,不能出现财政赤字。但有些贫困县虽然在账面上是保持收支平衡,在发展中却频现赤字。

(四)财政支出绩效结果应用不充分

由于对绩效结果运用的不重视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对财政支出绩效结果的应用很不到位。一是财政支出绩效结果不准确。有些政府财政没有充分认识到绩效评价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敷衍潦草,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缺乏准确性和应用价值。二是对财政支出绩效结果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虽然政府出台了实施方案,对县级财政管理绩效制定了明确的考核指标,并采取百分制的形式进行量化。但很多地方仍然存在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被当做一项形式化的工作或数据存在电脑或档案里。通过充分应用绩效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估,可以对当前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好的工作举措和经验等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为下一步工作提出指导方向和改进措施。而流于形式的结果应用弱化了绩效评价的指导意义。

二、提高财政贫困县政府财政支出管理绩效的对策

针对上述财政贫困县政府财政支出管理绩效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财政支出管理绩效。

(一)完善绩效评价配套组织

财政支出绩效综合评价是综合的、多方的、复杂的程序,一个系统的配套组织可以大大提高财政管理绩效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一是建立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组织机构。要建立一个在以地方财政部门为主导,充分发挥人大的立法职能,审计、统计等部门的审核职能,普通群众和机构的监督职能等,建立一个系统的、职责明确的绩效评价组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要根据不同单位的不同职能,各司其职,并建立行政追责制,切实提高对财务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确保评价的顺利进行。二是加大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专业人员的培训。财务管理绩效评价不是简单的记账、核算等会计工作,是一个非常专业、复杂的工作,要求相关人员不仅具备专业的财务知识,还必须熟悉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同时还必须了解政府机构的运作。因此,加大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专业人员的选拔和培训是至关重要的,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结果。在对人员的培训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业务能力的提高,还要强化廉政、法律的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廉洁意识和法制观念,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效率、廉洁自律的财务管理队伍。

(二)加强绩效评价制度建设

一是加强数据支持制度建设。打造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大数据平台。财政部门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和财政支出的预算规模,建立大数据信息平台,根据财政部下发的意见和要求以及各单位的财政数据统一录入数据库管理系统,不仅实现财政支出信息公开化,便于监督和管理,同时又有利于各部门之间横向和纵向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扩大沟通面,便于更快捷的整合评价信息和数据。二是加强监督制度建设。监督制度建设要充分发挥审计、纪检、人大等部门的职责,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单位的职责特点加强财政支出监管。人大主要负责审核财政预算是否合理、是否合法等,审计部门主要负责审核预算执行情况以及财政支出使用情况等。三是加强审计制度建设。对财政资金的审计是对财政监管的重要手段,也是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性和使用效率的主要途径。以前的审计部门大多是对资金使用是否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审核,但现在随着社会大众权利意识、法制意识的觉醒,人们对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税收收入等财政资金的使用监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合法还要求合理高效。因此,审计部门的工作重点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四是加强指标体系建设。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要实现各种利益的兼顾和集合。要根据本地、本部门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指标。指标的制定要在定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评价的质量,评价要综合普通群众、专家、机构等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三)优化财政收支结构

优化财政贫困县财政收支结构,就是要实现增加财政收入和优化财政支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是要加快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财政贫困县本身基础较差,发展经济是第一要务,要结合本地特色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要不断扩大税收来源,重点发展创新性强,科技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房地产、旅游业、信息技术等产业。同时要注重税收监管,防止偷税、漏税等税收收入流失的情况发生。二是降低行政运行费用,提高服务水平。财政贫困县普遍存在着行政运行成本过高,压缩了提高社会服务和产品的财政支出,要通过缩减机构、压缩开支等手段来降低行政运行费用,同时,要严格对财政支出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率。三是优化财政支出,更加关注民生。要加大对农业的支出比例,贫困县一般农业比重较高,加大对农业支持力度,加快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支出,致力于不断改善民生,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四)重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一是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公示通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涉及的单位广,数据多,时效性强,及时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示通报,以便更好的发现问题,督促整改。对绩效评价结果公开也便于广大群众进行监督,让民众了解财政资金的去向和用途,保障群众的知情权。二是评价结果要结合财政预算的编制。在预算编制前,通过专家或专业机构根据绩效目标进行评估,为支出项目、范围等预算编制提出合理建议。此外,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与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结合,可以发挥绩效评价结果的指导性作用,为预算的编制提供指导借鉴。三是根据评价结果进行问责追究。有些部门和单位并不从本单位的实际运行情况出发,一味的多争取财政资金,导致财政资金使用的滥用和浪费。通过对财政支出使用效率、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等情况进行评定,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单位和负责人进行追责,从而达到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财政贫困县的财政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受预算管理、绩效评价设置、财政收入支出、评价结果应用等因素的制约,影响了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提出,应从完善绩效评价配套机构、建立绩效评价监督制度、优化财政收支结构、重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等方面来加强对财政贫困县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陈琴.解读《地方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方案》[J].理财经,2015(10):78-79.

[2]于琦.探析如何推进财政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工作[J].公共管理,2015(15):78-79.

科技人才能力综合评价与优化对策 篇9

1.1 科技人才的含义

我国目前对科技人才的定义比较多, 比较典型的有:一是认为科技人才是科技精英, 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科技研发人员, 各专业领域的首席科学家, 各学科的领军人物等。二是认为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 这种观点忽视了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科技人才。三是认为科技人才是科技人力资源, 包括从事科技R&D的人员, 也包括科技管理人员。我们认为, 科技人才是为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决策帮助、管理服务的具有高素质、高知识修养的人, 包括科研一线的研发人员、科技管理人员、科技服务人员。

1.2 科技人才应具备的特征

1.2.1 稀缺性。

科技人才具备高品德、高能力、高绩效的特点, 是人群中的稀缺资源, 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 它是多年心血、资本等投入的结晶。当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因此更显现出科技人才的稀缺性。

1.2.2 专业性。

科技人才一般在某一个研究领域具有很高的造诣或深入地研究, 能够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性。

1.2.3 增值性。

科技人才是具有较高价值的人力资本, 而且能够产生价值的增值, 这种价值的增值不仅体现在收入上, 还体现在权力、社会地位上。最显著的特征是可支配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多。

2 科技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2.1 政治素质

政治素质是每个科技人才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素质, 科技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因此每个科技工作者, 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人才, 要本着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态度, 不受金钱诱惑, 积极进取, 踏实工作, 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2.2 洞察力与观察力

洞察力是人们对个人认知、情感、行为、动机与相互关系的透彻分析。通俗地讲, 洞察力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洞察力与观察力是科技人才应具备的重要能力, 敏锐的洞察力与观察力可以发现更多的自然与社会的规律。

2.3 丰富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可以激发人的潜在能力, 促进创造力, 这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更为重要, 一个发明的成功, 一个专利的申请, 都凝聚了科技人员无穷的创造力、想象力、智慧与梦想。

2.4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创新”就是创造新意,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奇”,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 创新更为重要, 它是一个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创新可以包括很多方面:技术创新, 体制创新, 思想创新等。简单来说, 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体制创新可以使日常运作更有秩序, 便于管理, 同时也可以摆脱一些旧的体制的弊端;思想创新是相对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员工思想创新可以增强凝聚力, 发挥创造性。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个国家就必须拥有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需要有一大批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他们是推进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5 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现, 作为一名科技人才只拥有一定的思考钻研能力是不够的, 因为头脑中思考的事物只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沟通之后进行反复修改, 最终才能使技术成果或研究方案更加完善。

2.6 文字能力

文字能力是科技人员进行成果展示的重要手段之一, 良好的文字水平可以充分体现出科技人才的综合素质, 一方面它可以体现出科技人才的研究水平, 另一方面, 它也能充分表明科技人才的优势与价值。

2.7 组织协调能力

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根据工作任务, 对资源进行分配, 同时控制、激励和协调群体活动过程, 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要包括:组织能力;授权能力;冲突处理能力;激励下属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是科技人员特别是科技管理人员和科技服务人员所应具备的能力。

3 科技人才能力综合评价

3.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1) 确定科技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明确目标层、准则层间的关系并构造多级递阶结构模型。

(2) 按照1~9个标度, 以上一层元素为准则层将下层元素两两比较, 并将其相对重要程度赋值构建判断阵。其中1、3、5、7、9依次为同等重要、比较重要、重要、重要、极重要;而2、4、6、8的重要性程度介于1、3、5、7、之间。

(3) 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以确定单一准则下要素的相对权重。

ri=Wit=1nWiWi=j=1naijnr= (r1, r2, , rn) Τ

为特征向量, 各分量即为各种能力的相对权重。

(4)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由于在标度和人的主观判断双重因素的影响下, 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可能具有不一致性。在这种情况下, 应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即计算出最大特征值λ以后, 得出CΤ=λmaxnn1时, 即可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5) 计算各层元素的组合权重并进行排序, 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

设C级有m个要素C11, C2, …, Cm , 其对总值的影响程度为P1, P2, …, Pm;它的下级有n个元素d1, d2, …, dn, di其对cj的影响程度为Vij, 则组合权重为

Wi=t=1ΡiVij

3.2 科技人才应具备能力层次分析法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结合系统指标选取的综合性、可操作性、重点性等原则将科技人才应具备能力划分为:以科技人才应具备能力为目标层, 以科研一线人员应具备能力、科技管理人员应具备能力、科技服务人员应具备能力为准则层 (如下图)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要求, 本文以函访的形式对天津市的人才专家进行访问, 请他们对各层次要素的相对重要程度进行打分。在此基础上, 综合各专家的意见打分, 按1~9标度构造如下矩阵:

A= (1351/3131/51/31)

以科研一线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为准则层, 以政治素质、洞察力与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七大能力为指标层, 按1~9标度构造矩阵:

A1= (13457991/31235781/41/2124671/51/31/212461/51/31/213561/71/51/41/31341/91/81/71/61/41/21)

以科技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为准则层, 以政治素质、洞察力与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七大能力为指标层, 按1~9标度构造矩阵:

A2= (11/31/71/51/635311/51/31/4477513279531/311/257641/221681/31/41/71/51/6131/51/71/91/71/81/31)

以科技服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为准则层, 以政治素质、洞察力与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七大能力为指标层, 按1~9标度构造矩阵:

A3= (11/71/41/51/57154341/511/31/251/4311/251/3221)

经过计算, 分别得出了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即各子环境的相对权重) 和相应的一致性系数:

矩阵A的特征向量

ω= (0.6370, 0.25830, 0.1047)

CR=0.0370

矩阵A1的特征向量ω= (0.4057, 0.2256, 0.1558, 0.1069, 0.0550, 0.0293, 0.0216)

CR=0.0488

矩阵A2的特征向量ω= (0.0547, 0.0957, 0.3618, 0.1767, 0.2553, 0.0356, 0.0202)

CR=0.0649

矩阵A3的特征向量ω= (0.0392, 0.4864, 0.0971, 0.1648, 0.2124)

CR=0.0586

根据求得的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进行综合权重排序, 依次为: 政治素质、洞察力与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见下表) 。

3.3 以天津市科技人才为例

本文通过网上函访的方式, 请天津市人才专家对科技人才应具备能力子因素进行了等级评价。经过汇总、整理、计算得出综合等级评价情况 (见表2) 。

从表2可看出, 评价集含有非常好、很好、好、较好、差、很差五个等级, 评价因素集则包括了科技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共七个子要素。由表2可得出模糊矩阵:

A= (00.250.4250.3250.025000.250.5750.1750000.1250.3250.50.05000.050.2750.5750.0750.0250.0500.2250.4250.2750.02500.1250.250.4750.1500)

根据表1中的综合权重可知各子因素的相应权重为:

a= (0.27670.21940.19270.11370.11110.04510.0412)

人才专家对天津市科技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的综合评判为:

b=a. A = (0.03870.20420.41550.31280.02600.0028)

由此可以看出, 综合评判介于好和比较好之间, 即天津市科技人才具备的能力处于好和比较好之间的水平。

4 科技人才具备能力的优化对策

4.1 政府高度重视, 为科技人才能力提高提供良好政策保证

一是要完善科技人才的管理体制, 强化对有突出贡献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 鼓励他们多出快出适用性创新成果。二是加大科技股干特别是中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 更快地了解本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动态, 让他们早日成为技术能力强、管理方法多、创新能力高的科技人才队伍中的中坚力量。三要完善投入机制, 建立政府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和人才发展基金, 奖励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4.2 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载体的巨大作用, 提高科技人才的综合能力

科技人才载体主要是指高等学校、科研院所, 它们是科技人才的培养摇篮和实践基地, 它们具有强大的人才聚集、技术聚集、资金聚集的优势, 因此有必要采取各种措施强化科技人才的载体作用, 例如规范高等院校培养模式, 完善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建设, 鼓励博士后研究人员参与重大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项目的管理, 加大科技孵化中心建设的力度, 扩大规模, 加强管理, 增强其示范辐射作用, 鼓励企业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专业孵化器, 发挥孵化器在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中的主导作用, 在科技载体不断完善的同时科技人才的综合能力也会得到不断地加强。

4.3 营造良好的环境, 为科技人才发展提供空间

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开展学术研讨、科学评论、科学论坛等学术活动, 推动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 激发创新思想火花, 形成有利于不同学术思想、观点之间展开公平竞争的学术氛围, 这对于科技人才拓展视野、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将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同时也为科技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4.4 逐步完善科技人才的评价考核制度, 健全科技人才能力考核体系

科技人才能力考核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社会、科技人员等多方的参与, 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但是这种考核制度的实施势在必行, 健全科技人才考核体系, 明确考核指标和量化标准, 这对于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科技人才的发展能力, 做好科技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政府科技发展的正确决策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对于科技人才能力的优化和科技人才队伍的整合也会起到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杜谦, 宋卫国.科技人才定义及相关统计问题[J].中国科技论坛, 2004 (9) :136-141.

[2]王广民, 林泽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典型特质及培育政策建议[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7) :186-190.

[3]刘泽双, 张丹, 康英.基于遗传算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科技人才创新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08 (24) :376-382.

[4]阮民义, 童铁江.优化人才创新环境, 激发自主创新活力[J].现代商贸工业, 2007 (5) :76-77.

[5]王小琴.高科技企业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J].科研管理, 2007 (3) :45-52.

综合评价及对策 篇10

1.教师不能恰当有效地评价学生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 出现了一些老师不知道如何评价学生的现象, 不知道怎么样才是达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如某学校的音乐老师在音乐课程《茉莉花》教学中, 以“国际理解教育”为课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习, 给学生展示了演唱《茉莉花》的张也演唱的版本、宋祖英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的版本等不同版本, 希望通过视、听、欣赏、学唱, 感受作品风格, 掌握音乐演唱技巧, 从而感受民族音乐的发展变化, 让学生去领悟国际理解教育, 去感受音乐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 但是, 该音乐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不知道怎么去评价学生, 怎么样才算达到目标。现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 这样的案例不一而足。可见, 教师不知道采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价学生的学习仍然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2.教师缺乏对自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和学习指导的反思性评价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教师需要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课程设计进行反思评价。例如一位教师在上《生活与安全》时, 在联系生活、发现问题这个环节, 教师放出四幅幻灯图片。第一幅:学生危险的骑车动作。第二幅:学生往楼下仍东西。第三幅:乘汽车时往外伸头。第四幅:横穿马路。这四幅图的问题都属一类, 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不安全行为。事实上, 关于生活与安全的话题很广泛, 教师只是列出了这些类型, 没有考虑到其他方面, 也没有让学生去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 这时教师需要认真去反思自己的课程设计和对学生的指导。

3.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没有达到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课程发展的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课程评价需要实现教师发展、学生发展、课程发展的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需要实现这个目标。但是,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操作的不当, 导致该课程评价没有更好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没有实现学生更好地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 也没有更好达到课程的发展。

4.缺乏在线的综合实践活动评价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 而且综合实践活动本身就强调了“信息技术教育”。但是, 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忽视将评价与以网络为平台的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很少或者没有进行学术网络在线对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特别是学生在线同伴评价缺失。

5.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的局限性和单一性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操作过程中, 因为“在具体操作中, “档案袋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1]因此, 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过程中, 许多教师都一窝蜂去采用档案袋评价和协商式评价, 忽略了其他方式如学生同伴评价、轶事记录评价、认知测验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 学校和教师往往出现评价主体的单一性, 即只是把教师和学校领导看作是评价的主体。学校领导和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主体, 这是学校教育教学中应该肯定的评价主体。但是除了学校领导和教师作为评价主体之外, 学生家长、学生同伴、学科专家等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评价主体。

二、综合实践活动评价问题产生的原因

1.教师本身的原因

首先, 教师缺乏一定的评价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 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中, 教师心中没有形成一定的评价理论, 没有评价理论作支撑, 导致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过程中一方面没有一定的评价标准, 另一方面不知道怎么样去开展学生评价活动, 甚至是“一头雾水”。其次, 教师没有全面理解评价目标。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同时,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2]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探究的体验、学习兴趣的发展等方面的评价, 但是,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过程中, 一些学校和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评价, 忽视了对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终身学习兴趣培养的评价。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目标的导向, 导致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中“有实践, 没有探究”、“没有问题意识的形成”、“有活动, 没有研究”、“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是跟不上”、“有学生之间的活动相互配合, 也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活动配合, 但是没有学生的真正合作和学习共同体的形成”等问题。第三, 教师没有坚持正确的评价原则。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强调教师需要采取“以过程评价为尺度”, 但是过程性评价不等于不要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结果, 不等于只是重视“形式”评价, “重过程”不等于“走过场”, 忽略对学生内容的评价, 不去进行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2.课程本身的因素

首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的复杂性。我们知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了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等四个领域的内容, 显得比较复杂, 不仅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操作与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等方面存在复杂性, 而且对于如何去评价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也存在复杂性。因此, 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导致教师缺乏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缺乏更好的评价策略。其次是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体系的缺失。尽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 往往具有“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评价建议”, 但是对于如何去操作却没有进一步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操作方案, 因此, 教师就不能更进一步进行操作。

3.社会因素

首先是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的了解和支持力度不够。毋庸置疑, 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仅凭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诸如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学生安全问题等都需要得到家长、社区的合作与支持, 都需要各方的配合, 特别是家长的配合。当前,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 家长对其了解的力度和支持程度不够, 是综合实践活动评价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其次是中考和高考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影响。中考和高考是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关键。在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人才选拔和人才评价标准的前提下, 中考和高考在有形和无形之中影响着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 导致家长、学生、教师等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价值观的影响。

三、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改进策略

1.前提:正确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为了更好地评价综合实践活动, 我们需要了解其特点。综合实践活动具有下列特点: (1) 整体综合性。第一,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整体综合课程, 包括了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等四个学习与实践领域, 这四个领域是整合的。第二, 世界是一个整体的世界, “个人、社会、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可见, 学生生活的周遭世界也是一个整体。第三, 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和学生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 是整体的人。 (2) 实践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以生活为出发点进行探究, 进行实践, 同时,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展开形式, 在活动中, 在探究中, 在体验中, 在实践动手中完成关于课题的资料的搜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 合作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的培养, 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相互交流, 相互配合, 共同探究, 交流经验。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合作性。 (4) 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一方面强调世界是开放的, 是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与发现问题的过程, 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过程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另一方面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放性, 学生可以从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挖掘可能发掘的资源, 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具有开放性。 (5) 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中知识的结果、问题的答案与探究的结论往往是学生自己得出来的, 不是教师交给学生的结论和标准的答案, 尽管可能有时学生的答案是可笑的或者与原有答案是背道而驰的, 但这是学生的探究结果, 是学生亲历体验出来的结果, 是具有一定价值的, 因此, 生成性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特征。

2.基础: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体系

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评价, 目前来说还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我们还没有去进行教师专业化标准和评价体系的构建, 导致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评价体系的缺失。而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学生评价体系也比较缺乏, 从目前研究者的研究论文来看, 包括从事课程研究的专家和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线教师在内从事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评价的研究不多见。所以,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阶段, 需要进一步去思考和研究构建课程评价体系和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体系。

3.条件:全面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内容

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意目标、动作技能目标。这三个目标的分类与我国提倡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一致的。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过程中, 我们需要全面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目标, 这是评价的条件。 (1) 认知领域的评价:学生的知识认知方面的评价。第一,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需要重视对学生具有对问题的认知能力的评价。第二,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需要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评价。第三,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需要关注对学生的分析、综合思维方面的评价。第四,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需要关注学生认知判断力培养的评价。 (2) 情意领域的评价:学生的兴趣、态度、情感评价。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情意领域,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需要关注学习生命的回归, 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 重视学生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 人与社会的动态和谐等方面的评价。第二,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需要关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终身学习的兴趣和意识, 学习的快乐等方面的评价。第三,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需要重视学生对自我、对社会、对自然等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的评价。第四,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需要关注培养学生的学术自由、学术道德等方面的评价, 还需要关注“注重学生对问题研究的过程以及研究过程的思维训练和方法运用”[3]等方面的评价。 (3) 动作技能领域的评价: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技能。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实践性, 关注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习实践中获得个性发展, 在探究中体验学生的快乐, 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需要关注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4.关键:树立科学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习的评价原则

一要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指出评价需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这里强调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评价, 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 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重视学生的问题探究以及搜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学习实践过程评价, 但是我们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也需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 学习态度的生成等学习结果的评价。二要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就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让学生树立起一种主人翁态度去参与到学习中去, 进行自主探究, 自我体验,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研究的兴趣。在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中需要遵循“合作、差异、参与”等原则, 让学生积极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充分发挥主体基础上的合作, 尊重个性差异。三要坚持教师指导性原则。在综合实践评价过程中, 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 同时, 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 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往往是杂乱无章的, 因此, 学生思维发展与形成, 知识的建构等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 在评价学生的时候, 需要关注对教师的指导的评价。四要坚持发展性原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 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评价需要坚持发展性的原则, 重点应在评价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上。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需要着重于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终身学习兴趣的培养, 着重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五要坚持正向评价、积极鼓励原则。综合实践活动并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像科学研究人员那样注重研究课题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 因此, 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 以正面评价、积极鼓励为主。

5.途径:恰当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习的评价方式

一是应用情境式评价。应用情境式评价, 主要是指具有相当评价专业素质的教师编制与学习结果应用情境相似的模拟测验情境, 让学生表现所知、所能的学习结果。这种评价的特点[4]:强调实际生活的表现;着重较高层次的思考与解决问题技巧;重视学生学习的个别差异;适宜年龄幼小、发展较迟缓的学生;促进学生自我决定与负责;强化沟通与合作学习能力;兼顾评价的结果与过程;着重统整化、多样化的评价;强调专业化、目标化的评价;强调教学与评价的统合。[4]二是档案袋式评价, 又称学习档案评价或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档案袋是指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搜集起来的, 可以反映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成就等一系列的学习作品的汇集, 它展示了学生某一段时间内、某一领域内的技能的发展。这种评价的特点是促进评价与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全面深入地展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学生发展的证明。三是口头语言式评价。我们知道:学问二字, 从字面上去理解就是有“学”、也有“问”。问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美国学者Airasian认为, “问问题”具有下列价值和功能:“提高参与感;加深思考过程;增强同伴互动与学习;利于掌握教学进度;提供诊断资料作为教学补救的参考。”[5]可见, 通过向学生问问题来评价学生的学习, 具有下列优点:评价学生的概念的完整性;可以更好地评价学生的认知与情感;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与态度;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利于师生沟通。四是游戏活动式评价。“游戏不仅仅是幼儿的专利, 其具有体验性、主体性和综合性等课程价值, 与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有着内在的契合。”[6]游戏活动式评价, 就是通过游戏活动等活泼生动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将课程中的经验与学生生活经验关联起来, 让学生去体验, 做到“在做中教”、“做中学”、“在活动中发展”, 实现“教学做合一”, 那么, 在评价这些探究活动、实践活动过程的时候, 采用游戏的方式, 正是追求人性化、生命化教育理念的一种彰显。五是轶事记录式评价。大家都知道, “轶事”是指那些世人不知道的史事, 在这里主要是指除了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外, 教师观察学生日常生活表现, 详细写下重要而有意义的偶发个人事件和行为的记录。轶事记录可以作为评价学生的“作证资料”。“若能以老师在班级情境的直接观察作为佐证资料, 当能提高评量结果的效度。”[7]六是学生同伴式评价 (peer assessment, 简称PA) 。同伴评价, 主要是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参与活动的学生对其同伴的一种评价。同伴评价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 形成学习共同体。首先, “同伴评价是一种合作学习。”[7]其次, 同伴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 “同伴评价, 作为一个学习工具, 评价同伴能为学生形成关于什么能构成高品质的学习提供技巧”[8]。七是协商研讨式评价。主要是指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之上, 展开协商研讨来进行学生评价的一种评价方式。该种评价的优点是:一种民主平等的环境和氛围;促进相互交流与沟通;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让教师增加与学生交流的机会。

6.平台:构筑社会支持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一定的社会基础作支持。首先是家长的支持。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 需要家长了解、支持综合实践活动, 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提供一定的支持。其次是进一步改革中小学考试和评价制度。进一步将综合实践活动评价在中高考中体现出来, 正如当前所提出来的“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考一样, 将综合实践活动评价与中考和高考关联起来, 这样就能进一步促进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也遭遇了一些问题。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因此, 我们需要去构建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以便更好地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全球教育展望, 2001 (8) .

[2]辛继湘.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目标取向与实施策略.课程·教材·教法, 2001 (11) .

[3]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李坤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之多元评价.教育研究月刊, 2008 (1) .

[5]Airasian, P.W..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New York:Mc GrawHall, 1996.

[6]张薇薇.游戏式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研究.2006年第十届全国教学论学术年会会议交流论文[C].重庆:西南大学, 2006.

[7]Nanine A.E.Van Gennip, et.al (2010) .peer assessment as a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ctivity:the role of interpersonal variables conceptions.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 280.

上一篇:检测与评定方法下一篇:作文创新构思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