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干预

2024-07-29

服务干预(精选九篇)

服务干预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148名妇女均为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行人工流产手术, 均无人工流产手术禁忌。3148名妇女年龄在15~42岁, 平均年龄 (23.8±2.1) 岁;未婚1997名, 已婚872名, 寡居279名;小学学历87名, 初中学历307名, 高中学历1683名, 大学及其以上学历1071名;无人流史1972名, 一次人流史815名, 2次或2次以上人流史361名。观察组和对照组妇女的年龄、婚姻状况、职务、学历、人流史等因素都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妇女学历也均为小学学历或以上, 可以独立完成问卷调查。

注:*流产后关爱服务干预后的随访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2949份, 其中观察组收回1486份有效问卷, 对照组收回1463份有效问卷

1.2 方法:

(1) 两组调查对象在接受流产后关爱服务干预前接受问卷调查。 (2) 在人工流产后, 观察组妇女接受流产后关爱服务, 具体措施包括告知妇女及其妇女性伴侣流产后仍存在意外妊娠的风险, 并讲解重复流产对妇女生殖健康的危害, 帮助妇女及其性伴侣树立“产后立即避孕”的避孕意识;分析意外妊娠的原因, 并指导如何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防止出现意外妊娠;提供3个月以上的避孕工具或药物;在妇女复诊时检查避孕措施实施是否正确;接受观察组妇女的电话咨询。 (3) 对照组妇女在人工流产后只接受常规的人工流产处理。 (4) 接受PAC服务后1个月后对所有妇女进行问卷调查, 了解妇女对避孕节育知识的了解以及正确使用避孕器具和药物的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

两组研究对象的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 技术资料使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从表1的统计数据可以清楚看到, 在接受流产后关爱服务干预后, 观察组妇女的避孕节育知识平均得分明显著高于对照组妇女的平均得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妇女懂得如何正确使用避孕器具和药物的人数也多于对照组妇女人数, 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人工流产是通过药物或手术的方式终止妊娠的一种方式, 人工流产在术中、术后和远期都可能并发严重症状, 给育龄妇女生理和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伤害。据研究调查发现[2], 许多非意愿妊娠多由对生殖健康和避孕知识了解程度不高所致, 一些妇女由于严重缺乏避孕知识, 导致出现多次人工流产。一些妇女因害怕再次怀孕而拒绝伴侣的正常性要求, 影响夫妻关系和正常生活。因此, 有必要提高妇女对避孕知识的了解程度, 减少妇女出现非意愿妊娠和重复流产的情况[3]。

流产后关爱服务 (PAC) 是一种标准化的服务流程, 通过集体宣教和一对一咨询向前来接受人工流产手术的女性及其配偶宣传避孕知识, 帮助她们选择正确的避孕方式, 及时落实有效的避孕措施, 从而降低非意愿妊娠的发生和避免重复流产的发生。众多国外的研究已经证实实施流产后关爱服务可以提高人们有效避孕的能力, 降低重复流产的概率[4]。在本次研究中, 通过对人工流产后妇女进行PAC服务干预, 包括提供流产后咨询、健康宣传和教育以及计划生育服务等, 向流产后妇女普及生殖健康知识和避孕知识, 提高妇女避孕节育知识的了解和指导妇女正确使用避孕器具和药物, 提高妇女避孕的能力, 减少发生非意愿妊娠和重复流产的概率。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妇女在接受流产后关爱服务干预后, 观察组妇女的避孕节育知识了解程度和正确使用避孕器具和药物的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 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流产后关爱服务干预可以提高妇女对避孕节育知识的了解, 提升妇女正确使用避孕器具和药物的能力, 可将降低非意愿妊娠和重复流产的概率。

摘要:目的 研究流产后关爱服务 (PAC) 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行人工流产的3148名妇女为研究对象, 通过随机平均分组的方法将所有妇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妇女接受常规人工流产处理, 观察组接受计划生育服务干预措施, 在两组妇女人工流产前和人工流产后1个月进行问卷调查, 比较两组妇女的避孕节育知识得分情况和正确使用避孕器具和药物情况。结果 在接受流产后关爱服务干预后, 观察组妇女的避孕节育知识平均得分和懂得如何正确使用避孕器具和药物的人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妇女平均得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PAC服务干预可以提高妇女对避孕节育知识的了解, 提升妇女正确使用避孕器具和药物的能力, 可将降低非意愿妊娠和重复流产率。

关键词:人工流产,计划生育服务,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凤妹, 陈文英, 邹林秀, 等.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开展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4, 22 (5) :19-23.

[2]顾向应, 何双.《人工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指南》解读[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2, 8 (7) :242-244.

[3]朱勤芳, 陆新妹, 杨美芳, 等.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的实施与效果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14) :4257-4260.

预防梅毒母婴传播干预服务技术要点 篇2

一、梅毒感染孕产妇治疗方案

(一)推荐方案。

一旦发现感染,即刻开始治疗,可选择以下任意一种药物。

1、氨苄青霉素240万单位,分两侧臀部肌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次为一个疗程。

2、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单位/日,肌内注射,连续15日为一个疗程。

(二)替代方案。

1、若没有青霉素,可用头孢曲松,1g/日,肌内注射或静脉给药,连续10日为一个疗程;

2、青霉素过敏者:可用红霉素治疗(禁用四环素、多西环素),红霉素每次500mg,每日4次,口服,连服15日为1个疗程。

(三)治疗时期。

1、孕早期发现的感染孕妇,应干预早期和孕晚期各进行1个疗程的治疗,共2个疗程。

2、孕中、晚期发现的感染孕妇,应立刻给予2个疗程的治疗,2个治疗疗程之间需间隔4周以上(最少间隔2周),第2个疗程应当在孕晚期开始,最好在分娩前一个月完成。

3、临产时发现的感染孕产妇,也要立即给予1个疗程对的治疗。

4、治疗过程中复发或重新感染者,要追加1个疗程的治疗。

5、既往感染的孕产妇,也要及时给予1个疗程的治疗。

(四)注意事项。

1、同时满足以下条件为规范治疗:①应用足量青霉素治疗;②孕期进行2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之间需间隔2周以上;③第2个疗程在孕晚期进行并完成。

2、苄星青霉素治疗期间,若中断治疗超过1周,或采用其他方案进行治疗时,每个疗程治疗期间遗漏治疗1日或超过1日,要从再次治疗开始时间起重新计算治疗疗程。

3、治疗期间应当定期随访。每月做1次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定量检测,观察滴度变化,判断有无复发或再感染。随访过程中,如果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滴度上升或结果由阴转阳,则判断为再次感染或复发,应当立即再开始1个疗程的梅毒治疗。

4、感染孕产妇分娩前必须进行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定量检测,以便与所生新生儿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定量检测结果进行比较,作为后续诊治的依据。

二、儿童预防性治疗

1、治疗对象:孕期未接受规范性治疗,包括孕期未接受全程。足量的青霉素治疗,或接受非青霉素方案治疗,或在分娩前1个月内才进行抗梅毒治疗的孕产妇所生儿童;孕期接受过规范性治疗,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滴度不高于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的儿童。

2、治疗方案:苄星青霉素G,5万单位/千克体重,1次肌内注射(分两侧臀肌)。

三、儿童梅毒感染状况监测和随访

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自出生时开始,定期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和随访,直至排除或诊断先天梅毒。

四、先天梅毒的诊断与治疗

(一)先天梅毒诊断。

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为先天梅毒:(1)儿童的皮肤黏膜损害或组织标本暗视野显微镜(或镀银染色)检测到梅毒螺旋体;

(2)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阳性;

(3)出生时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定量检测结果阳性,滴度≥母亲分娩前滴度的4倍,且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结果阳性;(4)出生时不能诊断先天梅毒的儿童,任何一次随访过程中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由阴转阳或滴度上升且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阳性;

(5)18月龄前不能诊断先天梅毒的儿童,18月龄后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仍阳性。

(二)先天梅毒患儿的治疗方案

1、脑脊液正常者。

苄星青霉素G,5万单位/千克体重,1次肌内注射(分两侧臀肌)。

2、脑脊液异常者。可选择以下任意一种药物。

(1)水剂青霉素G,每次万单位/千克体重,每8小时1次(7日内3 新生儿,每12小时1次),静脉注射,连续10-14日。

(2)普鲁卡因青霉素M,每次5万单位/千克体重,每日1次,肌内注射,连续10-14日。

治疗期间遗漏治疗1日或超过1日,则从再次治疗开始时间起重新计算治疗疗程。

服务干预 篇3

【关键词】隐蔽青年;优势视角;社会工作

一、案例背景

小邓,男,25岁,未婚,汉族,湖南益阳人,中专毕业后,因缺乏社会经验,被信任的人欺骗,在工作上连续两次遭受打击,先后交往的两个女朋友也因家庭经济情况无疾而终。爱情事业的多重打击导致案主丧失生活信心,整日将自己锁在家中房间里,杜绝与过去朋友的一切联系,也不与父母沟通,沉默寡言,唯一的兴趣便是网络游戏,有时甚至在网吧一呆就是一星期,直到身上没钱了才又回家独自待在房间。长此以往,他的父母束手无策,心痛不已,社区的工作人员也多次介入,但小邓始终不愿与他人交流,于是,社区将该个案转介给了社会工作者。

二、案主问题分析与诊断

(一)人在情境中对案主的理解

案主大专毕业后,工作、情感、生活多方受挫,导致自我封闭,待业家中,是对自我不确定和不自信的表现。同时,因害怕他人评价自己,对熟悉的人选择逃避,不思进取,自甘堕落,与牌友、网友一起每日吃喝玩乐。案主所受的困扰主要来自多方面,任何一方面困扰都会使案主面临压力,如果压力达不到及时的释放和缓解,那么个体人格的发展就会随之受损。来自环境的压力,案主在情感、工作、家庭等方面受到多次打击,让其失去生活信心,家庭内部交流不顺畅,不被家人尊重与理解,导致案主缺乏情绪宣泄的出口。

(二)案主家庭情况

1、家庭教育的意识和方法欠缺

案主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孩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父亲在某橡胶机厂上班,患有高血压,母亲已退休,多年前因脑部疾病导致视力一級残疾,需长期吃药、住院,医疗开销较大。一家人居住在仅有50平方的廉租房里。案主父亲年幼经历缺乏父爱,不善于言语表达,加上工作忙,经常早出晚归,导致父子交流较少,对案主关爱不够。母亲是案主日常生活重要的交谈对象,但因说话唠叨,充满抱怨,引起案主对母亲的抵触情绪。父母内心矛盾,既嫌儿子不争气,又觉得自己无法给他经济支持,家庭关系缺乏理解和有效交流,处理问题行为方式不合理,导致家庭氛围不佳。

2、父母忽略孩子的需要且不善于爱的表达

父母对案主的内心需要重视不够,案主曾有过在网吧卖绿豆沙、

鸡蛋、开凉面摊等的创业计划,但一度被父母否决,不支持他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家庭经济拮据,二是对孩子不信任,认为孩子拿了钱又会去赌博、泡网吧。案主缺乏从家人那里获得的鼓励和支持的感情力量,越发觉得连自己最亲近的人都不能支持自己的想法,使案主对生活进一步失去信心。

(三)同辈群体的网络支持体系缺乏

案主初入社会,在工作上连续两次遭受打击后一度消沉,除了在网吧认识一些打游戏的人及赌博时认识的人之外,再无他人,而这类人群除了能与他吃喝玩乐,并不能与他真诚相待,案主的同辈群体的网络支持体系十分缺乏,这些使得案主产生更加强烈的孤独感、自卑感、消极的情绪。

三、个案工作介入

(一)工作前期

1、社工与案主建立信任关系,交往方式逐渐从QQ、微信等线上渠道到面谈,社工鼓励案主多交流,谈自己的感受,积极倾听案主的诉说,与案主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并实时注意案主的心理状态及变化。

2、逐渐增加交流时间,激发案主原有创业热情,鼓励他动手实践,与其父母沟通,多次疏导,以支持、协助他开两面摊为契机,自然、合理地使案主融入生活、重拾自信心。

3、对案主家庭进行探访,与其父母进行深入的交流,达成与家人的共识,在交流中社工了解到案主家庭现状及其父母与他的交往方式,引导案主父母认识到自己的做法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尝试让父母能做一些改变,例如:多夸奖、多表达爱。

(二)工作开展阶段

1、与案主一起寻找家庭的幸福时刻。社工在服务中了解到案主的父母结婚近20多年了却从未拍过婚纱照,恰巧社工机构正在招募残疾人夫妻作为免费拍摄婚纱纪念照及举行残疾人集体婚礼的服务对象,社工与案主父母沟通,征得他们的同意,并鼓励案主积极参加到整个活动中来,与父母相处的和睦时光,改变了对父母的态度,增进了与父母的感情;也体验与收获了作为一名志愿者的欢乐、感受到了社会的正能量。

2、通过疏导,尝试带案主一起重新认识并了解自己,客观看待自身家庭情况及创业就业能力,鼓励他再次融入社会,带领案主一起找工作,并给予持续的就业支持服务。社工及时与案主进行沟通,引导其树立正确观念,在提升能力同时,鼓励他参与到社区的志愿活动。案主慢慢调整了状态,在参与的过程中逐渐恢复了自信和对生活的热情。

(三)巩固发展阶段

1、促使案主与父母进行有效沟通、平等交流,巩固和加强案主与父母的亲子关系,增进彼此的了解,逐步转变父母对为案主的“刻板印象”,为案主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2、增强案主与他人接触的勇气和能力,鼓励案主尝试结交新朋友,帮助案主建立自己同辈交流群,重新融入集体和社会当中。

3、帮助案主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使案主学会全面和客观的评价自我,认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使用正确、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而不是逃避问题,

(四)结案阶段

1、经过7个月的努力,小邓的变化很大,人开朗了许多,小邓已经能够主动表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与家人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情,父母有哪些细微的改变,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小邓已经能够与家人一起交流沟通,和家人的关系融洽了许多。

2、案主母亲视力残疾一级,小邓现在已经会主动承担家务,帮忙母亲做饭,为了省钱,小邓会早早起床自己煮面条做早餐,再去上班,生活也很规律。

3、小邓的朋友开始多起来,他不再排斥与人交流,他感觉他与同事、朋友间的相处很愉快和谐,工作也步入了正轨。

4、结案时社工特别注意了小邓与其父母的情绪,案主母亲希望我们能继续跟踪小邓的个人发展及社会适应情况,社工在最后一个月有意地减少了与案主及其家人的接触频次,由起初的一个星期3-4次减少为一个星期1次,在最后半个月接触一次,案主起初有些不适,但是愉快的工作氛围和每天发生的新鲜事让案主很快忘记了社工,知识偶尔会觉得想念,经过7个多月的服务,案主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服务目标得以实现,在准备结案之前,社工将案主的改善和进步与案主及其家人进行讨论,肯定了他们的努力和进步,并有意识告知服务即将结束。在正式结案之前,社工给了案主一个月的观察期,研究者在这一个月观察案主和他的家人的生活是否能够有效继续,案主在这一个月逐渐接受结案这一事实,案主和他的家人也非常清楚明白以后必须独立自主地处理生活终于到的问题。

(五)评估及跟进

社工通过走访、问询案主的家人、邻居、社区工作人员了解案主的近况,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具体来说,该个案的主要成效如下:案主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到的提升,“我的儿子快乐了许多!”这是案主母亲最直观的感受;案主和家人关系的改变,三人能相处得很融洽;案主在社会融入方面得到改善,同事对他的工作状态皆赞许有加,小邓也很乐意参与到志愿工作中来,接受他志愿服务的社区残疾人对象对于他的服务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也给了他很大的鼓励。还能够帮助母亲干家务,分担家庭负担。

而这几方面的改变并不是孤立的,案主这些问题的改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个问题的改善能够为另一个问题带来良好的结果,形成良性循环。

结案后,社工收到了案主的感谢短信,“谢谢二姐的帮助,让我回归正常的生活!社工很欣慰!

参考文献

[1]张洪英.社会支持网络及其在社会工作(个案)中的应用[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2(3):47-49.

[2]吴丽月.汶川震后儿童哀伤辅导个案研究[J].社会工作,2009,(4)47-48.

[3]文军,社会工作模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杨雯.青春期自闭症患者的社会工作个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作者简介

疼痛护理干预对优质护理服务的影响 篇4

骨科由于疾病的特点, 90%以上的患者都存在疼痛的问题, 由于无痛病房的建设, 医护人员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预防和减轻疼痛, 在患者的满意度、住院时间、费用、康复等方面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本院骨科创伤病区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开展无痛病房关节病区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30例患者中, 男22例, 女8例;年龄18~50岁, 平均年龄34岁。观察组30例患者中, 男18例, 女12例;年龄18~50岁, 平均年龄3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措施

1.2.1 对照组

(1) 心理护理:患者常因对疾病和治疗及预后知识的缺乏而产生恐惧心理, 轻微的疼痛感觉即刻引起不适, 患者的不适情绪会逐步影响家属的情绪。家属的不安, 过多的询问, 寻找医生处置等的行为又会加重患者的不适, 致使患者疼痛加剧, 护理人员在每天的护理过程中应动作轻柔、熟练、规范, 尽量地减少疼痛的刺激, 同时责任护士要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 情绪的变化, 做好心理疏导, 使患者保持积极的心态, 愉快的思想, 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 (2) 按需给药:在患者发生疼痛时进行疼痛的评估, 评估后根据分值给予药物处理。

1.2.2 观察组

除上述心理护理外观察组进行无痛病房管理, 具体如下。

1.2.2. 1 实施疼痛干预措施原则

遵医嘱采用药物治疗, 原则是多方式、个体化镇痛, 按时给药而不是按需给药。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给予阵痛药物。不同患者根据年龄、对疼痛的耐受力等, 对疼痛和镇痛药物的反应存在不同, 因此镇痛方案应根据不同患者特点制定具有个体化特点的镇痛方案, 才能达到应用最小剂量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1.2.2. 2 创建无痛护理的方法

无痛护理以护士为主体, 有科内医师、麻醉师、心理治疗等医师共同参与。 (1) 将疼痛评估后的分值每天常规记录。 (2) 在疼痛原因未确定前必须谨慎应用无痛护理, 治疗原发病按疼痛处理原则去对待[3]。 (3) 协助医师对镇痛疗效进行观察, 并观察药物或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 (4) 根据医嘱运用无痛护理技术进行相关治疗。 (5) 开展无痛注射、无痛输液、无痛穿刺、无痛插管等项护理技术的深入实践与研究[4]。 (6) 重视护理工作中的心理治疗与语言、非语言行为的修养[5]。 (7) 娴熟的技能是无痛技术的基础, 态度热情、语言温和能营造舒适的氛围, 完善的设备也是创建无痛舒适护理的条件[6]。

1.3 疼痛评估频率、方法和目标

1.3.1 疼痛评估频率

入院2 h内时给予疼痛的评估, (1) 中度 (≤5) 以下疼痛患者2次/d, 时间为14:00、6:00 (与测体温同时) , 分别评估患者6:00~14:00、14:00~6:00期间的疼痛情况, 记录在相应时间内。 (2) 中度 (>5) 以上疼痛患者3次/d, 时间为14:00、22:00、6:00 (与发热患者测体温同时) , 分别评估患者6:00~14:00、2:00~22:00、22:00~6:00期间的疼痛情况, 记录在相应时间内《疼痛评估表》中。当患者镇痛不满意、主诉疼痛时, 护士及时进行评估, 报告医生, 并记录入《疼痛评估表》中。对于评估疼痛评分≥4分的患者, 护士将评估结果报告医生, 由医生决定处理措施。护士应在医生给予镇痛处理后每4小时对患者进行评估1次, 直至疼痛评分3分。在治疗后及时进行追踪评估。评估的方法是根据患者的情况、文化背景等选择合适的疼痛评估的工具, 通过患者的主诉主观评估和护理人员的客观评估对患者疼痛科学地做出评估。疼痛评估不仅应评估患者静息状态, 还应综合评估深呼吸时、咳嗽时、下地行走时以及康复锻炼时的疼痛和对睡眠的影响程度等[7,8]。

1.3.2 疼痛临床常用评估方法

1.3.2. 1 文字描述评分法

该法醒目、便于理解, 对文化程度低或不识字的人难于应用。

1.3.2. 2 数字评分法

准确简明, 但不能用于没有数字概念的患儿。

1.3.2. 3 口头评分法

易理解, 表达清楚、准确具体, 但易于受文化程度、方言等因素影响。

1.3.2. 4 视觉模拟评分法

简便易行, 但精确度稍差。

1.3.2.5 Wong—Baker面部表情评估法

直观真实, 没有文化背景的要求, 常用于小儿及表达困难者, 但需要观察者仔细辨识。

1.3.2. 6 改良面部表情评分法

表情、下肢、活动、哭泣可安慰性评分法。多用于4岁或4岁以下幼儿、有先天性认知缺陷或老年人以及无法用其他评测方法的患者[9,10]。

1.4 疼痛处理目标

患者疼痛评分≤3分, 24 h任意程度疼痛频率3次, 24 h内需要镇痛药物3次, 消除患者对手术恐惧及焦虑情绪, 术后患者尽早进行无痛功能锻炼降低术后并发症, 见表1。

1.5 评分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住院时间、费用和功能康复等方面设计表格进行评分, 将评分总合进行比较, 总分150分, 分数为60分以下的为无效, 分数在60~90分为有效。分数大于90分的为显效。 (1) 患者满意度:运用护理部使用的优质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双盲评分统计, 95%以下不得分, 95%以上记1分; (2) 住院时间:根据患者达到康复出院的要求出院天数来进行评分统计。住院时间7~10 d的记1分, 10 d以上的不得分; (3) 住院费用:根据患者出院的总费用进行评分统计, 出院总费用在3.5万元内的记1分。超过3.5万元的不得分; (4) 功能康复:根据患者术后康复功能的情况进行评分统计。术后第1天下床进行功能锻炼后无疼痛及伤肢不肿胀者, 术后第3天在助步器协助下进行行走功能锻炼走30 m后无疼痛, 伤肢不肿胀者记1分。术后第1天, 由于疼痛的原因, 患者推迟了下床时间或肢体达不到功能锻炼的要求, 从而发生肢体肿胀, 以及由于术后第1天下床活动后, 肢体疼痛, 无法进行有效的功能锻炼, 致伤肢肢体肿胀发生其他并发症的不得分。 (5) 疼痛情况按疼痛估量表评估, 手术第1~3天疼痛分值在1~3分记1分, 4分以上不得分。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出院总费用、功能康复、疼痛评估等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3.1 开展无痛病房的疼痛护理的效果和意义

无痛病房就是通过对疼痛管理, 科学评估, 合理运用多种镇痛方式[11]。目的是为患者制订科学、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将手术疼痛降低到最低点, 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患者满意度。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经历, 无论是何种性质的疼痛都可能是损伤的一种信号, 因此容易引起患者心理学应激和其他负性情绪, 例如焦虑、恐惧、严重者则可能导致抑郁。此外, 疼痛也可以改变患者的活动性、睡眠形态或导致失眠[12]。

无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 患者有权享受无痛治疗、无痛护理, 有权要求医生护士为他治疗护理时给予无痛技术。骨科作为优质护理病房示范病房, 有义务为患者提供优质、全面、全程的整体护理, 并且一直在工作中探索优质的专科护理发展方向。建立疼痛病房的理念是“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解除患者的疼痛”[13]。通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 为患者提供一个无痛的环境, 使患者安全、舒适地度过围手术期和康复期, 不仅可以减轻术后疼痛,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还可以提高患者对手术质量的整体评价, 使患者尽早开展康复训练, 降低术后并发症。骨科95%的患者都存在疼痛, 疼痛严重影响睡眠质量。患者能够较轻松地开展一些功能恢复锻炼, 并积极地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骨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1 d即可进行下床不负重行走锻炼, 由于疼痛的原因, 患者推迟了下床的原因, 导致增加便秘、坠积性肺炎、褥疮、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因素[14]。推广疼痛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治疗, 能够减轻患者的疼痛, 进行早期合理的功能锻炼, 在规定的时间达到锻炼的效果,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康复。同时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经济负担及医疗资源的使用, 从而提高了科室床位使用率, 减少夜班医生护士处理疼痛患者的工作量, 且提高夜班护士的工作质量。更重要的是, 无痛的管理理念, 使医护工作者能主动地接近患者, 关注患者, 了解患者, 这是更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因此提高了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促进护患和谐, 使专科护理得到发展, 创建医院科室品牌,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达到双赢的目的。真正达到优质护理的目标即三满意, 患者、政府、医院满意[15]。

3.2 实施疼痛教育的建议

积极实施疼痛教育对于各科室个别是骨科至关重要。可以在病房病区张贴无痛病房相关宣传资料, 发放疼痛健康知识小册子。责任护士教会患者怎样使用疼痛工具正确地描述疼痛。在入院8 h内完成首次疼痛教育, 对患者术前、术后进行疼痛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 讲解镇痛药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 一般情况下术后第1天较痛者, 应按时给予镇痛药物。在开始功能锻炼时给予评估、镇痛, 使疼痛得到控制,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促进康复。让不愿意报告疼痛、害怕成瘾、担心出现难以治疗的不良反应的部分患者解除疑虑和担忧, 保证疼痛治疗的有效性, 同时指导患者和家属参与疼痛的管理过程。

摘要:目的:探讨有效改善疼痛的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3采用传统的按需给予疼痛干预方法。观察组采用新的干预法提前进行疼痛干预, 观察比较两组术后疼痛情况、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出院总费用、功能康复等评分及总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住院时间、出院总费用、功能康复、疼痛评估等评分及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及时有效地早期给予疼痛护理干预可减少疼痛的发生, 提高患者满意度, 减少住院时间、费用, 促进其康复。

心理援助热线的服务质量及干预效果 篇5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择取某城市2014年10月-2016年1月实施过心理援助热线质量和干预效果随访的600例来电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来电者男性294例, 女性来电者306例,所有来电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二)调查方法

由不同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在预约随访来电的第七天,运用自制的心理援助热线服务质量以及干预效果随访评估调查问卷,实施电话随访。

(三)评价指标

运用自制的心理援助热线服务质量以及干预效果随访评估调查问卷,对来电者接受心理援助热线过程中的服务质量和干预效果进行指标评价,主要评价指标涵盖了热线服务质量以及热线干预对来电者情绪状态的积极影响等两个具体类别的若干个具体项目[3]。

(四)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城市心理热线来电者的一般资料和调查指标数据实施频数检验。

二、结果

(一)心理援助热线的服务质量评价

71.50%的来电者对心理援助热线咨询服务感到非常满意或者是满意;6.17%的来电者对心理援助热线咨询感到不满意或者是非常不满意。 74.33%的来电者认为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基本满足了他们的部分或者是全部欲求,3.67%的来电者认为心理援助咨询热线对改善他们的心理问题没有帮助或者是完全没有帮助。92.33%的来电者对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感到满意或者是非常满意,1.17%的来电者表示不满意或者是非常不满意。72.67%的来电者对通话时间长度表示满意或者是非常满意,6.5%的来电者表示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75.33%的来电者认为热线咨询工作人员能够理解或者是完全理解他们的问题,3.17%的来电者认为咨询员不能理解或完全不理解他们的问题。

(二)热线干预对来电者情绪状态的积极影响评价

70.03%的来电者表示热线咨询能够使他们在面对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具备更多的选择;67.83%的来电者表示心理干预热线咨询使他们的生活体验发生了明显变化,87.83%的来电者今后遇到问题时依然会选择拨打热线求助;51.50%的来电者表示愿意将心理援助热线推荐给周边的朋友。在本次调查过程中,有79.33%的来电者在完成心理援助咨询之后, 其整体心理情绪状态表征发生了明显变化,而且其实际感知的希望、痛苦,以及想死动机等心理情绪项目都发生了比较明显的改善。

三、讨论

本次研究中,70.03%的来电者表示热线咨询能够使他们在面对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具备更多的选择;67.83%的来电者表示心理干预热线咨询使他们的生活体验发生了明显变化;79.33%的来电者在完成心理援助咨询之后,其整体心理情绪状态表征发生了明显变化,上述结果充分证明了心理援助热线对改善心理咨询者负性情绪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认识到心理援助热线对于降低来电者负性情绪表现强度的重要作用基础上,应当重点关注该项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比如部分热线接听人员不能充分实现对来电者诉求的及时理解与反馈等,在这种条件下要求热线接听人员不断加强心理学理论知识以及电话沟通技巧的学习掌握水平,为我国城市心理援助咨询事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构筑充足的基础性支持保证条件。

心理援助热线具有显著的即时干预效果,能够有效降低心理危机者的自杀冲动,改善其痛苦感知程度和绝望强度,消解其实际遭遇的各类负性情绪。调查数据表明,心理援助热线能够有效降低来电者的自杀危险程度,其应用效果逐步获取了极其广泛的关注,适合在实践中予以推广。

四、结论

综上,城市心理干预热线电话干预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获取了绝大部分来电者的认可,可有效降低来电者的自杀危险程度,应该在实践中予以推广运用。

摘要:目的:探究某城市心理援助热线的服务质量以及干预效果。方法:择取某城市2014年10月-2016年1月实施过心理援助热线质量和干预效果随访的600例来电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由不同的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在预约随访来电的第七天,运用自制的心理援助热线服务质量以及干预效果随访评估调查问卷,实施电话随访。结果:70.03%的来电者表示热线咨询能够使他们在面对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具备更多的选择;67.83%的来电者表示心理干预热线咨询使他们的生活体验发生了明显变化;有79.33%的来电者在完成心理援助咨询之后,其整体心理情绪状态表征发生了明显变化。结论:城市心理干预热线电话干预服务的质量和效果获得了绝大部分来电者的认可,能够有效降低来电者的自杀危险程度,适合在实践中予以推广运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热线,服务质量,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翠玲,李献云,王绍礼,等.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的服务质量及干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09):641-645.

[2]王翠玲,王绍礼,童永胜,等.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自杀高危来电的特征及干预效果[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0):741-745.

服务干预 篇6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2007—2008年社区高血压病患者2 053人, 其中男1025人, 女1 028人;年龄41~84岁, 平均为65岁。

2 方法

把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干预组、非干预组。

(1) 干预措施。一是对社区责任医师、社区护士、公共卫生协理员及社区工作人员, 按《高血压防治指南》[1]实行强化培训1个月, 针对高血压药物治疗内容、治疗目标等知识进行考评, 考评合格上岗。二是责任医师及相关人员一周2次定期下社区监测患者血压, 指导正确、合理服药;每季度下社区进行限盐、不吸烟和限酒, 适量运动、减轻体重、改变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调节等的健康宣教, 并建立疾病健康档案, 随访管理。三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站向居民发放每户1册的健康教育资料, 宣传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常见病、慢性病的防治知识, 学会做好日常自我保健。四是在村活动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的宣传橱窗上展出针对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卫生科普知识宣传画报。五是指导患者坚持长期服药、终身服药和合理用药, 治疗个体化。用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原则, 控制血压在140/90 mmHg以下[4]。 (2) 评估。血压控制按全年监测随访, 共分优良、尚可和不良3个等级评估。血压值控制指标为<140/90mmHg达19个月为优良, ≥6个月为尚可, <6个月为不良。 (3) 统计学处理。资料采用SPSS 11.0软件做χ2检验。

与干预前比较*P<0.05, **P<0.01。

3 结果

(1) 干预前后非药物治疗情况差异除不吸烟组没有统计学意义外, 其他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2) 干预前后服药治疗情况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干预前后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不论优良、尚可还是不良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3) 。

4 讨论

高血压病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身心疾病, 是目前严重影响人民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 是心、脑、肾重要脏器发生损害的重要原因[2], 是社区中最为常见的多发病。降低血压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致残率[3]。很多农村高血压患者文化层次低, 记忆力较差, 在思想上对疾病不重视, 服药不定时、定量, 不按要求服药和对复杂用药接受能力差, 在观念上还存在对医务人员的怀疑和不信任。其次, 药物的不良反应、药价高等问题也成为影响因素。因此,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对待患者热情、细致、体贴和定期讲解高血压诊断治疗等知识, 使患者认识、了解该疾病显得尤为重要。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尽可能选择服药简单、长效降压药物, 并应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 同时告知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危险的关联性, 控制血压正常值在140/90 mmHg以下[4], 以制订更合理的治疗方案[5]。逍林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责任医师定期下社区, 建立疾病档案、随访, 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 要求适当戒烟、戒酒, 控制体重和调整饮食结构等, 对提高患者服药率、控制率效果显著。特别是慈溪市全面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高血压病人的医药费用负担, 支持了高质量、低成本的医疗保健服务进社区。高血压病的治疗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以社区为平台对农村高血压患者实施干预是进行高血压管理的一条有效途径。

与干预前比较*P<0.05, **P<0.01

与干预前比较*P<0.05, **P<0.01。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J].高血压杂志, 2000, 8 (1) :10.

[2]冯兴为.常洪颈.病人的高血压为什么难控制[J].中国全科医学, 2001, 4 (3) :172-173.

[3]李华英, 胡宝珍.对社区患者进行分级管理的做法与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 2006, 9 (3) :227-228.

[4]杨艺军.曲淑杰.杨艳荣.动态血压下监测评价降压疗效的价值[J].人民军医, 2003, 46 (1) :21.

服务干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5年5月至2009年8月在合浦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受本次基线调查的女性性服务工作者总共622例。经检查后发现艾滋病患者43例,HIV阳性者121例。622例被访者中首次性交年龄在15岁以下14例(2.3%),15~19岁375例(60.3%),20~24岁229例(36.8%),25岁及以上4例(0.6%)。开始在娱乐场所从事性服务工作的平均年龄为18.8岁,平均年限3.5年,最长16年,其中15岁以下就开始从事性服务工作的有8例(1.3%);其中55.3%的研究对象在娱乐场所从事性服务工作是因为生活所需。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方法

进行基线调查和项目效果评估调查。3~6个月进行第2次检测并接受问卷调查者622名,两次问卷应答率分别为99.6%和99.2%。在干预前,采用现场自填式方法收集资料,对各个研究对象进行艾滋病基本知识、态度和相关行为基线调查。完成干预和HIV检测后,在被调查者前来取检测结果报告时,告知其在3~6个月后需再进行1次HIV检测,并在第2次检测时再对各个研究对象采用同一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

1.2.2 临床治疗

采用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包括干扰素(IFN)和转移因子口服液(长春精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10m L,1次/d。

1.2.3 行为干预措施

对实验组患者设立档案,由专人负责实施整体护理及全程用药督导。按计划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实施就医环节管理,由指定医疗机构接诊,实施“一条龙”服务,做好随访及用药指导,电话随访开始每周1次,1个月后改为每月1次,以了解患者用药依从性,观察用药后的病情变化及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耐受性,并交代注意事项,不按时不按量服药产生耐药性的危险性。高度的依从性,按时复诊,定期检查,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及心理护理,进行抗病毒全程督导及出现不良反应时心理支持。

1.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将收集到的数据输入计算机建立EXCEL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统计方法采用独立样本的χ2检验和独立样本率的χ2检验。其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的调查

通过健康教育和咨询干预后,女性性服务工作者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P均<0.05)。在“蚊虫叮咬能否传染艾滋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牙刷和刮胡刀能否传染艾滋病”以及“婚外性行为是否容易传染”等问题上,干预前的认知率均<60%,干预后提高到70%以上,具体数据见表1。

3 讨论

艾滋病综合防治是一项多学科的系统工程。知识的获知是行为改变的关键,提高女性性服务者对性病和艾滋病的认知,将会改变其传播性病和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减少性病和艾滋病向一般人群传播[3]。艾滋病防治专业人员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更要有承受社会压力的思想准备,这些均是做好女性性服务者艾滋病综合干预工作的前提和保证[4]。尤其是对高危人群开展的综合防治,要求专业人员不仅必须掌握艾滋病的病原学、传播途径、检测诊断、预防控制、抗病毒治疗及机会性感染治疗等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同时必须具备沟通技巧、公关能力、危机干预、转诊服务等多种工作能力,要取得女性性服务者的信任,才能真正去了解她们的生活、行为、思想等,帮助他们改变高危行为,为他们提供健康的生活知识和保护技能[5]。

女性性服务工作者在发生商业性行为时安全套坚持使用率偏低,虽然干预后安全套的使用人数有一定增加,但仍有一部分人在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中不使用安全套,这与以往研究得出的结论相符[6]。不使用安全套的主要原因是对方不喜欢用和对熟客的健康放心,没有携带安全套的也占有一定比例[7]。通过实施用药督导,健康宣教,加强患者对治疗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了患者长期配合治疗的自觉性。而定期随访能及时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有何并发症并及时给予处理与帮助;对降低并发症,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均有积极意义[8]。

调查结果提示,通过健康教育和咨询干预后,女性性服务工作者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P均<0.05)。在“蚊虫叮咬能否传染艾滋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牙刷和刮胡刀能否传染艾滋病”以及“婚外性行为是否容易传染”等问题上,干预前的认知率均<60%,干预后提高到70%以上。因此,要加强性病诊疗机构的监督管理,规范性病诊疗行为,对患有性病的女性性服务者应坚持收容治疗直至治愈,以减少传染源,控制性病扩散蔓延。另一方面,从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大局出发,在提供或可能提供性服务的人群中推广使用安全套,能够有效降低感染性病、艾滋病风险。因此,建议尽快在娱乐场所开展100%推广使用安全套,控制性病艾滋病传播蔓延。

综上所述,对女性性服务者在艾滋病宣传教育、行为干预和临床治疗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外展干预人员一般先通过寒喧方式融洽气氛,然后从职业性质讲到关爱健康,进而向干预对象介绍当前国内外严峻的艾滋病流行形势,最后具体讲到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等基本知识。达到教育其自觉使用安全套的目的,同时鼓励有就诊意愿的人员到正规医院妇科门诊就医、担心感染艾滋病的人员到区疾控中心做免费检测,并向性服务者赠送宣传小册子和安全套。

参考文献

[1]吴尊友.艾滋病危险行为与行为干预[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5):321.

[2]Burgoyne RW,Saunders DS.Quality of life among urban Canadian HIV/AIDS clinic outpatients[J].Int J STDAIDS,2001,12(8):505-512.

[3]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医疗机构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基本要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4]汪金,王兆文.艾滋病流行的动态研究[J].医学综述,2003,9(8):501.

[5]张孔来,张云,杨凭,等.艾滋病防治工具书-csw人群干预[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5:2.

[6]苏斌,齐青山,徐臣,等.娱乐场所预防艾滋病行为干预试点研究[J].疾病控制杂志,2003,7(5):428.

[7]郑灿杰,李凡,李晓庆,等.新疆娱乐场所小姐对艾滋病的知、信、行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96.

服务干预 篇8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170例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5例。对照组中45例为男性,40例为女性,年龄1—11岁,平均年龄为(5.6±2.3)岁;观察组中48例为男性,37例为女性,年龄1.5一10.5岁,平均年龄为(5.5±2.2)岁。两组患儿在年龄、病程以及性别等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对比。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常规护理,主要为观察病情和药物护理,调节好病房内的温度和湿度,减少刺激,缓解患儿的咳嗽症状,给予患儿饮食指导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则运用针对性护理:①观察病情。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要对患儿的症状变化进行密切关注,及时将呼吸道分泌物清除,鼓励患儿正确排痰和咳嗽,使患儿的通气功能得到改善,使肺泡通气量增加,对缺氧进行纠正。由于一些患儿无法顺利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应该及时对患儿进行雾化吸入,对患儿的胸背部进行叩击,有助于顺利排出呼吸道分泌物;②预防并发症护理。对患儿出现并发症如低钾血症、腹胀以及便秘的风险程度和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比如,输入液体量应该随着患儿体温的升高而增加,体温升高1℃,增加10%液体量;由于一些患儿的病变比较广泛,应该使患儿尽量保持卧床休息状态,避免加重病情;③饮食护理。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尽量给予患儿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坚持少食多餐的基本原则,并且叮嘱患儿家属适当增加患儿的饮水量,通常情况下,饮水量应该控制在80—100ml(kg.d)左右。对于1—3岁患儿,治疗期间,应该重视母乳喂养,并且喂养时,应该抬起患儿的头部,避免加重呼吸困难症状;对于年龄>3岁患儿,应该给予患儿清淡、容易消化、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尤其是多鼓励患儿食用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④病房护理。护理人员应该定时打扫病房卫生,使病房内保持整洁和安静,控制好室内湿度,一般在55%左右,控制好室内温度,一般在20℃左右。做好患儿的保暖工作,不能过薄或者过厚,对于出汗的患儿,应该及时更换衣服,并运用热毛巾擦干汗液,及时对尿布进行更换。由于一些患儿存在气促或者发绀症状,应该给予患儿氧气支持,并且对患儿的鼻腔分泌物进行清除,使患儿的呼吸道保持通畅。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分析软件处理本次研究数据,运用(x±s)表示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组间住院时间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对比,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在住院时间和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通常情况下,儿童发生肺炎后,如果救治不及时或者护理不当,容易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导致患儿死亡。所谓针对性护理,主要指的是将患儿的实际病情作为基本依据,充分考虑到患儿的个体差异性,将护理实践作为基本出发点,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制定护理方案,从而使护理工作整体性、有效性得到提高的一种护理模式[3]。相比较常规护理而言,在针对性护理干预中,不仅充分认识到处置症状、观察病情以及用药护理的重要性,还将患儿营养不足、病情进展迅速、心理情绪差以及并发症多等特点作为基本依据,有针对性、有目的的对患儿进行护理,使患儿在观察病情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能获得质量较高的预防并发症护理,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4]。在本次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体温恢复正常和住院时间均较短,干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临床上给予小儿肺炎患儿针对性护理,可以使肺部感染情况得到明显改善,使住院时间缩短,促进患儿康复。

参考文献

[1]郑书香,张航铭,李光亚.小儿肺炎采用针对性护理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9):93-94.

[2]周春红,张晓蕊,刘维红.针对性护理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14(4):89-92.

[3]王亚琴,宋琴梅.针对性护理在小儿肺炎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3(6):98.

服务干预 篇9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择我镇某新区中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150例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性67人、女性83人, 150人老年人口中, 未接受过教育的116人、小学学历26人、初中学历8人;其中健康人口42人, 占28%, 患各种慢性病得老年人108人, 占72%;未婚者共有5人、配偶者30人 (初婚有配偶者18人、再婚有配偶者12人) 、丧偶者15人、离婚者10人;平均月收入低于700元的老年人口共有10人、月收入在700-1500元的老年人口共有30人、月收入在1500-2300元的老年人口共有15人、月收入高于2300元的老年人口共有5人。

1.2 分组方法

对150例老年人提供免费的全身体检的机会, 检查项目包括皮肤、心脏、肺部等的内外科常规检查, 心电图、黑白B超检测和胸部正位X线摄影等辅助检查, 以及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和血脂等生化检查等, 并为每一个老年人建立独立的、针对性健康内容[3], 结合调查对象的具体体检结果为参考依据, 在经过为期1年的社区卫生服务干预措施后, 对调查对象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和对比。

1.3 社区卫生服务干预措施

(1) 健康教育:在为期1年的社区卫生服务干预过程中, 社区医务人员需要定期的为社区内的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4], 并给予老年人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健康知识的咨询和探讨, 充分激发老年人健康生活意识的形成。 (2) 戒除不良行为:通过多媒体等先进的设备向老年人讲解吸烟、酗酒对自身身体、以及对家庭造成的危害和影响, 在和老年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渗透戒烟、戒酒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5], 并且针对性的向老年人讲解戒烟、戒酒的相关措施, 充分的激发老年人的健康意识。 (3) 饮食调节:医务人员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干预过程中, 不仅要为老年人进行健康教育, 还需要对老年人的饮食进行调节, 指导老年人科学的、合理的安排饮食, 远离高盐与高胆固醇食物, 减少油脂摄取[6];每天饮用牛奶或其他奶制品, 低脂为佳;时时的补充钙质, 预防骨质流失;多吃蔬菜水果类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C的食物, 膳食纤维可以减低血脂血糖;维生素C可以降低冠心病风险;向老年人讲解不偏食, 均衡而全面的营养的重要性, 帮助和引导老年人树立正确饮食习惯和观念。

2 结果

2.1 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不利因素

通过本次的调查活动, 我们发现, 影响我国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不利因素主要体现在吸烟, 饮食偏好高糖、多油、嗜辣, 久居家中、缺乏锻炼, 抗拒服药, 以及消极心理的影响等等[7], 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生命安全, 成为致使我国农村老年人发病的主要因素。

2.2 社区卫生服务干预效果

经过为期1年的社区卫生服务干预后, 150例调查对象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实施干预措施后, 所有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的减少了吸烟的次数, 饮酒量明显减少, 健康意识明显增强, 能够定期的主动参加健康体检, 能够积极的、主动地按照医嘱规范服药, 按时复诊,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同时, 108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患者的消极心理也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和改善, 每周都能够保持3次以上的半小时有氧运动, 极大的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 (表1) , 极大的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迅速加深, 庞大的老年人压力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和阻碍, 提高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显然已经成为当今阶段不容忽视的、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的同时也越来越迫切, 老年人希望健康长寿, 心情愉悦, 渴望精神文化生活充实满足, 能生活的年轻而精彩, 从而真实的提高自身生命的质量。

其实, 衡量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高低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组成, 一方面是物质方面的生活质量, 需要我国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一方面则是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 只有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满足, 实现和谐平衡的发展, 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才算真正的得到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干预作为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之一, 不仅为社区的老年人建立了医疗电子信息档案, 还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了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心理辅导等相关的社区卫生服务[8], 得到了广大老年群体的肯定和认可。对我国“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战略的良好落实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有效减缓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带来的挑战和阻碍。

摘要: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保障农村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 本文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干预对农村老年人健康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针对性的为社区老年群体提供了为期1年的社区卫生服务干预, 对干预实施前后社区老年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日常的生活习惯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 在对农村老年人的健康行为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干预后, 明显比实施干预前提高了很多, 提高农村老年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 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生存概率, 得到了老年人的广泛认可和肯定。结论 社会卫生服务干预对引导农村老年人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意义, 值得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干预措施,农村老年人,健康行为

参考文献

[1]惠蓉, 张华丽, 张茹英, 等.西安市1811人老年人慢性病人群分布特征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22 (35) :173-175.

[2]吕探云, 杨英华, 曹育玲, 等.上海市社区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要[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18 (24) :137-138.

[3]张素霞, 郭瑞君.老年人健康护理干预方法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06, 12 (6) :466-467.

[4]李德华.社区护理干预对农村老年人健康行为的影响[J].右江医学, 2010, (1) :63-64.

[5]于普林, 佟之复, 张培兰, 等.北京城乡社区老年人健康状况横断面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 2009, 12 (31) :143-144.

[6]符晓华, 于才红, 张娜, 等.中青年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对比分析[J].临床荟萃, 2007, 25 (14) :216-217.

[7]张华, 冯正仪, 胡永善, 等.社区脑卒中患者家庭康复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 2008, 27 (34) :161-163.

上一篇:智能企业门户下一篇:有效配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