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2024-09-02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精选十篇)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篇1

大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目标追求,而各种具体的追求目标回溯的终点就是幸福[1]。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只有感受到生存的幸福,才能感受到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一、生命教育要从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出发

《学习的革命》的作者戈登先生曾指出,德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与自身生命和谐,与周围生命,与自然万物和谐。唯有和谐才能焕发主体的生命活力,才能使主体的心灵得到充分的舒展,才能使主体巨大潜能得到最极致的开启[2]。人与自身、与周围生命、与自然万物和谐,即是达到物我融合,主体从内心中感到一种持续和稳定的快乐,这就是幸福感。大学生处在复杂多变的社会,各种问题层出不穷,他们不容易找到永恒的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因此即使我们把一些理论性的问题讲得再透彻,他们只要反观自己的生活时发现偏差,就不会认同。更有一些大学生由于自身耐挫能力差,情绪调控能力弱,一旦多变的社会生活给其带来强烈的情绪冲击时,就会被不良情绪左右或沉湎于低落的情绪中不能自拔,甚至选择自残或自杀。所以,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要从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的美好,体会人生的幸福,理解生命的意义,找到生命的价值。

二、感受幸福需要感性素质

创造幸福生活需要理性素质。感受幸福生活需要感性素质———感受幸福生活的能力。

感性素质的养成需要具备三种能力:

一是认知能力。感受幸福首先要发现幸福的存在。“人类的一部发展史就是这样一部对幸福的追求史,就是一部通过对幸福追求而不断探究人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存在内容的反思史。”[3]据此,我们认为人一生的奋斗过程,就是不断在追求幸福。对学生而言,理解幸福,发现幸福是感受幸福的前提。

二是体验能力。幸福无处不在,而能否感受到还在于个人的主观体验。体验幸福是一种心理能力,是人对世界、对人类和对自己所持的一种态度。现今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优秀分子又受到家庭的宠爱和社会的关注,大多数学生物质生活条件优越,即便是贫困生家庭,尽管家庭经济困难,但父母宁可节衣缩食,也要家中最好的条件都给孩子。但很多学生就是无法感受到幸福,甚至在某刻还感到了不幸,这就是缺乏体验能力的表现。

三是感恩能力。西方有句谚语:“幸福,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称心的工作,一位深爱你的人,一帮你信赖的朋友。”由此可见,拥有感恩之心才能感受幸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体验和表达感激能力是情感健康的一个重要的、然而却被严重忽视的一个方面。体验幸福,怀有感恩之心才能使情感健康,也才能进一步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三、幸福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 认知教育是幸福教育之首。

认知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发现和理解自己周围世界中俯拾即是的幸福。对于大学生而言,幸福不是没有,而是他们没有弄明白什么是幸福,对于自己周围世界的人与事,对于现实的生活很少关注,很难体会现实的幸福。于是尽管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却发现,期待的幸福生活并没有到来。所以,幸福感和得到什么样的物质生活不一定成正比,而是与自己的认识相关。个体对其所处现状及生活方式的洞察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了解对于他的幸福追求实现的可能性至关重要,只有直面生活,才可能在现实的世界中寻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4]。幸福教育必须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从现实生活出发,去发现生活中那围绕在身边看似平常却温暖的点滴。

2. 感恩教育是实现幸福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

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受教育者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使“感恩”成为一个人的不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并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馨香而恒久地存在[5]。弗洛姆认为:“幸福和生命力、情感强度、思想及生产性的高相关联;不幸则与这些能力和功能的衰退相关联。”学生学习负担的沉重、周围生活世界的各种冲击,在一定程度上钝化了幸福感[4]。而且据英国和美国社会学家联合作的研究表明,大学也正是幸福感开始减退的时候。研究称,人一生的幸福感呈“U”型曲线,青少年和老年幸福感最强,中年最弱,“谷底”大约在44岁左右。而大学时候正是幸福感开始降低的起点[6]。感恩教育要引导学生感受备受关爱的温暖,感受世间的美好,感受生活的快乐。“5·12”汶川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很多人转瞬间失去了生命,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面对灾难,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也再次体会了那看似平凡的生活中所包含的幸福。生命在自然灾害面前是如此的脆弱,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加倍珍爱自己的生命,珍惜享有的幸福。虽然地震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在灾难面前政府和举国民众所展示出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精神和行动,也让我们感受到人间有大爱,让灾区人民在无情的灾难中依然体会到了那备受关爱的幸福。因此,即使在大灾大难面前,只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幸福也无处不在。

3. 责任教育是实现幸福教育目标的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西方的个性文化传入中国,一些大学生抛弃传统文化,全盘接受西方文化,崇尚个性,重视个人价值,认为,人首先是自我的,然后才是家族的、国家的、社会的人。在沉重的学业和就业压力下,大学生自顾不暇,过分地关注自我,缺乏归属感、安全感、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这种自我中心意识使他们习惯于把过失归咎于外界,把希望也寄托于外物,很少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旦出现挫折,在遇到没有人能为他负责的时候,就会哀叹自己的不幸,抱怨生活的不公,继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加强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明确自己的责任和应承担的义务,勇于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在任何时候,出现任何问题,保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迁怒于他人,不轻易对自己所享有的幸福发生怀疑,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4. 自律意识的培养是幸福教育的终极目标。

自律指的是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的能力。包括:自我控制不安定的情绪或冲动,在压力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以诚实赢得信任,并且随时都清晰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将影响他人[7]。幸福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幸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而这个意义的感受是需要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在与他人的交往与合作中,在为社会创造价值中体会。有了自律意识,大学生才能不断地用心去体会他人的感受,去体会社会的关爱,体会自身的价值,体会人生的幸福。

摘要:大学生选择自杀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感受不到生存的幸福。因此,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要从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出发,激活和提升学生的感性素质,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生活的美好,体会人生的幸福,进而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幸福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惠.学生幸福:教育重要的伦理使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

[2]杨怀祥.和谐德育让学生诗意地栖居[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

[3]高兆明.幸福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4]郭颖.创造幸福:德育创新的价值追求[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

[5]周元明.刍议高等学校的感恩教育[J].江苏高教,2007,(1).

[6]张文凌.幸福课能使“80后”找到幸福感?[N].中国青年报,2008-04-24.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篇2

内容摘要:当代大学校园屡屡出现各种自杀、他杀等危害生命的现象,如何做好防范未然,让大学生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珍爱生命,需要大学做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做好早发现,早诊断,早预防,减少危害生命的现象。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大学里开展生命教育的主题班会也是相当必要的。如何开始好生命教育主题班会,让大学生切身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更加珍爱生命。主题班会可以从班会组织者、对象、形式、预期效果等方面着手准备,分析近期出现的典型案例,并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爱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开展灵活、有效、多样的生命教育活动。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教育 主题班会

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是要教会学生接受与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之中,让大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才可能培养起坚定的理想信念,才可能以博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毅力去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为社会创造幸福。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活动主题班会,就是给当代大学生传递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让大学生尊重、珍惜生命、感恩惜福、乐观进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辅导员或者班主任作为生命教育主题的引导者,辅导员本身要有正确的生命观,时刻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爱自己、爱他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辅导员引导班级管理者--班委对生命教育主题班会策划,对主题班会进行统筹管理和指导。具体细节让班委对班会的形式、内容、预期效果进行总体规划。

班会的对象是大学生,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以及班级近期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展开话题。当代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思考、关爱,大学校园屡屡出现自杀、他杀等各种危害生命的现象。班会需要从大学生的兴趣、经验、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出发,结合区域、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力求将相关内容整合起来开展生命教育。

主题班会的形式不局限于讲授式的,根据近期出现的典型案例进行视频回顾,网评分析。然后进行情景模拟,一是把真实的案例情况再现一遍,二是把换一种处理方式进行模拟,把两者出现的不同后果以情景的方式展现在全班同学面前。主持人以问题的形式,让同学们自行选择处理方式,然后自由发表个人意见,分析人物动机、原因、后果。最后整合意见,主持人或者辅导员进行点评,传递正确的问题处理方式和正确的生命教育理念。当然生命教育的地点也不限于在教室,也可以在户外,踏青、运动、参观生命科学馆等,让大学生在生机勃勃的春意中感受青春和生命的气息,在运动中感受健康体魄的珍贵,在生命科学馆中感受生命的独特和意义。

生命教育班会的内容是多样性的。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生命教育的开展应该包括大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爱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班会在青春教育上,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做到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把握好底线,大学情侣要做到学业上的伙伴,心灵上的知己,正确对待失恋,不能因为失恋就出现危害他人或自己生命的想法和行为。大学生心理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心,身体上的疾病很容易被察觉,但是心理上的疾病,察觉和治疗都非一朝一夕,严重的可能危害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在生命教育主题班会上,应该让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并积极处理问题,让一些小的问题及时纠正,大的问题不断减少。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生命教育最直接的体现,大学生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是大学生学习的前提,只有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确保学生的各项安全,才可能让他们去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为社会创造幸福。一个完整的生命需要一个健康的体魄,生命教育大学生健康教育必不可少,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同时也要热爱运动,让学生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同时,生命教育也要开展环境教育、禁毒和预防爱滋病教育、法制教育,有一个美好的环境,远离毒品人类才能健康的生存,做好传染病预防知识教育,能更好的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学法,知法,懂法,才能更好地守法。

生命教育的主题班会最终达到的效果是学生愉快地接受正确的,正能量的生命教育的知识。最后可以通过诗歌朗诵、舞蹈、歌曲等的式对生命进行诠释,对爱进行传播。

总之,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形式除了班级主题班会以外,大学应该多样形式进行,比如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关爱生命综合实践活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等全方位进行生命教育活动。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主题班会的目的就是让大学生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多方面参与才能更加深入地让大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理解、尊重、珍惜生命,把握生命的价值,创造个人的奇迹。

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教育

0 引言

近年来,人学生自杀以及伤害他人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反映出当前人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和高校生命教育的缺乏。2008年9月30日—10月11日,南京高校3名大学生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今年10月发布的数据表明,我国15~34岁的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占18.9%。另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教育频道,对7080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89.3%的大学生有过极度心理体验,比如极度失望、极度愤怒、极度孤独等,但仅有8%的大学生寻求过帮助。同时,55.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加强生命教育。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教育必须担负起拯救生命的使命。

1 生命教育的迫切性

我国国内生命教育从本世纪初才刚刚起步,但是,每天都有大学生自杀,杀人的报道,尤其让人深思的是很多学生本身就是生命学院的学生。这说明:现代的教育存在一个巨大盲区:每个人最需要的生命教育,一直被严重忽视。

1.1 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

1.2 开展生命教育是由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决定的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促进他们的潜能开发、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帮助他们获得人生中最快、最好的成长。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与此相伴,青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

1.3 开展生命教育是由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生理发育逐步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在这个时期,学生们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交往需要与自卑闭锁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之家庭贫困、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当代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耐挫力,稍有不顺,容易走极端。

2 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受众应该是全体公民。对学校生命教育而言,从教育对象划分可分为教师生命教育和学生生命教育;从教育内容划分可分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升华生命六个核心内容。教师生命教育应关注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目前,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经常将教师生命教育忽略不计。事实上,只有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才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生命去引领生命,用生命去润泽生命。任何生命都只会在积极的生存方式和体验中萌生与绽放。学生生命教育要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欣赏人类文化。

3 生命教育的原则

学校实施生命教育要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知行统一原则。生命教育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知识的传授,让学生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获得生命体验,拥有健康生命。②循序渐进原则。学生的生命情感和人生态度的建立和形成是有规律的,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接受程度,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与他们的成长、发展、学习、交往密切联系的内容,并进行科学地组织、编排。③教育渗透原则。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这种渗透包括学科教学渗透、学校管理渗透、校园文化渗透等等。④“三助”结合原则。“三助”指自助、互助与援助。自助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救、自律与自我教育;互助重在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等各种帮助。⑤“三方”共融原则。“三方”即对学生教育离不开的学校、家庭及社会三方场所。生命教育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又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从而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4 开展生命价值教育的途径

4.1 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 每个人都拥有生命权,它是人权理念的最高体现。生命权是人权的基础,生命权是最高级别的权利。生命至上,生命对人生来说是首要的,生命如春天的朝阳,如夏天蓬勃生长的草木。一方面,珍爱生命就要强化生命意识,生命是人类最珍贵同时又是最脆弱的东西,需要人的关心、关爱和关怀。关爱生命是一种美德,自爱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二方面,珍爱生命就要尊重生命。要把爱洒向每个人。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言行,都是对人的生命和人的价值的亵渎与践踏。要善待生命,寻找生命存在的支点,追求生命存在的质量,努力促进生命的成长和发展。

4.2 进行生命价值的教育 生命是一切价值的源泉,要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前者是后者的载体,后者是前者的灵魂。要把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相统一,要把人对物质的追求和对精神的追求相统一,还要把对生命的真、善、美的追求相统一。生命的价值是无限的,每个生命的个体必须具有生命的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4.3 进行挫折教育和逆境教育 做好挫折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生工作必须认真面对和需要切实解决好的课题。苦难是人生的组成部分,苦难是人生的老师,人生无法避免苦难。苦难常常与人生同行,没有苦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大苦而后大作,大难而后大成。

4.4 进行人际交往的教育 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多维的双向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中,都不能离开与他人的交往而生存。学会宽容他人,学会理解他人,学会与人沟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以开放的心态和理性的方式交流思想宣泄情绪,处理好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保持心理健康,努力克服心理障碍,防止猜疑、嫉妒、敌视等心理的产生。尊重人际交往的规则,遵循人际交往的原则,要把尊重自我,尊重他人扩展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怀之中。我们要敬畏自然,崇尚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婷.论生命教育价值取向的合理性[J].当代教育科学.2008.(22):46-47.

[2]陈子龙.强化校园管理.关注生命教育[J].消费导刊.2009.(02):182.

[3]刘继平.生命教育: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急迫课题[J].中国成人教育. 2008.(22):36-37.

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篇4

近年来, 人学生自杀以及伤害他人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 反映出当前人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和高校生命教育的缺乏。2008年9月30日—10月11日, 南京高校3名大学生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今年10月发布的数据表明, 我国15~34岁的人群中, 自杀是第一位的死亡原因, 占18.9%。另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教育频道, 对7080名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 89.3%的大学生有过极度心理体验, 比如极度失望、极度愤怒、极度孤独等, 但仅有8%的大学生寻求过帮助。同时, 55.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加强生命教育。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 教育必须担负起拯救生命的使命。

1 生命教育的迫切性

我国国内生命教育从本世纪初才刚刚起步, 但是, 每天都有大学生自杀, 杀人的报道, 尤其让人深思的是很多学生本身就是生命学院的学生。这说明:现代的教育存在一个巨大盲区:每个人最需要的生命教育, 一直被严重忽视。

1.1 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经济全球

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 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给学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

1.2 开展生命教育是由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决定的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的教育, 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 促进他们的潜能开发、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 帮助他们获得人生中最快、最好的成长。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加剧, 个体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与此相伴, 青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

1.3 开展生命教育是由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生理发育逐步成熟, 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

在这个时期, 学生们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矛盾冲突, 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交往需要与自卑闭锁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竞争越来越激烈, 加之家庭贫困、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客观存在, 特别是当代学生多为独生子女, 社会经验不足, 缺乏一定的耐挫力, 稍有不顺, 容易走极端。

2 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 受众应该是全体公民。对学校生命教育而言, 从教育对象划分可分为教师生命教育和学生生命教育;从教育内容划分可分为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尊重生命、升华生命六个核心内容。教师生命教育应关注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目前, 我国学校生命教育经常将教师生命教育忽略不计。事实上, 只有教师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 才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 用生命去温暖生命, 用生命去感动生命, 用生命去引领生命, 用生命去润泽生命。任何生命都只会在积极的生存方式和体验中萌生与绽放。学生生命教育要形成各学段有机衔接、循序递进和全面系统的教育内容体系。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学会欣赏人类文化。

3 生命教育的原则

学校实施生命教育要注重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知行统一原则。生命教育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知识的传授, 让学生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 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 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 使学生丰富人生经历, 获得生命体验, 拥有健康生命。 (2) 循序渐进原则。学生的生命情感和人生态度的建立和形成是有规律的, 在教育内容的设置上, 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接受程度,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与他们的成长、发展、学习、交往密切联系的内容, 并进行科学地组织、编排。 (3) 教育渗透原则。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要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 这种渗透包括学科教学渗透、学校管理渗透、校园文化渗透等等。 (4) “三助”结合原则。“三助”指自助、互助与援助。自助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救、自律与自我教育;互助重在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等各种帮助。 (5) “三方”共融原则。“三方”即对学生教育离不开的学校、家庭及社会三方场所。生命教育既要发挥学校教育的积极引导作用, 又要积极开发、利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 从而形成生命教育的合力。

4 开展生命价值教育的途径

4.1 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每个人都拥有生命权, 它是人权理念的最高体现。

生命权是人权的基础, 生命权是最高级别的权利。生命至上, 生命对人生来说是首要的, 生命如春天的朝阳, 如夏天蓬勃生长的草木。一方面, 珍爱生命就要强化生命意识, 生命是人类最珍贵同时又是最脆弱的东西, 需要人的关心、关爱和关怀。关爱生命是一种美德, 自爱也是一种社会责任;二方面, 珍爱生命就要尊重生命。要把爱洒向每个人。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言行, 都是对人的生命和人的价值的亵渎与践踏。要善待生命, 寻找生命存在的支点, 追求生命存在的质量, 努力促进生命的成长和发展。

4.2 进行生命价值的教育生命是一切价值的源泉, 要思考生

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和价值生命的统一体, 前者是后者的载体, 后者是前者的灵魂。要把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意义相统一, 要把人对物质的追求和对精神的追求相统一, 还要把对生命的真、善、美的追求相统一。生命的价值是无限的, 每个生命的个体必须具有生命的责任感, 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4.3 进行挫折教育和逆境教育做好挫折教育工作, 是学校教

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是当前学生工作必须认真面对和需要切实解决好的课题。苦难是人生的组成部分,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人生无法避免苦难。苦难常常与人生同行, 没有苦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大苦而后大作, 大难而后大成。

4.4 进行人际交往的教育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生活中, 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 交流信息, 沟通情感的过程。

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多维的双向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网络中, 都不能离开与他人的交往而生存。学会宽容他人, 学会理解他人, 学会与人沟通, 接纳他人, 欣赏他人。以开放的心态和理性的方式交流思想宣泄情绪, 处理好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保持心理健康, 努力克服心理障碍, 防止猜疑、嫉妒、敌视等心理的产生。尊重人际交往的规则, 遵循人际交往的原则, 要把尊重自我, 尊重他人扩展到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的关怀之中。我们要敬畏自然, 崇尚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摘要:生命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一个弱点, 如何有效的开展生命教育, 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崭新课题。为了让生命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生活世界和知识世界, 正确认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 本文对生命教育的涵义、内容及原则等做了明晰的理论探究。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

参考文献

[1]张婷.论生命教育价值取向的合理性[J].当代教育科学.2008.[22]:46-47.

[2]陈子龙.强化校园管理.关注生命教育[J].消费导刊.2009.[02]:182.

[3]刘继平.生命教育:高等学校管理工作的急迫课题[J].中国成人教育.2008.[22]:36-37.

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篇5

中国大陆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属于中国生命教育的萌芽。国家很多政府文件精神也提倡和要求加强生命教育工作,但是都在探索中进行。

在科学人生观指导下形成的社会主义生命观: 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珍惜生命、超越生命。这是生命观教育的最终目的。

当代大学生应该确立的生命观有以下几点。

1.生命存在观。

大学生首先要树立生命存在观,充分认识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学会有意识地有效地保存自己的生命,学会热爱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存在。、2.生命独特观。

人类生命是自然界伟大的奇迹。每个个体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生命无论从肉体到精神都有不同于其他生命的特殊性。时间的一维性也决定了人的物质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大学生要学会理解人类及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学会尊重和敬畏人类生命。

3.生命品质观

生命品质的高低取决于个体把自己的生命放在一个怎样的位置。当生命从社会和他人那里获得支持的时候,就具备了提高生命品质、创造生命基础的前提和基础。

大学生怎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质?一方面要努力学习,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不断充实生命的内涵;另一方面要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社会中,通过社会实现生命的价值,生命只有融入社会,在生命的相互依存中才能变得强大

4.生命超越观教育。

人类生命是一种超越的存在。存在不是生命唯一的和主要的目的,超越才是生命的本质所在。大学生只有认识到生命是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过程中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才能体验到生命存在的幸福感,也才能意识到社会对其生命存在的认同。

5.生命责任观

人生责任作为一种普遍的行为要求和行为关系,具有广泛的内容。既可以从个人对同志、对亲友、对家庭成员的关系中发生,又可以从个人对集体、对阶级、对民族、对国家和社会,甚至对人类的关系中发生。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三个维度探析 篇6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学;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1

生命教育的内容其实内在地包涵了人生哲学的命题,大学生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个体生命的唯一性、有限性和不可逆性,从而认识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要有新的视角和维度。笔者以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涵可以从生命的时空维度、价值维度、本质维度三个方面来把握,对每个维度的深刻认识将提高生命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一、生命的时空维度:时间、空间

第一个生命时空维度:时间

“人总是要死的”这种人对生命的终结意识,将促使人思考生命的意义、价值、历程。人的生命从孕育、生长、成熟,直到死亡的过程,期间必定是通过时间来度量和划分的。

个体的生命意识,首先表现在对时间的意识上。在人的幼年时,对时间几乎没有什么意识,对时间的感觉是缓慢的;但进入青年时期,对时间的感觉明显加快了,开始有了自主意识,有了死亡意识,从而意识到时间对于生命的意义;人到中年,时间的紧迫感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人到老年时,生命的激情逐渐减退,时间的平静感与落寞感同时产生,死亡的威胁也日渐临近。

第二个生命时空维度:空间

人总是处在特定社会历史关系中,个体生命意识取向也总是受制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因此人的社会性和地域性是生命载体空间性的突出表现。在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个人的独立性是十分有限的,人的生命价值在于维护部落的生存和获取所必须的生活资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打破地域、民族和國家的限制,建立起普遍性的联系。

二、生命的价值维度:真、善、美

第一个生命价值维度:真

生命的真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人只有活着才能称其为人,才是真实的存在,才能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生老病死,才能体验生命的快乐、痛苦,认识生命的真实在于珍惜生命、重视生命、敬畏生命。其二是人又具有对生命真理追求的强烈愿望。

生命要不断完善,就要不断地修养,并在渐渐地探索、磨砺中走向真实。古来的圣哲们都尽毕生的精思与修养来挖掘生命中的珍贵的智性与德性,以扩充人生的真实价值,使生活更加美满。

第二个生命价值维度:善

“可欲之谓善”,是我们的先哲最早对“善”的解释和定义。善就是“可欲” ,就是人的欲望可以得到满足;这概念已不再仅仅指羊多、食物多、有饭吃等等原始含义,而是已从食物对人的生存的支持,对人的食欲的满足扩展到了一切事物对人的生存、生命的欲望的满足。

人类对符合群体生存与发展的追求使生命能够超越个体的存在而达到利他和利天下的高尚目的,这种对有限生命不断超越的动力正是生命之善得以存在的理由。

第三个生命价值维度:美

生命对“真”、“善”的追求,本质上是基于人类的实用性需求和价值取向上的追求。这种追求不能解决生命终极意义探究等这些非功利层面的问题,这只能在生命审美层面上进行生命教育,才有可能解决此类问题。

“美”是使人的感官和情感获得一种健康的、积极的、愉悦的享受。只有遵循美的尺度,才能达到主体和客体、人的灵魂和肉体的高度和谐统一,美的极致才是生活的极致,唯有美才能使我们的生命得到升华。生命的审美追求,带给生命无尽的动力和源泉,让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生命的审美教育,超越功利让人脱离低级趣味,走向神圣崇高的神性,从而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多途径讨论和反思人生的意义,使学生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格、提升精神境界。

人对生命审美的追求就是人对信仰、自由、创造、超越的需求,只有在生命审美意识下,人才能实现对物性或功利性的超越。正是通过这种超越,生命最终通过突破“自我”的内核,体悟生命的秘密及终极意义。总之只有以审美的态度实践人生,人才能实现生命的最高价值。所以大学生生命教育内容中融合生命的“真”“善”“美”三个价值维度很有必要。

三、生命的本质维度:偶然性、必然性、实然性

第一个生命本质维度:偶然性

根据控制论创始人维纳的看法,整个宇宙都是偶然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是偶然的。所以人们无法回避偶然性,也无法去否定偶然性。从个体生命看,每个生命个体都诞生于偶然性之中,每个生命个体的成长也具有偶然的机缘,例如个人的宗教信仰、职业选择、爱情偶遇等等,也都极具偶然性。从社会实践看,偶然性的作用也愈益突出。诸如美国911、非典疫情、空难、各种社会突发事件和事故,以及海啸、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灾害,都在提醒人们强化对偶然性的认识和关注,这些偶然性的出现,极大地改变和塑造了某种历史运动的进程,同时体现出生命的意义和光彩。

第二个生命本质维度:必然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现实世界中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没有纯粹的必然性。生命的过程就是从无数的偶然中去把握必然,从而形成对社会、对个体生命的叩问和感悟,人类总是聚散有时、寿夭有定,这是生命的必然。人有生必有死,个体的死亡是人类种族得以生存、繁衍的前提和基础。从生物学意义上看,死亡是对个体生命的否定;从哲学意义上看,正是因为人之大限——死亡的存在,个体生命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确定和追求自身的价值。生命死亡的必然性,使个体生命的价值和内涵才得以体现。

第三个生命本质维度:实然性

实然性是指事物实际上就是这样的,但不同于现实性(现实性指其有合理性和客观性),相对应的是应然性,是指事物的理想状态。生命的实然性是指人生的实际状态,生命的应然性是指依据人类的理想价值所呈现出的状态。

个体生命总是要面对着一个先于他而存在的无可选择的具体的历史存在。生命是不能脱离这种具体的历史存在而生存的,它对生命而言便是实然性。个体生命的发展离不开实然性的制约,但个体生命总是不满足于其实然的存在状态,而要创造出一种“应然”,这种“应然”也就是理想中的“实然”。通过生命教育,使大学生接纳已有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并在他们身上转化为创造性的潜力;使大学生能够在已有的实然性中奋起,去追求新的自我、新的世界;使大学生能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去面对、审视现实生活、现实世界。

生命教育是大学生获得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方式与途径,生命教育要有哲学视野,这样生命教育才能拓展空间,才能有多维度视野,才能具备更有深度的人文关怀,才能更好地把握生命教育的内涵。

参考文献:

1、苗春霞,张万红.:大学生四维生命初解[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2(04)

2、王雁冰.:新媒体视野下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诠释[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3(09)

3、任永泽.: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J]. 课程教学研究. 2014(01)

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索 篇7

一、原因分析

(1)个人因素。高校大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他们一方面极为向往独立,不希望受到外界过多的束缚,另一方面他们没有一个完全独立的生存能力,这种内心的矛盾和来自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方面的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让他们在有形以及无形中都要承担着巨大的生活以及学习方面的压力,当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以后,就会引发大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发生。

(2)家庭因素。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的家长非常娇惯孩子,很多事情都是由父母来包办,让孩子没有处理事物的能力,在面临困难的时候不会灵活处理,面对压力的时候不能去面对。有的父母采用的是比较专横的封建旧式教育,只是按照固有的思维来对孩子进行要求,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孩子,完全没有从孩子自身的想法以及实际情况来考虑问题,认为自己说的都是对的,孩子就要听从父母的意见。还有的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不去管,也不去问。孩子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也为轻视生命现象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3)社会因素。现在高校的不断扩招,导致毕业生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强烈的竞争让这些原本在蜜罐里面长大的孩子感觉无所适从。很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就是失业”的残酷现实,陷入苦闷当中,让他们感觉焦虑,认为前途是渺茫的,事业是没有希望的,当他们面临一些小的挫折的时候,就会为轻视生命现象的发生埋下隐患。

二、预防措施

(1)对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我们要对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的学习方法进行改变,这样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在学习上的压力,可以转变以学生自我为中心的第一个意识形态,可以让学生积极地融入到寝室、班级以及集体当中,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教育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就业观念。让学生先了解每一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还要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知道自己可以干什么,结合自己的本专业知识进行就业形势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职业的敏感度。学校也可以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总结,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企业,让学生对就业形势有一个非常全面地了解。

(2)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强化。大学生要想正确地认识困难以及挫折,就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增强自己对抗挫折的基本能力。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让学生主动投身到社会活动的大舞台,可以用非常积极的心态以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来面对困难以及挫折。教师最好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够对现阶段学生心理变化有进一步地了解,当学生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积极的心态对学生进行引导。有时候,面对一些问题,学生是不容易想清楚的。如果在这个时候没有人去进行疏导,学生就会越想越极端,这样就会出现问题。学校最好开设相关的心理调节课程,让学生可以定期对自己的心理进行疏导。

(3)改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要为子女营造一个非常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要加强教师和家长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这样可以加大对学生的关心力度。教师最好和家长经常进行沟通,避免家长对子女过分地溺爱以及苛责。其实,父母也是想让子女成长,所以,会对他们严格要求,往往因为教育方法的偏差,导致父母对孩子在心理上造成很大的冲击。父母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更多地给予鼓励,让他们在平等中得到尊重,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以及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训练,培养他们抵抗挫折的能力。尤其是大学生在未来面对就业压力以及情感危机的时候,父母作为经历过的人,要用积极的心态对孩子进行适度调节。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孩子在几次寻找工作中都没成功,他很怨恨自己的父母没有能力。他的父亲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只是一只飞虫就可能被蜘蛛网困住,如果你是一只雄鹰,一个小小的蛛网怎么能够拦住你呢?”孩子在听过父母这番教诲以后,重新对自己进行审视,终于能够客观地对待自己的失败,最后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三、结语

在面对个别高校大学生轻视生命的问题上我们先是了解了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接下来就是寻求解决的办法,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调节,还要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强化,让学生用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失败,通过和家长的沟通以及交流来改善家庭教育环境,让大学生有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这样才能够有效地避免大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发生。

摘要:大学阶段是人生最为美好的一个黄金阶段,对于那些胸怀大志的学生来说,是人生中进行知识积累的一个重要时期。然而,有一些大学生不堪生活和学习的重压选择了轻视生命。分析其中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篇8

认识生命是指在生命教育当中,看到生命的诞生、生长和死亡的整个过程,感受到诞生的欢乐、成长的喜悦和死亡的哀伤。其一,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明白生命是来之不易的,知道母亲十月怀胎过程的痛苦与艰难;能够看到岩石上面寒松挺拔的风姿在悬崖贫瘠的土地上面,在石缝中小草生长的场景,只有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才可以体会到生命的快乐之处。其二,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了解到通常生命成长的过程,在人生中把生命的历程分为不同的几个阶段,例如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等,都有不同的主题在每个时期的人生当中,每个生命都会面对不同的问题和困惑。其三,是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要认识到死亡的存在,虽然生命的诞生是欢乐的,但是生命的衰亡同样是必然存在的。接受生命教育的时候我们要明白死亡的客观存在这一客观规律,认识到人的生命是短暂有限的。其四,认识生命要看到生命的脆弱之处,生命在世界上是脆弱的,尤其是在自然的灾害中,比如地震的发生、火山的爆发、山洪的暴发等都能够在瞬间把成千上万的生命掩埋。

2.敬畏生命

生命存在于普遍的联系之中,所有的生命都像链条一样环环相套,如果某些环节断缺,万物赖以生存的生命之链就会七零八落,随着一个个生命体的消失不见人类的生存也就灭亡。所以,生命的神圣性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人对于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关爱也就是是对我们自己的关爱,对我们自己负责是我们对一切生命负责的最根本的理由。因此,人类必须持敬畏态度来面对大自然的所有生命。我们看待万物时要学会以平等的眼光来看待,持敬畏的态度来善待所有生命。

3.尊重生命

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因此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让我们人性向善。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最根本的就是对生命的独特性的尊重。任何一个生命都有自身独特的地方,接受生命教育关注的是真实的生命,而不是抽象的生命。在大自然中,如果一棵树长得曲折,不会因此而受到嘲笑,反而会成为我们来审美的对象。但在人与人之间,可能会歧视与嘲笑某人天生的残缺,这样会让这个人的整个人生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4.热爱生命

人的一生短暂,没有贯穿始终的欢乐。痛苦毕竟是短暂的,没有痛苦,领悟不到欢乐来临的喜悦,在这样的人生历程中人才会明白生命的升华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来进行。所以,在所有的挫折和不幸的面前,每个人都没有权利随意的安排自己的生命。只有享受生命的每个过程,快快乐乐地生活下去,就不会因为死亡而感到烦恼,生活才真正的有意义。只有对生命尊重、对生命热爱,才能让我们热爱生活,才能追求我们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5.培养正确的生命观

生命观就是人对生命的理解和看法。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价值选择的基础就是乐观正确的生命观。

正确的生命观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人的生命是一个整体而不是部分之和,生命的过程是整体活动,而不是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人器官的活动和器官的生成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可以从死物的结构和工具的图像来进行器官的考察,否则将造成教育中的技艺主义或工具主义。第三,不可以把躯体、机体和生命相提并论。使生命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是躯体,由有机件构成的没有生命力的整体是机体,但生命是以躯体为载体的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人最重要的难题是怎样生存而不是存在。人如果只是为了存在而存在,就不能把自我和其它任何生存物联系到一块,只是面对虚无。人的生存就是不断去成为人,不停的去追问生命并热爱生命。所以,在这种神圣的生存中,生命是人的主要属性,做人的本质就是使自我的生命舒展和珍视,在涌动中让生命体现出价值。做人的意义就是探究真实,饱尝惬意,让生存中生命运动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使人天生的动物属性得以改变,超越单纯的存在。人在这种生存中,也需要有意义,倘若一件事情的意义不可以和人联系在一起,那么其最终对人也是无意义的。

培养就是生命观是生命教育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偏向于生死生理健康取向和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文章旨在生命教育中深化我们生命观的培养,从生命科学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使我们学生生命观的策略与方法得到提高,使我们对生死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化,培养我们的生命意识,提高生存技能,培养处理问题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及应对挫折的能力。

结语

我们需要积极的去认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的认识到生命的现象和生命的意义,帮助我们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46.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伦理教育 篇9

一、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缺失的体现

1. 轻视自身生命。

现代社会变化的进程日益加快, 以人们有限的精力和有限的生存空间, 无法把握变化如此之快的社会生活, 所以人们感觉到压力越来越大, 面对压力的心情也越来越差, 许多人感到身心疲惫, 特别是即将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更加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常深感自身的有限性, 感受到自我的渺小, 感受到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无奈, 有时甚至觉得自己被社会所抛弃, 被生活所埋没, 内心的失望感和沮丧感冲击着原本平静的生活。这种压力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对自身生命的漠视。由于学习、疾病、情感挫折、就业造成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现象层出不穷。

2. 轻视他人生命。

在信息时代, 从网络中获取的信息远远超过了在现实生活中接触的信息, 人们待在虚拟空间中的时间越来越长, 网络的虚拟世界成了他们心灵停靠的“精神家园”, 让一些缺乏控制力的青年甚至成年人忘掉了真实的世界, 不愿走进现实生活, 他们以此来缓解学生生活压抑的情绪使内心获得平衡, 从而减少了与老师、父母、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 也无视或减少了对社会中其他人的关爱。长期如此, 他们便产生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个人利益凌驾于他人利益之上, 当个人利益受到损害时会不顾一切甚至伤害他人的生命也要保全自己的利益, 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受到影响, 容易产生摩擦和冲突。他们面对困境, 轻则怨天尤人。

3. 轻视异类生命。

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我们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和公物。但近年来, 大学生虐待动物事件的报道层出不穷, 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残忍画面使我们逐渐意识到:虐待动物事件不再是一种偶然现象, 而逐渐体现为当前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一种不容忽视的不良倾向, 它体现了大学生的一种心理障碍, 是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反社会行为的一种突出表现。这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过度竞争和过度物质化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人文情感的荒漠化。所谓情感荒漠化是指一个人的注意力只集中在知识或技术等某一个狭窄的领域, 而忽略了丰富的情感世界, 主要表现为情感冷漠, 对人缺乏同情、关怀之心, 为实现个人目标很少考虑后果。清华学子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踩猫、踩狗事件;大学生残忍伤害小动物, 随意践踏树木花草、破坏公共设施、刻意环境污染的现象较为严重, 部分大学生通过摧残异类生命来释放内心的压抑。

大学生对自身、他人、异类生命的漠视, 引起了社会有关人士的反思和关注, 从而一种倡导关注人、关注生命的“生命教育”开始在我国逐渐兴起。各级各类学校纷纷开展以生命为主题的教育, 或通过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 或通过现有的学科渗透来完成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兴起, 可以说是教育的一次自觉反省, 更是教育的自我觉悟。然而, 对生命的关注, 本质上是对生命进行伦理关怀;倡导、探索、实践生命教育, 本质上是进行生命伦理引导, 培养生命伦理情感和精神。如果抛开伦理维度来谈生命、来倡导生命教育, 那只能是一如既往地放逐生命本身。

二、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内涵

生命伦理精神是人类伦理精神的本体性内容, 因为生命伦理精神是生命自身的存在理想和生命自我向前的基本价值原则。生命伦理精神就是以“生命”为核心、为起点和目的一种伦理精神, 是以“生命”为内核的一种道德价值体系, 是关于生命的内在法则、自生长力和外扩张力, 或者说是生命的内在灵魂及其感性彰显。它在构成上, 实际上主要包括了主体对待生命所应该信仰的伦理理想和必须遵守的基本价值原则, 此二者共同形成了时代社会存在发展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 也由此形成了个体主体对待生命的基本道德行为指向。生命伦理精神要求我们在平等中尊重生命, 在敬畏中热爱生命, 在感恩中关怀生命。生命伦理教育则是通过生命伦理精神的建设, 培育新型的生命价值观, 开展生命情感和意志教育, 以此激励学生注重生命、尊重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伦理。

1. 教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

生命不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 而是一个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需要不断释放和补足的系统。生命必须与环境共存, 必须与其他生命共存。任何生命都是其生命链中的一个环节。因此, 我们要认识和了解身体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法则, 知道爱惜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方法。

2. 教导学生正确对待生命情感。

当我们将客观的生命体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时, 生命仅仅是一堆纯物质的组合, 只有当人们对其产生感觉时, 以自身的自然生命去接触和交流时, 情感才会自然地流淌在生命之间, 才会形成有情感的生命。因此, 生命情感的首要任务是能够转化情感阴影, 培养积极的生命情感。大学生应具有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和正义关怀, 而且能够不断地自我省思, 欣赏、热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3. 教导学生形成坚强的生命意志。

人类的坚强意志一直是伴随着苦难而呈现的, 当生命与文化失调时, 人类有坚强的意志能应付解决危机;反之, 面对冲突与危机时表现出听天由命的消极态度则是人类最大的危机, “哀莫大于心死”, 生命意志是生命的一大支柱。所以在教育中, 应当培养学生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退缩的毅力和责任心。

三、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的途径

学校教育是塑造大学生理想人格的主要阵地, 生命伦理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工作相结合。学校教育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 生命伦理教育的实质就是人格教育, 因此, 我们应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人格教育的内容, 改变教育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忽视对其人格进行培养的传统观念, 把学校教育变成人格教育的主渠道。

1. 要将生命伦理教育融入课程内容。

高校生命伦理教育课程内容的讲授可以两种方式来进行。其一, 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相融和, 在讲授人生观和价值观时进行生命价值教育和自我认知教育, 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的事物, 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 如自尊、自律、自强、勇敢、善良、有进取心、责任感等。其二, 将生命伦理教育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中, 关注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有关学生成长的各个方面, 构成一种旨在改善生命质量的综合性视角, 使相关的内容融入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 并占有足够的地位, 从而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共同发展。

2. 要加强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空前激烈,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大学生普遍感到学习和生活的压力。适当的压力能促进大学生学习, 从而变成一种动力;但过于沉重的压力会使大学生无所适从, 久而久之, 容易形成郁闷、压抑、烦躁等不良心理, 甚至做出伤害生命的极端事情。相当部分的同学缺乏缓解压力的技巧与能力。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加强生命伦理教育, 另一方面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向大学生传授或提供各种缓解压力的方法与技巧, 让他们自己有能力来面对压力, 防止他们采用错误、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 要积极营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为塑造大学生生命伦理精神提供良好的载体。

“伦理精神”本身就是一种既指向个体的主观的、内存的“个体道德”, 又指向集体的客观的、外在法则。也就是说, 在实践中, 生命伦理精神的真谛可以通过与人交往和集体生活来体会。大学生通过参加一定的社团活动和交往训练, 既可以逐渐实现个性完善和心理健康, 缓解因学习紧张、生活压力大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障碍, 更重要的是, 可以在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中找到与自己具有相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人格素养等的同伴, 从而得到对个体和他人生命的尊重和认同。

4. 要加强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可以使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 从而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 增强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学校也可以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和成因, 有针对性地组织有人格偏差的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自觉接受和吸纳外界信息来调整适合自身的心理状态, 以此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提高人格素养。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对生命基本信念和生命关怀相应的情感和能力。这种情感和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后天习得的, 通过学习实践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的。

5. 要培养大学生应对网络生活和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

网络时代的特点是以信息交流为主, 由于信息技术超时空的传播方式, 使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变成一种以数码、光电为介质的交流。人的言谈举止都被转化成了二进制语言, 人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符号在屏幕上传播, 人成了数码化的存在。这种虚假存在, 使大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信息网络空间, 网络的世界对一些人来讲, 是另外一个世界或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似乎与现实世界个体生命所遵从的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无任何联系。这种现象也导致了大学生对生命伦理的漠然。另外, 网络时代个体活动总是与输出和接受信息分不开的。从输出方面, 培养大学生提供有效、真实信息比较容易做到;但作为接受方, 如何应对虚假信息、垃圾信息则比较困难。我们一方面要净化网络环境, 另一方面要进行恰当的网络伦理教育, 提高大学生应对信息的判断力和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文元, 郑立娟, 佟春光编著.生命伦理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罗军.从“虐猫事件”看当代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J].学习月刊, 2007, (06) :112.

[3]张英, 钟毅平, 谭千保.生命意识的文化底蕴与生命教育的抉择[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4 (04) :9.

[4]贾佳, 陆树程.论现代生命伦理的核心理念[J].卫生软科学, 2005, (08) :256-258.

关于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 篇10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与基本内容

(一) 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的思想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的, 他在加州创建阿南达学校, 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 探讨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1979年, 澳大利亚成立“生命教育中心” (life Educational Center, 简称LEC) , 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20世纪末, 我国台湾教育界也将死亡教育和生存教育加以整合, 称为生命教育。它的主旨在于阐释生命的可贵及生命应有的尊严[1]。河南大学刘济良教授在全面考察国内部分学者的重要观点后提出, 生命教育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 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 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 追求生命的价值, 活出生命的意蕴, 绽放生命的光彩, 实现生命的辉煌”。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 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珍爱生命和生命价值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大学生领悟生命的本质, 理解生命的意义, 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二)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

1. 生命意识的教育。

生命意识的教育, 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本质, 理解生命, 尊重生命, 珍惜生命。首先, 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起源、诞生、成长、生病、衰老、死亡等现象, 使学生认识到生与死是自然规律。其次, 要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是不可替代的。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生命体都是独一无二的,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每个人都拥有珍惜生命的权利和发挥自己生命价值的义务。“每个个体均有自己求生的欲望, 因而有其生命、生存的权利。也正是由于这种欲望与权利, 才使每个具体的个体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生物”[2]。第三, 要使大学生认识到生命是不可重复的。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说:“最崇高、最尊贵的财宝, 除生命外断无他物。”生命是宝贵的,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失去就没有了, 所以大学生要重视自己的生命。

2. 生命价值的教育。

生命价值的教育, 就是要使学生明白生命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了解人为什么而活着, 从而尊重生命, 珍惜生命。首先, 通过生命价值教育, 帮助每一个大学生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 建立自信。其次, 通过生命价值教育使大学生尊重和珍视他人的生命。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是与其他人密切相关的。“正是由于人们对生命的投入, 生命才有价值;正是由于人们对他人生命的投入, 他人的生命才有价值”[3]。所以, 大学生要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 与他人和谐相处, 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3. 生命质量的教育。

生命质量的教育就是告诉学生怎样生活的有价值、有意义的方法。首先, 教会学生如何让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让生命焕发光彩。其次, 要让学生充分发现、欣赏和感受生命的美好, 体验生活。第三, 教会学生坦然面对人生中的困难和挫折, 从困境中感受生命的伟大。

4. 生命负责的教育。

自杀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是对父母的不孝和残忍。通过生命责任教育, 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生命有各尽天赋的责任, 把“珍爱生命”的观念贯穿在思想意识中, 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一个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无可替代, 自然容易尽最大心力为自己的存在负起最大责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责任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个殷盼他早归的人而善自珍重, 必定无法抛弃生命。”[4]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在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我国进入经济全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 竞争日益激烈、贫富分化加剧。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大学生, 在巨大的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 巨大的生活压力, 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常常感到迷茫与困惑, 不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由于父母宠爱, 他们的抗压能力比较低, 社交圈子比较小, 当面临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困惑时, 如果他们无法承受又无处倾诉, 就可能感到悲伤失望, 对生活失去信心。而且, 当代大学生还容易受到由于社会的发展而滋生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网络文化虚无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这些消极因素影响着大学生对生命本质和生命价值的理解。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的价值, 可以增强社会转型期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性, 预防、缓解和消除心理危机, 提高大学生的生命质量。

(二)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大学生处在人的身心发展关键时期的内在需要

大学生已步入青年中期, 这一时期心理发展处于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 是人生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在这个阶段, 大学生情绪不稳定, 容易冲动走极端, 产生不良或者消极情绪;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尚未完全建立, 容易是非不分, 真伪难辨, 产生偏激行为。同时, 他们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增强, 开始认识自我, 反省人生, 思索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 但是, 面对多样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他们常常感到困惑与迷惘, 不清楚真正的人生是什么, 容易产生认知失调、价值观错位。因此, 应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 根据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三) 高校教育体制自身缺乏生命教育

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把教育者培养成身心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的实践活动。雅斯贝斯很早就说:“所谓教育, 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 (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 , 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 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 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 使他们自由地生成, 并启迪其天性。”[5]“真正的教育是要让人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全面的发展, 使人具有作为类存在的本质特质, 使人能对于自身存在的尊严、价值、意义、幸福等的觉悟、觉醒, 并自觉而执著地予以追求和维护。”[6]然而, 当今的教育却偏重知识技术的传授, 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这种工具理性支配下的应试教育以培养“经济人”、“政治人”、“技术人”为目的, 使学生成为考试机器, 扼杀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压抑了学生的个性, 熄灭了学生对自己人生理想的追求, 异化了学生的生命, 这与教育的本质是相悖的。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的影响、社会的感染和陶冶、学校的教育都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大学生生命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参与。

响十分强大和深远。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教养的方式和家庭期望值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父母离异或亡故、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父母关注太少、要求过严、期望过高或过分溺爱等, 都可能对子女造成某种心理创伤, 使他们形成过度依赖、懦弱、自私等消极人格, 大大降低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7]。所以,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 应该充分重视家庭的参与。父母不应该过分宠爱孩子, 应该对孩子进行受挫能力和自立能力训练;除了告诉孩子要读书上进, 还要给予他爱和被爱的关怀能力的人格教育, 培养他的责任感;当孩子遇到失败时, 不是打骂责备他, 而是鼓励他赞美他;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倾听孩子的心声;经常跟学校教师交流, 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 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尊重孩子的个性, 尊重孩子发展的主动权, 让孩子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正确引导孩子认识生命, 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 社会互动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媒体内容中应该屏蔽凶杀暴力等不良内容, 增设积极向上的有关生命教育的题材内容, 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援助, 从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的生命观;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惜、艰苦奋斗的精神, 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社会各界应给予贫困大学生以支持和援助, 预防贫困学生因贫困而引起心理问题;在就业上, 给大学生积极的指导和帮助。

(三) 学校教育为主导

班主任应该经常和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困惑;经常组织多种班级活动, 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 体验生活, 提高生命意识;学校应建立危机预警干预中心和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及时发现问题, 预防生命危机的发生;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开展公益性的生命教育专题讲座和生命教育专题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体会生命, 感受生活。

摘要:近年来, 大学校园内自杀、他杀、暴力等事件频繁发生, 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令人担忧, 高校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本文主要阐述生命教育的内涵、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并探讨了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途径

参考文献

[1]林常清, 王海平.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及现实需求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 (1) .

[2]甘绍平.应用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76.

[3][美]罗伯特.凯根;韦子木译.发展的自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120.

[4][德]维克多.弗兰克;赵可式译.活出意义来[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84.

[5][德]卡尔.亚斯贝尔斯;邹近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1:3.

[6]王小红.让教育回归本质:人性完满[J].黑龙江史志, 2008, (1) .

上一篇:理性课堂中的感性思考下一篇:新课程下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