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周岁幼儿

2024-08-04

3-6周岁幼儿(精选六篇)

3-6周岁幼儿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晋江市13所幼儿园3346名3~6周岁幼儿, 其中男童1880人 (56.2%) 、女童1466人 (43.8%) , 按年龄分成4个组。3~岁组565人, 4~岁组864人, 5~岁组1010人, 6~7岁组907人。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美国伟伦公司生产的SureSight视力筛查仪, 选用儿童模式, 调节仪器和儿童测试眼之间的距离为35cm左右, 通过窥视孔将十字靶对准儿童右眼的瞳孔, 提醒儿童注视仪器正前方闪烁的绿灯中央内的红灯, 当听到一种稳定背景下高调的声音时, 转到左眼继续测试, 然后读取仪器上的数据。

1.3 屈光异常标准

参考仪器厂家提供的范围, S表示眼的球径屈光度 (Sphere diameter diopter) , C表示眼的柱径屈光度 (Column diameter diopter) 。近视:各年龄组均为S≤-1.0;远视:2~3岁S≥3.0, 4~5岁S≥2.5, 5~6岁及6岁以上S≥2.0;散光:各年龄组均为C≤-1.0或≥1.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进行统计学分析, 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组幼儿屈光状态筛查结果

3~6周岁幼儿3346名 (6692眼) , 屈光正常4116眼, 屈光异常2576眼, 屈光异常率为38.50%。3~岁组、4~岁组5~岁组及6~7岁组屈光异常率分别为33.7%、32.2%、37.3%、48.8%。不同年龄组之间屈光状态异常比较,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854.88, P<0.001) 。3~岁组与4~岁组屈光异常率比较, χ2=0.6815, P>0.05,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岁组与5~岁组及6~7岁组屈光异常率比较, χ2分别为3.987及64.52, 均为P<0.05, 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4~岁组与5~岁组及6~7岁屈光异常率比较χ2分别为10.419及100.466, 均为P<0.01, 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5~岁组与6~7岁屈光异常率比较χ2为51.742, P<0.01,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6周岁幼儿的屈光状态筛查情况具体如表1所示。

散光状态分析:3~6周岁幼儿散光发生率为27.53%。3~岁组与4~岁组、5~岁组及6~7岁组散光发生率比较, χ2分别为7.727、6.730、8.279, 均为P<0.01, 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4~岁组与5~岁组散光发生率比较, χ2=0.094, P>0.05,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4~岁组与6~7岁组散光发生率比较, χ2=4.021, P<0.05,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岁组与6~7岁组散光发生率比较χ2=5.714, P<0.05,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远视状态分析:3~6周岁幼儿远视发生率为20.80%。3~岁组与4~岁组、5~岁组及6~7岁组远视发生率比较, χ2分别为68.213、121.514、476.516, 均为P<0.01, 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4~岁组与5~岁组及6~7岁组远视发生率比较, χ2为13.096及327.098, 均为P<0.01,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5~岁组与6~7岁组远视发生率比较χ2=256.819, P<0.01,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近视状态分析:3~6周岁幼儿近视发生率为0.39%。3~岁组与4~岁组、5~岁组及6~7岁组近视发生率比较, χ2分别为0.275、0.00008、3.729, 均为P>0.05;4~岁组与5~岁组及6~7岁组近视发生率比较, χ2分别为1.302、0.125, 均为P>0.05;5~岁组与6~7岁组近视发生率比较χ2=3.109, P>0.05。近视发生率在各个年龄组间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2.2 不同性别幼儿屈光状态筛查结果

3~6周岁幼儿不同性别之间屈光状态异常比较, 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χ2=7.773, P>0.05) , 结果如表2所示。

3 讨论

根据现行的屈光学理论, 非正视眼均属“屈光不正”, 屈光不正不等于“屈光异常”, 屈光不正可以是病理性的, 也可以是生理性的, 屈光异常指病理性屈光不正, 包括近视眼、病理性远视眼及病理性散光[1]。Sure Sight视力筛查仪在发现屈光不正上有着与其他筛查技术和仪器同样的有效性, 早已作为一种儿童的视力筛查方法。本次调查3~6周岁幼儿屈光状态异常率为38.5%, 男女童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4岁后屈光状态异常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与赵涛[2]等报道相一致。分析屈光状态异常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原因, 可能随着年龄的增长, 认知水平的提高, 学习内容有所增加, 看图书时间也越来越多等等都导致其用眼负荷加重, 易导致视觉疲劳, 并且稍大年龄的儿童更易沉迷于看电视、玩电脑及手机, 从而可能使屈光异常增多。此次对晋江市幼儿园3346名3~6周岁幼儿的屈光检查发现晋江市学龄前儿童的屈光状态情况不容乐观, 需要加强眼保健的宣教工作和常规的视力检测, 屈光状态异常应成为监测和干预的重点, 从学龄前开始进行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本次调查发现晋江市学龄前儿童散光发生率相对较高, 其次为远视。3~4岁、4~6岁及6~7岁散光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 这与叶亚、冯晶晶等报告一致[3,4]。远视发生率在各个年龄组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 远视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与冯晶晶[4]等报道相一致, 而与朱灵[5]等报道不同。远视发生率没有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趋势, 反而升高, 可能与不同年龄组屈光筛查的远视判断标准不同有关。所以, 儿童视光工作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屈光异常的诊断标准与分类[6]。

蒋伟蓉[7]对2768名3~7岁儿童进行调查, 表明视力低常眼中屈光异常占93.13%, 屈光异常的类型主要为远视性屈光不正。李随[8]等调查表明, 在各种类型弱视中, 屈光不正占58.33%, 多数弱视的发生与屈光不正有关, 矫正屈光不正是屈光异常性弱视治疗中的有效方法, 矫正屈光不正可以消除和减轻眼位的偏斜, 并可促进眼球的发育。生后视功能逐步形成和成熟过程中视觉系统有相当的可塑性, 一般认为学龄前 (从出生到6岁之前) 是视觉发育的敏感期, 可塑性强, 早期发现问题, 及时治疗, 可以大大提高屈光不正的疗效。一旦错过时机, 则很难取得有效治疗。为此, 应尽早对幼儿进行屈光筛查, 早期发现儿童眼的屈光问题, 尽早给予干预和矫治, 以期促进儿童视力正常发育。

摘要:目的 了解晋江市36周岁幼儿眼屈光状态, 为学龄前儿童眼保健计划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晋江市13所幼儿园3346名36周岁幼儿, 采用SureSight视力筛查仪进行屈光检查, 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6周岁幼儿3346名 (6692眼) , 屈光异常2576眼, 屈光异常率为38.50%。3岁组、4岁组5岁组及67岁组屈光异常率分别为33.7%、32.2%、37.3%和48.8%,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散光发生率为27.53%, 远视发生率为20.80%, 近视发生率为0.39%, 散光的检出率有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远视的检出率则有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 近视发生率在各年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屈光异常率在男女童之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早期发现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异常, 及时干预, 对眼保健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龄前儿童,屈光,筛查

参考文献

[1]汪芳润, 尹忠贵, 杨晨皓.儿童视力与屈光特点及相关问题讨论 (上) [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6, 6 (6) :341-343.

[2]赵涛, 曹宜.7541名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06, 21 (6) :784-785.

[3]叶亚, 毕贵苹.重庆市1108例儿童视力筛查结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7, 15 (2) :210.

[4]冯晶晶, 李亚平, 闫琦.北京市海淀区17356例4月~6岁儿童的屈光筛查情况分析[J].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 2010, 18 (3) :120-124.

[5]朱灵, 饶小雄, 林媚, 等.江门市17201名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普查[J].临床眼科杂志, 2009, 17 (2) :169-171.

[6]汪芳润, 尹忠贵, 杨晨皓.儿童视力与屈光特点及相关问题讨论 (下) [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7, 7 (1) :6-8.

[7]蒋伟蓉.岳阳市城区2768名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及屈光不正的现状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 2010, 17 (2) :281-283.

学习3-6幼儿指南心得 篇2

刘志老师的讲座中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这一点我极为认同与肯定。让孩子可持续发展应如何去做。他讲到三点:1、打造专注力;2、塑建自信心;3、从小守规则。刘志老师生动形象的讲解,让我记忆深刻。

回首往昔,自孩子呱呱落地至今,我一直都努力让自己更加的完善,不停的学习和借鉴书本上的育儿知识。作为一个母亲,如何教育和引导好自己的孩子也成为了我生活的重中之重。孩子两岁起,我与爱人每个周末都陪孩子上早教,无论刮风下雨从未间断,我们付出了时间与金钱,而孩子却收获了快乐与友谊。也因为我们的坚持,孩子习惯每个周末都上早教。我们并不是让孩子去学什么,非要学会什么,只是为了让孩子有诸多的生活体验。孩子对生活的理解,对知识的渴求,对事物的认识,都与他的体验和观察能力是分不开的。

刘志老师的讲座中那些关键点,我们也在书籍中获取过,只是实践中运用的不够好,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都应该不断的学习和提升自我,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为了孩子能够茁壮成长,我们也应倾注更多的心血和付出极大的关爱。

现在孩子上了幼儿园,在这个大家庭中,孩子一定会更快速的成长起来,我们除了不断的增强自身培养意识,更应做到积极配合校方工作,运用更多的知识与智慧,教育和引导孩子,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沐浴阳光,接受雨露,享受幸福,承载快乐,充实愉悦的渡过每一天!

3~6岁幼儿歌唱音域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3~6岁幼儿;歌唱音域;音广度;音区;音阶模唱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1-0036-04

歌唱音域是指歌唱者在表现声乐艺术时能够发出的最低音与最高音之间的范围。儿童的歌唱音域能反映儿童的发音能力。一般来说,儿童的歌唱音域越宽,他们越能适应音域范围广的歌曲,他们的发音技巧也更高级。研究者可以从歌唱音广度和音区两个角度分析儿童的歌唱音域。音广度是指个人能发出的最低音到最高音之间音的跨度,在乐理学中用度来计量。音广度反映的是最低音与最高音之间的频率差。音区指儿童能唱出的最低音与最高音之间声音的音高范围,用低音和高音的音高范围表示,反映的是儿童歌唱声音的频率高低。

有研究认为现有儿童音乐“出版物的音乐定调高于儿童的舒适音域”。〔1〕确实,定调不适合儿童歌唱音域的歌曲是存在的,其原因是歌曲制作者对儿童的嗓音特点了解不够。儿童的发声器官在整个学前期还处于生长发育状态,学前儿童的喉头体积大小不及成人的一半,声带短小而且柔嫩。学前儿童的歌唱音域比成人狭窄,只有在歌唱音域范围内,他们才能舒适地唱出歌曲的旋律,更准确地把握音准和节奏。因此,儿童的歌唱音域发展特点应当成为儿童歌唱教学实践的参考依据。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的歌唱音域和嗓音特点,选择伴奏音调,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儿童的歌唱能力。

目前国内外对儿童歌唱音域的研究〔2-4〕结论不一,其原因可能是各国儿童的语音语调的背景差异导致儿童嗓音特点不同,或是研究方法存在差异。本研究尝试采用模唱音阶测试的方法,从儿童歌唱的音广度和音区两个方面测查我国3~6岁幼儿歌唱音域的发展特点。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根据幼儿园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选取南京市X、Y、Z三所幼儿园(X园为音乐特色省级示范幼儿园,Y园为非音乐特色省级示范幼儿园,Z园为普通幼儿园)共130名幼儿作为被试,其中男孩63名,女孩67名。130名被试分为三个年龄组,3~4岁组被试43名,其中男孩20名,女孩23名;4~5岁组被试42名,其中男孩22名,女孩20名;5~6岁组被试45名,其中男孩21名,女孩24名。各年龄组被试成员平均来自三所幼儿园,男女性别人数相当。

本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研究工具为标准测试CD,测试音域范围是g~c2(1=C zg~ra),共11个音符。幼儿模唱准确得1分,唱走音得0分。CD由音准准确的幼儿园教师依照研究者设计的内容录制,电钢琴提供标准音。研究者将CD测试过程设计为“回音游戏”,其内容是先由教师介绍游戏方法,完整地示范一遍游戏过程,然后提示幼儿开始模唱测试。每三个音符组成的上行音阶为一组,每组结束后为幼儿提供模唱时间。每名幼儿各有两遍完整的模唱测试机会。

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担任实验主试,在幼儿园中一个相对安静的房间里对幼儿逐个进行测试。测试开始前主试与幼儿轻松对话,消除幼儿紧张情绪。测试中主试播放CD,请幼儿倾听CD并随其中的语言提示逐句模唱呈示的音阶。实验人员用摄像机全程拍摄每名幼儿的测试过程。

本研究用spss 1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歌唱音广度的年龄特征与性别差异

1.歌唱音广度的年龄特征

测试结果表明,幼儿的歌唱音广度存在个体差异,各年龄组幼儿的音广度从3度到11度不等。总体而言,歌唱音广度随幼儿年龄的增长而拓宽。

3~4岁组幼儿的平均音广度为6.63度,音广度主要集中在5度到8度之间,这与汪爱丽对小班幼儿歌唱音广度测查的研究结果一致。〔5〕4~5岁组幼儿的平均音广度为8.00度,音广度主要集中在6度到9度之间。5~6岁组幼儿的平均音广度为8.33度,音广度主要集中在7度到10度之间。

对各年龄组数据进行一维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年龄组幼儿的音广度之间的差异显著。进而对其进行LSD检验,结果显示,3~4岁组与4~5岁组之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与5~6岁组之间差异也达到显著性水平;4~5岁组与5~6岁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歌唱音广度逐渐拓宽。3~5岁可能是儿童歌唱音广度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

2.歌唱音广度的性别差异

对总体数据和三个年龄组数据分别进行独立样本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总体和各年龄组幼儿性别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性水平。这与古兹曼和纳多列兹尼有关儿童音域的研究结论——变声期以前男孩和女孩声音的音域相同的研究结果一致。〔6〕

(二)歌唱音区的年龄特征与性别差异

1.歌唱音区的年龄特征

测试发现,每名幼儿都有自己的歌唱音区。歌唱音区是幼儿声音能够达到的频率范围。幼儿模唱的音可能是准确的,也可能是不准确的,但不论准确或者走音,唱出的音都在某个音区上。研究者认为,这个音区反映了幼儿的歌唱音区。幼儿歌唱能力还处于发展阶段,走音在所难免,但是在比幼儿出现走音的这个音区更小的区间范围内,大部分幼儿能够完全准确地模唱出该音区的音符,说明这个音区对幼儿而言是适度的,模唱没有困难,这个音区是幼儿歌唱的适度音区。也就是说,适度音区是幼儿歌唱音区内音准准确率相当高的音区,幼儿能够舒适无困难地唱准该音区的音。

图1为各年龄组幼儿的模唱总比率曲线,是幼儿模唱准确与走音的累计正确率统计,即若幼儿模唱的某个音是准确的,则在该音后记1;若幼儿模唱的那个音走音了,唱成了其他音,则在幼儿唱成的那个音后记1。研究者累计统计幼儿唱出的所有音的音区,这样能反映幼儿的歌唱音区。幼儿的模唱总比率曲线反映了幼儿的歌唱音区。以50%的正确率为划分标准,幼儿模唱总比率在这个界限之上的是:3~4岁幼儿为a~g1(1=C zh~g),4~5岁幼儿为g~a1(1=C zg~h),5~6岁幼儿g~a1(1=C zg~h),5~6岁组与4~5岁组差别不明显。从图1可以看出,幼儿的歌唱音域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向高音、低音两端拓宽,3~5岁是幼儿歌唱音区发展比较快的阶段。

图2为幼儿模唱完全准确比率曲线,是幼儿模唱完全准确的正确率统计,即若幼儿模唱的某个音是准确的,则在该音后记1;若幼儿模唱的那个音走音了,则记0。幼儿模唱完全准确比率曲线反映了幼儿歌唱的适度音区。以幼儿所在年龄组50%的幼儿能完全模唱准确为标准,幼儿模唱完全准确比率在这个界限之上的是:3~4岁幼儿为c~d(1=C a~s),4~5岁幼儿为zg~e1(1=C zg~d),5~6岁幼儿为zg~e1(1=C zg~d)。3~4岁组与4~5岁组差别较大,5~6岁组与4~5岁组差别不明显。

2.歌唱音区的性别差异

研究者绘制了男、女孩的模唱完全准确比率曲线、模唱总比率曲线(见图3、4),结果表明,男、女孩的模唱完全准确比率曲线和模唱总比率曲线基本吻合,男、女孩的歌唱音域没有显著差异。

(三)幼儿模唱上行音阶走音的表现

研究者发现幼儿在模唱上行音阶走音时有一些共同的表现,现将这些走音现象的表现和原因分析归纳如下。

1.在跟唱低音音阶时,幼儿用移调的方式将模唱的调子升高。其原因可能是幼儿的音域无法达到过低的音区,所以幼儿将调子升高到自己能唱出的高度。

2.幼儿能唱出上行的音阶,但并没有随着范音音阶调子的升高而升高,而是停留在原来的调子上,多次重复。一种情况是幼儿从头到尾都重复一个调子。这类幼儿占极少数,其原因可能是幼儿没有感知到示范音阶调子的改变,对上升的音调听辨不清,因此重复唱同样的音阶。另一种情况是幼儿在跟唱低音音阶时会跟唱出调子上升的音阶,在旋律音高升到一定高度后,幼儿开始重复一个调子。其原因可能是音阶调子过高,超出幼儿的能力范围,幼儿只能以自己能唱出的调子跟唱。

3.在音阶旋律的调子到达一定高度后,幼儿出现单音重复现象。其原因可能也是因为音阶调子过高,超出幼儿的能力范围,幼儿只能以自己能唱出的调子跟唱。

4.在音阶旋律的调子到达一定高度后,幼儿跟唱的旋律下行。其原因可能是音阶调子过高,超出幼儿的能力范围,幼儿放弃了模仿跟唱,改为以自己能应付的较轻松的方式唱出旋律。

5.幼儿从头到尾都能跟唱出上升旋律的音阶,但跟唱的调子与范音不一致。其原因是幼儿能够听辨出范音的音高和旋律走向,但对嗓音的控制力不足,不能模唱出与范音一致的旋律。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幼儿的歌唱音域特点、音乐听觉、嗓音发声技巧等都可能是幼儿产生歌唱走音现象的原因。

三、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一)了解幼儿的歌唱音域特点,对歌曲的选择和定调应参考幼儿的歌唱音域

在幼儿的歌唱音域范围内,幼儿更有可能舒适、准确地唱出歌曲旋律。本研究结果表明, 3~4岁幼儿的歌唱音区为a~g1(1=C zh~g), 4~5岁幼儿的歌唱音区为g~a1(1=C zg~h),5~6岁幼儿的歌唱音区为g~a1(1=C zg~h)。在歌曲选择和定调时,教师应该参考幼儿的歌唱音域,尽量选择音域适合的歌曲,以促进幼儿的歌唱学习。例如一首小班歌曲《网小鱼》,教材中的定调为1=D,其歌曲的音域为d1~d2(相当于1=C s~rs),对小班幼儿来说,其定调相对高了。研究者将其调到1=b,即音域调到b~b1(相当于1=C zj~ j)后发现,小班幼儿唱这首歌曲更轻松,准确率也提高了。

(二)注意音乐听觉的培养,给予幼儿听辨音乐的机会

幼儿的音乐听觉是歌唱活动的基础。幼儿只有清楚地感知音乐的音程、旋律、节奏、曲调,才能正确、完整地再现歌曲。在测查中研究者发现有的幼儿不能感知旋律音高的上升,音乐听觉能力低下,模唱走音现象非常严重。因此,给予幼儿倾听、听辨音乐的机会,注重幼儿音乐听觉的培养,是提高幼儿歌唱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提供练声练习,提高幼儿的音准

幼儿的歌唱音域和嗓音的发声技巧都是提高幼儿歌唱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一定的练声练习,幼儿的歌唱音域和嗓音的发声技巧是能够提高的。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一些练声练习,提高幼儿对歌曲的再现能力。在游戏化的练声情境中,在幼儿歌唱音域的范围内开始引导幼儿练声,会对幼儿歌唱音准的提高有所帮助。另外,“从较高音区开始,逐渐向下唱”〔7〕的练声方法更适应幼儿嗓音的生理特点,能更有效地提高幼儿的高音发声能力。

(四)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本测试发现,幼儿的音广度从3度到11度不等,歌唱音区呈现出个体差异性。有的幼儿音广度较宽,有的音广度窄;有的音区高,有的音区低。有研究者指出,在请幼儿单独演唱时,可根据其音域情况适当提高或降低音调。在请几个幼儿一起演唱时,一定注意不要让音域差距大的幼儿在一起演唱,而是让音域接近的幼儿在一起演唱。〔8〕关注幼儿的个体特点,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机会,会使幼儿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WELCH GRAHAM F.Vocal range and poor pitch singing〔J〕. Psychology of Music,1979,7(2):13-31.

〔2〕〔6〕冯葆富,齐忠政,刘运犀.歌唱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7,117.

〔3〕〔5〕〔8〕汪爱丽.汪爱丽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5-7.

〔4〕许卓娅.幼儿园音乐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03.

3——6岁幼儿发展特点 篇4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幼儿期是身体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必须掌握其特点,掌握其生长发展的科学规律,才能把幼儿教好、养好。——陈鹤琴 3——4岁幼儿心理发展一般特征

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幼儿心理上的许多变化,使幼儿的认知能力、生活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1、幼儿的认知活动依然依靠行动来进行,其特点是边做边想,而不能想好了再做;

2、这个时期,情绪对幼儿具有较强的作用力,行为受情绪的影响大,易冲动,情绪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与周围人感染;

3、模仿是这个时期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是通过模仿他人来掌握和学习别人的经验的,他们对成人的依赖性大,许多良好的习惯易在模仿下形成和巩固。

4——5岁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中班幼儿活动积极性高,动作灵活、活动量大;

2、对周围事物感到好奇、新鲜;

3、自我控制力不强,思维活跃。

4、具体形象思维是这个时期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思维主要依靠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因而其思维是很形象和具体的,只依据表面现象进行思维带有片面性;

5、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和生活规则、游戏规则;

这个时期使幼儿游戏水平进一步发展的时期,能够进行合作游戏,这有助于幼儿同伴关系的形成与社会性发展。5——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有强烈的求知欲与认识事物的兴趣,爱问各种各样的问题,认知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喜欢智力活动,有探根究底的愿望并有较强的坚持性,这个时期,幼儿思维仍然是具体形象的,但是初步的逻辑思维也开始萌芽,能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能按照较高级概念进行分类,初步理解数概念,能对事物做出简单的因果判断;

2、他们能有意调控自己的心理活动;开始掌握认知方法,在解决问题时可以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与活动过程。

3、在艺术活动中,可以有意地进行“构思”;

4、5——6岁的幼儿对事物已有较稳定的态度,看问题也开始有自己的见解和独立性;

5、在情绪上能够有所克制,情绪变化比以前小得多,思想感情可不外露,对自己的某些行为产生顾虑时可引发紧张;

6、个性已经开始形成,但可塑性大,环境与教育对其产生较大作用。

3——6岁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3—4岁是幼儿园小班的年龄,这时期的主要特点是:

一、生活范围扩大

3岁以后,儿童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他开始上幼儿园了。这种变化意味着:他从只和亲人接触的小范围,扩大到接触更多的成人,和许多同龄人生活在一起。那些没有进入幼儿园的儿童,也开始在各种场合,和更多的人接近。

3岁以后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是有一定基础的。

第一,生理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3—4岁儿童的身体比以前结实了,他不象以前那样容易生病。这个年龄儿童的身高增长的速度比前辈年要慢,一年只增长7公分左右,体重增加1.5—2公斤。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增强。另一方面,3—4岁儿童的精力比以前充沛了。出生后大脑皮层细胞在形态上继续分化,在功能上的逐渐成熟,到了解情况岁已大致定型。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幼儿可以连续活动5—6个小时,日间只需要一次睡眠。

第二,3岁幼儿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由于骨髂肌肉系统的发展,大脑控制调节能力的增强,加上先学前期所学会的技能和取得的经验,3—4岁儿童能够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第三,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幼儿已经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地猜测他的意愿。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3—4岁的幼儿具备了离开亲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3—4岁的幼儿逐渐学会最初步的生活自理,在正确的培养下,能够自己进餐,自己控制大小便,以及在成人帮助下自己穿衣,3岁半以后,逐渐习惯于自发地和小朋友共同游戏。

幼儿生活范围的扩大,引起了心理发展上的各种变化,使他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发展。

二、认识依靠行动

3—4岁幼儿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3—4岁的幼儿思维的特点是先做再想,他不会想好了再做。比如让小班幼儿把几个图形拼成图画,他拿到图形后立刻行动,如果让他想一想再动手拼,他做不到。往往是无意中拼出了某种形状,他才有所发现地说出,如:“小孩骑马”。画图画之前,他即使说了“画小人”,在画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画完之后,他惊讶地说:“大气球”!

3—4岁的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自己讲述时,也往往离不开具体动作。比如听故事时,听到“大象用鼻子把大灰狼卷起来了”,就用手在自己鼻子前面作“卷”的动作。吃饭时给家人讲述幼儿园里的事情,经常把碗和汤匙放下,站起来比划。

3—4岁幼儿的注意也和行动紧密联系。当他注意看图书中某个人物时,常常用手去指点。为了使小班幼儿注意听讲,必须要求他眼睛看着老师,双手放下。如果幼儿手里拿着别的东西,眼睛看着别处,他的注意就会离开老师的讲述。

小班幼儿认识活动对行动的直接依赖性,说明他的认识活动非常具体。小班幼儿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作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比如,对小班幼儿说反话,往往引起不良效果。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哭着要找妈妈。老师说:“你哭,就不带你找妈妈了。”他哭得更厉害,因为他只听见:“不带你去找妈妈。”如果直接告诉他:“你不哭,我就带你去找妈妈。”孩子听了就放心,这时老师再接着引导,孩子渐渐不哭了。

3-4岁幼儿心理发展主要特征

(二)三、情绪作用大 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是无意性的。在3—4岁,这种特点更为突出。比如,这个时期的幼儿常常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哭起来,对他们一般地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用有趣的事情吸引他,倒是可以很快地使他忘却原来的不安。小班幼儿容易激动,常常越哭越兴奋,甚至全身抖动,当他哭得很厉害的时候,对他讲道理更是听不进去。这时只能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抚爱的声调说话,让他感到亲切,情绪上渐渐不再对立,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以后,才能对他进行说理教育。

小班幼儿对成人的依恋仍然强烈,他在家依恋父母,到幼儿园后也总是以一个成人为依恋对象,他不会作更多的分析。

小班幼儿各种认识过程的无意性都占压倒优势。他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所支配,而不是受理智支配。比如,在注意方面,小班幼儿容易被一些色彩鲜明和形象生动的物体所吸引,而不能去注意一些他所不感兴趣的事情。在记忆方面也是如此,小班幼儿常常是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而被迫去记忆时反而记不住。小班幼儿也不能进行有意的想象和创造。做事情时往往不能自己提出明确目的,根据成人的要求去行动时往往不能有始有终,中途遇到吸引他的事情,就放弃了原来的活动。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孩子在吃面包,忽然发现自己把面包咬成一条船,就高兴地喊:“小船,看我的小船!”他到处找人看他的“小船”,把吃饭的事情忘记了。

四、爱模仿 3岁前儿童已会模仿,但常常受能力的限制,模仿对象较少。3—4岁的幼儿模仿现象显得较多,这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动作和认识能力比以前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他们主要是模仿一些表面现象。再大一些的幼儿的模仿,则已开始逐渐内化。3—4岁的幼儿看见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也总是要去做,看见别人有什么,自己也总是想要。比如,看见别人在玩球,就想玩球,看见别人戴帽子,也要戴帽子。这个年龄的儿童在游戏中,喜欢和别人担任同样的角色。比如玩开汽车,大家都要当司机。一辆车上有好几个司机,甚至没有乘客,他们并不在乎,反而玩得很高兴。因此,在幼儿园小班,同样的玩具要有足够的数量。

模仿是3—4岁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幼儿常常不自学地模仿父母和老师。亲近的成人说话的声调,姿势,常用词语等等,都去模仿。如果成人看见饭菜里有胡萝卜时皱起眉头,孩子也都不想吃胡萝卜。小班幼儿对教师的行动很少批评性态度,如果老师表扬某个小朋友,小班幼儿立即向他投以羡慕的眼光。如果老师称赞某个孩子坐得直,幼儿们也都立即直起腰来。小班幼儿一般还没有出现嫉妒心理,或对被表扬者加以挑剔。在这个年龄,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是通过模仿学习并巩固下来的。同时,成人所没有觉察到的一些行为小节,也可能被孩子模仿而形成他的不良习惯。

尽管这些知识已经熟记心中,但是当我真正密切地接触这些孩子,我想肯定会有更深刻地体会,而且我想每年每天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4-5岁幼儿心理发展特征

(一)活泼好动

随着年龄的发展,幼儿的肌肉发达了,身体也变强壮了。回想起来,这个时期的孩子们真得很爱跑很爱跳,精力充沛,好像身上是乎有使不完的劲,那么我们就应该让幼儿多运动,这样既能让他们的精力得到发泄,同时也能让他们锻炼身体。

(二)思维具体形象

这时候,孩子们开始能说清楚一些抽象的物了。如苹果,西瓜等水果,不用要等到看到了才知道,这个水果是怎么样的。

(三)开始能够自己组织游戏 的确如此,还记得一次音乐课《办家家》,学完后,休息的时间里我就听到了小朋友在说,你来做爸爸、我来做妈妈,我们一起来做菜„„他们能够自编自玩了,而且觉得很开心,很快乐呢。

5-6岁幼儿心理发展特征

(一)好学好问

幼儿一直都是很好问的,因为他们是通过用问的方式来了解世界,来认识自我,到这个年龄段时,幼儿的好问已经达到了高峰期。他们的问题特别多,并且都是一些很难回答的。这时作为老师,要有耐心,不能给他们泼冷水。也不能乱回答,因为你的答案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对事物的看法和他们的求知欲。这也让我深感教师肩膀上的责任是多么重大,我们平时也该多学习,只有储备了丰富的知识经验,才能正确教给孩子。

(二)抽象思维开始萌芽

如何培养3-6岁幼儿的进餐习惯 篇5

【关键词】培养幼儿进餐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67X(2014)07-084-01一、班级幼儿在午餐习惯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启示

1.吃饭只知道好吃不好吃,好吃的一味往肚里填,不好吃的拒之口外。2.午餐时桌面比较脏,饭菜撒了一地的现象时有发生。3.经了解有的在家还需要大人端着碗跟在后面追着喂,一顿饭吃上一小时等等。在幼儿园从来不吃菜,只吃白饭。4.有的幼儿不用勺子吃饭,而是喜欢用手抓着吃饭。这些不良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问题的提出:

随着优生优育日益深入人心,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给一向疼爱子孙的人们,在喂养、教育子女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尤其是幼儿的饮食习惯问题,引起了家长及幼教工作者的普遍关注。这不仅仅是关系到幼儿身体健康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祖国建设的明天、未来民族兴旺的大问题。因此,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已成为保证独生子女身体正常生长发育的当务之急。我们在纠正幼儿偏食、挑食、无节制吃零食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

案例: (一)中午,在幼儿用餐前,老师先不断提醒幼儿吃饭时要注重保持桌面干净,不喜欢吃的菜也要吃一点,并告诉幼儿只能将骨头等放入空碗中,不能把不要吃的在也放在空盘中,否则就不是好孩子了。然后再组织幼儿用餐。在幼儿用餐过程中,我发现幼儿还是将自己不要吃的菜撒得满桌都是。老师虽然多次提醒幼儿要注重保持桌面整洁, 但幼儿用餐卫生习惯却还是如初,桌面有米粒、菜汤等,吃完的骨头盘中、桌上都有,地面也很脏。

案例:(二) 中午,在幼儿用餐前,老师提醒幼儿用餐时要注重保持桌面干净,告诉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空碗中。然后组织幼儿用餐。在幼儿用餐过程中,阿姨只要发现有桌上脏了,就过去将桌子擦干净,帮助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盘中。老师对吃饭干净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经过了一段时间,幼儿已经基本形成良好的用餐习惯,能自觉保持桌面、地面的干净。幼儿能将骨头等物主动放入盘中,当有幼儿不小心将东西掉在桌上、地上时,能主动捡起放入盘中。整个班的桌面、地面都比较干净。

为什么极其相似的生活组织环节,效果却是截然不同呢?闻名心理学家凯琳发现:假如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维修的话,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玻璃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其结果是:在这种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这就是闻名的破窗理论。

在案例一中,阿姨是等幼儿全部用完餐后,才将脏乱不堪的桌面去擦干净。对于最初弄脏桌面的幼儿没有及时给予制止,桌面也没有及时给予清洁。这无疑使弄脏桌子的幼儿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而桌上其他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会觉得:反正桌面已经脏了,再弄脏点也没有关系。

而在案例二中,阿姨只要发现有桌上脏了,就马上过去将桌子擦干净,帮助幼儿将骨头等放入盘中,而且有了对幼儿的一些鼓励。阿姨随时擦桌子、帮助幼儿将骨头放入盘中的行为,在无声地提醒幼儿用餐时,要注重保持桌面卫生。对弄脏桌面的幼儿来说,是一种无声的批评。帮助幼儿将骨头放入盘中的动作也在无声的告诉幼儿:应该这样做才对。桌面始终保持干净的状态,当有幼儿不小心掉下东西时,也能自觉主动地捡干净。

因此我们可知在幼儿的常规培养中,我们要注重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整洁的环境,要善于营造“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氛围。如:在环境创设时可通过一些简单易懂的图片,给幼儿一种的暗示,让幼儿知道应该怎样做。如:可以在洗手的水龙头旁帖上节约用水的图片,那么幼儿就会知道洗手时水开小一点,洗完要赶紧关上阀门。在饮水水桶前的地面帖上小脚印,幼儿就知道倒水时要不推不挤,排队进行。

要及时为幼儿提供动作示范,对于幼儿年龄小,对老师语言提示的理解力越差。需要老师反复用动作去示范,帮助幼儿理解要求,让幼儿明白该怎样做才是对的。老师到位的动作示范,胜过多次的语言要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为应对以上的问题,我设计了一些相关的策略

1.通过“好习惯行为养成”活动激发幼儿独立进餐不要别人喂。进餐时,老师有意识地吸吸鼻子说:“哇,今天的菜真香,瞧,张家玮小朋友与老师一样,也闻到香味了,吃的真香呀!”只有多吃才会长得更大。

2.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幼儿的思维又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有限,只有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提供给幼儿,才能引起幼儿注意,激发幼儿模仿的兴趣。所以,午餐时,常常树立一些正面的形象,如速度快,不挑食的幼儿,以一个正面的榜样去感染和教育幼儿,这时,幼儿会努力模仿乖孩子吃饭的样子。

我给幼儿盛饭以少盛多添为主,有意不盛得太多太满,留一点菜和饭等到吃完再添,这时我作出及时的表扬或奖励,如:“叶露露小朋友真能干,竟然吃了两碗”,或奖励小红花等,给予幼儿“补强”的效果。这些及时补强,使幼儿满意的行为得到强化而加以巩固下来。

如何对3~6岁幼儿实施爱的教育 篇6

关键词:幼儿教育;独生子女;爱的教育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处于众星捧月般的地位,家长完全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家长重智轻德的教育倾向,使我们的孩子从小便养成“以我为中心、任性、骄蛮、无礼、至高无上、惟我独尊、只知获取,不懂给予”等不良道德意识和行为。幼儿园作为孩子接受教育的最基础的时期和主要场所,我们如何将爱的种子播撒到孩子的心中呢?

一、创造有效的教育环境,营造爱的氛围

我们积极地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并进行德育的隐性渗透。首先,我们大力创造了幼儿园“爱的教育”整体大环境,让幼儿园处处体现“爱”。老师以“家”为题亲手自制的体现亲子之情的各种情境主题墙饰,手绘具有泉州特色的风景名胜让幼儿充分感受家乡之美,以京剧、青花瓷、皮影戏、风筝等为幼儿带来了一种中国文化之美。其次,在班级环境文化创设上,各班都设有“爱的教育”主题活动墙,有“请你夸夸我”“竖起你的大拇指”“谁是爱心小天使”等,还创设了“评星”专栏,评出爱心之星,把孩子帮助别人、乐于分享、关爱同伴等行为以照片的形式展现出来并贴上闪亮的“爱心星星”。再者,在班级自然角创设“爱心家园”,使“爱”的意识在幼儿的头脑中萌芽、扎根。自然角有植物宝宝、动物宝宝,还有许多的种子宝宝,一有空,孩子们总爱跑到它们跟前驻足观看,或是跟它们讲悄悄话,或是给它们喂食,那种溢于言表的怜爱之情真让人动容:“老师,我妈妈说给小金鱼换水不能用自来水直接换,它会死掉的!”“我的两条金鱼正在休息呢,我们轻点说话。”……

二、利用一日活动,体验爱的温暖

作为老师,我们非常注重一日活动的教育,善于观察、捕捉幼儿一日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片段,对幼儿随机进行爱心教育。如,早上孩子入园,老师在接待时面带着微笑,站在教室门口一句简单的问候:“小朋友,早上好!”孩子也会同样高兴地和老师打招呼:“老师,早上好!”放学时挥挥手说:“老师,再见!”慢慢地孩子会觉得这是每天上学和放学时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孩子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如何用礼貌用语,与人打招呼。自然而然让孩子养成了文明用语以及待人接物的生活习惯。

三、以文学作品为载体,激发爱的共鸣

当我们观察孩子在理解故事、儿歌或者阅读绘本时的情绪表现时,孩子的情感世界竟是那样敏感而丰富。他们既体验着故事中或阅读本身带给他们的快乐,也感受着故事中人物的各种情感变化。在选择儿童作品时,我选择能激起幼儿情感共鸣、能丰富幼儿情感体验、能培养幼儿情感能力的儿童文学作品。如,《不开心小树》,故事中的不开心小树从厌恶身边的所有事物导致一个朋友都没有,到它感到孤独想找朋友,最后发展到不开心小树主动与伙伴接触,重新赢得了大家的喜爱。随着不开心小树情绪的一波三折,幼儿能从中体会到与人交往的重要性。

四、结合节日开展系列活动,学会爱的表达

节日环境所特有的情境性、感染性、实践性、娱乐性能使孩子在自然、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激发他们的情感。大家都会对这样的广告记忆犹新:“妈妈,洗脚。”当看到画面中的孩子吃力地端着一盆水,稚嫩的小脸被晃动的水溅得有些模糊时,我们情不自禁地会感动。中秋节之际,我们组织了“我为亲人献爱心”活动,每个孩子回家给爸爸妈妈洗洗脚,给爷爷奶奶捶捶背。有的孩子好奇地问:“奶奶,你的腰为什么是弯的?”“是干活多了累的。”“那我以后经常给你捶背就会好的。”奶奶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爸爸妈妈的心中也涌起了层层热浪,“平时,只有我们大人给孩子洗脚,付出爱,从来没有想到过孩子为我们做些什么,今天看到孩子如此关心我们,真的好感动!”

五、做好家园共育,促进爱的发展

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是社会和幼儿园无法比及的。首先,我们通过家长会,将定期开展的爱心教育活动介绍给家长,以此获得家长的配合。其次,我们在班级中开展家教沙龙,组织家长们展开讨论,每个家长分析自己家孩子在家庭爱心方面的具体行为表现和情感道德水平,并针对家长提出的困惑适时进行指导。最后,我们通过家园栏以书面交流的形式,让每位家长畅所欲言,把自己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点滴经验、想法介绍给大家,互相交流经验。通过活动,使家长更加重视幼儿的爱心教育,主动在家中强化幼儿的爱心教育。

英国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让我们携起手来,用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感染我们的孩子,把爱的种子播到他们的心中,让爱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社会充满爱。

参考文献:

邬丹.如何对幼儿开展“爱”的教育[J].学周刊,2014(29).

作者简介:黄巧云,女,本科,福建省泉州市丰泽机关幼儿园副园长,研究方向:幼儿园德育。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3-6周岁幼儿】相关文章:

幼儿篮球3-6岁幼儿训练06-06

3-6岁幼儿教育心得06-24

3-6岁幼儿健康现状08-05

周岁宝宝07-23

周岁请柬08-18

过周岁贺词04-13

周岁答谢词05-29

周岁生日宴会致辞07-29

周岁生日答谢词05-06

儿子一周岁感言05-09

上一篇: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下一篇:科技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