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担保会计准则

2024-06-20

新担保会计准则(精选八篇)

新担保会计准则 篇1

我国担保行业起步较晚, 但是发展迅速, 这种膨胀式的发展模式使得行业内部存在许多不成熟的竞争方式, 最常见的就是价格竞争, 各个担保机构为了可以签订合同争相降低收费标准。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价格竞争将会使整个行业的利润率降低, 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同时, 从担保行业的性质来看, 过低的保费将会增加企业的风险, 降低企业的利润, 这对行业的长期发展将会造成影响。而新担保会计准则关于担保企业计提双金的规定, 则无形之中避免了行业内企业之间的价格竞争。因为在企业签订合同时需要计提一部分的担保代偿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这使得企业账面上的利润减少, 为了实现盈利企业必须将担保费率提高到一定的比例。

由此可见, 担保代偿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两个科目的设置无形之中提高了担保机构的收费标准, 促使担保行业进行合理收费, 这个收费必须要符合担保行业的高风险的特征, 而不能为了竞争忽视担保业务中存在的风险。所以说, “双金”的会计规定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担保行业的价格战, 促使担保行业通过提高服务质量的方式来改善经营, 提高利润。

二、实现了对担保行业的风险控制

(一) 新准则迫使企业的担保费率高于盈亏均衡值

按照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在年末需从净利润中计提一定比例的风险准备金计入到所有者权益。这部分风险准备金的计提适用于所有行业, 主要是为了企业可以控制风险, 弥补企业有可能会出现的亏损。其实, 这部分风险准备的计提也充分反映了会计的“谨慎性”原则, 一般的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 只有这一个风险准备金, 尚未发生的非常有可能发生的减值已经在利润中扣除, 在这个基础上还要计提企业经营风险准备金到所有者权益。而担保行业则有很大的不同, 事实上, 在最后计提风险准备时, 企业已经根据新担保会计准则的要求计提了“双金”。

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论述过, “双金”的计提迫使企业为了追求账面盈利而将担保费率控制在2%以上。但是在年末报表中, 企业还要扣除一个企业所得税才能得到净利润。而这个企业所得税事实上是对年保费收入来计提的, 因为在计算所得税时, 以提取的未到期责任风险需要在所得税项目中调增。而且考虑到担保企业在收取保费时还要负担一个营业税 (5.55%) , 所以如果担保企业按照2%的担保费率来收取服务费用的话, 企业年末的净利润就为负值 (如表2) 。

如表2所示, 一旦企业的净利润为负, 那么企业也就无法计提计入到所有者权益中的风险准备。只有当企业的净利润为正时才可以计提。所以假设担保企业收取的担保费率为3%, 企业年保费收入为3万元。扣除50%的未到期责任风险准备, 5.55%的营业税和33%的所得税, 最后净利润为年保费收入的11.45%。企业在这个基础上再计提风险准备到所有者权益账户。所以, 由此可见, 企业为了可以在年末计提风险准备需要再次提高担保费率。这三次风险准备的计提迫使企业提高担保费率以获得企业盈利, 这无形之中加强了企业对自身经营风险的控制。

(二) 新准则对企业风险进行全程控制

企业在签订一个担保合同时, 可能面临两项风险, 一个是被担保企业无法按照合同规定履行还款义务时所面临的代偿风险, 另一个是被保险企业提前终止合同所造成的保费收入损失的风险。那么对于这两个风险, 新担保准则规定企业需在年末计提担保代偿准备金和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这两个准备金都是就具体的业务而言的, 也就是说企业在期末时就具体的业务计提风险准备, 这充分考虑到了担保行业的高风险的特征。在这个基础上, 到年末, 担保企业还要像其他企业一样在净利润中提取一定的风险准备金到所有者权益账户, 这部分风险准备考虑到的是企业整体的经营风险。所以, 三次风险准备的计提使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得到了全程监控, 有利于担保企业对自身风险的掌控。

三、新准则使担保行业的会计核算更加清晰

首先, 2005年末财政部颁布的《办法》对担保行业的收入进行了细化, 增加了符合担保行业业务特征的会计科目。这使得担保机构对于收入部分的会计核算更加清晰, 为被担保单位提供担保服务获得的收入计入到保费收入账户, 获得的利息收入就计入到利息收入账户, 由于替被担保单位支付贷款而获得的收入就计入到“代偿收入”账户。还有资本项目也增加了许多会计科目, 企业可以根据每笔账目的性质直接计入到对应的账户上去。在《办法》颁布之前, 我国担保行业的会计核算非常混乱, 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的局面, 这使得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报表无法形成对比。但是《办法》出台之后, 担保行业的会计核算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 有利于会计核算方法的统一。

其次, 2010年的《通知》又在此基础上明晰了对成本的核算方法。规定在签订合同期间所形成的费用计入到合同成本中去。在确认了合同收入之后, 发生代偿行为则计入到代偿支出账户, 当企业向被担保单位追偿一部分款项, 这部分款项被计入到应收带围追长款账户, 《通知》还明晰了担保机构对抵债资产的核算方法。这些都是在《办法》的基础上对融资性担保企业增加的规定, 这些规定使担保企业的会计核算更加清晰。我们通过下个案例就可以看出, 担保机构的会计核算更加一目了然。

四、新准则增加了担保行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

上文中, 我们提到《办法》增加了担保机构的报表披露内容。除了如同一般企业需要披露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外, 还需要披露代管担保基金变动表和担保余额变动表。很明显, 很明显, 《办法》制定者是想通过增加担保机构披露内容来使投资者更加清晰的认识到担保机构的经营状况, 因为代管基金和担保余额是担保机构的业务主体。但是, 在2005年出台的《办法》里并没有规定担保机构必须要披露股东权益表。另外, 《办法》对担保机构的披露内容进行了更具行业特色的规定。例如, 在重要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的说明中, 增加了担保代偿情况、担保准备金、担保保证金、代管反担保抵押资产、担保业务等内容;在资产负债表表外项目中除了包含“或有负债”及“或有资产”科目外, 还增设“代管担保基金”科目, 以体现其按照会计主体不同而进行专户储存、单独核算的核算原则。

以上这些关于企业报表披露方面的规定, 无疑增加了担保行业会计信息的透明度。一般情况下, 担保行业的业务具有非常大的风险性, 并且在年末监督部门对被服务客户偿还风险的评估后, 机构应该提取担保准备金, 而被担保企业也会有资产质押在担保机构。这些内容的披露使得担保机构所面临的风险非常清晰的展现在投资者面前, 比如说抵押资产, 房地产居多, 表面上看企业可能缺乏还款能力, 但是房地产的增值效应很强, 这部分抵押资产的披露则显示担保机构面临的风险并不是很大。因为如果单纯只看会计报表, 不会反应出抵押资产的增值情况, 只会在减值的时候进行计提。但是如果将这部分资产在报表中进行披露, 那么就会使投资者更加直观的对担保机构的风险进行评估。

五、有利于担保行业进行融资

担保行业融合保险及金融的双重功能, 任何一个经济水平发达的国家都必须有非常强大的担保体系。我国担保行业由于起步较晚, 相关的法律法规都不完善, 这就使担保企业融资上市之路充满障碍。同时, 由于担保行业的高风险性, 即使在民间融资对投资者也缺乏吸引力。以往, 投资者光从担保企业的账目上很难判断该担保企业的盈利状况及风险状况, 甚至在地区之间, 担保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也不同, 这就更加增大了担保机构的融资难度。事实上, 很多担保机构, 尤其是政府最初出资扶持的, 都几乎是在政府第一笔资金到位后便后续无力。许多民间资本宁可涌向“高利贷”市场, 也不投资给担保企业。

新担保会计准则的出台有利于担保机构统一会计核算方法, 并且相关科目的设置也使得担保机构的账目处理更加清晰。这有利于投资者了解担保企业的经营状况, 从而有利于担保行业进行融资。担保行业的上市之路还很漫长, 上市公司的财务披露制度非常严格,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从财务管理这个角度上使得担保企业在上市之路上迈进了一步。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 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 在银行、保险和证券行业完成大规模上市之后, 担保行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摘要:本文先对新担保会计准则对担保行业影响研究现状, 即国内外现状进行阐述, 再将论文所要涉猎的难点和要点、创新点列举出来, 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 再由浅入深, 从担保行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开始分析和介绍, 在对新担保会计准则内容进行阐述, 再分析新担保会计准则对担保行业的影响以及准则还存在什么问题, 以及根据这些问题所提出的修改建议, 最终得到结论:新担保会计准则对担保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担保行业的价格竞争, 并且控制了担保机构的风险, 同时使得担保行业的会计操作更加便利。但是新会计准则仍然有许多不足之处, 需要继续不断进行完善。

关键词:担保行业,新担保会计准则,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2006[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S].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

[3]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10-13.

[4]David Alexander Simon Archer著.国际会计准则指南 (英文版) [M].北京:中信出版社影印, 2004

[5]财政部.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6]金未.新会计准则融资租赁会计处理探讨[J].重庆三峡大学学报, 2007

政策解读:小额贷款担保新政策 篇2

近两年,随着上海市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微小型企业的创业环境逐年得以优化。根据全市居民创业状况最新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全市整体创业活动率为7.4%,创历年新高,但资金短缺仍成为制约市民创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沪府发[2009]1号)的精神,切实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新政策进一步降低贷款门槛,扩大政策的惠及面。较之于现行开业贷款担保政策,这项被部分专家称为“力度前所未有”的新政策主要呈现出“提高”、“扩大”、“前移”、“突破”的特点。

关键词一:“提高”。个人免担保贷款一向是诸多创业者趋之若鹜的方向。此次新政策将个人免担保贷款额度从目前的7万元提高到10万元,将担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目前的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在两个“提高”的同时,还允许企业以企业法人名义申请小额贷款担保,与沪上其他从100万元起贷的贷款融资项目实现了有效衔接,为部分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以及资金周转发生困难的小企业解了燃眉之急。

关键词二:“扩大”。创业初期的3年间是创业风险高发时段,为帮助创业者顺利渡过这个阵痛期,新政策将开业担保贷款的扶持对象从目前1年内的创业组织扩大到3年内的创业组织,即具有本市户籍、在法定劳动年龄段内并在本市注册开业3年以内的个体工商户和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业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以及小企业法定代表人或法人,都可以申请享受开业贷款担保。

关键词三:“前移”。“我有好的项目,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就是不知去哪里筹集启动资金”——针对许多有志创业的青年人缺乏创业启动资金的困境,新政策吹出春风,将小额贷款担保的扶持阶段从“创业后”前移到“创业前”:即对于上海市户籍的青年意向创业者,可申请创业前小额贷款担保,只要所持的创业项目经专业论证通过后,即可获得担保金额最高不超过10万元、期限最长不超过年的个人免担保的创业前小额贷款担保。

关键词四:“突破”。青年大学生是最具潜力的创业群体,为解决当前青年大学生的就业创业问题,此次新政策在支持青年大学生创业方面进行重点突破,首次将在上海市高校的非上海生源毕业生纳入开业贷款担保的对象范围,对于其在毕业两年以内在本市注册开业的,通过提供第三方的个人信用反担保的方式,也可以享受到开业担保贷款和贴息的支持。

申请注意事项

个体工商户和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业主以及小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申请开业贷款担保的,申请人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向经办银行提供有效的担保:贷款金额在10万元及以下的,申请人可免于个人担保;贷款金额在10万元以上30万元及以下的,申请人应提供不低于贷款额10%的有效个人担保;贷款金额在30万元以上50万元及以下的,申请人应提供不低于贷款额20%的有效个人担保;贷款金额在50万元以上100万元及以下的,申请人应提供不低于贷款额30%的有效担保。

上海市高校非上海生源毕业生申请开业贷款担保时,须提供第三方的个人信用反担保。这里的第三方是指具有本市户籍,无违法犯罪行为和不良信用记录,且有稳定收入来源的本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申请人除按照原开业贷款担保申办流程进行申请外,还须提供本人毕业证书、第三方身份证、第三方单位职工证明和由第三方签字的《开业贷款反担保协议书》。

新担保会计准则 篇3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担保公司,基本担保业务,会计核算,探讨

2010年7月, 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通知》, 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有关保险公司财务报表格式规定, 结合公司实际情况, 编制财务报表并对外披露相关信息, 不再执行《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 (财会[2005]17号) 。融资性担保公司发生的担保业务,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 (财会[2009]15号) 等有关保险合同的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

通知的施行, 将担保公司会计处理定位于保险公司会计体系内, 充分反映了担保业务的风险特点, 这对引导人们运用现代保险会计理论, 认识担保业务规律、研究控制担保风险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实现了担保公司会计核算的国际趋同和等效, 也使担保公司业务的处理与原《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 (以下简称《办法》) 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但担保毕竟不能等同于保险, 担保公司会计核算不能完全照搬保险公司的相关规定。本文就新会计准则下融资性担保公司基本担保业务的核算做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担保收入的核算 (与《办法》比基本未变)

担保费收入是担保公司为履行担保合同规定的义务而向投保人收取的对价收入。应设置“担保费收入”、“应收担保费”、“预收担保费”等会计科目。

担保合同成立时, 借:银行存款、应收保费、预收保费

贷:担保费收入

中途退保或部分退保时, 应按已保期限与剩余期限的比例计算退保费, 直接冲减保费收入。

对于确认坏账的应收担保费, 通过冲销“坏账准备”的方法进行核算

二、担保合同准备金的核算 (与《办法》比变化较大)

融资性担保合同准备金主要包括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担保代偿准备金, 2010年国家7部委联合发文 (2010年第3号) 《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一条;“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当年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并按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

1.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是指融资性担保公司为尚未终止的融资性担保责任提取的准备金。性质上为递延收益, 即未赚取的担保费。设置科目:“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和”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企业确认原担保费收入、分担保费收入的当期, 应按担保费收入的50%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担保合同解除 (含提前解除与代偿解除) 后将原计提数全额转回。实务中可按以下方法处

资产负债表日, 按 (当月担保项目担保费收入—当月解保项目担保费收入) *50%计算确定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数额借: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贷:未到期责任准备金。当上述计提数为负数时, 借记“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科目, 贷记“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科目。

期末, 将“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结转后该科目无余额。

2. 担保代偿准备金。

担保代偿准备金是担保公司在会计期末为尚未终止的担保合同在担保人未按合同履行义务, 发生代偿义务支付代偿金的情况而提取的准备金。其实质是预计成本。应设置“担保代偿准备金”与“提取担保代偿准备金”科目

资产负债表日, 应按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借记“提取担保代偿准备金”科目, 贷记“担保代偿准备金”科目。

担保代偿时, 根据其收回的可能性分别借记“代位追偿款”科目或本科目, 贷记“代偿支出”等科目。

期末, 将“提取担保代偿准备金”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结转后该科目无余额。

三、担保合同成本的核算 (与《办法》比变化较大)

1. 担保合同取得成本。

担保合同取得成本是指担保人在取得担保合同过程中发生的支出。主要包括发生的手续费或佣金支出、调查和评审费支出等。取得的成本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应设置“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科目。

发生相关费用时:借:手续费及佣金支出贷:银行存款等

如发生评审费等收入, 则:借:银行存款等贷: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2. 代偿支出。

(1) 代偿支出。代偿支出是被担保人未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由担保人代其履行义务而支付的代偿款及相关费用支出。从严格意义上说, 代偿支出尚不是公司的最后损失。担保公司在代偿后有可能从被担保人处得到一定的追偿款。设置“代偿支出”科目

实际支付代偿款时, 借:代偿支出贷:银行存款等科目

(2) 应收代位追偿款。代位追偿款, 是指担保人承担代偿担保金责任后, 按照合同约定取得的对被担保人的求偿权而追回的价款。从理论上讲, 是对担保人发生的代付支出的补偿, 在确认时应当冲减代付支出, 而不能作为一项收入。应设置“应收代位追偿款”科目。

代位追偿款, 只有在同时满足准则规定的条件时才能予以确认。一是与代位追偿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二是该代位追偿款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对于不满足确认条件的代位追偿款, 担保人不应当确认。

确认应收代位追偿款时借:应收代位追偿款贷:代偿支出

实际收到代位追偿款时借:银行存款

贷:应收代位追偿款

收到应收代位追偿款时, 担保人应当按照收到的金额与相关应收代位追偿款账面价值的差额, 调整当期代付支出。

如已提取了担保代偿准备金, 借:担保代偿准备金

贷:代偿支出, 如担保代偿准备金余额不足冲减时, 计入代偿支出。

(3) 抵债资产。抵债资产是担保公司代偿后收回的反担保抵押或质押物资。抵债资产不计提折旧或摊销, 但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 应当按其差额计提减值准备。设置“抵债资产”科目。

取得的抵债资产, 应当按照实际抵债部分的资金本金、已确认的利息和取得资产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抵债资产的入账价值, 借记本科目, 按原已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借记“坏账准备”等科目, 按应收款项的账面余额, 贷记“代偿支出”、“应收利息”等科目。

综合举例:2010年3月7日, 某担保公司与A企业签订一份担保合同, 对A企业的一年期贷款300万元进行担保, 以企业的库存存货进行抵押。担保费为8万元, 保费于合同生效时一次支付。经计算确定, 针对本合同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4万元, 担保赔偿准备金2万元。2011年3月合同到期, A企业未能全额偿还贷款, 担保公司履行了代偿责任, 支付银行借款本息共计264万元。同时收回存货。假设该存货同类资产市场价格为90万元, 代位追偿款预计可收回120万元。8月担保公司转让存货收入95万元, 从A企业收回代偿款110万元。要求:编制有关分录。

担保公司应编制分录如下:

(1) 2010年3月, 担保公司根据合同确认担保收入并计提准备金。

借:银行存款80000

贷:保费收入:80000

借: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40000

贷:未到期责任准备金40000

(2) 年末, 提取担保代偿准备金。

借:提取担保代偿准备金20000

贷:担保代偿准备金20000

(3) 2011年3月支付代偿款, 并收回抵押物及确认代位追偿权。

借:代偿支出2640000

贷:银行存款2640000

借:抵债资产900000

应收代位追偿款1200000

担保代偿准备金20000

贷:代偿支出2300000

(4) 2011年8月处置抵押物、收到代位追偿款。

借:银行存款950000

贷:抵债资产900000

代偿支出50000

借:银行存款1100000

代偿支出100000

贷:应收代位追偿款1200000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财政部.担保企业会计核算办法.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

新担保会计准则 篇4

虽然在业务特征上, 担保企业与保险企业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二者在风险特征、赔付条件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会计准则中有关保险业务的相关规定依然不能满足担保企业会计核算的需要。本文就会计准则下担保企业会计核算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几点建议。

一、担保企业的会计科目设置

担保企业在应用会计准则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设置会计科目。如果完全按照会计准则中有关保险业务的相关规范设置担保企业会计科目, 则既不能反映担保业务的特殊性, 也不能完全满足担保企业日常业务管理的信息需要。

由此, 建议担保企业对涉及担保业务特色的会计科目继续沿用《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设置, 如在资产类账户中设置“应收担保费”、“应收分担保账款”、“存出保证金”等科目, 在负债类账户中设置“存入保证金”、“应付分担保账款”、“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等科目, 在损益类账户中设置“担保费收入”、“再担保费收入”、“追偿收入”、“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担保赔偿支出”、“分担保费支出”等科目, 但在账务处理上遵从会计准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二、担保业务收入的确认

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 保险人应当按照下列规定计算确定保费收入: (1) 对于非寿险原保险合同, 应当根据原保险合同约定的保费总额确定。 (2) 对于寿险原保险合同, 分期收取保费的, 应当根据当期应收取的保费确定;一次性收取保费的, 应当根据一次性应收取的保费确定。根据这个原则, 该如何确认担保企业的业务收入呢?从业务特征上说, 担保业务与保险企业中的非寿险业务更具相似性, 但如果担保业务的收入也根据担保合同约定的担保费总额来确定, 似乎不够合理。

保险企业非寿险业务的风险属于持续性风险, 自保险合同签订之日起至保险合同到期日止, 保险企业随时都面临着赔付的风险。而担保业务的风险属于到期风险, 只有当担保责任到期、被担保人不能支付到期债务时, 担保企业才面临赔付的风险。根据风险收益对等原则, 保险企业非寿险业务的保费是保险企业在承保期间承担了随时赔付风险而获得的补偿, 这种风险的发生在承保期内是随机的, 无法划分到某个具体会计期间, 按照保费总额确认当期收入可以理解。但在担保合同成立后, 担保业务所承担的担保责任并未随即履行, 担保风险随着担保责任到期日的临近而逐步释放或显现。对于担保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担保业务, 如果将担保费总额作为当期的收入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那么在以后期间承担的担保风险将没有偿付来源, 造成担保成本与收益不匹配。鉴于此, 担保企业的担保费按期确认收入更切合实际。对于担保期限在一年以内的担保业务, 按照担保合同约定的担保费总额在担保合同成立时确认为当期担保费收入;对于担保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担保业务, 根据风险收益对等原则按年分期确认担保费收入。

三、担保合同准备金的计提

会计准则规定, 保险企业应根据重大风险测试结果计提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和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等准备金。根据这一规定, 担保企业应计提哪些准备金呢?如何计提呢?

财政部于2007年印发的《金融企业财务规则———实施指南》规定, 主营担保业务的企业, 应按本年实现净利润的10%提取一般风险准备金, 用于弥补亏损, 不得用于分红、转增资本。其后, 银监会、财政部等七部委于2010年联合发布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又规定, 融资性担保公司应当按照当年担保费收入的50%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并按不低于当年年末担保责任余额1%的比例提取担保赔偿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累计达到当年担保责任余额10%的, 实行差额提取。根据上述文件的规定, 担保企业要提取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金以及一般风险准备金。

但在具体操作上, 笔者认为有几点尚待明确。其一是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计提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应该分担保项目按当期担保费收入的50%逐项计提, 而不应按当期所有担保项目的担保费收入总额计提, 否则, 不便于担保责任到期后冲回的账务处理, 也不便于反映各担保项目的实际收益水平。其二是未到期责任准备金的冲回时间。该项准备金实质上是对未到期担保所承担的赔付责任而提存的一笔资金准备, 根据风险收益对等原则, 应待对应的风险解除后才可以冲回。而实际上, 担保业务的赔付风险在担保责任到期被担保人偿付到期债务时才完全解除, 因此, 担保企业计提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也应于各担保项目的担保责任解除时一次性冲回。其三是担保赔偿准备金的计提方式。该项准备金实质上是基于担保风险的出现滞后于担保收入的确认, 为防止担保风险发生时一次性确认损失造成损益的大幅度波动, 而按照谨慎性原则在收入确认的当期预先提取的损失准备。按照目前的计提比例, 担保赔偿准备金在担保企业当期的营业成本中一般占有较大比重, 如果在年末一次性提取, 会造成年末损益的较大幅度波动, 同时也违背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因此, 建议担保企业每月根据当月末担保责任余额的1/12按规定比例计提担保赔偿准备金, 年末时将本年1~11月的累计提取数与按年末担保责任余额的规定比例计算的应提取数比较, 实行差额提取。

四、政府财政扶持资金的会计处理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的有关规定, 结合担保企业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 建议对于担保企业申请获得的业务补助、保费补助等与收益相关的补助资金, 若是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 通过“营业外收入”等科目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若是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 确认为递延收益, 待以后期间确认相关费用或损失时计入当期损益。对于担保企业申请获取的资本金投入等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于实际收到补助资金时确认为企业的所有者权益, 记入“一般风险准备”科目, 用于以后弥补亏损。

参考文献

[1].布秉秀.完善担保企业会计核算的建议.山西财税, 2011;4

谈谈质押担保的会计核算 篇5

一、质物移交

用于质押的标的物可以是动产或者权利。质权的设定必须移转占有。质权自出质人交付质押财产时设立。只有出质人将出质的动产移交给债权人占有, 债权人才能取得质权。设定动产质押, 出质人和质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质押合同。权利质押因为设定质押的权利标的的不同而不同:

以汇票、支票、本票、债券、存款单、仓单、提单出质的, 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权利凭证交付质权人时设立。没有权利凭证的, 质权自有关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

以基金份额、证券登记结算机构登记的股权出质的, 质权自证券登记结算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以其他股权出质的, 质权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

以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出质的, 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有关主管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

以应收账款出质的, 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信贷征信机构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

质物移交前, 无需进行账务处理。质物移交后, 出质人和质权人均应按合同约定, 进行相关账务处理。

出质人的账务处理, 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质押财产移交的根据是质押合同, 不符合销售收入确认等条件, 不能作为销售收入等进行账务处理。质押财产移交时, 质押财产减少;与之相对应的, 需借用金融企业“抵债资产”核算。“抵债资产”是核算金融企业依法取得并准备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置的实物抵债资产、非实物抵债资产 (不含股权投资) 的成本。在这里可作为过渡科目。二是质押财产计量依据是质押合同上, 双方约定的担保范围。因此确定的质押财产的价值, 与质押财产账面价值的差额, 由于不能确认为销售收入等, 不能结转账面价值, 因而不能相应计算损益。未来期间, 当质押财产折价或者拍卖、变卖时, 才能实现质押财产的损益。故在移交时, 这一差额只是或有资产, 不需进行账务处理。三是如需缴纳相关税费的, 应单独反映。

质权人的账务处理, 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接收入库的质押财产, 根据是质押合同, 不是购进。质押财产移交时, 质押财产增加;与之相对应的, 亦需借用金融企业“抵债资产”作为过渡, 进行核算。二是约定的出质财产与实际移交的财产不一致的, 以实际交付占有的财产为准。三是如需缴纳相关税费的, 应单独反映。

现以库存商品质押为例:

例1, 2009年9月1日, 甲公司以自产的A商品90万元 (成本) , 为质押财产, 取得乙公司原材料80万元。双方订立了质押合同。合同约定, 担保范围为原材料80万元, 利息等15万元。为简化起见, 设甲、乙公司存货均按成本计价, 无相关税费。根据质押合同约定和质押财产移交表, 双方应做如下账务处理:

乙公司 (即质权人, 下同) : (一) 销售商品:借应收账款—甲公司8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或“其他业务收入”) 800000结转销售成本业务略。 (二) 接收质物:借库存商品—A商品900000, 贷抵债资产—甲公司—A商品900000。

二、质物孳息与减值准备

动产质押设立后, 在主债务清偿以前, 质权人有权占有质物, 并有权收取质物所生的孳息。孳息产生后, 相应增加了质押财产的价值。但需注意的是, 质权人收取孳息, 并非取得孳息所有权, 而是将孳息作为质押标的 (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

质押财产移交后, 出质人仍享有该质押财产的所有权。资产负债表日, 出质人应当视同相同库存商品, 确定该质押财产的可变现净值, 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当其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 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计入当期损益。

例2, 承例1, 2009年9月30日, 质押财产A商品产生孳息收入5万元;另据确凿证据, 甲公司A商品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5万元, 需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万元。应做如下账务处理:

乙公司确认孳息收入:借银行存款50000贷其他应付款—甲公司50000

乙公司:因不能归责于质权人的事由可能使质押财产毁损或者价值明显减少, 足以危害质权人权利的, 质权人有权要求出质人提供相应的担保;出质人不提供的, 质权人可以拍卖、变卖质押财产, 并与出质人通过协议将拍卖、变卖所得的价款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

三、质物毁损、灭失

质权人负有妥善保管质押财产的义务;因保管不善致使质押财产毁损、灭失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本例设质物保管过程中, 没有毁损、灭失。

四、质物折价或者拍卖、变卖

质物折价或者拍卖、变卖分三种情况:

(一) 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质权的情形, 质权人可以与出质人协议以质押财产折价, 也可以就拍卖、变卖质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

质押财产折价或者拍卖、变卖后, 其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出质人所有, 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

(二) 因不能归责于质权人的事由可能使质押财产毁损或者价值明显减少, 足以危害质权人权利的, 质权人有权要求出质人提供相应的担保;出质人不提供的, 质权人可以拍卖、变卖质押财产, 并与出质人通过协议将拍卖、变卖所得的价款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

(三) 出质人可以请求质权人在债务履行期届满后及时行使质权;质权人不行使的, 出质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拍卖、变卖质押财产。

质押财产折价或者变卖的, 应当参照市场价格。

例3, 承例2, 2009年9月1日, 甲、乙公司订立的质押合同约定, 若甲公司当年12月1日不能如数支付货款, 则乙公司有权折价或者拍卖、变卖质物即A商品, 所得价款, 优先偿还所欠货款及利息等。当年12月1日, 甲公司未能履行到期债务, 乙公司按照合同约定, 加收利息等15万元。经与甲公司协商, 将质物A商品变卖, 价款90万元, 直接偿还乙公司。孳息收入5万元也用不来偿还货款。为简化起见, 仍假设无相关税费。

甲公司:

(一) 计算A商品销售损益, 销售收入90万元;加:存货跌价准备5万元;减:抵债资产90万元;销售利润为5万元。

(二) 计算与乙公司往来结算, 应付乙公司货款80万元;加:确认支付利息等15万元;减:销售收入90万元偿还, (其中, 优先偿还利息等15万元;偿还货款75万元) ;减:应收乙公司孳息收入5万元抵补货款;结清与乙公司往来款项。

(三) 账务处理:

1.销售实现时, 确认收入并结算偿还乙公司欠款:

借应收账款-乙公司900000, 货主营业务收入900000。

2.结转销售成本:借主营业务成本900000, 货抵债资产900000。

3.确认利息等费用:借管理费用150000, 货其他应付款-乙公司150000。

4.结算与与乙公司往来款项:借应付账款-乙公司800000、其他应付款-乙公司150000, 贷应收账款-乙公司900000、其他应收款—乙公司50000。

5.结转递延收益和存货跌价准备:借存货跌价准备50000, 贷主营业务成本50000

经过上述账务处理, 甲、乙公司往来款项已全部结清。

若甲公司仍欠乙公司货款, 则作为普通债务, 继续保留在账面上。

乙公司:计算与甲公司往来结算, 应收甲公司货款80万元;加:确认支付利息等15万元;减:销售收入90万元偿还, (其中, 优先偿还利息等15万元;偿还货款75万元) 。减:应付甲公司孳息收入5万元抵补欠款;结清与甲公司往来款项。

(三) 账务处理:

1.确认利息等费用:借其他应收款—甲公司150000, 货管理费用150000

2.销售实现时:借银行存款900000货应付账款—甲公司900000;借抵债资产900000, 贷库存商品900000

上例中, 如果销售额偿还欠款后有剩余, 则应将多余款项退还甲公司。

五、质物返还

出质人履行债务或者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的, 质权人应当返还质押财产。

关于未担保余值减值会计处理的商榷 篇6

[例22-9]沿用[例22-7], 并假设未担保余值为1 000元, 于20×7年12月31日减值为500元。

20×5年12月31日, 计算租赁内含利率:

计算租赁期内各期应分摊的融资收益 (参见表22-4) 。

20×7年12月31日, 未担保余值发生减值时:

同时, 重新计算租赁期内各期应分摊的融资收益 (参见表22-5) 。

注:做尾数调整:9 931.03=150 000-140 068.97;140 068.97=141 168.97-1 100。*

注:做尾数调整:9 985.08=150 000-140 014.92;140 014.92=140 614.92-600。*

20×7年12月31日未担保余值变动产生的租赁投资净额的减少额=271 435.6-271 121.3=314.3。

该例题将减值后的各期预期收入折现为减值期初投资净额的利率, 作为未担保余值减值后各期的新的内含利率, 并按此利率分配确认减值后各期的融资收益。该例题给出的账务处理为: (1) 按未担保余值减值数额做会计分录:借:资产减值损失500;贷: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500。 (2) 再按上述确定的未担保余值减值对投资净额的影响数做会计分录:借:未实现融资收益314.3;贷:资产减值损失314.3。该例题的会计处理有几点值得商榷。

一是按该例题的账务处理, 到担保结束, 未实现融资收益账户未能结平, 贷方余额为185.7元。

二是内含利率是一项租赁业务的整体收益水平, 未担保余值减值后的内含利率也应该是该项租赁的整体收益水平, 而不应该只是减值后确定各期融资收益的利率。

三是如果按该例题那样将未担保余值减值数直接减少减值后各期的租赁收益, 则无所谓未担保余值减值对投资净额的影响, 只要按未担保余值减值数额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科目、贷记“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即可。

四是未担保余值减值对投资净额的影响, 应该是由于整体投资内含利率降低, 使减值前各期多确认了融资收益, 从而使部分投资未能收回, 使减值初投资净额发生减值的数额。

五是未担保余值是租赁期满退回资产才会有的业务, 因此未担保余值与留购应收款一般不会在同一项租赁业务中同时存在。

按该例题的资料, 去掉留购应收款100元, 则未担保余值不减值的内含利率是7.26%, 未担保余值发生500元减值的内含利率是7.25%。未担保余值发生减值对投资净额的影响及各期应确认的融资收益计算如后表所示。

未担保余值减值对投资净额的影响:392 675.79-39 2 477.94=197.85。

按未担保余值减值额做会计分录:借:未实现融资收益500;贷: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500。按未担保余值减值对投资净额的影响额做会计分录:借:资产减值损失197.85;贷:未实现融资收益197.85。

按上述计算, 整个租赁期确认的融资收益:132 675.79+58 022.06=190 697.85, 减去减值损失197.85元, 实现融资收益190 500元。收回投资:317 324.21+392 477.94=709 802.15, 再加上减值损失197.85元为710 000元。未实现融资收益账户借方确认融资收益:190 697.85+未担保余值减值冲减的500=贷方初始入账191 000+转为资产损失的197.85。

摘要:本文对《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有关未担保余值的会计处理提出质疑, 并结合会计准则讲解中的示例作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未担保余值,减值,融资收益,租赁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浅议未担保余值减值的会计处理 篇7

一、未担保余值变动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

(一)提供的会计信息可理解性较差

通过对比《租赁》准则与准则讲解的会计处理方法,准则使用者很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借鉴白露珍(2011)对未担保余值减值的会计处理进行两步分解的思路,第一,因为未担保余值减少时对当期的期初租赁投资净额不产生影响,且剩余租赁期限内的租赁收款额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当未担保余值减少时,期初未实现融资收益发生同等金额的减少。第二,重新计算的内含利率比原内含利率小,因此,当期按照新的内含利率计算分配的未实现融资收益(租赁收入),是小于按原内含利率计算分配的未实现融资收益的(即未实现融资收益应当调增)。综上所述,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是第一步的影响,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是第二步的影响。

(二)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具有可比性

《租赁》准则中未担保余值减值时要重新计算租赁内含利率,以后期间根据新的租赁内含利率分配未实现融资收益,而新租赁内含利率为以后期间租赁收款额的现值及未担保余值减值后金额的现值之和等于本期期初的租赁投资净额的折现率,这样相当于再次处理一项融资租赁业务。其会计处理实质上是认同了前后各期租赁业务投资的风险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引起该投资项目价值变化的因素仅仅是未担保余值的价值变动,而不是因为承租方的违约风险所可能引起的主体现金流量的变动风险,也不是因为高通货膨胀率引起的租赁业务整体收益率下降的风险。所以这样的会计处理夸大了租赁业务的项目风险,企业按照原内含利率计算的各期租赁收入与按新内含利率计算确认的租赁收入没有进行比较的基础。由于对以后期间租赁业务的风险估计有误,使得对同一笔经济业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在前后期间不具有可比性。

(三)《租赁》准则讲解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准则讲解给出的例题却并未按照上面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处理,在未担保余值价值减少的情况下,假设租赁开始日未担保余值价值为a1,第x期减值为a2,则未担保余值减值金额a1-a2,第x期租赁投资净额在未担保余值减值前为b1,在未担保余值减值后为b2,则租赁投资净额减少额b1-b2。准则讲解例题给出的第x期会计分录:

借:资产减值损失a1-a2

贷: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a1-a2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b1-b2

贷:资产减值损失b1-b2

这显然与准则讲解的会计处理规定不一致,而这种方法最终也导致了未实现融资收益在融资租赁结束时尚有(a1-a2)-(b1-b2)的金额未摊销完。

二、未担保余值变动会计处理改进意见及分析

(一)未担保余值的初始确认

在初始确认时对未担保余值进行分类,分为重要的、不重要的未担保余值,再进行记录。首先,要根据未担保余值的最初估计金额大小、未担保余值占最低租赁收款额及未担保余值之和的比例大小进行判断,金额越小就越不重要,从金额上初步确定未担保余值的重要性程度。其次,要考虑租赁期限的长短,此时的“重要”、“不重要”指的是预期未来未担保余值的现金流量变化大小,变化大就重要,变化不大就不重要。一般而言,租赁期限短,最初估计的未担保余值的准确性就高,而且未担保余值发生变动的可能性就小,那么预期未来未担保余值现金流量较可靠,其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就小;租赁期限长,则刚好相反。最后,要考虑企业所有未担保余值之和相对于企业整体的资产水平、收入水平的大小,从而判断未担保余值价值对企业整体的收益水平的影响大小,影响越大,企业整体未担保余值就越重要。那么在对每项未担保余值进行分类时就更应该谨慎。

(二)未担保余值的后续计量

未担保余值发生减值时,对重要性程度较低的未担保余值,可直接按照未担保余值账面价值与预计可收回金额的差额确认当期减值损失,并同时计提减值准备。这样的会计处理非常简单,同时又不影响企业所提供的融资租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对于企业整体财务报表的公允列表不会产生影响。对于不重要的未担保余值,一般情况下,未担保余值期限短、金额小,可以直接以减值金额确认为当期的减值损失。未担保余值价值变动作为一项会计估计,适用未来适用法,其会对当期及以后期间会计处理产生影响。当期直接确认减值损失金额也是对当期及以后会计期间产生了影响,并且这种会计处理方法更加谨慎。而在《租赁》准则讲解中,减值当期所做分录,借:资产减值损失,贷: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同时,借:未实现融资收益,贷:资产减值损失,实际上计入当期损益的减值损失小于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金额,其差额递延在以后期间计入了损益,只不过是通过未来期间租赁收入减少的形式计入的。从这方面来看,该种直接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未担保余值减值准备的方法更加谨慎,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加相关。

笔者认为对于减值的未担保余值价值在以后期间又恢复的情形,不应当再将未担保余值价值转回。首先,在《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准则基于固定资产减值后价值恢复可能性比较小(通常情况下为永久性损失)的考虑,且依据会计信息质量中的谨慎性要求,规定固定资产减值后其减值金额以后期间不能恢复。其次,融资租赁资产是一项固定资产,融资租赁资产与未担保余值实质上存在于同一实物资产(未担保余值是依附于融资租赁资产而存在),虽然融资租赁资产是承租方的一项固定资产,但是这并不改变融资租赁资产本质上是一项长期资产的性质,因此,应将未担保余值视为一项长期资产。最后,对于同一实物资产的人为分割的两部分价值,这两部分价值在减值而又恢复后是否可以再转回的会计处理应该一致;而对于未担保余值的该问题,笔者倾向于未担保余值的会计处理应与固定资产一致。因此,未担保余值减值后其价值又恢复的,应该不予转回。

三、未担保余值变动时不做处理的建议

出租人融资租赁的收入主要取决于租金,在租金不变的情况下因未担保余值这一未来估计值的变动而调整租赁内含利率和租赁收入,会干扰信息使用者对租赁收入的判断。建议出租人在租赁期间不对其变动进行会计处理。从价值角度看,就融资租赁来说,作为其判断标准之一,租赁开始日出租人最低租赁收款额的现值几乎相当于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未担保余值仅是租赁资产剩余价值中未担保的部分,相对于计入长期应收款的最低租赁收款额来说通常应是很小的。因此,据重要性原则,出租人应将关注点放在长期应收款的减值处理上,而不应是未担保余值。

从使用价值的角度看,融资租赁资产租出后,实质上由承租人控制,该资产的减值应由承租人处理。附着于这一实体上、记录在出租人账上的未担保余值的变动,受承租人对融资租入资产的使用情况等的影响,不易确定。因此,我建议,出租人于租赁期届满、收回该财产时再对未担保余值进行会计处理,如果有减值,计入当期损益。分录为借记“融资租赁资产”、“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未担保余值”科目。

摘要:我国自开始发展融资租赁业以来,融资租赁在中国经历了飞速发展。融资租赁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与此同时在我国也逐渐发展完善,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准则对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作了比较详细的规范。可是《租赁》准则对融资租赁中的未担保余值变动会计处理的规定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降低了企业对外提供融资租赁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本着简化未担保余值变动会计处理核算方法的原则,对未担保余值变动的确认、计量提出了全新的会计处理建议。

关键词:未担保余值,减值,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白露珍.融资租赁中未担保余值变动会计处理新探[J].财会通讯:综合,2011(12上).

新担保会计准则 篇8

一、民营企业对外担保业务的必然性

民营企业想要持续健康发展,资金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资本要素。民营企业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其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企业平均寿命较短,经营风险较大,很多金融机构则不愿光顾。民营企业的规模小、实力不足,可用作抵押的土地、机器、设备、房产等满足不了银行的资产抵押需求,抵押担保的形式不能解决众多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质押担保的形式只能解决少数企业的临时性资金困难,外部融资主要还是依赖信用担保。现如今,有偿担保机构比以前增加了很多,但高额担保费用造成民营企业的不堪重负,只得依赖民营企业间的联保、互保来解决融资问题,由此产生的担保问题也将长期存在。

二、民营企业对外担保业务的风险及成因

民营企业对外担保的风险主要存在于被担保公司的履约能力。被担保人一旦由于滥用资金、经营恶化等原因而造成其无法按期偿还债务时,作为担保人的民营企业就需按照担保合同来承担连带责任,这就造成企业的实际负债,给民营企业带来严重损失。在民营企业对外担保额超过民营企业偿还能力的状况下,因对外担保承担连带的赔偿责任,可能诱发担保方企业的财务困境,给企业造成风险。

由于民营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尽完善,存在着部分内部人控制的现象,造成内部会计控制的弱化。部分民营企业领导者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滥用职权,置相关企业章程与法律法规于不顾,存在“一人说了算”的状况,甚至连基本程序都做不到位,搞关系担保或人情担保,企业的内部控制只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同时民营企业对外担保链(圈)扩大了市场风险,各企业的互保行为纵横交错,形成了互保链(圈),在有关民营企业状况良好时自然无事,但是一旦链条上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必然会拖累担保链(圈)的其它企业,可能导致多米诺效应出现,导致民营企业互保一损俱损。

三、民营企业对外担保业务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民营企业对外担保指的是民营企业给其母公司或者下属子公司以外的其它单位、企业、个人提供的抵押、质押或保证。在三个担保方式中,质押与抵押是物的担保,在现实生活中用的较少,担保风险可以控制,可以预知;而保证则是信用的担保、人的担保,在生活中运用得最为普遍与广泛。担保风险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有必要健全一套民营企业运用保证方式下的对外担保业务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一)设立对外担保红色警戒线

在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对外担保的问题,必须妥善处理、高度重视,始终把担保的风险控制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即设立对外担保红色警戒线,且严格执行、不得突破,各民营企业可按照自身管理者风险偏好、承受能力与经营特点等确定出红色警戒线,并加以量化与细化,写进企业章程,保证其具有可操作性与硬约束性。例如,企业的对外担保,应该按照担保的金额与性质,具备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的授权批准;对外担保的总额不可超过总资产的一半或最近一年净资产额的70%;单项担保不可超过最近一年净资产额的20%。民营企业应该健全自己的对外担保预警机制,避免被其所累,成为其它企业的牺牲品。

(二)对被担保单位加强调查

担保企业的风险主要在被担保企业。担保企业通过日常的业务活动,对被担保企业的业务范围、财务状况、生产情况等有一定的了解,但仅仅是这样还不够,必须要更加准确、全面、深刻地了解被担保企业的情况,使风险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1. 提供企业近期报告

被担保单位应该定期提供自己最近一期审计报告、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提供还贷来源、贷款资金用途等资料,新项目还应该提供出可行性报告,以便担保单位能够及时了解被担保单位的情况,准确把握其财务状况、盈利趋势等,这是化解风险的重要措施。目前,部分担保企业没有做好此类工作,仅听信被担保单位的一面之词,迫于友情、乡情、亲情等压力,无形中就替他人背了债务。

2. 对被担保企业建立诚信档案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被担保企业的诚实信用、偿债信誉情况:通过到工商部门询问调查,能够了解被担保企业是否守信用、重合同,以及其重组、分立、合并等情况;通过其开户银行,能够了解被担保企业历来的信用等级与偿债信誉,是否存在逃避银行债务等情况;通过税务部门,能够了解被担保企业是否有偷税与欠税行为,我国的税收征收管理法明确规定,被担保企业一旦经营困难导致倒闭破产,国家税收优于无担保债权,还可以通过与其业务联系紧密的单位,如水电燃气、原材料的供应商等单位,了解被担保企业有无赖账与久拖债务不还等劣迹。

(三)签订健全完善的担保合同

担保合同的签订是一项十分严肃的事情,必须认真对待,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单位对担保合同的重视不够,缺乏对其审查,仅仅按照债务人或银行要求,在其事先准备的合同文件上盖章、签字;有的甚至将法人代表章与公章等交由被担保单位或银行,让他们代为签字、盖章,人为地增加了担保单位的风险。所以必须加强对担保合同的审查,签订表达清楚、要件齐备的担保合同,尤其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 担保的范围

担保法第21条明确规定,“保证担保范围包含:主债权、利息、违约金、实现主债权与损害赔偿金费用,担保合同规定不明确或没有规定的,保证人承担全部债务责任,合同中另有规定则从其规定。”为了减轻担保责任,担保企业必须在合同中明确规定担保范围。担保法第12条还规定,“同一债务拥有两个及以上保证人,保证人应该按照合同约定份额来承担保证的责任,而没有约定的,保证人负连带责任。”所以若存在多个担保单位的情况下,应该进一步明确其担保范围,以减轻企业担保责任,降低担保风险。

2. 担保的期限

担保法第25条明确规定,“债权人与保证人没有对保证期间进行约定的,保证期间是主债务履行届满之日起6个月。”所以,企业必须约定好担保期限,以防止担保风险与担保责任伴随担保期限延长而不断增加。

3. 保证方式

担保法在其16至19条也有规定,体现在连带保证方式下,债务人在合同规定的履行期内未履行债务,债权人可要求债务人按约定履行合同,或者可以要保证人承担保证范围内的保证责任。所以连带保证相对一般保证而言,其责任大、风险高,必须在合同当中对保证方式进行明确约定,避免承担更大的风险。

(四)重视贷款合同履行情况

担保企业应该时刻关注被担保单位的贷款合同执行情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担保风险进行准确评估,具体有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当债务人履行了偿债协议以及银行已解除债务人的偿债义务,履行完毕贷款合同后,保证人的责任已解除,保证人应该及时将保证撤回,从而减少损失,降低风险;第二,贷款合同的条款变动,如资金用途、借款本金、借款期限、借款利率等项目发生改变,如果没有取得保证人的同意,则意味着加大了保证风险,为保护自身正当权益,可解除担保;第三,债务人与贷款银行达成债务展期协议,而未取得保证人的同意,导致保证人担保风险由于债务期限延长而增大,由此保证人可考虑不再承担其保证责任,解除保证;第四,要考虑保证期间的利率变化,债务人与债权人的贷款合同中约定,贷款利率伴随人民银行利率的变化而变化,那担保企业的责任也要伴随国家利率的调整而相应降低或增加。

(五)依法运用反担保,给担保行为加保险

为进一步减小风险、减轻责任,担保企业向银行申贷时,可以考虑让被担保单位作为己方保证人,签订反担保合同,其金额、方式、期限等保持一致,当担保企业给被担保单位清偿债务造成损失时,在反担保中可以获得优先补偿,所以,反担保为担保行为系上了安全带,加了保险,同时担保法第4条也规定了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提供反担保。在反担保的过程中,企业应该密切注意下列内容:第一,要看反担保企业有无担保资格,按照担保法的规定,国家机关不可作为保证人;医院、幼儿园、学校等公益性的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不可作为保证人;企业法人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不可作为保证人。第二,要看反担保企业所提供的营业执照、法人代表的身份证件、企业章程等资料是否可靠、真实,不但要核对原件,还要到证件发放机关实施核实调查,防止上当受骗,减小担保风险与责任。第三,了解与掌握反担保单位的公司章程,谨防担保单位以违反公司章程的规定为由,拒不承担担保的责任,从而造成反担保失去作用。

(六)担保的事后监控和防范

上一篇:企业内部转移价格问题下一篇:后APEC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