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2024-07-21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精选十篇)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篇1

关键词: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策略,平台B/S,C/S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Urba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UGIS) 是专业化的地理信息系统, 是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城市管理和信息服务而建立的专用地理信息系统。它属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一种子系统。具体地讲, 它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及信息工程技术等实现对城市各种数据和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管理、查询、分析、应用和维护更新的空间信息系统。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城市管理和决策的现代化工具已被许多城市列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来进行建设, 它担负着整个城市综合信息的存储、分析、交换和服务的功能, 为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的定量化、科学化以及为城市地理信息进行快速查询和分析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并为决策者提供辅助支持, 成为未来数字城市 (Digital City) 不可缺少的工具。

下面笔者根据江门市城市地理系统建设的经验探讨一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策略。

1 地理信息系统集成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软硬件的迅速发展, 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大都摒弃了以前所采用的孤立的模式, 而是采用集成的方式。集成不是把现有的要素简单的组合起来, 而是具有明确的主观性和目的性, 集成的背后有价值判断和情感要求。集成的核心在于组成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结合, 将分散的系统集成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以取得系统的协同效益。

信息系统的集成是指根据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或子系统的要求, 对各种产品和技术进行验证后, 把它们组织成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的过程。系统集成是一种思想, 是一种指导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的方法和策略。系统集成的内容包括:人的集成 (最终用户掌握和利用信息系统功能, 从而融入信息系统之中) 、企业组织的集成 (组织机构改组) 、管理和技术的集成以及计算机系统平台的集成。

2 基于B/S模式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的三层结构

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共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分别是单机版、C/S模式、B/S模式和网格模式。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 (主要是美国) 的GIS正处于C/S模式向网格模式转换的阶段, 而我国的G I S由于发展起步晚, 并且受到各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其所处的发展阶段是C/S模式向B/S模式转换的阶段。

2.1 基于C/S模式的二层结构

在进行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和集成的过程中, 最初由于受到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软硬件的限制而采用最简单的也是分布式计算环境中最流行的基于C/S (Client/Server, 客户端明及服务器) 模式的两层结构。该模式被许多大型数据库网络系统普遍采用, 其最重要的特点在于摆脱了传统网络系统中文件服务器/终端的模式, 发挥了服务器容量大、速度快等特点, 减少了客户端的工作量, 同时有利于减少网络通信信道上的信息流量。

C/S模式实际上是把客户端的任务通过网络交由相应的远程G I S专用服务器处理 (如ARC/INFO Map Info等的远程服务器) , 处理完毕后, 再通过通信信道把处理结果返还给用户。从结构上看, 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集成模式, 把大量的数据相关操作交给专用S e r v e r来完成, 既发挥了服务器的效用, 又降低了通信信道的数据传输量, 容易实现各种不同系统的集成。

2.2 基于B/S模式的三层结构

最简单的B/S模式是由三层结构组成的, 其中第一层是表示层, 也就是用户界面层, 主要是用户进行交流的层面:第二层是业务层 (中间件层) , 也就是W E B服务层与应用服务层, 该层也叫做应用服务器中间件层或者是应用访问程序框架平台, 主要进行浏览器端和数据库服务器端信息交流的连接;第三层是数据访问层, 其主要功能是进行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存储和管理以及满足业务层对于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访问。

B/S模式的客户端是一种“瘦客户端”模式, 无需在客户端安装任何组件和应用程序, 只需要普通的网络浏览器 (Internet Explore或者是Net Scape) 即可。B/S模式的业务层, 也就是中间件层, 是基于B/S模式的三层结构中一个最为关键的一层, 也是区别于C/S模式的关键。在该层中, 主要是将接受到的客户端的各种请求进行处理, 并且与数据库 (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 进行连接, 最后将处理的结果返还给用户。

3 基于B/S模式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集成的建设

采用基于B/S模式的三层结构并且基于W E B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上面已经进行了概括的介绍, 下面将进行详细的解释。

3.1 客户端技术

在使用该I E浏览器的时候, 用户只需要在地址栏中输入所需要的U R L, 系统就会按照有关的网络协议向应用服务器和W E B服务器发送H T T P请求, 在应用服务器和W E B服务器端进行该请求的各种处理, 最后将用户所需要的结果返回给用户。

3.2 WEB服务器和应用服务器端技术

当用户在网络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所需要的U R L后, 该请求会通过H T T P标准协议向应用服务器和W E B服务器进行传递。在应用服务器和W E B服务器端响应安装了所有的G I S的软件、组件和开发程序, 这些G I S软件在目前最为流行的是E S R I公司发布的A R C G I S系列, 主要包括ARCIMS (Internet Map Server for ARCView and Map Object网络地图服务) 、ARCMap、A R C C a t a l o g、A R C T o o l b o x、A R C S D E (Spatial Data Engine, 空间数据引擎) 和License Managers其中ARCIMS主要是用于进行网络地图发布的, 而A R C S D E是空间数据引擎, 主要是进行空间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3.3 数据库服务器端技术

在基于B/S模式的三层结构中, 客户端所需要的一般都是W E B页面, 所以在客户端发送请求大都去调用应用服务器和W E B服务器端的J S P或者是被W E B服务器转换成的Servlet, 而它们在进行动态生成WEB页面时, 一般都会去调用Java Bean, 然后通过Java Bean与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进行连接或者是直接进行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的连接。空间数据在目前所采用的技术中, 一般都是存储在由E S R I公司生产的ARCSDE (Spatial Data Engine空间数据引擎) 中, 通过O D B C-J D B C桥与应用服务器和W E B服务器进行连接, 由于采用了Java技术, 目前直接采用JDBC驱动即可。属性数据存储在目前非常流行的O R A C L E数据库中, 该数据是一种R D B M S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 同样该属性数据也是通过J D B C与应用服务器和W E B服务器进行连接。

参考文献

[1]张清浦, 陈拂晓.政府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建设模式[J].遥感信息, 1998:3.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论文 篇2

姓名: 学号: 专业: 指导老师: 日期:

李想 *** 地理信息科学

李春杰 2016年 6月 12 日

浅谈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与应用

摘要: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GIS)是GIS技术在城市空间的综合应用,是将反应城市现状、规划、变迁的各类空间数据(如地形、地貌、建筑物、道路、综合管线等)以及描述这些空间特性数据通过计算机进行输入、存储、查询、统计、分析、输出的一门综合性空间信息系统,它是在GIS技术高度发展和城市科学研究对信息数据处理的技术手段要求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产生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系统是一种运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实现对城市各种空间和非空间数据的输入、存储、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更新和提供应用,以处理城市各种空间实体及其关系为主的技术系统。本系统具有稳定性、安全性、易操作性、可扩展性、开放性和运行高效性,完全达到规划业务处理、图形浏览、网络查询等日常工作要求。

本文将对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其构成、发展和实现方法进行阐述,并对基于GIS建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做了深入的研究。在分析了基于ArcGIS软件建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行性基础上,提出了设计思路、数据组织模式和功能模块划分方法等;其次,实现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查询、统计、缓冲区分析很功能模块,并解决了最短路径查询问题;追踪建立了基于ArcGIS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关键字: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信息服务;数据处理;GIS

一、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简称“UGIS”。它是GIS的一个分支,是一种运用计算机硬件、软件及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实现对城市各种空间和非空间数据的输入、存储、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更新和提供应用,以处理城市各种空间实体及其关系为主,满足城市建设、企业管理、居民生活对空间信息的需求,同时借助其特有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可视化表达,进行各种辅助决策的技术系统。它是城市基础设施之一,也是一种城市现代化管理、规划和科学决策的先进工具。其应用由各个业务应用系统、电信基础设施、互联网和网站群、信息化终端、城市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城市综合信息平台等要素组成。

目前在我国的电子政务和城市信息化建设中,GIS收到了广泛的关注。作为实现社会经济信息与空间位置配准的重要手段,GIS也已经开始融入到许多日常业务系统中,为提高管理和决策的定量化、科学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国内外的发展概况

国际上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始于 70 年代初、中期,经过 20 多年的迅猛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已将它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之一,用于城市动态管理和规划发展.并将它作为对城市重大问题和突发性事件进行科学决策的现代化手段。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许多国家在城市规划、市政工程、交通设施、公共服务、动态监测等方面都广泛应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美国首都华盛顿持区启用 34 个城市信息子系统进行城市动态管理,定时发布交通状况信息,导向车辆运行,即一成功范例。

我国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研究以遥感为先导,1980年在天津和 1983 年在京、津、渤地区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89 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正式在常州、洛阳和沙市三个中等城市进行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探索和建设。1999 年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在经济特区和东南沿海城市,对 UGIS 的需求出现了一股热潮,加大了资金和技术投入。深圳、广州等城市的 UGIS 建设已进入城市管理和规划的业务应用阶段。我国在城市信息的查询、数据和信息的更新、土地规划和房地产管理的计算机化、城市问题的分析评价与科学决策等方面, 在不同程度上借助 UGIS 这一先进技术,产生了非常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体上讲,我国的城市 GIS 目前己逐步趋于成熟。UGIS 作为城市管理和决策的现代化工具已被许多城市列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来进行建设。由于它具有综合信息的存储、分析、交换和服务的功能, 可为城市规划、管理和建设的定量化、科学化以及各类信息的进行快速查询和分析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并为决策提供辅助支持。因此,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是数字城市不可缺少的工具。当前,城市 GIS 技术更加成熟并呈现出网络化、分布式、集成化、组件化和三维可视化的发展趋势。

三、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是由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实现对城市各种空间、非空间数据的输入、存贮、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更新,并以处理城市各种空间实体及其关系为主的技术系统。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城市现代化管理,规划和科学决策的先进工具,由数据、硬件和网络、规范标准、技术队伍以及组织管理五大要素构成。通过建立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各种信息的数字化、标准化和计算机化,从而达到统一管理数据共享和促进办公自动化,实现信息的快速查询检索,实时交换以及可视化表达和输出,逐步形成一个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城市动态管理系统,对城市实行现代化管理。通过建立不同的分析模型和辅助决策支持系统,对城市城市综合管网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提出方案,供主管部门

决策参考。

四、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 1.数据输入输出方面

系统应具有完善的地形和管线图形及属性信息的输入编辑功能,保证基础地形数据库和管线数据库的准确性、安全性、现势性。能够让数据维护人员方便地输入各种数据和地形图,包括对图形的各种方式的输入(文本、手工、转换等)和编辑功能(增加、删除、修改、移动),对属性数据的输入和编辑功能,对数据库的管理功能(复制、删除、修改等)。

系统应具有完善的数据接口,能够方便可靠地进行各类数据和地形数据的转入和转出。系统需要提供一些必要的辅助工具来检测输入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如属性录入情况检查、属性库清洁、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一致性检测等。

2.管理与分析功能

系统应具有强大的数据查询和统计功能,完成对现有数据的查询。统计和分类管理,并可以根据查询或统计的结果生成满足要求的报表、图形等信息。系统应具备建立正确的政府决策支持模型的能力,从而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系统要具有功能强大的专业图形制作功能,能为政府决策、规划建设等提供详实的专业图形和报表资料,如平面图、带状图、纵横断面图等。系统要有较为完整的符合国家标准的符号库,使得图形数据的表示准确可靠。

3.系统的可靠性与易用性

系统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包括对数据库的管理、系统使用的安全管理和系统正常运行管理等,并提供相应的安全管理工具。系统在界面功能的开发上,要符合目前国家有关标准以及管理的一些习惯,使系统容易掌握和使用。系统在网络方面要简单、实用,并具有较高的安全保障。系统要有较灵活的图形显示和管理功能,是用户能够较为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显示方式,体现个性化的表达特点。

五、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应用领域 1.城市规划管理

国际上的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始于 20 世纪70 年代初期,经过近30 年的迅猛发展,目前发达国家已将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作为城市现代化标志与重要基础设施之一,用于城市动态管理和规划发展,并将它作为对城市重大问题和突发性事件进行科学决策的现代化手段。城市规划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文

档管理和图形管理。其中文档管理包括数据录入、传输、案件处理、结案处理、监督处理、统计、输出等;图形管理包括图形数据的输入与输出、编辑、专题图

生成与调用、动态更新、查询等。2.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的专业性更强,它是规划管理工作的基础。城市规划设计远比其他设计对空间信息的依赖程度更大。首先通过 3S 等技术可以直接的将现实中 的地形、地貌、建筑物等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使规划设计依据更加准确及时。其次,通过计算机应用系统绘制出符合要求的城市发展蓝图。第三,可以采用仿真、虚拟现实等技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和浏览用于与实际效果的比较及发展预测。最后,还可根据社会公众的意见及时修改和调整,使城市的规

划设计方案更加符合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的要求。以四川山水画卷风格生态人文滨江城市规划设计方案为例

3.城市交通管理

在城市道路建设方面,可以对 3S 系统所产生的城市空间信息充分利用,对城市的道路进行合理布局与规划,利用动态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对规划方案进行仿真、模拟,进行评估,使方案满足需要的同时又能预留出一定的发展空间。在交通工具方面,对公共车辆配置 GPS 接收设备,对车辆进行导航。市民出行可以办理公交智能卡,方便快捷。在交通管理方面,城市 GIS 将城市道路系统与交通管理部门需要的交通管理信息叠加,通过信号灯管理、警力配置系统,每辆车配的置的专用传感器,可使设置在路边的信号采集设备及时将每辆车在城市中的流动情况反馈到数据处理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将采集到的数据和预设的交通规划全景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并将结果送往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的计算机系统对相关路段的交通信号进行控制,通过信号的变化对交通流量进行调度。

以道路选线(成本距离分析)为例

分辨率不一致,输出数据中分辨率(比例尺不同,即数据精度不同,输出数

据以精度最高的输入数据中的最低精度),坡度(elevation)的分辨率为25,选择用高程数据做出坡度图,选择拉伸的着色方式对其进行重分类,对不同地类赋予相应的工程成本值,新建字段,为短整型,将lu_cost的值转换给value,用重分类工具,加载导入数据后点在进行赋值,设置环境,把分辨率设置为和坡度一致,然后综合考虑坡度修路成本的影响和土地利用对修路成本的影响的因素,分别复制为0.6和0.4,以为坡度的影响比较大,利用成本距离计算公式基本成本距离,然后计算成本方向,将结果转为矢量图输出即为最终结果。

4.城市地下管线管理

城市综合地下管线管理系统就是指利用 GIS 技术和其他专业技术,采集、管理、更新、分析和处理地下管线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在城市 GIS 应用中,对每一个地下管线都有一个空间定位,根据空间信息可以制作出能反映地下管线状况的数字地图,将不同的管线图叠加到数字地形图上,就可以显示出不同管线

在同一标准地形图上的准确位置,同时将管线的属性数据输入到根据管网图形信息而建立的属性信息数据库中,使二者一致,即可以通过图形信息查阅其属性信息,又能检索属性数据也可直观地查询到管线位置的图形。这样一方面,在进行城市建设过程中可以及时查清建设项目所在位置地下管线的分布情况,避免因建设工地地下信息不清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也可以合理布局。另一方面,各部分还可以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对这些数据实行动态管理和更新。

5.城市水资源管理与配置应用

应用 GIS,可以从空间上、时间上彻底了解水资源的现状与变化发展,奠定水资源管理所需要的数字基础;可以直观表现水资源状况,更好地认识水资源的变化规律;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直观、系统、科学的管理工具;可以规范管理数据,实现信息共享,便于各部门数据的交换,改进和完善水资源调度管理与数据更新维护机制。在配置方面,要在制水过程中建立数字化系统,包括配给、过滤、生产、供应等全过程。同时在数字地图基础上建立供水监控系统,利用 GPS定位与各监测点相连,随时将大范围的监测信息反馈到中央控制中心,保障供水的需要。

6.房地产领域应用

将 GIS 引入房地产管理是对传统房地产管理方式的一个突破,它标志着房地产管理走向更加成熟、更加规范的管理模式。其总体功能结构如图 1 所示。

图 1 城市房地产管理信息系统总体功能结构 城市房地产信息系统的建立既满足目前国内房产管理部门所迫切需要的自动化办公要求,又具有处理速度快、精度高、分析科学、查询方便、图形和属性一体化管理、界面友好的特点。同时, 随着计算机在房产管理部门的普及, MIS 技术的完善, 建立一套满足房产管理的自动化、网络化、科学、高效的办公系统,使房产管理部门通过系统真正实现技术的整体链接,从而使房产管理部门之间形成统一的整体。

7.政府决策支持方面

城市 GIS 应用的建设过程中,很多应用领域都以政府管理的需求与应用为主导和发展方向。为政府部门提供多方面的交流,及时的数据和信息,是减少

政府决策失误的有力保证。如城市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时有发生,建立相应的系统和电子地图就可以对现状作出及时判断和分析,对灾害影响和灾情发展进行模拟,系统根据模拟结果提出紧急响应方案,政府根据方案立即部署,同时采取行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灾后还要评估灾情,及时作出灾后重建工作规划。特别是 3S 等为基础的高新技术的应用,为政府在制订有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方面提供更加客观、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

七、总结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篇3

【关键词】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更新

0.引言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信息资源,因此,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能够为数据库提供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的城市内已经建立起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我国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数据。在对城市数据经过加工整理后对地理空间数据库进行及时更新。在对数据库进行更新时如果数据量较大,在遇到意外情况时造成工作中断,很容易产生数据的丢失,因此就要采用相应的保护措施,保证数据库的更新效率,为行政主管部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数据库的结构和更新方式

1.1数据库的结构

在进行数据库的选择时,通常采用工作库、现状库和历史库的分类方式,保证数据的可维护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其中,工作库主要负责临时数据的存储,现状库根据数据的更新周期进行最新成果数据的更新。同时,在数据库中的原有的数据就会就会自动归档至历史数据库中。

在进行数据更新时,其操作具有明显的不可逆性,其数据一旦更新就不能够进行撤销。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就要尽量减少对于现状库的直接操作。在进行数据更新的过程中,数据的修改要在工作库中进行实现,将需要更新的有关图层进行提取,其后在工作库中进行操作,用新的数据代替旧的数据。在操作完成后需要在工作库中对更新结果进行检验,保证其准确性。之后的数据就可以利用到现状库中,同时将原始数据保存至历史库中,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历史数据。历史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先现势数据的对于数据。

1.2数据库的更新方式

在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更新时,要综合参考城市基础测绘中的外业修测进行开展。其主要方法有:测区级更新、图幅级更新和要素级更新。其中的测区级更新主要使用在由于综合地貌产生的变化较大,需要进行整体的更新,解决数据中存在的问题,在数据更新完成后方可进行数据进行更换。图幅级的更新属于常规性的,主要依据竣工测量所得的数据对固定图符进行数据的更换。在进行要素级更新时要根据其中的单个要素产生的变化,对数据库中的特定要素进行更新。在进行要素级更新时,其主要特点为产生的数量较少,更新的频率较快。

2.基础地理信息矢量数据更新的原则

在城市的发展中,进行地理数据更新对于城市的整体规划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数据更新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现势性的原则。在进行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时,要保证更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使得数据的更新能够满足现下的最新需要。

(2)精度匹配的原则。在进行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更新后,要保证数据的精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和固有的数据信息进行叠加时的准确性。在进行更新的过程中要注意更新部分和未更新部分的精度一致。

(3)空间和属性信息同步更新的原则。在进行数据的更新过程中,不仅包括图形数据内容,还包括属性数据的更新,保证二者的同步更新是数据更新的重要内容体现。

(4)一致性的原则。在地理信息系统中,图种的数量较多,在进行更新的过程中就需要保证图中之间的一致性,确保更新数据的准确。在进行更新时要结合在同一图种内的坐标系统要保证一致,并根据数据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决策。

3.基础地理信息矢量数据更新的内容

在进行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更新时,内容为地理空间的变化、相关信息的变化和拓扑关系的建设。

(1)空间实体更新。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更新,空间实体产生的变化为信息系统内的点、线、面的特征进行更新。在空间实体中的点、线的内容相对简单,因此要将信息面作为重点进行更新。

(2)属性信息的更新。在进行属性信息的更新时,主要会产生两种变化,一是空间的实体没有产生变化,但空间实体的有关属性却产生了变化。二是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同时产生了变化,与之相关的属性信息也会产生变化。在属性信息产生变化的过程中,要保证空间信息的同步进行,减少在更新的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3)拓扑关系的重建。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矢量数据中,要进行范围的确定就需要建立相应的拓扑关系。拓扑关系和空间实体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空间实体的变化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拓扑关系。在产生变化的过程中不是由人工进行实现的,而是程序间产生的自动变化。在一些空间和面积较大的街区、道路中都需要进行拓扑关系的建设,为之提供相应的数据。在进行拓扑关系的重建时,应充分考虑与空间内的实体信息更新同步进行。

4.基础地理信息矢量数据的更新方法

在进行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采集时,具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因此在进行更新的过程中采用的模式也不相同,在进行数据更新时要充分结合更新后的数据检验,保证更新的效率。在进行更新时主要采用丈量法、数字化或扫描矢量法、野外数字测图法、掌上电脑更新法等。

(1)丈量法。在城市中对于基础地理信息的变化量较大和地形较简单的地点可以进行简单的丈量,在进行数据的获得后进行地理信息的更新。其主要是对已知点和基线间的距离确定待定点的坐标位置。其具体操作内容有:1)进行距离的丈量,并进行及时的记录。2)进行计算坐标的确定,整理空间内的信息和属性信息。3)在进行数据的更新后要将数据存放在数据库中,对数据库进行整体的更新。

(2)数字化、扫描矢量化法。在原有的白纸测图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和扫描矢量化,其后根据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要求进行线型和符号的赋值,并保证其一致性,最后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数据更新。

(3)野外数字测图法。采用野外数字测图法能够满足基础对于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实现数据的更新,在一些地理特征变化较大的区域中通常采用此种方法。

(4)掌上电脑更新法。利用掌上电脑进行数据的更新能够为野外数据的更新提供更加便利的操作条件。在进行数据更新后,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进行数据库的更新。

5.结语

从当前城市发展情况来看,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库建成后,必须对其采取相应更新,以有效地确保数据的现势性。针对当前我国情况看,对基础地理数据的更新还存在许多问题,难以保证数据的现势性。文章结合笔者实践及其理解,提出了适合基础地理数据库矢量数据的更新方法,为同行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谢远长,李旭宏.城市交通规划地理信息系统设计[J].交通科技,2012(09):95-182.

[2]吕北岳,吴江.技术在我国交通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测绘科学,2008(04):30-31.

[3]宋小冬,叶嘉安.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篇4

地图一开始是作为空间信息的承载和传输介质而出现, 而且到目前为止它的这种功能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合肥之窗”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是集地理信息技术、数字制图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项现代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以电子地图为主线, 把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游、购、娱、食、住、行等文字资料、地图、影像以及多媒体信息有机结合起来, 实现“从图到文、从图到图、从文到文、从文到图”的相关检索。以可视化的数字地图为背景, 用文本、照片、图表、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为表现手段展示城市、企业、旅游景点等区域综合面貌。

1 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1.1 需求分析

随着“数字城市”的发展, 城市各行各业对于地理信息的需求日益扩大, 而传统的地图已不能满足用户对信息的查询、检索等需求, 应政府、企业、公众对位置信息服务需求, 为了全方位地展示和宣传合肥的良好形象, 推进“数字合肥”建设, 为广大市民及来肥投资兴业的人士提供直观便捷的现代生活和投资贸易服务指南, 利用现有的软件及合肥市测绘设计研究院经过五十余年发展积累的大量宝贵资料, 配置一定的硬件, 开发一个易扩充的、易维护的、具有良好人机交互界面的“合肥之窗”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目前, 本系统是全市乃至全省第一款针对政府、企业、公众的多媒体地理信息应用系统, 内容丰富、编排合理、技术先进、功能强大, 与空间地理信息结合得更加紧密, 使用查询更加便捷。

1.2 系统结构设计

系统采用武汉大学远图工作室的TeleAtlas软件作为系统开发平台, 充分利用该平台开放、实用、多功能的特点, 后台数据库采用微软的数据库Access, 电子地图采用CorelDraw软件制作, 开发环境是Visual Studio 6.0。系统结构图见图1。

1.3 系统数据加工

1.3.1 地图数据加工

地理底图是地理信息查询的基础, 也是“合肥之窗”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平台, 一个内容翔实、位置精确、制作精美的地理底图有力地保证了整个系统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整个系统应用了两个地理底图:合肥市行政区划图、合肥市区图。合肥市行政区划底图主要地物包括境界、道路、水系、地名、相关注记等。合肥市区图底图除了道路、水系、地名、境界、相关注记外, 适时增加了大型小区建筑、高层建筑、公园的雕塑、建筑、亭子、假山、游船码头、各种特征符号等。

1.3.2 多媒体数据加工

多媒体数据包括图片、音频、视频、Flash动画、专题图表、文字、网页、三维景观等。“合肥之窗”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包含了大量的多媒体信息, 我们把从不同渠道收集来的各类信息按不同图组分为七大类, 每个大类中又按媒体的不同类别分为几个小类, 这样有利于大量多媒体数据的有效管理。最后把所有所需要的多媒体数据按规定的格式、类型、要求加工处理成我们所需的数据。

1.4 数据源建立

“合肥之窗”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地图查询中很多信息是通过各自的图幅热点、热线和热面的查询来实现。TeleAtlas提供了点、线、面目标的采集工具。当我们赋予这些热点、热线和热面各自的属性信息, 如视频信息、图片信息和文本信息时, 对需要查询的目标建立属性数据库 (*.mdb) , 从而实现图幅和多媒体数据库的连接。

1.5 系统集成

TeleAtlas软件作为系统开发平台, 媒体形式主要包括目录、图组、主图、图幅、文本、静态图像、视频图像、声音及动画九种媒体, 这些媒体综合地反映了“合肥之窗”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所表达的主题。系统集成即是将各功能模块对应划分图组、图幅、插图并确定相关地图内容。本系统数据在TeleAtlas的环境中集成, TeleAtlas软件包是通过“树”结构来组织数据的。

2 系统内容与功能实现

2.1 系统内容概述

“合肥之窗”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包括合肥概貌、经济发展、规划建设、科教文化、旅游观光、生活指南、城市写真七大部分。涵盖合肥建城2000多年以来的历史, 直到2010年城市的规划蓝图, 共收集了80万文字资料、500多帧图片和50余幅精美地图和16 min的视频, 可查询8 500多个单位。以空间地理为平台, 形象、直观、多角度地展现了合肥地形地貌、行政区划、历史变迁、民俗文化、地理特征、招商引资、开发区建设、城建风采、基础设施、园林绿化、科技园区、科研机构、旅游景点、文化娱乐、宾馆酒店、购物天地、重点企业、市民办事指南、社会经济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成就, 收集了大量的各行各业信息, 是一个庞大的“资料库”, 资料翔实、权威、生动, 可以作为 (融) 投资、办事和旅游的“工具书”和“地图册”, 同时也适合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市民等参阅。

2.2系统功能设计

“合肥之窗”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共有七个功能模块, 每个模块反映的内容有所不同, 但实现的方式和方法完全一致。下面以公交信息查询功能为例加以说明。系统提供了全方位的公交信息查询, 包含了合肥市现有的公交站点、线路、换乘信息等公共交通信息, 通过查询, 可以查找公交站点、公交线路、公交线路经过的站点。查询结果可以在电子地图上定位和显示, 同时, 还可以查找出发地和目的地间的公交换乘信息, 方便用户选择最佳的出行和乘车方案。用户可在信息输入框中输入起点、终点。系统能够根据换乘次数最少或者所经过线路的距离最短, 自动为用户计算出多条行车路线, 并推荐最佳行车路线。

3结语

“合肥之窗”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经过最初的设计、实现以及后期应用的检验和长期不断的维护与完善, 现在已经具备了比较完善的功能, 同时也博得了用户的好评。但随着用户的增多, 用户要求的不断提出, 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此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 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系统迫切需要与其他新技术的结合, 以满足用户的需求目前, 合肥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已建立并开通“合肥之窗”城市地理信息服务网站 (WWW.HFWINDOW.COM) , 实现电子地图以万维网作为传播介质, 它具有传统地图以及单机电子地图无法比拟的优点。借助于计算机和因特网, 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进行地图的浏览和查询, 而且地图的现势性强, 更新速度快, 系统的维护、更新方便。

摘要:在研究多媒体技术、电子地图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 结合实际应用需要, 设计和实现了“合肥之窗”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以促进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地图,Tele Atlas

参考文献

[1]龚健雅.地理信息系统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2]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12.

[3]杜清运, 邬国锋, 蔡忠亮.多媒体电子地图集中超媒体结构的语言学机制[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 2000 (12) :9.

城市规划与测绘中的地理信息系统 篇5

目前GIS已经广泛应用于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天气预报、防灾减灾、投资项目评估、社会统计、公安交通与管理等方面。本文仅就城市规划与恻绘中的地理信息系统进行讨论。测绘科学是GIS的基础学科

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数字地图─以数字形式存贮的地图,也是当代测绘科技的重要成果之一。通过数字地图数据库,规划设计人员可以获取准确可靠的信息,井可资源共享。因此,建立GlS的第一步是设计并建立数字地图数据库。

1.1 数字地图的制作

数字地图的制作分为数据采集和数据编辑两大步骤。数据采集方法主要有:

1)通过外业实测和电子手簿的自动记录及数据转换。

2)在航测内业测图过程中,以仪器对航片进行采集。

3)用数字化仪对已有成图进行数字化。

数据经过编辑处理,便可形成数字地图。

1.2 数字地目的优点

1)经缩放编辑后,可形成任意比例尺的可视图。

2)分层编辑,不同层次存贮不同的地图要素。按不同层次的内容输出、组合,可以编制不同用途的各种专业用图。

3)修测十分方便。在AUOCAD环境下,可对基础图内容实行特殊配置注记,进行设计、量算和修改。

1.3 城市规划综合数据库

城市规划综合数据库包括基础地理信息、土地使用状况、城市基础设施、资源和环境保护信息等多种内容,其中最重要的是基础地理信息。它包括矢量化地形图,遥感影像图,4D数字化产品,空间化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等。GIS在城市规划与测绘中的重要作用

常规的城市规划设计都在测绘人员提供的测绘图件、资料下进行。由于测绘与规划设计严重脱节,既不能发挥测绘人员对规划设计的参与作用,又难以使规划设计人员吃透客观实际的信息,因而不利于提高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数字地图的出现和GIS的发展,使这一状况得到了改变。由于GIS主要以数字地图的形式输入输出,查询、分析直观易懂,因此很易为规划设计人员所接受。

在GIS中,由于所获取的测绘基础数据详尽、可靠、准确,大大提高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同时计算机的高速运算和具有极强的逻辑判断功能,可在短时间内提供多方案比选,增加了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而且,计算机可以自动地生成各种规划用图、表格和报告,利用数据库又易于删补、更新,因而还可以实现城市规划的动态监控和动态设计。通过对GIS的研究和使用,还可增强测绘人员和城市规划人员的协作,使信息的获取和使用臻于统一,促进城市规划工作。

近年来,随着获取和处理遥感数字图像的明显进步,预计在三五年后,数字化、多光谱航空、航天遥感在费用、质量、信息量上的优势将更加明显。因此,应将遥感信息列为城市规划基础地理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尽量采用影像图作为规划成果的背景图,并吸引更多的遥感应

用机构为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通过对GIS空间信息的查询、分析和应用,可望大大增加规划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前景展望

GIS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空前。它正在与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系统)、DPS(数字摄影测量系统)、ES(专家系统)和多媒体技术进一步融合,扩展其功能。一旦更全面地解决了地图信息的自动采集问题,加强了空间技术的研究,将空间数据库与方法库、知识库联接起来,GIS又将向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城市管理信息综合采集系统的探究 篇6

[关键词]城市管理;信息综合采集系统;概况;流程

一、信息采集的概况

信息采集是指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信息采集是信息得以利用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信息采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信息管理工作的质量。信息可以分为原始信息和加工信息两大类。原始信息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直接产生或获取的数据、概念、知识、经验及其总结,是未经加工的信息。加工信息则是对原始信息经过加工、分析、改编和重组而形成的具有新形式、新内容的信息。其采集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準确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所收集到的信息要真实可靠。当然,这个原则是信息收集工作的最基本的要求。为达到这样的要求,信息收集者就必须对收集到的信息反复核实,不断检验,力求把误差减少到最低限度。

2、全面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所搜集到的信息要广泛,全面完整。只有广泛、全面地搜集信息,才能完整地反映管理活动和决策对象发展的全貌,为决策的科学性提供保障。当然,实际所收集到的信息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全面完整,因此,如何在不完整、不完备的信息下做出科学的决策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3、时效性原则

信息的利用价值取决于该信息是否能及时地提供,即它的时效性。信息只有及时、迅速地提供给它的使用者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特别是决策对信息的要求是“事前”的消息和情报,而不是“马后炮”。所以,只有信息是“事前”的,对决策才是有效的。

二、城市管理信息采集流程及方式

1、城市管理信息采集流程

第一,制定收集计划。只有制定出周密、切实可行的信息收集计划,才能指导整个信息收集工作正常地开展。

第二,设计收集提纲和表格。为了便于以后的加工、贮存和传递,在进行信息收集以前,就要按照信息收集的目的和要求设计出合理的收集提纲和表格。

第三,明确信息收集的方式和方法。

第四,提供信息收集的成果。要以调查报告、资料摘编、数据图表等形式把获得的信息整理出来,并要将这些信息资料与收集计划进行对比分析,如不符合要求,还要进行补充收集。

2、城市管理信息采集方式

(1)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是获得真实可靠信息的重要手段。社会调查是指运用观察、询问等方法直接从社会中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和数据的活动。利用社会调查收集到的信息是第一手资料,因而比较接近社会,接近生活,容易做到真实、可靠。

(2)建立信息网

管理活动要求信息准确,全面,及时。为了达到这样的要求靠单一渠道收集信息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行政管理和政府决策更是如此。因此必须靠多种途径收集信息,即建立信息收集的信息网。严格来讲,情报网络是指负责信息收集、筛选、加工、传递和反馈的整个工作体系,而不仅仅指收集本身。

三、信息采集在城市管理中的重要性

做好信息工作,服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是党政机关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城管部门作为一个地方政府组成部门,除了要在城市管理与执法两方面下功夫外,也同样应该把信息工作视为是日常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工作实际,对信息采集工作重要性进行分析:

1)信息采集工作可以对领导的决策与管理工作起到参谋作用。一个决策的出台,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际调研,而信息的有效传达会大大节省领导者的信息收集过程,事半功倍,换一句话说,信息的流通与采集贯穿于任何一个决策形成的全部过程。

2)信息采集工作可以实现下情上达,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对社情民意的反馈作用。信息已成为各级领导掌握下情和大趋势的“晴雨表”,管理者通过各种可用的信息,可以对辖区实际情况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做到更符合客观实际。

3)信息采集工作对政策落实和工作部署情况有监测作用。信息是沟通各级各部门工作情况的重要载体,信息是领导者掌握情况、指导工作、控制局势的有效手段。

4)通过信息报送,可以展示整个部门的工作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城管部门的工作水平,通过信息报送,可以起到推广经验的效果。

5)信息工作对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有超前预测作用,可以说,信息是领导处理问题的“预警器”。信息采集工作还是领导者发现、培养本单位人才的有效载体。

6)信息采集员第一时间查找各职能区域内存在的问题,并及时上报受理中心,充分发挥信息采集的时效性。在日常的采集过程中,流动摊贩、街头散发小广告等违法行为,自己可以进行快速处理的,采集员充分发挥城管协管员的作用,第一时间把问题处理掉。信息采集员在巡查的过程中发现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及时上前劝导和制止,帮助市民改正不文明行为。

7)要以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机制、健全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加强应急机制建设,形成利益诉求多渠道表达、社会风险预警、矛盾多元化化解的工作机制为重点,构建城市管理信息综合采集系统,推进社会建设。要继续深化党务、政务、居务公开,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健全城乡群众参与重大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估监督的机制,完善公共政策公开征求意见的办法,并探索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联系点制度,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工作无疑将在各级政府的日常管理活动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城管工作者必须不断提高对做好信息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认真研究、明确责任,进一步提高信息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努力开创城管信息工作新局面,推动城管事业的新跨越。

参考文献

[1]赵宏高.城市管理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0.

[2]杨德江.基于GIS的数据动态空间管理及可视化技术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18).

[3] CJJ/T 106-2005.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S].2005.

[4]于冰清.城市管理创新模式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

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研究 篇7

1 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的内容

1.1 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

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是进行环境预测、环境监管和环境质量评估的关键所在。对于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数据库作为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其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资料、环境背景与环境要素属性、监测目标、遥感信息数据库四个方面。这四种数据库组成了城市环境系统的核心部分。在进行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研究的过程中, 这四种数据库是体统研究的关键所在, 对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1.2 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的组成

环境信息系统是在环境遭到破坏之前对环境的发展做好预测、监测工作, 并做好相应的环境规划工作, 对城市环境进行及时治理和有效地控制。城市环境信息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子系统组成:

1.2.1 资源环境的基础信息管理子系统

这一子系统主要对街道、居民小区、企业的分布, 工业、餐饮、医院等污染源进行大气监测等, 显示监测数据, 对城市各个污染点进行环境监测管理。

1.2.2 环境动态监测子系统

这一子系统主要是根据城市的基本地图, 将城市环境监测的相关数据按一定时间录入到GIS数据库中, 对空间和属性进行统一管理。借助空间、时间序列进行环境信息处理。对城市环境监测结果进行深入分析, 在环境信息管理上实现可视化, 及时掌握城市环境发展情况, 找出城市环境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城市环境规划提供数据依据, 在实践中探究区域性城市华宁污染治理的可行性, 为环境整治工作的进行提供技术支持[2]。

1.2.3 环境评价子系统

这一子系统主要是通过利用GIS数据库的环境监测信息, 对城市环境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 通过分析、评价结果, 进一步指导城市环境工作的有效进行。首先是找出影响城市环境的各个环境因素, 在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 确定城市各个分区的环境标准和等级, 并通过文字、图形等形式表现出来。

1.2.4 环境影响预测子系统

这一子系统主要是找出影响城市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 通过对数据的数值进行模拟演变, 找出各个数据之间的演变规律, 根据这些规律找出城市环境发展的影响因素, 充分发挥城市环境建设的预见性, 从而对城市环境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以便更好地位城市环境建设服务[3]。

1.2.5 环境规划子系统

这一子系统主要是在城市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发展预测的基础上对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规划, 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 在实践应用中对这些方法总结, 在城市环境建设中, 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城市环境规划工作。

2 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的需求

在进行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研究的过程中, 充分了解系统需求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只有对环境信息系统的需求有了准确的把握, 才能进一步对环境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创新。通过系统需求找出环境信息系统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并进行及时的改进和完善, 增强环境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 为城市环境做好预测、监测和规划管理工作, 让环境信息系统更好地为城市环境发展服务, 进一步推进我城市化发展进程。

2.1 数据统一集中管理

在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的运用过程中, 数据管理是其中的基础环节。城市环境信息系统主要是将已经保存的分散的数据输入进城市环境数据中心里, 对环境数据进行统一集中管理, 为数据的进一步使用提供保障。使环境监测数据向分析、决策方向进行结构转变, 为了使已存数据得到充分的利用, 数据中心应该具有一定的兼容性, 可以让格式不同的数据放入到数据仓库当中, 实现城市环境信息数据的共享与交换, 为城市环境发展提供数据基础, 在城市环境建设的过程中做到有据可依, 有章可循[4]。

2.2 数据的深层分析

目前, 对我国的城市环境信息数据的分析正处在一个简单统计和简单汇总的处理水平, 而数据分析对制定环境决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就需要将复杂的数据分析隐藏于简单的界面下面, 实现数据访问的高效性, 让用户在选择、研究数据时更加容易操作。

2.3 灵活的数据表达

城市环境信息系统不仅存在时间和动态两种性质, 还具有一定的空间性, 选用GIS进行系统表达最合适不过, 在城市环境信息管理系统运行过程中, GIS可以对城市环境现状进行评价, 对城市污染源的排放和治理、生态环境发展状况等进行分析。在城市环境信息系统中发挥了充分的功能优势[5]。

3 总结

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 城市环境发展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城市环境的发展对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城市环境信息系统是城市环境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是进行城市环境预测、监测和规划的重要手段, 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的应用, 有效地提高了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为城市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快了城市环境发展进程和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城市环境信息系统也得到了不断开发, 在促进我国社会进步与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我国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 对于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的研究日益增多, 城市环境信息系统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次研究将从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的系统内容和系统需求两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城市环境信息系统,系统内容,系统需要

参考文献

[1]戴福初, 张晓军, 李军.地理信息系统GIS支持下的城市地质环境评价[J].工程地质学报, 2010, 12 (10) :120-123.

[2]况旭, 程声通.环境监测全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J].环境科学学报, 2011, 5 (03) :2, 10-252.

[3]王超, 马志宇.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环境保护科学, 2012, 10 (13) :140-143.

[4]姜旭平.信息系统分析:概念、结构、机理、分支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12 (09) :260-263.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篇8

图1是原型法设计方法的基本模型和传统方法中最常用的生命周期法的基本模型。

1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的内容和步骤研究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为全系统确定整体框架和结构, 它是系统研制工作的核心和系统开发的依据。总体设计方案指导系统开发的全过程, 不但要命名系统开发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得以实现, 而且要使所设计的系统达到优化。一般来说, 一个优化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必须具有运行效率高、控制性能好和可扩充性强等特点。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系统总体目标.规划系统的规模和确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 说明它们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 确定系统的硬软件配置, 规定系统采用的技术规范, 并作出经费预算和时间安排, 以保证系统总目标的实现。

如果没有好的总体设计, 就可能导致一个结构不良、功能无法满足要求的系统。这样的系统要么存储的数据不能满足应用要求, 要么有重复存储, 要么系统各个部分不协调, 或者编码不便于使用, 等等。总之, 不会是一个好的规范化的系统。诚然, 最初制订的总体设计方案, 反映了一定阶段对系统目标、功能、技术手段、用户需求等方面的认识, 它是当时对所建系统的最高级和最全面的概括。但初期的系统设计只能是认识过程的一个起点, 其中必然会包含许多不足之处, 有待于开发实施过程中逐渐修改完善。

系统总体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用户需求调查分析、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等。

系统总体设计的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用户需求的调查和分析, 撰写用户需求分析报告; (2) 总体设计方案的编写; (3) 总体设计方案的论证和审批。

其中, 总体设计方案编写包含了系统结构设计、数据库设计、数据规范化标准化设计、系统软硬件配置、系统开发计划、经费预算和组织实施等工作。

2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逻辑设计

在用户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明确系统的目标, 弄清用户要解决什么问题和各个阶段在达到的要求, 从而提出系统的逻辑模型, 即确定系统的功能。逻辑模型的基本成分是系统总体逻辑结构、子系统划分和功能分析, 可用文字、数据流程图和其它有关图、表进行描述。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与一般地理信息系统一样, 其总体逻辑结构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库和人员等组成部分。

(1) 硬件。主要指一个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的设备环境, 包括计算机 (含存贮磁盘、光盘驱动器、软盘驱动器等) 、输入设备 (含手扶跟踪或扫描数字化仪等) 、输出设备 (含绘图机、打印机等) 以及网络和不间断电源等。 (2) 软件。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部分。前者主要指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 如PC机上的DOS, WINDOWS或WINDOWSNT等, 图形工作站上的UNIX, OPENWINDOWS, MOTIF等。后者包括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即各种商品化的基于PC机或图形T作站的地理信息软件工具) 和在此基础上专为某一个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的软件 (包括各种功能模块和各种应用用户界面) 。应用软件一般应具下列功能:数据采集与输入, 数据储存与管理, 数据处理和分析, 成果生成与输出。 (3) 数据库。数据库是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一个系统可以具备一个或多个数据库。按数据类型及应用功能可将数据库分为基础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两大类, 它们都包含空间型数据和空间定位型关系数据。 (4) 人员。与一个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人员包括系统设计开发人员、系统运行和维护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最终用户等。

以上这四部分在总体上构成一个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由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对城市规划、管理和决策等有重要作用, 它与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也会有密切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 需要设置它们之间的接口, 实现相互访问和信息共享:也可将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使两者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3 数据库设计

依据逻辑设计的结果进行物理设计。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物理设计主要是确定系统的物理结构、使用的技术手段、所需要的条件和资源以及实施的步骤和时间进度等。具体包括数据库实体设计、标准化设计、软硬件配置、系统开发计划、经费预算和组织实施等。与其它地理信息系统一样, 数据库是城市地理信息系统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一般来说, 数据库设计和建设的工作量及其调研的经费会占整个系统设计、建设工作量和经费的大部分。甚至能达到60%~70%。数据库设计质量的好坏, 不仅影响到系统建设的速度和成本而且影响到系统的应用、维护管理和数据更新。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和数据子库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基础信息数据库除作为基础信息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外, 它还要与专题子系统连接, 向它们提供有关基础数据。各种专题数据库或数据子库除作为相应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外, 也可能被其它子系统调用。因此, 应考虑各个子系统的需要, 遵循共享数据库原则, 对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进行统一设计和建设。不应仅按子系统需求分别设计和建设各自的数据库, 否则会增加存贮数据的冗余度。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和基本要求包括。

(1) 应该对大量的数据体用非冗余结构予以定义, 并根据需要使其能同时不同的用户使用 (批量处理, 交互处理, 联机的和面向事务的) 。 (2) 在插入、修改和删除数据元素时, 数据元素的结构、相互关系和从属性应保持不变。 (3) 应用程序不依赖于数据库中的数据组织方法和存放位置, 即数据独立。这通常包括两种含义:其一是不同的应用程度可按其所需的数据结构去访问库中的数据;其二是当库中的数据组织发生变更时, 不需要重新编写或修改已有的应用程度。 (4) 系统对库中数据的存取进行控制, 防止无关用户对数据的非法存取以及有意或无意的破坏, 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5) 系统要保证数据在逻辑意义上的正确性、有效性与兼容性。因此, 系统要提供各种保护手段 (如数据差错的检查与修复等) , 以防止任何可能危害完整性的情况发生。 (6) 要有一些辅助程序, 用于数据库的维护以及经常性的组织和必要时的数据库恢复操作。 (7) 要便于用户对数据进行独立的写入、修改、补充和删除。 (8) 要具有不断扩充和更新的能力。

4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评价方法

系统评价是从技术和经济两大方面对所设计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功能和效益评定。基本做法是将开发完成并运行的系统与预期目标进行比较, 考察是否达到了系统设计时的预期的效果。然后对下列各项进行逐一审议和考核。

(1) 系统效率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招种功能指标、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均是系统效率的反映。例如系统能否及时地向用户提供有用信息?所提供信息的质量如何?系统操作是否方便?系统出错率如何?以及资源的使用效率如何?等等。 (2) 系统可靠性所谓可靠性是指系统在运行时的稳定性, 是否很少发生事故, 即便发生是否也能很快恢复。可靠性还包括系统的数据文件和程序是否妥善保存, 以及系统是否具有后备体系等。 (3) 系统的帮助系统需要有完善的帮助, 因为任何一个应用软件的使用都需要有一个熟悉的过程, 而且即使能熟练使用也会碰到各种问题, 系统的帮助是非常必要的。 (4) 系统可扩展性任何系统的开发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求精和完善的过程, 特别是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它往往是从调查和搜集空间数据开始, 然后开发系统原型, 历经修改完善。逐步演化到兼有管理和决策功能的高级阶段。因此, 要使在已开发系统上增加功能柜块.而不需大改动或不影响整个系统结构, 必须在系统设计时留有接口。否则, 当数据量增加或功能增加时, 系统就可能要推倒重建。 (5) 系统可移植性可移植性是评价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的一项重要指标。一个有价值的地理信息系统的软件和数据库, 不仅在于它自身结构的合理, 而且在于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即它们不仅能在一台机器上使用, 而且能在其它型号的设备上使用。要做到这一点, 系统必须按国家规范标准设计, 包括数据表示、专业分类、编码标准、记录格式、控制基础, 等等, 都需要按照统一的规定, 以保证软件和数据的匹配、交换和共享。

参考文献

[1]秦波.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二维数据查询与浏览[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篇9

关键词:CGIS,原则,内容,方法

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 存在大量的基础数据, 这些数据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变化而变化, 城市基础建设的增加, 也加快了基础数据的变化。在城市中如果地形图进行了更新, 而地籍边界等信息没有更新, 则会出现两者之间的矛盾或者精度不匹配的情况, 有可能产生边界分割了住宅, 或者管线到马路上来的情况, 这种错位会对城市中各个用图部门带来麻烦和负面影响。另外如城市中的电子地图没有更新, 在进行车辆导航和定位时, 就可能出现导航错误, 甚至发生不必要的交通事故, 因此对于基础数据的更新显得非常重要。另外基础数据可以供很多部门使用, 如果不及时更新城市基础地理数据, 可能会严重地阻碍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因此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加快城市基础地理数据的更新。

在目前的状态下很多城市基础空间数据的采集部门往往存在基础数据更新周期长, 数据更新质量差等问题, 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在基础数据的更新模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基础地理数据的更新模式上, 现在很多的部门是采取了重新测量、入库的方式来进行的, 在发生变化的地方, 重新进行基础数据的采集工作, 然后再重新录入到数据库中, 这样可能在数据库中存在有多套数据, 容易导致某一地区数据的不一致, 因此城市基础空间数据的采集部门, 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尽量利用各种规划竣工测量、地籍测量、地形图修补测资料来对基础地理数据进行更新, 这样可以加快基础空间数据更新的速度, 保证其准确性。

本文结合目前的各种更新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在总结其利弊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套有效的城市基础地理数据更新的解决方案。

1 城市基础空间数据更新的原则

由于城市基础地理数据对城市的规划和发展而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城市基础空间数据的更新, 应该有一定的原则和规范。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原则和规范。

1.1 现势性原则

对于城市基础空间数据的更新, 一定要准确及时地对基础数据进行更新, 以保证基础数据的现势性。基础数据是对城市目前发展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反映, 只有保证其现势性, 才能充分发挥出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作用。

1.2 精度匹配原则

对于更新的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应该保证其精度要求, 否则在和原有的地理信息进行叠加的时候会出现问题, 因此在更新的时候要注意更新部分和未更新部分的精度匹配问题。

在精度匹配问题上可以采用多项式变换的方法来保证新、旧地图之问的精度匹配, 或者用精度较高的空间数据来纠正精度较低的空间数据, 一般情况下, 可通过一定数量的公共点来实现整个图面的精度匹配。

1.3 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同步更新原则

由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内容较多, 其中的属性数据也十分复杂, 因此在更新的时候, 不仅仅是对图形数据进行更新, 而且要同步地对属性数据进行更新, 保证二种数据同时更新, 如对原来的一个宗地而言, 现在有可能变成了两个宗地, 因此属性信息中的宗地所有者、宗地面积等信息都应该一起进行更新。

1.4 一致性原则

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 由于存在大量的图种, 在更新的时候, 如何保证各个图种之间数据的一致性是很重要的, 同时还涉及到同一个图种内的坐标系统的一致性等问题, 只有很好地保证基础空间数据的一致性, 才能利用这些基础数据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决策。为了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必须采取严格的措施来进行控制, 也包括数据质量的控制等内容。

2 城市基础空间数据更新的内容

在城市基础空间数据更新的原则基础上, 对于城市基础空间数据来说, 其数据更新内容就是空间实体的变化、相关属性信息的变化和拓扑关系的重建等。

2.1 空间实体的更新

对于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来说, 空间实体的变化是最基本的更新内容, 各种点、线、面特征是GIS的基本研究对象, 在考虑实体变化的过程中, 是主要需要更新的。空间实体中由于点、线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 因此重点应该是面信息的更新。

2.2 属性信息的变化

属性信息的变化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空间实体没有发生变化, 只是和该空间实体相关的属性发生了变化, 如对一栋房子而言, 当房子转让后, 房子的产权就发生了变化, 而房子的空间信息没有发生变化;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都发生了变化, 如一个地方进行了重建, 该地方原有的空间实体全都发生了变化, 同时其属性信息一般也会变化。因此在属性信息的变化中, 最重要的是要保证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一致性, 否则很容易产生错误。

2.3 拓扑关系的重建

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 在一定的范围和程度上需要建立拓扑关系, 因此在空间实体发生了变化的时候, 拓扑关系也要发生变化, 但该过程不应该完全由人工来实现, 大部分应该由程序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自动变化。一些大的街区, 道路和部分房子更新等都需要重新建立拓扑关系, 拓扑关系建立起来后可以供其它的分析使用。拓扑关系的重建应该结合空间实体信息的更新同步进行。

3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更新的方法

由于城市基础空间数据的采集方式多种多样, 因此其更新的模式也不一样, 城市基础空间数据的更新应该在遵循前面提到的原则基础上进行, 同时更新工作应该和竣工验收等结合起来进行, 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城市基础空间数据更新的效率。可以采用丈量法、数字化与扫描矢量法、全野外数字测图法、基于无线通讯方式的PDA掌上电脑更新法、规划竣工测量等方式进行更新。

3.1 丈量法更新城市基础空间数据

在城市基础空间数据变化不大的地方, 或者地形等情况比较简单的地方可以采用丈量法对其基础空间数据进行更新, 该方法主要是量取待定点相对已知点或基线的距离来确定待定点的坐标, 主要有边长交会、内外点法等。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 野外丈量距离, 并填入相应的表格或者自动记录到存储介质上。

利用丈量法更新基础空间数据时, 在野外首先丈量距离, 应该采用钢卷尺或者手持式的激光测距仪, 并且严格按照规定填好相关数据并绘制草图, 以免产生错误。在丈量之前, 首先要弄清各个起算的坐标, 可以在室内通过图解法得到控制点序列, 注意编号的准确性。

(2) 内业计算点的坐标, 并进行空间和属性信息的整理。

在所有丈量数据完整后即可回到室内进行数据的处理, 可利用各种方法来计算待测点的坐标, 有边长交会法、内外点法。

(3) 将更新后的信息放到数据库中, 实现数据库的更新。

通过前两步的工作后, 基础空间数据的更新已经完成了很大的工作, 接着就是要对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更新, 在更新的过程中考虑周围地理信息和更新地理信息之间的关系, 然后进行更新, 数据更新后应该重新进行检核和比对, 以保证更新的正确性。

3.2 数字化或扫描矢量化的方式来更新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由于在城市的某些地方可能有了白纸测图的成果, 因此可以采用将原有纸质图进行数字化或扫描矢量化, 然后按照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要求对等符号、线型等信息进行赋值, 保证两者的一致性, 然后再对基础空间数据更新。其基本作业过程是:数字化 (图纸扫描、屏幕矢量化) 、属性赋值、格式转换、数据更新。

利用该方式来进行城市基础空间数据的更新时, 应充分考虑到已有图纸的精度等信息, 如果精度太差, 则不合适用来作为城市基础空间数据更新的基础图, 需要重新进行数据采集。

3.3 利用全野外数字测图法更新城市基础空间数据

在丈量法、数字化或扫描矢量化无法满足基础空间数据更新的基础上, 可以采用全野外数字化测图的方法来进行基础数据的采集和更新, 该方法适合变化区域大的地方。

3.4 基于无线通讯方式的P D A掌上电脑更新

随着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发展, P D A掌上电脑也逐渐在城市基础空间数据的采集中开始应用, 掌上电脑有各种操作系统和各种硬件平台, 但它们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体积小、图形化界面、触摸屏等, 这些特点决定了PDA比较适合野外数据采集, 特别是在面积不大数据量不大的情况下, PDA是非常合适的, 由于是图形的界面, 因此可以做到所测即所见, 对于基础空间数据的更新来说, 应该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根据PDA更新数据时采用的方式, 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野外更新图形、室内更新数据库的方式;另一种是采用无线通讯方式, 将野外测量的数据直接发回到控制中心, 进行数据库的更新。

3.5 规划竣工测量方式更新

规划竣工测量的质量不仅涉及到测量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而且还将影响到规划管理部门审批的落实和监督管理, 因此施测时, 作业人员都比较谨慎、细致, 加之其起算数据一般为高等级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点, 这使得竣工测量成果比相应的一般地形图测量精度高, 体现了成果的准确性;另外规划竣工测量一般都在工程竣工完成后6个月时间内必须完成, 具有很高的现势性, 同时竣工测量是由施工单位实地测量和建设单位共同配合进行的, 地形、地貌各要素表示齐全, 权属关系清楚, 因而具有权威性。所有这些有利条件都使得利用规划竣工测量成果动态更新城市基础地形图是最经济适用的一种方式。更新过程为, 规划竣工测量成果数据提取处理, 更新城市大比例尺数字线划地形图规划红线范围内的数据, 再进行城市空间基础数据库的更新。

4 结语

建议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基础数据现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 建立以规划竣工验收测量、地籍测绘为日常更新源的更新业务体系及其相关的管理系统, 在此基础上配套系列数据入库更新技术规程, 实现数据更新的常态化、流程化, 从而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空间数据库所衍生的建筑物、道路、绿地等基础专题数字线划图数据也有了经常性的数据更新源。另一方面, 这种更新模式需要和城市测绘与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日常业务结合, 使得城市基础空间数据更新有更好的机制保障。

参考文献

[1]孙红春, 王卫安.基础地理信息图文一体化数据模型[J].测绘通报, 2001 (1) :4~6.

[2]昊利民.面向GIS的城市基础数字地图库的建立[J].地矿测绘, 2000 (2) :11~12.

[3]刘众志, 株洲市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库建立的探讨[J].四川测绘, 2002 (2) :70~72.

[4]马慧英, 李福强.地理信息系统在林火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 2004.

[5]章家保, 高金耀, 用地理信息系统有效管理和利用地球物理数据[D].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 2004.

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交通中的应用 篇10

最短路径问题作为GIS网络分析中最基本、最关键的一个功能, 在众多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在交通行业, 最短路径解决了如何选择最经济交通路线的问题, 从而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

最短路径不但能在二维网络分析道路交通问题, 同时, 也在三维空间曲面的计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最短路径不仅仅指一般地理意义上的距离最短, 还可以引申到其他的度量, 如时间、费用等。其关键是对“短”的含义的理解, 例如, 如果网络属性为时间, 则为时间最短路径;如果以费用为网络属性, 则为最低费用路径等。

在GIS应用中, 有两种网络模型被广泛应用, 它们分别为:运输网络模型以及设施网络模型。这两种类型的网络模型是截然不同的。在Arcgis环境下, 运输网络通过网络数据集 (Network Datasets) 建模, 设施网络通过几何网络 (Geometry Network) 建模。

二、最短路径分析功能的实现

系统的最短路径分析功能的设计目标:不仅可以通过线路分析提供给用户最佳的旅游线路, 如“智能出游导航”功能, 即在地图上自由选择起点和终点, 系统将自动显示一条最优化的出游线路, 同时还可以提示路程距离以及出租车费用等;也可以为管理规划部门提供进一步开辟旅游路线的参考方案。其实现方法主要有: (1) 在地图的几何网络上单击鼠标左键, 选择结点, 确定最短路径分析时需要经过的结点, 双击鼠标左键确定结束点, 执行最短路径分析。 (2) 在对话框中输入起点、终点, 执行最短路径分析。最短路径分析技术在交通业、旅游业、旅游交通业中的应用广泛。

三、最短路径分析技术在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中的应用

(一) 昆明市的学府路和一二一大街道路拥堵问题的实现方法。

考虑时间最短和出现交通事故、交通阻塞时从小菜园立交桥到黄土坡立交桥的最短路径。实现方法: (1) 在道路线中添加时间属性字段, 手工添加1700条道路的行驶时间属性, 再以时间为权重建立网络。 (2) 把出现交通事故、交通阻塞的几条道路模拟为时间无穷大, 也就是不能通过, 在Arcgis中把Enabled字段由“True”改为“False”。

(二) 实现步骤。

由于道路网共有1700条道路, 以现有条件无法精确获得每条道路的时间属性, 而且手工输入1700条道路的时间属性也耗费人力。所以采用方法2来方便、形象的模拟考虑时间最短和出现交通事故、交通阻塞时的最短路径。实施步骤如下: (1) 只考虑距离最短时从小菜园立交桥到黄土坡立交桥的最短路径; (2) 模拟学府路、一二一大街出现交通事故或在交通高峰期间出现交通阻塞时从小菜园立交桥到黄土坡交桥的最短路径。设置学府路A段不能通过从小菜园立交桥通过学府路、虹山东路、虹山南路、昆瑞公路到达黄土坡; (3) 设置学府路B段不能通过。从小菜园立交桥通过一二一大街、西站立交桥、昆瑞公路到达黄土坡立交桥。这条路径也是昆明市在此区域实行顺时针单向行驶后从小菜园立交桥到达黄土坡立交桥的最短路径; (4) 设置一二一大街不能通过。从小菜园立交桥通过龙泉路、二环北路、昆沙路到达黄土坡立交桥; (5) 设置二环北路不能通过。从小菜园立交桥通过圆通东路、青年路、人民中路、人民西路、西园北路、茭菱路、二环西路到达黄土坡立交桥。

一个城市的交通状况是反映城市发展的一个窗口, 也是城市重要的旅游基础设施。如果一个外地游客在昆明市的公交车上堵车2个小时, 这对昆明市的城市形象是不利的, 对昆明市的旅游业也是不利的。在整个云南省, 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16.5万千米, 是全国公路通车里程最多的省份。根据昆明“一湖四环”、“一湖四片”的城市规划, 未来几年昆明市建设用地将由原来的164.3平方公里增加到264.6平方公里。昆明城市交通持续发展的模式将重点放在服务于提高交通效率, 保证交通安全和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等目标上。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 新车增长速度较快, 道路通行能力有限, 以及不断增加的私家车主和大量涌现的业余开车者的驾驶技能、驾驶素质和安全意识较差, 是制约交通环境改善的一大难点, 同时也加大了城市交通管理的难度。

如何使交通管理从被动变为主动, 是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目前昆明的交通现状是其拥塞堵车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 原先一天上午可办两件事, 但由于堵车, 只能办一件, 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 其堵车景观已使市民“望路兴叹”, 车辆的长蛇阵“蔚为壮观”。虽然, 为改变高峰期的交通拥挤状况, 从2004年1月1日起, 昆明市委、市政府调整了部分机关单位的工作时间, 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区交通压力。堵车是中国城市的通病。

香港的街道没有昆明宽, 车辆却多昆明一倍, 但却少见堵车, 或者说就不堵车, 究其原因, 城市中大多数街道都是单向行驶。科学管理交通, 城区应推行单向行驶。

一个城市的交通网络, 有如一个人体的经络分布, 血液是否畅流, 关系甚大, 把城市交通道路比作血管, 那么, 车辆就是血液。

所以, 在城市中心区域, 局部推行单向行驶, 各主要路口, 尤其是十字路口, 取消左转弯, 只允许直行或右行, 这样, 道路通过性能将大大提高, 也许有人会说, 这不是会绕许多冤枉路吗?只要车辆在运动, 道路畅通的功能便已被充分发挥。只要车辆在城区进行一种“顺向大循环”, 就象人体血液循环一样, 还会发愁道路窄, 车辆多吗?

(三) 实现方案。

利用科学的思想管理交通, 利用科学的手段和武器管理交通, 是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和加以实施的工作。

一二一大街、学府路在上下班高峰期, 拥堵严重, 高峰期通过一二一大街, 有时需花1小时的时间, 这一路段已被昆明市民喻为“昆明最大的停车场”。一二一大街、学府路单行解堵方案具有可行性。涉及单行方向、可逆行的车类, 以及道路如何扩容等问题。双向道路改成单向道路后, 通过取消部分绿化带, 取消隔离墩, 增加车道。

单向行驶, 使得周边单位和住宅区居民出行必须绕行, 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能源损耗和污染。按照单向行驶的初步方案, 云大教职工居住区机动车进出学校都将绕行, 多则每天绕行8公里, 少则两公里, 不仅行驶不便, 机动车单位时间内占用一二一大街及周边道路交通资源的时间会增加。

市政府根据云南大学的实际情况对方案进行了微调, 建设路改成复行, 圆西路改成由西向东单行, 微调后的方案基本上解决了云大教职工出行困难的问题。

总体看来单向行驶方案利大于弊。小限制带来大方便。主干道单循环在我省属首次实施, 甚至在国内、在交通史上也是一个大胆尝试。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将有明显提高”。例如:虹山东路连接了昆瑞路和学府路, 总长1.47公里, 绕行一圈按3公里算。实施单行后, 预计时速在36公里以上, 耗时大约5分钟左右。而现在过地台寺路口至少要等2个以上信号灯周期, 绝对超过5分钟。所以, 单行对机动车的绕行影响不大, 组织一二一大街和学府路单行条件成熟。

(四) 实现结果。

通过上面的最短路径分析可以看出:双向行驶时, 在交通高峰时, 在学府路、一二一大街道路阻塞或不能通行的情况下, 比较短的线路是:1.从小菜园立交桥通过龙泉路、二环北路、昆沙路到达黄土坡立交桥。2.从小菜园立交桥通过圆通东路、青年路、人民中路、人民西路、西园北路、茭菱路、二环西路到达黄土坡立交桥。但是这两条线路都绕行了相当远的路程。而在单向行驶时, 可以从小菜园立交桥通过一二一大街、西站立交桥、昆瑞公路到达黄土坡立交桥。这条路径也是昆明市在此区域实行顺时针单向行驶后从小菜园立交桥到达黄土坡立交桥的最短路径。这条线路里程就短的多。这就是单向行驶的好处。

为改善一二一大街、学府路片区交通环境, 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缓解一二一大街、学府路片区交通拥堵的状况, 昆明市对一二一大街、学府路片区道路交通实施单向行驶调整措施。具体内容是车辆通行调整: (1) 一二一大街 (小菜园立交至西站立交) 实施机动车由东向西单向行驶; (2) 学府路 (民院路至昆沙路) 实施机动车由西向东单向行驶; (3) 民院路 (一二一大街至学府路) 实施机动车由北向南单向行驶; (4) 苏家塘路 (建设路至虹山东路) 实施机动车由东向西单向行驶; (5) 虹山东路 (昆瑞路至虹山南路) 实施机动车由南向北单向行驶; (6) 园西路 (圆通北路至北门街) 实施机动车由西向东单向行驶; (7) 上述单行道路允许公交车、非机动车及行人复行; (8) 地台寺路口 (一二一大街与建设路交叉口) 南北进口禁止机动车左转, 非机动车实行二次过街。

摘要:旅游交通业是介于国民经济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之间的交叉产业, 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旅游交通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它不仅是旅游业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而且能加快和促进旅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又被称之为旅游业的大动脉。最短路径在昆明市一二一大街、学府路交通问题中的应用。

关键词:运输网络模型,设施网络模型,旅游交通业

参考文献

[1]马耀峰, 宋保平, 等.旅游资源开发[M].科学出版社, 2005.

[2]宫辉力, 赵文吉, 李小娟, 等.旅游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M].科学出版社, 2005:145-242.

[3]闾国年, 张书亮, 等.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原理与方法[M].科学出版社, 2003, 8.

上一篇:组合知识下一篇:专业教育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