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歌

2024-07-19

桂林山水歌(精选十篇)

桂林山水歌 篇1

关键词:桂林山水歌,山水美,时代精神美,艺术美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诗歌发展史中, 贺敬之以浓厚热烈的情感, 对时代和历史所做的思索, 传达了一代人的心声, 和广大人民的心灵相通。他的《桂林山水歌》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这首诗在对民歌形式进行创新的基础上, 结合诗人的革命浪漫主义豪情, 勾勒了桂林山水引人入胜的无限秀美风光, 充满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以及对新时代奋发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的热情讴歌。

一、神形具备的自然山水美

素来以描写桂林山水为题材的诗不计其数, 多少文人骚客倾心于那美如仙境的山山水水, 不惜笔墨为它赋诗题咏。贺敬之以带有新时代精神的豪情, 别出心裁地谱写了对美丽桂林的颂歌——《桂林山水歌》。

《桂林山水歌》开篇四句就富有新意, 妙境全出。以“神姿仙态”写山, “如情似梦”写水, 给人以不确定的美感。“神仙”是虚无缥缈的, 给人以神秘感。“情”和“梦”是什么样的, 也是不确定的。悠悠流过的漓江水和形态各异的桂林山给人的印象也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种“以虚比实”的写法, 让读者去捕捉迷离扑朔的美, 领略桂林山水天上人间、若隐若现的朦胧美。

诗歌紧接着勾勒了整个桂林城的全貌:“水绕山环”、“青山绿水”, 使人感受到桂林山、漓江水、桂林城的和谐。随后却是转折, 以一个战士的身份进入昔日对桂林山水向往的追忆中:“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 此来关山千万重。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 通过典型细节的截取, 表现出作者对桂林山水的长久思慕之情。如今置身其中, 主观感受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 分不清物我:“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 歌中歌——山山映我响回声。”那种欣赏桂林山水时美妙的感受写得相当逼真, 反衬出桂林山水难以拒绝的美的诱惑。

在诗人笔下, 桂林山水的美不仅体现在神行具备的自然之美, 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历史变迁的痕迹, 带有新时代祖国山河的新气象, 从而展现出宏大的时代精神之美。

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之美

《桂林山水歌》比起其他的山水诗来, 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就是蕴涵在其中的时代精神。这首山水诗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铸造着丰厚的历史内容。

“招手相问老人山, 云罩江山几万年?——伏波山下还珠洞, 宝珠久等叩门声……”这四句诗包容了沉重的历史内容, 数百年来, 我们中华大地几遭蹂躏, 祖国的河山惨遭践踏。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期盼着祖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重振华夏雄风, 新时代来之不易。

接下来, 诗人通过桂林山水从“愁容”到“笑容”的今昔对比, 歌颂了伟大的人民以辛勤的劳动创造出的朝气蓬勃的世界。在崭新的环境中, 诗人不禁慷慨高歌:“江山多娇人多情, 使我白发永不生!对此江山人自豪, 使我青春永不老!”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振奋人心。怀抱激情, 诗人振臂大呼:“招呼刘三姐打从天上回”、“指点江山唱祖国”, 诗人那气震乾坤、涵盖宇宙的扩大胸襟, 来自于祖国取得伟大成就的自豪感, 也来自于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心。

祖国的未来要靠人民的伟大建设和创造, 要靠年轻的一代去奋斗拼搏:“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 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独秀峰”象征着我们伟大的祖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枝独秀”。时代的风采尽收笔下, 奋发向上、不畏艰险的革命浪漫主义豪情跃然纸上。最后, 诗人情不自禁地高呼:“桂林山水——满天下!”一个“满”字的巧妙点化, 升华出新意, 诗人对祖国的赞颂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使读者进入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在《桂林山水歌》中, 将桂林的美景与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相交融, 通过桂林山水新旧时期的对比, 突出祖国取得的辉煌成就, 交织着对未来前景的向往。大幅度的时空穿越, 拟人化和想象手法的运用, 使桂林无限的美景同生机勃勃的新时代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展示了革命浪漫主义豪情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之美。

三、巧妙独特的艺术美

《桂林山水歌》之所以成为一首优美的抒情诗而被人称颂, 和诗人精湛的艺术手法是分不开的, 和豪迈热烈的抒情语言相一致,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有其独特的色彩来增加诗歌的魅力。

首先, 语言的运用上, 形式独特。这首诗是在吸收民歌、古典诗词和新诗的特长的基础上创造出的宜于抒情的新诗体。它的分节和用韵具有陕北民歌信天游和爬山调的风格, 清新爽朗、顺口顺耳;诗句或长或短, 自由舒放, 有自由体诗的特点;又平仄按律, 符合古典诗词的造句方法。这种诗体吸收了三者的优点, 又避免了它们的某些缺点, 在灵动的音乐旋律中抒发了跌宕起伏的情感, 变化中有整饬。

其次, 《桂林山水歌》的声律节奏有助于抒情效果的强化。诗歌采用两行一节, 每节押一个韵的句式。而每行都有韵, 换韵频繁, 就使全诗感情跳动多变, 形成了节奏轻松, 活泼自如的韵调。再加上对仗的广泛运用, 形成全诗节奏匀称、音调铿锵的音乐美。

最后, 以虚写实艺术手法的运用, 形成想象空间。诗人用自己的主观感受来描绘桂林的美景, 唤起读者的想象和艺术再创造, 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结语

《桂林山水诗》是当代诗歌史上一篇不朽的杰作, 任时代变迁, 我们始终可以在贺敬之那置豪情于秀丽、寓真情于雄浑的诗篇中, 领略到那隽永的桂林山水之美和诗人洒脱飘逸的艺术风格。从那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 感受到一颗赤子之心, 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炽热真情, 感受到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

参考文献

【1】石弘.献给祖国的颂歌——贺敬之《桂林山水歌》赏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1998, (02)

【2】龙长顺.君诗妙趣我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读《桂林山水歌》[J].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84, (01)

《桂林山水歌》语文教案 篇2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文中的生字、词。

情感目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培养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情操,陶冶爱美情趣。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培养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情操。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教法、学法的设想:

1.诵读法:体会诗歌优美、深情的语言,精彩的语句和段落可作背诵要求,从而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

2.研讨探究法:对文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可鼓励学生结合以往经验,研讨交流。

四、课时安排: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桂林的水,桂林的迷蒙云雾,桂林的.绿树红花……优美如画,山水如歌,让我们共同欣赏、聆听……

2、整体感知:这既是一篇优美的山水诗,又是一曲深情的祖国颂。作者紧扣桂林山水的特点,叙述了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

(1)初读诗歌,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各抒已见,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评价。)

提示: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美不胜收;山水相依,自然和谐;山环水绕,令人陶醉,富有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2)梳理诗歌结构:(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教师给予指正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是对桂林山水和城市特点的概括。

第二部分:从“招手相问老人山“至”使我青春永不老“,联系个人感受以抒发对桂林山水的挚情。

第三部分:从“七星岩去赴神仙会”至最后,概括了桂林山水从历史到现实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

3.探究赏析:

(1)观赏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

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观赏漓江的水:

(2)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特点之二“清”,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特点之三“绿”,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练习朗读,读出桂林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桂林水的喜爱之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

4.积累迁移:默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提示: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布置作业:

(1)这首诗从“桂林山水甲天下”写起,结束于“桂林山水--满天下”。两句诗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意境却大不相同。作者为什么用“满”字替换“甲”字呢?谈谈你的理解?

(2)积累诗歌中的优美句子,并加以背诵。

《桂林山水》别样美 篇3

一、这是一片充满着浓情蜜意的“山水”

内地的语文教学目标主要围绕知识与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设置,兼顾到人文性和工具性。香港小学语文教学也兼顾到这两点,但对听说读写语文基本能力的要求更为细致完整。在《教师备课用书》中对课堂教学各个方面有着极其详细的要求,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对学生的关爱,对汉语言文字的浓情蜜意,对课堂教学的完美追求。请看摘录自香港《快乐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教师备课用书》中《桂林山水》的课业说明:

学习范畴:

阅读(精读)、说话、中华文化、语文自学。

说话:说出自己的心声。

阅读:

1. 学习用边读边想象的策略读游记。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 运用各种策略找出段落大意,归纳中心思想。

4. 培养摘录好词、好句的习惯,积累语料。

语文学习基础知识:

1. 初认字词:桨、竹笋、兀立。

2. 认读字词:荡舟、波澜壮阔、扩散、水纹、拔地而起、罗列、形态、屏障、嶙峋。

3. 书写字词:水平如镜、仿佛、无瑕、峰峦、雄伟、栽、连绵、画卷。

4. 认识遣词用字在表达上的效果。

5. 认识写景型游记的写作技巧。

6. 认识排比句。

7. 复习比喻句。

8. 认识山部的字。

其他:

1. 培养自学能力。

2. 认识我国的山川名胜。

教学时间:4教节。

从以上的课业说明可以看出,香港同仁对教材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开发。单课教学目标周密细致,指向明确(甚至连“认识山部的字”都明确指出),刚性要求多,兼容性强。这样,有利于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方向,避免无效教学。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香港的阅读教学注重以教材为载体,通过教学,让学生扎实掌握相关的语言文字,“培养自学能力”,内容的理解在教学目标中的地位是次要的。而内地的阅读教学过于注重分析讨论文章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解读文本内涵,对于语言文字本身重视不够。

二、这是留下探寻者足迹的“山水”

与内地严谨、感性、厚重的课堂相比,香港的课堂教学显得简约、理性、明快。香港《课程发展路向》指出:“课程发展的大前提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所有的学生都有学习能力,应享有基要的学习经历。”岑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了这两个理念。观其教学过程,处处以学生为主,让所有学生享受学习的经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第3教节主要学习、了解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岑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排比句”上,请看两个教学片断:

【教学片段一】

(1)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先朗读,再解释是排比句的原因。教师提示学生可从句子结构、意思和语气三方面作分析。

例句一:“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彷佛那是一块完整无瑕的翡翠。”

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概括出:这个句子有三组分句。结构方面,每个分句的结构均是“漓江的水真……啊,……得……”,句式相同;意思方面,三个分句都是描写漓江水的特点,意思相关。语气方面,三个分句也一致。

例句二:“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

学生讨论得出同样结论(略)。

(2)朗读句子,请学生分别说说运用比喻和排比这两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有什么好处。(运用排比描写景物能令文章的感情更充沛,句子读起来容易上口,富音乐感。)

(3)请学生完成补充工作纸14——句子练习,以巩固所学。

(4)请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向全班朗读出来,并解释选择这是好词佳句的原因。教师鼓励学生把这些好词佳句抄录下来,然后背诵一下。

以上教学片段,教学目标定位明确,线索清晰,深入浅出,层层推进。通过美观醒目的课件简报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发现,总结提升,把修辞手法的特点、作用、如何运用等知识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准确认识、清晰掌握。既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也训练了自主探究、观察、推理、概括及写作诸方面的能力。

【教学片段二】

讲授结束后,岑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完成《工作纸》……

(一)分辨以下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排比还是对偶的修辞手法,在适当的方格里加上√号。

比喻 排比?摇?摇?摇对偶

1. 好学生要有良好的品德,要有优异的成绩,要有服务的精神。■

2.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摇■

3. 小弟弟玩游戏时,像猴子般活泼;读书时,像书生般文静;拉小提琴时,像音乐家般投入。

4. 在同学的眼里,陈老师是最仁慈的,最和蔼的,最亲切的。?摇■

5. 挺着大肚子的叔叔坐在椅子上,好像一个弥勒佛。

(二)用排比法续写以下的句子。

1. 白云有时像兔子,有时?摇?摇像绵羊?摇?摇,?摇?摇有时像花猫,千变万化,有趣极了。

2. 无情的台风把木屋吹散了,把?摇?摇树木吹倒了?摇,?摇把船儿吹翻了?摇?摇。

(三)试用排比法写一个小段落,描写小憩的时候同学们会做什么。

学生的语文素养重在熏陶,语文能力重在习得。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水平,设计相关的练习,讲练结合,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逐步递进。让学生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不会到会,从简单掌握,到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舍得花时间,花力气,把写挤进课堂,利用课文中的“宝贵资源”,通过有效的练习,把“学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并使之更鲜活,更丰盈,更酣畅,真正落实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这是一片蕴藏着智慧和灵气的“山水”

香港中西文化共融。在香港课堂上,同样可以感受到开放、多元,兼收并蓄的特点。例如藉助教学简报,集中学生注意力,启发思考——两个句子出示时,对相同的句式进行明确的标注提示,让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合作学习,多人参与,照顾差异——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完成练习等。而工作纸的设计也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让学生在目标明确的练习中观察、辨析。课堂上还体现了我们交流协作计划的元素——读写结合,通过让学生多形式的朗读,比较,体会排比句的作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也让学生直观感受,印象深刻。其中对桂林山水特点的教学让我深感香港教师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片段三】

教师提问:

作者用了哪几个字去形容漓江的水?(清、静、绿。)

作者用了哪几个字去形容桂林的山?(奇、秀、险。)

你认为作者用这六个字来形容桂林的山水贴切吗?(学生自由作答。)

把学生分成六组,进行配词比赛。每组分别用“静”“清”“绿”“奇”“秀”“险”配词,并运用工具书查找词语的解释。

如:

清——

清澈:清而透明。

清凉:凉而使人感到爽快。

清洁:没有尘土、油垢等。

清楚:事物容易让人了解、辨认。对事物了解很透彻。

……

请每组派代表板书词语,并说出词语的解释,教师指正及补充。

配词最多、解释得最准确的组别获胜。

请他们想象漓江的水,用这些词语造句。

此环节设计是课堂的亮点之一,它把文字训练和理解内容有机整合,构建出全新的知识天地。通过合作学习,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间接让学生理解了这六个关键词的其他内涵,学生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都有助于让对桂林山水的特点深入体会。最后请他们想象漓江的水,用这些词语造句,更让学生再次提升理解、想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各种能力。此处设计如神来之笔,让我们心头一振,眼前一亮,仿佛眼前的桂林山水,柳暗花明,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灵气。

在香港老师的课堂上,我能明显感受到,老师心中有教材,却没有死搬教材,而只是以此为由头,充分利用;老师手中有现成的教案,却没有机械套用,而能因势利导,积极利用学生答案,给与激励,点拨,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课堂教学做到气氛和谐,轻松有序。

《桂林山水》教学建议 篇4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2课。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第二自然段写漓江的水。作者并不先直接写漓江的水, 而是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娓娓道来, 后用一个“却”字转折, 说明这些美景虽美, 但都无法与漓江水相媲美, 显示出漓江之水更加迷人!接着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方法, 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水的三大特点:静, 清, 绿。用“感觉不到流动”凸显“静”;用“能看见江底的沙石”体现“清”;用“一块无瑕的翡翠”形容“绿”。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手法写桂林的山, 先以峰峦雄伟的泰山, 红叶似火的香山, 来衬托桂林的山是那么别具一格。随之写出桂林的山所具有的奇、秀、险的特点, 并运用十分贴切的比喻和恰当的形容给人以亲临其境的感觉。文章的末段以“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 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 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

教学建议:

一、自主预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桂林山水》一课文字优美, 想要使课堂教学灵动、艺术, 具有感染力, 课前预习必不可少。预习课文看似简单, 要做到高效预习是需要教师具体指导的。结合本课教学目标, 可以提出以下预习任务:

1.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自学生字新词。 (1) 认真拼读带拼音的生字, 进行扩词练习。 (2)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带拼音的生词, 多读几遍。 (3)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有积累价值的词语、短语, 认真练读。 (4) 碰到不会读的字词, 查询工具书并标注出字音, 简单记录字词的意思, 在旁边写出形近字加以辨别, 认真练读。

3.自读课文, 把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

4.教师要对预习任务认真检查, 给予评价。 (1) 检查生字。拼读“澜、瑕、翡、峦、骆、驼、兀、绵”等生字并扩词, 提醒诸如“澜、峦、兀”等字的拼音, 讲解容易与其他字混淆的“瑕、翡、绵、兀”等生字。 (2) 检查生词。先让学生认读, 再请学生说说预习时自己弄懂意思的词语并交流理解词语的好方法。重点介绍是如何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境弄懂“甲天下”、“怪石嶙峋”等词语的。 (3) 同桌学生互相抽读部分段落。要听清楚是否读正确, 互相评价朗读预习是否过关。

通过学生的认真预习, 教师通过检查并进行激励性评价, 《桂林山水》的新授课一定能最大限度扫清学生的字词障碍, 使课堂教学顺利推进, 提高课堂学习的效度。

二、自主初读,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能力

学生经历过预习关后, 通过自读课文, 就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感知, 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桂林山水》初读程序可以设计如下: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在预习的基础上, 让学生读课文时尽量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错字、不结巴。

2.练读“障碍句子”。一篇课文中总有那么几句话会让学生读得冒汗, 课文中含有“啊”音变的短语是学生的朗读障碍, 需要多练读几遍:漓江的水真静啊 (nɡa) ;漓江的水真清啊 (nɡa) ;漓江的水真绿啊 (呀) ;桂林的山真奇啊 (呀) ;桂林的山真秀啊 (哇) ;桂林的山真险啊 (哪) 。在练读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总结一些简单的音变规律。

3.说一说课文中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让学生在表达与倾听中再次熟悉课文内容, 理清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头绪, 降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难度。

4.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像《桂林山水》这样文路清晰、结构明了、篇幅不长的课文, 学生有了“畅谈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这一环节的过渡, 概括课文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自主悟读, 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提高学生自主悟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悟读的习惯, 就要让学生在“自主”悟读的过程中夯实文字基础, 获得阅读方法, 体验阅读乐趣, 收获阅读成果。

1.让学生标注已读懂和读不懂的词句, 记录产生的疑问, 铭记“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 在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收获方法、收获智慧。

2.积累精彩句子, 让学生把最喜欢的句子尝试背下来, 养成“每日一诵, 每课一诵”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背诵能力, 丰富知识的积累。自主悟读完成后, 先让学生和同桌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 可以交流读懂的字、词、句, 也可以交流对某段话的理解和作者的写作方法给自己带来的启发;接着, 学习伙伴之间互相展示自己背下来的精彩句子。

3.交流互动, 质疑解难。学生同桌互相质疑、解疑, 简单的疑问同桌讨论, 更难的问题留待小组内提出讨论, 若小组内还解决不了的疑问, 就在全班交流环节中提出来, 综合大家的想法, 形成自己的理解。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可以贯穿在引导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例如: (1)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无瑕的翡翠”是说十分纯洁, 没有任何斑点的绿色宝石。把漓江水比作是“无瑕的翡翠”是因为漓江水深、水清, 水深使水面呈现绿色, 加上两岸青山的映衬, 更是一种深绿的颜色。由于水清、水绿, 映入作者眼帘的漓江水似乎是一块纯粹的碧玉。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漓江水的赞美与珍爱之情。 (2)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这句话写出了桂林一带的山别具一格, 山与山之间各不相连, 正如文中以新生的竹笋为喻, 好像是从地下突然冒出来的感觉。山的形状各异, 无法说尽, 因而用“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来概括, 恰到好处。 (3)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真是‘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诗句的意思是“我们坐上小船在碧波上游荡, 看到两岸美丽的景色, 我们就像在美丽的画中游览一样”。这两句诗的出处说法不一, 一说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周庄河》, 一说是本文作者境由心生的创作。理解课文, 诗句的出处不重要, 但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以这两句诗收尾毫无唐突之感, 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 概括全文, 照应开头。

学生通过自主悟读, 对课文描述的情景产生了切身的体验, 也就对课文生出了喜爱之意, 对作者生出敬佩之心, 对桂林山水生出热爱之情, 从而激发了积累美文中精彩句段的热情, 迸发出创作美文的愿望。

四、合作探究, 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习惯

问题是探究学习的灵魂。如何设置阅读课的探究问题, 关系到小组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1.出示合作问题。《桂林山水》一课中需要探究的问题不多, 从难度系数来讲, 值得探究、适合探究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的水对比?为什么用峰峦雄伟的泰山和红叶似火的香山与桂林的山对比?

2.小组合作。 (1) 小组分工。 (组长负责组织和发言, 其他组员谈自己看法, 副组长负责评价倾听情况。) (2) 按分工展开讨论。

3.全班探究。 (1) 小组长发言。 (2) 教师引导其他同学补充。

4.教师评价各组合作成效并总结探究成果, 学生记录探究成果。从作者以大海、西湖对比漓江的水, 以泰山、香山对比桂林的山, 更加衬托出桂林山水的美丽迷人的写法,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写作主体, 表达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板书设计 篇5

说板书设计

粗看是一盆仙人掌,细看才是一盆“桂林山水”,这是将仙人掌不断生发开去的特点与《桂林山水》一文的写作思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创造性的设计。让学生明白,本文写的桂林的山,主要是突出奇、秀、险,写水主要是突出静、清、绿,而对每一个特点又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描绘(一个角度用一个仙人掌刺表示)。依据这个盆景设计,学生不仅容易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的结构,而且便于记忆并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本文要求背诵),同时,这样设计形象直观,简洁得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畅游桂林山水间 篇6

桂林游的第三天,我们去了古东景区。

来到古东景区服务站,爸爸排队拿草鞋、雨衣、头盔、小毛巾等东西。你们知道我们接下来要干什么吗?对了,我们要去爬瀑布。有人奇怪了,这瀑布怎么爬呀?让我来告诉你吧!古东的瀑布比较平缓,人们可以踩着石头一步一步往上爬。

古东的第一级和第三级瀑布比较陡峭,所以十四岁以下的人是不允许爬的,这样我就被排除在外了,可是爸爸可以,真是羡慕。只见他双手紧握铁链,一步一步往上爬。爬到半山腰,我看见爸爸的衣服呀、裤子呀全湿了,但是他却很开心。

我和妈妈爬的是第二级瀑布,我刚把脚放到水里,一股冰冰凉的感觉扑面而来,真是太爽了。开始爬瀑布了,起先我非常害怕,慢慢地,我适应了它的刺激,大胆地向前走,还在溪里抓起了小鱼呢!还有最恐怖的是走一条溪里面的小道,如果一不留神掉里面的话,水可是会没到脖子呢。

这次,我们享受了一个快乐的古东之游,希望你们有机会也能来桂林古东游玩哦!

阳朔漂流

今天,我们来到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称的阳朔风景区,准备享受乘竹筏漂流。

在岸上,我看到了几根竹子捆成的一只只竹筏,心想:就这么几根竹子,能漂起我们一家三口和船工吗?想着想着,我心里不由得害怕起来。在爸爸的鼓励下,我小心翼翼地走上竹筏,紧接着爸爸妈妈和船工都上来了,竹筏往下沉了一点,但是很平稳,并没有像我想象的那么可怕,原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我们乘着竹筏,开始了遇龙河之旅。遇龙河的水流得比较平缓,我们慢慢地向前行驶,欣赏着两岸美丽的风景,心情特别舒畅。当然,遇龙河也有刺激的地方,其中就有一段河道有许多大落差和小落差,竹筏会从高处突然漂到低处。这时,水花从竹筏的缝隙里或两侧溅出来,就像一个调皮的小娃娃,拼命往身上跳。结果一趟下来,我们成了落汤鸡。我们还去品尝了遇龙河的长寿鱼,那真是美味极了!

阳朔山美、水美、鱼儿美,真不愧是阳朔山水甲桂林啊!

(浙江省海盐县向阳小学

指导老师:夏凌黎)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7

《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 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 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 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 堪称天下第一, 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 分别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文章最后以“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 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 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 起承转合, 自然流畅, 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相比具有比较强的自行探究能力, 学生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他们喜欢在自己的探索中获取知识, 喜欢在玩中学, 喜欢在做中学, 喜欢在想中学, 喜欢在用中学。对周边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 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上也更加多样化, 因此, 针对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全部生活在农村, 广阔的乡村山水, 给了这些学生对大自然最朴素、最丰富的情感, 因此, 对自然景色, 他们有着更敏锐的触角。因此, 笔者过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兴趣, 因此, 教学中适合从创境激趣入手, 反复阅读领悟, 方法分析跟进、练笔升华的方式进行。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澜、暇”等8个生字;理解“波澜壮阔、无暇”等18个词语的意思。

(2)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作者优美的写作语言,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 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 通过分析课文, 了解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是本文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 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以“观察、对比、领悟、模仿”为指导, 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法、阅读体会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对比法、举一反三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直观运用, 让学生在欣赏桂林风光图片、观察景色变化、反复阅读课文, 进行图片与文字对比后, 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写作语言美, 从而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去描写所见景物。

六、课时设计

为了不打破课文的整体意境, 笔者将两课时安排在一起上。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会生字, 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分析课文, 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七、教具及课前准备

有关桂林山水的风景视频和图片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 创创设设情景, 感知桂林的美

师:同学们, 在上节课, 我们的“神龙号”旅行列车穿越时光隧道, 与李白、刘禹锡、白居易共同体会了敬亭山、洞庭湖、江南的美景。今天, 我们的“神龙号”旅行列车将再次穿越时光隧道回到现代, 与陈淼一起饱览桂林山水。咱们现在就出发…… (播放桂林风光诵读资料片)

[板书:桂林山水]

(设计意图:导游式的语言, 让学生有亲切感。旅行式的视频资料再现, 给了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 也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 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师:现在咱们就进行“一比高低”这个小游戏,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畅谈一下你去桂林旅行的感受?

生:桂林的山美、水美。水特别清, 山特别奇。在桂林旅行, 就像在画里行走。所以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美不胜收, 大饱眼福……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小游戏的形式学习, 活跃学生思维, 拓展学生思路。)

(二) 阅阅读读课课文文, 领悟桂林山水的美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那作者是从什么样的视角, 用了哪些语言去描写他去桂林旅行的所见所闻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 老师要提几点要求。

(1) 读通课文, 圈画自学生字、词。

(2) 试着找一找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 课文可分几个部分?

(4) 组内课文朗读交流, 看谁读得最好。

(设计意图:通过提要求, 让学生可以带着兴趣和悬念学习, 带着问题和思考阅读, 既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考, 也有利于增进学习小组内部的交流。)

(三) 分析课文分析课文, 品味桂林山水的美

11.品味桂林的水美

师:哪个小组能推荐一名读得最好的同学, 给同学们读一下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师:通过阅读课文, 同学们解决了生字、词的问题。现在谁能说一说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生:漓江的水静、清、绿。

[板书:水——静、清、绿]

师:谁能给大家读一下描写水静的句子?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下面再找出描写水清和绿的句子。

生: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作者在描写水的静、清、绿的时候, 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举例子说明一下。

生:写水静时, 用了夸张的写作手法, 说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写水绿的时候, 用了比喻的写作手法, 说水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师:说得很好。现在给大家3分钟时间, 仿照“真静啊, 静得……;真清啊, 清得……;真绿啊, 绿得……”的句式造句。

学生造句练习。

师:谁能把描写漓江美的段落给大家朗读一下呢?

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 作者既然写漓江的水, 为什么在第二自然段的开头要写大海和西湖呢?为什么不直接写漓江的水呢?谁能告诉老师?

生:这是一种对比的写作手法, 写大海和西湖是为了通过对比, 更突出漓江的美。

师:通过作者对水的描写,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描写水的成语。

生:水平如镜、波光粼粼等。

(设计意图:通过步步设疑, 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

22.品味桂林的山美

师:现在谁能说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生:桂林的山是奇、秀、险。

[板书:山——奇、秀、险]

师:请同学们找出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词语。

生:拔地而起, 各不相连,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倒映水中, 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师:下面同学们查找一下这些词语的词义。

学生解释词语。

师:现在咱们看一下, 与这些词语相关的图片。再深刻理解一下这些词语的准确词义。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与文字对比,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作者的语言美。)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 尝试着用这些词语造句, 3分钟后, 老师找同学与大家分享。

学生造句分享。

师:作者在写桂林的山时, 又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呢?

生:有对比, 先写泰山、香山, 后写桂林的山, 进行对比, 突出桂林的山。有比喻, 比喻桂林的山像什么像什么, 用了五个像, 还用了一个好像。

师:说得很好。现在咱们再回顾一下桂林的山, 看一下作者的描写是否准确, 并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作者的观察能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课文与图片的对比, 进一步了解作者的观察能力, 也学习对事物的仔细观察习惯。)

师:谁能给大家朗读一下描写桂林山美的段落呢?

学生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在第三自然段开头写泰山和香山, 后写桂林的山的写作手法, 与第二自然段中开头写大海和西湖, 后写漓江的写作手法相同, 刚才同学们已经说出来了。希望大家记住这样的一种写作手法, 尝试着在今后的写作中进行应用。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练习、朗读, 让学生再次体验作者的语言美和桂林的山美。)

33.品味桂林的整体美

师:通过前面的分析, 现在同学们想想这篇文章应该分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生:分三部分。开头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中间分写了桂林的山和水。结尾写到“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

师:同学把课文分析得很透, 那么, 现在老师想问一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中的“甲”是什么意思呢?

生:天下第一的意思, 作者认为桂林的山水是天下最美的。

师:结尾写到“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这种描写给人以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引人联想, 给人以美好的遐想。

师:那么, 同学们能用你自己的语言去描写一下你学习完《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整体感受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赞美桂林, 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让学生有所感悟, 受到情感的熏陶, 更是在组织表达情感的语言中探究到了文字之美。)

(四) 品品味味朗朗读读, 升华情感

师:桂林山水是一幅奇丽的画卷, 是一首抒情的歌曲, 是一段旖旎的诗篇, 是一处温柔的仙境, 让我们一起再次诵读课文 (老师朗诵, 并配以画面展示) 。

(设计意图:深化主题, 升华情感。)

(五) 自自主主质质疑疑, 拓展延伸

(1) 学了课文, 你还有什么问题?

(2) 离我们学校最近的向阳山森林公园, 学校带领同学们都去了, 现在同学们就回忆一下看过的景色,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

(3) 小组交流, 然后小组代表汇报组内还未解决的问题, 并全班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将语文学习和身边生活紧密联系, 使学生“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 使学生的探究得以扩展。)

九、板书设计

摘要:《桂林山水》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写景佳作, 课文通过形象生动的笔触对桂林的风景进行细致地描写, 文思流畅, 意境优美。针对《桂林山水》这篇精读课文进行教学设计, 充分运用直观教学法、阅读体会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对比法、举一反三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直观运用, 帮助学生进行字词和文意的理解, 并学习课文中对事物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小学语文《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篇8

(1) 小学学科:语文。

(2) 课时:两课时。

二、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按总—分—总的写法, 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 以优美的语言,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景, 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 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初读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标画出自然段;自学生字新词, 读准字音, 理解词意。

设计说明:本课教学, 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树立“教是为了学”的观念。在重视改进教法的同时, 更要重视学法的指导;在让学生“学会”的同时, 更要指导学生“会学”。本课教学, 要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抓好语言文字的训练, 做到因道学文, 以文悟道, 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言文字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启发谈话,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一定喜欢旅游吧, 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桂林, 看看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 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出示多媒体课件, 边看边思: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

(二) 切入中心, 突出重点, 教给方法

1.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齐读, 提问:谁知道文章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呢 (桂林山水的美居天下第一) ?这里“甲”是什么意思?和全文存在什么关系?

过渡句: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 我们就随着作者陈淼先生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去领略一下桂林的美丽景色吧!

2.作业

(1) 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好的词句, 抄在本子上并且背下来。

(2) 阅读与本文类似的写景的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 检查复习, 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桂林山水, 共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畅游桂林山水。

(二) 抓重点, 读课文

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1.品读第二自然段

(1) 请大家一边读一边画出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的词语, 用直线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 一边读一边想象桂林水的美。

(2) 作者写漓江水之前为什么要写到大海和西湖呢?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波澜壮阔、水平如镜) ?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大海和西湖的照片, 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这两个词语。

师:我们继续来学习描写漓江的水的特点的三个分句。

教师提问:这几个分句各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静、清、绿) , 再读“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从哪方面突出了“静”? (生答:感觉) ;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从哪方面突出了“清” (生答:视觉)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答:这样写能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漓江的水静、清的特点。) ?

教师继续提问:谁能描述一下我们平常的水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议论, 这两种水一对比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出桂林漓江的水静和清的特点。

最后, 学习“绿”的特点, 先让学生齐读这个句子, 教师提出问题:无瑕的翡翠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生答:无暇是没有瑕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翡翠的图片, 用翡翠比喻漓江水的特点, 可见漓江水具有什么特点 (生答:绿) ?

2.指导朗读

采用研读法, 即该怎样读, 为什么这样读, 让学生真正做到由感而发。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 读时语气要缓, 要轻。“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读得稍重些即可, 不要过分强调重音, 以免使得整体不和谐。“静”字读得稍慢, “清”略显示轻快, “绿”读得更加明快。读这一段, 整体感觉轻缓, 富有起伏。

指名读——师生评价 (问:这里为什么这样读?怎样读更能体现漓江水的这一特点呢?你认为他哪里读得好, 请说说理由。你能试一试吗?评价中穿插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等形式的朗读) ——自由读想象体会漓江水之美。

3.仿写句子

(1) 公园里的花真美呀, 美得……

(2) 会场里真静啊, 静得……

(3) 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及时运用课堂上刚刚学过的句式, 很好地做到了知识的迁移, 把课内和课外的知识更好地结合起来。

通过刚才对这一段的学习,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的特点, 特别是通过图文对照, 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桂林, 看到了桂林水的美, 激发了学生们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同时,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们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赞叹之情。还让学生学到了读段的方法和写的练习。

4.学习第三自然段

(1) 比较二、三两段, 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

(2) 把教学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 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从而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3) 多媒体放映桂林的山的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力的丰富, 用词的精妙之处, 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 运用多媒体课件,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并选一座山峰, 发挥想象说话。

5.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 理解“舟行碧波上, 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三) 研讨写法

这样的美景可以说在天下是绝无仅有的, 所以, 在文章的第一段才说“桂林山甲天下”。引出本文的写法。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 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 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总—分—总)

(四) 朗读全文, 整体背诵

(1) 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 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 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 练习背诵全文。

(五) 总结方法, 自学感悟

思考题:从哪些词句中能看出桂林的山美得“甲天下”?课文写了桂林山的哪些特点?用什么方法写的?

自学后讨论, 教师引导, 结合进行朗读指导, 明确:

(1) 作者先用“比较”的方法写出桂林的山胜过泰山和香山, 说明桂林的山“甲天下”。

(2) 再用生动的比喻描写出桂林的山“奇” (结合看图, 理解“像老人, 像巨象, 像骆驼, 并理解“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的词意) 。

(3) 同样, 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描写桂林的山“秀” (结合看图解释:翠绿的屏障) 。

(4) 桂林的山很“险”, 抓“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等词语, 领会山势之险。

(5) 结合学习比喻句, 分别说出在这些比喻句中各把什么比作什么?

(6) 反复诵读课文, 特别注意三个“啊”的读音:真奇啊 (ya) , 真秀啊 (wa) , 真险啊 (na) 。

(六) 布置作业

(1) 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 看半句抄半句, 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 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 (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 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 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 可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

(2) 背诵课文。

摘要:《桂林山水》是一篇精读课文。在以往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辅以多媒体手段的运用, 扫除学生的认识盲区, 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桂林山水休闲体育的文化解读 篇9

1 山水休闲体育在自然禀赋中孕育

山水文化作为中国文化长河中的重要一脉源远流长。从春秋初露端倪,到魏晋的发轫,到唐代的兴盛,以及宋、元、明、清的补充扩展,直至今日,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漫长历史中,人类不但创造了越来越丰富的物质财富,也积累了种种与自然山水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构成了“山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山水文化就是指人们以大自然的山水为基本素材而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是中华民族在认识和改造客观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与大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处理社会与自然、情感与形式、艺术与政治、天与人等的关系而形成的文化积淀。山水文化突出地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与统一,即天人合一。山水文化滋养了桂林的山水休闲体育山水休闲体育因其独特的魅力在桂林人的休闲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山水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中利用山水等自然资源禀赋所进行的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和愉悦身心为主要目的体育活动。桂林的山水休闲体育文化因其无与伦比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内涵,一直影响着桂林人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行为特点和心理定势。

2 桂林“山水休闲体育”源于桂林山水景观

山水城市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提出的。1990年,钱老说:“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设和中国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他要求中国的山水城市:第一,有中国的文化风格;第二,美;第三,科学地组织市民生活、工作、学习和娱乐。以此推理,桂林具备“山水城市”条件。

桂林“山水休闲体育”源于桂林特色的山水景观。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特色的城市景观,像北京有帝都文化景观、上海有海派文化景观、西安有汉唐文化景观、曲阜有孔子文化景观等。但与上述城市不同,被称作“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其城市景观更具特色,独树一帜。它的独到之处就是城市景观从整体到局部,从景观的结构空间到形态机理,从平面布置到变化韵律,都很好地将大自然恩赐的自然山水与人类文化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城市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人文与山水完美结合,并有着强烈美学特征和地域历史文脉特征的城市景观。在休闲逐渐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桂林形成的休闲体育文化也会与桂林的自然山水桂林的人文历史相栖相融。桂林有精致和谐的景观,漓江的秀丽、、靖江王城的大气、中山路的繁华、独秀峰的挺拔、古南门的厚重等,这些景观形成的休闲体育项目有:围绕漓江开展的徒步(桂林最具特色的全民休闲体育)、自行车、游泳、垂钓等;围绕中山路的毅行、夜行;围绕两江四湖和健身公园开展的系列健身舞、太极拳休闲体育等等……。自然山水和人文背景是山水休闲体育形成的必要条件。

3 桂林“山水休闲体育”的文化内涵

人类最高的精神活动境界是源自于最自由、最酣畅淋漓、最充沛享受的自我。这个自由充沛的自我在纷繁躁动、在沉浮不定的生活状态中是无法寻觅和获得的。人们在以物欲满足和占有来构筑的社会、心理以及精神的需求的时代,越来越需要用休闲体育的方式来调节放松内省自我。山水休闲体育作为一种融入大自然中的身体运动,在缓解压力、恢复体力、娱乐身心、调节情绪、强身养生的功效方面为桂林人极力推崇,并形成了早晨和傍晚一道非常亮丽的风景线。桂林的山水休闲体育是山水城市蕴含的山水文化与休闲体育完美的结合。山水休闲体育就像山水画中的“留白”,给人以领悟生命意义的空间,体悟自由的魅力,最深入的反省自我,追求“生命本身”的自由。

不论是王城、独秀峰、两江四湖的毅行,还是从城市之标的象鼻山到漓江卫士伏波山的登高,也许仅仅是因为在毅行中能拾掇到许多历史的故事,也许仅仅是因为在登高中能听到林间小鸟的鸣叫与心脏快意跳动的节奏,人们没有刻意的目的,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休闲体育中去。山水休闲体育就是在人文山水间的行走奔跃,参与者体验着运动的乐趣,体悟的是生命的自由在运动中的实现。桂林山水休闲体育能帮助人们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使参与者在生活中能“掉臂游行,超脱自在”的舞动。

4 桂林“山水休闲体育”挥洒着“野逸”的品格

野逸是一种狂放的艺术风格,“神妙具足者,乃所谓野逸”(宋代画论家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录》)。多用于形容艺术家潇洒不凡的人格风范和艺术境界。在桂林山水休闲体育中,如果把自然天工看成一位艺术家,他创造的桂林山水有着野逸品格;如果把参与山水休闲体育看成艺术创造,那么在野逸的山水间运动,创造的生活也有“野逸”的品格,如果把参与到山水休闲体育中的人们看成艺术家,在休闲体育中展现的那种奔腾不息的内在生命同样有“野逸”的品格。当人们的生命本身回归于自然,在自然山水中任性挥洒,唯性所适,无拘无束时,不论是背负行囊高歌穿越在南北高峰之间;还是曼舞轻歌在中心广场中尽情舞动;不论是信步闲庭在“两江四湖”;还是询问在山间探求三花的醇香,山水休闲体育,无论哪种方式都可以“情性疏野,襟抱超然”,都能感受到心灵自由的境界,挥洒着旁若无人,痛快淋漓的“野逸”之美。

外部山水景观是静,人在其中是动;人的外部身体运动是动,人的内心体悟是静。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子罕篇》)第一次揭示了山水与人的心理结构、个性品格的同构对应关系。于是“有大美而不言的天地”与游历于天地间的人成为相容的一体。《庄子.知北游》中有“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一说,可见圣人也是游历于天地山水间,从天地之美中悟得万物之理。我等凡夫俗子不用悟得万物之理,但可运动于山水之间,体悟自我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人们体悟生命追求美到山水间去运动是个很好的选择

5 桂林的山水休闲体育与桂林人的性格吻合

观察桂林人的生活,有三个基本面向:面向漓江、面向自己、面向家庭。第一个面向是桂林人天生的自豪感,发自内心的一种类似于爱国主义的真挚情感。在桂林人眼里,漓江、桂林、桂林人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漓江就是桂林人穿的衣服,不看僧面看佛面,要看桂林人的好脸面就要说喜欢他这身花衣服。于是围绕漓江衍生出许多的休闲体育项目,是桂林人休闲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漓江边,经常遇见一边是轮滑少年潇洒地转体,一边是中老年悦耳的越剧小调。现代与传统和谐的在漓江融合。

第二个是面向自己,桂林人喜欢自娱自乐,时刻不忘记满足自己。他们在玩的时候更是疯狂,天下最闲适、愉快的当属桂林人。原作桂林人,不愿做神仙,曾是桂林人的骄傲。双休日,桂林人从来不会闲着,有独坐漓江边垂钓的,有约好朋友徒步漓江的,有几家人一起驾车远足登山的,动与静都展现了桂林人在山水间逍遥自在的生活。桂林人的周末从来就不愿意把自己封闭起来,每个人都在山水间不知疲倦,张扬地玩着,乐在其中。从2005年到现在桂林每年都有大型的户外运动赛事,以次吸引爱好户外运动,休闲体育的人士。

第三个就是面向家庭,桂林人秉承老夫子时代的“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爱你就等于爱自己。在桂林人眼里,桂林是世界上最好的城市,一家老小,亲朋好友,每天享受着城市山水资源带来的幸福,被前来旅游落户的人羡慕着,岂不快哉。桂林人就这样在山水间惬意的、快意的、满足的、幸福的生活着。

6 结语

桂林山水休闲体育是山水城市的山水文化与休闲体育的结合,它是富有传统文化内涵,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体育。因为桂林山水休闲体育彰显出“生命本身”体悟自由的目的;挥洒着“野逸”的品格;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符合中国城市民众的思维方式、精神面貌、心理定势和价值取向而被大众崇尚,是桂林民众休闲体育的主要选择内容,也成为桂林特色的休闲项目之一

参考文献

[1]王铎,王诗鸿.“山水城市”的哲学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0,(2):23-26.

[2]刘绍瑾.山水文化与中国美学传统[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8,20(3):55-60.

[3]陈水云.审美感应与山水文化[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103-106.

[4]郭晓琳.中国闲情文化中的山水情结[J].中国地名,2000,(5):26-27.

[5]徐成志.中华山水文化的结构特色及开发利用[J].江淮论坛,2000,(2):85-88.

[6]何立.美学与美育词典[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2.

[7]胡涛.“天人合一”观念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6,(1):44-47.

[8]卢锋.休闲体育的社会功能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1-4.

[9]陈大为.体育活动对情绪健康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02,(2):46-47.

桂林山水歌 篇10

桂林山清水秀、青翠峭拔、洞奇石美, 甲天下的山水孕育了独特的人文环境。桂林山水与雁山云影交汇共唱水墨风流., 形成风格独特, 韵致新颖的梦幻山水自然生态。桂林山水甲天下, 梦幻桂林入画来。江南秀美的湖光山色, 锦绣多姿的田园风光, 云锁山头水系天, 渔翁垂钓在江边, 组成了一个个诗画交融的梦幻意境。

付黎明教授以执著的追求和开拓精神, 创造了自己在桂林山水画表现上的新形式和法则。特别是人们交口称赞他笔下提炼出漓江行舟的飞扬神采, 与嵯峨山峰的跌宕韵律, 其艺术形象体现了他对桂林山水形态美、色彩美和意境美的追求, 以及所倾注的人文精神。他从理论上探究桂林山水画的美学规律, 构建了他自成体系的艺术观点和绘画风格。本文展示的24幅作品, 呈现出付黎明教授笔下的梦幻桂林山水风韵, 群峰倒映山浮水, 无山无水不入神。

上一篇:制作模式下一篇:太阳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