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2024-07-27

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精选十篇)

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篇1

一、古诗文教学现状

第一,教学观念保守。在古诗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形成浅层次的认知,认为现阶段中考只考背诵、默写,以及关键词句的解释、古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这些考点极易给教师教学带来弊端,教师往往围绕考点组织教学,教学目标的定位仅仅停留在记忆层面上。第二,教学方法陈旧。由于有的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方法,课堂仅仅窄化为学习知识这一单一目标,往往将自己对古诗文的所知所解倾囊相授,而且往往把古诗文分解得支离破碎,整体的情感被消释,古诗文特有的情趣被放逐了。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方法除应对考试外,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上的作用丝毫没有发挥,这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二、古诗文教学策略

(1)激发兴趣,让学生爱学古诗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诗文的教学也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情趣盎然地学习古诗文。例如,在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时,可以请学生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以一幅画作的形式进行表现。这样可使学生经过自己的思索,借助线条和色彩来直观感受诗词壮美的意境,品悟诗词精练的文字。再如,讲到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就可以找一些西湖的风景照片,请大家为风景照片题上恰当的诗句,也可以请学生为诗词配上一段优美的乐曲,借助于音乐、美术,全方位多角度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在学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句时,先给学生讲一个关于推敲的小故事,让学生理解在诗词创作时,多一个字则多余、少一个字则缺憾,以及用词精妙、准确的意义,提高学生对学习古诗文的热情。总之,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方法很多,手段各异。可以从视觉听觉、感觉以及古诗文的用词准确性上,多角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指导学法,感悟诗词意境。古诗文的教学,对诗意的探究和理解是必须的,但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应以简驭繁,指导学生自我学习古诗文,授之以渔是最好的方法,这样能为学生今后学习古诗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教师应该为学生梳理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古诗文的方法是当务之急。一是知诗人,了解时代背景。学生可以借助文本提示进行自学,了解这首古诗文的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人,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写这首诗文时候的背景。初读古诗文,读正确、读流利。初读也就是第一次阅读,这时的阅读要求最低,目标在于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教师可以提示同桌间进行互读,让同学进行评价,达到互评互改、共同提高的目标。三是解释,初步了解诗意。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对古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然后将古诗释为白话文进行交流展示,期间教师进行点拨指导。四是抓关键,把握古诗的意境。意境是古诗灵魂,是作者表达思想价值的凝聚点。教师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通过抓关键词或关键句,引导学生把握古诗的意境,从而深刻理解古诗的内涵。五是品读,感悟古诗的意境。品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古诗文有了深刻的理解,诗意清楚了,意境知晓了,感情的迸发落在哪个词句上面也清清楚楚了。这时候让学生进行品读,意在读出情感,读出意蕴,直至熟读成诵。

(3)抓住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住了诗眼,也就是抓住了古诗文的灵魂,抓住了作者的精神寄托。只有抓住诗眼,才能让学生深入领会全诗的内容,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在老师每次向学生讲解或推荐一首古诗文以后,都可以问学生:“大家觉得这首诗好吗?好在哪里?”或者问:“你认为这首诗中的哪一句写得最好?”无论学生喜欢诗中的哪一句,都可以让他说说为什么,这一句给我们什么启发。大多数古诗文都有学生喜欢的句子,这样的句子是“诗眼”,要让它成为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亮点,成为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点。

(4)拓展诗境,延伸古诗文内涵。对古诗文的教学,仅仅让学生知道古诗文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这仅仅是学习古诗文的一部分要义。学生热爱着所有一切为祖国大地增彩的美好形象,诗中的翠柳黄鹂,青天白鹭,一直到窗前的西岭之雪,那渴望统一的爱国诗翁,大雪满弓刀的大漠英豪,锄禾日当午的农民,出没于惊涛骇浪的渔民,都是他们所热爱的。那“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情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理,以及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意境,都会引起学生的爱恋和思考。学生从对生命的关爱出发,潜能得到诱发,势必会展开丰富的联想。因此,要多给学生思维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问问学生的感受。这是赏析诗歌意境的开端,是诗歌时代性的显现,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更是课堂和诗词本身生命活力的发扬光大。

三、结束语

总之,深藏于古诗文中的内涵和底蕴实在是太丰富,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只从表面入手,从考试着想,那么蕴含在古诗文中的意境便会流失,深含其中的情趣会消逝,古诗文教学会变得了无生趣。教师要从兴趣入手,注重学法指导,拓展古诗文意境,使学生情趣盎然地学习古诗文,学习的效果也会增强。

摘要: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激发兴趣,让学生爱学古诗文;指导学法,感悟诗词意境;抓住诗眼,牵一发而动全身;拓展诗境,延伸古诗文内涵。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郭俊臣,张磊.学习古文有技巧[J].中学课程辅导,2003(09).

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思考与策略 篇2

旺苍县七一中学

陈瑞

关键词:古诗文;学生对古诗文学习思考;古诗文教学策略思考 摘要:古诗文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很多,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应更新观念,优化教学,遵循古诗文教学的规律,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才能使中学生走近古诗文,亲近古诗词,学生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才能大幅度提高。

苏东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小学习、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古诗文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是挖之不尽的美的宝藏。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教好这部分从浩瀚的古诗中精选出来的艺术瑰宝,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培养良好的审美观;有利于学生加强语感,积累语言,陶冶情操,增强文化素养。但由于农村中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单凭教师语言描述,学生很难领会诗歌本身的含义和韵味。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一、目前农村初中学生对古诗文学习思考 学生对古诗词普遍存在兴趣不浓的现象,错误认为古诗词单调枯燥、难理解、没有用,学生往往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记不熟,记混,错别字现象严重。教学中缺乏师生合作互动,学生知识迁移拓展不够。学生对古诗词掌握量很少,迫于升学的压力,学生只是夜以继日地背诵一些考试范围之内的名言名句,对古诗词名句名篇都是囫囵吞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导致很多学生读不懂古诗词、不愿看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缺乏读写技能、缺乏独立自主的分析鉴赏古代诗词的能力。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思考

1、加强教师古诗文鉴赏学习,提高自身古诗文文学素养。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诗词鉴赏素养。由于时代、教材的局限,教师曾经的诗词知识储备毕竟有限,教师要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清纯的新鲜水。所以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加倍地弥补,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诗词,不仅要积累古典诗词,而且要关注现当代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2、引领学生走进古诗文的意境,充分张扬学生个性(1)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用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从心灵自由感受诗词,去想象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里的世界,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逐步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愉悦的情感。就诗词鉴赏教学来说,初中学生处于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设置情境,巧妙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广泛的联想活动,从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产生共鸣,得到启迪。及时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研究,敢于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习,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来理解诗词的内涵,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让他们自行把握、模仿,通过自主研习学会鉴赏诗歌的过程。

(2)由于我国古诗词讲求“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它们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非常大。在古诗词鉴赏中,我们不仅在欣赏诗人创作的作品,其实也在进行着创造。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探究,敢于质疑。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诗作仅四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学生是这样描写的:在去黄四娘家的小路两旁,绿肥红艳,姹紫嫣红,我一路走,一路观赏,浮在花的海洋中,到处是奇花异卉,到处是花香扑鼻。我沉浸在美好的春光中,不时驻足凝望。微风吹来,枝条在微微颤动,似乎不胜花重。看,戏蕊的彩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流连忘返,忽上忽下,时左时右,乍停乍飞。听,黄莺也在其中自由自在地卖弄它清脆的嗓子,唱出婉转的乐曲。鸟语花香春意闹,我的心也醉了,这就充分张扬学生个性。

3、加强对古诗课外阅读的指导。中学阶段的古代诗词教学,如果单纯依靠课本所选录的作品进行讲解,自然对诗人及其作品了解得不够深、不够透,同时也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无法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要改变这一不利的状况,老师的课外阅读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精心筛选,精心指导,有布置,有落实,逐步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4、联系生活,古为今用。

生活教育是语文教学高效之路。早在2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已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语文是日用交际工具,生活中人们用它来学习文化知识、交流思想感情、传播信息经验。语文的这一实用工具性决定着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学习语文、使用语文。语文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之中。科勒斯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语文学习的时间多得很,语文学习的空间也大得很。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如此,语文教学之效焉能不高?

5、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教学手段,最大限度挖掘古诗意境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使图、音、像并茂的情景代替静止的画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变枯燥为有趣,为学生创设出需要的学习情境,从而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作用,照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得到更多的信息资料,增添课堂教学的活力,更好地学习掌握古诗,使古代文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

总之,古诗文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很多,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应更新观念,优化教学,遵循古诗文教学的规律,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才能使中学生走近古诗文,亲近古诗词,学生古诗文的鉴赏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才能大幅度提高。参考文章:

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的探讨 篇3

关键词:初中 古诗文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a)-0137-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是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之一[1]。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育,担负着培养具有中国民族文化之根的现代公民的责任。但因为古诗文距今时间较远,文辞含蓄内敛,给许多学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加之教师应试观念严重,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使得古诗文鉴赏教学出现了教者无趣、学者无味的现象,严重影响着古诗文鉴赏教学的有效性。为了完成课程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对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

1 新课标对策

1.1 衔接课标

首先,新课标中提到“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语文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尤其是古代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还要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所以语文老师在课下要多学习、多充电,弥补自己在语文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不足,增加自己文言知识储备量,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和审美品味,更新教育观念。

其次,新课标中提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促进者与激励者,不是一个纯粹的讲课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定位要准确。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主体,课堂上教师不能再满堂灌,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而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且还要引导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不同学习方法。

再次,新课标中提到“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综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及相关知识,还要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诗文内蕴含的思想观念及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促进自身的精神成长。

最后,新课标中还提到“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前面已分析过古诗文距离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较远,内容相对比较难懂,也缺乏运用的环境,这就要求教师在古诗文教学活动中,要结合不同内容的诗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超越目标

课堂教学不能仅限新课标规定的诗文篇目。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

2 教学对策

古诗文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而古诗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在具体的古诗文课堂教学中构建高效的文言课堂,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2.1 重视预习

在初中伊始,教师一定要手把手教会学生预习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首先要自读课文,通过查字典、翻资料、利用课下注释扫清课文中的生字词障碍,能结合课下注释和手中的资料初步理解文章大意,对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进行标注。这样做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体会到预习的乐趣,从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同时也紧紧扣住了新课标对古诗文教学的要求——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理解浅易的古诗文内容。

2.2 重视诵读

诵读是古人学习最常用的学习方法,也是学习古诗文最有效的方法。著名的语文教师钱梦龙在谈到古诗词教学时曾这样说:“不妨让学生适当学一点吟咏之法,所谓‘三分诗,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在新课改这股大潮中,语文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也不能忽视这个法宝。而且中学课本中入选的古诗词大都是精品,这些作品大都兼有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意境优美等特征,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在反复诵读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中培养语感、陶冶情操、提升素养。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播放优秀的朗读素材,给学生提供范本,使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去读。同时教师自己也要积极参与朗读,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当然教师还要结合具体文章进行朗读指导。例如在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一文时,文章以四字短句为主,间杂五字短句,而且每一句还有韵脚,读起来具有节奏美。所以教师在教学时,指导学生划分节奏及在诵读中感知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如在山、仙、水、灵、苔痕、草色后将语调拉得略长一些,而文章的主旨句:惟吾德馨中的德馨要重读。

2.3 重视背景资料介绍

古代词教学强调知人论世,何谓“知人论世”?这句话是由《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演化出的,意思是要想了解作者其文其人,就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和经历,但是在解读文章时也不能盲目地紧扣背景分析,而是要根据具体作品分析背景知识和作品的文学价值有无必要联系,有没有介绍的必要性。比如: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这篇课文时难点就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的理解。这就要介绍写作背景,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作者苏轼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闲人不能理解成无所事事的人,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因为他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孤独寂寞,他本身并不愿做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夜半赏月的闲人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如果学生不知道苏轼的经历,就不会明白他内心的苦闷,也就不理解为何作者半夜去赏月的行为。文章背景资料有利于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本,融进作者营造的情感世界,达到“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2.4 重视理解鉴赏

古诗教学不仅要关注诗词的文字层面,还要关注文学层面和文化层面。教师在进行文言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古诗词基础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评析,对文章的艺术手法进行赏析,对文章修辞手法进行分析。著名的语文教师黄厚江曾说过:“文言文教什么呢?顾名思义,一个是“言”,一个就是“文”。文言文教学能不能体现出它应有的内涵,体现它本身的教学规律,就是看你如何处理好“言”与“文”这一对矛盾。文言文要教得基本到位,“言”和“文”一定要融合在一起”。[2]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教法是串讲,即“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字逐句地讲析,再将它们的意思串联起来讲述,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3]。这种教学方法虽然能把学生应掌握的“言”的东西落到实处,但很容易把文言文课变成纯粹的古汉语课,忽略了文本的意蕴,这违背了新课标中的“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这一理念。文言文教学要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学习,而不是把它当成是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语法知识的组合。在文言文课堂上不仅要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音韵之美、内涵之魅。

文言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以新课程标准为纲,综合所教学生的总体特点和个别差异,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转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黄厚江.黄厚江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95-98.

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篇4

一、走近诗文, 熟读成诵

朗读, 是古诗文教学的第一步。一要读准字音, 二要处理好停顿, 三要看准字形, 能诵更能写, 四要读出意境、感情、感悟。这是几位专家在评课、讲座上反复强调的, 而他们的课上无不都注重了读。丁卫军老师执教《天净沙秋思》时, 采用齐读、师读、轻声读等形式, 让学生在读中体悟诗歌展现的画面。黄厚江老师执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预习作业就是三个字“会默写”, 课堂一开始就请三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工默写全诗, 默写完了让他们读自己默写的诗句, 然后让同学评价他们的读写, 这样学生读写中的常见错误暴露无遗, 教师借此正音正形。在学生对诗歌有了基本的理解后, 黄老师又用读让学生体悟情感, 师生朗诵PK, 教师故意将诗歌读得无比伤感, 让学生指出其不当之处, 加深了学生对这首边塞诗伤感但不失豪迈之情感的理解和把握。论坛嘉宾龚建新老师也提出, 古诗文教学要由面面俱到、环环相扣的讲向简约化转化, 分析少一点, 读得多一点, 要不厌其烦、口舌生疮般地读, 提倡“寿镜吾”教学法。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如出一辙, 把古诗文的课堂还给孩子们, 让孩子们在读中见义吧!

二、走进诗文, 与作者交汇

1.“知人论世”

初中学段的古诗文教学, 应要求学生大概了解作者的经历、为人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它有助于学生把握古诗文中的意象, 理解古诗文表达的情感。

丁义国老师执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时, 预习作业是研究学习辛弃疾的生平及后人评价, 了解词作的创作背景。学生对南宋王朝分崩离析的社会现状, 和作为主战派的辛弃疾沉浮飘摇的命运有了初步的了解后, 辛弃疾为何只能“醉里”回沙场, 其“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抱负之壮, “可怜白发生”有志难酬之忧愤等才能充分理解, 爱国词人的光辉形象便跃然纸上, 赫然立于学生心中。刘铁梅老师在执教《爱莲说》一文时, 课前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关于莲花的故事, 课上穿插了周敦颐的四个小故事, 将作者的为人与文章巧妙联结起来, 学生对莲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到位。走进诗文, 须先走近作者。

2.“诗中有画”

“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画中有诗。”这本是苏轼赞美王维的山水诗, 但综观古代诗文, “诗中有画”赞美的何止是王维的山水诗, 几乎是放之古代优秀诗文皆准。古诗文教学中, 教师要尽可能抓住细处, 带领学生走进诗歌中, 感受、体验、领悟诗歌的意境、感情, 以诗人之眼看诗歌之象, 让诗中之画呈现在学生眼前。这一理念几乎体现在每位大师的课堂上。

丁卫军老师执教的《天净沙秋思》, 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将前三句描绘成三个画面, 再在三个画面中分别找出主角, 然后又让学生将九个景物入一幅画, 请学生安排画面的布局, 这样的教学设计, 学生将意象想象成画面, 从画面中体悟出情感, 层层深入, 凄凉画面中游子凄苦的羁旅之思便生动地呈现出来。黄厚江老师执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请学生将能想象成画面的诗句找出来, 用生动地语言加以描述。“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 学生描述不到位, 教师作了充分的启发:树上的雪花是怎么样的呢?一片一片?一层一层?一簇簇一团团?一堆一堆?师生结合上下文探讨, 最后发现是在一夜大雪之后的早晨, 最佳答案是“一堆一堆”。“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教师在评析学生“瀚海“”万里凝”的理解时故意出错, 瀚海就是浩瀚的大海, “万里凝”就是乌云一团一团地翻滚, 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学生在理解后明白, 瀚海是写沙漠, 沙漠远看也是波澜起伏的, 像大海的波涛, 一团一团地翻滚就不是“万里凝”了, 应是万里长空中稠云如凝固了一般。“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 黄老师应景作简笔画, 让学生想象画面中有人没有。像这样老师带领着孩子走进诗歌, 想象画面, 理解情感, 学生由此及彼, 遇到课外的诗歌也就难不倒他啰!李凤老师执教的《观刈麦》中“,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老师让学生想象夏天农民在田中刈麦, 脚像被蒸饺子一样, 背上像被火烤一样, 从而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右手秉遗穗, 左臂悬敝筐”一句, 老师请学生思考抱子用的是哪一只手, 学生模拟贫妇的动作, 又通过“敝筐”想象贫妇之困。抓住细节, 发挥想象, 呈现画面, 学生对刈麦者、贫妇人的同情油然而生, 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也就到位了。正如论坛嘉宾丁国斌老师所言, “读诗, 要带着孩子走到诗歌的意境中去, 进入画面, 进入情境。”几位专家的课堂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见贤思齐”, 值得大家借鉴、学习呀!

三、言文结合, 言文共生

“言”就是文言字词、语法、语感, “文”就是文章、文学、文化。我们平时的课堂中大都重视了“言”, 而忽略了“文”, 就如丁国斌老师所说的“理解拐杖, 忘了看风景”;当然也有的重视了文, 怠慢了言。本次研讨会的课堂呈现的是言文结合, 言文共生。

李凤老师执教的《观刈麦》既重视文言字词的读、写、意, 如“秉”字的写法, 一个人右手拿“禾”, “曾不”“三百石”中“曾“”石”等多音字的读法用法“, 荷箪食”“携壶浆”中的“箪”“壶”的词类活用等, 又抓住细节, 带领学生走进麦田, 观农民刈麦之辛苦、贫妇生活之艰辛, 体会了作者同情百姓的感情。学生会用了拐杖, 又欣赏到了风景。徐杰老师执教的《五柳先生传》先对文言字词中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在学生理解时加以强调, 让学生有了拐杖, 然后通过仿示例“从‘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中, 读到了‘勤学善思’的五柳先生”, 让学生理解文章中五柳先生其人其事其品性, 学生看到了风景。言文结合, 言文共生是文言文教学的阳光大道, 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宜向往之, 学习之。

初中古诗文教学策略 篇5

研究背景 与 研究意义(拟创新点)

研究背景: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的一座知识宝库,古诗词则是这座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古诗词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初中语文老师的我深知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更明白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包含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历史知识,对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来说非常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是层出不穷,所以教学古诗词非常重要,尤其是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意义重大。但当前的中学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古诗词教学突破不了传统的“串讲串问”教学模式的瓶颈,课堂上主要是老师讲析,学生活动较少,课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表面的知识,记一首掌握一首,不能举一反三地去赏析古诗词。在考试中,很多学生面对古诗词阅读无从下手,不能体会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研究意义: 在这种状况和学习背景下,探讨研究新课标下古诗词教学策略,应该是个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就是引导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智力的积极性”。他的观点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要求学生改变教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抒情美、内涵美等内容,放

- 2 - 手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味、感悟、创新。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深厚兴趣,对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点:

引导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咀嚼、品位、感悟、创新,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抒情美、内涵美等内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研究目标 与 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探讨、研究、实践,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的兴趣,学生能有个性地朗读优秀的古诗文,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积累一定的人文底蕴,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

2、研究中,通过收集与古典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著述等内容,加深对古诗词的认识和了解。

3、通过“教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有力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古诗词教学新模式。

4、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研读古诗词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古诗词,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研究内容:

1、指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诗人的生平、背景、著述等,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2、课外举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诵读比赛等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鉴赏能力。

3、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习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课堂上采用“读-—悟—品—写”的教学思路,从中读出兴趣,感受情趣,悟出妙趣,写出文趣,即教给学生欣赏古诗词的方法,同时带给学生美得享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研究步骤 研究步骤:

与 研究方法(一)先期学习准备阶段 课题研究的准备、组织和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研究教师确定选题,制定并论证个人研究方案,完成实施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实施试验研究阶段 1、组织教师收集相关材料,讨论如何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体备课。

2、进行“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实践,全体课题组教师进行评议讨论。

3、各班学生通过诵读、背诵、摘抄、收集与古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著述等方式,加深对古典诗词的认识和了解。

(三)分析、总结、撰写研究结题报告阶段 1、组织课题组教师撰写相关论文。收集优秀教案(或学案),收集课件等。

2、撰写课题总结或报告。

研究方法:

1、文献法:认真学习参考有关文献,提取主要观点和做法,针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再进行实践和研究,得出具有推广价值的一般规律和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启迪思想,开阔思路。

2、经验总结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和对搜集的相关材料进行分析,不断总结经验 3、实践研究法:围绕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规划研究方向,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观察、研究、反思,得出切实可行的规律和方法。

研究条件 与 预期成果(一)完成研究的可行性条件分析

1、学校非常重视教学科研工作,对小课题研究能给予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组织保障。

2、师资力量充分,本课题成员是从教初中语文多年,对初中的知识点衔接很熟悉,对教材的研读,学情研究有较深的理解,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 4 - 3、学校研究资料丰富,为课题顺利开展、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预期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主要承担人 理论文献学习笔记每人一本 学习笔记 2019.9-2020.1 课题组成员 学生古诗词诵读比赛 展示 2019.9-2019.12 课题组成员 学生制作有关古诗词的小报 展示 2020.1-2020.6 课题组成员 古诗词板报专刊 展示 2020.1-2020.6 课题组成员 课堂教学观摩(示范课,观摩课相关材料)、示范课、观摩课 2020.1-2020.6 课题组成员 专题论文 论文 2020.3-2020.12 课题组成员 结题报告 本课题的结题报告 2020.10-2020.12

课题组成员

三、审核意见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公章:

****年**月**日 专家组推荐意见

同意立项

不同意立项

专家签名:

****年**月**日 县教师进修学校审核意见

同意立项

不同意立项

单位公章:

****年**月**日 附件 3

- 6 -

设计与论证活页

课题名称: :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进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研究

告 设计与论证报告((不得出现学校和课题相关人员名字))

研究背景 与 研究意义(拟创新点)

研究背景: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的一座知识宝库,古诗词则是这座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古诗词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初中语文老师的我深知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更明白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包含有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历史知识,对传承中华文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来说非常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说明》要求是“能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领悟内涵并品味语言”。纵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古诗词赏析类的考题是层出不穷,所以教学古诗词非常重要,尤其是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意义重大。但当前的中学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古诗词教学突破不了传统的“串讲串问”教学模式的瓶颈,课堂上主要是老师讲析,学生活动较少,课后让学生死记硬背,大都是以记忆为主,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表面的知识,记一首掌握一首,不能举一反三地去赏析古诗词。在考试中,很多学生面对古诗词阅读无从下手,不能体会诗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研究意义: 在这种状况和学习背景下,探讨研究新课标下古诗词教学策略,应该是个具有一定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十九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就是引导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智力的积极性”。他的编 号

专家推荐意见

观点告诉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要求学生改变教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抒情美、内涵美等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味、感悟、创新。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深厚兴趣,对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陶冶道德情操,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实现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点:

引导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自己咀嚼、品位、感悟、创新,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抒情美、内涵美等内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 8 - 研究目标 与 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探讨、研究、实践,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古诗文诵读的兴趣,学生能有个性地朗读优秀的古诗文,背诵一定量的古诗文,积累一定的人文底蕴,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

2、研究中,通过收集与古典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著述等内容,加深对古诗词的认识和了解。

3、通过“教学研究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有力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古诗词教学新模式。

4、使学生具有一定的研读古诗词的能力,能初步理解、鉴赏古诗词,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研究内容:

1、指导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文学常识、诗人的生平、背景、著述等,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2、课外举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诵读比赛等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鉴赏能力。

3、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习古诗词鉴赏的方法。课堂上采用“读-—悟—品—写”的教学思路,从中读出兴趣,感受情趣,悟出妙趣,写出文趣,即教给学生欣赏古诗词的方法,同时带给学生美得享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研究步骤 与 研究方法 研究步骤:

(一)先期学习准备阶段 课题研究的准备、组织和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研究教师确定选题,制定并论证个人研究方案,完成实施研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实施试验研究阶段 1、组织教师收集相关材料,讨论如何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体备课。

2、进行“古诗词”的课堂教学实践,全体课题组教师进行评议讨论。

3、各班学生通过诵读、背诵、摘抄、收集与古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著述等方式,加深对古典诗词的认识和了解。

(三)分析、总结、撰写研究结题报告阶段 1、组织课题组教师撰写相关论文。收集优秀教案(或学案),收集课件等。

2、撰写课题总结或报告。

研究方法:

1、文献法:认真学习参考有关文献,提取主要观点和做法,针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反思,再进行实践和研究,得出具有推广价值的一般规律和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启迪思想,开阔思路。

2、经验总结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和对搜集的相关材料进行分析,不断总结经验 3、实践研究法:围绕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规划研究方向,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观察、研究、反思,得出切实可行的规律和方法。

- 10 - 研究条件 与 预期成果(一)完成研究的可行性条件分析

1、学校非常重视教学科研工作,对小课题研究能给予大力支持,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组织保障。

2、师资力量充分,本课题成员是从教初中语文多年,对初中的知识点衔接很熟悉,对教材的研读,学情研究有较深的理解,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 3、学校研究资料丰富,为课题顺利开展、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有效教学 教学策略

古诗词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初识古诗词的基础阶段,教师能否通过教学将古诗词中的意蕴传授给学生是十分关键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80篇(段),并提出了具体的分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何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新课标对初中古诗词的要求,是所有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它对于向学生进行古文化熏陶,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人文底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古诗词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教师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帮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词,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一定的文学功底。

其次,古诗词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古诗词的教学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再次,古诗词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分析,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诗人对生活的观察和想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另外,古诗词教学还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精选、精读、精讲优秀古诗文,是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环节。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1)教师素质不高。古诗文教学容量大,涉及社会、历史、绘画、音乐等各方面的知识,然而能够非常完美地诵读一篇古诗文的语文教师少之又少,能够做到博古通今的更是凤毛麟角,课堂上经常出现教师“卡壳”的现象。(2)过分重视学生背诵。中考语文只涉及古诗词的名句默写,许多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过分重视背诵,忽视了学生的诵读积累。(3)应试教育严重。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以考试内容为目标,考什么就教什么,过分重视字音字义、重点诗句的翻译,对背景知识的介绍涉及甚少。(4)教学方式过于传统,重灌输、重翻译。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初中古诗词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一切。大多数课堂上,翻译已成为教师不惜耗时耗力解决的重难点,从而忽略了古诗词的鉴赏美读,忽略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1)学习兴趣不浓厚。由于教学方式的单一,文本解读的乏味和古诗文自身的历史隔膜,古诗文教学呈现出一种索然寡味的现象,学生很难产生学习兴趣。(2)学习方法不正确。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古诗词的学习主要靠死记硬背,于是轻理解,重背诵,又由于理解得不透彻,导致记不熟,记混淆,以致在默写中错别字现象严重。

三、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依据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背诵80篇优秀古诗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根据要求,教师在教古诗文时必须改变教法,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工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古诗文的音乐美。

(二)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的设置。目前教材课后练习的设计有两个特点:一是要求学生朗读文言诗文,读准停顿节奏,注意句式语气;二是掌握常见的文言虚实词,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量也会增多。

四、初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要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教师作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工程师,培养优秀人才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语文教师要做好传承中华文明、传播古诗词文化的工作,首先要端正思想,热爱本职工作,以自己对于古诗词的热情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二)改进教学方法。(1)养成反复诵读的习惯。诵读的要求有五个:一是教师范读;二是读准字音;三是划分节奏;四是读出情感;五是活用形式。(2)做好相关背景知识的介绍。一要了解诗人的风格。风格是识别不同作家的标志,也是把握不同流派、不同年代文学作品之间区别的标志。二要了解诗人的生平。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对诗人的生平遭遇、地位、成就以及后人对其评论进行介绍往往能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诗人,从而获悉作者由此养成的独特性格及写作特色,有助于更具体地理解诗作和把握诗词情感。三要了解诗作的背景。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教学古诗词时如果能够对诗词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就有助于进入诗词意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四要了解诗人的作品。除了教材中所出现的作品和相关资料,还要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做到相互印证和补充否则易以偏概全。(3)要进入诗歌的意境,获得审美体验。一要学会抓诗眼想象入境。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词诗眼的剖析,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达到“一字儿意境全出”的效果。二要学会连意向,获得审美体验。意向是诗词的基本单位,多个意向组合就形成了意境。要体会诗词的意境,获得审美体验就需要从意向入手。(4)培养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古诗词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设疑与质疑,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独到见解,引导学生从无疑到有疑,在释疑中理解,在理解中创想,从而使学生获得新知。

(三)提高学生的兴趣。(1)课前情景导入。教师诗化的语言、彰显的情感会让学生形成阅读期待。(2)课中绘声绘色。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现场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3)适当编演剧本。现在的中学生都有很强的表演欲,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的形式来表现诗文的故事情节,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初中文言诗文教学的思考与策略 篇7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策略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是记录先人哲学、文化、思想的重要工具,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从小学的古诗,到中学的文言课文,选入的篇目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佳作,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的分值占到了20分以上,足见其重要程度。然而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分数,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背诵原文、背诵标准译文上,长此以往,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只有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课堂教学形式单一

教师在教文言文时,大多采用串讲式教学方法,把重点放在古诗词的背诵、字词的理解、译文的熟记,整个课堂只有教师的字字解释,句句翻译,对学生的要求就是死记硬背,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主要靠背诵和默写。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教师教得吃力,而且学生学得被动,课堂里死气沉沉,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兴趣。

2.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

虽说课本上选入的古诗文篇篇是精品,但是中华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中考对文言文的考察也不局限于教材,局限于课内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课文的反复记忆和背诵的教学方式,既不符合学生的需要,又不利于知识的巩固。

3.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有待提高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花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在死记硬背上,背课文、背注解、背练习题的答案。这种模式不合符新课改的理念,不仅不利于学生体验到古文的精髓,更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热情。

二、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水平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的内在动力来源于兴趣,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定律,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情趣导入法

以学习《桃花源记》为例,讲读课文之前,我先用一艘船开始引导学生开始“旅程”,让学生将自己想像成是那个误入桃花源的人,然后让学生带着角色朗读课文,最后让学生分别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样很快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七嘴八舌地描述着“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桃花源生活,不仅加强了他们的情感体验,而且对于学生理解作者陶渊明的思想情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故事导入法

即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开始授课,例如讲《陈涉世家》之前,我先介绍了秦朝的故事和历史,通过讲述秦朝大兴土木、刑法严峻、焚书坑儒等相关故事,让学生了解秦朝的人民服役繁多的处境、了解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时代背景。有了相关的故事、知识背景,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让他们对陈胜吴广起义有了历史维度的认识。

3.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被广泛应用,文言文教学也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帮助学生减轻学习的压力。学习《口技》时,通过一段口技表演的视频导入,让学生带着浓浓的兴致学习《口技》,体会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

(二)精讲课文,重视学法指导

1.精讲字、词、句

对字、词、句的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但这不是要求教师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最科学的方法是抓关键、精讲知识点多的词和句,重点讲解虚词的特殊用法和实词的意义,讲解古文的语法规则。

2.教学方法灵活化

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根据授课需要,大胆创新文言教学形式。例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排练成舞台剧,让学生用文言文进行对话,灵活的教学形式不仅有利于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更利于学生分析人物性格、赏析名言名句。

(三)重视积累,加强对学生的阅读训练

词义识记和文言阅读互为因果,学生掌握的古汉语词汇太少,必然无法完成古诗文阅读,而阅读篇目过少,又导致知识积累不足。因此,除课文外,老师应选择一定量的课外古诗文供学生阅读。文言诗文的阅读应以诵读为主,对于课内的精品古文,应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和默写;对于课外古诗文应做到熟读、熟记,能进行翻译。对重点实词、虚词要求学生准确记忆,落实字词的积累。

(四)迁移延伸,内化为学习能力

迁移延伸即是把从此文学到的知识用到彼文中去的方法,这也是学习文言文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它可以是字词、句法的迁移,也可以是思想感情的迁移,这也正是倡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最终目的。对于迁移法,教师必须在教学的过程进行必要的指导,增添课外篇目供学生独立学习,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总之,初中文言文课堂的教学策略要从学生的需要和长远发展入手,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兴趣、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逐步完善自身教学,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

[2]《知识集锦?语文》.吉林摄影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农村初中古诗词情境教学策略 篇8

一、贴近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如果能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创设教学情境,就会将学生从课堂带到自然和社会当中,使之结合自身的观察和体验,配合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将诗歌所描述的内容转化成为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浮现在自己的脑海当中。

如在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当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听说过‘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说法吧?试想,一个人出门在外,远离了故乡和家人,每到传统佳节就会更加地思念自己的父母兄弟。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团聚之日,一家人团坐在一起,吃着瓜果、赏着明月,这是何等的幸福。但是,如果恰好这一天,你的爸爸或者妈妈因为有事出门在外,你会是什么感觉?会产生哪些想法?”这样导入,学生会自然地联想到思念、失落、惆怅等词语。我们再顺势介绍苏轼的坎坷经历:兄弟二人同年中了进士,虽心怀天下之志,但生不逢时,始终未得以重用,满心踌躇,再赶上中秋节,其内心感受自然非比寻常。经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对诗词的了解也变得更加自然、方便了。

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的讲解,就应该围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寒冷的塞外,北风肆虐,大雪纷飞,第二天起来树上挂满了雪花,好像是春天桃花盛开一般,让人欣喜。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梨花并非新鲜事物,教师通过对诗词中描绘情景的再现,可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塞外的寒冷与壮美,使学生通过自身的生活感受,主动地完成了对诗词的理解,参与了诗词的赏析过程。

二、扩写诗词想象并完善诗词所描述的情境

诗词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凝炼是其最大的特征。相比城市初中生,农村初中生的语言积累要少得多,阅读面也明显偏窄。这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极大的障碍。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搜寻身边的材料,主动整理诗词创作背景、作者的社会经历、艺术创作特点等,并在此基础上,对诗词进行扩写,使诗词—诗人—学生形成有机的整体,实现学生与诗人、诗词的对话。

如在唐后主李煜的作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的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联系李煜从国君沦落为阶下囚的人生经历,并想象作者当时的复杂心境,先在课堂上口头表达,而后形成文字。这样一来,所有的学生都会积极地理解诗词,体会得到亡国之君正在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突然听到兵临城下的消息,内心惊恐万分;亡国之后,妻妾受辱,国民流散……学生将这些往事写入对诗词的解读当中,更加体会到了诗词的真谛所在。如此教学,其效果比单纯地字词讲解要有效得多,而且还会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书写整理能力等多种能力得到锻炼。

三、配合音乐丰富诗词教学情境

音乐与诗词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微妙的,许多诗词配上音乐都是极其优美的艺术伤口。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将音乐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让学生配合乐曲的节奏来体会诗词的音律之美,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农村生活相对贫乏,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比较单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音乐赏析能力,但并不影响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内心情感的变化。如果将音乐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会使许多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开始想象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音乐,使其内心更多了一份对语文课的期待。

例谈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策略 篇9

一.初中古诗词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 照本宣科, 枯燥无味

很多教师视野狭窄, 文化底蕴欠丰厚, 完全埋没在琐碎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备课只是一味地啃教参、抠书本, 面对除此以外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知之甚少, 无法超越教科书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以自身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去激起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言简意丰的古诗词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是对作者、背景、解题、释词、译句等进行照本宣科的讲解, 课上得枯燥无味, 学生兴味索然。

(二) 一首一首, 费时低效

教师教学古诗词, 通常都是一首一首孤立进行的, 每首古诗词之间似乎毫不相干, 没有什么紧密联系, 知识点被零星无序地分布于每首古诗词当中。因此, 学生脑海中形成的有关古诗词的知识是零碎、杂乱, 易混淆, 一知半解的。教师这种就课文教课文的方法, 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难以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去“一览众山小”, 学生的学习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自然也就难免费时低效了。

(三) 读读背背, 阅读疲劳

自古以来, 读和背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致使部分教师把学习古诗词的过程简化为单纯的背诵积累, 学生缺少思维的积极参与, 容易产生阅读疲劳。结果是学生机械重复地读, 熟读了, 会背了, 默写起来别字多;背了这首, 又忘了那首。殊不知古人读书, 常作摇头晃脑之状, 是入情入境的吟;而今人读书, 是有口无心地念, 其效果自然也就大相径庭了。

二.改进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具体举措

基于上述对古诗词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思考, 我阅读了一些相关著作, 并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 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实践, 以我正教的人教版八年级上的杜甫诗三首中的《望岳》为例, 谈谈我在教学古诗词方面的一些改进的做法:

(一) 厚积薄发, 课堂显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堂精彩的课的准备就是要阅读, 每天不间断地阅读, 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 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 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 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 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教师只有通过平时的广泛阅读, 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识、扩大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智慧, 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做到厚积而薄发, 才能使课堂焕发光彩, 彰显魅力。例如在对作者的认识时, 笔者惯例的介绍是:

杜甫 (712-770) , 字子美, 祖籍襄阳, 生于巩县, 诗中自称少陵野老, 后人称他杜少陵。他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 号称“诗史”, 他本人被尊称为“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

这些资料随便的一本教辅资料上都有, 虽然笔者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来回答其中的知识点, 然后自己再加以补充、课件呈现, 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都不高。这也难怪, 什么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诗史”、“诗圣”这些内容他们不是早就滚瓜烂熟了吗?

于是, 笔者自问:除了这些我还了解杜甫的什么?我对杜甫的认识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吗?杜甫的父母是谁?他出身在一个怎样的家庭?他有兄妹吗?他自己又有几个孩子?他是怎样走上仕途的?他常跟哪些人来往?他和李白是好朋友吗?他也爱喝酒吗?……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 虽然这些问题并不与教学有很直接的关系, 但如果教师对这些回答了然于胸, 并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适时适度的补充一二, 那么, 这无疑就会激起学生对作者更多的求知渴望, 并会大大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后来我在上课之前先问学生:“杜甫和李白是好朋友吗?”这一问学生可傻了眼, 大部分同学纷纷开始猜测。别怪学生不知道, 我也是查资料才知道的, 问了周围的同事们, 他们也不知道。等到上课时, 笔者声情并茂地介绍杜甫与李白的深厚友谊:天宝三年 (744) , 考进士不第后一直游历四方的杜甫在洛阳与比他年长十一岁李白首次相识, 两人一见如故, 促膝长谈, 把酒论诗, 相携同游梁宋齐鲁, 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第二年, 他们在山东兖州石门分手后就从未见面, 但两颗伟大的心灵仍然心心相印, 相互牵挂, 且常有诗歌寄赠。“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就是杜甫对李白由衷的褒扬。《杜甫诗集》可以见到杜甫写给李白的赠诗多达十几首, 可见他们至真至诚的情谊。闻一多先生认为, 李杜相遇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相遇, 并把这次相遇比作“太阳和月亮的相碰”。一代文豪郭沫若在晚年还为此写了一本书———《李白与杜甫》。笔者在介绍完这些后并顺势推荐学生阅读此书。

这些资料是我阅读查找、搜集积累的, 当我以这种拓展学生熟识素材中未知领域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杜甫与李白的深厚友谊时, 无疑就在学生面前打开了诗人的另一个陌生的世界, 学生们倾听的十分入迷, 表现了极大的好奇与兴趣, 而且想更多地了解诗人。当然, 笔者在下次教学认识杜甫时又会从有关杜甫绝非寻常的家世、杜甫走上仕途的途径等其它方面进行认识, 这样,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杜甫的兴趣, 而且丰富了诗人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诗人其它诗歌的理解能力。

诗人杜甫说自己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而笔者说为人师者若读书破万卷, 则上课亦如有神了。以上仅以诗人杜甫之一角举隅笔者博观而约取, 厚积而薄发, 使沉闷之课堂焕发生机, 显课堂无穷之魅力的做法。教师至少应当对教科书中经常涉及的重要诗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社会交往、思想性格、主要作品等有统筹的认识, 使自己的阅读积累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有成千上万个接触点, 并且经常自问我认识他们就像大海里的一滴水吗?正如孟子所言:“颂其诗, 读其书, 不知其人, 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二) 拓展比较, 课堂现活力

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比较才有鉴别, 而学习古诗词总是离不开对诗词的鉴赏。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拓展相关的教学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怎样把这首诗与那首诗紧密地联系起来, 通过比较, 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 由此及彼, 求同求异, 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增加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从而使学生在比较中明了诗词作品各自的个性特点, 帮助记忆,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更好地认清事物的本质, 认知古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 达到古诗词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比较阅读的范围非常广泛, 既可以是诗中的一个重点词语, 也可以是诗中的某一句诗, 但更多的是整首诗与诗之间的比较;既可以是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 也可以是不同诗人的同题作品, 但更多的是不同诗人的不同作品的比较;既可以着眼于作品的内容基调, 也可以着眼于作品的形式技巧, 但更多的是从题材、体裁、背景、主旨、技巧、风格等多角度进行比较。比较阅读的素材应尽量以教科书以内的素材为主, 以免增加学生的负担。例如, 笔者就对《望岳》进行了多角度的拓展比较, 加深了学生对诗词作品内涵的领悟。

杜甫的“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与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比较。这两句话的题材是相同的, 描写的都是泰山, 但杜甫是在泰山脚下的感慨, 而孔子是在泰山顶上的感慨。这两句话都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 都赞颂了泰山的雄伟高大, 都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意思。但主旨不同, 孔子的话实际上是指人要用超越自我的崇高的心境来看待人世间的纷扰;而杜甫的话是想象自己不久登上最高峰的自豪感。

杜甫一生写过三首《望岳》, 但笔者在教学时并不与其它两首《望岳》进行比较阅读, 因为很明显, 这样的比较阅读难度太大, 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情绪。笔者把这首诗与本课中的另一首《春望》以及与本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进行比较阅读。

杜甫的《望岳》与《春望》的比较。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不同, 创作时间已相距十多年, 其间经历了“安史之乱”, 因此诗人抒发的感情也不相同。《望岳》是一首哲理诗, 诗人借景说理, 由泰山的高峻挺拔、神奇秀丽入手, 抒发了“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的人生感悟, 触发理性的思考, 具有哲理的思辨色彩。此时, 我还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这类写景说理诗, 如《登鹳雀楼》、《题西林壁》、《观书有感》等。《春望》则是一首抒情诗, 诗人借景抒情, 由“山河在、草木深”的惨景, 抒发了感时忧国、思亲悲己的人生感慨。

杜甫的《望岳》与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比较。这两首诗创作背景相似, 都是诗人二十多岁时第一次离开故乡的远行之作。其次, 景象都十分壮丽。但是在表达的思想感情上杜诗重在述志, 而李诗却重在思乡。

王维《使至塞上》与李白《送友人》的比较, 陈与义《登岳阳楼》与杜甫《登岳阳楼》的比较,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刘禹锡《望洞庭》的比较, 刘禹锡《秋词》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比较……可以比较的古诗词不胜枚举, 经常地比较阅读, 就可以做到温故知新了。

(三) 凸显自我, 课堂添动力

美国学者大卫·博金斯说:“我们并不缺少知识, 我们非常缺的是运用知识, 缺的是思考性学习。”反思我们的古诗词课堂教学, 并不缺少背诵积累的知识, 非常缺的是运用知识凸显自我。虽然学生背诵古诗词一些优美的诗句, 但这些诗句似乎与学生的精神成长毫不相干, 它们既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也不能丰富学生的语言, 只是作为被记忆的知识在考试的填空题中发挥作用。笔者以为只有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把语言作为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工具, 唤醒学生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自我的审视, 让学生体会到智慧创造的乐趣, 课堂才会激发一种自我需要的驱动力。笔者就对《望岳》层层剖析, 力求使文本与学生自我紧密联系, 以促进学生主体的内在发展,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中的最后两句无疑是最为人们所传诵的, 为什么呢?因为它道出了一切想有所作为的人们所共有的情怀, 引起了人们的共鸣。那么学生对这两句话有什么领悟呢?只要努力战胜困难, 就能攀登人生的高峰。这已经是标准答案了, 很多老师需要的就是这种教条式回答。然而仔细想想, 学生的这种回答与学生的自我触发还是相距较远, 学生并不因此而变得勤奋。于是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高峰是各种各样的, 那么诗人有没有努力登上他诗的高峰呢?在此基础上又引导学生思考:那么你有没有努力登上你学习的高峰呢?此时, 学生们都面露愧色。这样, 笔者通过挖掘文本与学生的内在联系, 不仅有助于文本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作品深层内涵的把握。

知识由于得到运用而得到发展, 笔者在古诗词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主观性表达训练, 经常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语句运用联想与想象, 进行改写、扩写、引诗句入文, 意境再创造, 人物活动再现等训练, 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中学生虽然不曾亲见泰山“阴阳割昏晓”之壮景, 但一明一暗的景象却在生活中随时可见, “割”又是学生所熟悉的动作。因此笔者就让学生围绕这句话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想象描写。学生们开始静思默想, 在经过自己的一番思维之后, 不仅使学生已有的知识得到运用, 而且对这句话记得更牢, 懂得更深。例如有一位学生描写如下:

晴空万里, 阳光铺洒在巍峨高大的泰山南面, 那奇形怪状的石头, 挺拔多姿的松柏, 呈现出一片明朗的色彩;而在茫茫无际的泰山北面, 却是阴森昏暗, 迷蒙一片, 不见天日。为什么这泰山南北形成了一明一暗截然不同的两种景象呢?原来是泰山上那高耸入云的山峰把阳光割断了。

综上所述, 笔者从三个方面改进了古诗词的课堂教学, 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冷漠态度, 寻回了学生失落的诗情。总之, 教师要不遗余力地使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最终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

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中华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 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实践, 提出了三条改进课堂教学的可操作性策略。真正使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最终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厚积薄发,拓展比较,凸显自我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陈明选, 沈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8.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篇10

一、观图,初步感知美

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这首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歌是一种感性形象,要紧紧抓住其特点,就要使诗情画意达到统一, 观图便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教师可以用PPT为学生呈现古诗相应的插图,图上的人物形象以及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具体可感的,比起文字更能让学生进入意境,在初步感知古诗词美感中唤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使至塞上》一文为例,诗人王维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扬名千古,被历代名家称颂。教学中,教师可以配上图片来帮助学生从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三方面来品味这一“千古壮观”的名句。在图片中,“孤烟”与 “大漠”是一个线 面结合的 整体,诗中落日如若悬在天上,那么“长河”与“落日”就是两个隔开的孤立的画面,与上句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相符。孤烟出于大漠,落日映在水中才是当时最真实的景象。此种境况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不仅 在形式上对偶,内容上也“对偶”,自然而然并且协调统一,而且不会影响此联阔大苍茫的意境,作者哀婉凄美的情思亦衬托其中。

对于教材上所配的观赏图片,应引导学生细致而全面地观察,初步感知诗歌所描绘的美的意境。亦可结合诗歌内容和图片,在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由诗到画中增强诗歌鉴赏能力。

二、读诗,尽情渲染美

古诗词虽然篇幅小、字数少,却是博大 精深的中 华文化的典型代表,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很多经典 的古诗词往往押韵,有音节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读记。多读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读准字音,感受古人运用语言文字时的聪颖和睿智,并加以丰富的想象,体会作品中语言文字的深厚内涵,在自行感知和体会中真正把握诗意。

例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桃花源记》一文中,“夹岸数百步”中“夹”字应读“jiā”,且要注意停顿,“夹岸/数百步”。“屋舍/俨然”中“舍”字应读“shè”,“便要还家”中 “要”应读“yāo”,“此中人语 云”中 “语”字应读 “yù”等。 只有做到朗读时发音正确,注意停顿,才能正确理解全文内容,做到熟读成诵。同时,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朗朗上口,值得学生反复朗读和品味。尤其是文中的古今异义字词,如“鲜美”“交通”“妻子”“无论”“绝境”等,都需要学生边朗读边思考其古义。通过诵读,学生深入地走进文本,胜于教师的大量讲析。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言文字 的背后, 要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字斟句酌,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才能在鉴赏诗歌的语言中读出味来。

三、品情,深入体会美

古诗词有着高超的表达技巧,千姿百态 的意境美, 高尚的道德情操,简短的语言背后却凝聚着作者思维的整合,散发着语言强大的表现力,提炼后成为深刻隽永的范文。因此,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还需要细 细品味,理解文章的情感基调,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才能理解文章的寓意,真正为之动情,体会深层的意境美。

例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一文中,用语平淡自然,相互随品而出,“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平常中却富于情趣,夜色柔和优美,意境醇美,又很含蓄,在细细的品情中感受本文的写作特色,感受作者的田园劳作之乐,才能体会作者愉快恬淡的心情和对归隐生活满足的遁世思想。再如《桃花源记》一文中,全文在结构的安排、内容的剪切、手法的运用、语言的锤炼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作者为读者虚构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这世外桃源品一品花草如仙境,品一品鸡犬成睦邻,品一品人情异世间,只有体会了这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民怡然自得的桃花源,正是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才觉韵味无穷,余香满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 联系作者 的相关背 景,或是掌握关键字词,仔细品味,更好地帮助学生知人论世,体会作品内涵,让学生试着带着诗人的心情去阅读和感受,更好地整体感知,解读意象。

上一篇:巩固措施下一篇:高校思政理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