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发展

2024-07-15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发展(精选十篇)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发展 篇1

伴随着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全面推行和长期实施,已经证明这一制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显著。它能够强化外部监督,防止错案和执法不公的发生;能够增进司法民主,扩大公民参与司法的程度。虽然这项制度的积极作用明显,但是这项制度本身也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下面就对这项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现实意义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一项切合法制观念,富于时代精神的制度探索和创新[2]。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施在权利制约权力、民众参与司法和司法民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了司法的民主性,蕴含着司法过程中的公平正义理念,防止了检察机关滥用检察权,强化了法律监督职能,维护了公平正义。实践证明,这项制度在依法治国和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构建是非常科学的,但是,从这项制度的实施效果来看,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律依据不充分。尽管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作用显著,但是这项制度法律依据欠缺是其明显的缺陷,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宪法依据是我国《宪法》第27条、第41条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7条。它以原则的形式规定了人民监督员制度存在的合法性、合理性,但是在操作层面仍然缺乏实用性。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0年3月颁布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是人民检察院的内部规定,其效力受到限制,不能普遍使用,不能为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进一步开展和拓展提供“真正的可操作的”法律依据。

人民监督员监督的效力有待明确。有的学者认为,人民监督员行使的监督权是“具有一定公权性质的私权利”,是公民权利向国家公权力异化的形式,假如人民监督员监督权没有实体刚性约束力,就会使监督形同虚设,更何谈效力二字。因此,给人民监督员监督权赋予“刚性”约束力是这一制度本身的客观必然;也有学者认为,人民监督员制度是社会外部权利制约国家权力的表现形式,其属性是外部监督,如果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效力问题不能在实际工作中予以明确,那么势必将影响它的效力的发挥。

人民监督员监督范围过窄。关于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中明确为职务犯罪的“上类案件”。因为当前“上类案件”尚不能完全涵盖所有职务犯罪案件,更不能包括所有检察工作。

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的合理性不足。设立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原始目的,是应对和破解检察机关办理职务犯罪案件中“谁来监督监督者”的难题。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范性、实效性要求必须要合理地选任和管理人民监督员,通过合理的方式把最优秀的人员选进人民监督员队伍。当前,检察机关在人民监督员选任中采取的“自己选人监督自己”模式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模式仍然存在,这导致社会公众质疑人民监督员选任的程序是否公正、独立。

由于存在上述理由,人民监督员制度发展和完善迫切性、必要性是有目共睹的。同时,“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改革就是司法去行政化的专业表现,也预示着这样的一种发展趋势。”[3]

三、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相关立法工作

当前,人民监督员制度仅是检察院系统内部的工作制度,并未被上升至法律层面。这样的机制限制了人民监督员制度民主程度、监督效能的发挥,只有将人民监督员制度法律化,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具有法律效力的制度,才能使得该项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相衔接,也才能使得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启动、监督程序及监督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为此,有必要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提请全国人大修改《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通过法律形式把人民监督员制度明确在这部法律中,进而单独制定《人民监督员法》,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律地位、权利、产生的条件、人数确定、任期、法律保障、经费补助、培训、责任追究等,包括人民监督员的权利义务、人民监督员的产生及相关内容、监督程序及任职保障的相关规定。这种观点也是当前的主流观点,如吉林省法学会会长李申学就认为:“人民监督员对检察机关的执法活动实施监督,应该获得立法授权。”当前,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对在检察工作中如何实现人民监督的一次有益尝试。但是,人民监督员制度却缺乏赖以生存的明确的法律基础,因此加快人民监督员制度法制化进程尤为必要。

(二)强化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效力

从当前的情况看,人民监督员对案件的监督效果并不理想,监督员的意见不被重视的情况很普遍,因为监督员的不同意见和建议,必须得到检委会的认可才能被采纳。如果长期这样不被重视,势必要影响监督员的监督积极性,影响这一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使这一制度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既浪费人力,又浪费物力。从监督效力上看,这种监督仍然是一种软性监督,对检察权约束力相当有限,而检察权又是国家的司法权,又不可能做出让渡。为此,要想强化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权,就必须从程序方面着手,扩大人民监督员对案件的参与程度,设计一些符合中国国情的程序措施,来保证监督效力。此外,要保证人民监督员监督案件的监督效力,也可设立检察人员主持、人民监督员出席和当事人参加的监督听证程序。

(三)适当拓展人民监督员监督案件的适用范围

检察机关设立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宗旨是要消除公众对检察机关自侦案件公正性的质疑,是主动创设一个机会使社会公众对自侦案件进行监督。而如今,伴随法治的进步,不应该囿于当时的想法,应该尝试大胆地将这一制度推广到普通刑事犯罪案件当中以及检察权行使的整个过程中。因为当今社会检察权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使得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呈现膨胀的态势,按照“权力不被有效监督就会被滥用”的客观事实[4]。而滥用检察裁量权的危害性,不但存在于职务犯罪案件当中,而且也存在于非职务刑事犯罪案件当中,更存在于检察权的行使过程中。因此,扩大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是必然的。

(四)完善人民监督员的选任和管理

要科学设定选任条件,切忌盲目不顾实际的形式主义。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就是要充分行使监督职能,保证司法公正。为此,要合理规范人民监督员队伍结构,严格执行有关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要严格规范选任程序,确保人民监督员选任的公信力。主要应在确定人选的程序方面下功夫,把政治信仰坚定、热爱祖国、热爱检察事业、道德水准高、工作能力强的人作为入选对象。并且,要引入竞争机制、淘汰机制、考核机制、任期限制机制、任职回避机制和层层选拔机制等。人民监督员要有广泛的代表性,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了解群众的诉求,敢于为群众说话和仗义执言。人民监督员要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最好是法学教师或执业律师。其综合能力要强,素质要高,观察力要敏锐。选任工作要置于阳光之下,以保证公平公正,防止弄虚作假,防止以权谋私。拟任的人民监督员要符合人品端正、历史清白、公道正派的标准。要确保优中选优,选出的人民监督员一定要热心司法监督,监督能力强,自身素质高,遵纪守法和诚实守信。要加强人民监督员的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要建立人民监督员的培训机制、考核机制和淘汰机制。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法律手段约束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行为,以促进人民监督员依法规范履职。

摘要: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公民对检察机关实施外部监督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产物。建立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实现公正司法、阳光司法的新举措,也是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人民监督员制度作为一项创新性尝试其本身还有很多缺陷,急需发展和完善。鉴于此,针对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展开论证。

关键词:人民监督员,缺陷,完善

参考文献

[1]马东升.试论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发展[J].人大建设,2011,(5).

[2]卞建林.人民才是法律监督的源头活水[EB/OL].正义网,2003-12-22.

[3]蒲晓磊.“谁来监督监督者”不再是问题[N].法治周末,2014-10-07.

政协民主评议发展软环境汇报材料 篇2

政协民主评议发展软环境汇报材料

自9月28日全市民主评议经济发展软环境动员会之后,我们按照大会布置,结合区的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扎实的工作,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前期我们所做的工作 1、9月29日,区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向区委书记、区长作了专题报告。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尤其重视这次“市区联动”的民主评议工作,、希望区政协借民主评议之东风,充分调动发挥政协委员民主监督、建言献策的作用,切实查摆政府职能部门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切实解放思想、简政放权,切实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理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2、10月8日,区政协召开主席会议,传达市政协民主评议动员会议精神,讨论通过民主评议活动方案。主席会议成员一致认为:市政协组织的这次民主评议活动,自上而下,上下联动,为区政协开展民主评议提供了政治环境和政治保证,有利于提高民主评议组织化程度,提升评议质量,扩大民主监督的社会影响;有利于丰富政协工作内容,调动委员参政议政积极性,委员评议底气更足,热情更高;有利于政协团结各界、凝聚力量,树立政协形象。3、10月12日,区委常委会专题传达学习市政协民主评议经济发展软环境动员会精神,研究通过区政协的民主评议方案,并以区委文件形式批复,其总体思路是,市区联动,同步进行,在评议对象、内容、方法、步骤等方面,与市政协基本保持一致。根据区机构设置情况,市政协评议39家,我区评议31家;为扩大评议影响,我区还新增了企业较多的5个街镇和开发区,目的是能

听取更多的呼声,了解更多的情况,以便于下一步整改和“回头看”。区委常委会议要求,全区上下要进一步强化“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理念,站在维护整体形象和发展大局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评议工作。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查找经济发展软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把评议活动与干部作风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在发现问题中教育干部,转变作风,着力提高行政效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切实体现评议活动的实效,确保评议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4、10月13日,区政协召开民主评议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动员会,区“四大家”领导、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区政协常委、区政协各工作组组长、民主评议领导小组和调研专班成员参会,还邀请了市政协驻区民主评议联络员、被评议的31家区直部门和单位、20名企业代表以及街镇行政负责人。会议学习了文件,下发了民主评议活动方案、印发了200份问卷调查。从全区政协委员中抽调60人组成6个调研专班,分赴31家部门、单位及5个街镇和1个开发区,采取听、看、访、谈的方式,“面对面”与“背靠背”相结合,边评边改与督促整改相结合,会议督办、个别约谈和电视播报相结合,以确保民主评议不搞形式、不走过场、能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能取得实效。会议申明了民主评议纪律,明确了评议责任。会后,区政协副主席、秘书长以及民主评议领导小组办公室,召集6个调研专班和联系人,对其进行了专业培训,从民主评议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方式、方法方面进行了辅导讲座,提出民主评议分发动宣传、自查自纠、调研座谈、督导整改和“回头看”五个步骤;还就每个阶段性工作提出了量化指标和具体时间要求。5、10月20日,区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带队到开发区调研,了解企业对我区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区政府副区长、副区级领导陪同调

研。这次调研邀请了开发区内有代表性的企业20家,走访了开发区联合办公中心,发放了问卷调查,开发区各处室负责人与会。企业老总们高度肯定了我区的投资环境,非常感谢区政协的关心、体谅、深入和乐于互助、勇于解难的作风,同时,针对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提出了“简政放权、减少环节”方面的建议38条。区政协主席现场拍板,对企业提出的问题逐一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解决时限,并要求调研专班跟踪督办到底,确保企业满意。6、10月25日、10月27日、11月1日,区政协主席会议成员三次集中听取了六个调研专班的民主评议工作进展情况。通过一个月的座谈走访,六个调研专班发动130多名政协委员参与跟进全区民主评议工作,共召开座谈会、恳谈会17场,发放市区两级问卷调查500份,收到各界意见反馈的书面文字材料60份,形成专题调研报告7份,单项评议材料6篇,利用电视台播发新闻43

篇,简报刊出70篇。

二、民主评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在“面对面”和“背靠背”的座谈走访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与发展经济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服务理念及办事程序,综合起来,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1、思想僵化。不少企业反映,我们解放思想还任重道远,没有沿海那种敢冒敢试敢闯敢担风险的勇气和魄力。在招商引资和本土企业创业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如区通公交的问题非常滞后,不仅不利于开发区的发展,也加快了区治中心所在地邾城街的边缘化,希望在通公交、通轻轨方面打破坛坛罐罐并“大有作为”,让区融入武汉大都市,真正享受武汉市改革开放成果。

2、墨守陈规。要发展经济,就要创新发展方式。目前,企业抱怨检查过多过滥。外地发生一例安全事故,市区便“上下联动、群起攻之”,企业应接不暇。业主纷纷建言,不要搞多头检查,不要逢节假日必查,不要动辄上下一齐来查,建议市区检查整合一下,每年搞一次联合检查,平时以自查自纠自我报告为主,以便企业放手放心安心抓生存和发展。

3、缺乏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办证环节机制不活。广东等发达地区不搞互设前置条件,其它手续先办完,一旦土地证到手了,企业就能进入生产环节,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我们目前是依葫芦画瓢,“环环紧扣”,企业耗费大量时间办理各种证照,且每个部门规规矩矩都要查验原件并要求“备案”。企业建议“特事必须特办”,一家验证,其它共认共享。

4、权力过度集中。不少企业反映,诸如消防、燃气、压力容器、车牌等证照,跑了区里跑市里,直到跑垮车子跑断腿,建议权力下放,在区里就能办理,市有关部门网上备案即可。

5、远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过于忽视。开发区内企业认为,的天然深水良港是

市区不具备的得天独厚条件,市区的发展空间有限,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远城区不仅能为市区创造碧水蓝天,还能分流物流、人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一些部门在各种基础设施投入方面,眼睛老是紧盯着市区,反复重复大手笔投资,轻视远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不利于营造经济发展软环境,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其恶果是今后将要花更大代价解决问题,且目前已严重滞碍企业落户、职工安心、高科技人才安家,以致于简单问题复杂化。

当然,一些人士也结合所在单位或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需要借助民主评议契机解决的问题,区政协先后三次约谈区财政局、区土地规划局、区城建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房产中心,通过召开联席会、情况说明会、问题交办会、督促整改会、情况反馈会以及回访企业的形式逐一落实和解决。

一是区人力资源和保障局主动到

绿泉公司洽谈,签订承诺,保障免费培训企业员工,并达成“协助企业做好职工工作,签订劳务合同”等四项意见;二是区城建局邀请20家企业上门恳谈,企业提什么、要求什么,城建局答复什么、解决什么,直到企业满意;三是区财政局从方便企业着手,将预算外资金专户缴费单按企业要求由手写改为机打;四是区房产中心对百姓不清楚的办事环节,通过电视和在邾城、两地设点咨询方式,“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征求意见,公开承诺”;五是区城建、城管、环保、市政等部门联手,研究和处置地下管网系列问题,确保群众安心、放心、开心。

三、下一步我们的思路和打算

我们深知,经济发展软环境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解决起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很容易出现反复,因此,我们这次民主评议经济发展软环境,不算时间帐,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我们将坚定不移按市政协的部署,按既定的工作方案,一步一个脚印,抓出成效,结出果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向全区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下一步,我们打算从七个方面做好民主评议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

1、继续深入调研。只有掌握了更多情况,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民主监督,也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因此,我们将抓反复、反复抓,更多地深入企业,更好地深入民众,更快地了解民情,在调研中探索,在调研中评议,在调研中建言。

2、反复征求意见。要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办法,让企业、让经济界人士倾吐心声,反映呼声,表达诉求,提出要求。哪里有急难,哪里就有我们的调研专班;哪里有呐喊,哪里就有我们的政协委员。那一世范文网

3、认真自查自纠。民主评议是形式,目的是整改、是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因而,下一步,我们将动用所有政协委员与部门一起,进社区、进

企业、找老总、找老百姓,了解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敦促职能部门转变服务作风,提升服务理念,解决人们不满意、不称心、不方便的一系列问题。

4、开展“回头看”。我们认为,民主评议软环境不能一阵风,要常抓不懈、紧抓不放。我们拟定评议活动结束后,还要邀请政协委员、经济界人士及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回头看”活动,以巩固成果。

5、作为政协2011年的中心工作。区政协主席会议决定,2011年,我们将民主评议经济发展软环境纳入建议案、重点提案督办的港畴,作为全年的中心工作,牢牢抓在手中。

6、开好民主评议会。我们打算在调研充分、整改及时、掌握好正反两方面典型、企业满意、经济软环境评议初见成效之后,以区政协常委专题协商的形式召开评议大会,邀请区“四大家”主要领导、政府所有职能部门、街镇行政负责人、企业代表参加,认认真真评议,使部门受教育、受启迪、受震憾。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篇3

关键词:具体革命实践;人民民主专政;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

一、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必然性

(一)客观环境因素

不管是农民阶级的起义、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还是资产阶级发动的民主革命都没能彻底改变中国的性质,都没能成功开创救国救民之路。而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深入也打破了当时盛行及时的中国梦。伴随着民族危机加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震惊世界,这些探路者又陷入了困惑之中。

(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

就在中国人民探寻自强之路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了人民新的希望。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腐朽、反动的俄国沙皇专制统治,十月革命第一次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变革。四十年来,苏联人民,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克服了重重的困难,打败了一系列的敌人,成功地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把自己的祖国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世界上第一等强大的工业国。这一切都显示出,苏联所已经实现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世界上最进步、最优越、最合理、最有生命力的制度。

(三)国内现实情况的对照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驱逐了日本帝国主义之后,进行了三年的解放战争,也找到了中国唯一的出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道路。这不仅是人民群众的人心向背,也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从一方面也是对“一边倒”政策的强力举证。中国人民道路的选择从始至终贯穿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战争是残酷的,也是发人深省的。经历枪林弹雨中考验的人民选择更是如此。

(四)通过政治主张的阐述,驳斥责难,奠定理论政策基础

第一,关于中国“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中国人民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郑重的历史选择。历史早已证明“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第二,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科学内涵。中国人民在几十年中积累起来的一切经验,都叫我们实行人民民主专政,或曰人民民主独裁,总之是一样,就是剥夺反动派的发言权,只让人民有发言权。历史早已告诉我们,国内外的一切反动势力都是我们穷凶极恶的敌人,对此,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同情、怜悯、怯懦,更不能给他们以任何喘息之机。

第三,关于国际的统一战线问题。新的人民民主政权只能寻求以苏联为首的反帝统一战线,所谓“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而不能乞求于英美等国的“援助”。在孙中山一生中,只得过一次国际援助,这就是苏联援助。要牢记,“孙先生有了经验了,他吃过亏,上过当。我们要记得他的话,不要再上当”。其次,队在我们头上的国际反动势力必定比现在不知道要打多少倍,我们必须要联合国际革命力量,组成国际的统一战线。

第四,关于坚持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从“人类进步的远景”高度看待人民民主专政。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国家、阶级和政党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有着自己的历史使命。“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在人类社会发到一定阶段时,“阶级不可避免的要消失”,“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的要消失”。而且“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政党也同样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显然政党是阶级斗争的工具。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政党也必将消亡。“我们则公开声明,恰是为着促使这些东西的消灭而创设条件,而努力奋斗。

二、在当代要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当代意义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毫无疑问,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其中之关键。

第一,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坚持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题中应有之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的根本政治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还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康的人民民主。”所以为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不断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进一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加强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很显然,当前不断深化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是为了更好的堅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

[2]马克思,列宁等.列宁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发展 篇4

一、必须继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邓小平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既是一脉相承, 又是相互联系的。邓小平在对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状况进行科学分析中认为, 在新的时期仍然要继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第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的范围内长期存在。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 我们党明确提出, 阶级斗争已经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 但是, 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以后, 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 并且, 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邓小平同志认为, 在新的历史阶段阶级斗争依然存在, 他反复强调, 我们必须要继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运用人民民主专政手段来消灭阶级斗争。邓小平明确指出:“阶级斗争虽然不是我们社会中的主要矛盾, 但它却是存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 不应该缩小, 也不应夸大。实践证明, 无论缩小或者夸大, 两者都要犯严重的错误。”[1]245这种阶级斗争不同于以往历史的阶级斗争, 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既没有扩大, 也没有熄灭, 这是客观的事实, 我们不能否认, 否则也要犯严重的错误。邓小平还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 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 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 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 决不能掉以轻心。”[2]379这表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长期性。

第二, 人民民主专政是立国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 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前提。四项基本原则中, 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 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 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2]159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就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性质, 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的国家政体, 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与其他三条基本原则的地位是同等重要的, 并且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都离不开人民民主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是其他三项基本原则的保证。这四各方面相互贯通、相互依存, 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毛泽东是把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建国之本, 而邓小平则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思想, 把人民民主专政作为立国之本。

第三, 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我国现阶段仍然存在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 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如何区分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泽东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 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 都是人民的敌人。”[3]毛泽东这一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标准一直到现在都是正确的, 但是随着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形势指出:“我国革命的爱国统一战线具有空前广泛性, 它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发展了。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团结, 使我国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践中, 作出积极的贡献。”[1]168邓小平是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形势划分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标准。在解决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时, 邓小平坚持了毛泽东的主张,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采用了专政和民主这两种不同的方法, 来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根本任务。邓小平始终把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看作是关系国家发展方向的一个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长期任务, 看作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证我国长治久安的根本性议题。邓小平认为, 走社会主义道路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才能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指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中为什么要有一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只有人民内部的民主, 没有对破坏分子的专政, 社会就不可能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就不可能把现代化建设搞成功。”[4]邓小平从我国实际出发, 深刻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质及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中的一个根本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它不仅仅是方法和手段, 更重要的是目的, 是我们的目标。

人民民主专政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才能更好的搞好经济发展,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从而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反, 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就能从根本上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三、对人民实行民主与对敌人实行专政统一结合

人民民主专政对人民实行民主是毛泽东已经阐明过的问题。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 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 同时也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前进、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人民民主专政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制度,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要求。这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民主问题认识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度。

人民民主专政不仅适合我国国情, 而且体现了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有机结合, 掌握这两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才能是我们从理论上准确的认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所在。邓小平说过, 对人民实行民主, 对敌人实行专政, 这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关于民主和专政是有明确的区别的, 他强调, 一定要把人民和敌人区分开来, 一旦敌我不分, 把人民当敌人, 把人民内部的矛盾当成是敌我矛盾就必定是犯错误。邓小平指出, 不能对人民实行专政, 对敌人的破坏行为也不能用民主来解决, 不能将两者相互混淆。同时, 也不能离开民主讲专政, 不能离开专政讲民主, 要高度强调把对人民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两者相互结合起来, 以对敌人专政来保卫人民民主, 以发展人民民主来加强专政的力量。邓小平指出:“只有绝大多数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 才能够对极少数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只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才能够充分保障绝大多数人民的民主权利。”[1]373邓小平对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作出了精确的回答, 坚持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就必须要发扬和保证党内的民主和人民民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不能只讲民主不讲专政, 专政可以保证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只讲民主不讲专政是不行的, 没有专政, 民主就得不到保障, 因此, 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工作的时候, 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坚决打击各种反党反社会活动和刑事犯罪活动。这样, 我们的生存权利和民主权利就不会遭到危害。邓小平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两方面同时要加强。

邓小平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不仅是对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继承, 而且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他以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理论为指导,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国情出发, 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应该怎样继续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问题。从根本上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防止了阶级斗争和敌我矛盾的扩大,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以确保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摘要:邓小平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对毛泽东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关于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的理论体系, 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权、经济和文化不可分割的联系。

关键词:邓小平,人民民主专政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

[3]毛译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发展 篇5

一、前期我们所做的工作1、9月29日,区政协主席余向红、副主席曹新林、秘书长温新建向区委书记王世益、区长余世平作了专题报告,新洲区政协民主评议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汇报材料。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尤其重视这次“市区联动”的民主评议工作,王世益、余世平希望区政协借民主评议之东风,充分调动发挥政协委员民主监督、建言献策的作用,切实查摆政府职能部门存在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问题,切实解放思想、简政放权,切实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理念,切实转变工作作风。

2、10月8日,区政协召开主席(党组)会议,传达市政协民主评议动员会议精神,讨论通过民主评议活动方案。主席会议成员一致认为:市政协组织的这次民主评议活动,自上而下,上下联动,为区政协开展民主评议提供了政治环境和政治保证,有利于提高民主评议组织化程度,提升评议质量,扩大民主监督的社会影响;有利于丰富政协工作内容,调动委员参政议政积极性,委员评议底气更足,热情更高;有利于政协团结各界、凝聚力量,树立政协形象。

3、10月12日,区委常委会专题传达学习市政协民主评议经济发展软环境动员会精神,研究通过区政协的民主评议方案,并以区委文件形式批复,其总体思路是,市区联动,同步进行,在评议对象、内容、方法、步骤等方面,与市政协基本保持一致。根据新洲区机构设置情况,市政协评议39家,我区评议31家(知识产权局、版权局、体育局、物价局等归属到相关科局);为扩大评议影响,我区还新增了企业较多的5个街镇和阳逻开发区,目的是能听取更多的呼声,了解更多的情况,以便于下一步整改和“回头看”。区委常委会议要求,全区上下要进一步强化“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理念,站在维护新洲整体形象和发展大局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评议工作。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入查找经济发展软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把评议活动与干部作风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在发现问题中教育干部,转变作风,着力提高行政效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切实体现评议活动的实效,确保评议活动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

4、10月13日,区政协召开民主评议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动员会,区“四大家”领导、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区政协常委、区政协各工作组组长、民主评议领导小组和调研专班成员参会,还邀请了市政协驻新洲区民主评议联络员、被评议的31家区直部门和单位、20名企业代表以及街镇行政负责人。会议学习了文件,下发了民主评议活动方案、印发了200份问卷调查。从全区政协委员中抽调60人组成6个调研专班,分赴31家部门、单位及5个街镇和1个开发区,采取听、看、访、谈的方式,“面对面”与“背靠背”相结合,边评边改与督促整改相结合,会议督办、个别约谈和电视播报相结合,以确保民主评议不搞形式、不走过场、能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能取得实效。会议申明了民主评议纪律,明确了评议责任。会后,区政协副主席曹新林、秘书长温新建以及民主评议领导小组办公室,召集6个调研专班和联系人,对其进行了专业培训,从民主评议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以及方式、方法方面进行了辅导讲座,提出民主评议分发动宣传、自查自纠、调研座谈、督导整改和“回头看”五个步骤;还就每个阶段性工作提出了量化指标和具体时间要求,工作汇报《新洲区政协民主评议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汇报材料》。

5、10月20日,区政协主席余向红、副主席曹新林、秘书长温新建带队到阳逻开发区调研,了解企业对我区经济发展软环境的意见和建议,区政府副区长易晓、副区级领导童耀明陪同调研。这次调研邀请了阳逻开发区内有代表性的企业20家,走访了开发区联合办公中心,发放了问卷调查,开发区各处室负责人与会。企业老总们高度肯定了我区的投资环境,非常感谢区政协的关心、体谅、深入和乐于互助、勇于解难的作风,同时,针对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提出了“简政放权、减少环节”方面的建议38条。区政协主席余向红现场拍板,对企业提出的问题逐一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解决时限,并要求调研专班跟踪督办到底,确保企业满意。

6、10月25日、10月27日、11月1日,区政协主席(党组)会议成员三次集中听取了六个调研专班的民主评议工作进展情况。通过一个月的座谈走访,六个调研专班发动130多名政协委员参与跟进全区民主评议工作,共召开座谈会、恳谈会17场(次),发放市区两级问卷调查500份,收到各界意见反馈的书面文字材料60份,形成专题调研报告7份,单项评议材料6篇(件),利用电视台播发新闻43篇(件),简报刊出70篇(件)。

二、民主评议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在“面对面”和“背靠背”的座谈走访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与发展经济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服务理念及办事程序,综合起来,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1、思想僵化。不少企业反映,我们解放思想还任重道远,没有沿海那种敢冒敢试敢闯敢担风险的勇气和魄力。在招商引资和本土企业创业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如新洲区通公交的问题非常滞后,不仅不利于阳逻开发区的发展,也加快了区治中心所在地邾城街的边缘化,希望在通公交、通轻轨方面打破坛坛罐罐并“大有作为”,让新洲区融入武汉大都市,真正享受武汉市改革开放成果。

2、墨守陈规。要发展经济,就要创新发展方式。目前,企业抱怨检查过多过滥。外地发生一例安全事故,市区便“上下联动、群起攻之”,企业应接不暇。业主纷纷建言,不要搞多头检查,不要逢节假日必查,不要动辄上下一齐来查,建议市区检查整合一下,每年搞一次联合检查,平时以自查自纠自我报告为主,以便企业放手放心安心抓生存和发展。

3、缺乏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办证环节机制不活。广东等发达地区不搞互设前置条件,其它手续先办完,一旦土地证到手了,企业就能进入生产环节,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我们目前是依葫芦画瓢,“环环紧扣”,企业耗费大量时间办理各种证照,且每个部门规规矩矩都要查验原件并要求“备案”。企业建议“特事必须特办”,一家验证,其它共认共享。

4、权力过度集中。不少企业反映,诸如消防、燃气、压力容器、车牌等证照,跑了区里跑市里,直到跑垮车子跑断腿,建议权力下放,在区里就能办理,市有关部门网上备案即可。

5、远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过于忽视。阳逻开发区内企业认为,阳逻的天然深水良港是市区不具备的得天独厚条件,市区的发展空间有限,阳逻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远城区不仅能为市区创造碧水蓝天,还能分流物流、人流,解决交通拥堵问题,一些部门在各种基础设施投入方面,眼睛老是紧盯着市区,反复重复大手笔投资,轻视远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不利于营造经济发展软环境,也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其恶果是今后将要花更大代价解决问题,且目前已严重滞碍企业落户、职工安心、高科技人才安家,以致于简单问题复杂化。当然,一些人士也结合所在单位或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需要借助民主评议契机解决的问题,区政协先后三次约谈区财政局、区土地规划局、区城建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房产中心,通过召开联席会、情况说明会、问题交办会、督促整改会、情况反馈会以及回访企业的形式逐一落实和解决。一是区人力资源和保障局主动到绿泉公司洽谈,签订承诺,保障免费培训企业员工,并达成“协助企业做好职工工作,签订劳务合同”等四项意见;二是区城建局邀请20家企业上门恳谈,企业提什么、要求什么,城建局答复什么、解决什么,直到企业满意;三是区财政局从方便企业着手,将预算外资金专户缴费单按企业要求由手写改为机打;四是区房产中心对百姓不清楚的办事环节,通过电视和在邾城、阳逻两地设点咨询方式,“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征求意见,公开承诺”;五是区城建、城管、环保、市政等部门联手,研究和处置地下管网系列问题,确保群众安心、放心、开心。

三、下一步我们的思路和打算我们深知,经济发展软环境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解决起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很容易出现反复,因此,我们这次民主评议经济发展软环境,不算时间帐,不搞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我们将坚定不移按市政协的部署,按既定的工作方案,一步一个脚印,抓出成效,结出果实,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向全区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下一步,我们打算从七个方面做好民主评议经济发展软环境工作。

1、继续深入调研。只有掌握了更多情况,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民主监督,也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因此,我们将抓反复、反复抓,更多地深入企业,更好地深入民众,更快地了解民情,在调研中探索,在调研中评议,在调研中建言。

2、反复征求意见。要通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办法,让企业、让经济界人士倾吐心声,反映呼声,表达诉求,提出要求。哪里有急难,哪里就有我们的调研专班;哪里有呐喊,哪里就有我们的政协委员。

3、认真自查自纠。民主评议是形式,目的是整改、是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因而,下一步,我们将动用所有政协委员与部门一起,进社区、进企业、找老总、找老百姓,了解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敦促职能部门转变服务作风,提升服务理念,解决人们不满意、不称心、不方便的一系列问题。

4、开展“回头看”。我们认为,民主评议软环境不能一阵风,要常抓不懈、紧抓不放。我们拟定评议活动结束后,还要邀请政协委员、经济界人士及政府职能部门开展“回头看”活动,以巩固成果。

5、作为政协2011年的中心工作。区政协主席会议决定,2011年,我们将民主评议经济发展软环境纳入建议案、重点提案督办的港畴,作为全年的中心工作,牢牢抓在手中。

6、开好民主评议会。我们打算在调研充分、整改及时、掌握好正反两方面典型、企业满意、经济软环境评议初见成效之后,以区政协常委专题协商的形式召开评议大会,邀请区“四大家”主要领导、政府所有职能部门、街镇行政负责人、企业代表参加,认认真真评议,使部门受教育、受启迪、受震憾。

政协,如何破解民主监督的难题 篇6

省政协委员孟浩就中学高额择校费问题前往广州市教育局了解情况遭到拒绝一事,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说实话,在政协监督过程中,与此次事件相类似的遭遇,想必政协委员甚至一些常委并不陌生。就在前不久,沈阳市东陵区政协委员夫妇被人先泼油漆,后遭棒打。从这些事例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政协委员的无奈,以及作为政治监督组织的政协的处境。更加意味深长的是,省政协委员履行职责求见行政领导尚遭报警威胁,那么普通百姓要想直接向行政领导反映问题会有何种遭遇,可想而知。此次事件中,行政部门迫于舆论压力进行了“道歉”和“澄清”,但政治監督相对于政治权力的无力则被呈现得淋漓尽致。

有评论说,把政协委员拒之门外的行为体现了权力的傲慢,但说实话,权力的这种傲慢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被“惯出来”的。在行政权力独大而公民权利及公民代表的权利弱小的情况下,权力既不受制度制约,也不必向大众“交待”,久而久之,权力的行使者就会自我膨胀,而表现出骄横、傲慢,这不仅是那些“大人物”的特权,甚至上行下效而成为一些办事人员的习惯。作为权力监督者,政协和人大之所以处于弱势,正是因为它们缺乏对于行政权力的刚性制约手段,如果把省政协委员换成省党委委员,教育局绝不会是这个态度。在权力不受制约的体制下,寄希望于行政权力本身会改善工作态度,与民为善,实在是一厢情愿。

从历史上看,有效制约行政权力的自我膨胀,防止政协等监督机构边缘化,可以走两条途径,一是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二是政协作为监督机构本身的“政治主动”,三是寻找属于政协本身的独特的政治参与路径。

必须推动政治监督立法

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政治协商制度是宪法确立的制度。根据政协章程规定,政协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委员的权利可归纳为:“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批评的权利”。但政协会议制度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大多是靠惯例或内部规定来参政议政,中国的法律体系还缺乏对政协委员及其地位、职权、任命、监督、述职、视察、接见等方面的单项立法。细节决定成败。正是政协委员在行使监督职权的时候无法可依,才造成了委员孟浩无法依靠一种有保障的、可靠的法律途径来了解情况,而是凭借勇气和正义感硬闯“衙门”的尴尬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中国法律的尴尬。因此,政协必须推动政治监督立法的实现,使得委员的监督行动、委员本人的尊严有可靠的法律保障。在《监督法》已经出台的背景下,政协作为一个参政组织更需主动、持续地推进立法进程,把政协和政协委员参政的细节用法律明确和固定下来,使得委员的行动有法可依,这应成为政协今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需要更清晰更积极的定位

政协需要更清晰和更积极的定位。组织权威的大小和这个组织的行动能力、行动愿望有关,也就是说,权力和权威是一种动态的、需要不断争取和维护的东西。一个机构的权力不是一成不变的,领导者的能力、目标的大小、成员的决心、社会形势的变化,都可以使一个机构的权力和影响力变大或者变小,即使是同样一种权力,由不同的人来行使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许多政治学者认为,政协更大作用的发挥实际上取决于政协比现在更积极的定位——有更高的目标、培育与这样的目标相适应的力量,才会有更大的成就。增强政协自身的组织性力量是需要依靠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才能实现的,这些制度建设包括:加强政协组织内部的人员联系,在短时间内使各界代表人士熟悉起来,形成内部政治互动,这样在具体行动中的相互支持才有了情感上和组织上的前提;改善常委会领导班子的结构,适当增加专职委员比例,加强专门委员会建设;加强委员与界别和党派团体的联系,完善省情通报和讨论制度;与人大形成常规化的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外事、内事活动制度和民主党派考察调研制度等。这些举措应该是增强组织内聚力的必要之举。在强大的组织力量的支持下,才会有更多委员个人勇于承担政治责任。可以设想,如果有更多的政协委员甚至每个公民都能像孟浩委员一样对社会不公挺身问个为什么,我们的社会决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

寻找独特的政治参与途径

在具体的实践中,政协需找出属于政协本身的独特的政治参与路径。现代政治的特点是:政治体制的建设需要社会民情的支持,政府的管理需要被管理者的认同。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对政治的主动参与非常重要。当这种参与不能够完全通过选举、上访、建议、游行等方式实现时,对政府政绩进行有效的社会评价就成了一个最方便、最和平、最具组织化的善意压力,并成为可以常规执行的政治参与方式。这对于政府建立科学的政绩观,将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宗旨落实到细节层面,以及推进民主政治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评价能力、评价体系的建设,建立具有公信力的政府评价标准,是建立政协权威的一条快捷而有效的路径。作为掌握丰富调查资源、调查手段、调查经验以及拥有足够的高级知识分子人力储备的政治协商会议,在这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

论政治权力,政协无法与政府机关相抗衡;论与普通民众的关系,由于政协的选举机制与人大不同,又缺乏和选民的直接互动。这是中国民主监督制度的难题。要破解这个难题,就需要把政协权威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结合起来,把权威的获得更坚实地建筑在法律的保障和社会的支持上。对政协来说,真正扛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这面旗帜并非轻而易举,也正因此,其意义亦非同寻常。

论人民民主的实现途径 篇7

1. 人民民主的基本内涵

“民主”概念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城邦时期, 古希腊学者希罗多德首次使用“民主”一词来描述古希腊城邦中的政治形式。在这里, 民主“是一种政府形式, 在这种政府形式中, 权力不是属于某一个人, 或者某一部分人, 而是属于每一个人, 或者更确切地说, 属于大多数人”。

卢梭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人民主权理论的哲学家, 以社会契约论为逻辑框架, 系统地阐明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指出了“人的自我维护、延长生命这一原始冲动会使得人要求建立平等、自由、独立的人格尊严”, 这里突出说明了民主思想的产生是人信念的一种原始冲动, 是一种生存的本能需要。

其后, 马克思对于人民民主的论述正是来自于卢梭的人民主权论, 马克思说道:“人民的主权不是从国王的主权中派生出来的, 相反地, 国王的主权是以人民的主权为基础的。”也就是说, 国家的权利来源于“人民委托”。在这里马克思突出表明了在一个国家中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 这成为后来社会主义人民主权运行模式中国家权力与人民政治权利高度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来源。

最先将西方民主思想引入中国并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新文化运动, 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 促进了广大人民的思想启蒙。而毛泽东无疑是将西方关于人民主权的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贡献最大的人, 他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与实践相结合, 最终于1949年6月30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的科学概念基本形成。

由以上的过程可以看出, 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入, “人民民主”的内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 综合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民主法治的观念深入人心, 当前的世情、国情和党情都有了深刻的变化, 所以“人民民主”在新时期有了新的内涵。

2. 人民民主的新内涵

中国人民民主的发展道路虽然与其他国家有相似性和一致性, 但更多的是由于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和现状的复杂性, 使得当下中国人民民主具有了新内涵:一方面是人民民主意味着人民要认识到自己的“主人”内涵;另一方面党要认识到自己的“仆人”内涵, 双方要达到一个互动的过程。

人民民主最基本的内涵就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由于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 对于国家权力的改革会使得在新旧体制转换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体制漏洞。所以, 这就使得当今的人民民主对于“国家的主人”有了更为深刻的内涵。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加快, 我国人民虽然对于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 但并没有上升到“主人翁”意识。“主人翁”这个词最早来自于《汉书·东方朔传》, 意思是指当家作主的人, 管理起家中方方面面的事务。兰考火灾事件, 反映出我国在社会流浪儿童管理上的体制性缺陷, 通过这件事可以反思一下为什么体制性的缺陷不可以靠人民去弥补?一个国家, 不管它有多么强大, 同样也会存在体制性的缺陷, 虽然随着实践的发展, 体制在不断地健全, 但是体制上的缺陷却是永远存在的。对于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而言, 各项制度建设都不健全, 在这种情况下, 就更加需要“人”来弥补。其实, 在这种情况下, 才真正体现出国家主人的涵义。什么样才算是国家的主人, 打个简单的比方, 如果将一个国家看成是自己的小家, 油瓶倒了一定会去扶, 地脏了一定会去扫, 家中人有难一定会去伸出援助之手, 很多事不用说, 自己都会去做, 而且是自觉自愿地去做。中国人民现在普遍没有这样的主人意识, 所以才会使得小悦悦这样的惨剧频频发生, 这说明了中国人民社会参与的冷漠, 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 什么事都是党的事、政府的事、国家的事, 就算这样的党再怎么强大也不可能管理起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毛泽东曾说过:“只有人人起来负责, 才不会人亡政息”。列宁也认为“委托人民代表在国家机关中实行民主是不够的, 要建立民主, 必须让群众从下面发挥主动性, 实际参与一切国家生活。”因此, 在新的时代, 广大人民群众要端正自己的“主人”地位, 切实地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从而最直接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服务型政党”是党对自身作为人民“仆人”最准确的定位。党在过去过于强调自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才确立了执政党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 当人民认识到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由于制度化参与渠道的狭窄, 就会引起广大人民的非制度性参与, 从而使得人民民主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 这也是这几年人民民主呈现出的新特点。就比如这几年频发的群体性事件, 从厦门PX项目事件到大连PX项目事件, 再到四川什邡和江苏启东, 这些群体性事件的频频发生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呈现出一种扩大的趋势,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公民合法权益被侵害后“有话无处说、有苦无处诉、有理无处讲”。这就迫切要求党必须端正自己的“仆人意识”。在解释民主来源之时就强调了民主是人自身本能的一种需要, 所以随着民主环境的日益深化, 人民会越来越认识到本应该是属于自身的公共权力, 当现实生活中无法通过合理的途径实现民主, 就会使用一种非制度化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就像江苏启东事件一样, 在暴力冲突之前, 人民已经进行了多次和平的示威游行, 但是政府并没有重视, 最终酿成了市民冲击市政大楼的暴力冲突行为。历史已经无数次的证明:“社会用简单分工的办法为自己建立了一些特殊的机关来保护自己的共同利益。但是后来, 这些机关, 而其中主要是国家政权, 为了追求自己的特殊利益, 从社会的公仆变成了社会的主人。”所以, 在这个人民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和我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党必须重视人民切实的利益诉求, 端正自己作为人民“仆人”的定位, 给予人民民主的途径。

在当代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 不仅仅广大人民要注重培养自己的“主人”意识, 党更要树立一种“仆人”意识。面对人民民主在新时期的新内涵, 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 人民民主新内涵的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新局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是实现人民民主的主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了“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并提出了“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的目标, 所以要实现人民民主, 就必须做到坚持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1)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由于人民利益的复杂性, 就必然要有一个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坚强核心来领导人民行使好管理国家的权力。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社会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 如果离开了党的领导, 每个人盲目地发挥自我的“主人”意识, 就不能将全国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 就会使得民主权力的行使陷入一种无序混乱的状态, 人民民主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所以, 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 把握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 保证人民民主的有序进行, 才能为人民民主的真正实现提供保证。

(2) 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是实现人民民主最直接的保证, 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本质和核心。十八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总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正反两方面经验, 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是实现人民民主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新时期中, 广大人民群众要切实树立起自己的主人翁意识, 积极参与到国家社会生活中, 为国家建设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从而真真正正称得上是“国家的主人”。“水可载舟, 亦可覆舟”, 只有充分给予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拓宽人民当家作主的途径, 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要求, 也是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 所以, 人民当家作主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本质和核心。

(3) 依法治国将两者有机统一。

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法制保障。邓小平曾经说过:“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由此可见, 良好的制度建立可以使一个国家的民主运行有一个规范的保证, 民主制度建设是国家权力和人民权力的统一, 国家权力和人民权力的实现最主要的是依赖法律的制定。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法律, 从而在民主的行使中赋予管理国家的权力, 使得人民民主行使变得井然有序。同时, 宪法和法律也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民主权力;最终,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 严格依法办事, 这就又对党的权力的行使进行了规范, 使得人民民主在依法治国的提供的法制保障下有了实现的途径。

摘要:人民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使得人民民主的内涵也具有新的变化, 即人民民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人民的积极参与。要实现民主政治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文章分析了人民民主的基本内涵和新内涵, 并就新内涵的实施途径进行了重点阐述。

关键词:人民民主,人民主权,政治参与,政治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艳.制度限制下的维权运动[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8 (1) .

[2]潘云华.社会主义人民主权实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1.

[5]江浩, 王立京.公民政治参与扩大与政治制度容纳[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9 (6) .

[6]黄炎培.延安归来[M].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 (第2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8]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09.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0]杨海蛟.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回顾[J].学习与探索, 2008 (6) .

试论人民监督员制度 篇8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律依据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存在有无法律依据, 存在不少争议。在实践中有不少人认为人民监督员制度缺乏法律依据, 甚至与我国有关法律是相抵触的。笔者认为,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存在是有法律依据的, 符合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的精神。我国宪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 管理国家事务, 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管理社会事务。”人民监督员对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进行监督正是人民参与国家管理活动的一项具体体现。我国宪法第27条还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 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 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 接受人民的监督, 努力为人民服务。”由此可以观之, 人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是宪法赋予人民的一项法定的权利, 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接受人民的监督是其法定的义务, 这项法定的义务不是一般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而是国家之根本大法规定的, 是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应当遵守的基本义务, 更不容置疑。同时, 在宪法关于对公民基本权利义务中也明确了这一点。宪法第41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这里的批评建议权实际上也是一种监督权。因此, 人民对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是宪法赋予人民的法定权利, 国家机关接受人民的监督是国家机关的法定义务, 是其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机关之一也不容例外。

笔者认为任何一项权力必须受到监督,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 这是对权力制约的最佳解释。相应地, 对权力监督的不力容易滋生权力的滥用。实践中, 对于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监督虽然有一些制度保障, 但总体上看, 在刑事诉讼中处于薄弱环节, 一定程度上缺少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也是人们对检察机关的检察权最为关注的问题, 成为近年来被理论界和实践界质疑检察权最多的方面。因此, 加强对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的监督, 是保证检察机关职务侦查权正确行使的重要手段。

二、监督员制度的基本特征

1.民主性是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本质特征

民众参与是体现司法民主的一个途径。在司法领域, 具有公民意识的公众对司法活动的参与, 是司法在实际上取得民主性、公正性结果而不流于形式的重要环节。司法民主的重要表现, 是在诉讼中民众参与检察, 允许民众直接参与司法过程。当然民众参与检察机制的良性运作是以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为条件的。运作良好的司法民主的机制, 一方面需要由具有这种意识的公众进行参与, 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公民培养或者强化这种意识。强化民众参与检察可以体现司法的民主性并培育良好的公民意识。司法民主的真正贯彻与实现, 足以为我国民主的进程作出最好的注脚。在此方面, 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中早已确立了人民陪审制度与审判公开制度, 成为我国实践司法民主之先声, 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试点, 则是在检察领域中保障民众直接参与司法的崭新探索。

2.独立性是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程序特征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建立, 是现行检察制度基本框架内的一项制度创新, “新”就新在其自身机制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程序设计上的独立性。它是检察机关办案过程中的一个独立环节, 既不影响检察权的独立行使, 又不与检察机关内部监督或其他监督机制混同, 是一种独立的程序性监督。二是监督运行方式的独立性。三是人民监督员地位的独立性。人民监督员不依附于任何单位或组织, 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独立评议案件。既不站在当事人一边, 也不站在检察机关一边。四是表决结果的独立性。评议表决意见直接送检察长审查或进入检委会, 不需其他环节的审批。五是人民监督员身份的独立性。可以以监督员名义应邀列席检委会或参加有关执法检查。六是监督形式具有独立性。是来自检察机关以外的外部监督。

3.预防性是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价值特征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预防功能上,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预防功能是相对独立性存在的必要条件, 相对独立性又是其价值和功能得以发挥的重要保障, 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可以从美国的陪审团制度和我国的陪审员制度相比较, 来认识相对独立性对其制度功能作用的影响。尽管这两种制度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但不可否认, 陪审团制度比陪审员制度对司法审判结果的影响更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陪审团在司法程序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有陪审团审理的案件中, 案件事实和犯罪是否成立, 由陪审团决定。法官只解决程序和法律适用 (包括量刑) 问题。二者相互独立、相互制约, 共同完成了对案件的审理, 同时又独立显现了各自的作用。

4.直接性是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权利特征

监督手段的直接性, 也使这种外部监督有了“权威性”, 有了“权利”的特征。有权利就有压力, 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客观上也给承办案件的检察官带来了一定的外部压力。一是时间压力, 在刑诉法规定的办案期限内, 承办检察官要提前将案件送人民监督员进行监督。二是工作压力, 承办检察官要将材料准备更充分, 用语准确, 具有说服“外行”的能力, 因为没有人喜欢自己的意见被否决。三是思想压力, 促使案件承办检察官提高自己的廉洁意识、证据意识、程序意识、接受监督意识。所以, 案件承办检察官会更加注重案件质量, 公正执法, 从而使人民监督员制度对检察权的行使起到约束和制约的实效。

三、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1.检察机关与人民监督员的关系

检察机关与人民监督员二者就是一种制约与被制衡的统一体, 所谓制约是指人民监督员是监督者, 行使的是监督权, 检察机关处于被监督的地位, 是接受制衡的对象。在这里要克服两种偏见:一是要克服将二者看做对立关系的偏见, 否则检察人员会出现逆反心理, 对这一制度的实施产生抵触;二是克服将二者认为是配合关系的偏见, 否则检察人员将产生利用心态, 失去制度应有的监督作用。所谓统一体是二者要共同承担起依法惩治犯罪、保障人权、公正执法的责任, 但不应将二者关系变成一家人、说一家话, 而应看做为促进法治建设的同路人, 是讲法律话的共言人。

2.检察机关与人民监督员的权力

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是宪法赋予检察机关的权力, 检察机关享有对案件的终结权, 最终检察机关要对案件的质量负责, 对具体案件的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负责, 所以检察机关一方面要重视、尊重人民监督员的意见, 使这一制度不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又要严格依法办案。人民监督员的权力体现为对检察机关及所办案件的制约权、建议权、请求复核权、提请人大否决权, 只有明确了二者的职权才能摆正各自的位置、行使好各自的权力。

3.检察机关与人民监督员的体系

原则上讲二者从组织形式上应是并列的两套体系, 人民监督员的产生, 监督权的授予不应来自于接受监督的检察院。检察机关的体系是明确的, 有检察院组织法的定位, 但人民监督员的组织形式并不规范, 无论是现行的, 如人民监督员被检察机关聘任制、选任制, 还是被监督的检察机关自行聘任、发聘书或虽经一定办法产生由检察机关发证书的形式都有缺陷, 在这种形式授权下的人民监督员到检察院来履行职责是一种客情, 按中国人的习俗是客随主便, 人民监督员应对派出机关负责而不是对被监督的检察机关负责。根据司法实践我总结出了较可行的方案:一是人民监督员应由同级人大选举、同级人大授权、同级人大委派;二是下级的人民监督员应由上级检察机关选聘、委派, 只有这样监督员到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才名正言顺。

综上所述,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建立, 是检察机关深化外部监督机制的创新, 是现行检察制度中增设的一种民主监督程序, 对促进检察机关公正执法, 限制权利滥用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民众参与检察是克服检察权在产生之初就具有的天然弱质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使得监督者也受到了一定的有效监督。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民众参与检察的一个尝试, 虽然难以达到尽善尽美, 但是毕竟是在司法民主化进程迈出的可喜一步。人民监督员制度还应该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充实, 有效发挥其独到的作用。应当及时总结实践经验, 尽快启动立法程序, 使该制度法律化, 推动我国检察制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法律方法[M].邓正来, 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3][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30.

[4][英]密尔.代议制政府[M].汪暄,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58.

[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燕深,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158.

人民银行国库事后监督转型探讨 篇9

一、国库事后监督的现状分析

国库事后监督是在业务处理完成后, 由专门机构和人员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 对日常核算业务进行的复核和校验, 是国库内部控制和国库资金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随着国库3T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化系统的开发运行, 国库业务核算的电子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可是, 国库事后监督系统并未及时跟进, 监督方法、监督手段、监督效率亟待改进。

(一) 注重合规性监督, 忽视风险性监督

人民银行国库会计事后监督偏重于监督核算的规范性, 其监督范围和内容主要是凭证要素是否齐全、库款支拨、退付相关手续是否完备、账务处理是否合规和准确。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防范方面的监督较少, 特别是对国库会计核算过程中的高风险环节缺乏有效的事后监督手段和措施。

(二) 监督手段落后、单一, 监督范围狭窄, 内容不全面

目前使用的国库TCBS系统没有为事后监督留有相应接口, 一些国库基础数据无法共享, 致使国库内控检查时效性差, 国库事后监督还是延续传统的手工监督方式, 缺乏对国库资金清算过程的有效监督。

(三) 事后监督力量薄弱, 难以适应国库工作的要求

事后监督力量薄弱是目前存在于国库部门的普遍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缺乏专职的事后监督员。大多数基层央行无法设立事后监督专岗, 一般由其他岗位人员兼任。二是事后监督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多数基层央行事后监督人员只是为了适应国库内控制度要求而勉强配备的, 难以适应国库事后监督工作的要求, 对存在的问题缺乏较高的洞察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 工作中常处于被动状态。

(四) 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与严肃性

目前事后监督岗位设在国库核算部门, 难免存在事后监督人员顶班兼职核算岗位的现象, 事后监督与核算业务在时间、空间、人员上无法做到绝对分离, 容易出现事后监督人员与核算人员受个人感情、“本位主义”等因素的影响, 使事后监督工作缺乏应有的严肃性, 导致监督作用大打折扣。

二、新型国库事后监督体系设计

(一) 新型国库监督体系的总体框架

新型监督体系以新一代国库事后监督系统为平台, 将上级国库部门检查、本级国库现场管理、事后监督等要素有机协调起来。系统以风险事件的识别为重点, 向流程导向和风险导向监督转型, 形成监督高效、管理有序、信息共享、有机协作、环环相扣的监督体系, 为事前监督提供防控线索, 为事中监督提供操作控制依据, 满足国库资金风险管理的要求。

(二) 新型国库监督体系的运行机制

新型国库监督系统是以数据分析为基础、以风险模型为识别引擎, 充分体现科学管理风险的先进理念, 涵盖风险监测、质量管理、内部监管等核心功能, 运用现代风险监控技术和先进风险识别手段, 集风险收集、计量、评估和报告于一体的高度共享的风险管理平台。

一是主要功能模块。新型国库监督系统具备风险监测、质量管理、内部监管等功能模块。风险监测是以国库业务交易流水为基础, 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 以触发模型的异常信息为对象, 对重要的业务环节及国库机构、人员的核算处理过程进行重点监控;质量管理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 以业务处理的凭证为基础, 审核其业务核算的正确性、凭证的完整性与合规性。内部监管主要侧重于对国库会计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包括国库会计管理人员监督和国库业务检查。国库会计管理人员监督, 是将同级国库会计管理人员的履职情况以工作日志的形式录入系统。

二是运行流程设计。事后监督系统运行流程集风险识别、确认、计量、评估于一体, 同时注重发挥监督资源的协同效应, 将内部监管工作嵌入事后监督系统, 与风险监测、质量管理有机联动。风险监测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和监督模型对国库每天的业务处理流水进行过滤筛选, 监测结果为质量管理和内控监管提供支持;质量管理侧重于纠正业务核算差错, 规范操作行为, 相关结果为内控监管和监测提供依据;内部监管发现的问题也为风险监测和质量管理提供指导。不同的风险识别方式各有侧重, 互为补充, 实现多种监督方式之间信息共享、有机互动和良性循环。

三是智能化监督模型设计。为提高监督资源的利用效率, 应对风险事件分层管理, 对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风险采用不一样的监督流程, 相应地设计智能化的国库监督模型, 始终将关注的焦点锁定在高风险的对象上。监督模型按照处理方式分为逐笔核实和统计分析两大类:逐笔核实类监督模型包括资金异动类和交易行为类, 其中资金异动类风险模型用于监测与国库资金支付行为 (例如拨款、退库、退汇等) 相关的业务异常事件, 识别可能引发资金损失的事件;交易行为类模型用于监测识别外部相关单位、个人或国库经办人员办理业务中的异常行为。统计分析类监督模型用于识别发生频率高、风险程度相对较低的风险事件。

四是定量风险评估机制。在手工监督模式下, 由于对风险事件的界定不统一, 分支机构不愿主动暴露其风险损失, 国库资金风险计量成为难题。新型国库事后监督系统能够全面收集各级国库的风险事件, 为国库资金风险计量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在此基础上, 对风险事件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进行计量, 形成一个度量标尺, 即可最大限度量化国库资金风险。

三、国库事后监督体系转型的配套措施

事后监督转型不应局限于单纯的事后监督机构和机制的转型, 而应着眼于融事前、事中、事后机制于一体的全方位转型。因此, 在相关配套措施逐步完善的基础上, 可以考虑成立省级国库事后监督中心, 实现全省国库业务集中监督。这不仅有利于整合监督资源, 节约人力成本, 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增强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提升监督质量。

一是实现国库会计档案影像管理。国库会计档案影像管理是实施省级集中事后监督的基础性工程, 也是提升监督时效性的客观需要。建立国库会计档案影像的精确索引, 需要妥善做好系统开发、设备配备、人员安排、劳动组合等有关工作, 建立档案影像与国库账务处理流水的一一对应关系。

二是构建国库数据仓库。通过对国库会计处理中积累的海量历史数据的有效整合和组织梳理, 开发国库系统内共享的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国库数据仓库。以预算支出业务为例, 尝试以财政库款账户为单位建立交易习惯模型, 内容包括预算单位信息及其年度预算、拨往各预算单位和非预算单位的支出信息、财政专户专项拨款信息等, 并以此模型作为识别国库资金异常变动的标准, 利用系统自动筛选出不符合相关财政库款账户交易习惯或违反财经政策的资金异常变动信息。国库数据仓库的建立和完善, 有助于国库资金风险防范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控制转变, 为国库开展调研分析和发挥预算执行事中监督作用提供可靠依据。

三是以电子化、信息化为手段, 提高国库业务处理的自动化程度。为进一步减轻柜面业务处理压力和事后风险防控压力, 应进一步加快国库业务处理的电子化改造, 使交易信息更多地通过系统进行不落地传递和处理, 在提升国库服务水平的同时, 减少国库柜面业务操作环节, 增强事中风险控制能力。

人民监督员制度若干问题探析 篇10

对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犯罪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进行侦查和提起公诉, 是法律赋予检察机关一项重要的职责。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 在办理自侦案件时, 却无人监督。因此, 为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权利, 限制检察机关权力的滥用, 就要对检察机关的自由裁量权进行必要的监督。2003年9月, 最高人民检察院决定在检察机关办理自侦案件过程中试行的人民监督员制度就是对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进行外部监督的一项制度的创新。

二、人民监督员的职责

人民监督员监督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人民监督员对人民检察院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决定、检察机关拟撤销案件和拟不起诉的情形进行监督;二是人民监督员发现人民检察院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有应当立案而不立案或者不应当立案而立案, 超期羁押, 违法搜查、扣押、冻结, 应当给予刑事赔偿而不依法予以确认或者不执行刑事赔偿决定, 办案人员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情况, 有权提出纠正意见;三是人民监督员可以应邀参加人民检察院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的其他执法检查活动, 发现有违法违纪情况的, 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此外, 人民监督员还有权对检察机关或检察人员的下列五种情形提出监督意见: (1) 应当立案而不立案或者不应当立案而立案的; (2) 超期羁押; (3) 违法搜查、扣押、冻结; (4) 应当给予刑事赔偿而不依法予以确认或者不执行刑事赔偿决定; (5) 检察人员在办案中有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刑讯逼供、暴力取证等违法违纪情况。

三、人民监督员的工作程序

根据《规定》 (试行) , 人民监督员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监督工作:第一, 由检察官向人民监督员全面、客观地介绍案情并出示主要证据;第二, 由检察官向人民监督员说明与案件相关的法律适用情况;第三, 人民监督员可以向检察官提出问题, 对重大复杂案件, 必要时可以听取检察官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 听取有关人员陈述或者听取本案律师的意见;第四, 人民监督员根据案件情况, 进行独立评议、表决, 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表决意见。检察长应当对人民监督员的表决意见和有关检察业务部门的意见进行审查, 审查后同意人民监督员表决意见的, 有关检察业务部门应当执行;不同意人民监督员表决意见的, 应当提请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根据案件需要, 人民监督员可以应邀列席检察委员会会议。

四、人民监督员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人民监督员制度缺乏立法依据, 导致监督缺乏法律效力。第一,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 (试行) 》仅仅是一份规范性文件, 并非正式的法律渊源。《规定》 (试行) 第二十四条规定, 案件承办人向人民监督员介绍案情并出示主要证据, 人民监督员必要时可以旁听案件承办人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听取有关人员陈述、听取本案律师的意见。但是, 从现有的法律规定中无法找到人民监督员行使这些工作职责的依据, 因此, 在现有情况下, 人民监督员履行职责的合法性及其履行职责能否得到保障都会受到严重质疑。“有效的法律监督必须是法律上的、法律规定的, 监督主体的监督行动应能启动法律程序以对监督对象施加影响。”其次, 《规定》 (试行) 第二十五条要求将人民监督员的表决意见上报, 但仅供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参考, 表明人民监督员的意见对人民检察院作出的最终的司法决定没有直接的约束力。第三, 人民监督员对检察人员的监督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手段。《规定》 (试行) 虽明确规定人民监督员可以对检察人员五种违法违纪的情况进行监督, 但方式仅限于提出意见和建议, 且在检察人员不能保障或者阻碍人民监督员履行职责时没有规定相应的制裁后果, 这些都使得人民监督员监督的权威性受到影响。

2. 人民监督员目前监督的对象仅限于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犯罪案件, 而这势必会对普通的刑事犯罪嫌疑人造成司法的不公平, 导致不同的犯罪嫌疑人受到“差别待遇”, 使不同的犯罪嫌疑人在诉讼程序中的权利义务不平等, 这就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不相一致。从维护司法公正的角度出发, 普通的刑事犯罪嫌疑人在不服逮捕决定、拟撤销案件及拟不起诉的情况下, 同样需要救济。检察机关通过建立人民监督员制度, 让公民参与或监督检察机关司法决定的思路是正确的, 但这一思路不应该只局限在自己直接受理侦查的案件上, 随着试点工作的开展, 在取得经验和实效的基础上, 最高人民检察院应该积极向国家立法机关提出立法建议, 制定《人民监督员法》, 将人民监督员监督案件的范围扩大到普通案件上, 体现程序公正的要求[1]。

3. 关于对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决定的职务犯罪案件的监督没有明确的期限。不服逮捕决定的案件是在检察机关已经作出决定后再进入监督程序的, 这时侦查部门根据逮捕决定已经进入了下一个诉讼程序, 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明确人民监督员监督的期限, 而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最长可达七个月。如果经过人民监督员的评议, 对犯罪嫌疑人的逮捕决定确实应当撤销的, 那么犯罪嫌疑人就会受到不应该的羁押。这就使得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及时的保护。不能不说, 在设置人民监督员制度时过多关注该制度对检察机关自身执法行为的监督和制约, 没有更多考虑到受该制度影响的相对人的利益[2]。因此, 应当明确对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决定的职务犯罪案件的监督期限。

4. 人民监督员在检察机关做出不起诉和撤销案件的决定前进行监督是否合理的问题。第一, 不起诉和撤案属于一种事中监督, 在检察机关做出不起诉或撤案的决定之前, 人民监督员参与其中进行监督, 势必会影响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第二, 人民监督员在检察机关做出处理决定前进行监督, 同样不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如果对其做出的拟不起诉和撤案决定是正确的话, 那么人民监督员的评议过程无疑是在法定的办案期限内延长了犯罪嫌疑人的羁押的时间。我们应该借鉴日本检察审查会的做法, 采取统一事后监督的方式, 既可以避免人民监督员与检察机关独立行使检察权的法律规定相冲突, 也可以及时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事后的救济渠道同样能够达到制约、监督检察机关司法决定的效果[3]。

5. 人民监督员的监督缺乏独立性和公信力。首先, 人民监督员在对检察机关作出的决定进行评议时, 没有直接亲历案件的司法全过程, 主要是通过案件承办人员的介绍, 由于承办人在介绍案情的过程中难免会渗入自己的主观评价, 因而人民监督员对案件的了解缺乏全面性。特别是承办人员处于被监督的地位, 是案件的利害关系人, 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 对案情的介绍难免经过筛选, 因而缺乏准确性、客观性。从实践来看, 人民监督员程序的展开过程其实也就是人民检察员对人民监督员的辩解与说服的过程。而人民监督员基于其自身的业务认识和司法亲历等局限, 监督的最后结果往往是“被说服”[4]。其次, 这种“被说服”的现象与人民监督员的遴选机制有一定关系。人民监督员虽然来自人民, 但却不是经过民主选举产生, 而是大多由检察机关指定, 并不能代表广泛的民意, 并且人民监督员的回避是由检察长决定, 检察机关对人民监督员的选择权和控制权过大, 这就好比由比赛一方的运动员可以选定和控制裁判员, 此时裁判员的判罚就难免会有失偏颇。再有, 由于人民监督员的任期过长, 使得检察机关同人民监督员保持长期良好的关系, 也易使监督流于形式。第三, 导致人民监督员的监督缺乏独立性的另一个原因是监督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 目前, 人民监督员行使监督职责的费用是由检察院承担的, 使得监督由于依赖性而失去独立性和公平性。

参考文献

[1][2]高一飞.检察改革措施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7.

[3]苏力.道路通向城市---转型中国的法治.法律出版社, 2004.

上一篇:绿色会计在我国发展下一篇:思想与社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