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

2024-07-07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精选十篇)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 篇1

1.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如教材、教科书等。

2.按照不同的标准 ,课程资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 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可以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按照性质课程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按照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课程资源可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根据资源来源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1.课程资源的开发 ,就是在现有课程来源的基础上 ,围绕既定的教育方针和目标,拓宽和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能否在课堂层面发挥作用,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课程资源相对于课程意义重大, 但课程资源并不等于课程本身,必须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加工和利用,才能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形成课程要素,进入课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是把理论上属于课程资源的资源要素发掘出来,真正为职业教育服务。

2. 课程资源是课程目标实现及课程实施的基础和保障对课程资源的认识,不但直接制约着其开发、利用的程度和质量,而且直接影响着教育系统的正常运作。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学校很有必要拓展课程资源空间,利用更多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同时,课程资源长期被忽视、闲暇和浪费分布不平衡等现实情况,也要求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

3. 传统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课程专家和学科专家 ,他们所开发的课程资源仅仅关注全国范围各学校教育的“共性”,无法兼顾各地各校的“特性”,这实际上是对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各个高职院校及广大职校的英语教师要积极探索课程资源开发的各种途径, 使各职校的职业“特性”能够更好地彰显。

三、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资源开发

1.对于英语教材的开发。英语教材是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但不是唯一资源。教材的价值是为教学提供基础性文本,是在课程要求指导下编制的“教学材料”。高职英语教材以国家要求为纲,反映的是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共同要求,并不体现每个学校的要求,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各个高职院校和教师应当积极地整合英语教材资源, 不同专业的英语教师都应该寻找符合各自专业特色的专业英语教材。

各校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编写合用的校本教材。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就编写了会计、计算机、商务英语、动漫设计等专业的校本专业英语教材。编写与专业相关的校本教材,一般先由英语教师对各专业进行走访调查或问卷调查, 收集相关信息和材料, 主要是要明确各个专业对本专业英语知识的具体要求,经过调查汇总,研究出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适合本校不同专业的英语校本教材。编写出来的校本教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在各专业的后几学年学习。

2.教师和学生资源的开发。英语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英语课程资源,英语教师具有的知识、经验和专业技能是课程活动的重要素材,教师的水平决定了教师资源的品质。高职英语教育的特征, 决定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英语的知识教学理论外, 还应了解所在学校开设的各专业的专业知识。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对英语老师进行培训,使他们既精英语又懂专业。

学生的经验水平、知识状况、思想意识、身体发展、情感态度等,都是课程活动最基本的资源。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其他普通大学学生所没有的特点,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并且与社会有过一定的接触, 有的学生甚至比老师更了解社会的需要,因此这种学生资源是非常宝贵的,应该将学生作为重要的英语课程资源,重视课程资源开发时学生的参与。学校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这样我们可以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强化。

3.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开发。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贴近专业设置,突出专业特色。比如,很多学校有商务、计算机、会计等专业,在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时,就应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在现代信息社会中,计算机的使用普遍,人机沟通能力成为必备职业素养,计算机专业英语就必须涉及计算机的操作指令、提示信息、通用软件和专业软件的使用说明、互联网等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取今后实用的知识。商务专业的毕业生今后有可能要到公司、企业等单位工作,因此听力和口语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商务专业英语应将礼仪接待、不同场景点的对话、商务会谈、价格谈判、签订合同等内容纳入教学内容,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并运用场景模拟教学,把语言融入实际训练中,培养学生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4.校外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学生家庭、 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中各种被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施和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社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学生家长与学生家庭的图书、报刊、电脑、学习工具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在开发形式上,可以采取学校和图书馆建立联系的做法,实现二者的资源共享,在学校内建立与图书馆的网络联系,使学生能够更主动和便捷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同时,各个院校都已培养了很多在各条战线上工作的往届毕业生, 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社会实践等可为学生提供各种教育资源。

此外,不能忘了最大的资源库———网络,可以校园网开辟网络的广阔天地。首先,我们可以运用网络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学习。网络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网络便捷的交互性可以使交流更及时、开放,所以可以利用网络这一巨大的信息载体,在有经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其次,我们可以利用校园网链接各种英语教学网站,学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获得有关学习资料,开阔自己的视野。

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现阶段有的学校资源存在不足,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专业配套教材缺乏,教师也缺乏创新的意识,同时缺乏足够的培训。因此各级各类高职院校及广大英语教师应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因地、因时制宜,本着为就业服务的原则,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发与利用多层次、多类型的专业英语课程资源,切实强化英语课程实施的效果,使学生学到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第一任职需要的英语知识和技能。

摘要:职校英语教学应当具有职业特色,因此高职院校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应具有应用性、实用性和实践性,有职业特色的英语课程资源开发是顺利高效完成英语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 篇2

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公共基础课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任务.分析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的作用和教学存在问题,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公共基础课学习领域,合理设计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索了行动导向的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

作 者:杨凤翔 王祥林 陈忠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8刊 名: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GRICULTURAL COLLEGE年,卷(期):11(4)分类号:G712关键词:公共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学习情境 行动导向 探索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 篇3

【关键词】医学高职院校 公共英语 课程改革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前景较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发展。特别是医学高职院校,得到众多高中毕业生的青睐。然而,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英语课程,却并没有跟上高职教育发展的步伐,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用语言来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业务的能力方面,仍有很大的欠缺,制约了高职英语课程的发展。

一、医学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现状

1.学生层次差异大,英语基础普遍较差。以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2013年新生高考英语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占学生总数39.8%,60以下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5.7%;2014年新生高考英90分以上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46.2%,同2013年新生相比,数量均有所增加,但是60分以下的学生仍占学生总数的21.6%,高考成绩超过100分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学生层次差异大,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差,为英语教学内容的安排增加了难度,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课程难度小,难以激起基础好的学生的学习热情;难度大,则放弃了大多数基础差的学生。更有一部分学生对英语完全提不起兴趣,上英语课也只是“混日子”,放弃了英语课程的学习。

2.教学观念偏差,学生对课程认识不足。在医学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医学类课程作为专业课程占据重要地位,授课课时较多,学生重视度较高;而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英语课程,授课课时较少,学生关注度也较弱。在对学生学习英语课程情况的问卷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英语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80.7%的学生认为英语课只是为了通过应用能力A/B级考试而设置的。在通过考试之后,英语课程就成了可上可不上、意义不大的一门学科,对自己日后的就业没有什么影响。在能够自觉学习英语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3.9%)中,平时的英语学习也只是集中在词汇、语法方面知识的积累,很少关注在未来职业使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3.教学内容单一,与专业“脱轨”。医学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应注重对医学英语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包含基础英语的课程外,也应该适当增加医学英语的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相辅相成。在近期对英语教师的调查问卷中显示,绝大多数英语教师认为现有单一的基础英语课程已经不能适应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赞成开设医学英语课程,建立基础英语同专业英语相结合的英语课程教学体系。同时,在教材的选择上,大部分英语教师建议选择同学生的专业相关、趣味性强,并且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教材,以此来改变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认为学习英语同日后就业没有关系的观念,真正达到学以致用,为学生将来从事的医学工作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

二、医学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思路

通过对医学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现有的英语课程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制约了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目标的实现。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以致用,英语课程的改革势在必行。

1.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英语层次的不同,采取分层教学的手段。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加强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注重词汇、语法方面的教学,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处于中游的学生,应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成绩中等的学生因为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过于简单的教学内容很难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要注意难度要适当,处于中游的学生可能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难度过大的教学内容可能使学生产生“知难而退”的心理。

2.明确高职英语课程目标,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高职院校要“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应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的特色,不单单是为应用能力等级考试而服务。医学院校高职英语课程的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为其未来从事的职业服务。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增加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注重应用语言能力的培养。

3.更新英语课程教材,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医学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的教材的选用应考虑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和学生医学专业的特点,内容设置上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但是,要注意避免与中学英语过多的重复,以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适当的选取图文并茂、听说结合、实用性强且包含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教材作为基础英语教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热情、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技能,同时增加了学生对英语国家的了解,提高了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另外,增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让学生熟悉医学领域中英语的使用,了解英语专用的医学表达方式,从而体会到医学专业英语的重要性,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促进其继续学习及提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建立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专业和需求设立选修课。基础英语课程是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的前提,专业英语课程则是对基础英语课程的补充。在医学高职院校公共英语的课程体系中,二者都至关重要,缺一不可。因此,建立起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对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语言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在第二学年开始专业课程是比较理想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及应用能力考试的备考,英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再加上对医学知识的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基本达到了学习医学专业英语的标准,此时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取得的效果更好。同时,应开设英语选修课程,以配合学生不同专业及实际需求。例如,给护理专业的学生开设护理英语课程,注重医护英语方面的知识讲授;给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开设医学英语课程,注重临床诊断方面英文的学习等等。还应开设医用口语与医用应用文写作技巧方面的课程,来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

三、结语

医学高职院校现有的公共英语课程已经不能达到高职院校行业化的教学目标。因此,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立足于医学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实际存在的问题我们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以行业的需求为基础,以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为目标,使医学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跟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0.3.1.

[2]刘艳群.论基于行业英语教学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改革[J].才智,2014(18),101.

高职院校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浅析 篇4

一、高职英语课程体系的现状

(一) 教学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偏离培养目标

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英语教育未能从高职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 仍然沿袭高等教育的基本模式, 忽视了社会对高职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高职院校英语教材很大一部分内容是从本科教育教材中截取的, 其课程的编排有明显复制的痕迹, 只是高职教育学制较短一些, 在内容上做了些缩减。可想而知, 这些教材并不能培养高职学生所需具备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不能突显高职人才的特点。英语基础普遍较差是高职院校生源的弱点, 如果一味沿用本科教育课程, 学生就会觉得学习英语很吃力, 导致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导致所培养的学生由于缺乏职业能力, 毕业之后难以适应就业岗位, 从而背弃了高职办学的宗旨。

(二) 教学观念守旧, 教学手段单一

在高职院校里, 大多数英语老师和学生都认为教学是一个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 尤其体现在综合英语这门课程上, 一般都是老师对生词、重点词进行板书、讲解, 然后逐段逐句分析课文的内容, 同时对文章涉及的语法、句型进行讲解, 最后对习题进行讲解。整个课堂由教师完全操纵, 整堂课大多时间都是教师在讲, 学生互动、操练的环节很少, 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很难得到培养;其次,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 往往忽视以学生为主体, 不能站在能力培养的角度上, 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另外, 大多教师的授课方式、手段单一, 传统教学手段使用得较多, 而像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使用较少。

(三) 课程内容陈旧, 缺乏实用性

目前的高职英语教材不能完全符合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形, 教材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由于当前高职英语教材基本沿用本科教育教材, 主要强调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忽视了对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学生在工作实践中的英语沟通能力, 这种与社会实践联系不紧密的教学, 会造成学生毕业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工作环境。据此, 高职教材方面也进行了改革, 比如说最近也有针对高职口语出现了一些教材, 但大部分教师仍然在课文选材上局限于一些常见的话题, 而一些实用性的主题则很少涉及。这不能够满足学生就业的实际需求, 在未来工作中, 也不能将所学内容很好的联系起来。

(四) 考核评价方式片面、单一

目前, 笔试仍然有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的主要方式, 很多高职学校没有找到恰当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 就把A、B级考试的通过率作为英语教学评价标准, 这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因此建立全面的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是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之一, 考核成绩不但来自期末考试的成绩, 也要来自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也就是要建立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这种考核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职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策略

(一) 明确课程定位、理清培养思路

高职英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要注重职业性和实用性两大特点。所设置的课程不但要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需求, 还要满足就业岗位技能的需要。要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 以实用为原则, 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作为工具来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为重点, 从而实现由“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

(二) 课程应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选择多样性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不同于本科教育, 它具有职业性的特色, 因此课程设置应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导向来调整英语课程的内容和重点, 使之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选择多样性。课程内容不但要有学生应掌握的英语基础知识, 还应增添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词汇、知识点以及职场英语, 使学生所学习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对口实用, 在就业后就直接能运用在自己的专业工作范围中, 这也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保证。

(三) 转变传统观念, 丰富教学手段

首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应建立起一种朋友的关系, 参与到学生互动活动中来, 营造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其次, 教师可以通过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 给学生强烈的直观感受,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 结合学生专业, 设置情景模式, 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如:求职面试模拟、导游讲解模拟、公司会议模拟等。

(四) 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终结性评价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水平测试的主要方式, 这种应试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员工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需要。因此, 对学生的评价体系应该更加合理和有效,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着重测试学生英语运用能力, 加大对平时学习情况考核力度, 这种形成性评价可以从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来考核, 学生在朗读、演讲、对话、情景表演、即时口译等教学活动中的表现都是老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指标。总结性评价是教学活动结束之后, 对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为的全面考核。

摘要:近年来, 我国高职英语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 取得一定的突破和进步, 但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本文对目前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现状进行深入分析, 提出了从教学思路、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建议, 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英语,课程体系,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1) :31-33.

[2]、盛湘君.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社会需求与课程设置改革[J].韶关学院学报, 2006, (2) :117-119.

[3]、桂林.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J].宁波大学学报, 2000, (6) :58-60.

[4]、周尹黎.基于过程教育哲学的高中英语教学过程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09.

高职院校引入排舞课程 篇5

将其引入高校,可以丰富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培养大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 排舞 探讨

一、排舞简介及其价值

排舞的英文名是“Line Dance”,字面理解为排成一排排跳的舞蹈。

它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西部乡村舞曲牛仔舞,早期的排舞用吉他和拍手的方式起舞,后来融入了欧洲宫廷和拉丁式的舞步。

排舞特点是舞步多元、风格创新、简单易学,不需要舞伴,是一种既可个人独享,又可与团体共舞的的新型舞蹈。

排舞集舞蹈、体育、艺术于一体,能起到很好的健身和娱乐作用.近年来排舞传播范围越来越广,现如今已成为一种国际性健身语言,在我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排舞的特点很多,它已经发展到了很多舞曲,每一支舞曲都有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舞码。

新舞曲的编制,必须经过国际排舞协会的认证才能够在全球发行推广。

所以,同一支舞曲,全世界的跳法都是统一的。

排舞的每一首舞曲,可由32拍,48拍,或64拍等不同的循环节奏所组成。

所以每首曲子的舞步也随着特定的循环节奏而重复。

另外,每首排舞的基本跳法规律还分为2个朝向和4个朝向交替旋转。

排舞更融合了很多社交舞的舞步,如恰恰,伦巴,曼波,牛仔,和摇滚等舞步。

在如此多重的舞蹈元素组合与变化之下,排舞有简单的,也有复杂高难度的,让舞者能跳出自己的个人风格,完全属于自己的诠释,更增添排舞吸引人的魅力。

作为一个新引进中国的舞蹈运动项目,学跳排舞不但可以从中学到优雅的姿势,还可以放松心情,舒缓紧张的情绪,并且轻松达到健身减肥的效果,让生活更加健康美好。

其价值深远:

1.健体价值

排舞具有锻炼的.价值,排舞具有体育锻炼的价值,经常进行排舞练习,心血管和呼吸系统都能得到良好的锻炼,改善心肺功能,加速新陈代谢过程,促进消化,消除大脑疲劳和精神紧张,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延缓衰退,提高人体的活动能力等良好的健身作用。

2.健心价值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人的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也就是说注意是受指向制约的,在翩翩起舞的过程中,其注意力必然都集中在欣赏优雅的舞曲音乐,并沿着节奏将内心情感抒发在舞姿上,由于注意的转移,就能使身体其他部分的机能得到调整和充分休息,所以参加排舞这项运动能消除紧张的情绪和缓解压力,练习者在优美动听的音乐、美妙的舞姿中,消除疲劳、陶冶心灵,感受到愉快的情绪,从而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

3.健脑价值记忆

就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和回忆四个基本过程。

其形式有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等。

在排舞的练习过程中不仅要运用形象记忆、概念记忆,而且还要运用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而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记忆力会以很慢的速度减退,这是自然规律,也是正常现象。

通过排舞练习以及对大脑神经的不断刺激,来减缓记忆力减退的生理现象,达到良好的健脑效果。

4.健美价值

排舞的练习是在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中,用心灵共舞,把细腻的情感注入舞姿中,并以高超的舞蹈技艺形神一致地表现出各种动与静的姿态,塑造出各种美妙的意境组合,体现出美的姿态、美的造型,创设出体育与艺术、健与力高度结合的意境,给人们艺术熏陶和美的享受。

因此,排舞练习对形态、姿态、健康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经常参加排舞练习是一项很好的形体训练,提高人体的协调能力,强健身体的各个部位的肌肉群,以及增加骨骼的骨密度,具有十分积极的健美作用

二、将排舞引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

1.排舞课程顺应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传统体育教学的内容枯燥单一,教学手段和方法缺乏新意,不能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而排舞具有多种舞蹈内容,适应高校多层次学生的锻炼,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避免了高校教学内容单一弊端,为高校体育教育增加了新的内容,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使高校体育教育适应当代大学生需求,加强加快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2.高职排舞教学的开展措施

学校应选择有舞蹈基础和教学经验的老师,不定期地参加权威机构组织的排舞培训,掌握排舞的基本技术、理论知识及最前沿的发展趋势,培养出具备排舞扎实的动作技术和理论知识的排舞教师。

由于排舞每一支舞曲的舞步动作要求全世界统一,身体及手臂的动作,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和基础自编动作,所以排舞教师还应具备创新思维、开拓能力和丰富排舞教学经验。

建立排舞社团或兴趣小组

通过建立学校学生排舞社团和健身俱乐部排舞活动,带动各年级男女生参加日常健身活动,并通过组织一些竞赛和展演活动,使排舞运动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满足众多学生需求,推动排舞运动的广泛深入的开展,学校可以利用业余时间举办排舞兴趣小组,让对排舞感兴趣的学生有进一步提高的机会。

三、结论

排舞是一项新型的运动项目,集观赏性、娱乐性、趣味性、健身性和群众性于一身,并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已被列为世界几大健身项目之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它引入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信通过在高校公体课中开设排舞课程,将对促进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广大高校学生的体质和精神培育着想,抓住学生求新求乐的心态,把十分有效而易于开展的排舞引进推广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孙万莉.浅谈健身排舞在当今社会存在的价值[J],新课程(教育学术),

[2]焦敬伟,郑丹蘅.对新兴休闲运动排舞及其推广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3]北京市体育局.北京体育局将向全市推广健身排舞[N].北京晚报,-6-13

[4]陈琛.高校公体课排舞课程教学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0(11):152

高职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分层教学分析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英语 分层教学

一、 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把整体的学生分成小的群体进行区别化教学,分层的依据就是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以及发展的潜力。教师按照这些依据把学生科学的分成几个水平比较均匀的小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此也可以成为分组教学。

分层教学是高职高专培养大学生英语语言的一项“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在不违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要求,选择适合分组群体的教材,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实现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 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 “掌握学习”理论

这个理论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该理论指出任何学生都拥有学习、理解和掌握教学基础内容的能力,关键在于学校提供的学习条件是否满足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速度,学校有这种能力将学生之间的差异减小,就能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

(二) “最近发展区”理论

这是前苏联的一个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理论,该理论强调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都有两种,即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二者之间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夜被称之为“最佳教学区”。根据现有的水平进行分层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最终使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效果向着同一个方向发展,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 “教学形式最优化”理论

这是由巴班斯基提出的理论依据,该理论强调了教材和教学形式的重要性,选用合理的教材,优化教学的模式,在学生进行练习时进行分组分方案练习,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这种分层递进的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

三、 分层教学的整体要求

(一) 重视语言基础的建设

学习就好比建造大楼一样,只有夯实基础,才能一步一步深入,吸收更多的知识。传统教学不能把教学的中心放在语言的基础建设上,学生的词汇、语法掌握不好,缺乏更多的实践训练,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不强。学习语言基础是非常重要的,语音是否准确、词汇量是否足够和语法掌握是否扎实都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坚实的基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节省时间做更多的应用练习,还能够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吸收更多的文化知识。

(二) 全面培养听、说、读、写的整体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的锻炼了学生读和写的能力,以至于学生能够应对考试,取得高分,却不能运用到实际的交流中,听和说的能力远远不够。所以,要进行分层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听和说是语言的实际交流的技能,读和写是学生掌握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也可以是交流的一种方式,每一项都非常重要。大学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协调的发展各个方面的能力,尽量掌握阅读和书写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又要掌握语言的交流能力,要听得懂,说的流利。

(三) 重视语言学习的环境

现代化的科技发展为英语的教学提供了非常多的辅助手段,分层教学要求充分利用这些手段,为语言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多设置一些丰富的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语言学习环境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

四、 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 对学生进行分层

英语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应用能力也是强弱不均,英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也不同,所以首先对英语的学习对象分层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采用分组分层的方式,将教学对象分成不同组别的主体进行分层次的教学。

(二) 对教学的目标进行分层

对不同目标的学生进行教学分层,这也是等级考试的意义所在。这样能够明确学生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并做针对性的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当然,这个目标是随着能力的提高而变化的,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

(三) 对教学模式进行分层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是:老实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教学模式,这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要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可让教学模式是决定整体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教师应该采取多种的教学辅助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实践训练教学等教学模式对不同学生进行分层训练。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能够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比如: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制定的方案就要偏向于强化语法和翻译,听力和表达能力;而对于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制定的方案就要偏向于强化词汇和语法基础知识的积累,一步一步深化教学;而对于中间层次学生,就要强化对学生的综合训练,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努力提高学习效率。这样有针对性的分层的教学模式,能够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升,提高了整体的教学质量。

(四) 对评估方式进行分层

教学方式和目的都不同,就不能按照一样的标准进行评估,这样也不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评估不准确,而且容易打击知识水平相对较差的同学的自信心,又不能对英语知识好的学生进行锻炼。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分组和教学模式的分层,也对评估的方式进行分层,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真实的评估,也有助于下一步的教学的改进和提升。

四、总结

经济和社会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英语已经不被看作一门外语了,作为世界最通用的语言之一,英语教学深受教育界的重视。根据多年来的发展状况和以后社会发展的需要,分层教学自提出以后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但是其还没有得到完全的实施,分层教学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参考文献:

[1]郝姚丹.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分层教学初探[J].职教论坛,2009-03-25.

[2]黄月花.高职英语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06-15.

[3]李一飞.教师在大学英语分层教学中的中介作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2-01.

[4]胡燕.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探索与实践[J].统计与管理,2014-01-20.

[5]王媚娥.高职英语分层教学模式探析[J].职业,2014-05-25.

高职院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探索 篇7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 就是以学生为本, 以教学为中心, 以专业内涵建设为重点, 将专业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 专业是学校发展的基础, 专业又由许多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构成, 通过持续的各个学科精品课程建设, 推动教学质量、学生职业技能的不断提高, 促进、增强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 充分展现高等职业学院的品牌和办学特色, 体现高等职业学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质量是生命线的办学理念。

但在各个高职院校培育精品课程的实践中, 注重专业课精品课程建设的较多, 对公共课基础学科关注的就要少些。同时由于这么多年来的扩招, 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知识特别是英语基础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而选用的统编教材教学内容和专业脱节, 造成各个院校的学生对公共课基础学科的学习, 特别是建立在需要一定基础知识衔接的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习, 学生既无兴趣又感觉学了无用。学习动力不够, 学生学习过程倍感吃力、教师所授课程新知识掌握寥寥的局面。为此学校在推进英语精品课程建设, 特别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上做了一些大胆的探索。

大学英语作为学院各个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 英语精品课程建设就是探索高职英语教学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发展和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学院英语精品课程建设就是以各专业的专业内涵建设为重点, 将理论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以能力为本位, 突出实践性和技能性, 要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和优势, 为学院特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添砖加瓦。

二、英语精品课程建设就需要有一流的教学内容来支撑

我们所说的一流的教学内容, 就是要体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 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 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零距离, 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业基础相适应。学院作为建筑类高职院校, 同时又是重庆市建委系统岗位培训中心, 使得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建委系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英语精品课程的建设紧紧围绕各专业的职业岗位, 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 将高职英语的“英语定位、能力标准、课程框架、关键岗位对于英语应用的具体内容”等内容, 在专业的设置、建设过程中加强调研, 通过与用工单位、历届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课教师、学生等的走访、网络问卷调查等形式, 并参考建委系统岗位培训的相关内容, 确立典型的工作任务及学习领域, 明确学生职业核心技能并将相关内容编制成完整的各专业《英语实践教学大纲》。按各专业《英语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 由学校和企业围绕工作任务共同开发课程和选择教学内容, 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如建筑工程类专业, 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给建筑行业所带来的机遇, 让建工企业走出去, 按国际惯例, 需要雇佣一定比例的当地劳工, 同时需要派遣大量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作为现场管理者, 因而教学内容的设置上, 增加了诸如建筑工地安全警示、建筑工地施工流程与施工规范、建筑野外测量等实际工作岗位模块化的情景英语内容;在轨道交通类专业, 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是轨道交通客运服务职业核心技能的要素之一, 英语教学针对轨道交通的票务、问讯、站务、播音、乘务等具体岗位和工作场景, 着重突出英语听、说等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总之, 一流的教学内容就是要将行业的技能特色引入到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教学内容服务于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兼顾学生的英语基础, 以必需、够用为尺度。

三、英语精品课程的教学方式改革

由于英语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服务于工作岗位的实用性和专业性的特点, 就要求英语精品课程的教学方式上也要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 通过情景模拟、现场教学、顶岗实习等方式, 突出学生职业技能所需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建工类专业为例, 就设计了建筑工地工程慨况、安全警示、建筑工地施工流程与施工规范、建筑野外测量等实际工作岗位的模块化内容, 要求学生提出在施工现场所可能用到的英语应用内容, 按小组设计情景内容进行模拟, 提高学生参与度与积极性。因而在完成:“建筑工地工程告示”这一内容时,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罗列出工程告示中所涵盖的相关内容:工程名称、建设单位、工期、建设单位扰民道歉、安全警示等内容, 最后老师将学生罗列出的“建筑工地工程告示”内容进行规范, 形成范文, 要求学生套写掌握;将学生作为现场安全管理者, 练习提醒员工或参观者安全注意事项提醒的口语练习, 将“您的着装是否符合进入工地、您确定您的身心健康确能胜任您今天的工作, 今天您的工作内容、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是否熟知、注意高空坠物、注意跌倒、注意用电安全”等纳入口语练习内容。因内容实际, 学习内容服务于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学生接受、参与程度较高, 相关学习内容完成程度高。同时, 为适应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考核方式上, 引入过程性评价与模块化考核。将学生在各个模块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资料收集以及范文、范句掌握情况等共同作为考核依据, 相对弱化学生英语基础知识考核, 使得大多数进校英语基础知识不太好的学生能克服畏难情绪, 积极、主动参与各模块内容的学习, 最后基本能掌握范文、范句。

学校英语精品课程建设一直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并组织教学, 相应地将教学中的各个模块形成自编特色教材, 相应开发出网络课件, 同时也成为学生工作实际中的范文、范句, 留作工具书备查, 满足学生自学和参考的需要。由于英语精品课程建设一直服务于专业发展和学生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以能力为本位, 学以致用, 深受各院系和学生、用人单位的推崇, 近几年来学院学生在市级高职院校英语应用能力 (口语、写作) 比赛中均获得良好成绩。

参考文献

[1]赵巍巍主编.城市轨道交通专业英语[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1

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篇8

一高职英语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英语学习是需要有基础知识的学科, 听说读写译的应用技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高职学院的生源往往是参差不齐的, 英语知识基础薄弱。在授课过程中, 学生对教师授课内容的反馈寥寥无几。笔者听过几次大学英语教师的授课模式, 一般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台上讲解授课内容, 学生反馈吸收的信息点很少。学生无反馈, 授课教师就把握不好学生的吸收范围, 这样就形成了英语学习的恶性循环。

笔者对授课班级的学生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 喜欢或对英语课有兴趣的学生仅占学生总数的30%, 认为英语课枯燥或由于自己基础薄弱而不喜欢英语课的学生占50%, 其余的20%认为课本的授课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二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培养好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笔者就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出以下四点想法。

1.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为以下流程:教师讲授为主导, 学生被动接受与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填鸭式教学或“一言堂”使学生的实践机会大大减少, 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受到限制,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最终导致了哑巴英语的形成。也就是说, 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师沿用的课堂教学模式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语言实践的权利和机会。要想实现高职英语教学的应用目标, 就必须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使学生成为英语课堂的主人,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为学生创造人为的语言氛围, 使学生注重平时的日积月累, 实现自我价值,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

2. 推行分层次教学

英语分层教学的理论最初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 主要问题不是学生智力能力欠缺, 而是由于未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和合理的帮助造成的, 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由于高职院校每个班级的学生英语基础不同, 因个体差异对英语知识掌握的能力不同, 层次有高有低, 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讲的授课内容往往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吸收消化的, 基础薄弱的学生上了一节英语课可能什么知识也没吸收到。所以, 对授课班级的学生分层次教学是必要的。根据学生高考的英语成绩分数按专业分成快慢班, 这样再上英语课的时候, 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基础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授课, 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分层次教学不单单是针对学生, 教材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不同班级的英语教材根据学生个体不同也应该不同, 这样, 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 因人施教。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考核与等级考试也是检验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方式。高职学生的基础不同, 有高有低, 这就要求教师在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因人而异, 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应该有针对性, 实施分层考核, 使各个层次的学生按照各自的目标而努力, 真正做到让每个学生学有所成,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 改革英语课程评价模式

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评价模式, 在测评体系中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期末考试的成绩具有一定偶然性, 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英语能力, 也不能真实反映教学效果。因此, 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以及学生参与课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等, 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活动, 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并且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测评方法。这种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加课堂学习和活动,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进英语教学。

4. 扩展学生英语学习的范围

首先, 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英语教师授课的地点不应单单是在课堂上。在课堂授课的同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适合英语学习的英语电影, 把课堂的语言氛围无限扩展, 扩展到学生的生活中。上课的时候, 学生和教师可以就电影内容进行讨论, 这是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有效方式。其次,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院组织的各种英语社团和英语竞赛, 通过团体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能动性。

三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和应用型的技术人才, 英语教学的授课内容一定要紧紧围绕这一培养目标, 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语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 使学生毕业后适应市场的需求。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英语现有的授课模式和学生普遍应用能力不强的现状, 对目前英语课程教学提出了几点设想——学生应是课堂的主体, 应本着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 最终达到高职院校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分层次教学,课程评价,改革

参考文献

[1]曹军.东北师大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与测试改革探讨[J].21世纪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5)

[2]徐锦芬.现代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3]阎志坚、武世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高等教育, 2000 (11)

刍议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程创新教学 篇9

一、公共选修课的特点

公共选修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素质, 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及教学要始终围绕素质教育这一核心, 因此形成了公共选课的自身特点。首先公共选课的开设可以不受专业限制, 不论何类型的院校都可设置内容丰富的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内容可以不受知识体系限制。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 而不是系统学习某方面知识。因此, 可以以培养素质为出发点选择开设的课程及授课内容。最后, 公共选修课程教学班 (以下简称公选课程班) 与一般的教学班级相比:班容量较大, 可多达200人;稳定性差, 只是因同时选修某一门公共选修课, 在上课时间段是一个集体;班级管理组织缺失, 公选课程班一般没有任何班级管理组织形式。

二、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现状

高职院校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职能, 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并且专业技能很容易的的到量化。如何实现学生高素质, 已不是通过专业技术课程学习能够完全实现的, 这需要有较为全面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1.学生选课质量不高

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较低, 2010年在满分为750分的情况下, 理科高职高专录取分数线定在180分, 文科高职高专录取分数线定在了200分, 这也间接反映了部分高职学生在应试教育阶段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 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人生目标, 直接导致进入大学以后对开设公共选修课认识明显不足。这既有态度上的原因也有能力上的原因:态度上不重视、选课不慎重, 甚至让他人随意代选, 即使亲力亲为也可能不具备做出正确的选择能力, 因而对所选课程不慎了解, 提不起兴趣, 直接结果就是课堂学习气氛较差、出勤率低。

2.课程建设水平不高

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教师数量明显不足, 尤其是开设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的师资严重缺乏, 直接导致公共选修课开课数量不足;课程目标、内容取舍、教学研讨也因没有相应的教学团队而难以进行实质性的探讨;学生因选择余地小而“被选课”, 学习兴趣不足。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大多还处于鼓励数量扩张的初级阶段, 教师开课没有竞争,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三、公共选修课创新教学的思考

公共选修课的特点与现状, 对任课教师来说即是困难, 也是机遇与挑战。教师对教学管理、内容安排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因此, 公共选修课的任课教师要抓住机遇、潜心业务、与时俱进, 创新教学管理、教学思维、教学方法。使公共选修课发挥应有的作用, 并为专业课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参与指导学生选课

高职生源状况决定了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的选课质量, 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后来的教学效果。为此, 任课教师也要积极主动参与对学生选课活动的指导, 如任课教师可以利用个人博客、网上飞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形式, 有技巧的向学生宣传自己所开设课程的目的、内容和要求等, 并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使学生在选课时对所选的课程及任课教师有较深入的了解, 帮助学生做出正确选择。与学生进行这样的沟通, 也有利于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2.建立公选课程班级管理组织

公共选修课程的学生来自于全院的各个专业, 只是因在同一时间选修同一门课程后, 而同一时间上同一门课, 公选课程班没有任何班级管理组织。公共选修课的任课教师要抓住这一机遇, 根据自己所开课程的特点、目的, 组织学生无障碍的建立教学管理组织、制定管理职责, 这不但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管理的机会、锻炼能力。如以系部或专业建立教学管理组织, 可引导促成专业学生之间学习竞争氛围;以随机组合建立学习小组, 并要求坐在某一固定区域, 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 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力等。

3.教学内容讲究趣味性

公共选修课课时数一般在30学时之内,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注意学术性, 更要讲究趣味性, 培养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兴趣, 使学生不但课上认真学习, 课下也对这门课程格外关注, 甚至进行自主学习。每一门课程都有与其有关的生动故事、典型事件, 教师要广泛阅读积累;熟悉教学内容, 掌握相关知识做到深入浅出;采用多媒体技术, 形象生动;让学生参与教学,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体现主体地位。科学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 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有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教学首位是学习方法

鉴于公共选修课的特点, 要把课程的学习方法放在教学首位。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课程的学习方法, 就为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因此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可以以某部分内容为抓手, 以点带面, 完成教学任务。

公共选修课是为改变高职院校分专业培养模式导致学生知识面过窄、适应能力差等教育弊端, 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与必修课同等重要。公共选修课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公共选修课高职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开拓创新, 提高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水平。

摘要: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弥补分专业教育的不足, 公共选修课在实现高职院校培养目标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公共选修课有其自身特点和现状, 要求任课教师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一核心目标, 创新教学。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创新

参考文献

[1]刘文等.高职生入学导读[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2][美]杜威.民主、经验、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 篇10

1.是学生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应该以人为主体,考虑到学生实际工作的种种需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能力培养与训练,为我国培养专业领域内的“后劲”人才。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还包括人的思维能力、交际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人才的培养逐渐跨越国界,跨越地域,掌握专业英语知识已成为职业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

2.是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在新的世界格局下,我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导向,培养大量的专业性人才,不断提升国际经济竞争能力。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发展职业教育,我国要想大幅度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就必须具有自身的模式与特色。此过程中,我们当然要坚持自主创新,吸取先进经验的同时不断进行总结,相关专业英语知识是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因素,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专业英语课程的定位

1.课程地位与目标的定位。每个学校对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这也使得专业英语在课程中处于不同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商品大量出口,许多谈判与交易场合都需要使用英语,大部分人对于生活的简单对话也许没有什么问题,可是要涉及到专业词汇明显捉襟见肘。笔者认为,专业英语不能再以考查课的形式出现在课程中,高校应高度重视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将其设为培养各专业高素质人才的必修课程。学校应加快制定专业英语培养的方案,把专业英语的课程性质改为“必修课”,延长授课的时间,完善课时课程体系的设计。

2.课程功能的定位。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根本,课程的选择与涉及要以学生为主体,课程功能定位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目的。课程前,学生对英语的了解是有差异性的,外加语言优势和语言缺陷,学生的发展更是有快有慢,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学习态度,不断调整自己的课程安排;此外,课程设计还要满足区域需求,考虑当地的经济和社会服务,培养的人才最大程度适应本地区的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3.课程资源定位。课程资源直接关系着教育的质量,我们要加大资源的整合力度,从而保证资源的广度和梯度。前导部分、主干部分和后续部分是课程资源的三大模块。前导部分指的是ESP基础部分,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包括通用语言积累和专业性词汇;主干部分指的是ESP语言实践和应用技能,以演示实际操作为主,主要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后续部分指的是能力拓展通过顶岗实习完成,实现知识和操作间的完美转化,是知识与岗位接轨的磨合资源。课程资源对能力的培养固然重要,但我们还要为学生寻求正确的学习途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ESP课程的定位要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专业英语技能。

三、高职院校专业英语课程构建

1.适应特点,重构内容。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教育原则,同样专业英语的培训也要从实际工作入手。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考虑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应重视英语交流、阅读、翻译等的培训,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专业英语问题。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英语教材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重点,教育模式也是模仿公共英语教学,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专业英语教师要从提升自身素质出发,到企业一线岗位去调研,根据岗位、专业的需要明确学生具体要掌握的专业知识,然后做出合理化的调整,重构教学内容,完成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2.突破传统,重构教学方法,专业英语教学本就枯燥无味,课堂上如果一味地进行翻译,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因此我们可以事前准备案例,开展案例教学法,用教学情境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可以开展多媒体教学,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和资料;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法,设定在英语环境下解决问题,探讨经济问题和会计问题,开展项目研究,最终不断挖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潜力。比如“体验式”教学法的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做好组织工作,完成对实际工作情景的模拟,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完成布置的任务,最后还原教学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完成所要学习的知识。

上一篇:差异化和成本下一篇:聚焦青少年网球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