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传统民居文化

2024-08-14

湘南传统民居文化(精选五篇)

湘南传统民居文化 篇1

关键词:湘南古民居,传统文化,装饰艺术

湘南古民居主要是指湖南南部地区遗存的一些古民居建筑与村落, 长期以来民居建筑由于社会和经济因素, 导致绝大部分处于破损和处于年久失修的状态, 但是在各地区的一些乡镇街区和古民居中仍然保留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建筑肌理特色,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历史价值。笔者通过对湖南永州地区的实地调研, 以永州江永周家大院为例, 探讨湘南民居的窗饰艺术在传统艺术中的意义。

一、传统装饰艺术的博大精深

装饰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纵观历史, 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装饰艺术形式, 从史前的陶彩、魏晋隋唐的石窟、唐宋的陶瓷、明代的家具等, 歌舞、漆画、泥塑蜡染, 剪纸、木雕等, 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特色及民族特征。窗户作为建筑的主要从属部分, 与建筑的性质及风格保持一致, 通过其空间形态表达自身的特性、品质及美学意境, 传达其中的文化内涵。传统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全部是来源于广大人民的生活当中, 是艺术与生活结合的体现。湘南地区的古民居装饰艺术蕴育于独特的文化环境中, 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 是我国建筑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周家大院的窗饰艺术

窗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心之七窍, 包含映衬、虚实、曲直、开合、动静、隐显, 要取舍朝晖斜阳、日光月影、雾雪霜露、芭蕉夜雨。窗也成为文人雅士的抒发感情的场所。湘南民居由于受特定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影响, 在长期与自然界的搏斗中, 该地区的人们形成了自己文化特色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具体反映在民居窗饰形式上, 形成了独特的饰物造型和装饰图案。在江永县的周家大院里的窗花是既有装饰意味的图案, 同时还兼具备了防止外来者入侵的防御功能 (图f) , 体现了匠者们的工艺精湛。无论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建筑, 或是公共建筑和普通民居, 窗户都成了建筑中重要的装饰处理部位, 窗子的形式与大小的选择直接影响建筑本体的风格。在我们参观的过程中, 最有民居特色的就属花窗的造型, 外型美观, 构造较复杂, 固定于墙上, 一般不开启, 形式变化自由、灵活。纤细的棂格、精致的雕刻和镂花, 组成一组组丰富、优美的图案, 或简洁明快或复杂精细。图案中部有一明显的视觉中心, 大都有精致的动植物雕饰, 有的还有人物动态场面, 多为当地的民间传说故事, 棂格与棂格之间有花草、飞禽、走兽等精巧的镂空花饰与之相连, 显得精细活泼。

民间美术博大精深, 民间艺人特别善于借自然万物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们把自然万物同自己要抒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巧妙地结合起来, 在创作过程中无形的注入了人的情感因素和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在湘南一个古民居中有许多的石雕窗户和雕饰都是用有象征意义的图案, 精致美观、生动传神, 如象征爱情的鱼和莲, 象征长寿的桃子, 象征多子的石榴, 象征幸福的蝴蝶、富贵的牡丹和吉祥的鸟。

三、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审美时代性

建筑窗饰艺术和其他传统艺术门类一样, 是不能脱离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的, 总带有该地域、民族的物质生活与意识形态。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形式美构成法则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纹样的变化与统一, 也称多样与协调。

在传统图案的美学规律中, 即是在统一中强调变化, 又在变化中追求统一。 (图h) 传统的装饰纹样中, 以首尾相接的龙凤纹样来说。其形态上有虚实、轻重的对比, 色彩上也在趋向于统一的色调中追求局部色彩的差异性。

2. 纹样图形的连续性。

民居窗户一般不是一个、两个格子, 而是大面积的相连, 形成独具特色的窗饰, 造型各异, 方、圆或者多边型, 中间留有一些空隙。既可以采光又可以透气, 造型组成的图案还能有装饰的作用。不论是木材或者石块的材质, 几何条纹之间都嵌以小块的雕花, 石榴、莲或者鸟雀等动物, 虽然小但是能表达一定的文化内涵。 (图g)

艺术的表现离不开人的主观的创造性劳动, 它高于生活, 高于自然, 这也是它区别于自然的根本所在, 然而, 美的形式规律, 统一变化, 均齐平衡, 节奏韵律, 对比调和, 并非传统图案艺术所特有, 它是存在于自然万物之中的普遍共性, 也就是说它不仅体现在艺术作品里, 也体现在植物、动物甚至人的形体结构中。因此, 多深入大自然去感受其中的独特魅力是当代艺术最好的研究方式。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和璀璨夺目的艺术形式于世界艺术文化之林中熠熠光辉。湘南传统民居中的窗饰艺术在深刻发掘探究传统纹样元素的内质, 发掘和总结传统图案中的形式美、色彩美和图案艺术变化手法且妥善运用到现代家居设计中, 开拓了更广域的创意思路, 为室内设计和现代居室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思路。

努力挖掘传统文化遗产, 充分吸取其精华, 结合现代平面设计的特点和要求, 就能够设计出具有浓厚民族传统文化色彩、鲜明的地方特点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的平面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尹建国, 谢荣东论湘南传统民居门窗木雕装饰艺术[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2]尹建国, 谢荣东永州古民居门窗雕饰的表现形式与艺术内涵—以周家大院为例[J].装饰2009.6

[3]郑军.中国装饰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4]赵茂生.装饰图案[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

湘南传统民居文化 篇2

关键词:湘南古民居建筑;城市居住环境;启示研究

一、现代居住环境的营造原则

(一)尊重自然环境的原则

“天人合一”是中国人重要的哲学,注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对于居住环境的营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现代城市环境在营造中,也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建设原则。要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环境,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地形、地貌,多保留植被与水文。力戒在建筑上搞千篇一律,同时也要注重城市环境中绿色环境的扩大与创新,为此尊重自然环境的原则。这不仅有利于城市居住环境质量的有效提高,对于自然与人造绿地的多样性和生态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要知道在人类居住环境中,是以人的个体行为出现的,人不仅是环境的观赏者也是环境的使用者,更构成环境动态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市居住环境的建设上需要明确人与环境的关系,不能只是强调环境的一种静态形式,要大力保持城市居住环境的生态性与多样性。要不断强调自然环境在城市居住环境中的主导地位,要将人的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结合起来。

(二)尊重传统历史文化的原则

人类的居住环境一定依存于某一个特定历史阶段,这点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对于居住环境的探讨必须要和时代及历史文脉相互联系,且要进行正确的、有价值的判断。要选用具有传承价值的历史信息进行精确解读,进而将传统文化的精髓加以演绎,要用适宜的生活方式与居住文化进行延续。当然,要达到上述目的,要建立在一定的地域文化基础之上,要将地域文化与现代居住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避免居住环境在设计上的千篇一律。

与此同时,对于现代居住环境历史文脉的保护,也要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与策略。要在改善当地居住环境之际,要尽可能保护有历史价值、地理价值的信息,特别要注重对原有生活形态与社会风俗的保护与发展。

(三)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原则

居住环境是以人为主体的,为此现代居住环境一定要以人本主义为原则。现代居住环境首先要适合人的居住,要满足居民的社会活动需求。其次人性化的居住环境也必须具有安全性,可以满足人们自我归属的需求,最后达到一种自我完善与自我需求的心理。人的需求有多种层次,一些需求是需要通过多样化的居住环境来满足与实现的,这就需要各种行为的相互配合,而这也决定了现代环境在多样化空间的塑造上要具有一定包容性,以人为本,以便更好地增加居住环境的吸引力。

实事求是地讲,人的生活习惯、行为与现代居住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各种历史传统和人文风俗等因素,人们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行为习惯,这就是以人为本的精髓所在。居住者对于居住环境的尊重与保护,无形中可以使得人居住环境相融、相结合。由此可见,现代环境要成为人性化的居住环境,必须要考虑以人为本的空间要素,这是人们生活适宜的一种重要标准。

二、湘南古民居建筑对城市居住环境的启示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日益认识到居住环境的重要性。但是当城镇化不断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居住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居住环境千篇一律,邻里交往淡漠、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开始愈发突出。在这一系列问题之中,有越来越多人开始认识到传统民居环境的生态性,而且传统居住环境公共空间极具人情味,让人们拥有更多的满足感与归宿感。为此,对湘南古民居建筑对城市居住环境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回归自然的整体规划理念

居住环境是现代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其集中道路、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等众多元素为一体。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态居住、绿色居住的理念开始逐步地觉醒。居住环境不再是冷冰冰的“住人机器”,日益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媒介。现代居住环境从最初的设计,到最终的落实都需要充分考虑环境是否和谐,是否适合人们的居住。因此现代居住环境的整体设计理念应该回归自然,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地理条件,并结合现代技术,以便更好地给人们创建出适宜工作、学习、工作的居住环境。与此同时,还必须要尊重自然环境,要有控制自然资源的意识。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从而形成人与自然、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可持续的生循环系统。

在湘南古民居中,这种自然回归的理念主要表现为:居民环境的“天人合一”,也就是民居依山傍水,择势而建,这种建筑是因地制宜的,在民居的布局上,很好地融入青山绿水之中。现代居住环境要做到回归自然,需要以健康、绿色、文化性这三个特征为基础;再结合当地地理环境与植被进行邮寄到结合,要尽力保持原先的地形地貌,以便让居民与环境做到和谐相处。

(二)天人合一的建筑建造方法

在民居建造师上,湘南古民居将“天人合一”哲学理念展现得淋淋尽致。湘南古民居在地势的选择上充分贯彻着因地制宜、顺应自然的建筑原则。很好地利用当地地貌和气候进行建筑空间的布局,并形成了一个可以自我调节的自然环境体系。湘南古民居在居住环境上可以很好地运用自然通风采光,不仅可以很好地享受阳光的温暖,又可以很好地回避寒风的侵蚀,而且还可以很好地起到防潮、防灾效果。

当前的城市住宅小区在建筑上,多是高大密集的水泥建筑。这种现代化的建筑布局上十分恢弘,但是整个居住环境在采光、通风和气候环境上都效果一般。而且这种建筑模式会致使城市居住环境的空气被污染,从而引起城市居住环境气温的不断上升,这是不利于人们健康生活的。从传统民居建筑的经验上来看,只有大力提升城市居住环境的气候、改善居住环境气温,才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居民居住环境。为此,作为城市居住环境的布局尚完全可以借鉴湘南传统民居“天人合一”的建筑模式,要因地制宜进行地基的构建,将通风、气候、日照乃至遮阳的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最大化地提升居住环境的气候质量,积极创建有利于城市居民居住的生态环境,推动城市居民环境人与自然、人与建筑的“天人合一”,这是我们研究与探索湘南传统民族居住环境的根本目的。

(三)邻里和谐的公共空间组合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使得传统具有宗族血缘式的大院居住模式也慢慢解体,为此先前邻里互动的共同居住环境也开始淡化,虽然同属一个居住环境,但是人们的关系相对陌生,在生活中没有交往,邻里间日趋冷漠与绝缘化。与此同时,在现代环境的建设上,一些开发商往往只注重居住环境的面子工程,如小区的绿化与景观的设置,而忽视对于增加居民交往的共同环境的建设,使得很多居住环境形式好看,却无法满足人们的正常交往。事实上,在现代社会,居住环境不仅为人们提供居住这一项功能,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由于这些现代居住环境缺乏一些交往性,为此造成了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一种绝缘与冷漠,而这种冷漠感的延续也必然导致居住环境质量的不断下降。为此,大力加强居住环境的公共空间建设,不断增强公共空间邻里的亲和力,是构建高品质居住环境的迫切需求。

我们在建设和谐的公共空间时,完全可以鉴湘南古民居多层次的空间交往模式,也就是在公共空间的建设上要尽力达成一院落一街巷一村落。住宅小区的中心活动空间可以将建筑院落空间与内外环境有机结合,使得居住环境动静有序,从公共空间逐步向私人空间过渡,以便更好地发挥住宅小区中心活动的实效功能,更好地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

(四)生态可持续的能源材料运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现代文明之际,却忽视了对于自身居住环境的保护。在高消耗、高浪费的现代建筑不断林立的时代,大量的生活废水和各种污染垃圾及废弃物对于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这直接导致了人们自身居住环境遭遇研究的破坏。这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对人体健康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这使得人们必须关注自身的居住环境。为此,通过科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进行居住环境的建设,使用人类发展与生存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环保、健康、生态的居住环境通过努力是可以营造的,居住环境遭到破坏的根源不仅是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更严重的是在当代建筑中使用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能源,这对环境造成了极大地污染与破坏。

所以,在当代建筑中要合理地运用建筑材料与能源,要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为此,借鉴湘南传统建筑的选材思想,结合当代建筑的实际情况,运用生态、环保可持续的能源与材料来营造绿色、健康的居住环境是我们现代居住环境的必然选择。

三、结语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湘南古民居建筑在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上是符合现代居住环境的营造原则的,为此对湘南古民居建筑的城市居住环境进行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城市居住环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肖琪.湘南传统民居低技生态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梁博.湘南传统民间建筑营造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2.

[3]刘凌珊.“人居环境”理论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

[4]粟敏.湖南传统居住环境的生态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

[5]李久君.湖南南部地区民居建筑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09.

[6]阳林杰.湘南传统民居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9.

[7]黄智凯.湘南传统聚落水系景观空间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8]张素娟.湘南传统聚落景观空间形态研究及文化阐释[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9]李曦.湘南民居的装饰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

[10]谭文慧.湘南传统民居装饰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作者单位:

湘南古民居的安全防护系统研究 篇3

1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对湘南古民居的影响

1.1 自然条件

在农耕文明时期, 湘南地区山高林密, 潮湿多雨, 瘴气重, 自然灾害较多, 防火、防雨、防潮、防虫等防范问题在建造房屋时都必须仔细考虑。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 土地资源贫乏, 俗称“七山一水二分田”, 宗族之间常有争山争水之械斗, 民风强悍, 被称为“南蛮之地”。

1.2 文化背景

由于中原地区战争频繁, 汉民大量南迁进入湘南地区, 史有“江西填湖广”之说。谭其骧教授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读于燕京大学研究院时, 作了一篇题为《湖南人由来考》, 其文说:“湖南人来自天下, 江、浙、皖、闽、赣东方之人居其什九”。战乱时期, 一些战败军队逃亡到偏远的湘南地区, 如郴州市苏仙区栖凤渡镇的岗脚村, 该村族谱记载其始祖为南宋江陵知府李庭芝, 襄阳失守之后, 率其部下“散至郴桂”, 占山为王, “义不忘宋, 各据寨抗元”。湘南地区与岭南地区一岭之隔, 是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要冲之地, 在元、明、清三朝, 设置了大量驻军, 用以防范海上外敌入侵和镇压瑶族等少数民族造反, 军籍移民也大量迁入湘南。如汝城县的李氏家族自宋代由甘肃移驻本地屯兵繁衍而成望族, 《汝城县志》载:“明洪武二十九年, 巨寇宗君道等倡乱桂邑, 居民骚然, 避匿岩谷, 广武将军骑督尉, 升授骠骑将军, 奉调翦除”“洪武三十年报封广安所为‘军营’、设‘千户’子孙世袭”。移民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文化带入了落后、闭塞的湘南, 同时也把移民和原著民的矛盾、移民和移民之间的矛盾带入了湘南。这种迁入和融合形成了湘南独特的文化背景, 对于湘南古民居的规划和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湘南先民就是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改善居住条件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科学的建筑安全防范系统。

2湘南古民居在防匪防盗方面的措施

2.1 聚族而居是防匪防盗的重要保障

以血缘关系聚族而居是湘南古民居村落的一大特色, 从大型古民居村落考证, 其居住成员均为同姓氏的家族聚居, 如汝城县的朱氏家族 (为汝城三大姓之首) , 自江苏徐州砀山县迁入, 在汝城形成多个大的村落。“父子兄弟多族居, 或至百口, 盖其俗朴古然而也” (《桂阳直隶州志》) , 如桂阳大姓:“羊步邓氏, 南门李氏, 泗州陈氏, 贵临乡黄氏、邓氏, 男丁几万余人;临武的杜氏、邝氏;蓝山陈氏、钟氏、彭氏;嘉禾一县半李氏” (《桂阳直隶州志》) , 这些大姓望族的聚居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湘南古民居建筑群。光绪年间广东巡检郭同朝在家乡桂东县贝溪乡所建的“聚龙居”, 具有典型的客家围屋特征, 是兼家、堡、祠合一的大型建筑群, 占地30余亩, 正厅、后厅、书房、卧室、厨房、储藏室、杂役庄厅住室、马厩、厕所等大小居室百余间, 住宅保暖、避风、防尘、排水、防火等设施齐全, 集民间建筑之大成。聚族而居的古民居建筑群是湘南先民为了适应当地生存环境, 保护宗族的利益和安全而建。聚族而居、耕战结合、集体互助的生活方式培养了湘南先民为争取生存空间、共同抵御天灾人祸的强烈的群体意识, 并由此产生以祖居地域, 特别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寻根意识。“嘉禾本李氏村, 胥史尤不为患, 乡人虽贵皆名之, 人入村必徒行”。由此可见湘南古民居大型村落强烈的群体防护意识。

2.2 村落规划体现了防匪防盗的智慧和技术

村落在选址时尽可能选择有利地形, 易守难攻。村落布局合理的依山傍水, 以为屏障, 村落的前面是开阔的水田, 是村民赖以生存的粮食基地。村落的入口设在视野开阔的前方, 能尽快地发现外来人员的情况。一些村落设有朝门, 象征着村落的界限, 在此, “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受客家文化影响较大的村落还会把村落围合起来, 只留有一个入口。一些由军籍移民演变过来的村庄更加注重防范, 多以坞堡形式建造, 如郴州市宜章县的黄沙堡、栗源堡、白沙堡, 永州市宁远县的黄家大屋等等。坞堡保存着古代防御性建筑的遗风, 这种建筑形式自宋以后甚少见到, 恰恰在此时期, 南迁的先民把中原这种逐渐消亡的建筑形式和技术带到了湘南。在宜章县天塘村村落中保存着3座炮台和瞭望台, 这些建筑以坚实的青砖砌成, 墙体高大厚实, 光滑平整, 留有“望眼”和“枪眼”, 内部功能完善, 易守难攻。如遇强敌, 村民则分批次退入“后龙山”, 依靠复杂的地形和茂密的山林进行隐蔽, 等敌人退走之后再回到村落, 有的村落在“后龙山”设有地窖储存粮食, 建有水池保留山泉, 可以维持长时间的生存。

村落内部建筑规划有序, 前低后高, 以祠堂为中心层层展开。各建筑单体之间紧密相连, 街巷四通八达, 建筑之间互相呼应, 相似的建筑外观和构造让外人像进了迷宫一样。建筑体量高大, 外墙厚实, 以耐火青砖砌成, 墙基为牢固的青石。大门坚固, 门框、门板均为厚实木板制成, 且经过防火处理, 有的还包有铁皮。窗少且小, 开窗位置较高, 窗框多为坚实砖雕或泥塑构成。屋顶为坡度较大的坡屋顶, 覆盖小青瓦, 不易爬上和站立。

对于防范偷盗, 宗族内部有严格的家法教育警示制度和惩罚制度, 族中子弟一般不会发生偷盗之事, 外族人员对于村落情况不熟悉, 不敢擅自闯入偷盗。由于生产资料相对贫乏, 村民的主要财产就是粮食、牲畜、家禽、农具等, 猪栏、牛栏一般紧靠住宅, 有的设在住宅内部。鸡鸭等家禽夜间用竹笼收回屋内, 农具体量较大且不值钱, 不易搬动。夜间村中多有更夫巡逻, 且家家户户养狗, 如有什么异常情况, 犬吠大作, 让盗贼闻风而逃。

3湘南古民居在防范自然灾害方面的措施

3.1 防火

湘南地区山高林密, 容易发生火灾, 宗族内部制定了严格的乡规民约防止山火, 同时, 湘南古居民在建造时也充分地考虑了防范火灾的发生和蔓延。湘南古民居外墙多为青砖墙和泥砖墙, 木构件如梁、檩等均隐藏在墙体内。建筑两侧墙体上端设有高大的封火墙, 亦称马头墙, 可以阻止邻里间大火的蔓燃。封火墙多为三级, 也有四级, 以青砖依次退水建成, 饰以砂浆、泥塑进行装饰, 上方覆盖小青瓦。屋顶为坡屋面, 盖有紧密的小青瓦, 把木构屋架全部遮盖严实。屋脊用青砖和瓦片垛得很高, 中间部位设有风火轮, 两侧设置鳌鱼造型的鸱吻, 在风水学上有防火的象征意义。青砖墙和小青瓦屋面平时吸收少量水分, 皆为上等防火材料。室内明火使用最多的是厨房, 也叫伙房, 是做饭、酿酒和煮猪食的场地。伙房单独设在一间较为简陋的砖房内, 紧靠天井旁边。伙房内置有水缸, 便于取水。室内地面多以黏土、青砖铺设, 少有木件装饰。另外, 柴火的贮藏离伙房较远, 一般情况下, 生火时临时取用, 用完后伙房不留多余柴火过夜。在照明方面用火较少, 主要是松香灯和煤油灯, 还有蜡烛, 危险不大。烛台多固定在青砖墙体之上, 四周无木构件。湘南古民读书者甚少, 也少有娱乐活动, 冬季天黑吃完晚饭后大多就寝休息;夏季夜晚, 多坐于庭院巷道乘风纳凉, 谈天说地, 大多借助月光星光, 很少持有火烛。天井在防火方面也有独到的用处, 天井地面部分一般深约30 cm~40 cm, 平时可以积蓄大量雨水及生活废水, 当有火警时, 可以及时从中汲水扑灭。另外, 家家户户都有水缸储水, 且有早晚担水习惯。早、晚生火时节, 缸中的水都很满, 可用于灭火, 在担水时洒落在大街小巷青石板上的水, 使整个村落都在一片潮湿当中, 不利于火的燃烧和蔓延。有的村落直接将溪水、河水引入村落内部, 就更加少有火灾发生。此外, 村落有更夫巡夜, 一旦发生火警, 紧急敲锣, 村民可以及时将火扑灭。

3.2 防潮

湘南地区多雨潮湿, 防潮也是建筑物重要考虑的问题。防潮主要分为防雨水、防地下水和防水气三种。首先要防止雨水进入室内, 湘南地区屋面多为硬山顶和悬山顶, 且坡度较大, 屋面小青瓦多采用“叠七留三”方式, 排列紧密, 瓦坑瓦垅把雨水分成许多支流, 能及时排走较大降雨时的雨水。建筑上部的木件都用砖瓦泥塑进行遮隐, 不使其暴露在雨中。檐口处的瓦当、滴水、封檐板以及砖雕彩绘, 都有防止雨水进入木材构件以及室内的功能。墙体主要为砖墙, 砖墙以防水性较好的青砖为主, 可以吸收少量水分, 但是不会渗透墙体, 天气干燥时又能变为水蒸气析出。砖缝也十分讲究, 以石灰、桐油、糯米浆等反复捶打搅拌而成的砂浆进行勾缝, 光滑平整, 且稍微凸起, 阻止水分进入室内。建筑物底部多用青石做基础, 少有木件, 所有木柱的底部皆有石柱基, 石柱基高度比北方的普遍要高得多, 一些公共建筑更是以石柱代替木柱, 如永州市宁远文庙, 大量应用石雕龙柱。地面的防潮处理也很讲究, 室内地面一般以渣土填高, 夯实, 提高室内地面标高, 阻止地下毛细水渗透。采用呼吸性能强的材料, 如青砖、黏土等铺设地面, 可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洒落地面的水。室内地面也有落差, 供起居的房间地面比堆放杂物的房间地面要高。天井四周采用青石砌边, 阻挡天井里的水浸透至其他地面。防止地下水的另一种方法就是降低地下水水位, 挖井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有些村落在村口挖下十几米深的水井, 村民每天从井中取出大量的水使用, 可以降低地下水位。规模较大的建筑还会利用二楼空间, 如男子学习的“柏台”, 女子绣花的“梅阁”, 均设在干爽的二楼。

防水气主要是指防范空气中的水气。湘南地区在春夏时节多有“泛潮”现象, 南方来的暖湿气流遇到冰冷的地面、墙脚、柱础、石门槛上, 集结成大量的水珠, 形成潮湿环境, 使木构件发霉、腐烂。针对这种现象, 传统建筑有许多相应的方法处理, 湘南民居一般层高较高, 便于通风采光。另外天井设计前低后高, 可以透进大量的阳光和天光 (俗称“过白”) , 提高室内温度。而且, 湘南居民生火多用柴火, 产生大量的烟气, 烟薰可以带走大量的水气, 起到防潮作用。

3.3 防范其他自然灾害

湘南古民居在建造时还要防止其他自然灾害的发生。在山区, 为了防范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村落选址时尽量避开土质疏松的山体, 对“后龙山”的植被保持完好, 防止水土流失。修筑渠道, 便于山洪来临时及时排水。对建筑物的木构件进行防虫处理, 用油漆涂刷表面和喷洒药水, 可以防止虫害对建筑的损坏, 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此外, 湘南古民居在防地震、防雷击、防风暴方面也有一定的考究。

4结语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湘南古民居在村落选址、规划布局、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和生活习惯等方面成功地解决了安全防护问题, 体现了湘南先民在改造自然、建设家园的能力和智慧。今天, 我们研究湘南古民居在安全防护方面的经验, 不是为了简单地复制, 而是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 学习他们处理人与建筑、人与环境关系的方法, 从湘南古民居中借鉴一些合理的因素, 传承和发展湘南民居, 为当今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和途径。

参考文献

[1]丁俊清.中国居住文化[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1997.

[2]郭谦.湘赣民系民居建筑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3]汤国华.岭南湿热气候与传统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浅谈福建传统民居的文化特色 篇4

关键词:福建民居;福建文化;居住空间

引言

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福建民居由于其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城市中的福建传统民居虽有大部分没有保存下来,但在现今的福建乡村地区,仍沿袭福建传统民居的特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福建省,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全省大部分属中亚热带,由于福建复杂的地形、不便的交通、独立的语言交流等因素,形成了多元化的民居建筑风格,但作为一个灵魂影响福建民居风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它的文化源流、社会形态。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古越先人在此劳动生息,先秦时期汉武帝平定闽越族土著,汉越文化融合。后北方战乱,汉人不断南迁,中原文化融入,直至金兵骚扰,宋室南迁,全国经济中心南移,部分移民由浙入闽,历史上的文化融合,促进了福建的发展,也影响了福建民居风格的演变。

1.福建传统民居文化的类型特征

从文化影响的角度去考察,福建民居大致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分述如下。

1.1书院文化民居。福州、宁德、泉州等地在民居类型上有较多相似之处,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数百年间涌现不少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如黄干、陈第、林则徐、沈葆桢等。殿中御史郑寀献诗理宗:“韩阳风景世间无,堪与王维作画图,四顾罗山朝虎井,一条带水绕龟湖。形如丹凤飞衔印,势似苍龙卧吐珠,此处不堪为县治,更于何处拜皇都”。

如泉州手巾寮,平面布局狭长,联排式的建筑群,以“间”为单位密集排布,十分适合当地气候湿热的特点,建筑空间尽可能的开敞,达到通风除湿降温的效果,开敞的门厅、祖厅、阳台、天井和巷廊等,较少的墙体,使自然风畅通无阻的进入到室内,也利于热量的疏散,密集群体也有利于遮阳,使开敞空间都处在阴影中。

民居建筑文化氛围浓郁,工艺水平较高,风火山墙曲线多变,使民居建筑外部特征流畅、自然、活泼,空间布局有方,设计合理,内部装修制作精良、雕刻生动、构图活泼,极富审美价值。建筑墙体如城市瓦砾土墙与出砖入石墙面,由于明万历年间泉州大地震,全省部分地区较多废墟,民居建筑在原有基础上采用旧砖即瓦砾土砌筑,节约了成本,也十分美观。

1.2山林文化民居。闽中与闽南部分地区的民居如土堡、土楼,是早期汉人逃避战乱入闽,与闽越族人融合的产物。

秦汉之前,百越文化在福建占有重要的地位,悠久的历史文化流传了下来。闽越人的蛇图腾崇拜,因为其祖先生活在温湿的丘陵地区,蛇类繁衍滋生,对他们生命造成了威胁,为了祈求神灵保佑而崇拜蛇神。这些地方是福建开发最晚的地区,受新石器时代闽越族文化的影响,植被丰富,易于农耕,水路交通运输尚未充分发展,农业有了一部分成就,每个家族自成一个世界,像老子所描述的那样:“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人民知足常乐,养成“父母在,不远游”的小农经济思想,热爱家乡,淡泊名利,极其重视家族观念。

每个民居建筑都是一个大家庭,单体布局规整,中轴线鲜明,主次分明,与中原古代传统的民居、宫殿建筑的建筑布局一脉相承,大门、祖堂等主要建筑都在中轴线上,两边的建筑对称,由连廊串联起房间,中心为聚会活动空间,民居外观纯朴,不求奢华,从外观看,四周高墙耸立,呈封闭式,防卫功能十分突出。楼层越高、直径越大的圆楼土墙也就越厚。四周极厚的土墙墙体厚度通常达到1米左右,而开窗则较小。除了大小各不相同之外,其内部布局、结构由于受楼主需求、生活习惯、地理環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也有程度不同的差异。又创造性地“因天材、就地利”,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气候风向、日照雨量等自然条件以及风俗习惯等进行灵活布局。

如闽中的安贞堡,是福建省大型民居建筑前部呈方形,后部为半圆,依山而建,气势不凡。整体是围廊式土楼以厅堂为中心结合的院落式民居,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堡内分上下二层,前后三进,建有正堂、下堂18处,大小房间360 余间,备有12个厨房和5口水井,厅、堂、卧室、书房、粮库、厨房、厕所齐全,还有水井和下水道,可供千余人食住。

2.福建传统民居文化对居住空间设计的启发

首先,在空间上,书院文化民居布局尽可能开敞,阳台、天井和巷廊的组合,利于通风除湿;内部庭院连接室内外空间,使居住环境亲切宜人。山林文化民居在布局上向心、内聚,两边对称,连廊串起房间,而内部小品、花池不知随意,形成丰富多彩的庭院空间。

其次,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尽可能的因地制宜,使用本地建筑材料,如建筑中的踏步石、柱础等,多用福建花岗石等石材,又如建筑中的青砖与红砖,多用本地的红壤与黄壤烧制。这样大大节约了建造成本。

再次,在装饰上,建筑外部特征活泼、内部装饰生动,保护了主体结构,改善了使用条件,并极富审美价值。在福建当地居住空间设计中引入福建传统民居文化,建立起与熟悉居住环境之间的联系,使居住者感受到“家”的温馨,在居住环境上促进居住者之间的交流、融合,使居住者心理产生慰藉。

3.结语

福建传统民居文化,是福建传统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精神财富,是它的核心之一,而不单单仅从它的建造技术,施工方法,建筑材料去发掘。只有了解福建传统民居文化,才能够真正的了解福建传统民居建筑。然后尊重、保护传统民居,并加以继承、改造和发展。如今一部分居住空间设计使人与人交往受限,与大自然接触减少,丢掉了民居传统,割裂了传统文化,令人痛惜。研究福建传统民居的文化点,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加以继承和创新,才能使民族文化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戴志坚.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2]戴志坚.福建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李秋香、罗德胤、贺从容等.福建民居[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黄汉民.福建传统民居[M].厦门:厦门鹭江出版社,1994

[5]何绵山.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6](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浅谈传统民居中的礼仪文化 篇5

传统民居有着同样的民族精神、建筑精神和同样的传统民族文化,都折射出儒家思想的中庸、和平、规矩和有序的人生哲学;也都同样受到封建礼制的制约;同样用建筑语言写照了封建的等级制度;都展现了内外有别、尊卑有序;都同样的是一副家族血脉关系示意图。

关键词:传统民居;礼仪;礼

一、单体式民居

以木构架为主体的传统民居一般可以分为单体建筑和由单体建筑组合而成的建筑群体。单体建筑以间为单位,间可以是四柱之间的空间,也可以是两缝梁架之间的空间。建筑规模的大小就取决于开间的数量,梁架的数量决定房间的进深。这样四柱之间的墙体便围合成了一个单独的内部空间,单个空间组合在一起相互交流,相互交叉就有了我们的单体建筑。

单体建筑在古建筑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可以用着坛、庙、宫殿、府邸的次要建筑或辅助建筑,单体建筑更多的则是构成传统民居的基本形式。

受到古建筑高度程式化的制约,同时受儒家学说中的礼仪文化的影响,在单体建筑的民居中普遍采用一堂二内的三开间布局形式。关于一堂二内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前堂后内即是说前面的房间为堂就是最重要的房间,后面的两间为寝;一种是堂居中,左右两间为寝的布局方式。我认为由于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不同两种布局形式都在民居建筑中出现过。依照我们南方人的生活习俗,应该是堂居中的建筑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更能很好地利用东方文化的中轴线,将三开间的房间组合成一个左右对称的单体民居建筑,而且这样的布局方式在我们现在的农村民宅中也仍被广泛运用。它可以前后自由开窗获取良好的通风采光效果,而且更好地体现了折“中”的意识形态,而且左右两室也适应礼制建筑中的左尊右卑的伦理思想。

二、庭院式民居

庭院式民居则是由多个单体建筑或单体建筑与院墙围合而成的庭院。由于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生活,社会意识以及建筑技术和设计思维也在不断的提高。我们智慧的先辈创造了居住型庭院、宫殿型庭院、寺庙型庭院、园林型庭院等类型。其中居住型庭院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类型。杨尚昆故居便是一座由多个单体建筑组合而成的庭院民居。

在庭院民居中,因为其规模,占地面积都远远大于单体建筑,所以其空间功能布局也就更加合理,对儒家礼仪文化的诠释也更加明显,它更加适应宗法制度的家庭形态。庭院民居是封建礼制,礼教的产物,同时也是传统民居中的一个典型构筑方式。

庭院民居有廊院式与合院式之分。其中廊院式是以回庭围合成院,沿中轴线在院子中间偏后的位置或北廊设主体殿堂。廊院式是早起大型庭院的主要布局形式,汉代大型的住宅和地方官衙广泛采用廊院式布局。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不断进步、建筑审美思想的不断变化以及建筑设计思维的不断提高,古人为了更加有效合理利用土地,更加有效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儒家礼仪文化深刻地烙印在建筑空间中,到了明清时期,廊院式构筑方式已基本上被合院式取代。

在这种民居庭院中,对“中”的意识形态非常突出。《荀子》“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形态中以“中”为贵。所以民居庭院中就非常注重中轴线和轴线的核心位置。这样的构筑方式能更好地运用建筑语言将儒家思想的礼仪文化体现在建筑空间中,能更好地在建筑空间布局上体现出“尊卑有序,贵贱分明”的建筑语言。比如在传统庭院民居中,在中轴线上最里端也就是中轴线上最高位的房间都是正堂,这里就是整个庭院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位置。通常正堂都用于祭祀先祖和处理家族大事所用。在正堂里都供奉有先祖的牌位,这种将先祖的牌位供奉在中轴线的核心位置上正是体现了孔子儒家思想中的“百事孝为先”,所以在建筑的功能布局上要把正堂设计在最核心的位置。而正堂的左右两边也是东西两边便是庭院主人的居所,一般都采用三开间的布局方式,而门都朝堂开。同样在封建礼制建筑中有左尊右卑的礼仪文化指导思想。在进入堂的这个庭院为主庭院,供家族人员居住使用,东西两边的单体建筑分别为东厢房与西厢房。而东厢房为长子所用,西厢房则由次子所用。

这种串联式的庭院民居除了沿中轴线纵深布局外,还讲究左右的对称。明显地突出了空间的等级序列、功能序列和观赏序列。满足了空间的功能需求;突出了空间内外有别,尊卑有序的礼仪需求;也显示了建筑美学的空间感与层次感。这些平面布局方式,建筑语言,都充分体现了传统民居中的礼仪文化精神,但由于程式化的影响也制约了民居的发展。

在传统民居中除串联的构成方式外,在大型民居中还有串并联的构筑方式也运用非常的广泛。串并联就是由多路多进沿纵向和横向都存在规整的轴线关系和对称关系。这种布局又分为主从式串并联和并列式串并联两种方式。主从式串并联,就是就是以居中的主体庭院为主,左右两边的庭院为辅助建筑,有明显的主次之分。从建筑看,主庭院建筑高,空间宽阔,而左右的辅助建筑明显从空间尺度上小于主庭建筑。这种主从式串并联在主次,长幼,尊卑等关系上显示更加明确,如果从平面布局图上看,完全就是一个家族的血缘关系示意图。

上一篇:拍卖企业下一篇:银纳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