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产业集群

2024-07-14

低碳产业集群(精选十篇)

低碳产业集群 篇1

关键词:低碳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对策建议

在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的背景下, 低碳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广泛共识。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创新, 走低碳化道路。产业集群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织形式, 势必受到低碳经济的重要影响, 低碳产业集群的概念也应运而生。

一、低碳产业集群概念简述

低碳产业集群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在我国为数不多的文献中, 冯奎 (2009) 认为, 低碳产业集群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集群。其中技术创新是指产业集群中被少数企业所试用或者被广泛采用的新型低碳技术;制度创新则可能包括一系列共性平台的使用或者约束机制和交易机制的建立, 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1) 。吴晓波等 (2010) 认为, 低碳产业集群是指以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为目标,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整合产业集群产品供应链, 做到节能、减排、企业经济三方面兼顾, 最终实现清洁能源结构和高能源效率的产业经济体系 (2) 。笔者认为, 低碳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顺应经济形势和时代变迁的创新升级, 以低碳理念为导向, 发挥集群优势, 促进低碳技术与政策的创新推广, 实现集群内产业链中各节点企业的低碳化发展。

二、我国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目前, 我国低碳产业集群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其发展模式的研究也还不甚成熟。已有的文献中, 冯奎探索性地提出了低碳产业集群的四种发展模式:一是传统制造业集群升级为低碳产业集群, 二是工业园区综合优化为低碳产业集群, 三是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提升为低碳产业集群, 四是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的发展定位于低碳产业集群。

笔者在此基础上, 将我国低碳产业集群归纳为两类:一是由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优化形成的低碳产业集群, 二是新型的低碳产业形成的集群。

1. 传统产业集群升级优化形成的低碳产业集群。

以浙江绍兴印染业为例。纺织印染行业是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为实现印染业集群低碳化发展, 绍兴县100余家印染企业将逐步集聚到滨海绿色印染基地。

政府在低碳产业集群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计划用5年时间, 出资30亿元使全县80%以上印染企业集聚提升到滨海新区。通过整合、减少用地和淘汰产能, 目前90余家企业签订了集聚协议, 集聚后他们将被整合为70余家, 此举预计减少用地32%, 淘汰产能30%;新落户企业均与园区签订节能减排协议, 承诺每米印染布附加值年均提高10%以上, 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此外, 政府充分重视政策的引导作用, 围绕控量提质制定配套政策, 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舆论先导, 为集聚升级营造良好氛围。

印染行业协会也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对行业调研, 与政府参谋;加强行业管理, 倡导节能减排, 通过能源计量和行业信用评估, 促进行业有序发展;做培训指导, 加强企业交流, 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等, 力促印染业低碳化发展。

滨海新区是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确定的绿色印染研发生产基地, 有完备的污水处理系统和企业小循环, 行业中循环, 园区大循环的“三张网络”, 区内集中了全球最先进、最环保的气流染色缸和定型机, 以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水回用设备, 都有效保障了低排放的控制和能源效率的提高。

绍兴县印染业集群的低碳化转型发展中, 政府充分发挥了其主导作用, 通过政策引导, 要素保障, 为集群升级营造良好氛围;印染业协会也大力发挥了自身作用, 当好政府参谋和企业引导角色;集群本身亦是充分重视技术设备的引进与推广。

但产业低碳化发展, 技术创新是其核心力量。滨海新区刚刚投入使用, 新迁入企业需尽快适应新环境, 借助政府和协会的力量, 发挥集群的创新优势, 尽快形成集群自身的区域创新体系。且印染行业是上下游高度关联的一体化行业, 绍兴印染业集群在产业链的上游与下游, 对原材料的获取和成品的运输环节疏于改进。印染业的主要生产原料是各种染料、助剂等高污染的化工原料, 新迁入企业应加快更换传统染料的步伐, 尽快采用并普及使用健康型环保型的绿色染料。成品的运输在低碳之路上也可大有作为, 目前低碳物流已经成为趋势, 绍兴印染业应加强与物流业的合作交流, 通过整合现有资源, 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对运输线路的合理布局与规划等措施, 实现运输环节的节能减排。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有“被低碳”的空间, 需要及时有效地抓住。

2. 新型的低碳产业形成的集群。

本文列举两类有代表性的新型低碳产业集群, 一类是以保定高新区为代表的新能源型低碳产业集群, 一类是以四川内江市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为代表的废旧资源回收型低碳产业集群。

(1) 保定市新能源产业集群。保定高新区是中国近百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唯一的以新能源为主导产业的科技园区。园区以新能源与能源装备产业为特色, 形成了光伏发电装备、风力发电装备、新型储能装备、高效节能装备、输变电和电力自动化装备等六大产业体系, 拥有英利公司、中航惠腾公司等多个骨干龙头企业,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平台和产业聚集优势。

保定高新区发展的成功在于四个“强调”:

强调低碳理念引领。把低碳产业、低碳应用上升到管理层面, 宣传低碳理念, 转变居民生活方式。社区建设中, 从低碳材料选择、低碳建筑规划上进行低碳把关, 居民区实现一键式太阳能热水器系统, 太阳能路灯系统, 太阳能信号灯, 以天然气为主的公交车等等。注重低碳教育与研究, 在小学开设低碳课程, 在大学设置低碳课程, 利用高校的优势建立低碳发展研究院。

强调特色产业支撑。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薄膜电池为主的光伏电池产业格局, 在全国率先启动“国家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的建设;区内输变电与“电”字号产业优势突出, 拥有多个领军企业和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了各类变压器制造、电力输送装备、变电设备等电站建设装备制造体系。

强调科技创新驱动。高新区在其建设过程中, 根据新能源装备企业特点, 有针对性地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 扶植了一批拥有自有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 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鼓励其自主研发, 自创专利。英利公司自主研发科技成果500余项, 有十多项专利和世界上最先进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成套技术, 硅片、电池盒组件生产线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风电企业中的惠腾公司、国电龙源电气公司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各有成果。

强调区域集群化发展。区内风电产业涵盖风电叶片、整机、控制等核心设备制造产业链条, 相关企业20余家, 产品广泛分布在国内16个省的90个陆上和海上风场, 并成功出口美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高新区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区域经济强有力的带动引擎, 2010年国家高新区评价中, 保定高新区综合排名在54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列23, 较以前有了大幅提高。

保定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早已在国内形成优势, 保定的优势在于研发和创新, 这也是其希望所在, 但现在国内新能源产业已经进入狼烟四起的“战国”时代, 目前光伏市场供求比例是2.5∶1, 形势严峻。保定新能源技术在国内虽处于领先地位, 但核心技术仍在国外, 因此, 保定高新区需要创造更宽松自由更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 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努力掌握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导权。

(2) 四川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四川内江市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 是国内首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城市矿产即可回收再利用的废旧物资, 开发城市矿产就是对废弃资源进行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再生利用的过程。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对“城市矿产”规范化的“园区式经营”, 使得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成为新型“低碳产业”集群。

园区通过“回收网点——园区分拣中心——产品精深加工”路线初步实现对废旧物资的“园区式经营”;通过规范化运作“城市矿产”实现规模壮大, 规范化运作“城市矿产”要做到两个“坚持”:一是坚持规范化运作, 防止二次污染;二是坚持规模化经营, 实现规模效应。

通过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园区在废塑料精深加工、危险废弃物处理、废弃物加工等精深加工项目提高其再生资源处理能力。园区现欲申请成为全省报废汽车定点拆解中心, 与市内汽车零部件基地对接, 进行汽车零部件的再造, 在精深加工基础上, 将初级加工向工业成品制造转化, 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转型, 构建“低碳产业”集群。

再生资源也有“高科技含量”的可观效益。一个形象的举例“简单切割碎化一个塑料瓶, 与成功再造一个塑料瓶,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目前园区与韩国SK、德国格诺斯、美国爱瑞等大型利废集团的接洽旨在利用韩国SK集团与可口可乐公司合作的渠道效应。

内江市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园区虽尚处于起步阶段, 但发展模式、规划建设思路还是现实可行的, 政府也是大力支持。与此同时, 内江也要有前瞻意识, 园区尚处起步阶段, 回收体系尚未实现网络化, 产业链条也需要再延伸再合理化, 技术装备目前是大力引进、消化、吸收, 没有自主研发、设计、制造能力, 基础设施也都处于建设阶段。要注意设施的共享, 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公共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平台的组织搭建。另外, 园区在管理上要进一步规范化,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指标考核体系, 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组织结构, 实现行业管理规范化、高效化, 切实解决单个企业“小、散、乱”的问题。

三、对我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展望

通过以上对三个代表性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的了解, 本文认为, 未来中国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 加强政策调节, 利用各种政策手段支持产业集群节能减排工作的有序进行。有效的政策工具是低碳产业集群建设的根本保障。集群内的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国家低碳经济的法规政策体系指导下, 根据本集群的实际情况, 出台一些扶持性财税政策和要素保障政策, 支持新型低碳项目和产品;同时, 也要出台一些限制性政策来制约“高碳”行为, 健全奖罚政策, 强化激励和约束共同作用。

第二, 重视低碳关键技术的研发。主要包括低碳产品创新和低碳工艺创新: (1) 低碳产品创新, 即开发可节约原材料和能源的新产品, 使用后易于回收再生的产品。 (2) 低碳工艺创新, 主要指生产过程中的各种低碳技术, 包括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等技术。

第三, 发挥集群优势, 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与推广。集群特殊的结构和网络有着自己独特的自主创新优势。横向上, 企业地理临近, 可通过模仿或通过共享知识, 产生协同效应, 激发创新潜能, 促使低碳技术的快速创新。纵向上, 低碳技术可通过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传递和推广, 由此产生技术创新的联动效应, 促进技术创新;网络关系中, 集群内部企业网络联系复杂, 在其交流互动中容易激发技术知识的累积和交互扩散, 由此形成区域创新体系, 提升集群整个网络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潘家华等.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核心要素分析[J].国际经济评论, 2010 (4) :88-101

[2].庄贵阳等.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学动态, 2011 (1) :132-136

[3].冯奎.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 2009 (10) :9-12

[4].吴小波, 赵文华.论低碳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0 (8) :15-19

[5].绍兴县印染行业协会:发挥协会作用, 全力推进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EB/OL], http://www.zjjxw.gov.cn/cyfz/yqjd/2010/10/19/2010101900058.shtml, 2010-10-19

[6].保定发改委解答低碳城市:我们确实是低碳的[EB/OL], http://www.clcf.org.cn/news/20110531729.html, 2011.5.31

[7].保定高新区:打造“中国电谷”[EB/OL], http://news.022china.com/2011/07-01/479514_0.html, 2011.7.1

[8].商棠.保定新能源, 如何保持国内领先河北经济日报, 2011.6.24

[9].张明海.内江开发“城市矿产”构建“低碳产业”集群[N].四川日报, 2011.7.7

[10].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意义和任务[J].中国科技投资, 2010 (12) :22-23

[11].陆小成.技术预见对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作用及其路径选择[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 (2) :61-65

低碳产业集群 篇2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基金是中国第一支面向全球聚集资金、投资于中国绿色低碳产业的产业基金,是为中国绿色低碳产业集群服务的金融平台。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基金基于国家批复的前海跨境人民币业务先行先试的综合政策优势,以香港为窗口与国际大型金融机构进行对接,直接利用跨境融资、跨境贷款及证券业务为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国际性的金融服务,成为境外人民币回流的重要渠道,吸引外资支持中国的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并通过深度把握中国城镇化建设和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历史性机遇,助推地方政府快速响应中央精神,规模化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基础设施及城镇化项目全方位合作,整合资本、项目、技术,帮助政府快速落地,搭建发达国家先进发展模式的输出渠道,帮助地方政府在新一轮的国家发展中发挥特色,走出独特的低碳城镇化道路,成为低碳城镇化战役中的领航旗帜。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基金主要投资于区域集中能源供应,绿色低碳高新技术产业中成长性和技术性领先的优势企业,以及城镇化建设中绿色低碳产业优秀项目。

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基金的成立是响应十八大核心精神,以建设美丽中国为使命,符合国家十二五及长期以绿色低碳经济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道路的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重心为碳能源投资、低碳科技投资、为低碳产业快速发展打通产业链,专注打造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的绿色低碳金融平台。而前海作为国家金融改革的前站,具有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与地域优势,已成为国际性金融机构立足亚太的首要发展目标。中国绿色低碳产业基金落户在前海,成为国际金融业支持中国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及平台。

绿色低碳产业基金一期募集资金100亿元人民币,目前已接近尾声。这离国家低碳建设所需要的只是一滴水,但他们会在一期的基础上持续募集。利用前海的人民币政策全部从海外募集,用海外的资金支持祖国的低碳城镇化建设。

低碳产业集群 篇3

1 基本假设

( 1) 由于认识能力有限,博弈参与方均是有限理性的。企业和院校在协同创新培育低碳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博弈中分别可以采取合作策略和不合作策略: 企业采取合作策略的概率为p1,则不合作概率为1 - p1,院校采取合作策略的概率为p2,不合作概率为1 - p2; 政府则可以选择重视低碳和不重视低碳两种行为,设重视低碳的概率为p3,不重视概率则为1 - p3。

( 2) 企业单独创新无法实现低碳化发展,企业与院校均选择不合作策略时,二者所得正常收益分别为r1和r2。如果政府重视低碳,则将对企业经营服务过程进行严格监管,若发现企业经营服务活动碳排放不满足低碳发展要求,则责令其进行处理,企业处理碳排放污染的成本为c ,而政府监管成本为c3,实现低碳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使得政府得到的社会效益为r3。若政府不重视低碳,则企业不需要进行低碳化处理,而政府也不需付出监管成本。

( 3) 院校合作、企业不合作时,认为企业违约,协同创新未实现,企业需支付院校违约金d ,院校则需付出成本c2,同时获得政府奖励g2。企业合作、院校不合作时,院校需支付企业违约金d ,企业付出成本c1,同时获得政府奖励g1。

( 4) 企业与院校均采取合作策略时,协同创新实现低碳化,合作双方分别获得额外收益e1和e2,同时双方各获得政府奖励g1和g2,合作成本分别为c1和c2。

基于以上假设可得,博弈模型 的收益矩 阵如表1所示。

2 模型求解

根据博弈模型的收益矩阵可得,企业采取合作策略的期望收益为:

采取不合作策略的期望收益为:

则企业的平均期望收益为:

企业所选策略的平均收益 ( 适应度) 比种群平均收益 ( 平均适应度) 高,该策略就会在种群中发展。企业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院校和政府的复制动态方程分别为:

分别对博弈参与方复制动态方程求导,进而求出该博弈系统的雅克比矩阵为:

由演化博弈论及雅克比矩阵原理可知,协同创新培育低碳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博弈系统的两个演化稳定策略为以下两点: ( 0,0,0) 点,对应企业与院校均采取不合作策略、政府不重视低碳化发展;( 1,1,1) 点,对应企业与院校都采取合作策略、政府重视低碳化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三个曲面的方程分别为: g1- c1+d + p2e1+ p2p3c = 0 ,g2- c2+ d + p1e2= 0 ,( 1 - p1p2) r3c3= 0。这三个曲面相交构成了该博弈系统演化的临界面,处于临界面内侧 ( 即临界面与点 ( 0,0,0) 之间的部分) 演化稳定策略收敛于 ( 0,0,0) ,处于临界面外侧 ( 即临界面与点 ( 1,1,1) 之间的部分) 演化稳定策略收敛于 ( 1,1,1) 。

对上述三个曲面方程进行变换可得:

三曲面在以p1、p2、p3为坐标轴的坐标系中的图像如图1所示。

3 参数分析

由以上过程可知,对协同创新培育低碳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博弈系统演化产生影响的因素为式 ( 7) 、式 ( 8) 、式 ( 9) 中各参数。由0≤p1≤1、0≤p2≤1、0≤p3≤1和式 ( 7) 、式 ( 8) 、式 ( 9) 可得式中各参数需满足以下条件:

分别对相关参数进行以下讨论:

1企业、院校合作成本c1、c2。当c1增大时,曲面( 9) 的移动将导致临界面内侧的体积变大,博弈系统演化策略收敛于点 ( 0,0,0) 的概率变大; 当c2增大时,面 ( 7) 的移动将导致临界面内侧的体积变大,博弈系统演化策略收敛于点 ( 0,0,0) 的概率变大。可见,当协同创新合作成本较高时,企业和院校将会因为过高的合作成本而采取不合作策略; 反之若成本低,二者更倾向于采取合作策略进行协同创新。

2企业、院校采取合作策略的额外收益e1、e2。当e1增大时,由曲面 ( 9) 移动将导致临界面外侧体积变大,博弈系统演化策略收敛于点 ( 1,1,1) 的概率变大; 当e2增大时,曲面 ( 7) 移动导致临界面外侧体积变大,博弈系统演化策略收敛于点 ( 1,1,1) 的概率变大。企业、院校协同创新合作额外收益越大,二者将由于受利益驱使而采取合作策略,通过协同创新实现低碳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

3校、企合作策略,政府对其奖励g1、g2。当g1增大时,曲面 ( 9) 移动导致临界面外侧体积变大,博弈系统演化策略收敛于点 ( 1,1,1) 的概率变大; 当g2增大时,曲面 ( 7) 移动导致临界面外侧体积变大,博弈系统演化策略收敛于点 ( 1,1,1) 的概率变大。政府政策对企业和院校的策略选择将会产生重要影响,政府提供适当的奖励和支持将会提高其合作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协同创新的正常进行。

4企业与院校一方合作、另一方不合作,不合作方支付的违约金d。当d增大时,曲面 ( 7) 和 ( 9) 移动将导致临界面外侧体积变大,从而博弈系统演化策略收敛于点 ( 1,1,1) 的概率变大。说明企业与院校之间的合作机制对协同创新的实现也会产生影响,若约定的违约惩罚越高,则双方由于不愿支付高额的违约金,将会全心全意投入到协同创新合作中。

5政府重视低碳化发展时花费的监管成本c3以及实现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低碳发展时政府所得社会收益r3。当增大时,曲面 ( 8) 移动将导致临界面外侧体积变大,从而博弈系统演化策略收敛于点 ( 1,1,1) 的概率变大。政府在低碳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目的是实现一定的社会效益,如果能实现较高的社会效益,政府将会采取各种措施推动低碳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

6企业未实现低碳化发展时,需付出处理碳排放的成本c。当c增大时, ( 9) 移动将导致临界面外侧体积变大,博弈系统演化策略收敛于点 ( 1,1,1) 的概率变大。在有关政府部门的监督下,企业若不满足低碳发展的要求,将会为处理碳排放付出成本,该成本越高,企业将越倾向于通过协同创新合作实现低碳发展。

研究发现,该博弈系统存在两个演化稳定状态,分别是: 企业与院校均采取不合作策略、政府不重视低碳化发展; 企业与院校都采取合作策略、政府重视低碳化发展。系统的初始状态对其演化方向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为达到协同创新培育低碳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的目标,各方应采取有效措施,促成有利于实现目标的初始状态。

摘要:在分析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机制和模式的基础上,构建以企业、院校、政府为主体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探讨三者通过协同创新方式培育低碳新兴服务产业集群的策略选择与影响因素。通过对模型的演化分析和模型参数分析,研究不同因素对演化稳定策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协同创新培育低碳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

产业集聚与企业集群产业环境 篇4

——题记

产业集聚,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产业集聚区内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很大,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大份额;并且产业集聚使专业化分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获得了空前发展,而分工深化大大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成本。企业集群与产业集聚是分不开的,一般有一个或几个大的企业生产某种产品,小企业在与大企业竞争中都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为此要尽量避免与大企业竞争,而与大企业分工协作,成为其配套的上游或下游企业。

案例:“我选对了上海”

案例说明

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由留美科学家常兆华博士创办于1998年5月,吸纳了美国多位著名的生物医学工程界专家和介入医疗界科学家,主要从事各种高科技微创医疗产品的研究、制造、销售和服务。设立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公司总部,主要从事产品的技术研发,制造和销售及资本运作等工作;公司在北京设有分公司,主要从事北方地区的销售工作以及公司产品注册登记联络工作。

案例分析

“我选对了,上海的产业集群特别适合新兴高科技企业,公司跨越式的发展也充分证明这一点。”5年前从美国归来的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刘道志博士的话掷地有声。这位在天津上过大学的山东人,最后落脚点却选在了上海。现在,有许多像刘博士这样具有留洋背景的人把上海当作回国效力的首选之地。就拿芯片来说,从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到封装测试、设备材料,一条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已在上海显山露水。初显集聚效应的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在国内处于龙头地位,在国际也取得越来越多的"话语权"。目前,我国已投产的8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共有8条,其中6条在上海,天津和苏州各有一条。

案例启示

刘道志博士的“我选对了上海”提醒我们对即将所进入产业的关注,包括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创业基本上就是进入一个现有的产业,加入到一个价值链中,为此,创业者在创业之前应该考察不同城市不同地方的产业集聚、企业集群情况,以便找到创业的最佳地点与方式途径。

产业集聚主要有以下3个显著特点:

一是产业集聚区内生产和销售的规模很大,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占有较大份额。比如浙江诸暨大唐镇的袜业市场,年交易量达60亿双;嵊县的领带市场,年交易量达到2.5亿条。

二是产业集聚使专业化分工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获得了空前发展。这里的企业分工的特点是:对技术含量较高、零部件较多、价值量较大的产品,如彩电、复印机等,不是一个主机厂(总装厂),而是几个厂;在同一区域,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也不是一家,而是若干家。这样,一个零部件厂可以同时给多个主机厂配套,容易达到规模经济要求,从而降低成本;而对主机厂来说,有多个供货商可供选择,有利于通过供货商的竞争改进质量、降低成本。对技术含量和价值量不高的产品,如袜子、领带等,则有大量成品生产企业集聚在一起。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配套体系,是这些产业集聚区最重要的优势。

三是分工深化大大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成本。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彩电、计算机、手机等产品零部件的采购成本比其他地区低30%。而浙江“块状经济”的产品成本和价格,也可以说低到了极致,比如在北京市场上卖五六十元的布料,在当地不到10元;在外地市场上卖五六元的袜子,在当地仅几角钱。

产业集聚的主要优势有:

一是零部件供货商向多个主机厂供货,可以扩大规模,降低成本。同时,分工深化,不仅主机厂,而且零部件厂,以及为其配套的次一级零部件厂,都有较高外部采购率,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更加集中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综合来看,这种分工模式可以带来规模经济和分工细化双重好处。

二是零部件和总装厂之间减少了由于资产专用性强而带来的合作风险。

三是有利于技术创新、管理知识的交流和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利用。一家企业采用了新的技术和管理方法,其他企业易于就近模仿。专业人才和熟练工人,不在某一家企业干了,可以方便地进入同类的另一家企业,存在着人才供给上的“外部性”。

四有利于开拓市场。市场经济 是品牌经济,品牌又分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企业的聚集有利于形成区域品牌,扩大在采购商和消费者中的品牌效应;大量生产同类型产品的企业同聚一地和群内企 业产品的差异性及产品功能的多样性,使整个集群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和配套性,有利于形成专业市场吸引客户,特别对那些采购小批量、多品种的 客户吸引力更强。同时,群内企业的模仿效应,使一个企业取得的市场开拓经验,群内所有企业受益。

五有利于规模扩张。集群所产生的大量的、集中的市场需求,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在集群中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既可不断吸引新的投资和其他生产要素进入,也使企业裂变的频率高,产业链的延长更加迅速。

低碳产业集群 篇5

1 辽宁沿海经济带构筑开放式低碳产业集群的重要性

21世纪是人类共同应对全球环境危机、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在金融危机解构和重构世界经济风云际会中, 人们愈加感到资源和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 迫切需要找到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突破口, 于是绿色低碳经济呼之欲出。

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产业发展是支撑。对辽宁沿海经济带而言, 与当初长三角、珠三角的开发开放在一张白纸上描绘美好的画图有所不同, 作为老工业基地, 辽宁长期偏重于以煤为主的高碳式重化工产业, 伴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建筑、交通等能源消耗在一定时期内还会呈现增长态势。因此, 在新一轮开发开放中, 发展绿色环保的低碳产业集群显得尤为重要。

1.1 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从全球产业集群的分工体系上看, 我国产业集群总体上有一些显著特征。一是集中于生产制造环节, 在设计、营销、物流等环节比较落后;二是从价值上看, 是处于全球价值链的底部。这样的产业集群显然具有明显的高碳特征, 这将对中国日后的减排工作造成巨大压力。另外一些国家的某些跨国公司为躲避国内的碳税, 有意识地将高排放的粗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 又从中国进口初级产品到本国进行精加工。

1.2 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消耗大量物质资源实现的, 存在着严重的高排放和高污染的问题, 高碳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实质上损害了企业的竞争力。西方国家早在研究所谓“绿色竞争力”, 并利用其技术上的竞争优势, 在国际上推行低碳贸易壁垒, 限制高能耗、高排放的产品出口到这些发达国家去。面对这种贸易壁垒, 我们一方面要保护自身利益;另一方面要着眼于长远, 提高产品能源效率, 降低排放, 最终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1.3 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地方产业集群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 重要的问题是处理与能源及环境的关系。要摒弃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子, 也要清醒看待过去自身走过的老路子。这条老路子的基本特征就是高能耗、高排放的“高碳型”工业化道路。从全球经济合作和长远观点来看,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中应当坚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低碳产业集群, 降低能耗和排放。

2 辽宁沿海经济带低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发展方式仍然粗放, 产业分工处于价值链低端

改革开放以来, 支撑辽宁经济增长的主要是石油天然气、冶金、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 新兴产业如日用家电、电子通信等产业增长缓慢。缺乏支撑经济增长的替代产业集群, 使产业演进出现断层。一是从产业结构上看, 辽宁地区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重工业偏重、轻工业偏轻。由于长期搞资源开发和产品初加工, 形成了复杂产品制造与初级产品价格并重、最终产品少、中间产品多的局面。二是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资金缺乏, 企业发展后劲不足。三是国有经济比重过高, 分布战线过长, 布局不够合理。

2.2 自然资源短缺, 生态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在辽宁工业体系中耗能高、污染重、资源综合利用差的传统产业比重较高, 使支撑这些产业的各种资源日渐枯竭, 资源保障程度逐渐降低,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环境约束日益严峻。

2.3 政府对低碳产业政策的扶持力度不足, 对低碳产业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不尽合理

虽然我国已颁布和实施了《环境保护法》等20多项环保法规, 也采取了相应的经济和行政干预手段来保证环保目标的实现, 但政府对发展绿色低碳产业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 因而无法保证投资结构和投资方向的正确性。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 经常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和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 环境法规无法真正贯彻落实, 最终导致了政府不能从宏观上采取有力措施来支持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和对违反环保条例的企业加以严厉处罚, 使绿色低碳产业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状态。

2.4 产业区域内企业聚集存在脆弱性, 缺乏低碳产业集群机制

辽宁地区作为重化工业基地, 虽存在一批国家重点企业, 但大多数产业状态较为分散, 各企业相互之间产业关联度较低, 彼此间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配套关系。先进的生产企业和落后的配件企业同时并存, 地方的配套企业只能加工一些低附加值的加工件, 大量的配套产品无法在本地配套, 从而造成了许多企业仅是空间上的聚集, 致使产业链的延伸与对接程度较低, 无法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3 构筑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式低碳产业集群的对策

经济危机是主动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重要良机, 要勇于并善于化挑战为机遇。目前辽宁沿海城市发展仍处在大工业时代向现代工业转型阶段, 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要认真调查研究, 依据辽宁实际构筑一个开放式低碳产业集群。

3.1 以开放视野, 高起点做好低碳产业规划

从本区域产业发展实际出发, 借鉴发达国家低碳产业发展的方向, 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低碳产业发展布局, 重点在核电设备、风电设备、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方面培育低碳产业集群。进行低碳产业集群规划试点并逐步推广。确立低碳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作为重点产业领域;研究低碳产业集群体系规划;编制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集群地区的交通与物流规划、市政设施规划;扩大产业集群地区的碳汇系统规划等。

3.2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改造, 使传统产业“低碳化”

在结构调整中, 实施总量调整和增量提升并进的战略。坚持对传统产业进行“低碳改造”和新兴产业发展“两条腿”走路的办法, 加速各城市产业的“低碳化”。构筑以绿色产业为方向、以高新技术为引领、以集群发展为特征、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柱, 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聚集区, 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乃至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3.3 建设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集群

以生产业服务业为重心构建产业集群, 就要着力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层次不高的问题,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领头行业。为此, 围绕新型服务业产业集群建设, 要抓好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块规划建设, 抓服务业项目推进建设工作, 抓服务业市场主体培育, 抓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突破, 积极扩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完善服务业统计和形势分析工作。

3.4 完善相关低碳产业的法律法规, 开征环境资源税和实行排污税

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制定、实施与完善, 加强执法力;运用经济手段, 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 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环境资源, 对于污染环境严重的企业征收排污税。当前, 发展低碳产业的核心技术大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我们不能在低层次、低技术水平上盲目发展低碳产业。关键是要加强政策调节, 既要出台一些扶持性政策, 支持这些地区以新能源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建设, 发展一批新型低碳产业集群, 又要出台一些限制性政策或法规限制地方重复建设, 鼓励创新开发更节能、更环保的低碳产业技术, 率先打造一批技术先进的低碳产业集群。

3.5 积极扶持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

进一步完善促进产业聚集发展的政策措施在低价、税收、投资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绿色低碳产业, 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 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 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尤其是在新的形势之下, 瞄准节能和环保产业快速发展这一世界产业发展的新主流, 积极推动高效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与产业的引进, 积极发展核电、风电、新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新材料和环保产业, 大力培育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 吸引国内外的技术、人才、资金和企业, 逐步形成聚集效应, 推动低碳产业在辽宁沿海经济带生根开花、发展壮大。

3.6 实施龙头企业和大项目战略牵动低碳产业发展

结合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与建设, 以优惠政策和优良环境吸引地理位置相对分散、生产工艺或产品比较接近、具有产业共生关系的企业集中起来, 形成低碳经济产业群落;鼓励大量中小企业为之配套和延伸加工, 以低碳产业集群效应促成企业向生态园区集中, 带动低碳研发、设计、物流、服务等行业发展。

3.7 坚持发挥优势产业与发展低碳产业相结合

加快推进优势产业、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 拉长产业链, 提高配套能力;同时, 大力发展低碳产业, 通过低碳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 开发核心技术, 提高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每个产业集聚区, 都要建立工业废弃物处理“库”, 实行资源的循环利用, 从而达到低碳经济目标。

总之, 构筑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式低碳产业集群, 就是要以国家战略的大开放为契机, 以低碳排放为目标, 以优势产业为基础, 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 以拉长产业链条为主线, 加快产业聚集、技术聚集和人才集聚, 培育发展一批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低碳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1]徐康宁.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集群及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 2001 (11) .

[2]刘友金, 黄鲁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创新优势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J].中国工业经济, 2001 (1) .

[3]桑金琰, 张英华, 李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我国中小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2) .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J].环境保护, 2006 (12) .

[5]厉无畏, 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 2002 (4) .

低碳产业集群 篇6

贵州省是西部相对较落后地区,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贵州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贵州拥有自然丰富资源, 当前, 发展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于贵州省低碳经济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低碳战略性产业集群是实现高能源利用的产业集群, 达到“低投入、低排放、高产出”, 对资源产品进行重复利用。

1.1 低碳经济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低碳经济一词被提出。低碳经济, 是指以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 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知识技术密集、物资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2012年7月国务院又颁布实施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

1.3 低碳经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

低碳技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已经遍布各个行业, 例如:地热能、冶金制造、建筑行业、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氢能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等等。也就是说, 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也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使得人类可以实现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低碳可持续的发展, 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会导致碳排放的增加。

2 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2.1 节能环保

环保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结构中, 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产品开发、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目前, 贵州省以贵阳市为例, 已形成节能环保产业聚集区, 实现了基本的环保。

2.2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贵州省对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大数据等进行了大量的投资与建设。特别是对大数据的重视, 贵州省把大数据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 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 带动贵州后发赶超, 贵州省贵安新区将加快培育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以建成全国领先的大数据资源中心, 重点发展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应用服务等产业, 引导大数据产业上下游优势企业的聚集发展。

2.3 生物医药产业

由于贵州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 使得贵州省是全国四大药材产区之一, 以贵州益佰、同济堂等为产业集群, 发展具有特色的医药品牌, 从而促进贵州医药产业的发展, 提高贵州的经济发展。

2.4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目前, 贵州省贵安新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内, 智能化成套电气项目产销两旺。该产业园已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各一家, 签约企业18家, 签约投资额度175亿。

2.5 新能源产业

贵州省利用其独特的自然资源, 建设新能源产业。例如贵州省首座光伏发电站, 说明贵州省新能源产业的从无到有再到成熟的跨越化、规模化发展, 并促进了全省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态创新的发展。例如贵州省“水煤并存, 水火互济”, 省内所具有煤炭资源仅次于山西, 居全国第二;具有非常丰富的铀矿和地热资源。

2.6 新材料产业

以贵阳市、安顺市为中心, 以金属及合金材料、无机非金料、新型化工材料、聚合物材料、新能源材料、电子功能材料等为主要新材料产业。建设以“原材料—加工—制造—制品”的产业链, 发展新型材料产业。

2.7 新能源汽车产业

贵州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初步形成汽车研发、生产以及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2013年, 毕节国家级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成立, 初步形成以“多能源动力总成系统、动力电池、驱动电机”三种关键技术。

3 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原因

产业之间缺少知识内部交流及外部交流, 使得得到的信息不完全, 产业之间不能有效的联系在一起, 进行信息共享以达到高效率的发展。贵州省传统的产业有烟草、化工、冶金等等, 这些产业支持了贵州省的经济发展, 但是这些产业并未起到主导产业该有的作用, 并没有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3.2 技术创新能力弱

技术创新能力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 要想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提高团队的技术创新能力。贵州省产业集群发展体系建设滞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创新的落后。然而, 贵州省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人才培养都比较落后, 直接导致产业集群发展体系不完善, 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并未建立技术的进步机制, 缺乏创新的动力。

3.3 人才资源较少

由于贵州省经济发展较落后, 而其并没有完善的人才激励制度, 导致人才留不住、缺少人才, 人才发展滞后式贵州省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贵州省人才发展落后主要表现在人才适用平台的缺乏;人才总量少以及人才结构性有脱节, 培养出的人才与经济发展脱节, 使得人才没有积极性、主动性缺失。

4 低碳视角下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

4.1 增加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是增加投资、扩大开放的有效途径, 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是推进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提高项目质量, 发挥集聚的作用, 坚持大项目支撑、新产业带动、循环发展的原则, 加快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

4.2 优化新能源

首先, 开发新能源, 例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太阳能光伏发电站等各种绿色低碳能源, 鼓励居民使用新能源产品, 减少传统产品的使用;其次, 贵州省煤炭仅次于山西, 居全国第二, 而发展煤炭产业就要注重煤炭净化的技术创新,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所以应加强对煤炭研究, 并与高校、研究所合作, 鼓励煤炭行业节能, 提高煤炭的使用率, 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逐步脱钩。

4.3 集群生态化

打造具有贵州省特色的生态工业园, 建立“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的循环发展模式, 进行废物利用、上下游产品供应的集群发展。加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与高校联合培养技术创新人才, 建设高水平高技术创新人才队伍, 并制定激励政策吸引高技术人才, 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使产业集群快速发展。

4.4 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

发展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政府要给与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 加强人类在发展的同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很多发达国家都相应颁布低碳文件来监督产业低碳发展。例如, 英国在2007年颁布《新能源白皮书》和《气候变化草案》, 在2008年意大利颁布《减少碳污染计划绿皮书》, 我国也积极响应碳排放减少, 所以贵州省政府应根据本省省情, 颁布适合本省、促进本省低碳经济的形成。

摘要:结合贵州省省情, 基于低碳视角下, 对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提出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问题, 结合该省发展问题并就贵州省如何发展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出建议。

关键词:低碳,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问题,政策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OL].http://www.people.com.cn.

[2]“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Z].

[3]金玉英等.“十三五”贵州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政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 2016, (2) .

[4]郭全立等.贵州省环保产业现状调查及其发展探析[J].环保科技, 2014, (6) .

低碳产业集群 篇7

相互关联的多个产业在一定地理区位上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 其往往体现着相应地区或国家的竞争优势[1]。一般由一批相似、相关或者互为补充的产业和其他实体组成, 例如原料和零部件等专业化投入的供应者、专业和通用基础设施的提供者、研究机构、生产服务提供者等。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是经济社会发展中较常见的现象。温州的小商品制造业集群、硅谷及“第三意大利”等经济崛起的典范是产业集聚的表现。产业集群现象的发展使得其理论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结果是各经济单位分工协作均衡的表现形式, 集聚是有限理性条件下区域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内在要求。产业集群中产业之间的交易成本会降低, 其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及范围经济可以较好的体现。产业集群作为一个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经济形式, 其重要性越来越大, 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把产业集群的发展作为区域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

早期研究集中在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条件及作用。马歇尔从经济学理论上阐述了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 将工业集聚的特定地区定义为“产业区”, 产业区内集中了大量相关的小企业。马歇尔认为产业集聚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获取外部规模经济[2]。许多性质相似的企业集中在特定的地方能够使得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 其原因表现在专业化供应商队伍、劳动力市场共享、技术外溢[3]。韦伯的工业区位论认为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 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区位, 运输成本和工资是决定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将区位因子区分为一般区位因子和特殊区位因子。一般区位因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 包括运费、劳动费、聚集和分散。特殊区位因子各不相同, 如纺织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是湿度、食品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是易腐性[4]。还有研究将产业集群定位为一种区域发展理论, 研究产业集群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创新的作用[5,6]。

近期的研究更加注重定量的分析, 集中在产业集群的识别和案例分析等主题上。产业集群识别的研究, 如运用产业认知法[7]通过访谈、专家经验来主识别产业集群;如图谱分析法、多因素聚类等方法[8]。产业集群的案例分析, 如美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研究[9];我国计算机产业集群演变的研究[10]。

现有研究对区域产业集群中产业相互之间的功能联系重视不够, 功能联系是进一步分析集群稳定性并制定产业政策的基础。由技术决定的功能是产业集群的核心, 一个产业的技术功能状态决定该产业的投入产出状态, 决定了该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发生关联的形式。在产业集群的基础上, 分析产业之间的功能联系, 进一步对产业集聚进行社会网络分析, 判断集群网络的稳定性, 对于制定产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主要贡献: (1) 以部门投入产出结构波动作为因子分析的标准, 来识别产业集群。因子分析相比经典的主成分分析方法在经济含义解释方面更有优势; (2)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来判断产业集群的稳定性; (3) 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产业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文章第二部分基于产业的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提取具有共同结构波动状态的因子, 从而把具有相同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的产业提取出来, 为进一步的社会网络分析提供基础。第三部分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工具得出产业集聚的网络结构, 在网络结构的基础上对不同的产业集聚状态进行稳定性分析。最后得出本文的主要结论。

2 基于投入产出结构波动的产业集群

2.1 投入产出结构波动的因子分析

2.1.1 投入产出与产业集群的关系

产业的投入产出是由其技术状态决定的, 投入产出结构的波动反映了技术的变化。产业投入结构波动示意见图1。不同产业的投入结构波动图是不同的, 不同的投入结构波动反映了不同的技术状态, 是产业技术属性的体现, 是研究产业之间技术联系的基础。投入产出衡量国民经济各部门投入的原材料和产出的产品。根据熊彼特的观点, 技术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11]。引进新组合是技术创新。现有技术则是以现有生产中不同原材料的组合来体现的。不同产业投入的原材料的组合即反映了该产业所在的技术状态。产业投入原材料的规模和结构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技术程度来决定的。不同的原材料组合代表着不同的技术, 分析产业中投入产出结构的波动则可以反映产业的技术状态。技术上的联系是产业之间联系的核心。基于技术联系的产业集群更能够体现经济体的本质属性。

因子分析是指从变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统计技术。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 从经济体各部门投入产出结构的变量群中提取其波动的共性因子, 从而反映经济体的技术属性。运用因子分析来抽取经济体中部门投入产出结构波动的趋势能够刻画经济体的技术联系状态, 进一步识别出基于技术联系的产业集群。

2.1.2 投入产出结构波动因子分析的理论基础

产业投入产出结构波动的因子分析理论推导如下:

(1) 在投入产出数据矩阵的基础上, 构造能够反映产业投入产出结构的功能矩阵。设经济体有n个产业, 其投入产出矩阵为IO, 投入结构矩阵为INPUT, 产出结构矩阵为OUTPUT。产业i的投入结构向量为INPUT矩阵的第i列, 产出结构矩阵为OUTPUT矩阵的第i列。INPUT矩阵和OUTPUT矩阵各元素的计算如下:

ΙΝΡUΤij=ΙΟiji=1nΙΟijΟUΤΡUΤij=ΙΟijj=1nΙΟij

其中, INPUTij表示产业j从产业i购买中间投入占就业j的总中间投入比重, 值越大, 说明产业j强烈依赖产业i提供中间投入;OUTPUTij表示产业i向产业j的中间销售额占产业i总中间销售额的比重, 值越大, 表明产业j是产业i的主要市场。INPUTij构成一个n×n的中间投入矩阵INPUT, OUTPUTij构成一个n×n的中间销售矩阵OUTPUT′, 为了使得列向量描述产出结构, 将其转置为矩阵OUTPUT。在投入结构矩阵和产出进一步计算其相关系数, 来刻画不同产业的结构相似性。

r (INPUTi, INPUTj) 度量产业i与产业j投入结构的相似程度;

r (OUTPUTi, OUTPUTj) 度量产业i与产业j产出结构的相似程度;

r (INPUTi, OUTPUTj) 度量产业i投入结构与产业j产出结构的相似程度;

r (OUTPUTi, INPUTj) 度量产业i产出结构与产业j投入结构的相似程度。

(2) 根据投入结构矩阵和产出结构矩阵, 计算相关系数, 生成最大相似矩阵M;

计算n个产业相互之间的结构相关系数, 然后取其中的绝对值最大者构成n×n对称矩阵M, 其中每一列表示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结构关联强度。

Mij=max{r (INPUTi, INPUTj) , r (OUTPUTi, OUTPUTj) , r (INPUTi, OUTPUTj) , r (OUTPUTi, INPUTj) }

将矩阵M进行因式分解, 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过程如下:

设其特征值为λ, 则特征矩阵为λI-M (I为单位矩阵) , 对特征矩阵求行列式, 令行列式为零, 解方程得到特征值。由特征值为主对角线组成的矩阵为Ω, λi为矩阵M的第i个特征值。特征向量为列向量组成的矩阵为T, 则有矩阵M=TΩT′, 得到与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Ω=[λ10L00λ2Μ0ΜΜΟ000Lλm]

(3) 对矩阵M进行因子分析, 通常以特征值大于1为标准提取因子。因子代表一种程度的投入产出结构波动, 与该投入产出结构波动关联性大的产业组成一个产业集群。因子与产业投入结构之间的相关系数, 则称为载荷值, 表示二者结构波动的相关程度, 即因子对变量解释的程度。

(4) 将因子进行最大方差化正交旋转, 使其因子荷载差异最大化, 以辨别每个产业集群中的主要产业。根据产业的荷载值, 来决定是否将其纳入与其所属因子相对应的产业集群。设定因子荷载阈值, 在每个因子中将超过阈值的产业纳入产业集群。国外学界公认的阈值有0.50[12]、0.40[13]等几个, 国内学者贺灿飞 (2005) 研究北京市制造业产业集群辨识时将阈值选为0.40[14]。在集群的基础上, 进一步计算各产业的集群贡献率来确定集群的核心产业。k为集群中产业的总数, 为了衡量集群的指标, 计算以下几个参数。

产业关联系数是衡量产业间的联系效应, 指一个产业的发展会对其他相关产业产生的影响。前向关联指通过影响另一个产业的投入品的供给的难易程度而发生的联系。后向关联是通过影响其他产业产品的需求而发生的联系。如船运工业发展好坏影响出口工业的投入要素的难易程度, 对出口工业是前向关联;船运工业的发展对铁路工业创造了更多的需求, 对铁路工业是后向关联。形象来讲, 前向关联像“推力”;后向关联像“拉力”。产业集群的前向关联系数和后向关联系数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LF=v=1kw=1kΙΟvwv=1kw=1nΙΟvw

LB=v=1kw=1kΙΟvwv=1kw=1nΙΟwv

产业的集群投入贡献率描述某产业对集群中其他产业的投入占集群总投入的比率。产业的集群销售贡献率描述产业所使用的中间产出占集群总产出的比率。用这两个指标可以衡量出集群的核心产业。产业的集群投入贡献率和集群销售贡献率分别为:

GΙi=u=1kΙΟiuv=1kw=1kΙΟwv

Goi=u=1kΙΟuiv=1kw=1kΙΟvw

产业在集群内的中间销售比重和中间投入比重描述了产业集群的内在功能联系的紧密程度, 其表达式为:

Lsi=u=1kΙΟiuw=1nΙΟiw

Lpi=u=1kΙΟuiw=1nΙΟwi

2.2 基于投入产出结构波动因子分析的湖南省产业集群

这部分内容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 采用投入产出表数据来分析湖南省典型的产业集群。

2.2.1 数据说明

本研究的数据基础是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也称为部门联系平衡表或产业关联表。投入产出表是投入产出核算的基础, 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收入和使用过程, 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 广泛应用于生产分析、需求分析、价格和成本分析、能源和环境分析等领域。投入产出表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 (通常为1年) 生产活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 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15]。湖南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分为122个部门和42个部门两种。为了分析的准确性, 采用122部门的数据。其中管道运输业的总产出为零, 为了编程的统一性, 在分析之前剔除。

2.2.2 计量分析

按照前面描述的方法, 对121个部门的数据进行分析, 根据因子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标准, 提取个16因子, 采用方差极大化正交旋转的结果见表1。16个因子累计解释89.58%的总方差, 可见提取的因子能够基本反映经济体的总体特征。在此基础上, 根据载荷大于0.60的标准将不同产业归入集群。表1列出了湖南省代表性的产业集群。

(1) 轻工业制造及服务业产业集群

这是湖南省最大的产业集群, 以轻工业制造及服务业为核心, 包括了纺织业、金融服务业等在内的30多个产业。其中16个产业的群内中间销售占其总中间销售的30%以上, 22个产业从群内采购其30%以上的中间投入。湖南是中国八大产棉区之一, 又盛产苎麻, 在纺织行业有着重要的地位, 形成了八大棉纺、三大麻纺、四大化纤生产基地[16]。可见, 该集群在湖南省经济体中的重要地位。

(2) 机械制造业集群

湖南省机械工业产业集群包括长沙工程机械, 株洲、湘潭轨道交通设备, 星沙汽车及零部件, 永州汽车及零部件, 衡阳电气设备等。中联中科、株洲电力机车厂、湘潭电机集团、株洲时代集团、株洲车辆厂、长丰集团、衡阳变压器厂等为机械制造集群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其特点是零部件加工比较突出, 在全国的机械制造的产业链中作用很大, 但是整机的能力不强。由下表可知, 零部件制造的中间投入贡献率只有4%, 可见作为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很多零部件作为配套产品, 给外省的总装企业供应。如, 永州和长沙的零部件生产是基于以长丰汽车、北汽福田、中联重科、德国博世等大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链。

(3) 电子类产业集群

改革开放以来, 湖南省电子产品以年均30%的速度持续增长, 全省电子产业结构正在由传统的单一制造业向现代电子信息产业转变[16]。集群中产业集群内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几乎都在50%以上, 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贡献率和中间使用贡献率分别为43%和60%, 体现了湖南省电子产业集群较强的内在凝聚。

(4) 化工产业集群

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总体指导下, 制定了《湖南省振兴石化产业实施规划》, 促进湖南石油和化学工业稳定快速发展。石油和化工产业经济总量在湖南工业行业中排第2位。形成以石油炼化为龙头, 以盐化工为基础, 以精细化为特色, 以支农化工为补充的新型石化产业体系。这在化工产业集群的表格中, 有了充分的体现。基础化学原料制造业的中间投入贡献率为47%, 中间使用贡献率为24%, 成为该集群的核心产业。

这部分对湖南省产业集群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为下一部分社会网络分析奠定基础。

3 产业集群的网络分析和经济结构调整

3.1 产业集群网络分析的理论基础

产业集群除了地理上的集聚, 更重要的是技术上的相互关联。产业间的关联性和企业间的互动关系是存在集聚经济的一个必要条件[4]。产业集群的研究一直以来忽略了这种关联性的重要性, 仅仅从地理层面分析产业集群的产生、发展并不能很好的描述其内在规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兴起[17], 为集群的关联性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工具。产业集群内产业之间的这种关联性可以通过集群网络来描述, 在此基础上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工具进行研究。

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角度来看, 产业集群是一个由生产者、消费者、供应商、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多种主体构成的网络体系。其节点表示集群内的个体组织, 连接体现了组织间的互动关系, 网络图中用边来表示[18]。

集群的稳定性分析是在集群网络图的基础上展开的。网络图的聚集强度包括节点的聚集程度和边的聚集程度。节点的聚集程度是指一定地理范围内产业的聚集程度;边的聚集程度是指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强度, 是网络内不同节点之间互动关系的度量。在研究产业集群的问题上, 由于地理因素的影响, 节点的聚集程度一般都比较强;而边的聚集程度则强弱不一, 由产业之间的互动程度来具体确定。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 结构能够表明实际运行的功能。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是产业集群内互动关系的结构, 能够体现集群的实际运行机理。产业集群网络体现着产业集群的经济属性。可以以网络图为基础来分析集群的资源配置效率、资源获取能力及经济风险等经济指标。按照集聚程度的不同, 把网络分为聚集型网络和离散型网络。聚集型网络指集群的组织间关系特别密集, 集群内的不同节点之间的关联紧密。离散型网络则是与聚集型网络相反的概念, 其机理不再展开分析。下面从三方面对网络结构的经济功能进行分析。

3.1.1 演化的多次博弈均衡的聚集型网络结构利于资源配置

聚集型结构的社会网络节点之间互动密切, 更容易建立起互相之间的信任, 由于节点之间是多次博弈, 能够避免类似“囚徒困境”对双方都不好的均衡。在多次博弈的基础上, 会渐渐演化出博弈双方都遵循的规范, 并逐渐由非正式制度转变为正式的制度。这种长期互动形成的均衡结构, 能够保证网络资源高效的配置。网络中连接节点的边是资源配置的路径, 密集的边, 代表着产业之间密集的互动, 更多的资源配置路径, 是资源高效配置的网络基础。

3.1.2 相互之间密切的关联带来了潜在的系统风险

联系紧密的网络中, 个体的风险会增加系统风险, 风险的负外部性增加。经济的全球化发展, 为各国带来了机遇, 同时也给整个经济体带来了更大的风险。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的经济危机。希腊的信用危机造成了欧盟的经济波动。聚集型产业集群内部各产业之间的联系紧密, 不同的产业风险不同, 如果关键环节的节点上的产业破产或者衰落, 那么势必使得整个产业集群都受到影响, 这种“多米诺骨牌”倒塌式的风险对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破坏力。运用涨落的思想来分析这种现象。一个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 其观测的宏观量是众多子系统的统计平均效应的反映。系统在每一时刻的实际测度并不都精确地处于这些平均值上, 而是或多或少有些偏差, 这些偏差就叫涨落。平常微小的涨落对宏观状态不产生影响, 当涨落到达某个特定的临界点之后, 就可能被网络中个元素之间的非线性联系放大为巨大的涨落, 使得原来的状态失稳, 产生不可逆的变化, 实现新系统的突现。图2描述了聚集型网络中一个节点消失之后, 网络的分叉。复杂系统中, 一个系统有着不断起伏着的子系统, 在奇异时刻或分叉点, 系统会突变, 随之的网络结构属性也发生变化。

3.1.3 聚集型网络与外界交流不足, 不利于发展

根据耗散结构理论, 系统必须要与外界交换能力、信息或物质才能维持并且发展[19]。聚集型网络作为一个系统必须保持必要的开放性, 才能够不断发展。现实已经说明, 越是与外界频繁交流的地区和城市, 越容易进步。聚集型网络大部分资源自给自足, 自产自销, 与外界交流较少, 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耗散结构理论中的“开放”是所有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产业集群只有开放, 才能获得发展。这种开放不仅是输出产品, 输入原料, 而且涉及人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引进入才和技术, 不断更新设备, 才能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3.2 湖南省产业集群网络分析

运用上面的理论, 对湖南省产业集群网络进行分析, 为经济结构调整奠定基础。在前面根据投入产出波动识别出的产业集群的基础上, 绘出反映产业集群内互动关联的网络图。下面列出了湖南省典型产业集群的网络图。每个集群的网络图都是由不同的小网络结构组成的, 通过分析其网络结构属性, 可以判断其经济功能, 进一步针对性的采取政策引导, 趋利避害。

3.3 产业集群网络分析与经济结构调整

整个社会是一个复杂大系统, 经济结构调整是大系统内部的变动, 基于目前经济体的结构属性来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才能符合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使得经济健康发展。根据网络结构与经济功能的关系, 下面从三方面展开产业集群网络分析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分析。

3.3.1 经济结构调整与资源配置效率

从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来讲, 如果经济体当下的弊病是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那么通过适当的经济结构调整, 使得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更加紧密, 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要在区分不同的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基础上来进行调整, 不能一概而论。

3.3.2 经济结构调整与风险

经济结构调整中, 应特别注重加强产业结构中核心要素集散节点所代表的产业的投入, 否则该产业的衰落, 将通过产业集群放大化, 使得所在集群的所有产业都发展减缓。要避免由集群“脆弱性”所带来的危害, 加强集群的稳定性。另一方面, 应该分析现有产业集群的网络图, 预防性的找出“脆弱”的产业集群,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 增加产业集群的稳定性。

3.3.3 经济结构调整与资源获取

经济结构的调整应使得现有产业集群能够获取更多的资源, 包括技术、人才等要素。如果现有经济系统中, 有一些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非常紧密, 那么就需要进行评估, 这种自给自足的系统, 是否影响了其从外界获取资源的能力, 是否能够适应外界的发展变化, 是否影响了其创新能力。在评估的基础上, 再结合其他因素, 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4 结束语

在投入产出结构波动的基础上, 提取出投入产出波动相似的因子, 进一步识别出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属性, 并以湖南省产业集群为例, 进行了实证研究。不同的网络结构属性反映着不同的经济功能。聚集型网络结构具有较强的资源配置能力, 较低的风险规避能力, 与外界交流较少, 不利于发展。离散型网络结构具有较强的资源获取能力, 较强的风险规避能力, 与外界交流多, 有利于创新及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应该注意现有经济中相关产业结构的分析, 针对不同的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属性来具体的制定经济结构调整政策。

低碳产业集群 篇8

辽宁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作为装备制造业龙头的汽车产业,是辽宁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50多年的发展,辽宁已经构建成了轿车,多功能车,轻型汽车(含轻型客车和轻型货车),大中型客车,车用发动机和汽车零部件较为齐全的汽车工业体系。目前,辽宁已经形成了以华晨金杯、曙光黄海和沈阳中顺三大集团为核心,包括沈阳,丹东两大整车生产基地以及沈阳—辽阳—营口—大连与沈阳—锦州—朝阳两条汽车长廓的汽车产业集群[1]。2005年,辽宁汽车工业产销双双突破15万辆,特别是全年汽车销量增长2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汽车产业总资产达到了512.05亿元。

因此,对辽宁汽车产业集群进行竞争力分析,以全面提升集群竞争力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 分析区域竞争力的有效工具—GEM模型

本文所运用的GEM模型,确定了影响企业集群竞争力的6大因素,包括“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外部市场”。这6个因素又被分为3对:其中“资源”和“设施”,合称为“因素对Ⅰ”——基础(Groundings);“供应商与相关辅助行业”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合称为“因素对Ⅱ”——企业(Enterprises);“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合称为“因素对Ⅲ”——市场(Markets);而GEM模型正是这3“因素对”名称第一个字母的缩写[2]。

在GEM模型中,“因素对Ⅰ”——基础:其实质是企业集群的供给要素,它是指企业集群外部为集群内部企业的生产过程所提供的要素。其中“资源”——是指当地自然的、历史继承的或者通过发展形成的资源。而“设施”——主要指当地的硬件设施和制度安排,这些设施和制度安排支持该集群的企业得到资源,开展经营活动。

“因素对Ⅱ”——企业:其实质是企业集群的结构因素,它决定了集群的生产效率,其中“供应商与相关辅助行业”——指集群中企业购买区域中别的企业的商品和服务。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是指集群内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企业之间组织产品生产的方式、企业的管理模式、各个企业的产权结构等。

“因素对Ⅲ”——市场:其实质是企业集群的需求因素,它包括最终市场需求、中间需求以及集群中企业的需求。其中“本地市场”——指本区域的市场,它可以是一个省(或者区域)的市场,也可以是本国市场。而“外部市场”——指除了本地市场之外的更广阔的区域,如省外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

2 辽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分析,结合汽车产业集群的特点最终筛选出24个指标,并根据GEM模型的分类原则,构建了辽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表(见表1)。

2.1 样本构成及权重的确定

样本的收集主要是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的对象为辽宁省沈阳市和丹东市的10家汽车企业,包括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问卷发放对象均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问卷采用1—10打分法,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有效问卷24份。

本文采用两因素重要性比值代替专家打分,构筑判断矩阵,计算得到评价指标的权重(见表1)。在集群六大影响因素各指标权重的确定中,本文应用了层次分析法。在具体计算中,是通过MATLAB应用算法来计算指标权重的。

2.2 基于GEM的模型的辽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GEM模型认为,集群竞争力的各“因素对”中的两个因素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所以先要在表1中所示的各因素得分的基础上,进行“因素对”计算和转换,计算“因素对分值”:

其中PAIR SCORE:代表因素对分值;D2i-1,D2i:表示各个因素的得分;而D2i-1,D2i所代表的“因素对”是两个可以相互替代的因素(或者基本上可以相互替代)。

根据因素对得分计算的“集群线性分值”:

最后还需要再做两次转换,第一次转换是将集群线性分值(L INEAR CLUSTER SCORE)转换为各个“因素对分值”相乘,这样转换表现了“因素对”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或者两个“因素对分值”较低,就有可能使整个集群竞争力最终的分值较低。第二次转换只是一个比例上的转换,目的是使得最后得分的满分为1 000。GEM模型集群竞争力的最终量化表达式为:

据此计算辽宁汽车产业集群的竞争力GEM得分为:

如果一个集群6个因素的得分都在5分左右,那么它的GEM得分为250左右,说明此集群的竞争力达到国内平均水平;而当6个因素的得分都达到8分左右,GEM模型得分会在640分左右,说明该地区集群竞争力在国内是相当高的;当所有因素的得分接近10分,则此产业集群竞争力的GEM得分会接近2 000,说明该集群的竞争力相当高,有可能是世界级,以此类推[3]。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辽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GEM模型得分为416,该集群中的资源、供应商与本地辅助行业、内部市场、外部市场等4个指标均超过6.5分,说明在上述4个方面辽宁汽车产业集群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在设施、企业结构、战略和竞争等方面的得分都少于全国平均分,说明这两方面的因素是辽宁汽车产业集群的弱项,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

3 提升辽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对策建议

通过对辽宁汽车产业集群三组“因素对”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

1)在“基础”因素对中,物资资源规模、技术资本等因素得分较高,这跟辽宁是中国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综合配套能力强,自然资源极具开发潜力,科技教育力量雄厚,人才相对富集有关。而行业协会协助、相关科研研发机构等软件设施类指标就表现较弱,这就与政府机构有关。辽宁省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大研发经费,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尽快建立高水平的汽车公共技术平台。同时依托辽宁省科研院所和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科研力量,形成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紧密型产学研联合体,增强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能力,切实实施汽车创新工程,培育起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同时加强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

2)在“企业”因素对中,其中产权结构、治理结构、企业整体战略发展规划、企业家精神得分偏低。产业集群的总体管理水平、产权结构等因素将影响集群中企业的战略是以成本领先还是以差异取胜,进而决定了本企业集群在市场上的竞争策略。因此,加强企业的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建设,制定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新型企业家队伍将是目前提升辽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中之重。同时,还要大力发展零部件产业,提高辽宁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产业集中度,形成规模效益。

3)在“市场”因素对中,内部市场的得分为7.09分,外部市场得分为6.84,这说明辽宁汽车产品在国内和国外市场都是有一定前景的。辽宁省华晨金杯的中华轿车、金杯客车和丹东曙光的黄海客车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2005年辽宁省汽车行业实际出口整车及CKD散件4 974辆,出口交货值15.8亿元。其中华晨汽车集团出口4 032辆,沈阳中顺汽车出口309辆,辽宁曙光出口633辆,产品出口到中东、东南亚地区以及南美洲和非洲。

另外,未来的竞争除了依托技术创新之外,还要依靠有声望的品牌。辽宁的汽车产品必须要强调品牌为先导的战略,增强本土汽车企业品牌意识,树立品牌形象,实施品牌战略,立足于长远持续的市场创造力的高层次差异化竞争策略,同时,也要把辽宁省汽车产业集群本身打造成为一个汽车产业集群自主品牌典范。

摘要:运用一种研究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量化分析工具——GEM模型,构建了辽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表,对该集群的各要素进行了竞争力的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辽宁汽车产业集群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在设施、企业结构、战略和竞争方面得分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因而从“基础”,“企业”,“市场”方面给出了提升辽宁汽车产业集群竞争力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竞争力,GEM模型,汽车产业

参考文献

[1]唐晓华.产业集群,辽宁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杨静,杨建梅.企业集群竞争力GEM模型与钻石模型的对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10).

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篇9

1、产业集群的界定。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的经济集聚现象。

2、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①已经形成较大的经济规模。2001年,浙江省产业集群经济总产值5993亿 元,约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2002年,江苏60个产业集群的产出规模达到2566亿元,占全部中小企业产出总量的19.2%。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命名的29个纺织特色城(镇),全口径合计的纺织工业总产值2378亿元,占到全国纺织工业生产的1/6。一些产业集群已经成长为相关行业的产业基地,产品外向度不断提高。

②覆盖到大部分传统行业。浙江省800多个产业集群经济(又称块状经济),分布于纺织、制衣、制笔、电器、机械制造、医药等175个大小行业。目前,化纤、纺织、丝绸、服装、制鞋、电子、信息、医药、塑料、汽摩配件、精细化工、五金制品等,是出现产业集群最多的几个行业。

③以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为构成主体。以浙江诸暨大唐镇的袜子产业集群为例,积聚了相关企业3500家,从业人员5万人,每个企业平均仅14.3个人。当然,产业集群机制并不排斥出现大型龙头企业。在某种程度上,龙头企业的出现和发展,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

就同类产品而言,采取产业集聚方式的区域的竞争力,显著地强于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的区域,而且出现了其它区域的企业向产业集群区域转移的势头。对大多数制造业而言,在具有产业竞争力的地方,总是存在着一定形态的产业集群。我国已经进入到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力密切关联的阶段。更为重要的是,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我国乡村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我国产业集群的缺陷

从总体上看,面前我国的产业集群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以传统行业居多,且主要依靠劳动力低廉来获取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作为集群竞争优势核心来源的分工、创新和网络等机制还远未形成,政府的作用也很不到位。具体体现为:

1、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创新能力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

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象广东未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即高端道路集群的首选地,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隐忧。

2、地方网络残缺,企业难有根植性。

我国有些产业集群的发展顺应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利用当地区位和低成本的优势形成了竞争力,集群企业间的联系是跨国公司间联系的复制,而非建立在当地社会网络的基础上。产业集群中的地方网络是指特定区域内行为主体间的正式合作关系,以及他们在长期交往中所发生的相对稳定的非正式交流关系。地方网络的行为主体通常包括消费者、具有共通性和互补性的企业及其它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及政府等。传统产业集聚理论着重强调外部经济的效应,而现代集群理论却证明,地方网络才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的重要内部机制。美国的硅谷就是一个建立在地方网络基础上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网络中的主体密切联系,企业与企业之间有着丰富多样的交流与合作,并促进各个专业制造商集体地学习和灵活地调整一系列相关的技术。

3、企业外包意识差,分工及产业链不完善。

目前,我国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外包意识”普遍较弱,集群区内企业偏好“小而全”。开展企业合作和联合较为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受传统思想制约,地域文化的局限,企业只知竞争不知联合外,更主要的可能在于整个社会信用的缺失。对合作伙伴的信用度不够,仅仅把信用限制在血缘或亲缘关系上,以致社会信用半径小,集群难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大量研究表明,产业集群之所以形成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缘由,是集群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这种分工既包括产品上下游之间的纵向分工,也包括相关支持企业的横向分工。分工的途径有多种,从当今国际经验看,“外包”是促进专业分工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是我国产业集群亟待提升的重要方向。

4、缺乏品牌。

品牌以产品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为基础,但有产品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不等于有名牌。绍兴的纺织业发达,但绍兴的纺织业也存在“有布不成衣,有衣少名气”的问题。绍兴市下属的嵊州市年产领带2.5亿条,已占到世界领带产销量的1/3以上。但没有一家企业能在全国或全世界建立一个拥有几百个或数千个专营店的销售网络。这一类问题不仅在嵊州、在绍兴存在,在整个浙江、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都存在。

5、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易大却难强。

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产业配套不完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原因,我国的产业集群大多尚未形成集群应有的创新机制,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和环境基础,即使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广东尚未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即高端道路集群的首选地,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隐忧。随着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严格,我国产业集群进行自主技术创新的压力会变得更大。显然,失去创新动力的产业集群是不可能有持续发展能力的,这不仅指高科技产业群,即使是象纺织服装业这样的传统产业集群,忽视技术创新,不重视采用高新技术,也必将在竞争中走向衰败。

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策

1、政府层面

首先转变职能。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政府的职责不仅是培育和发展大企业,而且还要扶持和帮助小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服务职能突出地表现在中小企业和弱势群体的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为其提供的公共服务上。要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显得十分必要。

①要着力创造一个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地方政府的适度介入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是必要和有效的,尤其在落后地区,地方政府更要正确地引导和调控,但不是包办一切和过度干预。地方政府需要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包括加快自身的职能机构改革,规范并简化各种审批制度,提高政府官员素质,更新服务观念,并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状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功能定位,全力打造“学习型政府”、“服务型政府”、“责任型政府”。

②要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和提高生产要素质量。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投资环境,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促进产业联系的三大公共要素的投入: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对工业空间布局的导向显著,这是吸引外部投资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还必须注重健全产权保护制度,推进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着力改善发展的软环境。要把政策干预的重点放在促进产业联系方面,至于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则由企业自己去决定。

③要按照产业链的形成规律更好地发挥集聚效应。地方政府要帮助中小企业扩大产品市场,包括兴建特色展览馆、发掘商品的本土文化内涵、推广地方品牌和改善商品交易市场设施。发挥产业集群的整体效应,打造区域性品牌,营造市场优势,为不断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打下基础。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创业和创新的文化氛围,提倡创业精神,促进新企业的不断繁衍。

其次加强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在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要不断帮助集群发展和完善:

①创新扶持体系建设。创新机制是实现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一个集群生命力体现在它的创新能力方面。要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以集群中的科技开发中心为核心,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体系;通过对产业集群中基础性科研、关键性技术与共性技术的政策支持、技术支援与财政扶持,提高集群中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将建设具有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创新系统的目标,落实到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创新系统中,其实现方式是以集群科技开发中心为核心的科技创新平台。

②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小企业融资与信用担保工程,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创造条件。积极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与担保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征集和评价体系工作。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各类担保机构。在有条件的地区,推广意大利产业区小企业联合担保贷款的经验。

③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依托产业集群开展创业孵化、创业扶持,使其成为不断产生新企业的“工厂”,提高创业成功率,从根本上着手去解决增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增长的问题。对中小企业和创业的帮助不仅在要素的供给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提供市场需求信息方面,帮助它们认识如何抓住机会,如何选择生产或服务于特色产品,如何参与劳动分工。

④加强培训体系建设。支持建立或帮助建立各种教育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在产业集群中形成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创造条件。要帮助企业解决人才缺乏问题,并在帮助企业留住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方面提供指导和服务。

⑤加强企业自身组织建设。在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中,尽快建立基于产业集群的同业公会等民间组织,以便使集群内各企业的行为规范化、自律化,形成诚信的氛围。

2、企业层面

①培育产业集群核心能力。所谓产业集群核心能力是指“集群内企业和组织在社会网络体系中对知识积累、社会网络、学习能力、协同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机准合”。通过培育产业集群核心能力,提升产业集聚区域的竞争力,从而使得产业集群获得竞争优势。

②培育产业集群升级所需要的高级生产要素。我国产业集群要树立危机意识,注重提升产业结构水平,逐步改变低成本竞争策略,转而为客户提供独特而优异的价值和服务的“差异型竞争策略”。特别是应通过培养高素质劳动力、举办商品博览会以及提供市场信息服务等举措,来创造培育产业集群升级所需的高级生产要素。

③构建产业集聚区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在产业集群中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实施基于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战略的切入点。作为产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集群内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着重要的地位,需要重点建设。不同的产业集群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科技创新中心的不同组建方式,既可以通过集群内相关行动主体共同组建科技开发中心,也可依托集群内某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

低碳产业集群 篇10

关键词:产业集群,集群升级,影响因素,对策,泉州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产业分工越来越细, 专业化生产越来越强, 形成了上下游的产业链以及横向企业间的密切合作, 这些纵向和横向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了特定区域的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能够带来具有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的空间经济组织, 产业集群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相关行业的企业高度集中, 大幅度降低企业包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在内的制度成本, 使集群内企业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 这种产业集群优势为集群内企业获取了市场竞争力。在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之后, 要使集群内企业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竞争优势, 就必须对产业集群进行升级, 而集群升级势必需要对产业价值链进行重组, 整合和优化产业的价值链, 将不同优势环节的企业相联系, 最大限度发挥产业价值链上各企业环节的优势, 从而实现产业价值链整体最优。因此, 产业集群价值链的重组对集群网络体系的升级, 对集群竞争优势的获取、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 相关理论回顾

1.1 产业集群涵义

Porter M.E.[1]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通过垂直 (买方、供应商) 或水平 (共同的客户、技术、渠道) 关系链接的产业”, 并从他创立的“钻石理论模型”用纵向的供应链与横向的要素与市场平台关系对产业集群概念进一步进行阐述。他在1998年将产业集群解释为“一组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或关联机构, 他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区域, 由于具有公共性或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集群通常包括下游产业的公司、互补产品的生产商、专业化基础结构的供应者和提供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撑的其他机构。”[2]国内学者王缉慈[3]兼容了波特的集群结构分析和社会学理论, 从经济地理的角度称之为“地方产业集群”, 认为集群不仅包括相互关联的企业, 还包括支撑性机构, 如大学、研究机构、咨询中介和政府服务部门等, 强调地方网络和根植性是衡量集群的两个标准。谭劲松等[4]认为产业集群源于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 企业在选址决策上评价标准存在共同规律, 当特定地域满足这些条件时, 企业就会不约而同地集聚在同一地域从而形成产业集群。

1.2 产业集群的作用

Nelson[5]认为在产业集群内部可以形成大规模生产和技术的外溢, 使得集群内企业共享外溢的好处, 集群创新系统是国家创新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Feldman和Florida[6]认为产业集群对创新活动的影响会带来集聚经济效益, 因为地理的集中有助于新技术和新方法在集群企业中的扩散。Krugman P.[7,8]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内部可培育出较好的劳动力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二者都是产业集群优势。Enright研究认为, 集群内部企业由于集聚可以增强沟通和信息流动, 因而节约交易成本, 可减少短期行为;同时他还认为由于产业集群内部资源的共享性, 可以降低对企业自有规模的要求[9]。魏江[10]从企业家精神的外部经济、集群创新学习、技术协同学习等方面研究了中小企业集群内部存在的各种外部效应问题。赵蓓[11]提出了“嵌入性三层次分析框架”, 从经济、体制和社会三个维度入手, 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嵌入性三层次, 认为嵌入性深刻影响了集群企业的竞争能力。张聪群[12]以浙江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转型为研究对象, 认为集群企业转型升级应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变, 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综合以上, 从产业组织角度看, 产业集群是在一定区域内以一个或多个龙头企业作为核心企业的纵向一体化的发展, 是全球价值网络中根植于某地理区域的, 一个竞争与协作并存、知识外溢与创新共享的生产与市场的连接;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来看, 产业集群实际上是某类产品在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 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归根结底, 产业集群就是集群内企业和相关机构集聚在一起发展, 在特定的地区内或区域间形成的产业链的集合。

2 泉州产业集群发展过程及存在问题

2.1 泉州产业集群发展过程

泉州民营企业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萌芽发展起来, 从家庭作坊、简单加工、制造代工、品牌建立、产业集群形成, 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产业集群萌芽阶段 (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末) 。

泉州产业集群发展初期主要是由最简陋的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加工业, 以“三来一补”的服装鞋类等加工生产为主, 走的是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的发展路子。鞋服产业集群的萌芽发展带有很强的自发性质, 当地人利用侨乡的海外市场信息和生产加工的技术便利条件, 开始主要从事投资少、技术要求不高的的手工定制鞋服的生产。同时, 拥有地方要素禀赋资源的县市, 如惠安、德化、南安等则发展了有地方特色的石雕、陶瓷、水暖的生产制造企业。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逐步形成外向型产业集群的雏形。

(2) 产业集群发展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 。

在这个阶段, 泉州产业集群企业开始由家庭手工作坊式向加现代工生产制造转变、跨越。通过市场化的竞争和优胜劣汰, 逐步淘汰了一些机器设备落后、生产能力不足、缺乏竞争力的企业, 出现了一些有影响力且规模和生产技术都比较强的大企业, 产业集群发展快速, 集群优势优化得到发展壮大。在发展过程中, 产业集群内专业化分工也不断加深, 品牌企业开始涌现, 成为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 带动产业集群上下游的发展。这些龙头企业的周围分布着上下游配套企业, 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链。与此同时, 研发机构、营销广告、金融保险、培训咨询、猎头中介等相关支撑机构也在集群内集聚, 使集群产业链在广度和深度上均得到发展。

(3) 产业集群成熟阶段 (本世纪初以来) 。

泉州产业集群迄今已走过了35个年头, 目前已逐步趋向成熟。在这个阶段, 集群企业增加到一定数量并趋于相对稳定, 集群企业产值继续增加, 集群产业链也逐渐完善, 集群内企业的分工合作也较为稳定。经过多年的资本积累和运营, 行业核心的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走向成熟, 出现一些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品牌, 比如安踏、特步、鸿星尔克、九牧王、七匹狼、利郎, 等等。与此同时, 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依附、围绕着龙头企业, 按照分工安排进行辅助性生产;龙头企业实现了产品自主研发设计、自有品牌创立以及国内外市场渠道的拓展, 与其他企业形成牢固的、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同时, 政府也加强了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和引导, 通过规划建设工业园区等方式引导产业集群内企业向一定空间集聚, 在产业园区内提供基础设施配套、市场信息、第三产业服务等方式, 进一步降低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运营成本, 提升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优势。

目前, 泉州地区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一县一业”模式产业集群, 如晋江的鞋类产业集群、石狮的服装产业集群、惠安的石雕产业集群、德化陶瓷产业集群、南安水暖设备产业集群、安溪茶产业集群、永春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等。

2.2 泉州产业集群存在问题

产业集群在泉州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到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是目前泉州产业集群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

(1) 企业层面存在问题。随着产业集群内企业数量增多、企业规模扩大以及企业实力的增强, 出现的首要问题是人才供给瓶颈, 比如高级研发技术人才匮乏、高级管理人才稀缺、高级技工也出现短缺, 人才难以长期留住, 人员流动性很强, 即使是普通工人也出现了招工难的境况;其次是集群内企业产品同质化严重, 市场竞争规则意识不强, 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仍然盛行;再次是自主创新能力后继乏力, 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增加缓慢, 与国内和国际主流品牌竞争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自主品牌的构建能力仍然不强。

(2) 集群层面存在问题。从泉州产业集群层面来看, 一是集群发展层次和水平还处在较低层次的生产制造分工协作阶段, 没有真正形成集群内在研发、生产、营销的整体优势, 集群竞争优势大多建立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基础上, 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制造加工环节, 产品档次和质量不高, 附加值较低, 集群在国内外的行业地位有待提高;其次是虽然上规模的企业数量不在少数, 但是管理方式仍然以家族式管理为主, 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经营规范性较差;再次是集群内没有形成较好的行业市场行为规范, 企业间竞争多于合作, 集群内知识外溢程度不高, 商务配套服务不发达, 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的中介服务机构网络严重欠缺。

(3) 政府层面存在问题。产业集群的发展虽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但是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引导和服务。泉州产业集群升级在政府层面存在的制约因素有: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没有与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密切配套, 这是泉州很多民营企业将总部迁移出去的主要影响因素。二是政府用地规划滞后, 目前制约泉州产业集群发展升级的一大难题是土地资源的严重紧缺, 导致企业用地困难。三是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引导和管理不到位, 对产业发展引导和扶持的政策机制不足, 比如缺乏对企业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引导和监督, 导致“山寨”产品横行, 挫伤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同时政务服务水平也存在不足, 有待进一步简政放权和更为细致的服务。

3 泉州产业集群升级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基于上述对泉州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的认识和对存在问题的剖析, 本文进一步对集群的调整和升级进行研究和探析, 设计了针对泉州产业集群升级影响因素的问卷, 对当地企业进行了实地的访谈调研, 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 以期找出产业集群升级的途径和对策建议。

3.1 问卷设计和调研

3.1.1 问卷调查设计

为深入了解企业对泉州产业集群升级的认知、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困难, 围绕着集群内企业对企业转型、品牌建设、研发创新、政府职能、人才因素等方面设计问卷, 共221个题项。调查采取5级问卷方式, 即对问题题项设置为“非常不重要”、“比较不重要”、“一般”、“比较重要”、“非常重要”, 分别用“1”、“2”、“3”、“4”、“5”代表。

3.1.2 问卷收集方法

本问卷调查采取深度访谈的方式, 通过对泉州产业集群企业实地访谈调研、到各种展会上进行调查, 以企业的中高层为主要访谈对象, 共发放285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229份, 问卷有效率为80.35%。

3.2 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问卷调查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 使用统计软SPSS17.0来分析探讨各个变量之间的关联度以及影响情况, 主要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用图表和数字来表现样本数据的分布及特征。

3.2.1 问卷调研对象概况

从表1可以看出, 问卷访谈对象中, 企业主占比为20.96%, 高层主管、中层主管和基础主管分别占比24.14%、26.64%、28.82%。由于产业集群升级和企业转型涉及企业及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与战略决策, 是属于主要由高层管理者需要考虑和实行的决策行为, 所以访谈对象的分布比例符合问卷意图和研究目的。

3.2.2 集群升级的企业影响因素

产业集群是否能够升级关键在于集群内的企业是否升级。针对企业的升级影响因素, 本文设计了14个问题题项。从表2可以看出, 对有效回收的229份企业问卷进行的描述性统计发现, 绝大多数题项的均值都在3~4之间, 即处在一般和比较重要之间。其中均值比较高的是市场风险、资金投入、人才获取、经营管理团队、研发与创新能力、资源获取等方面, 说明企业在进行转型升级时首要考虑市场风险因素, 包括对市场变化的影响因素、对市场风险的把握和管控能力;其次是资金的投入, 对于转型企业来讲, 资金投入是必须列入重点考虑因素, 因为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本和效益;再次是人才获取, 这是泉州企业目前转型升级的瓶颈之一, 与一线城市相比, 由于城市软硬件环境条件相对落后, 对人才的引进和驻留存在较大的困难;同样, 经营管理团队能力和研发创新能力也是企业转型考虑的重要因素, 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影响到转型顺利与否, 研发和创新能力影响到转型后是否真的能够使企业产品结构与技术能力获得改善和提升。

3.2.3 集群升级的行业影响因素

产业集群的升级与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针对行业影响因素, 本文设计了8个相关问题题项。从表3可以看出, 受访对象认为影响集群升级因素中的行业转型成本最为重要, 均值为4.34, 这说明转型成本是制约集群升级的首要因素;其次是行业发展前景和市场形势, 均值分别为3.88和3.73, 这也是受访对象最为关心的因素, 说明行业发展前景和市场形势好坏的判断也直接影响到集群升级的可能性;再次是与行业相关的经济形势和行业市场渠道, 均值分别为3.70和3.66, 这也直接影响到产业集群的升级是否能够实现。

3.2.4 集群升级的城市影响因素

产业集群是相关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 是集中在特定的城市区域中, 所以集群所在城市软硬环境条件与集群的发展和升级息息相关。针对城市环境影响因素, 本文设计了15个问题题项。从表4可以看出, 有10个题项均值超过4, 说明这些题项因素对集群升级非常重要;其余5个均值也都在3以上。城市的发展前景、硬件设施、经济发展水平排在前三位, 说明受访者对这几个因素对集群升级影响的重要性认可度最高;接下来是城市商业化程度、产业政策和科技教育资源, 都对集群升级有非常重要影响, 这几个因素主要对集群的商务发展、人才获得以及智力资源支持方面产生影响;企业的城市人口规模、人文和环境条件、城市知名度等虽然排在后面, 但是其均值也都接近4即“非常重要”, 说明这些题项因素都被访谈对象高度认同。

3.3 问卷相关性分析

在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同时也对问卷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分别从企业人员构成与企业业绩关系、营销宣传与企业业绩、集群品牌与集群竞争力关系等进行分析。

3.3.1 集群内企业员工构成与业绩关系

人才和研发技术是集群内企业最重要的要素资源, 直接关系到集群内企业的业绩表现。问卷设计了5个相关题项, 并以销售额、利润、市场增长、总资产和纳税额作为企业业绩的衡量指标。表5结果表明: (1) 员工中大专以上学历数量与销售额和总资产的相关性分别在5%和10%水平上显著, 说明员工学历与企业销售额和总资产呈正相关关系。 (2) 技术人员占比与市场增长和纳税额、销售额和利润的相关性分别在5%和10%水平上显著, 说明技术人员多与市场增长、纳税额、销售额和利润增加呈正相关关系。 (3) 生产人员占比与市场增长的相关性在10%水平上显著, 说明生产人员占比与市场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4) 专业研发机构设置与利润和总资产的相关性都在5%水平上显著、与销售额的相关性在10%水平上显著, 说明企业设置研发机构与利润、总资产和销售额呈正相关关系, 企业的研发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

注:***、**、*分别代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双尾检验)

3.3.2 集群内企业营销宣传策略与业绩关系

宣传活动是集群内企业提高市场销量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问卷设计了电视广告、招牌广告、人员推销、赞助活动和网络推广5个题项, 并以销售额、利润、市场增长、总资产和纳税额作为企业业绩的衡量指标。表6结果表明: (1) 电视广告与5个业绩指标的相关性都分别在5%和10%水平上显著, 说明电视广告与所有业绩指标呈正相关关系, 传统的营销宣传手段还是占主要地位, 也说明市场的主体仍然相信电视营销广告。 (2) 赞助活动与总资产和纳税额的相关性在5%水平上显著、与销售额和利润在10%水平上显著, 说明赞助活动与上述业绩呈正相关关系。 (3) 网络推广与销售额、市场增长、总资产的相关性都在10%水平上显著, 说明网络推广与上述三个业绩都呈正相关关系, 网络推广已经成为泉州产业集群营销宣传的重要手段之一。

注:***、**、*分别代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双尾检验)

3.3.3 集群升级与集群品牌构建相关性

集群品牌建设是集群升级的重要环节。针对集群品牌建设, 问卷设计了5个题项:人才集聚、贴牌生产、企业品牌、产品设计和营销创新;针对集群升级, 问卷设计了6个衡量指标:产品质量、创新能力、品牌竞争、人才优势、管理水平和销售渠道。表7结果表明: (1) 集群人才集聚与产品质量、创新能力与人才优势的相关性分别在5%水平上显著, 说明集群人才集聚形成了产业集群内的人才池, 造就了集群的人才优势, 也带来了产品质量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促进了产业集群升级。 (2) 企业品牌与产品质量和人才优势的相关性在5%水平上显著, 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在10%水平上显著, 呈正相关关系, 说明企业品牌建设可以促进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 产品设计与产品质量、创新能力和人才优势的相关性分别在5%、10%水平上显著, 说明产品设计能力来自于人才优势, 而产品设计能力是质量和创新能力的保证。 (4) 营销创新与品牌竞争力、人才优势和销售渠道相关性在5%水平上显著, 与管理水平相关性在10%水平上显著, 说明营销创新是基于人才优势, 而且与管理水平和销售渠道的建立有着正相关。

注:***、**、*分别代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 (双尾检验)

4 泉州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建议

前文分别从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较为系统细致地研究了产业集群升级与企业转型、政府政策、行业因素、城市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 发现它们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针对上述分析, 本文对产业集群升级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4.1 城市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 是保证经济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包含: (1) 硬件基础设施, 指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等工程设施, 硬件设施对于经济生产单位特别重要, 是企业运作的基本必备条件。 (2) 软件环境条件, 指行政管理、科技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金融保险、社会福利、文化娱乐城市等软件设施, 直接关系到产业集群的聚集程度和产业价值链的发展与完善。建议泉州加强开发区建设, 拓展经济开发区的规模和质量, 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不同功能的产业园区, 进一步强化产业集群的升级转型, 并形成产业集群的可持续性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环境建设既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进行生产和市场开拓经营, 更有利于人才的引进和长期留住, 对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提升是重要的基础条件。

4.2 集群政策扶持与引导

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离不开地方产业政策的扶持与引导,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 对于产业集群的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必须负起政府规划、政策扶持与引导的责任。具体的做法是: (1) 产业集群的规划。要对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进行彻底的研究与剖析, 找出特色和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对产业集群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方向进行规划和引导。 (2) 产业创新能力的培育。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营销创新, 对技术上有突破和贡献的企业要给予大力支持与奖励。 (3) 产业集群升级扶持政策。要通过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提高政府的政策前瞻性和引导, 帮助集群内企业自觉围绕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提升, 探索升级的途径和方法。 (4)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第三产业要大力支持, 包括商贸流通、酒店餐饮、购物休闲、管理咨询服务和劳动技能培训等方面, 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升级提供有效的服务保障。

4.3 集群价值链完善与创新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其成本优势和创新能力, 而价值链则在产业集群基础上各个环节发挥其最大价值, 并整合成整体优势, 这就需要价值链的创新能力。 (1) 建立和完善“供应商—最终客户”完整的价值链体系, 集群内企业做好专业化分工与协作, 围绕集群产业链核心环节进行密切的合作。 (2) 要在集群中嵌入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 如研发、设计、品牌以及服务等环节, 抢占价值链的制高点;另一方面, 推动产业链向前后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战略增值环节, 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 提高集群所在区域的产业综合竞争力。 (3) 集群内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和积极性, 引导和协调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分工协作, 发展和完善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战略联盟, 促进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价值链创新体系, 使集群内企业能够获得技术外溢的好处, 从而提升集群价值链的整体价值水平, 让集群产业的战略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4.4 集群品牌创建与提升

实施集群内企业品牌与集群品牌协同发展战略, 对集群内具备较高产品附加值和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企业, 鼓励其发挥名牌产品效应, 扩大名牌产品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 鼓励集群内企业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 实现资源共享, 进而创立产业集群品牌, 提升产业集群的知名度以及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将集群内产业资源融入到品牌设计理念和品牌推广中, 既突出集群内原有品牌差异化和特色, 也要将集群内不同品牌进行优化组合, 创设出独特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品牌。比如, 针对泉州地区鞋服产业集群比较发达的情况, 特别是运动类鞋服产业链比较完善和齐全, 应该利用现有名牌产品的知名度, 结合体育文化积淀, 提升对运动类产品的品牌设计与推广, 积极推进运动类产品品牌与体育文化产业品牌的互动协调发展, 形成特色的运动鞋服产业集群品牌的市场效应。

4.5 集群信息化体系建设

产业集群结构调整与升级离不开信息化体系建设, 通过信息化体系, 产业集群依靠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与信息化管理来整合集群内部技术、产品、人才、资金等信息, 以及产业外部的资源、市场等一切有用信息, 是一种产业集群价值链优化和增值方式。信息化体系建设要求产业集群依靠内部力量不断学习积累和自主创新, 产生较大的内外信息化管理成效, 可以拓展产业集群内生升级路径, 发挥集群自身优势, 凝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

借助管理信息系统促进集群内外各相关组织的联系, 依靠集群内相对稳定的分工协作和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 形成产业集群价值链的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和知识流在产业集群内充分汇集与有效利用。通过信息化管理, 将产业集群内各利益相关方, 包括供应商、同行企业、用户、关联企业、科研机构、教育培训机构、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市场中介机构等联系在一起, 在产业集群信息化形成的知识溢出效应下获取“学习经济”, 提升产业集群价值链的增值能力。

5 结论

泉州产业集群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 已成长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令人瞩目的成熟产业群, 但是, 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内外部环境条件下, 泉州产业集群遇到发展的困境和瓶颈, 需要创新发展, 从政府到行业、到企业, 必须同时发力, 在政策引导、软硬环境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转型、企业和集群品牌建设等方面加以建设和完善, 通过产业集群内部力量的生长、产业价值链的重组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 改造传统的产业运作模式, 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 才能实现产业集群的升级和转型。

参考文献

[1]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 f nations[M].New York:The Free Press, 1990

[2]PORTER M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6 (6) :77-90

[3]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4]谭劲松.何铮.集群研究文献综述及发展趋势[J].管理世界, 2007 (12) :140-147

[5]NELSON R.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A comparative analysis[M].New York and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19-25

[6]FELDMAN M P, FLORIDA R.The geographic sources of innovation: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nd product innov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J].Annals of American Geographer, 1994, 84 (2) :210-229.

[7]KRUGMAN P.Development:Geography and economic theory[M].Cambridge:MIT Press, 1995:31-57

[8]KRUGMAN P.Space:The final frontier[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8, 12 (2) :161-174

[9]ALFRED D CHANDLER, PETER HAGSTROM, ORJAN SOLVELL.Regional cluster and firm strategy[M]//The dynamic firm:The role of technology, strategy, organization, and region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0]魏江.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知识溢出效应分析[J].科研管理, 2003, 13 (4) :54-60

[11]赵蓓.嵌入性与产业群竞争力:理论研究与分析框架[J].东南学术, 2004 (6) :138-145

上一篇:神经成像下一篇:音乐渲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