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工作的发展模式

2022-08-25

第一篇:社区工作的发展模式

中国农村社区发展模式

摘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明确建设目标,合理定位建设模式。本文在评述目前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基础上,从湖北老河口市农村社区建设经验出发,侧重于从实践的角度解读老河口实践的经验与启示,进而对老河口实践进行总结,拟建构“两型”社区这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创新模式。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目标,合理定位、适时创新建设模式,探索和选择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认真研究并审慎地回答这一问题迫切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给予深入探讨。本文旨在对湖北省老河口农村社区建设典型经验的调查和总结的基础上,探讨农村社区的目标定位和模式选择、创新问题,探索既符合民主政治发展,又依据中国农村实际情况而定位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这对于正处在初步探索和发展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引向深入,落到实处,具有重要意义。

一、已有的实践模式及其研究评述。

我国近年兴起的农村社区建设,虽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但已在各自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诸多卓有成效的建设模式,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典型模式:

(一)、江西模式:“一会五站”。

作为欠发达省份的江西是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第一块试验田”,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把农村社区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了自然村落,摸索出了符合江西农村特点的建设模式。“一会五站”是江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核心,具体而言,是在村落社区中成立以老党员、老干部、老农民、老教师、老复员军人和无职党员为主体,热心村落社区建设的志愿者参加的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通过志愿者协会下设社会互助救助站、卫生环境监督站、民间纠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公益事业服务站和科技信息传递站,组织村民开展各类活动。在村落社区建设中,强调坚持自愿参与、量力而行、服务村民、互帮互助、形成合力、公道正派的原则,社区建设不背负任何的硬性任务、指标,也不给村民添任何麻烦。

(二)、秭归模式:“组织再造”。

杨林桥镇是湖北秭归县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的典范。杨林桥镇地处山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受到当地运行良好的“红白理事会”等农民自组织协会的启发,杨林桥镇领导人提出了划小村级管理单位,撤销村民小组改建社区的工作方案。“组织再造”是秭归杨林镇社区建设模式的内核。

按照“地域相近、产业趋同、利益共享、规模适度、群众自愿”的原则,全镇14个村成立社区306个,互助组1034个。每个社区30个左右农户,设理事长1人,理事2一4人,共“海选”出理事会成员1028人,建立了“村委会互助组生活 - 生态”庭院农业生产循环。所谓庭院经济,指的是农民以房前屋后的土地、水面和空间为基础,充分利用庭院设施等优势,从事种植、养殖、加工、服务等生产经营活动的一种经济形式。

近年,老河口各地形成了几种典型的庭园经济模式:一是养殖型庭园经济,因地制宜推广以猪、牛、羊、鸡、兔为主的养殖型庭园经济,推动农村养殖业发展。温岗村引导农户利用当地丰富的草地资源发展庭园养兔,每户平均养殖30只种兔,每年为农户增收1000多元;

二是种养结合型庭园经济,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生产。在273户建有沼气池的柴店岗村,推广户平圈养3一5头猪、1个沼气池、70一140平方米菜园的“猪沼菜”庭园经济模式,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链条模式,每年节约农药化肥250元,出栏6一10头肉猪,种3茬蔬菜,可为农户增加收入3000元;三是长短结合型庭园经济,积极发展立体农业。指导农户充分利用庭园空间,推广长短结合、高矮结合的种植模式,使农户房前屋后花果飘香,不仅形成了“林在村中、村在林里”的良好生态环境,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农户增收 2000多元。

(三)、“三位一体”,繁荣社区文化,培育社区归属感。

第一,培植农村中心文化户。老河口文化中心户建设采取“1 + 1”或“1 + X”的模式,即一个“文化科技屋”加一个商店、或一个诊所、或一个加工厂等经济实体,以商养文、文商互补。让农户自主经营,依托实体发展,赋予了“文化科技屋”和“文化中心户”强大的活力。李楼镇柴店岗村村民王宗岭开的小商店原来只是卖些日用品,生意一般,自从办成了“文化中心户”,在村里的扶持下,他买了很多科技文化书,免费向村民开放,村民隔三岔五就到他那里去,看书、借书,交流各方面知识,营业额也随之增加了上千元。如今,老河口农村,像王宗岭这样的“文化中心户”成了农民学习的课堂,甚至很有可能走出一条适合农村未来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新路。

第二,建设社区文化平台。2007年来,老河口发展文化科技中心户115个、农家书屋4个,兴建标准化村文化活动室5个、村级文化体育场7个,电脑、图书、音像资料、健身器材、报纸杂志在社区扎根、留在农民身边,有力地促进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发生与发展。计划到“十一五”末,老河口100%的乡镇建有符合标准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60%的乡镇达到文化先进乡镇标准,98%的村建有村级文化活动室,100%的村有文化中心户;85%的乡镇建有体育健身中心和体育指导站,50%的村建有体育基础设施,社区文化载体、文化大舞台将得到有力搭建。

第三,开展特色活动,增强教育实效。老河口积极推进“孝心献老人”、“文明市民”、“星级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大力推进“文化中心户”、“美德在农家”、“政策、道德、法律、文化、科技、卫生六进家”、“婚育新风进万家”以及生态文明村、文明城镇等群众性创建活动,普及文明行为常识,增强农民文明意识,在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的耳濡目染、身体力行中培育了农民的“生活共同体”理念以及社区归属感。

二、河口社区建设的绩效及经验。

老河口经过两年的农村社区建设,形成了宝贵的举措与经验,与其他的社区建设模式相比,其成效及其对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挖掘内部资源,低成本建设农村社区。在农村社区建设中,需要投入相应的人、财、物开展社区建设,“等、靠、要”、完全依赖上级的转移支付是行不通的。与此同时,农村集体经济薄弱、负债累累也是不争的事实。2001年,农业部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全国村级负债1483亿元,平均每个村负债20万元。 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给村一级一定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村干部的工资和必要的办公支出,几乎没有其他机动的开支。

(二)、贴近农民生活,激发农民参与在社区建设中,长期以来导致的政府包办、代办倾向以及农民参与的被动性,再加上农民自身在经济上的弱势地位,“人微言轻”、“边缘化”使他们往往远离社区建设。正如美国社会政治学家安东尼·奥罗母所言:“处于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人参与政治的比例必然要比处于较低社会经济地位的人们高些。这种差别,确实可以反映出那些较低社会地位的成员在各方面的不利条件,诸如仅享有较低级别的信息和较少的闲暇时间”。大多数社区农民的弱势降低了其参与社区建设的效能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建设农村社区必须依靠农民,凝聚农民的建设动力,不然的话,类似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时,由于忽视底层民众的动员和参与而导致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现象很可能重演。

(三)、倡导生态发展,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建设农村社区必须以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为前提。“如果不尊重自然规律,违反客观规律而任意活动,那就一定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正如有关学者所言,“生态规则是明确无情的:大自然必须受到保护,否则我们人类将灭亡”。 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协调人类居住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之间的和谐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区。

(四)、坚持经济致富与文化脱贫相结合文化属于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具备经济基础的社区文化建设才是一场循序渐进的行动,否则的话,即使偶尔产生文化建设轰动效应,也只不过是表面光鲜,实际价值甚少。不可否认的是,文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能够反作用于经济。研究表明,文化贫困及其产生的贫困文化往往是影响当前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增长相结合,在建设农村社区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培育农民的创新创业精神等现代观念,也可以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农村经济的增长也可以为建设农村社区文化提供持续发展的充足财力。

老河口农村社区将社区经济发展与社区文化繁荣结合起来。现代农业与庭院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区经济致富,给社区居民带来的看得见的利益,激发了他们建设社区文化的热情;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中,摒弃抽象的文化建设,结合农民迫切的生产生活需求,在文化活动的开展中传播农村科技、法律、卫生等知识以及党与政府的相关政策。农村社区经济致富与文化脱贫相辅相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让社区文化建设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三、结论:“两型”社区的创新模式

基于以上分析,老河口社区建设模式创新的启示意义显而易见。与此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对老河口实践做进一步的发掘和阐释,并建构一种新的建设模式──“两型”农村社区,这对于明确农村社区的建设方向、模式定位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型”农村社区是本文试图超越简单的或“标准的”个案、模式视角,而以整个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为着眼点,对其当前与未来发展的若干定位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去把握一般事实和探寻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尝试性提出的社区建设模式框架。“两型”农村社区是针对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建设的目标定位和模式创新问题而提出的概念,指的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社区”。资源节约型社区是指整个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建立在资源稀缺、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在政府投入、村庄公共收入以及农民自身收入有限的背景下,建设农村社区的核心是节约资源,并尽可能“低成本、高收益”地建设农村社区;环境友好型农村社区是指农村社区的发展以人

为本,以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健康、环保和谐为主旨,追求一种人的生存、社区经济和社区发展与社区环境的良性互动的友好方式,从而实现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在农村社区建设框架下把二者的内涵统一为一个整体的概念,即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农村社区。

要澄清这些概念,发现其重要的和连贯的意义,只有借助对观察对象的逐步分析。最后,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全国各地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禀赋、风俗习惯等不尽相同,以及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差距,农村社区建设不可能有统一的适用于所有村庄的模式,也就是说农村社区建设在应然与实然层面上都是多元性的现实与实现。因此,我们对模式的理解就不能陷入误区,即认为模式就是供模仿、复制的榜样或典型。事实上,从发展模式的定义来看,任何一种被总结出来的模式,都有其典型性与特殊性,都是与特定的主体相对应的。对模式的分析,其意义主要在于从经验事实中加深对发展的内在逻辑及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通过他人模式来反思和分析自身行动的合理性,以便针对自身的实情,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路径。笔者通过对老河口实践的总结与分析,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新模式──“两型”农村社区的意义便在于此。

关键词:农村社区;“两型”社区。

第二篇:我国社区警务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摘要:社区警务强调警察与社会公众和谐相处,通过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增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以全社会的力量抑制与预防犯罪。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社区警务在中国,不仅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深厚渊源,而且有其他国家难于全面实现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社区警务 中国特色 发展

社区警务是西方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以来,风靡全球警界,对各国警务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休斯顿警察局率先提出回归社区警务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如加拿大、法国、英国、澳大利亚及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也先后实行社区警务。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以治本为主、治标为辅的警务发展战略。它是对传统的“专业化警务”战略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深刻反思之后的一种选择。

传统的“专业化警务”战略虽然在打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警察在其中亦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如此巨大的付出却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专业化警务”战略简言之即是一种以打为主的战略。警察受报警电话驱使,对案件作出事后反应;警察工作过分强调专业化,而忽视发动公众广泛参与;衡量逮捕罪犯的数多少和警察接到报警后到达现场的速度是警察工作的主要评价标准;依靠增加警力和装备现代化提高警察工作效能;对警察注重提倡勇敢顽强的精神,而忽视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为公众乃至社会提供必要的服务。这样做的结果是警察疲惫不堪,效果并不理想,犯罪不仅未能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打不胜打,愈打愈多。为改变这种局面,英、法警学专家和警务人员开始探讨一种新的警务战略。他们的注意力从以打击犯罪为主转移到以预防犯罪为主;从强调警察的专业性转移到重视改善警民关系、广泛发动公众参与;从警察工作随着案件走转移到以社区为单位,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共同预防犯罪,将犯罪遏制在发生之前;从强调高破案率转变为树立多破案不如少发案的观念。由于这种警务战略植根于社区,以社区作为警务工作的重点,所以,概括地称为“社区警务战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介绍社区警务的著述、文章日渐增多,一些人认为,社区警务发端于美国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是对过分公务化、强力化、技术化的科学化警务并没有解决警察与犯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问题的反思与回归。有人说社区警务是社会化警务、集体化警务,有人说社区警务是民主化警务、人性

化警务,也有人说社区警务是特色化警务、个性化警务。对中国而言,社区警务是不是世界警务新潮流并不重要,它是否适合中国国情才是关键。一方面,社区警务并不完全是国外泊来品,中国人很早就有过相关探索,新中国警务在这方面更是有成功的实践、优良的传统和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社区警务既适合中国传统文化,又适应中国社会变革,对中国警务的改革、尤其是对基层实战单位的警务改革,具有广泛意义和重大作用。

社区警务强调警察与社会公众和谐相处,通过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增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以全社会的力量抑制与预防犯罪。从这一点出发,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社区警务在中国,不仅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深厚渊源,而且有其他国家难于全面实现的广阔前景。

中国古代就有社区警务的类似理论和实践。通过整体解决社会问题入手强化社会治安,这种思想和实践在古代中国一直存在。在思想方面,韩非子就是典型代表之一,他在《韩非子.显学》篇中曾明确指出:“急耕田垦草以厚民产”;“修刑重罚以为禁邪”;“征赋钱粟以实仓库,且以救饥馑而备军旅”;“境内必知介而无私解,并力战斗以擒虏”;“此四者所以治安也!”韩非子所论述的治安,是从国家政治生活的全局加以考察的,这是一种“大治安”的理念。这就使他的思想不仅有宏阔的实践视野,又能获得深广的理论支撑。在实践方面,管仲在齐国的改革是成功范例之一。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的改革,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定民之居,使士、农、工、商各安其居,不得混居杂处,并限制迁徙,管理流动,形成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强、相对同质因而相对稳定的社区,既使人们生活安定、恋土重家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又能较好地避免社会心理学上的“交叉感染”,防止形成与主流文化不太合拍的亚文化;在管仲这一“三其国而五其鄙”“寓兵于农”的规划下,齐国全境每一个人户都处于一个统一有效的行政网络之中,得到了权威而有序的管理。这个体制,可视为后世郡县制的前身。他还进一步在基层推行闾伍制:每25户为一闾,闾设闾墙、闾门,按时启闭,由闾有司主管。凡出入不时,行不由径,衣服不正,所携非物,或圈属群徒,歌呼呜叹于道,哄抢强卖于市者,都要受到闾有司的严格惩处。管仲认为,凡扰乱治安的攘夺、盗窃、攻击、残贼、奸非等情,都滋生于“州里不隔,闾门簧瑁出入无时,早暗不禁”的管理不力上。因此,他每到一地,必询问“邑之贫人债而食者几何家?士之有田而不耕者几何人?”“国子弟之无上事、衣食不节、率子弟不田、弋猎者几何人?男女不整齐,乱乡子弟者有乎?”等等,调查题目有七八十个之多。(见《管子.问篇》及《八观》等) 他还亲自布署筑城郭、修墙垣、绝通道、扼门关、深沟防、捕盗贼、除人害,强化基层治安设施与治安活动。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国家行政管理能直达每一人户,至少可从齐国实行闾伍制的春秋初

年( 公元前8世纪中叶 )算起。第二,恒民之业,父传子继、兄授弟习,职业长期不变,既节省了社会的就业培训费用,还因为能够保持较低失业率而有利于社会稳定;第三,“作内政而寄军令”,用军事编制组织、训练、管理民众,既使社区居民相互比较了解、信任,形成并存互助习惯,更使人们惯于服从和奉献,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两方面都有利于社会稳定;第四,严密户籍登记,既使国家可以严密其他管理,减少无序状态,从而有利于社会治安,又通过及时的登记、调查使可能违法犯罪的居民产生受控感觉,形成心理威慑,从而有利于社会治安。第五,厉行邻里连坐,邻居犯罪,告发者重赏,隐匿者重罚,以严刑峻罚扼制犯罪。管仲的改革,使齐国迅速安定、迅速富强,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到了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郡县制,“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上设郡,县下设乡、里、什、伍。郡守县令由朝廷任命,乡里什伍的头目由地方聘选。这就是“郡县制”。在乡里基层,每5户为一伍,10户为一什,实行“什伍制”,“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 史记.商君列传 》) 居民之间,推行“联保联防连坐制”:一户失窃、失火,四邻都有责任救助;一家违禁犯法,四邻与地方均负连带责任。商鞅还严厉控制流动人口、非农业人口即“言说者”、“工商游食之民”等,其措施包括旅馆的投宿登记,旅客“无传”没有通行凭证不许投宿,否则旅客和店主一体治罪。这个措施连边境私人旅舍都执行了。在这种强化管理下,动荡社会的基层也获得了相对的安稳。“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

当然,这些改革措施大多不适合现今社会,但是,不是就犯罪谈犯罪、就治安搞治安而是以社会发展谋求社会稳定,这种思路,分明是社区警务的思维模式。 由于国情不同,中国的社区警务建设并非照搬欧美经验,而是伴随着公安体制的改革,呈现循序渐进的特点,两者的结合点是公安派出所体制改革。二十世纪90年代初,公安部第四研究所首先与山东省济宁市公安局合作进行了派出所社区警务试点。1995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接受公安部治安局项目,在全国16个城市进行公安派出所工作改革与社区警务方而的调查研究,取得了建设性成果。在此基础上,1997年4月,公安部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全国公安派出所工作会议,将社区警务作为未来派出所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123号)提到“有条件的地方,要根据社区规模的调整,按照区‘一区’(社区)一警的模式调整民警责任区,设立社区警务室”.将社区警务纳入社区建设工作体系。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同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 13号),要点就是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坚

持统筹兼顾,进一步加快公安体制改革,加强公安机关正规化建设,社区警务是其中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2006年10月9日,公安部正式下发《关于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的决定》,提出以社区警务服务和谐社会。当月,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7年8月,周永康同志在全国城市公安机关“二基”工程建设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探索建立与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社区和农村警务工作新机制。在同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成为了“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基本内容。从发展历程上来看,社区警务在中国的发展始终紧随着党的理论发展,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实践阵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改革和加强城乡社区警务工作”,正是指明了发展社区警务在今后中国警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那么,社区警务符合中国公安机关优良传统,中国公安工作有其特色,这是国内外警察学界所公认的。这些特色究竟是些什么?在不断地发展和摸索中的中国社区警务发展和改变又是如何的呢?作为在一线的基层民警,我有着最切身的体会:

一、是以“三基”工程建设为重点。

加强“三基”工程建设,是公安事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基石。公安机关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肩负着其他任何部门都无法代替的特殊作用,基层公安机关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担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其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基层公安机关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牢固树立固本强基的意识,把基层基础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深入推进“三基”工程建设向纵深发展。要狠抓工作落实。要严格按照“人往基层下,劲往基层使”的要求,将工作中心向基层下移,同时从财力、物力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切实提高基层基础建设的保障力度。要积极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沟通,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夯实基层硬件基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吸纳社会资金,壮大保安队伍力量,扩大治安报警监控设施的覆盖面,打捞基层防控基础,实现互利双赢。要苦练基本功。以提高基层所队民警执法水平和做群众工作能力为重点,立足所在岗位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深入开展基本功训练。要把岗位练兵和“三个必训”相结合,把训练经常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确保基层民警做到既懂方针政策,懂法律法规,懂业务知识,又会擒敌自卫,会执法执勤,会管理服务,会群众工作,计算机操作。要加强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通过运用信息、信息网络和信息手段,实现警察内部管理和社会治安管理,形成一种

高效能的警务体系。基层公安工作事务繁杂、千头万绪,管理效能不高,消耗了大量的警力。因此,要大力加强派出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刑侦综合2000系统、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指纹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110接处警系统等建设,以简化警务运作流程,强化科学管理,提高技术应用水平,促进基层公安机关由粗放式、低效能的警务运作向集约式、高效能的警务运作方式转变,进一步打牢基层基础。

二、是以社区警务建设为重点。

社区警务工作是公安机关最基层、最基础的工作,党的十七大将城乡社区警务工作提到新的历史高度,要求从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来谋划、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基层公安机关根据新时期的需要,深入推进社区警务战略,实现警力下沉,警务前移。

完善管理制度。由派出所副所长分管社区警务室的工作,从而进一步强化警务室职权和处置警务的能力。完善工作职责和激励、监督考核管理制度,通过不断完善社区民警的工作职责,明确社区警务的内容和目标,同时对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形成量化考核标准,进一步促进社区民警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社区民警的素质。首先要提高社区民警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社区民警对基层情况最熟悉,要善于第一时间掌握不安定因素的信息,提前介入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解决。要善于发挥居委会、民调组织、社区德高望重人士的作用,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尽量将其解决于基层。要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善于引导矛盾双方依靠法律途径解决问题,防止矛盾激化和升级。其次要提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社区警务时时刻刻面对群众,必须把服务意识贯彻到各项警务工作中,做好群众工作。要善于倾听群众的心声和建议,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要与社区干部、群众建立良好、融洽的工作关系,争取大家的支持和理解,为社区警务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后要提高建设平安社区的能力。要大力整合群防群治力量。目前,石岐区社区警务实行“一加三”模式,即在警务室的框架内,以直管或双管的方法,设立社区治安保卫委员会、出租屋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保安组织协调管理办公室三个专门的群防群治组织机构,系统地把主要群防群治力量置于社区民警的指导、监督下开展治安防范工作。要科学布防,比如:各社区一旦发生刑事案件,社区民警必须亲自到达现场了解情况;社区民警要对本辖区及周边辖区的治安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定期将案情通报给社区群众,提高群众的治安防范意识;社区民警要根据辖区的治安情况,科学布防,提高治安防范和打击的成效。要大力开展文明平安小区建设。对于开放式的住宅区较多,治安防控难度大的地

区,社区警务室积极联合居委会等部门,选择有条件的住宅区,发动、协助居民集资建立封闭式安全小区,提高治安防控力度。

三、是以治安防控工作为重点。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指出,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要坚持“打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在城区社会治安管理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要实现“发案数下降、破案数上升”的工作目标,切实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促进社会治安明显好转,要以“破窗”理论为指导,重点抓好社会治安防控工作。“破窗理论”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的,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又得不到及时的修复,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窗户玻璃,从而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导致犯罪滋生、蔓延。因此,在警务活动中,我们要对各种可能引发违法犯罪的因素及时进行化解和控制,对各种违法犯罪坚持严打,防止其升级、恶化。主要抓好两个方面:

“以防为主”,构建严密的治安防控体系。要按照管好犯罪高发群体,管住特种行业和重点场所,压缩多发性案件和加强基础性工作的整体思路,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构筑各单位、部门积极参与、专群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一要强化“三安”联动机制。在保安员队伍的管理方面,强化对保安员队伍的管理指导,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和完善,使保安员队伍向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在工作中,形成了“公安、治安、保安”“三安”联动的工作格局。二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内保单位、重点企业、重点场所和金融单位的安全防范工作。通过加强对各单位的治安防范指导与督促检查工作,动员和发动单位及时调整、完善、优化内部安全防范措施,提高治安防范针对性、时效性,确保安全。三要以“科技”为依托,提高治安防控力度。通过建立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对辖区治安重点部位、路段进行实时监控,加强警情分析研判,统一指挥,对社会面进行科学布警、动态防控,提高防控针对性和打击精确性。四要落实监管责任,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五是加强对敏感行业监管,预防事故发生。通过加强对废旧物资回收业、娱乐场所等敏感行业的档案管理,进一步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制度,开展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全面掌握各敏感行业的治安情况,积极堵塞销赃渠道,减少违法犯罪,降低安全事故几率。

“以打促防”,加大对行政案件等轻微性犯罪的打击查处力度。对轻微犯罪的打击,我们始终要坚持“零容忍”理念,因为相对于犯罪的实际发生来说,对犯罪侵害的恐惧和对犯罪高发率的担忧,也是同样重要的问题。打架斗殴、毁坏公物、卖淫嫖娼、吸毒、小偷小摸等行政案件,不仅直接刺激了人们对违法犯罪

的恐惧感和忧虑感,同时也经常直接成为暴力犯罪和其他恶性犯罪的导火索。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行政案件的查处,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增强群众安全感,密切警民关系,防止严重犯罪行为发生。在工作中,要切实转变“重刑事打击,轻行政查处”的思想,把查处行政案件作为预防和打击刑事犯罪、促进社会治安好转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狠抓落实,切实扭转行政案件与刑事案件倒挂的现象。要对整治治安重点地区和群众关心治安热点问题及时进行集中整治,限期进行整改,化解民忧,努力净化社会环境。要坚持严格执法,对满足查处条件的行政案件要坚决查处,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遏制犯罪违法犯罪蔓延升级。

综上所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索实践,我国已经自己找出适合自己的社区警务模式,中国虽然被认为是世界上发展社区警务较早的国家,但我国社区警务的发展某些方面并不如西方一些国家,以美国社区警务为例,美国的社区警务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密切警民关系,实现群防群治,十分注重警察在公众形象,在社区建立警察机构,在街区实施“市民在巡逻”计划等无一不是为了增进警民关系,促进社区发展;在这方面,美国与中国虽然都在进行,但美国在这方面显得突出。所以西方社区警务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吸收和借鉴。学习西方让民警走出去以巡逻、巡查、访查为主要值勤方式,与公众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我坚信通过每个基层民警的不懈努力,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定能建立一套先进而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警务管理体系的!

参考文献:《韩非子.显学》《史记.商君列传 》《秦律问答》等部分章节

《关于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00123号)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 13号)等

第三篇: 城市社区商业综合体发展模式研究

 浙江省房地产业协会 浙江东冠置业投资有限公司 浙江大学房地产

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

一、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功能和特征

(一)商业地产的含义及其层级

商业地产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商业地产是指各种生产性物业(如厂房)、非居住性物业,包括写字楼、出租性公寓、会议中心以及商业服务业经营场所等。而狭义的商业地产是专指用于商业服务业经营用途的物业,包括零售、餐饮、休闲娱乐、住宿、办公等设施,商业地产的开发模式、融资模式和经营模式都有别于商品住宅。本文以下指的商业地产是指狭

义上商业地产,即指用于商业服务经营用途的物业。

1、商业地产的层级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商业地产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本文按照商业地产项目的规模和辐射范围,将商业地产分为市中心级商业、区域级商业、社区

商业和街坊商业等四个层级。

市中心级商业地产一般建设规模都比较大,建筑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以上,日均客流量达到50万人次以上,一般处于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区域级商业地产是次于市中心级的商业地产,一般建筑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以上,日均客流量达到25万人次以上,一个城市一般具有好几个区域级商业区;社区级商业地产具有一定程度的商业集聚,主要商业业态以满足本地居民日常生活消费必需和日常生活服务为主,服务对象主要为本社区居民以及在本地区的商务人士,建筑规模一般在2.5万平方米以上,日均服务人口在5万人次以上,该级别商业是一个城市的主要商业形式;街坊商业地产主要是方便本地居民就近购买生活必需品,为本地居民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务,这种商业地产一般以底商形式出现,建筑面积较小,一般只有几

百平方米,大的可以到几千平方米。

2、社区商业地产发展潜力巨大

社区商业以方便居民生活,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为主要目的。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社区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居民生活要求快捷、便利的服务,居民对社区商业的需求日益增加。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地产,提高社区商业的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不仅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而且可以提升居民的居住品质,在我国大力

发展社区商业地产具有很大的潜力。

首先,社区商业地产日益受到政府和开发商的重视。以商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是城市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社区商业地产作为城市商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增加政府税收,使地区经济日益活跃、结构趋向合理。而且,社区商业地产的发展对房地产有良好的带动作用,很多开发商利用社区商业地产“打头阵”,带动区域房地产业的发展。其次,社区商业地产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日益提高,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建设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

商业仍显设施不足、网点布局不合理、服务功能单一,不能满足居民基本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一大批新建的居住小区,这些新建小区由于远离城市商业中心,生活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社区商业作为一种属地型商业,恰巧能够提供小区居民日常必需品和便利服

务,市场潜力巨大。

(二)社区商业的功能和模式

1、社区商业的基本功能和特征

“社区商业”是以社区为载体,以一定地域内居民和商务工作人员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以不断提升社区内居民综合生活质量和提高社区归属感为目标,通过各种商业业态、商业业种和商业功能的集聚,提供社区居民日常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属地型商业。“社区商业”是一种“因住而商”的商业,是城市商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其他商业形式相比,与城市居民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加贴近和反映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总体来看,社区商业在满足社区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和服务

方面,主要包含购物、餐饮、休闲娱以及服务这几项基本功能。

2、我国社区商业的主要特点

从社区商业的建筑形态上来看,我国社区商业主要有社区底商、社区商业街和社区购物中心等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与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

平有一定联系。

社区底商主要是指利用建筑底层作为商业用房,以满足自身社区消费者各种需求的社区商业。在我国,社区底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当时房地产开发刚刚开始,底商被纳入住宅项目规划,开发商一般把居住区外围、沿着道路的建筑底层作为商铺,出售给商业经营者,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

生活需要。

社区商业街是指位于居住区内的、以平面形式按照“街道”形态布置的单层或多层社区商业,其沿街两侧的铺面以及商业楼里面的铺位都属于商业街商铺,社区商业街内的商铺多为独立铺位。我国社区商业街主要位于城郊的大型居住区,由于市级商业中心或区域商业中心无法完全覆盖新兴社区,城郊土地比较便宜,因而开发商便建造一些特色社区商业街,不仅能够满足

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还能作为项目营销推广的卖点。

社区购物中心是一种各种商业业态相对集中的社区商业,是房地产大盘时代的产物,其规划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是节省社区居民生活购物的时间成本,以高度集中的商业运作模式服务社区中各个组团区域及辐射区域。社区购物中心是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和服务于一体,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的商业模式,它是“家的延伸”,是未来社区商业发展的方向。社区底商、社区商业街和社区购物中心是三种不同的社区商业,每种形式由其自身特点,因根据社区的不同情况而进行设置,也可以将各种形式进

行组合。

(三)城市社区商业综合体发展特点和基本特征

“城市综合体”就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

体。城市综合体的出现是城市形态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城市本身就是一个聚集体,当人口聚集、用地紧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这个区域的核心部分就会出现城市综合体。根据城市综合体所在城市区域的位置,一般可以分为城市中心综合体、城市区域中心综合体和社区商业综合体三种。城市社区商业综合体是社区商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一般位于一个社区中心位置或几个社区交接处,由一个建筑或几幢建筑组成,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和服务功能。从商业业态来看,一般有一个主力店、2-3个次主力店,并有众多品牌店、连锁店和小商店构成,城市社区商业综合体一般设有停车场,方便社区居民或附近居民来购物。这种集中的“一站式”的消费特点,改变了我国传统社区商业“小而散”的形态,解决了沿街底商与社区居民的矛盾,创造了一流的购物环境,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很大便利,丰富了社

区居民的生活,是未来城市社区商业发展的主流形式。

由于社区商业综合体是一种属地型商业,从而决定了社区商业综合体在

服务对象、服务目标等方面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属地型服务对象。社区商业综合体是以社区为依托,以社区居民和商务人士为服务对象,其目的是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方便居民生活。它不仅满足居民的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的需要,而且还要为它们提供多种多样的社区服务,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服务需求,社区商业中心的

客户85%以上是本地客户。

其次是生活性服务内容。社区商业综合体由于要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经营商品种类主要是消耗快,购买频率高且数量少的生活必需品,通常以经销日常生活用品为主,这些商品品种简单、挑选性不大,价格也没有太大的差别,如:生鲜食品、日杂用品、小家电、餐饮、洗染、照相等。从商业业态上看,社区商业综合体多以连锁店、超市、便利店、餐饮店和美容店

等业态为主,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 再次是一站式综合服务。社区商业综合体一般处于一个社区中心或几个社区的交接处,为广大社区居民提供悠闲的购物环境。其功能较全面,一般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和服务等基本功能,以满足社区的多样化功能需要;其外部环境以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活动为宗旨,常常形成社区广场、社区步行

街和绿化块;其建筑规模不大,一般只有几万平方米。

二、社区商业综合体的规划和培育

我国社区商业综合体开发的时间不长,目前正处在摸索之中,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房地产开发模式的变化,我国社区商业综合体发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城市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和指导。目前,特别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加大规划管理和政策培育。

一是加强社区商业专项规划工作。根据国外社区商业发展经验,社区商业综合体将是未来商业发展的重点,政府部门必须要有先期的合理规划,这样才能使社区商业健康繁荣地发展。目前在我国城市建设规划体系中,主要有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有交通、绿地和管线规划,而没有针对商业专项规划,从而造成我国目前商业网点布置缺乏规划性,一些地方商业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消费需求,而另外一些地方商业却盲目开

发,从而导致过度竞争的局面。因此,课题组建议政府应加快制定商业专题

规划。

二是加快社区商业综合体规范和标准的制定。政府要对社区商业综合体的研究给予重视,加强社区商业综合体的研究,参考国外社区商业发展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社区商业发展状况,及时制定社区综合体建设的规范和标准,指导我国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建设。可以借鉴新加坡社区商业的规范和标准,对各种类型的社区商业进行分类,提出各类社区商业综合体建设的规模和业态配置标准。可以规定社区商业综合体必备的业态和业种,以便从制度

上完善我国社区商业综合体建设标准。

三是给予社区商业建设主体政策支持。鼓励有实力的连锁企业参与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开发建设,凡是到城市社区设立超市、便利店、标准化菜店、餐饮店、洗衣店等各类便民、利民网点的连锁企业,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扶持,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进行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开发建设,对发展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社

区商业的开发企业给予租金或税收等方面的扶持。

四是推行优秀社区商业综合体的示范工作。目前,商务部正在制定我国社区商业的建设标准,指导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因地制宜,确定工作重点。如老城区要发挥和利用现有商业服务网点的辐射作用,以健全网点设施为主;已预留服务网点的新建社区,以完善网点和提升服务水平为主;尚未开发的社区,要以加强总体规划为主。可以在有条件的城市先建立一些社区商业综合体示范区,并对成功社区商业综合体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研究,通过推广示范经验,逐步扩大示范范围,从而推动我国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全面发展。五是着重对开发经营主体的进行培育。社区商业是通过以租赁运营而获得长期回报为目的的,其价值充分体现在后续的经营收益价值上。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来,社区商业的开发主要是房地产商,而社区商业的经营则是一些管理能力非常弱的家庭团队。因此,建议政府职能部门除了在规划阶段介入之外,还要在社区商业形成和经营的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同时要培育

一批专门从事社区商业开发和经营的房产开发商。

三、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定位与经营

开发商是社区商业综合体开发建设的主要力量,如前所述,社区商业综合体开发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开发建设,更重要的是还必须长时间来培育整个项目,才能维持整个项目的长期持续经营,课题组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开发商提出建议。

一是合理区位选择。一个社区商业综合体的成功与否,最重要的在于项目区位选择是否合理,如果区位选择正确,即现在或未来有足够的消费力支撑,且周边配套设施完善,那么,项目也就成功了一半。合理的区位主要考虑区域未来规划,区域交通设施等方面因素。区域未来规划决定了其该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决定了区域的经济状况,从而决定了该区域人口档次,进一步决定了该区域人口的消费水平,人口消费水平将最终影响整个社区商业

项目的运营状况。

二是精准项目定位。社区商业综合体开发之前要进行准确的项目定位,要仔细研究项目当地的总体规划、区域经济、人口数量、收入水平、消费层

次、商业分布等,要根据社区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结合市场走向和功能定位,来确定社区商业的层次和结构,为项目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定位主要分为项目总体定位和功能定位两部分。项目总体定位就是要对社区的人口规模、客户特征以及周边的商业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评估,确定项目的建筑规模和开发运营模式;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功能定位要注意项目的功能结构、业态结构以及品牌结构等应与社区规模、消费层次相适应,对社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客户职业特征以及周边的商业业态进

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估,从而确定项目的商业业态和功能布局。

三是主力店招商先行。社区商业综合体的开发运营商必须对前期规划设计、商业布局、策划营销、广告推广、商业运营管理等一系列问题了如指掌,才能保证项目运营取得成功。国内成功项目的经验表明,前期主力店招商对项目后期的运营显得尤其重要。主力店对引导人流起着主要作用,大型主力店的入住,不仅可以避免广场建成后对商户盲目招商,还能借助大型超市所

带来的巨大客流,吸引其他商户入住,从而盘活整个项目。

四是丰富业态组合。成功的社区商业综合体并不在于项目建筑规模的宏大,而在于项目的功能齐全和合理的业态组合。社区商业综合体都应具有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和服务等四种功能,各种功能的分配比例最好为:购物40%-50%,餐饮20%-30%,娱乐10%-15%,服务5%-10%,这样的功能布局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社区商业有别于其他商业,是其为社区服务的功能。在商业业态的布局上,要考虑服务性功能业态的比重,如干洗店,维修店,银行,药店,社区卫生所,美容美发店,社区活动

中心等,从而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上的便利。

五是多样化经营模式。从国内外社区商业综合体的运营模式来看,项目运营模式最常见的有“完全出售、租售结合、售后返租、只租不售”等四种模式,这四种模式各有特点,开发商应根据自身企业的情况和项目特点,寻找适合自己项目的运营模式。完全出售运营模式能使开发商快速回笼资金,但对商业业态是否能符合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以及业态组合等方面无法进行控制,导致项目的业种杂乱分布,从而降低了项目的档次;租售结合模式对于开发商而言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可控性,可以平衡资金压力和经营风险的矛盾,在合适的租售比例下,既可保证开发商获得短期资金回笼,又能通过出租获得长期租金;售后返租模式能够使开发商规避市场初期经营风险,但开发商不能得到项目的增值效益,同时对开发商的经营能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只租不售模式最大的优点是能使开发商能够持续有效地项目管理,从而提升项目的商业价值,通过租赁持续性获利,得到项目的增值收益,但这种模式需要开发商自己进行市场培育,营造商业氛围,且承担很到的经营风

险。

六是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经营管理。社区商业综合体的管理目标是尽可能长期地维持和加强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维护项目的建筑物和设备,同时与有关各方保持良好的关系,保证项目在社区中有良好的商誉。社区商业综合体的管理工作主要有物业管理、租户管理、营销管理和财务管理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经营管理。国内外运作社区商业综合体的经验表明,一个项目必须至少经过3年,商业业态才会逐渐

稳定下来。因为即使开始审慎地选择进驻的商家,开业后还是会有因不同商家业绩好坏而进行调整,产权集中式的统一经营管理可以使项目可以放心地在开业后进行绩效评估和商家、业态的调整,从而实现项目的管理目标。

第四篇:社区工作者:201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之培养申论作答的思维模式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社区工作者:201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之培养申论作答的思维模

北京人事考试网:

社区工作者:

中公教育社区工作者考试网为参加社区工作者考试的考生们总结了:201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申论备考:培养申论作答的思维模式,希望能对考生有所帮助,中公教育社区工作者考试网预祝广大考生能在社区工作者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申论的本质是对机关工作事务的模拟,以文字的形式考察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与这些能力相对应的题型有归纳概括题、提出对策题、综合分析题、贯彻执行题和文章写作题。针对上面所提到的内容,下面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希望能给广大考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考生在做申论时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模式对取得高分弥足重要,因此中公教育辅导专家建议考生在备考申论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仔细审题——明确考官命题意图。考官的命题意图决定了答题的方向,对于答案的准确性和全面性来说都至关重要。考生在考前,要复习每一种题型的分类以及答题思路,做到在做题时能够准确地判断题型,明确具体的答题思路。学会认真审题,仔细作答要求,确定命题人意图和题型,并确定答题的思路和方法。建议考生多琢磨真题,通过审题初步确定答题思路。

二、关注热点——学会分析。考生可以通过一些网站诸如人民网和新华网以及期刊诸如半月谈和了望杂志来关注社会热点。关注社会热点要注意分析社会问题,也就是分析问题的背景、本质、表现、影响、原因以及对策。申论思维是命题人围绕特定问题编排材料的内在逻辑,也是设置题目的内在逻辑。所以中公教育辅导专家提醒,考生在关注社会热点时,要从申论思维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的背景、本质、表现、影响、原因以及对策。考生要把握命题人的命题特点,学会用申论的思维模式关注热点,这个对申论的备考是极为重要的。

三、做真题——勤动笔多练习。对于绝大多数的考生来说,申论备考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来源于平时动笔太少,在实际做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提笔忘字的情况。另外,大多数的考生虽然已经获得一个比较好的学历,但是由于平时动笔少,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问题。考生的答案常常错漏百出,在语言表达层面常会出现错别字、搭配不当等各种问题。在考生备考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误区,这个误区就是拿到一个题目时,仅仅满足于知道题目的答题思路和答案来源,而忽视了对语言的组织。了解了答题思路,找到了答题要点,最终要落脚于将答案以考官喜闻乐见的方式书写出来,在书写答案的过程中

北京人事考试网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要特别注意做到卷面工整,平时要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中公教育辅导专家建议考生在考前除了要多思考以外,还要多动笔去写,然后把自己的答案跟参考答案相对照,总结正反经验,提升能力。

更多社区工作者考试信息,欢迎访问北京人事考试网 【考生互动平台】 2014年北京社区工作者考试辅导课程 欢迎加入社区工作者考试交流群:242637165 相关推荐: 【咨询】专业公考互动交流平台|北京选调生考试交流群:242637165

【辅导】社区工作者面授课程|社区工作者网络课程|一对一课程|社区工作者考试用书|YY公开课

【信息】国家公务员考试 | 北京公务员考试 | 事业单位考试 | 更多公职类考试信息

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北京人事考试网

第五篇:农村社区发展道路与模式比较研究――以华西村、南街村、小岗村为(精)

农村社区发展道路与模式比较研究 ——以华西村、南街村、小岗村为例 周 沛 , 一个普遍性的命题:乡村工业是农村 社区发展的动力

世界历史证明,任何国家都要经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 的发展阶段。同样,农村社区的发展也要经历一个非农化、工业 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过程。其中,乡村工业化是由传统农村走 向现代农村的必由之路,无非各地区的特殊情况决定了其具体发 展形式不一样而已。

无论是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还是阿尔温・托 夫勒的“超工业社会”理论,抑或是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理 论,都差不多地认为,人类的几次“文明浪潮”依次是农业社会 文明、工业社会文明和超(后工业社会文明。

发展工业,通过工业化来推动农村社会发展、改变国家面 貌,也是中国许多志士仁人、有识之士的共识。毛泽东同志在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文章中指 出,“在一定意义上说,农业就是工业,要说服工业部门面向农 村,支援农业”,“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NO 1(2000‘南京

80%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o邓小平同志 一贯倡导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对发展农村工业给予了高度支持 和评价。他说:“乡镇企业的发屐,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 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50%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 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 型的城镇和新型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总不能老把农 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样有什么希望?”o

成功地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农村社区发展道路的集大成者当数 费孝通先生。1936年,费孝通先生通过对吴江庙港江村的调查 发现,当地经济在蚕丝业改革的推动

下得到显著发展,这就使他 渐次产生了通过发展乡村工业来促动农村社区发展的思路。对江 村的“重访”、“三访”乃至多次访问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 成功经验的启示,使得费孝通先生更是坚定、发展了这一观点。 1957年,他在《重访江村》中记录了粮食的增长和农民副业收 人的下降,呼吁发展乡村副业和工业。1981年三访江村,他看 到乡镇企业推动了农村发展,深深被?激动人心的巨大进步和令 人陶醉的家乡情谊所感染”。在《吴江行》一文中,费孝通明确 指出:“吴江从温饱型经济上升到小康型经济主要是工业化的结 果”,因为只有农村工业化,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小城 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

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地处江阴鱼米之乡。面积0.96平方公 里,350多户,1500多人。该村在党委书记、集团公司董事长吴 仁宝的带领下,经过30多年的奋斗,发展成为富庶、文明的现 代化农村社区。1998年,该村社会总产值28.7亿元,销售收入 27.61亿元,利税3.61亿元,人均收入9000元。他们既创造了 全国首屈一指的村级物质文明,也建设了具有特色的精神文明, ①《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6

1、400页,人民出版社,1977。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

38、214页.人民出版社,1993。 一

!垫璺塑兰堕兰坚堕竺堕羹爹

既有现代的理想追求,也有传统的文化沿承,连续十多年被评为 “江苏省文明单位”,成为“中国农村的希望所在”。

华西人从实践中认识到小农意识和产业单一的局限性,较早 就举起了发展乡村工业的旗帜。他们从小作坊起步,经过工厂、 企业、公司、集团等几个阶段;从简单的农机修造到铝型材、铜 型材、钢材、纺织、化工、电子等六大生产系列;从60年代的 几个小厂到1999年的江苏华西集团公司下设的13个分公司和 40多个工厂企业;从农业起家、工业发家到第三产业兴家。用 华西人自己的话来说,华西家家都是富裕户。村民实现了“八有 八不”。“八有”为:小有教(从幼托到中学提供学费,考上大

学 给予奖励,老有靠(男60、女55虚岁享有退休金,每月至少 200元,房有包(民房由集体建筑,病有报(人人有定额医疗 费,工伤全报,购有商(村中有商场,玩有场(各种娱乐场 所,餐有供(有各类档次的餐厅,行有车(30%以上农民家庭 有轿车;“八不”为:吃粮不用挑(集体送粮到户,吃水不用 吊(村里有自来水厂,做饭不用草(家家装有管道煤气,便桶 不用倒(户户有抽水马桶,洗澡不用烧(热水管道通到户,通 讯不用跑(家家有电话,冷热不用愁(夏天空调,冬天暖气, 雨天不用伞(村内有长廊环通。华西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说明,由传统型乡村到现代化社区,发展工业是前提、基础和关 键。设想若无工业作铺垫,华西就不可能有这一系列变化,对国 家的贡献,对落后地区的帮助也就无从谈起。

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处于豫中平原,面积1.78平方公里, 全村805户,3130口人,与华西村相比。自然基础较差。华西 位于江南经济发达地区,有务工经商的传统,左邻右舍发展水平 都较高,可谓万花丛中一点绿;而南街村地处纯农业区,周邻地 区发展相对落后,但它独辟蹊径成功发展则是一枝独秀。短短十 多年时间,南街村从一个穷困乡村发展到具有26个企业,1.2万职工(其中外来职工1.1万人,年产值17亿多元,农民住公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NO 1(2000・南京

寓,实行工资制与供给制相结合发展模式的“共产主义小社区”, 其斐然的成绩就连对该村实行共产主义分配方式持不同意见的人 也不得不承认。

尽管南街人自己认为南街的发展是党的富民政策与毛泽东思 想的光辉照耀。但我们还是认为,坚持抓工业,是南街村发展首 要的和基本的物质保证。与苏南农民一样,南街人较早就领悟了 “无工不富”的道理,他们深知,在传统农业区不结合自己的实 际发展工副业是没有出路的。从80年代起,南街村围绕农副产 品深加工办企业——根据中原地区盛产小麦的优势,办起了方便 面厂、食品厂、啤酒厂;围绕龙头企业上配套项目——以粮食深 加工企业为龙头,配套发展相关项目,如生产方便面等食品每天 所需400多吨面粉,带动了南街村面粉厂的发展;每天需要13万只外包装箱,办起了南街制箱厂;每天需要的500多万只彩印 袋、胶印袋,办起了中日合资的彩印

厂、胶印厂;每天需要运出 运入的近千吨的原材料和制成品,成立了拥有160部汽车的南街 村汽车队。同时,每年生产方便面需要的200多万元的花椒做汤 料,南街村就把自己的地头地边种上了花椒树。为使方便面厂、 面粉厂的废料合理利用,他们将其收集后通过加工,电脑配方, 制成混合饲料发展养鸡场;食品厂需要的鸡蛋又是该养鸡场提 供。南街人把这种做法称为一业带动多业上,多业辅助一业兴。 就这样,以龙头企业带动其他企业的不断发展,南街村由最初的 传统农业区发展成为一个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 的经济实体,成为闻名遐迩的现代化农村社区。

安徽省风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地处皖东北,南距蚌埠20余 公里,现有90户人家,370口人,与华西、南街村相比规模小、 实力弱,但20多年前的惊人之举——率先分田到户大包干,却 使其知名度晓誉天下。在历史上“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小 岗村更是穷得“冒了尖”,1960年饿死6户人家,到1978年只 剩下18户。在“再不救自己就快饿死了”的时刻,1978年春。

农村社区发展道路与模式比较研究

这18户人家开了一个“自救会”,决定冒极大的政治风险分田, 从而开农村改革之先河。地分了,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得到发挥, 到1978年底,小岗村就获得前所未有的丰收。就是从这一年起, 小岗人彻底扔掉了讨饭棍和要饭篮,过上了温饱的日子。但是, 由于众多原因,小岗村的产业结构20年来基本上是单一的农业, 几乎没有发展工副业,这就决定了该村至今还停留在传统农业社 区,维持着温饱,发展缓慢,不要说与发达地区相比,就是与凤 阳本县其他地区相比,也显得落后了。

以上对华西、南街、小岗三个村的简单描述说明,农村社区 的综合发展,其根本动力在发展乡村工业,单一的传统农业是无 法推动农村社区迈入现代化的。

一个实证性的结论:权威结构是农村 社区发展的保证

乡村工业化是农村社区发展的动力,这是一个几乎无人怀疑 的普遍性命题,然而,为什么在不少地区乡镇企业举步维艰,劳 动力外流,缺乏有序的发展路子,行不成合理

的发展格局?调查 中我们看到,凡

一、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强的行政 村,必定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其权威结构起到了农村社 区综合发展的保证作用。

马克斯・韦伯认为,有效的统治建立在权威之上,权威有三 种类型:①法理权威(合法型权威,这是一种设有官僚行政管 理班子的合法性统治,取得这种权威的人根据制定规则的合法性 而发布命令;②传统权威,统治者依据传统遗传下来的规则而确 定,对他们的服从是由于传统赋予他们具有固定的尊严,因而其 形式主要为老人统治和地位世袭;③魅力权威,所谓“魅力”, 是一个人之被视为非凡的品质,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具有超自然、 特别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力量与素质,因而这种魅力是由被统治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NO 1(2000・南京 者所承认而决定的。o 本文认为,就目前农村社区而盲,权威是一种来自于法理型 ——乡村政权组织,传统型——家族、宗族体系,人格型——个 人魅力三种基础之上的意志与广大村民的服从。具体说,一为 “组织权威”,代表着乡级政权和村民委员会组织的意志,类似于 韦伯所说的“法理型权威”。二为“传统权威”或“家族权威”, 族内“长老”能成为某一社区的事实领袖,形成该社区的核心。 他们或抛开村委会,或与村委会合一,能左右村中一切事务。三 为建立在个人魅力基础之上、与村党组织、村委会相结合的权 威。村党委(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个人有很强的号召力, 是权威的关键和核心;村级组织有很大的凝聚力,是社区发展 的中坚力量。这样的权威结构既有别于传统家族式权威,亦不 同于某些毫无号召力、形同虚设的基层组织权威。从功能上说, 我们可以称之为“发展型权威”,从特征上看,可以视之为“魅 力型权威”,其意志与服从达到辨证的统一。本文探讨的权威当 属此类。

究其结构,这类权威具有几个要素:①有一个众人认可与推 崇的,具有政治远见、经济头脑、奉献精神的组织者、带头人, 这是“魅力型权威”的基础;②有一个具有“造福一村”、“致富 一地”精神,团结一致,特别能工作的战斗集体,这是“发展型 权威”的保证;③领导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较高的来自于实践 的理论,有很强的市场经济意识,思想解放,敢为天下先,善于 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搏击。这是权威得以建立

的组织基础;④绝 大多数村民发自内心自觉接受与维护权威,因为他们从切身体验 中领悟到,富庶发达、文明和谐的社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 生活,与强有力的组织与管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是权威得以 维持的群众基础。

①参觅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第三章,商务印书馆,1997。 一一婴苎坠璺塑皂塑睦竺!窭j鸯 华西村崛起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而在于 数10年来形成的具有强大权威的领导班子与好带头人。吴仁宝 本人就是一个出身于农民、当过村官、乡官、县官,至今仍领导 着华西的“农民管理家”。我们不从“农民企业家”而从“农民 管理家”的角度来看他,主要是因为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 “农民管理家”对农村社区综合发展所起的作用要比“农民企业 家”所起的作用要重要得多。从“大跃进”到“学大寨”直至改 革开放,吴仁宝带领华西人苦战数十载,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 训,实事求是,科学规划华西村的发展蓝图并上升到理论高度。 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吴仁宝坚持自己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住 全村最好的房子、不拿高额奖金的“三不”。在长期的实千过程 中,吴仁宝摧拼命的干劲、清晰的思路、高效的业绩和廉洁自 律,在群众中形成了很高的威信,打下了坚实的权威基础。 以吴仁宝为首的华西村党委、村委以及集团公司党政企三位 一体,组成了精干高效的领导集体。吴仁宝认为,干部的权威来 自三方面,一是廉洁、二是懂行、三是高度的事业心,在这样的 权威结构中,无论是个人的魅力还是集体的号召力与组织力都得 到了极大的发挥,群众的积极性空前提高,使得华西村“土地变 平、道路变宽、村庄变新、人才变多、集体变富、贡献变大、生 活变好、环镜变美”,成为名副其实的富裕村、文明村、示范村。 南街村发展的奥秘何在?有人认为南街人能抓住机遇,有人 认为他们把苏南农民所首创的“无工不富”很好地实践在中州乡 村,他们自已则认为是党的富民政策和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 笔者则认为,奠若说是南街村领导班子的权威结构使然。

其一,党委书记王洪彬10多年来始终作为普通农民和村民 劳作在一起,和南街村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表现出较强的领导能 力,无私的献身精神和敏锐的政治远见。其二,有一个团结奋 斗、特别能战斗的领导集体,在带领全村共同致富的道路上,他 们身先士卒,在市场经济中与群众摸爬滚打;他们严于律己,坚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NO 1(2000・南京

信“公生明,廉生威”。群众深有感触地说,这样的党员干部我 们信服、佩服,他们把领导干部看成是致富领路人,自觉接受、 维护干部的权威,以至于“夸自己村的干部能夸到眼含热泪”。 其三,领导集体有一套清晰的发展思路——贸工农一体化;有独 特的宣传、教育方式——以毛泽东思想教育人,建设共产主义小 社区。他们把个人魅力形成的朴素权威与党组织、行政组织的法 理型权威很好地结合起来。成为南街村发展的动力与保证。

与华西、南街村发展情况不同,无论是当初敢为天下先的大 包干还是现在尚处于传统农村社区的现状,我们似乎还看不到权 威结构在小岗村的作用。因为当初大包于实在是一种历史趋势, 队长严俊昌只是一个召集人罢了,而现在的小岗村尚未跳出落后 农业社区的窠臼,缺乏好带头人则是主要原因。小岗村至今仍然 较为落后恰好可以反证权威结构在农村社区中的重要意义。

从华西村、南街村、小岗村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认为,好的 权威结构是凝聚群众,发挥村民政治参与性、生产积极性的基 础,这是促进社区发展的原因之一;领导班子的权威来自于坚定 的政治信念、敏锐的市场经济头脑、长远的发展规划,这是权威 结构促使社区发展的原因之二;领导班子中魅力型和法理型相结 合的权威与村民的接受、维护、发展权威形成良性互动,成为权 威结构促使社区发展的第三个原因。调查中我们看到,华西村、 南街村的村民对领导集体评价甚高,亲切地称带头人为“好班 长”,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的参与来支持村党委、行政的 工作,使决策最大程度地民主化、科学化。领导和群众心往一处 想、劲往一处使,形成良性互动,加速了社区发展。而小岗村由 于还没有进行“第二次思想解放”,仍然局限在农业生产上,缺 乏长远发展规划,加之其他人为f的原因,村委与群众的互动不能 展伸。干部的权威无法构成,群众亦不予承认,结果造成缺少核 心力量的事实,直接导致该村发展滞后。由上可见,权威结构在 农村社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容低估。

一 一型垫坠型堕兰墅堕塑墅叠势 一个现实而有趣的论题:农村社区

发展模式探讨

华西村农民从根本上打破小农意识,举起了大富、大农业、 大天地的旗帜,稳定农业,发展工业,形成了一条农业起家、工 业发家、第三产业兴家,

一、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发展 模式。在管理上,华西村采取的是两手抓、两富有、两结合的发 展模式。即,在抓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富钱 袋之同时富脑袋,在致富的同时,狠抓科学文化教育,全面提高 人的综合素质;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结合,土和洋的结合。可 以认为,华西的

一、

二、三产业协调并举,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发 展模式在我国农村具有较大的普遍意义。

南街村的发展模式在产业结构上与华西村并无差别,也是

一、

二、三产业协调并举,无非南街村之工业以农副产品深加工 为主,但在管理模式上,南街村的“意识形态立村”,建立“共 产主义小社区”的实践则显得非常独特。

南街村人认为,致富要靠党中央的富民政策、靠坚定的共产 主义信念、靠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像~轮红太 阳,永远照耀着南街前进”。南街村的分配机制——供给制与工 资制相结合、带有浓郁共产主义色彩的分配模式,决定了南街村 村民的生活资料来源以供给制为主、工资制为辅。目前集体对村 民免费提供大到公寓式住房及室内设施、家具,小到粮、油、 水、电、气甚至啤酒、鸡蛋等生活用品。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 供给的范围与水平也在不断扩大与提高,用南街人的话说,他们 已“初步实现共产主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客观 地讲,这一很能体现公平、公正,为南街人引以自豪而又有浓郁 意识形态色彩的分配模式虽说有很大争论,但倒是使得农民衣、 食、住、行、生、老、病、死有了依靠,社会化服务与保障使农

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NO 1(2000・南京 民个人完全解决了后顾之忧。

南街村的发展模式有无普遍意义?这是一个较为深层甚至较 为敏感的问题。有人说“南街村的路子是中国农村发展的方向”, 也有人怀疑“南街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笔者短暂的考察、粗浅 的研究认为,南街人大力发展经济,走农业产业化、乡村工业化 以及共同富裕的道路,与全国农村的发展路子是一致的,具有普 遍意义;但其分配方式、其意识形态特征则在相当长时间里缺乏 普遍意义的根据。

第一,由于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商品交换,因 而作为“共产主义小社区”的南街村自然也要逐步消灭商品交 换,他们正在为村内消灭货币流通而做准备和努力。最为有趣的 是,南街村没有规模稍大商场,仅仅

一、两个小商店为参观访问 者服务——供给制为主的分配方式决定了本村人基本不需要到商 店购物。所以笔者认为,从现代社会学角度看,南街村还不能说 是一个小城镇,充其量只能说是一个农民居住点与农村工副业 区,这样的格局并不能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之要 求。

第二,由于是准“按需分配”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强调的集体 主义情结与共产主义精神,因而在一定意义上或从另一个方面 看,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就很难扎根。笔者看到,商店、宾馆的 服务员以及~些接待员多了些许计划经济时代的散漫、刻板、冷 漠、被动而少了一些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的紧张、灵活、热情、 主动,这明显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

第三,由于南街村“自觉抵制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不跳交 际舞、不唱流行歌曲、不看不健康的影视,而大唱革命歌曲、演 革命戏剧,举行演讲会、报告会,因而整个南街村没有一家卡拉 OK、没有公共娱乐设施。虽然青年和社会公众以自己独特的方 式寓教育于闲暇、娱乐之中,但我们认为,把一些时尚和革命传 统截然分开,并不能说是科学的生活方式,就是从现代社会人们

农村社区发展道路与模式比较研究 的物质文化需求,从人的现代化与人的个性发展来看。也可以认 为是落后于而不是超前于时代的发展。 小岗村是典型的家庭分散经营农业的格局,这在当前我国欠 发达地区仍是主要的发展模式。但是,由于产业单一,经营方式 分散,缺乏组织,村民松散,劳力外流,权威结构不能有效建 立,因而极易致使社区发展滞后。虽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 一种基本政策还要长期坚持,但本文认为,在解决了温饱甚至小 康之后,追求社区包括人

的发展在内的综合发展应是我们要达到 的重要目标和面临的紧迫任务。为此,农村基层组织及有关方面 必须结合实际,提升农村发展的目标要求,找准适合自己的发展 模式,在稳定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工副业;在富钱袋的同时富脑 袋,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在抓生产的同时抓农民教育,提 高其文明程度;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加强农民的 组织管理,引导他们关心集体,摆脱落后,走向现代化,使农村 社区发展有质的飞跃。 (作者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农村社区发展道路与模式比较 研究——以华西村、南街村、 小岗村为例 作者: 周沛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本文链接: http://d.g.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5305411.asp x

上一篇:申请工程师工作总结下一篇:商品混凝土销售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