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境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创语文教学新局面

2022-09-10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课堂教学除了知识对流的主线之外, 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因此, 在教学中, 通过设置各种各样的情境意境, 可以不断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1 在情趣中设置意境丰富思维创新能力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很显然,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一个直接因素。激发这一兴趣的关键是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场景中主动参与, 表情达意。

1.1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提供丰富的图像及声音信息, 这在创设情境意境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我们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课时, 先播放了有关丹顶鹤的录像、录音, 讲述一个女孩与丹顶鹤的故事, 再配以优美的音乐、动感强的画面, 使学生仿佛来到了黄海之滨、身临其境, 然后自然点题, 说的就是我们射阳——丹顶鹤故乡真人真事, 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自豪感, 引出了本文的学习, 这时学生的思维起了求知欲望, 激发了学生心向, 促使学生进入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的最佳状态。紧接着要求学生读课文, 并配以丹顶鹤的动画。在揭示文章重点时, 再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重点展示色彩美丽和几组高雅的动作, 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用学生的语言创造性思维得出的结论作小结, 这种教学活动自始至终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1.2 提问是创设情境的一种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首先要培养兴趣。当然, 培养兴趣绝不是讲空道理, 重要的在于抓住学生的心理, 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 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鲁班和橹板》一课时,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 (1) 鲁班是谁? (2) 橹板是什么?它的样子像什么? (3) 鲁班和橹板有什么关系?通过这几个较简单的问题, 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对课文内容的探索, 又借机说, 书上的资料相当有限, 要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 大家可以去查找相关的书籍或网站。然后资料整理好, 看谁能成为这方面的小专家。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普遍高涨, 又把兴趣转化为学习热情。

1.3 活动是创设情境的重要方法

教学中, 为了克服学生怕写作文, 无话可说的现状特意布置学生进行实地采访, 让每个学生争当小记者。例如, 在作文《盐城湿地》通过设计这样一个充满情趣的情境活动, 营造了一种主动、互动和生动的课堂氛围, 使活动的参与者切实感受到活动设计和情景创设以及沟通成功体验等。不仅把作文课上得趣味盎然, 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 通过创设情境, 帮助学生战胜了“没有内容可写”的难点, 而且通过活动和交流加深体验, 引导学生在实地经历生活的体验, 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自己的想法、这无疑是适用于终身的写作习惯, 由此写出的作文必是富有个性的, 充满创新色彩的,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关于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

2 社会生活化与生活社会化是开拓语文教学的重要情境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刘国正先生认为, 学习语文的天地有三个层次:课堂、校园、家庭和社会。为此, 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来源于生活实际, 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语文也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十分注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加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给语文找生活的原型, 理论联系实际, 推动社会生活化, 语文教学社会化的进程。

2.1 亲身实践联系生活

一段时期以来, 我们都有意无意的将语文和生活割裂开来了。受传统知识灌输的影响, 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给人一种僵化、死气沉沉的感觉, 学生在学习中像是局外人, 缺乏好奇心和主动性。“把身边的语文”引入课堂, 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知识, 倡导“问题解决”式教学, 致力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生活:原来生活和学科知识之间是那么接近, 那么亲切。例如, 在教学写作《记一次家务》时, 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做菜、洗碗、扫地等家务劳动, 在了解整个劳动过程后再写作文, 学生的积极性空前的高涨, 而且格外认真。所以写起来特别轻松顺手。

2.2 联系课文拓展生活

教材内容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但就某一课来说, 它仅仅是客观世界的一个支点或某一个侧面, 我们不能仅仅要求学生理解这些内容, 还应该引导他们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地去认识其他相关的事物, 做到由此及彼, 由个别到一般。例如《狐狸和乌鸦》一课, 通过狐狸用花言巧语骗取乌鸦口中肉的事例, 告诉人们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 爱听好话是要上当受骗的。当学生认识到这些哲理后, 可以引导他们将视线由书本扩展到生活实际。让他们把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举出来进行分析, 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3 富有挑战性刺激性的情境是创新能力的源泉

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创设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认为, 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 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敢于提出自己的新思想, 教师应鼓励学生的这种创新积极性, 创设富有挑战性刺激性的情境, 使语文教学不断开创新思维、新路子。

3.1 在课文延伸中挑战

创造性强调思维发散的灵活度和丰富性, 有创见的人往往比一般人更能从多度进行全方位思考。思维结果的可选择余地大。以《狼和小羊》一课为例。以“最后发生了什么?”让学生讨论。学生在讨论“狼如何吃掉小羊”的同时, 也提出了不少新的甚至是对立的见解, 有的说猎人来了打死了狼救了小羊, 也有的说小羊临危不惧打败了狼, 从事故的发展来说, 这样的可能性不大, 但这却是学生创造性思想的表现, 值得鼓励。创新能力的开发, 还依赖于个体主动性的发挥。在传统的授受式教学中,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其主体地位往往受到侵犯而错失,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往往被扼杀, 使得在教学中引起注意。

3.2 在实验操作中挑战

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 学生的创新过程都处在一种紧张、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 各种结果的呈现。无不渗透着学生的辛勤劳动和积极思考。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 让学生分成小组将小石子放进装了半瓶水, 瓶口又很小的瓶子里。学生很快理解了乌鸦如何喝到水的。另有一些学生想出了其他的方法让乌鸦喝到水。因此在探究学习中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让学生自主发挥与发展, 这样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 教师创设好情境, 无疑是在孩子们的心田里播下了创造的种子, 这就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独立自主的创新人才, 为我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 在新课程的改革中, 如何强化创新教育, 是教师着重思考的问题。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内容。

关键词:学生,创设情境,语文教学

上一篇:关于深化金融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下一篇: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