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品质课堂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高品质课堂范文

高品质课堂 姜玉华

追求本真的课堂教学

五一路小学

姜玉华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诸多问题也一直困惑着我们,使得我们一次又一次地进行讨论,一次又一次地除去我们思想上的尘埃,以回归课堂教学的本真。“本真教育”是倡导务实求真的教育,是孕育高尚人格的教育。人格的极致是真诚,“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体现到课堂教学中来,就是彰显课堂的生命价值,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生命价值的一片绿洲。

李铁安博士在《高品质课堂的塑造》中谈到:课堂的本真,就是教学活动结构的本真与教学活动机制的本真。课堂教学的核心活动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外部机制保障,课程内容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物质性的资源和载体。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生命价值的体现。简单地说,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课堂是师生有目的、有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时空集合体。它有令人激动的矛盾冲突,有难以躲避的困惑焦虑,有角逐智力的欢腾愉悦,有切磋琢磨的师生情谊……可以说,这里是一个充满灵气和活力的“大舞台”。

在这个“大舞台”里可能发生的一切,课堂就是流动着生命的舞台,教师在课堂中应让那些没有生命色彩的知识活化。而知识活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通过活化使这些知识既符合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通过活化把复杂的问题变成简单的问题,把困难的问题变成容易的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变成具体的问题,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成生动有趣的润泽。从更为深远的意义上说,课堂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是他们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是学生茁壮成长与教师完美人生的过程;是他们展示自己智慧和才华、体验生活和体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一、追本溯源,在思维共振中体现生命价值

《课程标准》的颁发给我们教学带来了一缕曙光。但是“标准”的颁发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我们还是常常万般无奈地看到:课堂花哨的东西多了,而学科本真的东西却不知何处寻觅。课堂教学有效性严重缺失,抑制了课堂教学整体功能的实现。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师生思维共振中去追本溯源,去体现生命的价值。 所谓思维共振,是指师生在课堂交流中,双方的思维处处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达成共识。教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有着直接影响。如果教师的思维是停滞、贫乏的,就会明显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反映出来,一个不会“思维”的教师,学生也不会尊重他,更可怕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也就是说,师生思维共振的先决条件,便是教师首先要做一个积极思考者。

要引起师生的思维共振,关键是教师要创造师生思维的“同频”条件,一要搞清楚教材的思路。叶圣陶先生曾说:“作者思有路,尊路识斯真。”而编者的思路是隐含在教材之中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理解教材,理清编者的思维线索和方法。二要熟悉学生的思维实际。学生平时思考什么问题,使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中的特点,思维态度的倾向和思维活动的准备状态等,教师都应了解于胸。三要精心设计教学思路。教师在进行教学构思时应注意教学思路和学生的思路合拍,恰到好处地在关键之处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创造性的火化随时都可能迸发。

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上不一定非要有多彩的画面、绚丽的音乐、厚重的历史、丰富的现实。有时透过朴实无华的教学实录本身,我们能发现:知识的真理感、学科思考的内在美、丰富的思维方式等,正是在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思辨过程中悄悄滋润着学生心灵,化作学生思考的力量源泉。 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而且是与哲学、艺术相关,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

二、立本求真,在情感共鸣中展示生命价值

“立本”语出《中庸》“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和《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立本,就是要确立道德至上的理念,做道德崇高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立本就是崇尚美德,追求至善。“求真”语出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就是要认识世界,探索规律,崇尚科学,坚持真理。立本是求真的归宿,求真为了立本;求真是立本的径由,求真才能立本;同时,也只有注重立本,方可更好地求真。新的课程改革,在原来的基础之上更加侧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内心出发,努力寻找情感的真谛。

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课堂上只有做到立本求真,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对学生来说,如果课堂总是让学生生硬地、被动地去掌握知识、认识事实,如果学生总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没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课堂生活被简化为知识的传递与接受,那么创造的智慧与激情也就会荡然无存,这样的课堂学习由于缺乏对智慧的挑战而将变得萎靡不振、沉闷和程式化,毫无生气和乐趣;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只有让教师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其生命的价值才会不断得到提升,他的自由活动才会充满“自我”的个性特色而富有创造性。如果课堂总是让教师按照给定的教材、指定的教案亦步亦趋地进行,终日进行的是枯燥、机械、重复性的劳动,其创造性的才能与智慧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最终就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课堂是现实生活的缩影,课堂教学应该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作为教师,在抓重点和中心的同时,也要重视那些隐性的,对学生发展具有渗透的内容,实现完整的人的教育,享受课堂幸福的生命历程。让学生们心情愉悦、思维顺畅、无拘无束地享受着课堂幸福的生命历程。因此,在我看来,课堂教学的目标中应该包括情感目标,但不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在目标分类中所提到的,以服务于认知目标完成、与认知目标相呼应的情感目标,而是指向学生在对己、对事、对他人、对群体的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 三尺讲台不宽,但紧连着孩子们广阔的思想;一块黑板不大,却撒播着文明、智慧的种子;洁白粉笔画出的一个个符号构筑起明天辉煌的人生殿堂。讲台、黑板、粉笔是何等普通而平凡,但又多么绚丽和灿烂。我们只有耕耘课堂,创造课堂,让课堂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生命体验,让课堂成为师生彰显生命价值的一片绿洲。

三、返璞归真,在探索实践中实现生命价值

野草是阳光、水和土壤共同创造的生命;野草因其平凡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看似散漫无羁,但却生生息息,绵绵不绝;野草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野草却因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我们追求的本真课堂应当在很大程度上学习“野草”的精神,在探索实践中让教学内容返璞归真,那么,更能让学生实现其生命价值。

“探索实践是学科教学的生命线。”学生学习知识是主动建构的活动过程,教学必须创设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使学习能够成为给学生带来发展和满足的一项有意义的也应该是有趣味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以满足学生“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的需要。让学生愉快地发展自己,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幸福地生活,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创造充满着快乐,这是尊重生命的人本精神的呼唤。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个体的智能发展,如知识的积累,技能的习成,思维品质的培养等,又要重视给学生以生命的欢愉和享受,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探索而倍增兴趣和信心,获得激励和满足,并因此而产生新的心理需要,激发学习动机。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把相对枯燥的教学内容进行“娱乐型”的外在“包装”,给学生以轻松和快乐;要善于选择和组合有趣味的教学信息,并把它引进课堂,给学生以兴趣和吸引力;要善于挖掘信息所蕴含的情感或理性的美,给学生以审美的冲击力和心理的愉悦。让我们的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在课堂中进行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值得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世界。 1.享受学习,激励成功。成功的教学应善于在学生的内心和头脑里激起获得知识的欢乐感与幸福感,促使学生为体验智力上激动人心的感情而去奋发学习。在学校里,只有当学生渴望学习,只有在学习中他感到是一种欢乐,并得到人的一种骄傲时,学校里其他的一切才会成为现实的、可以达到的。爱因斯坦曾告诫人们:“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使学生把学习当作礼物来享受,就是要使学生将学习当成一趟有趣的发现之旅行,不断地发现学习的乐趣,以激励其不断成功。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激励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体验能促进被奖赏者向着奖励的方向努力。心理学家盖兹说过:“没有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可见,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学生一旦成功,就会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从而渴望学习,享受学习。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是自主探究的发现学习过程,同时也是激励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 2.自我反思,主动建构。自我反思是主体意识发展的充分体验。主体参与的自我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思维过程等方面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以及对自己学习进展、学习心理的自我监控。以“探索观”构建的课堂不仅要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且要使学生成为具有自我评价、自我监控能力的主体。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常思考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想,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否还有别的更好的方法等,通过这样的问题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学完一定量的知识要让学生主动去建构知识的来龙去脉,总整体上把握知识的结构。反思过程和主动建构过程,学生不仅仅是获得了一个既得的结论,更能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获得基本的学科思想方法,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总之,本真课堂应当是充满人性化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确立生命意识,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尊重人的生命体验,让平面式的、沉寂的课堂教学转化为立体式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生活,让课堂成为学生彰显生命价值的一片绿洲。

第二篇:我心目中的高品质课堂

踏上三尺讲台已20多个春秋,有过满意幸福的课堂,有过失意惆怅的课堂,更有很多普通记忆渐远的课堂。我经常质问自己:“这节课,孩子们都学会了吗?”答案不一。然而就在近期,我阅读了李铁安博士的《高品质课堂的塑造》一文,让我真正从内心深处了解到高品质课堂的基本要素是高尚、本真、丰厚、灵动。让我的思绪再次飞扬,感慨万分。这也是一个让所有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

我们在课堂改革上走了很多的路,停停走走,犹犹豫豫,但探索追求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学洋思,学杜郎口……飘悠不定,学来学去,别人的还是别人的,我们的还是我们的,似乎没有太多的改变。通过最近学习的“高品质课堂的塑造”让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文中提到本真,我认为“高品质课堂”就应该是一个常态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高度和谐、教学目标彻底实现的课堂。应该剥去了以往追求课堂的华丽外表,追求课堂的高效,达到“轻负高效,惜时增效”的最终目的。在以往的课堂上,没有课件几乎课就失去了精彩,没有课件几乎课就没有魅力。精美的课件成了教师课堂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这样的课堂是我们平时的课堂吗?早已面目全非,相去甚远!平时我们用课件的课堂毕竟是少数,多数我们是普通的课堂,没有精美的课件我们的课堂仍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吗?我认为“高品质课堂”是朴实的,是常态的,是原汁原味的课堂。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课件,依然魅力无限,耐人寻味!

就语文课堂来说,我认为应该是美丽的,美的课堂应该让我们享受,怎样享受呢?我觉得搞好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学生享受课堂的前提条件,老师也是课堂中的一员,和同学们在一起,以热情的投入,和谐的交流,来完成“教”与“学”这两个任务。在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大胆提出问题与同学同桌进行交流,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会很乐意地开动自己的小脑筋去思考,钻研问题,启动思维,自由想象,让自己的思维一直保持最好的状态,这样的课堂充满温馨,也只有这样的课堂,老师才能点燃我们对学习的激情和热情,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的学习也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享受。

我心目中的高品质课堂还是快乐的。课堂,是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一次心灵之间的交谈,是默契合作碰撞出的火花,是同学们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是我们吸取知识,扩大见闻,收获成果的天堂。在这里,没有紧张胆怯,只有轻松自然。没有你一句,我一句的嘈杂,只有大家认真听讲的专注表情。课堂上,在收获时,每个人都应该是快乐的,批评、严肃、心不在焉都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有愉悦、幸福、认真的专注神情。交谈中,语言也应该诙谐幽默,或许时不时还会引起一阵阵哄堂大笑,话语中没有长篇大论的道理,但是处处都跳动着哲学的音符。 专家不负虚名,李博士完全回答了课改以来困扰教师课堂教学中所有疑惑。李博士从课改“历经十余年并掀起强劲浪潮……”开始入手,在赞许成就的同时,着重从理性上反思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和“根本问题”,并由浅入深、客观地进行问题剖析,非常有逻辑地、切合实际地解答了“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李博士反复强调理论层面、李博士本人的实践与研究的经验之谈,非常实用。如讲到“小组合作交流与探讨”时提出的问题:

1、所有的教学都需要合作吗?合作的目的是什么?

2、所有的教学都需要同伴交流吗?交流的前提是什么?

3、所有的教学都需要合作探究吗?探究的条件是什么?”,问题逻辑性设计很强,思考到位,我们在实际当中,小组合作还是流于形式比较多,认为这个环节,作用不大的也有人在。在讲到“高品质课堂的操作框架”时,说只是初步想法,还没成熟,非常谦虚。在剖析“知识—问题”操作框架时,最后用了“结构—解构—建构—重构”阐释了高品质课堂对“知识—问题”的处理,听起来通俗易懂,令人回味。

总之,李博士的文章为我冲洗了头脑,使我感悟到了课改的“前沿阵地”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作为教师的我需要掌握。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高品质课堂是高尚、本真、丰厚、灵动的课堂,是润泽生命的课堂,要让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我们要努力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灵活的空间,让学生拥有最灿烂的阳光,最清新的空气,最甘甜的泉水,孕育灵动的生命。

我心目中的高品质课堂

金州新区五一路小学

李宏

第三篇:用文化滋润课堂 以智慧提升品质

用文化滋润课堂

以智慧提升品质 ——丝绸文化背景下的学科教学研究

执笔:薛法根、娄小明

文化就像空气,你虽浸润其中,却往往难以体察,而又须臾不可或缺。一方文化养育了一方人,滋润着他们的心灵,支撑着他们的精神;一方文化孕育了一方教育,丰富了教育的内涵,提升了教育的品位。丝绸文化是我校师生生命成长的精神土壤,自觉汲取丝绸文化的精神品质,积极融入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将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校园生活质量和学科教学品质,有利于我们自由、滋润地成长。

一、学科教学的文化启示

《文心雕龙》曰:“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盛泽的丝绸经济生活孕育了盛泽的丝绸文化,盛泽的丝绸文化化育了盛泽人的精神和品格。千百年来,盛泽先民在从事蚕桑劳作、开创丝绸行业的进程中,凝聚了 “仁爱”、“尚智”、“精细”、“坚韧”的精神品格,四者之间相互促成,水乳交融,共同构成了丝绸文化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基础,开启和陶铸了盛泽先民的文化心智。丝绸文化之所以那样旖旎,富有摄人心魄的魅力,就在于具有仁爱、尚智、精细、坚韧和包容、开放的精神品格,以及神秘性和想象力。

作为丝绸文化背景下的学校

教育,应该建基于采桑织绸这种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植根于这种特殊的丝绸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才能顺应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并积极触发学生血液中沉睡着的文化基因,激活他们内心孕伏着的仁爱、尚智、精细、坚韧和包容、开放的精神品格,消解当代时尚文化中的消极影响,融合周边文化的健康因子,保持、生发他们内在的丝绸文化精神品质,促进他们健康、自由、充分的生命成长。

作为学科课堂教学,不仅仅要融合丝绸文化内容,以丰富课堂学习生活,更要的是融合丝绸文化精神与品格,以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与品位,使师生获得智慧的成长。丝绸文化背景下的学科教学,需要以“仁爱”为底色,“尚智”为核心,“精细”为特质,“坚韧”为保障。

学科教学呼唤“仁爱”之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仁爱”的缺失将使课堂失去教学的生命意义。教师应该像蚕桑先民一样,对孩子怀着敬畏、圣洁之心,虔诚地布施甘霖。这样充盈着“仁爱”光辉的课堂教学,就有了期待,有了温暖,有了宽容,有了尊重,有了保护……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有了“儿童”意识,充满了文化的关怀。

学科教学需要“智慧”生成: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和情意的熏陶,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儿童内心“尚智”的本质追求,创造适合儿童的学习方式和环境,开发儿童的智慧潜能,锻炼思维品质,使儿童得以智慧地发展。

学科教学讲究“精细”运作: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培育心灵的科学与艺术,任何疏忽都可能造成儿童心灵永远无法弥补的伤害。教学,需要教师谨慎地运用科学的方法与艺术的手段,“精耕细作”。教学的无数个细节中,透露的正是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慧心。

学科教学崇尚“坚韧”品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学是一项需要倾尽一生精力的工作,“教人六年,为人想六十年”,“用一生备一课”,我们需要用坚韧之心去守望自己的理想。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困难是学习品质的试金石,你攀登的困难有多大,获得的智慧就有多大,这就是“坚韧”的教学价值。“坚”,是信念的坚守;“韧”,是百折不挠的勇气,对坚韧的追索是教学智慧的行为。

如此,我们就能创造一种具有丝绸文化特质的卓越的教育,而丝绸文化“仁爱、尚智、精细、坚韧”的文化基因,又能通过这种教育,造就一大批社会人才。

二、学科课堂的人文关怀

课程内容、文化精神,都需要通过教育才能实现影响,而主阵地是学科课堂教学。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就会有什么样的课堂生活质量;用什么样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高质量地实施学科课程、高效能地传承丝绸文化精神,需要建设高品质的学科课堂教学:用文化滋润课堂生活,以智慧提升教学品质。

1.让文化滋润课堂,滋养学生,提升学科教学品位。课堂教学是师生校园生活的主要方式,必须扎扎实实抓好课堂教学,提升师生的文化教育质量。这种文化的浸润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协调,将丝绸文化和学科文化中的目标、思维、体态、范规、行为等在功能上相互依赖,结成一个整体,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二是文化的创新,将丝绸文化整合到学科文化中去,或者用学科文化去改造丝绸文化,产生新的校本文化。三是模式的建构,生成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建构新的教学策略,构架新的行为体系,产生新的评价制度,营造新的教学环境,使丝绸文化生活方式与学科教学方式结成一个整体。具体表现在教学目标上突出丝绸文化发展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渗透丝绸文化核心要素,在教学方式上顺应丝绸文化精神品质,在教学反馈上符合丝绸文化规律要求,在教学环境上展示丝绸文化本质内涵。一方面使学科课堂教学彰显出各自的特性,符合学科教学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使学科教学都烙上丝绸文化的底色,突出文化的整体效益。

2.让教学触发智慧潜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以智慧提升教学品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个人离开校门的时候,也可能有些知识没有学到,但他必须是一个聪明的人”,而“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在人的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中,知识的生命是怎样进行的。”这句话揭示了智慧教育的本质联系——知识与生命的共同建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丝绸文化比学科文化的时空范畴更加广泛,将两者整合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的功效,而其中的评价标准就是学生的生命价值是否得以显现。用学生的认识结构去比照教学结构才是一种智慧的教学,用学生的个性发展去评价课程体系才是一种智慧的课程,用学生的身心发展去衡量师生交流才是一种智慧的交往,让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生命活力得以加强,生命潜能得以发挥,让个性鼓起生命的风帆,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习、生活,让学生、教学、知识获得共同生长,这才是一种智慧的教学。

三、教学策略的文化生成

在“文化课堂、智慧教学”的学科教学理念观照下,我们积极变革教学行为,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形成教学特色。

1.从“书本教学”回归“生活教学”,重构课堂生活。

丝绸文化的核心就是基于人的存在、为了人的发展,便于人的操作的“仁爱”品质。“仁者爱人”,一种“仁爱”理念关照下的课堂必然是以人为本的课堂,人的一切生活要素就是就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但是曾几何时,对文本的过分追求成了教学活动的主宰。如果我们的学科教学仅仅停留在学科书本知识的教学,而与儿童鲜活的生活隔离开来,就会使课堂教学枯燥、呆板,儿童便将课堂学习排除在自己喜爱的生活之外。教师只有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深深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儿童就会在课堂教学中找回自己的生活乐趣,找回属于自己的生活世界。

2.从“结论性教学”回归“情境性教学”,生成教学智慧。 智慧是灵动的、发展的,是思维敞开之境的澄明。知识是智慧的成果,智慧是知识的关照,“对智慧的最大尊敬就是运用它”,实践的智慧只有在知识的运用中才能成立。因此只有将知识还原成过程,设置成情境,以一种有机的组织形式展现出来,而不仅仅是作为标本,才能传承人的智慧。对智慧的学科教学必然需要传授结论性的核心知识,那种只求过程体验不注重梳理归纳结论的教学是片面的,会带来教学的散漫与无目的。但同样的知识结论,是教师直接讲授的,还是儿童主动获得的,所代表的教学有天壤之别。丝绸文化的精神就是“尚智”,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智慧特征将知识点转化为待探究的问题,有了问题情境就有了理智的挑战,儿童就会产生学习的欲望,如此才能实现让儿童在对问题的探究中得到发展,并生成教与学的智慧。

3.从“记忆型教学”回归“思维型教学”,提升思维品质。

学习的过程需要“坚韧”品质的终身相随,它是思维的长途跋涉,而不仅仅立足于文本知识的简单获得。如果将教学仅仅定位于知识的记忆,而忽视思维的内化;仅仅满足于认知的简单,忽视困难带来的愉悦,那么这样的教学不是智慧的教学。学习需要记忆,没有记忆就不可能产生学习,教学应该促进儿童有意义的学习,在儿童记忆发展的黄金时期,给予适时的训练,激活记忆潜能。但学习不能只有记忆,而没有思维,尤其是儿童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纯粹的记忆型学习泯灭的是儿童生命智慧的无限潜能,使学习由刻苦变成了痛苦。“思维型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中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足够的好奇心,对知识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对坚韧的学习态度保持一种兴趣。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通过自身的深度思维获得属于自己的见解、产生自己的思想,获得学习思维所带来的内在愉悦感,以增强学习的信心,体会学习的力量,砥砺坚韧的学习意志。具有思维品质的教学才是高品质与高质量的。

4.从“批量化教学”回归“个性化教学”,促进风格形成。 教学是一项精细的劳动,这个班的教学不同于那个班的教学,昨天的方法无法适用于今天的课程,教学的情境性、偶然性、湍流性需要教师有一颗细腻的心,根据教学的现实(师生、环境、课程)作出个性化的探索。教学是应该面向全体同学的,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为人才的批量生产而服务的。但是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如果仅仅是作流水线式的程序化操作,那么其结果可能是大量不合格人才的出现。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自身的教学特长,创编有效的教学素材,构建独特的教学模式,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使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教师获得个性化完善,课堂文化产生个性化魅力。

当然,四种教学策略与四种文化理念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渗透、交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

学科智慧教学的本质特征是创新,创新是对规范的突破与超越,创新与规范是辨证统

一、相互融合的,缺少规范的创新不是真正的创新,缺少创新的规范也不是真正的规范。丝绸文化背景下的学科教学研究为我们树立了一种规范,更加唤起了我们创新的欲望:如何突破学科的视野,来唤醒人生命的本质;如何突破课堂的时空,去走入思维的自由之境;如何去创新丝绸文化,回归智慧的解放……这都需要我们建立一种大智慧、整体智慧、动态智慧的智慧教育。

薛法根,男,1968年生,江苏省吴江市桃源人。本科学历,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现为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近十年来,获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十杰”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并于1998年获江苏省“红杉树”园丁奖金奖,2002年获第五届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2007年被评为全国小语年度人物。

自1988年从教以来,潜心研究丝绸文化素质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初步形成了“着眼整体发展、着力语言训练、着重内化进程”的教学思想和“教得轻松、学得扎实”的教学特色。1999年起,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提出了“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教学新理念,并初步形成了组块教学模式。曾先后在《人民教育》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了《语文教学要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等100多篇论文。

第四篇: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赴连云港观摩“中语杯”课堂教学大赛心得 长丰县双墩中学 卜长备

2010年7月19~22日,我有幸赴连云港观摩第二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三天里,学习了王宁等专家的五场报告、十六位参赛选手的展示课和韩雪萍等五位专家的精彩点评。三天的学习使我开阔了眼界,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领悟。这里,谈几点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增强课堂教学自觉意识。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教育教学理论,是对教育教学现象的抽象概括,是教育教学规律的总结,对教育教学行为有着普遍的、深刻的指导作用。而缺乏理论指导的教育教学行为,因为其盲目性和缺乏科学性而易使教学行为出现错误。

比如说,参赛选手陈延军执教的《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教学目标写道:“引导学生认识人性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培养学生健康的品性。”该目标的制定明显违背科学,“学习目标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计划”“是对于学习者学习结果的描述”(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作为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应该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人性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具有健康的品性。”

一等奖获得者,执教《湘夫人》的满浩英老师,她的课堂教学过程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满浩英老师这节课的成功因素很多,但我想,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应该是满浩英老师充分遵循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教学过程”理论,充分运用发现法的教学方法。满老师首先让同学们说说对文中“我”的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就同学们的回答作讨论、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同学们一步步深入诗歌本质,领会《湘夫人》的深刻内涵:是湘君对湘夫人倾诉爱情

的绝唱,是屈原表达对楚怀王的忠贞的悲歌,是楚巫祭祀时的祭神乐歌,是一切心怀美好理想却失意不得者的寄托。

还有执教《赞美》的刘婷婷老师,她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法,运用感情朗读,让学生先感受后表达。把《赞美》这首诗痛入灵魂的诗情充分展现出来,感染着每一个学习者!

所有这些都在明确地启示者我,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用心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且把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的自觉意识。惟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有品质的;惟有如此,我们的教师才是专业的。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确立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即自我教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余本祜《普通教育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情感投入,要从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可以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深入人心。此次大赛中,各位参赛选手都能充分遵循、实践这一理念,如执教《湘夫人》的满浩英老师、执教《赞美》的刘婷婷老师、执教《发掘语言魅力》的翁丽雯老师,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已然进入课堂情境。

但是,正如中语会王鹏伟教授所言:“谁牵引教学的走向?”“多元解读时教师不可失声!”有些参赛教师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时,忽略了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造成课堂上学生都是“正确”的,都是“有道理”的,都是“很好”的。例如,执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曾奇老师,面对学生对课文记叙梁启超先生演讲时引用《箜篌引》一文的置疑和错误解读,却语焉不详,甚至不了了之。而事实上“《箜篌引》几乎就是梁任公先生一生精神甚至命运的缩影”“有人推测,说梁任公每读《箜篌引》必会想起亡友谭嗣同”(曹振国《<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三问》,《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7期。)本来这是个挖掘梁任公形象、学习梁

实秋写作技巧的很好机会,但教师却在关键时候失去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边缘化。

值得强调的是,执教《湘夫人》的满浩英老师,在学生们就《湘夫人》中的“我”作了个性化多元解读后,满老师结合文本和楚巫文化,大胆提出自己的另一种解读,就是“我”还可看作是主持祭祀活动、诵唱祭歌的楚巫,让人眼前一亮,深以为信。

科学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既要反对卢梭、杜威一派的“学生中心说”,也要反对赫尔巴特一派的“教师中心说”,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余本祜《普通教育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三.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注重文本审读。

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是科技发展对教学手段现代化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现代化教学技术具有视听结合、形象生动,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便于对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进行观察等诸多优势,自不待言。本次大赛中,参赛选手们充分展示个人教学手段的多种多样,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主要是CAI 技术),使课堂教学直观形象,异彩纷呈。

执教《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陈原老师,运用视频,向大家形象介绍诗歌背景:上山下乡运动。并巧妙选用大提琴曲《殇》作为朗诵背景音乐,使人迅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情。

正如江苏省中语会理事、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所言:教学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但其运用应该立足于追求教学效果,而不应是现场效果。执教《林黛玉进贾府》的陈延军老师,选取新旧两个版本的电视剧节选进行播放,便显得赘余。而执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姜绪波老师,对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展示课题明确形象,提示问题扩大容量,小结课堂简洁凝练。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不可喧宾夺主,忘却对文本的审读。执教《老王》的郑朝晖老师,立足文本,对文章蕴含的文化反思的主题进行了深刻挖掘,课堂教学过程质朴深刻,启人深思。

此次“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无疑是极其成功的大赛,十六位选手都有着令人惊艳的表现,专家们的讲座和点评更是锦上添花。这次观摩学习给我良多启示,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日后的教学中,必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品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2010年7月24日

第五篇: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论文摘要: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主要基础学科,改革数学教学,其着眼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掌握学习方法上。因此,落实素质教育,培养思维能力是核心,而课堂是思维训练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应以思维为核心,以训练为主线,遵循学生的心理性和认识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适时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由单一集中思维赂发散思维转化,增强思维品质。

关键词: 思维品质 数学教学 培养方法

思维品质,是指个体思维活动特殊性的外部表现,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包括思维的严密性、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品质。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

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培育高品质的思维是我们最重要的学习任务之一。

高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来启迪学生思维,使之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既服从于一般的规律性,又反映出个性的差异性,这种个性差异体现在思维的智力特征方面,就是思维的智力品质。这种品质,一方面是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形成的,另一方面它又直接影响新问题的解决。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思维训练的目的:一是要学生学习掌握思维的方法,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分为以下六点:

一、如何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中的速度,它反映了学生智力的敏锐程度。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敏捷性,就是使学生思考问题的速度快,在转瞬之间能够把应该想到的内容思考

完毕,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思考问题要做到合情合理。这两个方面是并存的。思考问题速度很快,但不合情理,这样的“快”,其实是浪费时间,因为它没有实际意义;思考问题合乎情理,但缓慢异常,显然,这是思维质量不高的表现。所以,这两个方面全都做到,才可称之为思维敏捷。思维敏捷的人善于适应情况,周密考虑,并能正确的判断和迅速作出结论。

例: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a求分别以各边为直径的正方形内画半圆所组成阴影部分的面积。此题如果直接求图形面积时,可视阴影部分为八个全等的弓行组成。但这样计算显然较繁,若仔细观察分析之后可知,该阴影部分分为四个半圆的面积与正方形面积的差。由结果较易得到:S阴1a影=π()2×4-a2=(-1)a2

222思维的敏捷性意味着思维的效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必须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首先,要“求速度”,就是教师安排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有时间要求,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某种速度上进行。当然,教师提出的速度要求,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应用学生可能达到的速度要求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某项训练内容的速度要求可以逐步提高。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就会逐步增强。教师要对学生的计算速度提出要求,对所布置的作业更要提出时间要求,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的心算能力。其次,要学会“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须与该情境的节奏想吻合,不能任意拖延时间。这样,他们思考问题就会是主动的,积极的,因而也是敏捷的。还有就是要把基础知识抓牢,对有关的定理和公式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运算方法。由此可见,思维的敏捷性的培养,常常要求让学生仔细观察数学问题的表面的、自问的联系,从所得印象中进行积极思考,迅速确定思维方向,找到一条正确的、简捷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如何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深度和难度。它表现在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归类,逻辑抽象性强,善于抓住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理解活动,关善于预见,猜想问题的发展过程。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集中地表现在善于全面地、深入

地思考问题,能运用逻辑思维方法,照顾到问题有关的所有条件,钻研并抓住问题的实质、正确、简便地解决问题,在形成概念、构成判断、进行推理和论证上,反映出他们的个性差异。具有思维深刻性品质的人,能从别人看来是简单的,甚至不屑一顾的理解中,看出重大的问题,从中揭露出最重要的规律来。与此相反,思维肤浅的人常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看不到问题的本质,不善于深思熟虑,往往凭一知半解就下结论。

例如:⊙O的半径是13㎝,弦AB∥CD,AB=24㎝,CD=10㎝,求AB和CD的距离。 这是一道“无附图”题,同学们易犯如下错误。

错解:同学们易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画出如图(1)的图形。过O分别作AB,CD的垂线,分别交CD、AB于E、F,连接OA、OC。在Rt△OCE中:

OE=OC2CE2=13252=12(㎝)

在Rt△OAF中,OF=OA2AF2=132122=5(㎝) ∴EF=12+5=17(㎝)。因此AB和CD的距离是17㎝

分析:这种解法是不完全的,因为它漏掉了另一种情况,如图(2),即AB,CD在圆心O的同侧的情况。这时,EF=12-5=7(㎝)。所以,正确的答案应是17㎝或7㎝。

我的思考: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还具有旋转不变性。圆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关于圆的某些问题会有多解情况。同学们解题时如果不注意,就容易产生漏解现象。解答这类问题时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情况,逐一加以讨论,这样可以避免漏解。本题的错误在于两平行弦与圆心的位置不确定造成的。

注重培养、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有利于学生更系统、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学得主动、活泼。有鉴于此,我们应该由个性的各自起点,逐步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三、如何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批在思维过程中善于全面地看问题,能着眼于事物之间的联系,善于从多方面多角度,不依常规地去思考问题,找出问题的本性,它反映思维的宽度、广度。学生由于年龄小,往往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就要培养学生较全面的思考问题,就要指导学生学会全面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从多方面分析问题,研究问题。

数学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思路开阔,既能纵观问题的整体,又能兼顾问题的细节;既能抓住问题的本身,又能兼顾有关的其他问题;善于归纳、总结、分类、形成知识的结构层次。数学思维的广阔性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型思维,一般说来,必须具备丰富的数学知识和经验,才能形成思维的广阔性。

克服思维定势、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定势是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所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也称心向。学生由于受先前数学经验的影响,使当前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在数学解题过程中总想遵循已掌握的规则系统。思维定势有时会引起负迁移,产生消极影响,表现为思维的呆板性、狭隘性。在定势的妨碍下,学生学习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少应变能力。

如:在求值计算题:“已知X-

11=1,求X2+2的值”中,许多学生习惯先求X的XX值,再代入求值,致使解题繁杂。就是由于不善于发现已知条件与求值式的联系、与所学的完全平方公式的联系。

要克服思维定势这种心理障碍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使用“双基”的定势来巩固、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打破定势,使学生遇到陌生数学问题时既不落入“套式”,也不束手无策,多方面、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四、如何培养思维的周密性

思维的周密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深度、逻辑的周到和细密性。往往容易出现的错误在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对概念、性质理解不到位,审题不慎,忽视隐含条件,造成解题错误。思维的周密性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在解题过程中,要全面、系统地考虑问题,注意各种条件综合运用,方可实现解题的正确性,所以要从整体的角度观察问题的结构,才能达到 解决问题的目的,再用整体化的思想方法可使这道题迎刃而解。

下面我举例说明:

例1:忽略一元二次方程有实数根的条件

已知方程2X2-mX-2m+1=0的两实根的平方和为错解:由题意,得X1+X2=

29,求m的值 ? 412m1m,X1X2=所以, 22m2m129X12+X22=(X1+X2)2- 2X1 X2=()2-2×=,即m2+8m-33=0

224解得m1=3,m2=-11 剖析:由于题目中已明确有实数根,因此必须有△≥0的先决条件。△=(-m)2-4×2×(-2m+1)=m2+16m-8≥0,当m=3时,△>0;当m=-11时,△<0。故正确答案为m=3。

如果孤立地去看一个事物,就有可能得出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结论;如果把有关事物联系起来去认识,就有可能得出全面、正确的结论。所以,在解题时,指导学生运用“彼此联系”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五、如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思维能迅速、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对象的能力,当思维缺乏灵活性时,就表现为思维刻板、僵化或呆滞。它反映了智慧能力的迁移,善于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解是培养思维 灵活性的有效途径。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能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

abca3b2c例:已知==,求的值。

3452abcabc一般方法是:设===K,则a=3K,b=4K,c=5K。

3453k34k25kk1代入所求代数式得:==

23k4k5k7k73b2ca3b2caaabca3b2c13121013 解法2:==2abc2abCa3452abC773645解法3:考虑到这个知识点的考查通常以填空或选择出现,所以在第一种解法的基础上,可用特殊值代入求值。即设a=3,b=4,c=5。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反映,也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纽带。数学思想的方法是通过思维活动对数学认识结构形式的核心,包括作为知识内容的表象概念、概念体系,也包括掌握相应知识内容所必须具有思维能力。教师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培养,把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知识、技能融为一体,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及联系实际的能力。重视数学思想的教育,如集合思

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能事学生针对问题抓住本质,并起到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会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倍增,事半功倍,达到提高数学素质 的目的。

我们所说思维的灵活性,也是强调多解和求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数学教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主要表现在使学生能根据事物的变化,运用已有的经验灵活地进行思维,及时地改变原定的方案,不局限于过时或不妥的假设之中,因为客观世界时时处处在发展变化,所以它要求学生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认识、解决问题,“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思维灵活性的表现。在此意义上也可称发散思维,灵活性越大,发散思维越发达,越能多解;多解的类型越完整,迁移过程越显著。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正是高水平的发散,是对思维灵活性达到一定程度的描述。

六、如何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数学思维的批判性是一种思维品质,它指一个人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和观点检查自己的思维及其结果的正确性。具有思维批判性人,对自己所遇到的一切人和事,能根据一定的原则做出正确的评价;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客观的考虑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既能坚持正确意见,又能放弃错误的想法。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估计思维材料、检查思维过程,不盲从、中轻信。思维的批判性来自学生对思维活动各环节、各方面的调整、校正,即自我意识。这种自我单调的“调整”“校正”又来自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只有深刻的认识、周密的思考,才能全面正确地作出判断。因此,思维的批判性是在深刻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对面临的问题是循规蹈矩,人云亦云,还是开展独立思考,善于发问,批判性思维实际是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组成部分相辅相成、彼此参透、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真正意义上适应素质 教育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培养。

总之,关于如何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我想,应该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倍感兴趣的课题。相信通过大家的不断探索,我们一下代的素质一定会长足发展!

上一篇:工程师考证范文下一篇:高分子专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