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发展取向研究

2022-09-10

本科双学位是指学生在攻读主修专业 (即第一专业) 学士学位的同时, 又修读不同学科门类的另一专业学士学位。双学位本科教育作为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从1989年开始就在我国部分高校进行探索和实践, 各高校为保障双学位本科教育的有效实施, 纷纷制定了各种教学文件加以规范,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对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双学位本科教育在各高校已经普遍开展。然而, 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双学位本科教育仍然存在政策导向不够明确、质量监控机制不完善、缺乏对学生全面有效的指导和管理, 甚至仅仅以此作为一种院系创收工具等一系列问题。因此, 加强双学位本科教育的理论研究, 对双学位本科教育进行准确定位, 建立更加完善的双学位本科教育管理体系, 创新管理模式, 是办好双学位本科教育, 培养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关键。

1 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1 双学位本科教育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趋势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社会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双学位本科教育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根本上克服了单一专业型人才的缺陷, 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重大转变。通过双学位本科教育, 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基础上对另一个领域有较深入的学习, 可以掌握两个学科的基础知识, 了解两个专业的发展前沿, 这有利于培养他们在不同的学科之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1.2 双学位本科教育符合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开展双学位本科教育符合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突出素质教育的要求, 开展双学位教育有助于改变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文理科分割现象严重, 以及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降的问题。受学校管理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各高校侧重本专业学生能力的技能培养, 忽略从其它学科中获取知识营养, 尤其是自然学科学生人文素质不足, 其逻辑思维和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均有待改善。双学位教育符合高校教育体制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全面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生存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3 双学位本科教育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开展双学位本科教育是一种投入少见效快的人才培养方式, 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 发挥高校的师资力量及地方高校群体的优势, 无需太多投入, 即可取得较好效果。学生可选修兄弟院校的优质课、教学质量高的特色课和改革力度大的创新课程, 从中受益。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相比, 双学位本科教育拓宽了高校的服务面, 避免了高校之间的重复性建设, 能够形成群体优势, 在短期内就即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1.4 双学位本科教育满足了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

双学位本科教育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他们在学好本专业课程之外, 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 学习另一专业课程, 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双学位本科教育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和个性发展;同时, 多学科学习也能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为他们以后在人才市场上参与择业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我国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双向选择、学生自主择业将是今后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参加双学位学习的学生, 无疑为自己的竞争增添了砝码, 扩大了他们的就业范围。

2 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定位

2.1 双学位本科教育必须是独立性的教育体系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对参与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学生最终颁发的是一个双专业毕业证和两个学位证, 并且规定必须在符合第一专业本科毕业的要求基础上, 满足第二学位的相关要求, 才能最终取得双学位证书。这表明, 双学位本科教育本身并不具备独立存在的空间, 而是依附在本科生第一专业教学基础上的一种辅助性或附属性的专业教学。而另一方面, 各高校普遍认同双学位本科教育必须达到相应的专业质量标准, 而要达到相应的标准, 必须形成一套独立而系统的培养体系。这样, 在双学位本科教育与第一专业教学管理之间就形成了一个难以协调的冲突。要解决这种冲突, 必须正确处理双学位与第一专业本科教育的关系。只有将双学位本科教育定位于具有独立性的教育体系, 摆脱对第一专业的依赖, 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当然, 为确保双学位本科教育的质量, 对拟参与双学位学习的学生, 必须设置一定的限制条件, 但是这一条件不应简单地以其第一专业成绩的优劣作为惟一的评价标准。在双学位本科教育的日常教学管理中, 必须像第一专业管理一样严格有序。

2.2 双学位本科专业的设置不应将就业率作为唯一的标准

在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过程中, 不乏有些高校为了拓展资金来源渠道, 不去结合自身实际而纷纷选择设置那些社会需求量大、易于就业的专业。在这一背景下, 产生的后果必然是同专业毕业生的大量涌现, 从而改变了市场供需状况, 造成了就业市场的饱和。如果不改变一切以就业率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原则, 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由于在双学位专业设置中, 各高校的自主权相对第一专业设置更大, 又缺乏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强力干预, 因而使双学位本科教育专业设置更加向就业倾斜。因此, 在处理双学位本科教育与就业取向的关系中, 必须摈弃以就业率为惟一标准的原则, 在综合考虑就业、学科发展、学科平衡、本校定位的基础上, 正确定位本校的双学位本科教育, 从而科学合理地设置双学位本科教育专业。

2.3 双学位本科教育不应只是高校创收的渠道

1999年初, 党中央国务院按照“科教兴国”的战略部署, 做出了高等教育大扩容的重大决策。各高校招生规模有了较大增长, 我国高等教育在此过程中逐渐从精英教育演进为大众教育。急剧扩大的招生规模必然要求各高校在基础教学设施及人员配备上增加投入, 各高校为了缓解资金压力, 纷纷想尽各种办法拓宽资金积累渠道。双学位本科教育由于各方面的政策相对较为宽松, 因此逐渐成为某些高校积累资金的渠道。在此种情况下, 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学科基础, 任何专业均设置双学位本科教育的情况比比皆是, 必然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 必须杜绝因以资金积累为目的而设置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做法。同时, 为保证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健康发展, 各高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自律及监督, 国家也应以积极的态度扩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

3 双学位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双学位本科教育缺乏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

虽然1 9 8 5年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到, “要针对现存的弊端,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各种试验, 例如改变专业过于狭窄的状况, 精简和更新教学内容, 增加实践环节, 减少必修课, 增加选修课, 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 增加自学时间和课外学习活动, 有指导地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等”;1 9 9 8年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2 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提到, “要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双学位、主辅修等多种教育形式, 培养大批复合型人才。”但在政府颁发的其他重要的教育纲领性文件中, 却没有提到“双学位”的概念, 国家对高校开展双学位本科教育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规范, 缺乏对双学位本科教育工作的宏观管理。因此, 我们很难判断出国家对开展双学位本科教育所持的态度, 这也使高校在“双学位”本科教育活动中做法各异, 双学位本科教育在理论、实践上都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3.2 双学位本科教育缺乏有效的质量监控机制

很多高校没有充分认识到开展双学位本科教育的意义, 虽然制定了“双学位授予工作实施准则”, 对取得双学位所需要的条件、程序等进行了原则性规定, 但缺乏统一的教学管理与监控体系。从学生的录取、课程的组织, 乃至学生平时的管理与考核, 不同的学校、不同的院系在具体操作上都不尽相同, 有的学校及院系比较重视, 管理严格;有的学校及院系重视不够, 管理松散。有的教师对双学位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教学缺乏针对性;有的教师认为给双学位班授课是自己额外的教学任务, 不必太认真, 还有些老师干脆就让自己的研究生代上双学位课程,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由于承担双学位教学的院系并不负责双学位专业学生的学籍管理, 因而对双学位专业学生管理不严, 学生随意缺课、旷课、应付考试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乏规范的教学管理和质量意识, 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名声越来越差, 学位的含金量也越来越低。

3.3 双学位本科教育缺乏对学生学习的必要指导

教师有效、适当的指导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使双学位本科教育的价值达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教师可以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主修专业和兴趣确定修读双学位的专业, 在学习过程中, 院系应随时给学生以指导,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并与学生所在院系时刻保持联系, 了解学生主修专业的学习情况, 随时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计划加以调整, 以便于学生顺利完成主修专业、双学位专业的学习, 而这些恰恰是很多院校所忽视的。由于学生所在院系和提供双学位专业教育的院系对学生的学习缺乏有效的指导, 导致一些学生在修读双学位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有的同学选择双学位专业不是依据自己的才能和兴趣, 而是盲目从众、随大流, 以至于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感到不适应, 只好中途退出。此外, 由于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 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和调节主修专业与双学位专业之间的关系, 几年下来, 不仅达不到双学位专业的要求, 也会影响对主修专业的学习。还有些学生没有把握好两个专业的学习进度, 等到毕业时, 主修专业的学分要求已达到, 但双学位专业没完成。

4 关于进一步发展双学位本科教育的思考

4.1 构建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体系

双学位本科教育模式的真正有效实施和积极推进, 必须有灵活的、富于选择性的教学管理制度相配套, 关键就是构建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因为只有学分制才能打破学科专业界限, 学生才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自选专业, 自选课程、教师和上课时间, 自由确定毕业年限, 才能便于因材施教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广泛推进。如何打破我国目前普遍实行的学年学分制的坚冰, 推进学分制改革, 促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是一个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学分制改革必须与弹性学制、导师制、选课制等密切结合起来, 改革的牵涉面比较广, 难度也较大, 需要高等学校做好充分的准备, 既要维持严格的教学秩序, 又要考虑到教学成本的投入, 最关键的是要关注教学质量的提高。

4.2 统一双学位本科教育质量管理标准

在社会各界普遍关注高等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 如何确保双学位本科教育的质量, 是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目前, 开展双学位本科教育的专业, 究竟有没有资格和能力开展双学位本科教育, 其培养目标如何确定, 课程体系如何设置等, 都缺乏一个统一认识。此外, 修读双学位专业的学生, 是否为其设置一定的准入机制, 门槛设多高以及达到多少学分才能授予双学位等, 大家的认识还不尽统一。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 各高校之间、各院系之间、本科专业与双学位专业之间, 双学位证书的含金量是有很大区别的。因此, 必须尽快建立统一的双学位本科教育质量管理标准, 各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以在建立相对统一的双学位课程体系、双学位授予标准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和规范。

4.3 加强双学位本科教育的理论研究

从目前各高校开展双学位本科教育工作实际看, 大多数学校要求学生的主修专业与双学位专业是跨学科门类的, 一般不允许学生在一个学科门类中兼修。不少高校认为, 双学位本科教育存在主修专业与辅修专业的区分, 即学生所读的双学位专业就是其辅修专业, 因此, 在对学生授予双学位的条件中, 有的高校提出, 凡是“未取得主修专业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的, 不授予双学士学位”。这些做法是否合理?跨学科门类修读双学位, 确实有助于培养知识复合型人才, 但在同一学科门类的不同专业之间兼修也未尝不可。另外, 学生应该有学习的自主权, 倾向于哪一个学位还是两个学位, 是这个学位还是那个学位, 完全取决于其是否达到某一学位的授予标准, 而不是看其是否获得了所谓主修专业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当然, 还有很多理论上的问题需要研究, 比如双学位专业的学生管理工作如何开展, 如何有计划地培养特定领域的复合型人才等等。只有在理论上将这些问题研究透彻, 才能减少双学位本科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盲目性, 促进其健康持续地发展, 为社会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分析了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对双学位本科教育进行了重新定位, 分析了双学位本科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双学位本科教育教学管理体系、质量管理标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 并建议要加强双学位本科教育的理论研究, 促进双学位本科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双学位,本科教育,定位,教学管理体系,质量管理标准

参考文献

[1] 陈学敏, 漆玲玲, 刘焰.双学位本科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2:26~28.

[2] 高春娟.复合型人才培养新途径的探索[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0 (2) :88~89.

[3] 刘香珍.试行主辅修双学位制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04 (1) :25~26.

[4] 李博.实行主辅修、双学位模式培养复合型人才[J].华北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3 (1) :81~82.

[5] 高艳芳, 胡桃元.开展双学位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5 (12) :23~24.

[6] 宋鑫, 卢晓东.北京大学辅修制度的现状与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4) :60~61.

上一篇:高职《市场营销》教学工学结合尝试下一篇:经济转型视角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