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制度分类

2022-07-23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制度具有合理性和合法性分配的功能。制定这个制度有很多预防措施,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行政管理制度分类》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一篇:行政管理制度分类

行政处罚文书的使用分类

 统一规范行政处罚文书是依法行政的要求,是行政执法规范化要求最基本的要素,体现着行政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和行政执法队伍的执法水平。目前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适用的行政处罚文书,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一制定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第八十九条“行政处罚文书,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一制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施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文书(试行)>的通知》(工商法字【1998】第144号)于1998年7月15日发布,该通知发布了统一制定的行政执法文书,共60种。自1999年1月1日起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全部使用了统一文书。行政处罚文书的格式按照标准化设计,从而既体现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又满足了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实践的需要。从近十年执法实践使用统一规范的行政执法文书来看,行

具体内容有:

(1)立案类文书主要包括案件举报登记表、立案审批表;

(2)调查取证类文书主要包括现场检查笔录、询问通知书、询问笔录、陈述笔录、先行登记保存通知书、抽样取证通知书、委托鉴定书、委托调查函、采取(解除)强制措施审批表、封存(查封、扣押)物品通知书、封存(查封、扣押)物品清单、案件调查终结审批表;

(3)告知类文书包括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听证告知书、听证通知书、听证笔录;

(4)决定类文书包括行政处罚决定审批表、当场处罚决定书、行政处罚决定书、没收物品清单;

(5)执行类文书包括罚款催缴通知书、延期(分期)缴纳罚款审批表、延期(分期)缴纳罚款批准书、强制执行申请书、强制执行通知书、强制执行决定书;

(6)结案类文书包括结案审批表、案件移送审批表、案件移送函;

(7)其他文书主要有责令改正通知书、行政建议书、送达回证。

第二篇:论行政行为的分类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影响

刘亚林

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法律规定的法院受理并审判一定范围内行政案件的权限。受案范围是行政诉讼制度中必不可少的核心内容之一。受案范围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受案范围是法院对行政机关行政活动实施司法审查的权限范围。

第二受案范围决定着法院与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在处理解决行政争议上的合作分工。 第三受案范围对法院正确履行应有职责和对当事人正确有效行使诉讼权利也是一种重要的保障。

第四受案范围同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能获得司法救济的的范围以及他们诉权的范围。

鉴于受案范围的重要意义,有必要对受案范围作深入分析。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是由若干变量决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变量:

第一行政行为的种类。这是影响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最重要的变量,因为法律可以规定某一种行为具有可诉性,另一种行为不具有可诉性。在一些国家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限制很少,公民几乎可以对所有涉及其权利义务的行政决定都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有的国家只规定对具体的行政行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对抽象行政行为不能提起诉讼,例如中国。而大部分国家规定对统治行为不能提起诉讼,对非统治行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行政行为的性质。即对违法的行政行为,还是不当的行政行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行为的性质对受案范围的影响更多的是二次界定,是在法院受理行政诉讼后,对行政行为的一种考量。

第三受行政行为侵害的权益性质及损害程度。侵害权益的性质就是行政行为侵害哪种权益才可以提起诉讼;损害程度对受案范围的影响即行政行为对行政相对人的损害程度需要达到什么样程度,才可以启动诉讼程序,对损害程度的要求的越多,受案范围就相对越小。

第四原告的资格范围。即谁拥有起诉的资格,行政相对人还是与行政行为具有利害关系相关人。这也是影响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次级变量,因为只有行政行为先作为行政诉讼审查对象之后,才会对原告的资格问题进行审查。

在上述若干变量中最重要的就是行政行为的种类。所以准确界定行政行为的种类对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有着重要的作用,以行政行为种类来界定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前提就是要对行政行为进行法律上的准确界定,否则必然导致受案范围的偏颇。而我国法律并没有对行政行为进行准确的界定,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从而在总体上把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划定为具体行政行为。

但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原是学术研究的需要而提出的。因此这两个概念开始也只是法学上的术语,但自从《行政诉讼法》将具体行政行为规定为法律术语而且涉及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围以后,细致精确的厘清两者的内涵和外延就显的十分必要了。行政行为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行政法学,但作为一个紧密特定的理论概念最早却是由德国行政法学鼻祖奥.

迈耶运用概念法学的方法而提炼概括出来的。奥托.迈耶认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运用公共权力,对具体行政事务适用法律作出决定的单方行为。此后它超越了国界和法系,并经过许多法学家的不断锤炼而成为各国行政法学的一个核心范畴和概念性工具。然而,对什么是行政行为在理论上却仍然有着不同的学说。

第一 行为主体说。该说认为行政行为指行政机关的一切行为。也就是说,凡是行政机关的行为包括行政机关运用行政权所做的事实行为和没有运用行政权所作的私法行为,都属于行政行为。该说流行19世纪初期行政法学产生的阶段。

第二 行政权说。该说认为只有行使行政权的行为,即运用行政权的所做的行为才是行政行为。行政权说是以对国家权力的划分即对行政权的界定为前提的。因此又称为行政行为的实质界定说。第三 公法行为说。该说认为,行政行为是具有行政法(公法)意义或效果的行为。公法行为说一致认为应将私法行为和实施行为排除在行政行为范围之外,外延上却存在不同的观点:

1、全部公法行为说。该说认为,行政行为包括全部有公法意义的行为。也就是说行政行为既包括抽象行政行为,也包括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为不特定的行政相对人设定行政法上权利义务的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为特定行政相对人设定行政法上权利义务的行为。全部公法行为说是我国行政法学界的通说。在德国和日本早期的行政法学界也颇为盛行。

2、立法行为除外说。该说认为,行政行为包括除行政立法以外的全部有行政法意义的行为。即抽象行政行为中的行政立法行为不属于行政行为。但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属于行政行为。行政行为包括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3、 具体行政行为说。该说认为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就具体实践所做的公法行为。该说认为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人或事所做的抽象行为,不属于行政行为。具体行为说是当今德、日和我国台湾省行政法学上的通说,在法国行政法学界也有一定支持者。我国行政法学者杨建顺也支持具体行为说。他认为对行政行为的界定必须从行政诉讼的现实需要和国际上主流学说一致的角度进行。“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针对具体事项或事实,对外部采取的能产生直接法律效果使具体事实规则化的行为。”

4合法行为说。该说认为行政行为应当是行政主体所作的一种合法行为。在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较少有支持者。

行政诉讼是政治文明的产物,行政诉讼是一个司法救济的过程,其主要动因乃行政相对人认为其合法权益被行政主体的行为所侵害向人民法院提出了给与法律救济的要求。行政诉讼设立的目的是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受行政权的侵害。因此所有的行政行为都应纳入到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之中。决定行政行为能否纳入受案范围在于其有无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的可能性,而不在于其种类。不管是抽象行政行为还是具体行政行为只要其可能对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就应该纳入到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之中。

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不应成为把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外的理由。因为二者的划分并不是以能否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为标准。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分类依据通说认为是以行政相对人是否特定为标准。

有人认为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针对不特定的行政相对人所作的行政行为,是对处于将来可能发生的法律事实的一种规制。它规制的仅仅是一种将来的可能性,而并非现实的发生,

而且将来这种可能一旦发生成为事实,相对人即特定化,从而转化为具体行政行为。因此得出的结论是抽象行政行为最终发生作用必须通过具体行政行为来实现。抽象行政行为不会侵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对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侵害都是通过具体行政行为造成的。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只限于具体行政行为即可起到保护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作用。

这是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外的重要理由之一,表面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其缺陷。一切权利都有被滥用的可能,“滥用”一词并不当然具有坏意、恶意这样的贬义,政府部门可能会像其他人一样容易误解它们的法律位置,同时他们所制定实施的法律通常是复杂不明确的。所以滥用权力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法律提供各种方法去制止滥用尤为必要。无论抽象行政行为还是具体行政行为都是行政机关依行政职权做出的,也就是说都有被滥用的可能性,既然如此,就必须予以救济而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司法审查。并且基于抽象行政行为对象的不特定性,其造成的侵害可能更大,因为它涉及面会更广,适用的人会更多,如果仅仅只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而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就好比是在一起犯罪中将策划的主犯不予追究,而仅仅将实施犯罪行为的犯罪分子进行惩罚一样无法想象。

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国的政治制度,我国是实行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全力机关,最高法院、国务院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法律没有赋予司法机关对行政权的审查权。依照我国宪法和《立法法》、《行政复议法》等的规定,确认行政机关抽象行政行为是否正确、合法并予以撤消、改变的权力,只能属于国家权力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这一点目前是无法改变的,只能期待以后法律的修改和完善。但从理论上却可以进行探索,目前我们已经将具体行政行为纳入到司法审查的范围,实际上司法权对行政权进行了制约,而无论是做出抽象行政行为的权力,还是具体行政行为的权力,从本质上讲是没有区别的,都是行政权,既然具体行政行为可以接受司法审查,抽象行政行为同样可以接受审查。以上的规定或出于对宪法的误解或出于立法的滞后,实则是人为的为法治进程设定的樊篱。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求扩大行政诉讼范围的呼声加强,况且中国必须与国际潮流接轨以更好的融入国际社会。而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在行政诉讼范围问题上实行的都是可以审查的假定原则,政府所有的行政行为都属于法院司法审查的范围,建立的是一种完整的司法审查制度。而我国实行的则是不予审查的假定原则,人民法院不享有对政府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监督权力,除非有法律明确规定。法院可以受理行政案件以及受理哪些类型的行政案件全取决于法律规定从而才有法律明确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外。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原本只是学术上研究的需要而进行的分类,是一个争论颇多的问题。而行政诉讼法把它们引入之后,则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带来了很大影响:

第一,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极大限制了我国行政诉讼的发展。由于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区分的模糊性,导致在现实中的复杂案件让法院和法官难以定夺其是否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因为法院、法官在受理案件过程中,必须首先确定被诉的行政行为是否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而确定其是否属于受案范围的标准就是区分被诉的行政行为是属于具体行政行为还是抽象行政行为。但是对于二者的区分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且从理论上区分二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情况势必导致法院、法官受理行政案件的困难。

第二,为行政机关逃避行政诉讼大开方便之门。由于《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将抽象行政行为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并且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区分界线。所以行政机关往往以抽象行政行为的形式做出实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为,从而逃避司法审查。

第三,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严重侵害。行政相对人对抽象行政行为造成的损害无法通过司法途径获得救济。虽然法律规定了其他途径的救济渠道,比如权力机关的监督、上级机关的行政复议等,但在事实上由于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律关系中的弱势地位,很难启动这些救济途径。即使这些途径得以启动,这些救济方式也很难发生实际的作用。况且还有一些名为抽象行政行为实际上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行为,是无论从那种救济途径都无法实现救济的,从而造成了救济的盲区。

第四,使具体行政行为的审查虚置。抽象行政行为的不可诉性,导致了对具体行政行为审查的困难。我国行政诉讼审查的标准是合法性,判断一个具体行政行为是否违法必须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规章为参照。但作为审理行政案件的依据的行政法规,和参照的规章等则属于抽象行政行为,法院并没有审查权。所以当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抽象行政行为违法时法院并没有权力进行审查,而只能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本身。但仅从合法性原则出发对这类案件是没有办法审理的,行政诉讼因此变得软弱无力。

综上所述既然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本身就是模糊不清的,并且不是以行政诉讼的需要为标准做出的。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分类的引入不但没有使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变清晰,相反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因为这一区分的引入变得更加复杂,严重影响了我国行政诉讼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以二者区分为基础确定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是不可取的。

第三篇:化妆品卫生行政处罚案由分类

法律依据:

1、《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

2、《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

一、违反卫生许可证管理案

1、适用范围

(1)未取得《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单位擅自生产化妆品的; (2)涂改《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

(3)转让、伪造、倒卖《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的。

2、违法条款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五条第三款,《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第七条第一款。

3、处罚依据条款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二十四条,《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第四十五条第

(四)项、第四十六条第一款第

(一)项、第四十七条第

(二)项。

4、处罚内容

(1)适用范围中情形(1):①没收产品;②没收违法所得;③可处以违法所得三至五倍的罚款。

(2)适用范围中情形(2):①警告;②经警告处罚,责令限期改进后仍无改进的处以三十日以内停产的处罚。

(3)适用范围中情形(3):吊销卫生许可证。

二、违反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管理案

1、适用范围

(1)生产未取得卫生部批准文号的特殊用途化妆品; (2)涂改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的;

(3)经营单位转让、伪造、倒卖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 (4)生产企业转让、伪造、倒卖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

2、违法条款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十条第一款,《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八条。

3、处罚依据条款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二十五条,《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第四十五条第

(五)项、第四十六条第一款第

(四)项、第四十八条第

(一)项。

4、处罚内容

(1)适用范围中情形(1):①没收产品及违法所得;②处违法所得三至五倍的罚款;③可责令停产或吊销卫生许可证。

1 (2)适用范围中情形(2):①警告;②经警告处罚,责令限期改进后仍无改进的处以三十日以内停产的处罚。

(3)适用范围中情形(3):①责令停止经营化妆品(30日以内);②可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及违法所得二至三倍的罚款

(4)适用范围中情形(4):①没收违法所得;②处违法所得二至三倍的罚款;③可撤销特殊用途化妆品批准文号。

三、使用禁用原料(或者未经批准的化妆品新原料)生产化妆品案

1、适用范围

(1)使用化妆品禁用的原料生产化妆品的;

(2)使用化妆品新原料生产化妆品未经卫生部批准的。

2、违法条款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八条、第九条第一款。

3、处罚依据条款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二十五条。

4、处罚内容

(1)没收产品及违法所得; (2)处违法所得三~五倍的罚款; (3)可责令停产或吊销卫生许可证。

四、违反进口化妆品批准文号管理案

1、适用范围

(1)进口、销售无卫生部批准文件(复印件)的进口化妆品; (2)涂改进口化妆品卫生审查批件或批准文号;

(3)转让、伪造、倒卖进口化妆品卫生审查批件或批准文号。

2、违法条款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十五条,《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第三十一条第

(三)项第2目,《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

3、处罚依据条款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一款,《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第四十五条第

(六)项、第四十六条第一款第

(一)项、第四十八条第

(二)项。

4、处罚内容

(1)适用范围中情形(1):①没收产品;②没收违法所得;③可处以违法所得三至五倍的罚款。

(2)适用范围中情形(2):①警告;②经警告处罚,责令限期改进后仍无改进者,处以三十日以内停产的处罚;对经营单位处以停止经营三十日以内的处罚,可并处没收违法所得及违法所得二至三倍的罚款。

(3)适用范围中情形(3):①没收违法所得及违法所得二至三倍的罚款;②可撤销进口化妆品批准文号。

五、生产(或者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案

1、适用范围

(1)生产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 (2)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化妆品。

2、违法条款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二十七条。

3、处罚依据条款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二十七条。

4、处罚内容

(1)没收产品及违法所得;

(2)可处以违法所得三至五倍的罚款。

六、化妆品生产企业不符合卫生要求案

1、适用范围

(1)生产车间30米内有有毒有害污染源的; (2)生产车间布局不能满足生产工艺和卫生要求的;

(3)未建立健全相应的卫生管理制度,配备卫生管理人员的;

(4)未建立相应的卫生质量检验室、配备仪器设备,检验人员未经专业培训无考核合格证的;

(5)制作、灌装、包装间面积不符合要求的;

(6)其他不符合《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要求的。

2、违法条款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六条。

3、处罚依据条款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第四十五条第

(一)项、第四十六条第一款第

(一)、

(二)项、第四十七条第

(一)项。

4、处罚内容

(1)具有不符合卫生要求情形之一项的,处以警告;

(2)具有不符合卫生要求情形之两项以上或经警告处罚,责令限期改进后仍无改进的,处以30日以内停产的处罚;

(3)经停产处罚后仍不改进,确不具备化妆品生产卫生条件者,处以吊销《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七、违反健康管理案

1、适用范围

对患有《条例》第七条所列疾病之一未调离的。

2、违法条款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七条第二款。

3、处罚依据条款

3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第四十五条第

(二)项、第四十六条第一款第

(一)项。

4、处罚内容

警告;经警告处罚,责令限期改进后仍无改进的,对生产单位处以三十日以内停产的处罚。对经营单位处以停止经营三十日以内的处罚,可并处没收违法所得及违法所得二至三倍的罚款。

八、经营禁止销售的化妆品案

1、适用范围

(1)经营无质量合格标记的化妆品;

(2)化妆品标签、小包装或说明书未注明产品名称、厂名、卫生许可证编号、生产日期、有效使用期限、批准文号 ,对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化妆品说明书未注明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的;

(3)经营标签、小包装或说明书上注有适应症、宣传疗效、使用医疗术语的化妆品的; (4)经营未取得《化妆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企业生产的化妆品; (5)经营未取得批准文号的特殊用途化妆品; (6)经营超过使用期限的化妆品。

2、违法条款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十三条第

(一)、

(二)、

(三)、

(四)、

(五)项。

3、处罚依据条款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第四十五条第

(三)项,第四十六条第一款第

(一)、

(三)项。

4、处罚内容

(1)适用范围中情形(1)至(3):①警告;②经警告处罚,责令限期改进后仍无改进的处以三十日以内停止经营的处罚,并可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及违法所得二至三倍的罚款。

(2)适用范围中情形(4)至(6):①责令停止经营(三十日以内);②可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及违法所得二至三倍的罚款。

九、拒绝卫生监督案

1、适用范围

以各种借口和手段妨碍或拖延卫生监督机构和卫生监督员依法履行化妆品卫生监督职责的。

2、违法条款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二十一条。

3、处罚依据条款

《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实施细则》第四十五条第

(七)项。

4、处罚内容 警告。

第四篇:药品分类管理制度

1. 为了药品的安全、有效、方便使用,根据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原则,依其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等的不同,将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分为甲、乙两类。

2. 经营处方药、甲类非处方药的零售企业必须具有《药品经营企业许可证》。经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其它商业企业可以零售乙类非处方药。

3. 非处方药的包装印有国家指定的非处方药专有标识,必须符合质量要求,方便储存、运输和使用。每个销售基本单元包装附有标签和说明书

4. 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非处方药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药师在调配处方药前,要对处方进行审核,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对不规范、不适宜的处方请医生修改,并在修改处签字盖章,药师不得更改处方内容。 5.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区存放,内服药与外用药分柜存放,处方药不得采用开架自选的陈列方式。

第五篇:垃圾分类管理制度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关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将生活垃圾分类作为推进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中心的管理和服务,创造优良的就诊环境。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全民参与。落实本中心主体责任,强化退役军人事务局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居民逐步养成主动分类的习惯,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综合考虑各地气候特征、发展水平、生活习惯、垃圾成分等方面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实施路径,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完善机制,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机关作用,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加强技术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垃圾分类效率。

协同推进,有效衔接。加强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终端处置等环节的衔接,形成统一完整、能力适应、协同高效的全过程运行系统。

三、强制分类要求

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结合本单位实际,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处置等方面要求;其中,必须将有害垃圾作为强制分类的类别之一,同时参照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再选择确定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等强制分类的类别。未纳入分类的垃圾按现行办法处理。

1、有害垃圾。

(1)主要品种。包括:废电池(镉镍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废荧光灯管(日光灯管、节能灯等),废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溶剂及其包装物,废杀虫剂、消毒剂及其包装物等。

(2)投放暂存。按照便利、快捷、安全原则,设立专门场所或容器,对不同品种的有害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收集、暂存。

2.易腐垃圾。

(1)主要品种。包括:单位食堂产生的餐厨垃圾,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产生的蔬菜瓜果垃圾、腐肉、肉碎骨、蛋壳、畜禽产品内脏等。

(2)投放暂存。餐厨垃圾由物业部门专人清理,避免混入废餐具、塑料、饮料瓶罐、废纸等不利于后续处理的杂质,并做到“日产日清”。

3.可回收物。

(1)主要品种。包括:废纸,废塑料,废金属,废包装物,废旧纺织物,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废玻璃,废纸塑铝复合包装等。

(2)投放暂存。根据可回收物的产生数量,设置容器或临时存储空间,实现单独分类、定点投放。

四、强化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退役军人事务局要加强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指导,探索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加强对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工作考核。

(二)动员社会参与。树立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环保理念,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公众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强化服务对象教育,着力提高全体服务对象的垃圾分类和资源环境意识。开展垃圾分类收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垃圾分类督导员及志愿者队伍,利用清洁家园等活动,引导公众分类投放。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报道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情况和典型经验,形成良社会舆论氛围。

上一篇:乡镇党管武装制度下一篇:乡镇妇幼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