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虐待罪

2022-09-11

2012年10月24日网友在网上曝光了浙江某幼师虐童的一组照片引起了轩然大波, 照片中一个小男孩因为被老师揪住双耳, 提离地面而疼的哇哇大哭, 然而在他痛苦的小脸上方, 一张年轻女教师的脸却异常灿烂。随后网友在该女教师的空间中发现了不少类似这种虐待儿童的照片。当晚该老师被警方带走, 其因涉嫌寻衅滋事犯罪于次日被刑事拘留。这一事件使虐待罪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对虐待罪的立法完善也成为讨论的焦点。

一、我国刑法对虐待罪的规定

(一) 虐待罪的犯罪主体

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规定:“虐待家庭成员, 情节恶劣的, 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家庭成员是指相互负有扶养义务的一定范围内的直系亲属或旁系亲属。主要指夫妻、父母子女等。在一个家庭内共同生活的具有血缘关系、姻亲关系或法律上的继、养关系的人都是家庭成员。

刑法中虐待罪的犯罪主体是家庭中占优势地位的家庭成员, 如在监护上、经济上或者情感上占优势地位。无论哪种, 只要其行为足以对对方造成身体上或精神上的强制作用, 就能构成虐待罪。从这一角度来看, 非家庭成员是不能成为虐待罪主体, 这就给近来频发的老师虐待儿童、保姆虐待被监管人等案件造成法律上的空白。著名学者茹士春认为, 家庭成员应当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概念, 虐待罪的关键在于被收留者是否对对方产生了片面的依赖关系。两个以上的人按照一般的社会观念, 确实共同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家庭”中, 如果其中一人遭到另一个的虐待, 则被虐待者可以视为“家庭成员”。笔者也同意这一观点,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 教师与其共同生活的学生之间、保姆与其共同生活的雇主之间, 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教与学、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而是在彼此较长的共同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家庭成员的关系, 因此将保姆、教师也纳入虐待罪的犯罪主体, 是我国法制建设所必然的。

(二) 关于虐待行为

我国刑法对虐待行为并没有规定明确的内涵, 但虐待罪一般指的是家庭暴力行为。其表现是对被害人肉体和精神进行迫害、摧残、折磨的行为。这种行为在方式上既包括积极的作为, 如殴打等, 又包括消极的不作为, 如不给吃饱饭、不给穿暖衣等, 构成本罪, 不可能是纯粹的不作为, 否则是遗弃罪。在内容上, 既包括肉体的摧残, 又包括精神上的迫害, 不论其内容如何, 具方式怎样, 是交替穿插进行, 还是单独连续进行, 都不影响本罪成立。

虐待行为的另一大特点是连续性和持续性, 也就是说偶尔的暴力行为, 如偶尔殴打赶出家门不能构成本罪。因此施虐行为必须是次数多、频率高、持续久, 三者要交叉在一起, 不可或缺。我国刑法还规定构成虐待罪必须具备“情节恶劣”这一要素。所渭“情节恶劣”, 指虐待动机卑劣、手段残酷、持续时间久、被害人是年幼、年老、等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对于一般家庭纠纷的打骂或者曾有虐待行为, 但情节轻微后果不严重, 不构成虐待罪。

二、虐待罪与寻衅滋事罪

我国刑法第293条规定:“有下列寻衅滋事行为之一, 破坏社会秩序的, 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一, 随意殴打他人, 情节严重的;二, 追逐、拦截、辱骂、恐吓他人, 情节恶劣的……”浙江温岭公安局以寻衅滋事罪对涉案幼师刑事拘留, 笔者认为这一做法是不妥的, 寻衅滋事罪侵犯的是公共秩序、社会秩序, 虽然其中的殴打、侮辱行为看似和虐童案中幼师的行为类似, 但二者的性质却不同, 虐童案更多的是侵犯了儿童个人的人身权利以及身心健康, 这与危害了公共秩序是完全不相干的。

这说明我国法律对教师虐待儿童的行为规制仍存在缺陷, 现实中教师虐待行为的规制主要体现在《教师法》中, 其在实践中无法充分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来降低教师虐童的可能性, 存在的诸多问题还需要我们去思考。

三、虐待罪的立法完善

针对种种虐待事件的发生, 笔者认为应该在立法上给予虐待罪以完善, 如严格确定虐童罪的行为界限, 增设一些认定机构, 从更广泛的范围去保护儿童的权利;加重责任后果的承担, 以此在刑法中提升其关注度, 对儿童等弱势群体从多元化的角度去保护。此外笔者认为应该适当的提高虐待罪的法定刑, 这并不违背刑法的谦抑性原则, 而是通过对刑罚适当的调整来增强法律的威慑力, 更好的实现刑罚的公正。

摘要:2014年10月27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一次会议审议的刑法修正案 (九) 草案, 在减少死刑罪名、加强对公民人身权利的保护等方面作出一系列重要修改。这次的修案引起了诸多关注, 尤其是增加了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病残人等负有监护、看护职责的人虐待被监护、看护的人, 情节恶劣的, 追究刑事责任。这体现了我国法律的一大进步。本文对虐待罪进行简要的分析, 旨在让读者对虐待罪有更深刻的认识, 也希望为我国司法实践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虐待罪,家庭成员,界限

参考文献

[1] 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1.

[2] 王家鹏.论虐待罪[D].西南政法大学, 2010.

[3] 张京.论我国刑法对虐待行为的规制[J].法制与社会, 2013.

[4] 林雪青.论我国刑法对虐待行为的规制[D].南京师范大学, 2008.

[5] 吴鹏飞.我国儿童虐待防治法律制度的完善[J].法学杂志, 2012.

[6] 潘新哲, 杨华.关于虐待罪问题的探讨[J].法制建设, 2004.

上一篇:浅析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动画专业教学中的运用下一篇:互联网金融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商业模式的影响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