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管理“无为而治”的思考

2022-12-24

几千年前, 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无为而治”, 所谓“无为而治”的“无为”, 决不是一无所为和无能为力, 而是不妄为, 不随意而为, 不违道而为。无为是人生观的至高境界, 也是管理的最高层次。我校在创建自我教育特色学校过程中, 开始思索如何通过教师自我管理, 以达到学校管理的“无为而治”。借鉴上海北郊中学另类校长郑杰关于办学的三个阶段即质量、效能、人道, 我认为要达到学校管理无为而治的境界须保证一个前提即尊重教育规律, 经过三个阶段即制度管理、自治管理、文化化人。

一、尊重教育规律, 不瞎折腾

老子认为:“道法自然”。运用到教育中来, 就是要求管理者不靠外在的强制措施和方式, 尊重其客观规律, 因势利导。老子将之形象的比喻为:“治大国, 若烹小鲜。”意思是说, 治理一方, 就得像煎小鱼一样小心翼翼。河上公注曰:“烹小鱼, 不去鳞, 不去肠, 不敢挠, 恐其糜也”, 意思就是说, 不要没事乱翻弄, 没事不要瞎折腾, 翻腾的勤了, 小鱼就要被翻烂, 成鱼酱了。这句话是“无为而治”的最形象的表达。

办好教育的关键, 就是要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的规律有很多层次。除了教学目标、教育方式方法之外, 当前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对教育千万不要瞎折腾。2008年岁末胡锦涛总书记说了“不折腾”, 中国科技大学原校长朱清时说:不折腾就是教育最基本规律。教育最基本的规律包括:第一要教育学生做好人, 一定要坚守高的道德标准。第二对教育千万不要瞎折腾要让教师和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时间静下心来看书、想问题。

有人说, 教育是农业, 是慢的事业, 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揠苗助长、不能好大喜功、不能哗众取宠, 一天一活动, 两天一运动, 学校要被整垮, 学生要被耽误。人的成长是有其固有规律的, 认知、理解、感悟、实践、反思、修正, 都需要一个安静地内化过程, 需要一个慢慢地改进的过程, 需要一个自己亲身实践领悟的过程。

要做到不折腾, 首先, 学校办学要去功利化。学校要懂得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内功”才是提高学校知名度的最关键所在, 而“内功”修炼是一个长期、隐性的过程。其次, 学校要戒浮躁。要摒弃哗众取宠之心, 革除弄虚作假之意, 以“捧得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 蹲下身子, 静下心来, 专注于学生、倾心于教育, 把平凡的事情做好, 把枯燥的事情做出“彩”。再次, 要尊重教育规律, 倡导教育家办学, 就要懂得, 分数是次要的, 成长才是主要的;升学率是次要的, 人格塑造才是关键的;政绩是次要的, 学生的未来才是最主要的。

只有这样, 学校才会回归“着眼孩子一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本质上来。不折腾的学校才能成为社会的一方“静”土和净土。学校管理者要学会安静, 学会等待, 不要急于出手相助, 我们帮助蛹破茧而出, 出来的蝴蝶就永远不能飞翔, 我们要当心:好心办了坏事。

二、刚性制度, 柔性管理

首先, 学校管理需要有刚性制度。无为而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实现自我约束, 而自我约束也要经历一个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一所学校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规范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规范制度是学校走向依法治校的必由之路, 也是教学走向依法治教的必然要求。制度的建立必须是科学的, 民主的。学校出台各项规章制度, 学校、工会要集思广益, 反复酝酿与斟酌, 多方讨论形成共识, 由教代会讨论通过方可实施, 让每个教职工从心理上都能接受, 让他们自觉遵守, 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 制度一经确定, 就应严格执行。比如教学管理方面, 执行各种教学规章制度、教学计划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都需要坚持刚性原则。这样能使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井然, 学生行为规范统一, 有利于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

其次, 学校管理离不开柔性原则。柔性管理就是尊重、理解、激励教师, 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性化管理。教师从事的劳动, 是需要发挥人的聪明才智的劳动, 因此, 最有效、最灵验的管理方法就是学校管理者对教师劳动的理解和对教师人格的尊重。学校决策者在工作实践中, 努力构建教师激励机制, 尽量满足教师的不同层次需求, 以此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既要关心教师的物质生活, 想方设法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 让教师亲身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又要关心教师的精神生活, 与教师建立起志同道合的同志关系, 互相支持和帮助。比如, 在教师的管理上, 教师不坐班是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人性化管理, 也是体现管理的柔性原则的一个方面。另外, 要重视对制度刚性结果的补救措施, 这种补救就是通过人文关怀, 尽可能消除制度刚性造成的“伤害”。

最后, 刚性制度和柔性管理是统一的。人性化管理是指在管理中更多地注入人性的东西, 体现柔性的一面, 但绝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管理的要求。学校教学效果, 必须用管理的刚性标准来衡量, 才能确保教学质量不降低。强化刚性管理, 才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诠释, 才是对员工的最大关爱。就像只有淬过火的宝剑才能柔中带刚, 刚中有柔, 刚柔相济一样, 我们就是要促进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管理紧密结合, 相得益彰。

三、建立管理网络, 放手管理

(一) 构建职责分明、富有成效的管理网络

战国时期道家名篇《心术·上》说:管理事务繁杂多变, “纷乎其若乱”, “强不能遍立, 智不能尽谋”, 因此, “心之在体, 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 官之分也, ……毋代马走, 使尽其力;毋代鸟飞, 使弊其羽翼。”这样, “官得守其分”, 自然也就可以有条不紊, 做到“无为而治”了。

管理就是使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的过程。相对于学校来说, “官得守其分”就是指管理者在学校高效运作的基础上, 按照“职、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 实行层级领导, 分层管理, 分级负责, 各司其职, 各行其是, 各尽其能, 使下属在各自的岗位上竭其能、守其责、尽其力、展其才、成其功, 变自己忙为大家忙, 变领导者一人操心为大家共同操心, 实现权力层层有, 任务个个担, 责任人人负的联动局面, 真正达到无为而“管”, 有为而“理”。

在学校管理中构建职责分明、富有成效的管理网络, 这是实现无为而治的有效形式。由于不同的教职工有不同的特长、兴趣和潜在的能力, 学校管理者应该在充分征求教职工意见的基础上,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进行合理并轨, 优化组合。在日常的事务管理中形成“人人有事干, 事事有人干,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科学管理网络, 从而极大地促进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 当管则管, 大胆放手

作为学校的主要领导, 要“劳于用人, 逸于治事”。不必大小事事必躬亲。一位“大事小事亲手干, 整天忙得团团转”、“眼睛一睁, 忙到熄灯”的校长, 肯定不是一位称职的校长, 而只是一位劳动模范。校长的“正业”是运筹帷幄, 他应该专门干教师干不了的事情或突发的、非常规的事情。教师能干的事情由教师自己干, 最初可能出些差错而影响工作效率, 但以发展性的眼光来看, 只有让教师肩负起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使之有职有权, 才能增强其责任感, 并在工作中逐步减少差错和提高工作效率。这就需要校长放手, 让每一个职位都有责有权, 这样意味着效率更高, 学校管理更清晰, 也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三) 放手不等于放任

老子的无为而治并非只是单纯地无所事事。什么都不干, 什么都不说, 什么都放任自流, 这其实是一盘散沙, 达不到无为而治的目的。真正地无为而治, 则是富有形于无形之中, 富有为于无为之中。作为校长的主要任务是协调人、财、物流, 保证其畅通无阻, 所以领导者应懂得“提纲挈领”的艺术。不能够“胡子眉毛一把抓, 校长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指导下属, 指导不是命令, 是必要时的指导, 所以要经常留意各处的工作状态, 反复给予必要的指导。信任下属与放任完全是两码事, 不能将管理上的不努力推托为信任下属, 放权是基于对属下的工作能力的信赖, 但下属也并非万能, 问题随时都可能出现, 领导者的任务则是帮助解决问题, 而不是放任下属自由无限度地发挥, 要防止造成组织管理的混乱。

四、注重文化建设, 文化化人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重要标志, 也是学校实现“无为而治”的重要途径。学校是师生“实现生命意义的地方, 展示才华的场所, 追求幸福的家园”。学校文化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应立足于“人本”, 着眼于文化化人。学校文化管理不单单是学校文化建设, 更重要的是一种学校文化精神的塑造, 渗透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我们立足打造教师自我管理的文化特色, 立足在引导教师形成多学习少批判的学习观, 多做实事, 少讲报酬的价值观, 互助善比的人生观。当这种理念成为教师工作的指导思想后, 学校自然就会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也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地步。

我们追求学校管理无为而治的境界, 因为这是最佳的管理效率和效益, 但我们必须清楚无为而治的目标是文化育人, 而文化育人反过来又是学校实现无为而治的最佳途径。追求文化育人的效果, 就是要努力做到致力文化传承, 营造文化氛围, 实现文化开发, 形成文化特色。如果学校始终围绕营造健康向上的学校氛围, 学校管理就可以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效果。

最后, 又想起了老子的又一名言:“悠兮, 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最好的管理者是那么悠闲, 从来不轻率地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 百姓们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要想达到这样一种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 校长必须审时度势, 针对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 做出一系列正确的选择, 最终才能达到无不为的理想效果。

摘要:无为而治是管理的至高境界, 要达到此境界必须有个前提即尊重教育规律, 要经过三个阶段:制度管理, 自治管理, 文化化人。

关键词:学校管理,无为而治,思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不能老折腾》, 朱清时《, 教书育人》2009年17期.

[2] 《没有办不好的学校》, 郑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1月.

上一篇:提升油田地面建设标准化管理水平的几点思考下一篇:浅谈突破思维障碍实现档案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