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文范文

2022-05-08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文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段增勇,四川省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语文教研员,在《语文建设》《语文学习》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坚持教育随笔写作,编著各类图书多部,现为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专家组组长,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全国高考四川阅卷场语文学科指导委员。

第一篇:语文论文范文

注重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

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

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

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

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

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

而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

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

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我注重学生的语文实

践活动,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注重实践。发展能力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本着“不求人人

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思想,以发展学生

语文能力为主线,以学生综合语文实践活

动为特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

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主动感知阅读材料,

充分自由地朗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感

情、读出韵味,去感悟文章,与文本进行直

接对话,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能在赏析佳

句美文中,对某些语句、段落进行评价,发

表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如学生在初读

了《草船借箭》后,学生提出了诸葛亮不是

借箭而是骗箭,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

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并从文中找出

“借”的证据,排除了不是“骗”箭的说法。又

如学了古诗《送孟浩然之广陵》后,让学生

想象诗的意境,并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画,

在画中进一步体会诗意和作者的情感,再

如学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军神》等课文

后,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在演的过

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且能

准确地表达语言,还了解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同时,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大量阅读,丰厚底蕴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仅靠课堂教学中

吸收内容有限、教学有限的语文信息是远

远不够的,庄子云“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

其负大翼也无力”,可见,不重视长期、大量

的积累,是无法学好语文的。因此,我要求

学生广泛地阅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和书籍,

使他们“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使课内

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扩大学生学习语

文的范围,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提高语文素

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如学习了《少年闰土》后,给学生推荐

鲁迅的《故乡》,在学习《蟋蟀的住宅》前,推

荐《昆虫记》中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部分,学

生阅读后,再来读课文,就容易得多,就能

更好地领悟人物的内心情感。

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好书,如文学方

面的《海的女儿》、《青鸟》、科幻方面的《哈

利·波特》《海底两万里》还有《科学家的故

事》等书籍,并要求学生在读完一本书后,

写简短的读书笔记,表达自己读后感想,组

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各自发表独到的见

解和收获。

三、自编作文集,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

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的知识的感情,乃是唤

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在

作文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创设写作情境,

诱发写作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写作思

路,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大胆写作,于是

一篇篇充满童稚、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扣

人心弦的佳作从学生手中诞生。为了让学

生体验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我让学生动

手实践,自编作文集。要求把自己在课内外

写得比较好的、满意的作文收集起来,用稿

纸抄写或用电脑打印、整理分类、装订成

册,作文集编成后,进行交流欣赏,展览评

议,最后评出高嘉婕、韩超、赵月、孙凡琪等

同学自编的作文集为“最佳作文集”。

通过自编作文集,学生尝到了成功的

甜头,写作兴趣也大大增强了。

四、开展活动。提高能力

对学生来说学校和家庭提供的学习环

境,是相对健康的,但街头小巷的广告标

语、商店、饭店前的商品目录中充斥着的错

别字,一些不文明人口中的粗言黑话,甚至

有些报告、演讲中的语法,逻辑错误,也都

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为此,我发动学生

去收集,去指导改正,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口

语交际的机会。学生走向社会,义不容辞地

肩负起捍卫祖国语言纯洁性的责任,这样

的使命是多么光荣啊!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得到极大的提高,语言文字基础得到了夯

实,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提高。

各种带有娱乐性、竞争性、趣味性的语

文活动,比上课具有更大的魅力,更能吸引

学生。因此,经常性地开展语文课外实践,

对一些语文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来说,有

利于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一些语

文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则能为他们提供

展示才能的舞台,使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

特长更充分地发展。如每天比一比看谁最

先背下了课外的一首古诗、五个成语;每周

五看一看谁摘录的优美语句、段落多、谁收

集的名人警句、谚语、歇后语多,另外还开

展“古诗诵读”比赛、“歇后语”“谚语”“成

语”对接比赛,“争当小主持人”和“小记者

采访”活动,“手抄报”比赛,“故事演讲”赛,

“诗歌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这些趣

味性极强的语文实践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

课外学习与积累的自觉性,提高了学生的

语文综合能力。

五、走出课堂,参与实践

为了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拓宽学生

的智力背景,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提高学

生的认识水平。我让学生到大自然、社会生

活中去实践,去学习语文。因为“语文学习

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

春天来了,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觅春,去

感受春天的气息、去观察树木花草的变化;

新鲜蔬菜上市了,让学生观察蔬菜的形状、

颜色,并亲自买上自己喜欢的回家做一做,

品其味道。另外,根据学校安排,组织学生

到生活区,擦洗楼房墙壁上的乱写乱画的

痕迹,从中受到了环保教育。秋天,带领学

生去看田野、果园、菜园的丰收景象,冬天,

带领学生去赏雪、玩雪等。

学生每参与一次实践活动,就有不同

的感受,不同的体验,也就有了厚实的生活

基础,积累了写作的素材,只有这样,学生

才会有写的愿望,才会有内容可写,也才会

“下笔如有神”。读着学生的一篇篇文章,我

深深感到学生在走出课堂,参与实践活动

的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从学到做,

从做到写,从课本到实践的语文学习过程。

学生拥有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想、

所感,为写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闪耀个性色

彩的作文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大量的语文

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提高了学生

的语文素养。

作者:田云儿

第二篇:让语文长成语文的样儿

段增勇,四川省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语文教研员,在《语文建设》《语文学习》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坚持教育随笔写作,编著各类图书多部,现为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语文学科专家组组长,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全国高考四川阅卷场语文学科指导委员。

石焘(东北师大附中朝阳学校语文教师):段老师,我读过您的很多文章,我觉得您的语文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让语文回归,回归到品味语言文字上来,这一点您能认同吗?如果您能认同的话,我想了解您心目中的语文是什么?您觉得理想的语文应该回归到哪里?

段增勇:石焘老师好!感谢您的采访。让语文回归,让语文走向回归之路,回归到语言文字的家园,不能算是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只能说是一点思考。而思考这个“回归”,也是在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之路以及语文教研之路上渐渐明朗起来的。

回想起来,经历了三个阶段。1985年,我走上语文教学之路,完整教完三年一届的高中88级,又被安排接替别的老师教高中89级,随后又被安排教高中90级补习班。也就是教高中90级补习班这一年,让我发生了一些改变,这也是我的“回归”思考的第一次起步,但是很朦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语法教学成为一种热潮,更多言语形式或者言语结构上的分析,让学生感觉很枯燥,很乏味。我就在想,既然语法很重要,形式分析或者结构分析又必须教,然而又如何能让学生发生兴趣,学有所获,这很困惑我。我就想,一定得找个好的路径,我就想到语法的形式或者结构分析,多是从言语的外在形态入手,实质上是为了理解内容本身。因此,我就结合了言语内容的理解分析判断等等,来进行语法教学。结果,教学变得有趣味了,因为思维的含量丰富了,言语的品味也强化了。所以,我就开始了对修辞学的关注和引入,高中90级补习班,我就特别把修辞学的相关内容引入到我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来。这也得力于1986年,我看了王德春教授的《修辞学探索》,书很薄,仅仅128页,但是语境这个概念从此深入我心。1989年下半年开始,我像是着了魔一样,开始了修辞学的学习,一边学一边引入课堂教学,即便是生吞活剥,也像是找到了带动学生进入言语世界的金钥匙,尤其是语境、语源、意源、语体、语思、语脉、语感等等一些概念也渐渐生根我心。

从此而后,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倪宝元的《修辞学习》,张弓的《现代汉语修辞学》,王德春的《现代修辞学》,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郑远汉的《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李裕德的《新编实用修辞》,宗廷虎的《修辞新论》以及新加坡学者郑子瑜教授的有关修辞学的散论,只要是修辞学方面的有关著述或者文章,我总是贪婪吸纳。还得感谢《修辞学习》这个杂志,零碎的散篇,对于我也是一种补养。1990年有关修辞学的学习和相关内容引入教学,开启了我对于语文教学的言语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开启了我对于语文教学经由言语教学深入阅读理解与写作表达的一些探索。高中92级,高中93级送毕业后,我坚决要求从高一年级教起,就是想拥有完完整整的属于我自己的三年高中语文教学,这一年我对于教材也进行了大胆取舍,对于教材开始了分门别类的整合,在一种类属关系系统的建构里,努力实践鲁迅先生所说的“分类有益于揣摩文章”的主张。可是,1994年秋,我被行政部门硬性调离高中教学岗位,进入行政管理行列和电大普专班的专职教师行列。

三年而后的1997年,我调到成都,从山区教育走向了都市教育,三年完整的都市高中教育,让我继续在我所执念的“语文样儿”和“语文状态”方面进行着我的语文教学追求,因为高中90级所开始的一手抓分数一手抓语文能力已经让我享受了尝试性的成功,觉得是一条可走而且能走好的路。因此,1997年至2000年的高中2000级,在语文教学方面,没有像更多老师那样走分数的路,走应试的路,依然在广泛阅读和自由写作的层面与学生互动了语文生活和语文学习,而我被质疑甚至被担心的状况时有发生,但是我的一些家长,尤其是有远见卓识的家长,常常在家长会后特意表达他们的看法,要我坚持走我的路。“陌生人,你温暖了我的情怀”,这样的感受就是来自家长的信任和鼓舞。2000年高考结束的当晚,我回想我15年来的语文教学,写下了长诗《语文教师回避尴尬和实现精彩的思考》,其中“语文教师,你的宿命在语词的密林”成为我的一个清醒认识,这也是1990年后的十年来的困惑谜题的彻底破解,更加坚信了言语根性的语文教学思考。

1990年的萌芽,2000年的生根,从此开始了有意识的追求,真正发生根本性改变和转变的,则是2000年秋开始的语文教学课堂,这也许是我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沾沾自喜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课堂教学形式格局发生了变化,而且课堂教学行为也发生了诸多变化。语文学习的内容更丰富了,语文学习的形式更多样了,语文的内在质感更加鲜活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主动思考更见成效了。诸如课前三五分钟的“唐诗鉴赏”,每周一次的“作文活动课”,所有文言文和古典诗歌必须背诵,每周一篇随笔,要求学生读完整的书或者追踪任何一个自己喜欢的作家读下去,每学期至少读二至三本原著,每学期至少持续性读一位作家的著作,自己选择话题和议题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并写成研究性文章等等。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所教过的三个年级,高中2000级,高中2003级,高中2004级,每个年级都有学生发表文章,尤其是高中2000级,不仅发表,还在大赛上获奖。高中2003级,虽只教学了一年,但是至今的传说还是那样的生动活泼。

2004年,我成为了省级高中语文教研员,面对一线教师的实际状况,结合自己教学经历的思考,甚至专注于语文本体的思考,在全省范围内努力发出了自己的呼喊:“回归语文本身”,回归“言语根性”。当然,不仅仅是就言语教言语,而是经由言语的教学顺理成章于思维训练,审美教育和文化浸润,因为言语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一种奠基和支撑。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生活,对于生命,对于人的存在,富有支撑,富有提升,是奠基性的,也是发展性的。而这一切,尽都包孕于语言文字的内里,蕴藉于内,出之为言,发之为声,言为心声,每一句话里都有一颗心灵,每一颗心灵都是一道风景,生命的风景,人文的风景,文化和文明的风景,思想品德的教育正也蕴藉和涵养于语言文字的具体感受和深刻领会。总之,我们的语文教育,要回到学生本身,回到语文本身,回到教师本身,致力于三维一体的融合状态的追求,回到中国传统文化,回到现实生活,回到人的灵魂世界,充分彰显语文学科富含的特质和特殊魅力,沉潜涵蕴在汉语言文字的美好,深刻开掘在“文字、文辞、文章、文学”所包孕的“文化、文明”的精髓。

纵观前面的述说,我的语文教学的回归思考,经历了1990年的“萌芽”、2000年的“生根”和2004年后的“传播”这样三个阶段。

至于说“语文是什么”,这也是一个一言难尽而又不能不面对的问题。在我看来,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心中,都应该有个“语文的样儿”。无论这个样儿是多么的千差万别,甚至于奇形怪状,但它一定得是“语文的样儿”,有语文的根性、特性、本性,有语文的特色、特征、特质,有语文的魅力,有语文的美丽。刚刚做教研员的2004年,深冬时节,晚上11点了,突然接到一位老教师的电话,我满以为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其实没有,他刚下晚自习,走在回家的路上,就是向我问候,还说“你要为四川语文保重健康”。那一刻,我差点笑翻了,随后我却陷入了无比翻卷的心思中。因为我在作为教研员的第一次全省会议上,致敬所有参会教师,我说了“无论我们来自何方,我们都是为了美好的语文和语文的美好;无论我们姓甚名谁,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语文人。让我们,为语文干杯!为语文人干杯!”那个要我“为四川语文保重健康”的夜晚,我夜不能寐,写下了我的“语文是什么”的思考和憧憬。这篇《语文是什么》,您是看到过的,我当时也仅仅是一种描述性的笔法在谈我所认为和领会的“语文”,那个时候的“语文样儿”在我的认识和看法里,就是这样的。

然而,语文究竟应该是個什么样儿?语文到底要回归到哪里?在我看来,每一个人的思考和说道,也都是一鳞半爪,也都是冰山一角,这也是我们当今语文教师面临的一种尴尬。但是,我们总不能一辈子在一种莫名其妙的状态里,迷茫和迷失了自己作为语文教师的存在吧。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去追求在我们的心中所能有的那个语文样儿。毫不隐瞒地说,在2017年版《课标》的重建性修订尚还处于讨论时段,偶然得知语文的学科素养确定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样的四个层面。那个北京的夜晚里,我莫名的热血沸腾,我像是看到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了。我更为激动的是,我一直在迷茫思考和混沌迷失的,甚至是相当纠结的,终于能较为明朗了,因为我终于感觉到我近乎三十年来的隐隐约约的那些做法和呼喊,没有白费力,没有丧失我自己,没有丢失语文,没有把语文的教学之路和研究之路走得很偏。也就是说,我终于得到了一个求证,我没有不务正业。

石焘:我对您的文章感兴趣是从读您的《语文是什么》一文开始的,觉得语文老师能写出如此情感丰富,思想深邃,语言华美的文章很佩服,后来又读到您品评贾志敏老师的课例,品评肖培东老师的课例,觉得您说得很透彻,由技术上升到理念,我读后获益良多。就深深地“爱”上您的文章了。再后来知道您特别喜欢王尚文和孙绍振老师的文章,我也特别喜欢两位先生的文章,就觉得我找到和自己理念相通的语文老师了。我和孙绍振老师也交流很多,见过20多次,他和我表扬您,说是我学习的榜样!所以现在对您更为敬仰了!

段增勇:谢谢石老师!我们算是有所谓“代沟”的人了,能承蒙您的喜爱,是一种福分。经您这么一说,我又有话说了。任何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都是在做一些准备,都是在为进一步的改变而做准备。语文教学从来没有“高峰”,以前我说的一个词,是“权威”。语文教学历史上的“权威现象”,虽不那么严重,但也存在。而这,恰好是我觉得要警惕和清醒的。名师,明星教师,甚至于一些舆论上或者某些平台上的集约状态的推送和宣传,尤其是青年教师,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起哄状态去趋从。要关注的,要思考的,要努力去解决的,则是如何把书教得更好,把语文教出语文的品质来。这个好,就是有效果,有乐趣,有语文的滋味,有语文的美,有语文的功能意义。现今的语文业界,自娱自乐的各种主张很多,但是相互补益相互融合相互贯通的,少有。如果我们都能在语文的立场,相互欣赏,相互借鉴,相互融通,致力于语文课程的科学合理建设,语文的前景才会更好,语文学科教学的某些缺陷也才会得到较好的改变。顺便说,语文这个群体状态是有问题的,自说自话,我向取舍,“活力”没有形成“合力”,相互的沟通和对话上,没有更好的“融通”和“融合”,“论剑”比高低,“对话”说是非,思想境界不高,或者说立足点与出发点有偏差。

石焘:谢谢段老师的警醒之语。您说到青年教师不要盲目跟风,说到了我心坎上。工作这几年,我感觉现在语文教学活动多、专家多、观点多,青年教师在这种风浪下,很容易迷失方向。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就是教学生阅读和写作的,我想这两点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根,抓住根本的方向应该不会错,您觉得对吗?您觉得语文课的阅读和一般读者的阅读本质的区别在哪里?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做到文本分析、“咬文嚼字”与体会思想情感统一起来的?

段增勇:石老师,您所言及语文业界的“三多”现象,表面看是一种繁荣景观,事实上是一种急功冒进,或者说虚脱虚张,都是在急于表达,而沉潜于阅读、思考和探究实践方面的功夫严重不足,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浮躁。当然,浮躁这种时代病症和社会性病症,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其表现状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的警惕意识和辨别意识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各种语文名义上的主张,都应该在语文的根性问题上去审视和接纳,别为一时的新鲜和新奇而漠视了语文本身。即便是像对待叶圣陶先生的主张,总有两个极端,一个是言必讨叶,一个是言必称叶,都没有把叶圣陶先生的主张和看法放置在历史性的背景以及现实性的问题中来进行科学而客观的评价。说到语文教学的阅读和写作,确实是语文教与学的侧重点,也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综合性体现。传统说法上的“听说读写”,是一个很全面也很切中语文特色的主张。听说教学很薄弱,而读写教学都在抓,为什么总是抓的不很好呢?还是我们的“教”出了问题。“语文课的阅读”和“一般读者的阅读”的本质区别,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也许是多数语文教师不曾思考过的问题,这是一种“灯下黑”的状况。就我看,一般读者的阅读,是自主的自由的阅读,随意性很大,个人的偏爱很突出,大多是兴趣性阅读,或者是补养式阅读,或者是跟风性阅读,而语文课的阅读,是任务阅读,是目标阅读,是带着镣铐的阅读。很多年以前,钱理群先生主张“主体性的自由阅读”,恰恰是语文教学阅读上的一个缺失,很严重的缺失。语文教学上的规范化和训练态的阅读,不仅没有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养成学生的阅读习惯,反而是败坏;学生作为阅读主体所具有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被剥夺,甚或挤压。如果不改变这种强制性阅读和格式化阅读状态,语文课的阅读仍然还是一个问题。现今整本书阅读引起一种近乎狂热的关注,本是一件好事,但是不尊重学生和不尊重阅读规律的现象已经有所呈现,不符合学生的阅读接受能力以及不切合学生的阅读趣味,过高、过深、过偏的阅读指导和阅读设计,都是事倍功半的,甚至会起到反向作用。语文课的阅读,要借鉴一般读者的阅读方面的良性经验,也就是确保阅读兴趣的培育和养育,让阅读主体能自主自动进入阅读状态,重要的是让阅读行为真实发生,也就是读起来,亲近文字,亲近文章,亲近经典,亲近整本书。学生在阅读上有了“亲近感”,便会渐渐阅读起来,体验起来,感受起来,思考起来。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王栋生老师有个提醒,“听说读写,想更重要”,不论是语文课的阅读还是一般读者的阅读,这个“想”即思考,是万万不可忽视的,不在于“教”,而在于提供足够好的阅读文本,而在于思想引领,而在于言语文字的情感张力以及思想张力的触动和牵引。这就涉及到“读什么”的问题,读什么比怎么读更重要。我们语文课的阅读,多了怎么读的指导和训练,少了“读起来”“读下去”的阅读行为,要在阅读内涵和阅读品质以及阅读行为上下些功夫。

再说,文本解读和文本细读,已经被注重很长时间了。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一个范本,一个例子,为什么对于范本和例子的解读和细读仍然还存在着不尽人意的问题?文本分析虽然不能等同于咬文嚼字,但一定得对文本的言语品味起来,这恰恰是文本分析上的一个瓶颈。也就是说,言语品味,不是浮于表皮,便是牵强附会,甚或失之偏差。一切情感的含蕴,无不渗透浸透深透于言语之中,读要读到言语的内里,这种功夫是综合素养的体现。比如巴金《小狗包弟》,很多教学设计,无不是从“艺术家的狗”讲到“小狗包弟”并结合文革时期的诸多社会性悲剧,来看一个非人性的时代。甚至于文章结尾一句“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也会是浓墨重彩的讲析。可是为什么就不怎么关涉“我想念过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这样一句呢?就因为这样的话语——“……我好像做了一场大梦。满身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未能引起教学者的特别深思,作者巴金那“人生如梦”的生命感怀,以及“创伤”记忆和“煎熬”感受,没有被教学者深刻领会。解读或者细读也就是分析《小狗包弟》没有关涉到巴金对于妻子萧珊的痛彻心扉的怀念,整篇文章的感情理解和分析,不仅缺失,更是弱化,从动物到人,都不能幸免,那个时代的悲剧何其惨烈!

所以,文本分析和思想感情理解都离不开“咬文嚼字”,也就是语言品味。这个功夫,可不是一两天就能形成的,要日积月累,要注重语言学习,要注重修辞学习,要注重语感培养,要注重阅读和相关理论的吸纳,要注重言语理论和言语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补充一点,关于语言品味,最值得借鉴和深刻领悟,并还能付诸行动于言语实践活动的,则是曾国藩所谈到的“涵泳”问题。朱熹有“虚心涵泳,切己体察”之精言妙道,曾国藩则对“涵泳”进行了生动阐发,虽是一种描写性的“涵泳”境界呈现,但对我们语文课的阅读及其教学也是一种深刻的启示。在我的理解,所谓“涵”,追求的是“浸润,渗透”;所谓“泳”,追求的是“和畅,悦乐”。如果“涵”上下了功夫,而“泳”则也有了深致。沉潜砥砺有深致,涵泳工夫兴味长。

石焘:谢谢段老师细致的回答。您结合课例来谈,让我对这个理念的理解更加清晰了。关于语文教学的另一条“根”即写作,我想向您请教的是,精彩的作文课与平时学生的随笔、周记等内在的关系。作为青年教师,我们非常想上出几节精彩的作文课,我发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关键还在平时的积累,对于这个现象您怎么看?

段增勇:随笔和周记,都是自由作文,都是些放胆文,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作为一种日常练笔,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我曾经在一线就力主学生写随笔,而且还有一些特殊要求。诸如,要有文章意识,要有生活积累,要有生命体验和生命感怀,一定要写自己心里的话和有思考的话等等,至于“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都要统领在“文章”的体式和规范之下。也曾遭遇某些同行大肆宣扬“过分注重随笔写作不利于高考考场作文”等等言论,而我深知他们是因为批改随笔很是一件苦恼的事情,我依旧坚持自己所为。事实的结果,学生的随笔写作出现了许多精彩之作,前面说到的在报刊上发表和获得全国各大作文奖项,都是随笔文章。力主随笔写作,也深受于光远先生和王富仁先生的观点启发。于光远先生说“随笔即自由之笔,自由而自在”,王富仁先生说“只有真實的表达才有健康的人格”。而且随笔文体可以包罗万象,写作素材很丰富,而且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也可经由随笔写作来完成。文无定体,但有定格,这个“格”就是文章的格式和格局,这个必须遵从。

至于说“精彩的作文课”,这很让我无语。实在的,有效用的,能开启学生有兴趣参与写作活动中的教学行为,能让学生在写作中获得快乐感和成就感的写作教学,都是精彩的。在我的感觉里,前面提到的王栋生老师,他的写作教学就是精彩的,若想知道精彩何在?可以读读他的著作,《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此外,我没有看到所谓的更多的精彩。读这样的书,可以让一线教师找到写作教学的信心。

关于写作积累,这个太关键了。积累什么?怎样积累?积累不是知识储备,积累不是累积叠加,思想和情感可以积累吗?为了积累而积累,却不能进一步深入到“积淀”,积累的效用不会很大,过度积累反而导致消化不良。这个假期带学生参加“共饮一江水·问学苏东坡”主题研学活动,有位学生说到“写作便秘”问题,这是生理上的不消化而联想到心理上的不消化,也就是不理解,没感觉,没觉悟,自然是囫囵的,梗结的,阻塞的。没有内化的积累,没有理解的积累,没有拨动心弦的积累,没有走向积淀状态的积累,在一种“隔”的状态,都不可能对写作产生良好的作用。在阅读状态的过程性积累,也才会内化为一种精神养分和思想养分,这就是审美享受,这就是文化积淀。

石焘:再来说说读书吧,我知道您喜欢读书,想请您谈谈语文教师应该怎样读书,尤其是青年语文教师,请您结合自己的读书经验来谈谈?

段增勇:说到读书,有很多美好记忆,这也仅仅是个人的生命经历中的一些际遇罢了。读书是讲究一个缘分的,书等有缘人,这也是我2000年才深刻觉悟的。这之前,我就自己教导自己“勤起早看天,闲来读书忙”,事实上做的很不好,很惭愧。从我自身的经历看,这也是一个教训,读书不能懒惰,读书的面不能太窄,不能仅仅囿于教学实用,还要多读一些具有养分的书,哲学的、历史的、名物的、文化的、思想的等等。读书要有眼光,还要有眼界,伽达默尔的“视野融合”对于读物的选择和阅读的拓展,就是一个很好的启迪。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不是一个速度问题,也就是不要太急,太快,欲速则不达,而是要看能走多远,能走多高。半途而废者很多,昙花一现者也多,一叶障目者更不少。读书开眼界,也开胸襟,更能养人情性,养人精神,养一种文化人的气质。气质是什么?是格局和境界,是情怀和信念。“永远的学习者”(王栋生)当是语文教师和所有教师的最有价值的角色定位,学习者、思考者、创造者,也就是这样一线贯穿的。

石焘:段老师,我还想在您这里明确一下“语文的样儿”,这个话题不仅有趣味,也很有意义。

段增勇:语文,本来就有语文的样儿,我们的教学追求和研究思考莫非就是找到、还原“语文的样儿”,甚至修饰和打扮“语文的样儿”。可问题就出现在“修饰和打扮”上。语文的样儿,在纷纭嚣嚷的声音里,被混乱了,被迷失了。一百多年来,语文被各式各样的涂抹和翻转,成为了一个任人打扮和装扮的孩子,语文至今也还没有长成一个较为成型、成熟的样儿。从知识教学到能力教学,到如今倡导的素养教学,这也是一个寻找和探究的过程,总算是明朗起来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上,还需要慢慢走,慢慢改。现今有很多有价值的探究性教学走向,比如思辨读写、思维训练和思辨力的培养得到了注重。于漪老师说:“以前我们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要说思维才是力量。”因为也只有思维,才能让掌握的知识发生结构性作用,任何知识不能在一种结构性状态呈现自己的面貌,无不是一盘散沙的堆积,也只有通过思维让知识经过梳理、筛选、重组,在一定的方向,在一定的路径,在一定的方式方法的规整下,自成体系,自主结构,自由生发。其实,知识的力量就是经由思维的力量、观念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才能得以呈现和存在。语文课程的学理建构,语文课程的学术探求,语文课程的科学合理走势,十几年来的基礎教育课程改革,也是在努力完成这样的使命。虽有改观,却不尽人意。这也说明,关于语文,关于语文教学,关于语文教育,关于语文测评,在一些根子性问题上还没有探索出规律性的路径;更还说明,关于语文和语文的方方面面,存在着巨大的探索空间,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还有许多鲜活天地,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改进和改善的方面。

我们的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就是要通过对于文字的咀嚼,对于语言的品味,对于思想情感的析取,对于价值理念的发现,从而积累和积淀文化的合理内核,促成生命的优良发育,在人类良性情感的熏陶、潜移默化里,形成人的优秀品质,这也就是文化所能凝聚和释放的再生能力和创生能力。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致力于一种文化的力量的寻找和发现,致力于文化的精神力量对于生命的唤醒和催生,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传播和创新,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以及当代精神的共鸣、互动、互助、互补和共生,致力于民族文化所蕴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弘扬和振兴。文化和生命同在,文化和美好同在,文化和未来同在,文化和语文同在。

在我看来,“语文的样儿”像一棵树,语言是这棵树的“根”,思维是这棵树成长过程中的“开枝散叶”状态,审美则是对于“花”的培育和润养,文化则是这棵树上的“果实”。我们语文教师就是要用这些“果实”去润育和养育正在成长的生命,奠精神之基,播发展之种,让学生成为“有文化的人”。我们要好好研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语文学科素养的四个层面当成为我们今后语文教育的一个方向,我们要致力于此,努力于此。这四个层面上的有机整合和融合,定能让语文长成语文的样儿,让语文别开生面,别有气象,别有洞天。

石焘:谢谢段老师细致耐心地解答我的疑问。您的解说让我对很多语文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有了拨云见日般理解,我定会在平时教学中好好落实。相信很多像我这样的青年教师读后也会获益良多的。再次谢谢段老师!

作者:段增勇 石焘

第三篇:加强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

摘 要:语文作为三大基础学科之一,对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门学科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非常注重运用性,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是教师不可推卸的义务与责任。以小学语文为背景,通过探讨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来讨论如何加强语文实践,以多朗读、多动手为视角分析。希望为相关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意义。

关键词:语文实践;语文素养;小学语文

语文是一门专门用语言学习的课程,以语言为桥梁架起人类和世界的联系。学习的资源和方式处处可见,无处不有。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的今天,教学质量受到行业内外的关注,教师应巧借室内外优秀的资源让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培养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语文素养培养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今天,学科素养也被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学习不再是單纯的拔高成绩,而是转变成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来说,语文素养是学科的核心,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假如学生对语文素养有所缺失,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效率。语文素养包含沟通能力与交流技巧等能力发展,甚至影响学生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从某一程度看,语文素养强的学生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成绩。基于此,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势在必行[1]。

二、当前语文教学的误区

(一)课堂套路标准化

当前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陷入这样一种循环怪圈:教师认为在一堂语文课中必须教给学生几条学习规律和学习经验方法,再完整地板书到黑板上或展现在PPT中,作为一节课的结束,这样才算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此类刻板化、固定化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消耗了学生的课堂热情,让学生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动性,被动式接受知识,效果不甚理想。

(二)无章法大量练习

有些教师认为如果学习到新的知识点,一定要学生大量练习才能达到效果,遇到排比句就让列举几句,遇到倒装句也让列举几句,虽然语文学科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性,但没有章法和目标的大量练习也只会消耗学生学习的兴趣,徒增学生的烦恼。

(三)无学生参与互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赶时间会尽可能地多讲知识点,不顾学生吸收多少,只要讲完自己的便完成了教学任务,整节课只有教师源源不断地输出,缺少学生间的互动学习,教学质量也可想而知。

三、加强语文实践,提高语文素养

(一)朗读与实践相结合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课注重对听说读写的要求,通过对学生加强朗读的实践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师在进行语文学科授课时,尽量合理安排课上时间,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当堂课文的朗读和自我展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力。同时老师利用上课时间或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朗读比赛、朗读接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在实践中进步和成长。

例如,在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教师可以举办一个诗朗诵比赛,以小组为单位,逐一比赛,看哪个小组诗朗诵最具感情,现场打分由全班同学来评定,教师只是作为旁观者,提出建设性意见。这种朗读实践方式,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平常他们不喜欢的古诗上,往后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背诵古诗。同时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素养能力。

教师要具有过硬的朗读功底,起到标杆和导向作用,带动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氛围。因此,教师要针对各种类型文章的风格,把握朗读的语调、情感等,通过课堂领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与学生及文章融合统一达到共鸣,并对学生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正,实现学生朗读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共同提升[2]。

(二)动手与实践相结合

动手能力也体现着个人的基本素养,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由于书本内容大多是理论学习过于单调乏味,无法给学生充足的新鲜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感到疲倦甚至抗拒学习。小学语文作文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部分,更多强调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教师应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根据不同的教学特点设计各种有趣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需要不同形式的手段进行授课。

例如,在《花之歌》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教室走出去,观察身边真实的花草世界,可以每人在校园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花朵,回到教室后,全班同学进行讨论、点评。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时,让学生进行课文剧表演,每个人扮演一个英雄人物,让学生动起来,融入课堂,融入课本。

由此看来,语文素养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和发展都至关重要,培养语文素养也成为当下教育发展的重点。小学语文学科除了学生理论性的学习,还要注重实践性的学习,除了课本知识还要注重人格发展,全面发展,加强语文实践。朗读和动手等活动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协调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素养的个性化培养措施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要求结合学生个性化需求制定教学措施,需把课堂常规培养同个性化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语言素养的培养不能只限于教材的听说读写,还需要增加课外视听内容,推动小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金娥.情趣的语文实践以成就扎实的语文素养的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读写双赢),2019(11).

[2]刘建花,刘桂群.浅析培养小学语文素养的四大策略[J].新课程(中旬),2017(1):272.

[3]范文彬.刍议小学语文实践路径[J].数码设计(上),2018(11):40.

编辑 冯志强

作者:贝亚娟

上一篇:教改类论文范文下一篇:电力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