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2022-09-12

1 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在世界经济尤其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 从20世纪60年代起, 货币一体化开始成为国际金融界的一个研究热点, 并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出现尝试性实践。与货币一体化直接相关的理论是最优货币区理论。

1.1 要素的国际流动性

生产要素, 主要包括劳动力和资本, 在成员国之间流动的障碍越小, 则这些国家进行货币合作的可能性越大。

在劳动力流动性方面, 东亚国家目前存在很多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包括语言、法律、文化、政治等障碍, 以上原因都使东亚地区劳动力的流动程度偏低。在东盟区域内, 其劳动力流动比“10+3”的更自由, 对东盟国家人民来说, 要去另一个东盟成员国不需要办签证, 手续更方便。

目前东亚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还受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根据东盟2008年统计年鉴, 2000年至2008年, 按外国直接投资的来源看, 东盟有34.8%的比例来自东亚地区。泰国、印尼、马来西亚分别有65.8%、52.7%和41.95% (1) 的比例来自东亚地区, 而菲律宾、新加坡分别为只有29.1%和15.9%来自东亚地区, 可见当前东亚区域内的资本流动还不是很灵活。从客观上看东亚国家的金融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1.2 经济对外开放程度

东亚地区的对外开放度很高 (见图1) 尤其是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和台湾。东亚地区平均对外开放度达到117.88%, 这说明其对外部的贸易依赖程度很高, 是具有吸引力的, 但是个别地区差别较大, 这也成了东亚各国进行货币合作的障碍之一。由于东亚地区, 基本上属于开放经济, 对汇率波动十分敏感, 因此, 迫切需要稳定汇率, 进行货币合作。

数据来源:根据ADB Key Indicator 2009和世界银行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 2008数据计算

注:台湾国内信贷/GDP的数据不可获得数据来源:Asian Development Bank Key Indicator 2008

1.3 产品的多样化

产品多样化程度低的国家, 应联合起来组成货币区, 对外实行灵活有弹性的汇率安排。

从东亚地区产业结构发展来看, 基本趋势相同, 但仍存在一定分化。整体来看, 农业部门比重下降, 服务业比重上升是一个普遍的趋势, 而工业部门相对重要性的差异, 是区域内不对称性的主要体现。

大多数东亚国家的产业结构呈现较大类似性, 导致产品多样化程度较低, 东亚各国在这以标准上符合最优货币区标准。但东亚各国之间经济结构的相似性带来的竞争性, 这一点对于货币合作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在面临严重的投机冲击的威胁时, 各国之间有可能为了获取竞争优势而爆发“竞争性货币贬值”。

1.4 金融一体化的程度

图2揭示2007年东亚地区除了日本和泰国以外, 其直接融资比例大于间接融资, 虽然有的国家不是很明显, 但这个是很乐观的状况。通常一国对间接融资的依赖程度越高, 本国货币政策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力将较高, 从而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的成本也比较高。

从金融服务开放度的方面来看,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金融体系的监管力度不同, 各国地区对金融市场开放和市场准入的态度也是不同的。这些政策上的差异比较明显, 但从另一个角度, 也揭示了东亚在金融市场一体化合作上仍有巨大潜力。日本、香港、新加坡有着很高的开放度。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金融开放的步伐也因此受阻。中国开放的步伐相对较大。

1.5 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的相似程度

1.5.1 经济发展水平与相关度

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的利益共同点多于不同点, 建立共同货币区更加利于减少相互之间的经济和贸易摩擦。

在2009年, 人均GDP最高的国家新加坡是收入最低的国家缅甸的106倍左右。从经济总量上来看, 日本、中国站主导地位, 加上“四小龙”占绝大部分。即使不考虑东盟新四国的状况, 日本经济规模是最小国家菲律宾的29倍左右。东亚各国在经济上的差距比较大, 没有欧洲那么接近。

1990年至2007年东亚GDP增长率的均值为5.4%, 高于西欧在70年代的GDP增长率3.2%2的均值, 说明东亚地区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东亚各经济体GDP增长率的相关系使用1990年至2007年的数据平均相关系数0.4 1 7, 跟欧共体平均值为0.5 6 3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如果不考虑到东盟5个小国, 其平均相关系数为0.585, 这说明从GDP增长率相关性来看, 其指标已达到欧盟70年代的平均值。

1.5.2 通货膨胀相似性

东亚国家1990年至2007年通货膨胀率均值为5.6%, 远远低欧共体70年代的10.6%, 说明东亚总体经济发展状态较好。其标准差为14.58, 很明显大于欧盟的3.73。

如果不考虑到东盟5个小国, 在更短的时间段内 (2001年至2007年) 东亚地区的标准差为3.28, 低于欧共体的。东亚国家在通货膨胀指标上已经与欧共体货币一体化之间的水平不相上下。因此, 可初步得出结论, 东亚国家在通胀率上有很大的相似性, 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通胀率相似性标准来分析, 东亚已经具备了进行货币合作的条件 (前提条件是计算标准差时, 不包括东盟新成员国的数据) 。

1.6 政策一体化

如果按照欧盟有关政府赤字不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3%的名义标准衡量货币合作的前提条件, 根据世界银行2008数据统计, 从2000年至今, 区域内韩国、新加坡、泰国、台湾、中国、印尼均能满足该名义约束条件。

从利率水平看, 金融开放度较高的“四小龙”、马来西亚和泰国同美国的利差幅度最小, 唯一的例外是日本, 而金融开放度相对较低的中国、印尼、菲律宾同美国的利差则比较高, 反映出不同国家的金融市场状况。

东亚政策一体化的相同点在于比较谨慎合理的财政制度, 而因为金融开放度各国地区不同, 所以在货币政策指标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则构成了进行深入货币合作的障碍。

1.7 区域内部贸易关系指标

区域内部贸易关系越密切会降低贸易成本和避免双边汇率波动对贸易破坏效应。

90年代以来, 东亚区域内相互间贸易额占区域GDP的比重呈递增趋势。2007年进口为15.0%, 出口为16.7%, 超过了与欧盟在欧元启动之间的比重 (进口12%, 出口128%) 。从贸易市场一体化角度来看, 东亚适宜建立一个共同货币区。

东亚国家对区域贸易依赖程度逐步上升。除个别国家外, 东亚国家对区域贸易依赖程度均有上升。2007年, 区域进出口依赖程度均超过50%有中国、台湾、香港、东盟10国。

东亚出口区内贸比重平均为52.6%, 而欧盟在欧元启动之前平均为61.1%。东亚进口区内贸比重平均为54.7%, 欧盟平均为58.3%。东亚国家在进出区域内贸易比重接近于欧盟欧元启动之间的数据。

2 结语

总而言之, 目前, 东亚建立货币一体化在一些方面的条件并不成熟, 如:要素的流动性、金融一体化、政策一体化还比较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但东亚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比较高、区域内部贸易关系密切。政治制度、历史、文化和缺乏共同价值观念, 这会影响到东亚地区开展区域货币合作。在较短时期内难以建立单一货币。但随着东亚经济一体化进展的加快, 组建货币区条件的程度提高以及亚洲各国能相互信任, 互助合作, 在求同存异的前提下, 客服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东亚货币合作仍有巨大的空间, 建立东亚东亚货币一体化是有可能的。

摘要:亚洲金融危机结束, 东亚各国已经认识到加强地区货币合作、推动地区货币一体化对于防范和克服货币危机或金融危机, 对于东亚地区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极为重要。本文运用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判别标准-指标分析法对东亚货币一体化的可能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东亚货币一体化,最优货币区,指标分析

参考文献

[1] 范祚军.CAFTA货币合作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6.

[2] 陈岩, 亚元.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3] 吴盼, 李汉丹.对东亚建立最优货币区的探讨[J].时代经贸, 2008, 6:196~197.

[4] 喻国平.东亚区域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合作博弈的理论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 2009, 12:23~30.

[5] 黄梅波, 熊爱宗.东亚经济冲击对称性分析与东亚货币合作[J].国际贸易问题, 2009, 9:31~37.

[6] 徐斌, 周少东.东亚货币一体化可行性研究:基于层次设权方法的分析[J].当代经营管理, 2009, 31 (1) :81~84.

[7] 何慧刚.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东亚货币合作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8] 李平, 于茂荣, 等.东亚地区货币合作与协调[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探析信息化背景下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下一篇:利用虚拟技术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