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师德育论文

2022-05-14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高中英语教师德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学科德育有着丰富、生动、具体的德育题材,在学科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德育,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加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这是德育赋予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篇:高中英语教师德育论文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教师话语与德育教育探索

摘 要:本文对大学英语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了探讨,并结合课堂教学过程提出了渗透德育教育的几个具体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英语 教师话语 德育渗透

1 教师话语与英语教学

教师话语(Teacher Talk)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它不仅是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工具,也是学生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它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话语 (English Teacher Talk)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语言,其他学科的教学语言通常只是教师用作讲解知识、传达信息、传授技能的工具,而英语教师所使用的语言( English Talk )既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工具,同时也是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本身,是学生的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来源。Nunan(1991)指出:“教师话语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及学生的语言习得两者都是至为关键的,这不仅因为教学内容只有通过完美的教师话语的组织与传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且因为它本身还起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使用的示范作用,是学生语言输入的又一重要途径”,教师话语的数量和质量会影响甚至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Hakansson, 1986)。因此,教师话语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学习者的语言习得。

就我国英语教学研究而言,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话语数量和类型,教师话语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教师提问、反馈和纠错等方面。多年来一直强调以内容和结果为中心,注重知识的获得,而忽视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黄国文,2000)。笔者查阅了近十年来中国主要外语类期刊,发现涉及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文章并不太多,如赵小红(1996)对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师的话语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张敏(2002)通过对自然言语与教师话语的对比分析,指出教师话语作为课堂教学主要的语言输入和教学媒介,其形式与功能中存在单一、简化和单向的局限性,不利于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提高,同时就改善教师话语效能的途径做了初步探讨。肖肃、汤燕瑜等的关联理论与课堂教师话语(2003)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教师语言的功能;胡学文(2003)探讨了教师话语的功能及特征;徐英(2003)则就外语课堂教师礼貌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谢文怡(2005)从英语语音谈教师话语的调整,主要研究教师话语调整与英语语音体系有关的方面,讨论了英语教师话语的语音调整与师生课堂互动之间的联系。受国外研究的启发,国内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实证调查的研究,例如周星等(2002)调查分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师话语;徐尔清等(2002)研究了《新编大学英语》课堂会话的效果,强调了师生互动和信息双向交流的特点;胡青球(2004)探讨和分析了教师提问技巧、提问内容与形式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关系。曾庆敏(2O04)周军平(2006)等通过实证录音揭示了只有注重提高话语输入质量,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从而促进他们的二语习得。这些研究为广大在一线从事英语教学的同行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但是仍然停留在一般性的描述或零散材料的收集层面上,教师课堂话语与英语学习的因果关系更有待探索。

2 教师话语与德育教育

众多研究者把目光都集中在对教师话语的量化研究上,然而忽视了德育教育软渗透,忽略了教师话语中所渗透的情感因素对师生互动及课堂发展的影响,忽视了教师话语所具有的人际功能对学生习得语言的影响。古人讲:“立志、立功、立德,立德者为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的道德素养在人生追求与奋斗目标中所占的首要地位。“万物莫一尊道而重德”,作为当前的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其关键在于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从而教会学生怎样做。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学问积累的过程,而学问贵讨论,讨论的目的在于辨别是非真伪,双方不断进行有意义的商酌和交互调整来促进交流的顺利进行。一节优秀的英语课堂,教师应该用启发性的话语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有意义的输出。

笔者从课堂教学角度阐述大学英语课堂德育渗透的几个途径:

2.1 背景

大学生正处在学习知识、了解社会、认识人生的重要时期,进入大学,和中学相比、生活、学习包括心理的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教师可在第二课堂中,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大学生实际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给予学生丰富的语料。

2.2 提问导入

上课时先以几个学生都感兴趣的问题提问,逐步导入课文内容,例如爱情观导入:Do you know what is love? Can you tell us what is the true love? Do you have a girlfriend or boyfriend? Do you think love is helpful or harmful for your study? Tell us some examples.

2.3 介绍课文

讲解课文之前,教师可简单介绍课文思想,让学生初步对文章有所感悟。

2.4 讲解

根据学生的思想动向和课前所了解到的有关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讲解重点词汇和重点短语,关键所在是对词汇和短语的处理。教师给学生的例句演示应紧密围绕课文思想,从细微之处引导教育学生,从而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等。

2.5 讨论

课后让同学分组讨论对作者的看法,并准备几个讨论题目,或针对国内外热点新闻进行讨论,让学生有的放矢,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沟通技能,又使学生在讨论中有所感悟,反思自我思想,慎思自我行为。

2.6 作业

在作业布置上,教师可让学生背诵课文若干语料丰富的经典的耐人寻味的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段落。通过背诵,能在同学们心中引起共鸣,从而指导学生的世界观。另外,教师可依据课文中心思想,结合热点新闻进行写作,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文章撰写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观念。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提供新鲜的语料,英语不再是枯燥无味,而是他们的生活点滴,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受到大学生们的普遍欢迎。通过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和德育渗透,大学生们在课堂上既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大学生品德发展和中小学一样,也是从顺从—认同—内化,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只是对大学生的教育比中小学生更复杂,因为具有多端性、实践性、社会性、反复性、互动性的特点,所以给教育者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但不论如何,大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这三大教育环境中,学校教育依然是重中之重,课堂教学依然是主要教育阵地,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适时穿插德育教育有关内容是十分必要的。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兴趣大增,所以如饥似渴地学习,又反过来促进外语课堂教学的全面发展。

作者:夏春云

第二篇:高中学科教师实施德育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学科德育有着丰富、生动、具体的德育题材,在学科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德育,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加强思想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这是德育赋予学科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试图通过对高中学科教师在新课程标准贯彻中实施德育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揭示出高中学科教师实施德育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出有效的德育工作方法和途径,以期更有效的提高于高中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德育;高中学科教师;现状和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伴随着21世纪前行的脚步,中国的基础教育正经历着一场重要的变革,以新课程为载体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广大教师理念与教育行为之中。教育部在2000年制定的教育工作重点中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德育工作”,即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钟启泉教授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明确指出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由此可见,德育的发展在整个基础教育改革中所具有的核心地位。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充分体会到这一教育教学理念,课程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素质教育只会流于形式。

尽管,中央的有关文件一再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但事实上,目前,在我国的中学德育工作,任然存在很大误区。学校里担任德育工作的主要是学生处、团委工作人员、政治课教师以及班主任,即德育工作是由专门的德育人员负责,而学科教师只重视认知技能的目标制定和实施,而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缺乏德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学德育大纲》明确提出:“各科教师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他们应该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结合本学科特点,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因此,全体教师都应当作为学生思想道德的引导者, 既教书又育人。今天的新课程改革,更要求学科教学以德育为核心,挖掘教材中的潜在德育素材,以知识为载体,以课堂为途径,运用探究、合作等新型教学方式,创设德育情境,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德育在课堂中鲜活起来,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笔者认为,在当前德育工作实效性不佳的情况下, 学科德育是帮助我们走出德育困境的最高效的方式。由此可见,学科德育在学校德育的重要地位。因此,认真研究学科德育的理论并付诸实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高中学科教师实施德育的现状

1、仍有2.8%的学科教师德育意识薄弱

调查后的统计结果显示,2.8%的教师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从整体上来说72.9%以上的教师还是能够认识到学科德育的重要性。笔者可以从中得出结论,接近80%的学科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学科德育的重要性,但也应看到,还有约占27.1%的相当数量的教师对学科德育的认识浅淡,增强学科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仍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一大重要课题。

2、高中学科教师的德育素质参差不齐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学科教师的道德素质较好,而专业素质和教育素质较低,这使得高中学科教师的德育工作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1)关于道德素质

据调查显示,75.7%的老师认为师德师风建设在学科教育中是重要的,22.1.%的老师认为一般重要,这些教师能自觉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

(2)关于专业素质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3%的教师完全了解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理论,这表明学科教师在德育理论的储备上仍然较为缺乏。在此次调查中,有87.9%的受调查教师认为在目前的学科德育操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理论,有86.4%的教师认为需要加强德育技巧学习,84.3%人次认为需要提高与学生了解沟通的能力。无论是哪一项都可以看出,现今的学科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对所需技能的掌握还明显有所不足。

3、绝大多数高中学科教师对德育目标和内容仍缺乏明确的认知

各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德育内容丰富,但从调查中可以看出,17.1%的教师不能准确的掌握德育内容的涵义,而真正认为自己清楚掌握了德育内容内涵的教师只有22.9%,笔者从这个角度的现状来看,发现两个问题。第一,在学科德育目标制定的时候,不够具体系统化,学科教师不能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具体的导向。第二,学科教师对德育的内涵缺乏系统的、整体的了解,只知晓其一二。

调查统计显示,高中学科教师能够从各个方面来进行德育内容的挖掘,能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应渗透德育,但遗憾的是,71.4%认识仅限于有关教材有关陈旧话题,所以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坚忍不拔、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团队合作的意志品质的培养。

4、高中学科教师在掌握德育方法上较为薄弱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的学科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德育方法多样,但由于种种原因,只有22.2%的教师认为“学科德育的方法很多,实施操作掌握”容易。调查还显示,大多数教师习惯采用1-2种德育方法,在德育方法的使用上,认为能达到“新课改”要求的教师仅有47.9%。

5、高中学科德育评价缺乏实效性

新课改后,只有20%的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德育评价。几乎100%学校的德育评价主体是班主任,学科教师和学生参与德育评价的只有17.9%和12.9%。即使学科教师参与评价,评价内容和标准缺乏科学性,故52.2%的学科教师“感觉本校的德育评价标准和内容差。”

调查结果看,占40%的学科教师认为德育评价方式单一,有68.6%对新兴评价方式不了解,多数采用课堂鼓励的方式对学生评价,故不到一半的学科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德育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对策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国目前中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状况令人堪忧,学科教育中的德育仍是薄弱环节,离大纲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此次调查研究也表明,高中学科德育实效性较差,学生科学品质,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德育内容的完成情况还不太理想。鉴于前面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要改变高中教师学科在德育工作中的现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进高等师范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师资的德育素质

学科教师认为学科德育难以实施的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德育的技巧和德育理论,他们中多数的高中学科教师认为为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德育理论知识不能胜任德育工作,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德育素质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这些结论与目前高中学科教师队伍的现状是吻合的。要改变现状就必须从源头抓起。首先,高等师范学科教育应该改变培养模式,把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纳入到师范生学习的基本科目中,在提高师范生知识技能的同时,强化师范生德育素质的培养,向中学输送合格的师资,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以提高高中学科教师的整体德育水平。其次,高等师范院校可邀请从事德育研究的教授开设讲座,展示最新的德育研究成果,让师范院校的学生更新德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培养德育意识。

2、加强在岗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提高教师的德育素质

针对德育实施的不足,加强对现有高中学科教师的继续教育力度,通过有效的校本培训和外出培训,提高高中学科教师的师德修养和德育专业素质,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学科德育工作的要求。提升师德修养的基本途径有如下几个方面:

(1)加强学习,勇于创新。加强自身的学习,是教师德育修养的必要途径。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自觉行动的前提。教师德育修养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学习。

(2)参与实践,总结经验。师德修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也是道德修养的基础。学科教师在学习师德修养科学理论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学习,不断锤炼,不断深化,不断升华,才能达到一名教师所具有的道德修养要求。

(3)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在一个学校里,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对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和更快地提高师德修养是大有裨益的。引导和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探讨、交流和借鉴,这是提高教师修养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3、确定恰当的德育目标,选择适当的德育内容

建国以来,我国在制定和表述中小学德育目标时,一直存在着过分理想化和政治化的倾向,要求过高,超越了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水平。学科教师在进行德育的实施时,德育内容应当始终贯穿于学科教学中,挖掘高中学科德育资源,将新课程标准中的德育内容落实到教学中,才能真正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4、提高学科德育方法的有效性

德育方法是德育工作者在引导德育对象的思想、行为发生预期变化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方法,。德育工作者通过德育方法与德育对象发生德育和被德育的关系,提高德育有效性必须增强德育方法的实施有效性。我们提出了三条对策:

(1)研究者应在符合国家整体方针和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求,把理论上的新方法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放在研究的第一位,使得理论的方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操作,以便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在理论的基础上更加容易的进行实践操作。

(2)研究者应把研究重点放在具体方法实践上,通过实验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新方法的运用规范和程序,使之具有普遍性、实用性,每个学科教师都能够将之有效运用。

(3)学科教师在教学中融入德育元素,应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下学科的德育目标要求,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与所在班级的特点,选择具有实用价值的多种方法,寓德育于学科教学目标、内容和过程中。

5、根据新课程标准建立科学的学科德育评价系统

笔者认为,学科德育的评价,既是对德育效果的检验,又是实现德育目标情况的反馈。新课程正式实施以来,各实验区都非常重视学生德育评价改革工作,围绕着突出学生德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工具、评价反馈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努力和探索,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现结合调查结果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

(1)加强学科教师德育评价的意识,使德育评价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2)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发挥德育评价每一个有效功能,导向功能、强化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3)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策略,重视质性评价(美德袋、档案袋、成长记录袋评价)。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主体评价策略,突出评价的过程性。

(5)评价标准和内容要多元化,从学生的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评价。

(6)建立激励性他评(个人的道德发展与经常获得正确的他评分不开,鼓励性他评,能够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反思性自评(自知之明、道德日记)机制。

高中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动摇性大、可塑性强的重要时期,德育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作为新课程下的教育工作者,,应及时转变观念,以一种负责的态度,科学有效的引导学生去认识、思考自我和认识现实生活,正确把握人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力求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所需的一代。

参考文献:

[1] 周鸣鸣.学科教育中的德育和美育.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远蓉.现代学科教学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

[3] 石秀芹.高中学科教师德育作用的调查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02.

[4] 何晓文.学科德育的探索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6] 鲁 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7] 陶志琼.关十教师德性的研究「J].华东帅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

[8] 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9] 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彭敏

第三篇:提升中职德育教师素质 创新德育教学工作

摘要:随着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陆续出台,客观上对广大德育教师提出了许多要求和挑战。随着改革的深入,作为教学实践者的教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教育改革的成与败,最终由教师的教学实践诠释。教师是变革的主角,甚至就是“革新者”本身,所以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德育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更有助于德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成功。本文从教育观念、品德素养、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等四方面对广大中职德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旨在提高中职德育教师素质,创新德育教学工作。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程;中职德育教师素质

新一轮中职德育课程改革的陆续出台,客观上对广大中职德育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和挑战。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具体实践者的教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教育改革的成与败,最终由教师的教学实践诠释。教师是变革的主角,甚至就是“革新者”本身,所以重视中职德育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德育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更有助于德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课程改革的成功。

一、对教育观念的新要求

(一)对中职德育课程的科学理解

德育的本质是使人完成道德上的社会化,是帮助学生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担负着帮助中职学生过上道德的生活,进而提升他们精神生活品质的神圣职责。

德育职责的履行离不开德育课程。所以对德育课程的正确认知和理解是其他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从新课程改革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看,中职德育课程应该是德育双主体相互反馈、道德认知、道德经验、道德体验、并联系德育教材及具体德育事件的道德情境等诸多内容的有机整体。可见,德育课程的展开过程是学生不断体验反省思考的过程。而过程中的真实、具体的德育经验和道德观念的事件或案例、道德发生细节常常能够在德育过程中收到见微知著的效果。这样,对学生而言,德育课程存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构建人生蓝图,更能激发学生对自己道德生活的审视和反思,并能够在集体中与老师、同学对话和交流,让他们加速道德内化的进程,进而把德育过程中生成的道德体验、道德智慧辐射到自我完善中去。德育课程只有在突破教材的局限并与学生多样化的生活紧密联系时,德育课程的真正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培养人的主体性道德素质的核心目标才可能实现。

(二)客观认识和正确评价教育对象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在“学而优则仕”的上千年文化积淀形成的社会舆论中,进入职业学校是他们无奈的选择。他们背负着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沉重精神压力,有着与普通高中学生相差极大的心态 。大多数学生有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往往心灰意冷,觉得前途无望。德育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是一群年龄尚小、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强的特殊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不但是弱势群体更是受害者。德育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引导他们转变“失败者”的心态,以“成功者”的心态走向社会,并且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对自己和社会充满信心,实现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成为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

二、对德育教师品德素养的要求

近些年随着职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上学优惠政策的出台,生源质量可想而知,有部分同学用“精神上无根,学业上无求,生活上无序,交往上无礼、伦理上无情”形容一点不过分,甚至有的同学对教师的正面引导、理性教育嗤之以鼻、充耳不闻。这无疑对德育教师的品德修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再有职业教育领域的特殊性决定了德育教师具备更高的品德素养。职业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有升学的压力、高考指挥棒的压力,德育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学动力更多的来自内心,来自对职业教育、对家长、对社会高度负责的责任心。所有这些对德育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期待。

(一)德育教师要有崇高的职业理想

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人生前進的路标。教师的崇高理想,具体表现在对职业教育规律的正确认识;表现在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表现在为职业教育事业一往无前、奋斗不息的精神;表现在把实现理想的满腔热情投入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将自己坚定的信念转化为献身教育的巨大的行动,并且通过每一环节对学生施加影响和教育,用自己崇高的理想之光去照亮学生的人生之路、奋斗之路。

(二)德育教师要有优秀的政治品质和人格

德育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并酷爱本专业的思想教育。在新的形势下,德育课教师如果没有积极进取、奋力开拓的精神是难以胜任这门课程的。另外,为人师表是我国师德的优良传统,教师是学生理想中的道德形象,德育课教师一旦失去了学生在道德上的信任,他的一切教育都将丧失说服力。因此,德育课教师要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他们领悟做人的道理,同时,也使学生乐于上德育课,从深层次上增强德育课教学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王云江,等.实施创造性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2.

[2] 王林义,等.重新认识德育课程[J],课程.教材.教法,2005,(9).

[3] 鲁洁,回归生活――鲁洁教授专访[J],小学德育,2003,(17).

[4] 钟启泉、姜美玲,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J],教育研究,2004,(8).

课题项目:

“系2017——2018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研究课题《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课题编号:1710065)的研究成果。”

作者:张杰 王良春

上一篇:企业生产管理系统论文下一篇:社会组织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