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机关违法干预经济纠纷案件研究

2022-10-20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四条通过否定列举的方式阐明了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管辖范围, 通过其我们可以看出经济案件只有达到犯罪的程度才属于公安机关的管辖范围; 《治安管理处罚法》关于管辖范围的规定也将属于民间纠纷的经济纠纷排除在治安案件的范围之外。然而实践中却经常发生公安机关违法干预经济纠纷的案件, 虽然早在1989公安部就发布了《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不得非法越权干预经济纠纷案件处理的通知》, 然后1992年公安部又发布了《公安部关于严禁公安机关插手经济纠纷违法抓人的通知》, 之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关于对合同诈牌、侵犯知识产权等经济犯罪案件依法正确适用逮捕措施的通知》中又再次明确强调要明确区分经济犯罪案件与经济纠纷, 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但是此类案件仍是层出不穷。

一、此类案件产生根源

经济纠纷, 表现为平等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产生的发生在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经济纠葛。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经济纠纷不属于公安机关的管辖范围, 所以不论公安机关以何种理由对经济纠纷予以立案侦查, 都表现为公安机关非法干预经济纠纷。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 一) 被动型插手经济纠纷

纠纷发生时, 经济纠纷当事人出于某种利益考虑编造虚假事实蒙骗公安机关, 进而利用公安机关的强制力帮其解决经济纠纷。这种情况发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办案民警自身对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难以区分。作为并非全部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的公安民警在面对如此专业性极强的问题时, 往往将许多经济纠纷案件错列为经济犯罪案件, 不但侵犯了公民的权益, 也极大地浪费了行政执法成本与司法资源。

( 二) 主动型插手经济纠纷

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明确要求各级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 但在如此严峻的大环境下, 仍不乏部分地方公安机关的办案民警认为侦破经济犯罪案件不但可以扣下相当比例的所收缴赃款, 而且可以提升自己的结案率, 这也成为一些公安机关热衷于将经济纠纷往经济犯罪上靠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 中国传统的地域割据、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也是造成公安机关越权干预经济纠纷的原因之一。为了更好地保护本地企业, 公安民警在办案的时候偏私于本地企业, 将一些简单的经济纠纷列为经济诈骗从而为本地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补偿。

二、公安机关违法干预经济纠纷问题的研究难点

( 一) 要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

经济犯罪侦查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所承担职责的重要性和办案工作的艰巨性, 提高办案人的法律素质。正确认识经济纠纷需要公安民警学习了解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 熟知刑法, 真正实现打击破坏市场秩序的经济犯罪同时避免插手经济纠纷。如, 每一位经济犯罪侦查员都要清楚了解经济犯罪与经济合同纠纷的区别。认定经济犯罪, 必须严格依照刑法规定的犯罪基本特征和犯罪构成要件, 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不能全部满足此行为特征的只能定义为经济纠纷。例如实践中经常发生的乘客搭乘完出租车拒不付钱纠纷就属于典型的经济纠纷, 不属于公安机关的管辖范围。而实践中发生的司机报警, 公安机关出面协助解决这一纠纷的现象, 就是因为此类纠纷原不属于公安机关的受案范围, 公安机关本无需插手, 但是实践中如果公安民警不协助司机提取证据, 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很可能造成司机权益的损失, 更甚者是社会秩序的破坏, 所以此处公安机关的行为并非是插手经济纠纷, 而是对纠纷当事人的一种协助行为。

( 二) 要区分公安机关作出的是具体行政行为还是司法行为

区分公安机关作出的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还是司法行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具体行政行为是可以被提起行政诉讼的, 所以公民就多了一条保护自己权益的途径。现实生活中许多公安民警认为, 区分公安机关刑事侦查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司法行为的界限是公安机关是否立案, 一旦刑事立案, 那么公安机关的行为就是司法行为, 被认为是不可诉的。但是实践中, 存在着公安机关立案的随意性与不合法性问题, 就导致了以是否立案作为区分公安机关行为是司法行为还是具体行政行为的不合理性。

三、对此类案件的控制与救济

( 一) 法律法规上的控制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处罚法》已经就有关公安机关的某些行政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公安机关在遇到经济纠纷案件时应当遵守这些法定程序。其他可作为公安机关区分处理经济纠纷行为规范有: 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不得非法越权干预经济纠纷案件处理的通知》 ( 1989年03月15日颁布) 、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商业贸易活动中发生非法拘禁案件情况的通报》 ( 1990年9月8日颁布) 、公安部《关于严禁公安机关插手经济纠纷违法抓人的通知》 ( 1992年4月25日颁布) 、公安部《关于办理利用经济合同诈骗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 ( 1997年1月9日发布) 等等。公安机关在办理此类案件时, 要严格按照上述法律法规的规定, 严格执法。

( 二) 行政诉讼法及国家赔偿法上的救济

1. 公安机关违法干预经济纠纷行为的可诉性问题

众所周知, 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安机关在履行维护社会秩序, 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国家行政权力的同时, 也承担着很大一部分刑事案件侦查的权力。这就导致了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公安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刑事侦查行为难以区分的问题。有的公安机关就是利用民众对专业性极强的行为属性难以区分这一弱点, 假借履行刑事诉讼职责为名, 实际上在实施插手经济纠纷的行政行为, 故意滥用两种不同性质的职权, 人为地模糊其行为属性。我们知道为了更好地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益, 《行政诉讼法》通过“民告官”的方式, 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 如果行政机关的某一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行政相对人的利益, 则行政相对人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公安机关越权插手经济纠纷这个类似于刑事侦查行为, 却剥夺了利益受害者维护自己权益的一条有效途径。

公安机关违法干预经济纠纷的行为, 如果从程序上看, 确实发生在刑事侦查环节, 但是究其实质来说却是一种行政越权行为。刑事诉讼法关于公安机关侦查刑事案件的范围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行为才属于刑事侦查行为, 而公安机关违法干预经济纠纷的行为则完全是行政越权行为, 如果当事人认为公安机关的相应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 当然可以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我国行政诉讼法中并没有行政诉讼的时机问题,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提起行政诉讼只需符合以下条件: ( 1) 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 2) 有明确的被告; ( 3) 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 4) 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因此, 笔者认为可以援引美国行政法的“成熟原则”: 只要某一行政机关正在实施的行政行为有导致相对人权益受损的可能性, 即认为该行政行为已然成熟, 行政相对人可以对这一行为进行诉讼。所以只要公安机关将某一经济纠纷定义为经济犯罪予以立案, 那么相对人即可以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国家赔偿法上的救济

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和精神, 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干预经济纠纷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给行政相对人造成的物质损失应当赔偿; 《刑事诉讼法》规定: 如果公安机关因判断失误或是出于刑事侦查以外的目的错立案、乱立案, 不管是嫌疑人客观上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公安机关在立案后实施的是不是真正的刑事侦查行为, 一切由此引起的后果都可以由检察机关进行监督或由《国家赔偿法》来调整。所以, 只要发生公安机关违反干预经济纠纷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情况, 无论怎样对这一行为进行定性, 都不影响受害当事人申请国家赔偿。

( 三) 刑事诉讼法上的救济

解决公安机关违法干预经济纠纷的问题就应当从源头治理———完善立案监督程序。虽然《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某些案件公安机关应当予以立案而实际上出于任何原因而没有立案应当由检查机关予以监督, 但是却没有明文规定公安机关在不应当立案的情形下立案这种情形应由谁监督。但是2010年7月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 ( 试行) 》, 明确了检察机关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进行监督的条件、范围和程序。《规定》第六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经审查, 有证据证明公安机关可能存在违法动用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经济纠纷, 或者办案人员利用立案实施报复陷害、敲诈勒索以及谋取其他非法利益等违法立案情形, 且已采取刑事拘留等强制措施或者搜查、扣押、冻结等强制性侦查措施, 尚未提请批准逮捕或者移送审查起诉的, 经检察长批准, 应当要求公安机关书面说明立案理由。

刑事诉讼法关于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程序虽然日臻完善, 但是笔者认为缺少相应的处罚机制。虽然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之间只存在一定的监督关系, 两者并不是上下级机关, 但笔者认为应当通过一定的部门规定, 建立公安机关不当立案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 赋予检察院在监督公安机关的同时, 具有申请公安机关的相应上级机关处罚的启动权:只要检察院在审查公安机关立案理由的过程中, 发现公安机关存在着以权谋私或者滥用职权的情形, 即可以申请其上级机关对错误立案的责任人进行行政处分。当然, 错误立案的责任追究机制也可以建立在公安机关内部: 只要是检察院要求公安机关书面说明立案理由的情形存在, 即在相应公安机关内部启动立案审查机制。

四、总结

对公安机关越权干预经济纠纷问题的研究不限于此, 若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不但可以更加有效的规范公安机关的执法细节, 还可以大量的节约司法成本, 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 并且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梦想。

摘要:公安机关违法干预经济纠纷的现象目前在我国并不罕见。虽然公安部与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出台了三个严禁公安机关插手经济纠纷的通知, 但是此类现象仍屡禁不止, 甚至已成为公安机关行政执法中的一种顽疾, 一定程度上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甚至一度激化了社会矛盾。因此, 笔者试图对这类案件进行剖析研究, 期冀可以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依法执法。

关键词:经济纠纷,民间纠纷,犯罪案件,公安机关

参考文献

[1] 孙琴.论刑事立案监督[D].吉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 2013.

[2] 于禄娟, 郑伟红.民事纠纷刑事化的根源与对策[J].人民论坛, 2013.

[3] 季美君, 单民.论刑事立案监督的困境与出路[J].法学评论, 2013.

[4] 朱新力.论行政超越职权[J].法学研究, 1996.

[5] 王琳, 阳立兵.论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交叉案件的处理原则——先刑后民原则的适用[J].行政与法, 2007.

上一篇:微波消解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腐植酸中钾的方法研究下一篇:走出语文“学困生”转化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