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粤教版政治

2022-07-05

第一篇:九年级粤教版政治

粤教版九年级上期政治教学计划

2013-2014年上学期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计划

一、 本计划制定的依据

按照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爱国责任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认识祖国的地位、增强综合国力观念,进而强化爱国意识、维护祖国统

一、明确社会责任,在认清历史趋势基础上,增强使命感,争做合格人才,最后落实在立志报效祖国,将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按照学校教研组的要求,严格教学每一环节,一切以学生为本,认真钻研教材,细心备课,下功夫研究考题,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力争在各种重要考试中取得出色的成绩。

二、本学期应达到的和力争达到的目标

本学期主要教学任务为新课教学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首先,在本学期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得学生能在相对紧张的教学时间里掌握课本中识记、理解、运用等各类知识要点。

具体目标:

提高优良率,培养一批优秀学生,为下学期的中考做好准备,同时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有大家齐头并进才能取得好成绩。

三、具体实施

1.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加工梳理,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

2. 课外收集大量的与社会热点相关、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学生理解的资料。充实到教学中,丰富课堂内容。同时采用灵活多样实用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注重学法指导和答题技巧训练。

4. 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应用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5. 这学期刚接手初三年级,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这学期刚接手九年级,所以要从头开始,从严要求,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的沟通。经常了解学生对我教学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要求。尽量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要,同时照顾少数,不忽略一个学生,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进步。

四、 保障措施与可行性

1、 从事政治教学工作2年了,我在政治教育方面积累了一些微薄的经验,同时我会用高度的责任心和热情对待每一名学生。

2、 除了规定课堂教学外,课外我准备抓部分学困生的,密切关注他们的学习情况,培养其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 本人目前的信息与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教学杂志、教辅

资料、及同事朋友间的信息,我非常注重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总结,充实教学内容、加大自身知识容量,与教研组同事尽量加强沟通。

4、 平时的教辅资料主要有《教学参考书》、网上资料、课件、报纸、杂志等。教学中使用的教辅材料除了与课本配套的练习册外及习题强化训练外,还有还有其他资料,试题新颖,与考试方向一致。

5.平时的单元练习卷,按照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一部分筛选、改编自各类相关资料,一部分是自己命题。 五 、总目标达成度与现阶段教学目标达成度的相关分析

因为学生情况不一样,所以只有边摸索边教学。由于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给我去找方法,我必须尽快适应,目标达到的宗旨有三:

1. 初三所学内容是中考的内容,必须打好基础,为下期的总复习做好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答题技巧,为中考作准备。

2. 一切以学生为本,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出发点,努力使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人格精神和道德品质也有相应的提高。

3. 努力钻研教材和教法,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争取早出成绩。

4. 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为学校的发展做自己应有的贡献。

六、 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

在教学中,尽量加大课堂容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课堂更加生动,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便于他们理解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简洁、明了、清晰,形成自己的风格。

七、教学安排:

1——3周

第一单元

4周

第二单元第一框第

一、二课时 5周

月考 6周

国庆

7——9周

讲评月考试卷,第二单元 10周

期中考试,讲评试卷 11——13周

第三单元 14——17周

第四单元,月考,评讲试卷 18——19周

期末复习 20周

期末测试

注:节假日、学校和年级组临时和特殊安排的,教学安排可变化

第二篇:九年级政治全册 中考重要知识点归类复习 粤教版

九年级思想品德的基本知识点归类

朱兴能

一、“制度”类

1.基本经济制度

2.分配制度

3.根本制度

4.根本政治制度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8.一国两制制度

二、“基本”类:

1.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保护资源

2.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4.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5.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

6. 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社会更加殷实。

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9.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10.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11.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1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觉担负起对自然、对社会和子孙后代的责任。

14.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

15.社会对职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爱岗敬业

16.计划生育的基本要求: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1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8.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奉献社会

19.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用心爱心 专心 1

三、“根本”类

1.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坚持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是确保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根本保证。

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素质、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6.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

7.影响和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和平与发展问题。

8.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9.艰苦奋斗是实现全民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根本途径。

10.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11.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判断所有问题的根本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

12.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四、“核心”类

1.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经济建设

3.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4.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

5.依法治国的核心:依宪治国

6.“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核心:尊重劳动

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人民当家作主

8.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五、“最”类

1.现阶段我国最基本国情: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

2.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3.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一国两制”

4.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的是:宪法

6.基层群众自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

7.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8.人才是创造财富的最重要的资源。

9.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力争202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六、 “主要”类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4.克服考试焦虑的主要途径:培养自己的心理调控能力。

5.计划生育的主要任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应对老龄化人口、流动人口、就业人口增加带来的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七、“首要”“重要”类

1.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首要的是:提高教育创新能力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

3.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民主法治

八、“数字”类

一、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一个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一个治国方略:依法治国方略

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一条生命线:党的基本路线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处理台湾问题的一个原则: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二、1.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3.两个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

5.两种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6.两个理想:共同理想、最高理想

三、1.三个尊重: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文字

2.三个有利于: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三个代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三个特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

5.发展先进文化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6.民族精神三个关系到: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1.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四项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3.依法治国的四项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4.“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5.四项基本原则:

五、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五个要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五个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3.民族精神的五个基本内容:爱国主义、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4.时代精神的五个基本内容: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以人为本、依法办事、面向世界

六、1.全面小康的基本特征:(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社会更加殷实。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六个方面):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九、“关系”类

1.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时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是和平的重要基础

2.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3.爱岗与敬业的关系:爱岗是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爱岗情感的进一步升华。

4.爱岗敬业与奉献社会的关系:爱岗敬业是奉献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奉献社会是爱岗敬业的最终目的

5.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十、“其他”类

1.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

3.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4.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5.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具体要求和主要任务(1)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具体要求: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晚婚、晚育~~控制人口数量;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3)主要任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应对老龄化人口、流动人口、就业人口增加带来的问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6.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1)第一要义:发展(2)核心:以人为本(3)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5)提出依据:立足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7. 兴国之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强国之路:改革开放。党和国家生命线:党的基本路线

8. 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国有经济。直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集体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对经济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

9.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

10.政府及公职人员的工作宗旨和行为准则: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

11.我们行使监督权的途径:信访、电子邮件、电话、找人大代表反映情况,以及通过舆论媒体监督等。行使监督权时注意:合法有序;出于公心、实事求是、理智行事,不妨碍公务

12.判断先进文化的标准:反映和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3.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中坚力量,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平、合作、负责任,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14.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1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16.科教兴国的含义:通过科技和教育来振兴国家。

17.当代中国青少年精神世界的主流: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

18.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9.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20.艰苦奋斗的集中体现:创业精神

第三篇:九年级政治4.3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版)粤教版

新时代 新要求

一、学习目标:

1、识记新时代为什么需要新人才?

2、理解国家需要哪些人才?

3、通过学习,知道青少年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重难点:

1、新时代需要新人才。

2、青少年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三、自主学习:

1、为什么需要新人才?

(1)人才的作用:

(2)要完成的历史性任务:

2、国家需要人才:

国家需要大批人才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需要数以千万计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队伍和农业科技队伍。

3、国家为青少年成才提供的机会:

国家正在建设的社会。

4、青少年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有良好的,要有扎实宽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的能力,具备较好的,还要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提高各方面的素质的重要意义:

四、小组群学:

1、有一家跨国公司的总裁对公司新招聘的员工说:你的文凭代表了你应有的文化程度,它的价值会体现在你的底薪上,但有效期只有三个月。要想在我这里继续干下去,就必须知道你该学些什么东西,如果不知道,你的文凭在我这里就会失效。

(1)总裁的说法体现了他对员工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2)上述材料说明现代社会倡导一种什么样的学习观念?

2、谈谈一个人为什么要终身学习?

五、课堂总结:

六、教学反思:

七:课堂巩固:

(一)不定项选择题。

1、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最关键的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加入WTO,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现在,不仅是大学生,还包括已经参加工作的青年同志学习热情高涨.据调查了解,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些城市的青年学习外语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各种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如李扬疯狂英语、新东方、走遍美国,还有专门针对白领的华尔街英语等。以上材料充分说明做祖国建设需要的人才必须()

A.懂外语

B.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C.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D.具有创新能力

2、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人才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支持,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需要人才充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越来越多、越来越优秀的人才去实现。这表明()

A.人才已经成为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最重要资源

B.为青少年施展才华提供了大好机会

C.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人才‘

D.人才强国战略为我国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人才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需要我们造就千千万万的高素质人才。为此,我们青少年应该()

A.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做一个有知识的人才

B.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才

C.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做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D.不断学习,做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

(二)简答题。

材料一:某九年级学生到劳动力市场进行调查,该市场前来找工作者每天有2.5万人左右,找到工作的不过百人,究其原因,70%的打工者无一技之长,连找到工作的100幸运儿中,高中文化程度的仅为10%,60%是初中毕业生。

材料二:“十一五”规划规定国家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规模扩大到800万人。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改革职业教育教学方式,更新教学内容,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建立弹性学习制度。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提高办学质量。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初中毕业生是就业的主力军,但就业困难很大,主要原因在于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

(国家通过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让就业者尽可能都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是国家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体现。)

第四篇: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二单元共同富裕社会和谐21走共同富裕道路教学设计2粤教版!

《2.1 走共同富裕道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我国目前在经济发展中不平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在保持高度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同时能客观看待现实,保持清醒的头脑。

(2)知道我国在正处在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努力的历史阶段,认同社会主旋律,保持高度的爱国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

(3)认同我国的政策方针,确立劳动光荣的观点,培养创新意识,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2、知识目标

(1)21世纪,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

(2)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共同富裕的内涵,推动城乡区域发展。

3、能力目标

(1)增强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阅读理解本课基本内容。 (2)提高收集、分析、研讨相关经济案例的能力。

(3)提高正确表达能力,特别是关于共同富裕等问题的能力。 (4)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对时事政治进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共同富裕。 教学难点

城乡一体化。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材料透视

学生阅读教材中“老票证的故事”(课前布置学生向家里长辈了解改革开放前票证使用情况)、“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两则材料,思考:

在改革开放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是怎样凭票供应的的,思考这一现象的原因。 阅读以上材料,观察自己和亲友家庭的消费生活情况(布置学生课前完成),讨论交流:改革开放为什么带来“社会财富源泉的充分涌流”?

教师总结:

1、当时我国是计划经济时代,各种物资短缺,供不应求,人民生活也不富裕,购买力有限。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符合我国国情,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以及相应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不同的社会阶层在提供

不同的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方面各有自己的优势。劳动、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都是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让技术、管理、劳动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社会财富的创造是这些源泉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到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初步建立起来。

2、市场经济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作用: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经常就越有生机和活力,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就越大。

3、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方面还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城乡和东西部地区协调共同发展,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双快发展。

三、共同富裕 造就大华西

通过“共同富裕 造就大华西”阅读,让学生讨论感受目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状。

四、本课小结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但仍然是低水平、不平衡、不全面的,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五、布置作业

查阅有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我理解的共同富裕

学生阅读教材38-39页内容,思考:

1.你认为上述发言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哪些说法是片面的? 2.结合你所在社区情况说说自己对共同富裕的理解。

教师总结:

1、小山和小斌的说法是片面的,小欣和小华的说法是正确。

2、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共同富裕的内涵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内容上看,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从范围来看,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而是逐渐实现的共同富裕。因此要实现共同富裕,国家应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1、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2、共同富裕的内涵

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矣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从内容来看,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从范围来看,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从实现途径来看,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而是逐渐实现的共同富裕。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4、国民收入再分配含义

国民收入再分配是指国家的各级政府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主要通过国家预算、银行信贷、劳务费用、价格变动等途径来进行。

第三课时

一、阅读与感悟

1、“共同富裕”造就大华西

2、青藏铁路助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二、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1、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实现共同富裕。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使我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加快国民经济增长。

(3)有利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各地区协调互补,各展所长,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发展。

2、城乡一体化简析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成以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工业与农业互惠、城市与乡村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3、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容

(1)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形成以工业促进农业、城市带动乡村、工业与农业互惠、城市与乡村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2)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第五篇: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二单元共同富裕社会和谐2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教学设计2粤教版

《2.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3)人民当家作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的含义。

2、能力目标

(1)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作出选择。

(2)培养学生初步掌握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深刻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增强关心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自觉性,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教学难点

政府依法行政,公民有序参与。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海导航

1、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地位、性质、先进性和作用是怎样的?

2、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怎样形成的? 忆一忆: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图强之路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太平天国运动

义和团运动(农民运动) 戊戌变法(改良运动) 辛亥革命(民主革命)

一、我国人民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一个领导核心 “阅读与思考:聚焦重大的历史时刻”

1、阅读上述材料,说说以上几次党代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哪些重大的决策和部署。

2、结合材料说说你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的理解,与小组同学交流。(你对中国共产党在我国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怎样的?)

①(学生活动)阅读与思考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答案见课本P48。

②(学生活动)阅读与思考问题:中国共产党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领导核心的原因。 答案见课本P48。

③(学生活动)阅读与思考问题: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对我们的本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我们的事业成功都是经过艰辛探索、艰苦奋斗取得的。想一帆风顺推进我们的事业,想顺顺当当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那是不可能的。可以预见,在今后的前进道路上,来自各方面的困难、风险、挑战肯定还会不断出现,关键看我们有没有克服它们、战胜它们、驾驭它们的本领。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4)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第二课时

(一)知识拓展

民主政治的最基本含义,就是主权在民,也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政治是相对于专制政治而言。

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二)新课讲授

1、知识要点

2、学生活动

“阅读与感悟”:“举牌哥”改变地铁翻新计划, 提问:阅读以上材料,有何感悟?

让学生感悟到:作为中学生,在履行公民职责,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方面,我们也能够采取行动。出示图片,让学生讲出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

“分析与交流”活动:网络反腐。

让学生知道人民当家作主的广泛性、真实性以及当家作主的途径和形式的多样性。 通过小组分析交流,让学生知道人民当家作主的广泛性、真实性以及当家作主的途径和形式的多样性。

本活动提出两个问题:

(1)你了解哪些网络举报反腐的例子?你如何看待网络反腐的作用? (2)假如你发现了腐败的线索,你准备怎么做?

3、总结

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

第三课时

政府依法行政 公民有序参与

一、依法治国是基本方略

(一)学生活动:阅读与思考问题

1、什么是依法治国?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依法治国的意义是什么?

4、为什么说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举例)春秋时期鲁王判案的故事。

(二)学生思考

国王的判案是“人治”还是“法治”?如何理解法治?

(三)总结

在人治社会里,谁的地位越高,权力越大,谁就说了算。

(四)出示资料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王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依法治国含义(名词解释) 领导者:中国共产党; 主体:人民群众;

“治”:既包括依法惩治犯罪,也包括维护公民权利; “法”:法律,其中最重要的是宪法。 所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思考:依法治国中的“法”是指什么法?它们是由谁制定的?

(宪法和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据人民的意志制定的。)

2、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学生活动)出示图片,让学生讲出每张图片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个要求。

二、政府依法行政 公民有序参与

(一)学生活动:“阅读与感悟:“从政府信息公开走向透明政府”,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透明度明显提高,政府信息公开范围逐步扩大,规范化程度逐步提高,我国在提高政府信誉度、保障公众参与者权的依法治国道路上不断前进。

阅读并思考:

1、依法治国对政府和人民各有什么要求?

2、我国政府的性质?

3、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4、公民如何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5、行使监督权的正确途径有哪些?同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二)名词解释:公民有序参与

1、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既是我们的权利,又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2、无论采取哪种方式行驶自己的权利和履行自己的责任,都必须是合法、有效的。

(三)学生思考 公民如何参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四)总结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见课本P50)

(五)课后作业

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相关规定;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序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典型事例。

上一篇:假期生活心得体会下一篇:济南趵突泉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