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2022-08-27

第一篇: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谈谈初中音乐教学

【摘要】目前音乐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相对落后。课堂教学中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还比较普遍,教学过程多还停留在教学方面只管“讲”,学习方面只管“听”与“背”的模式上。可以说对研究性学习缺乏认识、不甚了解的教师是不能适应中音乐教学要求的。因此,作为音乐教育课程体系中直接面对基础教育老师必须对教学法进行探索,积极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以适应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寓教于乐;音乐活动;音乐素质

学生们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在现今许多中学里似乎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在节奏教学上,一方面学生学习了音乐理论知识,却无法正确、流畅地读出一条节奏或通过唱谱自学一首歌,即使模仿,也缺乏流动感。另一方面,却有很多学生在业余时间,花费高昂的学费进行器乐或声乐的专门训练。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单一的、老套的教学形式;理论、机械、枯燥、缺乏活力的内容,抑制着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导致他们潜在的音乐才能、创造力、想象力逐渐地,甚至有可能是永远地消褪。目前,我国教育改革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音乐教育理所当然应走在素质教育的前列。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才能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适应新世纪的教育需求呢?

1寓教于乐,在音乐教学中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寓教于乐适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使中学生在娱乐中产生积极情绪,受到美的感染。乐理知识表面看来比较乏味,可通过有趣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ru ml sola”五个唱名的音高时,在课前用不同颜色的纸做出五组头饰,分别写上唱名。游戏时,将学生分成5人一组,每组队随便站在一起。教师弹一遍c大调音阶,然后改变顺序弹奏五个音,各组学生听到后边唱边迅速排列,展开比赛。这样趣味的游戏,使学生在玩中通过听、唱形成准确的音高概念,并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听辨能力。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能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扩大学生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美化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鉴别能力,使他们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情境,使他们在美的旋律中产生丰富的联想、想象,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譬如,在欣赏童话故事音乐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陶醉在欢快、活泼、优美、动听、有趣的音乐声中,情不自禁地舞了起来。学生兴趣盎然,自然表演得非常精彩。通过欣赏,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辨别能力。

2积极开展课外音乐活动,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质

开展课外音乐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巩固与提高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所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扩大音乐视野,丰富音乐经验,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促进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下面主要谈谈以大型团体表演为例的课外音乐活动的点滴体会:

(1)课外音乐活动既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又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大型团体表演的排练当中先让学生听唱,理解歌曲,逐步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诸方面表现要素,使学生在美的素质、美的陶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的能力,并能在此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例如,可以在排练器乐合奏《黄河大合唱》和有关电影歌曲时,使学生通过对音乐的理解,感受到音乐所表现的快乐和幸福,由音乐联想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和队歌的磅礴气势,提出表现这段音乐的情绪应加大动作幅度和力度,更改后,经学生一表演,确实达到了比较完美的效果。这样一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感受力、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从而发展了艺术素质,提高了艺术能力。

(2)课外音乐活动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在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鼓励学生充分表现。学生的表演才能得到施展,潜能得以挖掘,找回了自信,“我能行”成了学习生活的动力。在鼓励学生个性表现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使学生感受到和谐美,从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并学会协调人际关系。学生参加音乐活动之后,往日的“娇骄”二气没有了,不但能吃苦耐劳,而且为集体争光,以集体利益为重。遵守纪律,团结协作思想不只是口头上的慷慨激昂,而是闪烁着行动的光芒,尤其是体现在日常生活学习的一言一行中,这让所有关心爱护他们的人感到了无限的欣慰。通过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换来的不仅是全体学生音乐知识的丰富,更主要的是对学生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方面都有促进作用。因此,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3发挥“两主作用”,提高中学音乐教学质量

这里所说的“两主作用”,即是教学之中我们所坚持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两主”教学原则。教学中的“两主”作用虽然提出很久了,但是真正开始实施还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以后。中学音乐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但是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下只强调学生“听话”,“依照教师、教材学习”,很少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之中发挥自己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新时期、新观念的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两主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强调在音乐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音乐的主人公。音乐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学生服务。那么,在音乐教学中怎样才能发挥好“两主作用”呢?应始终把学生放在主要的地位,把音乐教学中的学习权、主动权下放给他们。即教师在始终站在“导演”的角色为学生指导,不能一切由教师包办代替。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锻炼自己,培养学习能力。高中学生已有各方面的音乐基础,教师可以放手让他们学习乐谱知识,学习音乐中的唱法、技巧。可以让学生自己组织音乐社团,自己排演文娱节目。教师只有方法得当,才能指导好学生。

总之,教学实践证明,在音乐教学中,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富有趣味的教学手段,以及创设一个开放、平等、尊重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展开想象翅膀,放飞思维的游丝,这样学生才会在音乐的天堂中自由翱翔。

第二篇:谈谈初中古诗文有效教学

中华民族是具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民族,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学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但在如今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种种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一谈对初中古诗文有效教学的粗浅认识。

一、古诗文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现状

首先,古诗文教学在学生心目中市场并不大,因为好多诗文距今年代久远,且语言晦涩,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一些诗文的主题思想和今天孩子们的意识相去甚远;而且考试时,古诗文题目丢分较多,所以学生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

其次,中学语文教师对古诗文教学也有许多说不出的“痛”:学生兴趣不高,教材钻研费力,教学效率不高等等。因此,中学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些普遍现象:(1)教师上公开课尽力回避古诗文,(2)古诗文教学避重就轻,避繁就简。可见,古诗文教学在教师这一端也是不给力。

再次,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存在一些问题。如古诗文比例偏少,与台湾和香港等地区的国语教材古诗文占百分之五十相比,我们的教材在古诗文的选编比例上,仅近百分之三十;教材教学对文化传承要求不高等。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意义

1、传承文化

中华民族浩浩几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无数的文化珍宝,这些都值得炎黄子孙世代相传。不论我们的社会如何进步,经济如何发展,文化如何创新,我们的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还是零零后,都正在或将要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对于老祖宗的东西,我们不能忘本。

在中学阶段加强古诗文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朱自清先生曾指出:经典训练的价值 1

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我们的孩子们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文化知识,这就有赖于我们中学古诗文的有效教学了。

“从历史发展看 ,现代化倾向本身就是人类传统文明的健康的继续与延伸。”英格尔斯这样阐释道,我们的国家进行改革开放已经三十余年了,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世界有目共睹,但在这三十余年里,我们的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要迎头赶上,除了各个文化领域的大繁荣、大发展外,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突出文化也至关重要。

李政道先生曾说过:“一个只依赖过去的民族是不会发展的 ,但是 ,一个抛弃祖先文化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今天,我们的国家正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不断努力,我们的孩子们将成为一代又一代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有责任为他们传授文化知识,我们的语文教学有责任传承中国古文化,我们的语文教师有责任做好古诗文有效教学。

2、文学熏陶

今天的孩子们对“文学”一词已经极不感冒了,对诗歌、散文还有点点兴趣的是凤毛麟角,对矛盾、鲁迅、莫泊桑有兴趣的少之又少。而充斥他们心灵的是暴力、血腥文学,穿越、玄幻文学,网络、游戏文学„„而这些,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有多大影响,那是不言而喻的。

而学习古代文学经典,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温润阅读者的情怀,借鉴其中的笔法和语言表达技巧,提升文学素养的纯度和热度。

3、提升语感

阅读古诗文有助于学生提升语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责任,途径多种多样,其中,引导学生阅读古诗文就是很好的方法。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则明确规定了古诗文阅读目标: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学生在吟咏之中,能够被古诗文的语言所触动,能够被古诗文的意境所熏陶,能够被古代先贤的思想感情所感染。

二、如何做好初中古诗文有效教学

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许多老师的成功经验和自己的教学工作,渐渐摸索出一套古诗文教学方法,我把它概括为“五读教学法”。

(一)一读——读通

读通文章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是教学任何一篇古诗文的第一步。要做到音准句顺,语气正确,也就是日常教学中都在强调的字音、句读和语气。

首先是字音。比如《陈涉世家》一文中,字音就有好几种情况,生僻字、多音字、异读字等。“罾(zēng)、柘(zhè)”这些字日常很少用到,“上使外将(jiàng)兵”和“陈胜少(shào)时”这些句中都有多音字,“阳夏(jiǎ)人也”和“陈胜王(wàng)”等句中存在异读字。这也是多数古诗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在“一读”中需要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一一掌握。

其次是句读,也就是停顿断句。同样是《陈涉世家》,其中有“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这样的长句,学生不仅读起来费劲,如果停顿不当,意思理解也会出现偏差。这就需要教师适当点拨,授予方法。常用的方法就是联系上下文,用“/”标注,即“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第三,是正确把握语气。尤其是人物对话较多的文章,要根据语境揣摩语气。《陈涉世家》就是以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要仔细揣摩陈胜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的说话语气。与人佣耕时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同吴广一起谋划起义之事时的“等死,死国可乎”,召令徒属时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复诵读,要指导学生读出那个味儿来。

(二)二读——读懂

这里的懂主要是懂字面意思,也就是疏通文意。利用好注释、工具书(指字典、词典,而非五花八门的参考书),指导学生同桌或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教师适当对难点加以点拨,从而读懂全文。学生对“苟富贵,无相忘”的理解通常会存在两种情况:

1、如果(我们中有人)富贵了,一定不要相互忘记;

2、如果(我)富贵了,一定不会忘了(你们)。前者这样理解主要是一个“相”字的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为相互,自然想到古人常有的盟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而联系后文的“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其正确理解应该是第二种。像这种句子,就需要教师点拨分析,让学生都能正确理解。

(三)三读——读透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就该着眼于对整篇文章内容的理解了。有些语文教师在教读古诗文时,往往就止步于第二读,而未深入文章本身,就是浅尝辄止,以木代林了。

《陈涉世家》一文,作为经典之作,第三读至少要梳理起义这个事件的经过,分析陈胜这一人物形像。梳理事件经过要弄清起义的根源和导火线、时局分析、舆论制造、起义步骤等。对陈胜这一人物形像分析时,可以用说话训练“在我心中,陈胜是一个„„”来进行,如:陈胜是最牛的草根,是有远大理想的农夫,是知悉时局的戍卒,是精湛的演说家„„

再如《公输》,需要在理清墨子“止楚攻宋”的过程的基础上,分析文中的三个人物之形像——墨子、公输盘和楚王,反面人物公输盘和楚王虚伪、狡诈、顽固、阴险,正面角色墨子则心怀百姓、有勇有谋、机智镇定。

(四)四读——研读

研读是在理解文章内容、主题的基础上,上升到对文章写作特色、艺术价值的分析,对文学作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从中汲取写作上的知识。

《陈涉世家》一文的研读就可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

1、文章为什么详写起义前的准备而略写起义经过,了解《史记》精于裁剪的特点,并学会在作文中恰当处理详略。

2、文章是如何刻画陈胜这个人物形像的,学习传神地刻画人物的方法。

3、结合《史记·陈涉世家》末尾部分(人教版“研讨与练习”三)对陈胜的人物形像有全面而客观的了解,再探讨将陈胜归入“世家”的原因,把握《史记》的历史观。《唐雎不辱使命》的研读则可以让学生一起探讨故事的真实性,通过寻找“破绽”来审视文章。学生则会积极探讨,找出诸如故事情节不合情理、人物形像不符合历史真实、细节严重失实等证据,来证明这只是士人虚拟的故事罢了,让学生的思维和论证能力都得到训练。《公输》的研读则可放在探讨墨子的语言技巧上。

(五)五读——拓读

拓读就是拓展延伸,现学现用,阅读类似的文章。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目的是“授之以渔”,学以致用,拓读就是试金石,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能否用教师教的方法捕到“鱼”。

教学了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后,我指导学生对比阅读了另外一首《山坡羊·骊山怀古》。到了高年级,拓展阅读就可以适当加大难度,如在教学了《唐雎不辱使命》后,我指导学生阅读了《战国策》中的《冯谖客孟尝君》,让学生走近战国时期的“士”,进一步了解《战国策》的特点和语言风格。教学了《公输》一文后,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非攻》,对墨子的形像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区别《墨子》和《故事新编》各自的写作意图。

这样既巩固了阅读方法,又加大了阅读量,拓宽了知识面。

古诗文“五读” 教学法是一个系统,当然不同文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关键重在方法的归纳和训练的落实,我相信经过三年的训练,学生应该都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他们的高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有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走进语文的殿堂. 曹日升. 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2. 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荣生.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 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余映潮.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5

第三篇:谈谈初中语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

矿区中学:吴巧文

自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至今,我对教学工作从无有过轻视、怠慢,都是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同仁学习。特别是从实施课程改革以来,通过教育教学新理论的学习,初步领会了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并将其认真实践于教学实践,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和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努力,得到了一些进步。如下谈谈点滴教学体会。

1、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应用于课堂教学。如何激活学生萌动求知欲望呢?这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

一、初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2、应试教育的课堂,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知识深远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也为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和想象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因此,语文教学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引导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使得学生自主学习获得语文知识。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谈语文教学的本质

谈谈语文教学的本质

语文和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关系,但二者不是一回事。语文的本质确定的是“语文本身是什么”,其外延界定了它是母语教学课程这一学科特性,其内涵则由语文的人文性和民族性二者共同锁定。语文教学确定的是这一学科课程师生双方教(学)什么、怎么教(学)的问题。语文和语文教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语文是体,语文教学是用;体用结合,才能使这一学科课程走向完善,因为人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人文素质,而语文教学在形成、提高和完善人文素质方面不可或缺。

语文教学是指针对语文这一母语学科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师生双边活动。它是由教学时间的连续性、内容的人文性与科学性、方法的有效性和教学结果评价的多元性等特点所组成的系统,是这些特点的有机统一。

其一,时间的连续性

这里我们提到的时间的连续性有别于语文教育界提出的语文教育“终身性”原则,因为这里的语文教学我们专指狭义的学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的连续性。

从学前班开始,学生就已经开始了本民族语的规范化学习,甚至时间可能更早,而这种学习从学前班开始,到高中毕业结束。除了继续学习中文和中文相关专业的学生有可能继续进行这种规范化的学习之外,大多数人均走向非正规化的学习。

而每一年级的学习都是上一年级学习的继续和下一年级学习的前提,中间有些环节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不能跨越和提前的。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学校教育均强调教育时间的连续性,因为它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正是这种学习时间的连续性保证了语文教学持续有效、循序渐进地进行。离开了时间的连续性,就无所谓学校教育,当然也无所谓学校的语文教学。

其二,内容的科学性与人文性

对语文教学的内容历来争论颇多,至今也仍未达成共识。争论的焦点已从最初吕叔湘的“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字”转到“语文教学的内容是让学生掌握言语的形式还是言语内容”。

仔细分析这两种情况就会发现一个问题:前者和后者提出的其实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内容和形式何者为先的问题。

“工具论”者认为语文既然是工具学科,那么学生只要具备了听说读写能力,也就意味着学生掌握了这一工具。因为:“国文科是语言文字的学科,除了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并无固定的内容。只要是白纸上写有黑字的东西,当作文字来阅读来玩味的时候,什么都是国文科的材料。国文科的学习工作,不在从内容上去深究探讨,倒在从文字的形式上去获得理解和发展的能力。凡是文字,都是作者的表现。不管所表现的是一桩事情,一种道理,一件东西或一片情感,总之逃不了是表现。我们学习国文所当注重的,并不是事情、道理、东西或感情的本身,应该是各种表现方式和法则。”(夏 尊)所以形式是最重要的。因而强调语文学科体系的科学建构,这对于语文学科教学的科学化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

用心爱心专心 1

而“人文论”者则认为语文不仅是工具,它是母语教学,应当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应该强调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的提高,重视语文所包含的文化底蕴对学生的影响,重视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整合,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个性的养成。通过语文学习,将着眼点放在“立人”方面。因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注定了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文学习的内容,而不是语文学习的形式。因此,学生学习的内容必须与其理解能力成正比,即学生能理解的放入教材,不理解的则不能放入语文学习内容之中。因而强调语文学科教学要从人出发,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和归宿,这对于学生学习体系的合理建立同样有着不可低估的贡献。

其实,“工具论”与“人文论”都各自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工具论”试图突破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象,强调解决语文教学的效率问题,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更多地强调训练的作用:“人文论”则针对语文“工具论”忽视人的人文素养的倾向,强调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而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要忘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学习体系才能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和掌握;同样,一个学科只有具备其相对完善和科学的体系,才有可能建立起合理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体系。因此,只有兼顾二者,才能有效地解决语文作为母语学科的教学问题。而且,从来就没有离开形式的内容,也没有离开内容的形式,内容是由一定形式所规范的内容,形式是承载一定内容的形式;二者无法分割,缺一不可。

其三,方法的有效性

现代语文教育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它的高效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方法的继承与革新。

张志公曾提议“把语文训练作为一个科学问题加以研究”,1980年他提出语文教学“科学化”的问题,就是要求“搞清楚语文教学规律,按规律办事”。他认为“前人在语文教学方面长期使用并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无不是就当时水平而论符合了汉语汉文以及教学汉语汉文的某些规律的,只是人们没有把它作为规律来对待,没有作为规律来表述而已。我们的任务应该是把前人这些做法进行分析,找出它的规律性的因素,而不是用那些说不出规律的办法来否定规律的存在”,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不承认语文教学有方法,二是把语文教学方法模式化,他认为只要研究语言的规律、研究语文教学的规律、研究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就一定能找到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现在我们在强调传统的语文学习手段的同时,探讨和尝试使用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语文课程信息技术化(即多媒体教学)等学习方式,以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

由于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任何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的使用无不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但其耗时长且低效率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尤其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合作意识的培养更显示出其紧迫性与必要性,也是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但合作学习对个体个性发展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自身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自主学习是我们最终要培养学生掌握并终生使用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最终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

用心爱心专心

2但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学校教育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而且学生在校期间的自主学习的随意性大、难以调控的问题亦不易解决。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多媒体语文教学已是当代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其高速、快捷、立体、综合、交互、大容量等快餐文化的特点不但吸引教师,更吸引着学生,但对内容选择、对师生双方自制能力、对学习成绩的测评等方面的要求都是高标准的,而这种素质要求是现在我们许多师生所难以达到的。

“教有法但无定法”,我们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不能总是以不变应万变。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不妨以一种方法为主,多种方法为辅,而教学的高效率是我们选择方法的前提。

其四,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语文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不只是为了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要以课程标准为基准,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选拔和甄别,而是充分发挥其激励的功能,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语文教学的评价是一种综合评价,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照顾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使这种评价指标和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以往我们多以学业成绩作为考查学生发展、教师业绩和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促使我们的评价结构日益走向多元化,将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许多非智力因素纳入评价体系,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理念也成为评价指标。以往的评价,学生往往被排除在外,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现在,我们则更多地强调学生参与评价,并注重学生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并将评价中的多元化主体评价以权重的形式进行科学化的处理,使这种评价更为科学、真实、合理、有效。在提高被评价者地位的同时,将评价变成学习主体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从而使评价变成理解、沟通、交流的机会,从而形成友好、平等和积极的评价关系。

也就是说,语文评价不是、也不可能再是单一的定量评价,而是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方法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此外,语文教学评价正在逐渐消除评价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弊端,将终结性结果和形成性评价有效地结合起来,不再要求某些结论的唯一性,而更多地强调学生是如何获得结果的,从而在关注结果的过程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统一与发展。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五篇:谈谈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几个问题

目前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教得很辛苦,苦得不知道尽头在哪里;学生学得也很痛苦,苦得不知学习的乐趣在哪里。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体制问题,也有课程设置及标准问题,更有教师本身素质和能力问题。作为一线教师,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并作深刻的反思。 我想,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不是教师的力量所能做到的,但是,从如何提高教学效益,那应该属于教师的份内职责。目前,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实现有效教育提出了契机。下面就从有效教学理念出发,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来谈几个问题。

一、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所谓“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展开的。二是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到学到什么程度,学生只有知道学了什么以及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去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为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等。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标准。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二、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要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怎样学。教师不是评判者,也不只是对学生提出要求,教师更多的是学生的服务者,他的职责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本领,教师应努力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使他们能自觉热爱学习,在学习中去体验快乐。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达到目标,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获得成功,这样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高效的,才会是受人欢迎的。以往教师都能教的内容准备得竭尽所能,讲课时也能做到如行云流水一样畅通,尽力处处讲到,常常是自我感觉惬意,却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忽略了学困生的困惑。这种单纯传授知识却忽略了对学生主体作用的指导和发挥,这就会让我们的教学常常处于尴尬境地的症结所在。教学过程不是教师愉悦自己的过程,而是为学生服务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上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努力想方设法地帮助学生提高他们对事物认识、分析、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喜悦中激发热爱

学习兴趣,在学习中实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三、实现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 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对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有准确的把握和深刻的理解,对数学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要有清晰的掌握。例如,在教学交流中常谈的,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精讲多练,先做后说;记忆通向理解,速度赢得效率;重复依靠变式,严谨形成理性等,这些已被数学教育者反复推敲提炼,语言已精练到极至的教学规律,其深厚的内涵足以够我们终身去领会和享用。其中“先做后说”,“师生共做”, “做”并不是指单纯做数学题,而是指先提出问题。让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数学法则、定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教学活动,到他们有了一定的领悟后,再下定义,归纳法则,其教学效果就比由教师一唯的说教好得多。数学是做出来的,讲得再多最后还是要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才能逐步的理解。只有学生通过反复实践揣摩才能深刻领会和掌握,这是通过数学教学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关键。总而言之,这些老生常谈的教学常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去摸索和感悟,才能在教学实际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最大可能地实现有效教学。因此,要做一名优秀教师光有热情和奉献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有效、高效的教学,还要有足够的智慧,和需要教师的自觉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四、指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教学活动之前,每位教师不仅要认真备好课堂教学的内容,更要充分备好如何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去掌握知识的手段和方法,备好如何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际上,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绪完全靠老师来调动。随着教学内容的不同,环境不同,情景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情绪不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也不同。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具有教育机智,随时都能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约束自己,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备课中,我们还要在提高学生课堂上的参与的广度、深度、自觉度上下功夫。要恰当合理的组织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的最贴切的情景材料和保证学生该用的足够的时间,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学习。只有当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我们的教学才可能实现有效乃至高效的目标。要让学生学习有效,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确保有效,只有有效的教学方案,才能保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

五、合理布置作业和及时批改作业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完成作业是学生主要

的课余自修活动。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了一项“课业负担与学业成就的实证研究”的调查报告,通过对上海市5个区23所“二期课改”试点中小学校共6505名学生的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作业量过多成绩反而下降;补课次数越多效果越小。这个调查结果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到底课余花多少时间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呢?笔者认为花多少时间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关键是教师布置什么样的作业。老师布置的作业学生是不是一定要按部就班地认真去完成。我们知道,完成作业的目的不外乎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查漏补缺——深化提高。当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作业来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我认为,根据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强弱,分层次布置作业是最理想的。每一节新内容学习后,教师布置作业应该着眼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巩固上,不要急于深化拔高。复习课后的作业要在强调巩固基础上的螺旋式提高。因为同一个内容的复习有多个时段,作业内容的布置一定要目标明确,达到一通百通的目的。当然,教师一定要做到认真地批改作业,从批改作业中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批改作业中走进学生的思维,在作业中检验我们的教学效果,这对于我们实现有效教学大有益处。

六、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是全面实现有效教学的基本任务。要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关注“学困生”是极其必要也是极其艰巨的教育任务。在教学实际工作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完全接受所学的新知识。课余时间帮助这些学生补习就成了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端的指责学生不努力是不合适的。只有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困难,(我常常通过课堂小测验和作业来了解他们,同时鼓励他们多提出问题和困惑),做到持之以恒,并及时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考虑他们的需要,给予必要的小灶式指导,这些都是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措施,然而,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热情鼓励他们不断进取,使他们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学习兴趣,就会有努力方向,然后才会有他们的自觉行动。学困生是最需要老师帮助的群体,在帮助学困生工作方面,教师一定要有计划,要讲策略,对于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问题,教师心目中要有足够的认识,要采取有有效的帮学手段,这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劳动。例如对于听课常常要“走神”的学生,我就常常不经意地发出提示信号:“请某某同学注意”“ 某某同学在思考吗”等等;对于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应采取“紧逼顶人”的方法,通过与家长联系配合一定要让他完成不达目的誓不罢修。对他们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老师要及时给予个别辅导,扫除学习上的障碍,以便使他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有效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不可想象没有足够基础知识的学生,怎么会在日益

加深学习内容的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学习,我们又能怎样的实现有效教学。所以说,对学困生的有效帮助是实现有效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面对有效学习这个话题,广大教师也会有各自的妙法,但有一点肯定是一致的,即是每个教师面对自己的学生,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关键是看我们教师怎样教,是不是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有没有管用的教学的良策和方法。教师应该有追求卓越的美好愿望,但在追求卓越的同时,却不能丢下一个人,因为,这才是我们教师有效教学的终极追求。

上一篇:团市委全委会发言稿下一篇:土石方工程监理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