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散文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端午节散文范文

适合朗诵的端午节散文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各位,我们看看下面的适合朗诵的端午节散文,欢迎各位阅读吧!

适合朗诵的端午节散文

1我恨粽子,因为它曾差点把我噎死!

小时候,粽子只有在端午节前后几天才能吃到。粽子的花色也单调,大多都是纯糯米和碱水糯米做的,如果在米中能搁上几粒豆子,那熬煮出来的粽子就称得上是粽子中的“上品”了。

启蒙5年连拼音都没学会,我就乘坐“教育闹革命”的时代列车来到了离家十多公里外的公社中学,成了一名寄宿制初中生。学工、学农、学军再加大批判,成了我们那一代学子的几乎全部的教学内容。乡村中学,学工无厂,学军无营,只好学农了,每天半读半农开荒种地。我们学校的老师应该算是“作业承包”的鼻祖,全国人民在吃大锅饭的时候,老师们就懂得按人分派劳动量,完成的早走,完不成的即使日薄西山你也别想回校。十

三、四岁正长个,有限的粮食定量本来就填不饱肚子,再加之超强度的体力劳动,同学们无一例外面黄肌瘦。男的都是豆芽菜,女的全是平板胸。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它可不管人世间的风雷激荡,该来还是照样来。天仅一算,人有十算。学校把星期六的课程调到了星期五,让寄宿生下午回家拿菜和回去过端午夜。但星期天却取消休假要突击开荒。同学们想到家里能放量吃的粽子无不欢欣雀跃,全无心思理会星期天那即将到来的劳作艰辛。我因上几天劳动时被荆棘刺伤的脚底板正在化脓,自然无法完成那二十多里山路的跋涉,只好托要好的同学帮忙带菜。

第二天一大早,同学们犹如归巢的鸟儿吱吱喳喳地返校了。母亲托同学带来了10只粽子,我手掐着那绿色粽叶下瓷实的糯米团,肚里的馋虫如犬奔狼突似地腾跃,涎水也涌满了一口腔,我太想一口把这10只粽子全吞下去,以填塞我那总是半饥不饱的肚腹。

少时,我过了春节盼端午,端午之后盼中秋。因为只有在这几个传统节日里,我才能饱饱地吃上两顿净米饭和平日难得一见的荤腥。我家很穷,房子逼仄,临近节日的前几夜,晚上醒来总会听到父母为节日的花销无着而长吁短叹。即便这样,父母秉着“空时不空节”的古训,东挪西借也要为我们兄弟姊妹备上一顿平日难得一见的吃食。

母亲患有肺结核,因穷,始终没有正规治疗过,其症状常常是随着天气的变化而时重时轻,母亲性格柔弱但从不轻易接受别人的帮助。端午期间天气时雨时睛,母亲的咯痰声也随之时断时续。每年五月初三天刚蒙蒙亮,母亲都会顶着拂晓的清凉,到禾坪上烧化两捆稻草,小心地用水把稻草灰浸上,然后用抄箕滤了一遍又一遍,把借来的糯米用这稻草灰碱水泡上。包粽子看似简单,实则它不但需要娴熟的技巧还要有足够的臂力才能把粽子包得既好看又瓷实。自母亲患病后,每年五婶都会提前同我母亲商量帮她忙,可母亲都婉言谢绝了。母亲把扎粽子的绳一头绑在竹椅上,包好一个,用双腿蹬住竹椅,再用牙齿咬住绳的另一头,脑袋尽量后仰把绳子拉紧。每包一个粽子她都要“呼哧、呼哧”地喘上好一会,额头上的汗珠层层密密。

我朦胧地觉得:母亲是在用她病弱的身躯顽强地负起养育儿女的责任!

课堂上,脑海里除了搁在宿舍里的粽子,我还想起了家乡的赛龙舟。耒水河道上最为陡急的河滩就在我家屋后,“哗哗”的浪击声白天清晰可闻,到了夜晚更如万马奔腾般地喧嚣不已。我自小忱着这滔滔不息的浪声入梦和渐渐长大。每逢端午节,河滩就成了家乡人们赛龙舟的天然竞技场。五月的端午水,使平日狭窄的河道一下子增宽了二三倍,但却丝毫改变不了河滩湍急的天性,二十多位精壮小伙子,在时疾时徐的鼓声锣声的指挥下齐心协力划着龙舟逆水抢滩。平日里七八位纤夫拉一艄空驳船上滩都要小半天,可这插着彩旗的龙舟,在两岸人们的鼓劲和欢呼声中不消一会就能冲过险滩。最精彩的还是四五只龙舟从滩头一齐顺流冲滩,这不仅考验着划船手的体力,更考验着艄公的智慧和技巧。同一滩水,也分急流和缓流,哪只龙舟若抢到了急流肯定能加速前进独占鳌头。这不仅需要艄公能辨水性还要会搬橹,橹一旦搬急,船就会打横,弄不好龙舟也会翻个底朝天,好在划船手都会游泳,即使翻船也是有惊无险。赛龙舟,其实最紧张的还是两岸的观众,家乡有句俗话:“船上急死岸上人”。岸上的一些中年汉子,他们大多都是刚退下来没几年的艄公和划船手,自觉经验丰富,对龙舟的驾驭各有见解,一旦发现自己生产队里的龙舟稍一落后,他们就会在河岸边追着龙舟大喊大叫训斥艄公或某个划船手,而龙舟上的人压根就听不清奔跑的人在说什么,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急得这些汉子跺着脚直骂娘。而小媳妇们总是喜欢扎堆在滩下的湾船处,当她们瞧见自己的老公高举桨片欢呼胜利而完全忽略了湿漉漉的短裤里那一跳一跳的“小弟弟”时,脸上都会情不自禁地漾起两片羞赧的红晕。

终于熬完了上午最后一节课,同学们带着咸菜敲着碗去食堂吃饭去了,宿舍里静悄悄的。我剥开粽子,一股稻草灰浸出的碱味和着粽叶的清香扑鼻而来。嘴里吃着粽子,脑海里不由浮现出母亲额头上层层密密的汗珠。为了包这些粽子,不知母亲费了多大的劲?又流了多少虚汗?我多么渴望好好学习出人头地,初中、高中再大学,成为一个作家,赚很多的钱,治好母亲的病,帮父亲……。吃了三个之后,我渐渐觉出了粽子的淡味,在家粽子都是要蘸糖吃的,可学校哪来的糖?我从衣箱里拿出一本残破的长篇小说,打算边看书边吃。这本书无头无尾,破烂的书脊上印着<<苦菜花>>三字,书中讲述的是胶东半岛抗日的故事。那年代这类书都属封、资、修的毒草,见一本焚毁一本,谁看谁犯禁,轻者训斥,重者批斗。我父母都是文盲,家里找不出半片有字的纸。这本书是我堂兄随造反派从人家家里抄家时偷偷昧下的,我从五叔家偷的。对知识的饥渴,使我见书就想读。为这,上学时可没少吃苦头。

书中的很多字我都不认识,遇上不识的字常常是连猜带蒙囫囵吞枣,一本书看完只能懂个大概意思,就这样我也很知足了。正在我吃着粽子,随着书中的主人公驰骋在胶东抗日战场时,猛地有人把书从我膝盖上一把抓了过去,抬头一瞧,天呀,又是学校革命委员会的x主任!上个月查寝时,他把缩在被窝里打着电筒偷看<<红岩>>的我逮个正着,勒令我在全校课间操时作了两次检讨,还严厉警告:下次再犯就开除!可恨的粽子此刻正在嗓眼里,我只觉得口里干干的,脑子里一片空白,十四岁的我被强烈的恐惧震慑得全身颤抖,连吞咽都不会了,堵在嗓眼里的粽子噎得我剧烈呛咳,哗啦,把刚吃下去的粽子全都呕了出来。x主任看见这样,不知是怕出人命,还是他尚存难得的恻隐之心,把书摔在地下走了。

几十年的岁月,卷走了生命中的无数快乐和忧愁,可这件事却因为常常得见的粽子而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版上。直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是真该恨粽子?抑或是其他?

适合朗诵的端午节散文

2“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一个流传了两千多年的民俗节日“端午节”,走过了浩瀚历史的烟云,传承着一种歌唱民族和爱国诗章的文化气息,在风风雨雨的岁月洗涤中,如一道绚丽的彩虹,映照着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最早记载于《荆楚岁时记》,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端午节还有很多的别名,如“浴兰节”、“女儿节”、“菖蒲节”、“天中节”等,都是和民间习俗有关的一些生活细节而来。

而“端午节”能在泱泱华夏流传至今,最大的因素却是因了一位受人民敬仰的伟大诗人——屈原。他的爱国忧民的情怀,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与意志,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首开新诗体——《楚辞》,后人将其与《诗经》并称“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他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一部部文学瑰宝在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如日月辉映,流光溢彩。在他有限的一生中,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以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为己任。当他的祖国面临灭亡的时候,他悲愤难捱,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端午节都要写诗作赋,以表达对屈原的缅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唐代文秀《端午》诗歌让人在节日的扼腕叹息中多了一份怀念。唐代褚朝阳也有“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的诗句,深切地表达了人们对一代爱国诗人的尊敬与纪念。

而民间的纪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逐渐形成了一种遍布全国的文化习俗。流传至今的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等纪念活动。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江河荡舟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故称“赛龙舟”。而“吃棕子”,则是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演变为现在的每逢端午节“吃棕子”的习俗。“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也。

“赛龙舟”和“吃粽子”,说明了中国人民对屈原的道德观念和人生理想有着高度认同。因此“端午节”也是中华民族表达对优美诗歌、伟大诗人崇高敬意的一个节日。

感时怀古,抚今犹叹!伟大的诗人虽然在行走在遥远的古代,但他的从“小我”走向“大我”的思想及人生理念,他那壮丽辉煌的诗篇,却穿越的时空,以一个浓郁的民族节日的形式,与我们相连千秋万代。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穿越千古的荷风又吹过屈原故里,田野,麦黄杏熟,河畔,棕叶飘香。一个与诗歌有关的节日——“端午节”,又在疏疏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中向我们走来。

第二篇:端午江南散文

如果说现在集市上最畅销的食品,那一定是粽子!不错,现在已临近端午,各种相关的物品也已经摆满货架。说起端午,首先想到的便是“纪念屈原”,还有“纪念伍子胥”、“纪念娥皇和女英”……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无论端午的起源如何,端午的习俗却是约定俗成,千百年都未曾改变;吃粽子、插艾蒿、喝雄黄酒。划龙舟……

也许是端午节发源于江南发展在江南!所以,选择在江南体验端午的热闹氛围,一定是一个睿智的选择!

江南的女子心灵手巧;简简单单的五根彩色丝线,随便的几个穿针引线,就能编制出精巧别致的香囊、荷包以及一些各式各样的小配饰!制作香甜可口的粽子,也是江南女子的拿手技艺!从艾叶的选取到棕陷的调配,除了要遵循一些传统的方法,更需要这些江南女子的勤劳;选择包粽子的艾叶必须采摘早晨略带露水的新鲜艾草;然后棕陷也要头天晚上早早做好,晾上一夜……

当然,说起端午节粽子,一部分人会一下子想到集市中出售的琳琅满目又包装精美的成品!不可否认,现在人们工作繁忙、生活压力缠身,到市场超市买一些成品的端午粽子回家:既简单又实用,所以他们选择……另一些人恰恰相反,正是平日工作生活的压力太大,他们才选择在端午节亲自下手:选艾叶、装糯米、加入各种时令的果脯,虽然形状各异、包装略显丑陋,但融入其中,亲身参与制作的过程,以及食用自己亲手包制的粽子,其乐融融,这也绝对是一种释放压力不错的方法!“这其中也不乏平日‘不沾阳春水,不碰锅碗盆’的男士,甚至是来这里旅游的老外”!

端午节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习俗,就是“饮雄黄酒”!说起“雄黄酒”,不能不提一个动人的爱情传说:端午佳节,白娘子误饮雄黄酒,现出原形,吓倒许仙。白娘子不顾性命危险,上天庭,盗仙草;入地府,追魂魄……相信这个故事也是江南端午最美丽动人的一笔!据说饮雄黄酒可以驱邪避害,带来好运!俗语说道,“饮了雄黄酒,厄运都远走”、“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端午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南的不少地区还盛行吃“五黄”;黄瓜、黄鳝、黄鱼、咸鸭蛋黄、雄黄酒……虽然大部分风俗习惯缺乏科学理论,但能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朴实、善良!这个季节想必正是新鲜荔枝上市的时节,晶莹剔透的果肉一定会招惹不少食客!”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想必在这里一定不会“快马加鞭,扬起滚滚尘土”,只为那一口新鲜的荔枝。多雨江南是荔枝生长的乐园,随处都可找寻大片的荔枝林,信手便可摘食。据说,荔枝有养颜的功效,因为江南的女子经常采吃新鲜荔枝,所以日久天长,自身的面容也会像荔枝一样——细腻水灵!

与豪迈粗犷的北方相比,江南多了一份细雨无声的缠绵;多了一份小桥流水的幽静;多了一份才子佳人的柔情……江南更懂得浪漫!身着花红柳绿的江南女子:风姿绰约、步履轻盈,撑着油纸伞,轻摇团扇,静静地站在江旁岸边,嘴角微绽,皓齿轻启,含情脉脉的注视着江中的“弄潮儿”此时,即使岸边的江南女子默不作声,对水中的健儿,也会是最有力的呐喊、加油……哪个木讷的小伙还不用力展现?

“划龙舟”,也是端午节一个不可或缺的节目!也许是这里多江多湖,纵横交错,到处是水,满眼是河;也许在这个热闹的节日,江南的男子也不能“袖手旁观”,他们也要参加进来!一条条“水龙”在眼前疾驰,像一支支离弦的快箭,呼啸而过!在这里,可以看到温婉静谧江南展现出的另一面。“万帆竞技,百舸争流”,那些年轻英俊的小伙正在用力的划动船桨,浑身就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这一刻,他们可以尽情释放激情!

在参与“划龙舟”的队伍中,并没有所谓的“会划与否”:久坐办公室的白领、稚嫩的顽童、以致一些上些年纪的老叟……大家重在参与,可以亲身融入其间!平时大家都生活在压力从中,身心的疲惫很难得到淋漓尽致的释放……如今,恰逢端午,“划龙舟”绝对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既可以释放压力,又可以在不觉间增强体质,还有,重要的是——在这炎炎的夏日,燥热的肌肤可以与水亲密接触,冰爽一夏!

端午的江南,让人迷醉!这里不仅有妙趣横生、亲自参与的娱乐活动,更有香甜可口的果品佳肴。在这里体验端午的“味道”,一定会感到不虚此行!江南多水,夏日世人喜欢戏水,端午的活动更少不了水……凡此种种,端午选择了江南;江南也包纳了端午!所以,江南的端午更显风韵!有时候,仿佛只有到了江南,体验一回江南端午,才可算得上真正过了回端午节,江南端午,最有“味道”!

端午节如果少了江南的滋养,一定会丧失活力;江南如果没有了端午的装扮,也一定少了份生机。江南的端午,是这个季节绽放的奇葩,美丽妖娆;是炎炎夏日刮起的一缕清风,舒爽怡人;是一次忙绿心境的短暂休憩;温馨体贴……

端午不仅仅是简单的为了延续历史、继承传统,更是为整日工作、学习之余寻找一个放松的理由!

感受江南的端午,是一次身心的享受!

第三篇:端午往事散文

外祖母很会做吃食,她总是精确地计算着一年的时令,然后做出符合当下时节的食物来。这是一个中国农村妇女几乎都具备的能力。比如说,十月中旬收了新鲜玉米,然后就动员一大家人围着簸箕剥玉米粒。新鲜的玉米粒蕊黄而多浆,从石磨的小孔中投下,转动石磨手柄,玉米的浆汁便由石磨的中缝处溢出,浓稠而清香。入锅蒸熟,很快就变成了玉米粑这种民间美食,在水青色的玉米壳里包着。这种从土里摘下的新鲜食材,经过人工的巧妙处理,然后幻化成朴素而美味的食物的过程,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因此临近端午,包粽子更是这样。我们这里包粽子一般都是用箬叶,箬叶的果实形似蜘蛛卵,所以也叫蜘蛛抱蛋。这个名字太俗,不如另外一个叫一叶兰的有诗意。箬叶两端尖峭中间鼓胀,线条柔软圆润,叶形很美,又终年翠绿,但不够宽大。用它来包粽子,小巧精致,常引人关注

外祖母就是用竹箨!

竹箨就是笋壳,外祖母用的笋壳都不是新鲜笋壳,是陈年笋壳。今年端午用了,在清水里洗净,然后自然晾干,又存放在房上的阁楼里。阁楼里堆放了很多家什,很杂乱,我有一次还见到一张蜕掉的蛇皮。外祖母就是从这里把那些笋壳取出,又在清水里用丝瓜瓤擦拭着每个角落,洗净后晾干,用它来包这年端午的新鲜粽子。老瓶装新酒,外祖母很懂生活。

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我们这里俗称酒米。酒米本是酿造黄酒的,但我们这里没有黄酒,黄酒在绍兴。我们都是直接食用。酒米淀粉多,不透明,有大理石的光泽,煮熟后很绵软,用来包粽子很合适。新鲜酒米头天夜里就要浸泡在水里,外祖母用的是一个很大的搪瓷盆,外面绘有青花。白米青花,一切都那么动人。除了酒米,外祖母会准备好花生,绿豆,有时会有几粒枣。这些都在水里泡。

对于食材我们是可以帮忙备好,但真正包粽子便只能是外祖母了。在屋檐下晾干的笋壳被取下,多年地使用让笋壳色调暗淡,近似酱色,笋壳上的黑色斑点也有些漫漶。包粽子是要技术的,外祖母深谙个中道理。笋壳在外祖母手里跳跃,对折,成漏斗状,将由酒米、绿豆、花生和红枣混合而成的主料舀出一些装入漏斗里,用竹筷戳,使之压紧,然后封口,再用事前撕下的笋壳长条捆绑扎紧,一只笋壳粽子就被放在一旁以备入锅。粽子多棱角,中国文学里描写旧时妇女的裹脚,便常常用粽子来形容,这多少叫人心里不舒服。粽子和裹脚,这算什么回事!

包好的生粽子放入大铁锅中煮,水大开,粽子在里面翻滚。煮好取出,用剪刀剪断笋条,慢慢打开笋壳,粽子熟黄如同一枚寿山石,有笋壳味。用竹筷夹一口粽子,在有白糖的细瓷碟里翻几下,吃到嘴里糍糯绵软,淡香甜润。我们看着外祖母,她在灶台的雾气里笑。

端午这天,我们那里不吃咸鸭蛋,不喝雄黄酒,也没处看龙舟。只有吃粽子。吃了粽子,才算过了端午。吃了外祖母包的粽子,才算过完整无缺的端午。这也是以前,外祖母不在了!

今年又要过端午了,街上卖的都是青箬叶包的粽子,他们把箬叶泡在水盆里,一边包一边卖,以示食材的新鲜,可惜没有笋壳。里面包的也只是酒米。这样粽子吃起来总让人寂寞,现在我只能吃这些。

一切杳若黄鹤,我很怀念用笋壳包的粽子。

第四篇:初一抒情散文:外婆家的端午节_字[]

【无忧考网-初一抒情散文:外婆家的端午节_2000字】

如今不是看到满街的棕子,商场中的打折,电视中的庆祝,我已经感觉不到它——端午的存在,每次念到端午这两个字时不由的让我想起那个在外婆家过的端午节。 时光倒回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南方的一个小镇。

一盏昏黄的豆油灯,一张脱了朱漆的梳妆台,一方古旧的镜子。一个老人在镜前动作迟缓但一丝不苟的梳头,我被一些细碎的声音惊醒,睡眼朦胧的看着她,我的太姥姥(即姥爷的母亲)。不一会她就梳好了,一个盘髻。这时她不知从哪里拿出的一朵绢花,粉红的,端详了很久她轻轻的插在头上。

我被吸引住了,她那花白中带些黄的头发上,一朵粉花格外显眼。像在茫茫白雪里的一株雪莲,温暖而惊艳。以至于今天我忘记的太姥姥的容貌还记得这一幕,那朵花。想必那时的她也如同今天的我在回忆多少年前如花的自己,和某个端午的早晨。可最终,她挑了一根最普通的银簪戴在头上。 一切收拾好了,她走到床前做了个动作示意我睡觉。我闭上的眼睛,但能感觉到灯灭了,和吱的一声关门。之后就是一片安静,我知道在艾草还没有插上门楣时家里谁都不可以说话,要不然不吉利,我也绝对不可以出声,这是大人们交待过很多次的。静,真静! “小乖乖,起床了,太阳都晒屁股了。”我在姥姥那熟悉的叫喊声中坐起来。姥姥拿来了前两天才为我缝制的新衣,大红的镶着黑边的衣衫,还用一根红绳给我扎了一个冲天炮的发型。

“穿上鞋,去给太姥姥请安。”姥姥便给我穿上了那个红的绣着仙桃的布鞋,出了卧室门,太姥姥坐在堂屋里。“太姥姥好。”说完我便跪了下去磕了三个响头。 “乖,拿着纳福篮一边玩去。”她笑吟吟的拿起身边的那个八边形的布蓝,在每一片布上都绣着不一样的花,每一片布的边与边的交接处都要再用布札一个凤凰头,每一个凤头上都叼着七色的彩线穗子。 “姥姥好。”我拿着小篮转身就向身边的姥姥作了一辑。 “好,好,乖。”姥姥笑着往我小篮里放鸭蛋和糖果,“走出去洗洗。”姥姥放了东西就拉我到门外,洗脸盆里已注满了清水。她从神柜上那一堆艾草里拿出几根,沾了点水在我身上轻轻的拍了几下说;“去祸去灾,平平安安。”

洗了手和脸,我也拿了几根艾草学着姥姥的样子在房屋里的每个角落里都扫一扫,一边扫还一边说,“端午节扫一扫,蚊虫蚂蚁都往外面跑。”

早饭,一个棕子,一个鸭蛋,一碗粥,匆匆吃过。吃完后姥爷便用雄黄在我头上画了一个“王”字,据说这样那些鬼蚁蛇虫都不会伤害

我。 “张奶奶好。”“李奶奶好!”吃完饭不能闲着,拿着小篮便挨家挨户的串门,老人们都纷纷拿些零食往我小篮里放。不知何时小篮满了,我便回到姥姥家。 “哪来的小老虎。”姐姐坐在堂屋里看我进来了笑的合不拢嘴。 “爸爸,妈妈,姐姐,你们什么时候来的。”我一边说一边扑到妈妈怀里,到姥姥家已经几个月了真是很想她们。 “瞧瞧,又长壮了。”妈妈抱着我高兴的说。

和妈妈亲昵了一会,便和姐姐玩起来,一见姐姐的和我一样的小篮里的东西没有多少,我便拉着她向外走。一边走一边说哪家给的东西多,哪家的东西好吃。到了李奶奶家里她们见我又来了便说,“小丫头,怎么又来了。” “我是给姐姐带路的。”说完便站在姐姐身后,姐姐便上前给那她请安。 “这是大丫头吧,长的越来越俊了。”李奶奶忙扶起姐姐,笑着对身边的和说“鬼灵精怪的,还长的张巧嘴。”

从李奶奶家出来又到张奶奶家,就这样小篮又满了。也中午了。 “快洗手吃饭,”妈妈已经在门口等我们了,满桌子的饭菜都上了,雄黄酒也端上了。父亲和太姥姥都坐在上席(在老家姑爷是客,应该坐上席),姥爷坐在父亲身边,别人吧都可以乱坐。 “吃吧。”太姥姥动了第一筷子之后我们才开始动筷,“来吃鸡腿,跑的快快的。”太姥姥第一筷子是给我和姐姐的。“姥姥你也吃。”坐在太姥姥身边的父亲也挑了一块肉给太姥姥,然后呢,姥爷给父亲夹菜,姥姥给妈妈夹菜,妈妈在给姥姥夹菜,姥爷给父亲倒酒,父亲给姥爷敬酒````````` “走啰,看龙舟去。”一家人其乐融融,欢欢笑笑的吃完了,姥爷便抱着我拉着姐姐向河边走,父亲跟随着。母亲则留在家中陪姥姥,一路上姥爷问了父亲一些春耕的事情。 “快点,快点,都开始了。”我看见河边好多人便大叫,对于大人的谈话我是不感兴趣的。他们便加快了脚步,我骑在姥爷脊背上,姐姐骑在父亲的背上,河中的场景我看见了。

两条龙头

第五篇:诗歌散文:端午抒怀

伴着那一排排青铜质地的编钟,在遥远的历史尽头,某一个时刻敲响,浑厚而雅致的左音右韵,由远至近穿越沧桑的纤尘,在一脉脉古音的涟漪层层叠起中,我仿佛置身在战火纷争的楚地,夜空有飞鸟掠过的痕迹,细碎的月光随着一颗闪亮的星辰陨落,风陈肆无忌惮地一浪浪袭来,眼前的画面在沙漏的渐远声里一幕幕切换,一缕揉碎的清香拂过我滚烫的脸颊,在这断续的栀子花的暗香里,我终于望见了你。

在汩罗河摇动的水波里,早汩罗河吐蕾的睡莲里,在汩罗河一桨一桨的渔歌声里。

那是你吗?

带长狭陆斋,冠切云崔巍,被着明月佩着长剑,离开浑浊的朝堂,放逐在祖国的山水件,一人独醒。

那是你吗?

朝饮栏坠露,夕餐秋菊落黄,自顾高驰在黑白的世道,是非的人世间,只因为心之所善,而虽九死其犹未悔。

那是你吗?

质问天地万象只理,寻觅存之兴废之端,不屑贤凶善恶之报,不惜假借神奇鬼怪之说,用沙哑 的喉咙,追求一个人神共知的真理。

那是你吗?

问天,黑了吗?涉讲,累了吗?你宽大的衣衫可沾满了荆棘,你高抬的双脚可泥泞难提,你犹豫了吗?你退缩了吗?

不!

虽然你曾长太息以掩涕,但你是哀民生之多艰,虽然你曾叹日月忽淹惜草木零落,但你操吴戈,被犀甲,带长剑携秦弓,虽然你也曾恐惧美人迟暮,呐喊无人旁听,但你依然在车 交错中奋勇争先,即使身首相离,也要让魂魄为鬼雄。

这就是你,一个真实的你,一个执著的你,一个愤怨的你,一个上下求索的你,一个坚贞不屈的你,正是这样的你,是支离破碎的祖国,是饥寒交错的百姓所必须的你啊!

屈大夫!

然而,你终于没有机会在 旗蔽日的战场,在枪林矢雨的搏斗中完成你热血最后的喷溅,当国

被践踏,当生灵被涂炭,无助的你无奈地选择的纵身一跃。

是的!

就是这样震撼世人,撼动朝纲的纵身一跃,就这样被定格成所有中国人两万五百年前的最揪心的一次感动,而你也把自己定格成为了历史长册最孤独的一带风景。

两千多年了,棕香飘遍了大江南北,两千多年了,龙舟的蒿子也震彻了五湖四海,屈大夫,我想扶一扶你高峨的冠带,在这伟大复兴的号角声里,屈大夫,我想解下你的长剑,凌空一指,让剑峰刺透黑夜,光耀出一道眩目的闪电, 屈大夫,让你的真诚和执著给龙舟上的鼓点增添力量吧。让你的爱国和爱民给糯米上增添粘度吧。让你的激愤和无奈门头的苦艾增添灵光吧。同为我们曾同你而疼痛,更重要的是,我们同为你而满腔豪气。

是的,屈大夫,我们记住了你。

是的,屈大夫,我们记住了你,我们也记住了端午。

因为,你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高峰里最惹眼的突起!

上一篇:儿歌歌词全范文下一篇:读娱乐至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