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玉米生产优势分析及发展建议

2022-09-10

玉米是四川省通江县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常年种植面积约2.13万hm2。20世纪90年代以前, 玉米一直被当作“高山”作物, 主要集中在通江县北部高山区种植。随着旱作农业的大力发展, 玉米生产全面推广, 成为通江县除水稻之外的第二大作物。特别是从2000年起, 通江县再一次掀起了玉米生产高潮, 种植面积从1.63万hm2增加到2.13万hm2, 从单一的旱地种植发展到田坎玉米、“三田”改旱种植、旱地间套作等种植模式。

1 生产潜力和优势

玉米生产是通江县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发展旱作农业的重要途径, 通江县大力发展玉米具有广阔的前景。

1.1 需求潜力

(1) 市场需求增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玉米作为能够降压、降脂的黄金保健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的其他食品也应运而生。 (2) 玉米的供需矛盾加大。国家为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了粮农补贴和良种补贴, 大宗粮食种植面积增加, 挤占了部分玉米种植面积, 玉米总产量减少。 (3) 燃料乙醇等工业用玉米需求仍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而全球玉米总产量不足, 需求缺口较大。

1.2 土地潜力

据统计, 通江县耕地面积4.87万hm2, 其中田3万hm2 (高磅望天田1.77万hm2) , 旱地1.87万hm2。土地开发潜力较大, 玉米种植面积可达2.67万hm2, 以目前的单产 (384 kg/667 m2) 计算年产量可增加3.3万t, 全县玉米总产可达15万t以上。进一步扩大通江县玉米种植面积主要有以下3个途径。

(1) 规范改制。把改制不规范的旱地面积严格按双二五分带种植可扩种玉米近0.07万hm2 (旱地改制可增加种植面积近0.2万hm2) 。 (2) 充分利用田坎种植。据统计, 通江县2.33万hm2的水稻田的田坎可折合面积约0.27万hm2。 (3) 高磅田、望天田、筛子田等达1.77万hm2, 占水田面积的59%, 所以大力推行“三田”改旱, 是扩大玉米生产规模的又一重要途径, 可实现“三田”改旱扩种玉米0.67万hm2以上, 全县可真正实现年种植玉米2.67万hm2以上。

1.3 品种潜力

玉米是高产的碳四植物, 具有光饱和点高、二氧化碳补偿点低、呼吸作用所消耗的干物质较少、光合效率较高的特点, 所以玉米单位面积的产量潜力较高。虽然通江县南北地域条件各异, 生产水平差异较大, 但在正常生产情况下, 玉米每667 m2的产量一般能达到500 kg以上, 较之目前的400 kg, 单产可增加100 kg, 如按2.13万hm2计算, 全县可增产3.2万t, 农民人均增产50 kg, 人均增收74元。

1.4 技术潜力

随着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玉米具有较大增产潜力。 (1) 增温育苗移栽技术的普及, 可早育早栽达到苗全、苗齐、苗壮、不易缺窝, 且每667 m2比直播多种500余株, 可增产75 kg。同时提早季节, 躲过了旱灾。 (2) 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 高山区可提早一个季节育苗, 中低山可保墒保肥。 (3) 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运用, 每667 m2可减少由病虫、草、鼠危害造成的玉米损失30 kg。 (4) 平衡施肥技术的推广运用, 特别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全面推广为通江县玉米高产稳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5 玉米的抗旱避灾优势

通江县素有“十年九灾, 十灾九旱”之称, 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是通江县气候条件的必然选择。据统计, 通江县80%的年份有干旱灾害发生, 季节性干旱最长持续53 d, 干旱已成为通江县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历史证明, 在连续小春减产、大春受灾的情况下, 通江县全年粮食总产却稳定在历史最好水平30万t左右, 这就是发展以玉米为主的旱作农业的成功典范。玉米成为通江县“以旱制旱”的法宝。玉米种植的相对粗放性, 有利于农业生产抗灾夺丰收。所以大力发展玉米生产, 既是通江县特有农业气候条件的需要, 也是农业生产发展长远的需要。

2 存在的问题

2.1 品种多、杂、乱

据统计, 通江县每年种植的玉米品种多达50个, 适宜通江大面积种植的主推品种覆盖面小, 形成了通江县玉米骨干品种没主推, 小宗品种没少推, 特色专用品种根本没推的局面。个别种植历史长、老百姓认可的品种, 生产力下降却又迟迟得不到替换, 造成了种植农户减产减收。

2.2 生产科技水平低, 技术推广不力

通江县农技推广体系县乡脱节, 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到生产第一线, 加上乡镇农技人员长期得不到及时的培训, 导致新技术推广出现一定的偏差。县级农技推广部门又鞭长莫及, 给新技术推广带来难度。同时, 农田分户承包, 农业新技术推广很难达到统一标准。

2.3 生产投入少, 发展不平衡

通江县49个乡镇的玉米单产差异悬殊。据2009年抽样调查, 通江县玉米平均667 m2产量为404.1 kg, 最高的乡镇458 kg, 比全县平均单产高53.9 kg, 单产最低乡镇只有237 kg, 较全县平均单产低167.1 kg, 比单产最高乡镇低221 kg。区域间的生产水平差异突出, 严重制约全县玉米生产的整体协调发展。

2.4 加工、销售网络滞后, 商品率较低

现阶段通江县玉米产品基本局限在本地销售, 范围小, 良性的外向型销售网络尚未形成。而且主要是就地消化成饲料养猪、养鸡, 经济效益低, 影响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同时, 玉米保鲜、包装、加工等配套技术落后, 难以适应长途运输的需要, 这都制约着通江县玉米产业的发展。

2.5 品牌意识薄弱

通江县玉米生产对创建自己的品牌认识不到位, 至今尚无申报无公害产品的资格认证, 这将不利于提升通江县玉米产品的质量水平。

3 发展建议

3.1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根据通江县地域特点、土壤肥力等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将通江县玉米生产规划为3个生产片区, 充分挖掘玉米品种、类型多的优势, 分区域发展特色各异的专用型玉米。 (1) 城郊乡镇及14个中心场镇周边村为1个玉米生产区, 根据其商业人口多、农产品市场相对发达等特点, 大力发展生育期短、品质好的鲜食用型玉米。 (2) 南部中低山区为第2个玉米生产区, 平均海拔600~800 m, 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农业基础设施较好、科技水平较高, 是通江县粮食主产区, 应大力发展产量高、品质好的食用型、加工型玉米。 (3) 北部高山区为第3个玉米生产区, 平均海拔在800 m以上, 山高地薄、人稀地多、科技水平低下、管理粗放、农业基础设施较差, 应大力发展丰产性好、适宜性强的饲用型玉米, 主要用于县域内发展养殖业, 为推动通江县畜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江县玉米生产以第一、第二生产区为核心, 大力发展各种优质专用型玉米, 为延长玉米产业链、打造玉米生产大县奠定基础。

3.2 调整种植结构, 扩大种植面积

把“三田”改旱种植玉米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硬指标, 做到早规划、早落实。大力推广间、套作模式, 实行双二五分带轮作种植, 推行“麦-玉-苕”、“麦-玉-豆 (蔬菜等) ”、“芋-玉-苕”等模式。充分利用玉米适宜多熟制的特性, 狠抓春玉, 提高复种指数, 增加玉米种植面积;大力发展夏玉米生产, 增加玉米种植茬数。多措并举, 确保常年种植面积达2.67万hm2以上, 让通江县玉米生产实现规模化。

3.3 集成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1) 大力推广地膜覆盖、育苗移栽、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 强化“喇叭口”期肥水管理。 (2) 建立病虫预测预报和防治机制, 大力推行植保专合化服务机制, 大面积推广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等技术, 大力推行早育、早栽、早管等配套措施, 变被动抗灾为主动避灾。 (3) 狠抓品种的展示工作, 分不同海拔、不同土质进行对比试验, 筛选出3~4个高产、优质的主推品种。同时, 引进一些优质蛋白玉米、甜玉米、高油玉米、糯玉米等特色专用玉米品种。狠抓玉米配套高产技术的宣传培训工作, 努力提高各项增产增效技术的到位率, 让通江县玉米生产实现优质化。

3.4 加大良种补贴力度, 增加生产投入

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 进一步扩大玉米良种推广补贴规模, 做到良种补贴政策与玉米市场需求结合, 与推广先进适用的新技术相结合。同时, 促进玉米良种补贴与产业化衔接, 引导企业与玉米良种补贴基地挂钩, 签订收购合同, 把加工业的需求与良种推广、规模种植有机统一起来。通过良种补贴政策的带动, 加快推广耐密型高产玉米品种, 扩大种植密度, 提高单产水平, 从而将玉米产业做大做强。

3.5 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

全力建设玉米生产基地, 实行标准化生产, 实行科学栽培管理, 努力提高玉米产量, 提升玉米品质。大力推广普及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全面推广玉米平衡配套施肥技术, 不断提高玉米科学施肥水平。推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模式, 实行集约化经营, 做到“一区一品”, “一品一特色”, 面向大市场, 让玉米产业向高规格、多领域纵深发展。努力打造通江玉米品牌, 让通江县玉米生产实现品牌化。

3.6 培育玉米生产龙头企业, 提高产业化水平

多渠道加快玉米产品转化, 做好做大玉米初、深加工, 延长玉米产业链条, 充分挖掘玉米的增值潜力。通过政府引导、部门支持、社会出资的办法, 扶持一批玉米加工转化企业, 做好保鲜、加工、包装等配套技术措施, 建设扶持玉米产业协会。构建良性的外向型销售网络体系, 理顺流通渠道, 建立一批县内外玉米流转市场, 提高玉米商品率, 让通江县玉米生产实现产业化。

摘要:概述四川省通江县玉米生产现状, 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找准玉米生产的制约因素, 深挖通江县玉米生产的潜力和优势, 提出通江县玉米生产发展建议。

关键词:玉米,生产潜力,存在问题,发展建议,四川省通江县

上一篇:浅析我国行政法学的继承与超越下一篇:数字缩略语的汉英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