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纵向垄断协议的诉讼资格问题——以“全国首例纵向垄断案”为例

2022-09-11

一、案例展示:“纵向垄断协议案”

2013年8月,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北京锐邦公司与强生公司纵向垄断协议纠纷案作出终审判决, 判决认为强生公司对锐邦公司所采取的取消部分医院经销资格、停止缝线产品供货行为属于反垄断法禁止的垄断行为, 强生公司应赔偿上述垄断行为给锐邦公司造成经济损失人民币53万元。

二、问题提出:诉讼资格问题讨论

本案双方争议焦点较多, 囿于篇幅和主题, 仅选择“起诉主体是否适格”在文中加以阐述。

诉讼伊始, 被告强生公司辩称, “原告不是本案适格的原告。原告在本案中指称的垄断行为是原、被告之间达成的垄断协议, 也是二者共同履行的, 如果原告认为这个协议是垄断协议, 那么其本身也是垄断行为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反垄断法保护的是市场公共秩序、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并不保护垄断行为参与者和实施者的利益”。原告锐邦公司究竟有原告的诉讼资格吗?我们在下文详细论述。

三、他山之石———“垄断协议”学说及司法实践

十九世纪, 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国家关于纵向垄断协议的当事人是否享有提起损害赔偿之讼的资格并未达成一致共识, 主要可分为全部否定说和有限支持说两类。

(一) 全部否定说

全部否定说认为纵向垄断协议的当事人不享有提起损害赔偿之讼的资格。这一理论架构的基本渊源是同等过错原则, 即参与违法行为的原告不能从违法行为中获得利益。

(二) 有限支持说

伴随着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推进以及形势的发展, 部分理论界和司法界的人士意识到尽管纵向垄断协议当事人也属于不正当协议制定方, 但实务中也极可能发生其合法正当利益受侵害的状况, 若坚持否定其合理的起诉请求权利, 对经济主体良性、健康的参与市场运作有一定危害。有限支持说在新背景下问世, 认为一定程度上认可纵向垄断协议一方当事人的诉讼资格权利, 但这一认可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 即以该当事人在纵向垄断协议中的过错程度之轻重来确定能否享受提起损害赔偿救济之诉。这一理论是对遗忘衡平法相关理论的突破与超越, 将反垄断视为更为主要的目标, 通过“内斗”的模式弥补现行仅靠政府机构或公益力量反对垄断的不足。但是, 这一理论的出发点仍然是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 并非单纯的补偿受害方。

四、殊途同归———“外部理论”对本案的启示

回归到本案, 我国对纵向垄断协议当事人的诉讼资格问题究竟应当如何呢?该案主角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此问题并未作任何回应和评价, 作为理论探讨, 我们认为我们应该从深层次上予以挖掘, 赋予垄断协议当事人诉讼资格的正当性是什么?理论依据何在?

垄断协议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备受关注, 因为特性决定其固有限制竞争和遏制经济的“劣根性”, 甚至说, 对垄断协议的打击程度与反垄断取得成效成当然的正比例关系。然而, 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 由于垄断协议大多存在于垄断协议的制定方手中, 一般仅为有限的数个当事人知情, 而其在表面上又以合法、正当化的形式经营, 因此具有较大的隐蔽性, 对于政府公共执法机构或受害第三人来说, 对这一垄断行为收集有效的控诉证据是极为艰难甚至是一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垄断协议的当事人则恰恰相反, 由于其参与制定了这一协议, 熟悉每一处细节。如果允许这一内部群体提起反垄断诉讼, 无疑可极大增加及时发现垄断协议的可能性, 获得相关证据。因此, 赋予垄断协议的当事人相应的诉讼资格, 可便于以“窝里斗”这一方式知悉垄断行为的存在, 后再通过这一方式瓦解违法行为主体, 实现对垄断行为有效的打击, 增加反垄断执法机构对垄断行为的博弈与制衡力度。

然而实务中多数国家并未无限的扩大垄断协议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而且理论及实务界对是否赋权仍然存在不小的分歧。究其原因, 主要是“不输”这一假想理论的存在。让我们利用这一理论进行推断, “当垄断协议当事人A、B、C约定出台了一份价格限制协议, 规定对某产品的销售价格不得低于1000元, A、B、C分别签字, 在前期由于市场需求量大, 销售业绩较佳, 获得了丰厚的市场收益, 但后期随着同类产品的陆续上市, 其协议价格已不能获得市场的青睐。为此, C当事人欲改变原有的价格, 但A、B当事人均不予接受, C无奈之下只能提起诉讼, 在诉讼成功后C又可收获诉讼带来的损害赔偿利益。可见, C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始终处于“不输”地位, 如此, 便可能会引发一种反向激励, 较多市场经营者利用这一理论盈利, 无形中这将会严重侵蚀反垄断法所致力追求的威慑作用。

若我们允许不法行为者享有与普通当事人一样的无限诉权, 将使垄断行为当事人这一本身不法行为者严重侵蚀反垄断法所致力追求的威慑作用;但如果我们过分打击不法行为者, 剥夺其诉讼资格, 将严重消弱我们打击垄断势力的力量, 不易于促进公共利益的价值追求。为此, 两种路径的不同也为我国反垄断模式提供了方向。鉴于当下我国外来品牌的强势话语权, 赋予协议当事人有限的诉讼权极为必要, 通过“内部”当事人的合作以及对其权利的规制, 可以与司法机关一道为促进市场经济更为健康、良性的运行提供“正能量”。所以, 我们主张将赋予垄断协议当事人起诉权的条文写入我国的反垄断法。

摘要:协议垄断是一种极为普遍和非常严重的限制竞争行为, 对垄断协议的打击力度直接影响着反垄断法实施的效果。

关键词:垄断,诉讼资格,纵向

参考文献

[1] 朱闻天.纵向垄断协议反垄断法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 2014.

上一篇:经阴道彩超对子宫切口妊娠的诊断价值下一篇:浅析高校财务管理内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